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沈从文范例6篇

边城沈从文范文1

有的,《边城》是沈从文现代小说家,散文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说代表人物小说的代表作,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优秀的抒发乡土情怀的中篇小说。

它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描绘了湘西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爱情悲剧,凸显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与心灵的澄澈纯净。它以独特的艺术魅力,生动的乡土风情吸引了众多海内外的读者,也奠定了《边城》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特殊地位。

《边城》成书于1931年,那正是沈从文爱情事业双丰收的季节。1931年社会虽然动荡不安,但总体上还是稍显和平,这个时候中国有良知的文人,都在思考着人性的本质,沈从文自然是走在前沿的,于是,他希望通过自己对湘西的印象,描写了一个近似于桃花源的湘西小城,给都市文明中迷茫的人性指一条明路。人间尚有纯洁自然的爱,人生需要皈依自然的本性。

(来源:文章屋网 )

边城沈从文范文2

沈从文边城读后感600字

边城是一部优秀的抒发乡土情怀的小说,描写了川湘交界边城小镇茶峒和湘西边特有的风土人情,它以小溪渡口为起点展开了旷野渡口少女翠翠与山城河街天保和傩送的动人爱情故事,语言文字极其优美,其中有一段是描写白河沿岸恬静优美的山村,如诗如画,仿若世外桃源,还描写了湘西边城浓郁的风土人情,他在文中这样写道:“近水人家多在桃杏花里,春天只需注意,凡有桃花处必有人家,凡有人家处必可沽酒。夏天则晒晾在日光下耀目的紫花布衣裤,可做为人家所在的旗帜。秋冬来时,房屋在悬崖上的,滨水的,无处不朗然入目。”给人以极美的感受。

边城讲的是一个哀婉而凄美的爱情故事,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外公是年逾七十很健壮的老人,孙女翠翠只有15岁,情窦初开的年华。他们善良纯朴,热情助人,虽然不富裕,但生活很安逸自足。两年前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邂逅了当地船总的二少爷傩送,从此种下情苗。傩送的哥哥天保喜欢上美丽清纯的翠翠,托人向翠翠的外公求亲。而地方上的王团总也看上了傩送,情愿以碾坊作陪嫁把女儿嫁给傩送。傩送不要碾坊,想娶翠翠为妻,宁愿做个摆渡人。于是兄弟俩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选择。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为了成全弟弟,外出闯滩,遇意外而死。傩送觉得自己对哥哥的死负有责任,抛下翠翠出走他乡。外公为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风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心地等着傩送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这是个感人肺腑的爱情悲剧,沈从文在故事的结尾设下了一个悬念,也许傩送会回来娶翠翠,或许故事能以喜剧收场,虽然故事情节很悲,但是我总想替他按一个圆满的结局,读到尾声的时候,我想起了苏轼的水调歌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也许这一天永远不会来,也许明天就会到来。

边城沈从文范文3

关键词:边城 沈从文 爱情悲剧 悲剧性 文化意图

中图分类号:I207.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09-0000-02

《边城》是沈从文最优秀的一部中篇小说,讲述了一个发生在美丽的边远小城中的爱情故事。整个小说都融化在童话一般的色彩中,明净澄澈,却含着淡淡的忧伤,隐伏着浓浓的悲剧感。沈从文在小说中构造的环境是理想化的、不稳定的,翠翠和傩送的爱情悲剧也有着复杂而深刻的现实原因,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对人性、传统文明与民族未来的关注和对社会、文学的反思。

一、爱情悲剧的环境建构

汪曾祺曾在《读》中说:“《边城》的生活是真实的,同时又是理想化了的,这是一种理想化了的现实”。沈从文在《边城》中构建的世界是真实存在的,却又是理想化了的。在风景秀丽、民风淳朴的边城所发生的爱情悲剧,其部分原因正是这份童话般的不真实,是理想与现实的统一与矛盾。

“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沈从文在小说开始部分首先建造了一个由三方面组成的“童话世界”,这也是展现翠翠爱情的主要环境,随后辅以风景秀丽、民风淳朴的边城这个大环境,语言中又常常影射当时被战乱和商业文明所包裹的中国社会,由此建构出一个立体的、由三重空间构成的环境,这样多层次的环境有利于小说情节的开展,提升文学文本的意义层次,但是它也带有深刻的悲剧感,是爱情悲剧的一个重要原因。

首先,小说中的“童话世界”是不稳定的,本身具有悲剧性。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三个密不可分的个体组成了一个看似完美和谐的世界,但这个世界的平衡是注定要被打破的,老人注定要死亡,翠翠注定要嫁人,当其中任何一方发生变化,或是有陌生人闯入这个世界时,悲剧便不可避免地发生。小说中爱情开展的环境自开始便带有不可避免的悲剧因素,洋溢着美丽又渗透着忧伤。

其次,小说中的“边城”是作者在现实基础上加以想像和虚构的结果,并非完全真实存在,注定了它不可能存在持久的生命。沈从文非常坚持文学的独立性,在文学创作上主要体现为内容与政治的分离,《边城》中的故事与当时的中国社会是严重脱离的。“边城”以未被战争、政治、商业毁灭的湘西为原型,体现出一种未被现代文明所沾染的纯洁感,但在沈从文写作《边城》的年代(1934年),真实的湘西虽仍然保有美丽与清新的外表,却已被现代文明浸染,淳朴原始的生活被利益与人情世故取代,“边城”不过是沈从文面对都市时对湘西的记忆与想象的化身,他面对真实的湘西时的失落感可以在其《湘西散记》明显看出。由此可见,沈从文为翠翠与傩送的爱情悲剧所构建的环境是不真实的、脱离现实的,不论是自然环境,还是社会环境,都是注定要被现代文明毁灭的,在这种环境中孕育出的爱情,自然也不会稳定持久,蕴含着深深的悲剧感。

当这具有美丽和忧伤色彩的环境融入沈从文那朴素清丽、自然明朗的语言中时,《边城》的不真实与理想化便得到更加深刻的凸显,沈先生文字背后的哀伤和对民族的追忆与迷茫也从幕后走了出来。但是,《边城》中人们的生命形式与生活形式是高度统一的,翠翠的悲剧并不仅仅源于环境构建中的悲剧性因素,更包含了人性和文明等现实性的深层原因,折射出沈从文对社会、对文学的深入思考。

二、 爱情悲剧的深层原因与文化意图

汪曾祺说:“《边城》是一个温暖的作品,但是后面隐伏着作者的很深的悲剧感。”①翠翠的爱情悲剧有着多方面的现实原因,而这些也正是小说深刻悲剧感的来源,体现出作者的创作意图。

1、人性的孤独

研究沈从文的美国学者金介甫曾说:“《边城》总的来说是写人类灵魂的相互孤立。”②

《边城》中的人物都有着鲜明而美好的人性特征:爷爷真诚热情、耿直大方,翠翠单纯可爱、天真活泼,顺顺豪爽洒脱、正直慷慨,天保心直口快、和气忠义,傩送聪明美丽、真挚爽快,甚至连船上的也重义轻利、钟情守信,整个边城的人民是淳朴真诚的,到处洋溢着安静和平的氛围。他们都表现出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③,沈从文曾多次在作品中对这种纯朴自然的人生形式予以高度赞扬。

但是,《边城》中的人物虽都有着健康而优美的人性,有着亲情和爱情的羁绊,看似亲密,但他们在灵魂上实则是相互孤立的,这种灵魂上的隔绝状态导致了淳朴环境下、美好爱情中的一条条裂缝,最终串联在一起导致了悲剧结局。例如,爷爷关心呵护着翠翠的成长,却不懂得翠翠青春期少女的想法和心属傩送的真意,他们之间从来没有真正坦诚地交谈过,这不仅误导了天保,也造成了爷爷知道实情后的犹豫行为,最终被接连的打击击倒;而翠翠和傩送虽然两情相悦,却始终没有敞开心扉坦诚相待,翠翠的害羞被动、傩送的消极不主动使得他们的爱情从开始便不是对等的交流,以至于翠翠甚至不知道是谁在向她唱歌求婚;而且,翠翠的天真害羞使得她对爱情采取了被动逃避的态度,致使天保得到的答复含混其词,进一步导致了天保和傩送的竞争,从而加速了悲剧的产生。这一系列看似偶然的事件实际上是他们缺少灵魂上的交流而导致的结果,是悲剧产生的最为直接的原因。

沈从文赋予了小说中的人物以美好的人性和纯真的心灵,他们善良、真诚、相互爱护、不愿伤害他人,但是翠翠的爱情却以悲剧收尾,作者正是通过这种强烈的对比感与矛盾感,在暗指悲剧的原因不在于主人公的内心和偶然的命运因素,而在于外在的物质力量和相互之间的精神力量的同时,突出表现了其对美好人性的歌颂和对“真”与“爱”的追求,以及对人性的孤独的深入思索。

2、文化的冲突

爱情悲剧产生的另外一个原因是文化冲突导致了从属不同文化的人们之间的不理解与误会。

一方面是翠翠和爷爷所代表的原始文化与团总女儿和磨坊所代表的现代文明的冲突。翠翠与爷爷在自然、淳朴的边城中生活,体现的是边城的原住民文化特征:寂静和平、单纯寂寞地生活着,热情慷慨,多赠送的情分而少金钱的功利。乡绅女儿的新鲜打扮和作为陪嫁的磨坊则最为鲜明地体现了现代文明的商业性质和世俗特征。而处于两者文化之间的傩送走南闯北,受到了现代文化的熏染,虽仍保持着边城人民的淳朴热情,但身上的原始特性已有所消失。因而,在原始与现代的冲突之下,如同文化的必然对立,翠翠与傩送虽相互倾慕却似乎总有些“不凑巧”的巧合在离间着他们之间的情感。

另一方面则是苗族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包括汉文化)的冲突。爷爷是土生土长的苗族人,在面对天保的求亲时,想的是“照规矩”,“车是车路,马是马路,各有走法”,要求天保按照苗族传统求婚;而中寨人有意与顺顺结亲时,则是派乡绅女儿与乡绅太太亲自前去查看作为陪嫁的磨坊和傩送。爷爷式的传统是典型的苗族文化,而中寨人的做法则代表了日渐渗透并取代苗族传统文化的外族文化特征,两者的冲突其实也是一种精神文明的冲突,在两者的对比下,翠翠与傩送的爱情悲剧意味更显浓重。

1934年的中国社会正面临着外来文化和现代文明的强烈冲击,生活上的变化引发了思想上的激荡,沈先生对现实的思考也流露在《边城》中。正如他所说,“我就永远不习惯城里人所习惯的道德的愉快、伦理的愉快。我崇拜朝气,喜欢自由,赞美胆量大的,精力强的。”④他向往自由、健康、甚至带有些许愚昧的人生形态,在文化冲突中选择了传统文化,并将这冲突表现在作品中,希望能够进一步引发读者对现实社会的注意与思索,期望能够探索出中国传统文化的未来。

3、现代文明的入侵

我认为翠翠的爱情悲剧最为根本的原因是现代文明的入侵导致了边城原始文明的剥离,“边城”的逐渐消逝影响到了原有文明圈内的个人。

《边城》开始部分描述边城是“有秩序”的,人民“安分乐生”,“中国其他地方正在如何不幸挣扎中的情形,似乎就永远不会为这边城人民所感到”。然而,在小说结尾部分,作者又借经历了整个变动的杨马兵发出了“时代变了,一切也自然不同了,皇帝已不再坐江山,平常人还消说!”的感慨。可见,现代物质文明、现代政治对这个地方的平凡人物的生活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现实因素不断反映在小说中,“印花布”、“美孚灯罩”等工业文明成果的出现,傩送与中寨团总女儿的亲事对傩送与翠翠的爱情的冲击等便是其中典型的例子。

现代文明的入侵改变了中国社会,也改变了《边城》中人们的命运,翠翠的爱情悲剧不过是众多被改变的命运中的一点影子。在现代文明的入侵下,边城所代表的原始、淳朴、安静和平的传统文明、以及那种有别于都市的完整、协调的独立环境必然消失的命运是沈从文着重表现的,正如他在《〈边城〉题记》中这样说道:“我的读者应是有理性,而这点理性便基于对中国现社会有所关心,认识这个民族的过去伟大处与目前堕落处,各在那里很寂寞的从事于民族复兴大业的人。”他企图通过展现湘西民间社会与传统文化之美,告诫读者中国的生机在民间,中国的希望在民族传统中,倡导人们向民族的辉煌历史与传统文化中寻找中国的出路。作者试图通过对中华民族逝去历史的追忆和对目前状况的批判,引发人们对自身、对民族未来的思考,优美的爱情悲剧之后隐藏的是作者炽热的爱国之心和深刻的文化关怀。

参考文献:

[1] 沈从文,《沈从文文集》,广州:花城出版社,香港:三联书店,1984.

[2] 韩立群,《沈从文论――中国现代文化的反思》,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4.

[3] 沈从文,《沈从文批评文集》,珠海:珠海出版社,1998.

[4] 金介甫[美],《沈从文笔下的中国社会与文化》,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5] 金介甫[美],《沈从文传》,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0.

[6] 朱光潜,《从沈从文先生的人格看他的文艺风格》,《我所认识的沈从文》,长沙:岳麓书社,1986.

注解

① 汪曾祺.《又读》,见《汪曾祺文集》.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3.

② 金介甫[美].《沈从文传》.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0.

边城沈从文范文4

一、美丽的表层

《边城》是一部描写山水风景的典型作品。沈从文通过这部小说来表达自己对美景如画的故乡――湘西的热爱之情。地处川湘黔交界处的湘西,山清水秀,风景如画,是汉族和苗族等民族杂居区域之一。自幼生活在这里的沈从文深受家乡淳朴的民风影响,20年的生活使沈从文熟悉家乡的一草一木,山山水水,对这些,他有一种永远无法割舍的依恋。20岁时,沈从文去北京谋生,都市生活与家乡的巨大反差让他对家乡更加怀念。然而,体现在《边城》中的那“自然、优美、健康”的生活和景象,已经开始被现代文明一点点侵蚀和吞没。当数年之后沈从文重新踏上了家乡的土地,梦中的乡情已经不再,他分明感觉到,自己内心深处那个饱含思念与怀想的希望殿堂已经不可避免地走向崩塌。他在作品中致力体现的情感与形式都是一种寄托,是他对家乡的山水人情的一种怀念和回忆,是对童年时代的故乡一种深深的留恋。作者在《边城》中所描写的一切都是虚无缥缈的、朦胧虚幻的、亦真亦幻的,让人只可以用心去感觉,却无法触摸。他所塑造的人物也如雾里看花,永远笼罩在一种神秘的朦胧之中。

在中国人的审美观念里,自然真实的美让人可触可感,心旷神怡,清新明朗;而虚构的想象之美只能是朦朦胧胧,亦真亦幻,让人满怀情殇,尽抒情感。沈从文笔下的家乡,就是这样一个让人如坠云雾的人间仙境,充满遐想。他用艺术的文笔造就了一件文学史上的艺术精品。边城是一个“世外桃源”,这里的人们善良淳朴,诚实可爱,他们远离城市的喧嚣,远离繁华和污浊,他们厚道而实在,拥有清澈的灵魂。纯真美丽的翠翠,在风日里自然长成,还有健壮而真诚的天保兄弟,尽职尽责、饱经风霜的老船工和慷慨豪爽的顺顺。在书中的“桃花源”,他们都有颗善良的心,有着大公无私的至善至爱,他们沉浸在青山绿水和田园风情中,在自然的恩赐中生生不息,他们的生活平淡而充实,平静而有趣。其实这就是沈从文的精神乌托邦,没有过多的奢望,只追求平淡无奇的生活,为自己创造出一个虚幻而美丽的精神梦境。在作品中,还有一个梦与作者的梦相呼应,那就是翠翠的爱情之梦,情窦初开的翠翠,对爱情向往而迷恋。然而这些都只是美丽的表层,是对人性闪光的赞美和推崇。

二、深层的忧伤

在沈从文看来,生活在都市的人不可能真正读懂他的小说,他这样评说:“他们只能看到清新自然的故事,但是却忽略了故事背后的热情;他们只能读懂我朴实的语言和文字,但是看不到在这些文字下面隐藏的悲痛和忧伤。”

老船工的忧伤是围绕着孙女翠翠展开的。年逾古稀的爷爷当了一辈子摆渡人,岁月带给他无尽的沧桑,他老年丧子,但是他用宽广的胸襟忍了下来,他从容、淡定、沉稳地面对生活带给他的不幸和挫折。他就像一棵历经风雨的老树,浑身上下印满了岁月的痕迹,他苍老而坚韧不拔地活着,任何的斧砍刀削都无法撼动他生存的力量。但是他却倒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孙女翠翠的婚事费尽了他最后的心血和生命。爷爷的一生是苦难重重而凄凉的,女儿和女婿为情而死,已经几乎将他的心切碎,所有的伤痛都由他一个人忍受。这些之后,他把所有的关怀和爱都给了和他相依为命的孙女翠翠,他把所有的希望和情感都寄托在翠翠的身上,总觉得是在完成已故女儿的悲情托付。他害怕女儿的悲剧在翠翠身上重演,但是他总感觉到翠翠又重蹈了母亲的覆辙,忧虑、担心、矛盾、害怕渐渐磨去了他生命的最后一点力量。他希望翠翠找一个自己喜欢的人,但是他又担心这个人能不能让翠翠托付终身,为了翠翠的爱情,他殚精竭虑,操碎了心。当事情没有按照他想象的那样向前发展时,他几乎发狂,以至于办事一错再错。傩送的拒绝和顺顺的冷遇彻底击溃了老人一直坚挺的灵魂,生命的堡垒崩溃了,生活的希望破灭了,在风雨交加的夜晚,老人终于撒手人寰。老人的爱惊天地泣鬼神,老人的死,山崩地裂,老人走了,白塔倒了,山洪暴发吞没了一切,也冲走了老人守了一辈子的老渡船。深深的孤独、浓浓的忧愁和无边的寂寞伴随着老人走到了生命的尽头。

翠翠也有忧伤,不过她的忧伤来自成长的烦恼,是一种情无所依的心绪。湘西的青山秀水缔造和哺育了这个大自然的女儿。她的生活有太多的单调与寂寞,所以他想离开爷爷离家出走,希望生命因此而发生点什么,改变点什么,这些是需要我们细细品读才能读懂的忧伤和落寞。翠翠也有爱情,但是她并没有得到心爱的人的表白,甚至没有得到一个眼神或者话语的暗示,她的爱情如同雾里看花,朦胧而飘忽不定。她的爱情似乎只是一厢情愿的梦,只有在梦中她才能看到希望,才能触碰到甜蜜的爱情,一旦梦醒来,什么都没有了。所以孤独和寂寞仍然陪伴在翠翠的身边。她日复一日地继续着她的生活,傩送离家出走了,天保闯滩死了,就连与她相依为命的爷爷也因为她的婚事而忧虑而终,而翠翠对这一切浑然不知,还在继续着她的生活。在杨马兵把这一切都给她说明以后,她才有所醒悟,如梦初醒,哭了整整一个晚上。最后,孤独的翠翠守在渡船边上,静静地等待着再也不会归来的爱人。谁也不知道这凄凉的守候和孤独的等待意义何在!如果从叙事的角度看,翠翠的故事似乎已经可以结局,但是从人生的角度看,她爱情的悲剧才从这里起步,漫漫人生路,没有人可以和她一起承担这份忧伤与孤寂,没有人可以理解她的悲情与凄凉,这一切都要她在以后的人生路上自己品味。

三、多重矛盾

翠翠、爷爷和天保兄弟这群善良的人们生活在“边城”这个风景如画的美丽地方。这是沈从文自己构筑的“希腊小庙”,这里倾注了沈从文所有的情感与心力。多重的矛盾使小说蕴涵着浓浓忧伤,是需要我们更深入地去品读的。

第一,无情的命运、焦虑的人生、悲凉的愁绪隐藏在矛盾之中,绵绵不绝。任何人都无法抗拒自然的威力,最终都会死亡,这就是人生无情的命运。面对死亡,饱经风雨的爷爷自然可以坦然相向。但是想到孙女翠翠,他却无法不忧虑,年逾古稀的他与翠翠相依为命,如果自己真的离开人世,那翠翠又何去何从,忧虑和恐惧一直困扰着老人。他不是害怕死亡,而是担心死亡之后的事情,深深的忧伤时刻萦绕在老人的心头,人生的无奈和绝望透过文字流露出来。老人投入了所有的生命和精力去释放他的至善至爱,但是命运却不可改变,人生总会有遗憾。老人最终撒手而去,翠翠最终一生悲苦。生与死的矛盾融入到老人的悲凉之中,生出无限的愁绪和忧伤,蕴涵在小说的字里行间,绵绵不绝。

第二,至善至爱的人性,却将满怀的忧伤隐藏在隔膜之后。在《边城》中,沈从文用至善为经,至爱为纬,编织了一张真善美的大网。爷爷、翠翠、傩送天保兄弟间那无私的关爱,纯真的情爱,热诚的挚爱,还有诚挚的兄弟之爱,充满了整个人间,与他们的至善至美的心灵融合在一起,千丝万缕又矛盾重重,让人叹为观止。

在这些善良的人们之间,爱与矛盾并存,误会和隔膜也不可避免,浓浓的忧伤之情,悲凉之意洋溢于文字之间。爷爷对翠翠无私的爱胜过自己的生命,但是心有矛盾又不能明说;翠翠对傩送的爱朦胧而凄美,想去表达却又被羞涩所掩饰;天保兄弟间诚挚的手足之爱,却因为互相退让而终成遗憾;爷爷喜欢傩送却因为误会而重重阻隔;顺顺同情翠翠和爷爷,却因失子之痛而重创了爷爷;本想打抱不平的中寨经纪人,因为误解却恶言相向,原本善良的人性,淳朴的生命因为隔膜而充满忧伤。

边城沈从文范文5

    沈从文的《边城》以湘西小山城茶垌及附近乡村为背景,描写一个撑渡船的老人和他的外孙女翠翠的生活,以及翠翠与船总的儿子天保、傩送之间曲折、动人的爱情故事。作品通过对男女之间的爱情,祖孙之间淳浓的亲情,邻里之间友爱互助、和睦相处的乡情的细腻刻画,生动地展现了边城人民的健康、优美、质朴的民风和人情。 

关键词:沈从文,边城,人性美 

读了沈从文的《边城》,最震撼人心的就是作品中所展现的人性美。这种力量使人对“爱”和“美”的人性更加珍惜,更加向往。在《边城》中,作者赋予他笔下的所有人以一种淳厚、质朴的人性。

《边城》中的人性是非常优美的。尤其是从翠翠、爷爷、船总、顺顺及天保和傩送身上,无不酣畅淋漓地表达了人物丰富缠绵的内心情感。翠翠这一少女形象,是作者笔下优美人性的化身与极至,是作者根据自己的审美理想,借助语言塑造的迷人的形象,“是全书之魂,是作者倾注‘爱’与‘美’的理想的艺术形象。”①这是《边城》人性美的第一个方面。

首先,翠翠的出生是一种悲壮的美,给人以心灵的震撼,使人惊心动魄,心潮澎湃。翠翠是老船夫的独生女,在十七年前同一个茶垌屯防军人唱歌唱熟后,秘密地背着忠厚的老船夫发生了暖昧关系所生下来的孩子。有了小孩子,由于各种原因,他们结婚不成。他们一个不愿违悖军人的责任而逃走,一个不愿意就此抛下孤独的父亲。希望共同幸福生活不大可能。经过一番考虑后,男的毅然下决心,首先服毒死去。女的却关心腹中的一块肉,不忍心,拿不出主张。等待腹中小孩生下后,却到溪边故意吃了许多冷水死去了,留下了这个可怜的孩子,在一种近乎奇迹中这遗孤居然长大成人了。

其次,翠翠,这个名字在读者眼里、心里也是美的。名字不仅仅是一个人的简单称呼,它体现了爷爷对翠翠所寄予的理想。在这里,爷爷之所以给外孙女取名“翠翠”,除了希望她富有生命力,茁壮成长而外,更希望她出落得美丽动人。这翠翠呢,长年在和暖的细风中吹着,在柔软的太阳中晒着,翠翠的皮肤晒得黑黑的,触目是青山绿水,一双大眼睛清亮如水晶。美丽的大自然长养且教育她。她“天真活泼,有如山上的小黄麂一样乖巧。从不知道发愁,从不知道动气。平时在渡船上,如果有人对她注意时,她用大大的眼睛怯怯地盯着陌生人,作出随时都可能举步逃入深山的神气。但当明白了面前的人无机心后,就又从从容容的在水边玩耍。”她长得如她的名字那样动人、可爱。

再次,翠翠美在行为切合她的个性。翠翠有着对爷爷的那一份深深的依恋之情,所以她不愿意离开爷爷,就连上一里路远的茶垌城看热闹,也要和爷爷一起去。她不愿意让小船来陪爷爷,她要和爷爷一同撑渡船,一同歇息,一同看热闹。她是那么地毫无心机,甚至于超出了一切利害关系之上,她拉着摆渡客衣角说:“不许走,不许走!”要别人收回钱去,引来一阵阵的欢笑。随着年龄的增长,她喜欢看扑粉满脸的新嫁娘;喜欢听新嫁娘的故事;喜欢把野花戴在头上。有时过渡的是从川东过茶垌的小牛,是羊群,是新娘子的花轿,翠翠必争着作渡船夫,站在船头,懒懒地攀引缆索,让船缓缓地过去。牛、羊,花娇上岸后,翠翠必跟着走,送队伍上山,站到小山头,目送这些东西走去很远了,方回转船上,把船牵靠近家的岸边;有时采把野花缚在头上,独自装扮新娘子,她喜欢听人唱歌,能领会歌声的缠绵处。睡梦中,她的灵魂为一种美妙的歌声浮起来,仿佛轻轻地在各处飘着,上了白塔,下了菜园,到了船上,又复飞窜过对山悬崖半腰去摘虎耳草。可是,当二老把老船大的酒葫芦送来时,翠翠被二老望着,翠翠有点不好意思,溪边有人喊过渡,翠翠却借故走开了。随着她一天一天地长大,她热切地希望着幸福,盼望着爱情的来临,但是当爱情悄然来临时,她又似一只受惊的小兔,她不知道该如何面对。“她把自己爱情的心埋藏得极深,默默承受命运的安排,达到了美丽的令人忧愁的境界。”②

最后,作品中翠翠的心理也很美。翠翠长大后,内心便起了微妙的变化,少了一点乖巧和欢笑,多了一份深思和羞涩。有时心里完全充塞一种不分明的心绪,体味到许多原未想到过的东西。她不知道这是应该快乐的还是应该忧愁的,即使愁绪袭来,她也沉静地咀嚼它,仿佛连愁绪也是生命所必需的。翠翠是自由的,又是惘然的。她是湘西那古老生活方式下的姑娘,她只是依着古老的法则和既有的节奏安分的生活。作品中,翠翠对二老的爱情是在无言中默默相许。大老走车路请媒人到老船夫家做媒,老船夫让翠翠自己作决定,“翠翠不作声,心中只想哭,可是也无理由可哭”;“回头又同翠翠谈了一次,也依然得不到结果”。对大老,翠翠是无言的拒绝,而对二老呢,则是无言地相许。二老夜晚到碧溪蛆唱歌,翠翠“梦中灵魂为一种美妙歌声浮起来了,仿佛轻轻的各处飘着,上了白塔,下了菜园,到了船上,又复飞窜过悬崖半腰——去做什么呢?摘虎耳草!”“老船夫问,‘翠翠,你得了多少鞭笋?’翠翠把竹篮向地上一倒,除了十来根小小鞭笋外,只是一把肥大的虎耳草。老船夫望了翠翠一眼,翠翠两颊绯红跑了。”在这两段描写中,翠翠什么话都没有,然而她的娇羞可爱,她的对爱情的渴望和坚贞却都栩栩如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了,大有李清照词句中“和羞走,倚门回首,还把青梅嗅”之妙。翠翠的美,不需要说话,一切都在她的行动细节、微妙心理的表现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边城》展现人性美的第二个方面是通过老船夫对女儿、对孙女的挚爱来体现的。

老船夫是作者在小说中尽力刻画的另一个人物。对于自己的女儿和孙女,他痛爱有加,把自己的整个身心都给了她们。十七年前,当他的独生女背着自己与驻防的一名绿营兵恋爱,有了小孩后,他“却不加上一个有分量的字眼儿,只作为并不听到过这事情一样,仍然把日子很平静地过下去。”后来,士兵服毒死了,女儿为之殉情。老人主动挑起了哺育孤雏的重任,没有一句怨言,几十年如一日,风里雨里,来来去去。小孙女“奇迹”般地长大了。对于翠翠,老人总是那么迁就,不折不扣地让小孙女体验到父爱。通过老船夫,作者讴歌的是一种古朴的象征着“爱”与“美”的人性与生活方式。天黑了,翠翠坐在悬崖上,心中觉得很悲伤,一只萤火虫尾上闪着蓝光,很迅速地一飞而过。翠翠锐声叫道:“爷爷,为什么不上来?我要你!”船上的祖父听到这种带着娇,有点儿埋怨的声音,一面粗声粗气地答道:“翠翠,我就来,我就来!”一面心中却自言自语:“爷爷不在了,你将怎么样?”在清冷的碧溪蛆,白塔,渡船,黄狗,祖孙俩相依为命。“若说是爷爷的慈爱给了翠翠安全感,那么必是翠翠的乖巧、明慧和天真给了风烛残年的爷爷以人生的意义和活下去的勇气。”③随着岁月的流逝,转眼间,外孙女己出落成一个如她母亲一样美丽的少女。从此,在老船夫的心里又多了一层心事:为翠翠找一个如意郎君。老人开始为翠翠的归宿着急了。他一心想着翠翠既是她那可怜的母亲交给他的,翠翠大了,他也应该把翠翠交给一个可靠的人,手续清楚了,他的事才算完结了。当老人得知大老天保喜欢上翠翠时,既惊又喜,盼望着她从此能找一个好人家,开开心心、轻轻松松地过日子。从此他的心事也好有一个了结。因此,当大老天保说出对翠翠的爱慕之情时,老人一针见血地指出:“下棋有下棋规矩,车有车路,马有马路,各有走法。”所谓“车路”,意指媒人说媒提亲,男女婚姻由双方家长做主,所谓“马路”,意指男女双方以歌传情,一切由男女双方自己做主。④老人真心希望能促成这桩亲事,大老走车路,应当由大老爹爹做主,请了媒人来正正经经同我说,若走的是马路应当自己做主,站在渡口对溪高崖上,为翠翠唱三年六个月的歌,一切由翠翠作主。老人的意思不管你怎样选择,你都该作出决定,采取行动了。另一方面,老人又怕伤害到翠翠,用玩笑的方式含蓄地告诉翠翠,翠翠在失望中,懒懒地坐在船上漫不经心地剥豌豆,将一簸箕豌豆全倒在了溪水中。翠翠心事忡忡地走到葱地边,他连话也不敢说,生怕翠翠会把一块地的葱全掐掉。当老人意会到翠翠心中喜欢的是二老傩送时,老人又忙碌着张罗。一场大病,走路也踉跄,他还急着到城里去,找到船总顺顺打听关于二老亲事的情况。可是,大老天保下河遇险了。在顺顺和二老心中,总认为这事与翠翠有或多或少的关系。尽管老船夫要为孙女翠翠的命运抗争,要为翠翠作一个完美而“清楚”  的交待,他拼命抗争却心力交瘁,再也无力支撑了,终于在一个雷雨交加的夜晚,雷声将歇的黎明前,正是那无情的雷雨让爷孙小屋后的白塔坍塌之际,老人一病不起了。就在临死之前,老人还担心翠翠害怕惊雷,强撑起身来把一条布单搭在她身上,担心她着凉。爷孙之间的亲情之爱结束了,人性之爱却永不终结。他带着万般无奈和无限的愧疚悄悄地离开了人世,他对女儿、孙女的爱仿佛就是我们炎黄子孙祖祖辈辈、生生息息得以繁衍的血缘纽带。老船夫慈祥、敦厚、善良、凡事但求心安理得的良好品德仿佛就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化身;从他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中华民族那原始而又古老纯朴的人性之美。小说正是通过老船夫这个典型人物的描述来展现亲子之爱的人情美。

《边城》展现人性美的第三个方面是通过老船夫对自己工作的敬业和对过渡人的慷慨来表现的。

在作者的笔下,老船夫是

《边城》展现人性美的第四方面是通过邻里之间的互爱来体现的。

船总顺顺便是这一点的总代表。他“大方洒脱”、“欢喜交朋结友,慷慨又能济人之急。”对“因船只失事破产的船家,过路退伍兵士、游学文人墨客”,“凡到这个地方闻名求助的,无不尽力帮助”。在他的身上少了都市人的自私和狭隘,少了商人聚敛钱财的贪婪与世故,少了奸妄小人的阴险奸诈;多了一副乡里人的宽阔豪爽的胸怀,多了一颗仗义疏财的仁义之心,多了一种乡民的光明磊落和正道直行的品德。正是这种美德影响着乡邻,从而在这块不显山不露水的偏僻小地保留了一份大都市里想都不曾想到的民风民俗,而且这种“重义轻利又能守信自约”的淳朴民情在这古老的大地上哺育着一代又一代,演绎着一个又一个传奇式的田园牧歌故事。面对着风雨中丧亲失业、无依无靠的翠翠,他尽释前嫌,忙前忙后。就连城中杨马兵也赶来帮忙,并重新担负起老船夫的重任,照看那失去了一切的孤雏——翠翠。这就是湘西风土人情,这就是茶峒人的善良。这份浓浓的人性,这份厚厚的美德足可令城市中那些自以为知书达礼、寡心静欲者之汗颜。在这里没有什么地位的尊卑之别,有的只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在这里没有勾心斗角、强取豪夺,有的只是心与心的交换、血与血的对流。

五方面是通过描写发生在这里的一个爱情故事来体现的。

 顺顺的两个儿子,大老天保性情豪放豁达,不拘小节,二老傩送聪明而富于感情。兄弟俩结实得如小公牛,能驾船,能泅水,能走远路。父亲顺顺对俩人的管教相当严厉。轮流派遣他们二人到各处旅行。向下行船时,多跟着自己的船只充当伙计,落桨时挑最重的,拉纤时选头纤二纤。吃干鱼、辣子、臭酸菜、睡硬邦邦的舱板。向上行就跟着川东客货,走南闯北做生意。不论严寒酷热,一定穿了草鞋按站赶路,并佩带短刀,准备交战或自卫。让他们融入社会、体验生活。大老天保、二老傩送在父亲的言传身教、悉心指导下,成长为健壮、豁达的年青一代。两人都同时爱上了老船夫的外孙女翠翠。大老天保真心喜欢翠翠,但羞于开口,希望通过媒人的介绍来获取翠翠的欢心。而翠翠的心中早已有了傩送。后来,兄弟俩为公平起见,约定每夜轮流为翠翠唱歌,由胜者娶翠翠。天保与傩送,不吵不闹,不动于戈,分别通过托媒搭桥的“车路”和唱歌传情的“马路”向翠翠求婚,展开自由平等的竞争,未伤兄弟间同胞手足之情。天保托媒求婚未成,为了成全弟弟,外出闯滩,不幸遇险而死。傩送也因误会一气之下驾船外出。二老的心中仍然深深地爱着翠翠。

翠翠对傩送的爱有一个从朦胧感受到明确体验到的发展过程。翠翠是15岁的山村姑娘,随着岁月增长,青春的觉醒,萌发了一颗爱情的心。作品中写到:她无意中提到什么时会脸红了,她喜欢看新嫁娘,喜欢把野花戴在头上,喜欢听缠绵的情歌;喜欢一个人坐在岩上向天空中的一片云一颗星凝眸驻望。外祖父若问:翠翠你在想什么?她便带点儿害羞地说:“翠翠不想什么。”但心里同时又自问:“翠翠你真在想什么?”同是自己也就在心里答道;“我想得很远很多,可是我不知道在想什么。”作品正是透过这样细微的心理描写把受青山绿水抚育;承阳光雨露沐浴的山村少女那情窦初开,青春初萌的朦胧的爱情感受揭示了出来。在作品中,翠翠显得是那么纯洁、可爱,就象山上一株含苞带露的野花,自然,娇嫩。

诱发姑娘心事多变、情绪恍惚的是那年和爷爷一起去看龙舟竞渡。划龙船比赛和泅水捉鸭活动已经结束,翠翠在一个码头等待爷爷一起回家。突然河水中冒出一个英俊的少年,抓住河面上最后一只鸭,在翠翠等爷爷的码头上了岸。翠翠当时不知道这位少年是傩送,又因一时言语误会借身边大黄狗骂了他。傩送不但不介意,反而让家里的人打着火把送她回家。这时她从他人口中才知道这聪明英俊的少年是傩送。从此在她心中种下了爱情的种子,内心开始微妙地不安起来,“为某一件只属于自己的事沉默了一个夜晚”。这使她的精神世界顿时丰富、细微起来,精神气质也呈现出别有风韵的迷醉感、羞涩感、孤独感。她明确了她正

在爱着傩送,因此有时竟然会无缘无故地突然发问:“爷爷,你的船是不是在青浪滩呢?”爷爷的船当然不在青浪滩,而是二老傩送的船在青浪滩。翠翠不由自主地悬念着傩送,这一句无意的话,袒露了少女挚爱的情怀。

她爱的二老傩送为人聪明而富有感情。茶峒人赞扬他为“小岳云”。他在父亲教育下,学文习武,成为“结实如老虎,却又和气亲人,不骄不惰,不浮华”英俊有为的少年。自那次在河岸上与翠翠初会那一刻起,他就钟情于翠翠。他借给老船夫送酒,特地来看望翠翠,并邀请翠翠到自家楼上去观看端午节龙舟竞赛。为了赢得翠翠的爱情,半夜里,他“穿了白家机布汗褂,到那些月光照及的高崖上去,遵照当地的习惯,很诚实与坦白地去为一个‘初生之犊’黄花女唱歌。”

翠翠本已为情人而朝思暮想,在梦中她听到傩送的情歌觉得又软又缠绵,灵魂随着美妙的歌声飘着,上了白塔,下了菜园,到了船上,又复飞到对溪悬崖半腰,摘了一大把象征爱情的虎耳草,打算送情人。

由此可见,翠翠与二老傩送的爱情是纯洁、自然的,丝毫没有受到金钱、财富和社会地位的影响,也没有受到家长观念的制约,而是出于自然的人性,出于纯真的爱。他们的爱情是边城人爱与美的化身。作品正是以此去歌颂边城百姓的人情美的。⑥

翠翠对傩送的爱,虽有一个由下意识的朦胧感受到明确的体验的发展过程,但在事件的全部发展过程中,她始终信守着自己梦魂牵绕的最初选择,没有因为人事出现的周折而改变初衷。她对傩送的爱是忠诚的,坚贞的。由于性格的内向、少女的羞涩,在爷爷面前她不敢明言,相反时而掩饰,致使爷爷没有摸准她的心,错点鸳鸯谱,无意中促成了二老傩送的哥哥天保派媒人前来求婚,而对傩送亲自前来表态却支吾其词答非所问,使翠翠与傩送的爱情波折迭起。翠翠拒绝了天保的托媒提亲,感情始终倾注在傩送身上。即使在天保因情场失意驾船外出溺死于茨滩,爷爷掉头来为翠翠与傩送的婚姻撮合,因眼看事情无法成功而死于暴风雨之夜,爱人傩送也因误会一气之下驾船外出,但翠翠仍然不改初衷。她从杨马兵口中明白这一切误会的经过和前因后果之后“哭了一个晚上”,最后独守渡船等待着未有归期的爱人傩送的归来。由此可见,翠翠对傩送的爱情是完全自主自为的,经得起考验的,纯洁坚贞的。

傩送对翠翠的爱也是纯真的。他从一开始就明确的追求翠翠,但摆在傩送面前的婚姻有两条路:一条是娶翠翠,从老船大手中接过那条渡船,过一辈子撑渡船的日子;另一条是娶团总的女儿,从陪嫁中可以得到一座碾坊。是选择渡船,还是选择碾坊?实质上是要爱情还是要金钱的问题。傩送舍弃了碾坊,甘愿为真心的爱情守一辈子渡船。当父亲顺顺要他在团总女儿的婚事上最后表态时,他说:“爸爸,你以为这事为你,家里多座碾坊多个人,你可以快活,你就答应了。若果为的是我,我要好好想一下,过些日子再说吧。我尚不知道我应当得座碾坊,还是应得一只渡船;因为我命里或许只许我撑个渡船!”傩送这一番话是委婉的,但选择却是明确的,态度也是坚决的。

因此,作者专注于在近乎原态的翠翠与傩送的身上,去揭示一种新的、健全的、理想的、自主自为的生命存在形态.这种生命存在形态的内涵是纯洁、勤劳、朴实、善良、热情,信守自己的爱情初衷,保持乡民的淳朴本色。在爱情、婚姻关系上,它表现为自然、纯真、健康,而且又自主自为地抗拒着封建文明与城市商业文明的污染。在关系到人生命运的重大问题上,它还自主自为地把握着人生之舟的航舵。这一切,都是一种理想的人生图景。

沈从文正是通过翠翠、傩送的爱情悲剧,去淡化现实的黑暗与痛苦,去讴歌一种古朴的象征着“爱”与“美”的人性与生活方式。

作者正是通过老船夫对子女的挚爱亲情,去和当时社会的你争我夺、弱肉强食形成对照,去呼唤那久己失去的“善良人性”,去追求那“无侮无忧”的远古社会,去保存那“遵从古礼”的美德。

小说《边城》正是通过“邻里之爱”来展示这块净土的人们是一群“未曾被近代文明污染了的”“善良的人”。从而体现作者拒绝“现代”,厌恶“文明”,以此来寄托他重造民族品德的希望。

《边城》正是从翠翠、爷爷、船总、大老、二老等众多的人物的言行、心理等方面体现出了人性美,包含着人的潜意识和共同性,这种美朴实纯真,令人向往,有着陶渊明似的“世外桃源”之美。

总之,《边城》用人性描绘了一个瑰丽而温馨的“边城”世界,一个充满“爱与“美”的天国,这里人性皆真,人性皆美,由每个人身上所焕生的人性美、人情美,经纬、营造了这个世界。⑦

 

注释:

①吴宏聪、范伯群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68页。

②③④陈国思《沈从文的湘西小说与道家艺术精神》《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02年第12期。

⑤《马克思主义文艺论著选讲》第7页、第9页,纪怀民,陆贵山等编著。

⑥黄文强《论<边城>的美学意蕴》《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1993年第9期,第160页。

⑦吴宏聪、范伯群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64页。 

参考文献:

1、《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高教自考指定教材配套资料之三、之一。

2、《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自学考试题典第37页。

3、陈国思《沈从文的湘西小说与道家艺术精神》《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02年第12期。

4、房生海《边城》中的人性美家园专题学习网站。

5、吴宏聪、范伯群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64页至272页。

6、陈阳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同步训练》人民日报出版社2004年版,第180至180页。

7、沈从文《沈从文小说选-下》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07页至293页。

8、童庆炳、程正民主编《文艺心理学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35页。

9、凤群《崇尚古典——沈从文文学创作的一种倾向》《中国文学研究》1997年第1期,第69页至73页。

10,黄文强《论<边城>的美学意蕴》《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1993年第9期,第160页。

11、宋淑嫒《无言之美及其悲剧性》《

边城沈从文范文6

该书的思想具体介绍如下:

《边城》是沈从文最有影响的小说代表作,小说通过湘西边地纯情少女翠翠的爱情悲剧,写出了一曲充满爱和美的人生颂歌。青年男女的情爱,祖孙父子的亲爱,人们相互之间的友爱,以及湘西边地风俗风景的迷人可爱。在这些爱的展示中体现了作者理想美的执着追求,他以这种具有原始野性的纯真朴实的人情美、人性美,表达了对文明都市尔虞我诈和充满铜钱臭味的人生形态的否定与反抗,表达了对重义轻财、重情轻利的完美人性的向往与追求。尽管这种理想化的人性和人生与现实社会有着相当的距离,但对它们的追寻无疑是对黑暗的现实的间接抗争,具有积极意义。

(来源:文章屋网 )

上一篇军训感受

下一篇世界无车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