孔乙己全文范例6篇

孔乙己全文范文1

关键词一:笑

1. 分析被笑者的思想性格。

《孔乙己》中被笑的只有孔乙己一个人,其他人全是笑孔乙己的,这不正说明孔乙己的存在只能作为供人取笑的对象吗?这就注定了人物的悲剧命运。

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掌柜是一副凶脸孔,主顾也没有好声气,教人活泼不得;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几声,所以至今还记得。”抓住这句话,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 “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 孔乙己的哪些举动或细节是可笑的?为什么可笑?学生先带着问题自读阅读,圈点批注,在充分自学的基础上,小组合作学习。然后再全班交流:不伦不类的尴尬身份――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懒惰――长衫“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卖弄学问――教“我”“茴”字的四种写法;迂腐可笑――“多乎哉?不多也。”炫耀阔绰――排出九文大钱;以读书人自居,死要面子,自欺欺人――读书人窃书不能算偷书!……最后,总结归纳:孔乙己是一个以“读书人”自居,自视清高,死要面子,好喝懒做,自欺欺人,迂腐不堪的人。

2. 分析笑者的内心世界。

《孔乙己》中的笑者大致有四类人:一是挑笑的和哄笑的“短衣帮”;二是“附和着笑”的小伙计;三是“引人发笑的”掌柜;四是“听得笑声”“赶热闹”的邻舍孩子。但这四类人的内心世界却不相同。于是,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 “短衣帮们”笑孔乙己,掌柜,“我”,甚至连孩子们也都笑孔乙己,这些人的笑有什么不同?说明了什么?

经过教者的引导和学生的用心思考,学生明白了:挑笑者是拿孔乙己的伤疤来取笑,拿孔乙己连半个秀才也没捞到的“心病”来嘲弄挖苦,甚至是孔乙己已经被打折了腿,还取笑他。众人在孔乙己极力争辩、内心已经痛苦到了极点时,不但不同情他,反而便都“哄笑起来”。 这些“短衣帮”都是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其实他们也和孔乙己一样都处在社会最底层,都是封建剥削制度的受害者,同样可怜可悲,可他们却没有意识到,还去嘲笑不如他们的人。这是因为封建统治阶级的愚民政策一天天使民众变得麻木不仁,剥削阶级损人利己的本质使人们变得自私冷漠。他们对比自己阔的人阿谀奉承,对不如自己的人肆意嘲弄,以求得无聊生活中的片刻快活。这是多么令人可悲可叹的呀!

掌柜唯利是图,他的笑和引人发笑,是他的赚钱方式。在店内这样快活的空气中,长衫主顾们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钱也就慢慢进入了掌柜的腰包。即使孔乙己断了腿、“已经不成样子了”,他“仍然同平常一样”来取笑孔乙己,他的笑是毫无人性的自私而卑劣的笑,反映出剥削阶级冷酷狠毒的本性。

小伙计在众人哄笑时,他“咐和着地笑”,这样也是为了迎合掌柜的心理。当孔乙己热心教他识字时,小伙计却看不起他,甚至用淡漠而轻视的态度“回过脸去,不再领会”他,而且觉得孔乙己的言行“好笑”。小伙计的行为和态度体现了封建社会的等级观念已侵蚀了幼小的心灵,更让人理解了孔乙己为什么自始至终不肯脱下那件 “又脏又破”的长衫了。

邻舍孩子的笑,透着天真与单纯,是一种纯真无邪的笑。

3. 分析“笑”产生艺术效果。

在分析众人笑的基础上,让学生思考:孔乙己的悲惨遭遇,周围的人不但不同情他,反而拿他逗笑取乐。作者这样以乐写哀有什么好处?经过点拨、讨论,学生明白:以乐写哀,反而增强了作品的悲剧效果,表明孔乙己的悲剧不是个人的悲剧,而是社会的悲剧。

关键词二:钱

我设计了两个问题:①孔乙己“排出九文大钱”和“摸出四文大钱”,拿钱动作的不同说明了什么?②“九文大钱”、“四文大钱”、四次写到“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这钱数的变化和反复出现,作者有特别的用意吗?

针对第一个问题,我请两个同学上台表演,在大家的笑声中,学生很快就明白了“排”字,不仅描写出孔乙己一枚一枚数着摆放钱的样子,而且恰如其分地反映出他在短衣帮面前炫耀阔绰的心理。“摸”,不仅说明动作迟钝,也说明钱藏得严实,从侧面介绍了这钱来之不易,孔乙己的进一步穷困,精神、肉体受摧残之深。一个“排”字,一个“摸”字,形成鲜明的对比,形象地写出了孔乙己生活每况愈下的悲惨命运。

针对第二个问题,我采取了小组合作探究的方法,让学生先找钱数设计的依据,再讨论这样设计的用意。在小组成员的合作下,学生们找到钱数设计的依据:在咸亨酒店里“每每花四文铜钱,买一碗酒”,“倘肯多花一文,便可以买一碟盐煮笋,或者茴香豆,做下酒物了”。于是,学生明白了:九文大钱可以喝两碗酒,吃一碟茴香豆。孔乙己不但不欠帐,而且一喝就是两碗,还有“豆”(菜),说明这时的孔乙己生活境况还是可以的。四文大钱,只能喝一碗酒,没有菜。这时的他已腿断了,还用手走来喝酒,说明他嗜酒如命。这个钱数真实地反映了孔乙己已经濒临绝境的悲惨情景。十九文钱,是四碗酒,三碟茴香豆,这个钱数设计得更巧妙:一是它含蓄地交代了孔乙己还来过酒店多次,其中有一次是有酒无豆。二是孔乙己已经不能满足他 “好喝” 的恶习,赊起帐来,而且至死都没能还上,与他“从不拖欠”的好品行形成鲜明的对比。三是孔乙己之所以会被掌柜在一次次想起,那是因为“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小说四次重复“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的话,含蓄地说明了孔乙己的全部身价还不如十九个钱。孔乙己这个被封建科举制度扭曲了灵魂、吞噬了肉体的“可有可无” 的人,在世人的眼里还不值这十九个酒钱。这是多么悲惨的人生啊!

在此基础之上,再引导学生探究: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孔乙己悲剧的一生呢?学生小组讨论,合作探究,全班交流,最后归纳:孔乙己的悲剧有以下三点原因:一是他自身自命清高、好喝懒惰、自欺欺人的个性;二是世人的冷酷无情;三是科举制度的毒害。

孔乙己全文范文2

孔乙己是一个反映社会的人物代表,他是个迂腐的书生,小说反映了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对读书人的毒害,控诉了科举制度的罪恶。下面由小编来给大家分享孔乙己读书笔记,欢迎大家参阅。

孔乙己读书笔记1一个阴霾的世纪,整个社会都沉浸在一种人人不平等的压迫剥削,豁然梭至那书店中小说书柜专台前,低调而沉默。任凭窗外小雨淅沥,我却手捧着它——《狂人日记》被那悲愤的孔乙己的遭遇所打动了。“窃书不算偷!”一个强劲的声音在我心中呐喊。带着中国人民心底的悲哀,和着下层人民对知识的渴求,共鸣起来。在这期间,涌现出无数平民作家,鲁迅便是其中著名人物之一。他的《狂人日记》中的孔乙己使我百读不厌,常引我浮想联翩。

鲁镇的酒店格局,一个身材高大,脸色青白,皱纹与伤痕夹杂其中的清贫书生孔乙己,时常光顾于此,人们早已习惯这样了,进餐同时少不了几句捉弄与讽刺的话语,可一连好几天,他都不光顾酒店了,引得人们议论纷纷。

读到这一幕,我不禁对孔乙己心生怜悯,怎么能这样蔑视一个家贫而有志的书生呢?

我怀着对孔乙己的同情,愤愤地往下接着读,此时掌柜的发话了:“昨天,孔乙己到丁举人家去偷书,被抓后死不承认,结果被打了一天一夜,出门时腿折断了。”啊!真是个博取别人同情的小人,才会做出这种下流偷窃的勾当。可他偷的却单单是一本书,这……我似乎误解孔乙己了。

一行醒目的字夺入眼眶,天啊!孔乙己在端午节时分,死去了,而在死前所说的最后一句话,便是“窃书不算偷!”啊!一股敬佩之情油然而生,夸美纽斯说:“书籍是世界的营养品”,中国古话讲,开卷有益,而孔乙己,单为了这“益”字,不惜自己的人格,四处窃书。中国社会为什么不让诸如此类有志而善读的书生饱尝“营养”呢?窃书虽是不光彩的事情,但这是穷人丰满知识头脑的一种方式。孔乙己的死和那强劲的话语,左右着我,不禁感慨万分,潸然泪下,真是为了“读书事业”而奋斗。

开卷有益,不开卷而绝无益。

“窃书不算偷!”这声音在我心中,久久不能平息,也鼓舞着我更加努力地读书!

孔乙己读书笔记2鲁迅先生的《孔乙己》讲述了一场充满欢笑的悲剧。生活在封建社会,鲁镇的孔乙己,常去咸亨酒店饮酒,他也是酒店里唯一一个陪同短衣帮站在一起的长衫顾客。孔乙己虽然曾受过教育,却好吃懒惰,导致他最后的惨境。孔乙己是一个让读者们感到既可悲,又可怜的人物。

孔乙己为了显示自己是读书人,便时刻不忘地提起那些“之乎者也”之词,让人们感到十分厌倦。可是,他那“又脏又破”的衣衫,又不得不让读者们对他产生同情。孔乙己从“窃书”,到最后被人打断腿,让我感到了一丝怜惜。然而,一个游手好闲,落魄不堪的“君子”,竟然会冒着生命危险来“窃书”,此事让我既惊讶,又敬佩。我在他身上看到了好学的精神。然则,当人们取笑他“捞不到秀才时”,我便深深地体会到了孔乙己作为一名书生却无法得到社会和同胞认可的无奈和悲伤。

即使他变得多么卑不足道,分文不值,他也要估计自己的脸面,依然保持着自傲清高、迂腐不堪、自欺欺人的态度来面对世人,这让我感到无比的悲哀,这也偏偏体现出了人性的弱点,在孔乙己生活的年代里,不是每一个人都可以掌控自己命运的。虽然孔乙己有能力,但是因为缺乏勤勉和毅力,才造成他一无所有的悲剧。

我们生活的现代社会,比孔乙己生活的那个年代条件好多了,我们完全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获取财富及追求幸福生活。但是,在现代社会中,却有许多靠着父母的溺爱,家境优势而生活的人,这些人大多数都会选择懒惰,工作时常拈轻怕重,挑肥拣瘦。也就是这种人,最后必将会落到像孔乙己的下场。

在现实生活中,同样会有很多像孔乙己这样矛盾的人,虽然有学历,但是找不到谋生手段的人,相反,也有许多没有学历,照样可以致富的人。比如,麦当劳现任总裁是查理·贝尔,因为家境贫困,15岁便辍学,来到一家麦当劳餐厅做清洁工。他的勤奋好学被老板看赏,很快就被公司提拔去培训,实习。磨炼几年后的贝尔,仅仅19岁的他,成为麦当劳澳大利亚店的经理。之后,他更加努力不懈地工作,最终成为麦当劳公司的总裁、首席执行官。他的故事告诉我们:只有努力了才能看到希望,而不是看到希望才去努力。如果孔乙己能够像贝尔一样努力,他的前程必定是远大的。可惜,孔乙己只做到了贝尔的一半,只好学但不勤奋。我领悟到了只有好学和勤奋两者并存才能有成功的到来。

鲁迅先生笔下的《孔乙己》同时也反映出了人性黑暗的一面,人们对事态的淡漠造成了社会的残酷,最后我们最终不得不向现实低头。鲁迅把孔乙己设定为一个被同胞冷漠,被社会抛弃的标志性人物,这让我们明白了,社会对不努力者坎坷际遇的不忍。这也让我们深深地反省自己,当自己放弃一个机会时,有多少人为了这个机会而付出惨痛的代价,当我们偷懒时,有多少人在外面呕心沥血地工作。如果,就因为我们的"懒”,而像孔乙己放弃自己的梦想,放弃谋生的机会,那我们永远都不会看到希望的到来,也将会逐渐地毁掉自己。

孔乙己读书笔记3暑假里,我无意读到了鲁迅的《孔乙己》这篇文章,认识到了一个自命清高,迂腐不堪,自欺欺人的社会低层,受到科举制的毒害读书人形象,也看到了它内心深处的善良,和它那悲惨的人生。

同时,拿孔乙己当取笑的把柄那些“看客”,体现出了他们对不幸者的冷漠无情、麻木不仁,也是导致孔乙己悲惨结局的一种原因。同是我也想到我们生活的社会里也是否存在着那种“看客”?

想到这,我联想到看过的一则新闻:7月17日凌晨,23岁跳某从工地收工回家,回家路上不甚摔倒在路中央,路人邓某看见了想上前扶一把,但旁边的好心人的“劝诫”,没有上去。突然一辆装土车险些碾压,随后一辆出租车撞到,拖行十米远,最后倒在血泊中,当场身亡。邓某听到这消息后后悔不已。

当一双眼睛在无助的四处张望,希望能够有一双友爱的手帮他一把,但希望终究还是希望,最后倒在血泊中。旁边的人就像在看一场电影,当车子把人拖到十米远,电影到达了顶峰,最后溅了看客们一身血!

如果能及时上去扶一把;如果没有那好心人的“劝诫”;如果能有一条道德底线。但如果,没有如果,那一条鲜活的生命已不负存在。人们看着那血泊,可能还在庆幸那人还好不是我,不是我的亲戚。那倒在血泊中的不只是一个正值花季般的生命,不只是一个没有温度的尸体,而是乘载着中国五千年的文明!

“看客”原来只是鲁迅笔下孔乙己、祥林嫂、阿q身边的人,现在为何在我们生活中出现?当好心把摔倒的老人送到医院,反过来成了肇事者,大善沦为大恶。当儿子在机场用刀捅母亲,但没人敢上去扶一把,最后还只有外国人敢上去帮。猫小乐在他的作品中,当阿衰看到老人摔倒时,只能和老人一同倒在地上,阿衰固然好笑,但是什么让阿衰只能这样做。中国的道德文明开始直线下滑,造成了人们不做好事,不敢做好事的现象。

我最终还是希望那些所谓的“看客”始终只出现在鲁迅笔下,不要在我们生活再造成血的悲剧。

孔乙己读书笔记4鲁迅的小说,我读过不少,但给我的印象最深的要数《孔乙己》了。这篇小说反映了孔乙己一生的悲剧,透过文字,我仿佛看到悲剧正一步步上演,孔乙己正一步步走向死亡,我不禁产生无限悲凉之感。

孔乙己的人生是一场悲剧,他出生在一个特殊的年代,有着特殊的经历,他受着科举制度的残害,但是,在那时候,这却是人们想要得到荣华富贵的必经之路。孔乙己扭曲的心灵已被封建文化所骨化,他穷困潦倒,被人们作为笑料;满口仁义道德,却为生活所迫也当起“梁上君子”,最终,死是对他最好的解脱,在封建压迫无处不在,无孔不入的社会,只有死人和疯子幸免于难!对他的不求上进,麻木迂腐大肆批判,同时对他身心所遭受的摧残又略带同情。事与愿违,等待孔乙己是一生的悲惨遭遇,在人们心目中他没有地位,是个可有可无、可笑可怜的多余人。

但如果把孔乙己悲剧形成的原因完全归罪于不健全的封建科举制度,我认为是错误的,或者至少说是不全面的。如果说封建科举制度使孔乙己完全丧失生活能力,那么残酷的社会世态则直接把孔乙己推进死亡的深渊。试想,孔乙己在完全丧失劳动能力之后,如果人与人之间还有关爱的话,有些人家就有可能收留孔乙己,如果这样,孔乙己就可以在人们的怜悯接济中度过余生。或者退一步想,即使没人收留孔乙己,孔乙己也完全可能沿街乞讨而生存下来。但是,事实却恰恰相反,孔乙己只是冷酷社会里人们茶余饭后的笑料,他的伤疤人人都可以揭,就连小孩也不把他放在眼里。在这样一个社会里,可以说,等待孔乙己的只能也只有一个归宿,那就是死亡。

而鲁迅着意揭出这一“病苦”,正说明要“疗救”的不只是一个孔乙己,而是整个社会。揭示不幸人们的“病苦”,目的在唤醒他们的觉悟

再来说说现在。照理,时展到今天,“科考”应是十分公平了。但是,重蹈覆辙的现象仍是层出不穷。中考,高考,这场场考试,都是独木桥。成千上万的学生要从这里经过,没有真正的本领,抑或是没有充分的准备,只得被迫跌进河底,甚至今生永远都爬不起来。即使如此,也比孔乙己那时好的太多太多.我庆幸我生在21世纪,这是一个人性的时代,是一个充满爱的时代.

孔乙己读书笔记5觉得这篇小说还是很好的,不是《狂人日记》般的枯燥,描写的孔乙己很是鲜活。迂腐的时代造就了一个更加迂腐的孔乙己。其实生活在某个时代的人必然受到时代的局限,孔乙己的形成是时代的必然,然而就不是自己的罪过么?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

的确就是他了,一个落魄的读书人,没有从迂腐的时代觉醒的人,还不能面对现实脚踏实地做事的人。不仅如此,更是一个死要面子装清高的人,和我一样吧!

自此以后,又长久没有看见孔乙己。到了年关,掌柜取下粉板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到第二年的端午,又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到中秋可是没有说,再到年关也没有看见他。

孔乙己全文范文3

【关键词】语文教学;讲读课;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1)06-0069-01

讲读课如何从具体作品和学生实际出发,抓住篇章特点,突出语言因素,加强字词句的练习,是进一步提高语文课教学质量值得探讨的一个问题。在这里,以《孔乙己》的教学为例,谈一点肤浅的看法,作为研究问题的参考。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作家是用语言塑造艺术形象,表现人物性格,反映社会生活的。我们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孔乙己》的内容,就必须注意分析它的语言,善于挖掘语言的内涵,透彻分析孔乙己的艺术形象。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深刻地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获得鲜明的艺术形象。这是我们教学这篇作品首先应该考虑到的。

根据上述认识,下面试对孔乙己这个人物作一些粗浅的分析。

孔乙己常常出现在酒店,所以,作品一开始就描写了鲁镇的酒店和酒店的两种顾客。短衣帮是“靠柜外站着,热热的喝了休息。”“只有穿长衫的,才踱进店面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这里的“站着”和“坐喝”,“热热的喝”和“要酒要菜”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形象生动地描绘了短衣帮的辛苦劳累,生活贫困,长衫客的悠闲自在,有钱有势。这就含蓄地说明他们是两个对立的阶级。

作品接着通过衣着写孔乙己的特殊身份。“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惟一的人。”这句话含义深刻,容量较大。“站着喝酒”表明孔乙己生活贫困,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都合短衣帮一样。“穿长衫”则含蓄说明他硬摆着“读书人”的架子,思想上羡慕上层阶级,轻视劳动人民。他喝酒的方式和衣着的矛盾,正反映了经济地位和思想意识的矛盾。“惟一的”说明在酒店只有他一人是这样。他和酒店的上层人和下层人都有距离。他的身份很特殊。

从“孔乙己一到店”,作品着重描写了人们两次取笑孔乙己的场面。

人们对孔乙己的取笑一步接一步:“都看着他笑”、“故意高声嚷道”、“众人都哄笑起来”。孔乙己的表情也不断变化:“不回答”、“睁大眼睛说”、“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喝酒的人嘲弄他说:“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东西了!”“我前天亲眼见你偷了何家的书,吊着打。”这说明孔乙己好喝懒做,越过越穷,为了喝酒,不得不偷,结果经常挨打。他虽然伤疤留在脸上,还以为“窃书不能算偷”,“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和“君子固穷”一类话遮羞护短。这正反映了他自命清高,麻木不仁,不敢正视现实的思想性格。

当酒客问孔乙己:“你当真认识字么?”孔乙己“显出不屑置辩的神气。”又问:“你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的呢?”“孔乙己立刻显出颓唐不安的模样。”孔乙己脸部的变化深刻地展示了他内心世界:以识字为荣,以没中秀才为耻。只要人们一提到这件事,就刺痛了他内心的伤疤,所以他马上就“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内心感到极大的痛苦和不安。

人们对孔乙己的再次讥笑,都以“众人也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作结。这就突出强调了孔乙己在酒店里只是人们取笑的对象,暗示了他被损害的社会地位。另方面也以渲染了酒店的快活气氛。揭示了人们的冷漠关系。

在孔乙己给了孩子们茴香豆以后,“孩子吃完豆,仍然不散,眼睛都望着碟子”。这时孔乙己有两句对话,一是“不多了,我已经不多了。”二是“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这几句话绘形绘声地把孔乙己说话的姿态和神情描绘得栩栩如生,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第十自然段通过掌柜和酒客的对话,从侧面交代了孔乙己被丁举人打折腿的经过,再次暗示了人们对孔乙己的冷漠态度。“怎么样?先写伏辩,后来是打,打了大半夜,再打折了腿。”这第二句话共四个分句,描写了两个人物。它不仅描写了孔乙己被毒打的全部过程,同时揭露了丁举人的阴险狠毒(先写“伏辩”,逼着孔乙己承认被打合理)、冷酷 凶残(打的时间长,直到打折了腿才罢休)。这就具体说明了科举制度造成了知识分子的两种命运:丁举人爬上去了,可以行凶作恶。孔乙己没有爬上去,只得任人欺压。在封建教育和科举制度的毒害下,孔乙己不仅精神上受到了摧残,而且肉体也成了残废。这就有力地说明了孔乙己的悲喜剧是封建教育和科举制度造成的。

“中秋过后”,孔乙己再次到酒店时,外貌有了明显的变化:“她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一件破夹袄,盘着两腿,下面垫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这些描写深刻地说明了孔乙己生活更加贫困(将近初冬却穿着夹袄),精神更加颓唐,肉体成了残废(腿被打断),已经处于死亡的边缘,完全成了科举制度的牺牲品。虽然这样,当掌柜取笑他说:“要是不偷,怎么会打断腿?”他却低声说道:“跌断,跌,跌......”这就入木三分地揭示了孔乙己身受封建教育的毒害,却死要面子,不敢正视现实的性格。“不一会,他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这一句不但照应了上文,而且再次表明孔乙己从笑声中来,在笑声中被嘲弄,又在笑声中带着被摧残的身躯和被侮辱的灵魂离开了酒店。

“到了年关”,掌柜之所以想起孔乙己是因为“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铜钱”。如果不是欠十九个铜钱,掌柜不可能想起孔乙己。作品四次重复“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铜钱”这句话,正含蓄地说明了孔乙己的全部身价还不如十九个铜钱。

孔乙己全文范文4

关键词:孔乙己;笑;悲剧

“明朝人王夫之说过:‘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1]《孔乙己》中主要描写了三次咸亨酒店众人对孔乙己的哄笑,在这哄笑中悲剧色彩更加浓厚,这悲剧不仅是封建社会残酷吃人,使孔乙己在悲剧中死去,也是劳动群众对同类人悲苦境遇的麻木凉薄。哄笑中有阔绰的长衫顾客,有吝啬无情的掌柜,有穷苦的短衣帮劳动者,也有无知附和的小伙计,他们从不同角度让笑一步步地促成悲剧。

一、长衫顾客讥笑中的悲剧

长衫是读书人区别“短衣帮”劳动者的一种标志,“只有穿长衫的,才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2]这些人代表了那些在“学而优则仕”的环境下,少数依靠科举取士的知识分子,他们信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他们也成为了少数的“幸运儿”,在官场上从此衣食无忧。长衫顾客的讥笑对于孔乙己来说是具有刺激性和对比性的。面对自己一心想成为的长衫顾客,孔乙己的悲剧被更加无情地衬托。他自命清高,不肯脱下长衫,而贫穷却又使他没有办法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悠悠地坐喝,同是选择了科举,却是不同的人生境遇,这讥笑更加使他的人生显辛酸悲凉。“他们便接着说到‘你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孔乙己立刻显出颓唐不安的模样,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嘴里说些话,”于是“众人也都哄笑起来了: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3]讥笑中长衫顾客让他愈发显得自欺欺人、迂腐无能,不仅没有金榜题名,而且轻视劳动,好“喝”懒做,最后只能自断生计是无情的科举制让他精神上备倍受折磨、更是封建思想使他深受毒害。

二、掌柜取笑中的悲剧

掌柜在文中被刻画成一个对待短衣帮吝啬无情,对待小伙计总摆出一副凶脸孔的唯利是图的形象,文中众人对孔乙己的三次哄笑,他都在而且一同逗笑,同时他自己还会不断提出一些问题逗弄孔乙己。在孔乙己被丁举人打断了腿再来到咸亨酒店时,“掌柜仍然同平常一样,笑着对他说,‘孔乙己,你又偷东西了!’但他这回却不十分分辨,单说了一句‘不要取笑’……孔乙己低声说道‘跌断,跌,跌……’它的颜色,很像恳求掌柜,不要再提。此时已经聚集了几个人,便和掌柜都笑了。”[4]在孔乙己已经如此落魄之下,肉体被打伤,掌柜仍表现出一种幸灾乐祸、事不关己的态度,没有丝毫同情和恻隐,反而加以侮辱讥笑且之后仍慢慢地算他的账,念念不忘孔乙己还欠19个钱,这是孔乙己的人生悲剧。它最忌讳人家说的,且“恳切地”求掌柜不要再说,可是人家偏要说,这种取笑是最尖刻冷酷的,让他毫无尊严可言,悲剧色彩因此愈浓。

三、短衣帮哄笑中的悲剧

短衣帮劳动者同样是穷困潦倒、地位低位的受压迫者,但是“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原有的森严的等级在对待孔乙己的态度上,立马被打破了,所有酒客都把它当做笑料,每一次都是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所有人都不曾给予同情和怜悯,只是哄笑、寻开心。短衣帮们以身世不幸的人作为自己挖苦戏弄的对象,将自己的快乐建立在此之上,他们挖苦孔乙己没有进学,挖苦他窃书被打,挖苦他滑稽迂腐,这种冷漠凉薄,这种麻木不仁,这种精神病态,都通通表现与此。

四、小伙计附和的笑中的悲剧

文中“我”是一个十二岁的小伙伴,由于掌柜嫌“我”样子太傻且不能趁机在酒里孱水,于是让“我”去专管温酒这一无聊的职务。座位还是个孩子的“我”本应是善良天真、待人没有分别心的,但面对孔乙己教授回字的四样写法时,“我”显出极大的不耐烦,这表现出“我”对于众人都嘲笑的对象,心里也早已产生了分别心,认为他是“讨饭的人”,不配考他。同时,在众人都嘲笑时,“我”也附和着笑,这些不能不说是社会的悲剧,连孩子在耳濡目染下都对封建等极如此看重,对于社会的弱者,对于同阶级的不幸者,理应有的理解和同情,在孩子身上竟寻不到踪迹。在这样无情冷漠的环境下,“我”长大后势必会变成“短衣帮”或是掌柜那样的人,整个社会就在恶性循环着,将冷酷和麻木,隔膜与压迫进行着,因此这符合的笑不仅戳伤了孔乙己的内心,无疑也是社会的一大悲剧。

注释:

[1]史志谨《鲁迅小说解读・孔乙己解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8月第一版).

[2]鲁迅《呐喊・孔乙己》(中国人民文学出版社《鲁迅全集・编年版》第一卷2014年版第559页).

孔乙己全文范文5

对于鲁迅先生的作品,初三学生虽已不算陌生,但在实际学习过程中,仍会感到比较深奥难懂,因为鲁迅 作品的内容实在是太丰富、太深刻了。学《孔乙己》这篇小说而言,大到时代背景、主题思想、人物形象,小 到结构线索、难解语句、精妙字词,真是无所不有,这就给教师在时空有限的语文课堂上解决好这些问题,让 学生真正领会理解这一作品丰富而深刻的内涵带来一定的难度。正因为如此,这就需要教师开动脑筋,大胆创 新,抓住关键环节,选准突破口,进行“活教”,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起学生的思考能力、理解能力、鉴赏能 力和学习欲望,达到“教活”的目的。

通过教学实践,我认为,要上好《孔乙己》这一课,就必须抓住这篇小说的两个关键环节——笑声和铜钱 ,引导学生从静听“笑声”和细数“铜钱”入手,打开全面正确地理解这篇作品的突破口,使学生在细细的品 味和深深的思考中主动进入作品的情境,真正把握和领会这篇小说丰富而深刻的内涵。

静听“笑声”,理解典型的环境,体会作者精巧含蓄的布局。

小说中多次突出描写了“笑声”,这“笑声”此起彼伏,回环反复,始终伴随着孔乙己。孔乙己是在“笑 声”中出场的——“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几声”,“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孔 乙己又是在“笑声”中消失的——他“便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教师要引导学生快 速地进入作品的情境,静静地用耳朵去听这些“笑声”,细细地用心去体会:是谁在笑?笑谁?为什么要笑? 这些笑又说明了什么?经过用心的品味和思考,学生自然会明白,在这贯穿全文的笑声中,有短衣帮的笑。他 们拿孔乙己的伤疤来取笑,拿孔乙己连半个秀才也没捞到的“心病”来嘲弄挖苦,这无异于就是拿孔乙己的不 幸和痛苦来取乐。虽然他们和孔乙己一样也处在社会最底层,同样是封建剥削制度的受害者,但是他们意识不 到,因为他们深受封建思想的毒害,已变得冷漠无情、麻木不仁、昏沉可鄙,对豪强者充满敬畏,对不幸者又 肆意嘲弄,在穷苦无聊的生活中,只知道拿不幸者的痛苦作为笑料来寻求一时的快乐。这是多么令人可悲可叹 呀!唯利是图的掌柜更不用说,眼见孔乙己已悲惨得不成样子,“仍然同平常一样”来取笑,他的笑是毫无人 性的自私而卑劣的笑,反映出剥削阶级冷酷狠毒的本性。可见孔乙己就是生活在这样一个麻木冷酷的社会环境 之中,人们的冷漠无情到了令人窒息、令人忧愤的地步,孔乙己的悲剧已不是个人的悲剧,而是社会的悲剧。 作者在小说中着力渲染了哄笑的声浪和快活的空气,尤其是将短衣帮的嘲笑组织在孔乙己一次到店喝酒的过程 之中,又切分为两个哄笑的浪潮,笑声迭起,却更使人感到世态的炎凉,悲凉的意味透人肌骨。由此可见,作 者精巧含蓄的布局和独具的艺术匠心,使作品产生了巨大的感染力。

细数“铜钱”,认识孔乙己悲惨的一生,领会作者用字遣词的精妙。

孔乙己全文范文6

目前,不少教师的课堂教学走入了一个误区:为了避免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便误认为提问是实施启发式教学的唯一手段,既不考虑提问的针对性,也不考虑提问的时机,更不考虑提问的方法,一堂课碎问碎答,一问到底,似乎非穷尽所有问题不可,表面上轰轰烈烈,实质上无重点、无主次,更谈不上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苏霍姆林斯基曾深刻地指出:“教学的特殊目的就是发展智力,培养聪明人。”课堂教学中的提问,除了交流师生思想外,还在于教师恰当而巧妙地提出各种问题,诱导学生作答,引爆其思维火花,培养其创造思维的能力。因此,提问的“恰当”、“巧妙”就非讲究不可了。

所谓提问“恰当”,是指精心地把问题目标指向教学的关键处、思考的转折点、理解的难点和探究知识规律上。所谓提问“巧妙”,一方面是指要问在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的“热点”上,问在学生内心情感的触发点上,以迅速引爆学生创造思维的火花;另一方面是指以灵活自如的提问方法创设“愤”、“悱”情境,以高效地激发学生创造思维的潜能。老河口市第四中学汪英老师在讲《孔乙己》一课时,就通过提问方法的正确选用,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思维。归纳起来,她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激发创造思维的提问方式。

一、推想性提问

通过提问,引发学生在认真阅读课文的基础上,从诸多角度去思考,推想出课文中没有写到的内容(或结果),以加深和拓宽对课文人物刻画、主题表现的领悟。这种提问的实质是促使学生展开想象和联想,关键是合理。如汪英老师在引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文后,从“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入手,在明确“大约”、“的确”不矛盾,前者表明估计、猜测,后者表示肯定的基础上,提出了第一个推想性提问,而且采用的是反转的问法:“大家都推断孔乙己大约是死了,那么,孔乙己大约已经死了的依据是什么呢?”学生稍作思考,便纷纷回答。生甲:自此以后,又长久没有看到孔乙己。生乙:“我”有一年的时间没有看到孔乙己。生丙:我补充一点,也没听他人说起孔乙己的消息。学生的思维一下子活跃了。汪英老师又提出第二个推想性提问,也采用反转的问法:“大家都推断孔乙己的确死了,那么,孔乙己的确死了的依据又有哪些呢?”片刻讨论后,学生竞相发言。生甲:孔乙己因偷窃被丁举人打折了腿,完全丧失了生活能力。生乙:从“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一句,可以看出孔乙己已经到了贫困潦倒的边缘。生丙:当时的社会世态炎凉,孔乙己必死无疑。学生们纷纷列举推断依据,思维十分活跃。

二、归纳性提问

提问的目的在于给学生的思维提供一个引爆点,使学生沿着问题的指向,深入到课文具体内容中进行归纳性分析,然后跳出课文,经过思维的“过滤”和总结,条分缕析地明确出答案。如当学生分析出因为当时社会的世态炎凉,也是孔乙己必死无疑的原因之一时,其实学生对于这一问题的认识是笼统的。汪英老师抓住这一深入问题的时机,巧妙地提出了第一个归纳性提问:“有同学说当时社会的世态炎凉,也是孔乙己的确死了的原因之一。大家能否就这种说法结合课文具体归纳出几点呢?”学生经过一番讨沦后,思路明确了。生甲:小伙计为孔乙己温了酒端出去时,把酒放在门槛上,这表明对孔乙己的鄙视。生乙:掌柜反复念叨十九文钱,这表明他把钱看得比孔乙己的命更重要,说明掌柜的冷酷自私。生丙:同是读书出身的丁举人对孔乙己不但没有同情,反而打断了他的腿,这表明统治阶级对不幸者的凶狠残忍。至此,汪英老师又深入一步,紧接着提出了第二个归纳性提问:“我觉得孔乙己自身的性格,也是他必然走向死亡的原因之一。大家能否就此具体归纳出几点呢?”生甲:孔乙己没有进学,又不会营生,几乎没有生存能力。生乙:如果他活着,以他的品行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早已还清了欠帐。学生能反过来归纳出第二点,的确是难能可贵的。

三、发散性提问

教师先提出问题,然后引导学生围绕这个问题情境,分别沿着不同的方向和角度去思考、理解,从多方面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答案虽然各不相同,却都能言之成理。发散性提问的目的是训练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和变通性。如汪英老师在引导学生弄清了孔乙己死亡的必然性之后,紧接着就提出了一个发散性提问:“同学们都认为孔乙己死亡是必然的,那么,孔乙己必然死亡的遭遇表明了什么?请抓住小说表现的主题思考,希望大家有多种思考、多种答案。”学生们有的托腮沉思,有的相互讨论,老师也深入其问,不时点拨。大概有五分钟时间,学生们开始回答。生甲:孔乙已是封建文化教育造就的不会营生的牺牲品。生乙:表现封建社会人民群众的思想昏沉、精神麻木。生丙:小说反映了封建文化教育对知识分子的毒害,控诉了科举制度的罪恶。生丁:小说反映了封建社会世态炎凉,社会对不幸者的冷酷。你不能不为学生的多种答案叫好。

四、求异性提问

求异思维是创造思维的核心,求异性特征是创造思维的重要品质。求异性提问就是要求学生回答出不满足课文中现成的结沦,用突破课文束缚的新角度、新观点去想象和思考,创造出与课文不同的结局。如汪英老师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主题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求异性提问:“小说结尾间接地,写了孔乙己的死,大家能否结合课文主题和孔乙己性格展开想象,明确地写出孔乙已死的结局呢?”有两个学生设计的结局角度新、很恰当。生甲:除夕夜,孔乙己身穿破夹袄,面色枯黄,背靠床腿,低垂着头似乎在看手中的《孟子》。寒冷的风吹得半开的房门吱吱作响。房外噼噼啪啪的鞭炮声不绝于耳……生乙:中秋夜,丁举人家门口,已三天未进食的孔乙己终于闭上了眼睛。他躺倒在地,满手污泥,两眼圆睁,似乎心有不甘。院内,红灯高照,喝酒划拳声一阵高过一阵……

五、延伸性提问

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把对某个问题的理解从课文中跳脱出来,在时空上作些拓展性延伸,注重联系现实来谈认识,说看法。延伸性提问能使学生减弱由于课文的写作年代偏早而造成的时代隔膜感,缩短历史和现实距离,并有利于培养学生全面辩证地分析问题的能力。如汪英老师在本堂课最后就提出了一个延伸性提问:“封建的科举制度早已被废除,教育改革是伴随着历史推进不断进行的。那么,你能对我们今天的教育改革作点贡献吗?请给你的各科课任教师的教学提点建议,同时谈点理由。”学生们很犹豫了一会儿,但在老师的启发、鼓励下,还是打开了情面,在谈其他学科老师教学存在问题的同时,也有学生指出了汪英老师教学中还应改进的地方。师生的思想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