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例文范例6篇

记叙文例文范文1

2011版新课程标准中对阅读作了如下要求: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

笔者就自己对新课程标准中阅读板块的解读,并结合2011年各地中考试卷的典型题型,对记叙文阅读的常见题型及解题思路作以下简单介绍。

一、文章标题类

此类题型大致可分两类:

A、体会文章标题的含义

示例:1.选文标题有哪两层意思?(4分)(2011抚顺市中考卷《母亲,我是你儿子》)

2.选文的标题有什么含义?(4分)(2011沈阳市《光明行》

解题思路:

这类题目一般可从两方面来考虑,一是浅层含义,二是深层含义。浅层含义往往是具体可感的事物,而深层含义往往需结合文章主题得出答案。

答案:

1.表明人物之间的关系(或交代两个主要人物),2分;表达儿子要成为母亲依靠的强烈责任感和决心,2分。(若回答:表达母子间的深情,可给1分。)。

2.既指刘天华的二胡曲《光明行》,也指女孩对“我”的帮助让“我”坚强自信,重新获得光明,“我”也由此感到人间真情如阳光般光明美好。

B、谈文章标题的作用或好处。

示例:本文以“目送”为标题,好在哪里?(2分)(北京市西城区·2011《目送》)

解题思路:

作用通常可以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来考虑,从内容上讲往往是借物传情来表达作者的情感或者反映人物的精神品质等,从结构上说往往是标题起到贯穿全文的线索作用。

答案:

表明叙事线索,表现了母亲在儿子成长过程中对儿子的关注和由此生发的对人生的感悟。”

二、内容归纳类

示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内容。(2分)(鸡西市·2011《拔下钥匙》)

解题思路:

做这类题型,首先应注意找出文章的主要人物、主要事件,然后再来概括,要求语言简洁,既准又精,存主舍次。答题模式一般可以是“什么人,干什么,结果怎样”。

答案:

文章记叙了上海公交车司机陈乐平在突发脑溢血、生命垂危的时刻,用尽生命的余力,拔下钥匙,确保乘客安全的故事。

三、品味语言类

品味语言类题型一般有以下几种:

1.品味修辞之美

示例:阅读,这个美丽的嗜好,就像种子,在我们四兄弟妇妹的心田里萌芽、茁长,一直长呀长的,迄今,已长成了根深叶茂的巨树了,丝毫撼动不得。(品味句子的表达效果)(潜江市·2011《追寻书籍的味道》

解题思路:

此类题型应先明确该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再具体分析该修辞手法,效果如何地表现了/表达了/抒发了什么。即共性+个性的答题形式。

答案: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共性)写出了阅读在人成长过程中的作用,对人终生的积极影响(个性)。

2.品味句式之美

示例:请赏析第⑤段中的画线句子。(3分)

童话是一条河,点点浪花跳动着智慧与真情;童话是一幅画,色彩光影调和着缤纷的诗趣与美丽;童话是一首诗,字里行间寄托着人类的未来与希望。(曲靖市·2011《我现在也是童年》)

解题思路:

根据句式特点品味其妙处。如排比句句式整齐,气势磅礴,层层深入。

答案:

这句话运用了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1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童话给人们带来精神上的愉悦,唤起了人们对真善美的向往和追求(1分)。句式整齐美观,节奏鲜明,富有感染力(1分)。

3.品味哲理之美

示例:说说文章(11)段中划线句子的含义。(4分)(潼南县·2011《母爱的温度》)

解题思路:

这些句子往往形象而含蓄,具有言外之意,给人以启迪教育作用,所以答题时要联系文章的主题回答。

答案:含义:(1)爱是两颗心的相互温暖,而不是用一颗心去焐热另一颗心。(2)以心换心才会得到真爱。(3)母爱虽然无私,但也需要爱的温暖。(答对二点即可)

四、体验启示类

示例:陈乐平的事迹给了你什么样的启示?选择一点,结合本文内容或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50字以内)(6分)(宿迁市·2011《拔下钥匙》)

解题思路:

解答这类问题要注意观点正确,健康,注意言之有理,一定要用典型事例证明。即提出、分析、解决问题。按总分总的顺序答题:A.指出本文蕴含着的思想意义以及你从中得到的收获、体会,明白的道理,可找出文中能表现作者情感的句子和文章主题的句子回答。B.结合文中和生活具体的事例材料加以举例说明,阐明理由。C.所以我们应该怎样做。

答案:

启示示例一:要有爱心。陈乐平爱家人、爱乘客、爱生活,才能在危急时刻舍己为人。爱,是陈乐平不平凡举措的源泉。

记叙文例文范文2

青春之路

深圳市龙华中学高一(7)班 陈燕华

(文题不对后文。标题中的“青春“指15—30岁左右的时期, 而文中第(一)节写的是小时候,第二节写的是上初中时(初三才够得 上15岁),大都不属于青春时期。首段末句未扣住标题中的“路”切入,写舞蹈就离谱了。)

岁月的原野上,没有什么比青春的花朵色更艳;在岁月的地壳里,没有什么比青春的黄金价更高。打开天空的帷幕,我上演青春的舞蹈。

(一)

小时候,当其他的小伙伴还窝在妈妈的怀里撒娇,闹着要听《白雪公主》的时候,我却和周边的男生们兴致勃勃地一起去爬树取鸟蛋,一起去捅那吊在屋檐下的蜂窝。妈妈摇着头说:“唉,真是个野丫头,假小子,一点都不文静!”我若有所悟地望着妈妈,心想:“我才不想像那些天天拽着妈妈衣服撒娇的女孩!”那时的我,心中有青春的鼓点,时刻敲打着幼稚的心灵,激动而又振奋人心。我喜欢这种丰富刺激的童年。

单调的青春是萎靡,我不要。

(记叙后的议论未扣住标题中的“路” 展开,偏重写选择怎样的青春了。)

(二)

上初中时,我从农村到了城镇,周围都是些漂亮的女生,弄着漂亮的发型,穿着时髦的名牌衣,听着MP3里流行的歌曲。

但我并不自卑。当她们谈论着正在流行的电视剧时,我捧着我喜爱的《读者》融入其中;当她们逃课出去玩耍时,我安静地坐在教室里认真地听课;当她们穿着时尚的牛仔裤穿梭在人群中时,我依旧穿着宽松的休闲裤毫不在意。为什么她们要拿着父母的血汗钱浪费在那些庸俗的东西上,使她们绚丽的青春染上一层阴暗?我不愿像她们那样。

平庸的青春是浪费,我不要。

(记叙后的议论未扣住标题中的“路” 展开,偏重写选择怎样的青春了。)

(三)

高三了,往日活蹦乱跳的我也安静了下来,那一摞摞的试卷就像是定心剂。我不再是好玩寻刺激,而是在乏味的学习中寻找不乏味的生活,感受做出难题后的喜悦,得到好成绩时兴奋。这一切的改变只为圆自己的大学梦,朝着梦想奋斗,做人生路上的永不言败者。当看到那些高三的学生懒散、颓废时,我不禁为他们感到悲哀。

无梦的青春是堕落,我不要。

(记叙后的议论未扣住标题中的“路”展开,偏重写选择怎样的青春了。)

青春的舞蹈是人生进取的火苗。既然我们同样踏在青春的道路上,那让我们选择一条正确的青春之路,走向那青春的舞台吧!

(结尾既没有很好地收束全文和深化主题,且偏重写舞蹈、 舞台了。)

【病文点评】

这篇片断式记叙文,记叙部分比较具体生动,但主要毛病有三:一是题不对文,标题统率不了全文所写的内容范围;二是记叙之后议论的文字未紧扣标题的中心词“路”展开,让读者觉得不是在写路,而是在写选择怎样的青春;三是首尾都扣标题的中心词“路”不紧,有些走偏,结尾也未能很好地收束全文和深化主题。

【修改指导】

将标题改为“人生之路”,将正文中的“青春”二字也作适当的改动,这样,题文就高度统一了。每个片断记叙后面议论的文字要紧扣标题“人生之路”展开,表明这一时期是怎样的人生之路。首尾都要紧扣标题“人生之路”切入或收束,结尾还要想办法收束全文,深化主题。(修改部分见斜体划线部分)

【升格作文】

人生之路

深圳市龙华中学高一(7)班 陈燕华

在岁月的原野上,没有什么比人生的花朵色更艳;在岁月的地壳里,没有什么比人生的黄金价更高。迈开充满活力和力量的双脚,我踏上了自己的人生之路。

(一)

小时候,当其他的小伙伴还窝在妈妈的怀里撒娇,闹着要听《白雪公主》的时候,我却和周边的男生们兴致勃勃地一起去爬树取鸟蛋,一起去捅那吊在屋檐下的蜂窝。妈妈摇着头说:“唉,真是个野丫头,假小子,一点都不文静!”我若有所悟地望着妈妈,心想:“我才不想像那些天天拽着妈妈衣服撒娇的女孩!”那时的我,心中有急促的鼓点,时刻敲打着幼稚的心灵,激动而又振奋人心。我喜欢这种丰富刺激的童年。

这是一条我曾经走过的天真无邪、烂漫淘气的人生之路。

(二)

上初中时,我从农村到了城镇,周围都是些漂亮的女生,弄着漂亮的发型,穿着时髦的名牌衣,听着MP3里流行的歌曲。

但我并不自卑。当她们谈论着正在流行的电视剧时,我捧着我喜爱的《读者》融入其中;当她们逃课出去玩耍时,我安静地坐在教室里认真地听课;当她们穿着时尚的牛仔裤穿梭在人群中时,我依旧穿着宽松的休闲裤毫不在意。为什么她们要拿着父母的血汗钱浪费在那些庸俗的东西上,使她们绚丽的人生染上一层阴暗?我不愿像她们那样。

这是一条我曾经走过的朴实、本分的人生之路。

(三)

高三了,往日活蹦乱跳的我也安静了下来,那一摞摞的试卷就像是定心剂。我不再是好玩寻刺激,而是在乏味的学习中寻找不乏味的生活,感受做出难题后的喜悦,得到好成绩时兴奋。这一切的改变只为圆自己的大学梦,朝着梦想奋斗,做人生路上的永不言败者。当看到那些高三的学生懒散、颓废时,我不禁为他们感到悲哀。

这是一条我正在迈步的奋斗拼搏的人生之路。

从幼稚到成熟,从贪玩好耍到进取拼搏,我的人生之路必将越走越广阔,越走越光明!

记叙文例文范文3

一、把握好典型事例选取的三个原则

第一个原则是事例要真实,贴近生活,这是语文课程标准对初中生写作的一个基本要求。选取熟悉的、真实的事例,避免空泛和凭空想象,这样容易写出真情实感,最能感动人,最能唤起情感的共鸣。

第二个原则是事例要恰当。力求选取最能表现中心思想的事例,果断舍弃与中心思想无关的事例,这样才能有力地突出中心思想。叙述类文章与论述类文章的事例选择各有特点。叙述类的文章要“大处着眼,小处落墨”,即选择个性特点鲜明的事例来写人记事。论述类文章则应当选择为大家所公认的、有代表性和敏感性的事例。

第三个原则是事例要新颖。新颖的事例,富有个性和新鲜感。我们要尽量选取这种充满时代气息、鲜活的事例,使文章充满活力。

二、巧妙地对典型事例进行加工和剪裁

1.借助细节的描述,让典型事例活起来

在叙述抒情类文章中,事例要鲜活靠的是细节,可以借助修辞句,也可以通过炼字,深入到细枝末节,浓墨渲染,将事例活生生地展现于文章中。如《背影》中父亲买橘子的事例,《水浒传》中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的事例,就得益于细节的描述。

议论类文章叙述事例,在简洁的前提下也要注意生动鲜活,增加叙述色彩,使记叙的要素完整化,让概括的事例形象化。

2.依据文体的需要,灵活化用典型事例

故事性强的典型事例往往有比较完整、比较详尽的要素,一般来说,事件、时间、地点、人物、情节都比较完整。这类事例的优势是便于“点”的叙述与描绘,具体生动,有感染力。写议论文,有时会感到虽然某些故事性强的典型事例与写作主题之间有某种共同点,但无法直接引用。这时候,我们要想办法把这类事例转化成议论文的论据。处理这种事例时要删去枝叶,突出主干,在关键处加以点染。

3.学会一材多用,多角度开掘典型事例

对典型事例进行深入挖掘,才能发现蕴涵其中的多方面含义,分析得越透彻,从中发现的写作角度就越多,事例的利用率就越高。

一则好的事例总是立体的,具有多元的属性,再加上不同的人对材料的理解不同,立意的角度有异,因此,同一个事例往往可以从中挖掘出几个不同的观点。一材可以多用,只要运用发散性思维,通过联想和创意,就可能从同一事例中发现蕴藏着的不同意义。

三、要精心揣摩典型事例的叙述语言

1.依据文体,把握好叙事的角度和繁简

我们要避免堆砌举例和语言拖沓。要注意:不要不加分析地随便运用事例,不要把议论文中的记叙和记叙文中的记叙混淆了。

记叙文中叙述典型事例时要的是细节,求的是生动。这就需要展开联想和想象,精心刻画细节,让语言细腻而传神。

议论文中举例的语言应是概括、简洁的,而不是把事例展开讲故事。初学议论文写作的学生在举例时,不明白记叙文中的叙述和议论文中的叙述的差异,把事例拉得很长,以致文章显得不伦不类,不知是议论文还是记叙文。

2.变换句式,让叙事语言生动起来

巧妙地运用富有文采的语言对典型事例进行阐释,自然会收到奇效,使语言摇曳生姿。比如用排比句的形式列举一组典型事例,不但会加强语势,突出内容,加重感情,而且会更有力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例如,有篇文章写道:“一部《时间简史》诠释了史蒂芬・霍金这位呕心沥血的科学家的整个生命历程,一部《人间喜剧》演绎了巴尔扎克这位孤独而热情的老人的全部心声,一部《史记》挽回了曾遭受宫刑的司马迁的尊严,他们都因为找到了适合自己的路而成功。”文中一口气列举了史蒂芬・霍金、巴尔扎克、司马迁三个人的事迹,阐述了文章“适合自身”这一主题。

运用设问句式自问自答,既能有力突显文章的观点,又能给人耳目一新之感,收到良好效果。例如,有篇文章在阐述“拼搏方能成功”时,举了“铁人”王进喜的例子:“是谁,让自己的画像和雷锋、焦裕禄等名人并列在一起?是谁,让一代伟人在外国友人面前多次提起他的名字?是谁,连续打破钻井的记录?是他,号称‘铁人’的王进喜。这一切成功都是他靠拼搏取得的。”

记叙文例文范文4

关键词:战国诸子;叙事;中国古代;史传文;《史记》

在先秦典籍《尚书》《礼记》等书中就有对中国古代史传文的记载,但是直到司马迁创作了《史记》之后才进入了中国古代史传文记载的成熟阶段。在中国古代史传文记载走向成熟的过程中,有许多因素都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当我们在寻找这些因素时,可能重点都会放在司马迁的家世与个人才能上面,但是不可忽略的是战国诸子叙事所带来的重要作用。

一、以特定人物为核心的叙事结构

《史记》从编撰结构看,是以本纪、书、表、世家、列传五个部分组成的,其中列传的比例是最大的,具有开创性的意义,对后人的影响深远。后面出现的家传、祭文、碑文等的叙事手法都源自《史记》,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列传是作为成熟的史传文的代表。这种史传文的写作是取材于特定的历史人物,依照时间的秩序来组成一个整体,并且展现当时的社会背景和人物性格。但是这种叙事手法在战国诸子的著作里的运用是非常普遍的。司马迁在创作《史记》时已经熟读战国诸子的各类著作,且他的生活年代相距战国时期并不久远,因此,《史记》的创作必然是受到了诸子百家叙事实践的影响。

自孔子逝世到秦统一以及中间历经的韩非子时代,都是战国时代,而在战国前后期诸子在叙事的手法上存在很大的区别,《论语》《孟子》以记录师门言行为主,《晏子春秋》《管子》以记录贤人事迹为主,《韩非子》《荀子》以个人独创为主等这些都是具有代表性的诸子著作。其中师门言行记录对司马迁列传的创作具有重要的意义,因为司马迁所创作的《史记》大多数篇章都是以特定的历史人物进行叙事的,叙法很类似,以核心人物作为写作中心,例如《论语》以孔子作为核心,《晏子春秋》以晏子为核心。不过,由于作者对于叙事材料的选取不同,叙事者和叙述对象之间的身份差异,导致这两种史传文的著作的影响是不相同的。

据《汉书・艺文志》的记载,《论语》是夫子卒后,由孔门弟子所记载的,这与当时的授问教学有关,因为在当时弟子们都是把夫子作为学习的榜样,然后对夫子所教导的内容进行重录,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司马迁对孔子及其弟子作传时,都是以《论语》中所记载的内容作为依据的,与《论语》是孔门弟子编纂所处的角度和位置都是不相同的。这类师门记,在战国诸子学派中出现过很多,但是在发展中又存在着变化。以《孟子》为例,《史记》上记载这本书是由孟子在晚年与其弟子共同编纂而成的。但是以现在的考究对于孟子是否真正地参与了《孟子》的编纂存在争议。《庄子》《韩非子》大多数的篇章是庄、韩两人的独创,而孟子处在诸子自著风气之初,难免会受孔子述而不作思想的影响,但是孟子的生存年代略同庄周,因此,孟子亲自参加《孟子》一书的编纂也是有可能的。通过弟子来对自己生平进行词,从《论语》到《孟子》的演变可以看到,诸子越来越偏向于自著新书从而使师门记开始慢慢走向衰落。如《庄子》一书除庄周独作之外,还有一些庄周后学所写,所记录的并不是庄周的言行,而是以论文的形式来发扬庄周的思想,这与之前孔子弟子注重对孔子言行的记录存在着很大的区别。但以《论语》作为开创先锋的师门记虽然受到战国诸子自行著书立说的风气的影响,但是也并未因此而完全没落。如《晏子春秋》并丰晏子的弟子所作,而是晏子去世百年之后由晏子的仰慕者广泛搜集材料编纂而成的,与《论语》《孟子》相比这类著作相对于师门记更加自由。

当以《论语》《孟子》为代表的师门记转变到以《晏子春秋》为代表的记古类诸子叙事时,在叙事方式上无疑是一种突破。《晏子春秋》单独进行争辩是毫无意义的,只有把《晏子春秋》与战国诸子叙事联系到一起来看整个中国古代史的发展演变,才能对其有本质的认识。当《晏子春秋》在战国时期的大量出现,无疑促使司马迁将特定的历史人物来作为自己的写作核心,以核心人物的成长次序来进行编排,从而使列传体史传文开始诞生。

二、多元化的叙事人物

战国诸子在叙事时有很多种类型,不同类型的诸子叙事所表现出来的侧重点不同,如《论语》《孟子》是以学派宗师以及其优秀弟子为表现对象,而《晏子春秋》《管子》则是以历史人物作为主要表现对象。每类诸子在叙事时都会因为学派的不同所写作出来的多元化因素也是不同的,呈现出色彩斑斓的局面。师门记中各学者所属的学派不同,叙写的对象也是不相同的,不同的学派有不同的主张以及所处的背景都是不相同的,而这些都是叙述的核心。在战国时期,有许多的诸子学派,而诸子学派中的代表人物则成为了叙述的重点。战国时期不稳定的局面,每个诸子所代表的社会群体以及思想报复都是相当复杂的,因此在客观上,诸子叙事延及到当时社会中的各阶级的人物,如《论语》中童子、荷老人等,即使是微不足道的小人物也存在于诸子叙事的实践中。这就代表着上层人物并不是唯一的叙事对象,各社会阶层的代表的人物才能在整体上体现一个时代的特征。

同样值得重视的是,战国诸子在叙事时将人物的范围扩大,将人物的特征和事迹变得多元化,叙述者与叙写对象的差异使其在进行人物特征的描述时手法细腻。如《论语》,基本上采用的是实录,重在记录夫子与弟子之间授学的情景,与周王朝记录上层人士存在很大的不同,将严肃和厚重的气息褪去了,用亲切、随和的氛围代替。如《晏子春秋》中多次叙述了晏子具有戏剧性的言谈举止,有些甚至是在非常庄重的场合也出现过这样的行为。因此,以战国诸子叙事的整体看,在叙事手法上向生动细腻的方向靠近,这一点代表着中国古代史传文走向成熟。战国出现的《左传》《国语》《战国策》这三部史传为例,它们在对人物进行刻画时,以小见大,能够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这种写作手法很明显地受到了战国诸子的影响,按照传统的说法,《左传》《国语》与孔子的弟子之间有莫大的关联。

战国诸子叙事人物范围的扩大,以及以细腻的写作手法来表现,这样的两个特点对于中国古代史传文有着积极的影响。

三、总结

综上所述,战国诸子叙事的演变为中国古代史传文走向成熟起到了推动作用。这种推动主要表现在:其一,战国诸子以特定的人物作为核心直接启发了司马迁在对《史记》创作是以单篇传记来记录历史人物;其二,战国诸子后期所形成的生动细腻手法的叙事特征对于《史记》中人物的刻画起到了积极作用;其三,战国诸子重义理的精神对后世史家所带来的深刻历史意义。

参考文献:

[1]徐君辉.战国诸子与民间智慧[J]. 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0(7).

[2]刘敏锐.从战国诸子典籍看孔子形象的变异[J].湖北文理学院学报,2013(3).

[3]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2006.

[4]夏德靠.先秦“春秋”类文献的编纂及其文体的演进[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

记叙文例文范文5

关键词: 史传文学 唐前古小说 《搜神记》 影响

《搜神记》是魏晋时期志怪小说的杰出代表,尽管依照鲁迅先生的观点,唐前志怪并非“有意为”小说,但研究中国小说史却必然要论及,足见它在我国古代小说史上的巨大影响。该书虽然内容驳杂,有些条目记载可谓荒诞,但作为我国古代小说发展史上里程碑式的早期小说,它的成书却深受史传文学的影响,在叙事手法与题材内容上都借鉴于史传文学。而这种借鉴与继承并非偶然,古小说产生之初就已经与史官及史传文学密不可分,在根源上直接与之相关。

一、“小说”与史官的先天性联系

“小说”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外物》篇:“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达亦远矣。”班固《汉书・艺文志・诸子略》首次论及了小说的源流:

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孔子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弗为也。”[1]P1745

稗官,颜师古注曰“小官”,依据小说“街谈巷语”、“道听途说”的特征来判断,稗官之职责应不出搜集、记录琐言琐事的范围。而“左史记言,右史记事”,则恰恰是古代史官之职。考查班固随后所列十五家小说,由于这些书籍已全部亡佚,据其注释来看,所记内容并不统一,借助班文及后人的疏证,我们仍可以对其内容略知一二:鲁迅《古小说钩沉》辑有《青史子》佚文三则,分别写胎教、巾车之道、鸡祭,其“述古胎教”,应与巫医相关;《待诏臣安成未央术》后,应劭注曰:“道家也,好养生,为未央之术。”余嘉锡指出:“所谓待诏臣安者,盖方士也。”[2]P270在《虞初周说》后,班固亦自注虞初“武帝时以方士侍郎”,颜师古注曰:“《史记》云虞初洛阳人,即张衡《西京赋》‘小说九百,本自虞初’者也。”相对照而言,此处张衡说“小说九百”,似即班固所录《虞初周说》九百三十四篇,而薛综在《西京赋》注释中则明确地说:“小说,巫医厌祝之术。”可见,“小说”最初是与巫卜内容直接相关的。

然而,主持巫卜、祭祀并记录其内容,则恰恰是出身于“巫”的史官之职责:“初期的史官多为巫一类的人物,系历史上所称的‘卜’、‘占’、‘祝’、‘巫’等身份的人担任。”“编辑典册,记录先王世系资料及王事活动的史官,需要对占卜、祭祀、天象、历法等有比较丰富的知识和了解,并记述其内容及事项。……构成巫即史官,史官即巫的特殊现象。”[3]P7司马迁为史官世家,他在《报任安书》中也说:“仆之先人非有剖符丹书之功,文史星历近乎人祝之间。”《周礼・春官・宗伯下》记述史官的职责,除了掌典、掌法、掌则等之外,“大祭祀,与执事卜日”也是其重要任务。因此,早期史官实际是祭祀、占卜、祈禳、巫术活动的主持者,其所记之言与事,也都是所谓“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这类具有浓厚巫术意义的内容。而相对于“史官”这样处于国家权力核心的要职地位及其记录内容对国家的重要性,“小说家”之“稗官”身份与记录“街谈巷语”、“道听途说”的“小道”性质,正是“小说”在先天方面受到史官影响的有力证据。

二、史传文学与小说的壮大

所谓“有史而后有文”,我国是史学大国,史传文学作为较早成熟的叙事学,对小说的成长壮大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首先,在古小说正式形成之前,史传文学对促成小说形成的子书、神话传说等影响巨大。史官之职在于记言记事。记言方面,《尚书》的对话问答式记述方式,在子书那里得到发展,早期子书语录体的形式与之不无关系。而这种以记录语言对话为主的行文方式,在古小说中也十分常见,人物对话往往构成故事主体,成为故事情节向前推进的主要手法,《搜神记》“三王墓”条便是这种由人物对话为主的记述方式的典型。该条讲述干将莫邪夫妇为楚王制剑,楚王暴怒杀害干将,其子在他人帮助下替父报仇的故事。该条正是借助于以“曰”为标志的人物间的对话完成了整个故事的叙述,尽管难免重复、单一,但依然借助对话勾勒出鲜明的人物性格:干将的未卜先知、莫邪的忍辱负重、眉间尺的坚决意志,“客”的言出必行,等等,这正是受益于早期以记言为特色的史传文学。

至于神话传说,由于先秦史料的缺失以及受到儒家“不语怪力乱神”思想的影响,我们在史书中较少见到这方面的记载,但在子书中却可窥见一二,《淮南子》便保留了大量神话传说。而这种被史书排除在外而借子书“另立门户”的方式,为“史之余”的古小说的存在提供了最好的范例,《庄子》、《韩非子》等子书中寓言、设喻的出现,也成为古小说的生长点之一。

其次,史传文学自身的发展与成熟对小说的成长产生了直接的影响。我国西周时期史官制度已相当完备,不仅中央政权设有史官,诸侯国,甚至卿大夫也设有史官;各国史官留下的历史著作也十分丰富,如《齐春秋》、《燕春秋》、《宋春秋》、《郑志》、《郑书》、《乘》、《杌》、《春秋》等,这些史著成为后来司马迁创作《史记》的第一手资料,也为古小说提供了故事内容与创作源泉。更为重要的是,在史官所记录的历史事件中,大量生动的人物形象,波澜起伏的场面、事件描写,以及个性化的人物语言、人物内心独白等方面对古小说的壮大产生了直接影响,《史记》开创的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例,则成为早期小说效仿的典范,以《汉武故事》为代表的古小说作品正受益于此。

三、史传文学对《搜神记》的影响

《搜神记》作为以杂记各类怪异事件、具有明显巫文化色彩的志怪小说,它的出现更成为我们研究古小说与史传文学的关系的一座桥梁。该书具有明确的“发明神道之不诬”的写作目的,无论是内容的记录怪异,还是作者干宝的史官身份,以及书中故事的择取编纂体例、叙述手法,无不体现出上述所论古小说与史官、史传文学之关系,史传文学对该书的影响也尤为突出。

(一)作者干宝的史官身份

干宝其人《晋书》有传:

干宝字令升,新蔡人也。……以才器召为著作郎。……中书监王导上疏曰:“……宜备史官,敕佐著作郎干宝等渐就撰集。”元帝纳焉。宝于是始领国史。……著《晋纪》,自宣帝迄于憨帝五十三年,凡二十卷,……宝又为《春秋左氏义外传》,注《周易》、《周官》,凡数十篇,及杂文集皆行于世。[4]P2149-2150

这段记述中,干宝的史官身份及史学成就十分显著,而这都与他的博学密切相关,李剑国先生考述:“干宝著述颇丰,……凡二十二种,经史子集都涉及到了,非常广泛,可惜全部散佚,……其中最重要的是《晋纪》二十卷和《搜神记》三十卷。”[5]P25其“良史”之称并非虚名,而他又因著《搜神记》获得“鬼之董狐”的评价,可见这位史官出身的“小说家”在编撰《搜神记》时亦将记史实录态度和严谨手法贯注其中。仔细研读《搜神记》,该书在叙述方式及取材方面都借鉴于史传、受到史传文学的影响。

(二)史官式的叙述者

王平先生在《中国古代小说叙事研究》中把早期志怪小说中的叙述者称为史官式叙述者。这种作者与叙述者合二为一的史官式的、站在第三人立场上的叙述方式,是史官所处特定角度的体现。而古小说由“史之余”渐渐摆脱“稗官野史”身份的过程中,却秉承了隐藏在史传文学之后的“史官式”叙述,而这种叙述者在古小说发展的相当长时间里,一直占据着主要地位。《搜神记》即可视为这种史官式叙述者的代表。而这种史官式的叙述,在早期这类简短单一的故事叙述中展现了它的叙事优势。

首先,史官式叙述者在整个事件的叙述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其作为旁观者、局外人的“全知”才能。在《搜神记》中,叙述者的这种“全知”十分突出,以“弦超”条为例:叙述者对于人物的姓名、籍贯十分清楚,对于故事中的神人玉女“知琼”的情况同样熟悉,尽管玉女是经过主人公的“梦”来启示弦超的,尽管文中玉女自云“虽与君交,不愿人知”,但“全知”的叙述者却对二人之间的事情全部知晓,甚至连夫妻赠诗都一并为我们著录,并以“其文二百余言,不能悉录”来加强读者对叙述者的信任,仿佛确有其人其事;“李寄”条中,李寄斩蛇后自言自语式的话语也是其例。对于这些细节,作者如何知晓,沿袭了“史之余”的古小说其“史官式叙述者”并不做交代。这样,借助这种“全知”,叙述者在叙述时具有了更大的叙述自由,进而达到一种“全能”,即叙述者既能体察人物心理、代人物说话,又能无处不在,从梦境到人物私语,不仅能揣摸人物心理,在必要时甚至挺身而出,直言其事、直叙其貌。如“韩凭妻”条中,叙述者并未予以解释他如何获知韩凭妻“阴腐其衣”的细节,他的主要任务是叙事,史官式的权威与不容置疑也在这样的叙述中得到体现。

而同时,史官式叙述者所处的全知全能地位,拉开了叙述者与读者、故事主人公的距离,进而使故事本身脱离了人群、远离了现实,为读者留下了想象与虚构空间,而其“发明神道之不诬”的创作意图下也得到完美实现,也为后世小说专意于虚构奠定了基础。

其次,“史官式”叙述者对于所叙述的事件、人物不作主观评判,只是一味向读者转述某人某事。史官叙史,力求保持公正客观,本身并不明显地阻碍或干涉叙事,不代人发言,尽管史家有时会借“春秋笔法”来一字褒贬,但都没有直接介入叙事;司马迁在《史记》中首创“太史公曰”体例,也是在叙述的结尾处进行简短的评述,以“成一家之言”,就整体叙述而言,叙述者是客观、冷静的。《搜神记》在叙述者方面,也沿袭了这种“史官式”的中立模式,不介叙事、不插入个人评论和观点,始终做着“史官式”的忠实记录工作。以“宋定伯捉鬼”条为例:在这篇人行遇鬼、与鬼斗智,最终卖鬼得钱的故事中,叙述者始终为我们冷静地讲述故事,全篇只有“宋定伯”和“鬼”这两个角色的言行构成,故事结尾处,宋定伯卖鬼得钱,叙述者完全可以借机评述以“发明神道之不诬”,但他依然保持沉默,只以时人言语作结道:“定伯卖鬼,得钱五千。”在其他几则叙事性较强的故事中,如“韩凭妻”、“干将莫邪”等,这种不置一词的情况同样存在。这种不支配故事叙述、不加入任何说教内容、仅是简单地讲述故事的叙事手法,实则是上承于史传文学的叙述方式。在没有叙述者声音的中立叙述下,客观地对人物、事件所进行的描述,“却意外地造成了某种神秘怪异的效果”[1]P73,无声胜有声地帮助小说更好地实现了“发明神道之不诬”的创作目的。

最后,史家在叙述人物的生平及事件始末时,在叙述时间的处理上常使用省略手法,即故事时间长于叙事时间,叙述者以类似“几年后”的话语将故事情节紧密衔接。《搜神记》也借鉴了这种方式,如“吴望子”条在叙述完吴望子与神通、“颇有神验”后,以“经三年”一句,加快了叙述节奏,直接进入下文“神便绝往来”核心事件的叙述上。相同的例子又如“张车子”、“三王墓”条等。在简短叙述中交待故事的进展,使故事中心更为集中突出。为古小说向长篇的发展积累了叙述经验。

(三)题材内容上借鉴史传记录

首先,《搜神记》之编撰与体例与史书保持了密切的关系。单就干宝汇集著录大量神异故事本身而言,就含有浓厚的著“史”的意味。书中对异于常人的巫师、道士、隐逸者的著录,对于怪异现象的汇集,对于传说故事的编撰整理,在一定意义上,即是史官出身的作者在对这些事件进行整理、记录,为相关人物立传。编撰体例上,根据汪校本对原书应包括感应、神化、变化诸篇的体例分析来看,《搜神记》的编撰并非杂乱无章,而是有体可遵、有例可循的。在这点上,史书之纪传分明、表志有类应是其先导,这种影响不可小觑。

其次,内容上,《搜神记》中大量关于灾异事件的记载多与史书保持一致,大部分内容都见于史书,以《晋书・五行志》、《宋书・五行志》为最。这既是巫史本是一家的体现,又是秉承史官精神的小说家忠实记录的反映。在这些灾异中,除了畸形、物怪之外,还有一些民谣、谶语内容,这类内容的出现,恐怕同样是史家警示后人之职能的惯性延续。而正史中的此类内容,在史书官立、极具权威的时代背景下,显得更加神秘。《搜神记》在史书之外,专门辑录这些内容,并与政局动荡挂钩,在史家笔法与文人有目的的神化下,显得愈加玄奇,就其在《搜神记》中所占比重而言,史官出身的作者对它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

除了对灾异、神、鬼、怪的记录,《搜神记》中还有许多近于史料的内容:“天竺胡人”描述实为魔术表演,反映了当时的市井生活;“典论刊石”在奇闻趣事的基础上牵涉到了域外民族交流的内容,从中不难发现国际交流的痕迹;“广陵诸冢”则最近于史料记载,颇类于今天的考古发现资料。虽然《搜神记》在可信度上无法与史书相比,但也足以分明看出史书对它的影响。然而与史官的记录史事以明鉴后人的出发点不同,《搜神记》作为志怪小说,在“发明神道之不诬”的主旨下,将一些怪异事件看作天下灾变的征兆,又反映出小说由“史”而来,但又突破了“史”,不同于、不拘泥于“史”的一面。

再次,《搜神记》中,除了灾异之事出于史书、与史书并行之外,其故事记述中也包含了大量历史人物的身影,如孔子、淮南王、钩弋夫人、郭璞、蔡邕、庾亮等,把他们的逸事夹杂在神怪之间,使得小说本身作为“稗官野史”的性质被强化了,这既与汉以来以《汉武故事》、《列仙传》等为代表的仙传小说借历史人物演绎神化、仙化故事有关,又是作为志怪小说的《搜神记》对史书中历史人物的进一步利用发掘,借助这些历史人物已有的声名,使得附会于其上的故事广泛流传,更好的借住名人来传神叙异。这也是史家兼小说家的作者们借史传事的高明之处。另外,《搜神记》还吸收了一些类似始祖传说式的故事,如“蒙双氏”条、“盘瓠”条、“国马化”条等。这些故事的写入,既符合《搜神记》搜奇录异的准则,同时又与史传相关――史书中对于圣人、帝王的出身的神化可视为其先导。而在人、神、鬼、怪、妖同时登场的志怪小说《搜神记》中,类似的神化、始祖传说亦被描写得更加奇异,这既与当时巫风大畅的时代风气有关,又预示着小说虚构、想象空间的进一步扩大。

最后,在《搜神记》的一些故事中引录了篇幅不等的诗歌、弦歌,如“弦超”、“淮南八公”、“杜兰香传”条等。在我国史书中,穿插引用诗赋可视为其特色之一,后世许多文学作品得以保存,也得力于史官的著述。《搜神记》中,这些诗歌的引用、穿插,与后世小说,尤其是宋元话本中的诗词,在作用方面明显不同,这些诗歌对叙事没有特别的作用,颇有掉书袋的意味,而后世小说中的诗词则在很大程度上对人物心理描写、情节展开、转折等方面意义非常,更与史书中对作品、书信的记录较为接近,我们将其一并作为史传对小说的影响方面之一来论证。

综上所述,史传文学作为我国发端较早、成熟较早的叙事文学作品,在我国叙事文学发展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同样以叙事为主的我国古代小说,由于与史传文学的特殊联系,在其产生、发展之初,也受到了史传文学的影响。《搜神记》作为早期小说代表,虽以志怪为核心,与唐传奇等后世小说在内容上相距甚远,但在叙事方面它们对史传文学的继承却是一样的,都从史传文学中吸取了大量宝贵的创作经验。《搜神记》的成功不仅在于搜神录异、集当时志怪之大成,更在于它对史传文学叙事的借鉴。虽然《搜神记》中的许多故事只是一个雏形,人物形象比较单薄,情节也比较简单,但受史传影响,在史官干宝笔下,其叙事技巧、人物塑造等方面还是得到了较大的提高。而这每一个点滴的进步,都是我国古代小说发展过程中应予以重视的环节,是我国古代小说继续发展的生长点。对于这些进步,史传文学宝贵叙事经验所起的作用不容忽视。

参考文献:

[1]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

[2]余嘉锡.余嘉锡论学杂著[M].北京:中华书局,1963.

[3]张紫晨.中国巫术[M].上海:三联书店,1990.

[4]房玄龄.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记叙文例文范文6

关键词:《林肯传》 叙事时间 时序 时距 频率

一、引言

卡耐基因著述颇丰被称为“人类出版史上的奇迹”,《林肯传》(The Unknown Lincoln,1932)是其唯一的传记作品,与《富兰克林自传》和《洛克菲勒自传》被并称为美国最杰出的三大人物传记。

该书描述了林肯(Abraham Lincoln)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生动再现了一个神情忧郁、历经磨难而又能保持高尚品德、满怀仁慈之心的伟人形象。从生到死,林肯的经历不胜枚举,然而,“作为一名有造诣和才智的艺术家,他应该把所有这些材料在头脑里过滤,然后再呈现在我们面前”。[1]卡耐基在前言中强调,自己要写的是“一部短小精悍的传记”。为了合理安排传记材料,达到风格简练而内容充实的效果,突出林肯家庭生活的细节以及悲剧婚姻带给他的灾难性影响,作者采取了独特的叙事策略,尤其是在叙事时间方面独具匠心。

叙事时间包括故事时间和叙事的时间。故事时间是指“故事发生的自然时间状态”,以年、月、日来衡量,而叙事的时间则是“它们在叙事文本中具体呈现出来的时间状态”,可以用句、段、页衡量。[2]132两者的长短关系构成时距,而对事件描述的次数就是频率。本书的叙事策略是塑造丰满的林肯形象并保持简洁文风的关键因素,本文将从时序、时距和频率三个方面来对《林肯传》进行解读。

二、时序

热奈特认为,“研究叙事的时间顺序,就是对照事件或时间段在叙述话语中的排列顺序和这些事件或时间段在故事中的接续顺序”。[3]14叙事时序是文本展开叙事的先后次序,从开端到结尾的排列顺序,是叙述者讲述故事的时序;而故事时序是被讲述故事的自然时间顺序,是故事从开始发生到结束的自然排列顺序,故事时序是固定不变的,叙事时序则可以变化不定。[2]133-134故事时间的与叙事时间的不一致被热奈特称为“时间倒错”,“时间倒错”分倒叙和预叙,倒叙是指“对故事发展到现阶段之前的事件的一切事后追述”,而预叙则是指“事先讲述或提及以后事件的一切叙述活动”。[3]17《林肯传》总体上属于正常顺序,但是卡耐基也使用了“时间倒错”。

(一)倒叙

倒叙就是对往事的追述。尽管没有像预叙那样频繁出现,《林肯传》中还是有倒叙的运用。例如:

两年前,他以雪橇带着她(南施・汉克斯)到这个屯垦地来……没有举行任何仪式,就将她葬了。[4]15

此处的倒叙将过去与现在联系起来,寥寥数语却将林肯家生活的困窘刻画得淋漓尽致。通过对照,卡耐基简要地概括了南施・汉克斯短暂而悲剧的一生,生前饥寒交迫,死后也没有任何仪式。

在叙述汤姆・林肯续娶时,卡耐基也使用了倒叙的手法:

十三年前……她拒绝了他,嫁给了一个哈丁郡的狱卒,后来这个狱卒死了,留下三个孩子和一些债务。汤姆觉得此时向她求婚胜算很大……然后吹着口哨上街去。[4]16

汤姆第一次向莎拉求婚发生在十三年前,早于此时叙述的故事时间――南施逝世一年后。倒叙有利于卡耐基扼要介绍莎拉其人,也向读者交代了汤姆对此次求婚信心满满的原因。

总的来说,《林肯传》是依照时间顺序依次向前推进的,但是并不排除必要时“时间倒错”的出现。卡耐基在使用倒叙时,曾经发生的事在前文没有交代,而是在后文叙述相类似或相关的事件时顺便带出,这样一来,倒叙就有效填补了故事中原有的空白。

(二)预叙

预叙是指“对未来事件的暗示或预期”。[2]135相比倒叙,预叙在《林肯传》中更为多见,卡耐基经常提前将未来会发生的事件叙述出来。《林肯传》中的预叙大多属于明言的,“清楚地揭示若干时间之后发生的某一件事”,这类预叙常涉及具体的时间。

例如:

她(露西・汉克斯)办到了……她的私生女之子当上了美国总统。他的名字叫亚伯拉罕・林肯。[4]7

他们决定在一八四一年正月初一结婚。此时离婚期只有短短的六个月,却又生出不少枝节来。[4]59

两年后,他再度出马,终于当选……可是他的政治顺流却在此戛然而止。[4]104

几星期后……发现了下列的字迹:“亚伯拉罕・林肯一八年八月十三日中毒而亡。”前一个晚上住在那个房间的客人是一个姓布斯的名演员――约翰・威尔克斯・布斯。[4]237

通过预叙,卡耐基解释了为林肯作传却从“弗吉尼亚的韵事”开始写起的原因,读者也可以预期林肯一波三折的婚事、政治上的成就和失意,以及他最后被暗杀的悲剧性结局。

尽管预叙会事先揭破故事的结果,破坏读者发现最终结局的阅读期待,但它却可以造成另一种形式的心理紧张。预叙在《林肯传》中起着关键作用,对本书简练的文风大有裨益。因为读者已经有了心理准备,当叙事时间与故事时间一致时,作者便可以用最少的语言将事件叙述清楚。因此,叙事的节奏就会显得轻松明快。

三、时距

所谓时距,是指故事时间与叙事时间长短的比较。[2]145研究时距的意义在于确认作品的节奏,每个事件占据的文本篇幅说明了作者希望唤起注意的程度。时距分停顿、场景、概要和省略四种情形。

(一)停顿

在停顿时,对环境和背景的描写极力延长,叙事描写集中于某一因素,而故事却是静止的。例如:

农地上有座猎人用的简陋小屋子……由于很少有人肯在那儿定居,所以冬天里,该地是全肯塔基州最寂寞最荒凉的地段之一。[4]11

卡耐基将叙述集中于环境描写,减缓了叙事节奏,烘托了林肯一家贫寒的生活。文中另一处明显的叙事停顿是关于安妮・鲁勒吉墓地的描写,平静无纷扰的墓地正好衬托出林肯因痛失所爱内心长久的不安与遗憾:

安妮・鲁勒吉埋骨的“协合公墓”是块安详的地方……春天鹌鹑会来这里筑巢,偶尔会有几声羊鸣鸽啼打破一片寂静。[4]46

(二)场景

场景即叙述故事的实况,包括人物对话和简略的外部动作的描写,故事时间与叙事时间大致相等。与对话不同,《林肯传》中有许多外部动作的描写,塑造了完整而又栩栩如生的林肯形象。例如:

有一次林肯太太很野蛮地攻击丈夫……硬是把她由厨房推到门口,并说:“你会毁了我的一生。你把这个家弄得像一个地狱。现在,天杀的,你给我滚出去。”[4]102

这是林肯一生中对玛丽的唯一一次反抗,说明了玛丽的无理取闹以及这桩婚姻带给林肯的无尽痛苦。另外,对于孩子们来说,林肯是一个慈爱得近乎溺爱的父亲。卡耐基在《林肯传》中对父子相处的场景亦有所描述,记录了林肯生活中难得的欢笑。

(三)概要

概要是指在文本中把一段特定的故事时间压缩为表现其主要特征的较短的句子,故事的实际时间长于叙事时间。[2]148文本的基本节奏就是由概要和场景的反复交替建立起来的,叙事作品中的许多回顾性段落都常常采用概要的形式来叙述。卡耐基在《林肯传》中多次运用概要来叙述传记事实以加快叙事节奏。例如:

亚伯拉罕・林肯在这里住了许多年,日子远比他日后所解放的奴隶要穷困得多。[4]13

经过十九年凄凉的失败,他突然被捧上令人炫目的胜利高峰。[4]139

作者直接将林肯与黑奴对比,而不是长篇累牍地告诉读者林肯困窘的生活。在这类情形下,叙事时间只有一句,故事时间却覆盖了若干年。卡耐基用短短的一句话就可以简要地概括林肯数年的极度贫困以及他在成功之前经历的无数失败。

凭借概要,卡耐基可以用相对有限的文本来表达更为丰富的内容和意义。总之,概要的故事时间远远大于叙事时间,有利于叙事节奏的加快和故事情节的发展。

(四)省略

省略是指与故事时间相比较,叙事时间为零。真正的省略是无法从文字上感知的,因为没有任何有关这段故事时间的事件被述及。[2]146-147

《林肯传》中有很多省略。关于林肯10到15岁之间的经历,读者一无所知。从林肯逃婚到他与玛丽再次相见,玛丽在做些什么?她有没有不遗余力地追逐另一个有潜力的男人?当林肯无数次将自己关在办公室里的时候,玛丽是怎样独自抚养孩子的呢?每一次林肯遭遇挫折时,玛丽和孩子们怎么想,又是怎样做的?所有这些话题在《林肯传》中都被省略了。这时,叙事时间为零,远远小于故事时间。显然,省略在这里是为了实现卡耐基的写作目的――为了在保持简洁文风的同时,着重强调林肯不为人知的一面以及悲剧婚姻给他带来的痛苦。

对传记来说,省略是必不可少的写作技巧,因为任何一部传记都不可能将传主的所有经历收录其中。如果没有省略,传记的结构和节奏就难以安排得当。但是,对哪些内容进行省略则是与作者的写作意图紧密相关。在《林肯传》中,卡耐基对部分事件的省略就是为了塑造他笔下的林肯形象。

总之,文本的结构深受时距的影响,而传记作家就要选择传记材料,给关键事件以更多的关注。停顿、场景、概要和省略影响着叙事的节奏,而省略又可以避开不相关、不重要或是那些读者可以猜测的事实。场景和概要则分别可以减缓和加快叙事的节奏。在《林肯传》中,卡耐基通过控制时距的基本形式,成功地控制了叙事的节奏和传记的结构。

四、频率

频率首先由热奈特提出,指一个事件在故事中出现的次数与该事件在文本中叙述的次数之间的关系。频率分四种类型:讲述一次发生过一次的事,讲述若干次发生若干次的事,讲述几次发生过一次的事和讲述一次发生过几次的事。[4]114-116本文着重探讨后两种。

(一)讲述几次发生过一次的事

在《林肯传》中,安妮的死亡曾被反复提及:

第二天,安妮失去知觉,就此昏迷不醒,步向死亡。[4]43

从安妮死去的那天开始,林肯完全变了一个人,几乎成了全伊利诺斯州最忧郁的一个人。[4]45

1837年3月,安妮・鲁勒吉去世两年后,林肯离开纽沙勒,他骑着一匹借来的马走进春田镇,开始所谓的“实习律师”生涯。[4]49

作者在描述林肯的变化和行动的同时,频繁述及安妮的死亡。这种叙事频率可以让读者清晰地感受到林肯深爱安妮的事实以及安妮死后林肯所承受的极度痛苦。人的死亡只有一次,而对于林肯来说,失去恋人的痛苦是无限的,死亡的景象始终在他心头萦绕。在卡耐基的笔下,与安妮的甜蜜爱恋反衬了林肯的悲剧婚姻,也加深了他的忧郁。

(二)讲述一次发生过几次的事

这种频率类似于时距中的概要,在《林肯传》中的使用更为多见。例如:

在十个星期里,190000个新兵一直在高歌中训练和行军。[4]159

数年来,斯坦顿一直遭受着头痛、哮喘和消化不良的折磨。[4]194

在上例中,训练行军以及疾病折磨在现实中发生了若干次,而作者为了推动情节发展、加快叙事节奏并保持简明的写作风格,对这些事件只叙述了一次。

卡耐基在《林肯传》中变换着叙述频率,以求叙述节奏的丰富性。他娴熟地把握了叙事时间和故事时间的关系,使得叙述的节奏快慢相宜。

五、结语

基于对叙事策略的熟练掌握,卡耐基完美地处理了故事时间与叙事时间之间的关系,并同时控制了时距和叙事的频率,展示了其非凡的叙事能力。《林肯传》中简洁明快的写作风格也对那些追求风格简练而内容翔实的传记作家有所裨益。

参考文献

[1] George Saintsbury.Some Great Biography[J].Macmillan's Magazine,1892(66).

[2] 罗钢.叙事学导论[M].云南:云南人民出版社,1996.

[3] 杰拉德・热奈特.新叙事话语[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4] Dale Carnegie.The Unknown Lincoln[M].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