杞人忧天的故事范例6篇

杞人忧天的故事

杞人忧天的故事范文1

据《列子・天瑞》记载:“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虽然这个寓言故事本身无可厚非,杞人之忧也确实是无根的妄想,但我们不妨把这些抛掷一边,单从杞人的大胆想象这一点出发来发挥一下。我们姑且认为,杞人的担忧是一种玄思冥想,而这种玄思冥想并没有什么不好,没准儿,靠着这股玄思,他还能悟出某个真理或是揭示某条科学定律呢。然而,历史不容假设,经过一位“智者”的开导,杞人便“舍然大喜”,不再“忧天”了。我以为,这很有些可惜,或许我们因此就失去了一个大哲学家、大科学家也未可知。

我们不妨统观一下历史,但凡重大哲学思想的提出或科学定律的发现,都必将经历一番被人误解、饱受诟病的曲折磨难,像春蚕作茧自缚、饱学之士出身寒门、梅花经受严冬砥砺,这是成功之山石积淀千年的沉默,是广博大海江流汇聚万载的无声。牛顿在苹果树下那么“愚笨”地被苹果砸中苦苦思索原因,在“聪明人”看来,这不像杞人忧天一样是一件可笑的事吗?爱迪生那么“天真”地尝试孵小鸡,在“聪明人”看来,这不像杞人忧天一样徒劳吗?法布尔在树林中那么“幼稚”地将虫子放进嘴中,在“聪明人”看来,这不像杞人忧天一样蠢不可及吗?试想,如果牛顿、爱迪生、法布尔没有成功,那么我们还会认为他们的“愚蠢”行为是他们成功的诱因吗?

在现实生活中,“聪明人”总是习惯以成败论英雄,对于尚未成功的“杞人”就嘲笑不断,对于已功成名就的“杞人”便总能以其既有的成绩“完美”地为他们“忧天”式的“愚蠢”行为作出最合理的解释,殊不知,这样的“聪明行为”实际上是颠倒了因果关系的!

古往今来,“聪明人”总是嘲笑“杞人”瞎操心,从没有想过“杞人”有可能通过这样的忧思成为大哲学家,成为更聪明的人,为什么呢?就是因为我们通过学习直接获得了几千年积累下来的知识,变得越来越“聪明”了。然而,你是否想过,或许正是这些固有的知识,让我们对新知识、新观点产生了“惰性”,让我们习惯于墨守成规,而不敢或不愿做出更多的尝试,不敢独辟蹊径、吐故纳新。这种惰性,在阻止我们自己成为“杞人”的同时,也让我们的眼光变得更加“客观”,对于任何试图挑战常规,推陈出新的“杞人”,我们都一律视之为离经叛道、荒谬愚蠢,并总是努力地开导、劝告这个“杞人”,希望他能“豁然开朗”,不再瞎折腾,这便是阻止了新的“杞人”成长。长此以往,人类文明越是进步,“聪明人”便越多,这样一来,只要哪里出现一个“杞人”,就一定会有一群“聪明人”站出来用“真理”开导他,硬是把他拉拽进平庸的芸芸众生行列之中。可怜的“杞人”啊,不但自己失去了鹤立鸡群的机会,而且成了“真理”不可动摇的反例和“聪明人”茶余饭后的谈资,岂不悲哉!

社会需要发展,时代呼唤不守常规的“杞人”。首先,我们若想做一位“杞人”,并想在“忧天”这方面弄出点名堂,就必须本着追求真理的初心,从始至终不渝渴求真理之志,方能对抗来自四面八方的非难和嘲笑;其次,我们的社会、国家也应加大对“杞人”的培养、扶持力度,让他们得以专心致志地“忧天”;再次,有关部门还须正确引导社会舆论,使事必求是、理必求真在全社会蔚然成风,让“杞人”遍布大江南北,而不复为众人眼中的另类。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培养更多善思多忧之才,让社会良性发展。

杞人忧天的故事范文2

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的意思是:如果天是很厚的气积聚而成,那么太阳、月亮和星星不会掉下来吗这句话选自《列子天瑞》,其原文讲的是杞人忧天的故事。

《杞人忧天》这一则寓言中,作者形象地刻画出了一个杞国人天天担心天会塌下来,地会陷下去,就连天上的日月星辰都会坠落的形象,后来,在别人的开导下,这个杞国人终于不再“忧天”。

(来源:文章屋网 )

杞人忧天的故事范文3

今天,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到河北电影院观看电影《上学路上》。故事发生在宁夏西海固地的农村,它讲述的是十三岁的小主人公王燕,利用暑假时间为自己挣学杂费的故事。为了二十四块八角钱的学杂费,王燕付出了辛苦的劳动:她去卖鸡蛋、卖圆珠笔、卖小羊,终于凑足了去枸杞园的十元钱车费;终于能在枸杞园帮人摘枸杞;终于在开学那天,赚够了二十四元八角钱的学杂费。王燕气喘吁吁的跑到学校,把几张被汗水湿透的钱递到老师的面前,说:“二十四块八,我挣够了!”

最让我感动的是王燕跟在卖羊人身后恳求他卖羊时的情景—— “摘一斤枸杞可以挣到两角钱,摘一百二十四公斤枸杞我就能挣够二十四块八角钱,有了这二十四块八角钱,我就可以交学杂费了,我就可以上学了!!”听到这段话,我的眼泪都快流下来了。这个小女孩的年龄虽然和我差不多,可她的所作所为却让我望尘莫及。她那强烈的要上学的愿望感动了我,她不怨天忧人,自强自立的精神折服了我。她要挣够二十四块八角钱的学杂费,就要摘一百二十四公斤的枸杞。一百二十四公斤黄豆大小的枸杞,她要摘多少粒,摘多少天?她要流多少汗,吃多少苦?想家的时候,谁为她擦去眼角的泪花?可是,坚强的她却从来没有埋怨过爸爸妈妈,也没有抱怨过家里的贫穷。

我从来没有为钱的事发过愁——每当新学期开学,妈妈早早地就把学杂费准备好了;无论我要什么东西,爸爸妈妈都会满足我,一不如意,我就会冲着爸爸妈妈发脾气。二十四块八角钱,对于衣食无忧的我来说,根本就不会把它当成一回事,那只是一笔小小的零花钱,还不够我平时吃一个麦当劳或者肯德基的套餐呢,而在王燕的眼里,那是她的学杂费,是她努力挣钱的目标。与王燕相对比,我觉得十分惭愧,我现在有这么好的条件还不懂得去珍惜,而王燕虽然环境条件有点差,却丝毫没有影响她学习知识的决心。 所以,我以后一定会珍惜我拥有的大好时机,抓紧一分一秒,努力学习,改正缺点,争当全面发展的好学生,长大了做一名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栋梁之才!

杞人忧天的故事范文4

有媒体在报道杞县民众大量外迁事件时,不无风趣地称之为“现代版的杞人忧天”,意思当然是指责杞县民众太过轻信谣言。可是,设身处地想一想,当我们身临其境,在环保部已经公布“河南杞县利民辐照厂的辐照装置存在重大安全隐患”的情况下,会认为宁可信其有的保命谨慎,是纯粹的愚蠢行为?谁能体会到,杞县的老少爷们、妇女儿童冒着近40度高温仓惶往外逃时候的恐惧与无助?除了四处相传的谣言,他们根本听不到政府的声音,更无法了解事情的真相。外逃只是在信息封锁情况下,苦涩而谨慎的理性选择而已。

和所有的谣言事件一样,当地政府坚称这是个别“别有用心的人”的谣言惑众。因此,处置事件时首先想到的,除了“澄清谣言”之外,就是抓捕“别有用心的人”。暂时无法知道这5名“造谣者”都做了些什么,不过从其中一名仅仅只是转帖来看。我们实在看不出他们的“别有用心”所在。他们究竟是一些唯恐天下不乱的恶劣分子,还是“公开运用自己猜测理性”的普通民众?

据悉,“卡源”故障6月7日就已经发生,政府部门非但没有及时向社会公布情况安抚民众情绪,相反,就在群众大量外迁的前几天,面对来访的记者,杞县相关领导对此事的态度仍然是三不政策:不通报情况,不接受采访,不允许报道。直到17日当天,群众从中午1点左右开始逃离,下午3点杞县县委、县政府才开始开会研究部署措施,下午5时许,才开始通过各种手段“澄清谣言”。

杞人忧天的故事范文5

杞人忧天出自《列子・天瑞》。说的是古代杞国有个人,担心天要崩塌下来,他将无处存身,因此整天忧心忡忡,食寝难安。后人用“杞人忧天”比喻小题大做,无根据的忧虑。

祖国医学认为,“忧愁者,气闭塞而不行”,过分忧虑会损伤人的“正气”,容易让“外邪”入侵而致病;“悲、忧伤肺”,长期忧郁会导致“痰饮内聚,停蓄于肺”,使人出现长期咳嗽、气喘、畏寒等症状;“忧思伤脾”,忧伤的人往往食不甘味,饮食很少,消化功能减弱,出现神经衰弱、营养不良、胃肠神经功能紊乱、溃疡及月经不调等病。《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就是一个多愁多病的典型。她常常暗自悲泣,直至郁愤身亡。

现代医学研究证明:愉快的情绪能促进消化,增加食欲,并能调整植物神经系统,使人睡眠安稳;不愉快的情绪则恰恰相反,正如巴甫洛夫所说的:“一切顽固深重的忧郁和焦虑,足以给各种疾病大开方便之门。”当然,人们在生活中不可能没有忧愁、烦恼,因此,遇事应该豁达大度,善于自我调节、自我解脱,切不可终日愁肠百结、耿耿于怀,更不要效法杞人忧天故事中的主人公。

乐以忘忧出自《论语・述尔》:“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人在欢乐时常常要和别人说笑,在说笑过程中,会产生心理学上所说的“心境转移”,忘掉忧愁和烦恼。现代医学认为,这种情绪调节会给人的心身健康带来益处。笑是一种人类特有的器官功能,是情绪最佳的反映。人在欢笑时全身肌肉放松,能够迅速消除对健康有害的紧张感。放声大笑,对肺部又是一种锻炼。由于肺部扩张,吸入的氧气增加,可促进血液循环,有助于消除疲劳,使人精神振作,工作效率提高。

医学研究证明,保持一种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能帮助人们战胜疾病、抗老防衰。由此看来,孔夫子倡导的“乐以忘忧”对人体健康确有益处。

美意延年这句成语出自于《荀子・致士》:“得众动天,美意延年。”意思是说,情志舒畅、积极乐观可使人延年益寿。

我国古代思想家和医学家早就认识到情绪对健康长寿的影响,并劝告人们重视品德和性格修养,要善于调节情绪,保持心情舒畅。《吕氏春秋》中说:“大喜、大怒、大忧、大恐、大哀,五者接踵,则生害矣。”唐代名医孙思邈曾经说过:“世人欲知卫生道,喜乐有常嗔怒少。心诚意正思虑除,顺理修身去烦恼。”

从心理角度分析,长寿老人主要的特点就是性格乐观开朗或安静温和。湖北省对88名百岁老人的调查表明,他们当中性格属于乐观开朗型者45名,占51.2%;性格属于安静温和型者39名,占44.3%。我国其他地区的长寿研究也得出同样的结论。在第12届国际老年学会议上,德国专家弗兰克总结了575例百岁老人的长寿经验后,得出的结论是:所有的长寿老人都具有乐观情绪。这些都说明性格开朗、积极乐观是健康长寿的一个重要因素。

杯弓蛇影这句成语出自《晋书・乐广传》。据书中记载,晋代有个名人乐广,为人好客。一天,他邀来好友饮酒聊天。他的老友举杯刚要喝酒,忽然看见杯中有蛇游动,客人面带惊色一饮而尽。他的好友回家以后忧心忡忡,卧床不起。乐广得到消息,前去探望,又把老友请到他家来,给他斟上一杯酒,取下了墙上的一张弓。他的老友这才恍然大悟,原来酒杯里是弓的倒影,从此愁消病除。

用现代医学知识解释,导致上述现象的原因有两种:一种是精神因素的疑病观念,一旦精神因素消除,病人可不治而愈;另一种是疑病性神经症,此病与人的性格有关,如个性敏感、多疑、主观、固执、自我中心、孤僻,子女离别、医源性影响(医生说病重)等。对疑病症患者以心理治疗为主,患者要改变生活方式,经常进行娱乐活动,保持心情舒畅,必要时可服用神经松弛药或抗焦虑药物。

视丹如绿这句成语出自三国・魏・郭遐叔《赠嵇叔夜》诗:“心之忧矣,视丹如绿。”意思是由于过分忧愁,视力模糊,红绿不分。在生活中确实有红绿不辨的人,用现代医学知识解释,就是色盲。

最早研究色盲的是英国著名化学家、物理学家约翰・道尔顿,他于1794年首次发表了题为《视觉之异常》的论文,而他本人也是色盲患者。

杞人忧天的故事范文6

立秋养生要领

1.气机:古代将“立秋”分为三候:“一候凉风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蝉鸣。”对于“阳消阴长”时期,养生的要领从情志到饮食、起居、运动、都应以“收”为主。秋季内应于肺,在志为悲(忧),悲忧易伤肺。故寒凉和悲忧导致机体多病,也是许多老人多去世于秋冬的原因之一。

俗话说:“秋风秋雨愁煞人。”草枯叶落,花凋零,常引发人们凄凉、悲秋之感。此与肺主热有关,对此应多想些可笑、高兴和知足常乐、助人为乐的事,多做些有益身心的业余爱好,如琴、棋、书、画、摄影、读书、听音乐等以消除烦恼,化忧伤为惆怅。养生者要学会“宁静致远,秋叶静美,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

2.饮食原则:要滋阴润肺,少辛增酸。

《素问·脏器法时论》云:“肺主秋……肺收敛,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意思是酸味可收敛肺气,辛味会耗散肺气,故饮食当少吃葱、姜、蒜、韭菜、辣椒,多吃酸性蔬果如莲藕、菠菜、番茄、苋菜、枇杷等。

西兰花:富含蛋白质、磷、铁、胡萝卜素、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A,其中维生素C是蔬菜中最高(菜花的三倍、番茄的四倍),是抗氧化、抗癌的佳品。

枇杷:味甘酸,性平,有清肺、生津、止渴、消肺热,除燥邪引起的伤风咳嗽。

处暑,即为“出暑”,是炎热离开的意思。在每年8月23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150°时。处暑节气意味着进入气象意义的秋天,处暑后中国长江以北地区气温逐渐下降。

处暑是反映气温变化的一个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云:“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处”是终止的意思,表示炎热即将过去,暑气将于这一天结束,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逐渐下降。处暑既不同于小暑、大暑,也不同于小寒、大寒节气,它是代表气温由炎热向寒冷过渡的节气。

处暑时节养生要领

1.气机:此时期,天气正处在由热转凉的交替时期,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泄趋向收敛,人体内阴阳之气的盛衰也随之转换。此时人的起居应相应调整,尤其是睡眠要充足,因为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秋乏”。

2.饮食原则:“处暑”期间,气候逐渐干燥,正如《饮膳正要》云:“秋燥宜润,禁寒饮。”提倡处暑后食芝麻、糯米、蜂、乳品,鱼类等养阴食材。

芝麻:味甘、性平,入肝肾、肺、脾经。有补血、明目、祛风润肠、生津、通乳、益肝养发,抗衰老的功效。

鱼类:是去秋燥的最佳动物食品,如:草鱼、鲤鱼、带鱼等,脂肪低、精蛋白高、矿物质多且性温益气、润燥。

推荐食谱

百合银耳粥

原料:百合100克,银耳(干)15克,枸杞子30克,冰糖30克。

做法:1.百合一片片摘下,洗净,沥干。

2.银耳、枸杞分别泡软,沥干。

3.将银耳去蒂,用手撕成大小适中的块状,放入锅内加水淹满,中火煮约15分钟,加入枸杞再煮5分钟,再加入冰糖,放入百合略煮1分钟,即可馬上熄火。

蚝油蒜蓉西兰花

原料:西兰花一颗,蒜半头,蚝油一茶匙,盐适量。

做法:1.西兰花切成小朵,放在盆里浸泡,同时做开水,放入少许盐。

2.水沸腾后放入西兰花,最多不要超过两分钟,断生即可,捞出沥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