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小儿辩日课件范例6篇

两小儿辩日课件

两小儿辩日课件范文1

师:这一次作文,我们要学写议论文了。(板书:议论文)

生:啊?好!(学生有点惊讶,表情各异)

师:我们进初中后,学过议论文的课文吗?

生:还没呢!

生:学过!

生:才学的《两小儿辩日》,不是吗?

生:那是篇古文呀!

生:列子的这篇文章,从语体上说是古文,从体裁上说是议论文。文中有人物,有语言,有观点,有理由。

师:能从两个角度来解说,对,说得很好。(板书:观点、理由)我们所说的“观点”,就是――

生:作者的见解。

生:应该是持这种见解的人的立场或态度。

师:后一种说法更为准确、全面,是吗?(学生经过思考后,点头表示赞同)这个“观点”,在议论文中叫“论点”,就是见解、态度、立场。统率全文的观点叫“中心论点”,就某一部分或某一段来说叫“分论点”。“理由”呢,在议论文中叫“论据”。(在“观点、理由”下板书“论点、论据”)。

师:你能说说在《两小儿辩日》中的论点和论据吗?

生:一个小孩的论点是“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另一个小孩的论点是“以日初远,而日中时近”。

生:认为太阳初升时离人近中午时离我们远的那个小朋友,他的论据是“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

生:还有一个小朋友的论据是“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

师:他们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一个小孩从对太阳外形的观察中得出“晨大近中小远”,另一个从感受太阳照射到地面的热量得出“初凉远中热近”。论据证明了论点,这个过程叫“论证”(板书“论证”),这里采用了“摆事实”的论证方法,说得蛮有道理。(板书:在“论证”后加上“方法”,在其下添上“摆事实”)

师:摆事实、讲道理是议论文中最基本的论证方法(板书:讲道理)。还有引用数据、名人名言、正反对比等,这些论证方法,以后我们在学习议论文时再讲。以上我们提到的论点,论据,论证就是议论文的三要素,同学们在写议论文的时候就要围绕这三要素展开。请问,课文中孔子有观点吗?

生:他先“问其故”,后“不能决”,没有“论点”也没有“论据”,我认为他没有观点。

生:他的“问其故”,表现了他的虚心探求:他的“不能决”是实事求是态度的表现。作为一个当时的大学问家,在小孩子面前没有摆资格瞎蒙骗,这种观点、这种态度是难能可贵的,我认为,孔子的“问而不决”就是他的观点。(掌声)

师:说得很好,可见你对课文的理解是透彻的,我完全赞同您的说法。那么,作者在写这篇文章时有他的观点吗?

(经讨论后)

生:作者的观点应该是教育我们通过“辩”才可以明理。

生:作者的观点就是通过两小儿的辩日,表现了他们有根有据的求实精神(尽管是片面的),更表现了孔子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列子是实话实说,文风很好。(鼓掌)

师:好的,同学们讲得很好。在列子看来“两小儿有根有据的辩论,大学问家不乱判断”就是他的论点;在孔子看来,“不能判决谁是谁非”就是孔子的论点;两小儿的论点刚才已经说了。就全文来说,作者的论点就是文章的中心论点。写文章的时候需要把握好有关的论点、论据,还要注意论证的方法。今天我们围绕“学习”这个话题来发表你的看法,要求说得辩证些,即使说偏了,也要能自圆其说。我们在议论文的写作中提高认识,行吗?你准备起怎样的作文题?

生:谈学习。

生:题目太老了,又板着脸,太严肃了。

生:学习中的甜酸苦辣。

生:味道是那样,但要正儿八经讲那些方面,太多了,我吃不消。

生:学习中的苦与乐

生:读书的滋味

生:这个题目蛮好,但没有明确这个滋味的味道。我把它改成“读书滋味长”,含蓄些,你光说甜或苦,可以;你说苦与甜的辩证关系,更好。

生:好!(众:鼓掌)

师:(笑)那么这次作文题就这么定了。(板书作文题《读书滋味长》)大家思考一下,你的论点是什么?依据是什么?讨论一下吧。

生:读书是件苦差事,很艰苦。

生:苦尽甘来。古时候就有“读读读,书中自有红烧肉,书中自有黄金屋,……”

生:古人勤奋读书的例子很多,有的词语我非常喜欢。像孔子的“韦编三绝”,祖逖的“闻鸡起舞”,李白的“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 ……

师:这些都是史实,如果大家都这样写,好吗?

生:应该有新意。古人的、名人的、尤其是伟人的就更好。

生: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可以改变命运。只有通过读书,获取知识,提高素质,才可以改变个人命运,改变祖国的落后面貌,实现伟大祖国的复兴。

师:说得很对。这样吧,先明确你文章中的论点:然后找出一定证据来证明自己的论点,有道理有事实,文笔活泼些。要写400-500字有困难吗?

生:(众)没问题。

对这堂作文指导课我感到比较满意。主要是我较好地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根据本课的教学要求,通过启发学生对《两小儿辩日》课文写作知识的回忆总结,引出议论文的三个要素;由写作知识的迁移,引导学生拟出本次作文的命题和要求;最后一句话也是教学要求,显现教师的指导督促。所有这些,都比较好地落实了《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导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这一要求。另外,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课堂教学氛围也令我比较满意。

两小儿辩日课件范文2

一、案例教学法与学科课程

19世纪70年代,美国哈佛商学院院长克里斯?哥伦布?朗戴尔教授首次将案例教学法应用于商业教育,开创了案例教学法的先河。当时,所有教学案例都来自商业管理的真实情境及事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由此掀起了一场教学改革的风潮。到了20世纪80年代,此教学方法受到我国师资培育的重视,在我国的应用越来越广。[2]案例教学法遵循教学规律和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水平,围绕特定的教学目的和要求,用典型的案例将理论与实际生动地结合起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案例教学法形式多样,着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通过问题来解决问题。案例为基本教学材料,教师与学生再现(模仿)真实的教育情景,通过师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学生,提高学生分析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幼儿园管理课程实践性较强,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幼儿园工作管理的基本原则,熟悉幼儿园工作的内容,还要懂得处理复杂情境下的各种教育问题。因此,幼儿园管理要求教师具备较强的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幼儿园作为一个教育活动的场所,管理者的工作内容纷繁复杂,教师的工作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随机性。在不同的情景下,教师需要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教育措施。研究案例教学法在幼儿园管理课程中的应用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在复杂教育情境中的应变能力、决策能力和行动能力,是对幼儿园管理课程教学的一次有价值、有意义的探索。除此之外,案例教学符合课程改革的要求。传统的教学方式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接受学习为辅,学生学习积极性差,课堂的知识往往成了“耳旁风”,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案例教学法颠倒了教师和学生的角色,课堂以学生讨论学习为主,学习资料一部分由教师提供,一部分由学生搜集,课堂是学生讨论、学习的场所。这样的教学氛围不仅增强了学生学习的效果,更激发了学生学习探索的欲望,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发展了学生的潜力。

二、案例教学法在幼儿园管理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本研究共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课前准备、课堂活动组织、课后分析回顾。

(一)课前准备

课前准备分为两部分:一是精选案例,实践案例的来源是教师和学生,课前教师告诉学生下节课讨论的主题,学生按照分组自行搜索;二是教师根据所讲主题选择典型的案例。案例的来源有以下几种途径:一是教师根据每章的教学内容精选典型案例,并对案例进行分析和总结;二是教师深入一线幼儿园,对园长、教师等进行深度访谈,对幼儿园管理的变化与实际情况进行调查,通过访谈、录音等手段,搜集真实的案例资料;三是网络资料搜集,教师可以结合社会有关的热点,选择符合课题内容的案例组织学生讨论。案例教学法中的案例必须具有以下几个特点:典型性、相关性、多样性。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提供的案例,都必须与讨论的主题相关,小组的讨论必须围绕课堂的主题进行,不能单纯地为讨论而讨论,以免丧失讨论的意义。不同的案例往往可以帮助学生思考得更深刻,帮助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内化所要学习和掌握的知识和内容。

(二)课堂活动组织

活动组织的好坏是衡量一堂课是否有效的标尺。本研究活动组织有两种形式,一是教师主导,二是案例讨论。课程开始,教师简略介绍所要学习的内容,以口述或者PPT的形式呈现案例,提出相应的问题邀请学生组织讨论。比如,在准备“幼儿园安全管理”这章内容时,教师整理了近年来关注度较高、比较典型的幼儿园伤害事故,请学生从家长、教师、园长、政府、教育局等不同角度来讨论这个问题,力求全面分析伤害事故的原因,探究避免此类事故应该提前准备哪些工作。需要说明的是,在案例讨论过程中,小组每次的发言都要进行总结和记录。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讨论情况进行简单的小结,并纳入平时成绩的考核。小组分工必须明确,分为发言人和记录员等,组员的角色必须变换,要让每一个同学都能够参与到小组讨论中来,而不是“旁观者”。每一次讨论的内容,教师都要指导学生按照一定的格式进行整理和记录,最终作为每一个学生平时考核成绩的原始资料。记录的整理也是对观点梳理的过程,及时复习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课题的内容。案例讨论从形式上来讲,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典型的课堂小组讨论,另一种就是针对主题的辩论。活动组织的形式如果只限于课堂讨论,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辩论是一种有效的形式。教师可以根据自己选择的材料,根据相应的主题,将要讨论的问题设计成辩题,让不同组别的学生思考和准备。当然,教师作为评判员必须起到一定的协调组织功能,没有组织的讨论,最终只能沦为无谓的争吵。教师要时刻维持讨论的核心,提醒双方“辩手”,围绕所要讨论的话题进行。比如,在一节课中,“‘熊孩子’该不该打?”这一辩题中,教师将学生分为了正反和反方。正方的学生从学校管理的角度认为对熊孩子应该进行“教育”,不打不成器,没有教训,难以养成良好的规矩;反方则从幼儿身心发展的角度认为幼儿的生理心理还未发育成熟,应该循循善诱,不应该采取体罚等形式。最后,教师根据双方的讨论,进行了总结。通过辩论活动,课堂让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地参与到了教学当中,学生的思维是飞扬的,是被激发的。

(三)课后分析与回顾

在教学过程中,分小组讨论极大地发挥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学生不再是坐在教室的聆听者,而是学习的主动者,他们的思维活跃起来了,开始思考问题的来龙去脉,真正开始“思考”这一项工作。在课程结束以后,教师让学生对上节课的内容通过PPT形式进行讲解和分析。教师再对具体的案例进行简要的分析和整理,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有效地解决复杂的情景问题。总之,案例教学法在幼儿园管理课程的教学中是一种有益的尝试,它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对教师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需要深刻地理解所授内容,还需要搜集整理大量的典型案例,并最终对学生的讨论做总结。但是,教学相长,学生的思维也常常能够激发教师不断地去思考自己的不足,不断地充实所学,不断提升能力。

【管理学博士论文参考文献】

[1]刘占兰.幼儿园教师的专业能力[J].学前教育研究,2012(11):3-9.

两小儿辩日课件范文3

关键词:小学语文;质疑;要素;探究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3-0056-01

许多教育家都表达过这样的意思,最高的教学境界应该是让学生享受学习而不是完成学习。而享受学习的真谛,归根结蒂,是享受思维,享受发现,享受创造。对学生而言,质疑探究――这个教学活动中最富于创造性、最活跃的元素之一,正是享受思维、享受发现、享受创造的一个主要载体。因而,激发和培养学生的质疑探究精神和质疑探究能力,让学生在质疑探究中享受学习,理所当然地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环节。

1.在教学中,创设自由、和谐、宽松的学习环境与氛围,引导学生去质疑问

在教学中呵护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满怀信心地发现问题。使学生在不断地发现、解决质疑的喜悦中,获得新知,提高能力,接下来,师生应该围绕重点问题台作探究,解决问题。特级教师沈大安曾这样说:"语文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而且要让学生自己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课文是不是可以让学生按自己的程度,按他们的思路去读,教师只是从旁扶持、点拨。"因此,在解疑这一环节中,教师应该坚持把提炼出来的重点问题作为阅读教学的突破口。针对具体问题,教师组织学生广泛思考,发言,争辩。讨论能最大限度地活跃学习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讨论为每个学生提供了表现自己的机会,是思想和信息的多向交流。思维的火花在碰撞中才会更绚丽,学生自信心和成就感也往往是在自我表现中得以加强的。在讨论中,教师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要注意指引学生的思路和表达方法,注意处理好独立思考和听取别人发言的关系,注意启发和激励。这种讨论,不是程序化的教师提问学生回答,而是学生读完文章后有主动表达的欲望。只有这样,学生的能动性才能得到更大程度地发挥。面对学生的疑问,首先是生生台作探究。让同桌学生发挥各自的学习、探究优势,就相关疑难问题,相互启发,相互研讨。然后是小组台作探究。利用学生集思广益、思维互补、思路开阔、分析透彻、各抒己见的特点,使获得的概念更清楚、结论更准确。台作学习最终要让各小组向全班交流,分享成果,最后是全班集体探究。

2.抓住中心议题或关键性问题,让学生各自发表意见,集中解决难点

要让学生与学生之间对话、答辩、争论,让学生在争辩中碰撞出智慧火花,在质疑解惑中明晰努力方向。这样的小组台作学习避免了班级集体教学中往往出现的相当一部分学生由于得不到充分的参与学习生活的机会而不得不处于旁观、旁听的被动学习状况,赋予全班学生远比传统课堂教学中多得多的参与学习的机会和权利。在学生台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不应是旁观者,更不要做局外人。教师在学生台作学习中应该是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教师必须深人到每个小组,认真倾听大家的发言,适时地组织小组成员经行交流。如果经过讨论仍未解决,教师可适当地点拨、启发和指导。如在教学《两小辩日》时,学生对两小儿所辩之事产生分歧:到底是太阳的远近问题,还是冷热、大小问题?学生们争论不休。教师与其让学生们对此无限度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不如对学生进行适当地点拨,更便于学生理解。可给两小儿取名"小儿A""小儿B,让学生分别找出两小小儿的观点和理由,并在学生汇报时,通过提炼进行板书:"从而很容易地帮助学生弄清了两小小儿辩日,辩的是太阳的远近,而冷热、大小不过是陈述的理由。这一环节的处理,在充分尊重学生主体的前提下,积极引导,适时点拨,终使学生读懂文本,起到拨云见日的作用。

3.打造课堂质疑探究情境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说:"在教学过程中,只有让学生处在一种无拘无束、自由畅达的空间,他们才会尽情地`自由参与与`自由表达'"。要使学生在质疑探究中享受学习,教师就必须精心营造出让学生"自由参与"与"自由表达"的各种教学情境。许多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创设了诸如问题情境、审美情境、矛盾情境、故事情境、游戏情境等有声有色、行之有效的教学情境。这里仅从质疑探究行为关系的角度略述几种。

3.1 互动情境。积极的质疑探究只有在活跃的动态的空间中才能孕育诞生。让教学情境中的诸因素产生互动,才能形成有利于质疑探究的氛围,使学生的思维在互动情境中得以自由驰骋。互动情境是学生和学生、学生和教师、学生和教材、学生和作者、教师和教材、教师和作者之间的多元互动的有机组合,是一个多维性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学生在这个组合和过程中,始终处于能动的主体地位;而教师则通过设问、导向、点拨、提要等多种方式,不失时机地发生着主导作用。

3.2 合作情境。个体的质疑探究不可能游离于群体之外,群体环境就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个体的质疑探究行为,个体和个体之间的质疑探究也不可避免地进行交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十分重视使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在质疑探究中,形成辩友、诤友、益友的良性关系,着力营造一个思想交锋、情感交融、团结合作、相辅相成的合作情境。在这个合作情境中,相互尊重,相互帮助,相互补充,相互拓展,相互延伸。

3.3 平等情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置身于学生之中,致力建立一种平等、尊重、信任、友爱的师生关系,形成平等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和谐、愉悦、宽松的支持性环境中兴奋地进行质疑探究。应当有意识地尝试突破"台上教师、台下学生"的课堂形式,构建多种开放式(例如座谈式、辩论式)的课堂结构,在课堂上鼓励学生自由组合,各抒己见,踊跃讨论,上台陈述,为学生提供自主条件,和教师实行阶段性角色转换。在师生平等互动的情境中,师生之间既有信息的传递,又有情感的交流,更有思维的撞击,课堂成为培养学生质疑探究的理想天地。

综上所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要和学生一起,努力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精心创设各种教学情境,不断强化不唯师、不惟书、只惟实的独立意识,坚持发扬敢于怀疑、敢于否定、敢于挑战的学习精神,那么,学生就应当而且能够做到在质疑探究中享受学习。

参考文献:

[1] 张春兴.世纪心理学丛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两小儿辩日课件范文4

“给孩子宽松的环境,多给他们一点自由。”这是法国家庭教育学家们从成功与失败的家教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对广大家长不无启迪。

法国的教育学家们指出,孩子们学的课程越多并不意味着学到的东西就越多。许多业余课程不仅使家长们的钱包变瘪,还消耗掉孩子大量的精力。只有宽松的时间和空间才能让孩子迸发出创造的火花。如果一味地追求他们去做太多的尝试,会使他们产生厌烦的心理。对学习方面的安排,父母要认真听取孩子的意见,尊重他们的选择。如果对孩子的要求漠不关心,会在孩子心灵上留下不好的记忆。

为了让孩子将来能较好地融入社会,引导他们学会合群比学会某些技能更重要。因此,家长会尽可能带孩子去公园游玩,鼓励他与同龄的小朋友进行交往。为此在巴黎的街心,政府都给孩子们留出一些空地来当旱冰场,或作为自行车练习地,或用来搭建滑梯、秋千和翘翘板等,孩子们在那里玩得非常开心。

美国 尊重是儿童教育的营养

在美国,尊重孩子不仅是因为他们年龄小,需要爱护、关心和培养,还在于他们从出生起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独立的意愿和个性,无论父母还是老师都没有特权去支配或限制他们的行为。在以后的成长中,大多数情况下师长不能代替孩子对客观进行选择,所以要让孩子感到自己是自己的主人。

美国人讲究对孩子说话的口气和方法,孩子同大人讲话不但要认真听。而且有时大人要蹲下来同孩子对话,使孩子感到你尊重他,避免他有“低一等”的感觉。孩子吃饭时不能硬逼;孩子做错了事不得横加训斥;要孩子换衣服也不可用命令的口吻,否则会给孩子的心理上留下自卑的阴影。家长带孩子外出做客,主人若拿出食物给孩子,美国人则最忌讳代替孩子回答“吃”、“不要”之类的话,也不会在孩子表示想吃的时候对孩子呵斥。他们认为,孩子想要什么或是想看什么,本身并没有错,因为孩子有这个需要,任何人都没有理由来指责,只能根据情况适时、适当地做出解释和说明,以做引导。美国人反对父母在人前教子,更不允许当着人面斥责孩子“不争气”、“笨蛋”、“没出息”,因为这会深深伤害孩子的自尊心,父母这样做是一种犯罪。

事实证明,受到父母良好尊重的孩子大多非常合作,他们待人友善懂礼貌,同大人谈话没有一点局促感,自我独立意识强。儿童心理学家认为,这些都是孩子们受到应有尊重的良好反应。

德国 让孩子与大人争辩

德国人认为:“两代之间的争辩对于下一代来说,是走向成人之路的重要一步。”因此,他们鼓励孩子就某件事与父母争辩,自由发表自己的意见。通过争辩使孩子觉得父母讲正义、讲道理,他会打心眼里更加爱你、依赖你、尊重你。父母要孩子做的事,孩子通过争辩弄明白了,会心悦诚服地去做。父母有难题,孩子参与争辩,也能相互启发。

日本 培养孩子独立自主

为了增强儿童的生活自理观念,日本的家长有意识地让儿童学会判断是非。做出选择。比如去商店购买玩具,家长事先会定出一个金额,让孩子自行决定买什么。家里准备外出旅游,家长也会征求一下孩子的看法。日本孩子到了初中后,大部分衣服是他们自己独立上街购买的,而且很会货比三家,精打细算。

两小儿辩日课件范文5

一、小学语文考试内容的改革

考试,尤其是笔试,目前仍然是检查学生学习情况、能力素养的重要手段。近年来,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下辖的教研机构命题的正规试卷,内容有了较大的改革,更适应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需要。以现行的小学语文试题为例,有关语言的理解、积累、运用方面的题目明显增加,其他方面的题目多为新颖的内容和形式,顺应了语文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向,有利于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这个可喜的变化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有引导、促进作用的。

二、小学语文试卷评改的现状

部分教师没有很好地理解命题者的意图,没有站在着眼于学生发展的高度做好评卷工作。在改卷时,以教材内容、教学参考书或出卷者提供的参考答案为“唯一标准”,认定这些“标准答案”不放,该给分的不给分,误导学生,挫伤学生的积极性,扼杀学生的创造力。如六年级语文的一道试题:

例句: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请照样子写句子:天气真冷啊,冷得?摇 ?摇。

笔者认为,例句的后半句具体描写漓江水的绿,写清楚了绿的程度、绿的样子,所以学生的答题只要具体地写出天气冷的程度,冷的样子就对,就应该得分。这样才能给学生思维留下广阔的空间,让他们自由驰骋想象,自由、自主地运用生活和语言的积累。有的老师认为例句是用比喻的方法将“绿”具体化的,所以一定要用比喻的方法将“冷”具体化才算对,因而将诸如“冷得滴水成冰”、“冷得大家直打哆嗦”、“冷得大伙儿的手脚都僵了”、“冷得缩成一团”的答题划上“×”。笔者认为这种评改是不严格、严谨的,很古板、僵化,长此以往必然导致学生思维呆板僵化,不利于创新意识的培养。细想,该试题用比喻的方法将“冷”具体化固然是好的、对的,但不用比喻的方法将“冷”写具体也是对的,如“冷得呵口气碰着墙壁也变成了冰花”,这样的句子不也很生动优美吗?

又如:仿写句子:一本你喜爱的书就像一个朋友,就像你的家。学生答案:1.一本你喜爱的书就像一幅美丽的画,就像一首动听的歌。2.盘山公路就像一条飘带,也像一条蜿蜒的长龙。笔者认为这两种答案都是对的,因为把书拿来比喻可以,把盘山公路拿来比喻也可以——学生写什么事物都行,只要比喻恰当。如果认为一定要用书作比才对,那么未免范围限制得太小了。如果题目是:一本你喜爱的书就像(?摇 ?摇),就像(?摇 ?摇),就另当别论——这题规定了用书作比喻。

我们必须树立新的理念,变所谓的标准答案为开放性的、合乎情理的灵活答案,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为核心,让学生有更宽广的思维空间,多角度分析、解决问题,提供更多的语文实践机会,让学生自由驰骋、自由表现,从而不断提高语文素养。教师在评改试卷时既要领会出题者的意图,又要理解、尊重学生的答题,因势利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再如,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文言文《两小儿辩日》一课,有两段话表明两个孩子对早晨、中午太阳离我们远、近的看法: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试题是:根据课文内容填空:一儿曰:“日初出?摇 ?摇,及其日中?摇 ?摇,此不为?摇 ?摇而?摇 ?摇乎?”

填原文的哪一段呢?不少老师认为一定要填下一段的内容,因为下一段是“及其日中”,而上一段是“及日中”。笔者却不以为然:一儿是以人们熟知的看物体“近则大,远则小”进行辩说的——日初出时大,所以推断出早晨太阳离我们近;另一儿是以离热源“近则热,远则凉”的生活常识进行辩说的——中午太阳热,所以推理出中午太阳离我们近。读懂课文的人会认为填哪一段内容都是可以的,因为哪一段内容都表述了其中一个孩子的观点(当然不能同时把两个孩子的观点糅合在一起填空,同时以大小冷热推断太阳离我们的远近)。这道题的目的是考查学生是否真正理解两个小孩子各自的观点,是否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课文,而不是考查学生有没有注意“及”和“及其”。如果改考卷的老师一定要将填上一段内容的判为错,填下一段内容的才给对,那么无疑是把学生逼进死记硬背的胡同,引入墨守成规、循规蹈矩的境地。我们在改卷时不要抠某个字眼,而要从整个题目的大处着眼,创造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软环境。

两小儿辩日课件范文6

教学重点:懂得看电视的利弊,学会科学收视。

教学准备:教师:制作课件、收视指南制作表和少儿电视节目策划单。学生:完成收视调查表,搜集电视报。

教学过程:

1.调查反馈,展示交流

同学们,老师今天给你们带来几位老朋友,跟他们打个招呼吧!(课件出示李咏等公众人物的照片)你们怎么认识他们的?(从电视上看到的)

播放一分钟电视节目。

从这段节目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呢?(学生互相交流,包括时间、主持人、今日要闻等)

报纸、电视、网络、广告等给我们提供了途径,让我们了解了丰富的信息,所以人们称它们为媒体。这些媒体缩小了世界,连着我和你。

评析:链接生活实际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的一个重要手段,一切活动设计都以来源于生活而回归生活、指导生活、服务生活为目的,因此,课始不忘提醒学生联系日常生活想一想,引导学生学会发现、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分析。

2.质疑讨论,自主探究

电视真是最有吸引力的“家庭成员”,(点击小资料,指名读)那么,对于我们小学生来说,到底是多看电视好,还是少看电视好?(学生争论不休)

看来同学们的意见不太一致,就让我们开一个小小辩论会,请你们针对自己的看法说说理由吧!

评析:引导学生主动说出自己的做法及理由,充分尊重学生的不同认识和需要,并让学生自觉地通过辩论的方式进入一种体验学习的境界,自然而然地让学生通过体验得到注意合理收视的正确价值认识。

3.精讲点拨,主动建构

通过辩论,现在请认为少看电视好的举手。(认为少看电视好的占多数)下面再让我们走进生活,听听家长们对此有什么看法。(播放采访录像)

真理是越辩越明,事物往往具有两面性,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看电视也是如此。五彩缤纷的电视节目丰富了我们的生活,增长了我们的见识,扩大了我们的信息量,但看电视时间长了,又会影响视力,造成肥胖,耽误学习。

除了过度看电视,还有哪些不良的收视行为呢?(近距离、争抢频道、姿势不端正、无选择)

屏显:电视病。

同学们,对于我们小学生来说你们还认为多看电视好吗?那你们又有什么想法呢?(有利有弊;合理选择、注意姿势、时间节制)(师相机板书)

小结:同学们说得真好,如果我们能做到合理地收看电视,那么电视的作用就能得到真正的发挥。

评析:有效的体验活动应该是多角度、全方位、立体化的,这样才能让学生获得完整的、深刻的体验,从而产生实质性的效果。因而采用选点串线、聚点成面的层层深入的方式来呈现,并完成对学生知识的自我建构。这样的学习方式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体现了课程的本质特征——以学生为中心。

4.效果呈现,当堂训练

通过辨析,同学们已经真正懂得怎样合理收看电视,下面就请你们为我们小学生设计一份收视指南吧!(出示表格,说明要求)

学生利用手中的电视报设计。

展示收视指南,评价。

评析:这是模拟体验活动,旨在引导学生体验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整体生命投入的过程,并由此感受科学收视的重要性。这样的课堂,真正把学生引进了富有教育意义的生活,使课堂教学不再是空洞的说教和生硬的灌输,从而体现出本课程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指导生活的核心理念。

5.总结延展,内化修为

电视作为一种大众媒体,是面向整个社会的,自然有许多不适合我们小学生收看的节目。当然,我们可以看电视,还可以自己来策划电视节目呢!(屏显:小策划)如果让你当儿童节目的策划人,你准备给大家编排哪些新节目呢?

小组合作进行创意设计。

反馈交流(歌曲、儿童生活、名人童年、军事科学、美文赏析、知心姐姐、教你一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