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族泼水节的来历范例6篇

傣族泼水节的来历

傣族泼水节的来历范文1

说起傣族,人们自然会想起它那具有民族特点和民族风格的传统节日——泼水节。

泼水节原来是傣族的傣年历,傣语称“金比迈”,意为新年,是辞旧迎新的节日,新年之前,傣族家家户户都要打扫房屋,备买食品,穿新衣,“金比迈”期间,傣族要举办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有堆沙、浴佛、放高升等等,其中最有意义的是泼水,泼水分为“文泼”和“武泼”。文泼是对长辈或尊敬者的祝福,用茶叶的树枝或鲜花蘸水轻轻泼洒,还要向被泼者说一些吉祥如意的话,“武泼”是名副其实的泼水,不用杯子泼,不用碗泼,而是用水盆泼,不管是在哪儿,都可以将盆中的水泼出去,被泼者任何时候都不能发怒。

为什么傣族要过泼水节?这一定是大家心中的疑问,听听下面的故事吧!

很早以前,傣族地区有一个凶残的魔王,他魔法高超,横行霸道,刀枪不入,水淹不死,火烧不化。他抢了七个美女为妻。他的第七个妻子是善良、美丽、聪明的人间公主—楠粽布。有一年傣历傣族地区有一个凶残的魔王,他魔法高超,横行霸道,刀枪不入,水淹不死,火烧不化。他抢了七个美女为妻。他的第七个妻子是善良、美丽、聪明的人间公主—楠粽布。有一年傣历新之际,楠粽布趁魔王酒醉,假意奉承,从魔王口中得到一个秘密,不可一世的魔王也有致命的弱点,就是用自己的头发勒自已有脖子。待魔王熟睡后,他机敏的拔下魔王的一根头发,把它勒在魔王的脖颈上,魔王顿时身首分离,但它的头却变成一团火,滚到哪里烧到哪里。为了防止魔头之火蔓延,她和另外六个姐妹轮流把魔王的头抱在怀里,大火不再燃烧了,直至它腐烂为止。为了洗掉七姐妹身上的污垢,人们便向她们泼水。

从此以后,傣族就有了泼水的习俗。这个传统表达了傣族人民憎恨残暴,歌颂善良的美好心愿。

傣族泼水节的来历范文2

西双版纳景点导游词【一】

各位来宾朋友:

大家好!,我非常高兴能为各位导游,我将尽我所能西双版纳美好的景观介绍给各位。

西双版纳在云南省的南部,面积约2万平方公里,聚居着10多个民族,其中以傣族人口最多,是傣族自治州。作为一个风景旅游胜地,西双版纳是很有特色的。这里居住的少数民族,基本上都还保留着各自特有的文化和生活习俗。人们在这里可以看到傣族、布朗族的彩色缤纷的头饰和统裙,他们居住的竹楼,吃的竹筒饭

每年4月中旬,是傣族人民的新年佳节--泼水节。节日期间,无论在竹楼、村寨里,还是在街道、公路上,也不论男女老少,过路行人,到处都是热闹的泼水活动,他们有的端着脸盆,有的提着水桶,互相用手泼水,每个人都是水淋淋的。按当地的习俗,这意味着用水冲洗掉身上的污垢,消除灾难,得到幸福。在过泼水节的日子里,人们还尽情地唱歌、跳舞,饮酒欢宴。去西双版纳参加泼水节,已成了一个十分吸引人的旅游节目

傣族竹楼,是一种竹木结构的空中楼阁。面积相当大,整个楼阁用几十根大木柱支撑着,地板用竹片辅砌。楼下四面敞开,不住人,只是堆放杂物和养牲畜。楼上住人。房顶盖着很薄的小平瓦,其形状很像古代人戴的帽子,据当地人说,这是孔明帽,说是当年孔明层教会当地人种水稻,当地人为了纪念他,便把竹楼的房顶设计成孔明的帽子那样.

可以欣赏到热带雨林的景致之外,您还可以领略到奇木异草的风姿,如跳舞草、含羞草、望天树、桫椤树、箭毒木、铁力木、王莲、旅人蕉、神秘果(树)、四数木大板根……还可以观赏到“鱼赶摆”的场面,可以碰到开屏的孔雀,可与野象合张影……

泼水节是傣族最隆重的节日,时间在每年4月中旬,即傣历正月。泼水节是傣历新年。节日一般持续三至十天,第一天傣语叫"麦日",与农历的除夕相似;第二天傣语叫"恼日"(空日);第三天是新年,叫"叭网玛"(意为岁首),人们把这一天视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节日清晨,全村男女老幼盛装到佛寺赕佛,并在寺院中堆沙造塔。塔尖耍插上几枝缠着花布、彩纸的竹校。人们围塔而坐,聆听佛爷念经和讲解历史传说,青年男女成群结队上山采摘野花做花房。中午,妇女们各挑一担清水泼到佛像身上为佛洗尘。接着,男女老少提着水桶,端着脸盆,互相泼洒,互相祝福,认为这样可以消灾除病,平安吉祥。成千上万的人随着优美的傣族音乐翩翩起舞,边跳边呼喊"水!水!水产,喊声动地,鼓锣之声响彻云霄,场面十分壮观。泼水节期间,傣族青年喜欢到林间空地丢包做游戏。花包用漂亮的花啊缝抨,内装棉纸、棉籽等,四角和中心缀以五条花穗,是爱情的信物。先是无目的的抛来掷去,后渐渐有了固定的目标,等姑娘有意识的让小伙子接不着输了以后,小伙子便将准备好的礼物送给妨娘,双双离开众人到僻静处谈情说爱去了。泼水节还要举行划龙舟比赛,成千上万的中外游客聚集到澜沧江边,观看一组组披红挂绿的龙舟竞赛,傣家儿女在"瞠瞠瞠"的茫锣声中和"嗨!嗨!嗨!"的哨子声中,劈波斩浪,奋勇向前,为节日增添了许多紧张欢乐的气氛。

放高升和孔明灯是傣族地区特有的活动。人们在节前就搭好高高的高升架,届时将自制的土火箭点燃,它一边喷出白烟,一边"嗖 嗖 嗖 "的尖啸着飞上蓝天,引得人们举目张望,不时发出喝采声,高升飞得越高越远的寨子,人也觉得更光彩、更吉祥,优胜者还将获奖。入夜,人们又在广场空地上,将灯烛点燃,放到自制的大"汽球"内,利用空气的浮力,把一盏盏"孔明灯"放飞上天。一一盏盏明亮的孔明灯在漆黑的夜晚越飞越高,越飞越远。人们以此来纪念古代的圣贤孔明。

放河船、跳象脚鼓舞、孔雀舞,斗鸡等,也是泼水节的活动内容。近几年,还增加了民俗考察,经贸洽谈等内容,使得泼水节的活动更加丰富多采。泼水节的活动在西双版纳州和德宏州同时举行,两地均可从昆明乘飞机直达。

关于泼水节的来历,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很早以前,傣族地区有个法力无边的魔王,他无恶不作,人民不堪其苦。他先后霸占了六个姑娘,后来又强占了人间最美丽的公主楠棕布,七个姑娘受尽xx,伺机报仇。聪明的七姑娘在酒宴上把魔王灌醉,从他口中了解到他的致命弱点。一天晚上魔王醉后昏睡,楠棕布按照魔王所说,拔下一根魔王的头发勒到魔王的脖子上,魔王的头立刻掉到地上。但从魔头上滴下来的血却变成了熊熊大火,并迅速漫延到人间。楠棕布赶忙抱起魔头,地上的火也就熄灭了。一放下,火又重烧起来。于是七个姑娘轮流抱着魔王的头,其他的人则用清水朝她身上浇泼,一直坚持了九百九十九天,才把大火扑灭,乡亲们从此又过上了安居乐业的幸福生活。人们为了纪念这七位姑娘;于是在每年扑灭邪火这天互相泼水,以洗去一年的疲劳和污秽,相互恭喜祝福,迎接新春来临,从而形成了泼水节.

西双版纳景点导游词【二】

各位旅客朋友们:

大家早上好!非常荣幸能成为大家今天的导游。也感谢大家对我们旅行社的支持和给我本人的信任。首先先做一下自我介绍,我叫xxx,大家叫我小x或x导。如果咱们大家在旅途过程中有什么困难和要求的话就尽管的提,不要客气,我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帮助大家解决.那么同时也希望在座的各位对我们的工作能够给予支持和配合,预祝我们的行程圆满的结束,同时也预祝各位在北京玩的开心,旅途愉快!今天我们要游览的是西双版纳。

西双版纳在云南省的南部,面积约2万平方公里,聚居着10多个民族,其中以傣族人口最多,是傣族自治州。作为一个风景旅游胜地,西双版纳是很有特色的。这里居住的少数民族,基本上都还保留着各自特有的文化和生活习俗。人们在这里可以看到傣族、布朗族的彩色缤纷的头饰和统裙,他们居住的竹楼,吃的竹筒饭

每年4月中旬,是傣族人民的新年佳节--泼水节。节日期间,无论在竹楼、村寨里,还是在街道、公路上,也不论男女老少,过路行人,到处都是热闹的泼水活动,他们有的端着脸盆,有的提着水桶,互相用手泼水,每个人都是水淋淋的。按当地的习俗,这意味着用水冲洗掉身上的污垢,消除灾难,得到幸福。在过泼水节的日子里,人们还尽情地唱歌、跳舞,饮酒欢宴。去西双版纳参加泼水节,已成了一个十分吸引人的旅游节目

傣族竹楼,是一种竹木结构的空中楼阁。面积相当大,整个楼阁用几十根大木柱支撑着,地板用竹片辅砌。楼下四面敞开,不住人,只是堆放杂物和养牲畜。楼上住人。房顶盖着很薄的小平瓦,其形状很像古代人戴的帽子,据当地人说,这是孔明帽,说是当年孔明层教会当地人种水稻,当地人为了纪念他,便把竹楼的房顶设计成孔明的帽子那样.

可以欣赏到热带雨林的景致之外,您还可以领略到奇木异草的风姿,如跳舞草、含羞草、望天树、桫椤树、箭毒木、铁力木、王莲、旅人蕉、神秘果(树)、四数木大板根……还可以观赏到“鱼赶摆”的场面,可以碰到开屏的孔雀,可与野象合张影……

泼水节是傣族最隆重的节日,时间在每年4月中旬,即傣历正月。泼水节是傣历新年。节日一般持续三至十天,第一天傣语叫"麦日",与农历的除夕相似;第二天傣语叫"恼日"(空日);第三天是新年,叫"叭网玛"(意为岁首),人们把这一天视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节日清晨,全村男女老幼盛装到佛寺赕佛,并在寺院中堆沙造塔。塔尖耍插上几枝缠着花布、彩纸的竹校。人们围塔而坐,聆听佛爷念经和讲解历史传说,青年男女成群结队上山采摘野花做花房。中午,妇女们各挑一担清水泼到佛像身上为佛洗尘。接着,男女老少提着水桶,端着脸盆,互相泼洒,互相祝福,认为这样可以消灾除病,平安吉祥。成千上万的人随着优美的傣族音乐翩翩起舞,边跳边呼喊"水!水!水产,喊声动地,鼓锣之声响彻云霄,场面十分壮观。泼水节期间,傣族青年喜欢到林间空地丢包做游戏。花包用漂亮的花啊缝抨,内装棉纸、棉籽等,四角和中心缀以五条花穗,是爱情的信物。先是无目的的抛来掷去,后渐渐有了固定的目标,等姑娘有意识的让小伙子接不着输了以后,小伙子便将准备好的礼物送给妨娘,双双离开众人到僻静处谈情说爱去了。泼水节还要举行划龙舟比赛,成千上万的中外游客聚集到澜沧江边,观看一组组披红挂绿的龙舟竞赛,傣家儿女在"瞠瞠瞠"的茫锣声中和"嗨!嗨!嗨!"的哨子声中,劈波斩浪,奋勇向前,为节日增添了许多紧张欢乐的气氛。

放高升和孔明灯是傣族地区特有的活动。人们在节前就搭好高高的高升架,届时将自制的土火箭点燃,它一边喷出白烟,一边"嗖 嗖 嗖 "的尖啸着飞上蓝天,引得人们举目张望,不时发出喝采声,高升飞得越高越远的寨子,人也觉得更光彩、更吉祥,优胜者还将获奖。入夜,人们又在广场空地上,将灯烛点燃,放到自制的大"汽球"内,利用空气的浮力,把一盏盏"孔明灯"放飞上天。一一盏盏明亮的孔明灯在漆黑的夜晚越飞越高,越飞越远。人们以此来纪念古代的圣贤孔明。

傣族泼水节的来历范文3

泼水节即傣历新年,是西双版纳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其间丰富神奇的活动内容,吸引着国内外无数游人,泼水节一般为三至四天,第一天为除夕,是送旧岁的日子,常有划龙舟、放高升等传统活动(放高升即燃放自制的土火箭)。第二天(或第三天)为空白,它不属于旧的一年,也不属新的一年,而是旧年和新年之间的空日子,所以,这一天(或两天)人们可自由安排活动。第三天为傣历的元旦,也是傣历年中最热闹的一天。传说是“日子王到来的一天”。这一天清晨人们便身着盛装开始忙碌做一些佛事活动。到午时忙碌的妇女们便担水为佛洗尘(即“浴佛”),求佛保佑傣家在新的一年里万事如意。至此欢乐的泼水活动便开始了。

泼水是泼水节最主要的传统活动,人们相互泼水、相互祝福,傣家人常说:“一年一度泼水节,看得起谁就泼谁”。泼水传递了男女青年们真挚的友谊和爱情,泼水表达的人们相互间的祝福,圣吉的水把人们一年的辛劳汗水、烦恼、忧伤冲得干干净净。把欢乐和圣水洒向远方来客和过路人。以示对客人的尊敬和欢迎,把友情传给四面八方的朋友。传统活动还有丢包求偶、跳孔雀舞和雄壮潇洒的象脚鼓舞、文艺表演、体育竞赛、商贸交易、物资交流等。

夜晚,当你躺在草坪上时,你就会看到一盏盏孔明灯从草坪上缓缓上升,带着人们的愿望,飞上天空。

傣族泼水节的来历范文4

泱泱华夏,盛开着五十六朵花。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都有着自己独具特色的民风民俗。下面就让我带着你们去感受傣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吧。

傣族人聚居在大河流域、坝区和热带地区,所以他们至今保持着“多起竹楼,傍水而居”的习惯,他们的村寨都由一幢幢精致的竹楼组成,这些竹楼小院别具一格,只能用一句“树满寨,花满园”来形容。傣族人也同样的能歌善舞,傣族妇女一般都长得身材苗条,面目清纯娇美,看上去婷婷玉立,仪态万方,因此素有“金孔雀”的美称。傣语中的“戛洛涌”,这是在傣族人民中流传最广泛的舞蹈——孔雀舞。孔雀舞舞姿曼妙,每逢佳节,傣族人民都要云集一堂,观看由傣族民间艺人表演孔雀舞。

傣族人的孔雀舞闻名世界,他们的泼水节也是出了名的。泼水节源于印度,经过缅甸之后传入云南傣族地区,距今约有700年的历史。这个民俗已经被列入“第一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到了节日,傣族男女老少就穿上节日盛装拜佛,姑娘们用漂着鲜艳花朵的清水为佛洗尘,然后彼此泼水嬉戏,你泼我,我泼你,一朵朵水花在空中盛开,它象征着吉祥、幸福、健康。大家互相泼啊泼,到处是水的洗礼、水的祝福、水的欢歌。朵朵水花串串笑,泼水节成了欢乐的海洋。泼水节期间,也有像我们汉族的端午节一样有个划龙舟的比赛,比赛在澜沧江上举行。一条条披红挂绿的龙舟在锣声中.呼喊声和哨子声中,劈波斩浪,奋勇向前,为节日增添了许多紧张和欢乐的气氛。到了晚上,还要举行放高升、放孔明灯等传统娱乐活动和各种歌舞晚会。高升是傣族人民自制的一种烟花,放高升时空中喷放出绚丽的烟火,光彩夺目,犹如花团锦簇。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通过我的介绍,你应该对傣族有了一定的了解吧!

指导老师:刘彩鸣

傣族泼水节的来历范文5

傣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傣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傣文来源于梵文字母的拼音文字,原有傣力、傣那、傣绷、金平四种,现通行西双版纳和德宏两种文字。

美丽的西双版纳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位于我国西南边陲,这里聚居着傣、哈尼、布朗、基诺、拉祜、瑶等十几个少数民族。唐宋时期属南诏、大理地方政权管辖;宋淳熙年间(公元1180年),傣族首领叭真以景洪为中心,建立了名为“景龙金殿圆”的勐泐地方政权;元朝设车里军民总管府;明清改为车里宣慰司;民国时期设立思普沿边总局,后改为思普殖边总办公署;1953年1月23日建立自治区,1955年6月改为自治州,辖有景洪、勐海、勐腊三个县,总面积为19220平方公里。

相传有个叫帕雅拉吾的傣族首领,为了捉到一只金色的鹿,翻过了九千九百九十九座高山,?过了九千九百九十九条大河,眼前现出一泓美丽的金湖,金鹿跃入金湖,刹时湖面莲花盛开,湖边林木苍翠,百鸟啼鸣。帕雅拉吾深深地爱上了这“美好而神奇的乐土”——勐巴拉纳西,这就是今日的西双版纳。西双版纳,傣语意为“十二千田”。“西双”即十二,“版纳”为一千块田。公元1570年,车里宣慰使刀应勐将其管辖区域划成十二个田赋单位,每个“版纳”为一份田赋额。后来,他又以此为基础,建立了十二个行政区。

西双版纳风光旖旎,物产丰富,生长着两万多种植物,仅热带高等植物就有大约5千种,占全国总数的六分之一。这里不仅是植物王国,也是天然动物园,有珍禽异兽200多种。同时也是“南药之乡”、“普洱茶”的原产地。

有趣的傣语地名

类似“西双版纳”这样的傣语地名在傣族地区多不胜数,但其汉语字面意义与其实际含意相差甚远,所以对这些地名千万不能望文生义,“勐龙飞龙没有龙,弄岛冰岛未见岛,姐告姐相非姐妹,南京不是石头城”的打油诗就是对这种状况的说明。傣语“龙”是大,勐龙、飞龙是“大坝子”、“大树荫”;“岛”为青苔,弄岛、冰岛是“长青苔的水塘”和“长青苔的角落”;“姐”为城,姐告、姐相是“老城”、“宝石城”;云南省镇源县有南京乡、南京街,瑞丽县有南京里,其实傣语中“南”为江河、水源、“京”为吃,“里”为好,“南京”就是有水吃的地方,“南京里”就是有好水吃的地方。

西双版纳州府所在地景洪,是黎明之城的意思,“景”为城镇,“洪”为黎明。传说佛主释迦牟尼四处巡游传教,当抵达该地时,正是夜尽天晓,雄鸡啼鸣的时候,于是佛主便将此地命名为“黎明之城”。佛祖继续前行,走到今景洪庄洪路时,正值早餐时分,于是便有:“庄洪路”之称。“庄洪路”为傣汉语混用地名,“庄洪”为傣语,意为头道餐即早餐,“路”是汉语。佛主绕过勐养蹬上基诺山的曼坡时,回首眺望,发现还有一小块地方自己没有走到,于是惊呼“勐养囡!”——还剩下一小块地方!此地便有了勐养或小勐养之称。“勐”为地方,“养”为剩余,“囡”为小。以上地名来源于佛教,不难看出傣族人民对佛主的敬仰与崇拜之情。

还有一些与环自然境、物产资源有关的傣语地名。嘎栋区的曼浓罕,意为“金湖寨”。“曼”为寨,“浓”为湖,“罕”为金子。据传,此地原有一湖,常有金马鹿前来饮水,遂得此名。这便让人联想到帕雅拉吾追逐金鹿来到神奇的西双版纳的传说,也许这里就是当初金鹿跃入的金湖吧。勐海县的勐混,意思是河水倒流的地方,“勐”是地方,“混”是倒退。勐混县境内有一条河叫南混河,意思是转道而流的河。传说南混河原本从格朗河流向东南,佛祖经游此地,用神杖向西一指,河水便转道向西倒退流去。于是就有了“南混”、“勐混”之称。还有勐腊,意为产茶之地;勐仑,意为软石之地;磨黑,意为“盐井”;磨整,意为“铅井”等等。

习俗/礼仪

傣族人忌讳外人骑马、赶牛、挑担和乱着头发进寨子;进入傣家竹楼,要把鞋脱在门外,而且在屋内走路要轻;不能坐在火塘上方或跨过火塘,不能进入主人内室,不能坐门槛;不能移动火塘上的三脚架,也不能用脚踏火;忌讳在家里吹口哨、剪指甲;不准用衣服当枕头或坐枕头;晒衣服时,上衣要晒在高处,裤子和裙子要晒在低处;进佛寺要脱鞋,忌讳摸小和尚的头,佛像等佛家圣物。

傣族普遍信仰小乘佛教,不少节日与佛教活动有关。在每年傣历六月举行的泼水节是最盛大的节日,届时要大摆筵席,宴请僧侣和亲朋好友,以泼水的方式互致祝贺。泼水节期间,除酒、菜要丰盛外,各种傣族风味小吃也很多。傣族较重要的节日还有关门节、开门节,均为小乘佛教节日。新平、元江、景谷、金平等地傣族过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内容与活动都和当地汉族一样。

在西双版纳傣族中,一家盖房,全寨都要来帮助,新房落成要贺新房,先上楼的是小伙子,抬着牛头,唱祝福歌,壮年男子抬箱子,已婚妇女抱被褥,姑娘们端着饭菜依次而上,然后在火塘上支好三脚架,摆上桌子,置酒备菜,唱贺新房歌,乡亲们还要给主人送一些象征吉祥的礼物。

傣族还供奉自己村寨的社神,傣族人称为“去拉曼”,意思为保护神,每年要祭拜两次,栽秧前祭拜是为了祈求丰收,秋收后祭拜是为了感恩。各家备贡品送入供奉社神的房内,待念完祭词后,大家共食。新加入社的成员,要用鸡、酒和腊肉条供奉社神。在元江、新平等地的傣族,普遍崇拜龙树、龙神,元江傣族每年农历三月祭龙树时,全村要杀红牛,杀前在红牛身上用白灰画成花纹,还要在牛身上披红绿布。同月还要杀猪祭“天公地母”以求保佑牲畜平安。

婚俗

“赶摆黄焖鸡”是西双版纳男女青年以食传言的求恋方式,即姑娘把黄焖鸡拿到市场上出售,如果买者恰恰是姑娘的意中人,姑娘就会主动拿出凳子,让其坐在自己身旁,通过交谈,如双方情投意合,两人就端着鸡,拎着凳子到树林里互吐衷情;如买者不是姑娘的意中人,姑娘就会加倍要价。

“吃小酒”,在男女订婚时,男方挑着酒菜去女方家请客,当客人散去后,男方由三个男伴陪同和女方及女方的三个女伴,共摆一桌共饭。“吃小酒”讲吃三道菜:第一道是热的;第二道要盐多;第三道要有甜食。表示火热、深厚和甜蜜。 新房落成要贺新房,先上楼的是小伙子,抬着牛头,唱祝福歌,壮年男子抬箱子,已婚妇女抱被褥,姑娘们端着饭菜依次而上,然后在火塘上支好三脚架,摆桌置酒备菜,唱贺新房歌,乡亲们还要给主人送一些象征吉祥的礼物。

婚礼之日双方家里都要举行婚礼,大都先在女家进行。婚宴时,席桌上要铺上绿色的芭蕉叶,菜肴有象征吉祥的血旺(白旺)、年糕及各式菜。宴前新郎、新娘要做拴线仪式,即由主婚人用一根白线绕过双方的肩,又用两根白线分别拴在新郎、新娘的手腕上,象征纯洁,然后由高龄老人将糯米饭捏成三角形蘸上盐,置于火塘上的三脚架的顶点上,任其火烧后自然脱落,象征爱情像铁一样坚实。

服饰

傣族有"旱傣"、"水傣"、"花腰傣"之分,其不同的装饰代表着其支系的服饰文化。尤其是新平"花腰傣"服饰和金平清代傣族服饰很有文化价值。

傣族服饰淡雅美观,既讲究实用,又有很强的装饰意味,颇能体现出热爱生活,崇尚中和之美的民族个性。各地男子的服饰差别不大,一般常穿无领对襟或大襟小袖短衫,下着长管裤,以白布、水红布或蓝布包头。

傣族妇女的服饰,因地区而异。西双版纳的傣族妇女上着各色紧身内衣,外罩紧身无领窄袖短衫,下穿彩色统裙,长及脚面,并用精美的银质腰带束裙;德宏一带的傣族妇女,一部分也穿大统裙短上衣,色彩艳丽,一部分(如潞西、盈江等地)则穿白色或其它浅色的大襟短衫,下着长裤,束一绣花围腰,婚后改穿对襟短衫和统裙;新平、元江一带的"花腰傣",上穿开襟短衫,着黑裙,裙上以彩色布条和银泡装饰,缀成各式图案,光彩耀目。各种傣族妇女服饰均能显出女性的秀美窈窕之姿。

傣族妇女均爱留长发,束于头顶,有的以梳子或鲜花为饰,有的包头巾,有的戴高筒形帽,有的戴一顶尖顶大斗笠,各呈其秀,各显其美,颇为别致。

食俗

以大米和糯米为主食。德宏的傣族主食粳米,西双版纳的傣族则主食糯米。通常是现舂现吃,民间认为:粳米和糯米只有现吃现舂,才不失其原有的色泽和香味,因而不食或很少食用隔夜米,习惯用手捏饭吃。 所有佐餐菜肴及小吃均以酸味为主,如酸笋、酸豌豆粉、酸肉及野生的酸果;喜欢吃干酸菜,据说傣族之所以常食酸味菜肴,是因常吃不易消化的糯米食品,而酸味食有助于消化。

日常肉食有猪、牛、鸡鸭,不食或少食羊肉,居住在内地的傣族喜食狗肉,善作烤鸡、烧鸡,极喜鱼、虾、蟹、螺蛳、青苔等水产品。以青苔入菜,是傣族特有的风味菜肴。烹鱼,多做成酸鱼或烤成香茅草鱼,此外还做成鱼剁糁(即用鱼烤后捶成泥,与大芫荽等调成)、鱼冻、火烧鱼、白汁黄鳝等。吃螃蟹时,一般都将螃蟹连壳带肉剁成蟹酱沾饭吃,傣族称这种螃蟹酱为“螃蟹喃咪布”。

苦瓜是产量最高、食用最多的日常蔬菜。除苦瓜外,西双版纳还有一种苦笋,因此傣族风味中还有一种苦的风味,较有代表性的苦味菜肴是用牛胆汁等配料烹制的牛撒皮凉菜拼盘。

傣族地区潮湿炎热,昆虫种类繁多,用昆虫为原料制作的风味菜肴和小吃,是傣族食物构成的一个重要部分。常食用的昆虫有蝉、竹虫、大蜘蛛、田鳖、蚂蚁蛋等。 傣族人嗜酒,但酒的度数不高,是自家酿制的,味香甜。茶是当地特产,但傣族只喝不加香料的大叶茶。喝时只在火上略炒至焦,冲泡而饮略带糊味。嚼食槟榔,拌以烟草、石灰,终日不断。 较典型的食品有狗肉汤锅、猪肉干巴、腌蛋、干黄鳝等。

节庆

傣族的重大节日是傣历新年——泼水节、关门节和开门节。“泼水节”是傣族人民送旧迎新的传统节日,时间在公历四月中旬。节日期间的主要活动是祭祀拜祖、堆沙、泼水、丢包、赛龙船、放火花及歌舞狂欢等。 傣族普遍信仰小乘佛教,不少节日与佛教活动有关。在每年傣历六月举行的泼水节是最盛大的节日,届时要赕佛,并大摆筵席,宴请僧侣和亲朋好友,以泼水的方式互致祝贺。泼水节期间,除酒、菜要丰盛外,各种傣族风味小吃也很多。较重要的节日还有关门节、开门节,均为小乘佛教节日。

傣族的天文历法

西双版纳傣族常用的算术叫“维萨算”,受汉族的影响较多,也有其它民族的影响。傣文算术书中的乘法口诀,有从汉族口诀翻译的,也有其它民族的;使用时要用本民族语言。傣族算术没有加、减、乘、除符号;计算方法是从左至右,边计算,边将已计算过的数码擦掉,最后剩下得数。善于计算又懂得历法的人,能用这种方法准确地推算出闰年、闰月和日月食。?

傣族泼水节的来历范文6

泼水节是傣族、阿昌族、布朗族、佤族、德昂族以及泰语民族和东南亚地区的节日风俗。泼水节最早起源于公元5世纪的波斯,当时命名为泼寒胡戏,在此之后泼寒胡戏由波斯经印度传入缅甸、泰国和中国云南西双版纳等地,约在公元十二世纪末至十三世纪初经缅甸随佛教传入中国云南傣族地区。

泼水节是展现傣族水文化、音乐舞蹈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和民间崇尚等传统文化的综合舞台,是研究傣族历史的重要窗口,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泼水节展示的章哈、白象舞等艺术表演有助于了解傣族感悟自然、爱水敬佛、温婉沉静的民族特性。

(来源:文章屋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