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表达方式范例6篇

记叙文表达方式

记叙文表达方式范文1

一、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文章

1.理清记叙文的六要素

一般情况下,记叙文包括六个要素,分别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弄清楚了这些要素,学生基本上就能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记叙文,把握记叙的要素,是了解全文内容的基础和关键,只有把文章所写的人物活动或事件的来龙去脉搞清楚了,才能从材料出发准确把握文章的宗旨。

2.理清记叙的顺序

记叙文的顺序主要有三种,分别为顺叙、倒叙、插叙,其中倒叙和插叙是要学生特别注意的,有着各自不同的作用。首先来看倒叙,作者或者根据表达的需要,或者为了突出中心,或者使文章结构有些变化,使叙述有波澜,或者为了造成悬念,常常会采用倒叙的手法。在具体的文章中,学生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分析倒叙的作用。其次,插叙,在记叙文中,插叙的方式有两种具体的表现,一是根据某种需要,暂时中断叙述,有关的另一件事情,其目的是为了说明某个人某一方面的特点;二是对有关事情的追溯和回忆,叙述完了,仍然按照原来的线索继续叙述,其目的是帮助学生了解更多的资料或背景知识。

3.理出记叙的线索

记叙文不论采用哪种记叙方式,都会通过一个线索将文章的材料有机地组织起来,抓住了这个线索,就能很快理顺文章内容,而且能对文章的结构有清晰的认识。记叙文的线索有很多种,或以时间的推移、空间的转换、思想感情的发展为线索,或以某一个人、某一物品、某个具体的问题贯穿全文。线索的本质就是联结材料的或明或暗的纽带,其作用就是使材料统一,结构严谨,便于文章内容的表达。

二、引导学生分析综合文章

1.分析记叙文的表达方式

记叙文最主要的表达方式是记叙,但不是唯一,我们通过学习教材中的记叙文会发现,它还有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这几种方式基本上是穿插在记叙中,虽然不成规模,但所起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各种表达方式的内涵和作用。首先是描写,即作者在叙述的过程中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环境、事件等进行较为细致的描绘,其目的是给读者鲜明生动的印象。其次是说明,一般是对某一物品或动物的形状、外貌、颜色等加以解释,可以起到补充说明的作用。再次是议论,即作者在记叙描写的基础上发表见解和看法,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最后是抒情,即作者表达自己的情感,可以让读者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

2.分析记叙文常用表现手法

(1)过渡。记叙文中常见的过渡方式有词语过渡、句子过渡、段落过渡等,其目的是为了承上启下,穿针引线。

(2)照应。记叙文中的照应大致可以分为四类,一是起始段落与文章题目的照应;二是开头和结尾的相互照应;三是前设悬念,后有照应,层层递进;四是文章中有相似或相近的词语、语句,称为复叠式照应,这类照应对突出文章中心、表明文章线索都有重要作用。

(3)悬念。在文章中设置悬念是为了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增强表达的效果。一般情况下,设置悬念后,会有照应。

(4) “抑扬”的表现手法。欲扬先抑、欲抑先扬是常见的“抑扬”手法,既可以贯穿文章的始终,也可以出现在某几个段落,我们可以通过对文章详略、主次的分析来把握作者想要表达的内容。另外,这种表现手法如果运用得巧妙,能够使文章摇曳生姿、波澜陡起。

(5)衬托。衬托是用一些别的人或事物作陪衬来突出某一人或事物的写作手法。

3.把握关键词语的深刻含义

在记叙文教学中,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引导学生把握关键词语的内涵:一是结合具体语言环境,借助上下文去推测、判断词语的含义。二是通过用近义词或同义词替换之后作比较,进而准确理解关键词语的内涵,可以通过朗读来体味,也可以通过查证工具书来区别。三是要注意关键词语的隐藏含义,即言外之意,有可能是褒义贬用,也有可能是贬义褒用。

记叙文表达方式范文2

近几年,省、地中考语文试题中都有对记叙文阅读能力的考查,可见记叙文阅读的重要性。从选材看,所选的记叙文内容丰富、语言优美、贴近生活,易于理解。材料更多的是选择反映人间真情、人生哲理、无私奉献的内容。从试题设置看,一般主观题占主导地位,但开放性试题越来越多,着眼于对文章的整体感知。

二、考查要点

1.能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分清记叙文的要素、人称、顺序等。如:

2012年的16题:根据你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填写下表。

2.概括文章内容。如2008年的24题:阅读全文,说说文章所要表达的中心内容是什么?2011年的第19题: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内容。

3.找出重点段落、关键语句、中心句,理解其在文中的作用;理解一些语句的深层含义;理解词语在上下文中的含义。如 2009年的21题:指出最后一段文字在文中的作用?

4.区别认识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几种不同的表达方式,理解其在文中的表达作用。如2011年20题:第⑩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5.理解题目的含义。如 2009年的20题:文题《最后的阳光》有什么深刻含义?2012年的20题:理解题目“一只空瓶子的温暖”的含义。

6.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如2009年的19题:做人应讲求诚信,卡夫卡为什么要欺骗小女孩?2011年的21题:陈乐平是一位普通的公交车司机,他身上有哪些优秀的品质,请列举出两点。

7.修辞手法的运用。如2010年的23题:读完全文后,模仿下面的句子,概括这位母亲的优秀品质,构成排比句式。母亲刚强、坚韧,令我感动; , ; , 。

8.主观开放试题。如2008年的28题:在生活中,你一定会有被理解、关爱或理解、关爱他人的经历,请就其中一方面举例,谈谈你的感受。

三、考点解读

这里说一下几种重要的表达方式。记叙和描写无疑是记叙文中最重要的两种表达方式,但在各地中考试题中考查最多的是描写、抒情和议论。

1.描写:是记叙文中写人状物常用的一种手法。好的描写常常可以使形象逼真传神、生动形象,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从中受到强烈的艺术感染。

2.抒情:即抒发和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常用的抒情方法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在记叙文中,抒情性的文字可以使文章的情感更加丰富、强烈,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3.议论:即作者对某个对象或问题发表见解,表明观点和态度。它是议论文中的主要表达方法,但用在记叙文体中可以起到点染主题、评价事物、折射作者思想的作用。

四、方法指导

近几年中考试题所透露出来的信息显示:记叙文阅读考题的设置多是课外的美文,多读、善思会有利于学习和应试。

1.要能根据文章的内容分辨文章的类型。阅读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有的是以写人为主的散文,有的是人物通讯。要会通过对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活动描写的分析,了解人物的思想品德及文章的主题思想。而以记事为主的记叙文,要能通过分析事情的经过,揭示事情的意义。以借物抒情为主的记叙文多属于抒情散文,有的是以一定的具体事物为对象,有的是以物喻人,作者往往把自己的情思融于事物或景物描写之中。

2.结合记叙文的文体知识对文章内容进行具体分析。要会分析记叙的要素、人称、顺序,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能根据文章各个部分之间的联系,理清文章的思路,归纳文章的主题思想,理解文章的详略与表达主题的关系。能从文章中找出重点段落和语句,理解它们的作用,并体会关键性词语表情达意的作用。

3.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在文中的作用。叙述和描写常常结合起来使用,阅读时要注意叙述和描写对深刻理解文章所起关键性的作用。

记叙文表达方式范文3

关键词:考场作文 误区 矫正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97(2014)10-0017-02

作者简介:章中华(1974―),安徽安庆人,本科学历,中学一级教师,江苏省包场高级中学语文教师。研究方向:高中语文教学。

作文在高考语文试卷中占70分,有人说“得作文者得天下”,确实有一定道理。学生在写作中存在许多“误区”,一旦进入误区,作文分数就极低,以致影响高考语文成绩。笔者在执教过程中总结了学生写作文时容易陷入的三大误区,并提出了相应的矫正对策。

一、审题不准确

新课程改革以来,高考作文一般不在审题上难为学生,作文材料内容明白,立意角度较多,学生基本能找到写作方向,有话可说。新材料作文以其开放性受到命题者青睐,笔者研究了2013年全国各地18套高考语文试卷后发现,无一例外,都选用了新材料作文的形式。

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文体不限,这样的要求为考生提供了自由发挥的空间。但作为选拔人才的高考,作文不可能信马由缰,文题之中都有“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这一要求,所以,考生在写作时还是要仔细阅读材料,把握材料内容,理解材料含意。

在平时的写作训练中,每次总有学生不能准确把握材料内容和含意,导致偏题甚至离题等方向性错误。如何避免陷入这一误区呢?

对策:反复阅读材料,把握关键词句,理解材料内容与含意。

新材料作文的材料主要分为故事型、寓言型和名言(或歌词)型几种,对不同类型的材料要采用不同的分析方法。故事寓言型,有人物、事件及结果等要素,首先要找准主要人物(注意:包含人和物),剔除次要人物,分析人物的语言、行为,把握人物的思想观点,探索人物行为与结果的关系;对名言(或歌词)型要理清语句层次,不停留于字面意思,要挖掘内涵,特别是对于比喻句,一定要把握喻体的内涵。另外,要重视材料中的关键词句或者材料后面的导语,这些语句往往提示了立意方向。

例如2013新课标I卷高考语文作文:一位商人买下一块钻石,专家为钻石中有道裂纹表示惋惜,怎样切割这块钻石呢?很多切割师都觉得风险太大不愿动手。后来,一位技艺高超的老切割师设计了周密的切割方案,并指导徒弟动手操作,一下子就把钻石切成两块。商人十分感慨。老切割师说:“要有经验、技术,更要有勇气。不去想价值的事,手就不会发抖。”

材料中人物众多,主要人物是老切割师和众切割师,众切割师害怕风险,不敢动手,老切割师勇敢去做,终于成功。其中老切割师的话“要有经验、技术,更要有勇气。不去想价值的事,手就不会发抖”是关键语句,强调了人们做事必然要面对风险,要想成功,不仅需要经验、技术,更要有勇气,“不去想价值的事,手就不会发抖”暗示要有良好的心态,不计较成败得失。分析可知,学生只要围绕“人们在生活中面对风险时应该具备怎样的正确态度”立意行文,凸显勇气和心态,就能达到准确审题的目标。

二、文体不明确

高考作文一般不限制文体,主张自选文体。然而不限制不等于没有文体,高中生考场作文主要是记叙文和议论文,选择了一种文体,就要具备这种文体的特征,不能不伦不类。“文体不限不等于文体不明,确定文体就要写出这种文体的特征”成为语文教师考前反复叮嘱学生之语。实际写作过程中,少数学生总会进入文体不明的误区,这种失误一旦发生,后果可想而知。

对策:弄清记叙文和议论文的文体特征,把握不同文体表达方式的差异。

一是文体特征不同。记叙文是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的文章,通过一件或几件事情,塑造一两个人物形象来表现主题,主张以事感人,在叙述过程中,要突出事件的具体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等;议论文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直接表达作者的观点和主张的一种文体,它不同于叙述文以形象生动的记叙来间接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主张以理服人。

二是表达方式不同。记叙文和议论文的表达方式各有特色,记叙文以叙述为主,适当议论、抒情,优秀的记叙文一定要摒弃流水账式的叙述,转入对场景的细致描写,要灵活调动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多种感官,把握写景状物的方位顺序,放大细节,勾勒人物的内心世界,让描写成为记叙文的亮点。记叙文中也有议论,通过议论来揭示主旨,升华主题,但记叙文中议论不宜太多,否则易冲淡文体特征。

议论文的主要表达方式是议论,通过议论证明观点,揭示中心。议论文中也有一部分记叙成分,即对事实论证中的事例进行叙述,但这种记叙不需要具备诸多要素,不需要细致的场面描写,应该选择与论点相关的内容进行叙述,语言要简明扼要。

三、中心不突出

有的学生作文,叙述内容与主题若即若离,或是议论游离中心、材料不能证明观点,有的甚至转换了概念,归根结底是中心不突出,导致作文档次下降,分数偏低。究其原因,还是写作前缺乏整体构思,“中心”意识不强。

对策:加强整体构思,建立内容与观点联系的桥梁。

一是加强整体构思,牢固树立中心意识。记叙文要把握叙述顺序,准备写哪些事件,重点描写哪个场景,这些事件、场景与主题是什么关系,如何安排详略等;议论文要注意理清全文的论证层次,反复推敲各个层次与主题的关系,事实论据要选准切入角度,选择能证明观点的部分进行叙述,牢记叙述是为议论说理作铺垫,议论说理语言要紧扣中心,防止偷换概念。

例如,以“勇气”为题的作文,如果写记叙文,要选取自我或者他人的具体经历,着重描绘能够体现勇气的场面,最后围绕勇气议论开来;如果写议论文,文章中心是写“勇气”,可以分析勇气来源于实力、自信、决心,但如果下文通篇去谈实力、自信或决心,不能点明其与勇气的联系,其实就是偷换了概念,远离了中心。

记叙文表达方式范文4

一、心灵润色技巧与初中男生记叙文写作

(一)心灵润色技巧

心灵润色是记叙文写作的一种技巧,它是将情感渗透到写作中,来为记叙文的写作润色,这需要初中生心灵的参与,将自己的感情寓于整个事件的发生过程,使记叙文的每一部分都充盈着情感的流露,能让读者体会到记叙文所孕育的真情实感。如以“那一段的时光”为题的作文,教师可以引导男生关注生活中或愉悦,或痛苦,或焦虑,或甜蜜的时光,让他们产生心理上的共鸣,从而更好地进行情感的表达与宣泄,将内心世界与写作有机结合。初中生可以通过记叙文写作来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当然,教者也可以此来了解初中生的所思所想,这样的记叙文写作如同一座桥梁,既沟通了师生间的情感,又能对初中生的生活与学习做出相应的帮助与指导。

(二)初中男生记叙文写作

记叙文写作是中考的重要环节,也是初中生提高自身写作水平的重要路径。但在实际教学中发现,初中男生的记叙文写作能力相对较弱。一是初中男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限,总是运用同一句话或同一个词,并将相同的句子反复应用于不同的作文中;二是初中男生的素材选择单一,从初一到初三的难忘事情甚至是同一件,不能从生活的细微处发现新鲜的素材;三是初中男生在写作时没有个人情感的参与,套话太多。原因既有初中男生自身存在的问题,也有教师的原因,依据初中男生心理发展的特点来看,其心理发展水平要落后于女生,男生更凸显出成熟与幼稚之间的冲突,这无疑会干扰他们对知识、事物等方面的理解。另外,初中男生的理性思维要多于感性,这使得他们在写作中感情渗透比较滞后,不能用语言来准确表达自己的情感。而教师的教学风格、教学思维等也会影响学生的写作水平,因此,教师要积极加强对初中男生在记叙文写作中心灵润色的引导。

二、心灵润色技巧在初中男生记叙文写作能力中的应用策略

(一)增强叙述情节的心灵润色技巧

初中生记叙文写作的质量与记叙文开展的线索紧密相关,一般而言,记叙文的写作会以作者或文中主人公的心理变化为线索,或以事情展开的先后顺序为线索,很多时候是两者融合。记叙文写作需要的不是华丽的语言,粉饰的句子,而是能够给读者带来心灵震撼的叙述,即使语言朴实无华,只要能够让读者与作者之间实现心灵的交融即可。因此,教师在写作指导过程中,要积极引导初中男生结合自身的生活经历来创设多彩的故事情节,依据记叙文的写作主题,充分发挥想象,将情感渗透到记叙文写作中,让每一个故事情节都能凸显自己的真实体验。如以“这样的画面,让我流连”为题的作文,教师可引导学生回想生活中的画面:温馨的亲友团聚、闲适的书画相伴、热烈的运动竞技等,从而迅速打开思路。

(二)提高叙述语言的心灵润色技巧

记叙文的写作是通过语言的文学性来表达心灵的感触的,因此,教师既要让学生掌握心灵润色的方法,引导学生在句段中灵活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来展现自己的内心世界,又要引导初中男生用心灵来关照自己笔下的人或物,将自己的情感与经历寄托于叙述文中,寓情于文,充分表现自己的心灵世界。如《幸福是什么》一文,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引用诗句来增添文采。

(三)深化叙述情感的心灵润色技巧

学生的情感表达是作文写作的源泉,没有情感的作文就像一张白纸,读起来枯燥乏味,只有渗透作者情感的作文才能吸引读者,唤起读者的共鸣。初中男生的情感是不露于表的,他们的情感较初中女生隐藏得更深一些,因此,教师要积极与初中男生进行沟通交流,发现其内心的真实想法,并引导他们将真实的情感蕴于记叙文之中,让这种内在的情感通过记叙文的写作转化为外在的一种形式,既能让初中男生的情感得以表达,又能使记叙文的写作锦上添花。

记叙文表达方式范文5

【关键词】叙事 叙事策略 新闻报道 舆论引导

著名新闻学者陈力丹曾说:“‘新闻’是我们司空见惯的一种叙事形态,正是新闻这种叙事形态的文本,比公文、文学更有力地通过无形的积累与无时无刻的流程,巩固着或改变着人们的观念、影响着人们的情绪,也反映着社会的脉搏。”①叙事是一种思维和表述方式,它能够引领我们认识和理解这个世界。新闻正是利用“叙事”的方式将“事实”这个本源进行传递和表述,从而影响人的价值观。新闻叙事策略是为了完成叙事行为,达到一定的叙事效果而使用的话语构建策略。②笔者认为新闻叙事策略应是一种主动的选择,通过显性层面构建事实的基础来实现隐性层面意识形态有效的构建。

在以前长期的新闻实践活动中,我国新闻媒体过于强调新闻的政治教化功能,忽视了叙事功能,造成宣传效果的瓶颈,加之新闻报道叙事方式单一、表现方式陈旧,写作模式化,重陈述而轻表现等致使其陷入“平台期”。新闻报道方式已阻碍了其进行信息和意义传输的效果,这对新闻媒体进行舆论引导工作是极为不利的。因此将叙事学引入新闻领域十分必要,新闻报道本身的过程性和多维度性等特点决定了它就是一种叙事,而新闻构建意识形态的作用,又让叙事学多了一层借鉴意义。通过新闻话语,运用正确的叙事策略进行叙事行为的包装是一门亟待认识和加强的表现形式。

叙事声音策略

所谓叙事声音是指叙事者的存在方式,也就是叙事者介入事实的程度。在叙事学中,“叙述者是叙述文本分析中最核心的概念。叙述者的身份在文本中的表现程度和方式,以及隐含的选择,赋予文本以特征。”③叙述者通过自己的语言组织来叙述文本。不同的叙述者通过不同的叙述表现方式来表达倾向,而不同倾向性的表达效果直接联系于叙事声音的策略。

根据叙事者在新闻文本中的介入程度,叙事声音可分为三种类型:缺席的叙述者、公开的叙述者、隐藏的叙述者。④缺席的叙述者指在叙述文本中难以发现叙述者的存在,语言色彩中性;公开的叙述者或以“旁观”的姿态来叙述事件,或以亲历者的眼光来观照事件;隐藏的叙述者介于缺席的叙事者和公开的叙事者之间,叙述者完全隐藏在“幕后”。

叙事声音的划分对新闻工作者意见的传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通常在新闻文本中,隐藏的叙述者和公开的叙述者是混淆的,没有明确的区分界限。这个混淆通常表现在文本中引语的使用和议论话语的表达。引语的表述根据不同的基准选择了不同的人称形成了文本的叙述层次。正确运用不同引语,通过事件当事人的“话语”传递隐藏的真正叙述者的意图。引语的运用不仅使新闻画面具有逼真的现场感,而且使受众深信不疑,叙述者通过甄选具有阐释意味引语来进行隐藏的意义表达。对于议论的新闻话语,有些叙述者缺乏隐蔽技巧,直接站在事实的层面上进行直接宣传和表达,导致了明显的意图灌输。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节目作为舆论监督类的一档新闻栏目,我们发现它的议论性语句全部借由事实的当事人之口来表达,将真正叙述者的观点和意见不露痕迹地融在话语里,从新闻人物的角度出发,将议论作为新闻叙事的有机组成部分。

叙事时间策略

叙事时间策略包括叙事时间的顺序、频率和时距三个方面。时距和频率的交叉、交替形成了节奏。正确把握时间策略对叙事的倾向性表达具有一定意义。

按照事件或时间段在叙述话语中的排列顺序和持续顺序,可把叙事次序分为顺叙、倒叙和预叙几种。许多新闻都采用顺叙的方法,事件本身的时序和新闻时序一致,按照首先、然后、最后等方式进行叙事。但一味地采用顺叙的方式无疑会使新闻死板,让受众失去兴趣。因此倒叙也是许多新闻报道采用的一种方式,打乱事实的时序和叙述的时序进行叙事,增强新闻的可读性和魅力,热奈特将其称作“时间倒错”。在一些深度新闻报道中,叙事者通常用倒叙的方法将结局提前告知受众,进而从后往前追溯,探究根源,很好地切合了深度剖析的特质。这种报道顺序的采用,吸引受众将注意力放在新闻背后所要解释的深层原因上,引发受众思考。更多的新闻报道则采用了将顺叙和倒叙相结合的叙事方法,系统展示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等过程,突出一些细节和有意义的内容,实行时序中的“无时性”穿插能引起受众的重视,这是一种表达叙事者倾向性的有效手段。

时距是对故事时间与叙事话语时间长短的比较。叙事学把时距区分为省略、概要、场景和停顿四种情形。通常叙事者为了满足其意图,唤起受众的注意会通过控制时距来实现。比如有效地运用“场景”和“停顿”,即插入等长或长于故事的叙述形成某种暗示,营造某种意图。此外,四种时距的交叉形成了叙事节奏,叙述者通过叙事节奏的掌控来调节受众的心理和情感状态。

叙事框架策略

“记者叙述一条新闻的观察点或视点构成一条新闻框架,就如同一幅镶在镜框里的照片一样,这个相框决定了读者能看到什么或看不到什么,记者决定把什么内容收进新闻报道的相框内,同时把什么内容排斥在相框外。记者们不仅决定框架应该收进何种事实,同时记者还设计框架、制造语境,以便记者选择的事实能被读者理解。”⑤这种取舍事实、设计框架、制造语境的过程就是记者传递意见的过程,而取舍事实、设计框架、制造语境的策略则是保持良好的传播效果的关键。

随着媒体专业素养的提高,新闻报道已不仅仅是对事实流于表面的报道,而是担任了深度透析事理的本质和舆论引导的作用。因此在新闻学中引入 “框架”,透过框架表示意义,即掌握正确的叙事框架策略是十分必要的。

第一,题材选取

“取舍事实”是指面对社会上诸多事实,记者会根据自己的意图进行材料选取,这个选择的过程则存在了记者的主观意见的渗透。在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背景下,新闻题材的选择应触及关系社会矛盾、问题和体现时代精神风貌、价值的重大事件,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注意多元声音的平衡,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促进稳定和和谐。

第二,视角选取

新闻的叙事视角分为叙事视角和立意视角。叙事学认为,叙事视角讲的是谁在看;立意视角讲的是什么被看,它们的出发点和投射方向是互异的。即立意指记者通过事件所表现出来的立场,叙事视角是记者选择怎样的视角来进行叙事。通常一件事实具有不同的叙事角度,叙事角度不同所呈现出来的立意不同。

第三,制造语境

“制造语境”是在前面的基础上进行语境修饰,从而让受众进一步清晰框架内部事实。“制造语境”包括叙事顺序、时距、频率等因素,此外隐喻、转喻、象征等方法在制造语境方面的作用很大。

叙事是我们用话语描述世界的方式。新闻报道也是一种叙事行为,叙事的好坏直接关系着传播效果。在叙事中运用一定的叙事声音策略和叙事框架策略对构建意义、进行舆论引导有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①曾庆香:《新闻叙事学》,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年1月第一版,第1页

②齐爱军:《关于新闻叙事理论框架的思考》,《现代传播》,2006年第4期

③[荷兰]米克・巴尔著:《叙述学导论(第2版)》,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版,第19页

④蔡之国:《对新闻叙事学有关问题的研究》,《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

记叙文表达方式范文6

关键词:作文;训练;技能;感受

目前作文教学没有系统的教材,如果按读写结合的思路训练,语文教材是按主题组织单元的,写作技能目标难以落实。因此,作文训练随意性强。例如,教师时而按思想内容出题,时而按表达方式出题。这种缺乏整体关照,没有系统安排,没有层次和梯度的训练,势必造成学生写作能力的低下和缺陷。

写作训练有许多途径,也有许多可借鉴的经验。但所有的写作训练概括起来无非两种:一种是从形式入手进行训练,即表达方式的训练。这种方式的好处是容易掌握体式,做到“得体”,其弊病是常常会陷入言之无物的困窘。另一种方法是从内容入手进行训练,即从生活出发,不拘形式地的写作。这种训练的好处是有感而发,言之有物,弊病是不容易掌握系统的写作技巧,常常犯不“得体”的毛病。

其实,可以把形式训练和内容训练,以及阅读教学整合起来,寻找三者的契合点,形成初中作文序列训练体系。具体而言,是对初中生习作全程训练进行整体设计,以表达方式为轴线,以学生生活、阅读教学内容为纬线设计有整体构想、有梯度的训练系列,形成循序渐进,螺旋式推进的训练程序。

一、初中作文序列训练体系基本框架

初中作文序列训练设计是依据是语文课程标准。课标对各学段习作目标都有具体要求,其中第四学段(7-9年级)的要求是: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能根据需要运用常用表达方式写作。

写记叙文,做到内容具体;写说明到清楚明白;写议论文,有理有据;写日常应用文内容清楚,格式正确,鼓励学生有创意地表达真切体验和独特感受。因此,初中作文序列训练全程由四部分构成。记叙文训练序列;说明文训练序列;议论文训练序列;日常应用文训练序列。其中,记叙文训练是重点。

以记叙文训练为例,记叙文训练贯穿初中三个学年,形成循环反复、螺旋上升的训练特点。初一主要掌握记叙文的一些基本写法,如记叙的要素,叙述要完整,突出中心等。初二则进一步训练记叙文的一些写作技巧,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发挥联想和想象,细节描写等。初三则进一步熟练记叙文的常用表达技巧,提高作文品味。

二、初中作文序列训练的主要方法

1.整体关照,阶梯性设计

根据写作技能目标,语文教材,学生生活资源三方面的因素设计初中三年的训练题目。整体设计思路为:初一,激发兴趣――爱写;初二,微观指导――会写;初三,重点指导――有创意的表达。作文序列训练作文题设计是关键。每个训练阶段设计一组作文题,达到阶段习作目标;每次习作重点练习一种表达方式。题目涉及三点:写作技能训练点,所学课文的相关点,学生生活资源点。其中,写作知识技能点有些是重复的,但不是简单重复,是重点技能的提升训练。

2.课外练笔,分解训练

这是一种降低训练难度,提高训练效果的有效方法。利用阅读文本的各种资源进行写作训练。融读写为一体,以读引写、以写促读,有的放矢的指导学生进行随文练笔。这样既让学生易于动笔,训练针对性强,又能深化对课文的理解,可谓一举两得。挖掘好教材中适于训练的元素,设计好训练题,提高分解训练有效性的关键。

课外练笔还要引导学生观察身边事物,关注社会热点,体察自己的内心感受,并把自己的观察、发现、感悟记录下来。这是一个有效且让学生终身受益的写作习惯,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了广阔空间。围绕作文序列训练点提出练习要求,可安排写“片段”达到分解训练难点、重点的目的。

3.在作文技能关键点加大训练力度

例如,陕西中考作文评分有以下三条主要标准:(1)内容:切题,中心突出,内容充实,立意新颖深刻;(2)语言:行文流畅,语言生动准确。(3)结构:结构严谨,层次清楚,构思新颖、巧妙。这些写作要点,在初三作文训练的题目设计、习作指导和点评过程中要充分体现,紧扣内容、语言、结构三个维度反复训练,追求在立意、结构、语言、细节上的突破,提高习作品味。

上述初中作文序列训练方法可以概括为点,线,面的结合训练法。“线”是以写作技能为重点形成的序列;“点”是指分解训练技能点的小练笔;“面”是指由点和线结合形成的训练整体层次。

另外,预设的作文训练序列要适时调整。人教版新版初中语文教材调整安排了写作知识点。如,七年级以训练写记叙文为主,具体安排了“从生活中学习写作”“说真话、抒真情”“写作要文从字顺”“记叙要条理分明”等内容。这种调整弥补了试行教材在写作训练上的薄弱和无序状态,初中作文序列训练可据此设计训练序列。教者还要密切关注学生生活变化,考试变化调整训练序列,以期收到良好的训练效果。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