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而后知不足范例6篇

学而后知不足范文1

总是安于现状的人只会止步不前,纵使乐,也只乐在一时,不得一世,有句话不是说,笑到最后才是赢家么?人生本是一个游戏,谁能够笑到最后,谁才是这场游戏的最终赢家,笑不到最后,说什么都是枉然。知足?说好听点叫安于现状,不贪慕虚荣;难听点叫不思进取,就例如仲永,七岁便会作诗,有极大的天赋,可他不思进取,安于现状,到最后落得个“泯然众人矣”的下场。满足于现状的人是不会有什么大的作为的,一辈子只会庸庸碌碌,就我本人而言,我是不支持“知足者常乐”这句话的;相反的,我认为知足只会毁了自己,毁了自己本前途无量的人生路。

不知足者总是不断地为自己制定新的目标,让自己不停地向前奔跑,不停的去奋斗,然后凭自己的力量去取得自己想要的一切,在“奋斗”这条路上不停步,不安于现状的人,会笑到最后,会是最后的赢家,不知足的人在奋斗路上虽会很累,可他们乐得一世,而不是一时!爱因斯坦曾被埋没在一个专利局中充当小职员的平凡角色,可他还是不停的钻研,最终他开创了物理学的新天地;华罗庚埋没在一个小店铺中,在做好工作的同时,他又苦心钻研数学,在数学上取得巨大成就。试想一下,如果爱因斯坦和华罗庚都满足于现状,没有去研究物理和数学,那他们将会碌碌无为度过平庸的一生,不会在物理学领域、数学领域大放异彩,更不会在物理学、数学史册上留下至关重要的一笔。我是个不知足的人,我总是在达到一个目标的同时为自己制定新的目标,然后继续、追赶新的目标,循环往复、如此甚好。不知足不是贪心而是相信自己可以做到并且这个社会在进步,进步就要不知足,不知足才会不停的去奔跑、不止步,安于现状就会落后。

知足者常乐?那为什么油灯会被电灯取代,折扇会被电扇取代?为什么会出现全自动洗衣机、液晶电视等一系列高端技术产品,它们的出现证明了人是不知足的,也正是这种不知足才使得人们常乐。这种不满足于现状的积极态度引导人们不断向好的方向努力奋斗。

鲁迅有一句名言:“不满是向上的车轮。”因为不满才会努力奋斗,积极进取。

学而后知不足范文2

一只狗好不容易得到了一块肉,准备去河对岸的小树林中美美地享用一顿美餐。当它过河时,不经意间看到了自己在水中的影子。然而,孤陋寡闻的狗并不知道水中的那只狗是自己的影子,以为水中有另一只狗也叼着肉,并且比自己的还要大。于是它就连忙扑进水里去抢那块肉,谁知,水中的“肉”没有抢到,连自己那块真正的肉也被河水冲走了……

故事虽小,但它却包含着诸多值得我们思考的人生哲理。故事中的那只狗由于贪心不足,这山望着那山高,结果不仅没有抢到自己认为的那块更大的肉,而且连自己好不容易得到的属于自己的那块肉也丢掉了,只落得两手空空,后悔不已。人也是这样,有了某种东西后却不知道欣赏,不知道珍惜,没有的东西又一味追求,盲目追寻。俗话说“知足者常乐”,但能知足的人越来越少了,生活幸福和富足了,还要期望得到更多,其结果是该得到的失去了,不该得到的成了永久的梦想,落得个“竹篮子打水一场空”,这是人们的通病。老子曾说:“知足常足,终身不辱;知止常止,终身不耻。”然而,人生路上,很多人总是频频回头,既放不下过去,又错过了当下,总是处于痛苦和纠结中。很多人可能因为深知自己人生的缺憾,所以总会拿那些人们认为比较完美的人生来当坐标,总是会不由自主地去羡慕别人所拥有的东西,总是喜欢拿自己和别人作比较,总希望自己能超越他人而成为“佼佼者”,结果却往往是“人比人气死人”,落得个整日怅然若失,忧心忡忡。比来比去,人们的心里只剩下欲望,没有了幸福。一旦人追求的不是如何幸福,而是怎么比别人幸福时,幸福也就离你远去了。其实,每个人的人生都需自己去谱写,你可以参考他人,可以借鉴优秀,但绝不能复制和粘贴。生活中有许多积极的、好的方面,但许多人却忽略了它们,“只看到自己的不幸,忽略了自己的幸福”、“放大了别人的幸福,缩小了自己的快乐”是其真实写照。静下心来,好好想想自己已得到的东西,看看自己是否越来越好,是否离自己期望的目标越来越近……守住自己所拥有的,把握住当下,立足于现实,享受于现在,你就会拥有无比的幸福和快乐。

我国春秋时期的哲学家、思想家老子曾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的确,知足者方能常乐,欲望无度者,必然会身心疲惫。诚然,当今社会竞争激烈,我们不赞同消极的人生态度,每个人应该积极进取,不断梦想,参与竞争,因为只有竞争才能推动社会的快速发展。但当竞争者在竞争过程中遇到困难、挫折、失败而令人烦恼时,千万不能冲动和失去理智,不能脱离实际去做那些不明智的蠢事。最好是用知足常乐的心态去处理问题,这样才会使自己失落的心灵找到平衡点,这时知足常乐的心态会使你冷静下来,帮助你尽快调整心情,冷静地总结失败的教训,从而放下包袱,重拾信心,以力再战。知足是进攻前的淡定,是胜利后的审慎;知足是人生经历中的一把尺―――它可以丈量你人生积淀的深浅;知足又像是人生路上的一杆秤―――时不时地掂出你人生所获的真正价值。知足常乐是一种看待事物发展的心情,它不是安于现状的骄傲自满的态度。“止于至善”是说人应该懂得如何努力而达到最理想的境地和懂得自己该处于什么位置是最好的。知足常乐,知前乐后,也是透析自我,定位自我,放松自我的明智之举,是人生的大智慧。知足才不至于好高骛远、迷失方向、碌碌无为;知足才不会因心有余而力不足而弄得心力交瘁。正如巴尔扎克所说:“贪心好比一个套结,把人的心越套越紧,结果把理智闭塞了。”

知足是与不知足相对而言的,两者常常是相互交织、相互作用、相辅相成的,无论是知足还是不知足,都是一种人生的心态。知足能使人安逸、平静、达观、洒脱、超然;不知足能使人渴望、激情、拼搏、奋进、登攀。知足者,贵在知不可行而不行。在现实生活中,一个人能够知足地对待名利,又能不知足地对待事业,知足就会成为不知足的辅助和铺垫,不知足就成了知足的凝聚,这是人生境界的升华。面对物欲横流而又纷繁复杂的当今社会,学会知足常乐不失为一种高明的选择。因为,拥有知足心态的人们懂得:广厦千间,夜眠不过七尺;珍馐百味,日食只需三餐。知足,是一种心态,是一种心灵超越;常乐,就是以简单之心拥有快乐的生活。所以,知道满足的人才是富有的人,才是永远快乐的人。

知足是一种心态,是另一番风景。不喊痛,不一定没感觉;不要求,不一定没梦想;不说话,不一定没声音。知足,不代表自己平庸;知足,也不代表自己不精彩;知足,更不代表自己贫穷。知足是一种涵养,是一种平和,是一种风景,是一种静心寡欲的心境,是一种摆脱浮华的智慧。“闲听庭前花开花落,笑看远山云卷云舒。”这是一种从容,也是一种睿智。世界上有这样几种人:一种是“大智若智”,一种人是“大愚若愚”,一种人是“大愚若智”,一种人是“大智若愚”。而懂得知足的人属于最后者。知足是一种处事态度,常乐是一种幽幽释然的情怀。知足是一种情绪,是一种超越,是一种与世无争的大气,知足是一种气质,洒脱而令人敬仰。真正的知足者就像月亮,平和、静美、安详而翼翼发光,有春风的温暖和煦,又有细雨的润物无声;有山泉的清新惬意,亦有风平浪静后的波澜壮阔,这样的知足才是大爱无声、大美无形的圆满境界。真正的知足者,他不求闻达,但求平静;不求豪奢,但求率真,在宁静中享受安逸,享受人生,思量世界,谋划未来。

知足常乐,贵在调节。知足是从贪婪中偷来的享受,她高傲、优美,完全是精神的自由,灵性的释放,心灵的愉悦。知足,是需要我们有敢于放手的胸怀和敢于舍得的勇气,做到“如我所是”,完全不需要刻意、装扮和做作。知足者贫贱亦乐,不知足者富贵亦忧,知足常乐,怡然自得。知足者,对人,欣赏尊重,善于给予;对事,坦然面对,欣然接受;对物,能善于发现其阳光的一面;对情,琴瑟各鸣,相濡以沫,品出阳春白雪的高雅。做到知足常乐,良好心态就会与待人处事并驾齐驱,充满着和谐、平静、适意与真诚,这是一种人生底色。当我们都在忙于追求、执着名利、竭力拼搏而找不到方向的时候,知足常乐所孕育的宁静与温馨对于风雨兼程的我们无疑是一个最好的避风港湾,它使你蕴孕力量,让你体憩整理后,毅然前行。真正做到知足常乐,人生会多一份从容,多一些达观。

常言道:“不经历风雨,怎能现彩虹?”但生活并非一路通途,若想扬帆远航,必要的是我们应以“平常心”随遇而安;以“坦荡心”工作生活;以“君子心”交友淡如水,这样方能远离社会的险恶,方能出污泥而不染,方能远离痛苦的深渊,获得一种轻松的幸福。一个快乐主义者首先得有知足的修养和大气。没人要求你必须活出个样子,是否出息不重要,活的精彩才是关键,你要做的很简单,站起来,打起精神,拿出本心,去面对这个世界,享受自己的人生。宁静方能致远,知足才会常乐。

古人的“布衣桑饭,可乐终身”是一种知足常乐的典范。“宁静致远,淡泊明志”中蕴含着诸葛亮知足常乐的清高雅洁;“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尽显陶渊明知足常乐的悠然;沈复所言“老天待我至为厚矣”表达着知足常乐的真情实感。更多的时候,知足常乐是融合在平平淡淡才是真的意境中。王维在“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中觅得了精神归宿;朱自清在月下荷塘中偷得了片刻的宁静与欢愉;李乐微在“烟雾之中,星星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中寻得了自己的精神家园。知足安逸的生活的确是一种美,美在恬静,美在深沉,美在饱览浮华喧嚣之后心灵的富有。正因为“知足常乐”者能“宽其心容天下之物、虚其心受天下之善、平其心论天下之事”,才找到了快乐的本源,达到了人生的最高境界,才堪比更多人多了一份守望幸福的能力。正因为“知足常乐”者能坦然做事,坦荡做人,坦率交往,顽强的生命力才有了“不为名利伤身,不为钱财伤神”的豪迈与潇洒,短暂的芳华才有了“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的迥异与精彩。

知足常乐,是一种涵养,是一种享受,更是一种人性的本真。在孩童时代,我们会为拥有自己梦想得到的东西而喜上眉梢,笑逐颜开,烙下一串串深刻的记忆,今日重温,也许会忍俊不禁,但那时,我们是何等的满足与快乐。无论行至何方,身处何位,知足常乐永远都是情真意切的延续。人生,慢慢长远路,纷繁诱惑多,莫被“浮云遮望眼”,我们应本着“淡泊人生蓄以明志,清廉处事方能致远”的理念,学会“自我安慰”,学会“阿Q精神”,经营好自己的人生。

很多事情都是我们经历过了,才懂得它的弥足珍贵,最主要是我们遗落了那一份拥有时的心旷神怡。乐由心生,知足常乐。学会知足常乐,你就会在烦躁与喧嚣中,过滤一种压抑与深沉,沉淀一种默契与亲善,澄清一种本真与回归,久而久之,步伐轻盈,心情愉悦,精力充沛。如若人人都能知足常乐,世间便少一点横眉冷对,多一点笑脸相迎;少一些指责与推诿,多一些宽容与担当;少一些争吵与冷漠,多一些和谐与温馨;少一些欺瞒与涣散,多一些真诚与团结。这样,社会才充满祥和,人性才飘逸芳香。

当然,知足常乐,不是躺在功劳簿上自我欣赏,不思进取;不是睡在成绩单上沾沾自喜,盲目乐观,矫揉造作,狂放不羁。知足常乐的人,也并不只限于安然现状,更不是夜郎自大,而是善于用一颗感恩的心回馈世人,以一颗包容的心拥抱世界,以一颗进取之心开创未来。要懂得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去分析问题,洞察暂时的成功,透析眼前的失败,而后乐于进取,乐于开拓,为将来取得更大的成功鼓足信心,做好充分的准备。这样乐观的心态才不至于扭曲前进的风帆。知足常乐,真正意义上是个人永远追求的精神基站。愿天下人在物欲横流的世界中,都能知足总相随,常乐永相伴。

时下,当一名教师的确不易,做一名教师也的确清贫,但我们从事的职业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们应为此感到自豪,为此感到欣慰,为此感到满足和幸福。身为教师,其工作平凡而伟大。每天早晨,踏着晨露,呼吸着第一股新鲜空气,欣赏着当天别人还没欣赏到的美景,急匆匆奔向我们的“第二故乡”,去迎接天真纯洁的学生,这是何等的愉悦和惬意;每天晚上,我们送走收获满筐的学生后,消失在茫茫的夜色中,沐浴在路灯的光芒里,欣赏着星星的闪烁,享受着月光的柔情,又是何等的幸福和满足。我们虽然清贫、清苦,但我们却很坦然,很安逸,虽没有豪言壮志的口号,没有惊心动魄的事情,但也没有怨天尤人的抱怨,没有今笑明泣的大悲大喜。我们用温情、智慧诠释着教育的真谛,用爱心和奉献筑就着祖国的“希望工程”。我们的工作繁琐而复杂,平凡而普通,但我们却向未来竖起了一柱柱桅帆和一柱柱旌旗。让桅帆把自己和学生带到成功的彼岸,让这旌旗扬起独特的风采,去创造人类历史新的文明。

一支粉笔,两袖清风,一身正气,浩然如松。我们的收入虽然不丰,但与他人相比,可以肯定地说,我们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我们应该有知足常乐的师怀,不要斤斤计较,不要牢骚满腹,不要奢求额外的回报。教书作为我们的职业,薪水就是回报,教书作为事业,学生的成功就是回报,教书作为使命,祖国的繁荣发展就是回报。论财产,教师两袖清风,屈指可数,但教师却十分富有,因为我们拥有无数学生对我们爱的回报。你也许在八小时之外还付出了许多,但这也只体现了你是一位将责任放大的教师,但你并不能因为放大了责任就有充足的理由去追求更多的回报。就像农民不应奢望穿上自己种植的棉花织成的衣服、建筑工人不要奢望住上自己建筑的房子一样,教师不要奢望学生今后会对你有额外的回报。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播者,担负着培育下一代的神圣使命。孩子们纯洁的心、圣洁的情、浓厚的意,是任何人都不能去玷污的。

学而后知不足范文3

上台之后非常注重反腐,甚至提出要“打老虎”,而且也确实打到了一些“大老虎”,这些能够称得上是“老虎”的贪官,他们的官位都不小。然而能够称得上是“大老虎”的那更是不得了了。

以上这些“老虎”和“大老虎”之所以会挨打,那都是因为他们不懂得知足。要想做了那么大的官,整个人肯定是威风八面,而且生活也能算是富裕。可是钱是赚不完的。即使那些人已经拥有了很多金山银山,但是他们仍想拥有更多的钱,所以通过非法的途径去赚取更多的钱。结果怎样?还不是身败名裂。要是当初能够满足于现状,能够知足,现在也不会落得如此田地。

钱还是越多越好,而是适当就好。过多的钱并不会有多大的作用。所以对于钱这种东西我们要懂得知足。然而对于知识却不能如此。

一张试卷的设计肯定会有难易之分,这也是一种能够检验学生实力并且拉开档次的有效措施。我们学生都知道,通常数学试卷中的最后几道题都是比较难的。在考试的时候我们可能会因为时间的原因而放弃那几道题,这种做法确实能给我们的分数一个保障。可是在平时的练习中,我们是否也能如此呢?事实上,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在做到只剩下最后一道难题的时候会主动放弃,不然就只是看一下而已。因为他们会想:这是一道难题,我应该想不出来,而且其他人也不一定想得出来,把前面的都做好就够了。但是有一些同学却不觉得够了,他们并不知足,他们抓破头也要解出那道题,这也就是他们能够在考试中脱颖而出的原因。

学而后知不足范文4

1、人多是耻于问人。假使今日问于人,明日胜于人,有何不可?

2、君子不必避他人之言,以为太柔太弱。

3、学之行之而复疑之,此习矣而不察者也。故学礼所以求不疑,仁守之者在学礼也。

4、“蒙以养正”,使蒙者不失其正,教人者之功也。

5、为学大益在自能变化气质。

6、人若志趣不远,心不在焉,虽学无成。

7、盖稍不敬事,便不忠信,故教小儿,且先安详恭敬。

8、清则无碍,无碍故神;反清为浊,浊则碍,碍则形。

9、于无疑处有疑,方是进矣。

10、德性所知,不萌于见闻。

11、书须成诵。精思多在夜中,或静坐得之。不记则思不起。

12、论学则必期于圣人,语治则必期于三代,至于进为之方,设施之术,具有节级,凿凿可行,非徒托诸空言者。

13、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14、礼不必皆出于人,至如无人,天地之礼自然而有,何假于人?

15、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

16、人之好强者,以其所知可也。所知多则不自强满。学然后知不足;有若无,实若虚,此颜于之所以进也。

17、圣人未尝有知,由问乃有知。

18、不知疑者只定不便实作,则实作则须有疑,必有不行达理疑也,在可疑而不可疑不曾学,学则须疑,守旧无功。

19、凡人为上则易,为下则难。然不能为下,亦未能使下,不尽其情伪也。

20、不尽材,不顾安,不由诚,皆是施之妄也。教人至难,必尽人之材,乃不误人。观可及处,然后告之。

21、拂去旧日所为,使动作皆礼,则气质全好。

22、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23、且立志不可大小,志小则易足,易足则无由进,人若志趣不达,心不在焉。

24、无不知则无知,有不知则有知。

25、天资美不足为功,惟矫恶为善。

26、教之而不受,虽强告之无益。譬之以水投石,必不纳也,今夫石田虽水润沃,其干可立待者,以其不纳故也。

27、心既虚则公平,公平则是非较易见,当为不当为之事自知。

28、诚明所知,乃德良知,非闻见小知而已。

29、为学大益,在自能变化气质。

30、常人教小童亦可取益。绊已不出入,一益也。授人数次,己亦了此文义,二益也。对之必正衣冠、尊瞻视,三益也。尝以因己以坏人之材为之忧,则不敢堕,四益也。

31、人多言安于贫贱,其实只是计穷力屈,才短不能营画耳,若稍动得,恐未肯安之。

32、圣人文章无定体,诗、书、易、礼、春秋,只随义理如此而言。

33、以爱己之心爱人,则尽仁。

34、民吾同胞,物吾与也。

35、若心但能弘大,不谨敬则不立;若但能谨敬而心不弘大,则入于隘,须宽而敬。

36、人谓已有知,由耳目受也。

37、使蒙者不失其正,教人者之功也。

38、道要平旷中求其是,虚中求出实,而又博之以文,则弥坚转诚。

39、此天地之仁也。仁人则须索做,始则须勉勉,终则复自然。

40、太虚无形,气之本体。其聚其散,变化之客形尔。

41、道德性命是长在不死之物也,己身则死,此则常在。

42、天地之道要一言而道尽亦可,有终日善言而只在一物者,当识其要,总其大体,一言而乃尽尔。

43、礼反其所自生,乐乐其所自成。

44、天无心,心都在人之心。一人私见固不足尽,至于众人之心同一则却是义理,总之则却是天。

45、以爱己之心爱人则尽仁。

46、礼即天地之德也,如颜子者,方勉勉于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勉勉者,勉勉以成性也。

47、见闻之知,乃物交而知。

48、蒙以养正,使蒙者不失其正,教人者之功也。

49、有急求义理复不得,于闲暇有时得。益意乐则易见,急而不乐则失之矣。

50、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譬之行道者,将之南山,须问道路之出。自若安坐,则何尝有疑?

51、天资美不足为功,惟矫恶为善,矫惰为勤,方是为功。

52、以有限之心,止可求有限之事;欲以致博大之事,则当以博大求之,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也。

53、心苟不忘,则虽接人事即是实行,莫非道也,心若忘之,则终身由之,只是俗事。

54、义理有疑则濯去旧见,以求新意,心中苟有所闻,即命名札记,不思则还塞之矣?更须和朋友之助。

55、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

56、学者欲其进,须钦其事,钦其事则有立!有立则有成;未有不钦而能立;不立则安可望有成!

57、为天地立心,为万民立言,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58、圣人必以天下分之于人,则事无不治者。

59、大中,天地之道也;得大中,阴阳鬼神莫不尽之矣。

60、形而后有气质之性,善反之同天地之性存焉。人之刚柔缓急,有才与不才,气之偏也。

61、天资美不足为功;唯矫恶为善,矫惰为勤,方是内功。

62、学者行礼时,人不过以为迂。彼以为迂,在我乃是径捷,此则从吾所好。

63、古之小儿,便能敬事长者,与之提携,则两手奉长者之手,问之,掩口而对。盖稍不敬事,便不忠信,故教小儿,且先安详恭敬。

64、古之能知诗者,惟孟子为以意逆志也。

65、学者既知此心,且择所安而行之己不愧。

66、人人有利欲之心,与学者正相背驰,故学者要寡欲。

67、如只据己之闻见,所接几何?安能尽天下之心?所以欲其尽也。

68、人虽有功,不及于学,心亦不宜忘。

69、教之而不受虽强告之而无盗,臂之以水投石,必不纳也。

70、古乐不可见,盖为今人求古乐太深,始以古乐为不可知。

71、贫富不均,教养无法,虽欲言治,皆苟而己。

72、学未至而好语变者,必知终有患。盖变不可轻议,若骤然语变,则知操术已不正。

73、古之小儿,便能敬事长者,与之提携,则两手奉长者之手,问之,掩口而对。

74、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75、礼所以持性,盖本出于性,持性,反本也。

76、百货亦有全不售时,官则出钱以留之,亦有不可买时,官则出而卖之,官亦不失取利,民亦不失通其所滞而应其所急。

77、学者所志至大,犹恐所得浅,况可便志其小,苟志其小,志在行一节而已,若欲行信亦未必能信。

78、古者天子既不养兵,财无所用,必大殷富,以此知井田行,至安荣之道。

79、人能不疑,便是德进,盖已于大本处不惑,虽未加工,思虑必常在此,积久自觉渐变。

80、居仁由义,自然心和而体正。

81、知之而不信而行之,愈于不知矣,学者须得中道乃可守。

82、有志于学者,更不论气之美恶,只看志如何!匹夫不可夺志也,惟患者不能坚勇。

83、诚意而不以礼则无征,盖诚非礼无以见也。

84、形而后而有气质之性,善反之,则天地之性存焉。

85、教者如洪钟,洪钟未尝有声,由叩乃有声。

86、今人为学,如登山麓,方其迤俪之时,莫不阔步大走,及到峭岭之处便止,须是要刚决果敢以进。

87、立本既正,然后修持。修持之道,既须虚心,又须得礼,内外发明,此合内外之道也。

88、寻春何需东郊外,春在千家万户中。

89、居仁由义,自然心和体正。学必如圣人而后已,以为知人而不知天,求为贤人而不求为圣人,此秦汉以来学者之大弊也。

90、学者学所以为人。

91、言有教,动有法,昼有为,宵有得,息有养,瞬有存。

92、此非可以聪明思虑,力所能致也。然而得博学于文,以求义理。

93、欲事立须是心立,心不钦则怠惰,事无由立,况圣人诚立,故事无不立也。

94、学贵心悟,守旧无功。

学而后知不足范文5

2、不自重者取辱,不自畏者招祸,不自满者受益,不自是者博闻。

3、善言古者必有节于今,善言天者必有证于人。

4、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5、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

6、凡阳必刚,刚则明,明则易知;凡阴必柔,柔则暗,暗则难测。

7、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8、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9、事有机缘,不先不后,刚刚凑巧;命若蹭蹬,走来走去,步步踏空。

10、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11、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12、失足,你可能马上复站立,失信,你也许永难挽回。

13、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14、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15、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德惟贤能服于人。

16、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17、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

18、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19、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

20、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21、事不可做尽,言不可道尽,势不可依尽,福不可享尽。

22、诚信是面镜子,时刻照射着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

23、浓抹艳妆,过则画蛇添足;淡抹朴素,实似画龙点睛。

24、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25、稚子之心,美在无邪;少女之心,美在无瑕;志士之心,美在无私;壮士之心,美在无畏。

26、诚信就像人身上不可缺的钙,没钙的还能算作人吗?

27、诚实守信是做人的根本,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花朵。

28、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29、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30、圣人择可言而后言,择可行而后行。

31、安莫安于知足,危莫危于多言。贵莫贵于无求,贱莫贱于多欲。乐莫乐于好善,苦莫苦于多贪。

32、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33、丈夫之高华,只在于功名气节;鄙夫之炫耀,但求诸服饰起居。

34、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先后相随。

35、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36、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37、崇尚诚信,华夏春风暖;推行法治,神州正气扬。

38、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恶之家,必有余殃。

39、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40、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41、人之为学,不可自小,又不可自大。

42、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

43、经常用诚信的尺子丈量自己,坚持以诚信的言行对待别人。

44、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45、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46、太山不立好恶,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小助,故能成其富。

47、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48、诚实的人必须对自己守信,他的最后靠山就是真诚。

49、富以能施为德,贫以无求为德,贵以下人为德,贱以忘势为德。

50、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51、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52、要足何时足,知足便足;求闲不得闲,偷闲即闲。

53、有功夫读书,谓之福;有力量济人,谓之福;有著述行世,谓之福;有真知卓见,谓之福;无事非到耳,谓之福;无疾病缠身,谓之福;无尘俗樱心,谓之福;无兵凶荒歉,谓之福。

54、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55、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56、热闹华荣之境,一过辄生凄凉;清真冷淡之为,历久愈有意味。

57、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58、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59、过而不能知,是不智也;知而不能改,是不勇也。

60、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61、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

62、行欲徐而稳,立欲定而恭,坐欲端而正,声欲低而和。

63、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64、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65、良药苦于口而利于病,忠言逆于耳而利于行。

66、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67、贫贱时,眼中不著富贵,他日得志必不骄;富贵时,意中不忘贫贱,一旦退休必不怨。

68、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69、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行成于思,毁于随。

70、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71、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

72、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73、君子义以为质,得义则重,失义则轻,由义为荣,背义为辱。

74、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75、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76、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

77、君子固当近,然亦不可曲为附和;小人固当远,然断不可显为仇敌。

78、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

79、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80、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81、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82、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83、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84、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85、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86、人孰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87、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

88、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

学而后知不足范文6

阅读对中学语文教师来说,就是他们的衣食父母。语文教师,他们以什么立足?靠什么糊口?指什么生存?读书呀――这些道理大家都晓得,你也不必说“腹有诗书气自华”,不必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千钟粟”,更不必引经据典说古人云“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或者引外国哲学家培根说“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高尔基“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因为他们每一天都这样教导学生。现在,如果还对着我们的语文教师说这一类的话,那就是把他们当作三岁的小孩子,果真如此,说明我们的智商也高不到哪里去!

认识已经解决了,我们为什么还把“阅读与中学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当作一个话题来讨论呢?

因为,现实中阅读与专业发展的关系发生扭曲。本该为专业成长而挤出时间大量阅读,深入阅读,让专业成长得更迅速一些,这是常规做法。然而,(1)现实社会阅读环境改变了人们的追求。人是环境的产物,人的认识和追求随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现实社会经济极大地发展,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存在决定意识,加之政府政策例如绩效工资的引导,一般人的意识都变得更重实惠,而不再以文化底蕴的蓄积为追求。(2)应试教育愈演愈烈,追求升学率成了学校教育的生存之道。老师更多的精力用在海量的习题和那几张考试卷上面,多数人迷失在狭窄而曲折的考试旅途上,在纷乱的试卷之中翻跟头。加上现在的学校教育班额大,老师的课时多,没有更多的时间用来阅读。(3)人们普遍地内心浮躁,急功近利,谁还说“板凳要坐十年冷”?(4)教师的待遇也是原因之一,什么时候能把教育真正变成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使全社会的人都争相去当教师,那时候教育将变成社会职业的宠儿,人们都愿意把自己的聪明才智贡献给祖国的教育事业,为全民族的未来而热爱教育。诸多原因令人们从心里远离阅读,有许多老师从来没有订一份专业杂志,他们的教学一年年没有多大长进,新华书店门前冷落车马稀,唯有卖教辅的书店里生意红火。

阅读,从中学语文教师做起!要努力唤醒全民族的阅读意识,重视读书。我们多么想看到当年的风景:公共汽车上年轻人专注于书本,路上边走边默念着外语单词,新华书店排队购书……那是我们民族的骄傲,是国家的自豪!或者说,其他人,我们管不了,全民族的事我们管不了,那就从语文教师开始吧!语文教师要坚守住这块阵地,只要有语文教师在,只要有语文教师还身体力行地奋不顾身地阅读,我们的国家和民族就有希望。

其实,有以读书为乐的主动读书,有处境艰困的被动读书。主动读书可以获取知识享受乐趣;被动读书则因教学知识能力所限发愤图强。中国古代有很多以读书为乐的例子,如传统的耕读之家,虽然是农民,按传统观点耕种不一定非要多少知识,但他们依然喜爱读书,以读书为乐。如果按时下观点,他们根本就无需读书,即只耕不读,照样生活。困而读书的就多了。《学记》有言:“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古人是“学然后知不足”,今人则倒过来了,知道自己不足却不知道学。古人“教然后知困”而后能“自强”,今人教而后也能“知困”,却不能“自强”。读书,难也哉!

怎样阅读?如何通过阅读促进中学语文教师专业发展?要使教师们切身感受到读书的好处,才会激发他们读书的欲望,只要付出读书的努力,就会促使专业发展,这是硬道理。

一、知困法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有教而知困,有研而知困,知困则必然发奋学习。还是有很多老师愿意在“教而知困”的情况下,能够“困而自强”的,这自然是阅读学习了。另外,以课题研究带动读书也是好法。例如,淮北一中陈超、王义梅老师2011年省级课题“以《论语》为主要载体的儒家文化主题式教学实践研究”,参与研究的课题组成员有近20位老师,他们研究热情高涨,学习劲头十足,不仅研读《论语》原著,同时涉猎相关的《论语》研究论著,有效地促进了整个语文组的读书学习。再如濉溪中学赵清林等老师连续两个省级课题《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策略研究》《高中语文选修课的发展性评价研究》,就推动了濉溪中学语文老师的阅读活动,其读书效果不言而喻。笔者和常彦龙老师负责的2010年省级课题“构建朴实而艺术的语文课堂之教学实验与研究”,下设四个子课题,从初中到高中,四个学校的语文老师参研,有六十人之众,从实验到研究,研而知困,有力地推动了读书活动,又从读到写,推动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二、引领法

这种方法要求在一个学校里有一个或多个学科带头人,他们利用自己的学识和声望引领老师阅读。这些阅读有一定的目的性。因为老师都是成人,不似少年时期按照老师的要求有计划地系统地进行阅读,他们往往带着问题到书中寻找别人或者古人的经验,利用他人的智慧解决自己的问题,此即目的性。学科带头人可以带领年轻教师在某个阶段针对某个问题阅读,年轻教师对带头人既相信又愿意接受他的教诲。比如,马鞍山二中的郭慧宇老师就有号召力,二中团队在他的引领下,读书蔚成风气。如果老师喜欢读书,他们的学生也会效仿,读书风气也会炽盛。另外,各级中学语文教研员应该担起引领阅读的重任,因为在教研这个岗位上,一二个人关系到全市语文老师阅读习惯的养成,关系到全市少年学子语文素养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