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能量故事范例6篇

正能量故事

正能量故事范文1

许多年前,在弗吉尼亚北部,一个寒冷的晚上,一位老人等待骑手带他过河,他的胡须已经结上了一层冰凌。等待似乎永无止境,在冰冷的北风中,他的躯体渐渐麻木和僵硬了。当几个骑手路过时老人忧心忡忡地看着他们。

第一个骑手走过时,老人没有起身引起他的注意。马沿着冰冻的路面奔跑着逐渐远去,蹄声均匀而急速。

第二个、第三个都这样过去了。当最后一个骑手经过老人坐的地方时,老人已像一个雪人一样,他看着骑手的眼睛,吃力地说:“先生,您不介意带一个老人过河吧?我已经找不到路了。”

骑手拉住马,回答:“当然,上来吧。”看到老人冻僵的身体已经不可能起身,他下马扶老人上马。骑手不仅带着老人过了河,还把他送到了目的地。

当他们来到温暖的小屋时,骑手好奇地问:“老先生,前面几个骑手走过时你没有请他们带你,然而我经过时,您却即刻请求我,我觉得很奇怪,这究竟是为什么?在这样寒冷的冬夜,您为什么情愿等待并请求最后一个骑手呢?如果我拒绝,您怎么办?”

老人直视着骑手的眼睛说:“我想我对人有一定的了解。我看看他们的眼睛,就能立即知道他们并不关心我的处境,请求他们帮助是没有用的。可是在您的眼神里,我看到了友善。我相信,在我需要帮助时,您的善良品德会赐予我脱离困境的机会。”

一席温暖人心的话感动了骑手。“非常感谢您刚才所说的,”他告诉老人,“我以后绝不会因自己的事太忙,而忽略其他人需要友善和同情。”说完,他掉转马头向远处去了。

【感悟】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友善的目光可以化解陌路人的尴尬与困境,而这目光背后内心的那一团热情的火焰,还可以化解他人内心的冷漠与寒冰。

2、欣赏的力量

台湾作家林清玄当年做记者时,曾经报道过一个小偷作案手法非常细腻,犯案上千起,第一次被捉到……他在文章的最后,情不自禁地感叹:“像心思如此细密、手法那么灵巧、风格这样独特的小偷,又是那么斯文有气质,如果不做小偷,做任何一行都应当会有大的成就!”

这是作者当时顺笔写下的感叹。没想到却影响了一个青年的一生。

二十年后的一天,当年的小偷与作家相遇,他告诉作家,他已经是台湾几家羊肉店的大老板了!林先生当年写的那篇特稿对他有很大的震动——是你的感叹打破了我生活的盲点,使我想,为什么除了做小偷,我没有想过做正当的事呢?

回头想想,如果没有作家当年的欣赏和企盼,恐怕也就不会有他今天的事业和成就。不难看出,欣赏对人生是多么重要啊!

【感悟】

正能量故事范文2

关键词:水利工程;质量事故;分析;处理

中图分类号:TV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水利工程质量事故的分类

在水利水电工程中,按对工程的耐久性和正常使用的影响程度,检查处理质量事故对工期影响时间的长短和直接经济损失的大小,将质量事故分为以下三类。

1.1重大质量事故

质量事故发生在主体工程,且无法修补或修补后仍达不到设计要求,需要对结构设计重大改变者。如结构整体性遭到破坏、改变受力情况、止排水失效、渗漏严重等,以致影响建筑物的安全运行;泄洪、导流建筑物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或抗冲耐磨性能差,影响安全使用;金属结构、机电设备安装不良,不能正常使用等。由于工程质量事故的检查处理,打乱原施工部署,影响工期达90d以上者。质量事故处理所需的物资、器材、人工等直接费用损失金额,对大体积混凝土和金属结构、机电安装工程在20万元以上者;对土石方工程和混凝土薄壁结构工程在5万元以上者。

1.2严重质量事故

水利工程质量事故发生在主体工程,但返工修补后基本达到设计要求,即工程的安全性、可靠余度降低或影响工程使用年限,但仍可正常运行,发挥工程效益者。由于质量事故检查处理,打乱原施工部署,影响工期达30d以上、90d及其以下者。质量事故检查处理所需物资、器材和设备、人工等直接费用损失金额,对大体积混凝土和金属结构、机电安装工程在2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者;对土石方工程和混凝土薄壁结构工程在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者。

1.3一般质量事故

工程质量不符合规程和合同规定的质量标准,需返工、修补处理,处理后仍能满足设计者。质量事故处理所需的物资、器材、人工等直接费用损失金额,对大体积混凝土和金属结构、机电安装工程在0.5万元以上、2万元以下者;对土石方工程和混凝土薄壁结构工程在0.2万元以上、1万元以下者。水利水电工程质量事故的分析处理,通常先要进行事故原因分析。在查明原因的基础上:①要寻找处理质量事故方法和提出防止类似质量事故发生的措施;②要明确质量事故的责任者,从而明确由谁来承担处理质量事故的费用。

2、质量事故一般原因分析

造成工程质量事故的原因多种多样,但从整体上考虑,一般原因大致可以归纳为下列几方面。

2.1违反基本建设程序

基本建设程序是建设项目建设活动的先后顺序,是客观规律的反映,是几十年工程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的总结,是工程建设活动必须遵循的先后次序。违反基本建设程序而直接造成工程质量事故的问题有:

(1)可行性研究。依据资料不充分或不可靠,或根本不做可行性研究。

(2)违章承接建设项目。如越级设计工程和施工,由于技术素质差,管理水平达不到标准要求。

(3)违反设计顺序。如设计前不作详细调查与勘测。

(4)违反施工顺序。如基础工程未经检查验收,就开始上部工程施工;相邻近的工程施工先后顺序不当等。

2.2工程地质勘察失误或地基处理失误

工程地质勘察失误或勘测精度不足,导致勘测报告不详细、不准确,甚至错误,不能准确反映地质的实际情况,因而导致严重质量事故。如吉林省某水电工程,由于土石料场在设计前,对料场的勘察粗糙,达不到精度要求,在工程开工后,料场剥离开挖到了一定程度,才发现该料场的土料不符合设计要求,必须重新选择料场,因而影响到工程的进度和造成了较大的经济损失。

2.3设计方案和设计计算失误

在设计过程中,忽略了该考虑的影响因素,或者设计计算错误,是导致质量重大事故的祸根。如某水电工程,在高边坡处理时,设计者没有充分考虑到地质条件的影响,对明显的节理裂隙重视不够,没有考虑工程措施,以致在基坑开挖时,高边越大滑坡,造成重大质量事故。致使该工程推迟1a多发电,花费质量事故处理费用上亿元。

2.4建筑材料及制品不合格

不合格工程材料、半成品、构配件或建筑制品的使用,必然导致质量事故或留下质量隐患。常见建筑材料或制品不合格的现象有:

(1)水泥:安定性不合格;强度不足;水泥受潮或过期;水泥标号用错或混用。

(2)钢材:强度不合格;化学成分不合格;可焊性不合格。

(3)砂石料:岩性不良;粒径、级配与含泥量不合格;有害杂质含量多。

2.5施工与管理失控

施工及其管理失控,是造成大量质量事故的常见原因。其主要问题有:

2.5.1不按图施工

表现在:①无图施工;②图纸不经审查就施工;③不熟悉图纸,仓促施工;④不了解设计意图,盲目施工;⑤未经设计或监理同意,擅自修改设计。

2.5.2不遵守施工规范规定

这方面的问题很多,较常见的表现在:①违反材料使用的有关规定;②不按规定校验计量器具;③违反检查验收的规定。

2.5.3施工方案和技术措施不当

这方面主要表现在:①施工方案考虑不周;②技术措施不当;③缺少可行的季节性施工措施;④不认真贯彻执行施工组织设计。

3、质量事故处理步骤、原则和方法

3.1质量事故处理的一般步骤

(1)下达工程施工暂停令。(2)事故调查。(3)原因分析。(4)事故处理和检查验收。(5)下达复工令。

3.2质量事故处理原则

质量事故发生后,应坚持“三不放过”原则,即事故原因不查清不放过,事故主要责任者和职工未受到教育不放过,补救措施不落实不放过。按事故严重程度,分别由施工承包商召集有关施工队长、班组长和施工人员,共同分析发生事故的原因。查明事故责任,研究防范措施,对责任者进行批评、教育或处罚,并以具体事例向有关人员进行了宣传教育,防止事故重复发生。施工过程中发现质量事故,不分事故大小,施工人员应立即上报,并进行初步检查。如属一般事故,由班组写出事故报告,经专职质检员核实签字后,报送施工承包商的行政和技术负责人,以及监理工程师代表。如属重大或大事故,施工承包商立即向建设单位和质量监督部门提出书面报告,并通知设计单位,同时按规定向上级报告和及时填报重大事故报告。

3.3质量事故处理方法

对工程施工中出现的质量事故,根据其严重性和对工程影响的大小,可以有两类处理方法。

3.3.1修补

通过修补的办法予以补救,这种方法适用于通过修补可以不影响工程的外观和正常运行的质量事故。这一类质量事故在工程施工中是大量的、经常发生的。

3.3.2返工

对于严重未达规范或标准,影响到工程使用和安全,且又无法通过修补的方式予以纠正的工程质量事故,必须采取返工的措施。

参考文献

[1]丰景春.建设项目质量控制[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8.

正能量故事范文3

[关键词] 基于根本原因的纠正措施(RCCA); 故障树图; 8D报告; 成因链; 质量管理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3 . 17. 033

[中图分类号] F27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3)17- 0068- 05

本文主要通过研究质量问题的处理,提出一种新的有效解决问题和更好地赢得顾客满意的过程方法,称为RCCA,即“基于根本原因的纠正措施”。RCCA总结了目前众多解决质量问题的思路,采用5Why、故障树图等方法,分析事故的根本原因,防止问题的再次发生,以赢得客户的最大满意度。

1 RCCA背景

传统思维里,人们对于出现的质量问题,倾向于急于解决,急于下定论,采用“创可贴”式的权宜之计解决,导致问题原因分析失败,达不到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杜绝问题再次发生的目的。

常见问题分析失败的原因主要有:

(1) 问题定义不准确。

(2) 停止在表面的原因分析阶段。

(3) 过多关注问题责任人的指定。

(4) 视野狭隘,只关注单方面的原因的寻找。

(5) 过于武断地分析原因、解决问题。

(6) 未对事实进行分析,采用先入为主的解决方案。

(7) 受分析人员知识结构和范畴的限制。

(8) 根据经验或专业知识进行猜测,而没有依据事实开展分析。

(9) 受经验影响,使用以前实用的解决方案。

(10) 思维随大流。

(11) 没有验证成功的方法。

RCCA工具力求高效地识别问题的根本原因,并与FMEA(Failure Mode and Effect Analysis,失效模式和效果分析)工具关联使用,这也与ISO 9001和IRIS(国际铁路行业标准)质量体系标准中要求的对与产品和过程相关的缺陷进行分析,找出根本原因,确保纠正措施的实施有效性,吸取经验教训并进行持续改进的理念不谋而合。

2 RCCA过程流程

RCCA是一种处理质量问题的过程方法,是一个为了识别并找出问题的根本原因,防止类似的问题重复发生而制定并实施纠正预防措施的过程。结合8D方法,确定其过程流程如图1所示。

针对RCCA过程流程中的这5个部分,分8个步骤进行实施。

(1) 确定问题的内容。

(2) 成立多功能分析小组。

(3) 清晰并准确地描述问题。

(4) 收集与问题相关联的数据和信息。

(5) 分析事故的所有原因。

(6) 确定根本原因。

(7) 彻底解决问题,确保不再发生。

(8) 跟踪解决效果,确保根本原因已解决。

3 RCCA实施过程

RCCA的实施过程主要从以下5个部分详细说明,明确各个部分实施的具体方法和注意事项。

3.1 问题定义

问题定义是RCCA过程中的起始环节。事故是否被清晰地描述,事故本质是否被理解,将直接影响问题的原因分析及最终的成功解决。问题定义主要包括:确定的事故内容及其清晰的事故描述;组建专业的、高效的多功能问题解决团队。

3.1.1 事故描述

我们把组织内外部“发生了什么问题,有了什么故障”称为事故,事故主要包括:顾客投诉/反馈、审核发现的问题及开口项、现场故障、产品失效、特殊事件等。

事故的定义,需把握以下4个关键因素。

(1) 问题或事故是什么,包括:我们不希望此问题再次发生,怎么被发现和传递的,相关照片和图标的说明。

(2) 事故发生在哪里,即事故发生的地址和其他相关的地点。

(3) 事故什么时候发生的,即事故发生的日期和时间,是否为重复发生,是否具有一定的倾向性或规律性。

(4) 事故等级的确定,根据事故损失及潜在风险、可能带来的不良后果确定事故等级。

事故是后续整个团队需要关注和处理的,是否不失真地被清晰描述显得尤为关键。事故的描述应做到简明扼要、集中在一个关键问题上,突出事故时间、地点、内容、数量等信息,并能正确地反映事故的本质。事故的描述不应包括导致事故发生的原因、后续的计划、对于事故发生的相关解释等。事故正确的描述范例如表1所示。

3.1.2 RCCA小组

问题的处理不是一个人埋头苦干,独立开展,而是需要根据事故本身,组建专业的、高效的多功能问题解决团队,称为“RCCA小组”。

RCCA小组是一组致力于同一目标,并对团队富有责任心的个人所组成的团队。RCCA小组的组建要求如下:

(1) 小组成员规模为5~10人。

(2) 小组成员必须由不同部门、不同知识结构的成员组成,确保小组的多功能性。

(3) 组长不由专家或领导来担任,选择一位不会影响团队分析结果的人来组织和领导团队。

(4) 小组成立时,明确团队纪律以确保问题处理的顺利进行。

(5) 制订计划,确定问题处理计划的安排和实施。

RCCA小组分为固有团队和专业团队。固有团队由问题的利益相关方组成,他们对导致问题出现的各个因素有直接的责任关系,并有义务解决相关问题;而专业团队除包含固有团队成员外,还包含一些专业的支持人员,他们推动根本原因的分析和纠正措施的实施。他们各自的特点如表2所示。

RCCA小组的成员不局限于此,可以根据问题处理和解决的进展情况进行更新和拓展,以保证根本原因的分析和纠正措施的实施。

3.2 收集和验证数据

根据小组计划,RCCA小组需要进行与事故相关的数据的收集。RCCA过程中数据的收集,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收集,更要对收集的数据进行验证,确保其有效性。

RCCA过程中数据的收集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收集的数据来源于事故发生前、发生时和发生后。

(2) 目光狭窄、有思维定势或先入为主的人员将影响数据的收集过程。

(3) 事故发生后,需尽快进行数据收集,不能拖,不能等,否则难以获取准确的信息和数据。

(4) 数据的收集可能会多次进行,但最初的收集将影响整个数据的分析过程。

在RCCA过程中,将数据信息分为:客观数据信息、人员信息、书面数据信息等。这些数据信息可以是直接获得的,也可以是经过简单的推断(根据经验或感官)得出的;而且可以是不同形式的,如:声音、作业记录、气味等。但是无论哪种数据信息,都是我们得出事故最终结论的基础,都需要我们对其有效性进行评估和验证。

数据信息类别及相应数据收集的注意事项,如表3所示。

数据信息收集完成后,需要对数据信息进行验证。验证可以通过外部资源支持、经验推断和内部讨论等方式进行,验证的内容主要包括:

(1) 获得的数据信息是否已经更新。

(2) 数据信息是否可靠。

(3) 数据信息是基于事实的情况还是主观的的判断。

(4) 提供数据信息的人员背景怎样。

(5) 数据信息之间是否存在矛盾。

其实往往在实际过程中,收集数据信息完成后,我们已经能够对事故进行风险评估,并采取紧急的措施遏制事故的进一步发展,将损失降至最低。

3.3 根本原因分析和确定

找到问题和事故发生的根本原因,对防止其重复发生,彻底解决问题起到关键作用。

3.3.1 问题原因的定义

原因是引起事物变化的必要因素,可以是一组环境或条件,引起了一个状况的出现或一个事故的发生。事故发生后,我们所要关心、确定的是为什么会发生这个事故,是什么因素直接导致事故发生,什么因素对事故发生起到关键作用以及什么是根本的因素。为此,我们将问题原因分为直接原因、关键原因和根本原因3类,分别定义如下。

直接原因:直接导致和触发了事故的发生,事故成因链中的第一个原因。

关键原因:导致事故的发生,但其本身并不会导致事故的直接发生,事故成因链中的第二个原因。

根本原因:导致了事故的发生,但如果纠正了此原因,将会防止该事故或类似事故的再次发生,事故成因链中的最后一个原因。

3.3.2 原因分析工具

质量问题原因分析的工具很多,如因果图、5Why方法、故障树图等。因果图又称“鱼刺图”,如图2所示,其考虑了整个过程的各个领域,而不仅限于自己所熟悉的领域,因此因果图能够将所有相关因素联系起来,并将所有参与者融入其中,采用头脑风暴进行分析。但是因果图使整个分析过程变得很复杂,可能受分析人员限制忽略了一些因素,而且没有对原因进行很好的归类。

RCCA过程中对于原因的分析采用故障树图进行,并借助5Why的方法,形成事故的成因链,包含直接原因、关键原因和根本原因。绘制故障树,可以借助X-mind、Mindmanager等软件进行,但不管怎样,在绘制故障树前,必须对潜在可能的原因进行排除。在对潜在可能的原因进行排除时,应用到前面收集到的数据和信息。

3.3.3 根本原因的确定

RCCA中主要采用故障树图进行根本原因的确定,常见的故障树如图3所示,描述了故障树的成因链及绘制原则。

通过故障树图,可以看出根本原因是事故成因链中的最终的原因,但并非最重要的原因。找到根本原因之前,问为什么的次数,即关键原因的层次数,取决于问题的复杂程度,故制定了界定根本原因的原则如下:

(1) 根本原因是特定的潜在原因。

(2) 根本原因是那些可以明确定义和识别的。

(3) 根本原因是那些需要从管理上予以控制和解决的。

(4) 根本原因的解决,能够打破成因链,防止问题的再次发生。

(5) 根本原因确定后,利用倒推法进行验证,以彻底解决问题。

常见的根本原因如:不适当的指导说明文件、不适当的工具、不清楚的指导和要求等,切忌寻找操作者的错误和问题。

3.4 制定和实施纠正措施

RCCA流程中将纠正措施分为:临时纠正措施(也叫遏制措施)、纠正措施和预防性纠正措施,定义和实施效果如表4所示。

在制定和实施纠正措施时,应注重预防性纠正措施的制定和实施,形成一个有效的解决方案,同时更新FMEA和控制计划。一个有效的方案,将能防止问题再次发生,这里定义评估有效方案的原则如下:

(1) 能够防止问题的再次发生,彻底破坏了成因链。

(2) 方案不会导致其他新的问题发生,成为其他问题的诱因。

(3) 在组织内部是可以解决和控制的,即方案是受控的。

(4) 实施方案的成本合理。

(5) 能够让所涉及的员工充分参与,获得广泛的关注。

在实际过程中,针对根本原因制定的措施,可能需要高层管理者的支持,但是不管怎样,不能忽视问题、放弃纠正。同时,实施纠正措施,还需注意以下几点:

(1) 实施纠正措施的人员需要明确指定,并在指定后改进方案才能被实施。

(2) 不能把纠正措施安排给RCCA小组以外的其他人员。

(3) 纠正措施的实施需要有相关记录。

(4) 如果当时实施了纠正措施,是否能防止问题的发生。

3.5 控制成功

控制成功阶段是RCCA流程中最后一个环节,主要包括:跟踪纠正措施,评估纠正措施的有效性,确保根本原因已被消除;审核业务流程,确保管理的持续改进;分享经验和教训。

3.5.1 跟踪纠正措施

纠正措施制定后,需要检查各个措施是否按时、按要求完成了。对纠正措施的跟踪主要有以下要求;

(1) 指定纠正措施的跟踪负责人。

(2) 纠正措施的完成情况需要说明,并采用绿、黄、红三色进行标识,绿代表已经按时有效完成;黄代表按时有效完成有风险,但采取了相应的急救措施;红代表按时有效完成有风险,无相应的急救措施。

3.5.2 评估纠正措施

评估纠正措施主要是评估纠正措施是否在控制问题的重复发生上起到了有效的作用,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评估纠正措施主要有以下要求:

(1) 如果纠正措施与之前所制定的有所区别,需要找出原因。

(2) 如果实施过程中,有更好的措施,需要更新之前所制定的措施,并验证。

(3) 对纠正的对象需要进行定期的再验证,以确保纠正措施依然有效。

(4) 如果评估纠正措施未达到预期要求,应返回进行重新分析,并制定纠正措施。

(5) 有效的纠正措施应进行文件化和制度化。

3.5.3 审核业务流程

审核业务流程,主要是通过管理的过程,识别和确认改进的机会,做到持续改进,优化现有流程,固化成功的流程,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

3.5.4 分享经验和教训

在控制成功阶段,一方面必须保证改进的成果一直保持着,不回到老的方法上,而且还要将过程中获得的经验和教训与RCCA小组成员,甚至是其他成员进行分享,进行改进知识的管理,建立知识库,有利于其他人员或新近人员在后续实施改进过程中参考借鉴。

4 RCCA应用

RCCA作为一种问题的解决思路和工具,可应用在各类问题或事故的解决上,特别是针对顾客抱怨的处理,RCCA可形成完整的8D报告,告知客户组织的改进和持续改善。这里重点介绍RCCA在处理顾客抱怨上的应用。

8D报告汇集了RCCA各个过程的信息,并将其告知客户。在RCCA的不同阶段,可反馈客户该问题的具体进展,因此可利用RCCA的不同阶段信息回复客户。基本的回复步骤要求如下:

(1) 在48小时以内,进行初始回复,反馈组织的临时纠正措施。

(2) 后续根据RCCA的流程和进展情况,更新8D报告,进行问题的过渡回复。

(3) RCCA完成后,提供汇集RCCA过程的所有信息,更新8D报告,进行问题的终期回复。

着眼于客户开展的问题解决流程如图4所示,除回复的步骤外,该流程可应用于其他内部问题或事故。

主要参考文献

[1] 白思俊. 现代项目管理[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2] 董成红. 质量管理原则[M]. 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8.

正能量故事范文4

关键词:几率;波动理论;安全;生产力

中图分类号:F06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848-2008(02)-0106-05

一、引 言

关于生产力的研究多以定性研究为主,并没有深入运用定量方法,而且安全与生产力关系的研究也很少[1]。生产力的高低并不能决定生产过程的安全程度,生产力在不断提升,可是生产事故却不断发生[2]。波动性是事物普遍具有的一种动态属性,从理工科领域到社会科学领域,都有关于波动的研究。为了找到安全与生产力之间的确切关系,本文采用理论分析的方法,构建概念,提炼模型,提出了几率波动理论与生产力量化分析模型。几率波动理论从解释事故分布现象入手,在安全与生产力的关系研究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二、基本概念

不考虑人为故意,生产系统事故的发生都是随机的,且不可根除[3]。生产系统具有周期往复运动的特性,这种往复运动从系统开工开始,到系统回复到初始状态结束,包含了若干工序,这些工序组成一个作业过程,此过程的事故倾向性一定,事故发生的几率会随着系统工序的往复运动而表现出波动特性。几率波动理论就是依据这一思路,通过对不同工序对应的几率波动状况的描述,运用波动函数的特性,刻画生产系统的生产力特征,建立安全与生产力之间的关联。波动理论涉及许多基本概念,这些概念是构建波动理论的基石,论述波动理论必须先论述波动的相关概念,在此基础之上提炼模型。本文借用已有的物理学振动与波的基本概念,赋予其不同的内涵,阐述其相应的理论意义。

(一)波动主体

1.谐振子。工作单元即系统,有稳定的输入输出,由于其波动性而称为谐振子。工作过程可以由单个或多个作业集成。作业是可分的,一个完成的作业由一系列工序排列组合而成,也可称为工序列。能够完成若干工序的工作单位就类似于谐振子。工序同样也可分的,一个完整的工序由一系列连续的动作排列组合而成。工作单元循环往复地进行作业,作业则不断地重复着相应的工序,而工序又不断的重复着相应的动作。这种循环往复是事故几率稳定波动的根源,而谐振子则是形成这种循环往复的物质基础。

2.复合振子。若干相同或者不同的工作单元可以集成起来形成一个更大的工作单元,这就是复合振子。现实中的复合过程非常复杂,存在各种相互作用,但是为了分析方便,理论总是先简单后复杂,因此要求复合过程总是线性的。线性复合振子的振荡输出容易分解为不同谐振子输出,这为数学分析打下了理论基础。谐振子集合称为谐振子系综,同质谐振子复合形成纯态系综,异质谐振子复合形成混态系综。

(二)波动空间

1.时间维度。单个谐振子的事故几率振荡在时间维度上的展开,形成时域内的波动,时域的几率分布是波动理论的研究重点。

2.波动主体维度。波动主体是谐振子,谐振子是构成波动空间的基本要素。若干同质的谐振子排列起来形成波动主体维度,一个谐振子就是波动主体维度中的一个点,这些点是振荡产生的根源,波动就在这些点之间不断传播。主体维度相当于物理学中的空间维度,可以出现多维情况。一般情况下,把复合振子看成一个整体,这时的主体维度仍然是一维的,如果把复合振子分解后进一步分析,那时的主体维度就是多维的。对波动主体维度的多维分解与拓展是非常复杂的,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3.事故维度。波动空间建立在若干维度的基础上。事故维度是必不可少的,而且是可以拓展的,多维事故空间为研究不同事故在同一主体中的波动奠定了基础。事故类型是通过发生机理、诱发因素、危害类别等要素进行区分的。工作单元可能出现多个事故,事故属性各有不同,这些事故可能相互独立也可能相互关联。波动空间的事故维数取决于事故的类型数量,不同类型的事故互不干扰,从空间角度看就是维度正交。假设不同类型事故相互独立,依据其类型构建正交维度,形成波动空间。几率波动可以依据维度,分解形成正交的波动分量,同理也可依据维度合成。事故集合称为事故系综,同质事故复合形成纯态系综,异质事故复合形成混态系综。

4.波动特性。几率波动表现出三类振荡特性,其一是谐振子振荡,其二是行波,其三是偏振波。这三类波动的差异将在波动模型中详细描述。

(三)波动函数

1.密度函数。几率密度函数的积分就是几率,其性质与概率统计中的密度函数基本相同,唯一不同的是这里的密度函数不必归一化,就是说密度函数全域积分的值不必为1,原因在于这里的密度函数内涵了系综信息。密度函数是不存在负值的[4],这是经典几率理论下的重要特性,但是当几率之间存在干涉时,经典几率理论不能描写干涉现象,需要引入态函数的概念和原理。

2.态函数。态函数是非经典几率下的重要概念,态函数为几率干涉现象的理论解释提供了数学基础。态函数在时间或主体维度中某一点的强度和在该点发生事故的几率成比例。知道了描写系统的态函数后,就可以得出事故在时间或主体维度任意一点出现的几率密度。态函数内涵了系统的众多信息和特征,之所以称其为态函数,就是因为它描写了系统的状态[5]。态函数一般用复函数表示,与量子力学不同的是不必归一化,因为态函数的绝对强度是有现实意义的。如果将态函数乘上一个常数,所描写的系统事故系综会相应改变,这种改变会直接对事故数量产生影响。另外,物理上的强度一般都是用振幅的平方来计算,但是这里的强度则没有固定计算方法,要根据系统的现实情况分析。

(四)波动指标

1.振幅。波动函数的振幅内涵了系统事故在时间或主体维度上的分布信息,也内涵了谐振子系综和事故系综的信息。振幅总是与强度联系在一起,强度与几率成比例,那么振幅就能表征几率密度。总之,这是理论中最难理解、最需要深入分析和讨论的地方。

2.频率。单位时间内循环往复的次数就是波动函数的频率。工序列由固定数量的工序组成,工序由固定数量的动作组成,完成这样的一系列动作和工序所使用的时间也是固定的,那么工序列对应的波动函数的频率也就恒定。频率是系统固有的特性之一,它是系统循环往复运动效率的指标,频率越高,系统能量越大,效率就越高。

3.波长。一个循环往复振荡内包含的谐振子数量就是波长。大量工作单元同时开工情况下,工作单元的工序数量越小,处于同步工序的工作单元数量越大,处于两同步工作单元之间的工作单元数量就越少,而该系统的波动函数波长就会越小。相反,工序量越大,波长越大。波长是行波或偏振波的重要指标之一,而在谐振子振荡中不存在波长。

4.相位。波动函数在时间维度上存在相位差别,就是说同质工作单元之间的相同工序在时间维度上存在时间差。虽然工序在时间上的差异对主体维度上的定态分布没有影响,但是这个相位不定性却成为导致波动干涉的直接原因。振幅、频率、波长和相位这四个指标是波动的核心,描写系统状态的波动函数要紧紧围绕这四个指标来刻画。能够同时掌控这四个指标,就是全息。

三、波动原理

(一)理论前提

前提1:工作单元的作业单一,形成作业的工序是最基本的研究对象,不分析形成工序的动作。

前提2:工作单元的工序稳定、连续,系统状态可以通过稳定、连续的波动函数来描写。

前提3:工作单元之间、工作单元的不同工序之间以及事故之间都没有交互作用。

(二)基本原理

1.统计决定性。虽然每起事故都可以找到因果关系,但是实际上对事故的发生是无法确切预言的。虽然系统的事故几率波动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是并不存在因果决定性,也就不能预言系统事故发生的时间和位置。真正具有现实意义的是统计决定性。通过大量经验数据描述系统几率波动,从而掌握系统统计意义上的因果律和决定性,这是几率波动理论的基本原理之一。

几率波动反映了系统事故的统计决定性,这种决定性不是对个别具体事故的决定性。也就是说,系统遵循一定的几率定律,而几率本身按照因果律传播[6]。统计决定性有两种分类,一是经典几率决定性,二是非经典几率决定性,两者的区别在于非经典状态下几率之间存在干涉现象。经典几率状态用几率密度函数来描写,非经典几率状态则用态函数来描写。

2.振幅原理。波动函数的振幅与几率密度之间存在稳定的关系,因为振幅决定了几率密度。

经典几率状态下,几率密度是一种波包,它的模就是振幅函数,也就是密度函数本身,可以用经验方法从数据分析中得到。

非经典几率状态下,态函数描写了系统的几率特性,态函数的模就是其振幅,态函数的振幅与几率密度之间存在稳定的关系,态函数的振荡强度表征了几率的大小与分布。在系统事故几率波动中采用模的平方作为计算几率的方法也只是为了解释几率干涉现象而遵循的最为典型的一种规则,具体计算方法的确立还需要对系统事故特征进具体分析。尽管如此,振幅决定几率密度这个基本原理却是始终起作用的。

3.态叠加原理。复合系统的波动函数由子系统的波动函数叠加而成。同类型事故的波动可以直接叠加,不同类型事故可以在波动空间中垂直叠加。叠加性是波动的重要特征,是定性、定量研究波动过程的重要原理。根据理论前提可知,没有交互作用保证了叠加的线性。

经典几率状态下,不考虑事故发生的具体过程与机制,只着眼于几率本身。由于不存在交互作用,其几率没有相干性,具备线性叠加特征,可以将子系统的几率密度直接相加。

非经典几率状态下,着眼于事故发生的具体过程与机制,子系统的态函数描写的过程叠加在一起,相互作用,发生干涉。态叠加原理包含着动态性,态函数会随着时间演化,而态函之间的叠加关系恒定。

总之,不论是经典还是非经典几率,不管干涉现象存在与否,态叠加原理总是几率波动理论的基本原理之一,数学化的方法都是要建立在这个原理之上的。

(三)波动函数辨识和参数估计

辨识波动函数的途径有两种,一是机理模型,二是数据拟合[7]。机理模型的建立需要足够和可靠的先验知识,根据系统的运动方程,求解系统输出的几率波动函数。如果对系统非常熟悉,那么就可以直接得到波动函数。数据拟合则需要通过对大量经验数据的分析,运用统计方法,得到经验波动函数。

参数估计是在波动函数辨识的基础上,根据经验数据对波动函数的具体参数进行估计。通常参数估计的方法很多,最为广泛的是最小二乘法和最大似然法。

四、波动模型

(一)经典几率

谐振子模型。谐振子模型描述了几率波动函数在时间维度上的波动特征。单个谐振子的振荡不存在主体维度,或者说主体维度收缩成为了一点,只具有时域振荡特性[8]。事故维度与时间维度相互正交,形成了波动空间。谐振子代表的工作单元的事故波动特性就体现在这个波动空间中。

1.谐振子的典型几率密度

(1)平稳密度。谐振子平稳密度是指几率密度不随时间变化,一直保持确定的稳定值。对于内部不存在形变、外部没有噪声干扰的系统,其工序列一直保持稳定,每个循环往复过程都是同质的,事故几率密度就能保持平稳,这是理想的状态,实际上系统内存在形变(比如机器磨损),系统外存在噪声(比如突发冲击),使得系统几率输出不可能总是保持平稳,几率密度的波动是不可避免的。

(2)高斯密度。高斯密度表现为一种钟形分布。高斯形分布表明系统在某个时刻发生事故的可能性极大,且这样的时刻仅有一个,其他距此时刻越远的时刻发生事故的几率越小。这种分布说明系统不同工序列之间存在差异,系统初始状态稳定,之后的稳定性越来越差,到极点时最不稳定,最容易发生事故,过了极点时刻之后稳定性又开始逐步回升。从系统动力学角度看,系统状态自不稳定焦点始,至稳定焦点终,中间状态存在极限环。

2.几率密度叠加

(1)几率密度叠加是波动主体叠加的结果。工作单元可以被分解成若干子单元,各子单元自成系统,有自己的事故几率波动状态,当各子系统的事故类型相同时,对于整个系统来说,其几率密度就要通过各子系统的密度叠加来得到,当然各子系统之间不存在相互作用。经典几率状态下,波动函数都是正值,波动函数叠加就是几率密度叠加,不会发生什么干涉。

(2)行波模型。波动在一系列谐振子之间传播而形成行波[8]。若干工作单元同时做着各自的谐振动,其中一些工作单元必然处于工序同步状态,因而事故几率振荡也同步,也就是说处于行波的倍周期位置上的谐振子相位相同,而由于工作单元数量巨大,各自的开工时间随机分布,因而谐振子分布均匀,必然形成相应的行波。行波与谐振子振荡的区别就在于行波的波动空间比谐振子的多了主体维度,事故会在主体维度上游动,随机出现在不同的点上,也就是不同的工作单元上。如果工作单元数量有限,那么很难完整刻画行波波动特征。行波模型为研究事故在不同工作单元之间的分布提供了有效的方法。行波同样有着类似于谐振子的典型几率密度,而且叠加方法相同。

(3)偏振波模型。波动空间中的事故维度呈现多维情况时,波动呈现出偏振特性,不同事故的几率波动特征充分体现在偏振过程中。偏振有两大类,一是谐振子偏振,二是行波偏振。这两类偏振波之间的差异在于波动空中是否有波动主体维度。事故维度多于一维时就存在偏振,不同事故维度之间相互正交,没有交互作用,波动函数可以投影到不同事故维度上,形成波动分量函数。偏振波模型为研究不同事故之间的波动关系提供了有效的方法。叠加原理对偏振波也同样适用。

(二)非经典几率

1.态函数与几率密度的关系。非经典几率状态下的几率密度由态函数描写,态函数取值可正可负,几率密度叠加由态函数叠加来实现,存在几率干涉现象。那么,态函数与几率密度的关系就成为非经典几率状态下的重要问题,如何根据态函数计算出事故在时间或者主体维度任意一点出现的几率密度就成为理论的关键。

态函数描写了系统的几率特性,其振荡强度表征了几率密度,最典型的强度计算方法是平方规则,至于使用什么规则,已经不是理论要解决的问题了。物理上的态函数模的平方规则是唯象的,只能通过实验验证其正确性。在几率波动理论中采用模的平方作为计算几率密度的方法也只是为了解释几率干涉现象而遵循的最为典型的一种规则,具体计算方法的确立还需要对系统特征进行具体分析。几率波动总是源于某个实量的波动。比如压力,可能压力与事故几率成正比,也可能压力的平方与事故几率成正比,还可能是其他函数关系。因此,对于不同系统,存在不同的事故几率计算方法。

2.几率干涉模型。几率存在干涉现象,这是动态几率的重要特征。如何描写几率的干涉过程,这是干涉模型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几率干涉是态叠加原理的直接结果,源于可能性的相互消涨。系统事故可能产生于不同运动过程,这些过程之间可能存在彼此削弱或彼此促进的交互作用。比如同向行驶的两个车辆构成的系统,其中右侧车辆左偏行驶,这时两车相蹭的几率上升,如果此时左侧车辆也同步左偏行驶,两车相蹭的几率下降,如果左侧车辆采取反向动作,同步右偏行驶,相蹭几率则加倍上升。总之,事故几率不是独立的、静态的,而是受到交互作用,或消或涨的,也就是说,事故几率并不取决于系统内单个子系统的状态,而是取决于各子系统状态的相互影响。

五、安全与生产力的关系

(一)生产力模型

生产力是工作单元的综合性指标,表征了其生产输出的能力。经济与管理领域的研究多以劳动生产率为对象,对于生产力没有一般性定义,通用的计算方法也很难见到。本文从生产系统安全性的波动角度出发,通过对波动函数的分析,结合相应的波动指标,提出了生产力的计算模型:

生产力=工序量2×效率

工序量是工序复杂程度的最简单、最直接的度量,其与生产力正相关,效率也与生产力正相关。一般情况下,工序量对生产力的影响要比效率大,因此采用二次关系式来表征。二次关系是最典型的,当然也可以是更高次的,但是不管采用哪种关系式,都要通过经验方法验证之后确定。此公式的内涵在于,生产力突出表现在工序量指标上了,这是因为工序量更能代表系统技术水平,更能体现技术创新对生产力的重要性。工序量即波长λ,效率即频率ω,生产力ρ=λ2×ω。生产力ρ恒定时,ω=ρ[]λ2=ρ×K2,其中K=1[]λ,K即波矢。

(二)基本推论

1.不相关关系。几率波动函数描述了系统安全性波动状况,当振幅一定时,密度函数在时间或主体维度上的积分大小取决于积分域的大小,也就是说积分时间长度或积分主体数量相同时,事故数量也相同,而波动函数的频率和波长却可以不同。因此,生产效率与事故数量之间不相关,工序量与事故数量之间也不相关,显然生产力与事故数量之间也就不相关,生产力与事故量是描述系统特征的两个相互正交的指标。

2.不确定关系。系统生产效率或工序量确定,系统在不同周期的几率振幅都一样,事故出现在任意时刻或任意主置的几率都一样,这种状态下的事故是最不确定、最难估计的。也就是说,生产力确定了,事故出现的时刻或位置就不确定,反之,事故出现的时刻或位置确定了,生产力就不确定。

六、讨 论

(一)关于波动函数

波动函数表征了系统的事故几率密度,并不能描写系统运行中的因果关系。如果有人问,现在事故在这里发生了,过一会儿事故又会哪里发生呢?对于这样的问题,几率波动理论将不予回答,因为这是个不恰当的问题[9]。几率波动理论反映了系统事故的统计决定性,在这个理论中不是没有决定性,而是没有对于个别事件的决定性。

(二)关于系统指标

要完整描述系统的特征,生产力与事故量是不可缺少的两个指标。另外,事故的连锁反应是几率波动理论以后要解决的问题,事故连锁反应就是事故危害,之所以是事故,就是因为其连锁反应的结果有危害性,否则只能称为事件。事故危害与事故数量相对独立,就是说危害大小是独立于系统生产力和事故量的又一个指标。因此,系统特征可以通过生产力、事故量和危害度这三大指标来描述。由以上三个正交指标再加上时间维度构建的四维空间就成为描述系统动态特征的前提,为进一步描写系统运动规律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 胡双启.安全科学研究方法论[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3,13(9):1-4.

[2] 姚庆国,黄渝祥.从社会变革看我国事故频发的管理根源[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5,15(6):40-53.

[3] 于海勇,谢骏,金智新.事故发生的三种模式探讨[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5,15(1):67-70.

[4] 施雨,李耀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应用[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1998.

[5] 苏汝铿.量子力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6] 曾谨言.量子力学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7] 俞金寿.过程控制系统和应用[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8] 胡海岩.机械振动基础[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5.

正能量故事范文5

关键词:自动检测开关量输入开关量分类事故处理

0、引言

自动检测微机保护装置的突出优点。它具有很多自检项目,输入开关量的自检就是其中一种。当保护装置检测到某些输入开关量发生变化时会将微机保护装置的某些功能闭锁,并通过打印机打印出来。同时,输入开关量的自检也给我们在处理微机保护装置的事故时提供了极大的帮助。

1、开关量的定义及输入开关量分类

开关量就是触点状态(接通或断开)或是逻辑电平的高低等。开关量可分为输入开关量和输出开关量,而输入开关量又可分为:

(1)内部开关量:反映安装在开关量内部触点状态的开关量,称为内部开关量。例如,各种工作方式的切换开关,保护装置在调试或运行中定期检验时使用的操作键盘触点,复位按钮及其它按钮等,其输入电路如图(a)。

(2)外部开关量:从微机保护装置的外部,通过接线端子排引入装置的触点。这类开关量主要有保护屏上的各种压板、连片、切换开关触点以及操作继电器的触点等。其输入电路如图(b),此类触点由于与外电路有联系,不能象如图(a)那样输入,而需要经光电耦合器进行隔离,以避免由于触点输入而随之引入的干扰。

2、输入开关量在事故处理中的应用

这些开关量输入各CPU之后,CPU将读取各开关量的状态,并存放在RAM区规定的地址中。在自检中不断地读入当时的输入开关量状态,并与原来开关量状态进行比较。如发现输入开关量发生变化,则发出呼唤信号,并打印出输入开关量变化前后各输入开关量的状态。我们在处理微机保护装置的事故时应该要充分利用这些开关量的变化来达到缩短事故的处理时间。

首先,在处理LFP-901A(或902A)保护装置的收发信机不能启动发信的故障时,应充分利用保护装置CPU1的有关开关量。我们曾经用这些开关量处理过这样的一个事故:220kV清远变电站220kV清红线A相保护(该保护装置是LFP-901A,配SF600的收发信机)收发信机用"通道试验"按钮时,收发信机不能起动发信,如下图。其处理过程是:

(1)进入CPU1的输入开关量状态子菜单,找出“CHNL”(通道试验),此时状态为“0”。当按下按钮时,“CHNL”由“0”变“1”。这说明试验按钮和+24V电源均正常,排除了按钮损坏或+24V电源不正常的可能。

(2)在输入开关量状态子菜单下再往下看发现“SX”(收信空接点)为“1”。而此时收发信机没有收到任何高频信号(用电平表在高频电缆侧测量)。由于“SX”为“1”,导致保护装置以为收发信机长期处于收信状态,而闭锁启信程序。

(3)于是拔出收发信机#10插件(解调输出插件)测量SXJ的输出空接点,发现其在正常状态都导通,接点粘死。更换另一对备用接点后,用按钮启信正常。

如果这样的事故不充分利用开关量,大部分的继保人员都以为是收发信机本身的启信回路有问题,就不能准确迅速地找出事故的原因所在,就不能及时地解决问题。

其次,对于保护装置的重合闸不能充电时,应充分利用这几个开关量:HHKK(合后KK)、HYJ(压力闭锁重合闸空接点)、BSCH(闭锁重合闸压板或接点)、TWJ(跳闸位置接点)等。例如在试验LFP-900系列的110kV线路保护装置时,习惯于把模拟断路器合上,然后再把控制KK打到合后位置,就出现了“CD”灯(重合闸充电灯)不亮(即不能充电),而其它显示均正常的现象。于是进入保护装置的输入开关量状态的子菜单发现:此时HYJ为“0”;TWJ为“0”;HHKK为“0”;BSCH为“0”。可以看出重合闸不能充电的原因是HHKK为“0”。通过查阅图纸发现(如图):虽然把KK打到合后位置⑤⑧接通,但正电源不能导通使KKJ动作,于是按正常操作开关的步骤把模拟断路器合上后,CD灯亮。

有了这些开关量就有了线索,我们可以根据这些开关量通过查看图纸来找出事故的原因,大大缩短事故的处理时间。

最后,对于保护装置不能动作出口的故障,应要利用保护投入的开关量。如以下这个例子:在对110kV凤城变电站#2主变保护装置(其配置是LFP-971+LFP-973A+LFP-974+LFP-973B)进行定期试验时,出现无论怎样调试都不能使复合电压闭锁过流保护动作的问题。后来进入LFP-973A保护装置的输入开关量状态的子菜单发现:“GL”(复压过流保护投入)为“0”,这说明复压过流保护没有投入,但定值的控制字整定是复压过流Ⅰ,Ⅱ,Ⅲ段均投入了,而贴有“投过流”的保护压板却也投入了。这时我们怀疑是投错了压板,于是把所有备用压板都投入。投入“GL”就由“0”变为"1",证明是投错了压板。再把备用压板逐一退出,找出"过流保护"的压板,再试验保护正确动作。

保护投入的开关量使我们清楚地知道保护的投入情况,从而为我们处理保护装置不能动作出口的事故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3、结束语

虽然输入开关量不多,但如果在事故处理中能充分利用则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而充分发挥继电保护装置作为电网“卫士”的作用,提高电力系统安全运行的可靠性。

正能量故事范文6

【关键词】电力系统;事故处理;停电

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行,很大程度取决于能否把握好运行工作中的安全关,而变电所作为系统的骨架,一旦发生故障,轻者影响对用户的正常供电及设备损坏,重则导致电力系统振荡或瓦解,造成大面积停电,对国民经济建设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构成威胁,因此必须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切实保证变电所的安全运行,变电所的安全运行最重要的两项工作就是倒闸操作和事故处理,前者很大程度取决于规程制度的执行情况,而后者则由于事故的突发性及不可预见性给运行人员带来相当大的考验。正确处理变电设备事故是控制事故扩大和减少危害的基本措施。

根据我局变电运行工区现行的运行维护操作站的工作性质和管理规定,结合运维站现场组织的几次反事故演习和日常的运行维护工作情况进行分析,笔者总结为以下五个方面,就此进行初探。

1.值班长的组织指挥能力

值班长有好的组织指挥能力是关键。由于事故往往是突发性的,在事故发生时值班员很容易就会出现一种不知所措的感觉,能否很快地正确判断,与各人的业务水平,反应能力,实际经验有很大关系,而值班长作为一个班的领头人,是整个班的灵魂,在这种情况下,就应突出其”中心”作用,此时一声正确的号令就能将全班人员唤醒,指挥众人各司其职,迅速控制事故范围,恢复受影响设备的送电,最大限度地降低事故损失,相反如果值班长经验不足,或业务、管理水平不高,就会自乱阵脚,整个局面将会陷于群龙无首的状态,进而造成事故处理不及时,甚至扩大事故。很多事例证明,在运行中的重大事故处理过程中,如果没有统一的组织指挥,整个局面将是一盘散沙,此时作为值班长,对事故征象的判断、关键操作处理的决断、人员搭配和安排等许多问题都要进行全盘的考虑,这既要考验其技术水平,又要考验其组织指挥能力,因此值班长在日常工作中就必须注重组织指挥能力的培养和加强。在同一类运行事故的处理中,一个班由于值班长组织能力强,在班中威信高,事故处理时有条不紊,能迅速处理事故而受到表扬;而另一个班由于值班长不够注重培养组织指挥能力,在事故中就如少了一个指挥官,人员分工不明确,显得比较忙乱,处理效果不理想而受到批评。

2.班组的整体业务水平

班组的整体业务水平对一个班组事故处理能力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班组抓现场培训时不但强调熟悉规程,更应注重规程的掌握和正确运用,并注重整体水平的提高。而重大事故的处理需要集体协作,即所谓的”团队精神”,需要每一个班员都行动起来,光靠一两个人是不够的。这就需要平时多提醒人员动脑筋,多想办法,并养成团结合作的集体精神,鼓励技术水平好的人员大力帮助技术水平低的,在日常工作中多交流,多沟通,使班组技术水平较全面地提高,才能组成一个有”战斗力”的班组,应付各种突发的事故。

3.值班质量

结合我站现行工作性质及管理规定,值班质量指的是熟悉当值期间所辖各变电站的运行方式,熟悉各站危险点及操作注意事项,巡视到位及熟悉各站缺陷状态,正确执行调度指令,保证良好的值班的精神状态等几个方面。值班质量提高了,事故处理自然能快速反应,因为心目中已对所辖各站运行方式,负荷情况,缺陷处理等情况了然于胸,就能有的放矢地组织处理,不会心慌而自乱阵脚。例如熟悉运行方式了,就能正确全面地把握事故发生时的征象,巡视认真到位了,则能留意或及时发现设备缺陷,变事故不可预见为可预见,从而将之消除于萌芽之中,这在运行工作中已经得到验证。

4.执行规程制度的情况

事故处理过程必须严格按规章制度执行,规程是用教训和鲜血写成的,其保证安全所起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而在事故发生的情况下隔离故障点的操作处理很多,现场不可避免地很忙,这时就一定要做到忙而不乱,将规章制度牢记于心,严格遵守规程,决不可因任务多、操作忙而出现违反规程的事或以此为借口。在这方面因为忙乱而忽略规程制度最终导致事故扩大的事例实在太多了,大量事故通报都证明了不合规程条件下工作和习惯性违章是引发事故和扩大事故的主要原因,我们要认真吸取教训,所以说严格执行规程制度是安全运行的保障。

5.事故预想在事故处理中的实现

事故预想就是平时预先有针对性地设想好特定的事故发生时,全体人员应如何快速反应,正确处理而做的一项工作,是防范事故的一项有力措施,是"居安思危"的一种体现,也是增强事故应变能力的一种有效培训手段,其重要性也是全体运行人员应认识到的,运行人员应以班组为单位,根据设备的运行情况,缺陷发展,天气突变等条件做好各种情况下的事故预想,使全班能通过进行事故预想而统一认识,互相协作,那么在真的出现事故时自然就能配合默契了。

6.结论

本文结合值班长的组织指挥能力、班组的整体业务水平、值班质量、执行规程制度的情况、事故预想在事故处理中的实现这五个方面对影响变电运行事故处理能力的因素进行分析阐述,我站若以此五方面因素来加强工作,在处理变电设备事故时,就能保持清醒的头脑,根据故障现象判断事故原因,正确处理,从而在日常工作中不断提高自身分析处理事故的能力,进而使班组整体的运行水平得以提高,进而保证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