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的形形色色范例6篇

身边的形形色色范文1

17世纪下半叶起,德国、法国、荷兰、英国、意大利等国都纷纷仿造中国瓷器。但研制瓷器的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Jan Divis在《欧洲瓷器》一书中写道:“十七、十八世纪之交,制造瓷器的秘密依然难住了所有的实验。”18世纪初,德国率先发明了硬质瓷器。40年后,法国的瓷器研制也获得了成功。仿制借鉴的同时,欧洲各国注重创新制造工艺,在19世纪及20世纪的欧洲各国瓷器中,多见造型别致新颖的器具,瓷器的纹饰图案也由仿制中国风格向传递各自文化信息逐渐演变。

欧洲的陶器发展较早,最为著名的是希腊的陶器。中东、北非埃及等地的先进制陶技艺在新石器时代传人希腊和爱琴海的一些岛屿,并逐渐开始发展兴盛,成为附近著名的制陶中心。希腊陶器历经3000多年的发展经久不衰,装饰风格多样,以黑、白、红等颜色为基调,绘制内容多为神话故事和古典史诗。

山东省安丘市博物馆藏有371件欧、亚、美艺术陶瓷,是古瓷鉴赏家周倜先生及夫人吕丹云捐赠。周倜先生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古玩商会顾问,曾任《华声报》主编,退休后醉心于文物研究与收藏。该批藏品以瓷器为主,少量高温釉陶,是周倜先生旅居海外期间多年搜集而得,产地遍及英国、德国、法国、意大利、希腊、丹麦、美国、墨西哥、日本、韩国、菲律宾等三大洲20多个国家与地区。

安丘藏欧、亚、美艺术陶瓷包括欧洲艺术陶瓷101件,其中希腊陶瓷12件,英国46件,法国4件,荷兰3件,意大利10件,西班牙2件,奥地利1件,丹麦3件,瑞典1件,其他国家和地区19件。现选取其中的精品,秉承“各美其美,美人之美”之心态,从其形制、沿革、尺寸、釉料、纹饰、款识等方面略做赏鉴。

希腊手绘浮雕神话故事人物纹陶盘(图1) 制作于20世纪早中期。口径32厘米。收口,弧壁,圈足,平底。口沿施黑釉,底施绛红色釉。口沿内侧以环形黑色线描回形纹,盘内壁绘浅浮雕雅典国王忒修斯杀死牛首人身怪弥诺陶洛斯的希腊神话故事。盘面底色为黑色,背景为希腊神庙建筑。立柱右侧有金色回形纹立壁,立壁右侧为绛红色砖形阴线刻。盘中央有两人站立,右下方有牛首人身怪兽趴伏在阶梯上。中立裸身青年应是忒修斯,通身施白釉,肌肉线条明晰,粗壮有力,黑发高鼻。身背剑鞘,左腿蹬地,右腿成弓形,左手紧握牛首怪物一角,左臂将怪物摁压在地,右手持短剑,作势欲挥向怪物,剑身有血迹。左侧站立者为阿里阿德涅(Ariadne),头戴斯特林式头盔,穿绛红希腊曳地长裙,上身着人面金属软甲,左拳紧握,右手持长枪,低头与裸身青年一起目视怪兽。怪兽通身施绛红色釉,双目竖起怒睁。盘底整体为陶胎,只有边沿一圈黑色釉边,不整齐。圈足外轮制双圈,足内双圈,内书古希腊语12个词语:第一行左起首字,二行左起首字,第四、五行英文为“Hand made in Greece”.即希腊手工制作。

希腊有优质黏土,适宜制作优良陶器。这件陶盘的装饰绘画风格类似“红像式陶”,即在赤褐色或黄褐色的陶壁上用黑色或深褐色做勾勒和装饰,在形象之外的部分涂上黑色颜料。从装饰内容看,希腊彩陶装饰中的人物纹样以具象为主且带有一定故事情节,是一种叙述性描绘的装饰艺术。主题选取宗教场景神庙,人物描绘具有雕塑感,侧重表现人物的力量,富有张力。陶盘纹饰中典型的回形纹装饰图像也继承了城邦时期几何图像艺术风格。

法国乡村风情人物纹菱边椭圆形陶盘(图2)

19世纪制作。口径6×14.5厘米。弧腹,圈足。土黄色陶胎,通身白釉,画面以黑色线条手绘,以红、淡蓝、绿、褐色等色彩填色。盘中央绘一法国农夫坐在绿色四轮斗车前,两只狗正在驾车,车斗内装三个木笼,内有货物。农夫左腿弯曲,脚蹬在车辕上,左手持鞭,正在赶路。场景置身法国海边乡村,远处是蓝色大海,农夫赶车行进的道路一侧有中世纪风格红顶木屋,建筑群中还伫立一座凸出尖顶钟楼。蓝海、碧草、绿树、红屋,构成法国东南部海边小镇的风光。盘内壁两侧以红、蓝、褐色绘有对称的枝叶花卉纹,盘边缘绘金色边框。

该陶盘彩绘内容具有浓郁的法国南部沿海风情,特色鲜明,用色饱满鲜亮。盘内壁左下方有艺术家手绘签名“H.Loux”。盘底白釉,中间黑线花边框内标识“obernai FAIENCERIESSarreguemines France”,即法国萨尔格明市奥贝奈彩陶制造。萨尔格明,法国东北部小城,位于德法边境。

英国彩绘花鸟纹瓷盘(图3) 1906年制作。最大口径25.2厘米,椭圆形。盘敞口,折沿,弧腹,圈足,平底。通身白釉,盘内以红、黄、绿、粉、褐、蓝等色绘制花鸟纹,盘心绘折枝牡丹纹,其中一花枝上站立一小鸟,粉羽黄腹,清啼于繁花之间,生动写实。盘口四处彩绘折枝花卉纹,对称工整。口沿施草绿色釉,沿内周身一圈描金欧式几何纹饰边。盘底中心印有“WEDGWOOD\ETRURIA ENGLAND”款。WEDGWOOD是英国著名陶瓷品牌。该盘瓷胎发色白中泛黄,瓷胎精致,间有小冰裂纹,古朴经典。盘底还有烧造前用钢印模具打上的小字,显示制造年代为1906年。

WEDGWOOD品牌创立于1759年,在欧洲陶瓷史上地位举足轻重,其制作的瓷器品质优良、设计精美,擅长优雅精致、古典主义的设计风格。该盘制作、绘画内容仿照中国清代样式,绘画、纹饰风格与中国写意不同,采用了西方写实风格。

英国造东方风格褐釉山水人物纹瓷盘(图4) 19世纪末制作。口径19.2厘米。浅口,矮圈足。通身白釉。圆盘中央以褐釉绘东方风格人物山水纹圆形画。盘沿绘褐色边线,盘中心工笔线描庭院空地,中有三成年人与二孩童。右边站立成人,八字胡,头戴圆帽,身着长袍,交领,上身对襟,袖口翻折。其左臂伸出,上架一鹰,展翅欲飞。庭院远处线描山水,水岸边有三处房屋,屋顶飞檐,为东方风格房屋样式;远处勾画远山景象,水中有乌篷船一只,船上有一艄公,头戴斗笠,持篙撑船。画面四周饰欧式几何纹一周,盘内壁饰褐釉丁香花、四叶草、三叶草等花卉草纹边饰。

自中国瓷器传入欧洲以来,欧洲瓷器经历了仿制东方瓷,仿制单色褐釉、青花等样式瓷,直至创烧欧洲风格瓷的过程。该瓷器为19世纪末英国瓷器制造厂生产,整体风格类似东方,边饰细节、画风带有欧洲元素,釉色光亮,造型典雅,绘画内容别致生动,是一件别有意趣的艺术瓷器。

英国造蓝底金饰开光彩绘仕女人物纹双耳瓷盖罐(图5) 19世纪制品。高11厘米、口径15.9厘米。整体为立体椭圆形。罐圈足,双耳,圆形盖钮。整体内外壁底釉为钻蓝色釉,釉色明丽。外壁周身绘描金花卉纹饰,双耳施金色釉,盖口与罐口衔接处描金线,盖钮描金色釉。盖上正对两圆形开光,内绘希腊故事微型画,饰金边。微型画以黄、淡红色、淡绿色等明亮淡色等釉色为主,其一绘三女神坐于树下,右边女神穿淡粉长裙,袒右乳,手持圆鼓,中穿红色长裙之女神跪坐仰头倾听左侧女神说话,左侧女神穿淡黄色长裙,袒露胸脯,头戴花冠,右手持长枪。其二林间场景中,左侧三女神着希腊长裙,袒胸,左侧两人站立,手拿红色编织花环,面向右边,中间女神半跪坐,三女神均看向右侧倚靠在树干上的爱神丘比特。上述画面用色鲜亮柔和,多用明丽淡色,人物刻画具肖像画手法,生动传神。罐底中央印有金色“MADE INENGLAND”(英格兰制造)标志。此物多做餐桌盛汤器皿。

该盖罐的绘画及烧造风格呈现19世纪初期的“帝国风格”。19世纪初至20年代,欧洲兴起的帝国风格来源于法国拿破仑的官方艺术风格,帝国的基调必然反映在瓷器上,此时流行微型画饰金边。帝国崩溃以后,手工艺者对于古典古物的追捧仍在继续,希腊题材、花卉纹饰受到喜爱。

德国彩绘少女肖像图瓷盘(图6) 20世纪制品。口径24厘米。花瓣圆形,敞口,折腹,圈足,盘内壁边缘施褐釉,盘心以象牙白、褐、金色、淡蓝色、红色等色绘棕发少女肖像。少女面若银盆,眼如水杏,眼眸深邃,红唇、腮红尤为明显,上身丰腴,貌美肤白,中分卷发垂肩,头戴六角星发箍,头部至颈上缠白色发巾。肖像画外侧至盘边缘由内向外有三层抽象花纹描金边饰。盘边沿描金。底款“GERMARY”,鹰纹,下有缩写“C.T.”,是德国ALTWASSER(阿尔特瓦沙)公司制作,其生产的陶瓷底部标识为鹰纹。这家公司曾经历过二战,所以底端款记不同,厂名亦有差别,其所标示的国家的名字在战争前后亦有变化,GERMARY是二战后德国国名用语,故该瓷器年代上限不超过1945年。

此盘瓷胎细致,绘画精湛,少女富有动感韵律,画面细腻富有朝气,整体风格有新艺术运动的元素。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流行新艺术运动,特征是在平面艺术表现方式上以其对流畅婀娜的线条的运用、有机的外形和充满美感的女性形象著称;以植物、花卉和昆虫等自然事物作为装饰图案的素材,但又不完全写实,多以象征有机形态的抽象曲线作为装饰纹样,呈现出曲线错综复杂、富于动感韵律、细腻而优雅的审美情趣。

瑞典1700年造三桅船纹瓷盘(图7) 20世纪早中期产品,口径21厘米。方形委角。撇口,宽沿,矮圈足,浅口盘。除盘心外通身白釉。盘中央绘有黑白画三桅船,船正在波浪中行进。画面下有“1700”标记,标记两侧有灯笼形饰。三桅船是15世纪一种以风为动力的西洋帆船类型,是大西洋沿岸欧洲国家在帆船设计方面的一项划时代进步,其装有艉柱绞链舵,方帆与三角帆并用,能利用各个方向的风,并把帆分悬在三到四根桅杆上,操纵更加灵活,主桅及前桅上有二至三张方帆,帆面积增大,船速就加快,船的体积也百丁士曾大。画面中的三桅船乘风破浪鼓帆远航,船头旗帜飞舞。此盘釉色光亮,制作精致,画面白黑色调,运用素描手法,显示出北欧国家以冷色调为主的装饰风格。

盘底中央有“R rstrand”底款,这是瑞典最有名的瓷器品牌,创始于1726年,是仍在运营中的欧洲第二古老的制陶工厂。厂标下有英文“SPECIALLY DESIGNEDFOR THE SWEDISH AMERICAN LINE”,由此可见,这是瑞典R rstrand陶瓷厂为纪念瑞典至美国航线而特别制作的纪念瓷盘。

意大利淡绿釉浮雕花果纹瓷盘(图8) 19世纪末造。口径9.9厘米。浅口,矮圈足。通身施淡绿色釉。盘内饰瓜果绿叶纹,盘心饰瓜果两个,瓜叶纹围绕四周,盘内纹饰皆用堆塑工艺烧造出浮雕效果,釉色鲜亮,清新淡雅,造型别致。瓜叶脉络清晰,浮雕瓜果立体感强,形象逼真。盘底圈足内有圈,盘底边缘四周有绿色釉料沉积。

意大利白釉浮雕海景海贝纹瓷盘(图9) 20世纪早期制作。口径20.8厘米。平口,圈足。通身白釉,白色泛黄,胎厚釉实。盘内壁边缘饰浮雕海星、贝壳、钉螺等海生生物形象。盘底边缘因浮雕装饰而成凹凸状。盘底中有暗印英文底款“MADE IN ITALY”和瓷器的编码12147,推断是意大利生产的外销瓷器。

瓷盘小巧别致,带有海洋元素,通身素白,风格简洁明快。采用了意大利艺术瓷中常见的浮雕技法,贝壳、海星、钉螺纹理刻画细致形象,图像排列随意,线条自然,符合意大利人自然随性的审美观念。

意大利彩绘浮雕天使人物花叶纹双耳高足硬质瓷盆(图10)

20世纪中期出产。高16.5厘米、口径33×19.7厘米。椭圆形,波浪纹边,深腹,花叶形高足。器身两侧置白釉卷边双耳。通身底色为玻璃白釉,釉色光亮通透。器身外壁周身浮雕彩绘,两侧置图案对称,均是中间有黄发天使脸庞及翅膀,周围以粉色、绿色等彩绘浮雕花叶的纹饰。口沿及花叶枝干凸出部分以金线描边,瓷盆内壁施金线描“人”字纹一周,盆内中央有金色花卉纹,两侧对称金色小花卉枝叶纹。器足为四足,器底中央有椭圆形内凹,器底一侧有制造企业的王冠橄榄枝徽标及文字“R.CAPODIMONTE”(卡波迪蒙特)。该器物为20世纪中期意大利著名瓷器品牌卡波迪蒙特瓷外销艺术瓷器的典型作品。

卡波迪蒙特瓷厂最早于1743年成立于那不勒斯卡波迪蒙特,其瓷器造型从迈森和维也纳的巴罗克艺术器皿中吸取灵感,采用了非常精致的绘画装饰,以制作雕塑和繁复花纹杯、花瓶而闻名,直到今天,已经形成标志性的制瓷艺术,至今许多制造商仍生产着各式各样的卡波迪蒙特瓷器。

身边的形形色色范文2

一、傣族

傣族有分旱傣、水傣、花腰傣,它们虽然同属一个民族,但由于它们居住地、生活环境等的不同使得它们的服装也有所不同。水傣近水,浴水而居,早傣居于山坡之下,而花腰傣集居于山里。所以它们的服饰特点有居山里者裙略短,便于攀登;居平地者裙略长,踏草行垅;居水边者衣简洁,适于洗浴。

在傣族的女式服装中,要数水傣最简洁、华丽、秀美,其穿着后显得身材修长、婀娜多姿。上衣多为长袖或短袖薄衣,通常是无领,衣长仅及腰,有对襟与侧竖襟等款式,颜色多为白、浅粉红、黄和素花等色彩明亮的鲜花。其下身为裙,裙长及足,是一种简洁洒脱的筒裙,裙色与上衣一样形成套装式,或较上衣色深,多花且艳丽,其面料图案一般是以孔雀和花为主的朵花、缠枝花。头上盘髻插鲜花、梳子等头饰,腰系银带,脚下著屐或赤脚,普遍戴耳环与手镯。如外出劳动总要戴一顶尖顶大头笠。如赶庙会或游玩则手持一把美丽的小竹伞,身挎长带背包,愈加彰显出其秀美窈窕之姿。旱傣女式装束与水傣有相似之处,如上衣及腰、下身为及足筒裙,但布料不如水傣轻薄,颜色不如水傣鲜艳明亮,穿着后的效果显得粗糙中不见秀气,简洁中不见精美。花腰傣女式装束与旱傣、水傣有所不同。其身穿嵌银珠的小褂,外套一件镶边的超短上衣,充分展示出腰饰的美,头带笠帽,下穿短裙,小腿部绑带,便于上山行走。

傣族不仅由于它的服饰奇异、鲜艳,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同时它的傣锦也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傣锦一般以白经,红、黑纬纱织花,常见平行二方连续,纹样以狮、象、马、孔雀为主,这是因为傣族所居住的西双版纳有“孔雀之乡”、“白象的乐园”之誉。在傣族人民的心目中,性情温和的孔雀是美丽、善良、吉祥、幸福的象征。而威武雄壮、神圣不可侵犯的大象则是傣族人民自豪感和民族尊严的象征。

二、爱尼族

爱尼族是哈尼族的一个分支,他们喜欢穿青色或淡黑色的衣服。男人穿大而短的大面襟外衣和大裤腰、大裤脚的裤子,外衣的面襟从右边拉过来盖住整个前胸,扣于左侧,形状有些近似于古时的衫子,只是比衫子短。上衣的扣子多是银泡或铝泡,面襟的边沿常用银片或铝片作饰物,大裤脚的裤子在胯前打折,用绳索系于腰间,成年男人习惯包黑头巾,这种传统的装束使成年爱尼男人看起来显得壮实、强悍。

爱尼女子以服饰华丽而著称。她们着深蓝色长袖上衣,上衣对襟、开领很低或不系扣,衣长仅过腰,前襟开领处显露出红色的胸衣,下身着深蓝色短裙,一般在膝盖以上,系绳极松,臀部的上方往往在外,小腿部再以同色布做成裹脚――克绑,头帕和鞋也均为深蓝色,从上至下构成一个沉稳的基调。爱尼女子极爱打扮,装饰遍及全身。从质料上看,有大量的银质、玻璃质、木质、彩线和花布等;从形式上看,有圆形片状、珠状、泡状;从图形上看,有三角形、长方形、菱形等几何图形;从颜色上看,有大红、朱红、深绿、草绿、天蓝、孔雀蓝、赭石、枯黄、淡黄以及玫瑰、黑白、金银等色。

爱尼女子的上衣缝着各种颜色的彩条,尤其集中在肩、袖部,重叠的彩条之中夹杂有精致的彩绣,衣服上以银圆花形片状饰品作为胸前的重要装饰,有的以四个并列排在前襟两边,也有的缀上密密的、成行的银泡,以突出菱形银饰。上衣下摆为彩绘图案式长垂彩穗,有些短裙呈百褶形,上以数行彩珠夹彩绣作为装饰,项间还有多重珠链,腋窝的衣服上一边吊着一条长长的彩缨,腰带结于前方,双头垂下,带上亦为彩色布条、绣花并珠穗,裹腿布上绣着花,层层装饰,宽细变化巧妙,做工细致、精巧。

爱尼族帽子的形状依年龄而异。在孩子时期,男女都戴圆形的青巾小帽,至三岁时帽子才开始显出男女区别来,男孩儿戴的帽子前端有一条丝绒绣的花纹,女孩儿的帽子则镶着一条白边和绿条,并且装饰上彩色的帽缨。随着年龄的增长,女孩儿的帽子上逐渐出现了银饰品。进入青年期以后,便改戴一种特制的竹圈帽,女青年戴的这种帽子装有一个圈住脑壳的竹圈子,后脑勺上装有一个约15厘米长的圆竹筒。这种帽子用黑布衬里,18颗圆形银珠子分别装在前额两边的圆圈上,帽子上缀有许多珠串子,帽绳从耳后拉至下额栓在脖前,帽绳打结的地方吊着一串长长的彩缨或各色珠子穿成的花串儿。这种服饰一直保持到壮年,当进入老年以后,才去掉帽子后端的圆筒。衣服和帽子上的饰品也渐渐减少甚至完全去掉,就穿一身毫无饰品的黑色衣裙。爱尼人还有着染齿的习俗,不论男女每当进入青春时期时便开始染齿、染牙,这是爱尼族每人必做的一件事,也是他们眼中美丽的象征。

三、基诺族

基诺族是―个强悍、勤劳的民族。基诺族女子服饰的上衣极短,多为深色衣服。衣服的绝大部分都用彩色布条镶缝成横条图案,袖子缝彩条与花斑布,以至于几乎找不到衣服的本来面料。上衣衣领为竖直领型,不系扣时,露出里面的绣花兜兜。下身为宽缘边加缝补花的前开合筒裙,裙很短,仅及膝下,小腿打裹或不裹,着草鞋或赤脚。除了遍身横条间色图案外,基诺族最有特色的就是帽子,帽子颇似口袋少缝了一边而罩在头上,竖起一尖而下边加披布是很典型的一种尖顶帽式。

男子服装基本同于邻近地区的式样,包头、对襟上衣、黑衣裤、裹腿、草鞋或赤脚,较有特色的是多着横条衣,裹腿上喜饰太阳纹,上衣较短,特别是前襟短的特点与该族女子服装相同。另外,包头上的标志以示婚否,未婚男子包头巾上缀彩色绒线球,凡去掉绒球者,表明已成婚,即无资格再去谈情说爱。基诺族男子讲究耳饰,常用橙色布朵花和闪着绿光的白木虫壳簇在耳旁,男子与女子的挎包均喜用宽约半尺有余的背带,并垂穗绣花。

四、布朗族

布朗族穿戴简朴,不论男女都喜欢穿青色或黑色衣服。男子上穿对襟无领短衣,下穿宽裤脚长裤。男人普遍使用包头巾,腰中系有腰带。女子服装样式受傣族影响很大,亦为窄袖紧腰上衣,筒式花裙,但不同的是挽发于头顶,头裹黑头巾,上衣衣长至腰,较傣衣略长,对襟或两襟相掩,下身穿长简裙,裙子一般都有花纹图案镶成的脚边,头巾上有银链、银铃等饰件夹红绒线花,耳垂上也要有银圆片上夹红绒花。另外,项链、手镯、背包等处也常以金属饰件与红绒花共同作为装饰,并且布朗族女子爱戴野花或自编的彩花,爱用红颜料涂抹双颊。布朗族人脚下穿草鞋或赤脚,男女也都染齿,视染齿为美丽的象征。

身边的形形色色范文3

柄形璋 长11.2厘米,柄端最宽2.2厘米,最厚0.5厘米。青玉。浅冰青色,有火烧云块状黄白色沁斑,其末端约有2厘米的长度呈浅灰褐色。半透明。柄端平齐,柄部内束;末端略窄,并有一单面钝刃。中段最厚,两端较薄,柄端磨出双面薄刃。由此可见,其柄端亦可作为末端使用。

璧形佩 直径4.2厘米,厚0.23厘米。青玉,浅冰青色,有零星褐色颗粒状斑点,并有细线条形黄白色纹理斑。半透明。圆形。其一侧边缘被磨出一斜平面,另一侧边棱被磨得较为圆滑,中心部位有一个单面钻小穿孔。

凤鸟形玉佩 长5.9厘米,高4厘米,厚0.32厘米。青玉。深冰青色略泛浅褐,其一面有少许黄白色沁斑点。半透明。卧鸟昂首上扬,圆睛较大,垂冠于背,巨形喙前端平齐,屈腿平贴于地,爪端伸于胸前,双翅上翘,尾部下垂于地,如鱼尾。正背面纹样相同。胸部有一穿孔,可系绳佩戴。

长条鱼形碧玉佩 长7.3厘米,最厚0.4厘米。碧玉。碧绿色,有零星黄白色沁斑。玉质细腻,半透明。玉质、玉色、形制、大小、纹样基本相同,唯一是厚度不同。细长条形。嘴端较宽而平齐,圆睛,背鳍与腹鳍皆用成组的平行细阴线表示,斜尖尾上挑。鱼身上下边缘及头部被磨得较薄。鱼身较厚,背部被磨出锐刃。

宽体弓背鱼形玉佩 长8.5厘米,宽3.1厘米,厚0.3厘米。青玉,冰青色,半透明。鱼身较宽,头部较胖,整体稍作弧形弯曲,鱼背部磨出双面锐刃。近圆形鱼眼用斜刀刻出;背鳍一组与腹鳍二组,均用很细的成组阴刻平行线表示;鱼头端平齐而略外张,中间刻出一小豁口,以示鱼嘴;尾部为一斜边,其上下尖端皆向外张,中间刻出一小豁口,以示鱼鳍。鱼吻部与背部中间均有一个圆形小穿孔,以供系佩。尾部下叶有一斜向小凹槽,其用意不明。

弧刃型柄形璋 长15.2厘米,宽1.4厘米,厚0.85厘米。出土于墓主人胸部。青玉,浅冰青色,大部有浅土黄色和黄白色沁斑。半透明。器身呈厚体长条形。柄部内束,柄端平齐;末端略窄,呈弧形,磨出双面锐刃。

鸟形 长6.3厘米,宽1.2厘米,厚0.4厘米。青玉。下部因布满炭渣状斑纹而呈青黑色,上部有锐刃,呈浅豆青色。整器以俏色就势雕成,正、背面纹样相同。玉质细腻润泽,半透明。整体似一侧视立鸟。鸟喙较小,头部下方有一“臣”字目,背部雕成齿牙形,以象征鸟翅与尾部,腹部平滑下收,显得很长。鸟腹磨出双面锐刃。鸟足端设一小圆穿,以供系佩。

身边的形形色色范文4

玉璧可分二型。

I型:1件。图1直径9厘米,孔径5.5厘米,厚0.15~0.30厘米。孔周与璧面平,制作不太精细,且选用玉根作料,表面呈现蜡黄和灰褐诸色。器表虽磨制光滑,但薄厚仍不一致,周边有残缺痕迹,然孔径较圆。一边有明显的开料痕迹,两面抛光,均素面无纹。

Ⅱ型:3件。图2直径6厘米,孔径2.3厘米,厚0.60厘米。孔周两面微突起,呈圆口状,孔壁较直,抛光。色泽青灰,并有褐色玉根斑痕。制作比较精细,璧孔与周边比较规整平直。两面边沿与孔壁形成环形素圈,余皆雕刻成云雷纹,饰满器身,纹饰密布,错落有致。虽选用玉根作料,但经过精细加工、雕琢、抛光,仍显示了较高的工艺水平。图3直径3.6厘米,孔径1.3厘米,厚0.35厘米。乳白色,璧孔与周边微突起,边沿平直。两面抛光,雕琢有云雷形图案。底面凹平,而纹饰凸起,具有较强的立体感。图4直径3.6厘米,孔径1.4厘米,厚0.4厘米。乳白色,局部受沁呈黄褐色。璧孔与周边微突起,边沿平直,两面抛光。雕琢有云雷形图案,底面凹平,而纹饰凸起,具有较强的立体感。

玉璜 4件。选料比较讲究,皆为硬玉,色泽多数偏青,仅有1件微显青褐。除1件为素面抛光者外,余皆雕琢有精细的花纹。若穿线佩戴,更具有雍容华贵之风度。按这批玉璜的形制,可分为四型。

I型:1件(图5)。长9厘米,宽3.5厘米,厚0.30厘米。器表呈乳白色,然白中泛青,有褐斑。两端平齐,两面抛光,整体为圆周的三分之一。两端各有一孔。上端有一小孔,表面磨制得极其光滑。

Ⅱ型:1件(图6)。长10.9厘米,宽3厘米,厚0.2厘米。翠绿色,选料精细,两面抛光,制作讲究,工艺精湛。整体为圆周的三分之一。两端有孔,上端有一小孔。两面均雕琢有精细的花纹,一面为云雷纹密布,而另一面则为饕餮纹。刻工精细,线条流畅;构图严谨,优美大方;设计精巧,雕琢娴熟。

Ⅲ型:1件(图7)。长7.8厘米,宽1.7厘米,厚0.2厘米。乳白色,但白中泛青,玉质精细。整体亦为圆周的三分之―。一面磨平,一面雕琢有云雷纹。一端有一单孔,而另一端则为上下两孔,上端还有一小孔。制作讲究,图案性强,具有较高的工艺水平。

Ⅳ型:1件(图8)。长10.5厘米,宽1.6厘米,厚1.5厘米。黄褐色,两面抛光,为圆周的四分之一,形体虽小,但制作精巧,可谓小巧玲珑。两面皆以云雷纹密布,两端有孔,上端有一小孔。

玉龙佩1件(图9)长11厘米,宽3.9厘米,厚0.5厘米。乳白色,头部有褐斑,造型扁平,两面抛光。身躯细长,龙首翘起,尾部略残。身躯上下有圈鳞衬托,上下两面皆雕刻有云雷纹密布全身。选料比较讲究,造型生动逼真,制作工艺精细,图案装饰严谨,是一件不可多得的艺术品。龙体上下两排共穿8个孔,以供佩戴之用。

玉环皆两面抛光,多数选料采用玉根,故有褐斑痕。有的素面,有的表面雕琢精细的花纹。根据不同的造型,共分为四型。

I型:1件(图10)。外径10.7厘米,内径6.4厘米,厚0.5厘米。乳白色,有褐斑,为一圆周体。两面抛光,内外边沿皆雕作扇棱形。两面均刻有云雷纹,造型扁平纯圆。

Ⅱ型:1件(图11)。外径9.2厘米,内径5.9厘米,厚0.2-0.3厘米。为乳白色,两面抛光,内厚外薄,制作不太精细。两面皆刻有三周排列有序的云雷纹密布全身,显得非常呆板。

Ⅲ型:2件。图12外径2.6厘米,内径1厘米,厚2厘米。乳白色,有褐斑。扁平,边沿整齐,两面抛光,磨制精细,均为素面。图13外径1.8厘米,内径0.6厘米,厚0.4厘米。乳白色,微带黄色,有褐斑,磨制尚工整。

Ⅳ型:2件。图14长2.9厘米,宽2.8厘米,厚0.2~0.4厘米。不规则的耳形,乳白色,有褐斑。选料不精,磨制工艺欠佳,厚薄不均。图15长3.9厘米,宽2.7厘米,厚0.3~0.4厘米。不规则的耳形,乳白色,有褐斑,选料不精,磨制工艺欠佳,厚薄不均。

玉绞丝环(图16)。环的外径1.7厘米,内径1厘米。黑褐色,整体为圆形。断面呈圆形,磨制精细。表面刻成绳纹状细纹密布全身,显得小巧玲珑,极其精致,具有较高的工艺水平。

玉带钩(图17)。长2.1厘米,宽1.7厘米,厚1.3厘米。乳白色,腹呈近方形,钩作鸭首形。纽很小,且内凹,一端凿扁方孔与纽相通。钩与腹的正面均雕刻有云雷纹作衬,造型虽小,但琢磨讲究。整器抛光,并雕刻有较细的纹饰,显得小巧玲珑,非常雅致。作为带钩使用,在同一时期尚属罕见。

玉人(图18)。高2.5厘米。乳白泛青,表面抛光。作蹲跪状,两手交叉于胸前,两腿齐跪,上身直起,双目前视。由头顶至足底有一小孔上下相通。制作讲究,造型秀美,比例匀称,具有一定的雕刻工艺水平。

玉锁 2件。图19长1.7厘米,高1.3厘米,厚0.4厘米。色泽青绿,稍有褐斑。扁平近方形,下部较平,上端抹圆,整体作古锁状。器表抛光,正面上部刻有简单的云形纹,余皆素面。在饰件的中部横穿有小孔相通。图20与图19形制相似,唯大小略有差异,长1.9厘米,高1.4厘米,厚0.7厘米。

身边的形形色色范文5

委角黑釉枕(图15)

唐,枕面长13.1厘米、宽8.8厘米,枕高6.9厘米,2010年11月4日于淮南征集,淮南市博物馆藏。

枕的形制呈长方箱形,枕面微凹,四委角使枕面向立面转折处形成宽窄不一的斜面。一侧有裂,裂自枕面至枕底。通体施黑釉,釉色呈亚光状,黑中泛酱,尤其是委角处更显酱色。施釉至枕底转弯处。枕底胎色乳白,胎质细腻。

黄釉枕(图16)

唐,枕面长15.7厘米、宽9.1厘米,枕高8厘米,2008年6月于合肥征集,淮南市博物馆藏。

该枕平面呈圆弧形,枕面内凹,四角弧状,施化妆土,黄釉均匀,釉色温润。这件腰圆形黄釉瓷枕,造型简单却又寻求变化,枕的一长边呈直边,对称的另一边呈外弧状,四角圆弧自然,能够体会到窑工在造型上既能将一件琢器制作得十分娴熟,而又赋予它变化的美感。该枕黄釉釉色纯正,发色饱满,是一件近乎完美的瓷器。

黑釉枕(图17)

唐,枕面长14.7厘米、宽10.2厘米,枕高7厘米,2006年安徽省宿州市运河遗址出土,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此枕的形制呈长椭圆状,四面边角浑圆,处理成宽弧面。枕面微凹,枕底面略向外凸起,是气孔出气不畅所致。通体施黑釉,黑中泛酱黄,可能是釉层较薄,透出下面的化妆土的缘故。枕面上布满划痕,说明此枕曾被长期使用过。

黑釉枕(图18)

唐,高6.6厘米,口径12.3厘米,宽8厘米,1972年9月23日巢县建六公社塘团大队第八生产队出土,安徽博物院藏。

枕的形状略呈扇形,立墙一侧稍高,使枕面成斜面。枕面略略抬起,四周形成凹弧面,四周的立墙线条构成弧线状。通体施黑釉,釉层很厚,釉色均匀,在棱角处黑釉泛紫色。底面施化妆土,一侧有出气孔。

黄釉束腰形枕(图19)

唐,枕面长14.2厘米、宽10.7厘米,枕高7.8厘米,2009年4月9日于寿县寿春镇征集,淮南市博物馆藏。

该枕呈长方形束腰状。从枕的长宽比上判断,属寿州窑唐代中后期产品。此类束腰造型的瓷枕,在寿州窑产品中仅发现这一件,尤为可贵。枕面呈凹弧形,两长边也向内凹弧形成束腰。从形制上判断,是待方形坯胎干至适时挤压成形,制作手法简单,但能够看出窑工用心良苦,在简单中力求变化,这是一个娴熟工匠的必然之路。枕施黄釉,釉色偏淡黄,发色不甚均匀,在转角处有积釉,釉色深暗。釉层很好,玻化程度高,枕面上有大开片。

酱釉漏花枕(图20)

唐,枕面长15厘米、宽10.5厘米,枕高6.6厘米,2012年5月20日淮南康杰捐赠,淮南市博物馆藏。

此枕入藏时残破成数块,后修复完整。枕的形制呈扁方形,四边角呈圆弧状,通体施酱釉。寿县博物馆藏一件剪纸漏花瓷枕,其漏花图案与此枕的图案相似。另,扬州唐城遗址出土一件寿州窑茶叶末釉剪纸漏花枕,也与此器很相似。这种漏花方法,是用纸类物品剪好图案贴于施过化妆土的枕面上,再施釉烧成。此器修复后的釉色与原器釉色略有偏差,但仍能反映出基本面貌。

黄釉委角枕(图21)

唐,枕面长12.5厘米、宽8.4厘米,枕高7.2厘米,2012年3月于淮南征集,淮南市博物馆藏。

此枕为唐代早期寿州窑形制,枕的一侧立面略内凹,另一面向外凸出呈半圆弧状,四边角有数道凹槽,四角呈委角状。枕的立墙很高,所占高、宽比例较大,这是早期瓷枕的主要特点,到唐代晚期,寿州窑生产的瓷枕多低矮而宽大。该枕的制作很精致,枕面的转折处理成圆润的弧面,立面的线条也十分饱满,整器均以曲线构成。施黄釉,釉色稍淡,在枕面边缘和立墙上有蓝色窑变。

黄釉委角枕残件(图22)

唐,残长11厘米、宽12.4厘米,高7.8厘米,2013年5月13日于淮南征集,淮南市博物馆藏。

此器虽为残器,但其娇黄的釉色、工整而精致的造型,堪称唐代中晚期寿州窑瓷枕中的顶级作品。如果瓷枕的断面没有暴露出来,无法看到其胎质结构,甚至不敢鉴定为唐代寿州窑的作品。该枕虽残存一半,但全形可辨。全器应是低矮类瓷枕,烧造时间应为唐代中晚期。枕的棱角被窑工以娴熟的技巧制成流线形宽弧面,八个角均为委角状,枕面及立墙略向内凹。断面中显示出寿州窑产品所特有的胎质,乳红色胎中含细细的砂粒,釉下有一层化妆土。该器釉色近似明亮的鸡油黄,又称娇黄,这种釉色在寿州窑产品中十分少见,虽为残件,也不失其珍贵。

黑釉松叶纹枕(图23)

唐,枕面长13.5厘米、宽8厘米,枕高7.9厘米,长丰县文物管理所藏。

此件黑釉瓷枕形制不大,是唐代早期枕类产品的代表性作品。枕的外形如元宝,枕面呈凹弧面,两头翘起,中间凹陷。立墙较高,有早期瓷枕形态,剪纸贴花图案为松针叶形状。仔细观察,针叶纹饰不对称,为错生枝叶状,可见不是通过对折纸张剪成,而可能是在一张打开纸上修剪成形的,然后敷于化妆土上再施釉烧成。松针叶图案的剪纸贴花图案在寿州窑产品中运用较少,一般多为蝴蝶纹、花朵纹等。这种工艺的具体操作方法有待进一步的考古发现。

黄釉瓷枕(图24)

唐,枕面长14.7厘米、宽10.2厘米,枕高6.5厘米,2012年11月25日于淮南征集,淮南市博物馆藏。

该枕的形状呈扁方形,前低后高,呈斜坡状,枕面四边角做成缓缓的圆弧面,符合人体工程学,增加了瓷枕的舒适度。整个瓷枕从上到下看不到棱角,有软乎乎的感觉。施黄釉,釉色发色很好,黄橙橙的亮丽,非常美观实用。枕墙的下部产生积釉,并有蜡泪痕。枕底施过化妆土,一侧有透气孔,因透气不畅,使枕底微微鼓起。从枕的形制观察其长度一般,应是晚唐时期烧造。

蜡黄釉印花瓷枕(图25)

唐,枕面长17厘米、宽11.4厘米,枕高8厘米,1997年蚌埠市长青乡施徐村胡永东挖交,蚌埠市博物馆藏。

枕呈斜坡状,枕面为不规则椭圆形,立墙高的一侧向外弧,矮的一侧向内凹弧。通体施蜡黄釉,因埋藏条件所致,在棱角处脱釉。枕面装饰有蝴蝶纹剪纸贴花,是将剪好的图案敷于施好釉的表面上烧成,图案处略有凹凸不平,釉面颜色加深。此枕呈低矮形状,是寿州窑唐代晚期产品。

蜡黄釉瓷枕(图26)

唐,枕面长16.9厘米、宽10.8厘米,枕高10.7厘米,2011年6月13日于淮南征集,淮南市博物馆藏。

该枕是寿州窑唐代晚期的代表性作品。唐代寿州窑很擅长烧造蜡黄釉,根据发色不同,蜡黄中又有偏黄或偏绿的,但都有一层蜡光,此枕是蜡黄中偏绿的一类。枕面呈斜面状,四面及四角处理成宽弧面,避开了棱角,更便于使用,四弧面略略外凸,使立墙成微微内凹。整器发色比较均匀,施釉至底部,凹陷处略有些积釉,釉色稍稍变深。整器的制作相当规范,是唐代寿州窑瓷枕中的精品。

黄釉划花纹瓷枕(图27)

唐,枕面长16.8厘米、宽11.5厘米,枕高8.3厘米,2004年8月大运河沿线出土,淮北市博物馆藏。

此枕呈扁方形。后侧立墙稍高、宽一些,四边角制成宽弧面,富于流线感。通体施蜡黄釉,釉层很厚,四面有细小开片,在折弯处脱釉明显。枕面微凹,枕心中装饰刻划的如意云纹,中间有数层云朵,下面两侧对称卷云,云尾向外飘出。纹饰是以尖状物在化妆土上刻出,施釉后入窑烧成,刻划的细线纹釉色加深。唐代寿州窑瓷枕的装饰多见剪纸贴花、漏花,刻划纹饰比较少见,这种装饰方法在隋代寿州窑的盘口壶中常见,到唐代时使用的较少。该器呈扁方形,为寿州窑晚唐时期的造型。目前发现的一批晚唐时期的寿州窑瓷枕均为扁方形,有的形制很大,有装饰纹样的较少。

蜡黄釉瓷枕(图28)

唐,枕面长20厘米、宽13.6厘米,枕高7.5厘米,2012年12月13日于铜陵征集,淮南市博物馆藏。

此枕是目前已发现的唐代寿州窑瓷枕中形制最长的,其长度达到20厘米,十分少见。枕面是大斜面,后墙高起,并略往外突出,形成弧面,前立墙低矮形成向内收的凹弧面,四角圆弧,不见棱角。通体施蜡黄釉,釉层很厚,釉色发色非常好,釉色均匀,有强烈的蜡质感。枕面与立墙的转弯处形成一周凹弧,凸起处有脱釉现象。从其形制判断,应是寿州窑在晚唐时期烧造的产品。

黑釉兽形枕(图29)

唐,枕面长11.9厘米、宽6.5厘米,枕高8.3厘米,2011年7月于淮南征集,淮南市博物馆藏。

此枕由卧姿瑞兽的上脊托起弧状枕面,卧兽呈昂首前视状,吻部宽大突出。前肢后收,略呈跪态,后肢粗壮有力,似蹲姿,瑞兽的身下是一椭圆形托盘。釉色黑中泛酱色,瑞兽身体上的酱红釉斑与黑釉形成对比,产生了丰富变化。淮南市博物馆藏有此类瑞兽形瓷枕4件,均为黑色釉或酱色釉,大小也基本相似,初步判断属一个时代,从其制作工艺上看,应属晚唐。

象形枕(图30、图31)

唐。图30枕面长15.1厘米、宽8.5厘米,枕高8.3厘米,2011年12月于淮南征集;图31枕面长13.5厘米、宽7.3厘米,枕高7.3厘米,2010年11月4日于淮南征集。淮南市博物馆藏。

这两件象形枕形制大致相同。黑釉象枕的枕面呈凹弧状,枕面也稍大一些。以象的四条腿和粗壮的长鼻,支撑整个枕面。酱釉象枕将两只象耳夸张地放置于头部的正前方,象的侧身上装饰布帘,凸起部分为酱褐色,与凹陷部分的黑釉形成对比。黑釉枕象身佩戴的布帘纹饰模糊,酱釉枕的布帘边缘有一周排列整齐的乳钉纹,布帘呈双层样。象鼻子上似乎也有装饰,象牙可辨。两件的造型风格、装饰方法和施釉烧造方法基本相同,可能为同一时期、同一窑场生产。馆藏的另外两件瑞兽枕,虽形式上有所变化,但总体风格相近,也应是同类窑口生产的。四件兽形枕均为深色釉中的黑釉、酱釉,说明窑工在烧造这样的瓷枕时是有目的为之的。

茶叶末釉兽形枕(图32)

唐,枕面长12.2厘米、宽7.4厘米,枕高9.8厘米,2010年9月21日于淮南征集,淮南市博物馆藏。

卧兽座撑起枕面。卧兽圆目,吻部前伸,头上有角,周身饰鳞片纹,后肢蹲卧状,前肢支撑头部,右前肢粗大。底部露胎,胎色乳白。兽身两侧都有出气孔。饰茶叶末釉,发色均匀,在纹饰突起处,釉色呈酱色。

茶叶末釉一般认为起源于唐代,为偶然烧造而成,是在高温1200℃至1300℃下烧黑釉过火时而产生的,因釉面失透,釉色黄绿中掺以点状深黄色茶叶末而得名,形成的原因是釉中的铁、镁与硅酸化合而产生结晶。该器发色细腻,周身遍布似细茶叶末的结晶物,犹如夏日夜空中的点点繁星。遗憾的是发现时为残器,上部的枕面依照唐代同类器物修复,但不失其珍贵。

黄釉“大中祥符”铭龙纹枕(图33)

身边的形形色色范文6

【关键词】哈密维吾尔族  刺绣  工艺特点  价值

        哈密维吾尔族刺绣是一种美化服饰的传统手工艺,是哈密维吾尔族传统服饰最主要、最普遍的装饰手法,以其纷繁复杂的款式和精巧的刺绣而独具魅力,是哈密维吾尔族妇女勤劳、智慧的结晶。哈密维吾尔族刺绣多用于服饰的领口、袖口、胸前、下摆等部位装饰,纹样古朴、造型稚拙、构图饱满、色彩艳丽、对比强烈,体现了一种原始、纯真、古朴、大方的民族特色。哈密维吾尔族刺绣用彩色丝线将独特、古朴、繁复美丽的图案刺绣在服装上,色彩艳丽、对比强烈。用寓意手法来描绘原始图腾、宗教信仰、浪漫情怀、记述历史、再现民俗风情、寄寓精神向往等,是一种独特的文化载体。

        一 哈密地区维吾尔族传统服饰刺绣的特点

        维吾尔族很早就重视服饰的刺绣工艺,并一直把它当作服饰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而加以发展和完善,使其成为维吾尔族普遍使用的独特的服饰装饰艺术形式。哈密维吾尔族传统服饰刺绣主要是服装及配饰,如袍服、坎肩、长裙、套裤、靴帽等数十种。在历史的发展沿革中,各民族文化的不断融合,使哈密维吾尔族民间刺绣工艺得到了极大发展且逐渐形成了多种风格、特色各异的刺绣手法。从艺术角度讲,无论在造型、色彩、工艺,还是在图案纹样上,哈密地区维吾尔族传统服饰刺绣都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深刻的社会内涵,也体现了民族的、时代的文化特征。哈密地区维吾尔族传统服饰涉及刺绣工艺的部位有许多,列举如下:

        1.长袍刺绣

        哈密地区维吾尔族一年四季都喜欢穿袍服,袍服式样比较宽大,多在领口和袖口以刺绣工艺装饰。首先是袍服镶边刺绣,大多长袍会设计镶边,袍服的衽、两侧开衩及底摆镶边,领口、袖口镶边等,而在镶边上面常常设计刺绣图案;其次是袍服衣身刺绣,刺绣运用于袍服衣身部位最为常见,有时在衣身的局部设计刺绣图案,有时在整个衣身大部分运用刺绣工艺装饰。

        2.短袄刺绣

        短袄是哈密维吾尔族女性所穿的上衣,男性不穿。其形制一般是衣长到人体的胯部,窄袖,面料多为红色缎料或紫色缎料,款式可分为大襟、对襟、琵琶襟等几种,有前后两侧开四衩和不开衩之分;袖口、前襟、下摆和底襟均饰以花边和刺绣,前襟多刺绣以云头如意图案。

        3.坎肩刺绣

        哈密维吾尔族无论男女都有穿坎肩的习惯。坎肩是立领无袖、琵琶襟紧身式的短上衣,可套在长袍或短袄外面起装饰保暖作用;种类款式有长坎肩、短坎肩;有开衩坎肩、无开衩坎肩等区分。而刺绣艺术在哈密维吾尔族坎肩上的运用可以是非常频繁的,哈密维吾尔族在设计制作各式坎肩时,一般会在坎肩的所有边缘部位均用到镶边工艺,在镶边部位常加以刺绣装饰。有些坎肩通身以刺绣图案装饰,使整件坎肩显得非常华丽。

        4.长裙刺绣

        哈密维吾尔族女裙形制复杂,款式丰富,无论在造型上、色彩或装饰上都颇具特色。长裙在两侧施裥而留正面无褶,前后有20厘米左右宽的平幅裙门,并在这一平面上织绣各种纹饰,裙门的下半部为主要的装饰区,上绣各种华丽的纹饰,以花鸟虫蝶最为流行,边加缘饰。两侧各打细褶,细褶上也绣有精细的花纹。

        5.套裤刺绣

        套裤也称为“膝裤”,哈密维吾尔族套裤是上宽下窄,裤管上部大多被裁制成尖角状,裤管底部紧裹于胫,为了方便穿脱,人们在裤脚处开衩,用带系结,并在裤口处刺绣。

        6.花帽刺绣

        哈密维吾尔族帽子也是刺绣工艺重点装饰的部位。花帽多为圆口、圆顶,顶较扁平;图案花纹多采用菊花、梅花、莲花、牡丹、芍药、佛手等刺绣。中青年男子的花色与妇女基本相同,只是花帽沿口,以黑色平绒镶边。

        7.绣花鞋刺绣

        哈密地区维吾尔族妇女喜欢穿绣花鞋,绣花鞋形如船型,没有左脚和右脚之分,鞋底是由麻线或棉线纳出来的,叫“千层底”。鞋帮周围绣以花卉、动物的图案,鞋头往往是虎头造型。刺绣手法采用平绣、堆绣、锁绣,图案以夸张变形的图形纹样为主。

        8.靴袜刺绣

        哈密维吾尔族妇女的袜子,其形制为高靿,整个袜子以彩锦制成,多以绣花袜子为主,分棉袜和单袜两种,在靴袜的高靿、袜面,两边处绣制对称的牡丹、菊花、佛手、莲花或动物图案等。         二 刺绣题材及表现技法

        1.刺绣图案的题材

        哈密维吾尔族刺绣题材大多是以动物花草及表现吉祥寓意的图案,极少有描绘人物的。动物刺绣图案有龙、凤、仙鹤、孔雀、锦鸡、蝴蝶、喜鹊、蝙蝠、松鼠、螳螂、鱼等;植物花卉刺绣图案有牡丹、石榴、佛手、莲花、玉兰、水仙、葫芦、菊花、梅花、竹、忍冬、兰草、瓜果、葡萄、桃、灵芝等;天象纹刺绣图案有日、月、云、水、山;器物纹刺绣图案有八宝;文字刺绣图案有万、寿、福、喜;几何纹刺绣图案有直线、锯齿、万字、如意、回纹、龟背;人物纹刺绣图案有八仙。这些图案都富有鲜明的现代气息,并且造型夸张而生动。哈密维吾尔族刺绣是借助丰富的物象来反映喜庆、吉祥、人寿、年丰、友谊、爱情等美好的愿望,表达维吾尔族同胞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和向往。

        2.刺绣图案的表现技法

        哈密维吾尔族传统服饰上刺绣技法丰富多样,大致有:平绣、打籽绣、锁绣、辫绣、盘金绣、堆绣、破线绣、钉线绣、缠绣、贴布绣等。由于受到汉文化的影响,哈密维吾尔族刺绣针法也有多种多样的形式,如齐针法、参差针法、阶梯针法和散针法等较为常见。不同的技法与针法相结合,可以形成不同的构图风格,一件出色的绣品往往集若干技法、针法于一体,体现出哈密维吾尔族特有的审美理想。“平绣”针法包括齐针、搀针、抢针、套针、施针、擞和针、接针、旋针等多种针法;起落针都在图案纹样的轮廓边缘,针角排列匀称,线迹平行,不重叠交错;以碎小、纤细的连续纹样为主。打籽绣针法又称“打子绣”、“环籽绣”,是点绣的一种,亦称“打籽”,刺绣时将绣线在针上绕成粒状小圈,然后在近线根处刺下,绣一针,形成一粒“籽”,常用于表现物象形态的质感和花卉的花蕊等装饰性较强的图案。盘金绣是将丝线或某种纤维盘组成图形,再用绣线将其钉固于面料上的针法。用金、银线盘组图形,再用绣线将其钉固于面料上,则称之为“盘金绣”或“盘金银”。

        根据哈密维吾尔族刺绣技法来分,其针脚形式大致分为绣、插、捆、点、挑、串等。大面积施以平绣,根据需要如要凸显色调层次的,则用插针将彩色深浅不同的丝线插进去,形成几种色彩的平面连接过渡;如要显出立体感的地方则使用捆针,使其形体在绣面上突出来;如绣面上需要显出立体感的细小部分,则使用点针和挑针。服饰上的刺绣,往往需要综合运用几种针脚,或配合贴花、补花和花边来完成。

        三 刺绣图案的构成形式及配色方式

        1.刺绣图案的构成形式

        图案是一个民族最富有人文内涵的符号,哈密维吾尔族传统服饰的绚丽多姿与其丰富的纹饰是分不开的。哈密维吾尔族刺绣纹案古朴稚拙、构图饱满、新鲜活泼,充满了浓郁的生命气息。哈密维吾尔族刺绣图案带有强烈的写意特点,大致可以分为写实图案、变形图案和几何图案三类。写实图案造型逼真,体型明确,以描绘现实生活场景与民俗理念为主,为了增添构型的动态神韵,刺绣中往往大胆采用抽象的方法,增加图案的寓意和装饰意味;变形图案主要以对象的神态特征加以变形夸张,取得最佳的艺术表现形式;几何纹则删繁就简地表现出深刻的含义。

        哈密维吾尔族刺绣的构图与造型特征大部分源自与原始宗教密切相关的原始意念,使哈密维吾尔族刺绣具备了其他绣种所不具有的古朴稚拙与灵动跳脱。哈密维吾尔族刺绣在构图布局上采用散点透视的平面构图法,这种方法的特点是不受一个固定视域和视点的局限,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在一幅图案中同时表现几个视域里的形象,打破正常次序感和时空造型观念,使刺绣图案的空间感从平面延伸到无限。哈密维吾尔族刺绣在不太宽阔的衣袖、衣领、衣肩,甚至衣背中储存众多信息和空间符号,造型简洁明快而内涵丰富,给人强烈的装饰美感。

        综观哈密维吾尔族刺绣图案造型,它不讲究透视关系和结构,甚至于不顾比例与虚实,不讲事理逻辑,全凭着想象与幻想,自由发挥大胆创意。图案以点、线、面方式将民族意识进行抽象、概括、变形,形成有规律的“回”形纹、“如意”纹、“十”字纹、“之”字纹等基本骨式,古朴多姿。其图案又因所绣材料大小与形状不同,分为单独纹样、二方连续纹样、四方连续纹样、适合纹样。绣品则按布的经纬“挑针走线”,多曲线和折角,故刺绣作品中多出现折枝花鸟图案。哈密维吾尔族妇女刺绣不用打底稿,也不必描绘草图,她们全凭借丰富的想象力布局谋篇,将一个个单独的、局部的图形巧妙组合,形成一幅幅丰满的刺绣作品。

        2.刺绣图案的配色方式

        哈密维吾尔族刺绣的独特审美意蕴除了来自于它丰富的纹样和精湛的工艺外,更体现在色彩的大胆运用上,色彩可以被看作是哈密维吾尔族刺绣最鲜亮的符号。在用色上因性别、年龄、场合不同而使用不同的色彩。在哈密维吾尔族刺绣中,色彩不单纯只是彩色而已,它已经被赋予深刻的文化含义;哈密维吾尔族女性尚红,因为红色代表青春、热情和生命,是吉祥如意和富贵的象征,故红色多用于未婚姑娘和儿童身上;蓝色庄重、沉稳,象征成熟美,多用于男士袍褂;而黑色深邃、凝重、神秘,多用作基本色和老年男装服饰。哈密维吾尔族刺绣在配色时多选用黑色或湖蓝色为底,纹色则以亮色点缀。这种设色方法能使色彩多而不杂、艳而不跳,色调和谐,层次感强,形成了哈密维吾尔族独特的艺术风格。

        哈密维吾尔族服饰刺绣艺术,以独特的艺术形式,展现哈密维吾尔族妇女精湛的技艺和哈密维吾尔族服饰的无穷魅力,是哈密维吾尔族生命文化在装饰艺术上的体现,洋溢着浓厚的生命意识,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那些充满浓厚文化内涵的哈密维吾尔族服饰刺绣艺术,依附于本土文化,也记载着维吾尔族的历史、信念、理想和审美情趣,表现出一个民族、一个时代、各个阶层的文化修养和精神面貌,吸引着后人不断地去探知、去感受。

参考文献

[1]林锡旦.中国传统刺绣[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

[2]丁川、丁文涛著.生命意识——民间美术的永恒主题[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3:194~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