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秦娥李白范例6篇

忆秦娥李白范文1

李白的才华,是蜀地的山水滋润而成的,是蜀地的民歌民俗熏染而成的。他的启蒙老师,相信一定是那些民间艺人们,尤其是那些少数民族的艺人们;他的诗词的璀璨,就是吸取了汉蛮民族的精华文艺而凝聚。

黄昏历来是那些游子思妇的最痛,也是那些旅居异域的诗人们的最动情的时刻。在这个时刻,怀春的少女们期盼爱情的降临,等待窗下的罗米欧;思妇们则独上高楼,怨恨暮色的过早降临;老人们则拄杖依柴扉,望那在外流浪的游子的方向……

在这个时刻,这些留守家园的坚贞者们,让黄昏更增添了沉闷和忧愁。不见灯火,不见归者的喧闹,唯留下等待者的胡思乱想。她在高楼上,愁情与疑虑交相侵袭她:此刻,远方的人儿,他在干什么?吃了没?睡了么?冷不冷啊?寄去的衣服收到了没?不会有什么事吧?不是来信说今天能回来么?难道,难道,身边又有了个她?……

是啊,黄昏本来就是喜悦与忧愁的共同体,谁也无法阻碍爱情的火热,但谁也不能保证久在异乡的游子偶尔生情。歌手周传雄有一首歌叫《黄昏》,很说明了这个观点,谁能说黄昏不是爱情结束的征兆呢?

黄昏

过完整个夏天,忧伤并没有好一些,开车行驶在公路无际无边,有离开自己的感觉。

唱不完一首歌,疲倦还剩下黑眼圈,感情的世界伤害在所难免,黄昏再美总要黑夜。

依然记得从你口中说出再见坚决如铁,昏暗中有种烈日灼身的错觉,黄昏的地平线,划出一句离别,爱情进入永夜。

依然记得从你眼中滑落的泪伤心欲绝,混乱中有种热泪烧伤的错觉,黄昏的地平线,割断幸福喜悦,相爱已经幻灭。

李白是个一辈子漂泊的人,对此是身有体会的。其实,自己何尝没有这种思念?远在蜀地的父母何尝不是如此?在山东的妻儿又何尝不是?与亲人唯一心有灵犀牵挂的也就是黄昏了。

《菩萨蛮》一词正是说尽了天下的悲欢离合,概括了唐代人们豪迈入世的同时在个人身上体现的情感悲哀。

菩萨蛮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词的婉约风格,已在此词中显现。

读李白,我们读到的并不仅仅是个人和家庭悲欢离合,而是整个社会和时代的悲壮。箫声,秦娥,秦楼,明月,杨柳等等,都已经不只主要的了,是那咸阳古道,汉家陵阙,将千秋万代都包孕其中。《忆秦娥》这首词被誉为千古绝唱,正是源于它传达了一种意蕴和哲理:个人的悲剧并不足畏,怕的是整个民族的悲剧。

忆秦娥

萧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忆秦娥李白范文2

我国文学最开始是由文言文写的,早在东周就有了。之后的许多著名文学家将它发扬光大。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这是我国古代文学发展的趋势。

丑话说在前头,无论你再如何讨厌,学文言文首先就是要读要背!但是总是背不下,那就充分利用你所有的空余时间!文言文的篇幅一般不长,先花点时间把它抄下来,边抄边记,不过纸不能过大,要折起来刚好能放在口袋里,平时没事等车排队神马的掏出来瞄几眼,时间一长就记得下来了。背下来,等于你的文言文成功了四分之一。

对于理解,老师常叫我们翻译文言文并记牢,其实这种方法是不可取的。学校的所谓“文言文高柴生”其实就是一块死木头,一般人的理解过程就是:先看见这句文言文―马上在大脑里找出相应的翻译―翻译完成。这种办法其实只能叫翻译,不能叫理解。真正的文言文之神(比如我)就是在阅读文言文时,首先做到的就是迅速把自己的大脑切换到文言文模式(其实多读多背就可以做到),开始用文言文思考。你的思维模式要完全转化为文言文,看见一句话就知道:我知道这句话是什么意思。然后不用搜索翻译,直接脱口而出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因为你完全掌握了它的特性。它应该是什么样它就是什么样,它就是你平时讲的话。

文言文里出现最多的字就是“之”“乎”“者”“也”所以人们后来就用“之乎者也”来代表文言文。

文言文里最常出现的字之一就是“之”。“之”什么意思,就像平时看小说的“……之……”一样。一般用作代词,代“的”。比如袁宏道《满井游记》里的“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翻译为“水面亮晶晶好像刚刚打开的镜匣,清冷的光辉突然从镜匣里射出一样。”这里的第一个“之”就是翻译为“的”而第二个也是,应该是“冷之光”,也就是译为“的”,就是“清冷的光辉”差不多也是一个“的”字的意思。有时也会用作第三人称代词,例如《曹刿论战》里的“肉食者谋之”里的“之”是“这件事”的意思,也可以说是“它”。还有《干将莫邪》里的“王怒,欲杀之”里面的“之”就代了“干将”就是“他”的意思。

文言文里之后是“乎”字,一般表示疑问或反诘,像是:汝识之乎?――苏轼《石钟山记》。相当于“吗”: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表示感叹语气或呼告:长铗归来乎!食无鱼。――《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表示祈使或命令语气。相当于“啊”、“呀”:勉速行乎!无重而罪!――《左传》。表示呼唤人的语气。相当于“啊”、“呀”:参乎!吾道一以贯之。――《论语》。表示商榷语气:以容取人乎,失之子羽;以言取人乎,失之宰予。――《韩非子》。表示肯定语气:故曰:“礼者,忠信之薄也,而乱之首乎。”――《韩非子》。

还有“者”,“者”也是代词,指人、物、事、时间、地点等。可以译为“的”或“的人”、“的东西”、“的事情”。比如:《老子》:“高者抑之,下者举之。”《商君书-去强》:“治国能使贫者富。”还有用在数词后的,多数译为“个”“样”。还有用在“今”,“昔”等时间词的后面,表示“……时候”。

最后还有一个“也”字。主要用句末语气词,表示判断语气。比如下面的: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表示陈述或解释语气。――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齐桓晋文之事》)。用在句中或句末,表示肯定、感叹的语气。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用在句末,表示疑问或反诘语气。公子畏死邪?何泣也?(《信陵君窃符救赵》)。用在句末,表示祈使语气。当相与共谋之,勿令姊有穷途之虑也(《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其实也是个语气词。

在文言文里“弗”这个字除了少数情况外一般都是译为“不”的意思。像《曹刿论战》的“神弗福也”就可以译为“神不会赐福的”在这里就是“不”的意思。

文言文里面的语气词很多,但是很好分辨,像大诗人李白的《蜀道难》中的噫(yi)吁(xu)(xi),语气词一般用在句首或句尾,比如《爱莲说》的噫(y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的“噫”和后面的“矣”就是两个语气词。常用的语气词有“呜”“呼”“哀”“哉”,看见“呜呼哀哉”应该就是指无病之类的,不过这是现代文的理解方法,可以略。

“我”这个第一人称代词在“我、吾、余、予、朕、台(yí)、(áng)”等七个。其中,常用的是“我、吾、余、予”四个。东北人自称“俺”宋元时期关西一带人自称“洒家”还有的称“在下”“鄙人”“某”的,经常在小说里出现。

注意通假字,下面是一些通假字:

不:同“否”;不。副词。“或师焉,或不焉。”

不:同“否”;吗。疑问语气词。“察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汝见我不?”“宁可共载不?”

材:同“才”;才能。名词。“食之不能尽其材。”

裁:通“才”;刚刚。副词。“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

采:同“彩”;颜色,彩色。名词。“须臾成五采。”“成五采,此天子气也。”

仓:同“苍”;黑色。名词。“要离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藏:同“脏”脏腑。名词。“末至二三里,摧藏马悲哀。”

廛:通“缠”“胡取禾三百廛兮?”

唱:通“倡”;倡导。动词。“而予三十年前所主唱之三民主义、五权宪法,”

钞:同“抄”;抄写。动词。“适中手自钞录。”

雠:同“仇”;仇敌,仇人。“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

:同“锄”;锄头。名词。“棘矜,非于钩戟长铩也。”

绌:通“黜”;罢免官职。动词。“屈平既绌,”

从:同“纵”;合纵,联合抗秦。动词。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

从:同“纵”;与“横”相对,“合从缔交,相与为一。”“赵使平原君求救,合从于楚。”

淬:通“";金属器械烧后放入水中,“取之百金,使工以药淬之。”

厝:同“措”;放置。动词。“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错:同“措”;放。动词。“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当:通“挡”;抵挡。动词。“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操者。”“汉亦留之以相当。”“坦墙周庭,以当南日”“曹军不能抵当。”

党:通“倘”;倘若,偶然。副词。“风雨之不时,怪星之党见,”

道:同“导’;引导。动词。“故善者困之,其次利道之,。

得:通“德”;恩惠。名词。“所识穷乏者得我钦?”

吊:同“掉”;落。动词。“连一根针吊在地下都听得见响!”

丁宁:同“叮咛”嘱咐。动词。“府吏见丁宁,结誓不别离。”

读:通“逗”;即现在的“,”。名词。“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度:同“渡”;渡过,越过。动词。“一夜飞度镜湖月"’

队:通“坠;坠落。动词。“星队、木鸣、国人皆恐。”

:同“夺”;强取,夺取。动词。“再门,门闭不得出。”

堕:通“隳”;毁弃。动词。“堕军实而长寇仇,亡无日矣!”

说文言文就不得不说到古诗词。古诗词倒是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先说一下词,词的大致类别如下:

1.按长短规模分,词大致可分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一90字以内)和长调(91字以上,最长的词达240字)。一首词,有的只有一段,称为单调;有的分两段,称双调;有的分三段或四段,称三叠或四叠。

2.按音乐性质分,词可分为令、引、慢、三台、序子、法曲、大曲、缠令、诸宫调九种。

3.按拍节分,常见有四种:令,也称小令,拍节较短的;引,以小令微而引长之的;近,以音调相近,从而引长的;慢,引而愈长的。

4.按创作风格分,大致可以分为婉约派和豪放派。

5.按词牌来源分。关于词牌的来源,大约有下面的三种情况:

(1)本来是乐曲的名称。例如《菩萨蛮》,据说是由于唐代大中初年,女蛮国进贡,她们梳着高髻,戴着金冠,满身璎珞(璎珞是身上佩挂的珠宝),象菩萨。当时教坊因此谱成《菩萨蛮曲》。据说唐宜宗爱唱《菩萨蛮》词,可见是当时风行一时的曲子。《西江月》、《风入松》、《蝶恋花》等,都是属于这一类的。这些都是来自民间的曲调。

(2)摘取一首词中的几个字作为词牌。例如《忆秦娥》,因为依照这个格式写出的最初一首词开头两句是“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所以词牌就叫《忆秦娥》,又叫《秦楼月》。《忆江南》本名《望江南》,又名《谢秋娘》但因白居易有一首咏“江南好”的词,最后一句是“能不忆江南”,所以词牌又叫《忆江南》。《如梦令》原名《忆仙姿》,改名《如梦令》,这是因为后唐庄宗所写的《忆仙姿》中有“如梦,如梦,残月落花烟重”等句。《念奴娇》又叫《大江东去》,这是由于苏轼有一首《念奴娇》,第一句是“大江东去”。又叫《酹江月》,因为苏轼这首词最后三个字是“酹江月”。

(3)本来就是词的题目。《踏歌词》咏的是舞蹈,《舞马词》咏的是舞马,《唉乃曲》咏的是泛舟,《渔歌子》咏的是打鱼,《浪淘沙》咏的是浪淘沙,《抛球乐》咏的是抛绣球,《更漏子》咏的是夜。这种情况是最普遍的。凡是词牌下面注明“本意”的,就是说,词牌同时也是词题,也就不再另拟题目了。

词有词牌,即曲调。有的词调又因字数或句式的不同有不同的“体”。比较常用的词牌约100个,如《水调歌头》、《念奴娇》、《如梦令》、等等。词的结构分片或阕,不分片的为单调,分二片的为双调,分三片的称三叠。按音乐又有令、引、近、慢之别。“令”一般比较短,早期的文人词多填小令。如《十六字令》、《如梦令》、《捣练子令》等。“引”和“近”一般比较长,如《江梅引》、《阳关引》、《祝英台近》、《诉衷情近》。而“慢”又较“引”和“近”更长,盛行于北宋中叶以后,有柳永“始衍慢词”的说法。词牌如《木兰花慢》、《雨霖铃慢》等。依其字数的多少,又有“小令”、“中调”、“长调”之分。据清代毛先舒《填词名解》之说,58字以内为小令,59―90字为中调,90字以外为长调。最长的词调《莺啼序》,240字。

一定的词牌反映着一定的声情。词牌名称的由来,多数已不可考。只有《菩萨蛮》、《忆秦娥》等少数有本事词。词的韵脚,是音乐上停顿的地方。一般不换韵。有的句句押,有的隔句押,还有的几句押。象五、七言诗一样,词讲究平仄。而仄声又要分上、去、入。可以叠字。

古时候为了分辨词,一般会在词牌名后面加个题目,像辛弃疾的《西江月・遣兴》《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这样就很好分辨,但是有些词的题目很长,已经不叫题目了,叫“叙”。其实以前是叫作“序”的,不过后来因为苏轼、苏辙的爷爷,也就是苏洵的父亲叫苏序,为避名讳,所以改为“叙”比如苏轼的一首《洞仙歌》的叙:

余七岁时,见眉州老尼,姓朱,忘其名,年九十岁。自言尝随其师入蜀主孟昶宫中,一日大热,蜀主与花蕊夫人夜纳凉摩诃池上,作一词,朱具能记之。今四十年,朱已死久矣,人无知此词者,但记其首两句,暇日寻味,岂《洞仙歌》令乎?乃为足之云。

所以,你还得先理解一下这个叙。不过放心,老师都不可能让你背叙的,最多让你理解。

我建议大家先找一本《我愿意活在宋朝――宋词的三十七种读法》看看。

唐诗嘛,主要分如下派别,在此不做赘述。大家注意一下语气词、动词、通假字、词类活用等就好。

山水田园诗派

代表人物:王维、孟浩然、卢纶、李益

特点:题材多青山白云、幽人隐士;风格多恬静雅淡,富于阴柔之美;形式多五言、五绝、五律、五古。

代表作:

王维:《山居秋暝》、《送元二使安西》、《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孟浩然:《过故人庄》

边塞诗派

代表人物:高适、岑参、王昌龄、李益、王之涣、李颀。

特点:描写战争与战场,表现保家卫国的英勇精神,或描写雄浑壮美的边塞风光,奇异的风土人情,又或描写战争的残酷,军中的黑暗,征戍的艰辛,表达民族和睦的向往与情怀。

代表作:

高适:《别董大》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浪漫诗派

代表人物:李白。

特点:以抒发个人情怀为中心,咏唱对自由人生个人价值的渴望与追求。诗词自由、奔放、顺畅、想象丰富、气势宏大。语言主张自然,反对雕琢。

代表作:

李白:《月下独酌》、《梦游天姥吟留别》、《蜀道难》。

现实诗派

代表人物:杜甫。

特点:诗歌艺术风格沉郁顿挫,多表现忧时伤世,悲天悯人的情怀。自中唐到宋代以来都继承了杜甫的写实风格。

忆秦娥李白范文3

毛泽东

一九三五年二月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这首词最早发表在《诗刊》一九五七年一月号。

也许自己鉴赏诗词的能力低,平时也读诗词却不能从技术上去分析。一首诗写的水平如何,从艺术上,思想上去评判的话,肯定是有难为我。

有一点可以肯定,读过的诗词总有那么几句留在记忆里的。有的是切合自己心境的字句,这如同饮食一样,通过消化,成为我们身体的一部分了,就像我们的血肉。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这是毛主席写的忆秦娥 娄山关中的句子。这首诗自己以前肯定读过,“从头越”三个字不然不会一下出现在我脑子里的。在网一查是毛主席的诗。我说呢!这与李白的诗起势上近但有本质的不同,千军万马的感觉,这豪迈的气势真不是经过血雨的诗人能写出的。虽然有那种大风起兮,云飞扬之类的句子,而雄关漫道真如铁情况下从头越,这气概,好像胳膊把大腿拧了似的,虽不是闲庭信步中的悠闲,这肯定也不是经过战争洗礼的诗人所能做到的。我想这完全是一种境界的事。

这首诗中从头越三个字,好像把自己经历风雨之后,视野突然开阔一些,蛮切合自己游思中一闪的心境,我从字面的意思认真地去理解这首诗:对字的关注,对诗中描绘的场境用心的去品味: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眼前仿佛是一队人马,踏霜沐月,风驰电挚,克服难以想象困难,越过雄关,策马回首,自信百倍了。多大气的事,而我回头在看写诗的时代背景,以及诗中所取材的现实生活,诗人高超的技艺把艺术及思想的完美结合在一起,一下让记忆中的那点东西,膨胀开去,也许是自己生活的经历丰富了诗固有的空间,视线在这诗意中又拓开了些。

解放后,在外国人眼能够赢得新中国的大诗人,比柏拉图牛的多,毕竟毛主席只不过拿诗来消遣一下战争中的残酷,诗是他老人家张扬革命者气概的一种方式。文以载道,歌以咏志,为文字的趣向,则是在谛造新中国的大事业中完成的。

现在,重新阅读毛主席的诗词,心情竟然与年少时完全不同,那些记忆中的诗句现出的华彩,让我看到概念中的伟人形象在生活中的丰满。

我一下回到北京的毛主席纪念堂里从水晶棺前走过的情景,毛主席安祥地躺在国旗下,老人眉上方的额头承载了岁月中多少的印记,一种肃穆的感觉,把我远远地推开,眼前远没有他给我的诗意。

忆秦娥李白范文4

摸索着金陵千百年的柔情,世间的一瞬间应该停留在南唐,应该凝聚在他――李煜――少年后主的身上。

想象着李后主和大周后“歌台暖响”“舞殿冷袖”的生活和“待踏马蹄清月夜”的情致,不免要责怪李煜,仗着鱼米之乡物美人贤却忘却了民间疾苦。其实李煜绝非高洁完美之人。虽与大周后情深爱笃,也不免留情于小周后年轻貌美。他也绝非从善如流的明君。他派画家夜探韩熙载,留下千年的笑柄。而让宫女在金莲中翩然起舞的荒唐举动更是与隋炀帝的水殿龙舟之事如出一辙。

可是这些我都可以原谅。

赵匡胤陈侨兵变,兵下江南,势如破竹,五代十国灰飞烟灭。

宋军攻破金陵,南诏灭亡,那一刻,李煜十岁。

历史的车轮永远向前滚动,但我依旧恨,恨你在宋军兵临城下之时,像项羽自刎乌江的勇气也没有,却将把崇文馆中历代表品付之一炬。

但是,我看到了你的苦笑:“独自暮凭阑,无际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你不是我,你怎么能了解?”

是的,我不是你,南唐已灰飞烟灭,但是我来了,依旧来到秦淮河边,寻找着答案,梦回那个世界留下的片瓦碎砾,遗址故迹,可是,我失望,我欲哭泣,十里秦淮哪一种里还剩当年你独自涕流时依靠的雕栏。

风吹动了秦淮河。“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句烂熟的词霎时酣畅醐灌顶,我终于明白了,你为什么喜欢以水喻愁,为什么你的词作中离不开水的缠绕。秦淮依旧,金陵玉殿都免不了瓦解,曲终人散终不过是过眼云烟。南唐旧梦,何尝又只是我无法触及?你依旧在睡梦中把金陵一遍又一遍地呼唤。岁月如斯,唯有秦淮河,能跨越千年,流淌至今。

我的心为你释然,命运与你开了多大个玩笑,明明是吟月弄花的江南才子却偏偏生在了帝王之家。身为李第六子的你本没有继承王位的可能,但是兄长们接连的夭折把你推上了龙椅。史书上记载,你“骈齿,一目重瞳”,这多少带有粉饰的成分。但我仍愿意相信,你的确仅有一目重瞳,而另一只却是少年书生淡雅若花的眼睛。

年复一年,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河啊,你再浩瀚都挡不住牛郎织女一年一度的相会,为何李煜,你面对长江天险却无法与南唐相逢,“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汴城河的水啊,你是否淌过长江,到达江南的秦淮?我愿意化为你的一滴,回到那魂牵梦绕的地方。

今夜的月光亦复当年的月光,故乡的月亮也同样临照他乡。你举起一杯鸩酒,红色,如曲一样。你喝下了它,朱砂般的液体沾在你的嘴角。你终于变成了一只啼血的杜鹃,你终于回到金陵。你微笑,向世间告别。

李煜啊李煜,你是一朵风中的昙花,是一株天山的雪莲。离开了滋润你养育你的沃土,便失去了韶秀,暗淡了光泽,不是那一壶鸩酒让你奔赴九泉,不是那一句“垂泪对宫娥”成了你远去的丧音,是坐镇,在亡国的那一天便放弃了自己。虽然曾经苟且偷生,做了两年亡国的违命侯。但谋杀你的依旧是秦淮河中自己忧郁的身影。亡国后的词句是子规夜啼的哀吟:“回去啊!那个江南,梦断啊,永远的金陵。”于是你离去,就像一朵欲败落的花朵,虽然有一时难别枝头的迷离。别人都在讥笑你的犹豫,却在蓦然回首时,惊讶于你随风旋转下落的美丽。

忆秦娥李白范文5

“特别感谢秦腔的基层群众,给了我很多滋养。”她一直坚持活跃在基层舞台上,并不畏惧其条件的艰苦。

“你不走近我,我要走近你。”在戏曲越来越边缘化的当下,她以多种方式推广、普及着秦腔。

4月28日,“薪火相传,一脉相承―传承・齐爱云秦腔艺术展”落下帷幕。此次艺术展展期长达两个月,是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贾平凹文学艺术馆2016艺术邀请季的首展。

由贾平凹提名参展的艺术家齐爱云是第二十一届梅花奖得主,中国秦腔四大名旦之一。近十年来,她一方面坚持下基层演出,另一方面以多种形式推广和普及着秦腔。

2014年底,齐爱云将古老的秦腔艺术带到了美国华盛顿,《打神告庙》《嫦娥奔月》《天女散花》三出经典折子戏,赢得当地观众的热烈掌声。

2015年11月,作为陕西代表团中惟一一位秦腔演员,她赴意大利米兰世博会演出秦腔《天女散花》。有媒体评论,此次展示让秦腔“成为精彩的中国文化符号”。

去年,齐爱云艺术中心策划了戏曲青年公开课,先后在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大学、西安美术学院、西安科技大学等高校开讲,广受大学生的欢迎。

“你不走进我,我要走近你。”把秦腔视为第二生命的齐爱云这样说道。

学 艺

1980年,陕西省艺术学校秦腔班招生。

“那时候考艺校的火爆程度,不输今天艺考的程度,考场外黑压压都是考生。”齐爱云对记者回忆说。

齐爱云出生于有“戏窝子”之称的长安县(今西安市长安区)。小时候,她经常被父母―一对铁杆戏迷领着去看戏。因为考上艺校就可以转为城市户口,父母就动员她报考。跳出农门,在大城市生活,是那时农村孩子的最大梦想。

但12岁的齐爱云正上初一,学习成绩很好,她一心想上大学。当老师或医生,才是她心中的理想工作。

“艺校能演戏,也能学文化。”妈妈的这句话,最终打动了她,就报了名。

艺校最后一试指定要唱秦腔。尽管在学校,齐爱云也经常登台唱歌、跳舞,但并没任何戏曲基础。父亲教给她了《藏舟》里的四句唱词,没想到她竟通过了千里挑一的选拔考试。

入学后,齐爱云发现她的很多同学受过训练,至少有舞蹈基础。相比之下,她是一个白板,什么都不会。为了能赶上同学,好胜的她惟有刻苦。除了上课、吃饭、睡觉,其他时间基本上都在练功场练功,甚至睡觉前都会把一条腿靠着头,劈着叉睡。

基本功练了一段时间后,就进入到开蒙戏的学习。“我条件很一般,性格又比较内向。”齐爱云并不被老师看好。

一开始,她参加《断桥》排练,但另一个同学也想排《断桥》,她就被对换到了马蓝鱼老师的组里排《鬼怨》。

“第一眼看到马老师,就没缘由地喜欢上了。”考试的时候,齐爱云见过马蓝鱼老师。开始排练时,她没被分到马老师组里,心里还有点小失落。阴差阳错这么一调整,正如了她的愿。她说,“我特别开心,几乎一晚上没睡着觉。”

“马老师把她所掌握的技能,以及对人物的理解,都毫无保留地授予了我们。我特别能吃苦,老师就希望我能够文武全面发展。”因为喜欢老师,齐爱云很用心地学,基本功练得很扎实。别的同学下课了,她还在练功房加时学习。她的想法也很朴素,要对得起老师,不能让老师失望;想在舞台上出彩,让观众喜欢。

1986年,在马蓝鱼老师的推荐下,齐爱云向著名秦腔表演艺术家肖玉玲学习。肖玉玲是秦腔婉约派的代表,她独特的唱腔艺术,一丝不苟的艺术风格,和蔼可亲的随和性格,都深深影响着齐爱云。在肖玉玲的调教下,她在唱腔上有了重大突破,为以后的表演打下了扎实基础。

在艺校首次汇报演出时,齐爱云《鬼怨》表演获得广泛好评。有人说她的眼睛似乎会说话,最好的一个评价,是“活脱脱一个小马蓝鱼”。

“多亏了马老师对我的严格要求和训练。”现在回想起来,齐爱云对老师充满了感激。

成 名

在校学习七年后,齐爱云被分配到了西安五一剧团。“那个团氛围特别好,我成名、获奖都在那儿。”齐爱云回忆说。

在校读书时,齐爱云还想着等工作了就不用那么辛苦练功了。但进团后,根本不用别人逼,自己就主动去练功了。练功用的大锤、扁担、水桶、水袖、长绸、刀枪把子等道具,都是李宗仁大伯做的。下乡演出,早上练功时李大伯就在一边看,闲了会给他们讲老艺人刻苦学艺的故事。

论嗓音,齐爱云的条件不太好,她的长处是武功好。进团后她看人家都能唱,一个比一个好,还有很多名家,怎么办?就只有让自己武功更好,演别人演不了的,同时慢慢训练唱腔。

在五一剧团,齐爱云做了十几年的配演。跑龙套时,就站在台上看别人的戏。“五一剧团的戏,没有不会的。”

一个偶然的机会,《三曹父子》主演突然生病,不能演出,由齐爱云补戏,演出非常成功。“在团里我是缺啥演啥,无论大角色小角色。团里人给我起了个外号‘戏疯子’。”齐爱云笑着说。

1995年,五一剧团文化下乡,齐爱云演《打神告庙》,做“抢背”动作时扭伤了腰椎,她咬着牙坚持完成了晚上的演出。之后,她有半年时间动弹不得,医生甚至不建议她继续舞台表演。庆幸的是经过一番调养,她又回到了舞台上。

团里的老艺术家慢慢退休了,齐爱云和李爱琴搭戏的机会多了起来。每一场演出结束后,李爱琴都不厌其烦地给她分析演出的不足之处。为挖掘其潜力,在演青衣、刀马旦之外,也尝试让她演正旦、老旦。

“在学校学的都是零部件,在剧团需要有一个组装过程,组装技术也很重要,幸运的是我遇到李爱琴老师。尽管不是一个行当,但艺术审美是相通的。”随着舞台经验的积累和丰富,齐爱云逐渐成长为团里的主力演员。

2000年首届秦腔节,五一剧团全团人员合力打造《阴阳鉴》一剧,连行政人员都进入舞美队工作。该剧改编自关汉卿的《窦娥冤》,从阴阳两界重新诠释了窦娥的故事。著名导演李学忠执导该剧。

因为排戏时期压力大,齐爱云一度瘦到了90斤,但状态好得惊人。一天三场审查演出,李爱琴怕她吃不消,给她买巧克力,给武功演员也发巧克力。

尽管演出得到了观众好评,但专家对该剧题材有争议,有关方面只给这部戏了一个安慰奖。李爱琴有个性,她不要这个奖,把奖退了,让剧团在易俗大剧院连演十五场答谢观众,包场加零售,场场爆满。

虽然这部戏让齐爱云与梅花奖擦肩而过,但还是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也给她打下了好的基础。

2003年,齐爱云凭《郑瑛娇》一剧,终于斩获了“第二十一届中国戏剧梅花奖”。排《郑瑛娇》时,五一剧团正面临拆迁,演职人员几个月都没领到工资,剧团极度困难,但还是顺利完成了《郑瑛娇》的排演,并获得了大奖。

颁奖晚会是在扬州举行的。“我在台上领奖,而李爱琴老师却在台下哭,只有真正一同经历过的人,才知道那个过程的艰辛与不易。”回忆领奖那一刻,齐爱云很动容。

2004年,齐爱云成功举办了个人专场演出。2005年,她又参加了秦腔四大名旦争霸赛,获中国秦腔“四大名旦称号”。

戏曲演员成熟期极为漫长,除了技术上的积累,也包括人生阅历的积累,以及人生感悟等等。齐爱云从跑龙套的配角,到成长为名演员,努力了将近十八年。

磨 砺

今年正月十三,齐爱云在天水伏羲庙演《游西湖》,观众多达两万人。演完,观众不散,一定要近距离看一眼齐爱云。

寒冷的冬天在户外演出,演员刚上台冻得哆嗦,演到最后都是一身大汗。“我是一个爱美的人,总想把最美的一面呈现给观众。”刚刚在舞台上吹过火,满脸通红的齐爱云,卸了妆,对观众说自己“不好看”时,观众却说,“你咋都好看!”

“在台上演出,观众用掌声鼓励你;演出结束,观众仍不肯离去,只为对你说一句‘演得太好了’,就觉得自己的付出是值得的。”这或许就是齐爱云热爱舞台的原因。

十年前,正当齐爱云在舞台上大放异彩的时候,却突然跌入一段沉寂期。

2005年,陕西电视台主办秦腔四大名旦争霸赛。那是一场空前的赛事,历时一年,参与人数多达3000人。唱念做打综合性极强,观众、专家以及媒体的参与度也都极高。齐爱云成功进入秦腔四大名旦之列,随后外出巡演,最后一场演出在北京政协礼堂,并现场直播。

从北京回来,齐爱云遇上剧团合并,她被并到了易俗社。“在五一剧团,连配角在内能演至少三十部戏,突然没有了团队,啥戏都没得演了。”一个热爱戏曲的演员,处于36岁的黄金时期,齐爱云觉得自己的舞台生命断裂了。“人总要面对现实,别说你是什么名演员,连根之后,放在另一个环境里,怎么适应,怎么扎根?”这是那时齐爱云想的最多的问题。

西北五省喜欢秦腔的人多,观众面大,尤其是基层,广场演出时,观众都在一两万之众,只是演出条件、生活条件没城市好罢了。

无法离开舞台的齐爱云,就去跑基层,把甘肃、银川、青海、新疆跑遍了。她到一地,就和当地的剧团搭班子演戏。演本戏,演折子戏,最后清唱。

和当地剧团合作,等于齐爱云要演三遍。先排一遍,不合适的地方进行调整;再和音乐,又是一遍;最后才正式演。“也不能要求太高,能合在一起就行,但至少我要保证我的演出质量。”齐爱云并不因为是基层演出就将就凑合。

2007年,是齐爱云逆转的一年,因为中国戏剧梅花奖这个平台。

2005年,四大名旦在京演出,一人一折戏,齐爱云演的是《打神告庙》,那个戏很出彩,剧协老师看后就记住了。两年后,中国剧协组织梅花奖获得者去台湾演出选节目时,选上了齐爱云这折戏。

第一场演完,观众反应火爆。“刚开始觉得你很忧郁,后来一下子就阳光起来了。”同团一个老师对齐爱云说。

全是国宝级的演员,演的都是最拿手的节目,相互交流,齐爱云从那次演出中收获颇丰。在同团裴艳玲等多位老师的鼓励下,她重新建立起了自信。在完成单位演出任务之外,齐爱云对自己的业余时间进行了规划,决心到基层闯一条路,目标是要成为艺术家。

“我特别感谢秦腔的基层群众,给了我很多滋养,现在回头看,那个时期是对我人生、心智的一种历练。”从事业低谷走出来的齐爱云,一脸的平静。

传 承

“我只会演戏,是一个纯粹的演员,丈夫觉得我太累、太忙,有了艺术中心后会更忙更累,一开始不是很支持。”齐爱云做通丈夫工作后,去年艺术中心全面发力。

8月9日,齐爱云艺术中心首场基层个人戏曲商演,在戏曲之乡宝鸡进行。《天女散花》《打神告庙》两个折子戏,再加上清唱,虽然人很累,但累得开心。从银川、甘肃等周边赶来的观众,尤其令她感动。

8月15日,戏曲青年公开课在西安高校开讲,齐爱云在讲台上示范着令人眼花缭乱的水袖功,用兰花指演绎戏剧中人物的各种情绪,其凄美动人的唱腔,更是叫很多学子难以忘怀。

世界古代三大剧种,印度的梵剧,希腊的悲喜剧都消亡了,惟独中国戏曲还活在舞台上。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在戏曲当中有着充分表现,作为一个中国人,应当了解自己的传统文化,包括戏曲艺术。这是齐爱云要到高校做秦腔戏曲公开课的初衷。她说,“你不来看,我拿到你跟前,让你看,只能这样子做,不然咋办?”

2014年11月,齐爱云受邀去美国华盛顿,在“华府秦腔之夜”,与当地华人联谊,叙乡情,唱秦腔。随后,在史莱顿剧院“大华府古筝秦腔音乐会”上,演出秦腔《打神告庙》《天女散花》《嫦娥奔月》。接着,马里兰大学举行了一场互动式讲座,齐爱云借助“少女出门”“美人烈马”“情捡信物”“登楼”“花旦出场”等戏曲舞台程式,给美国大学生诠释中国戏曲的意、韵、形,极受学生的欢迎。

“活态的陕西文化符号是什么?是秦腔,秦腔最能表现秦人的精神,以及地区文化。”齐爱云通过此讲座得到启示,决定以公开课的方式,去高校推广秦腔,培养年轻观众。为此,她甚至会贴上演出挣来的钱。

齐爱云觉得,戏曲从过去的鼎盛,到今天的边缘化,作为从业人员也应该有反思。如果只是站在舞台上唱,那和业余戏迷有什么区别?只要人家嗓子好,也能唱。什么是专业演员?要在舞台上塑造人物,要能体现出唱念做打的综合性,演业余演员演不了的,方显其专业。

齐爱云为艺术中心的定位是,在能蹦能跳时多演些文武兼备、载歌载舞能体现戏曲高度综合性的剧目;希望为真正热爱艺术的人搭建一个平台,让老前辈艺术家给年轻的学子传授秦腔文化;让年轻学子有机会去跟随老艺术家学真本事。让真正爱艺术的人,能好好地做纯粹的艺术。

有朋友说齐爱云,“放着清闲日子不过,自找苦吃”。也有人说她“傻”。丈夫说她:“一直活在童话世界里。”

齐爱云则说,她就是希望能为理想单纯地活着,不羡慕任何繁华,默默地为艺术奉献。

在今年的“齐爱云秦腔艺术展”上,除了百余幅图片静态记录了戏曲传承、演出、推广的精彩瞬间之外,动态内容包括图片背后故事的分享、“美哉戏曲”主题示范讲座以及“梨园追梦人”艺术人生分享会。

忆秦娥李白范文6

例如:“柳”这一意象在不同的诗词中便有不同的意蕴。

1、表达离别的伤感之情。

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唐・李白《忆秦娥》)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宋・柳永《雨霖铃》)

柳谐音“留”,寓留客之意,古人常折柳送别,从而形成了“柳”有别离伤感的意蕴。

2、表达爱情的甜美幸福。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宋・欧阳修《生查子》)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唐・刘禹锡《竹枝词》)

这时的柳成了美好爱情的见证,表达了诗中主人公拥有爱情的甜美幸福。

3、表达对得势小人的讥讽之情。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宋・曾巩《咏柳》)

这里把新柳条比作倚仗权势得志便倡狂的小人,讥讽它不曾想到清霜降临时的境况。

4、表达对统治者的不满、牢骚之情。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唐・王之涣《凉州词》)

这里借玉门关外春风不度杨柳不会变绿来说戍边将士得不到关心和温暖,表达战士的不满。

5、比喻青楼女子的不幸境遇。

莫攀我,攀我心太偏。我是曲江临池柳,这人折去那人攀,恩爱一时间。(唐・无名氏《望江南》)

“曲江柳”比喻任人玩弄、地位低下的,表现出这些妇女的不幸遭遇。

6、表达悠闲安适的生活情趣。

路旁时卖故侯瓜,门前学种先生柳。(唐・王维《老将行》)

最忆门前柳,亲居手自栽。(唐・刘长卿《酬秦系》)

这里的柳是他们悠闲安适的生活的象征。

7、表现出一种生机盎然的向上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