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族舞蹈范例6篇

傣族舞蹈

傣族舞蹈范文1

甲:尊敬的各位家长、各位来宾

乙: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合:大家好

甲:绚丽的8月,姹紫嫣红

乙:火红的8月,盛满渴望

甲:徜徉在8月的阳光里,我们欢聚一堂

乙:漫步在8月的校园广场,我们举杯同贺

甲:今天的杨婷舞蹈培训中心笑语欢歌,

乙:今天的杨婷舞蹈培训中心高朋满座,

甲:飞扬的歌声,吟唱难忘的岁月

乙:熟悉的旋律,演绎不改的情怀

乙:今天我们共同迎来了杨婷舞蹈培训中心一周岁的生日庆典

甲:请允许我代表全班一百多名学员向参加杨婷舞蹈培训中心庆典的各位老师、家长、来宾、同学致以最热烈的欢迎、最崇高的敬意和最衷心的感谢

乙:有一个人,在她那精心呵护之下,我们健康、活泼的成长。

甲:她是大树,是海洋,给别人的甚多,留给自己的甚少,她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无私的奉献。

合:她就是我们的杨婷老师,杨老师——您永远是我们最尊敬、最爱戴的人!

甲:今天,我们把无尽的憧憬和希望铺满大地!

乙:今天,我们把所有的辉煌和灿烂涂遍天空;

合:在这庄严神圣的时刻――――杨婷舞蹈培训中心庆一周年汇报演出――现在――开始!

一、《动感早晨》

甲:当鲜红的太阳跃出地平线,我们又迎来了全新的一天

乙:俗话说得好“一日之际在于晨”。请欣赏幼儿启蒙班的小朋友们为我们表演的舞蹈------《动感早晨》

二、《姥姥门前看大戏》

甲:是那明媚的蓝天,

乙:是那潺潺的山泉,

甲:是那优美的音乐,为我们带来了这一群可爱的娃娃,

乙:请欣赏由少儿6级班的同学为我们带来的舞蹈----《姥姥门前看大戏》。

三、《金孔雀》

甲:曾经有一段舞蹈让世界认识了杨丽萍

乙:今天我们自编的《金孔雀》也再一次亮相舞台

甲:请欣赏幼儿启蒙班的小朋友们为我们表演的傣族舞蹈----《金孔雀》

四、《傣族舞》

甲:接下来少儿6级班就将带给我们一段异域风情的舞蹈

乙:让我们在她们优美的舞姿中,去感受来自印度的别样风情----《傣族舞》

五、《北京舞蹈学院中国舞三级小组合》

甲:《中国舞考级教材》具有专业训练的科学性、系统性、全面性与民族性

乙:它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舞蹈课程,它为幼儿、儿童、青少年迈步走向舞蹈爱好者和舞蹈专业人才的佐证。

甲:请欣赏幼儿启蒙班的小朋友们为我们表演的《北京舞蹈学院中国舞三级小组合》

六、《小小茉莉花》

甲:等太阳的光芒带来希望,

乙:看阳光的方向就有希望

甲:爱能给我力量

乙:爱能让我们长大

甲:我们一起来欣赏少儿4级班为我们带来的舞蹈---《小小茉莉花》

七、《健美操》

甲:我们的同学不仅学习成绩好,平时还特别注重身体锻炼。

乙:瞧,那边还有一群同学正在跳健美操呢!

甲:请欣赏少儿5级班为我们带来的少儿三级《健美操》

八、《课堂再现》

甲:今天,我们有良好的舞蹈表演力和扎实的基本功,这是跟谆谆教导我们的父母和老师分不开的。

乙:我们在这最美好的时光里要深深感谢父母养育了我们,感谢老师培育了我们。

甲:下面有请杨老师和同学们为我们展示平时的课堂训练。

九、《剪纸姑娘》

甲:一双双灵巧的纤手在空中飘然翻覆、挥动,

乙:身着朴素花衣的姑娘们挥动着小剪刀,演示着精湛的技艺,裁剪出了她们美好明天

甲:请大家欣赏多次在各种比赛中获得第一名好成绩的现代舞《剪纸姑娘》

结束

甲:飞扬的歌声,吟唱难忘的岁月,凝聚心头不变的情节,

乙:熟悉的旋律,演绎时代的激越,回荡情怀不改的真切。

甲:告别今天,我们将站在新的起点,

乙:展望明天,我们将用奋斗塑造更加壮美的风景线。我宣布--杨婷舞蹈培训中心----庆周年汇报演出到此结束。

甲:祝大家

乙:天天快乐,

甲:身体健康,

傣族舞蹈范文2

关键词:傣族舞 三道弯 一边顺 勾踢步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民间舞的独特风格和鲜明特色是源于当地的风土人情。就像蒙古族被称为“马背上的民族”一样,傣族人民被称为“水的民族”。

    着名傣族学专家黄惠教授指出:“用水来形容傣族,是再恰当不过的了”。水,被傣语称为“喃木”;傣语称风为“垄”,称气也为“垄”,认为风和气吹在人身上是凉的,是看不见的水,风和气会在空中慢慢变化,从看不见摸不着变为看得见摸得着,变成雾和雨,最终变成了水,成为人类生存须臾不可缺少的东西。

    生活在水边的人们爱水、赞美水,人也像水一样纯净、柔美。

    余晖下,一位青春少女挑着水罐来到湖边,夕阳余辉照在她身上,她从水中照见自己修长的身影,脸上涌现出青春的喜悦,她散开秀美的长发,在清亮的湖水中。坐在岸边,用双脚轻拍嬉水,波清澈透明的江水吸引着她,她情不自禁地跳入江水中,冲去一天的疲劳。轻风徐来,轻抚洗净晾干的长发。夕阳落山,她起身三转两绕,盘起了傣家少女别具一格的发型。然后挑起水罐,踏着霞光,向着炊烟缭绕的竹楼款款走去……这是着名舞蹈家刀美兰在舞蹈《水》中给观众展示的情景。

    作者将从傣族舞蹈的身体姿态浅析傣族舞的审美特质。“三道弯”与“一顺边”的舞姿造型,是傣族传统的审美心理在舞姿造型上的体现,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德宏、耿马、孟连地区的傣族人民对孔雀有着极为深厚的情感,孔雀崇拜造就了“三道弯”的体态发展,孔雀的自然形态就被认为是一个“三道弯”经典。当孔雀立于高处或栖息在树枝上,长长的尾羽垂下来,其形态正好是“三道弯”,从自然科学的角度上看它的骨骼结构,“三道弯”与弯曲的特点就更加鲜明。

    从舞蹈的动势来看,在动作过程中相对静止的S状曲线姿态,可称为“体态三道弯”;通过动作的连续过程形成的S状曲线动态,可称为“动律三道弯”。

    一、体态三道弯

    体态三道弯主要表现在以S状造型作为基本体态特征的舞种中,它具有相对静止的“雕塑性”特点,在舞蹈动态过程中身体保持相对静止的三道弯姿态,傣族舞蹈在表演过程中舞者始终保持三道弯的体态造型。在民族民间舞蹈中,最能体现体态三道弯审美特征的是印度的奥蒂撕派舞蹈和我国的傣族舞蹈。在二者的舞蹈动作过程中,三道弯作为基本体态,舞者始终或经常保持相对静止的S状曲线造型。

    傣族舞蹈中,模拟鸟兽的舞蹈居多,如“孔雀舞”、“鱼舞”、“蝴蝶舞”等。最具代表性的是“孔雀舞”,基本体态就是“三道弯”,即运用腰部和胸部的前后三道弯和胯部的左右三道弯表现高枝孔雀垂尾而立的自然形态。这使傣族舞蹈中的此类造型具有较明显的相对静止的“雕塑性”特征,也因此凸现了人体姿态的曲线美。以三道弯作为基本体态的民族民间舞,一般在动律上较舒缓、柔软。有人形容这派舞蹈如微风中的柳条,它是所有流派中最能体现女性妩媚神情的舞种;因此傣族舞蹈以柔美、纤细、典雅的风格而着称。

    二、动律三道弯

    “动律三道弯”指身体不同部位的S状造型。傣族舞蹈蕴藏着神秘而浓厚的民族氛围,有极高的文化品位和浓郁的民族文化色彩,极尽东方韵致。傣族舞中透出山川秀美、人文毓秀的夺目光彩,充满着平和、恬静含蓄的风格,朴实自然,毫无雕凿。舞蹈的律动中含着淡、幽静的气质,凝聚着东方艺术的线条美。舞蹈动作中那些人体的头、手、臂、肘、肩、腰、胯、膝等每一个关节都尽量弯曲,使整个体态由多种曲线组成,形成婀娜多姿的S 型,不论手的推拉和脚步起伏的动作,还是孔雀舞中的美丽造型的流动美,造型丰富而个性鲜明。不仅会使人们感到那秀丽山河的自然律动美,还会使人们感到傣族人生活的宁静祥和、朴实自然,更能使人感受到他们对美的追求和对恬静幸福生活的向往。

   傣族民间舞蹈风格浓郁,特点突出,感情内在而含蓄,舞姿富于雕塑感。傣族舞蹈中上肢的手和下肢的脚以及头都极富有表现力,下体多保持半蹲状态,以膝部柔美的起伏,身体与手臂形成丰富多彩的三道弯造型。舞时双腿半蹲,双手叉腰,上身向旁倾斜为基本舞姿

[1] [2] 

。舞时一般前脚掌着地,但不强调有力地踏和跺,落地时轻而稳。傣族舞除下肢有丰富的步伐,小腿的灵活运用外,手和上身丰富的舞姿也极具特点,手式多样,同一姿态,同一动作,手式不同就有不同的舞蹈形象和含义,上身的挺胸、收腹与头部、眼神的巧妙配合以及柔中带刚的舞蹈韵律,使傣族舞既有动态的韵律美,又有静态的造型美。

    “一顺边”的美是傣族特有的安详、舒缓动律中体现出来的美好舞蹈形象,虽然傣族大多生活在山谷间的平坝上,但山地的动态特征也反映在人们的劳动生活中,尤其是妇女,她们在担水、挑谷、扬场等劳动时的步态和形体动态中,多有“一顺边”的特征。北京舞蹈学院教授罗雄岩认为“一顺边”的美,源于高原的劳动生活,来自高原民族的审美心理。在高原上山路崎岖,人们往来间有诸多不便,上山、下坡自不必说,就是一般走路也和在平原上大有不同,其主要区别,就在于脚掌的着力点和身体的平衡上,于是逐渐形成了“一顺边”的体态。

    傣族人的身高普遍偏低,体形较小,娇小玲珑。生活中喜欢穿着一种筒裙,这种筒裙长及脚裸,高齐腰,紧紧裹着下身。在河里洗澡时筒裙可以作为屏障,还可作为包头巾将洗好的头发包好。由于筒裙的开口不大,所以人们在行动时,只能小幅度运动,又由于筒裙长及脚裸,穿着的人每走一步路都要用脚跟向后上方踢一下才不会在脚落下的时候踩到裙子,再就是傣族舞蹈与印度、缅甸等国家的舞蹈一样,体态处于下身半蹲状态,这就形成了傣族舞蹈风格突出的步伐动作——勾踢步。当舞蹈者在做勾踢步时,每走一步都要将裙子轻轻地撩起,就像平静的河水掀起小浪花一样美丽。

傣族舞蹈范文3

一、傣族舞蹈的民族文化背景

(一)地域民族文化。傣族是我国五十五个少数民族之一,傣族人们主要生活在云南西双版纳地区,处于亚热带,那里森林密布,植被丰富,生长着红杉等珍贵名木, 繁殖着孔雀、大象等珍奇异兽,他们和这些动物朝夕相处,舞蹈中自然融入对这些珍禽异兽的艺术升华,正是因为这种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哺育出傣族人民性情温和,善良,也是成为傣族舞蹈动律、动态的文化因素。

(二)外来宗教对舞蹈的文化影响。傣族信仰的“南传上座部佛教”。亦称“小乘佛教”。 小乘佛教源于古印度。公元前三世纪经斯里兰卡、泰国、缅甸,传入西双版纳,至今约有1 0 0 0 多年的历史。小乘佛教的传入,成为傣族的全民信仰,对傣族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方面都有着深刻而巨大的影响。小乘佛教“积德行善,和平善良” 的教义,使得傣族人民性格平和、温顺。在孔雀舞、白象舞、蜡条舞等所有傣族舞蹈中都体现了佛的精神、佛的形式、佛的文化“佛舞一体”。 因此,这就是今天孔雀舞的最初起源。

(三)傣族崇拜动物图腾。傣族人民对孔雀的喜爱和崇敬都是最早时期傣族古代文学反映了傣族先民崇拜牛图腾、鸟图腾、龙图腾、象图腾和虎图腾等。傣族先民希望得到图腾动物的保护进而更好地发展自己,使自己的祖先具有图腾动物的威猛、神奇和美好吉祥。傣家人受到祖先图腾的影响非常崇拜“孔雀”, 在他们心目中,孔雀称之为“圣鸟”,将孔雀作为民族精神的象征,代表着幸福、吉祥。不但许多的人们在家园中饲养孔雀,而且把孔雀视为善良、智慧、美丽,,在种类繁多的傣族舞蹈中,孔雀舞是人们最喜爱、最熟悉,也是变化和发展幅度最大的舞蹈之一。通过跳孔雀舞来表达自己的理想和愿望,从而能够歌颂美好的生活。

二、 傣族“孔雀舞”的产生及当今对“孔雀舞”的创新

(一)傣族“孔雀舞”的产生。传统的《孔雀舞》,过去都由男子头戴金盔、假面,身穿有支撑架子外罩孔雀羽翼的表演装束,舞姿摹拟孔雀的各种动作,已形成出窝、下坡、起舞、找水、照影、饮水、洗澡、展翅飞翔等一套比较固定的程式,有严格的步法、方位和动作组合,以雕塑性舞姿造型见长,膝部起伏较刚韧,手上动作柔韧,手上动作柔韧挺拔而舒展,小脚较有力,三道弯造型梭角较明显,着重表现孔雀的温驯、轻巧、美丽善良、婀娜多姿的特点。孔雀舞有较固定的程式,是因为傣族人民非常熟悉和了解孔雀的生活特性。

20世纪初,诞生于瑞丽江畔的孔雀舞蹈表演大师――毛相是傣族农民中成长起来的我国第一位傣族民间舞蹈家,傣族第一代专业舞蹈工作者。他从小热爱舞蹈艺术,特别酷爱傣族民间舞蹈孔雀舞,最终成为雄性孔雀舞表演的典范。他表演的孔雀舞以独特的风格见长,舞姿优美、动作灵活、形象逼真、出神入化,被誉为俊美的“雄孔雀”。他在传统孔雀舞基础上开创了不用孔雀形道具徒手孔雀舞的先河,逐渐演化为便于制作与表演的轻便道具,解除了道具的束缚,加大了动作的幅度,使之更加的自然随性及大方,并形成了一套由简至繁,章法清晰的舞蹈教材及体系,细化综合傣族舞蹈,加大了傣族舞蹈的动作难度,规范了傣族舞蹈的种类统一,吸收、借鉴外族舞蹈的神韵,使孔雀舞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提高了傣族民间舞蹈的表演艺术水平。他成为傣乡金孔雀的化身被称为“瑞丽大师傅”。1956年,他在传统孔雀舞的基础上进行整理,改编创作了《双人孔雀舞》。从瑞丽江畔跳到省城、跳到北京、跳出国门。

任何民族的文化都在经历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在传承与发展傣族民间舞蹈文化的同时,可以在其基础上加以创新,随着社会的发展,孔雀舞作为具有浓厚宗教色彩的文化现象,也在顺应时代的改变,并突破孔雀舞中以男性为表演者的传统,开始有女性装扮孔雀。逐渐把祭祀性的文化范式提炼升华为“具有宗教主题的世俗舞蹈”作品,并在现代语境中进行传承与传播,由此完成了由民间向舞台艺术的升华,如果说毛相的孔雀舞主要是对传统傣族舞蹈的继承,那么杨丽萍的孔雀舞则是舞蹈艺术家的一种个体创造。

傣族舞蹈范文4

关键词:傣族舞蹈;文化历史;发展创新;继承

中图分类号:J72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4)11-0145-02

一、傣族舞蹈的历史

傣族,自古以来生活在山清水秀的西双版纳,是最早的稻作民族之一。安逸多彩的生活环境铸就了他们独特的民族个性,并孕育了他们优美多姿且丰富多彩的舞蹈。同时傣族居住在与缅甸、老挝、越南等国相接的地方,从而吸纳了多国和多民族的文化精华,将其发展改编并加入自己民族的个性和精神,使该民族的舞蹈别有一番韵味。傣族舞蹈种类繁多,形式多样,并根据不同民间行为活动而产生不同的舞蹈形式。比如傣族舞蹈可分为祭祀形式,表演形式,自娱形式等等,其都各具特点且流传面甚广。

说起孔雀舞的由来,还有许多美丽动人的传说。据说这是关于傣族的领袖召麻粟带领着民众去寻找幸福的故事。相传,他们到了“来少勐”这个地方之后,听到了自然界中许多美好的声音,像水果掉进水里和鱼儿吃水的声音,以及看到了孔雀优美的舞姿而情不自禁的模范起来,从此便有了流传至今的孔雀舞。在不同地方,傣族人对于孔雀舞有着不同的叫法,例如在德宏傣语中称为“嘎洛永”,在西双版纳傣语中成为为“凡糯永”等。且各地孔雀舞的跳法也不尽相同,但多以模仿孔雀的神态动作及个性为主。表演者要头戴金冠和面具,背上孔雀形式的道具,同时在舞蹈过程中用象脚鼓和其他一些乐器伴奏。每每舞起让人流连忘返。孔雀舞根据不同场合其形式也有不同,有独舞、双人舞、三人舞及歌舞剧等形式的表演。独舞最能表达出舞蹈的优美且具有代表意义是瑞丽县艺人,例如瑞板、贺费、毛相、约相、旺拉等人,他们将孔雀舞表演的出神入化。除孔雀舞以外,被人们广为熟知的表演形式的傣族舞蹈还有鱼舞、大象舞、篾帽舞、蝴蝶舞等多种舞蹈。傣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其日常生活中的歌舞是其少不了的元素,所以为了自娱自乐能产生的舞蹈也不再少数。其中包括象脚鼓舞、嘎光、耶拉晖以及喊半光等多种舞蹈。象脚鼓舞和嘎光是自娱形式中最具代表性的两个。嘎光舞是傣族最为古老的舞蹈,其在众多地区流行,是传统节日中,男女老少都会跳的一种舞蹈。

傣族舞蹈不单单是以柔美优雅著称,它更具有与众不同的力量之美。其内柔外刚,在细腻柔美中展现民族的生命力,在神情与动作间将民族的文化呈现爱人们的眼前。让人们感受这个民族的精神和力量。

二、当代傣族舞蹈的发展

傣族舞蹈是傣族人民对自然的敬畏及热爱之情的一种体现。其源于自然,始于生活,吸取万物之灵,同时体现傣族人民的勤劳勇敢,温柔善良的民族个性。但是将如此原生态的舞蹈文化班上舞台是需要一定的改编和创新的,且要保留其自然之美,保持整个舞蹈的流畅和优美之感。傣族舞蹈的美吸引了无数艺人和舞者投入其中,近年来的高校也将其列为舞蹈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门课程。舞蹈的创新是需要人们的感情和精神,同时将新的现代元素很好的融入其中,而又不失其原始个性。

多年以来,很多艺术家为傣族舞的发展做出了很多贡献,就此傣族舞蹈也得到了巨大的创新。其中比较成功的要数孔雀舞的创新。孔雀舞是一种观赏性很强的舞蹈,它是一种表演性质的舞蹈,主要表演与寺庙或者是广场上。古代时期的孔雀舞多为男子表演,并根据人数的不同而分为独舞、双人舞、三人舞或歌剧舞等。从上个世纪开始,孔雀舞被人们所认可,并成为一种观赏价值极高,艺术性极强且舞蹈套路繁多的舞蹈派别。第一位走入我们生活的孔雀舞表演者当属毛相,是他将孔雀舞带入到了我们的生活,并让我们对傣族舞蹈有了更深的了解。他对傣族文化和孔雀舞有着独到的见解,并根据自己的想法和理解创造了一套由简入繁的教学方案。毛相的成功不是轻易得到的,相传,他为了更细致更清楚的观察孔雀的形态、神情和动作而天天跑到孔雀的栖息地去与孔雀们一同生活。这种执着和毅力以及其对孔雀舞的无限热爱,促使着他为孔雀舞而努力和奋斗,从而让他具备了精湛绝美的舞蹈技艺,并成为人们崇拜和尊敬的孔雀舞大师。《双人孔雀舞》就是毛相对传统孔雀舞进行改编而得到的杰作,对后来傣族舞蹈的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和作用。这种改变时民族舞蹈迈出的巨大进步,使民间艺术得到了巨大的升华。七十年代被人们誉为孔雀公主的刀美兰就是在个阶段成长的。她将将自己的理解融入到舞蹈当中,对孔雀之美做了完美的展现。杨丽萍所舞出的纯净柔美的舞蹈,是特殊的艺术形象、特殊的灵慧气质。她是真正的艺术家、创作者、实践者,真正独一无二至情至性的舞者。杨丽萍给人的感觉是一个极感性的女人。她的艺术感悟力也极强,独到的艺术思维方式和真实的生活体验,造就了这位个性独特的舞蹈家。她的《雀之灵》在1994年获得中华民族20世纪舞蹈经典作品金奖。

除孔雀舞之外,象脚鼓舞也在不同程度上的到了巨大的创新。象脚鼓舞又被人们称为“光黑拉”,是象脚鼓为主要道具,并用手击打鼓面的一种男子为了自娱而表演的一种舞蹈。象脚鼓舞不仅有手的动作,还要加入腿部的配合,尤其是膝部的起伏和小腿的有力的配合。

象脚鼓舞在傣族人民居住地区最为流行的男子表演的舞蹈之一,同时也是傣族文化发展中一个特殊的印记。它虽属于一种艺术,但更是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文化的一种载体。对傣族社会、文化和生活有着巨大的意义,是傣族民间文化的灵魂。现代的象脚鼓舞不但保持了原始的力量之美,同时还加入了现代文化中的元素,使其更具创新性和独特性。

三、保护传承傣族舞蹈

在我国传统民族舞蹈当中,傣族舞蹈室一颗璀璨的明珠。在我国漫长而悠久的历史文化发展长河中,有着几位灿烂的光辉。但是,随着社会,文化,经济的不断发展,信息时代对传统文化的挑战是极其巨大的,包括傣族舞蹈在内的我国民间舞蹈文化受到了各种电视节目,电影,游戏等娱乐方式的冲击。同时,新一代的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淡漠使得傣族舞蹈等民族文化的发展受到的严重的打击。针对这一现象,我们需要及时的采取相应措施,大力发展传统文化,加大对民间舞蹈的宣传是我们必须要做的。其实就是需要我们做的。要保证传统傣族舞蹈血脉不断,保护其文化的根源的同时,更要抓住傣族舞蹈在与时俱进的改变过程中那些被人们认可的创新形式,始终保持其先进性,不被时代的车轮抛下。

四、总结

本文通过对研究傣族舞的继承与发展,不但可以是笔者在今后的舞蹈生涯中更好的发展,也为傣族舞的继承与发展做了一份贡献。傣族舞蹈不但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历史发展中亲近自然,敬畏自然地一种体现。它是全人类的财富,使我们必须要传承和发展下去的重要财富。

参考文献:

[1]杨镇.浅析傣族孔雀舞的发展的历史[M].大众文艺,2012.

[2]喻力娟.浅析傣族舞蹈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M].舞蹈空间.

[3]瞿美子.浅谈当代傣族舞舞蹈风格在原始傣族舞里的创新[M].学论坛,2008.

[4]范燕华.刍议当代傣族舞舞蹈风格在原始傣族舞里的创新[M].文化艺术研究.

傣族舞蹈范文5

一千多年前,小乘佛教传入,成为傣族的全民信仰,对傣族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方面都有着深刻而巨大的影响。小乘佛教与大乘佛教的“普度众生”不同,只主张“自我解脱、自我拯救、积善行、修来世,最终达到涅盘”。因此,它的舞蹈风格不似大乘佛教那样雄阔、壮美,有救众人于水火的气势,而是比较柔婉、秀美,与秀丽的山水风光融为一体。如“蜡条舞”,这是一种由女子表演的仪式性舞蹈,舞者两手各托一支燃烛,在鼓、钹等乐器的伴奏声中起舞。主要动作是两手向内或向外划圆旋绕,或半蹲,或跪下,形成各种“三道弯”的舞姿,十分柔美。有时做缓步流动,烛光随着舞姿的变化而摇曳,营造出端庄、典雅、安静、祥和、虔诚、神秘的气氛。烟烛在佛教中喻意光明,因此舞蹈带有祈福、祝愿的含义,希望通过这种舞蹈仪式求得佛祖保佑,使自身能够在光明中超脱、升华。又如广为流传的孔雀舞,也是按佛经中孔雀明王的故事改编的。舞者身穿白衣,头戴璎珞,手执莲花,乘金孔雀传经,这些白衣、莲花、金孔雀都是佛祖降福的吉祥之物,是民族审美心理的写照。再如狮舞、象舞等都源于佛经,且都形成了固定的表演程式。这种“佛在舞中”的现象也是傣族舞蹈风格的一大特征。

二、水文化特征及亚热带风情

(一)傣族民间舞蹈的亚热带风情的成因

傣族多居住在群山环抱的河谷平坝地区,这里土地肥沃,山川秀丽,四季常青。如德宏和西双版纳等地的傣族村寨,多依河傍水,椰树高耸,蕉林处处。人们都住在干栏式竹楼上,翠竹掩映,溪流环绕,优美宁静,一派南国田园景象。在这种得天独厚自然环境的哺育、陶冶下,傣族人民性情温和、善良,民间舞蹈洋溢着亚热带特有的风情。

1.安详、舒缓的动律

傣族民间舞蹈安详、舒缓的动律,来自他们劳动生活的环境,来自他们传统的审美情趣。傣族生活在天气炎热的亚热带地区,人们自然喜欢树阴和水,喜欢明月和繁星,劳动生活的节奏也不能过于激烈,劳动后归来清洗洁净,饭后大家和着轻缓的鼓声自由跳舞。素以洁净、爱美和擅长歌舞闻名的傣族,就是这样把水的清纯和水波流淌的轻柔,化为他们安详、舒缓的舞蹈动律。此外,人们生活在亚热带与动物相处,舞蹈中自然也融入了对这些珍禽异兽的艺术升华,使之成为动态的文化因素。

傣族群众不同程度地保存着原始崇拜和万物有灵的观念,以及农耕文化“天人合一”的思想,这使他们对自然界充满亲切感,人们之间和谐、融洽。小乘佛教传入后,教度所宣扬的“唯我独善”、以佛祖为榜样的积德行善与原有的传统观念相结合,形成傣族人民平和、善良的性格和独特的审美心理,融为安详、舒缓的动律,贯穿于舞蹈动作和表演之中。

傣族民间舞蹈的动态形象上,舞者多保持半蹲的舞姿,重拍向下,在均匀的节奏中,以膝部的屈伸带动身体上下颠动和左右轻摆;舞步或踏或跺,看似着力而下,却是重起、轻落,全脚掌平稳着地。这种均匀的舞蹈动律中,有孔雀的轻盈、柔美的舞姿,有大象漫步森林和缓、稳健的步态,更在象脚鼓、钹等乐器和谐打击的伴奏乐声中,像河水、小溪汩汩流淌,赏心悦目,沁人心脾。鼓平稳的节奏、绵延的乐音和舞蹈均匀的动律相呼应,增强了安详的气氛和热带的风情。

2.“三道弯”与“一顺边”的舞姿造型

傣族传统的审美心理还体现在舞姿造型上。

傣族舞蹈中的“三道弯”和手臂关节的弯曲,其渊源是古代百越人的“蛇鸟图腾崇拜”和对水的深切感情。从古越人的鸟图腾到今日傣族的孔雀崇拜,是千百年来民族生活和民族心理的发展。孔雀的自然形态也有“三道弯”的特点,傣族人民通过对孔雀的仔细观察,进行孔雀舞的艺术创作并于后来融入宗教因素。傣族舞蹈中“一顺边”的美,则源于高原地区的劳动生活,手与脚同出一侧而形成“一顺边”的特点。傣族虽然居住在山谷间的平坝上,但山地的动态特征也反映在人们的劳动生活中,尤其是妇女,她们在担水、挑谷、扬场等劳动的步态和形体中就有“一顺边”的特点。作为舞姿造型的“一顺边”,又和审美情趣有关。“三道弯”与“一顺边”两者融合后形成的体态,才是傣族特色的舞蹈造型。

3.亚热带风情的舞蹈

傣族民间舞蹈都充满亚热带风情,比较典型的是“孔雀舞”“象脚鼓舞”“嘎光”“依拉贺”“嘎甸(蜡条舞)”等。

(二)水文化特征的成因

水是生命之源,滋润万物,勤于洗濯,有益健康。傣族人民喜爱水、勤于洗濯,是水文化的特征之一。人们劳动归来,先洗濯后才吃饭。村寨内的水井上,设有精致、美观、塔形井盖式的小建筑物,以保持水源清洁。这种风俗是古代祓禊习俗的延续。祓禊,源于祓禊与“三月三”有关的习俗,后来虽因地区与民族之不同,日期不一定在这一天,或者内容已与水无关,但水节是辞旧迎新的年节,其形式虽和“浴佛节”的宗教活动结合在一起,但沐浴更衣、以水互相泼洒、赛龙船等项目,依然是“洗濯祓除,去宿垢契”的古风,又是古越人“习水便舟”的发展,泼水节的三四天中,人们欢歌起舞,表演各种民间舞蹈。在带有祓禊古风的节日中,人们所表演的各种舞蹈也就带有水文化的特点。 三、拟兽舞及图腾崇拜

傣族舞蹈范文6

[关键词]傣族舞蹈 男班课程 教学特点

一、关于傣族舞男班

傣族舞以柔美著称,在教学中男班与女班的风格还是有一定差别的。男班课程较为单一,多半以风格性、自娱性和表演性的组合为主,课程内容比女生相对简单。在学习的过程中,通常都是由踢步、和屈伸开始的,由此掌握傣族舞的韵律和特点。中专教学和大学教学有所不同,中专学生只是单一学习民族的舞蹈律动,掌握民族风格。但在大学课程中表演性组合成为重点之一,让同学们在了解掌握傣族舞蹈风格的同时也要加入自己对傣族舞蹈的理解。男班舞蹈的风格较难掌握,如果在课堂中没有很好的指导学生熟悉和掌握傣族舞蹈的特征,就会变成女班的身体姿态,无法表现男班中的阳刚之气,进而失去了傣族舞男生的舞风。男子的律动和女生是有一定区别的,老师应该牢牢把握这个尺度,让学生充分理结和学习到男子傣族的真谛。

傣族舞蹈优美含蓄,既轻盈又稳健,表现了傣族人民的心理、性格及其审美情趣。傣族舞蹈形式多样、风格浓郁、特点突出,感情内在含蓄,舞姿富于塑造性,下体多保持半蹲状态,身体及手臂每个关节都有弯曲,形成特有的“三道弯”舞姿造型。第一道弯从立起的脚掌及弯曲的膝部, 第二道弯从跨部到倾斜的上身。手臂的动作也是“三道弯”,指尖至手腕,手腕至肘, 肘至臂。双腿半蹲,双手叉腰,上身向旁倾斜为基本姿态,动作一般以腿在半蹲状态做重拍向下,节奏均匀上下屈伸,带动身体上下颤动为基本的特点。男班课程中还有更为重要的东西,那就是颤膝,韧劲,这是傣族舞蹈的基本要求—膝盖的运用。风格和韵律是傣族舞蹈中最难掌握的两个基本要素,风格是神,韵律是形。神贯于形,形现于神,两者相辅相成,融会贯通,只有神形兼备,傣族舞蹈的表现才会有血有肉。掌握了傣族舞蹈的风格和韵律,才不会偏离原汁原味的舞蹈本质,所以韧的体现,就代表了傣族舞蹈中男班的最大的特点。

男班傣族多用的是阳刚,动作明快,节奏爽朗的风格,律动重点在下半身、胯、膝盖、小腿和脚的运用,相比女班来说男班的上半身运用就稍少一些。在摆动的时候主要是胯,上身保持基本的姿态就可以了,除非有特别的风格性和要求的时候才会加大上半身的运用。而女班则全身都要摆动起来,尤其是肩膀的运用,女班在摆动是是由肩带动上身,在带动夸,腿,身体就像蛇一样柔软,强调身体的韵律。在很多作品和组合中都能看到男生的律动特点和风格特点与女生是有一定差异的,那么在教学中男女班教学就要更加注重性格的铸造。大学课程中更要发掘学生自身的感觉,要让学生全方位的感受和理解。男班与女班最大的风格差异就是律动上,还有手位的运用。在组合当中男班的手位没有女班那样花哨,也没有女班那样俏丽。但是男班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步伐都不失傣族男性的阳刚和对大自然的崇拜之情。

二、傣族舞男班课程的教学方法

1、了解教学特点

男班课程的教学是有一定难度的,在课程中要有丰富的内容,仔细地讲解,调动男生的积极性,同时又要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成果有所要求。男生的理解能力还有自身发育成熟得较为晚,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要让学生充分的理解。

傣族人民生活在亚热带地区,由于天气湿热,人们不喜欢激烈的活动,所以舞蹈动作较为平稳,仪态安详,跳跃动作较少,节奏大都为2/4拍连绵不断的节奏型,舞蹈基本动律多为腿保持半蹲状态,重拍向下,双膝在弯曲中屈伸、动作,以屈伸带动身体颤动和左右轻摆;脚多为脚后踢,踢起时快而有力,落地时轻而稳,这种律动不仅模拟孔雀行走时的步态,还颇像大象在森林中的漫步,具有一股内在的含蓄健稳的力量美。舞姿造型的“三道弯”和“一顺边”两者融合后形成多种柔媚线条的组合,体现出傣族舞蹈特有的安详、舒缓的规律特点。舞姿“一顺边”来自于人们的劳动生活,如农家活中,手拿特大的蔑扇风筛选谷时,手、脚、身体一致,都顺着一个方向,因而在舞姿造型上不仅有三道弯的特点,也具有“一顺边”之美。那么男班的独特之处就在于力量的运用,前面也说道过韧劲的体现,表现孔雀也一样,表现他的灵性和勇敢,还有那份自信。

在男班课程中,柔美的东西也是需要的,舞蹈本身就是表现美的。那么在组合当中怎样合理地安排这种力与柔,起到一定的训练价值同时也提高组合的观赏性。对于力度的要求并不是说使多大的劲,而是要准确的把动作做到位,把动作撑满,不要用力过猛而使动作僵化,有时候力度的体现也就在一瞬间,是一瞬间的爆发力,也可能是那一秒的停顿,总之要通过力度的要求让学生达到能自如地控制自己的身体,充分地展现舞蹈的魅力。要经过长时间的训练,有些动作可能只需要4成力,有些则需要8成,这就需要老师在教授组合的时候分不同角度讲解清楚。有些组合则需要柔,不是女生的柔,可以说是撑劲,一个动作,一个组合,有了力度有了撑劲,再加上韧劲,通过老师的教导,将这些都运用的恰当,那就足以体现出男班傣族舞的特点了。

傣族人民礼貌温和,外柔内刚,智慧聪明又幽默诙谐的性格像水一样,傣族的舞蹈也充分反映了这种丰富多彩的民族性格。傣族舞蹈的动作虽大多婀娜多姿,节奏较为平缓,但外柔内刚、充满着内在的力量,既有潇洒轻盈的“篾帽舞”,也有灵活、矫健、敏捷且充满阳刚之气的象脚鼓舞、刀舞、拳舞等。傣族舞蹈那以特有的屈伸动律而形成的手、脚、身体“三道弯” 的造型特点,以及刚柔相济、动静配合等特有的表演风格,深为广大群众所喜爱.舞姿富于雕塑感。傣族舞蹈中上肢的手和下肢的脚以及头都极富有表现力,下体多保持半蹲状态,以膝部柔美的起伏等等。表现出傣族人民对大自然的崇拜之情。

2、把握傣族舞男班课程的风格

从风格上来说男班的傣族舞蹈较容易掌握,但是要根据不同的组合,不同的动作来讲解。教学课堂气氛要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吃饱”的同时也“吃好”。

提到傣族舞蹈,人们最先联想到的就是孔雀舞,在很久以前傣族的孔雀是由男子来表现的,因为只有雄孔雀是会开屏的。孔雀是傣族人民的崇拜,是万物之灵,所以在动作表现上要充分的体现孔雀的灵性。在教学当中,要让学生理解到所教授的内容,不仅仅是从动作层面,还要说明白这种动作的由来,为什么这样做。这样学生明白之后就能发自内心的去舞蹈。在动作上,男班课程的观赏性还是很强的,不光是动作强度,在温柔的舒缓的动作里也带着男子气概的那种阳刚,那种是女班课程所没有的。在动作的表现上和幅度上男女班可能没有多大的差距,甚至有些女生做得比男生还要大,另外,男生的肌肉能力,控制力要比女生强,在动作上男班天生的就会在动作中体现出阳刚之气,其实柔中带刚也就说对于动作表现的控制,是驾驭舞蹈动作的一种表现,再加上老师的要求能够使动作更加有活力,不单单使一个组合,而是有血有肉的充满生机的舞蹈。

在风格上来说,傣族舞蹈的特殊语言,直率、真挚反映他们劳动生活、风俗习惯、娱乐场景及思想感情,实现他们审美要求和表现形式,满足他们自己的精神生活艺术形式。三道弯源于古代百越的图腾文化,主要是指身体和手指的造型,包括身体的“三道弯”,手指的“三道弯”,每道弯都要呈弯曲状、倾斜状,整体看上去呈“S”形。要求表演者作到身体的三道弯和手部的三道弯相结合,表现舞蹈造型艺术之美。“一顺边”来源于傣族人民生活劳动的步态与形态,是指手、脚、身体一致,顺着同一个方向。表演好优秀的傣族舞蹈佳作,首先要体验生活,深入了解它博大精深的民族底蕴和民族历史文化、舞蹈风格特征、动律,亲身体会傣族的风土人情,感受温和、善良的傣族人的性格;感悟傣族舞蹈的优美抒情、含蓄舒缓的风格特点,从而达到以情带舞,跳出傣族舞蹈的特有的神韵。在体态上,舞姿等方面还是根据老师的要求适当地进行调整,在舞蹈的过程中一定不能缺少颤膝和提退,每一步都要让自己的脚后跟提到自己的臀部,再加上带有韧劲的颤膝,适度地摆动,同时加强手脚头的配合,节奏的掌握,这样就能够跳出原汁原味的傣族舞蹈。

个性对风格特点非常重要,个性是舞蹈的灵魂,需要学生自己理解,对一个舞蹈组合来说,讲师将组合的来龙去脉,表现情绪讲清楚,学生充分理解之后,在加上长时间的练习,就会完整地体现出组合的意义所在。个性在“度”的把握上需要下一番工夫,包括力度,幅度,速度等等都是个性的内在,运用好就会比较好的呈现。在教学的过程中单纯地对舞蹈本身的动作和技巧的关注,而忽视或轻视舞蹈背后的文化内涵是不足取的,这样势必会对舞蹈学员的表演水平和自身修养的提高造成不利影响,甚至削弱舞蹈的文化传承作用,对完整地传承和发展我国民间舞蹈艺术造成障碍。为避免这一现象的产生,在进行傣族民间舞蹈教学时,应加强舞蹈文化内涵渗透到舞蹈具体动作技巧之中的教学思想,即在口传身授傣族民间舞蹈的具体动作和技巧时;应广泛地介绍讲授舞蹈背后的文化内涵,使学生形成一个立体的知识结构,准确把握其风格韵律和动态特征,自主地去领会其意境和神韵,使学生对民间舞蹈既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如此,才能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达到教学目的,优化舞蹈的文化传承作用。

参考文献

上一篇白岩公园

下一篇网站建设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