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颂教师的名言范例6篇

歌颂教师的名言

歌颂教师的名言范文1

关键词:圣母颂 宗教 演唱 美声

一、卡契尼《圣母颂》曲式分析

(一)歌词

卡契尼《圣母颂》的歌词非常有特色,从头到尾都是不断重复Ave Maria,Ave Maria……直到结束。好像一位虔诚的宗教信徒在双手合十,念白着对圣母的赞美,体现了巴洛克时期一种介于说话与歌曲之间的风格。卡契尼通过层层递进的音乐感情的升华,使这种念白赋予了旋律性和抒情性。

(二)调性和曲式结构

巴洛克时期的歌曲篇幅都不大,整体调性都比较单一规整,以大小调为主。卡契尼的这首《圣母颂》从头至尾都是降A大调。曲式属于分节歌。

全曲共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由两个语句构成,两个乐句间呈对比关系。第二部分素材来自第一乐段的基础上稍作变化。第三部分也是两个乐句构成,为对称方整结构。第三乐段变化重复第一乐段内容,在变化重复中达到乐曲全曲高潮部分后旋律级进下行结束。在作品的开始,一段柱式和弦8小节的前奏,和声简单的变化,低音八度的悄然下行推进着和声行进,造成神秘,庄严的宗教式氛围。歌曲的旋律在女高音降A的换声音区平稳进入,只在上下四度的音程中念白Ave Maria,两个十六拍的柱式音程伴奏贯穿了两句Ave Maria的演唱,对演唱者来说,气息的预备和控制要绝对的平稳和持久。第二部分由降A音开始,由a母音连续两次三个顶针手法下行(6-5 5-4 4-3) 造成委婉的连接高潮句,最后走向旋律高潮段,音乐往上行四度跳进,女高音声部终于由换声区迈向头声腔的F,持续三拍后走向结束句,最后由两种方式由演唱者自由选择结尾。整首作品旋律极其优美流畅。

二、卡契尼《圣母颂》的演唱特点

卡契尼《圣母颂》创作于巴洛克时期的意大利,适合女高音独唱。其演唱特点:1.音域都在人声的自然音区范围内,初学者不会感到声带负荷大。2.旋律平稳而安详,使演唱者可以在很平静的状态下充分发掘自己的气息深度,声线特质。3.钢琴伴奏织体节奏规整,和声大小调规范,旋律线条清晰,优美。演唱起来会觉得朗朗上口。4.充分发掘人声的情感和情绪。演唱的时候会使演唱者感受到情感一步步被音乐指引走向顶点。

三、《圣母颂》的美学意义

《圣母颂》体现了音乐美学中的优美和崇高美的结合的特征。1.优美:最普遍性的基本范畴,具有温柔,平和,纯净。卡契尼的《圣母颂》以其具有的舒展流畅的旋律,平稳有序的节奏,适中的速度和力度,以及均衡的结构形式,赋予歌曲的内在优美这一美学特征。体现着和谐、统一、唯美的形象。2.崇高美:《圣母颂》在被演绎时,外在给人一种强烈的庄严,宏伟的美感。这是美的最高境界。《圣母颂》又是一种人化了的美。观众,也就是审美主体,在审美对象――圣母的形象上,可以反观到人的自身,强烈的母爱,人类的大爱,生命的展示……

四、《圣母颂》在声乐教学中的作用及意义

《圣母颂》是一种特殊的艺术歌曲,同时兼具宗教歌曲和艺术歌曲两种特色为一身。作为声乐教学和学习者,演唱好这首作品对声乐技术及音乐素养的提高有着积极的作用。

(一)有助于调整声线和气息

《圣母颂》的演唱有助于学习者感受到什么是均匀连贯的气息,什么样才叫衔接自如的声音。由于圣母颂的篇幅短小,音域不需要演唱歌剧咏叹调时那样的宽广,它的旋律主要集中在人声的中低及稍高声区里,因此训练演唱《圣母颂》是能够形成一种饱满、和谐、圆润而美妙的声线特质。卡契尼的《圣母颂》的气息要求尤为高,第一个乐句长达四小节,十六拍一气呵成的要求,很多教师把这首曲子作为每节课的开声曲,发声练习曲来使用。在平稳的旋律进行下,学习者往往在这首歌曲里能够发觉最合适自己的声线特点。

(二)有助于学习者学会配合正谱伴奏

在我们日常声乐教学中,学生们习惯聆听简谱伴奏,演唱什么音高,需要教师在钢琴上点出那个音高做引导,如果加入正谱伴奏,很多学生觉得不知道怎么唱歌了,这是相当普遍的问题。钢琴伴奏起着多方的作用,在歌曲中不仅能渲染气氛,还表现着某种情景,它不是脱离声乐而单独存在的,也是艺术歌曲的一个必要的组成部分。与声乐歌词,旋律部分交相辉映,不可分裂。而意大利歌曲的伴奏往往简单规整,声乐教师很容易掌握,因此,在教学中,要求学生学会聆听意大利歌曲的正谱伴奏,在聆听中做到与钢琴伴奏在力度、速度、呼吸、情绪中都能够达到统一默契。卡契尼的《圣母颂》就是一首绝佳的练习声乐演唱与伴奏充分配合的训练曲目。从头到尾的柱式和弦的弹奏规律而简洁。教师只需稍加练习即可为学生进行伴奏。旋律声部在规则的和弦伴奏下被衬托得格外优美,光彩夺目。

(三)有助于提高学习者的音乐素养

《圣母颂》的发展就是欧洲音乐历史发展的轨迹。贯穿着整个欧洲音乐文明的精髓。由早期的宗教特色占主要的风格,到后期舒伯特的作品一步步把宗教的束缚解开,加入了更多世俗的色彩。由早期不许更改圣母颂的歌词,到后来的作曲家可以随意改编创作圣母颂的歌词,还引入一些著名诗人的诗歌作为歌词。圣母颂的学习不仅仅是声乐技巧的学习,更是欧洲音乐史的学习。由于欧洲很多的著名作曲家都创作过这种题材,不同作曲家创作的圣母颂涉及了意大利语、德语、法语等多国语言,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必须提高语言学习的力度。

歌颂教师的名言范文2

摘要:本文主要从“小说故事的层层解码”探析小说与《诗经》精神的内在联系。小说《风雅颂》对于《诗经》精神的解构以庙堂之痛和民间之痒为切入点,从叙事线索“城市――乡村――诗经古城”加以阐释,以此揭示现代文明下人类对于精神家园的无所归依感。

关键词:《诗经》精神;解构;道德失落;无所归依

一、《风雅颂》与《诗经》的联系

阎连科的长篇小说《风雅颂》,单名字就会让人联想起《诗经》,“小说原有的名字就叫《回家》,只是朋友看了初稿都说不妥,便由朋友挖空心思又水到渠成地替我改成了《风雅颂》……难免有些附庸风雅之嫌”①。此外小说全靠《诗经》结构起来:主人公生在《诗经》发源地是研究《诗经》的教授,文中有散失的《诗经》遗篇以及湮没的诗经古城;每一卷都以“风、雅、颂”编排,其中的诗歌成为每一卷中章节的标题,而且阎连科也对所引用的65首诗歌作出自己的注释。

二、小说故事的层层解码

1、庙堂之痛――《诗经》的传统精神在城市的失落

“作为一本暴露学界以及社会怪现状的小说,阎连科的讽刺意图呼之欲出”②,作者在第一章就奠定了全书的基调:杨科花费了五年的时间完成了《风雅之颂――关于精神的本源探究》,他认为“《风雅之颂》是一部伟大的专著,它重新揭示了一部经书的起源和要义,为一个没有信仰的民族重塑了精神家园与靠山,其中的每一个字都贵如金玉,掷地有声”③;而当他拎着这部伟大的著作回家时,迎接他的是妻子和副校长在床上的荤景。而这一章的标题是“关雎――当诗经遭遇一对狗男女”,讽刺意味呼之欲出。

《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④是《诗经》中最为著名的恋爱题材的诗歌之一,孔子曾称赞“《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⑤,宜为《诗经》之首。而当《诗经》遭遇一对狗男女,现实给了传统精神一记响亮的耳光,《诗经》精神在现代文明城市中遭遇的尴尬正式拉开帷幕。

首先是传统精神在课堂的失落:“原本文科还是重中之重的古典文学课……可在不知不觉间,以《诗经》为代表的古典文学课成了这个社会的木乃伊,除了研究再也没观赏和使用价值”⑥。其次是遭遇的出版尴尬,“他们说《风雅之颂》太有价值了,可这年月的现实是,最有价值的书最是没有人看”。另外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在高校无人问津的《诗经解读》在精神病院的病人以及天堂街的小姐中间却引起热烈的反响。最后当杨科第三次回京时,他的《风雅之颂》已经被妻子篡改窃取出版为《家园之诗》。至此,《诗经》的传统精神在城市中遭遇的尴尬达到顶峰。

我们不难理解为了突出这一尴尬,作者所运用的各种讽刺乃至夸张的手法,“当杨科被指认为疯子可以理解为精英文化的异化,而杨科《诗经》研究的学术成果被窃则暗示着传统文化的失落”⑦;《风雅颂》背后不仅是阎连科叙事的一种时代焦虑,更深的是对于精神家园无所归依的挖掘。

2、民间之痒――仁义道德的自我解构

杨科在经历绝望后变得一片颓然于是踏上了还乡之路:作为《诗经》发源地的耙耧山脉,本应像诗歌所述那样淳朴的乡村却早已被现代文明的不良风气所浸染:杨科在旧历新年和十二个在旅馆里开大会,兴致勃勃地大讲《诗经》,所谓的仁义道德在们“一日不见如三秋兮”的吟咏中达到高潮然后轰然倒塌;乡民们在看到杨科摸了孩子的头顶后,孩子学习成绩上升,便争相去求杨科;在发现没有奇迹以及得知杨科去天堂街和们鬼混后,便以此为借口再一次哄抢了他的家,此时《诗经》中本应温情脉脉的乡情变得无比狰狞。

小说中的知识分子于城市中被狠狠地扇了一记耳光,在回归乡村寻找精神家园时却又面临同样的尴尬;《诗经》发源地的故乡象征意义上代表着传统的仁义道德,却在文化层面中成为被消解的时代景观,这意味着传统文化价值不仅不能给别人以救赎,甚至连自己都难以安身立命,解构的行为在这个层面上得到进一步深化。

3、诗经古城――何处是归程

杨科在向西逃亡五天后却意外发现了一个伟大的废墟――诗经古城,并在此纯粹、圣洁而伟大地收集诗歌遗散诗篇。从某种程度上说杨科在这一乌托邦里搜集这些遗散的诗歌的过程,也是作者试图重建精神家园的过程,而对《诗经》的解构也同时在这一建构的过程中进行。

杨科雇人对遗散的诗歌进行抄录,在拿不出工资时被骂为“骗子、疯子、精神病”,工人们甚至叫嚣半个月之内拿不出工钱就把石头砸碎运去城里卖。于是杨科再次踏上了回京之路,这一次妻子早已和别人同居,自己的《风雅之颂》也被擅长投机取巧的妻子窃取修改并发表,自己在会议上大讲发现的诗经古城却再次被人当做疯子;此时《诗经》遗散诗歌的整理和精神家园的重构在现实社会的压迫下毫无立身之地。

杨科继续回到古城挖掘整理诗歌,并把天堂街无处可去的女孩带到那里,后来一些被主流社会排斥的专家学者也都慕名而来。他们过着远古诗歌中简单古朴的生活,最后却沦落为一天一小乐,三天一中乐,一周一大乐的肉体大狂欢。精神家园的重建在肉体欲望的挤压下变得毫无意义。作者深知乌托邦的虚幻与不可靠,于是阎连科只能把杨科送上了继续逃亡的路程,小说最后结尾部分这样写道:“我就走,走得形单影只,白雪皑皑,古诗城像过眼云烟样消失在我的身后边”。

三、结语

《风雅颂》可以说是对《诗经》的一部“亵渎”之作,“亵渎”的背后是对传统道德精神的追寻与拯救。小说的线索是知识分子的“回家”与“逃离”,深层的意义是精神家园的回归。主人公在城市和乡村之间辗转的跋涉是一次次寻找救赎又一次次否定找到的救赎,“回家”的旅程最终破灭,精神家园的回归也随着破灭,主人公最后踏上了继续逃亡的路程。

阎连科曾在他的小说的序言里说写作于他来说已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常常魂灵出血,写作只是描写自己漂浮的内心,做人的无能为力。但《风雅颂》的完成不仅是对自我精神的叩问,也是对当下知识分子精神颓靡的一种诘问,更多的是精神家园无所归依的焦虑与抑郁。(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注解:

①阎连科.风雅颂.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后记,第328页

②王德威.《诗经》的逃亡――阎连科的《风雅颂》[J].当代作家评论,2009年,第1期

③阎连科.风雅颂.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2页

④《诗经.关雎》,外文出版社,2001年版,第2-3页

⑤吴龙辉.孔子言行录.广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23页

⑥阎连科.风雅颂.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6页

⑦李振明.“雅”与“颂”随“风”而逝――文化迷惘与《风雅颂》的象征化叙述.平顶山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

参考文献:

[1]阎连科.风雅颂[M].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2]南帆.夜晚的语言――当代先锋小说精品序言[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3]阎连科.返身回家[M].北京:出版社,2002年版

[4]阎连科、梁鸿.巫婆的红筷子――作家与文学博士对话录[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

[5]王光东.民间理念与当代情感:中国现当代文学解读[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6]朱东润.诗三百首探故[M].云南出版社,2007年版

歌颂教师的名言范文3

热爱校园的情感,欢度一个有意义、能回味的"六一儿童节",经学校研究决定在"六一"期间举行系列活动。为保证活动顺利实施,取得实效,特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可靠接班人和合格建设者。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学习、热爱校园的情感,力争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取一定的知识和能力,使学生健康、和谐地发展。

二、活动主题

阳光下成长 快乐中飞翔

三、活动内容

1、庆祝"六一"儿童节文艺汇演。

2、"好孩子"、"学习先锋"、"优秀学生干部"评选活动。

3、"在党旗下成长"诗文大赛。

4、"颂歌献给党"歌唱大赛。

5、"中华经典优秀童谣"诵读大赛。

6、"名诗名言"书法大赛。

7、"多彩家乡"绘画大赛。

四、活动对象

学校全体师生。

五、组织方法

1、各项活动每个班都必须有学生参与。

2、庆祝"六一"儿童节文艺汇演每个班节目不得少于2个。

3、各项活动均以班级为单位由班主任组织学生参与,奖励以学生为主,分设部分教师辅导奖。

六、节目要求

(一)庆祝"六一"儿童节文艺汇演。

1、以反映"六一"儿童节欢乐为题材,要健康向上、主题鲜明、题材新颖、富有感染力,突出少年儿童天真、活泼的年龄特点。

2、节目形式以舞蹈、健美操、童话剧、课本剧、小品等节目为主,由老师和学生共同创作编排。

3、每个节目要体现"精"、"新",时间不宜过长。

4、演出服装、伴奏带、道具各班自行解决。

(二)"好孩子"、"学习先锋"、"优秀学生干部"评选活动。

1、"好孩子"、"优秀学生干部"每个班评选一名,当选的学生必须是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的学生,平时在班级管理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学生。

2、"学习先锋"每个班评选三名,当选的学生必须是在2011年秋学期期末测试中综合成绩(包含语、数、英、综合科)排名本班前三名的学生。

(三)"在党旗下成长"诗文大赛。

1、此项活动每个班选派两名学生参加。

2、活动形式为朗诵诗歌或文章。

3、主题为"祖国好、家乡美、迎接党的十召开"。

(四)"颂歌献给党"歌唱大赛。

1、此项活动以小合唱或独唱的形式开展。

2、主题为"祖国好、家乡美、迎接党的十召开"。

3、每个班选送两个节目参加。

(五)"中华经典优秀童谣"诵读大赛。

1、此项活动每个班选派两名学生参加。

2、活动形式为诵读中华经典优秀童谣

3、主题为"祖国好、家乡美、迎接党的十召开"。

(六)"名诗名言"书法大赛及"多彩家乡"绘画大赛。

1、书法内容为诗歌及名人名言,时代不限。

2、绘画主题为"家乡美",内容为素描画或水彩画。

3、书法及绘画每个班各选送两名学生参加。

4、组织形式为现场书法或绘画。

七、活动要求及时间安排。

(一)、要求:

1、各个班要高度重视本次活动,积极宣传发动,认真作好准备工作,及时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活动。

2、注意活动过程中的材料收集,特别要注意收集图片,存档备查。

3、注重活动过程中的安全,做好安全紧急预案。

(二)时间安排。

1、庆祝"六一"儿童节文艺汇演及"好孩子"、"学习先锋"、"优秀学生干部"评选活动暂定在2012年6月1日上午8:30组织。

3、"在党旗下成长"诗文大赛及"中华经典优秀童谣"诵读大赛暂定在2012年6月8日上午8:30组织。

4、"颂歌献给党"歌唱大赛暂定在2012年6月8日下午8:30组织。

八、表彰与奖励

1、庆祝"六一"儿童节文艺汇演。

2、"好孩子"、"学习先锋"、"优秀学生干部"评选活动。

3、"在党旗下成长"诗文大赛。

4、"颂歌献给党"歌唱大赛。

本次活动共评选一等奖1名,奖金80元,教师辅导奖1名,奖金50元;二等奖1名,奖金50元;三等奖1名,奖金30元。

5、"中华经典优秀童谣"诵读大赛。

6、"名诗名言"书法大赛。

7、"多彩家乡"绘画大赛。

九、组织及活动安排。

歌颂教师的名言范文4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x周年,也是第x个教师节,根据区教育局党委、区教育工会下发的有关通知要求,结合学校实际,遵循“隆重热烈、规模适度、注意节俭、讲求实效”的原则,为激发教工爱国热情、丰富教工文化生活、引导激励教工努力工作、争先创优,我会特制定庆祝教师节、国庆节活动方案如下:

一、组织女教工“巧手展风采、慧心颂祖国”手工才艺展示活动

1.作品范围:编制类、布艺类、纸艺类、工艺类、废品工艺类、绣艺类等。

2.作品要求:作品主题积极、内容健康,传达欢乐祥和的气息,体现追求美、歌唱美好生活,歌颂伟大祖国的时代精神。作品需作者亲自完成,附有作品标题及简要创作解释,材质说明。

3.上交时间:9月16日前请各处室组上交作品,经评选后择优展示,国庆节后作品返回作者本人。

4.设优秀作品奖若干名。

二、开展“迎国庆、做奉献”感言征集活动

1、主要内容:歌颂伟大祖国60年沧桑巨变,展示广大教职工昂扬向上的精神面貌,热情讴歌新中国60年的伟大成就,抒发广大教职工热爱党、热爱祖国的炽热感情,表达为国家振兴富强而团结拼搏、无私奉献的豪迈情怀。

2、文体要求:以警句、格言为主要写作体裁。重在表达个人感悟、抒发情感,具有一定的启发性、警示性,每篇感言限100字内。

4.设优秀作品奖若干名。

三、开展“我与伟大祖国共成长”主题征文活动

1、主要内容:结合学校建设发展实际,描绘学校文化建设的新风尚,展示学校教工的精神面貌,表达教工为国家建设发展应肩负的时代使命和历史责任。

2、文体要求:文章体裁限定为记叙文、散文、议论文。字数不超过3000字,题目自定。

4.设优秀作品奖若干名。

四、组队参加区教育工会“庆祝建国六十周年教工合唱比赛”

1.演唱曲目:《同一首歌》

2.参加人员:男5,女5.

3.训练时间:8:00——10:00

4.技术指导:周薇

5.召集人:张俊义

五、开展“祝福祖国”文明公益短信传递活动

歌颂教师的名言范文5

关键词: 奉制诗; 颂世; 历史感

唐代高级官僚的边塞诗以奉和或送人出使之作较多。奉制边塞诗又以唐太宗、唐中宗、唐玄宗朝最著名。规模较大的有太宗朝的《五言春日侍宴望海应诏》、《奉和执契静三边应诏》、中宗朝的《奉和幸望春宫送朔方总管张仁亶》、《奉和送金城公主适西蕃》、玄宗朝的《奉和圣制送张说巡边》等等。诗作者皆台阁重臣与文馆学士,并不以边塞诗擅场。如景龙三年七月,四年,唐中宗送金城公主和蕃,奉制作诗者十四人,多为珠英学士及修文馆学士,有崔日用、薛稷、马怀素、沈佺期、崔湜、李峤、阎朝隐、韦元旦、唐远悊、李适、刘宪、苏颋、徐彦伯、张说。当时“凡天子游宴,唯宰相及学上得从。”[1]作者都是统治集团的核心力量。开元十年,兵部尚书张说兼朔方军节度使,往朔方巡边,唐玄宗御制诗为他壮行,张说有诗应制,源乾曜、贺知章等二十人和作。以上这类奉制诗都是五律或五言排律,对仗工整,渲染排场,颂扬皇恩,在艺术上也较为平庸,所以,历来研究者们对于他们的边塞诗都不重视,以为“肉食者鄙,不能远谋”。但若试以排沙拣金的态度来看,满朝朱紫们除了制作马屁滥调之外,有一些较好的边塞诗作——包括奉制诗、送别诗等等,以高屋建瓴的视角透视历史的风云变幻、对战争结束后的盛世繁荣充满自豪。诗中显示了开阔的胸怀、自信的面貌、积极的心态,展现了当时蒸蒸日上的国势,描绘了祖国山河欣欣向荣的画卷。以充沛的热情歌颂国家统一与社会建设成果是他们独到的成就。这些诗的基调是风和日朗的,没有边塞诗中常见的烽火弥漫,但却透露出烽烟才散尽后的各族人民生生不息的繁衍。

初唐的佳作,有着半似牧歌、半似史诗的情调,打着一缕春眠初醒般的轻快的光线,仿佛晨曦刚刚穿透了薄雾,教人睁开惺忪的睡眼看这个新鲜的世界。如杜审言《送和西蕃使》:“使出凤皇池,京师阳春晚。圣朝尚边策,诏谕兵戈偃。拜子明光殿,摇心上林苑。种落逾青羌,关山度赤坂。疆场及无事,雅歌而餐饭。宁独锡和戎,更当封定远。”

送人从戎之作也活泼新颖,毫无担忧之意:“知君书记本翩翩,为许从戎赴朔边?红粉楼中应计日,燕支山下莫经年。”(《赠苏绾书记》)书记翩翩,说明敌弱我强,毫无压力;战不经年,说明出师必捷,马到成功。殷殷祝愿中流露出信心。

杜审言少与李峤、崔融、苏味道齐名,历任洛阳丞、膳部员外郎、国子监主簿,为修文馆学士,在官位显赫的文章四友中政治地位不算高,但诗歌造诣却最高。李峤为景龙中宰相,文章宿老。唐高宗调露元年,朝廷于灵州南界置鲁、丽、含、塞、依、契等六州以处突厥降户。李峤为监察御史奉使朔方,作诗《奉使筑朔方六州城率尔而作》,诗中扶今追昔:“……二庭已顿颡,五岭尽来王。驱车登崇墉,顾眄凌大荒。千里何萧条,草木自悲凉。凭轼讯古今,慨焉感兴亡。汉障缘河远,秦城入海长。顾无庙堂策,贻此中夏殃。道隐前业衰,运开今化昌。制为百王式,举合千载防。马牛被路隅,锋镝销战场。岂不怀贤劳,所图在永康。王事何为者,称代陈颂章。”

生活在武后时代的李峤虽然常常忧伤的感叹,“山川满目泪沾衣,富贵荣华能几时?”(《汾阴行》但是,面对着今古之变,作为一名大臣他也会有天翻地覆慨而慷的英雄怀抱,有时候他也能抛弃那种空虚怀疑的无病呻吟的哲学,放下才人名士们在坎坷失路时常发出的黄梁梦醒、富贵无常的感叹,而以现实的建设性的眼光积极看待社会生活。这首诗中比较了秦汉各代守边的得失,为农牧业的复苏和进步而期盼不已,还表达了对国家统一、各族来附的欣悦。

永隆二年前后,李峤作为监察御史还曾奉使安辑岭南,都有诗纪之。如《安辑岭表事平罢归》、《军师凯旋自邕州顺流道中》等,格调亦健朗。

无疑,初唐的诗歌处处透露出一种早晨的精神,少年的精神。在一切的诗中充满着期待,以迎接新生活的姿态活跃着。这朝气来自于百废俱兴、红日初生的时代,无怪乎初唐名臣李百药在高龄赋《帝京篇》,博得唐太宗“卿何身老而而才之壮,齿宿而意之新乎?”[2]的赞叹。

而相比之下,盛唐时期的名臣们笔下散却了愁云,显得那么开朗和轻快、精神饱满:

苏颋《同饯阳将军兼源州都督御史中丞》描写了“将坛登礼盛,军容出塞华”的场面,表达了“当看荣还日,及此御沟花”期望,显得踌躇满志。

张说《奉和圣制送王睃巡边应制》,是一派开元初的和平气象:……“一劳堪定国,万里即长城。策有和戎利,威传破虏名。军前雨洒道,楼上月临营。别藻瑶华降,同衣锦襮荣。丝竹路傍散,风云马上生。朝廷谓吉甫,邦国望君平。”

阅历盛唐至中唐的贾至善于作“煌煌大文”,有《燕歌行》:“国之重镇惟幽都,东威九夷制北胡。五军精卒三十万,百战百胜檎单于。前临滹沲后沮水,崇山沃野亘千里。昔时燕王重贤士,黄金筑台从隗始。倏忽兴王定蓟丘,汉家又以封王侯。萧条魏晋为横流,鲜卑窃据朝五州。我唐区夏余十纪,军容武备赫万祀。彤弓黄钺授元帅,垦耕大漠为内地。季秋胶折边草腓,治兵羽猎因出师。千菅万队连旌旗,望之如火忽雷驰。匈奴慑窜穷发北,大荒万里无尘飞。隋家昔为天下宰,穷兵黩武征辽海。南风不竞多死声,鼓卧旗折黄云横。六军将士皆死尽,战马空鞍归故营。时迁道革天下平,白环入贡沧海清。自有农夫已高枕,无劳校尉重横行。”

苏颋,修文馆学士,中宗朝宰相苏瑰之子,与张说以文章并称“燕许大手笔”。他开元初入相,宋璟以与其同掌国政为荣。张说在睿宗朝、玄宗朝前后三次为相,喜推奖后进,引天下名士,又倡导经术,倡开文馆置学士,领袖文坛,以盛唐雄浑之气改初唐之绮靡余风,被唐玄宗誉为—代文宗。贾至,贾曾之子,官至礼部侍郎、京兆尹。与其父先后知制诰,唐睿宗传位玄宗及唐玄宗传位肃宗,两朝册典即出于贾曾父子之手。他们都是盛唐时代在朝廷中的见证人。这些诗中,最直接表现盛世风貌的是贾至的《燕歌行》。他分析批判了隋代穷兵黩武导致两败俱伤的错误政策,歌颂唐朝采取明智的安边政策而得到周边少数民族政权的拥护。漫长而艰苦的、历代纷乱的英雄割据终于结束了,迎来的是一派喜气洋洋的局面。他叙写历代燕地的情形,为入唐以来国家统一、休养百姓而引吭高歌,此诗不炼字句,不设排偶,一气呵成,写得意气风发。起句就很有力度,中间大段笔墨反思往昔历史烟云,世事如棋局局新,末尾两联与开头两联相呼应,炽托出了一种欢腾的场面。以上这些诗,都是在唐朝经济日渐繁荣之后才能有的作品,体现出以往历代从未有过的新气象。所以它们虽然数量不很多但却不失其可贵。它们不是黩武之作,也不是反战的呼声,也不重视抒发个人的志向,而是目睹国家昌盛的欣喜,以满腔爱国热情歌唱统一的国家空前繁荣。在他们的边塞诗中,已经开始富有了深厚辽远的历史感,这种历史感又建立在时代优越感之上。

转贴于

奉和之作貌似千人一面,从中却能反映作者对民族政策的不同态度。开元名相宋璟、姚崇、张说、张九龄辅佐唐玄宗力主抑武修文,为开创开元盛世立下了汗马功劳。《新唐书·宋璟传》记载:“圣历后,突厥默啜负其强,数窥边。侵九姓拔曳固,负胜轻出,为其狙击斩之。入蕃使郝灵佺传其首京师。灵佺自谓还必厚见赏。璟顾天子方少,恐后干宠蹈利者夸威武,为国生事,故抑之,踰年,才授右武卫郎将。”开元时代《边关宁静,张说请求唐玄宗将镇边的六十万人裁兵二十万。当唐玄宗欲击吐蕃,他又密请讲和以休息边塞。他们进步的政治见解都在诗中有所体现。例如,同样是送张说赴边诗作,担任过考功员外郎、御史大夫、官至礼部尚书的王丘就与宋璟立场不同。王丘诗号称“肃杀从此始,方知胡运穷”(《奉和圣制送张说巡边》),誓欲把“胡”逼到穷途末路,宋璟则提出“德风边草偃,胜气朔云平。”并认为“不战”、“至和”才是最高明的的胜利。又如张九龄《送赵都护赴安西》提出“义无中国费,情必远人安。他日文兼武,而今栗且宽。自然来月窟,何用刺楼兰。”也体现了诗人宽和的治边策略。唐代一些较为正直的臣子每每以奉和或赞颂的诗文婉言进谏,如魏征主张偃武修文,他奉制作《赋西汉》诗,有“终藉叔孙礼,方知皇帝尊”之句,唐太宗看后赞道:“徵言未尝不约我以礼。”张说作《皇帝马上射赞》[3],歌颂唐玄宗“一面昭仁,三驱示武。走则发射,伏则不取。”分明是以射猎象其治边,有意抑制其黩武倾向。显然,有一部分奉和诗在歌功颂德的表面下还带有着进谏的用意。

进步的奉和诗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封建社会处于上升时期的国家人们的精神面貌。男耕女织,农夫高枕,牛羊兴旺,社会百废俱兴,所有这些描写都反映了进步官僚对国计民生的关怀。贞观以来国家总体上是在发展中,到了开元年间,“海内富实,米斗之价钱十三,青、齐间斗才三钱,绢一匹钱二百,道路到肆,具酒食以待行人,店有驿驴,行千里不持尺兵。”[4]在这些歌颂诗的背后,事实上就有着杜审言所欢呼的“毗陵震泽九州通,士女欢娱万国同。伐鼓撞钟惊海上,新妆袨服照江东。梅花落处疑残雪,柳叶开时任好风。火德云官逢道泰,天长地久属年丰”(《大酺》)的狂欢庆典、有着杜甫所赞美的“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禀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齐纨鲁素缟车班,男耕女织不相失。宫中圣人奏云门,天下朋友皆胶漆。百余年间未灾变,叔孙礼乐萧何律”(《忆昔》)这样确实存在的热闹与繁荣。

官僚缙绅与学士们对于诸如军中不平等、赏罚不均、士卒艰苦等问题,完全都没有以诗歌曝露。甚至,象高适这样为百姓说话的诗人担任中央官员后也不再作为民请命的诗了。这虽然是他们创作主题上的的一个缺陷,但从另一方面看上述歌颂世态的诗,凡写得较好的作者都是政声不错的贤臣,如李林甫之流却做不出这样的作品。作为重权在握的政治家,一旦发现社会的弊政了他完全有能力用行政手段革除,没必要借诗歌说话。只有当士人地位还比较卑下时,才需运用诗歌舆论的手段干预政治。因此,不宜单以诗歌批判社会阴暗面的深度,来判断一个诗人走上政治舞台后是进步还是退步。我们也不能以阶级的眼光评判唐代的诗人,说官员们批判了社会阴暗面、看破了城市的繁荣就是进步的,而歌颂了生活的美好阳光就是无视人民苦难。任何时代、任何阶层的人们都有权利歌唱。只要他们反映的不是虚假的繁荣,那就是值得称道的。

中唐以后,大臣的有关战争诗已无足称者,如唐宣宗大中初,白敏中打退吐蕃的入寇,与同列宰辅作诗。白敏中的“西边北塞今无事,为报东南夷与蛮。”(《贺收复秦原诸州诗》)魏扶的“萧关新复旧山川,古戍秦原景象鲜。”(《贺白敏中圣德和平致兹休运岁终功就合咏盛明呈上》)崔铉的“共遇圣明千载远,更观俗阜与时和。” (《进宣宗收复河湟诗》)不过老调重弹,未开拓新境界。与其他阶层的边塞诗作者一样,台阁诗人们创作颂世边塞诗作与当时的历史条件、时代国力紧密相联,因此佳作都产生于初盛唐时代。他们的作品价值比我们从前所认识的要更加大得多,内容并不都平庸肤浅,其创作心态也决非一句“歌功颂德”所能全部概括。他们的诗作为唐代边塞诗增添了高昂的调子,也添加了一抹早晨的亮色。

参考文献

[1] 《新唐书·李适传》。

[2] 《新唐书·车百药传》。

歌颂教师的名言范文6

1、学会本课生字,能背诵、默写诗句。

2、能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能正确、流利有情地朗诵古诗。

3.感受母亲对儿子的关爱及诗人对母亲的热爱、感激和对母爱的赞颂。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理解诗意,感受诗中所表达的真挚情感。

教学难点:

理解“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含义,联系生活实际体会诗情。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

1、搜集有关作者的资料,了解作者在什么情况下写的这首诗。

2、搜集有关赞颂母爱的诗句。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解题。了解诗人。

1、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一首歌,请你们认真听,想一想这首歌是唱给谁听的?(多媒体播放《烛光里的妈妈》)

2、在这音乐声中,你是否也想起了自己的妈妈?(学生说,教师小结:母爱是三月的阳光,温暖儿女的心房;母爱是巍峨的高山,不怕风吹雨打的磨难)。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讴歌、赞颂母爱的古诗《游子吟》。(师板书课题)

3、当你看到这首诗的题目的时候,你有什么疑问吗?(生质疑,师梳理)

4、了解诗人: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诗人孟郊的资料,了解写作背景。

二、初读古诗,了解诗的大意。

1、请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读准字音。(学生自由尝试)

2、正音,指名划分五言诗的节奏。

3、再按节奏自由读古诗,或同桌互读。

4、指名读、全班齐读。

三、理解诗意,读懂游子心,感受慈母恩。

通过诵读,你们一定读懂了不少内容,现在请你们结合注释和手边的资料研究、讨论。看看你们弄懂了哪些字词和诗句的意思,还有哪些还没有弄懂,把它记下来,小组讨论。(分小组合作学习,教师指导)

1、让学生说说自己对喜欢的诗句的理解。喜欢哪句就说哪句。

2、引导学生读写临行前的诗句:当你再读这首诗时,你的头脑中是不是都会浮现出这样一幅画面:(课件出示母亲油灯下为儿缝衣服的插图)

(1)教师范读,同学们想象,并说说体会。教师边朗读,边板书诗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2)读一读,想一想,以同学们提出的“远离故乡的游子在轻轻地吟唱什么呢?”这个问题为主线,读写临行前的诗句。这几句再现了临行前的什么情景?请结合注释,观察图画,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3)教师点拨:诗的第一句用“线”与“衣”两种极其常见的东西将“慈母”与“游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体会母子相依为命的情感。再让学生把这种情感读出来。

(4)交流临行前的情景:师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质疑:母亲为何不等明天再缝?针对这一问题师生研究讨论: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临行前的情景?并说说你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出来的?

(5)从“密密缝”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由此可想,母亲在“游子衣”里缝进的只是一丝一线吗?还缝进了什么?请把想象到的画面和体会到的意境先说一说,再有感情地读出来。

(6)教师提示:在古代有这样的一个习俗,儿子出远门前,母亲都要为儿子缝织衣服,缝得越密,儿子就会回来得越早。所以母亲“密密缝”,“意恐”是什么意思?母亲“恐”什么?母亲担心的仅仅是儿子“迟迟归”吗?她还会“恐”什么?“儿行千里母担忧”,所以,临行前母亲会对儿子叮嘱什么?

(7)让学生分角色倾诉临行前的嘱咐,体会母子难舍难分之情。

3、教师过渡,引出作者感慨的诗句。

过渡句:母爱之厚难以回报,儿子纵有千言万语,也只能汇成一句话:“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学生读,教师板书这句诗。)

(1)结合注释说说你的理解。

(2)把你的理解在诗中反复品读,体会诗人用这个反问句式,想表达什么样的内心感慨?为什么儿子的“寸草心”不能报答母亲的“三春晖”呢?讨论、理解这个比喻句。 (结合背景、诗句和自己的生活体验,体会母爱的无私、伟大和儿子永远无法报答母亲的遗憾。)

(3)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全诗的意思,深刻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4)请带着你体会到的心情,个性朗读,背诵这首诗。(满怀对母亲的赞美、热爱、思念之情朗读、背诵,把母爱的无私、伟大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四、读写结合,激起创作灵感,进行练笔训练。

上一篇野性难羁

下一篇高一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