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可持续发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可持续发展范文1
关键词 可持续发展 经济发展方式 节约资源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码:A
一、可持续发展的提出背景
20世纪以来,许多国家相继走上了以工业化为主要特征的发展道路。事实上工业经济模式在一个繁荣的表面下面隐藏着深刻的危机,它是在非再生能源的基础上充分发展起来,其结果就是耗尽生存的资源、污染生存的环境、忽视生存的发展空间(精神世界),形成了一种及时行乐的物质消费观。工业经济模式的实质是使人类向“崩溃的深渊”一步步逼近。人与自然的关系达到了空前紧张的程度。
面对严峻的现实,人类必须深刻的反思传统的发展观﹑价值观,资源观和环境观。各个国家都被迫理性地探索新世纪的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试图打破昔日牺牲生态环境﹑盲目追求经济增长的樊笼,去寻求一条既能保证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又能维护生态良性循环的全新发展道路。世界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把处理好环境与发展的关系看得如此深刻和如此重要。“可持续发展”战略也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提出的。
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与实现方式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有两个最基本的方面,即:发展与持续性。发展是前提,是基础,持续性是关键。没有发展,也就没有必要去讨论是否可持续了;没有持续性,发展就将终止。发展应理解为两方面:它至少含有人类社会物质财富的增长,因此经济增长是发展的基础。另一方面,发展作为一个国家或区域内部经济和社会制度的必经过程,它以所有人利益增进为标准,以追求社会全面进步为最终目标。持续性也包含两方面:其一,自然资源的存量和环境的承载能力是有限的,物质上的稀缺性和在经济上的稀缺性相结合,共同构成经济社会发展的限制条件。其二,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当代人不仅要考虑自身的利益,而且应该重视后代人的利益,即要兼顾各代人的利益,为后展留有余地。可持续发展要求把发展与生态环境紧密相联,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寻求发展,在发展的基础上改善生态环境。只注重经济效益而不顾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发展,决不是人类所期盼的发展。
要实现可持续发展,须改变传统的经济与环境二元化的经济模式,建立一种把二者内在统一起来的生态经济模式。主要应把握以下方面:(1)生产过程的生态化。在生产过程中,建立一种无废料、少废料的封闭循环的技术系统。传统的生产流程是“原料——产品——废料”模式而生态模式的生产中,废料则成为另一生产过程的原料而得到循环利用。(2)经济运行模式的生态化。我们应当运用经济的机制刺激和鼓励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把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作为经济过程的一个内在因素包含在经济机制之中。(3)消费方式的生态化。要变革消费主义张扬的过度消费与短缺消费、非生态消费、奢靡消费与低俗消费等反伦理、反生态的消费方式,使消费方式“合度”、“合宜”、“合道”,倡导适度消费、绿色消费和文明消费。只有生态化的消费方式才是可持续的消费方式。
三、我国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一)我国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
1、环境污染依然严重。表现为水污染、大气污染、沙尘暴等环境问题相当突出。
2、资源短缺和浪费巨大。中国的人均资源极为短缺,但在短缺的同时,由于多种因素的作用,我国资源浪费严重,突出表现在产业结构趋同、技术水平低、设备老化、生产能力过剩。
3、地区经济发展严重失衡。西部地区经济对资源密集型产业的倚重,不仅使经济发展处于落后状态,而且还对当地的生态环境构成严重威胁。
另外还有技术创新能力低,劳动力素质普遍不高,收入分配的两极化严重等等问题。
(二)加速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1、建立绿色GDP指标体系,解决自然资源和环境价值的核算问题。从近年来各国实践经验看,核算大概包括:资源破坏、环境污染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和社会负效应;为减少环境污染、恢复生态平衡所支付的经济投资;资源的过度采掘和大量消耗所产生的负面作用。这不仅有利于保护资源和环境,促进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经济可持续发展,而且有利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提高经济效益。
2、积极进行技术的创新,促进自然、社会、经济等各方面协凋发展。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出发,对技术创新活动进行系统的分析和评价。通过技术创新,提高经济资源的使用效率,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国民经济体系,减轻经济发展对资源和环境的压力。
3、政府对居民的过度消费即资源能源的浪费行为,要采取法治和课税的举措。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不仅仅是每个国家政府的行为,也应该是全人类的自觉行为。对严重浪费资源能源的经济组织和个人,采取必要的法律、经济措施是完全有必要的。
4、进行体制创新,完善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机制。加强政府各部门之间的合作,建立部门间协调的管理机制和反馈机制,形成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合力。同时,规范地方政府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权利和义务,用可持续发展指标考核地方政府的政绩。
(作者:燕山大学学院2010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参考文献:
[1]洪旭,胡旺阳,杨锡怀.发展循环经济,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理论界,2006(6)
可持续发展范文2
1、可持续发展理论(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ory)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以公平性、持续性、共同性为三大基本原则。
2、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最终目的是达到共同、协调、公平、高效、多维的发展。
(来源:文章屋网 )
可持续发展范文3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旅游可持续发展;承载力
[中图分类号]F7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3)26-0117-02
旅游是人类热爱生活、崇尚和谐、颂扬和平、向往美好的重要体现,正日益在全球范围内成为一种蔚为壮观的人文现象,有力地带动了各国经济发展与社会繁荣。伴随着我国经济的腾飞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旅游越来越成为人们日常的生活需求,我国旅游业也迅速崛起。旅游业发展依托的是人文资源以及自然资源,因此被称为“无烟工业”。然而,我们应该看到,旅游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社会以及环境问题。因此,我们要认真面对目前旅游所存在的问题,找出旅游发展的正确途径,使旅游实现可持续发展。
1 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来源及内涵
在人类社会的任何阶段,我们似乎都不能否认发展的必然。以发展为目标的思想伴随着人类从原始时代走向农业时代、工业时代直至信息时代。然而,回头审视人类走过的路程,环视我们今天的生存环境,如梦初醒,发现自己已经犯下了一个极其严重的错误——生存环境被破坏。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正是在这一觉醒中被提了出来。
尽管目前对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尚未形成统一的表述,但其思想内涵的丰富性、内容的广泛性已被公认。其核心内容:一是“发展”,发展既要满足现实的需要,又不损害环境,殃及后代的需要;二是“协调”,协调社会、经济、资源和环境之间的关系,是可持续发展的首要内涵;三是“限制”,一定时间、空间下的不可再生资源的数量、可再生资源的承载能力都是有限的;四是“公平”,公平包含了时间和空间两个尺度。代际间,当代人和后代之间的公平;国际间,不同国家和不同区域间的公平。资源的利用分配在这两个尺度都要体现出公平的原则。
可持续发展观点是一种发展的哲学思想,适用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各个层面。对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思考始于对旅游业概念的重新认识,尤其对下列一些观点的纠正:①旅游业是无烟工业,不像其他产业那样会对环境造成污染;②旅游业是低投入、高产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③旅游资源主要是由可再生资源组成,旅游消费基本是“感情消费”的过程,所以不存在耗竭的问题。
重新认识这些问题后,却得出了完全不同的结论。 ①旅 游发展对旅游资源的是有影响的,因为随着游客数量的增加,会产生大量的生活垃圾,对旅游地动植物的生活会产生影响;②由于没有将对旅游资源的消耗纳入旅游产品成本中,所以计算出来的旅游产品成本是不真实的,这就是为什么目前很多人都认为旅游业是低投入、高产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③认为旅游资源是可再生的,不会存在耗竭问题,这种观点也是片面的。例如,传统文化一旦变为旅游资源,游客与当地居民之间无意识的文化交流必然增加,传统文化必然会逐渐被同化,已不是原有形态的真实再现。解决这些问题的唯一方法就是实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旅游可持续发展是指在不损害环境持续性的基础上,既满足当代人高质量的旅游需求,又不妨碍满足后代人高质量的旅游需求;既保证旅游者的利益、旅游地居民的利益,又保证旅游经营者的利益,实现旅游业的长期稳定和良性发展。它的实质是指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互利共生、协同进化和发展,包括自然、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三个基本方面。
2 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旅游环境承载力
一个旅游地所能容纳的游客人数是有限度的,由于游人的过度密集会引发环境、经济和社会矛盾,乃至影响区域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所以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就是旅游环境承载力限制的问题。这里所谈的旅游环境,不是指单纯的自然环境,而是一个包括了社会、经济、自然环境在内的复合环境系统。旅游环境承载力是针对某一旅游地,在不破坏生态环境、满足旅游者心理感应氛围——最低游览要求的情况下,该旅游地所能容纳的游客的最大数量。一个旅游地的环境承载力是由多个方面共同组成和确定,其中主要包括:
2.1 经济承载力某一旅游地综合承载能力大小取决于旅游经济条件,即满足游客的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条件。经济承载力主要包括主副食供应、旅馆床位、水、电、煤气、热力、电话、交通车辆、停车场等诸多方面的供给水平所能承载的旅游者人数。
2.2 生态环境承载力
指在不影响旅游地自然生态环境退化的前提下,旅游地所能容纳游客的最大数量。
2.3 资源空间承载力
由于旅游者对旅游资源的欣赏具有时间、空间占有的要求而形成的某一时段内(如一天)的游客承载数量,称为资源空间承载力。
2.4 社会承载力亦称社会心理承载力,指在不影响当地居民的生活和社会关系的前提下,旅游地所能接待来访游客的最大数量。
作为一个综合的概念,旅游环境承载力取决于根据不同的旅游环境要素内容划分的各承载分量值的大小。它本质上是对旅游环境系统组成与结构特征的综合反映,决定着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规模极限,体现的是“量力而行”的发展原则。
3 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3.1 加强政府对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宏观指导
加强政府对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宏观指导,主要包括强化旅游部门在旅游管理中的权威和作用,健全旅游管理部门的机构和职能以及完善旅游市场。要统一规划,统一管理并接受严格的监督,建立起一整套的旅游资源开发审批制度,加大对旅游资源的保护力度。同时也要发挥市场机制的积极作用,防止盲目竞争,规范旅游市场,促进旅游业的有序发展。
3.2 加强旅游地的生态建设和管理尽可能的将高新技术成果运用到旅游业发展上,保护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使旅游可持续发展建立在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物质基础之上。
3.3 加强法制管理
没有法律的约束,旅游活动在满足当前需求和考虑长远利益之间,就缺乏行为规范,就会导致对资源的掠夺性使用。因此要大力加强普法宣传,提高全民意识,制止掠夺性开发,使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深入人心。加大执法力度,建立监督稽查队伍,要防止因经济利益驱动而盲目开发所造成的建设性破坏,以及超负荷接待所造成的旅游污染。
3.4 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旅游和旅游业主要还是一种大众参与的活动,旅游活动涉及旅游者、旅游从业人员和当地居民,因此,这三者是否具有环境保护意识,对能否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具有决定性的影响。所以要通过教育和培训,使人们在环境意识、环境道德、环境价值观、环境态度、环境行为和处理环境问题的技能方面有所发展。
3.5 提高旅游服务人员的素质
要保证旅游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顺利实现,在做好其他工作的同时务必提高我国旅游从业人员的文化素质和专业素质。当前我国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与国际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有很大差距,如,文化层次偏低。旅游企业可通过培训来加强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通过培训,给员工不断灌输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知识,使其切身感受到当前旅游资源所面临的问题,为其在今后工作中向旅游者宣传旅游可持续发展观点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伟,袁越.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J].广州市财贸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3).
[2]谢亚男.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J].湘潭大学学报,1999(3).
[3]田道勇.浅谈旅游可持续发展[J].人文地理,1996(2):12-15.
可持续发展范文4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制度;经济发展
一、前言
在经济增长过程中,人们并没有严格规范自己的行为,对自然资源盲目开采和利用,经济增长的背后隐藏着生态系统破坏的危机,这不得不引起人们对自身发展危机的严重思考。可持续发展这一概念的提出,为经济增长提供了新的理念,促进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协调、合理化。然而,制度的存在,对于经济增长来说也是不容忽视的,它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了人们的行为,降低交易费用,追寻利益最大化,是社会关系的一种外在表现,也是人们之间相联系的纽带。人类发展至今,不仅在改造、战胜自然中不断发展,也是在制度变迁的过程中逐渐进步的。西部大开发战略下,贵州经济在快速发展的基础上也面临着严重的生态破坏问题,可持续发展刻不容缓。
二、制度在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制度对人的行为具有约束作用,能够对人们不利于可持续发展的行为进行规范。制度的存在是为了减少不确定性,有利于合理预期的形成。在日常生活中,当人们意识到某种行为将会给自身带来危害时,他们就会采取一定措施,或者制定相应的规则来约束这种行为。良好的制度安排会带来绩效的提升,抑制不合理行为。其次,人在有限理性的条件下追求利益最大化是制度的动力。人们都有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权利,但是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市场失灵、信息不对称或者个人道德等原因造成利益分配偏差,产生搭便车行为,或是形成外部效益,并且个人理性并不代表团体理性。这就不不利于可持续发展。而制度的存在能够对经济主体的行为进行约束,监督不正当做法,抑制机会主义,降低或者消除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外部效益,协调各经济发展主体之间的利益,促进可持续发展。另外,人与人是相互联系的,在博弈过程中,为了获得最大利益,减少交易成本,就会形成合作。而制度的存在有利于合作的顺利进行,抑制或消除不合作行为,提高合作效率,进而也会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顺利进行。所以,制度对于可持续发展来说能够约束人们不利于可持续发展的行为,并且可以避免一系列生产活动中不必要的浪费,减少成本,提高合理预期,推动可持续发展。
三、贵州省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分析
近年来,贵州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果,从2000年到2014年,贵州省GDP从1029.92亿元一跃增长到9251.01亿元,十几年间,GDP增长了8221.09亿元,平均每年增长548.07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也相应的从2000年的2759元增加到2014年的26393元,但是经济增长的背后隐藏着生态系统破坏的危机,许多问题值得注意。
1.贵州是一个高原山地居多的地方,适于农业发展的耕地非常有限,并且改革开放前交通相对不便,信息闭塞,人们生态环保意识较差。随着人口的增长,人们为了获得生存所需的物质生产资料,乱砍滥伐,大量开垦土地,毁林造田,虽然增加了粮食产量,但是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破坏。改革开放初期,为了追求经济发展的速度,对自然资源进行掠夺式开发,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而且在工业化发展进程中,贵州省走的是一条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经济增长是以高成本、高污染为代价的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经济管理上的粗放增长、工业废气、废水、废渣不加处理的排放,以及生活垃圾等都加剧了环境污染。并且由于贵州省经济发展起点低,财政增长缓慢,资金不足,治污能力较弱,造成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经济发展成本较高。虽然一些地区已经采取措施加以控制,但由于市场经济制度不健全,监管机制缺乏效率,政府缺位等,一些地区和企业为了满足一己私利,仍然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获取利益,影响整体可持续发展。
2.贵州省经济发展过程中,人民生活水平两级分化严重。从城乡收入考虑,2000年贵州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5121.22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374.16元,相差3747.06元;2008年则分别为11758.76元、2796.93元,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为8961.83元;到了2014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22548.21元、6671.22元,城乡收入差距扩大为15876.99元。从贵州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绝对数值来看,城乡收入差距在逐步扩大,并且从200年到2014年15年间,城乡居民收入分别增加了17426.99元、5297.06元,农村居民收入增加量仅占城镇居民收入增加量的30.4%。可见贵州省城乡经济发展的不协调性。在这种经济发展不协调、利益分配不均的情况下,就会很容易产生一系列社会问题,如果不采取合理的措施逐渐减小或者消除这种差距,那么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一定程度上就会受到影响。而且由于人口素质较低,再加上贫困,一些人就会通过扩大耕地,破坏环境来增加经济收入,形成“生态难民”,贫困与生态破坏共生。
3.贵州省矿产资源丰富,煤炭、天然气以及各类有色金属资源储备量较大,有利于贵州省经济发展。但是在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由于最初技术限制、环保意识也较差,而且为了追求经济发展速度,对资源盲目开采,利用程度也不高,造成资源严重浪费,耗竭速度也很快。并且在在资源开发过程中,随意砍伐森林,破坏耕地,土地荒漠化问题严重。经济发展成本高,而要想改变这种情况,贵州省也要付出高昂成本来治理,并且要加强制度安排,提高监管力度。
可持续发展范文5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住区水环境;水景设计;生态
[Abstract]:Withtherapiddevelopmentofhousingindustry,theconstructionofwaterscaperesidencehasbeenaccelerated.Itisbecomingthefocusofattentionofboththemarketandthewholesociety.Ontheotherhand,facingontheproblemofthegreatershortageofwater,thedeteriorationofwaterpollution,thedeclineofwaterquality,thedamageofwatercirculationandtheneglectofthephysicalenvironmentinresidentialdistrict,howtopreservethesustainabledevelopmentofwaterenvironmentinresidentialdistricthasbecomeveryurgent.
[Keywords]:sustainabledevelopment;waterenvironmentinresidentialdistrict;waterscapedesign;ecology
[正文]:
可持续发展思想是随着人类生态环境意识的逐渐增强,以及人与人、人与自然的联系而逐步形成完善的。所谓可持续发展就是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满足其需要的努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可为了实现城市环境的可持续,必须对城市水环境加以治理。
水环境的可持续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之一。首先,水是生命的源泉,水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直接影响人类的生存环境以及人类的健康发展;其次,城市的经济发展也离不开良好水环境的支持,只有二者协调发展才能实现真正的可持续发展;再则,水环境本身就是自然环境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也是生态环境的重要一环。水环境的可持续也是保证生态环境的重要基础。
住区水环境是城市水环境的组成部分。居住区的水体在使其成为住区水生态系统的同时,应充分利用各种水景处理手法,来达到改善环境与人工净化水体,蓄积雨水,补充地下水的作用。水体除了以上的作用以外,还具有改善区域微气候的作用。
在住区水环境的可持续设计中,首先要有城市的宏观生态意识,从城市的整体生态平衡与发展,甚至从更为宏观的区域来进行考察。在此基础之上,再以优化住区水环境的目的出发进行可持续的设计。
1、想要设计出符合可持续发展观的绿色水景就要对水景观的设计形式有个基本的认识:
首先水体平面形式可分为几何形式和不规则形式两种。西方古典园林的水体常采用几何形式,在现代环境中也常常采用这种形式,水面一般都不大,采用人工形式营造。几何的构图以圆形方形等为基本构图元素,组合变化出丰富的造型,形成强烈的视觉效应。中国古典园林讲究自然,对于理水多采用自然的、不规则的水形,水体的岸线自然曲折,依自然地形迂回于建筑环境之间。现代的居住环境水体的设计中,追求自然绿色生态的环境主题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重视,水体的形式也较多地采用不规则的形式。当然,各种平面形式的运用在现代的景观设计中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可以根据环境的主题,采用多种的表达方式。
其次设计中通过控制水的运动形式将水景分为动水和静水。借此体现环境的不同气质。根据不同功能的空间要求采用动或静的水体。在人流活动较为密集的场所适当地采用动态的水景,使环境氛围活跃。但在住宅周边或私密半私密的空间中,水体要避免因混乱的水声对住宅群体产生噪声污染,所以静态的水景更能使环境显得安详幽雅。
2、在进行居住区水景设计时应注意以下3点基本要求:
(1)满足功能性要求
水景的基本功能是供人观赏,因此它必须是能够给人带来美感,使人赏心悦目的,所以设计首先要满足艺术美感。水景也有戏水、娱乐与健身的功能。随着水景在住宅小区领域的应用,人们已不仅满足于观赏要求,更需要的是亲水、戏水的感受。因此,设计中出现了各种戏水旱喷泉、涉水小溪、儿童戏水泳池及各种水力按摩池、气泡水池等,从而使景观水体与戏水娱乐健身水体合二为一,丰富了景观的使用功能。水景具有微气候的调节功能。小溪、人工湖、各种喷泉都有降尘净化空气及调节湿度的作用,尤其是它能明显增加环境中的负氧离子浓度,使人感到心情舒畅,具有一定的保健作用。水与空气接触的表面积越大,喷射的液滴颗粒越小,空气净化效果越明显,负离子产生的也越多。设计中可以酌情考虑上述功能进行方案优化。
(2)环境的整体性要求
水景是工程技术与艺术设计结合的产品,它可以是一个独立的作品。但是一个好的水景作品,必须要根据它所处的环境氛围、建筑功能要求进行设计,并要和建筑园林设计的风格协调统一。水景的形式有很多种,如流水、落水、静水、喷水等而喷水又因有各式的喷头,可形成不同的喷水效果。即使是同一种形式的水景,因配置不同的动力水泵又会形成大小、高低、急缓不同的水势。因而在设计中,要先研究环境的要素,从而确定水景的形式、形态、平面及立体尺度,实现与环境相协调,形成和谐的量、度关系,构成主景、辅景、近景、远景的丰富变化。这样,才可能做出一个好的水景设计。
(3)运行的经济性
在总体设计中,不仅要考虑最佳效果,同时也要考虑系统运行的经济性。不同的景观水体、不同的造型、不同的水势,对耗能的需求不同,即运行经济性是不同的。通过优化组合与搭配、动与静结合、按功能分组等措施都可以降低运行费用。例如,按功能分组设计,分组运行就可以节省运行费用。平时开一些简单功能以达到必要的景观目的,运行费用很少;节假日或有庆祝活动时,再分组开动其它造景功能,这样可以实现一定的运行经济性。
3、近年,随着我国住宅建筑领域的大发展,水景已成为建筑景观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住宅小区到城市广场的环境设计都在加大水体、水景在环境中的应用,涌现出了大批亲水住宅和水景喷泉广场。但是水景的现状却令人堪忧。许多城市在水景设计中还存在许多不尽如人意、不合理的问题。与南方相比,北方地区显得尤为严重。我国北方普遍干旱缺水,一些城市不顾及这一客观条件,盲目地滥建大型喷水池,构筑大型景观,一到冬天便无法使用,造成了场地和设备的浪费;有的喷水设施锈迹斑斑、杂乱无章;有的池内充满杂物不易清理,这些水景不但没有美化环境,反而破坏了环境。
正因为水景所存在的这些问题,才需要设计师在设计水景时考虑到地域水资源的状况,尤其是在水源缺乏的地区应该如何设计水景,从而设计出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绿色水景。
(1)小而精的原则
在北方比较缺水的城市,居住环境中的人工水景要谨慎考虑,尽量节约用水。对于自然存在的如水塘、水池、河流,应加以充分的利用,尽量减少开挖大的水面,应以小而精取胜,多用点、线状水体。同时,在设计的过程中,设计师应考虑到水体的养护问题。例如小水体面积小、自身循环能力差,如何使水循环起来并便于清理,使其真正做到“流水不腐”,是我们应该谨慎处理的问题。
(2)宜下不宜上的原则
此处的下与上是一种相对的关系,宜下不宜上指的是设计的水景尽可能与自然规律、地势相符合,除了特定的一些旱地喷泉,小面积的喷水外,不要设计太多的大喷泉。因为喷泉大多向上喷涌,是需要能量的支持它们来抵消重力影响的,是需要耗费大量能源。因此,为了使水景能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在现实中,我们最好能充分利用重力作用和原有的地形,用尽可能少的能量来营造尽可能美的景观。跌水、小水幕、水墙这些表现形式就比较符合这一观点。这类水景实际上是瀑布的一种变形,通过一系列台阶将水流落差降低,同时降低了水和能源的消耗,减少了噪音,丰富了景观的变化。
(3)宜虚不宜实的原则
在水资源缺乏的地区,虚的水景也是很好的解决方法。此处的虚水是相对于实际水体而言的,它是一种意向性的水景,是用具有地域特征的造园要素如石块、沙粒、野草等仿照大自然中自然水体的形状,从而暗示出水的意念。这种表现形式在许多水源丰富的地区也被广泛采用,如澳门通向市督府的大路,采用当地的黑白沙石,以曲线形黑白相间铺装,犹如波浪一般,效果很好。又如台湾基隆河大佳段河川绿地广场设计中,在铺地中拼接海洋生物图案和模型,使人自然联想到海洋,暗示并深化了主题。
(4)科技为先的原则
现代城市水景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应用现代科技手段形成的水景效果。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得水景的表现形式更加多样化、自由化。而各种新材料和新技术的运用,也使水景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可能。过去,许多水景由于耗材多、没有先进的水景配置,严重浪费了水资源,让许多水白白的流走。新技术和新材料的运用使水体可以循环利用,降低了水景的成本,节约了大量的水资源,解决了许多地方的缺水问题,使水景的营造成为可能。许多缺水的城市完全可以利用雨水、中水、海水、太阳能等来满足水景设计的需要,这些都是在过去所无法利用和实现的。我们可以看到,比较有前瞻性的小区纷纷在小区内建设了面积较大的中水处理站和雨水采集回收系统。
(5)遵循自然的原则
不合理的水景规划与设计无疑是对原有自然环境的破坏,有时甚至难以弥补。因此,设计师应对该地区的自然环境、地形地貌等进行详尽的调查,从而设计出符合该地区自然生态的水景。其次,许多水景在施工的过程中,往往在水底做很厚的防水层,从而使水与周围的环境完全隔离,这也是对原有自然环境的破坏。所以,设计师应该尽量少的变动原有的地形地貌,并保持与周围自然环境的联系,才能营造出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的绿色水景。
(6)可持续发展原则
①水景能源利用的可持续原则
水景系统的能源消耗应在设计中根据具体情况,尽量采用可再生能源。如不具备使用可再生能源条件,也可采用低能耗设计方案和设备选择。
②采用可持续的构造设计原则
具体为:无害化-采用对环境的负作用及损害最低的方案,避免在使用对其他自然环境掠夺式破坏的材料;如避免大量使用破坏山体的山石。生态化-水体池岸、河道等的设计要有利于水环境的生物、植物、鱼类的生存;节能化-从住区水环境的生命周期来考察、评估设计方案,优选低能耗的方案;综合化-综合审美要求与功能要求、经济与实用、生态效用与日常维护、保养等多方面的要求;
③文化的可持续
体现为传统与现代的结合、本土化的设计等。治理自然环境在很多时候也必须与人文环境的治理同时进行,才能取得成效。比如,没有城市卫生的观念以及相应的制度保障,就不可能实现对城市环境污染的治理。中国的7座城市被列入环境污染的前10名,与其说是由于经济发展水平所致,不如说是更缺乏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文化要素。文化是城市环境的灵魂。一个优秀的居住区不仅要与周围的自然环境浑然一体,而且必须要有文化内涵,要与民族文化传统融为一体。构建一个完善的社会,必须有良好的文化环境,这个社会的发展才是可持续的。
结束语:
可持续的住区水环境是理想人居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可持续的住区水环境的设计是一个多学科、多专业共同努力协调的结果。在可持续的住区水环境的设计中,要避免过于理想化的冒进态度,而应该因时因地因类制宜,根据居住区的自然、经济、人文等各方面条件来选择技术及应用技术的程度,充分照顾业主、住户的接受程度,不但要创造生态可持续的水环境,而且要保证其可持续的运行与使用。
总之,创造可持续的住居区水环境任重而道远,但是时代的发展要求我们必须放弃以生态环境的破坏为代价的经济发展模式,而代之以可持续之道。
参考文献
1.朱钧珍,园林理水艺术,中国林业出版社,北京,1998
2.夏云等,生态与可持续建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北京,2001
3.王维,人•自然•可持续发展,首都大学出版社,北京,1992
可持续发展范文6
记者:亨斯迈纺织染化在本届染料展上重点展示了哪些产品?
Siegfried Santamaria先生:本届展会上,我们展出了一系列的创新产品和解决方案,能够帮助客户在竞争中始终保持领先优势,并同时实现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重点展示的产品包括:
数码印花墨水:我们处于行业领先的数码印花墨水适用于京瓷、精工、爱普生多种打印头,并适用于各种各样的应用和纤维。
PHOBOL?、Teflon?和PHOBOTEX?:引领业界向短链碳氟化合物及无氟产品的过渡。
AVITERA? SE:活性染料领域革命性的创新产品,可帮助用户在染色时提升产能并减少多达50%的水耗、能耗。
TERASIL? W/WW:拥有良好的耐洗和耐摩擦色牢度,并无需还原清洗。
NOVACRON? P:用于天然及再生纤维素纤维的活性染料,最适用于直接印花。
PYROVATEX?:可持续性的无卤素解决方案,可在实现安全控制方面兼顾防护和舒适性。
记者:与其他纺织化学品企业相比,亨斯迈的竞争力体现在哪些方面?
Siegfried Santamaria先生:亨斯迈纺织染化通过围绕可持续发展、创新和协作展开工作,并利用我们的核心力量帮助纺织行业应对来自经济和环境可持续方面的挑战。我们承诺提供给品牌、零售商和纺织染厂可持续性的解决方案,令其实现经济和环保方面的可持续性。
在推动纺织可持续发展方面,我们的解决方案包含智能化的流程及效果,这些能帮助整个纺织供应链从纤维制造到布料处理均实现节水、节能。我们还持续致力于减少自身生产过程对环境的影响,我们的产品管理允许在产品生命周期的所有阶段辨识、管理和最小化该产品生产带来的环保、健康及安全影响。我们相信控制了前期的输入,才能保证后期的产出。
在创新方面,我们继续不断地投入大量财力和人力,以保持我们的产品具有最优异的性能,并聚焦在为客户提供具有成本效益的解决方案,以帮助他们实现产能最大化及对环境影响的最小化。
我们非常重视外部协作,通过和一些行业相关者共享经验和共同合作,持续引领纺织行业的变革,提供全方位的纺织解决方案以求为客户带来更多的附加值并推动整个纺织供应链的可持续发展。
记者:您如何看待纺织化学品行业的当前形势与未来走向?亨斯迈将如何强化自身的竞争力,保持行业翘楚的地位?
Siegfried Santamaria先生:从市场的角度而言,消费者对纺织品色彩持久、安全舒适的要求不会降低,另一方面,随着消费能力的提高,消费者已不再满足于最基础的纤维制品,无论在时尚成衣还是家纺领域,他们期待着纺织品具有更高的档次和更多的功能。品牌和零售商也期待着上游供应商能为其带来更多受市场欢迎的创新型产品。这些不断出现的新需求将成为驱动纺织化学品行业发展的重要力量,此外,生产和终端使用时的可持续性也仍将是行业考量的重要因素。
亨斯迈纺织染化着眼于整个纺织供应链,把挑战视为纺织行业提升和发展的机会,我们将一如既往地通过全方位的服务来帮助客户在市场中实现差异化,通过持续创新和开发新技术来满足市场和消费者的需求。依托强大的创新能力,我们还将继续开发一系列环保型解决方案,帮助客户减少其生产对环境的影响并节省综合成本。
记者:近年来,纺织品安全问题受到多方关注,这一问题的解决有赖于产业链上下游的通力合作,亨斯迈在此方面做了哪些努力,有哪些成效?
Siegfried Santamaria先生:通过与行业合作伙伴的协作,亨斯迈纺织染化开发出了一系列符合相关标准和认证要求的染料和助剂,其中包括符合“有害化学品零排放(ZDHC)联合路线图”规定的重点化学产品组,使用这些化学品的印染企业可凭此向ZDHC缔约品牌供货。
通过深厚的技术积淀和创新的解决方案,我们还和品牌、零售商和纺织印染厂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并朝着实现一个更具可持续性的纺织供应链而努力。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在羊毛染色中规避使用络合物及帮助行业向短链氟化物及无氟产品转移时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例如我们的LANASOL? CE系列产品作为络合染料的替换型解决方案深受印染企业欢迎。
记者:产业转移已成为中国纺织工业的热点话题之一,您如何看待这种动态?亨斯迈对此会有怎样的举措?
Siegfried Santamaria先生:亨斯迈在全球范围内持续推进各项业务,我们不断地评估和调整战略,以确保能够在全球范围内保持竞争力,并始终保持业务的可持续性。正如我们涉及的其他行业,亨斯迈在纺织相关行业也将持续保持领先地位,为满足市场和客户的需求,持续不断地创新并开发新的技术。
在亨斯迈纺织染化,我们专注于 3 个主要目标:
提供具有成本效率的技术、工艺和能够支持当地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解决方案;
在我们产品管理承诺的支持下,提供高品质的创新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