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野先生课件范例6篇

藤野先生课件

藤野先生课件范文1

关键词:语文教育;“形式”探究;科学化

语文科到底教什么?是教“形式”还是“内容”?这也是长期以来语文教育当中模糊而充满争议的问题.其实这个问题叶圣陶先生早已经阐释得很透彻了.“不论国文、英文,凡是学习语言文字如不着眼于形式方面,只在内容上去寻求,结果是劳力多而收获少.􀆺􀆺因此我们把学习国文的目标侧重在形式的探究,􀆺􀆺”“时下颇有好几种国文课本是以内容分类的.把内容相类似的古今现成文章几篇合成一组,题材关于家庭的合在一处,题材关于爱国的合在一处.这种办法,一方面侵犯了公民科的范围,一方面失却了国文科的立场,我们未敢赞同.”叶圣陶先生一针见血地指出了语文教学着眼于内容的弊端.反观当下的中小学教材,仍然流于这样的弊病.以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全册为例,大部分以内容为主题的方式构建单元.八年级上册从第一单元到第六单元,分别以“战争”、“爱”、“建筑园林、名胜古迹”、“科学精神”、“文言文”、“自然山水”为主题构建单元;八年级下册从第一单元到第六单元分别以“人生历程”、“散文诗”、“关注自然、保护自然”、“民俗”、“古诗文”、“写景记游的古代散文”为主题构建单元.

我们可以看到八年级上册中除了第五单元文言文外,其他全部是根据内容组织单元的.八年级下册有三个单元是根据内容组织的,另三个单元是根据形式组织的.而以形式组织的单元,主要是为了把“文言文”单独列出来,如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文言文”、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古诗文”和第六单元“写景记游的古代散文”.总体而言,以内容组织单元是当下语文教材的主要建构方式.这种方式的弊端叶圣陶先生已经说得很清楚了,“劳力多而收获少”,“一方面侵犯了公民科的范围,一方面失却了国文科的立场”.这样的结果是语文单元学习的目标不明确,单元与单元之间缺乏联系,学习的语文知识不系统,随意而混乱,不利于知识的迁移和运用.这种构建单元的方式严重阻碍了语文教育科学化.当下的语文教材不仅在构建单元上以内容分类,在课后问题的设置上亦多囿于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即使是看似拓展性的讨论题,也是从“内容”到“内容”的延伸.以«藤野先生»为例,我们仔细研读«藤野先生»的课后练习:第一题是关于课文,有下面几种不同的理解,讨论一下,究竟应该怎样理解.1.标题是«藤野先生»,赞扬藤野先生的高贵品格.2.课文大半内容写作者的经历和思想,主要表现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3.课文写作者人生道路上的一段往事,因此既写了藤野先生,又写了自己的思想历程.显而易见,该问题是着眼于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对于课文内容的理解,该题提供了三种理解.但是提供的三种理解的逻辑都是混乱的,仿佛在说“因为‘标题是«藤野先生»’,所以判断‘课文主要赞扬藤野先生的高贵品格’”毫不顾忌文章结构的内在章法,无视语文的科学性.况且此问题设置的目的也不明朗,不知道希望学生理解什么.第二题是让学生体味课文中的几句话,回答问题.其设置的问题有“这表明了作者对‘清国留学生’怎样的情感与态度?”“为什么说他‘伟大’,请结合具体事例谈谈你的看法.”还是着眼于课文的思想感情,仍是内容层面的理解.第三题是引导学生了解鲁迅弃医从文的背景.第四题是选作题,其中第一小题是“给藤野先生写一封信”.可视为是一道小型的写作题,然而编者也并为此提供任何“形式”上的指导,只是让学生“把握课文主旨,展开合理想象,模仿作者口吻,􀆺􀆺表露作者当时的心迹”.这题的第二小题出得最好,是让学生将鲁迅写过的三位老师进行对比,但可惜的是教学目的也只是“看看鲁迅笔下的这三位老师各有什么特点”.却不能从鲁迅写三位老师的笔法不同上去比较以引导学生更深入的思考.«藤野先生»这篇课文课后一共设置四题,却未有一题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形式”角度理解课文.只着眼于课文内容的解读,其导致的结果将是:学生根本没有学会读文章的方法,当读到其他文章的时候仍然茫然无措.就像这样,学生学习了第一课鲁迅的“藤野先生”,但到了学习第二课胡适先生的“我的母亲”时,第一课所学的算是一点用处也没有了.而学习到的课文的主旨,鲁迅先生的思想,了解到的时代背景和鲁迅的个人经历,恐怕更多的是老师讲解给学生听的罢了,而不是学生真正思考的结果.但倘若善从“形式”角度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情况却会大有不同,会令理解逐层分明,每往前一步都会逼近文章的核心,最终会豁然开朗.从“形式”角度来阅读文章,我们首先是确认文体,再根据该文体的相关理解去观注文章的各个方面,就能逐渐了解作者的用意,明白文章的得失.我们仍以阅读«藤野先生»为例.在此要特别说明一下,以下分析所要使用的“形式”方面的知识系统来源于夏丏尊与叶圣陶先生合编的«国文百八课»中的“文话”,其“文话”讲的就是一般的文章理法.先从“文章的分类”上切入,我们可以把«藤野先生»这篇课文定性为记叙文.阅读记叙文之前我们要考虑的文章理解方法其实很多,如“叙述的顺序”、“材料的判别和取舍”、“观点的一致与移动”、“抒情的方式”、“记叙与描写”、“人物描写”等等,这里我们以“材料的判别和取舍”来说明,从这个角度去琢磨这篇课文,必然产生以下的思考:1.藤野先生一生应有很多事迹,而作者选取记叙的是哪些事情,为何在材料上做这样的取舍?2.文章写藤野先生,可是课文前五段只字未提藤野先生,只写了自己从东京到仙台读书的经历,“幻灯片”事件也与藤野先生无关,这样的材料于文章是累赘还是有深意?􀆺􀆺通过思考,我们就会发现作者记叙藤野先生的事情有“订正讲义”、“纠正解剖图”、“关心解剖实习”、“了解中国女人裹脚”以及“帮助申诉考试受辱事件”,进一步发现所记叙的这几件事情都是与“我”发生关联的事件,材料的选取是从“藤野先生对我的意义”角度来考虑的,是围绕藤野先生“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这个中心剪裁的.而藤野先生“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并非无端的,进一步思考,就能理解他“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的情怀.那么课文的前五段与幻灯片事件这些材料是否可以删掉呢?

通过思考,我们知道不可以,因为这些材料是交代当时弱国之下的“我”的生存与精神的处境,藤野先生的“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若在其他学生身上或是平常状态下,意义恐怕并非那么重大.但对于处于生存与精神困境之下的“我”意义却非凡.这样一步步思考,我们就能体悟出藤野先生超越狭隘的民族主义的高贵品质以及对学术的至诚之心;才能深刻理解作者在文中抒发的“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感情.这些思考都是从“形式”入手深发开来的.其中的问题是环环相扣的,其间有着有机的联系.“为何在材料上做这样的取舍”是以上问题设置的关键点,而“作者记叙的是哪些事情”是为这个关键点提供思考的材料基础.但是有些老师往往会这样设置问题:“课文写了藤野先生哪几件事?可以概括出藤野先生怎样的特征?”这就是从“内容”层面设置问题,其问题是封闭性的,回答了问题之后,思考就终结了.即使再设置其他问题理解课文的其他方面,问题与问题之间也是断裂的,相互之间不能建立起有机的联系,思考并不能逐步深入.另外,我们从“形式”切入理解课文,不仅能够深入把握文章内涵,其系统性、规律性的知识可以让学生很轻松地迁移到类似课文的理解当中去,比如从“材料的判别和取舍”上来分析理解胡适的«我的母亲»也同样适用,我们可以理解为何作者“除了写母亲怎样训导之外,还用更多的笔墨写她与家人相处的情形”,因为除了“言传”,“身教”的影响更深远,我们就能理解作者最后抒发的感情“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作者:朱亭曲 单位:安庆师范大学教务处

藤野先生课件范文2

一、抓住课堂。以书本为抓手,提高课堂效率

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课本,以它为抓手,做到举一反三。比如,在上现代文教学时,刻意地训练学生的文体意识。然后让学生回忆这类文体在考试时会考哪些题型。针对这些题型我们该怎样作答。甚至让学生自己编题目自己作答或自编题目同学作答,比一比看谁编得好,谁答得好。

例如,在教学《藤野先生》时,首先让学生读后思考:这篇文章是什么文体?明白是散文后,再让学生回忆,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着手学习。考试时,对于散文经常考哪些题型?经过讨论分析总结后得出结论:散文分叙事和抒情两种。本文是叙事散文。作为叙事散文应该学习它:①选材围绕中心,形散神不散的特点。②人物的精神(或文章的主题)。针对这一点,考试经常会让我们概括散文写了那几件事情。这样,就让学生合作研讨,课文写了那几件事情?大家讨论后,推荐一组代表反馈本组讨论结果,其他小组补充。明确答案:①帮我修改讲义;②纠正解剖图;③关心我的解剖实验;④了解中国女人裹脚的事情;⑤匿名信事件;⑥看电影事件。

接着进行下面一个问题:叙事是为了表现人物的精神,这篇文章是为了表现谁具有什么样的精神呢?学生围绕这个问题有一次展开讨论。明确前四件是表现藤野先生:教学认真、严谨有学者的探究意识!热情关心、严格要求、正直热忱等。“匿名信事件”是写日本的“爱国青年”无端猜疑,“借”了鲁迅的笔记查看,他们的言行充满对弱国国民的歧视。藤野先生和“爱国青年”对鲁迅的态度截然不同,形成了鲜明的对照。“看电影事件”是鲁迅弃医从文的思想转变,体现鲁迅先生的爱国情怀!从而体现散文选材灵活又紧扣主旨的特点!

那么针对“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我们针对开头和结尾可以设置哪些问题呢?讨论了一会,设计为:①开头在东京的见闻和结尾回国后的经历,可以删去吗?为什么?②在东京的见闻和结尾回国后的经历,对表现藤野先生有用吗?学生讨论回答:不可以删去!开头能为作者到仙台,见到藤野先生作铺垫,结尾更能体现藤野先生对自己的影响之大,从而更好地表现了主旨!

根据这一问题。我还更深层次地引导学生回忆开头段落和结尾段落在文章中的作用,这也是我们现代文阅读经常考的题型。我就引导他们从内容上和结构上作答。对于作答内容,提醒学生要结合文章主旨、文章内容来回答,不可离开课文,泛泛作答。这样通过讨论总结,明确:开头段落,内容上用“清国留学生”来反面衬托鲁迅先生,突出了鲁迅先生可敬可贵的爱国精神。结构上又为鲁迅先生到仙台见藤野先生作了铺垫,与结尾形成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紧凑。用同样的方法总结结尾段落的作用,效果不错呢!

其次还设计了散文语言的特点,结合本文注释,本课语言主要是反语的运用很有特色。有的学生设计了:“‘真是标致极了’这句中的‘标致’是什么意思呢?”等类问题。学生这个过程充分体现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只做巡视点拨了解学情。

二、评讲试卷,注重方法指导,做到举一反三

“考考考,教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每次考试学生都很认真地对待,所以答题也比平时认真。这时候试卷里融进了学生的心血,如果能认真评讲,效果会远远高于平时练习质量。

在评讲试卷时,首先教师对学生的试卷要做分析,掌握学生易错、错多的地方。在评讲试卷前,让学生自己看,错的题目自己会订正吗?如果会,自己改正,不会则同桌或小组讨论,兵教兵。例如第一项的字词及第二项的名句默写。自己订正后让学生把自己写错的内容写到黑板上,起到强调督促的作用。

藤野先生课件范文3

一、教给学生阅读课文的方法――通过朗读、默读,精读、略读和浏览等方法来阅读。

新课标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因此我每一节课都留足时间,从学生的朗读、默读起步,把精读、略读和浏览等方法渗透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从而使学生准确地把握课文内容、结构。例如《春》一课教学时,我首先让学生默读课文,看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来结构的。在学生找出课文“盼春、绘春、赞春”的顺序后,我又让学生快速地浏览课文,课文“绘春”为我们“绘”制了哪几幅春景图?学生通过自读、合作读,很快找出了“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春勤图”。而后再让学生精读每一幅图的课文段落,看各自是抓住哪些特征来构图的,再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每一部分,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读书中感受春天的美,以达到“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之效。

二、教给学生理解课文的方法――通过感受、体验和理解等层面来理解课文。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加深理解和体验。”因而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我总是千方百计地通过各种途径让学生感受、体验、理解课文内容、人物特点与语言的美等。如在教学《晏子使楚》时,我在学生读懂课文后,让各学习小组推荐一名代表分别扮演楚王、楚大臣、晏子等角色,要求要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语气、表情来呈现各个角色的特点;让其他同学当评委,从上述等方面加以评点。同学评点后,让扮演者谈感受,再重新表演;再让其他同学轮流表演与评点。这样几个轮回表演下来,学生对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心理活动都有了独特的、个性化的理解。尤其是在语气上表现非常准确、到位:体会到楚王手下为讨得楚王欢心,搜肠刮肚以辱晏子,按捺不住激动与兴奋的心态,设计一种谄媚的语气;对楚王,设计出一种盛气凌人、傲慢无礼的语气;对晏子,则设计一种沉着冷静、不卑不亢的语气。

三、教给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方法――从课文、图书室、网络、家庭、社会等途径搜集

新课标指出:“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我在阅读教学中,注意教给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方法,并使之有机地渗透到每一课,每一个学习环节之中,如在教学《天上的街市》前,我让学生充分利用网络、图书室等条件,搜集郭沫若的写作背景和牛郎织女的故事的信息,从而使学生在课堂阅读学习中准确地理解作者在诗歌中表现出来的憎恨黑暗、向往光明的思想感情,特别是对作者修改牛郎织女民间传说的用意有了较深的理解。再如学习了《成功》一课后,我让学生通过上述途径,或者课外资料,甚至是同学间、师生间相互合作去搜集有关成功的名言警句,从而激励学生学习勤奋刻苦,架起通向成功的桥梁。

四、教给学生探究创新学习的方法――通过多角度、多视野,发射思维、逆向思维,阅读反思与批判等方式来探究创新。

新课标指出:“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这一主阵地,教给学生在阅读教学中探究与创新的方法。如教学《藤野先生》一课时,学生对该课的主题思想形成了三种不同的评价:(1)作品主要写藤野先生的优秀品质;(2)写藤野先生与表达作者的爱国主义感情是互相交织在一起的;(3)是回忆珍贵的师生情谊的。我在一一及时地给予了肯定后,顺势引导他们阐述出各自的理由。第一种评价的根据是题目叫《藤野先生》,就表明了它的主题思想是写藤野先生的;第二种评价认为文章的各部分都是围绕赞述藤野先生这一中心而展开的,作者爱国主义思想的抒写和思想发展的追记,是与写藤野先生的性格交织在一起进行的;第三种评价理由是:作者带着感激的感情回顾了藤野先生关心他的几件事就是最有力的说明。课堂上,我激发学生多角度去评价作品主题思想,既丰富了作品的内涵,又发展了学生的发射思维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五、教给学生扩大阅读的方法――读与所学课文相关的整本书、比较阅读与所学课文相同主题、体裁的课外文章或同作者的其他作品等。

藤野先生课件范文4

生本教学、以学定教就是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教学的根本,以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决定教学的目标、内容和方法。这种教育理念的提出有着深刻的根源。

(一)人本思想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类正逐步摆脱愚昧野蛮的生活,开始追寻自由、平等、博爱的现代文明,以人为本,尊重人的权利,追寻人的全面发展,成为现代社会的主题。

(二)教育的目的

教学目标在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教育中人的发展才是最重要的,所以才有了生本理念的提出,才有了“一切皆语文”、“功在语文外”的观念和说法。

(三)学习的本质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主要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及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播者和灌输者;所以在教学中,一定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生本理念,以学定教。

二、生本教学、以学定教的具体举措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掌控者,是高高在上的知识的传授者,而学生是服从者,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课堂上“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记”,课堂气氛严肃,师生之间缺乏互动。学生不敢回答问题,不能畅所欲言,发表意见。教学效果可想而知。“生本教学、以学定教”的教育理念倡导我们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在教师的引导帮助下,积极主动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因此,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赏识学生

积极的情感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1]。教师要学会从内心里真正地尊重学生,要用赏识的眼光看待每一位学生的成长。要经常地表扬和鼓励他们。特别是对学习差,有“问题”学生,教师要多一分关心,多一分理解与宽容。不要把眼光总盯在学生的分数上,要尽力发现每位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欣赏他们。这样,学生就会树立起强烈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就会对老师产生热爱、依恋的情感,在课堂上积极配合老师,主动学习。

(二) 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

新课标指出教师要从教教材转向用教材教,因而给教师创设了更多自由选择的空间。因此在备课中,教师要在教学大纲的指引下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甚至根据学生的基础把学生分成不同的层次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实行因材施教,分层教学。总之,教学要围绕着有利于学生的发展而不是围绕考试指挥棒进行。

(三)创设和谐民主、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课堂上,教师要采用多种方法创造出轻松愉悦,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这样学生才能身心放松,畅所欲言,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比如,在教学《藤野先生》这课时,我采用了情境教学法,藤野先生成了一位仍然活着的鲁迅的老师,我用多媒体课件播放藤野先生的事迹,以及他与鲁迅交往的一些片段,让学生把自己想象成一位仰慕鲁迅和藤野先生的采访者,让他们用自己的心灵与文本和屏幕上的鲁迅、藤野先生交流,对话。在想象中,在我创设的氛围中,学生跨越百年的历史尘埃,一席海水的相隔,与这些故去的人物对话。

鲁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情感的积淀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一些看上去似乎普普通通的教师批改作业,关心中国妇女生活的生活琐事,为什么会让鲁迅记忆如此深刻,如果放在现代社会中,你会感动吗?这个问题涉及面很广,也很有深度,是对当时中国社会的状况,民族情感以及中国人特有心态的一个深入挖掘,因此,我让学生来探讨,没有什么标准答案,也没有什么对与错之分,只是让学生设身处地地谈谈自己的想法。学生畅所欲言,激烈争辩,对课文的理解也更加深刻,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四)避免给学生讲标准答案,重视学习的“导”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心中总有个标准答案,习惯于给学生讲标准答案,学生的一点点带有创新的想法都被教师作为错误的答案予以扼杀。“以生为本”就是要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探索,去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能力及创新意识,教师的作用就在于导而不是讲标准答案。比如在《古都的秋》中,我让学生自读自悟。有时一句“你读懂了什么? 还有什么疑问? ”就可以引出学生许多精妙的发现。有的说在作者的眼中,秋是悲凉的,有的说,作者思秋是怀念故乡,等等。总之,教师的“教”确切地说,应该是一种“导”:引导学生思考的方向;帮助学生拓宽思路,引导他们多角度想问题;联系生活实际经验来体验作者的内心情感。

藤野先生课件范文5

【关键词】激发;兴趣;培养;自主;能力

《新课程标准》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自主是这种学习方式的基础、前提。那么如何才能激起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并使之形成自主学习能力呢?

一、创设激发学生自主阅读学习的氛围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所以我们在课堂阅读教学中,必须努力创建民主和谐的课堂学习气氛,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为唤起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调动他们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当我每学年接到新学生后,我的第一个课外作业就是:请你为我们语文阅读学习的方法提一个“金点子”。学生见提的是“金点子”,积极性很高。忘了只要求提的是一个建议,结果有的同学一股脑儿提了好多。我有意识地重点选取了提倡让学生先预习这一类的建议。我在赞赏中,表扬他们不仅懂得科学的学习方法,而且还懂得新课程中所提倡的新的学习方式,特别是有积极主动学习的精神。并顺势引导他们按照自己提出的自主学习方法尝试学习,激励他们长期坚持下去,就一定能提高自己自主学习的能力。所以我所教的学生,他们不仅在学年初就有了自主学习的意识,而且人人都有一本阅读学习预习本,每一课都能做到先自主学习,从而形成了自主学习的习惯与能力。

二、激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学习的目标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也就是允许“一百个读者,有一百个哈姆雷特”。所以我在阅读教学别“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并以此引导学生为自主阅读目标,深入“体验和理解”。如学生预习《藤野先生》课文后,我问学生:初读后,你觉得本课写的是什么主题?结果有学生认为,主要是赞美藤野先生优秀品质的;有学生认为是回忆珍贵的师生友情的;还有学生认为是赞美藤野先生和表达作者的爱国主义感情的。见此分歧,我觉得是引导学生深入自主学习的好时机。便因势利导地说:“同学们能有自己的不同见解,说明大家一是预习课文时就作了认真的思考,二是平时语文知识积淀较深,三是有自己“独特的感受”。那么大家就以自己提出的主题说为自主探究的目标来寻找依据。”同学们得到老师的肯定与激励之后,人人都非常兴奋,尤其是在初次学习交流时直接提出三种主题的同学阅读速度十分快,不过五分钟的时间就纷纷地举起了手。“赞美藤野说”认为:题目就是藤野先生;“回忆友情说”认为文章主要是回顾藤野先生关心他的几件事的;“赞美与爱国说”认为是:爱国主义思想的抒写与赞美藤野先生的品质是交织在一起进行的。同学们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不仅个个能自圆其说,提高了自我分析能力,而且真正做到了“有自己独特的体验”。还再现了春秋战国时“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

三、激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学习的方式

《新课程标准》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这一学习方式上来,课堂上,我允许学生根据自己学习需要来确定自己的学习方式:可以选择个人自主学习的方式,自己独立去完成学习目标;也可以是合作学习的方式,由学生找与自己学习目标相同的伙伴组成学习小组,以小组自主学习的方式去共同完成学习目标;也可以是自己在自主学习中遇到了困难,而去找自己信赖的同学一起自主探究。为激励大家都参与到自主探究中来,我还引导学生如果有实在解决不了的问题,就将疑难写到黑板右下角,由全班同学共同来探究。如学习《天上的街市》一课,在自主学习过程中一学生举手示意有疑难,并悄悄走到学习班委跟前交流了一会儿,然后将“牛郎织女故事翻新不符情理”的质疑写到黑板上。十分钟后,全班答疑时间到了,有许多同学也与这位同学的质疑一致,认为自古以来只有每年七月初七,牛郎织女才得以鹊桥相会,而本文却改成了他们获得了自由,一家四口能够天天相见,让人难以接受;但也有同学认为,这正是文章闪光之处,作者打破传统说法,赋予新意,以期作者寻求的光明与理想得以实现。为了让所有同学都能体会到这一情感,我在这位同学发言以后,便打出作者的写作背景,从作者的写作背景中同学们领悟到了:噢,原来诗人翻新传说,是借此表达他追求光明、自由、幸福生活的思想感情。

四、激发学生自主阅读探究的精神

《新课程标准》要求:“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这就需要教师在学生自主阅读中捕捉时机,加以激励引导。如我在教学《斑羚飞渡》一课,讨论课文主题时,一学生想发言但又显得有点犹豫,我便走到他的跟前,拍拍他的肩膀鼓励他说。没想到的是,他的发言让我眼前为之一亮。他说我们在赞美老斑羚们勇于牺牲,临危不乱,宁死不屈精神的同时,也应谴责人性的残忍。人类仅仅为了个人的利益,而把一群活生生的斑羚逼向死亡之路,这难道不是一种地地道道的犯罪吗……?他的发言赢得了同学们的热烈掌声,我也当即高度赞赏他多角度阅读所表现出来的创造性阅读能力,并引导全体同学在赞美老斑羚勇于牺牲精神的同时,再也不能对人们肆虐追杀珍稀野生动物的行为而无动于衷了,应该谴责与制止这种犯罪的行为。斑羚现已是我国二级保护动物,我们青少年应该担当起保护的重任。这样我不仅激励了学生自主探究的精神,培养了创造性阅读的能力,而且还有机强化了学生的动物保护意识。

藤野先生课件范文6

一、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给学生展示自我的学习平台

要改进课堂学习方式,教师首先要更新教育理念,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去,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以平等的态度尊重、信任每一个学生,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精神,让学生大胆去学、去问、去讨论、去实践。同时,教者还应该努力创设自主、合作、探究的情境,给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发展、展示自我的平台。在课堂学习中,为了激发学生勇当学习主人的精神,遇到浅显的课文或同类型的课文,我让学生模仿老师的教学方式做一回小老师。如,教学说明文《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后,我鼓励同学学习老师的教法教说明文《巍巍中山陵》。学生跃跃欲试,他们多能模仿我紧扣文体知识的方法,从课文的说明类型、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的语言等方面来提问并开展讨论。这不仅巧妙地检测了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情况,而且实现了知识与能力的迁移,还让学生亲自感受到成功的喜悦,真正体验了到了做学习主人的乐趣,从而激起他们争做学习主人的欲望。

二、创设自主学习的学习条件,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

著名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教学不是用于外部控制人的行为,而是应用于制造各种能促进人的独立自主和自由学习的条件。”罗杰斯的话,对我们的教学改革有很大的启示。新的课堂教学必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千方百计地多给学生创设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空间,鼓励学生大胆思考、大胆猜测,从不同的视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课文,从而产生不同的观点。如教学《藤野先生》一课时,我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预习:藤野先生是谁?为什么要写藤野先生?写了藤野先生哪几件事?写藤野先生这几件事的目的是什么?学生为了探求问题的答案,去阅读课文,查阅资料。这样不仅让学生在不断的预习中,培养自主学习能力,而且还让学生一次又一次地感受自主学习探究的乐趣。

三、创设学习交流机制,给学生合作互助的天地

如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合作精神呢?一是创设学习组织,正常情况下按异质原则每六人为一组,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二是明确小组长,加强合作质量;三是小组成员明确分工,加强合作的责任感;四是开展小组间的竞赛活动,激发学生合作精神。如遇到小组“瓶颈”类的问题,则提倡小组间的相互合作,或由学生根据爱好、特长,临时组织学习兴趣小组。为培养学生合作方法与能力,我注意捕捉学生自主学习时遇到的疑点,闪现的亮点来引导学生合作探究。

如学习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有学生提出文中的“寒士”究竟指的谁?我觉得这是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好机会。于是要求这位学生将问题写在黑板上,由各学习小组共同探究。有的小组认为:“寒士”指的是知识分子;有的小组认为:“寒士”指的是贫寒的知识分子;还有的小组认为:“寒士”指的是广大贫寒的劳动人民。据此,我激发学生,究竟哪一种说法正确呢?顺势让各小组再深入地讨论,并找出解释的依据。这不仅培养了学生合作的精神,而且还培养了学生求异创新的精神。

四、创设评价激励机制,给学生不断探究的动力

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励。”教师适时的激励会给学生带来不断探究的动力。

如教学《孔乙己》一课,我在与同学们共同品析小说,要结束的时候,我例行地问学生:“大家还有什么疑问的地方吗?”话音未落,只见一位女同学手似举不举的,我便走上前去关切地问:“是不是有什么问题想问?”但她还是显得有点欲言又止的样子。我鼓励她大胆地说出来。她顿了顿喉咙,红着脸说:“小说的最后,孔乙己已经惨得用手向酒店‘走’,可人们还是那样的嘲笑他,也不至于吧?”我听后眼前一亮,心想,这个问题正是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小说主题与写作的匠心之所在。于是我表扬道:“我们的这位女同学真了不起,怪不得她质疑时有点犹豫,原来她是想跟中国的文学大师鲁迅叫板呢!她觉得本小说的结尾处孔乙己腿断了,只好用手在地上‘走’,孔乙己这个时候已经到了非常悲惨的地步了,可人们还是照往常一样嘲笑、挖苦他,这样的写是不是有点不符人们的常理?”随后,我又激励大家要像这位女同学一样要敢于向名人挑战,同时先引导大家分组找一找、议一议,看看小说共写了几类人的笑?他们的笑的原因都一样吗,依据是什么?

学生通过紧张的探究之后,认为课文主要写了三类人的笑:一是酒店的伙计——文中的“我”;二是酒店的老板;三是短衣帮。文中“我”的笑,是无知的笑。因为“我”在咸亨酒店当的是伙计,掌柜对他是一副凶脸孔,主顾对他也没好声气,他总觉得单调、无聊,只有孔乙己来了以后才可以一反常态笑一笑,他的笑完全是为了消除单调与无聊,而且“我”还是一个孩子。酒店掌柜的“笑”是冷酷无情的笑。掌柜是一个剥削者,平时对伙计要求极为严格,可孔乙己到店后,他却能“大发慈悲”地让伙计开怀大笑,并且自己还同众人一起笑孔乙己。孔乙己惨遭丁举人毒打,其状惨不忍睹,可掌柜一见便问道:“孔乙己么?你还欠十九个大钱呢?”在他的眼中,孔乙己的身价还不如“十九个大钱”。平时一向耻笑、孔乙己,就是孔乙己到了末路,他还是与往日一样嘲笑、挖苦他。可见掌柜的笑是何等的冷酷无情啊!短衣帮的笑是麻木的笑。因为他们是站着喝酒的人,孔乙己也没钱坐着喝,所以他们与孔乙己一样,同属于社会底层的人,都是受害者,只不过孔乙己受人,被人打骂比短衣帮明显一点。孔乙己痛苦难堪,而短衣帮对“同是苦命人”的孔乙己非但缺乏应有的同情,反而只是一味地奚落、和耻笑他。他们的笑,不过是五十步笑百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