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标资产范例6篇

非标资产

非标资产范文1

关键词:资产管理;非标准化业务;风险控制

现代金融服务随着四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从政策性国有独资非银行金融机构向现代金融服务企业的转型,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处理从银行剥离不良资产的历史使命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各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逐步发展为拥有保险、信托、租赁、银行和证券等各类金融业务子公司的综合金融控股公司,为转变成现代金融服务企业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及各分支机构的业务模式也从传统的处置银行剥离不良资产向为各类企业提供综合金融服务进行转变。在这种业务变革的背景下,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出现了许多非标准化业务,如夹层融资、资产证券化、固定收益类增信业务等,这些非标准化业务在准入标准、尽职调查规范、风控要求等方面对标准化规范的制定、执行和监督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和形成了新的挑战。

一、金融资产管理公司非标准化业务

2000年11月颁布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条例》规定,“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是指国务院决定设立的收购国有银行不良贷款,管理和处置因收购国有银行不良贷款形成的资产的国有独资非银行金融机构。[1]”此外,传统的业务范围还包括以下四部分:一是债务追偿和重组,资产置换、转让和销售,企业重组,债权转股权及阶段性持股;二是财务及法律事务咨询顾问、资产及项目评估;三是向金融机构借款,向中央银行申请再贷款,发行债券;四是资产管理范围内的上市推荐和债券、股票承销。[2]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自成立之初,在管理和处置商业银行剥离的政策性不良资产方面,已形成了一整套不良资产管理和处置的标准化规范,培养了一大批处置不良资产的专业人员队伍,积累了丰富管理和处置经验。在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商业化转型的背景下,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建立或控股了一批金融业务的平台公司,业务种类已延伸至银行、保险、信托、证券等金融行业范围内,区别于传统已形成标准化规范的处置不良资产业务,业务范围不断扩大,出现新的业务如资产证券化、中间业务、投资咨询顾问、固定收益类增信业务等,尚未建立真正意义的标准化规范理念和文化,也未形成体系性的标准化规范,这些业务由于自身业务或交易内在构成的复杂,很难制定标准化规范并加以执行和监督。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非标准化业务,从实务概括来说,是指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基于金融创新的背景下,运用多种金融手段和金融工具开展的尚未通过成体系性的标准化流程或规定进行规范的商业化业务,其具有如下特点。

(一)业务内在构成复杂

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这些非标准化业务,从广义上说,可以概括为大投资银行业务。在现代金融服务领域内,金融创新日新月异。投资银行业务作为金融创新最为活跃的领域,业务内在构成越来越复杂,交易结构从资金来源至项目运营,往往涉及诸多相关利益方,法律关系错综复杂,交易手段各有不同。各种业务同质性差别较大,往往一个项目、一个案例在交易结构、资产评估等方面都较难比较。这种内在构成的复杂为制定统一的标准化规范带来了极大挑战。

(二)业务需求多样

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从传统的政策性处置商业银行剥离的不良资产转变为开展商业化业务的金融服务企业,经营目标要实现市场化,经营模式应通过自身产品的服务为客户创造价值,实现自身利润最大化和可持续发展。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客户也已经从商业银行、大型国企和政府机构发展扩大为各类金融机构、大小企业和政府机构、甚至是高净值的个人客户等等。客户的业务需求多种多样,业务需求的规模、手段和内容大相径庭,而作为市场化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立身之本应该通过自身的服务来满足客户需求,而这种多样的业务需求很难通过统一的准入标准、风控要求等进行标准化规范。

(三)从业人员观念不同和经验不足

金融资产管理从设立之初至今,发展历史不过十几年,经营理念也发生了从处置不良资产的政策性任务向开展商业化业务的变革,从业人员在管理和处置不良资产方面积累了丰富的运营经验。但在商业化业务当中,不少从业人员,包括法律审查、风险控制部门人员和项目人员,尚未形成以客户服务为中心的商业化观念,商业化业务的操作经验也不足,不少从业人员还以政策性业务阶段的惯性思维对待客户需求,以我为大。这些都为非标准业务标准化规范的制定和执行带来困难。

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非标业务标准化规范的必要性及指导思想

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对非标准化业务进行标准化规范,并没有明确的定义,从实践经验总结来看是指为了防范和控制非标准化业务产生的金融风险,根据业务范围的不同在准入标准、业务承揽要求、尽职调查、交易结构的设计、风险控制措施等方面,通过制度化建设建立指导规范,并在业务开展过程中严格执行,监督交易或业务事项的变化,并根据执行过程中的反馈,及时修订指导规范。

(一)防范和控制金融风险

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作为金融服务企业,从某个程度来说经营的就是风险,而非标准化业务由于自身业务特点,比较传统的经营范围对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经营风险的影响更大,因此,通过制定和执行标准化规范,对于防范和控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非标准化业务产生的金融风险意义重大。标准化规范为非标准化业务的开展不仅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更有利于金融资产管理公司非标准化业务规模的扩大和经验的积累。

(二)金融资产管理商业化转型经营理念的变革

非标准化业务的开展是商业化转型的内在要求和重要体现,对非标准化业务进行标准化规范应当树立合规经营和利润最大化并重的指导思想。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作为具有现代企业治理结构特征的金融服务企业,在完成政策性处置不良资产历史使命后,为股东创造价值是企业经营的根本目标和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在合规经营的前提下,实现利润最大化是为股东创造价值的重要标志。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对非标准化业务进行标准化规范就是满足合规经营的要求,而树立同时以利润最大化并重的思想就是要在制定和执行标准化规范的过程中建立以服务客户为中心的理念。只有建立服务客户的理念,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在市场化经营当中才能为客户创造价值,与客户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从而为自己创造利润,扩大自己的市场份额,持续地获得利润为股东创造价值。

三、关于非标业务的标准化规范的建议

(一)转变和加强从业人员的经营理念和文化

从管理学角度讲,任何标准化规范工作的落实都要依靠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从业人员来进行,而从业人员的理念和企业风险管理文化的影响都是标准化规范工作的有效性实施的基础。[3]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自2009年经营存续期限问题得到解决后,从业人员队伍不断扩大,人员结构不断更新。但从整体来讲,从事传统标准化业务和具有传统业务经验的从业人员仍占据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人员的大多数。在部分从业人员当中,特别是法律审查、风险控制部门的人员,存在沿袭着原政策性处置不良资产的思维习惯和作风。在对非标准化业务制定和实施标准化规范过程中,没有建立以服务客户、满足客户需求为中心的经营理念,造成工作僵化、阻滞工作创新。因此,树立新的经营和风险管理文化,转变从业员传统思维观念,对于发挥标准化规范在非标准化业务保驾护航和促进非标准业务发展的方面是最为重要的影响因素。应当建立从高层做起,通过公司新文化的宣传和培训,逐步树立和加强标准化规范应以合规经营和利润最大化并重的指导思想。通过明确的前后台职责分工和便于业务开展的流程管理,发挥执行标准化规范对于开展非标准化业务的积极作用。

(二)根据不同业务模式制定相应的标准化规范

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非标准化业务因自身的业务构成的复杂和业务需求的多样性,通过制定统一的标准化规范对可能产生的风险进行防范和控制具有相当大的困难,而且统一的标准化规范也较难适应不同的非标准化业务模式特点。虽然统一的标准化规范有利于执行,但在一定程度上并不利于金融资产管理公司非标准业务的创新,而创新是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区别于传统银行发展的根本。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作为大投行概念,提供的金融服务应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为了促进非标准化业务的发展,在合规经营的前提下,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相关部门应充分研究银监会、证监会等监管机构的监管思想和指导意见,正确领会监管部门监管思路,根据目前非标准业务发展的现状制定相应的标准化规范以利于业务开展。按照不同的产品和服务模式,不能采取“一刀切”的方法制定统一的指导意见,避免标准化规范带来的指导僵化、不适宜实务要求的现象。例如,对于固定收益类增信业务,在准入标准上应根据房地产行业、能源行业、商业、农业等不同行业类型规范制定有所不同,在抵押担保的风控措施上应本着实质重于形式,在抵押率上设定不同要求。[4]

(三)建立健全标准化规范工作的信息沟通和监督机制

科学合理的标准化规范有利于金融资产管理公司非标准化业务的开展,但有效执行标准化规范不仅需要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还要依靠有效的监督机制和信息沟通。目前金融资产管理公司通过整合业务审查流程和项目管理流程,一定程度上在事前控制、事中控制阶段建立标准化规范有效执行的监督机制,通过内部审计和不定期检查,在事后控制阶段监督标准化规范的执行效果。[5]但是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机会,标准化规范的监督机制一定程度上虽然能保障标准化规范工作有效执行,但对于适应监管要求和市场变化及时修订和完善标准化规范方面却有所欠缺。因此在监督机制当中,应当建立健全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有效信息沟通管道,通过在公司网站建立部门提问与解答共享板块、建立不定期业务部门访谈、建立信息沟通的激励机制等,加强和完善标准化规范工作制定和执行工作的科学性和合规性,最大限度地发挥标准化规范在防范和控制可能产生的金融风险的作用。金融资产管理公司非标准化业务是金融创新的重要领域,也是可能产生金融风险须加以关注的重要方面。非标准化业务的开展对于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合规经营和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形成自身竞争优势方面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而对于非标准化业务的标准化规范工作是防范和控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经营风险的重要保障,也是其合规经营和持续发展的基础,推进标准化规范应当符合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经营理念的变革,以服务客户为中心,以为客户创造价值作为标准化规范的重要指导思想,这个过程任重而道远。

作者:姜慧 单位: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条例,2000-11-10.

[2]中国人民共和国财政部.金融企业财务规则[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0.

[3]于家钦.对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发展前景的思考[J].金融纵横,2014(4).

非标资产范文2

【关键词】商业银行 理财业务 投后管理

随着商业银行投资于“非标准化债权资产”的理财产品(以下简称“理财产品”)规模迅速增长,相关问题也随之出现,如有些银行通过此种模式规避贷款管理、未及时隔离投资风险,有些理财产品到期不能实现预期收益、甚至无法兑付。这些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是此类理财产品的投后管理薄弱。有鉴于此,银监会要求商业银行对此类理财产品比照自营贷款进行投后管理。各家商业银行也从多个方面积极采取相应措施,努力保持理财业务平稳、规范发展。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笔者在此予以初步探讨。

一、当前银行理财业务投后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商业银行投资于“非标准化债权资产”的理财产品大部分为融资类理财产品,对应了具体的融资客户。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管好了融资客户,也就管好了理财产品。但从该类理财产品投后管理的实际情况看,有些银行的投后管理还没有完全达到比照自营贷款管理理财产品的这一要求,主要还存在如下一些问题:

(一)投后管理的操作制度体系还不健全

比如,有些银行只有个案化的产品管理操作规程,并没有形成系统、全面的理财产品投后管理、风险计量、分析、报告制度体系。有些产品的管理制度内容还没有达到现有贷款管理的细致程度。比如,同一家银行不同分支机构对同一类理财产品的管理重点内容不完全一致,还有些银行虽然对理财产品融资客户提出了后续跟踪检查要求,但并没有像贷款一样形成统一的操作流程,没有设立统一的评价指标等,这使得基层管理机构在实际操作时,往往思路不一,各自为战,难以达到管理层期望的管理效果。

(二)理财产品的责任管理机制还不完善

有些银行理财产品发展起步较晚,还没有像管理贷款一样形成较为完整的理财产品职责分工、责任认定和追究机制,导致了上级行对理财产品投后管理工作的要求和压力不能有效地传导落实到理财产品基层管理机构。同时,有些理财产品由于自身结构设计原因,银行往往不与融资客户形成直接的法律关系,而是通过第三方机构代为行使相关权力,也使得管理层不能直接采用贷款相关责任管理制度对有关责任主体进行有效管理。

(三)投后管理的组织架构还不十分清晰,监管独立性不强

有些银行的理财业务投后管理工作主要由产品发行的业务条线自我承担,既缺乏独立的管理视角,难以摆脱业务条线自身的束缚,同时还存在人员数量不足、专职程度不高等问题。比如,有些银行的客户经理既是理财产品具体操作者,又是投后管理规定的直接执行者,既是业务材料的制作者,又是后续检查实施者,既是客户的营销人员,又是客户的后续跟踪检查人员。有些银行理财产品的后续检查主要来自于上级行条线管理部门,缺少专职的风险管理人员对理财业务运作情况进行全面独立的风险评估和监督。

(四)投后管理的电子化水平不高

目前,大部分银行对于自营贷款业务均有着较为完备、覆盖全流程的信息管理系统,但理财产品的管理系统建设相对落后,有些银行的理财产品投后管理基本处于手工台账阶段,发生数据录入和统计错误的概率较高,信息传递的及时性较差,与信贷业务之间互通、互联不足,容易出现产品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不利于银行对融资客户的统一风险控制。

二、加强银行理财业务投后管理的主要措施

针对以上问题,银行应该大力坚持“比照自营贷款进行投后管理”这一原则,深刻理解监管部门政策内涵,重点把控好理财产品的兑付风险和合规操作,积极从以下几方面做好理财产品的投后管理:

(一)加强研究和规划,做好理财业务投后管理制度体系建设

在制度设计时,始终以全面风险管理为导向,树立全局观念和统筹意识,积极借鉴银行信贷业务管理成果,统一协调管理盲区,将投后管理贯彻到业务的每个环节。在具体产品的制度中要体现出精细化和规范管理要求,在整合各类产品相关环节操作要求的基础上,细化流程,明确每个环节的操作内容,务必使每个环节可辨、可查、可操作,以此形成健全、完善和可操作的制度体系。

(二)进一步明晰理财业务管理责任主体,形成投后管理责任分摊机制

理财业务投后管理工作应该以“谁经营谁负责、谁经办谁负责”为原则,在银行各级机构的业务负责人与经办人之间、上下级行之间、同级行的不同条线之间、内外部机构之间进行责任划分,将相应的管理责任分配到各责任主体,横向上明确同级机构各部门间工作职责分工,纵向上建立各级行的经营主责任人制度和基层机构项目经理制度,在银行法人系统内形成较为稳定的责任分解制度架构,提高理财业务各项管理操作制度的执行力度。

(三)适应现有商业银行业务管理模式,建立理财条线内部风险管理专岗和独立管理部门相结合的理财业务风险管理组织架构

银行应在各级行理财业务条线内部建立专职投后管理团队,与业务操作团队相对独立,专项从事理财产品风险管理、制度建设以及监督检查工作。同时将理财业务的投后管理纳入全行风险管理工作统一开展,由风险管理部门按照信贷业务标准,独立对理财产品进行风险评估、分类,评价其产品风险状况和抵质押措施落实情况,以提高风险防范工作的有效性。

(四)创新管理手段,研发理财业务信息管理系统

非标资产范文3

一、研究样本和研究方法

1、本文将ST公司定义为财务困境企业,将ST公司亏损前的财务特征视为财务困境征兆,重点研究ST公司亏损前1-3年、财务指标在ST与非ST公司之间的差异程度,以此判断财务困境征兆。

3、本文研究使用的数据来源于香港理工大学中国财务会计与金融研究中心和深圳市国泰安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的CSMAR数据库。使用SPSS计算ST与非ST公司财务指标的平均值及衡量均值差异程度的t值。计算结果见表1至表7.

4、本文通过比较ST公司亏损前第3、2、1年的ST与非ST公司财务比率的平均值以及通过分析衡量ST与非ST公司财务指标差异程度的t值,比较全面地概括了财务困境企业在陷于财务困境之前的财务比率均值特征。

二、财务指标选择说明

本文指标的选择及设计考虑到以下因素:

1、选择的指标能反映企业财务困境形成的可能原因。财务困境最主要的表现是企业不能偿还到期债务,因此我们选择了偿债能力分析指标。财务困境的形成是企业营运能力差、盈利能力差的结果,为此,我们选择营运能力、盈利能力指标来反映企业财务困境形成原因。资产结构影响企业的风险及盈利能力,资金结构影响企业的风险及资金成本,最终影响到企业是发展还是陷于财务困境,因此,我们设计、使用了一些资产结构、资金结构指标来反映资产、资金结构对财务困境的影响。一般认为,财务困境企业在陷于财务困境之前表现出发展速度慢,甚至停止不前,而非财务困境企业发展速度快,为了反映财务困境企业这方面的特点,我们使用了一些衡量企业发展速度的指标。

三、实证分析

本文建立如下假设来比较、分析ST与非ST公司财务比率均值,探讨财务困境企业的财务比率均值特征:■为ST与非ST公司财务比率均值相等,■为ST公司财务比率均值大于非ST;或者,■为ST与非ST公司财务比率均值相等,■为ST公司财务比率均值小于非ST.

本文主要对显著性水平α为0.05、0.15的两种情况进行分析,所提出的结论也主要建立在这两种显著性水平条件下。显著性水平α为0.05及0.15对应的tα值分别为1.645和1.04.另外,本文使用的“显著性水平极低或很低”表述时的显著性水平是指显著性水平小于0.01的情况。如果t≥tα,则ST公司财务比率均值大于非ST;否则,ST与非ST公司财务比率均值相等。如果t≤tα,则ST公司财务比率均值小于非ST;否则,ST与非ST公司财务比率均值相等。在一定显著性水平α下,如果ST公司某项财务比率均值显著大于或小于非ST公司,即这个比率不同于ST公司,那么,本文认为该比率是ST公司的特征比率。

(一)财务困境企业偿债能力指标征兆

1、短期偿债能力指标征兆。本文选择流动比率、速动比率、超速动比率、现金比率4个指标来分析财务困境征兆,这几个指标的均值以及衡量差异程度的t值见表1:

表1 ST与非ST公司短期偿债能力指标均值比较

比率 亏损前年度

3 2 1

流动比率 ST 1.897 1.734 1.715

FST 2.117 1.880 1.884

t -0.885 -0.798 -0.909

超速动比率 ST 0.375 0.270 0.278

FST 0.659 0.567 0.519

t -2.997 -4.278 -2.886

现金比率 ST 0.299 0.209 0.184

FST 0.553 0.498 0.476

表1显示,在显著性水平为0.05时,亏损前3年,ST公司的流动比率平均值以及速动比率平均值与非ST公司没有显著的差异;ST公司的超速动比率、现金比率显著大于非ST.根据流动比率、速动比率、超速动比率、现金比率的构成,上述研究结论说明,ST公司的货币资金大大低于非ST公司。

我们对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的研究结论不同于陈晓(2000)的结论,他认为ST与非ST公司的流动比率、速动比率有显著差异。研究结论不同的原因可能是我们选择的研究样本企业与陈晓的样本企业所处的时间不同造成的,根据陈晓的标示方法,我们研究的是ST公司在t-3、t-4、t-5年度的指标,而他研究的是t-2年度的指标。

2、长期偿债能力指标征兆。表2列出了ST与非ST公司4个长期偿债能力指标的均值以及衡量均值差异程度的t值:

表2 ST与非ST公司长期偿债能力指标均值比较

比率 亏损前年度

3 2 1

资产负债率 ST 0.488 0.503 0.520

t 4.655 4.838 5.311

债务与有形净值之比 ST 0.502 0.519 0.539

t 4.636 4.818 5.476

FST" 0.753 0.825 0.860

t 4.405 4.787 4.447

从表2来看,在显著性水平极低时,ST公司资产负债率均值、债务与有形净值之比均值、负债与权益之比均值都显著小于非ST公司。t值变化趋势表明,随着亏损的临近,t值增大,这说明,随着亏损的临近,相对非ST公司而言,ST公司负债增加。利息保障倍数是分析偿债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但本文对这个指标没有进行分析。因为在计算利息保障倍数时,很难得到各个公司利息支出额,虽然有些学者用财务费用代替利息支出来计算利息保障倍数,但我们认为财务费用的内涵与利息保障倍数有很大的区别,这样计算出来的结果并不能反映利息保障倍数的本来含义。综合上述,财务困境企业在偿债能力指标方面的征兆是困境企业超速动比率、现金比率小于非困境企业,而资产负债率、债务与有形净值之比、负债与权益之比大于非困境企业。

(二)财务困境企业营运能力指标征兆

反映企业营运能力的常用指标是总资产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存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ST公司、非ST公司这4个指标的均值及衡量均值差异的t值见表3:

表3 ST与非ST公司营运能力指标均值比较

比率 亏损前年度

3 2 1

总资产周转率 ST 0.505 0.209 0.424

FST 0.671 0.498 0.578

流动资产周转率 ST 0.942 0.270 0.778

t -2.301 -3.015 -3.488

存货周转率 ST 4.750 5.473 3.797

FST 4.378 6.790 4.484

t 0.302 -0.527 -0.723

应收账款周转率 ST 7.867 12.076 8.351

t -1.586 -1.007 -1.857

表3说明,在显著性水平为0.05时,ST公司的总资产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显著小于非ST公司;在显著性水平为0.15时,ST公司的应收账款周转率显著小于非ST公司,但存货周转率在ST与非ST公司之间并没有显示出显著的差异。上述结论说明,财务困境企业在营运能力指标方面的征兆是困境企业的总资产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小于非困境企业。

(三)财务困境企业获利能力指标征兆

表4 ST与非ST公司获利能力指标均值比较

比率 亏损前年度

3 2 1

总资产 ST 0.056 0.051 0.036

报酬率

FST 0.088 0.085 0.074

t -3.458 -4.639 -5.252

总资产 ST 0.028 0.025 0.015

净利率

FST 0.064 0.065 0.056

t -4.175 -5.851 -5.408

所有者权益 ST 0.045 0.048 -0.023

报酬率

FST 0.110 0.109 0.088

销售 ST 0.278 0.279 0.254

毛利率

FST 0.377 0.300 0.262

t -2.324 -0.602 -1.973

成本费用 ST 0.118 -0.005 0.089

利润率

FST 0.232 0.256 0.204

t -2.542 -1.719 -3.569

营业利润 ST 0.445 0.458 -0.575

比率

FST 0.627 0.814 0.650

(四)财务困境企业财务结构指标征兆

1、财务困境企业资产结构指标征兆。表5列出了ST及非ST公司的流动资产、存货、应收账款、现金以及营运资本分别与总资产的比值:

表5 ST与非ST公司资产结构指标均值比较

比率 专损前年度

3 2 1

流动资产 ST 0.595 0.585 0.594

FST 0.565 0.570 0.566

存货 ST 0.168 0.174 0.194

FST 0.146 0.157 0.179

应收账款 ST 0.128 0.139 0.143

总资产

现金 ST 0.083 0.069 0.063

t -3.957 -5.678 -6.005

营运资本 ST 0.186 0.159 0.148

总资产

FST 0.243 0.225 0.218

2、财务困境企业资本结构指标征兆。表6列出了说明ST与非ST公司不同资金来源的4个指标数值。从表6来看,在显著性水平为0.05的情况下,ST公司的长期负债/总资产显著大于非ST公司;在显著性水平极低的情况下,ST公司的流动负债/总资产显著大于非ST公司,ST公司的股东权益/总资产、留存收益/总资产显著小于非ST公司。从t值的变化趋势来看,随着亏损的临近,衡量ST与非ST公司流动负债/总资产指标均值差异程度的t值逐渐增大,股东权益/总资产指标的t绝对值也逐渐增大。

上述分析说明,在资产结构方面,财务困境企业的现金、营运资本比例指标小于非困境企业;而应收账款比例指标大于非困境企业。在资金结构方面,财务困境企业的权益比例指标小于非困境企业;而负债比例指标大于非困境企业。

表6 ST与非ST公司资本结构指标均值比较

比率 亏损前年度

3 2 1

长期负债 ST 0.078 0.077 0.073

总资产

FST 0.053 0.056 0.053

t 2.036 1.787 1.690

总资产

FST 0.322 0.345 0.349

t 3.838 4.011 4.574

股东权益 ST 0.497 0.478 0.464

总资产

留存收益 ST 0.070 0.062 0.047

总资产

t -3.418 -3.330 -3.788

非标资产范文4

一、研究样本和研究方法

1、本文将ST公司定义为财务困境企业,将ST公司亏损前的财务特征视为财务困境征兆,重点研究ST公司亏损前1-3年、财务指标在ST与非ST公司之间的差异程度,以此判断财务困境征兆。

2、本文选择在1998年至2002年期间因财务状况异常而成为ST的115家公司作为财务困境企业研究样本,采用配对样本设计方法(Paired-sampledesign)选择非失败企业样本,即对应每一个ST公司,按资产规模相近、行业相同的原则,选择一个非ST公司,共选择非ST公司115家。

3、本文研究使用的数据来源于香港理工大学中国财务会计与金融研究中心和深圳市国泰安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的CSMAR数据库。使用SPSS计算ST与非ST公司财务指标的平均值及衡量均值差异程度的t值。计算结果见表1至表7.

4、本文通过比较ST公司亏损前第3、2、1年的ST与非ST公司财务比率的平均值以及通过分析衡量ST与非ST公司财务指标差异程度的t值,比较全面地概括了财务困境企业在陷于财务困境之前的财务比率均值特征。

二、财务指标选择说明

本文指标的选择及设计考虑到以下因素:

1、选择的指标能反映企业财务困境形成的可能原因。财务困境最主要的表现是企业不能偿还到期债务,因此我们选择了偿债能力分析指标。财务困境的形成是企业营运能力差、盈利能力差的结果,为此,我们选择营运能力、盈利能力指标来反映企业财务困境形成原因。资产结构影响企业的风险及盈利能力,资金结构影响企业的风险及资金成本,最终影响到企业是发展还是陷于财务困境,因此,我们设计、使用了一些资产结构、资金结构指标来反映资产、资金结构对财务困境的影响。一般认为,财务困境企业在陷于财务困境之前表现出发展速度慢,甚至停止不前,而非财务困境企业发展速度快,为了反映财务困境企业这方面的特点,我们使用了一些衡量企业发展速度的指标。

2、选择的指标能反映财务困境企业财务项目特点。我们的研究表明,财务困境企业具有这些特点:(1)企业陷于财务困境之前货币资金少,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多;长期投资、在建工程减少,表现在现金流量方面,投资支出减少。(2)企业陷于财务困境之前短期借款多以及财务费用高,应付福利费、应付股利、应交税金少。(3)企业陷于财务困境之前主营业务利润低,表现在现金流量方面,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低。(4)企业陷于财务困境之前营业利润以及利润总额低,使得这些企业交纳的所得税、计提的法定盈余公积和法定公益金少,以及可供股东分配的利润、未分配利润少,这些特征进一步导致所有者权益主要项目偏低。为了更好地反映财务困境企业上述财务项目特点,我们除了使用一些常用财务比率外,还选择了一些不常用财务比率,也设计了一些比率。例如,在短期偿债能力指标方面,我们分析了常用的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同时,为了反映财务困境企业资金短缺程度,也分析了不常用的超速动比率以及现金比率,以及设计了现金/总资产等比率。

三、实证分析

本文建立如下假设来比较、分析ST与非ST公司财务比率均值,探讨财务困境企业的财务比率均值特征:■为ST与非ST公司财务比率均值相等,■为ST公司财务比率均值大于非ST;或者,■为ST与非ST公司财务比率均值相等,■为ST公司财务比率均值小于非ST.

本文主要对显著性水平α为0.05、0.15的两种情况进行分析,所提出的结论也主要建立在这两种显著性水平条件下。显著性水平α为0.05及0.15对应的tα值分别为1.645和1.04.另外,本文使用的“显著性水平极低或很低”表述时的显著性水平是指显著性水平小于0.01的情况。如果t≥tα,则ST公司财务比率均值大于非ST;否则,ST与非ST公司财务比率均值相等。如果t≤tα,则ST公司财务比率均值小于非ST;否则,ST与非ST公司财务比率均值相等。在一定显著性水平α下,如果ST公司某项财务比率均值显著大于或小于非ST公司,即这个比率不同于ST公司,那么,本文认为该比率是ST公司的特征比率。

(一)财务困境企业偿债能力指标征兆

1、短期偿债能力指标征兆。本文选择流动比率、速动比率、超速动比率、现金比率4个指标来分析财务困境征兆,这几个指标的均值以及衡量差异程度的t值见表1:

表1显示,在显著性水平为0.05时,亏损前3年,ST公司的流动比率平均值以及速动比率平均值与非ST公司没有显著的差异;ST公司的超速动比率、现金比率显著大于非ST.根据流动比率、速动比率、超速动比率、现金比率的构成,上述研究结论说明,ST公司的货币资金大大低于非ST公司。

我们对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的研究结论不同于陈晓(2000)的结论,他认为ST与非ST公司的流动比率、速动比率有显著差异。研究结论不同的原因可能是我们选择的研究样本企业与陈晓的样本企业所处的时间不同造成的,根据陈晓的标示方法,我们研究的是ST公司在t-3、t-4、t-5年度的指标,而他研究的是t-2年度的指标。

2、长期偿债能力指标征兆。表2列出了ST与非ST公司4个长期偿债能力指标的均值以及衡量均值差异程度的t值:

从表2来看,在显著性水平极低时,ST公司资产负债率均值、债务与有形净值之比均值、负债与权益之比均值都显著小于非ST公司。t值变化趋势表明,随着亏损的临近,t值增大,这说明,随着亏损的临近,相对非ST公司而言,ST公司负债增加。利息保障倍数是分析偿债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但本文对这个指标没有进行分析。因为在计算利息保障倍数时,很难得到各个公司利息支出额,虽然有些学者用财务费用代替利息支出来计算利息保障倍数,但我们认为财务费用的内涵与利息保障倍数有很大的区别,这样计算出来的结果并不能反映利息保障倍数的本来含义。综合上述,财务困境企业在偿债能力指标方面的征兆是困境企业超速动比率、现金比率小于非困境企业,而资产负债率、债务与有形净值之比、负债与权益之比大于非困境企业。

(二)财务困境企业营运能力指标征兆

反映企业营运能力的常用指标是总资产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存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ST公司、非ST公司这4个指标的均值及衡量均值差异的t值见表3:

表3说明,在显著性水平为0.05时,ST公司的总资产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显著小于非ST公司;在显著性水平为0.15时,ST公司的应收账款周转率显著小于非ST公司,但存货周转率在ST与非ST公司之间并没有显示出显著的差异。上述结论说明,财务困境企业在营运能力指标方面的征兆是困境企业的总资产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小于非困境企业。

(三)财务困境企业获利能力指标征兆

表4列出了ST公司、非ST公司的总资产报酬率、总资产净利率、所有者权益报酬率、销售毛利率、成本费用利润率、营业利润比率6个指标的均值。从表4可以看出,在显著性水平很小的情况下,ST公司的总资产报酬率、总资产净利率、所有者权益报酬率小于非ST公司;在显著性水平为0.05时,亏损前第1、第3年ST公司的销售毛利率小于非ST公司,亏损前3年ST公司的成本费用利润率小于非ST公司。表4中的营业利润比率是指营业利润与利润总额之比,它反映企业主营业务的强弱程度。该指标越大,主营业务越强;反之,主营业务越弱。表4显示,在显著性水平为0.05时,亏损前第1、2年,ST公司营业利润比率小于非ST公司;从t值变化趋势来看,随着亏损年度的临近,t绝对值增加,即ST与非ST公司营业利润比率的差异增大。上述特征说明,财务困境企业在获利能力指标方面的征兆是困境企业该类指标小于非困境企业。

(四)财务困境企业财务结构指标征兆

1、财务困境企业资产结构指标征兆。表5列出了ST及非ST公司的流动资产、存货、应收账款、现金以及营运资本分别与总资产的比值:

表5说明,在显著性水平为0.15时,亏损前第3年,ST公司的流动资产/总资产、存货/总资产显著大于非ST公司,但在亏损前第1、2年,ST公司与非ST公司的流动资产/总资产、存货/总资产没有显著差异;亏损前第1、2年,ST公司的应收账款/总资产显著大于非ST公司。在显著性水平为0.05时,亏损前3年,ST公司的现金/总资产、营运资本/总资产显著小于非ST公司;亏损前第3年,ST公司的应收账款/总资产显著大于非ST公司。

2、财务困境企业资本结构指标征兆。表6列出了说明ST与非ST公司不同资金来源的4个指标数值。从表6来看,在显著性水平为0.05的情况下,ST公司的长期负债/总资产显著大于非ST公司;在显著性水平极低的情况下,ST公司的流动负债/总资产显著大于非ST公司,ST公司的股东权益/总资产、留存收益/总资产显著小于非ST公司。从t值的变化趋势来看,随着亏损的临近,衡量ST与非ST公司流动负债/总资产指标均值差异程度的t值逐渐增大,股东权益/总资产指标的t绝对值也逐渐增大。新晨

上述分析说明,在资产结构方面,财务困境企业的现金、营运资本比例指标小于非困境企业;而应收账款比例指标大于非困境企业。在资金结构方面,财务困境企业的权益比例指标小于非困境企业;而负债比例指标大于非困境企业。

从表7来看,在显著性水平为0.15的情况下,亏损前2年,ST公司的销售增长率、留存收益增长率都显著小于非ST公司;在显著性水平为0.5的情况下,ST公司的总资产增长率、所有者权益增长率都显著小于非ST公司。ST公司亏损前的发展能力指标特征说明,财务困境企业在亏损前的销售增长率小于非困境企业,内部积累的留存收益增长率小于非困境企业,由此导致困境企业的总资产、所有者权益增长率小于非困境企业。

非标资产范文5

如果房地产市场不能扭转当前这种趋势性的下跌,在通胀稳定、外汇占款没有急剧下降的前提下,在中央当前的宏观调控思维下,即使短期有技术性回调和扰动因素,预计债市牛市仍将延续。

今年以来债券市场演绎牛市行情

今年以来,债券市场一改去年下半年的“熊途漫漫”,进入了“牛气冲天”的状态。国债收益率表现为趋势性下降,下降的时间和幅度大大超过年初时的市场预期,1~3月中短期及1~3年期国债收益率领衔下跌。随着市场资金面的趋松,1年和3年期国债收益率下跌幅度最高分别达到110bps和70bps。4月上旬,多数期限的国债收益率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回调,但其后由于对县域农商行等金融机构定向降准和4月CPI明显低于预期,中长期国债收益率接棒短期品种领衔下跌。截至6月5日,5年和10年期国债收益率相对4月中旬的最大下行幅度曾分别达到32bps和44bps(见图1)。相比国债,信用债收益率的下行幅度更大。3月初,1年期短融、3年期及5年期中票收益率相对年初的下行幅度分别高达120bps、88bps和75bps;从4月中旬到6月初,信用债下行幅度较大的是3年期和5年期中票、7年期企业债,分别下行68bps、84bps和61bps。

图1 银行间市场国债收益率走势

数据来源:Wind资讯、建行金融市场部

那么,是什么因素主导了这轮债券牛市?未来债市的牛市盛宴还能延续多久?本文以下将对形成此轮债市牛市的根源进行分析,并对债市走势进行预测。

债券市场牛市根源分析

(一)根源之一:我国货币政策趋松

其实,债券牛市是我国经济的表象,是市场对当前宏观经济形势及应对措施的反应。

从历史规律看,我国的经济增长在1993-2004年与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高度相关,两者的走势非常一致;但自2006年以后至今,我国经济的增速与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的走势出现高度契合,而与固定投资增速的相关性下降(见图2)。这说明2006年以后的经济增长主要得益于房地产的拉动。今年4月,吴敬琏在2014中国绿公司年会曾表示,当时四万亿元的资金主要是进入国企尤其是央企,但央企只能选择成立房地产企业。由此造就了房地产市场长时间的繁荣,也带动了相关18个行业的大发展:除带动上游的非金属矿物制造业、金属制品业等原材料消耗型行业外,也推动了农业和商贸业、租赁业、社会服务等服务业,还扩大了对装潢、家具、电器等行业的需求。因此,房地产行业已事实上成为中国经济的“支柱”。

图2 中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与GDP密切相关

数据来源:Wind资讯、建行金融市场部

但自今年起,房地产价格结束了以往高歌猛进的步伐。随着年初杭州等一线城市楼盘开始降价促销,楼市降价潮从二三线城市逐渐蔓延到一线城市,并且范围不断扩大。今年以来,房地产销售面积和销售额的累计同比跌幅不断扩大,分别从2013年平均29.2%和44.6%的增速降至今年4月份的-6.9%和-7.8%。销售的低迷反映到房地产投资上,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从2013年的平均20%左右跌至今年4月的16.4%,房屋新开工面积也萎缩20%以上(见图3)。

图3 2014年房地产销售面积和销售额增速陷入负增长

数据来源:Wind资讯、建行金融市场部

由于房地产市场下行迹象明显,市场普遍对中国经济增速的后续放缓存在较大担忧。笔者通过建立2006年至今GDP累计同比增速、房地产开发投资和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同比增速的回归模型(见公式(1))进行分析,通过分析发现: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每增长1%,将带动GDP增长0.24%;而固定资产投资每增长1%,仅可带动GDP增长0.16%(见表1)。因此,如果2014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从2013年的平均20.3%降至16%,对应的全年GDP增速将下降1个百分点至6.7%。

回归模型: 〖GDP〗_t=C+α*〖House〗_t+β*〖Invest〗_t+ε_t 公式(1)

其中,GDP t为GDP累计同比增速,House t为房地产开发投资累计同比增速,Invest t为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同比增速。

表1 GDP和房地产、固定资产投资回归模型统计结果

因变量 自变量 拟合优度

常数C 房地产开发增速α 固定资产投资增速β

GDP 0.023

(0.986) 0.244***

(0.000) 0.163***

(0.000) 0.47

注:括号内为T统计量值。***表示在1%显著水平下统计显著,置信度为99%。样本区间为2006年1月至2014年4月,月度样本数据有254个。GDP是季度数据,将其按前后线性递增方式扩展为月度数据。

为避免中国经济增速滑出合理区间(7.5%左右)的“底线”,3月份以来中国政府推出了一系列定向稳增长、微刺激的措施,通过增加固定资产投资提振经济。值得注意的是,今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较上年平均20.3%的增速也下滑了2.7个百分点至17.6%上下,因此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因此,此次政府主要使用局部和结构性的“微刺激”措施和定向降准的货币政策。这一系列措施的推出,使近期经济基本面出现一定改善。5月制造业PMI为50.8,比4月上升0.4个百分点,已连续3个月回升,预示经济有望企稳回升。但是这种回升仍过度依赖基础设施投资,仍是旧有的经济增长模式,难以长期持续增长。

房地产市场的景气下行,除了会导致经济面临下行风险,还潜在另一个更重要的风险――庞大的地方政府债务到期偿付是否会引发的金融风险。根据2013年的全国政府性债务审计报告,地方政府今年有3.57万亿元债务到期,如果加上2013年下半年债务展期到今年,将有6.86万亿元债务到期(见表2)。央行近期的《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14)》也显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逐步进入还债高峰期,约37.5%的贷款在2013年至2015年内到期。但今年房地产行业出现趋势性下行,大大影响了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收入,地方政府短期偿债压力巨大。因此,很有必要将短期债务置换为长期债务,将融资成本降低,以减少债务负担。

为应对今年的到期债务偿付压力,从2月开始,随着债券市场收益率的下行,城投债的发行量频创历史新高,4月和5月分别飙升到2442亿元和2047亿元,大大高于2013年月均800亿元的规模。5月21日,财政部《2014年地方政府债券自发自还试点办法》,允许十个省市试点地方政府债自发自还,并相对以前取消了3年期、增加了10年期、保留5年期和7年期,表明中央希望地方用长期债务置换短期债务的意图。由于此前地方政府债务负担较大(2013年末达到17.9万亿元),因此降低债券市场收益率,将有助于减少地方政府融资成本,缓解财政紧张和债务规模庞大的压力。

表2 2013年6月底地方政府性债务余额未来偿债情况(单位:亿元)

数据来源:国家审计署2013年第32号公告

(编者注:1.去掉表中标题;2.去掉数据中的千分符;3.去掉图表中的“数据来源:2013年第32号公告:全国政府性债务审计结果,2013年12月30日”)

总之,不管是出于对稳增长,还是防控可能出现的系统性金融风险的考虑,核心政策均指向“降低社会融资成本”,央行为此采取定向宽松政策。如在4月25日分别下调县域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存款准备金率2个百分点和0.5个百分点,5月对国开行再贷款以加大对棚户区改造项目的支持,再加上央行5月以来公开市场的连续净投放,均显示央行货币政策的偏松倾向。

同时,房地产市场风险的发酵,一方面导致与房地产相关的投资需求萎缩,资金需求减少,资金供给相对旺盛,由此导致了资金利率的下行,货币市场的宽松屡屡超出市场预期;另一方面也使金融机构担忧信用风险,贷款谨慎,风险偏好趋于下降,对债市相对利好。这些因素都将继续支撑债券市场的牛市。

(二)根源之二:非标资产配置需求下降

近日,我国监管部门陆续《关于规范金融机构同业业务的通知》(银发[2014]127号)以及《关于规范商业银行同业业务治理的通知》(银监办发[2014]140号),明确叫停了有第三方担保的买入返售和同业投资非标资产业务,并从业务经营、风险内控、资本与拨备计提、机构设置、期限和集中度等方面规范同业业务,在较大程度上抑制了同业资金投资非标资产。

实际上,从2013年以来,监管层出台了一系列政策(见表3),对非标资产业务的监管从严,先后限制银行理财资金、信托、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同业资金投资非标资产。2013年3月25日,银监会出台《关于规范商业银行理财业务投资运作有关问题的通知》(简称2013年8号文),限制了银行理财资金投资于非标资产。因此,金融机构绕道用同业资金接盘,将原先作为流动性储备的、当时利率较低的短期同业资金投资于期限较长、收益率较高的非标资产,间接导致2013年下半年资金利率的紧张形势和债券市场的大熊市。非标资产规模的快速扩张,一方面因其收益高,另一方面则主要依赖于银行的信用支撑,大多由第三方为非标资产提供隐性担保,如此非标资产就成为无风险、高收益的资产,因此金融机构开展非标资产的买入返售(卖出回购)和同业投资业务的积极性很高(见图4)。今年4月份银监会99号文出台,明确叫停了信托非标理财资金池业务;其后的11号文限制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的非标投资余额不得超过总资产的4%,再加上127号文的出台,限制了同业资金投资非标资产,由此非标资产投资遭遇了各方面的围堵。同时,今年以来房地产市场的降温,导致主要投资于房地产项目和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公司的非标资产风险也随之上升,也降低了金融机构的配置意愿,预计未来非标资产的配置需求将明显下降。

表3 我国近年来有关非标业务治理的监管政策

时间 监管文件 与非标业务相关的主要内容

2013-3-25 《关于规范商业银行理财业务投资运作有关问题的通知》(银监发[2013]8号) 理财资金投资非标资产的余额在任何时点均以理财产品余额的35%与商业银行上一年度审计报告披露总资产的4%之间孰低者为上限

2013-12-10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影子银行监管有关问题的通知》([2013]107号) 第一次较完整地正式提出影子银行的监管问题,是对各监管机构政策制定的指引。强调银行理财不得开展资金池业务,融资类及资金池类信托发展受限。

2014-4-8 《关于信托公司风险监管的指导意见》(银监办发[2014]99号) 明确对信托公司的风险防控、转型方向和监管机制。明确叫停了信托投资非标准化理财资金池业务等具有影子银行特征的业务,并要求已开展非标资金池业务的尽快清理,并于6月30日前上报整改方案。

2014-4-20 《关于加强农村中小金融机构非标准化债权资产投资业务监管有关事项的通知》(银监会[2014]11号) 限制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的非标投资余额不得超过上一年度升级报告披露总资产的4%。

2014-4-24 《关于规范金融机构同业业务的通知》(银发[2014]127号) 从业务经营、风险内控、资本与拨备计提、期限和集中度等方面规范同业业务。明确叫停了有第三方担保的买入返售和同业投资非标资产的业务。

2014-5-8 《关于规范商业银行同业业务治理的通知》(银监办发[2014]140号) 要求同业业务实行专营部门制,并明确非电子化交易业务可委托,但专营部门要逐笔审批,集中会计核算和承担全责。还从业务经营、授权授信、交易对手准入等方面规范同业业务。

图4 经典的有第三方担保的买入返售非标资产运作模式

由于127号文和140号文的出台,同业资金投资非标资产被限制,同业资金的活性将明显增强,同业业务将逐步回归其临时性、短期性资金头寸的本质,可有效作为银行间市场流动性的重要补充。同业业务的降杠杆使得货币市场波动率降低,这将促进银行间市场资金面的宽松,使债市可投资资金增多,利好债市。从这个角度说,非标配置需求的下降带来了债券市场的春天。

实际上,今年以来,伴随着对非标资产的治理,市场追捧的资产已经从非标转为城投债,不但促使部分投资非标的资金转成对城投债的需求,也带动了其他市场做多力量加大对城投债的配置,带动了城投类债券收益率的大幅下行。截至6月5日,城投债1年、3年、5年、7年和10年期收益率较年初分别下降了154bps、124bps、123bps、86bps和76bps。

(三)根源之三:投资债券具有相对优势

由于楼市不景气、经济下行风险加大,企业经营业绩普遍不佳,盈利能力恶化,市场预期提前反映在股市,股市整体处于弱势行情。同时由于受IPO申报重启、监管层严查内幕交易等因素的影响,更多资金从股市流向了债市。从市场价格指数看,股票和债券的跷跷板效应在今年4月份以来非常明显(见图5)。

图5 股市和债市的跷跷板效应

(编者注:去掉左边纵轴数据的千分符)

相对于楼市的不景气、股市的波动大、走势低迷,今年以来债券价格一路上扬,具有较好的投资和交易价值。债券市场收益率经过了2013年下半年的快速上涨,即使今年前5个月下跌,目前所处的历史位置仍然较高:国债收益率多数期限处于80%分位数附近;政策债历史位置相对较高,多在92%分位数附近;AAA信用债收益率多在79%分位数附近,AA级历史位置相对较高,在85%分位数上下。因此,债市收益率后续还有较大的下行空间。相比其他品种,债券投资更安全,且持有到期可获得固定收益,也可博取价差收入,属于进可攻、退可守的投资品种,具有相对投资优势。此外,央行计划在银行间债市引入更多元化的投资主体,购债需求将增加。

上述因素的综合作用对今年债券市场走牛形成了重要推动和支撑,债券市场行情仍将趋势性向好。

总结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发现,房地产市场走势的下降,导致经济下行风险加大和地方政府偿债压力剧增,由此产生的结果是:第一,中央为稳增长、控风险,货币政策转向偏松;第二,非标资产的风险上升,再加上监管趋严,对非标资产的配置需求下降;第三,房地产的不景气,股市投资低迷,使债券具有相对突出的投资和交易价值。这三大链条环环相扣,共同促进了债券收益率的下跌。可以说,是房地产市场走势的下行引发了债券的牛市(见图6)。

图6 房地产市场走势下行引发债券牛市的链条传导

(编者注:“银行间市流动性宽松”改为“银行间市场流动性宽松”)

非标资产范文6

[关键词]会计 金融 准则

国家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非货币性交易》于2000年1月1号起施行,这标志着我国会计准则体系的进一步完善。非货币性交易准则明确规定了非货币性交易的性质,类型,计价基础以及相关损益的确认等问题,有利于解决长期存在的非货币性交易会计处理的随意混乱状况,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笔者在学习准则的过程中发现一些准则尚未清楚解释规范的会计问题,并对此提出建议。

一、不同用途的非待售资产交换的性质

作为金融行业赢利过程是否完成是区分同类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与不同类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标准。如果赢利过程已经完成,该资产交换为不同类非货币性资产交换,采用换入资产的公允价值作为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同时确认当期资产交换损益;如果刻过程尚未完成,该资产交换为同类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换入资产以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或发生减值时以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作为入账价值,不确认资产交换损益(当然,确认换出资产的减值损失)。赢利过程是否完成,强调的是持有换入资产相对于的出资产,则这一交易的赢利过程已经完成,换出资产所蕴含的经济利益已经实现。

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常会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相应调整企业的产品结构,由一项竞争力衰弱的产品生产线转向新兴的产品生产线,或乾实行多元化多品种经营,在企业之间进行产品生产设备的置换重组。因为换入资产与换出资产是生产不同产品,即资产的作用发生变化,因此依据指南该项交易的赢利过程已经完成,应作为不同类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处理,确认资产交换损益。准则中的标准是企业持有资产的目的(分为出售与用于生产经营两种)是否改变;而指南采用企业持有资产的用途是否发生改变作为标准,同时用于生产经营的资产,可以有不同的用途。我们不妨引进货币这个中间变量进行分析,不同用途的资产交换是企业通过清理资产取得货币,再购入另一用途的资产,进行新的生活经营。所以持有资产用途的改变是赢利过程完成的本质。也是区分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性质的科学标准。待售资产是企业为了出售而持有的非货币性资产。企业持有待售资产的唯一目的是为了出售资产获取货币性资产或偿还货币性负债。待售资产除了出售获利以外不存在其他用途,待售资产的用途与目的是统一的。

二、换入固定资产折旧政策的选择

准则第6条“同类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应以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作为换入资产入账价值。但是,如果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低于其账面价值,应以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作为换出资产入账价值:”第7条“支付补价的,应以换出资产账面价值与补价之和作为换入资产入账价值。”同类固定资产交换,用途没有发生改变,换入资产是换出资产的完全替代品,照此推导出换入资产应该延续换出资产的折旧政策,采用相同的折旧年限、净残值的折旧方法。如果两件固定资产性能、成新度非常接近,那么采用相同的折旧政策不会造成大问题(但是性能成新度非常接近的固定资产之间没有必要进行交换,因为交换以后不会产生较大收益,却会直接发生谈判,运输等交易费用)。事实上企业一般是换入性能更佳,成新度更高的资产(另外支付补价),换入资产的寿命期、净残值与折旧方式也可能与换入资产有很大差别。如果沿用换出资产的折旧政策(必然与换入资产不相关),就不能真实反映资产的价值转移状况,影响财务报表的真实表达。但是采用与换入资产相关的折旧政策,虽然能较为真实反映经济实质,却又是产生了一个潜在的危险。由于现行损益表对利润项目的坡露不规范,以及有关指标计算没有对利润作有效限定,企业就可以通过固定资产的交换调整折旧费用达到操纵会计利润的目的。

固定资产交换后,新的折旧政策导致2000年的税前利润增长120万,m公司只需通过资产的交换就有可能达到权益报酬率9%的目标。利润指标也就不能真实反映企业的经营业绩,不利于投资者的决策分析。笔者认为,换入资产固然应该采用与其相关的折旧政策,但对该项交换引起当年损益的变动应在附注中披露。至于指标的计算,有关部门应组织专家进行深入研究,制定合理的利润项目,比如,权益报酬率中剔除资产交换引起的折旧费的变动。

三、非货币性交易准则与收入准则的协调

上一篇雪景诗句

下一篇元旦节黑板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