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昏尚知时范例6篇

合昏尚知时范文1

在中国古代,血与血相溶只是“滴血认亲”的一种方法,适用于活人之间的鉴定。另有一种血缘鉴定法叫“滴骨认亲”,即活人与死人之间的关系鉴定。手法是把死人坟抠开取骨,再将活人的血滴在上面,能渗透进骨头里的,两者是亲人,不然就不是。“滴骨法”在民间故事里经常出现。传说孟姜女哭倒长城,哭出一堆白骨后,就是用这个手法找出丈夫万喜良的骨骸。故事写得很机智,但有漏洞。按照滴骨法试验准则,必须是亲人的血才能渗入骨头里,孟姜女的血不可能渗进丈夫的骨头里,除非俩人是特别近的近亲……若如此,剧情不只是滴血,简直狗血了。

“滴血认亲”出现的时间不太清楚。而“滴骨法”出现的时间,根据史料记载最迟不超过南北朝。《梁书・列传第四十九》讲了一个“滴骨认亲”的故事,比孟姜女的更狗血:南梁豫章王萧综的妈妈吴淑媛,最初是前朝齐东昏侯萧宝卷的妃子。齐国被灭后,吴淑媛被梁武帝收编了,7个月后生下萧综。大伙都怀疑萧综是东昏侯的“种子”,在梁武帝这里“下载完成”的。萧综自己也怀疑。他听说民间有种“滴骨认亲”的办法可以验明身份,于是,“综乃私发齐东昏墓,出骨,沥臂血试之”。抠开了东昏侯的坟,刨出尸骨将自己的血滴在尸骨上,血,刷一下渗进了尸骨里。完成了“坑爹”程序后开始“坑仔”。本着严谨求真的科学精神,萧综又设计了“对照组”验证试验。他将自己2个月大的儿子杀死,再将自己的血滴在儿子的尸骨上――他家人的骨头几乎就是护舒宝,见血就收。血,刷一下渗进了尸骨里。人类史上最崩溃、血腥、变态的亲子鉴定就这样诞生了。

滴血认亲当然是扯淡,但在古代认知的局限性和科学手段缺乏的条件下,这是唯一可行的方法。到宋朝,“滴骨法”被收进了法医学专著《洗冤集录》里;到清朝,竟成了正规的刑侦手段。乾隆五十三年(1788),清政府拿获“天地会”组织的二号人物行义和尚。行义招供说天地会一号人物叫万和尚,这是个花花和尚,因为他不但是行义的上级,也是行义的亲爹。政府高度重视这个反清组织的首脑,于是下令彻查。此时万和尚已死,“本人已死,问事烧纸”,这是糊弄不了乾隆的,死要见尸。根据行义和尚提供的地址,在福建漳浦仙峰岩挖出了万和尚的骨灰。确定身份的手法就是用滴骨法,试验结果:“令行义滴血验试无异。”

合昏尚知时范文2

关键词:宋书 标点 讹误

中华书局自20世纪50年代起陆续点校出版的“二十四史”及《清史稿》,是公认的新中国最伟大的古籍整理出版工程,对于传承中华文化,继承我国古代优秀文化遗产,厥功甚伟。由于时间跨度较长,出于众手,故差讹在所难免。幸而中华书局决定于2005年开始,计划用12年时间,完成重新修订“二十四史”及《清史稿》的任务,这是当前古典文献整理领域的一次大项目,也是传统文化传承的一项大工程。笔者最近在校读“二十四史”及《清史稿》礼志部分的过程中,发现一些标点问题,现摘录四条较有疑问者,以求教于大方之家,并希望能为这项大型文化工程贡献绵薄之力。

1、《宋书・礼一》:太康八年,有司奏:“昏礼纳徵,大昏用玄缥,束帛加硅,马二驷;王侯玄缫,束帛加璧,乘马;大夫用玄缫,束帛加羊。”(《宋书》第二册第三三六页,简体字本第227页)

按:此处误将“玄曛束帛”断开。考《仪礼・士昏礼》:“纳徵,玄缡柬帛、俪皮,如纳吉礼”,郑玄注曰:“用玄德者,象阴阳备也”,《后汉书・皇后纪第十下》,章怀太子注引“《周礼》:‘王者毅圭以聘女。’郑玄注云:‘士大夫已上,乃以玄缫束帛,天子加以毂圭,诸侯加以大璋。”’(《后汉书》第二册第四四四页)可知“玄缥束帛”为黑色与浅绛色的帛一束,“玄熊”不可单独使用。《晋书・礼下》有相同记载,作:太康八年,有司奏:“昏礼纳徵,大昏用玄缣束帛,加硅,马二驷。王侯玄缫束帛,加璧,乘马。大夫用玄缀束帛,加羊。”(《晋书》第三册第六页。简体字本第429页)不误。应据改。

2、《宋书・礼一》:上公宗卿,兼至副介,近臣百两。(《宋书》第二册第三三九页,简体字本第229页)

按:此处误将“兼至”属下。许慎《说文解字》:“副,判也”,段玉裁注:“凡分而合者皆谓之副”;“介,画也”,段玉裁注:“介、蚧古今字,分介则必有间,故‘介’又训‘间”’,“副”、“介”皆有辅助、副手义,戴侗《六书故》:“介,古拜切,居间也。从人介于八之中。《传》曰:介居二大国之间。引之为副介之义。吕大圭《春秋或问》:戎伐凡伯于楚丘以归,或问:凡伯一人,尔何以言伐?曰:凡伯,周之卿大夫,衔命出境,必有副介徒卫,戎将害之,固必用兵……”。且“百两”为百辆车(秦蕙田《五礼通考》作“辆”,形容辐辏集中,与“兼至”对举。因而此处之“副介”与“近臣”连称,和“上公宗卿”相对,故“副介”应下属。《晋书・礼下》作:上公宗卿兼至,副介近臣百两。(《晋书》第三册第六六七、六六八页,简体字本第431页)是,应据改。

3、《宋书-礼二》:有司奏:“前代故事,倚庐中施白缣帐蓐,素床,以布巾裹由草……。”(《宋书》第二册第三九页,简体字本第262页)

按:此处断句错误,应于“白缣帐”后断,《礼记・檀弓上》:“布幕,卫也。黪幕,鲁也。”郑注:“幕,所以覆棺上也。络,缣也。”白缣帐为白色细绢所制成之帷幕,蓐则为草席、草垫。“白缣帐蓐”间需要断开。《晋书》有相同记载,考《晋书・礼中》作:有司奏:“前代故事,倚庐中施白缣帐、蓐、素床,以布巾裹块草……。”(《晋书》第三册第六一六页,简体字本第397页),应如《晋书》改。

4、《宋书・礼四》:于是车骑司马傅成表曰:“……前被教,《尚书・召诰》:‘社于新邑,唯一太牢’,不立二社之明义也。(《宋书》第二册第四八页,简体字本第323--324页)

按:“唯一太牢,不立二社之明义也”,应为傅咸之语,非《召诰》原文。《召诰》原文作:“越翼日戊午,乃社于新邑。牛一、羊一、豕一”,孔传:“告立社、稷之位,用太牢也”。《召诰》为西汉伏生所传二十八篇今文《尚书》之一,并非伪造。魏文帝曹丕时,古文《尚书》取代今文《尚书》成为官学,至西晋“永嘉之乱”后,今文《尚书》方才失传。傅咸上表时间为太康九年(289年),上距魏黄初元年(220年)近七十年,下去晋永嘉七年(314年)二十五年,此时今文《尚书》尚未失传,且《召诰》今古文均一致。若傅咸所引为“乃社于新邑,牛一、羊一、豕一”,则《宋书》此处有阙文:若只引“社于新邑”,则“惟一太牢”即是傅咸之语,不当认为其为《尚书》原文,而作为傅成直接引用处理。按中华书局《点校本“二十四史”及修订工作标点分段办法举例》,直接引用方可加冒号引号。然此处仅部份引用原文,应予以改正。《晋书・礼上》亦有相同记载,作“前被敕,《尚书・召诰》乃社于新邑,惟一太牢,不二社之明义也”(《晋书》第三册第五九二页,简体字本第382页),此处又无标点,亦不确。应改为:于是车骑司马傅咸表曰:“……前被敕,《尚书・召诰》:‘社于新邑’,唯一太牢,不立二社之明义也。”

参考文献:

[1][东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2][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仪礼注疏,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3][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疏,礼记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4][清]永,纪昀撰,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

合昏尚知时范文3

藏匿在画廊中的派对动物

文 /本刊记者 张 敏

采访对象:赵丹虹 女

职业:顶层画廊主持人

“派对”身份:制造者、参与者

近来我耳中充斥着一个未曾听说的名词叫“派对动物”。出于工作需要,同时也是好奇心驱使,特意找到了曾被《ELLE》封为上海滩上“派对皇后”的赵丹虹,采访就在她举办派对的舞台上进行,和她一边看着正在进行中的“孕妇派对”,一边聊着天。

记者:你知道在派对圈中有个名词叫“派对动物”吗?

赵丹虹:知道,很多!你也可以叫我派对动物,前段时间《生活周刊》就公开叫我“派对动物”了,以前是“派对皇后”,现在顺应潮流就该叫“动物”。有位标准的“同类”,她自我调侃说“我们就是派对动物里的兽中之王”。其实我被冠上这个头衔很冤枉的,我几乎很少出门参加别人搞的派对。昨天我就和朋友参加了一个派对,因为朋友说既然已经被迫成为了派对动物,不出门参加其它派对那不是很冤吗?

记者:你认为在这圈子中怎样的人才能称之为派对动物?因为我实在没办法给参加派对的人以界定。

赵丹虹:我也是很茫然。假如从字面解释,我个人的理解是:派对动物是要靠派对过日子的,没有派对就不能过了,热衷于参加各种派对,否则他们就会感到孤单。但现在的派对动物好像越来越多的是褒义,指在派对中比较活跃的分子。因为在派对中就是需要一批愿意动、愿意玩、愿意闹起来的人,整个派对才能变得好玩。

记者:顶层画廊办的派对算是哪个类型的?

赵丹虹:顶层画廊是“主题派对”,从某种意义来讲是为媒体提供素材。

记者:为媒体提供素材?那靠什么生存呢?总不能做赔本买卖吧?

赵丹虹:我们有方式啊!我们有浙江某房产公司做赞助的,实际他是顶层画廊的后台老板,每个月给我发薪水,所以我搞派对时是没有经济压力的。

记者:他为什么会投资这样一个不能说赚钱的项目呢?

赵丹虹:我搞了这么几年的派对,说穿了就是为了名气,名气也是钱。现在顶层画廊的名气在上海滩上不小了,无论是商品还是人只要一有名,他的无形资产就在增加。这种无形资产不会直接反映在物质上,可将来它会作用于物质,所以你不能说它没有赚钱,只是方式比较隐蔽,结果是在一天天表露出来的,不能马上看到而已。

记者:你派对中固定的人都是些什么人?

赵丹虹:记者!来的基本上都是媒体的朋友,以前“不小心”做了几场成功的派对,媒体朋友帮我做了大量的宣传。很快顶层画廊的主题派对就搞起来了,名气就出来了。

记者:什么人喜欢参加派对?容易变成派对动物?

赵丹虹:我个人觉得其它的一些派对以赚钱为目的居多,他们的消费者首先不可能是工人,和没有经济基础的人,一般写字楼中的白领居多,他们平时工作压力太大,还有就是我们说的现在都是独生子女喜欢热闹,怕孤单。

记者:你的派对主题都是怎样想到的?

赵丹虹:以前都是自己搞,现在不一样了。就拿今天这个“孕妇派对”,是我一位朋友想到的。现在我是和朋友一聊天就会有个选题出来,有时我的媒体朋友他们说现在外面的东西都不好玩了,没什么好写的了,我也会为他们专门想个选题出来做,现在要做的选题多的不得了。派对本意也是社交、聚会,只是现代人赋予了它新的含义,有的靠派对赚钱,有的靠派对打出品牌。派对的形式也多种多样了,音乐派对、画展派对、舞厅派对、酒吧派对,这些派对的出现也适应现代都市人的精神状态存在着。

我不是派对动物

文 /本刊实习记者 张 攀

采访对象:WASA 女

职业:娱乐记者 时尚专栏作家

“派对”身份:参与者 报道者

80年出生的WASA现在的身份蛮复杂,一方面是名校的在读硕士研究生,另一方面,她在《上海一周》、《东方早报》上都已经是小有名气的时尚专栏作家。时尚“老记”的身份和曾经留学日本的经历,使得WASA总是有机会和有需要频繁出入各类派对和时尚社交场合,对于派对可谓见多识广,在派对上也总是左右逢源非常熟络。她也算是见证了上海的一段派对发展史呢。平时WASA参加派对就是工作,作为记者去采访。

当然时尚记者也是派对不可缺少的客人,美女WASA其实也经常作为派对亮点出现的。比如某次肚兜秀,身着自己设计的别致肚兜的WASA甚至赢得了比专业模特更多的目光。不过在WASA看来,参加派对最主要的原因,还是社交和享受,而不是“秀”,所以她更喜欢自然舒服的派对,对太过颓废和搞怪的就不太感冒。WASA觉得真正的派对应该是很不错的社交娱乐的场合,我们国内很多派对比较喜欢跟风,喜欢玩概念,却没什么实际的内涵。究竟在WASA眼里,派对是什么呢?于是有了记者和WASA的关于“派对”的讨论。

记者:除了工作需要,还有什么参加派对的原因?

WASA:很多派对比较好玩啊。加上大多数我的朋友都是做媒体的,经常会在各种派对上出现,所以无形中派对成了我们不约也能碰头的地方。大家的工作本来就很忙,难得碰到,在这种场合遇见不是很好吗。所以我觉得经常为见某个长久不见的人去派对,也算是一种社交,准确地说是“熟人社交”。

记者:也就是说对你而言,派对是个交际的场合,很大的一部分功能是作为发展和维持人际关系的纽带而存在的?

WASA:可以这么说吧。

记者:你参加派对的频率有多高?

WASA:还好,一星期大概至少一两次。上海现在派对太多了。

记者:这么高的频率可以算做派对动物了吧?

WASA:我觉得我还算不上是那种很沉醉的派对 ANIMAL,很多时候我觉得我最多是逛派对“动物园”的。

记者:为什么呢?对派对感觉不好?

WASA:我感觉要办的好越来越不容易了,怪力乱神的派对都已经玩得差不多了。各种各样的题材,没玩过的已经不多了。

记者:你喜欢什么气氛的派对?

WASA:有美食的、有好音乐的、有DJ打碟大家一起疯狂跳舞的。三者有一个满足了就可以了,我不喜欢那些过分搞怪的,感受不到真实的快乐。

记者:到现在为止哪个派对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

WASA:七月底全球top10的DJ,Howie B到上海来,在fashion打碟,那天大家都很high,连矜持的陈丹燕阿姨都跟我们一起敲着酒瓶子一起狂跳舞,把啤酒撒得到处都是。

记者:有时是否会觉得派对非常无聊或者作秀感觉过于强烈?

WASA:其实大多数都是的,感觉非常没劲。

记者:作为时尚人士你如何看待派对现象?

WASA:说到底,这是人的一种聚集形式,就好像领导干部喜欢开会一样,年轻人喜欢派对。不过,有意思的会很少,有意思的派对也很少。

“误入”派对

文 /本刊记者 沈 捷

一直听说有“派对”这么回事,据说俊男美女济济一堂,玩的是“另类”,要的是“心跳”,讲究的是“与众不同”。耳闻已久,自然好奇。某日一同行小朋友来电相邀,说是让“老阿姐”领领世面。于是一高兴硬是将该派对主题“昏迷”听成“婚礼”,还寻思大约是集体婚礼玩出新花样。

淮海路金钟广场5楼,一男轻着绫罗,慢摇团扇,袅娜而至,一问之下方知是主办者,在派对界享有盛名。进得厅门,入眼是一张大床和一顶轻纱帐,探头张望,一用来展示衣服的塑料人体模特“一本正经”地躺在床上,主办者介绍:“‘她’在昏迷状态。”

只是除了这塑料人是“昏迷”的,其余真人个个生猛:奇装异服、怪异发型,浑身上下五颜六色,迷幻灯光将一张张面孔映照得好像一幅幅抽象派肖像画,有点“鼻子不是鼻子,眼睛不是眼睛”的意思。那晚音乐像一枚枚炸弹连续爆炸,将气氛点成火焰,裹挟着男男女女涌进大厅中央,变成一条条扭动着的人影,像一张曝光不足的底片。留下我一个僵在“火焰”的边缘,重低音像一只重拳不停地狠狠捣在心脏上,捣得一颗心左冲右突跳得乱了章法,头皮像炸开来一样,感觉头发都一根根竖了起来。顽强坚持的唯一动力是希望能够看到主题“昏迷”的真正体现,说不定等气氛烧到一定程度会有一场集体“昏迷”的行为艺术。然而终究是没有,最后我在摇头晃脑胡乱舞动的人群里凑在每一张脸上才将我的小朋友找了出来。之后我们有了这样一场对话:

“这就是现在很流行的‘派对’?” 我用尽了吃奶的力气扯着嗓子问她。她扭着:“是啊!”“你经常参加吗?”我喊。“是啊,边玩边采访,边跳边聊不就什么都有了!”她晃着头。“有什么好玩的?”我吼。“玩的就是这样的气氛,疯得彻底。还能碰见很多熟人,这时候人人都特真实,没有伪装。”她跟着节奏在跳。看我瞪着她,她也瞪着我:“你不是吧?这种气氛多好,多放松。”我声嘶力竭地说:“我吃不消了,声音让我的头都要裂开来了。”她拍拍我说:“一会儿就习惯了。”“我要走了,我不喜欢这样的疯狂。”我苦着脸说。“还没到高潮呢!”她很不情愿。我问:“高潮会怎么样?”她摇摇头一脸期待:“没法预见,到时候想怎么爆发就怎么爆发。” 我问:“你喜欢这种活动?”她说:“在派对圈子里我还够不上级别。那里面可有不少是真喜欢,是上瘾,每个周末就寻思参加派对,哪儿有就往哪儿钻,没有派对就不知道该干什么,那叫派对 ANIMAL。”说着她嘴努手指地让我见识某穿着“布条”的女子、某顶着蓝色头发的男子,“凡派对都能见到他们”。“他们为什么这么迷恋这种活动?”我问,“你这人真是,凡事都要问为什么,职业病吧!哪来那么多为什么。年轻人喜欢热闹,想多认识点人,想社交呗。你二十多岁的时候不也一样。”小朋友狠狠白了我一眼。我的嗓子已经哑了,但我还是用尽了力气告诉她我二十多岁时的文雅状态,她不要听。“这是空虚!”我恶狠狠地说。终究是不甘心,问她:“究竟这个‘昏迷’的主题怎么体现呢?这种派对有什么意义?”这回她终于发脾气了:“意义意义,你干吗什么事都要追问意义?没有意义可以吗?找一个机会跟着感觉走可以吗?在这个城市里有人感觉寂寞,来凑热闹可以吗?”

出来的时候,主办者正在门口和谁聊得热烈,终于没死心,凑过去问他:“这‘昏迷’的主题到底什么意思?”他朝那张床奴奴嘴:“我们看‘她’是昏迷,昏迷中的‘她’看我们也是昏迷。”我一头雾水,唯一能明白的是如果再坚持下去,恐怕这场子里“昏迷”的将不仅是‘她’还有我。

合昏尚知时范文4

关键词:传统婚庆礼仪;弊端;现代化;变化

一、传统婚庆礼仪的流程

最初的华夏婚礼,相传始于伏羲时代的定婚“以俪皮(成对的鹿皮)为礼”;到了夏商时,“亲迎于堂”;再到周代,发展出完整的婚前六礼、正婚礼及合卺礼,奠定了汉族传统婚礼的基础。

(一)六礼

1.纳采

《礼记・昏义》曰:“纳采者,谓采择之礼,故昏礼下达,纳采用雁也。”清人秦蕙田解释说:“将欲与彼合婚姻,必先使媒氏下通其言,女氏许之,乃后使人纳其采择之礼。”①意为男家向女家求婚,由媒妁代为转达。女家同意后,再收纳男家送来议婚的礼物。

2.问名

就是询问女子生辰年月以及其长大所命之名,名有两种,一为名字之名,即女子出生三月所命之名。二为名号之名,即以姓氏为名之类。至于男子之名,在纳采时先以通报,故问名只问女名,而不问男名。问名的目的主要是防止同姓近亲结婚,其次是利用问名得来的生辰八字,占卜当事人之婚姻是否适宜。

3.纳吉

“问名之后,男家如归卜于庙得吉兆,复使使者往告,婚姻之事于是定。”②问名是为了纳吉的需要,纳吉是用占卜的方法来确立婚姻是否成立,先秦时代人们崇尚神灵,凡欲定大事,皆需通过占卜来决断,婚姻大事也不例外。

4.纳征

《仪礼・士昏礼》注:“征,诚也。使使者纳币以成昏礼。”《礼记・昏义》疏:“纳征者,纳聘财也。征,诚也,先纳聘财而后婚成。”士大夫纳征:“玄、束帛、俪皮如纳吉礼”③

5.请期

请期是指“请吉日将迎亲,谓成礼也”④,即现代意义上的择日。《仪礼・昏礼》云:“请期用雁,主人辞,宾许告期,如纳征礼。”男家通过卜问神灵,确定了娶亲吉日后,即派人告知女家,征求女家的意见。

6.亲迎

亲迎是六礼最后一道程序,按《礼记・昏义》记载,亲迎过程为新郎在家领承父命后,持礼物先往女家。届时,新娘父亲拜迎女婿于门外。然后新郎执礼物登女家之庙,“再拜奠雁”。而后新郎先俟门外,等候迎新娘入车。新娘行至门口,夫迎于前,夫行妻从,拜岳父母于大堂,再遍拜女方诸亲戚长辈于大门。然后新郎迎新娘入车,载之归家。

(二)正婚礼

正婚礼,通俗地讲就是拜堂,又称为拜天地。拜堂之礼起于何时,尚待考查,但至迟在唐朝时期就已经较为流行。《封氏闻见录》记载:“近世婚嫁,有障车、下婿、却扇及观花烛之事,及有下地安帐并拜堂之礼,上自皇室,下至士庶,莫不皆然。”⑤

(三)合卺礼

所谓“合卺”,原是指新婚夫妇在洞房内共饮合欢酒的意思。后世演变为“交杯酒”,以示新婚夫妇百年好合。

二、传统婚礼的弊端

(一)重婚礼,轻法律;重道德约束,轻感情基础。

中国的传统文化,即便登记成为合法夫妻,然而没有举行婚礼而同居,仍被认为不光彩,因为没有通过庄严的婚礼来得到社会舆论的认可。在婚姻恋爱上,即使是现代父母们,只要儿女找到称心如意的对象,一般是催促尽早结婚,免得夜长梦多。这个“夜”,喻指恋爱阶段,这个阶段越长,破裂的概率就越高。说明他们仍不相信年轻人能把恋爱阶段处理好,这种善意的扼杀就是不重视培养双方感情基础。当今社会,没有婚前恋爱的传统婚姻虽然基本消失,但是这种传统婚姻的观念却潜伏在人们内心深处。

(二)强调与礼仪的合理调节,以礼制欲。

中国夫妻一般感情内敛而不外露,没有西方那种非理性的狂热与浪漫。“相敬如宾”、“举案齐眉”成为中国夫妻感情的典型模式。据《礼记・内则》记载,即使夫妻,也不能将衣服晾在同一竹竿和衣架上,不能放在一个箱匣内,夫妻更不能在一起洗澡。在大庭广众之下,绝对不能和妻子温存,闺房隐私更不能传出。西汉张敞为妻子画眉,不仅遭到大臣的弹劾,还受到汉宣帝的指责。另外,讳言的传统观念,使许多人把性知识和生理卫生知识当作是、下流的东西,称作难言之隐。

(三)过于追求完美和谐的境界。

易经八卦、四柱六爻、风水奇门、六壬姓名都是古人为了追求理想、祈福避灾而苦心钻研所得。天、人、社会三个层面的和谐在婚姻中最为重要。虽说婚姻大事,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然而婚姻是否可行的潜规则却是男女二人从名字到生辰八字的推算是否相合,这种婚姻取决于偶然因素。婚期的选择也是如此,所谓的黄道吉日,目的也是达到天人合一。

(四)合二姓之好,传祖宗血脉。

传统的汉族婚礼在“问名”时,有着严格的同姓不婚原则。“同姓不婚”,这在春秋战国之时就有记载,《国语・晋语》:“同姓不婚,恶不殖也”。这一优生学观念为后代宗族普遍接受,为了达到维系祖宗血脉繁衍子孙的目标,宗族实行严格的族外婚。宗族强调异姓联姻除了“优生学”原则考虑之外,根据潘光旦先生的研究,还因为这种婚姻可以由个别成员间的婚姻关系发展成为两姓氏之间多方面的社会交往,从而各自加强自己的力量。

三、传统婚礼的适应性变化

为了适应现代化的发展,传统婚礼在很多方面都发生了变化,如举行婚礼的时间(过去都是在黄昏时分,而现在一般都在中午举行)、婚前礼仪、正婚礼乃至喜服等。

(一)婚前礼仪的变化

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各种声势浩大的政治运动和反复密集的宣传教育的开展,清除了人们头脑中所谓“封建思想残余”,如敬天祭神、迷信意识等,使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占据人们的思想阵地,这也导致了传统伦理道德和礼仪规范的解体,这其中也包括有关婚姻的思想观念⑥。婚姻思想由过去的封建、保守逐渐变得越来越开明、现代化了,其中中国传统婚礼“六礼”之一的“纳吉”在现代婚俗中越来越不被重视,就能很好地说明这一点。传统婚俗是经过交换生辰庚帖后,

若互不相克,方可约期见人。而在现在婚俗中,在男女双方交换了生辰八字以后,其父母即使发现生辰八字不是十分理想,但看见儿女们都欢喜的样子,大都不再管这些了,甚至有些人就直接把“算八字”这一环节省略了,认为那都是封建迷信。显而易见,年轻人的情感成为家长表态的重要标准,婚姻能否成立已经不再由所谓的“命相”来决定。

(二)喜服的变化

除了合婚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外,以白色的婚纱为代表的西方的婚俗文化也在冲击着当地传统的结婚礼俗。我国的传统婚礼是新娘头戴凤冠,面罩红纱,上身内穿红绢衫,外套绣花红袍,下身着红裙、红裤,脚穿红绣花鞋,一身红色,喜气洋洋。即使在对服饰款式要求严格的清代,汉族妇女也是穿着这身传统服饰而不是着旗装成亲的。直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农村姑娘成亲时还是这身打扮。除了新娘的装束是红色的外,在男家的婚礼布置上,也是以红色为基本色调,如大红的龙和凤喜烛,红彤彤的对联、双喜字等。在婚礼上出现白色被看成是不吉利,会给结婚的男女以及整个家庭带来厄运的。直到九十年代以后,受西方婚俗文化影响,代表圣洁纯真的白色婚纱、白色面纱、百合等逐渐走入婚礼现场,并受到人们的欢迎。

(三)婚姻习俗的商业化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市场化的进程,上世纪90年代中期婚纱影楼如雨后春笋般在当地的大小城镇兴起,“它们配有化妆师、摄影师,让新郎和新娘穿着不同的各式服装,摆出各种不同的亲热姿势,留下格调不同的‘婚纱照片’,同时提供婚礼摄像服务,全程摄像后还制作出VCD光盘”⑦,这逐渐成为当地青年结婚必不可少的程序。上世纪末期根据市场的需要专门的婚庆公司也应运而生,它的出现不但方便了大众,减轻了琐事的负担,还使得整个婚庆过程规范有序。虽然他们是以经济效益为主导,但也从某种程度上提升了百姓婚礼的档次和品味。“专门的婚庆公司备有迎亲车队,随你选择。专门的婚纱摄影店,有专门的鲜花店,给新郎和新娘备有各式玫瑰,用于婚礼。商人总是寻找商机,制造着‘时尚’,而这种‘时尚’,也吸引着婚姻当事人。可以说,商人们通过‘时尚’的卖点。改变了传统婚俗。”⑧

项目基金:2014年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编号201213123006

注解

①秦蕙田,《五礼通考》卷一五三《昏礼》。

②秦蕙田,《五礼通考》卷一五五《昏礼》。

③《仪礼・士昏礼》,《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 年版,第 962 页。

④《艺文类聚》卷四十引郑众《婚礼约文》,中华书局,1981 年版,第 722 页。

⑤赵贞信,《封氏闻见记校注》,中华书局,2005 年版,第 43 页。

⑥钱永平;晋中传统婚俗及其流变的考察――以祁县前营村为个案,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第4页

合昏尚知时范文5

【关键词】病毒性肝炎;并发症;护理体会

作者单位:163316黑龙江省大庆市人民医院

重症肝炎(包括急性重型肝炎、亚急性重型肝炎、慢性重型肝炎),虽然发病过程不同,但都有肝实质的损害,由于肝细胞大量坏死,肝功能代偿不全,造成机体各方面代谢紊乱,出现一系列严重的临床症状[1],要想得到理想的治疗效果,必须加强临床观察和护理,自2004年6月至2008年2月共收治40例重症病毒性肝炎患者,现将护理体会总

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40例重肝患者,其中男25例,女15例,年龄24~73岁,平均(39.4±4.5)岁。根据1995年北京全国病毒性肝炎会议诊断标准,诊断急性重肝6例,慢性重肝26例,亚急性重肝8例。

2 护理

2.1 心理护理 根据不同文化的需求,选择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患者讲解病毒性肝炎是由肝炎病毒引起的弥漫性肝细胞炎性疾病,传染源为肝炎患者及病毒携带者。重症肝炎患者常有明显食欲减退、全身无力、恶心、呕吐、腹水等,而且有因疾病的传染性需要隔离,造成患者孤独、紧张、忧虑,所以要对患者多加鼓励,给予同情、循循善诱,耐心疏导使其消除顾虑,为患者创造有利于治疗和康复的最佳心身状态,使其情绪稳定,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2]。

2.2 药物指导 介绍药物的作用与不良反应,病毒性肝炎目前尚无理想的特效药物治疗,一般用的都是护肝、降酶、退黄、改善肝脏微循环的药物。如甘利欣、促肝细胞生长素、异肝宁等。用药的同时要介绍药物的不良反应,例如:有的患者用干扰素抗病毒治疗,要事先给患者介绍肌注干扰素后会引起发热,如果患者发生了这种情况,就不会惊慌失措了。

2.3 有关检查项目的指导 向患者介绍各项检查的目的、注意事项、需低盐要如何配合,使各项检查能按时顺利进行。需要做肝、胆B超的患者,通常在检查前一日晚餐后禁食,次日上午空腹检查。同时血标本也需空腹时抽。

2.4 生活护理 患者应绝对卧床休息,每日进行3~4次口腔护理,随时用温水擦洗患者的身体,保持皮肤的清洁,勤更衣及被单,保持床单的平整、干燥;昏迷患者及大量腹水者要勤翻身,建立翻身卡,受压部位要加气圈,防止褥疮及坠积性肺炎的发生;大小便失禁的患者应加强护理,以减少感染的机会。

2.5 饮食指导 介绍合理的营养与营养跟疾病的关系,急性肝炎患者以适当热量、清淡可口的饮食为主,如米粥、豆淡肉汤等;慢性的肝炎患者以清淡饮食为主,给予高碳水化合物、高维生素、高蛋白质、低脂易消化饮食;蛋白质每日摄入1.5~2 g/kg;病情反复或加重,尤其以有肝性脑病者,应限制蛋白质摄入,每日0.5 g/kg,给予低脂、低盐、高糖、高维生素、易消化的清淡流质或半流质饮食;不要饮食含酒精的饮料,以免酒精损伤肝细胞;有腹水的患者应以低盐或无盐饮食为主,有昏迷先兆或血氨升高时应限制蛋白质的摄入。

2.6 出血倾向的护理 轻者为皮肤出血点、牙龈出血、鼻衄、穿刺处淤斑等,重者为呕血、便血。采用淡盐水漱口和明胶海绵填塞用于口腔黏膜出血和鼻衄,效果较好。大便带血或化验潜血阳性者嘱患者注意饮食,禁食辛辣生冷硬和粗纤维素食物,预防食道和胃底静脉受刺激使出血加重,并及时观察是否有消化道大出血的征兆,如患者感恶心、呕吐、上腹部不适、自感咽喉部有血腥味,并伴有烦燥,脉搏加快,即有消化道大出血的可能,应立即做好抢救准备,备血备液,保持呼吸道的通畅,防止血块阻塞窒息。注意观察呕吐物、排泄物的色泽及量,正确估计出血量,做到心中有数,抢救过程中还要注意患者的情绪反应,操作要轻快、准确,井井有条,让患者感到安全、放心,从而稳定情绪,积极配合治疗。

2.7 肝性脑病的护理 肝昏迷是急性重症肝炎最突出的早期临床表现,早期监护应及时发现肝昏迷的先兆,如患者出现睡眠颠倒,定向力和视力障碍,行为异常如走错房间,时间记错,走路不稳等,应专门看护防止发生跌倒、走失和坠床等意外,最好设单人间,病床加床档保护,烦燥不安时不可严格限制其动作,若严加限制会使烦燥不安加重,若患者狂燥时可用宽布约束带限制其四肢活动,以保证静脉给药通路,防止液体外漏和反复穿刺造成血管损伤引起穿刺困难,但也不可按压过重,因此时患者意识尚未完全丧失,按压过重会引起反射性躁动和患者的不适,从而又加大耗能和加深昏迷程度,待患者稍清醒时应及时解除约束带,耐心解释使患者配合治疗,询问其有何不适以帮助消除;密切观察和记录脑昏迷的深浅变化,经常呼唤患者,检查角膜和压眶反射,以及时判断患者昏迷程度和转归。

2.8 继发感染的护理 由于重肝患者肝功能障碍,代谢紊乱,免疫力极差,应用皮质激素等原因,容易继发感染和二重感染。①重肝患者最好设单间,减少探视陪护人员,流感季节尤其应注意;②病室环境应定时消毒,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利用患者治疗间隙对房间进行食醋或乳酸熏蒸消毒;③重肝患者须行侵入性操作,如导尿、腹穿、锁穿时更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及消毒隔离制度,防止交叉感染;④及时观察感染的征兆,及早处理,若不规则发热、白细胞升高、腹痛或腹泻,考虑继发腹膜炎可能;若患者咳嗽咯痰,气促发热,有呼吸道感染可能;若发现口腔黏膜溃疡或糜烂,食欲下降,有口腔感染可能;若患者应用皮质激素更应严密观察感染迹象。

2.9 出院指导 ①患者出院后应休息1~3个月,要保持乐观情绪,正确对待病情,从事力所能及的工作及参加适合自己的体育活动,在体力尚可、肝脏功能稳定的情况下,可做日常工作;恢复工作后,应定期复查1~2年,指导做好消毒隔离。②采取动静疗养措施,活动期应以静养为主,静止期可从事力所能及的轻型工作,避免重体力劳动;③预防感冒,戒烟戒酒,注意合理饮食,禁食生冷硬食物,不要滥服药物,用药前应咨询医生;④加强自身防护,防止交叉感染,做好家庭隔离。

3 小结

通过对患者实施护理指导,使其对自己的病情及有关知识有所了解;增强了战胜疾病的信心,知道如何自我保健,防止疾病的复发,自觉改变不良的卫生行为及生活方式。护士不仅要配合医疗给患者以适当的治疗与护理,通过有计划、有目的的教育过程,结合患者的身、心、社会需要,解释疾病的常识,用药的注意事项及饮食、活动、休息等如何安排以取得最佳效果,以提高患者及家属对病毒性肝炎的疾病知识掌握水平,提高其护理能力,并且提高患者对医护的信任度,改善护患关系,因此良好的护理工作可及时发现病情早期变化,采取对症处理,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改善预后,降低病死率。

参考文献

合昏尚知时范文6

临床上意识内容障碍主要分为觉醒度下降和意识内容变化两个方面,前者表现为嗜睡、昏睡和昏迷,后者主要表现为意识模糊和谵妄等。昏迷是急危重症,易引起各科医生的高度重视,积极寻找并纠正昏迷的病因,加强各种对症支持治疗,改善预后。但是意识内容障碍相关概念很多,诊断标准不明确,常被临床医生忽视,贻误诊断,导致住院时间延长,死亡危险性增大,医疗费用增加,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家属照顾的负担加重等严重后果,因此与昏迷一样,临床医生有必要早期、及时识别和治疗意识内容障碍。

流行病学

临床医生常常低估了意识内容障碍,尤其是意识模糊和谵妄的发病率。意识模糊是病变适度阻断皮质功能所致,中枢神经系统有基础损伤的患者,比如老年人,即使有轻微改变即可发生。到急诊就诊的患者,其意识模糊的发生率为2%,住院患者的发生率为10%,而老年住院患者的发生率可达50%。谵妄是急性、可逆性、广泛性的认知障碍综合征,以意识内容改变为主要特征,脑部弥漫,短暂的中毒、感染或代谢紊乱等因素均可引起。谵妄作为躯体疾病常见的精神障碍,尤其以老年(≥65岁)、重症监护病房和术后的患者多见。

相关概念

嗜睡(somnolence) 意识内容障碍的早期表现,是一种病理性的持续睡眠。患者能被轻刺激或呼唤所唤醒,醒后能保持短暂的醒觉状态,有一定的语言或运动能力,可勉强配合查体及回答简单问题。但患者反应迟钝,呵欠连天,不愿睁眼,停止刺激后继续入睡。

昏睡(sopor) 一种比嗜睡较重的意识内容障碍。患者处于沉睡状态,正常的外界刺激不能使其觉醒,须经高声呼唤或其他较强烈刺激方可唤醒,对语言的反应能力尚未完全丧失,可做含糊、简单而不完全的答话,停止刺激后很快入睡。

昏迷(coma) 最为严重的意识内容障碍。患者意识完全丧失,各种强刺激均不能使其觉醒,无有目的的自主活动,不能自发睁眼。

昏迷按严重程度可分为3级:①浅昏迷:意识完全丧失,仍有较少的无意识自发动作。对周围事物及声、光等刺激全无反应,对强烈刺激,如疼痛刺激,可有回避动作及痛苦表情,但不能觉醒。吞咽反射、咳嗽反射、角膜反射以及瞳孔对光反射仍然存在。生命体征无明显改变。②中昏迷:对外界的正常刺激均无反应,自发动作很少。对强刺激的防御反射、角膜反射和瞳孔对光反射减弱,大小便潴留或失禁。此时生命体征已有改变。③深昏迷:对外界任何刺激均无反应,全身肌肉松弛,无任何自主运动。眼球固定,瞳孔散大,各种反射消失,大小便多失禁。生命体征已有明显改变,呼吸不规则,血压或有下降。

意识模糊(confusion) 表现为注意力减退,情感反应淡漠,定向力障碍,活动减少,语言缺乏连贯性,对外界刺激可有反应,但低于正常水平。

谵妄(delirium) 一种急性的脑高级功能障碍,较意识模糊程度严重。患者对周围环境的认识及反应能力均有下降,表现为认知、注意力、定向、记忆功能减退,思维推理迟钝,语言功能障碍,错觉,幻觉,睡眠-觉醒周期紊乱等,可表现为紧张、恐惧和兴奋不安,甚至有冲动和攻击行为。病情常呈波动性,夜间加重,白天减轻,持续数小时或数天。

睁眼昏迷或醒状昏迷(comavigil) 觉醒状态存在而意识内容丧失的一种特殊的意识内容障碍。临床上表现为语言和运动反应严重丧失,类似昏迷,主要是大脑皮层功能或皮质下某些功能的丧失,而皮质下的大多数功能和延髓的自主神经功能保存或已恢复,因此与昏迷有所不同。该类意识内容障碍可见于3种不同的病症:去皮质综合征、无动性缄默症和持续性植物状态。

去皮质综合征 多由于双侧大脑皮质广泛损害而导致的皮质功能减退或丧失,皮质下功能仍保存。患者表现为意识内容丧失,但睡眠-觉醒周期存在,能无意识地睁眼、闭眼或转动眼球,但眼球不能随光线或物品转动,貌似清醒,但对外界刺激无任何反应。瞳孔对光反射、角膜反射,甚至咀嚼动作、吞咽、防御反射均存在,可有吸允、强握等原始反射,但无自发动作。大小便失禁。四肢张力增高,双侧锥体束征阳性。身体姿势可为上肢屈曲内收,腕及手指屈曲,双下肢伸直,足屈曲,称之为去皮质强直。

无动性缄默症(AM) 由于脑干上部和丘脑的网状激活系统受损引起,此时大脑半球及其传出通路无病变,但因皮层得不到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活系统足够的刺激,患者处于一种缄默不语、四肢不动的特殊意识状态。患者能注视周围环境及人物,貌似清醒,但不能活动或言语,二便失禁。肌张力减低,无锥体束征。强烈刺激不能改变其意识状态,存在睡眠-觉醒周期。

持续植物状态(PVS) 指大脑半球严重受损而脑干功能相对保留的一种状态。患者对自身和外界的认知功能全部丧失,呼之不应,不能与外界交流,有自发或反射性睁眼,偶可发现视物追踪,可有无意义哭笑,存在吸允、咀嚼和吞咽等原始反射,有睡眠-觉醒周期,大小便失禁。

持续植物状态,过去称植物人,指颅脑外伤后植物状态持续>12个月,其他原因持续>3个月。

脑死亡 包括脑干在内的全脑功能丧失且不可逆转的状态,即死亡。目前我国成人脑死亡的判定标准如下:①先决条件:昏迷原因明确;②排除各种原因的可逆性昏迷。

临床判定 深昏迷、脑干反射完全消失、无自主呼吸(靠呼吸机维持,自主呼吸诱发试验证实无自主呼吸)。以上3项必须全部具备。

确认判定 脑电图平直、经颅多普勒超声无脑血流灌注现象、体感诱发电位P14以上波形消失。以上3项中至少有1项阳性。

脑死亡观察时间 首次判定后,观察12小时,复查无变化,方可最后判定为脑死亡。

去皮质强直 提示大脑半球或丘脑损伤,损伤位置高于间脑,其姿势特征是手臂、手腕屈曲和内收,下肢伸直。

去大脑强直 提示病损位于尾侧间脑、中脑或脑桥,其姿势特征是上肢内收、伸直、旋前(仰卧),下肢伸直。

痴呆 由于脑功能障碍而产生的获得性、持续性智能损害综合征。患者必须有≥2项认知域受损,并导致患者的日常或社会能力明显减退。临床表现为思维活动变得不完善,记忆力、计算力、理解力、分析综合、判断推理能力减弱或下降,后天获得的知识、能力丧失,不能从事学习工作,甚至生活不能自理。还可伴发精神行为的异常。精神情感症状包括幻觉、妄想、淡漠、意志减退、不安、抑郁、焦虑等;行为异常,包括徘徊、多动、攻击、暴力、捡拾垃圾、藏匿东西、过食、异食、睡眠障碍等。有些患者还有明显的人格改变。一般来说,病变多为进行性的,常不易恢复或不能完全恢复。但如治疗适当,也可阻止继续发展,病情有可能得到改善。

遗忘 对记忆过的材料不能再认与回忆,或者表现为错误的再认或回忆。根据遗忘的具体表现可分为顺行性遗忘、逆行性遗忘、进行性遗忘、系统成分性遗忘、选择性遗忘和暂时性遗忘等多种类型。其中以前两种最为重要。

顺行性遗忘 指不能回忆起在疾病发生以后一段时间内所经历的事件,近期事件记忆差,不能保留新获得的信息,而远期记忆尚保存。

逆行性遗忘是指回忆不起疾病发生之前某一阶段的事件,过去的信息与时间梯度相关的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