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的诗歌范例6篇

中秋节的诗歌

中秋节的诗歌范文1

关键词:《秋颂》;美学价值;赏析

中图分类号:I561.0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11-0000-01

1.前言

诗歌《秋颂》是英国诗人济慈杰出的代表作之一,其向读者描述了一个丰收、温暖的季节。在济慈所创作的众多诗歌当中,大部分诗歌得到人们的赞赏和肯定,《秋颂》就是其中一首,广受人们的喜爱,济慈笔下的秋天,显得格外温暖、可爱,堪称不朽之作。

2.《秋颂》诗歌鉴赏

诗歌《秋颂》是诗人济慈留下的最后一首诗,该诗的创作正是诗人生病期间,当诗人走进庭院,秋日夕阳余晖洒在田野之上,显得格外温暖,此时,身患重病的诗人也感觉到一丝丝温暖,不禁提笔描绘如此动人的秋色。诗人笔下的秋色主要以喜悦、温暖的色调为主,对秋季早晨雾气缭绕的景象,和黄昏时分暮霭笼罩着整个大地的景象,进行生动的描绘,将秋天具有的特色淋漓尽致表现了出来[1]。秋天是成熟、丰收的季节,诗人在诗歌的第一节当中就突出了这一点,万物的生长离不开太阳,因此,诗人将求和太阳这两者比喻成密友,生动形象,引人无限联想。诗人在诗歌中描写道“使屋前的老树背负着苹果,让熟味透进果实的心中,使葫芦胀大,鼓起了榛子壳,好塞进甜核”将秋天独有的特色渲染纸上,把秋天的景色传递给读者。在诗歌中,诗人不仅仅在于描写秋的景色,还对太阳进行描绘,将太阳和秋做生动形象的比喻,展现给读者一副动感的画面,当人们阅读诗歌时,眼前不经浮现出一副热闹、充满活力的画面,令人陶醉。

3.《秋颂》的美学价值赏析

英国诗人济慈的《秋颂》堪称佳作,在诗坛中具有极大的影响力,对《秋颂》的美学价值进行赏析,要从多个角度出发,例如韵律美的角度、意象美的角度以及修辞美的角度,从这三个角度进行细细赏析,可了解到《秋颂》美学价值所在。

3.1韵律美的角度进行赏析

英文诗歌多采用抑扬格五音步的书写方式,凸显出发音规律,《秋颂》也不例外,诗人在书写诗歌《秋颂》时,巧妙的采用了抑扬格五音步。在诗歌的第一节就对秋色进行大胆的描写,诗歌一开头就写到“雾气洋溢、果实圆熟的秋,你和成熟的太阳成为友伴”,将秋天硕果累累的景象描绘了出来,还采用了比喻的手法,将秋和太阳比喻成为密友,富有活力,接着,诗人的笔墨转向了藤蔓的屋檐,从布满青苔的老树转向了一派秋意盎然的田野,一幅幅秋景图活灵活现的展现在读者面前。在诗歌的第二节中,诗人主要对人们丰收时的热闹场面进行描写,展现出一幅喜悦、欢乐的景象,画面生动又温暖,尤其是在人物的刻画上,诗人对人们劳动的景象进行生动的刻画,通过人物形象来突出秋天特有的丰收景象。在诗歌的第三节当中,主要是通过声音来表现秋天的景色,将人与大自然的声音相结合,表现了”秋的声音”,表面上传递给读者的虽是一副热闹的景象,但是映入耳帘的却是阵阵凄凉[2]。

诗歌《秋颂》灵活的运用了抑扬格五音步的书写方式,在每一节的书写中都表现出了秋天不同景色,使诗人的笔墨带动着读者的眼睛不停转动,让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深深感受到诗人传达的情感。

3.2修辞美的角度进行赏析

每一首成功的诗作都离不开修辞手法,诗歌《秋颂》也不例外,在诗歌当中大量采用修辞手法,将秋的景色描写的生动唯美,充分表现出了诗歌的美学价值,与诗人对秋的喜爱之情。在诗歌中,首先巧妙运用了隐喻的修辞手法,将毫不相关的事物相互结合,例如,将秋和太阳比喻成密友,原本秋这一词对读者来说具有隐隐约约,若有若无的感觉,但是诗歌这样一写,使得秋立即成为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体,诗歌更加温暖、亲切[3]。在诗歌的第二节,诗人灵活的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例如,弥有时随意坐在打麦场上、有时候,为罂粟花香所沉迷等等,诗歌将秋的景象拟人化之后,使诗歌更加独有情趣美。最后,诗人还运用了疑问句式,即“啊,春日的歌哪里去了?”似乎让读者感受到诗人正在和秋窃窃私语,表现了作者对秋天的不舍和希望得到秋的回答的急切心理。

修辞手法是诗歌《秋颂》重要的表现手法之一,本诗正因为多处采用了比喻、拟人的那个修辞手法,才表现出诗歌的生动形象,令读者感受到秋的独特之美,更为陶醉。

3.3意象美的角度进行赏析

从意向美的角度对诗歌《秋颂》的美学价值进行赏析,可从嗅觉意象、声音意象以及触觉意象上最赏析。在本诗当中,不仅仅是韵律美和修辞美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影响,意象美更是令读者难以忘怀,意象美是本诗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之一,一般情况下,西方诗歌多偏重于细致方面,但是《秋颂》一诗则与其他西方诗歌不同,其将嗅觉、听觉以及触觉三者结合于一体,对景色进行描绘,不但将西方文化的特点展现了出来,而且还传递给读者视觉意象的效果[4]。在诗歌当中,嗅觉意象主要体现在第二节当中,诗人在诗中写到“Drows’dwiththe fume of poppies”,当读者看到这一句话时,眼前自然而然出现罂粟花的画面,并从田间飘来一阵阵花香,嗅觉意象油然而生。声音意象主要体现在第三节当中,诗歌第三节中描写了羊群、蟋蟀、燕子以及蠓蚋等,动物的叫声,诗歌所描绘的画面,立即由静态转变为动态,羊群、飞虫、知更鸟、燕子以及蟋蟀等众多动物声音的聚集,在秋日的阳光中相互鸣叫,勾勒出一幅热闹的秋景图,但是人们隐约感受到鸟儿悲伤的鸣叫声,似乎在叹息着秋日时光即将逝去,迎来寒冷的冬季。动物叫声相互交错,营造了一个具有色彩美和意境美的秋天景色。

至于触觉意象,则是贯穿于整首诗歌当中,在诗歌当中,诗人济慈多处采用触觉短语和触觉词汇,例如:winnowing wind、load and bless、sound asleep,borne aloft等多个触觉性词语和短语,当读者阅读到此处时,有身临其境之感,秋天不再是抽象化的秋天,而是可看得见、摸得着的秋天,加深了读书对诗歌的印象,并且诗歌的价值在此得到进一步提升[5]。此外,在诗歌《秋颂》当中,诗人济慈还巧妙的营造了味觉意象,在诗歌的第一节当中就体现出这一点,“ripeness to the core”这个短语的使用使读者似乎品尝到秋天成熟水果的甘甜,读者似乎在一边品尝着水果,一边欣赏着硕果累累的秋色,在这些味觉意象的作用下,使读者顿时产生了秋天的渴望。

意象美是诗歌《秋颂》最大的特点,诗人为读者打造了嗅觉意象、声音意象以及触觉意象等多个意象,使读者在阅读中深深享受到秋天的美景,尽情陶醉在诗人所营造的意境当中,突出了本诗歌的艺术价值。

4.讨论

诗歌《秋颂》作为英国诗人济慈成功的代表作之一,本诗将秋的景色生动形象的呈现在读者面前,表现出了本诗的韵律美、意象美以及修辞美,从而充分体现出了《秋颂》的美学价值。

参考文献

[1]李国南.英汉修辞格对比研究[J].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0,9(07):380-384.

[2]刘炳善等.英国文字简史[J].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15(11):35-36.

[3]车尔尼雪夫斯基.生活与美学[J].周扬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16(12):129-130.

中秋节的诗歌范文2

一、制定切合实际的诗歌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制定是教学活动成功的关键。在教学目标的制定过程中,教师要有明确的目标意识,分析教材难易程度,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制定具体、明确的诗歌教学目标。散文诗《秋天的雨》是以“秋天的雨”为主题,将秋天的一些景物描写串连起来,描绘了一个五彩缤纷、丰收、欢乐的秋天,语言浅显凝练、意境优美,从视觉、听觉、嗅觉三方面出发,让孩子们全方位的感受到秋天的美丽。因此,我制定了如下目标,一是欣赏散文,从不同角度感受秋天的美,知道秋天是丰收的季节;二是仔细倾听,理解散文,感受诗歌语言美、意境美;三是重点理解五彩缤纷等词语。

二、把课前铺垫作为教学的有效环节

课前铺垫是教师引导幼儿活动之前,指导幼儿对与活动相关的内容进行的准备工作。在农村幼儿园,孩子们的实际水平与活动教材目标要求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距,有些老师忽略了这种差距,活动之前没有课前铺垫这一环节,而是组织活动时将所有的问题归结为孩子。因此,就要根据幼儿园孩子年龄小、生活经验少的现状,在诗歌教学活动之前进行有效的课前铺垫。散文诗《秋天的雨》内容丰富,如果直接进行教学孩子们很难理解诗歌内容,我分为三步对幼儿进行了课前铺垫。第一步,带幼儿郊游,了解秋天的基本特征,让幼儿从视觉上感受秋天,仔细寻找秋天都有哪些农作物和瓜果蔬菜,是什么颜色、什么形状,动植物有哪些变化?第二步,搜集秋天的瓜果蔬菜并进行分类,然后闻一闻气味、尝味道。第三步,搜集有关动植物的资料,掌握他们自身变化以及过冬方法。通过亲身体会加深了孩子们对秋天的印象。

三、精心设计活动帮助幼儿欣赏诗歌

诗歌语言凝练、意境优美,有其独特的韵律,要想让孩子在一节活动中学会诗歌,理解诗歌内涵并感受到诗歌的语言美与意境美,就需要教师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巧妙的设计活动,帮助幼儿进行学习。

一是巧用小图谱引导幼儿欣赏诗歌。通常在诗歌教学时,教师经常使用绘制精美的大幅图画来冲击幼儿视觉、激发幼儿兴趣,但是大幅图画绘制起来往往比较费时,而且在出示之后,孩子们很快就会失去兴趣,不能够较好地帮助幼儿理解诗歌的内容。相对于大图片,小图谱使用方便,而且排列有序的小图谱能有效的帮助幼儿理解记忆诗歌内容以及诗歌的句式和结构。因此,我在本节活动中使用了小图谱,通过教师泛读,让幼儿在有课前铺垫的前提下,带着自己对秋天的认识来欣赏诗歌,然后再通过回忆诗歌内容,出示小图谱,激发幼儿学习的主动性。

二是运用课件引导幼儿理解诗歌。在选择教学辅助材料时不仅要围绕教学目标,更要符合孩子们的接受水平。活动之前,我搜集各种资料,下载了视频《秋天的雨》,并将视频截取成需要的视频片段。当美丽的秋天以动画的形式展现时,孩子们被美丽的图画所吸引,他们更多的关注了视频中的的画面,却感受不到到散文诗的美。所以我先播放录音,然后再音画同步播放,让孩子们在有了听觉感知的基础上再进行视觉的感受,进一步体会到诗歌的美。在完整地观看之后,我又采用逐一播放视频片段的方式,帮孩子们理解诗歌,并尝试用诗歌中的语言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让孩子们在想说的同时也敢说、会说。

三是精心设疑引导幼儿感受诗歌。在诗歌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提问的技巧,设计灵活多样、有启发性、开放性的问题,层层深入,帮助幼儿理解诗歌的内容。在《秋天的雨》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诗歌中都写到了什么,是怎样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等等。通过设计有层次的问题,为幼儿营造说的环境的同时,孩子们理解了诗歌的内容,感受到了诗歌的语言美。

中秋节的诗歌范文3

《秋天》是现代诗人、评论家何其芳的代表作,编排在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语文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选自何其芳早期创作诗集《预言》。当年诗人在相隔不长的时间里先后写了两首以《秋天》为题的诗歌,一首写于一九三二年的六月二十三日,另一首写于同一年的九月十九日清晨。从时间上看,前一首并非写于秋天,而是盛夏,其内容正如诗中所写:“我是忆着、梦着、怀想着秋天”;后一首写于秋季,诗人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个令人憧憬的秋天,读后让人不免心生遐思,无限向往,现在教材所选的正是后一首,也称《秋天》(二)。

以“秋天”为题,写什么好呢?笔者认为莫过于写大自然、写郊外的乡野了,因为四季的更替会在那里留下清晰的印记,给人以直观的感触。作者似乎也深谙其中的道理,把目光投向乡野,投向农家人的生活,选取“农家”、“渔人”、“牧羊女”三个丰富而有代表性的劳动画面,以观者的身份言他人之事,用多情的眼睛表内心之感,营造了一种清净而悠远、闲适而欢快、失落且守望的既亲切又朦胧的秋天氛围。“秋天栖息在农家里”、“秋天游戏在渔船上”、“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在这首三节十五行的短诗里,作者蘸着丰富的情感,用轻松自然的笔调,描绘了三幅诗情画意的美景,意味深长。

画面感强,生活味浓

作者以独特的视角选取乡村秋景中三个典型的场景——幽谷农家、江面渔人、草野牧羊女,以蒙太奇般的艺术手法从不同的场地,用不同的光圈和焦距捕捉秋天的镜头,通过连续而又带有跳跃性的手法进行剪辑,从忙碌的农家到欢快的渔船,再到草野上牧羊女的情思,画面的立体感顷刻间跃然纸上,裹挟着成熟味道的秋风似乎扑面而来。为了增强画面的厚度和层次感,作者对每个场景进行了精心的布局和点缀,用“露珠、伐木声、幽谷”衬托农家人劳作居所的悠远,用“冷雾、乌桕树、白霜”丰富渔人捕鱼作业时的环境,用“蟋蟀声、枯涸见石的溪水”凸显牧羊女平静、清澈的内心世界,三个场景错落有致,有机统一,透露着浓浓的生活气息,写出了秋天多彩的味道。

形式灵活,表达独特

《秋天》这首诗融合了中国古典诗歌的风格和西方现代诗歌的技巧,形式上既有格律诗的整齐划一,又有现代诗歌的灵动多变。整首诗共三小节,每一节均为五句,都以“秋天……在……”的句式结尾,表现出篇章结构的一致性,而在句法上则呈现出灵活多样、摇曳多情的特点,语句的长短完全由情感表达的需要而定,节奏感强,韵律和谐。全诗不着一个主语,只在每一小节的最后点出“秋天”,一唱三吟,反复吟咏,既含蓄不泥,又凸现主题,这样的形式让“秋天”流动、鲜活起来,仿佛有一种无形的力量,把我们渐渐带入它那迷人的深处。

短短十五行诗里,作者采用直陈其事的手法,娴熟地运用拟人、拟物、比喻、暗示、通感等表达技巧,展现了秋天的独特魅力,“清晨满披着的露珠”、“饱食过稻香的镰刀”、“乌桕叶似的青鳊鱼的影子”、“芦蓬上满载着白霜”、“满流着夏夜的香与热的笛孔”,这些独特的想象撩拨起读者的感官细胞,让人产生丰富、自由的联想,既让我们感受到了诗人的内心情感,也让我们读出了自己的秋天,而这之间又有足够的包容性和回味的余地。

另外诗中有几句特别的句式值得仔细揣摩:诗的开头两句“震落了清晨满披着的露珠,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正常情况下是先“伐木”后“震落了露珠”,而诗人却有意颠倒顺序,造成表达上的突兀效果,以吸引读者的注意,同时也为了使句式错落有致,读起来更加抑扬顿挫;第二节的第二句“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光影交错,虚实相生,表达之妙,回味无穷;第三节三四句“牛背上的笛声何处去了,那满流着夏夜的香与热的笛孔?”,这两句如果按照一般的语言习惯可以合成为“牛背上那流着夏夜的香与热的笛孔里的笛声何处去了?”,但如此一来,诗意就没了,也表达不出那种层进、往复的味道。

语言形象,意境丰富

这首诗的用字非常考究,生动形象是其一大特点,表现之一就是诗句中用了许多情态化的修饰语,比如“满披着”、“丁丁地”、“肥硕的”、“圆圆的”、“满载着”、“轻轻”等等,这些形象化的语言表现了秋天的神韵,传达了人的神情。“栖息”、“游戏”、“梦寐”等拟人化的词语使秋天的模样具体可感,赋予其生命的气息。

《秋天》一诗中没有社会性的意象,也看不到当时的社会和现实的印记,看到的只是静态的自然与生活的景物,如“露珠、幽谷、冷雾、芦篷、白霜、蟋蟀、笛声……”,这些也是中国古典诗词中常见的意象,诗人用人们熟悉的静态意象,注入其自己的情感因子,创生出一个蕴藉丰富、意味深长的秋天意境,让每个人都会在里面找到自己的那个秋天。

[我设计]

教学设想

《秋天》所在的单元主题可以概括为“四季图景”,所选的课文均出自名家之手且构思巧妙、意境优美、语言精巧、富有诗情画意。课文篇目包括朱自清的《春》、梁衡的《夏感》、何其芳的《秋天》、老舍的《济南的冬天》等基本内容。从春到夏,从秋到冬,四季的图景依次在一个单元里集中呈现,因此感受四季的变化,所以说欣赏四季的美景理应是教材编写者对本单元学习内容的基本定位。《秋天》作为一首现代诗歌,语言优美,画面丰满,意境悠远,教学中以朗读为基本手段,以语言为基本抓手,欣赏诗歌的画面美和意境美,在此基础上,体会秋天的味道。

教学目标

1.认读并会写文中的生字词(例如“丁丁、肥硕、鳊鱼、乌桕、芦篷、寥廓、枯涸、清洌、梦寐”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诗歌形象、生动的语言和画面。

3.在把握诗歌意境的基础上,丰富对秋天的体会。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诗歌形象、生动的语言和画面。

2.在把握诗歌意境的基础上,丰富对秋天的体会。

教学难点

1.理解“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的意蕴。

2.注意“牛背上的笛声何处去了,那满流着夏夜的香与热的笛孔”的朗读。

教学方法

以学生为主体,通过朗读品味、对话交流,联系生活体验,触发学生对诗歌意境和秋天的理解。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辅助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话说秋天——秋天洒落在记忆里

以时间为引子导入新课

师问:同学们,大家知道今天的日期是多少吗?

生答:10月19日。

师问:那么农历是多少呢?

学生:沉默不语

师说:老师来上课之前查了一下台历,今天是农历的九月二十三,再过几天就是二十四节气中的“霜降”了,这也意味着天气开始慢慢变冷了。现在我们处在什么时节啊?

生答:秋天。

师说:具体来说,现在正值深秋时节。一说到秋天,我想每个人都会对其有不同的印象和感受,现在我们进行一个头脑风暴式的回答,请你用一个词或一句话来说一下此刻想到的有关秋天的景物、画面或感受。(任选一个小组从前到后一个接一个地说……)

(设计意图:从现实时节切入秋天的话题,唤起学生对秋天已有的生活体验)

二、吟诵秋天——秋天在诗人的眼里

1.初读感知

要求:读准字音,注意停顿,大声朗读,每人至少读三遍。

(1)学生按要求进行自由朗读。

(2)请学生朗读,每人一小节,其他学生纠音、点评。

(3)全班齐读一遍课文,教师提示重点词语的读音及书写。

提示:丁丁(zhēng) 背篓(beīlǒu)肥硕(shuò)青鳊鱼(biān)乌桕(jiù)芦篷(lúpéng)寥阔(liáo)枯涸(hé)清洌(liè)梦寐(mèi)

(设计意图:解决生字词的读音,读顺课文,初步感知诗歌内容,解决目标1)

2.诵读理解

要求:根据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进行有感情地诵读,诵读时要注意语气、语调、语速和感情,要求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诗人的感情,读出秋天的味道。

(1)学生可朗读或默读;可自主朗读或相互交流朗读的认识,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仔细揣摩诵读本文的感觉。

(2)请学生任选一节或一部分进行有感情朗读的尝试,读后说一说自己为什么这样来读,其他同学可适当点评。

(3)教师进行示范朗读,同学们可以根据教师的朗诵提出问题:你为什么这样来读呢?对学生的疑问,教师给予回答。

提示:第一小节要读出悠远、清静和喜悦的味道,体现出农家人生活环境的特点以及收获的忙碌和喜悦之情,“丁丁”作为形声词,朗读时要适当拉长(丁—丁);第二小节要读出悠闲、轻快的感觉,体现出渔人怡然自得的生活乐趣;第三小节要读出空旷、深远和怅然若失的意味,体现盛夏过后的沉寂和牧羊女内心朦胧的感觉,同时要注意“牛背上的笛声何处去了,那满流着夏夜的香与热的笛孔?”的疑问读法。

(设计意图:在感知课文的前提下,进行有感情地诵读,用自己的理解把文中的感情给展现出来;反过来,在有感情诵读的基础上,加深对诗歌内容和情感的把握,着力解决目标2、3)

3.品味赏析

要求:你最喜欢诗中的哪一句或哪一节?抑或是你对诗中哪一部分最有感触,说说你的原因和看法。(提示:可以从“词语/句式/修辞/景物/情感”等方面着眼。)

(1)学生自我品味或互相交流学习。

(2)学生在班级进行交流学习,教师适时总结、点拨。

提示:词语方面形象、生动,运用许多情态化的修饰语,比如“满披着”、“丁丁地”、“肥硕的”、“圆圆的”、“满载着”、“轻轻”等等;句式方面有意突兀和非同寻常,如“震落了清晨满披着的露珠,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和“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新颖独特,别有滋味;修辞方面运用了拟人、拟物、比喻、通感等表现方式,例如“清晨满披着的露珠”、“饱食过稻香的镰刀”、“乌桕叶似的青鳊鱼的影子”、“芦蓬上满载着白霜”、“满流着夏夜的香与热的笛孔”,增强了表达效果;景物方面选取秋天有代表性的物像,比如“露珠”、“稻香”、“瓜果”、“冷雾”、“白霜”、“蟋蟀声”等,突出秋天的特点;在情感方面传达出一种清净而悠远、闲适而欢快、失落且守望的既亲切又朦胧的秋天氛围,味醇意长。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品味鉴赏诗歌的能力,加深对本诗的理解,继续解决目标2、3)

三、描绘秋天——秋天徜徉在你我心间

要求:请用你的学习收获和体验重新感受“秋天”,借用诗歌的写作手法,写一句或一小节充满诗意的有关“秋天”的文字。

(1)学生构思写作。

(2)课堂交流学习,同学及教师进行评点。

(设计意图:学以致用,解决目标3,照应导入。)

四.寻找秋天——走进秋天,感受自然

课后作业:

1.读读、写写课文出现的生字词。

2.背诵全诗。

3.寻找秋天的踪迹。

中秋节的诗歌范文4

一、融情于境――在本真的意蕴中浸润

感情是诗歌的灵魂,诗歌教育也是情感教育。童诗对儿童的教谕功能总是通过美妙的诗句去唤起儿童美妙的情感,没有生硬而枯燥的说教,只有“润物细无声”的润泽。好的童诗,会使孩子感到心灵的激动和艺术上的满足。因此,在儿童诗歌教学时,将学生引入诗的氛围、受到诗的熏染是重要的一环。

1.谈话中入情。

师:同学们,秋天是个美丽的季节,你看到哪些美丽的色彩?

生:我看到枫叶红了。

师:难怪诗人杜牧说:“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生:我看到金灿灿的稻穗。

师:秋风吹来,金色的稻浪翻滚,一望无边。

生:我看到金色的桂花。

师:著名女词人李清照忍不住吟诵:“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师:今天我们学习一首诗歌――(板书题目)看看,这个课题跟其他课题有什么不同?

生:多了个逗号。

师:请你读一下,(生读)多美啊,读出了诗的韵味儿。大家一起读。

学生的语言是直白的、质朴的,教师用诗一般的语言引领,把诗一样的秋色画面呈现在大家面前,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了诗的氛围。

2.朗读中融情。

师:秋天不仅有美丽的色彩,还有许多悦耳的声音呢。仔细听。秋天都有哪些声音?(教师表情配乐朗诵)

生:我听到了黄叶刷刷的声音。

生:我听到了蟋蟀叫的声音。

生:我听到了大雁的叮咛。

师:走进秋天就像走进辽阔的音乐厅。在秋天这个音乐厅里,你最喜欢哪些声音呢?请多读几遍诗歌,和同桌交流一下,说说喜欢的理由。

《听听,秋的声音》这首诗短小有趣,如像普通课文那样分解教学容易割裂诗意,破坏诗歌意象完整性,也容易陷入理性分析的泥潭,丧失诗歌感性的本质。所以,教师从诗歌的整体人手,让学生先在听读中体会诗歌大意,在整体感知中领悟诗歌内涵与情感,逐步达到对诗歌的整体理解。之后教师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自读自悟,在读中理解诗意,在读中感知诗的韵律、节奏,在读中体会诗的思想、情感。这样,平面的诗句生成为一幅幅鲜活的画面、一段段感人的旋律、一幕幕立体的场景。声音裹挟着意义,语言包容着和谐,文字生发着底蕴,朗读造就着美感,这是童诗教学美好的境界。

二、通情于意――在率真的意象中漫溯

诗贵言境,以境表情。诗歌教学的课堂应该是充满意境的课堂。古人云:“立象以尽意。”诗歌是通过形象来表情达意的,客观的景物“象”与主观的情致“意”完美融合,就是“意象”。本首儿童诗以孩子的思维方式、思维特点抒儿童之情,表儿童之意,将儿童的情、趣、意,寄于具体、单纯、明朗的生活场景、物象、事象之中,构成了儿童诗的意象美。因此在教学时,就应该引领学生以形象感悟内涵,请看片段:

师:“叮咛”是什么意思?看看它们的偏旁想一想。

生:就是嘱咐的意思。

师:大雁叮咛,会说些什么呢?

生:小朋友天气凉了,要多穿些衣服!

生:大家赶快把过冬的食物准备好啊。

生:小松鼠,别贪玩了,快准备过冬的食物。

师:大雁的叮咛让大家心里暖暖的。

师:大树为什么抖抖手臂?谁来抖抖手臂?

(学生表演)

师:谁能读好这一句?

生:大树抖抖手臂,“刷――刷”,是黄叶道别的话音。

师:你为什么把“刷刷”读得很慢呢?

生:因为黄叶要离开大树妈妈了,有点舍不得。

师:有不一样的读法吗?

(学生朗读)

师:你为什么把“刷刷”读得轻快呢?

生:因为可以化作肥料为大树施肥。

师:你真是一片无私的叶子!――是啊,每片树叶都有自己不同的情感。请大家把不同的感受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学生朗读)

师:哈,你是一片快乐的黄叶!

诗人靠意象倾诉心语。秋是比较抽象的概念,但是把它具体化为“黄叶”“大雁”“蟋蟀”“田野”等秋天典型特征的景物就深深吸引了孩子。这些具体的景物组成的意象,描绘了秋天来临时世间万物的变化,流露出孩子对秋的季节的独特感触。同时又引导学生从整体上体会诗人是如何借这些意象来寄托自己热爱秋天,热爱大自然的情怀的。教学时教师抓住了“刷刷”“叮咛”等拟声词和叠词的品读,拉近了与儿童的距离,产生了身临其境的“在场感”,体会诗人的感情和用词之精妙。

三、寄情于诗――在童真的意趣中放歌

梅子涵教授曾经说过:“诗意是一种很自然的东西,就像人的呼吸那样。所以,守住真诚,才能不阻碍学生真正诗意的流露。”学生在感受着诗歌瑰丽的同时,会萌发一种想通过学习诗歌来倾诉自身感情的渴望,从借他人的诗句抒自己胸臆发展到自己写作的欲望,教师把准了学生的思维动态,引导学生自然流露真情,歌唱儿童心曲,顺应学生的兴趣迁移,给学生创造一定的环境,尝试写作。

师:孩子们,展开你们想象的翅膀,把你们听到的秋的声音用诗一样的语言写下来吧!

生:听听,秋的声音/枫树抖抖手臂/扑哧,扑哧/是枫树欢乐的笑声。

师:啊!风在吹,叶在舞呢!

生:听听,秋的声音/葡萄聚在一起/吧嗒,吧嗒/是嬉戏打闹的声音。

师:哦!葡萄也很调皮呢!

生:听听,秋的声音/大豆摇着豆荚/哗啦,哗啦/是迎接丰收的歌韵。

师:一派喜人的丰收景象!

生:听听,秋的声音/地上传来脚步声/嚓嚓,嚓嚓/是蚂蚁搬粮食的声音。

师:你真是位小诗人!

生:听听,秋的声音/一阵秋风吹过/啪啪,啪啪/是苹果告别枝头的声音。

师:多么动听的音乐啊!秋的声音还在每个小朋友的小诗里,在每个小朋友的心窝里。

中秋节的诗歌范文5

秋夜美丽

使我旧情难忘

我坐在微温的地上

陪伴粮食和水

九首过去的旧诗

像九座美丽的秋天下的村庄

使我旧情难忘

大地在耕种

一语不发,住在家乡

像水滴、丰收或失败

住在我心上

海子,原名查海生,1964年生于安徽省安庆城外的高河镇查湾村。1979年考入北京大学法律系,大学期间开始诗歌创作,作品入选全国数十种选本。曾获北京大学第一届艺术节“五四”文学大奖赛特别奖、第三届《十月》文学奖荣誉奖和第三届《人民文学》奖诗歌奖等多项奖励。1989年3月26日在河北省山海关卧轨自杀。出版的诗集有《土地》、《海子、骆一禾作品集》、《海子的诗》、《海子诗全编》等。

全诗只有11行,分为两节。第一节,写美丽的秋夜勾起了昔日的情怀。诗的开头,“秋夜美丽/使我旧情难忘”,总领全诗,点明特定时空的特定情怀。季节是秋天,穿过热烈和茂盛,走向丰收和祥和;时间是夜晚,经过白天的喧闹与躁动,归于黑夜的安宁与静穆。这样的秋夜是美丽的,其实,诗人是在抒写自己美丽的心境。此刻,他不见孤独,不见凄凉,只见“秋夜美丽”,于是,昔日那美好的情怀自然而然地苏醒了。“我坐在微温的地上/陪伴粮食和水”,大地让“我”感到温暖,粮食和水是“我”的父母和亲人。“陪伴”一词,极富情感张力。这是一种生活姿态,更是一种天使情怀,姿态多么亲切,情怀多么圣洁!“九首过去的旧诗/像九座美丽的秋天下的村庄/使我旧情难忘”,进一步点明难忘旧情的特定意义。旧情不是怀念故人,而是“九首过去的旧诗”,像秋天里村庄一样美丽的旧诗。

在这里,我们怎样理解“九首过去的旧诗”呢?是九首关于村庄的古典诗词,还是诗人自己的九首诗歌,抑或在诗人心里无法忘怀的九座村庄?“九”,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具有特殊的文化意蕴。汉语“九”,为最高数,谐音久,有永恒之意,被历代皇帝所尊崇。《史记》有云:禹收九牧之金,铸九鼎,象九洲。我国民间对“九”也很偏爱,凡事用“九”作计量单位,表示吉祥如意。在西方,“九”是象征美德和圆满的数,《圣经》里有九级天使。所以,“九首过去的旧诗”,如同九座美丽的村庄,让人感到另有深意。根据“九”的哲学意蕴,它也可以指所有、全部,即全部的旧诗,为大地上所有村庄而写的旧诗。而这,正是海子大地诗歌最深的蕴含。大地,在海子的诗歌里,总是与文化、与历史、与血脉紧紧相关联的,因而,他的诗歌总是根植于广阔的大地,散发着文化和历史的深厚气息。

第二节,像一幅特写,诗人在诗歌的村庄享受着宁静之美。“大地在耕种/一语不发”,诗人在心灵的惬意和满足中,感到自己就是一株庄稼,一株长在大地上的庄稼,感受着大地的劳作和哺育。于是,他一言不发,以生长的姿态静静地享受着此刻宁静的诗意和美好。“住在家乡/像水滴、丰收或失败/住在我心上”,永远置身于家乡,置身于这美丽的村庄里,像水滴滋润大地,像丰收喜悦大地,像失败痛楚大地;“我”与大地同呼吸,共命运,大地就是“我”的心脏,“我”像庄稼一样扎根于大地,就如同住在自己的心上。此时此刻,大地静穆,人生静美,诗人在宁静中实现超越,超越一切焦灼和苦痛,以面向大地的方式获得永恒。但是,残酷的是阳光会再次照射大地,一切会以“秋夜”相反的方式显现,诗歌将破裂,诗人的心灵也将随之破裂。

中秋节的诗歌范文6

主持人:秋天,我们拥有了蔚蓝色的梦想,秋天,我们感受着生命博大的力量。我们在秋天里畅想,我们在秋天里放歌,我们在秋天里感受丰收的喜悦。朋友们好!这里是艺苑剧场,这里是你我共同的精神家园。

《艺苑剧场秋之韵咏唱晚会》现在正式开始-----

首先,有请艺苑剧场的室主孺子给我们讲话,有请孺子

第一部分如画美景(要求主持音乐轻柔、舒缓、明朗)

节目一:A:咏秋古诗三首朗诵大漠孤烟歌曲《好美的一个秋》演唱阿洁

主持人:“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偏爱在静美的秋意中抒怀,感悟人生。今晚,让我们拾起这一片片枫叶,走进这如画美景的秋风、秋韵,感受秋天的迷人色彩。

请欣赏咏秋古诗三首朗诵者:大漠孤烟(直接递麦)阿洁

节目二A:《秋天的和弦》作者:成晓峰朗诵:微雨红尘歌曲《晚秋》演唱:乡下人

主持人:在这月缺月圆之时,多少离情,多少别绪,多少喜悦,多少伤悲。弹者无声,诠释落叶的漂泊。该来的来,该去的去,来去之间又是怎样的一番婉转呢?是的,走进秋天,让我们在秋季的天籁之音中去思考生命的价值,去感悟人生的真谛。

请欣赏朗诵:《秋天的和弦》朗诵者:微雨红尘(直接递麦)乡下人

节目三《野菊女子》作者逸野朗诵者:冰听儿歌曲《吟》演唱:秀子

主持人:秋雨冷了,秋夜长了,野菊就在这时节明亮了。女子轻柔地从山野走过,不经意间就让野菊美丽了脸庞。女子拾觅了满满一筐诗情,她把一些寄给白云,一些珍藏在心中。

请欣赏朗诵:《野菊女子》朗诵者:冰听儿(直接递麦)------秀子

节目四:《丹桂飘香》作者松间明月朗诵者:羽洁歌曲《秋天的诺言》演唱子音

主持人:杭州,西湖岸边,秋景正美,秋意正浓,让我们走进秋天的杭州,品一品桂花酒的浓香,尝一尝桂花糖的甜蜜,让桂花茶的清新直沁心扉,让思绪在一场桂花雨中上下飘飞……好的,让我们来一齐感受丹桂飘香。

请欣赏朗诵:《丹桂飘香》朗诵者:羽洁(直接递麦)------子音

第二部分秋日思绪(要求主持音乐温馨、缠绵)

节目五:《秋日私语》作者:红狐朗诵者:雨季歌曲《秋诗篇篇》演唱楚天

主持人:雁去又雁归,这往来的迁徙,鸿雁完成了一生的相聚与别离。秋日的温情说走就走,不作任何解释,秋风再起的时候,你也许能再回头;冬日的寒冷说来就来,没有任何的预告,而当秋枫飘染的时候,我在等待你的足音。

请欣赏朗诵:《秋日私语》朗诵者:雨季~~(直接递麦)--------楚天

节目六:A:《秋思情结白洋淀》作者采唐韵朗诵梅之梦歌曲《秋水伊人》演唱夜莺

主持人:水雾烟波萍荷飘动摇曳芦苇北国江南,烟波日暮渔家晚归烟村灯火白洋秋..放眼千顷苇浪,“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句子便从诗经里向你走来

请欣赏朗诵:《秋思情结白洋淀》作者采唐韵-----朗诵梅之梦(直接递麦)夜莺

节目七:A:《今夜,美在那汪月亮》作者:楼兰歌曲《月满西楼》演唱:一帘幽梦

主持人:秋风习习,秋虫啁啾,优雅的树在夜风中独自起舞。魁斗七星,演绎天体的阵法;星光流淌,演奏舒缓的乐章。今夜,与月亮对视,今夜,因思念而美丽,今夜的美,更美在那汪圆圆的月亮。

请欣赏朗诵:《今夜,美在那汪月亮》作者:楼兰--朗诵者:楼兰(直接递麦)一帘幽梦

节目八:A:《穿越秋天》作者:潘登朗诵者:白云歌曲《秋天的诉说》演唱:地球妹

主持人:这个秋天,我在海滩散步,眼前有云轻轻飘过,头顶有雁正自南飞,海风拂过我长长的思念,将一个“痛”字,铭刻在心扉。咸味的海风中,那一片片回忆便随飞而舞,旋转、旋转……

请欣赏朗诵:《穿越秋天》作者:潘登朗诵者:白云(直接递麦)地球妹

节目九:A:《记住这个秋天》作者歌吟有梦--朗诵者:风度歌曲《爱在深秋》演唱者:乡下人

主持人:林花谢了春红,匆匆,太匆匆。岁月无声地发生着更易,一些东西,被岁月匆匆掩埋,如清风而过,无影无痕,令人发出万般的感概。然而,总有一些什么,在不知不觉中充实了记忆,那些或美丽、或忧伤的情愫,在最合适的时候,撞击着灵魂。

请欣赏朗诵:《记住这个秋天》作者歌吟有梦朗诵者:风度(直接递麦)乡下人

第三部分丰收喜悦(要求主持音乐喜庆、欢快)

节目十:A:《秋色赋》作者峻青朗诵沉默的山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演唱:名鸽

主持人:秋天来了,那一片片金黄,那一串串硕果,着实让人振奋。比起欧阳修的《秋声赋》中肃杀凄凉的秋天,峻青的《秋色赋》,“秋天比春天更富有欣欣向荣的景象,秋天比春天更富有绚丽烂漫的色彩”

请欣赏朗诵:《秋色赋》作者峻青朗诵沉默的山(直接递麦)名鸽

节目十一:A:《黄土地上的诗》作者:听诗醉雪朗诵苦咖啡歌曲:《在中国大地上》演唱:莺歌

主持人:对黄土的情怀,我找不到任何的语言来描述,在黄土地上写诗,我渴望麦子和诗在如诉如泣中成熟。我有一个愿望,将来让化作一把黄灿灿如金一般的黄土,与石同生,

与海共存。

请欣赏朗诵:《黄土地上的诗》作者:听诗醉雪朗诵者苦咖啡(直接递麦)莺歌

结束词:

主持人:秋风习习,秋歌悦耳,秋天的一幕幕美景令我们陶醉,晚会就要结束了,可我们的心情却依然沉浸在激动之中。我们在朗诵者精湛的演绎中,领悟了吟诵的魅力;我们在歌唱者深情的演唱中,体味着生命的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