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个人潜能范例6篇

激发个人潜能范文1

关键词 精神分裂症动物模型,潜伏抑制,中脑-伏隔核神经环路。

分类号 B845

1 潜伏抑制:一种跨动物种系的行为模式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严重而复杂的精神疾病,人群发病率高达1%。它的典型症状包括思维障碍、幻觉、错觉和妄想等阳性症状,以及社会退缩、情感淡漠和意志缺乏等阴性症状,这些症状主要涉及注意、记忆、抽象思维、信息整合以及执行功能等认知功能。如何建立精神分裂症认知障碍的动物模型对于了解精神分裂症的病因学机制、抗精神分裂症药物的作用机理以及新药开发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而建立精神分裂症的动物模型的一个关键问题是如何通过动物行为的活动来反映精神分裂症的认知障碍。

潜伏抑制(latent inhibition,LI)是一种活跃的现象,它指的是如果一个刺激被反复呈现而未被强化(前呈现),那么这种前呈现将干扰随后的涉及该刺激的学习任务。潜伏抑制的基本实验程序如下:个体被随机分成两组,其中一组为前呈现组(stimulus pre-exposed,PE)而另一组为非前呈现组(non-pre-exposed,NPE)。首先,PE组个体被反复给予某种刺激(如声音),但并不伴随惩罚行为。而NPE组个体则仅被置于相同的环境中,但无刺激呈现。然后所有的个体均进行该刺激的条件化训练,如声音与电击的结合。潜伏抑制的表现方式是PE组个体的学习成绩差于NPE组个体的成绩。研究证实,潜伏抑制现象可见于各种经典和操作式条件反射如被动和主动回避,条件反射性情绪反应,味觉厌恶,线索辨别学习等,而且潜伏抑制现象也广泛地存在于包括人类在内的多种哺乳类动物。

2 潜伏抑制与精神分裂症

Baruch等首次报告了在精神分裂症病人中潜伏抑制缺失的现象。他们的研究结果表明,急性精神分裂症病人的潜伏抑制缺失,而经过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的慢性病人则表现出正常的潜伏抑制。进一步的临床研究支持了这一结果,并发现急性精神分裂症病人的潜伏抑制缺失以及慢性精神分裂症病人的潜伏抑制异常增强分别与病人的阳性症状和阴性症状密切相关。此外,有一些临床研究指出,多巴胺激动剂安非他明注射能引起健康成人被试的潜伏抑制缺失,而抗精神病药物则能增强潜伏抑制。精神分裂症的高度危险个体(如精神分裂症父母的子女)同样表现出潜伏抑制异常。最后,动物实验也表明,安非他明能诱发大鼠的潜伏抑制缺失,而抗精神病药物能逆转这一影响。这些研究结果表明,精神分裂症病人所表现出的潜伏抑制异常可以作为一种稳定的特征性表现,而且是一种跨种系的、可以表达在行为水平上的认知障碍模式。因此,研究潜伏抑制异常与精神分裂症之间的关系将很有可能揭示出精神分裂症这一严重精神疾病的某些神经生物学和心理学机理。

3 潜伏抑制的理论基础

尽管潜伏抑制的现象相对简单,但关于它的理论基础一直存在分歧。其中与精神分裂症相关的理论主要包括以下三种:

3.1 选择性注意理论

早在1911年,Bleuler就认为,“选择性注意”对于人类和其它哺乳动物维持正常的认知过程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选择性注意指的是过滤或忽视某种无关刺激的能力,这种去除无关感觉信息的干扰以保证中枢神经系统对有意义的感觉信息进行深度编码的神经控制机制亦被称为感觉门控。而精神分裂症病人正是由于缺乏这种将无关感觉信息“过滤”掉的能力,而导致正常的认知活动受到大量的无关信息的干扰,出现认知混乱和情绪异常症状,尤其是精神分裂症的各种阳性症状。

根据选择性注意理论,潜伏抑制现象是由于在前呈现阶段刺激反复呈现而不伴有奖励或惩罚性后果,因此机体的中枢神经系统将此刺激作为“无关”刺激而过滤,从而导致随后条件化训练成绩下降。而精神分裂症病人或精神分裂症的动物模型则由于缺乏这种选择性注意功能,从而出现潜伏抑制缺失。选择性注意理论可以用来解释潜伏抑制与精神分裂症阳性症状间的相关性。

3.2 Schmajuk-Lam-Gray(SLG)理论

Schmajuk-Lam-Gray(SLG)理论最早是由Schmajuk于1996年提出的关于潜伏抑制的神经网络理论。它主要强调的是条件刺激的“新异性”在条件反射建立过程中的关键性作用(见图1)。

根据SLG神经联络模式,在经典的条件反射建立过程中,CS的新异性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如果CS的新异性强,则CS在生物体内的表达强,意味着CS与US间联系(信息的存储)的建立更为紧密,最终的结果是CR(信息的提取)更为牢固。反之,则产生相反的结果。SLG神经联络模式可以解释潜伏抑制现象,由于条件刺激在前呈现阶段的反复呈现降低了其新异性,因此干扰了随后的条件训练反应,即潜伏抑制现象。

那么如何用SLG理论解释精神分裂症的潜伏抑制缺失?已知精神分裂症的病理生理学机制主要涉及边缘系统(内侧前额叶、海马、内嗅皮层、伏隔核等)功能的异常,以及脑内神经递质系统(如多巴胺)紊乱。Schmajukd等的一系列动物研究证实,海马、伏隔核壳部损毁以及多巴胺激动剂安非他明能提高刺激的新异水平以及刺激的内部表达水平,因此导致潜伏抑制缺失;而抗精神病药物氟哌啶醇则通过降低刺激的新异水平而逆转此潜伏抑制缺失现象。这与精神分裂症的临床观察和动物实验结果相一致。应该指出的是,SLG理论也主要适用于潜伏抑制与精神分裂症阳性症状间的相关性。

3.3 转换理论

潜伏抑制的转换理论最早由Weiner于1990年提出。Weiner等的研究发现,条件训练阶段而不是前呈现阶段的安非他明或氟哌啶醇给予能干扰或增强潜伏抑制,提示潜伏抑制现象的出现不能简单地用前呈现阶段的无关信息过滤不能(即选择性注意理论)来解释,它还涉及条件训练阶段的信息提取/分离。另外,临床和动物研究发现,潜伏抑制异常不仅表现在潜伏抑制缺失,有时还出现潜伏抑制的异常持续存在,而这无法用前两种理论来解释。

潜伏抑制转换理论认为,在前呈现阶段,反复呈现但不伴有任何强化的刺激(如声音)被机体(人或哺乳动物)视为无关刺激,可以忽视;但在随后的条件化训练阶段,同样的刺激却又伴随着惩罚后果,对机体而言转变为条件刺激;此时两种信息(无关刺激和条件刺激)相互“竞争”,前者向后者“转

换”的程度不同,潜伏抑制表达也不同。即适度的转换表现为正常的潜伏抑制现象;过度的转换表现为潜伏抑制现象缺失;而转换延迟则表现为潜伏抑制现象的异常持续存在。进一步的临床研究表明,精神分裂症的阳性症状与潜伏抑制缺失相关,而阴性症状则与潜伏抑制的异常增强相关。

4 潜伏抑制形成的神经机制

神经解剖学和药理学研究证实,中脑。伏隔核多巴胺(dopamine,DA)投射构成了潜伏抑制神经环路的主要成分,包括内侧前额叶(medial prefrontal cortex,mPFC)、海马(hippocampus,HIP)、杏仁体的基底外侧核(basolateral amygdale,BLA)、内嗅皮层(entorhinal cortex,EC)、伏隔核(nucleus accumbens。Nac)和腹侧被盖区(ventral tegmental area,VTA)。其中Nac发挥关键性作用。

脑区内微透析测定表明,Nac的细胞外DA释放的增加出现在条件化训练阶段而非前呈现阶段,提示Nac激活主要参与条件化训练阶段。进一步的研究提示,Nac的两个解剖亚区:核部和壳部分别负责不同的功能,前者是根据条件训练阶段的刺激强化而做出相应的行为调整,而后者则是抑制这一行为转换。已知Nac分布着从HIP、mPFC、杏仁体、扣带回的谷氨酸能纤维,以及VTA的DA能纤维,这些脑结构在潜伏抑制现象中发挥不同的作用。

目前认为,Nac的主要作用在于保证行为灵活性,即根据环境变化而相应地调整行为反应;从EC至Nac壳部的纤维投射的作用在于抑制这种行为转换;海马则是提供关于无关刺激或条件刺激线索关系的信息;BLA主要在强化和动机加工中发挥作用。而mPFC的作用尚不明确。

5 潜伏抑制动物模型的建立

有关潜伏抑制现象的理论、神经机制以及其与精神分裂症的关系为精神分裂症潜伏抑制动物模型的建立奠定了理论基础。近20余年来,已有大量的以大白鼠的潜伏抑制异常为精神分裂症行为模型的研究工作,并包括许多利用这种模型来研制新的抗精神药物的工作。其中对脑内神经递质传导活动的药物性调节、特定脑区的损毁以及神经发育模型是三种常用的产生大鼠潜伏抑制异常的方法。用于诱发啮齿类动物潜伏抑制异常的药物包括:多巴胺受体激动剂和拮抗剂、5-差劲色胺受体拮抗剂以及N-甲基-D-天冬氨酸(NMDA)受体的非竞争性拮抗剂。手术损毁的脑区主要是伏隔核、海马和杏仁体。而神经发育模型则是在大鼠出生前、后的不同发育阶段分别给予免疫攻击或环境应激。下面具体阐述这几种建模方法。

5.1 神经药物模型

(1)多巴胺模型

如前所述,中脑-伏隔核的DA投射构成了潜伏抑制神经环路的主要成分,而且DA与精神分裂症之间的密切关系已为临床和动物研究所证实,因此潜伏抑制的DA模型也是研究得最早和最广泛的一个精神分裂症的动物模型。1981年,Weiner等人首次证实,间接多巴胺受体激动剂――安非他明的躯体注射能引起大鼠潜伏抑制的缺失。随后的许多研究都重复了这一实验结果,从而确立了多巴胺的精神分裂症的潜伏抑制动物模型。

安非他明的潜伏抑制缺失模型具有两个特点。首先,潜伏抑制缺失只发生在条件训练阶段的安非他明注射,而前呈现阶段的安非他明注射不影响潜伏抑制。这一现象支持潜伏抑制的转换理论。其次,研究表明,安非他明躯体注射对潜伏抑制的影响与注射剂量相关:低剂量能引起潜伏抑制缺失,而高剂量却不影响潜伏抑制甚至能引起潜伏抑制异常增强。进一步的研究发现,低剂量的安非他明能特异性地引起Nac内的DA释放,而高剂量的安非他明则主要作用于纹状体内的DA系统,提示了Nac在潜伏抑制神经机制中的重要作用。

除安非他明外,多巴胺D1受体激动剂SKF38393和D2受体激动剂quinpirole(喹吡罗)也被报道能干扰潜伏抑制。此外,安非他明注射还能导致正常人类被试的潜伏抑制缺失。应该指出的是,所有这些由多巴胺激动剂所引起的潜伏抑制缺失都能被经典的抗精神药物氟哌啶醇和非经典的抗精神药物氯氮平所逆转。

(2)N-甲基-D-天冬氨酸(NMDA)/谷氨酸模型

已知,大脑前额叶皮层的谷氨酸锥体细胞与中脑-边缘-皮层DA系统和背中缝核5-HT神经元之间存在相互的纤维联系,形成神经环路。这些环路与精神分裂症的发生和药物治疗均密切相关。目前的观点认为,精神分裂症的发生是源于脑内多巴胺系统异常所引起的谷氨酸分泌的超抑制以及继发的谷氨酸NMDA受体功能减退。动物研究表明,不同的NMDA拮抗剂对潜伏抑制发挥完全不同的影响,即分别引起潜伏抑制缺失和潜伏抑制异常增强。前者的代表药物氯胺酮(ketamine,Ket)。如Razoux F等发现,前呈现阶段的Ket急性注射(25mg/kg)可引起大鼠的潜伏抑制缺失。BeckerA等的研究结果与此一致,即连续5天被腹腔注射30mg/kg Ket的SD大鼠在4周后表现出潜伏抑制缺失,以及海马内D2受体结合的增加以及前额叶皮层内的谷氨酸受体结合的下降。后者的代表药物是PCP和MK-801。如研究表明,条件化训练前立即给予pcp[211和MK-801能引起潜伏抑制的异常增强。进一步的研究指出,此潜伏抑制增强只能被非经典的抗精神病药所逆转。

(3)5-羟色胺模型

近10年来,随着5-HT2A受体的拮抗机制在非经典的抗精神病药中的作用得以明确,5-羟色胺在精神分裂症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日益引起关注。目前的研究表明,5-HT受体拮抗剂的潜伏抑制调节作用以增强为主。而且与多巴胺受体激动剂和NMDA受体拮抗剂不同的是,5-HT受体拮抗剂主要是在前呈现阶段发挥作用,而前两者则主要在条件结合阶段发挥作用。如研究表明,选择性5-HT拮抗剂WAY100635只有在前呈现阶段给予才能增强潜伏抑制;选择性5-HT2A受体拮抗剂SR46,349B(2.4mg/kg)和IC1169,369(40mg/kg)只有在前呈现和条件化两个阶段都被腹腔注射时才能增强潜伏抑制。这些研究结果提示,5-HT神经递质系统可能主要参与的是无关感觉刺激的加工过程。

5.2 脑区损毁模型

精神分裂症常伴随有中枢神经的器质性的病变。建立潜伏抑制异常的精神分裂症动物模型的另一种方法是针对性地对某些与精神分裂症有关的脑区实行局部性的结构性损伤或药物性干预。目前比较明确的与潜伏抑制缺失相关的脑区位于中脑-伏隔核这一神经环路中。

(1)伏隔核损毁模型

Nac及其DA能神经元分布构成了潜伏抑制神经环路的主要成分,主要参与条件反射训练阶段。如Joseph MH等的研究发现,条件反射阶段前的双

侧Nac内的安非他明注射能破坏潜伏抑制表达,而双侧Nac内的多巴胺拮抗剂氟哌啶醇注射能使潜伏抑制表达异常增强,6-OHDA所致的Nac多巴胺末端的损毁也能导致潜伏抑制异常增强,提示伏隔核内多巴胺功能增强所致的潜伏抑制减弱是由于条件反射阶段的多巴胺释放所引起的。进一步的研究表明,Nac的壳和核亚区具有不同的功能,壳部损毁的结果是潜伏抑制破坏而核部损毁则是潜伏抑制的异常持久存在。脑区内微透析分析表明,刺激的前呈现能消除Nac壳部的多巴胺的条件性释放,从而导致条件性恐惧反应减弱。相反,核心部的多巴胺释放不受影响。这些数据提示,伏隔核壳部主要参与了潜伏抑制的干扰过程。

(2)杏仁体和海马损毁模型

背外侧杏仁体的损毁,也与Nac核部损伤一样,产生潜伏抑制的异常持久存在。关于海马损毁对潜伏抑制影响的研究结果不一致。成年大鼠的研究表明,海马损毁导致潜伏抑制的异常增强。而出生后7天大鼠的腹侧海马损伤则破坏了青春期后动物的潜伏抑制。

5.3 神经发展模型

以上所阐述的用于建立拟精神分裂症潜伏抑制异常动物模型的方法主要是以成年啮齿类动物为研究对象,而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脑成像和神经病理学研究证据表明,相当一部分的精神分裂症的成年病人表现出一种神经发展紊乱,即脑异常在生命早期已经存在但其完全表达则出现在成年之后。为进一步深入地探讨精神分裂症的神经发展机制,有必要建立精神分裂症的神经发展模型。目前常用的建立潜伏抑制异常的神经发展模型主要包括两种:其一是在胚胎发育期即动物出生前给予免疫刺激或物理应激;其二是在动物出生后的某些关键性发育阶段改变其生活环境,即环境应激。已有的研究结果证实,这两种建模方式所引起的潜伏抑制异常只在动物成年后才有显著的表现,而且这种潜伏抑制的缺失可被抗精神病药物所修复,这与精神分裂症的神经发展模型相一致。

(1)出生前的应激

出生前的应激方式主要包括物理应激和免疫性应激。物理应激模型指的是给予孕鼠不同类型的物理应激,然后观察成年仔鼠的潜伏抑制现象。如Bethus等的研究表明,孕鼠在孕期的最后一周被每天给予束缚应激,结果导致其雄性仔鼠的成年期潜伏抑制表达异常增强,但不影响雌性仔鼠的潜伏抑制表现。另一项研究则观察的是母鼠怀孕后期的束缚应激和不可逃避电击对成年雄性和雌性仔鼠潜伏抑制表达的影响。结果发现,孕期的束缚应激对成年仔鼠的潜伏抑制表达没有影响,而电击能引起成年雄性仔鼠的潜伏抑制缺失,但对雌性没有影响。这些动物研究的结果与人类的发现相一致,即精神分裂症病人所存在的性别差异,成年年轻男性的精神分裂症发病率高于女性。

流行病学研究已经指出,怀孕期间的细菌或病毒感染能增加精神分裂症的患病危险性。近年来的啮齿类动物研究也进一步证实了孕期的免疫攻击与动物成年后的精神疾病相关的脑、行为异常之间存在的因果关系。常用的免疫攻击因子是一种细胞因子诱导剂――聚肌胞苷酸(PolyI:C)。如最近的2项研究发现,孕期第9天的PolyI:C(2.5,5.0或10mg/kg)静脉注射不影响幼年仔鼠的潜伏抑制表达,但能干扰青春期后仔鼠的潜伏抑制现象。这些结果与精神分裂症的成熟延迟特性相一致,即胚胎期间的免疫系统激活并不影响幼年的潜伏抑制但却显著地干扰了成年期的潜伏抑制。此外,另有研究分别观察了孕期6、9、13或17天的PolyI:C(5mg/kg)静脉注射对成年仔鼠潜伏抑制现象的影响。结果表明,除了孕期17天的注射以外,其它的时间点注射均能引起成年动物的潜伏抑制缺失。这一结果提示,胚胎发育期间的免疫攻击所引起的急性细胞因子反应以及成年后的行为改变具有准确的时间点。由于这些由胚胎发育期间的免疫攻击所引起的成年期潜伏抑制异常可被经典和非经典的抗精神病药所逆转,以及这些成年动物的海马和内嗅皮层还表现出与精神分裂症相类似的病理学改变,提示发育过程中的中脑一边缘系统多巴胺功能紊乱在精神分裂症的发病机制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2)出生后的应激

目前常用于潜伏抑制缺失研究的出生后环境应激是指在一定的发育阶段,将动物从社会群体隔离,并根据发育阶段的不同,可以分为两种类型:(1)母婴分离(哺乳期),(2)社会隔离(断奶后至成年期)。Weiss IC等的研究表明,每天4小时的母婴分离能引起潜伏抑制的异常增强;相反,社会隔离不影响潜伏抑制。而Ellenbroed BA和Wilkinson LS等的研究同样证实了社会隔离不影响潜伏抑制,但单独一次的24小时母婴分离则能明显地损害潜伏抑制表达。关于早期应激的作用机制,目前的理论认为,早期应激通过干扰海马和前额叶的正常发育而发挥作用,而且海马和前额叶发育异常的后果,如潜伏抑制异常、应激反应的失调等,只在动物的性成熟后才有显著的表现。

激发个人潜能范文2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5A-0007-02

所谓学习潜力生是指智能正常,因自身原因(主要指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和目标等)造成学习上暂时落后,达不到国家规定的小学生合格标准,具有潜在能力、有待开发、学习上需要特殊教育和帮助的一类学生,是学校教育中客观存在的一个群体。

据全国少工委的一项统计,我国有中小学生约2.2亿,其中大约20%学生在成绩上属于“后进生”,还有更多人属于“隐性后进生”。我校的中、高年级段每个班级的潜力生少则一二人,多则五六人。小学教育是基础工程,能否成功地转化潜力生直接影响初中、高中甚至高等教育,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育转化潜力生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教师应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运用各种方法教育转化潜力生。

一、当前我校潜力生的教育现状

我们参考郭晓英(2004)《天水市初中学困生成因的调查及教育对策研究》一文中的学生、家长和教师问卷,制作了此次调查问卷,并于2012年3月对重庆市高新区巴山小学、沙坪坝区实验一小和重庆大学附属小学的潜力生、潜力生家长及教师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后,各选择了50份有效调查问卷进行统计,了解到当前小学教育中对潜力生的教育现状情况(见表1-3)。

通过对调查数据、课堂观察和随访记录分析,我们得出当前小学教育中潜力生的教育现状如下。

(一)存在歧视潜力生的现象

新课程背景下,学校教育应该是面对全体学生,包括学习好、中、差的学生,但事实上学校教育中,教师们总是关注那些好学生,普遍存在排斥潜力生的情况。学生问卷调查中(见表1)“课堂上老师提问时,老师”,18%的学生选择“经常叫你回答问题”,40%的学生选择“有时叫你回答问题”,8%的学生选择“从不叫你回答问题”;“班里同学对你的态度”,8%的学生选择“不喜欢与我交往”,6%选择“有时讥笑我”;教师问卷中,您对“潜力生的态度”,4%的教师选择“歧视”(见表3)。

从上面的数据可以看出,潜力生在学校教育中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和关爱,有的甚至被遗忘。

(二)补课以“补短”为主,同时限制了潜力生的爱好与特长的发展

学生问卷调查中(见表1),“你放学后经常被留下来补课吗?”2%的学生选择“经常”,36%的同学选择“有时”;“你经常被留在教室里补课,不准去上你喜欢的计算机和体育课吗?”56%的学生选择“有时被留在教室”。教师问卷中(见表3),“您因潜力生成绩差不让其上计算机和体育课吗?”28%的教师选择了“是”,26%的教师选择了“有时是”;“您经常留学生补课吗?”8%的教师选择了经常留学生补课。以上数据显示,当前潜力生的转化多半是从“补短”的角度考虑,教师为了提高潜力生的学习成绩主要在时间上下功夫,采取机械重复的方法,加强课本知识的补习。

潜力生学习上存在不够努力的情况,常有教师把限制甚至禁止潜力生上其所喜欢的课作为惩罚手段。如潜力生未交语文或数学作业,就不准上计算机课或体育课(小学生比较喜欢计算机课和体育课),在教室里补做作业。

(三)家校配合不够

首先,家长在子女教育观念上存在问题,不积极配合学校的教学工作,因此给学校的管理和教育工作带来了很多困难。部分家长只看重孩子的学习成绩,不注重孩子的品德和行为习惯。少数家长还包庇做了坏事的孩子,要求教师不要批评教育其孩子。有的家庭教育方法粗暴,家长问卷调查中(见表2),“你经常教育孩子的方式是什么?”32%的家长选择“训斥”,8%的家长选择“打骂”。孩子一旦出现成绩不好,家长就训斥、打骂孩子,让学生特别是潜力生的学习压力很大。有的家长要么就责怪教师没教好学生,这点从“您认为学习潜力生的形成是”,2%的家长选择“教师教学方法欠佳”中即可知道。

其次,学校部分教师不善于利用家庭教育的力量对潜力生进行教育。教师问卷中(见表3),“您认为学习潜力生的形成是”,80%的老师选择“家庭教育不当造成”。在家长会上有些教师总是要点名批评潜力生,甚至对其家长也进行“教育”。教师对潜力生家长的态度生硬、冷漠乃至责怪、训斥,认为家长没有配合好学校各项工作,未在家辅导孩子,这就导致家、校缺乏沟通,增加了教师转化潜力生工作的难度。

二、转化潜力生的两点策略

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指出: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鼓励、唤醒和鼓舞。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威廉・詹姆士研究发现:一个人在没有受到激励的情况下,他的能力仅能发挥20%-30%,如果受到正确而又充分的激励,能力就可能发挥到80%-90%,其中50%-60%的差距是激励的作用所致。

(一)实施激励教育要明确其特点

1.激励教育的多样性。教师要根据潜力生的具体情况,对他们进行多角度的奖励,满足他们的成就感,使其受到激励后更加努力。例如,可以设置进步奖、战胜困难突出奖、最佳信用奖、最佳创意奖等;激励的方式也可灵活多样:如学习用品之类的小礼物、激励性的书面语、激励性的面部表情语和手势语等。通过多种多样的激励形式,让潜力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充分发掘自己的潜能,成为具有健康心理品质的人,形成“初步成功―获得初步成功的体验―自信心增强―产生较强的成就动机―获得较大成功―获得较深刻的成功体验―自信心进一步增强”的良性循环。

2.激励教育的及时性。从激励的实效性看,只有及时激励潜力生,才能起到较好的调节和启发动机的作用。当潜力生有了进步,即使是很微小的,教师都应该肯定,及时给予表扬,这样潜力生就会在教师的肯定中继续努力,这将更加有利于教师开展下一步的学习方面的指导工作。实践证明,适度的激励可以引发学生积极向上,激发其成就内驱力(即成就动机),激活其内在积极性,使其经过自己的积极行动不断追求成功,最大限度地发展自身潜能。

“激励”作为教学手段,在课堂上,要求教师根据潜力生的实际,从接近潜力生生活的角度,来创设具体的激励情景,给予潜力生更大的思维和活动空间,营造活泼和谐的氛围,引导潜力生主动参与,自觉探讨,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通过多鼓励肯定,发挥潜力生的长处,激发潜力生的学习热情,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二)形成家校共育合力

潜力生的转化教育单靠学校教师来做这项工作,难以收到较好的转化效果,争取和依靠家长配合学校教育工作是做好转化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学校作为育人的主要阵地和先导力量,既要在理念和方法上进行引领,又要充分信任家庭的教育作用。教师常与潜力生家长交流,能及时了解潜力生在家的表现状况,做到有目的地实施教育活动,防止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脱节。

首先,要指导家长改变教育观念,协助教师做好潜力生教育转化工作。作为潜力生家长,有的认为自己的孩子不是读书的料,因此对其失去了信心。面对这样的家长,学校必须做好家长的思想工作,更新他们的观念,树立家长的信心,争取家长的配合。家长对自己的孩子不能急于求成,也不能轻言放弃,要从实际出发,顾及孩子的身心特点和自身条件,以及孩子的兴趣爱好,给孩子制订合理的学习目标,使孩子能“跳一跳,摘到桃”,获得成就感。

激发个人潜能范文3

【关键词】甚低频;极低频;蓝绿激光;中微子

一、前言

潜艇是一种既能在水面航行,又能在水下作战的军舰,是海军中极为重要的作战兵器之一,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核动力的装置,潜艇的作战威力更为显著。随着潜艇作战威力的日益提高,潜艇本身固有的一些弱点也逐渐暴露,潜艇的远程通信就是诸多弱项中极为薄弱的一点。当潜艇潜入水下,除了声纳以外,它几乎是个瞎子和聋子,得不到水面上一定范围内的敌方态势,上级指挥部的命令等信息。而对潜通信是决定潜艇生存能力和战斗力的重要因素,也是许久以来一直阻碍潜艇作战效能充分发挥的难题。

潜艇通信包括岸基对潜、潜艇对岸、潜艇与潜艇、潜艇与飞机、潜艇与舰艇之间的外部通信和潜艇内部通信等。为减少潜艇暴露的可能,通信方式多以隐蔽、单向非实时和低截获潜艇水下通信为主。对潜的通信多指潜艇水下通信,通信手段多采用电磁波通信、水声通信,及正在研发的中微子通信。

二、电磁波通信

电磁波通信,多在对海水有较大穿透能力的低频段和可见光频段进行,包括甚低频通信(3-30千赫)、极低频通信(30-300赫)及蓝绿激光通信等。

(一)采用甚低频频段是海军远程水下对潜指挥的最有效通信手段,它通常指频率规定在3~30KHz之间、波长为10~100km的空间波,它的传输速率可以达到70比特。这种通信手段主要用于岸对潜能信方式,通常是在潜望状态或水面航行状态,可使用甚低频这种通信方式。这是主要因为其它无线电频率的电磁波在海水中衰减很快,无法穿透海水,如果潜艇浮至近海面伸出天线接收的话,限制了潜艇的机动性。在反潜技术日益发展的今天,对潜艇的隐蔽性非常不利的。为此许多国家建有甚长波电台,是指挥潜艇最重要的通信设备。

(二)采用极低频频段的通信方式:它是指频率被定义在3kHz以下的无线电信号。这种电磁波在海水中传播是的衰减比甚低频频段的要小,因而能使潜艇在100m的安全深度上接收信号。

(三)采用蓝绿激光的通信手段:它对潜通信主要有三种方案:一种是岸基方式,这种方案比较灵活,通信距离远,可用于全球范围内光束所照射到的海域中。二种是天基方式,这种方案把大功率激光器置于卫星上完成上述通信功能,地面通过电通信系统对卫星上设备实施控制和联络。还可以借助一颗卫星与另一颗卫星的星际之问的通信,让位置最佳的一颗卫星实现与指定海域的潜艇通信。这种方法不论是隐蔽性还是有效性都不容置疑,应该说它是激光对潜艇通信的最佳体制,当然实现的难度也很大。第三种方式是空基方式.将大功率激光器置机上,飞机飞越固定海域时,即光束以一定形状的波束(15km长、lkm宽的矩形)扫过目标海域,完成对水下潜艇的广播式通信。使用蓝绿激光这种通信方式使潜艇的安全深度大大提高,由于激光能穿透几千米的海水,甚至直至海洋深处,因此可以与水深几百米的潜艇进行通信,这样,潜艇不用上浮到接近海面的位置,就能与地面进行通信,大大提高了潜艇的安全深度,保证了潜艇具有良好的灵活性和隐蔽性。由于其频率高、耗能少蓝绿激光通信时,工作频率在1012-1014Hz,通信频带宽,信息传输能力很强,同时,海水和大气层对蓝绿光波能量损耗极小,使通信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增强,这样不仅提高了潜艇的生存能力,而且能够及时协调潜艇与地面、海面和空中的作战行动。这种通信方式安全性好激光波束的宽度小,方向性好,抗截获、抗干扰、抗摧毁能力强,且不受电磁波及核辐射的影响,因此,潜艇在深海处就能够与地面进行通信,避免了敌方的测向、侦察和监视,更便于隐蔽作战。

(四)随着激光技术的发展,人们又把目光投向卫星对潜激光通信。激光是极高频、频段在10千千赫以上(波长3-30微米)的电磁波,通过卫星将信息发送或反射至潜艇。激光通信传输速率快,比极长波系统快几十万倍,具有方向性好、亮度高、能量集中、保密性强和有很强的抗核破坏能力等特性。激光通信设备可以做得轻便而经济,尤其天线小,一般天线仅几十厘米,重量不过几千克。激光通信的这些特点,可使潜艇在水下最佳安全巡航状态完成通讯任务。

三、水声通信

是利用音频或超音频机械波在水中传递信息。主要用于潜艇与潜艇之间、潜艇与水面舰艇之间的战术协同通信。既可传输话音又能传输电报,通信距离可达数十千米。研究表明,在水下600-2000米有一声道,声波在其中传输远达数千千米,是一种极有发展潜力的对潜通信方式。

四、中微子通信

目前,在科学家们的努力下,一种全新的潜艇通信方式——中微子通信已初见端倪,它是一种用中微子作为载体的通信方式。它对潜通信深度大,传输速率高,通信距离不限,但技术要求高,实现难度大,尚处在探索阶段。中微子的特性被揭示后,立即引起了通信专家们的注意,他们认为,利用中微子进行通信比利用电磁波更加优越。中微子是一种质量极小,又不带电的中性基本微粒。它能以近光速进行直线传播,并极易穿透钢铁、海水,以至整个地球,而本身能量损失很少,因此是一种十分诱人的理想信息载体,把它用作媒质进行水下、地下和星际间的通信,那么地球上任意两点之间可进行直线通信,其传播的准确度和速度是现代一切通信手段所无法比拟的。如果能将中微子通信技术应用到对潜通信上,那么在传播过程中,同样无衰减,且不易被截获,此外它还具有保密性强、不污染环境等特点。可是中微了的产生和检测极为困难,还有待人们作进一步的努力。

五、结束语

为了满足潜艇快速隐蔽、安全可靠,适应其水下活动的需要,保证其水下的安全性,所以对潜通信是决定潜艇生存能力和战斗力的重要因素,也是许久以来一直阻碍潜艇作战效能充分发挥的难题。长期以来,世界各国海军力求解决的就是如何保持潜艇战斗行动隐蔽性,又能保证对潜通信的可靠和不间断性,鉴于战略核潜艇以及常规潜艇在现代以及未来战争中的重要作用,各国还迫切希望为其提供更多优良的通信手段。

参考文献

[1]张杨等.激光通信及其在潜艇通信中的应用[J].光通信技术,2006.

[2]枊树要.激光对潜通信原理及发展[J].现代物理知识,2005.

激发个人潜能范文4

一、帮助听障孩子,把知识转化为能力一个人如果没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就不可能拥有出色的能力。但是知识不等于能力,我们要注重把听障孩子的知识转化为能力。这些听障孩子刚来学校时,什么都不懂,但当他们掌握了一定的知识后,就要让他们学会运用这些知识,促使他们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之中逐步形成各种能力。如:小王、小艾这样的学生,听觉障碍阻碍了他们接收外界信息,但由于他们语文知识积累比较扎实,因此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其他媒介很快就补偿了这一生理缺陷。他们大学毕业后,在正规的大企业里游刃有余,薪水和正常人相差无几,足可以说明知识与能力的关联。

二、善于发现与培养听障孩子的潜能1在生活中学,提高学习潜能

(1)围绕生活,制定目标:一方面,要给听障孩子树立一定的教育目标,有了目标才有切入点。目标的制定要根据听障孩子的自身情况,有目的、有计划、最大限度地开发其潜能。另一方面,要分年级、分类型制定不同内容的教学目标。

(2)根据兴趣,因势利导:听障孩子虽然身体上存在缺陷,但是他们在其他方面的天赋却是完好的。只有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才能开启他们的潜能,促进听障孩子多方面素质和人格的健康发展。

2在情境中学,激发创造潜能

(1)多种情境,多种激发:一方面,创设充满乐趣、师生互动、积极鼓励的课堂氛围,才能让听障孩子在动手、动脑、动嘴的教学过程中做到教学合一。另一方面,还要重视平时的班级管理,尽量把知识教育融会到孩子们的日常行动中,引导听障孩子在各种领域掌握知识技能,发挥自己的潜能。

(2)用多媒体,巧妙渗透:在教学中,多媒体教学的应用是个关键。通过多媒体把残疾孩子在生活中没有接触到的一些场景、一些实物、一些抽象知识等展现出来。视觉的刺激让听障孩子更加容易地学习,为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提供良好的先决条件。

3在体验中学,拓展想象潜能

(1)多多动手,锻炼思维:为了培养听障孩子的想象力,挖掘其想象潜能,充分利用课堂、课外一些活动,让他们多动手、多用眼、多动脑,开发他们的观察力、感知力、想象力、创造力,锻炼他们的创新思维。

(2)发挥特长,凸显特色:为了让听障孩子学到更多的知识技能,我们学校还开设有缝纫、烹饪、沙石画、手工等一系列特色的实践教育课程。这些技能教育的实施既丰富了他们的学校生活,使他们人人有专长,又使他们的大脑、机体得到了锻炼。

4多措并举,发展综合潜能

(1)多方投入,全面发展:教学中只有充分引导和开发听障孩子的综合潜能,才能挖掘出他们自身的闪光点和自我价值,树立他们的自信心,增加其责任意识,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社会企事业的爱心投入也很重要,通过游戏互动、节目表演等活动和残疾孩子们进行情感交流,开发孩子们的综合潜能。

(2)凸现服务性,彰显家庭化:特殊教育的直接目的就是让残疾孩子掌握技能,学会生活,形成服务意识。听障孩子首先要建立自我服务意识,只有学会了为自己服务,才能学会去服务他人、服务社会。同时,家长的意识、习惯、品德等都是残疾孩子的活教材。家长除了做到配合学校的教育外,还要做到不溺爱,适当地让残疾孩子在家里学做家务劳动,让残疾孩子在学做家务的过程中学会最真实的技能。

三、发现与培养听障孩子的潜能要注意的问题(1)教育听障学生要学会正确归因。潜能需要激发,这种激发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很多因素会影响我们是否能顺利激发潜能,能否正确归因就是其中一个关键因素。很多听障孩子明知自己不比其他同学笨,但当他们学习失败时,就会归咎于自己的能力不行,即使取得了好成绩,也只能证明他的某一方面的长处。这种学习上的消极归因使孩子们忽视了自己那巨大的可利用的智力潜能。潜能是内在的,一旦得以开发,便可以产生很大的动力。

激发个人潜能范文5

关键词:网络广告形式、受众、潜意识、心理

互联网无疑是当今世界最具划时代意义的一种新生事物,随着它的高速发展,网络广告作为网站收入的主要来源而备受关注,并且被作为一个新广告媒体的代表而广受赞誉。网络广告从不景气的冷冬走向暖春,可以说是在广告诉求方式、受众心理探索上的理性思考过程。目前,网络广告也在寻求更合适的形式,以弥补现实处境带来的尴尬。其中,潜意识诉求成为网络广告使用的一种行之有效的策略,其目的是让消费者在毫不费劲的同时不知不觉地接受广告信息,并且激发消费者的潜在需要。对于潜意识,许多心理学家对它进行过解释,利用好这些解释对我们探求网络广告的诉求有很好的帮助。

关于网络广告受众潜意识的研究

信息产业的高速发展,互联网的信息传播把人们紧密联系在一起,潜意识在此过程中发挥着一定作用。对于潜意识的研究,影响最大的恐怕是弗洛伊德,他充分认识到潜意识及其动力作用的重要性,并找到了研究它的方法,且对它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发展到今天,现代心理学理论也认为,人的心理结构是由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组成。

潜意识是指潜藏在我们一般意识底下的一股神秘力量,是相对于“意识”的一种思想。一些本能冲动、被压抑的欲望或生命力却在不知不觉的潜在境界里发生,因不符合社会道德和本人的理智,无法进入意识被个体所觉察,这种潜伏着的无法被觉察的思想、观念、欲望等心理活动被称之为潜意识。潜意识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征:1.能量巨大;2.最喜欢带感彩的信息;3.不识真假,直来直去;4.易受图像刺激;5.记忆差,需强烈刺激或重复刺激;6.在放松状态下潜意识最容易沟通。

潜意识如同“随风潜入夜”的春雨一般,对实现成功具有巨大的作用,博恩・崔西曾经说:“潜意识的力量比意识的力量大3万倍以上。”因为潜意识是形成人的一切思维意识的源泉,对人的动作、行为具有很大的控制作用,它影响我们的思考、感觉、行动的方式及我们的日常生活。比如我们在超市购买礼品时,就会下意识地联想到“送礼就送脑白金”的电视广告。因此我们在研究网络广告受众心理认知模式时,也应该充分把潜意识运用在网络广告视听效果的集成性和交互性上,使它在网络广告创意中发挥得淋漓尽致,为网民受众构筑一个宽阔的信息认知平台。

虽然人们意识不到潜意识活动的存在,但它对人的心理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美国学者维克利于1957年在美国新泽西州的一个汽车影院里做的一个潜意识诉求实验,证明了广告信息在进入观众的潜意识当中,是潜意识的力量勾起了观众的购买欲望,让消费者在毫不费劲的同时不知不觉地接受广告信息,从而激发受众的潜在需要。从中我们也不难看出潜意识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巨大影响是令人惊叹的。网络广告作为一种新兴媒介广告,是在国际互联网站上通过图文或者多媒体方式旨在推广产品、服务或站点的宣传手段。在任何时候它都是通过不断在网页上出现,来向广大受众宣传自己的产品品牌,以强化品牌名称在受众心目中的印象为重要使命和责任。因此,网络广告要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和特点,来提高其有效的关注率,并唤起人们的注意,进而把人们的潜意识注意转换为有意注意,最终达到有效地完成网络广告信息传播的任务和效益。通常来说,要想引起人们对某件事情的注意,首先就要让他进入潜意识注意的状态,然后发展成为有意注意。而在这其中,广告信息外在形式的刺激性成为潜意识注意生成的决定因素。网络广告也会出现这种情况,有时受众只会被跳动的广告图标、Flas、网络小电影广告等形式吸引,然后才会逐渐被引导到有意识地去注意详细的内容。打开以后才会有意识地去注意详细的内容。这种状况就属于从潜意识状态转化为有意识状态了。通过上面的例子我们不难发现,改变潜意识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就是通过不断的视觉感官刺激,将一些正面的信息或画面输入潜意识之中。所以,外部刺激对于受众来说是很关键的作用,而这一点对于传播者来说,恰恰是最应该研究和总结的。

网络广告中的潜意识分类

潜意识理论研究发展到今天,其分支庞杂。而运用到网络广告的潜意识形态多表现为镶嵌的视觉潜意识和听觉潜意识。

人们的视觉受到潜意识的影响。在判断物体整体特征时,无意识视知觉具有形状优势效应①。也就是说在潜意识状态下,人们会受到视知觉的刺激,它是“通过提供人所无法意识到的信息达到说服的目的”。②网络广告常用的一种方法就是镶嵌,镶嵌是视觉潜意识的一种,是运用高速摄影或喷墨技术插在某个画面上的微小的图像。当我们打开网站时,除了可以看到镶嵌在各个网页上大小不等的各种广告以外,我们还可以看到那些以极快速度弹出来的广告窗口,它有时还可以强制性地占据整个屏幕或不定向地游弋于网页之上。尽管这种广告形式令我们特别讨厌,但是它在无形之中还是刺激了我们的视觉细胞并引起我们下意识的注意,这有时能起很大的视觉冲击作用。如果这些网络广告符合我们的兴趣或当时的需求,就能引起我们有意识地去注意,从而达到一定的宣传效果。

听觉潜意识,顾名思义,是指诉诸声音的潜意识暗示。大量的心理学实际研究结果发现,阈下刺激对人的行为有很大的影响。这些研究中比较著名的就是威尔逊在1979年所做的“两耳分听”实验。这个实验证明“阈下刺激在不知不觉之中,仍然发生影响”。③在网络广告运用中多以企业形象广告多见。企业形象广告主要传递企业独特的精神、理念,而通过音乐特定的旋律、节奏,可以使网民在无意识的状态下领略隐约的企业文化。另外,也有将两者结合起来运用的网络广告,它将更全面地发挥潜意识对人的本能刺激。

因此,网络广告在制作和设计时应该注意:l.色彩鲜明醒目,标题简明扼要,图像清晰,点明主题,构图新颖独特,在较短时间内唤起受众的视觉潜意识注意。2.通过明快悦耳的节奏和旋律,刺激受众的听觉潜意识注意。3.运用新异刺激与强烈视觉对比的动画形象,并结合强烈劲爆的音乐,充分激发受众的视觉潜意识注意、听觉潜意识注意及触觉潜意识注意。只有这样才能照顾到受众的好奇求异心理,并以最新鲜最奇特的内容入题,来不断地激发受众的视觉、听觉等潜意识注意,使其在潜移默化中转换成有意识注意,最终网络广告肯定会取得很好的效果。

潜意识在网络广告中的外延表现

早期网络广告的传播效果基本上都是通过点击率来衡量的,但事实上衡量网络广告效果的合适标准与主要依据并不是点击率,如果要是按照点击率作为衡量依据,那么很大一部分网络广告的效果就会被忽视。当网民看到网络广告横幅时,广告就已经产生了效果,而并非要亲自去点击之后才会产生效果。如果一个人能够完整地看完一个四五秒的banner,他就会了解这个广告的大概内容,该网络广告的目的就已经达到。目前,网络广告的形式除了交互式广告需要网民的点击参与外,大部分形式都是通过潜意识来达到广告传播效果的。其形式主要包括:网幅广告、文本链接广告、电子邮件广告、插播式广告、赞助式广告、伸缩式网幅广告、网上视频广告、网上流媒体广告、网上声音广告等。

从长远的角度看,目前的青年人是伴随着网络成长起来的一代人,他们对网络的依赖和忠诚度较之其他年龄层次的人更甚,10年后他们将成为最有能力的消费者。网络广告能否风光,一方面需要网络技术的创新带给人们新鲜感,另一方面需要消费者对网络广告的“再度宠爱”。从青少年心理特点来看,他们对未知事物充满好奇、冒险,对网络媒体的认知和接受程度高,因而,网络广告的潜意识作用更容易根植于青少年心中,这对于欲长期树立品牌形象或抢占下一代消费市场的企业广告(如SONY、NIKE)尤为有利。

今天,随着科技、信息产业的高速发展,以Internet为传播媒介的这种崭新的大众媒体,正在悄然驶入到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它以方便、快捷、交互性强的优势为人们所喜爱,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网络广告这种新的传播方式,既可以为不同的受众实施不同的广告宣传,也可以用图、文、声、像等多种形式传送多感官信息,并为消费者和广告商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潜意识现象广泛存在于网络广告之中,其力量和作用是巨大的,网络传播者应很好地掌握并使用人们的潜意识规律,提高网络广告的传播效果,使网络广告朝着健康正确的方向发展则是我们应该深思和研究的重点。

注 释:

①柯学、白学军、隋南:《视知觉无意识加工中的形状优势效应》,《心理科学》,2004(2)。

②刘晓红、卜卫:大众传播心理研究,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年版,第155页。

③张春兴:《现代心理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56页。

激发个人潜能范文6

〔关键词〕激发兴趣 潜能 高效课堂

兴趣,是一种带有情感色彩的认识倾向,它以认识和探索某种事物需要为基础,是推动一个人去认识事物、探求事物的一种重要动机,

是一个人学习和生活中最活跃的因素。潜能就是潜在的能量,常指人类原本具有却没有被开发的能力。

每一个人都有他自身的兴趣与潜能,兴趣的培养与潜能的激发可以使人类创造更多的奇迹。如果能够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潜能,并将准确的运用到教学中,那么高效的教学课堂也就随之产生。

所以,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潜能就成为了一线教师应该着重考虑的一个关键点。如何在教学中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呢?

一、为孩子创造一个愉悦的学习环境

良好的学习环境应该包括:外部环境和内在因素两个方面。首先是内在因素:要让学生保持着一个良好的心态,要让他觉得自己在这一节课中对提出的问题可以畅所欲言,可以真实的发表、谈论自己的所感所悟。面对难点,可以通过老师的引导、同学之间的互助进行解决。其次,好的外部环境也可以使学生感到愉悦,例如:充满音乐氛围的音乐教室、音质较好的音响设备等。所以无论从外部环境,内在因素都应让孩子觉得放松、愉悦。

二、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

教学中要巧妙的利用各种教学方法,让枯燥单一的学习转为学生自主的探究学习。例如: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在教学中把音乐知识利用游戏的形式让学生感知、发现;结合生活的经验让学生去探索;利用学生的竞争、团队心理特点,让他们进行小组合作、创编、比赛;以及规定结束时间的“短时间注意力集中学习法”等。再例如:将音乐教学与信息技术、音响视频进行的有效的整合这一方法。以欣赏课为例:我在教《渔舟唱晚》这一课时,如果由教师只是单一的说教然后放录音给学生去聆听,那么学生很快就会表现出枯燥、厌倦。然而当使用多媒体后,把学生置身于一个有声,有色,有情,有景的艺术氛围里,强化了学生的参与感,使学生的情绪受到感染,无论从听觉还是视觉都给与了学生极大的感官冲击,不仅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多媒体能够准确地表达体裁和音色,准确地表现音乐形象。教学效果也有了明显的提高。

此外,和孩子们经常在一起我还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因为我喜欢 某某 老师,所以我喜欢这门课。根据这一点我认为,想办法让学生去喜欢学习不如先想办法让学生去喜欢这门课的代课老师。那么,如何让孩子喜欢老师,我想主要就是老师的个人专业素质、人格魅力等。作为一名音乐教师,悦耳的声音、大方的教态、优美的肢体语言、得体的仪表等方面都是让孩子能够去欣赏、去喜欢的因素。

三、引导学生找到学习的窍门

常言道: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通过我们教师去传授知识,不如让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找到一些学习的窍门。教学实践中,我给孩子们教授了:哼鸣就像含着半口水;手放耳朵边,出现小窝窝,让声音“竖”起来;先唱歌后唱谱,树立音高关系等小窍门。由于这些小窍门简单易学,操作性强,学生们对音乐的学习兴趣有了很大的提高。

四、有效鼓励,树立自信

都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捕捉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哪怕是一件很小的事情,也要让他清楚的知道我的长处是什么。例如:音准不好的孩子往往在唱歌时会受到其他同学的哄笑,但是如果他的节奏感很好,那么适时的表扬会让他重拾自信,渐渐的喜欢音乐课,直至对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

五、善于巧妙利用学生自身潜能,提高教学效率

在学生对音乐有浓厚兴趣的基础上,善于利用学生自身的潜能也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率,从而打造高效课堂。

上一篇名人警句

下一篇运动会进行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