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何皎皎范例6篇

明月何皎皎

明月何皎皎范文1

为出名“图谋不轨”

2010年6月7日上午9点,陕西洋县二中的高三学生张皎,在踏入考场的那一瞬间,内心便开始怦怦直跳。因为,他蓄谋已久的一个计划就要实施。考场很静,其他考生有的在审题,有的已经迫不及待地开始答题。张皎两眼盯着手中的语文试卷,心里却是七上八下:怎么办?是按原计划行动吗?

1991年,张皎出生在陕西省洋县农村。2007年9月,张皎初中毕业后,以优异的成绩考进陕西省洋县二中。因为家离县城很远,张皎只能吃住学校,为了节省路费,往往很长时间才能回家一次。起初,张皎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扑在学习上,可是学习成绩并不理想。张皎从同学的闲谈以及各种新闻上得知,现在的大学生太多,毕业后很难找到好工作。自己万一辛辛苦苦读完高中和大学,却挣不到大钱,那不是太亏了吗?张皎开始苦思冥想,试图探寻一条成功的捷径,学习成绩每况愈下。

张皎对比尔 盖茨非常崇拜。有一天,他在看一个关于比尔 盖茨的传记时突然想,我为什么不能像比尔 盖茨一样创业呢?

很快,张皎想到了一个创业项目―――为身处热恋中的男女创造惊喜和浪漫。他粗略估算了一下,只要有60万的投资,就可以开办公司,投入运营。张皎非常兴奋,忍不住把自己的创意告诉了关系很好的同学。然而,同学听了他的想法却嘲笑地反问他:“听起来似乎不错,可你从哪里弄来启动资金?”张皎打断同学的话说:“我可以找人给我投资啊。”同学继续给他泼冷水:“醒醒吧,人家凭什么相信你?除非你是名人还差不多!”张皎脱口而出:“那我就炒作自己出名!”

说到炒作,并非易事。靠什么噱头炒作?怎么炒作?张皎对此一概不知。

2008年6月高考结束后,云南有一位名叫吉剑的考生,因为在高考中交了白卷,从而在互联网上小小地火了一把。张皎灵光一闪,我反正学习不好,为什么不能像他那样交张白卷,考个零分,达到出名的目的,为自己招商引资呢?

靠炒作“名声大噪”

时间在一分一秒地过去。张皎思想斗争了两个多小时,中间几次差点想提笔答题。最终,他还是在试卷的姓名下方写下了十六个字的誓言―――破釜沉舟,不破不立,破而后立,不生则死。等考试结束铃声一响,张皎反而心里一阵轻松。他知道,从这一刻起,他只有一条路可走:那就是将自己炒作出名,继而招商引资。

高考结束后,张皎回到了家里。对儿子的举动一无所知的母亲看到儿子高考归来,很是高兴和心疼,连忙为儿子杀鸡买肉,做了一顿丰盛的饭菜。看到母亲因为操劳过度而憔悴的模样,张皎的心在一点点地往下沉。他这样做对母亲来说是不是有点残忍?母亲看到他情绪比较低落,以为儿子考试发挥不理想,思想上有包袱,连忙宽慰儿子说:“即使你考不上,妈妈也不会生气,只要你努力了,争取了,妈妈就很高兴。今年不行,咱明年接着考……”张皎欲言又止,几次都差点向母亲坦白一切。但他最终还是硬起心肠,把话咽了回去。

因为心中有愧,张皎在母亲身边总感觉尴尬和不自然,他更担心的是分数公布后消息传到村里,他该如何面对街坊邻居以及亲朋好友的疑问和议论。几天之后,张皎告诉母亲,他要利用高考之后的这段时间,外出打工,替母亲减轻一点负担。母亲看着懂事的儿子,内心十分欣慰。她把家里仅有的积蓄800元钱全部拿给了他,说:“孩子,你在外边打工要悠着点,你身体还嫩,不能出蛮力。等考试分数出来,考上了你就去上大学;没考上你再接着复读。反正,你是咱家唯一的希望啊。”

第二天,张皎逃也似的离开家乡,奔向老乡联系好的打工目的地―――上海闵行区的一家酒店。

2010年6月28日,一则帖子开始在网络流传。帖子称,陕西洋县考生张皎在四门科目的考卷上不仅没有做任何一道题,而且在所有考卷上都写下了相同的十六个大字:“破釜沉舟,不破不立,破而后立,不生则死。”帖子中说张皎考的是理科,之所以故意考成零分,并不是针对教育方式,而是为了吸引大众的关注。他想做生意,缺少投资,他想用这种方式来吸引别人的投资。他想做中国的比尔 盖茨,十年内挣一千万。现在他已经有了投资的项目,就是缺少资金。但对于这个项目究竟是什么,帖子中并没有提。

这个帖子其实是张皎自己发的,他正式为自己在网络上开始炒作了。他在帖子中宣称:“这可是一个能创造巨额财富的产业项目!”帖子中还留下了他的QQ号和他本人坐在教室的照片。

消息一出,网上一片哗然。有网友说,张皎为了出名,不惜葬送自己的大好前途,太不值得了!更有网友一针见血地指出,这完全是炒作!此风对社会的导向有误导的负面作用,不可助长!

张皎的QQ上,每天向他申请加为好友的网友越来越多。他每天忙于回复网友留言和询问,手腕打字打得发疼。张皎不得不发帖声明,如果不是和他谈投资的事,就请大家不要再向他申请加为好友了,加也没用,他没有时间和精力一一回复,因为他还要打工吃饭。更出乎张皎意料的是,在接下来的数天之内,包括中央电视台和一家南方著名的都市报在内,全国竟有大大小小数十家媒体记者向他提出采访要求。此时的张皎已经心力憔悴了,他拒绝了大多数新闻媒体的采访,只接受了包括他家乡报纸《华商报》在内的几家媒体采访。

名是出了,可张皎最想要的投资人始终没有出现,这让张皎不解和郁闷。难道自己只能收获这并无实际意义的虚名吗?果真如此,这虚名不要也罢。

喧闹中“回头是岸”

这时,张皎曾经担心的事情终于发生了,他高考故意考取零分的消息传到了家乡。母亲很快给他打来了电话,但张皎不敢接,更不知道接通后该如何回答母亲,他只有一次次挂断母亲的电话。后来,母亲发来短信:“我对你很失望!妈妈的天塌了!”张皎心里一阵绞痛,他仿佛看到母亲脸上尽是绝望的表情。张皎泪流满面,给母亲回复短信:“妈,对不起!”

哥哥的电话也紧接而至,张皎忐忑不安地刚“喂”了一声,哥哥就高声怒吼:“小皎,你知道我此时此刻最想做什么?”不等张皎回答,哥哥接着说,“我只想抽你耳光!”

第二天,张皎到酒店上班,几个同事就像看外星人一样看着他。张皎猜测出,同事们可能已经在网上认出那个考零分的学生就是他了。果然,几个同事扭过脸,故意大声嘲笑他:“一个不知道天高地厚的毛孩子,随便想出一个项目就以为可以赚到上千万,幼稚啊!”另一个同事接过话说:“他也不想想,网上的人有几个说话是负责任的,只不过是在逗他玩而已!”张皎接受不了大家对他的态度,当天就提出辞职,转到另外一家酒店做服务员。虽然月薪只有几百元,但管吃管住,这让张皎心安不少。可是,他在新的酒店还是没能干多久,就被炒了鱿鱼,原因是他每天不能安心工作,电话和应酬太多。失去了工作,张皎只能寄居在老乡的出租房里,被动地等待奇迹的降临。

就在张皎腹背受敌,举步维艰的时候,7月4日,他突然接到一个自称顾老板的电话,说是对张皎的项目很感兴趣,想和他见个面,听听他的详细计划。张皎喜出望外,连忙坐地铁赶到对方约定的地点。在一家酒店的大厅,张皎见到了对方,是两个年轻人。他们说:“张先生,咱们开门见山,你把你的项目计划详细说给我们听听好吗?”张皎毕恭毕敬,把自己的设想竹筒倒豆子般一五一十说了出来。可是,对方听完之后,样子怪怪地对视一下,笑着说:“张先生啊,你的项目很好,很有前瞻性和可行性,我们很感兴趣。不过我们需要回去再研究研究才能给你答复。”

然而等了两天,对方始终没有回音。张皎打电话询问,对方要么不接,要么关机。问急了,对方竟然回答他:“一边玩去吧,我们没有时间陪你犯傻气。”

这样的事情发生过几次以后,张皎慢慢明白过来,这些所谓的老板,只不过是一些网友因为好奇而搞的恶作剧而已。

直到这时,张皎才真正体会到,靠炒作出名后获取的并不是鲜花和掌声,而是嘲讽和羞辱!

不切实际的梦想破灭后,张皎痛下决心,开始脚踏实地地打工。但他发誓,不做出一番事业决不回家。他把自己的转变和心思,通过短信告诉了母亲。母亲回复他说:“孩子,吃一堑长一智,受点苦,得点磨练也是好事,只要以后知道怎么走路就行。”

明月何皎皎范文2

关键词:掇;明月;人才;君子;抱负

从2000年3月第二版开始,高中人教版语文教材选入的《短歌行》课下注释就将“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句中的“掇”标注为读duō,释为“拾取、摘取”。

2000年之前人教版普通高中语文教材及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教材(徐中玉、金启华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都将“掇”,释为“同辍chuò,停止”。另外晋乐所奏的《短歌行》正作为“辍”(中学语文网中网)。罗贯中所著《三国演义》(文化艺术出版社,1991年版)第四十八回《宴长江曹操赋诗 锁战船北军用武》中《短歌行》的正文也为“辍”字。

到底是“掇”还是“辍”?

如果是“掇”duō,意为“天上皎洁的明月呀,什么时候才能摘取呢?” “掇”duō,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2005年版,商务印书馆)中的解释有“拾取、摘取”之意,列举两个语段来证实。一是选自《诗经・周南・]q 》:“采采]q ,薄言掇之。”(采采:茂盛的样子。]q:一种草,这里指它结的籽。薄、言:都是句首语气词。)二是选自《汉书・贾谊传》:“凡所著述五十八篇,掇其切于世事者著于传云。”(凡:一共。切于世事:与当代的事关系密切。著于传:写到传记里。云:语气词。)看来“掇”,读为duō,释为“拾取、摘取”是无可置疑的。

如果是“辍”chuò,意为“天上皎洁的明月呀,什么时候才能停止运行呢?”似乎狂人发狂语。如果看作反问句可解释为“天上皎洁的明月,永不停息的运行着。”根据曹操的四言诗往往两句为一组,四句表达一个完整意思的特点,联系上下文意,“明明如月,何时可辍?忧从中来,不可断绝。”可解释为“我对贤才的忧思与渴盼如同天上永不停息运行的明月,不可断绝。”《辞海》《辞源》对“明明”这个词目的释义均为“明亮”,月的明亮皎洁与渴盼贤才的焦虑忧伤可有相似之处?能否作比?

所以我认同2000年人教版对《短歌行》课下注释的修改。将“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句中的“掇”读为duō,释为“拾取、摘取”更为妥帖。

“明明如月”在诗中比喻埋没在乡野村间还没有被发现的人才。《三国演义》第四十八回有一段曹操酾酒临江、横槊赋诗的描写:“天色向晚,东山月上,皎皎如同白日。长江一带,如横素练。操坐大船之上…… 谓众官曰:‘吾自起义兵以来,与国家除凶去害,誓愿扫清四海,削平天下;所未得者江南也……’曹操正谈笑间,忽闻鸦声望南飞鸣而去。操问曰:‘此鸦缘何夜鸣?’左右答曰:‘鸦见月明,疑是天晓,故离树而鸣也。’…… 今对此景,甚有慷慨。吾当作歌,汝等和之。”曹操所作之歌即为《短歌行》。从写作背景来看,此诗写于曹操平定北方之后,率百万雄师,饮马长江,与孙权决战前夕。是夜明月皎洁,曹操摆酒设宴款待诸将,言谈笑语间,深谙用人之道的曹操不忘归功、表彰、感激众人,“更赖诸公用命,何患不成功耶?”在北战中依靠各位取得了胜利,南征中有各位可以依赖,还担心什么不会成功呢?曹操又时时不忘许诺以利益,“天下无事,与诸公共享富贵,以乐太平。”此情此景此时,一向精明干练、胸怀开阔、思虑周全的曹操会犯“该来的没来”厚彼薄此的错误吗?所以他将在座的文臣武将比喻为已经发光发热的太阳般的人才,而将那些埋没在村野乡间还没有被发现的人才比喻为明亮皎洁的月亮,既照应了《诗经・郑风・子衿》《诗经・小雅・鹿鸣》中的八句,又呼应了“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同时借月亮抒发欲多得贤才的愿望。如此,才会产生“歌罢,众和之,共皆欢笑”的效果。

明月何皎皎范文3

宋代铜镜上有诗词铭文的笔者只见过两面。首面推“《满江红》词铭文镜”,共铸有93字,32朵梅花,是直径达21.7厘米的大型铜镜。另外华光普主编的《中国历代铜镜目录》中有一面“河澄皎月,清波晓云”诗铭文的长方形(长14.5厘米)铜镜。笔者早年于闽北邵武农村也收得一面断柄圆形诗文镜(见图)。该镜圆形,直径9.2厘米,长柄残长4厘米,锈色包浆漆黑古朴,镜背面圆环形凸铸有“河澄皎月,清波晓云”八字阳文,大篆书体。该镜与上述长方形诗文镜不同的是:一为带柄圆形;二为诗铭文“云”字突出镜中间,其余七字排列为圆环形。诗文如何断句、开头和收尾,实在深奥难懂。经笔者多年多方考证,该面奇特的残柄诗文铜镜,竟然是一面不可多得的宋“四言回文诗”铜镜。现鉴述如下,尚望方家贤达不吝指正,以期珍品共赏。

《毛诗序》:“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尚书》:“诗言志,歌永言”。中国是诗歌的王国。《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肉”,据说是黄帝时代的歌谣,公认为原始社会的诗歌,也是二言诗之始。至坡“山中故人应有招我归来篇”为十一言诗之始。《周易》“其亡其亡,系于苞桑”为四言诗之始。该面铜镜铭文“河澄皎月,清波晓云”应为四言诗,但以“云”字居中、其余字圆环排列之格式,应确定为“四言回文诗”。回文,也叫“回环”,修辞学上辞格之一。运用词序回环往复的语句,表现两种事物或情理的相互关系。如“重重青山抱绿水,弯弯绿水绕青山”。有些回文还刻意追求文字次序形式上的回绕,即同一语句顺读、回读均可。如王融的《春游回文诗》中“池莲照晓月,幔锦指朝风。”回复读之则为:“风朝指锦幔,月晓照莲池”。

中国“回文诗”的首创人为历史上著名女诗人苏蕙,十六国时前秦始平(今陕西兴平)人,字若兰。夫窦滔为秦州刺史,后以罪被徙流沙。苏蕙因思念其夫,织锦为《回文璇玑图诗》,寄夫以赠,从此著名以世。夫窦滔感回文诗其妙,具礼以迎蕙,传为佳话。宋代文学家苏轼和秦观是好朋友。一次秦观出外游玩,很久未归,苏轼去信询问,秦观回一怪信,只见信纸上写了14个字,排成一圈,苏轼看后,连声叫好。原来秦观写的是一首“回文诗”,内容是:“赏花归去马如飞,去马如飞酒力微,酒力微醒时已暮,醒时已暮赏花归”。

宋“四言回文诗”圆形带柄铜镜的铭文解读为:“云”字居中,上顶右读为“河澄皎月,清波晓云”;回文反读为“云晓波清,月皎澄河”。顺读回读,文理俱通,用字排列,极为对仗佳妙。又以“云”字为头,还可以解读为:

“云波清月,皎澄河晓”; “云清月皎,澄河晓波”;

“云月皎澄,河晓波清”; “云皎澄河,晓波清月”;

明月何皎皎范文4

1、月儿圆圆,人间圆圆。但也不是家家如愿以偿。此刻,我不由得想起远在深圳工作的爸爸,是爸爸和他的战友忠于职守,保家卫国,才有这美好祥和的夜晚。想想自己崇拜的爸爸就像这美丽月亮无私的在岗位上奉献自己,呵呵,何不开心点?月儿圆圆,饼儿圆圆,咬下一口,津津有味地嚼着,心里好受极了。

2、今年中秋节,恰逢农历八月十五,黄昏的傍晚,玉兔东升,皎洁的月亮正照耀着一轮圆月,天空中有几朵洁白的云彩飘荡在云朵中间,微风飒飒,徐徐地吹着小风,月光下的葡萄架上有几串沉甸甸的葡萄,正挂在葡萄架上,几只萤火虫飞来飞去,又飞去飞来,是那么的有情调,这情调又是那么的迷人。

3、中秋之夜,月色皎洁,古人把圆月视为团圆的象征,因此,又称八月十五为“团圆节”。古往今来,客居他乡的游子,更是以月来寄托深情。唐代诗人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宋代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苏轼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等诗句,都是千古绝唱。

4、夜静悄悄的。深蓝色的天空,月亮好似圆盘,已不是平常的那种弯弯的小船了。它把一片片皎洁的光辉洒向大地。它不像太阳光那样耀眼、夺目,只是将自己的光轻轻地洒向小院的每一个角落。

5、适逢中秋之夜,我仰望天空,望见一轮圆月,但不是我们常说的一轮皎洁的圆月,天空中有层层清云,如烟似雾,弥蒙在月光下。月晕恰恰是这圆月与清云的红娘,牵于二者之间,淡淡的点上一圈,既不喧宾夺主,又有万般娇态。

6、一轮金黄的圆月已经高高地挂在天空中,向地上洒下皎洁的月光,像轻纱似的一般温柔。天空中云很淡,风很轻,月光很美,这构成了一幅漂亮的画。在深蓝色的夜空里,月亮显得更圆、更亮、更美了。这圆月非常调皮,一会儿钻进云姐姐的怀里,一会儿和星星谈话,一会儿唱歌跳舞……真拿它没办法。

7、今天是中秋节,透过窗户,我看见月亮从楼角慢慢上升,好像害羞的小泵娘,升到楼顶时,似乎胆大了,一下子跳了出来,顿时,月光洒满了大地。月光照在杜鹃花的叶子上,在地面就能看见影子。我呆呆的瞧着月亮,仿佛看见了正在砍桂花树的吴刚,美丽动人的嫦娥,活泼可爱的玉兔。你瞧,嫦娥姐姐正朝我笑呢。

8、看,那带着一圈金环的月儿终于升起来了。它先是金黄金黄的,徐徐穿过一绺一绺轻烟似的白云,向上升着、升着,就在一刹间,月儿的颜色变浅了,变白了,它高傲地升起来了。它圆得那样可爱,那样有趣,就像一个银色的玉盘反射出一道道白光。我透过望远镜,看到了一个庞大的月球,它明亮亮、白晃晃的,月球的左下角还有一些像烟花散开的时候一样,好美呀!

9、中秋节的月在小区里显得格外灿烂明亮。安安静静的小区愈发让月亮现出了本色。天空中稀稀拉拉几颗星星,那微弱的光忽闪忽闪,只配在月亮的下面作一个普通人。那月亮好象在说:“哼哼,想和我比,天空惟我独尊!”皎洁的月光泻在树上,把树披上了银纱,轻薄飘逸。

10、月亮害羞地盖着层层面纱,过了很久,才轻轻地掀起它的面纱,()渐渐地露出它的那张能发光的脸蛋。我仔细地抬头望月,心里对遥远的月空充满了无限的遐想。

11、今天,终于盼到了中秋,古人说:“十五的月亮,十六圆。”可今年八月十五的月亮又大又圆,而且今天的月亮亮的格外耀眼。星星也是那样的多,那无数的星星围绕着圆月。有些星星喜欢独自呆在一旁,但是当它们看见那圆圆的月亮时,也想往那边靠拢,似乎所有的星星都是月亮的孩子,在这一天,它们从不同的方向赶来与月亮团圆。

12、我们静静地等待着月亮的出现,此时晚风柔和似絮、轻云如绢的浮云,簇拥着皎皎明月徐徐上升,月光把周围映成一轮银色的光景,它不像朝霞那样浓艳,反而显得素雅。有多少人看着它得到了喜悦,又有多少人看着它燃起了思想之情。

13、有人说,新月似芽,半月如瓢,圆月如西子之明眸。这似明眸的圆月要用在中秋之月上,实为不妥,谚语有“八月十五云遮月”之说。云生月隐,神秘、迷离。此中秋圆月虽不及西子之善睐明眸,却独具情调。

明月何皎皎范文5

摘要 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明月是一个极为原始的文学意象。以月寄情是其最显著的特征。月亮本身的特征和它在变化中所呈现出的不同的视觉情态是触发诗人种种联想的诱因,是寄情的媒介。我国古代诗歌中这种以寄情为特征的明月意象的创造,极大地丰富了中华民族的审美意趣和文化内涵。

关键词:文学意象 寄情物 载体 媒介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在自然万物之中,天上的明月是一个最为恒久、古老的物象。自然万物生生灭灭,人生代代更替不已,而天上明月则永远是一样的,凌空飞度,朗朗照人。从我国的古典诗歌中来看,明月是一个极为原始的文学意象,诗人们往往将自己的情怀融入到明月之中,使天上的明月与诗人的内心相互辉映,达到物我交融的妙境,创作出了许许多多传唱千古的明月诗篇。

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明月的意蕴极为丰富,但归根结底:以月寄情而已。诗人们有多少种不同的思想情感,诗篇中就有多少种带着不同的主观色彩的明月意象。这就形成了古代诗歌中明月极为丰富的意蕴,同时也形成了古代明月诗以月寄情的显著特征。

以月寄情体现的是诗人的奇妙联想,而明月本身的特征正是勾起诗人联想的诱因,如月亮的皎美明丽、月色的清幽雅致、月光的居高照远、明月的清冷孤寂、月亮存在的永久恒远、月亮形体圆缺的变化等等。正是月亮本身的这些特征和它在阴晴圆缺的不断变化中所呈现在人们眼前的种种视觉情态,触发了不同心态的诗人的情怀,触景生情,便会生出种种联想与情愫,他们诗中的明月便有了种种不同的意蕴。月亮本身的特征和它呈现在人们眼前不同的视觉情态正是触发诗人种种联想和情怀的诱因与媒介。大体看来,古代诗歌里以月寄情有以下显著特征:

一 由明月的皎美明丽联想到人之美质,寄托对心中所爱慕的人的向往之情

如《诗经・陈风・月出》: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月出皓兮,佼人 兮,舒忧受兮。劳心 兮!月出照兮,佼人燎兮,舒大绍兮。劳心惨兮!”

这是我国最古老的月下怀人的情诗,由明月来寄托对所爱慕的美人的思念之情。诗中的“皎”、“皓”、“照”都是形容明月的皎美,“僚”、“ ”、“燎”均是形容女子的皎美。诗人由天上明月的皎美,自然而然地联想到自己所爱慕的女子的美貌,激发起了对心上人强烈的思慕之情。诗人由明月的皎美联想到女子的美貌,由明月高悬于天联想到美人之可望而不可及。

再如曹操的《短歌行》中的诗句:“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这里由天上皎皎的明月联想到人间的贤才之美质。诗人把明月联想成他所思念和向往的贤才。他痛感自己所思念和仰慕的贤才,难以为自己所招纳任用,正像天上的明月,可望而不可及,可爱而不可掇,因而他对贤才的思慕之情如永不止息的流水,“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这里的明月意象寄托了曹操渴望招贤纳士急切之情和贤才难得的忧苦之情。

二 由月色的清幽雅致,寄托清净幽雅的闲适之情

在一些淡泊名利的诗人眼中,明月是清幽雅致的,正像是他们清幽雅致的心怀,他们诗中的明月意象自然就成了寄托清幽情怀或表现闲适心态的寄情物。如王维的《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是备受人们推崇的千古名句,真可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是一幅清幽明丽充满美感的松月山泉夜景图。这一轮清灵照人的明月寄托的不正是诗人的那种空灵明澈的情怀吗?

又如其《竹里馆》: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在这里一片空灵宁静,没有任何外界的纷扰,在这大自然的宁静中,只有清灵的月光来与诗人相伴,给人以清幽绝俗的感受,诗人尽情地享受着这片宁静,把自己融入到大自然之中,成为大自然的一个部分。这里的月景与诗人的内情融为一体。诗人在将月亮内化为自我情感的同时,亦将自我外化为一种自然的存在物,以体验那种超然物外的情趣。

王维借天上的一轮明月来渲染一种清静幽雅的气氛,寄托着诗人自己在隐逸生活中的那种空灵澄澈的心怀和悠然自得的闲情。

三 由明月的清冷孤寂,寄托内心深处的孤独寂寞之情

在失意寂寥的文人眼里,明月自然是孤寂凄冷的,他们诗中的明月往往寄托着自己由于不被赏识或孤身处远所引起的内心深处的孤寂之情。如李白的《月下独酌》: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诗人伴月将影,借酒浇愁,其内心是何等的悲苦与寂寞!“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可见诗人心中的这种悲苦与寂寞是没有尽头的!这天上的明月是勾起诗人感伤痛苦的媒介,这明月的意象渲染了一种凄惨清寂的气氛,寄托的是诗人内心的孤寂与悲苦。

再如苏轼的《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这里“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的明月联想又寄托着诗人内心深处多少孤独与寂寞!

四 以月光的居高照远,寄托思乡怀人之情

由于明月的居高照远,天下所有的人眼中看到的是同一轮明月。因此,古人们认为月光是可以超越空间的,离人们仰望明月,思绪常常飞越空间,勾起对同在这一轮明月照耀下的故乡或远在异乡亲友们的强烈的思念。如《古诗十九首・明月何皎皎》:

“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纬。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

夜深人静,明月皎洁,流光透过罗帐洒在床上。她一人独守空帏,寂寞凄凉。因此这明月的流光便成了诱发物,勾起了她积郁在内心的不尽的忧思与愁苦。

再如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的明月更加使人难堪:

“可怜楼上月裴回, 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思妇看到了月亮便勾起了心中的思念,因而痛苦难耐,便迁怒于月,想把月亮拒之眼外,以减轻相思的折磨。可是月影却“卷不去”,“拂还来”,极言相思之苦,无法排遣。

由于月光的居高照远,勾起更多的是人们的思乡之情。如李白的《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里天上的一轮明月正是勾起诗人思乡之情的媒介。

写勾起乡思的月光还有一种特殊的类型,便是边塞诗里那清寒凄冷的月光。戍边的将士在辽阔荒远的边关,他们更加想念自己的家乡和亲人。那寂寞苦寒的边关明月更是充满了悲凉凄苦的情愫。如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诗的开头两句,写登城所见的月下景色。回乐烽前的一片沙地,在月光的映照下,像雪地一样洁白而泛着寒意。高城之外,天地之间满是清冷的月色,犹如一片严霜。这如霜的月光和月下雪一样的沙漠,正是触发征人乡思的情感媒介。那种置身边地之感、怀念故乡之情,便浓重地笼上了征人们的心头。这如霜的月色寄托的正是征人们那满腔悲凉凄苦的思乡怀人之情。

还是由于月光居高照远的特点,天上这一轮明月也往往成了人们向远方亲友寄托情思的载体。如唐代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中的诗句曰:“此时相望不相闻, 愿逐月华流照君。”这两句是在借明月居高照远的特征来寄托民间离别相思之情。“此时相望”是说离别的双方同时望着天上的明月,似乎在明月的反照中都同时看到了对方的身影,但却“不相闻”,不能用语言交流。因此,便幻想要追逐着那无处不能到达的月光,将自己的满怀情思释放在对方的身上。

再如张九龄的《望月怀远》: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看着辽阔无边的大海上升起一轮明月,诗人想起了远在天涯海角的爱人,此时此刻她大概也和我一样仰望着这同一轮明月,以至于苦苦相思彻夜难眠吧!此时的月亮已成为沟通离人情感的中介,大家的视线都在月亮上相交,月亮在人们的心理上似乎是一条无形的丝线,把远在天涯的离人们牵在了一起。这与谢庄《月赋》中的“美人迈兮音尘绝,隔千里兮共明月”表达的是同一种情怀。

五 由月亮存在的永久恒远联想到宇宙之无穷,寄托对世事变迁的感慨和人生苦短的哀痛

月亮亘古如斯俯视人间,阅尽了天下的兴亡盛衰和人间的世事变迁。因此,在古代的诗歌中,月亮这一意象成了亘古不变的象征和世事变迁的永恒见证。如王昌龄的《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秦时明月汉时关”,勾勒出一幅极为壮阔的月夜之景,纵横历史,时空交错,这里的“明月”与“山关”是亘古不变的,成为了世事变迁的永恒见证,但明月依旧,山关长存,物是而人非,受人敬仰的“龙城飞将”李广将军却永远作古,随着历史的长河一去永不复还。只有着这天上的一轮明月大概还记得他当年的那些英雄往事吧!

再如李白《苏台览古》:

“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春秋时的吴王宫阙早已成为了一片“旧苑荒台”,但杨柳依旧青青,菱歌依旧清唱。当年的繁华景象早已烟消雾散,成为了遥远的旧梦,只有江上的一轮明月成了吴王夫差和美女西施旧事的见证。

再者,天上明月的存在是超越时空、千古永存的,而相形之下,人生命存在的显得何等的短促与可怜!因此,这千古如斯的月亮也常常引发诗人们的对宇宙生命和人的个体生命存在的思考,勾起人们对宇宙无穷人生苦短的感慨与悲哀。如李白《把酒问月》: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酒一问之。……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常照金樽里。”

这几句诗句将时间对生命无情的剥夺和人生在岁月面前的无奈表现得沉痛无比,读来让人悲从中来,不能自已。

再如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的千古名句:

“江天一色无纤尘, 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诗人由明月而引发了对宇宙无穷生命的思考和对人类个体生命稍纵即逝的慨叹。江月年年相似,亘古如斯,而每个人生命的存在相比之下却是如此短促。诗人由个体的命运联想到了人类整体的命运,人类何时来,又何时去?由人类的命运进而联想到宇宙命运,宇宙何时来,又何时去?这一命题太高远也太沉重,似乎成了人类永久排解不开的苦恼。

但面对同一命题,苏轼寄托在明月中的情怀却显得何等地超然与洒脱,他在《水调歌头》中曰: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前面短短三句话从人到月、从古到今做了高度的概括。月有圆缺,人有离合,这是自然现象,古来如此,没什么值得感伤的。“但愿人长久”,是要豁达地面对时间的局限,即人生命的局限;“千里共婵娟”,是要豁达地面对空间的阻隔,即天各一方的离别。尽管我们彼此分离天各一方,天上这一轮明月不是已经把我们联系在一起了吗?让我们都抛却一切烦恼,健健康康地活着,在千里之外共享这一轮明月吧!这两句并非一般的自慰和共勉,而是表现了诗人在对待时间、空间以及人生这样一些重大问题所持的超然与洒脱的态度,他完全超越了一己之喜乐哀愁,甚至于超越了一己生命之牵挂。苏轼的这轮明月寄托了他高远的人生境界和豁达乐观的胸襟情怀。

总之,在我国古代诗歌中,诗人们有多少种不同的思想情感,诗篇中就有多少种带着不同的主观色彩的明月意象。这种以寄情为特征的明月意象的创造,极大地丰富了中华民族的审美意趣和文化内涵,形成了我们民族独特的而又充满美感的明月文化。一轮明月千古情,大自然的明月千古高照,常看常新。我国古代诗歌里的明月意象也将像天上的明月一样,永远照耀着我们一代代华夏子孙的精神世界,陶冶着我们的思想和灵魂!

参考文献:

[1] 程郁缀:《唐诗宋词》,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

明月何皎皎范文6

[关键词]皎然;谢灵运;诗歌理念

[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0)16-0054-02

皎然在《诗式》卷1“文章宗旨”条中说:“曩者尝与诸公论康乐,为文真于性情,尚于作用,不顾词彩而风流自然。彼清景当中,天地秋色,诗之量也;庆云从风,舒卷万状,诗之变也。不然何以得其格高、其气正、其体贞、其貌古、其词深、其才婉、其德宏、其调逸、其声谐哉。至如《述祖德》一章、《拟邺中》八首、《经庐陵王墓》、《临池上楼》,识度高明,盖诗中之日月也,安可扳援哉?惠休所评‘谢诗如芙蓉出水’,斯言颇近矣。故能上蹑,下超魏晋。建安之作,其椎轮乎?”可以说这些话对谢灵运的诗歌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作为唐代最重要的两部文学理论专著之一(另一部为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且皎然在经历了盛唐诗歌的繁荣之后,舍弃李、杜不论,而独推谢灵运,其原委何在?这是因为皎然和谢灵运有着相同抱负遭际之下的情感共鸣、相同佛学追求下的思想认识、相同地域拘囿下的审美认同。但皎然论诗取法谢灵运,其实最关键的原因是谢灵运的诗歌符合了他的诗学思想,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谢灵运的诗歌体现了皎然“真于情性,尚于作用”的诗学总纲。所谓“情性”,当指合性之情,皎然主张情要真、正,“性”指佛禅的“真如本性”;所谓“作用”,当指构思立意,是说诗人在诗歌创作中要苦心立意,刻苦锤炼字句,包括“放意”和“定句”两个方面的内容,其原则标准是“放意须险,定句须难”。这两者说到底就是“苦思”和“自然”的关系,皎然通过自己的界定,解决了二者之间的矛盾。谢灵运可以说是这方面的典范,《南史•颜延之传》载:“延之尝问鲍照己与灵运优劣,照曰:‘谢五言如初发芙蓉,自然可爱;君诗若铺锦列绣,亦雕缋满眼。’”此外,汤惠休说“谢诗如芙蓉出水,颜诗如错采镂金”,钟嵘说谢诗“名章迥句,处处间起;典丽新声,络绎奔会”,萧纲也说“谢客吐语天拔,出于自然”。可见,前人早就指出了谢诗的自然本色,这种自然来自他的本真。《南史•谢灵运传》载:“又与王弘之诸人出千秋亭饮酒,倮身大呼,深不堪,遣信相闻。灵运大怒曰:‘身自大呼,何关痴人事。’”虽然有点过分狂傲,也是一种自我情性的张扬。需要指出的是,谢灵运的这种本真却受到了后人的批判,隋唐时代的文中子王通在《中说•事君篇》里说:“谢灵运小人哉!其文傲,君子则谨。”明清易代之际的顾炎武《日知录》卷19“文辞欺人”条说:“古来以文辞欺人者,莫若谢灵运,次则王维。”其实这些都是站在封建正统立场上,来批判谢对统治阶级不忠的贰臣行为,应当区别对待。

另外,关于“苦思”,《南史》卷34《颜延之传》有一则故事:“延之与陈郡谢灵运俱以辞采齐名,而迟速悬绝。文帝尝敕拟乐府《北上篇》。延之受诏便成,灵运久之乃就。”好多学者对这则材料的理解是谢灵运写诗时思维不是很敏捷,其实是一种误解,这恰恰是他作诗认真构思、苦心经营的表现。王世贞《书谢灵运集后》说:“然至丽之极,而反若平淡;琢磨之极,而更似天然,则非余子所可及也。”可谓千载之下的知音。

其次,谢灵运的诗歌体现了皎然“情在言外”、“文外之旨”的美学追求。《诗式》说:“情者如康乐公‘池塘生春草’是也。抑由情在言外,故其辞似淡而无味,常手览之,何异文侯听古乐哉!”赞美谢灵运“池塘”句言外含不尽之情,表面似乎平淡无味,实际却余味无穷。《诗式》又说:“两重意已上,皆文外之旨。若遇康乐公览而察之,但见性情,不睹文字,盖诣道之极也。”所谓“两重意”,指作品表层意思之外,尚有言外之意。历代对“池塘生春草”句的评价颇有分歧、褒贬不一。皎然论“池塘”二句时将其释为“隐秀”,这是有深意的。“隐秀”是魏晋南北朝文学创作理论的中心问题之一。刘勰《文心雕龙•隐秀》篇说:“隐也者,文外之重旨者也;秀也者,篇中之独拔者也。隐以复意为工,秀以卓绝为巧。”宋张戒《岁寒堂诗话》引《隐秀篇》佚文说:“情在词外曰隐,状溢目前曰秀。”清冯班解释隐秀说:“隐者,兴在象外,言尽而意不尽者也;秀者,意中迫出之词,意象生动者也。”可见“隐”是指言外之意,“秀”是指得意于言中。这也是对两晋南北朝思想界探讨的“得意忘言”问题的回应。

谢灵运则是在文学思想上积极支持“得意忘言”说的人物之一,谢诗“池塘”二句,除了在意象上描绘了“初景革绪风,新阳改故阴”的阳春烟景之外,隐隐吐露了诗人病起之后,企图为国效劳的进取之意。节序转换,景象更生,心物交融,发为妙句。刘勰所谓“秘响旁通,伏采潜发”,指的就是这种情况。皎然从谢氏诗歌中找到了诗歌创作前后继承发展的规律,认识到诗歌所必须具备的包蕴性和生发性,对后来司空图的“韵外之致”、“味外之旨”的提出有直接启示作用。

再次,谢灵运诗歌体现了皎然复古通变的诗史观。《诗式》卷5说:“作者须知复变之道,反古曰复,不滞曰变。若惟复不变,则陷于相似之格,其状如驽骥同厩,非造父不能辨。能知复变之手,亦诗人之造父也。”又曰:“后辈若乏天机,强效复古,反令思扰神沮,何则?夫不工剑术,而欲弹抚干将太阿之铗,必有伤手之患,宜其诫之哉。”从皎然的反复论述中,我们不难发现他是很看重“变”的,一般人在诗歌创作中“复”则简单,但要创新实属不易,这是皎然的慧眼所在。

谢灵运的诗歌在这方面有突出成果,袁行霈、罗宗强《中国文学史》中对此进行了详细的比较分析:首先是从写意到摹象,其次是从启示性到写实性。“谢灵运所开创的山水诗,不仅把诗歌从‘淡乎寡味’的玄理中解放了出来,而且加强了诗歌的艺术技巧和表现力,并影响了一代诗风。”并且认为“谢灵运就是开启了一代新诗风的首创者”, 是非常切中肯綮的。关于这一点,后人多有论述。黄子云《野鸿诗的》说:“康乐于汉魏外,别开蹊径,抒情缀景,长达理旨,三者兼长,洵堪睥睨一世。”《静居绪言》曾说:“有灵运然后有山水,山水之蕴不穷,灵运之诗弥旨。山水之奇,不能自发,而灵运发之。”近人沈增植有“三关说”,认为诗家应由元和、元v二元而进至元嘉。沈氏认为以谢灵运为代表的元嘉诗风在处理情与理的关系上具有开创之功,并且认为谢灵运将两晋玄学的中心议题“追求如何摆脱自然与社会的局限而获得永恒的存在”注入了山水描写之中,以山水之色改造了玄言诗僵硬的艺术形态,从而更加发挥了诗歌情理合一的功能。皎然以其远见卓识上推谢灵运,誉之为“诗中日月”,“上蹑,下超魏晋”,虽未免过誉,但这种识见可谓为魏晋诗坛尤其谢氏诗歌拨云见日。

皎然推崇谢灵运绝非空穴来风,以上为其主要原因,虽然谢氏以后大诗人辈出,比如李白、杜甫,但皎然主要探讨的是诗歌的艺术规律问题,而较少关注诗歌的现实内容,而李、杜恰好以此为胜。况且那种同祖同宗的血缘、共参释典的哲学体认、相同的地理环境更是他们所不具备的,考此,就有点“舍谢其谁”的感觉。并且谢灵运在后世影响一直很大,李白虽然“自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但对谢灵运极为推崇和仰慕,在李白诗中,陶渊明、谢灵运和谢I是他提到最多的人物。李白推崇陶渊明,主要是敬仰他不受羁绊约束的飘逸人生态度和高尚人格,而推崇谢灵运则主要是钦慕谢在诗歌上的巨大成就。李白诗作直接提到谢灵运的就有20首左右。杜甫本身就有“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矣”。杜有好多诗句就直接化自谢诗,当然杜甫受谢诗泽溉最多的还是他的山水诗。曹彦约《昌谷集》说:“谢灵运‘池塘生春草’之句,说诗者多不见其妙,此皆未尝作诗之苦耳……数百年间,惟杜子美得之。”方东树《昭昧詹言》也曾指出杜甫的《次晚州》、《次空灵岸》、《宿花石戍》等诗,乃学谢灵运体之作。

中唐前期(766~790)是唐代诗歌创作的低谷,除了社会因素外,也是诗歌盛极之后的必然趋势。皎然推崇谢灵运不光是体认、敬仰,更重要的是为其诗论张本。溯流而上,皎然结合中唐诗风的趋变,具体提出了自己的诗学主张,结撰出了唐诗学上最著名的诗论专著,其影响是深远的,而谢灵运则是他诗论中的核心人物,成了关捩他诗学体系的纽带。

[注释]

李壮鹰校注:《诗式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版。

许连军:《皎然〈诗式〉研究》,中华书局2007年版。

管雄:《魏晋南北朝文学史论》,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袁行霈、罗宗强:《中国文学史》(第二卷),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查屏球:《唐诗与唐学――中晚唐诗风的一种文化考察》,商务印书馆出版社2000年版。

上一篇格言警句

下一篇中银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