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中心小学范例6篇

西南中心小学

西南中心小学范文1

【关键词】 生活质量;对比研究;学生

【中图分类号】 R 179 R 395.6 B 84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7)03-0220-03

世界卫生组织(WHO)将生活质量定义为:不同文化和价值体系中的个体对他们生活状态的体验,不仅与其生活环境有关,还受其目标、期望、标准和所关心事物的影响。[1]一般认为,影响个人生活质量的因素包括主观和客观2个方面:前者主要指个体的人格特征、价值观念、对待事物的态度和取向等与认知有关的因素;后者主要指个体实际生活和工作环境、自身健康情况、个人和家庭经济收入等因素[2]。其中,气候资源是影响我国不同地区居民生活质量差异的第一因素[3]。我国南部地区分为南部沿海区、南中部区和西南区,其经济、文化等环境特征存在很大差异[4-5]。笔者对南部沿海区(广东、江苏)、南中部区(湖北)和西南区(贵州)中小学生的生活质量状况进行了研究,以期为提高南部地区儿童青少年的生活质量提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依据2000年第5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对南方地区的南部沿海区、南中部区和西南区[4]进行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最后抽取广州、江苏、湖北和贵州4个省7~18岁中小学生共6 708名,其中城市学生3 289名,农村学生3 419名;男生3 351名,女生3 357名。各抽样地区样本见表1。

1.2 方法 采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儿少卫生教研室编制的,经过信、效度检验[6]的“儿童青少年生活质量问卷”进行团体测试。测试共包括49个题目,分为13个维度,依次为师生关系、亲子关系、同伴关系、学习能力与态度、自我概念、躯体感觉、负性情绪、作业态度、生活便利性、活动的机会性、运动能力、生活质量满意度、其他。前5个维度组成社会心理功能领域,中间3个维度组成生理心理健康领域,后3个组成生活环境领域,生活质量满意度组成生活满意度领域[6]。

测试由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负责组织,根据统一的培训教材对课题协作组人员进行严格培训,考查合格后正式开展工作。调查时采用统一问卷统一指导语和评分标准。量表由学生自己填写。

2 结果

2.1 南部不同地区中小学生生活质量水平比较 南部3个地区的中小学生自我满意度、师生关系、同伴关系等13个维度和社会心理功能、生理心理健康、生活环境、生活质量满意度以及生活质量总体评价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进一步进行两两分析显示,除躯体感受、同伴关系、负性情绪、其他、生理心理健康领域、生活环境领域南部沿海区和西南区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南部沿海区和南中部区自我概念维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余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见表2。

2.2 南方城市中小学生生活质量水平比较 南部3个地区的城市中小学生的生活质量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两两比较结果表明,自我概念维度南部沿海区与南中部区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负性情绪、生活便利性和其他3个维度南部沿海区和西南区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其余维度和领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见表3。

2.3 南方农村中小学生生活质量水平比较 结果显示,不同地区农村中小学生生活质量各领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两两比较显示,南部沿海区与西南区学生自我满意度、师生关系、亲子关系、运动能力、作业态度和其他6个维度及生活质量满意度领域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南中部区与西南区则在躯体感受、同伴关系和作业态度3个维度及生理心理健康领域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南部沿海区与南中部区作业能力与态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另外,3个地区的两两比较均在负性情绪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其余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见表4。

3 讨论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迅速发展,人们的医学观、健康观也不断更新。因此,国内外学者越来越关注儿童青少年的生活质量[1-2,8]。本研究结果显示,南部沿海区、南中部区和西南区的中小学生在生活质量的不同维度和领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中同伴关系、生活便利性和其他等维度为南部沿海区>西南区>南中部区,其余维度和领域则存在西南区>南部沿海区>南中部区的现象。进一步对城市和农村中小学生的生活质量做区域性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其中,城市儿童的生活质量除其他维度外为西南区>南部沿海区>南中部区,该结果与薛兴华等[3]的结果不太一致;而农村则除师生关系、同伴关系、自我概念、生活便利性和运动能力外,均为南部沿海区>西南区>南中部区。有资料显示,南部经济状况为南部沿海区>南中部区>西南区[4],说明居民对自己生活状况主观评价的满意程度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并不呈现显著正相关关系[7]。形成这种状况的可能原因有:(1)经济文化的影响。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重心的转移,西南区有了很大的发展,使当地消费水平和生活状况发生很大变化,故而对生活质量的评价较好。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南部沿海区),人们对生活质量的期望值也较高,对于娱乐、休闲等丰富多彩的生活具有更多的追求。因此,相对于经济相对差的区域更难有高的生活质量评价。有些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域,环境质量反而较差,交通拥挤现象较严重;而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域,这种情况相对较轻,就有可能出现经济好的地区反而生活质量评价不高。经济发达的地区相对商店、超市比较多,故生活便利性维度的评价较高。(2)学校教育的影响。中小学生绝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度过,与社会接触相对较少。因此,其生活质量状况与学校教师的教育有极大关系[2,8]。沿海地区的经济发达,对教育的投入也较大,师资力量也较好,当地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水平都不错,所以生活质量评价均不错。西南区原本相对落后,随着国家对西部的开发和投入,西南区的教学设备和师资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因此,当地学生也有很高的生活满意度。

西南中心小学范文2

定位

济南西部,东起纬六路、建设路,西至京福高速,南到二环南路、北达北园大街。济南位于北京和上海这两个中国经济最为活跃的城市陆路交通的中点,京沪高铁在济南西部设点,使其成为济南北上南下的窗口,京津和长三角地区交流的中途汇集点。目前,迪士尼集团已确定在此投资兴建物流配资点,相信不久的未来,凭借这一区位优势,济南西部将成为山东重要的物资流通配置的重要基地。

出行

西部交通发达。其中二环西路、纬十二路,阳光新路、无影山路,纬六路五条主干道保证南北向交流,经十西路、北园大街、刘长山路、堤口路、张庄路五条东西横穿的道路确保西部与市中心的沟通。由于北园大街、刘长山路、堤口路,张庄路四条线路,均是原道路的延长线,还在建设中,经十西路将承担东西交流的重任,可能会出现拥堵情况。上述工程预计在年底前竣工。同时,西客站站房前已预留地铁1号线和6号线的建设空间,预计西客站竣工后地铁会投入使用,此后,东西交流必将畅通无阻。

周边配套

以目前已入驻的楼盘来看,本地区以住宅房为主,因此对于购房者而言,区域的周边配套也是十分值得关注的。已有市立五院儿童医院,槐荫人民医院等医院,济南卫生学校济南市财经培训学校济南市小辛庄小学济南市第十九中学济南市职业外语学校等学校,不过其中名校较少,影响力较小。同时,华联沃尔玛世购、西市场等大型超商和商业区,连同在建设中的银座和大润发,能满足居民的日常购物休闲。周边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济南商业银行交通银行邮政储蓄等各大银行均设立网点。

产业现状

西部主要以机械制造业、批发业、运输业等产业为主,济南的几个大型的企业九阳,润华、重汽等,都分布在西部。但是,西部目前的产业布局不清晰,亟需改造提升。

前景规划

1 范围及空间布局

规划范围是济南中心城二环西路以西地区,西,北至黄河,南至崮山一带。总用地约437.9平方公里。

“十二五”期间,西部新城应积极加强空间发展的整体性和统一性,利用高效公共交通体系为支撑,按照整体协调、分工明晰、功能互补的原则,形成“双心六团、两轴两带”的空间布局结构。双心为西部新城核心区和大学科技园中心区;六团为高铁地区、大学科技园、文昌、党家、经济开发区和济西湿地生态区等六个特色功能组团:两轴为经十西路和刘长山路延长线城市发展轴;两带为黄河和南部山区特色生态景观带。

2 发展重点

产业发展、兴建城市综合体,旧村居改造,生活居住、公共服务,休闲绿地、道路管网

3 发展建设时序

整个西部新城建设由大学科技园和高铁组团带动,分期分时段梯次向整个区域推进

第一阶段(2008至2011年)基础框架搭建阶段。大学科技园实现居住和产业人口的集聚,高铁组团建设基础设施和安置区,完成西部新城的规划策划研究。

第二阶段(2011至2015年)体系构建阶段。构建西部新城的交通体系,实现对老城区功能的完善和补充:完成中央生态区的打造。

第三阶段(2015至2020年)一体化发展阶段。加强产业聚集,形成功能完善、环境优美、配套齐全的现代化城市新区。

第四阶段(2020年以后)成熟完善阶段。完善西部新城各项功能,拓展辐射能力,提高西部新城在更大范围内的竞争能力,集聚能力和发展带动能力。

区内板块分布

纬十二路、阳光新路板块

纬十二路与阳光新路周边已经形成良好的居住氛围,且大型社区较多,其开发的楼盘品质与整体档次定位也较高。

段店、二环西路板块

段店,二环西路板块是天桥区和槐荫区的旧村密集区域。以专业市场和居民区为主,也是济南市的老工业区所在。基础设施的改善使区域面貌大为改观,区内居民多是槐荫区和天桥区的原住民和周边专业市场的外来经营者。

腊山、西客站板块

腊山、西客站板块属于槐荫区的老城区,大大小小的棚户区达45个,品质楼盘基本上没有随着西部新城的改造而提升。该区域的城市形象即将有质的飞跃,众多开发商的入驻,使该板块的土地价值也日益凸显。

编后语

未来西客站商业配套高端齐全核心区将在3-5年逐步显现,成为提升济南地位和形象的综合性城市副中心,省会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西南中心小学范文3

不朽功勋的生动记录

《文集》较为全面地反映了邓小平同志在西南地区工作时期,在军事斗争、政权建设、经济恢复、社会改造、民主改革、党的建设、统战工作、民族工作、文化建设以及和平解放等方面进行的实践探索和取得的思想成果。

反映了邓小平同志在西南工作时期为祖国和人民建立的不朽历史功勋。1949年11月至1952年7月,邓小平同志担任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一书记、西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西南军区政治委员,与同志、同志一道,担负起解放西南、经略西南的重任。在此期间,邓小平同志和他的战友们,坚决贯彻执行党中央和同志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坚持从西南地区的实际出发创造性地开展工作,领导7000万西南人民彻底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开启了大规模经济建设的进程,从而为西南地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奠定了重要基础。学习《文集》,重温新中国成立初期我们党在西南地区英勇奋斗的历史,对于我们深入了解党带领人民群众进行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历程,进一步坚定对党的领导的信心和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具有重要意义。

揭示了我们党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探索和积累的执政经验。邓小平同志主政西南时期,是我国社会变革的关键时期,也是我们党实现从革命党到执政党伟大转变的关键时期。在党中央和同志的领导下,邓小平同志从西南实际出发,科学分析执政环境,不断探索执政途径,切实加强党的建设,开创了西南地区稳定发展的新局面。他所创造和积累的成功经验,多次得到党中央和同志的充分肯定。邓小平同志以其卓越的才能和扎实的工作,为实现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为我们党实现从革命党到执政党的伟大转变,作出了重要的历史贡献。学习《文集》,深刻领会并长期坚持这些宝贵经验,对于我们提高应对国际国内复杂局面、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能力和水平,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体现了我们党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政治品格。邓小平同志主政西南时期,坚持思想,本着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创造性地研究和解决西南地区革命和建设面临的实际问题,并进行深入的理论思考,提出了许多新的思想、观点和主张。这些实践和理论方面的成果,既丰富了思想,又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飞跃作了铺垫。学习《文集》,对于我们始终高举马克思主义光辉旗帜,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更好地发挥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党和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

《文集》辑录的邓小平同志在领导中共中央西南局时期提出的思想、观点和主张,对半个世纪以前西南地区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党的建设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的一笔宝贵精神财富。

科学分析执政环境,明确提出“政府是人民的,也是为人民的”执政理念。邓小平同志主政西南期间,反复强调“应抱着为人民服务的态度去工作”,“党与群众永远保持着最密切的联系,是中国人民事业胜利的保证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革命生命的源泉”。从农村反封建斗争到城市经济的恢复与发展,邓小平同志始终把群众利益与巩固政权紧密结合起来。在农村减租退押和运动中,他支持农民的“合理要求”,认为占人口80%以上的农民是人民政府最广大和最可靠的基础,人民政府离开了最广大和最可靠的基础,革命胜利就好似建立在沙滩上,是会的;在城市工作中,他强调着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用高度的热忱去关怀工人阶级的各方面,从政治上、文化上、生活和物质福利上去关心他们,不要忽略有利于工人的“小事”。正是由于坚定不移地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全心全意依靠工农大众,坚持为人民谋福利,党得到了西南地区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新生的人民政权得到了巩固。

根据历史任务的转变,创造性地提出以生产建设为中心的战略思想。由于战争和政府的恶意破坏,西南地区刚解放时,市场秩序混乱,多数工厂与商店瘫痪,大批人员失业,经济濒临崩溃。以邓小平同志为首的中共中央西南局,审时度势地确立了“围绕着生产建设这一个中心工作并为这个中心工作服务”的战略思想,提出“建设人民的生产的重庆”的奋斗目标,决定以修建成渝铁路为先行,带动百业发展,帮助四川恢复经济。邓小平同志指出,坚持这一指导思想,需要辩证地处理好发展生产与其他工作、当前工作与长远发展的关系。针对西南特别是重庆的二元经济格局,他既强调城市的中心领导作用,又重视农业生产的基础性作用,指出“有了繁荣的农村就会有繁华的城市”。他坚定而清醒地把握大局,排除各种干扰,既有序推进各项运动,又始终抓住发展生产力不放松,使西南地区的经济形势迅速好转,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针对部分干部中出现的享乐思想,强调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和思想建设。解放初期,党内部分同志在胜利面前产生了以功臣自居、不愿艰苦奋斗的错误思想,、铺张浪费、婚姻变化等现象也随之而生。针对这些问题,邓小平同志严厉批评党内滋生的、腐化堕落思想,提出“关键是把党的组织整理好”。他强调,“联系群众是我党的生命”,要求“把党公开”,“让群众来监督”,“严格党的支部生活”,建立和加强“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和政府的监察委员会”。为进一步从思想根源上解决问题,他反复强调理论学习的重要性,指出党员要想少犯错误,前进得更快,不迷失方向,就必须学习思想即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统一的思想,“使自己成为名副其实的共产党员”。

始终坚持统一战线,不断扩大党执政的群众基础。统一战线是我们党取得中国革命胜利的三大法宝之一。邓小平同志非常注意发挥统战工作的重要作用,明确指出统战工作是我们党的总路线总政策的一部分,是要贯彻到底的。他强调,要重视发挥派和民主人士在人民政权中的作用,争取少数民族特别是上层人士对共产党的拥护,采取既团结又斗争的方法化解民族资产阶级与工人之间的劳资矛盾。他提出,团结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少数民族、海外华侨和其他爱国分子的“最好形式”,是“各界人民代表会议或人民代表大会”,“而且要选出一个协商委员会进行经常的协商”;做好这些工作的关键之一,是“共产党员要善于以谦逊诚恳的态度与党外人士共事”。他还提出,“民族工作的中心任务是搞好团结,消除隔阂”,特别强调“要采取非常稳当的态度”,“要同少数民族商量”。这些正确主张的实施,及时地消除了民族之间的历史隔阂,有力地促进了民族团结,有效地巩固了党执政的群众基础,为西南开展大规模的生产建设创造了安全稳定的环境,使我们党在西南地区“站住脚跟”。

推进伟大事业的重要思想指导

邓小平同志在领导中共中央西南局时期提出的思想、观点和主张,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形成的邓小平理论的重要思想渊源,对于我们在新世纪新阶段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努力探索科学发展、共建和谐之路,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于尽快恢复和发展经济的思想。邓小平同志立足于为新中国奠定最重要的物质与技术基础的历史使命,领导中共中央西南局以强有力的措施整顿社会经济、稳定物价,国民经济迅速得到恢复,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均超过历史最好水平,确立了以国营经济为领导地位、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体制,奠定了党执政的经济基础。邓小平同志在这一过程中提出并实践的“发展生产,交流城乡”的思想,对于我们今天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于政权建设和民主改革的思想。邓小平同志领导中共中央西南局迅速建立起无产阶级领导的、各革命阶级参加的各级人民政权,经过清匪反霸、镇压反革命、解散反动社团,巩固了人民民主的社会新秩序;延续千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摧毁封建势力,禁绝烟毒、娼妓和,改造乞丐,迅速涤荡了旧社会遗留下来的污泥浊水,彻底地完成了民主革命的任务。学习运用这些经验,有助于我们深化对中国特色政党制度和人民民主有机结合的规律的认识,创造出既符合人类进步潮流又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人民需求的民主发展道路。

关于文化建设的思想。邓小平同志十分重视宣传思想工作,认为“宣传工作就是一切革命工作的粮草”。他把宣传思想工作作为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手段和方式,又把它作为党在执政条件下提高领导水平、提高执政能力的重要手段。他提出,“拿笔杆是实行领导的主要方法。领导同志要学会拿笔杆”;要实行“新民主主义的,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人民政府的文化教育工作,应以提高人民文化水平,培养国家建设人才,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为主要任务”。这些重要思想,是我们今天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丰富思想养料。

西南中心小学范文4

关键词:电子书包;教学设计;方向与路线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2)24-0071-03

一、概述

本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必修)》二年级下册第二章第三节的内容,课名是《方向与路线》,涉及“辨认方向”和“认识路线”两小节的内容,本课时只讲第一部分内容。

本单元的内容属于新课标提出的“空间与图形”范畴中“方向与位置”领域的教学内容,它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进行数学学习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学生在之前已经学会用左右、前后、上下等术语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学会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辨别,本节课的学习主要是让学生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个方向,并且能够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出其他的七个方向,会用表示方位的词语描述物体的位置。

二、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平面示意图,能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个方向;

(2)结合具体情境,能辨认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个方向;

(3)能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北)来辨认其余七个方向。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创设情境——教师引导——学生练习”来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思考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在观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认识到许多实际问题可以借助数学方法来解决,并可以借助数学语言来表述和交流,培养学生对数学的亲近感。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个方向,能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七个方向。

2.教学难点

本课的教学难点是在具体情境中以不同物体为参照物来辨别方向。

四、教学模式与策略的选择与设计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笔者采用以学生活动为主导取向的师生交互式教学方式。学生通过一系列既联系生活实际又具有真实性的活动建构新知,让数学学习真正成为师生互动交流的一个过程展示。在这个过程中笔者采取“复习旧课、引入新课——创设情境、领会新知——启发引导、巩固新知——变式练习、提炼升华——概括总结、布置作业”五段模式来进行教学。

五、学习资源与工具设计

本课采用网络多媒体环境实施教学,需要准备的学习资源与工具包括建筑物平面示意图、动物园辨别方向的交互式动画、方向板的电子图片、地图辨认方向的交互式动画、课堂练习和拓展阅读的电子书包资料。

六、教学过程

1.复习旧课,引入新课

复习上学期学习过的有关东、南、西、北的相关概念,教师展示一张只有东、南、西、北建筑物的图片,让学生辨别四个方向。

之后教师呈现出新的图片,让学生进一步辨别新增建筑物的方向,从而引出本节课所要学习的东南、西南、东北、西北的概念。(见图1)

2.创设情境,领会新知

教师利用课前准备好的Flash(见图2),创设动物园情境,选择中心点与参照物让学生辨别彼此之间的方向,同时变换中心点和参照物,让学生学会对方位的表达、领会所学知识。之后,教师将此Flash通过电子书包云端书柜推送至学生机上,学生借助电子书包独立练习体会知识点,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

3.启发引导,巩固新知

(1)借助电子书包让学生制作方向板,教师可实时提供帮助

利用电子书包的云端书柜,将未完善的方向板图片发送至学生机,学生在自己的书包上填写方向板上所缺内容(见图3)。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教室控制”功能显示该教室权限内所有已正常登录的学生机画面,可实时观察到学生的制作过程,帮助学生完成方向板的制作。放大监控页面,提供画面点选功能以便放大,教师可以选取某个学生的PAD界面和全班学生共享交流(见图4)。

(2)通过对地图上方位的辨认,巩固对新知的理解

借助课前准备好的Flash(见图5),教师拖动左下角方向板至地图中,选定一个中心点,让学生在地图上借助方向板辨认方向,回答如下问题。

①四川在北京的(

)方向。A.东南

B.西南

C.东北

D.西北

②吉林在北京的(

)方向。A.东南

B.西南

C.东北

D.西北

③台湾在北京的(

)方向。A.东南

B.西南

C.东北

D.西北

④陕西在北京的(

)方向。A.东南

B.西南

C.东北

D.西北

(3)利用制作好的方向板,体会在实际生活中辨认方向

教师引导学生利用做好的电子书包方向板示意图,在实际生活中选定一个指定的方向和中心点来辨认教室及周围建筑物的相关方向,将方向的辨认由课本上的平面图转变到生活情境中。

4.变式练习,提炼升华

利用IRS出题系统直接将习题发送给学生,教师监控答题情况,及时纠错,了解学生对新知的掌握情况。活动内容如下:

我们旅游到了一个美丽的小岛,图6是岛上的地图。

1.第一关——快速抢答,答对1题加5分。

小猪说:我想到书店的东南面去逛逛。A. 超市

B. 游乐场

C.书店

D.学校

小熊说:我想到医院的西南面去玩玩。A. 超市

B. 游乐场

C.书店

D.学校

猫头鹰说:我想到居民区的东北面去看看。A. 超市

B. 游乐场

C.书店

D.学校

袋鼠说:我想到居民区的西北面去看看。A. 超市

B. 游乐场

C.树林

D.学校

2.第二关——选择答题,对了加10分,错了扣5分。

罗宾说:我想到游乐场的东北面、超市的西面。A. 学校B.书店C. 医院

D. 居民区

小兔说:我想到学校的南面、菜地的东南面。A. 学校B.书店C. 医院

D. 居民区

小猪说:我想去的那个地方,它的南面有医院,东南面有书店。

A. 学校B.书店C. 医院

D. 居民区

小熊说:我想去的地方在居民区的东北面、超市的西北面。

A. 学校B.书店C. 医院

D. 居民区

教师将提前录入题库的题目通过IRS出题系统派送到学生端PAD(见图7),学生根据题目作答并通过送出按钮将所选择结果发送至教师端。

教师可对学生端的答题时间进行及时监测,对已作答人数和未作答人数进行统计。能够针对答题情况进行查看、统计每个选项答题比例并查看每个学生答题状况(见图8)。

西南中心小学范文5

【关键词】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小城镇;旅游开发;意象

【作 者】林轶,西南民族大学西南民族研究院2010级博士研究生、广西大学商学院副教授。成都,610041

【中图分类号】C95,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54X(2011)03-0182-005

Study on the Image and it’s Elements during the Tourism Development of Towns in Minority Region of Southwest Frontier

Lin Yi

Abstract: The tourism development of minority towns has gotten great development, but few shortages about construction of tourism destination imag Base on the theory of city image, this paper studied the TDI of minority small towns in southwest frontier, and analysed the elements of it. On this basis, the paper chose Sanjiang county of Guangxi as the research objects, and specific analysed the image and it’s elements of the town. All these would beneficial for other Southwest frontier minority towns when they dealt with the problem that how to construct the image during the tourism development.

Key words: Southwest Frontier; minority Towns; Tourism Development; Image

一、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以及城镇化的进程加速,中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已超3000美元,造就了一个庞大的国内旅游市场。对中国旅游业来说,过去30年旅游经济的增长点是城市和乡村这两种终端空间的旅游形式,但未来中国旅游业新的增长点和支撑点将是中等空间范围的城镇旅游。[1]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发展起步于19世纪80年代[2],为了推动旅游业的发展,许多民族小城镇进行了大规模的城镇建设,希望通过特色意象的构建来形成城镇的“可意象性”,从而提高城镇的旅游吸引力。我国西南边疆地区不仅是少数民族的聚居地,而且边貌风情独特,使得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小城镇意象具有了特殊的地缘及文化要素。

二、意象及城市意象理论

关于意象一词,《辞海》中的解释是:中国古代美学范畴。意,指心意;象,指物象。意象即对象的感性形象与自己的心意状态融合而成的蕴于胸中的具体形象。也有学者认为意象(Image)本身是一个心理学术语, 指的是个体知觉的结果, 即大脑对信息进行处理的结果[3],是人们对他所经历的环境所建立的心理图象,或称心理印象[4]。就意象的生成过程而言,意象是认知主体在接触过的客观事物后,根据感觉来源传递的表象信息,在思维空间中形成的有关认知客体的加工形象,在头脑里留下的物理记忆痕迹和整体的结构关系。这个记忆痕迹就是感觉来源信息和新生信息的暂时连接关系。简而言之,就是在全部信息中选择若干印象,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一个心理结构的过程[5]。

19世纪60年代初,美国的城市规划与设计家凯文•林奇(Kevin Lynch),以城市物质空间为对象,研究了人们对物质环境的知觉(即对城市形式的知觉),以及所形成的心理意象。林奇指出,意象的形成是由特性(identity) 、结构( structure)和意义(meaning)构成的[6]。特性是特定场所的特质,特性若不强烈,在意象的形成过程中就会被忽略。另外,意象必须是一种物体的形态,而且能和其它物体发生相互联系,这种相互的关联特征就是结构。意义则是帮助个体来深入连接特质的,当各要素间的关系增多时,人脑中对事物所形成的意象就更加清晰和深刻。

三、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小城镇意象及其构成要素分析

(一)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概况

从广义上讲, 在地缘上, 可以把云南、贵州、广西、四川和五省区纳入西南边疆的地域范围。在历史上, 这些省区大都是人烟稀少、交通闭塞、经济落后的偏远地区。其中云南、广西和三省区属于边疆省区,有着长达上万公里的边境线,且均为民族聚居地。因此,本文中所指的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主要是指云南、广西和。

广西是全国5个少数民族自治区之一,有壮、汉、瑶、苗、侗等12个世居民族。2009年末总人口5092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1959万人,是中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省区。广西共有民族自治县12个,民族小城镇旅游业蓬勃发展。

位于中国的西南边陲,青藏高原的西南部,北邻新疆,东北紧靠青海,东西接连四川,东南界云南,南边和西部与缅甸、印度、不丹、锡金、尼泊尔等国接壤。国境线长达3842公里,是中国西南边陲的重要门户。是全国藏族居民最集中的地区,此外还包括汉族、回族、门巴族、珞巴族、怒族、纳西族等民族。宗教在有着久远而深刻的影响,其中,藏传佛教影响最大,宗教活动成为了大多数居民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

云南东部与贵州省、广西壮族自治区为邻,北部同四川省相连,西北隅紧倚自治区,西部同缅甸接壤,南同老挝、越南毗连,与邻国的边界线总长为4060公里。云南共有少数民族51个,少数民族人口位居全国第二位,其中人口超过5000人并有一定聚居区域的民族有25个。云南省在2005年率先实施了旅游小城镇战略,在小城镇旅游开发方面成绩斐然。

(二)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小城镇的总体意象特征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西南边疆的少数民族小城镇成为了深受中外旅游者喜爱的旅游目的地,具有鲜明而独特的旅游目的地意象(TDI),是提升旅游吸引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对于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小城镇的总体意象特征,可以借鉴城市意象理论中所提及的特性、结构和意义三个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就特性而言,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小城镇在意象建构方面,可以充分利用三个优势。一是特殊的地理位置,主要是西南边疆三省区的边境线与缅甸、老挝、越南相连,位置与印度、泰国等国相邻,具有浓郁的异国风情。以云南为例,云南地处我国的西南边陲,东与广西壮族自治区和贵州省毗邻,北以金沙江为界与四川省隔江相望,西北隅与自治区相连,西部与缅甸唇齿相依,南部和东南部分别与老挝、越南接壤。特殊的地理位置以及发展历史,使得在云南的小城镇中,氐羌文化、百越文化、中原汉文化三大文化进过抵触、渗透、融合, 交织成了一个多元、多层次的文化网络[7]。而在广西,与越南的交界地,由于历史的原因,这里的小城镇建筑至今还遗留着法式建筑的风格。二是多彩的民族风情。在全国55个少数民族中,人口在5000人以上的少数民族在西南边疆地区就有34个,其人口占全国少数民族总人口的约60%。以云南为例,在云南的51个民族中,就有白、哈尼、傣、傈僳、佤、拉祜、纳西、景颇、布朗、普米、怒、德昂、独龙、基诺等15个民族为云南所特有。凭借着多姿多彩的少数民族风情,云南的小城镇旅游得到了蓬勃发展。三是自然风光优美。西南边疆三省区地处青藏高原和云贵高原,自然风光秀美旖旎,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地处青藏高原,地域高亢,景观奇特,藏文化与茫茫雪域高原融为一体,神山圣水,天然而神秘;滇、桂的喀斯特地貌分布广泛,石林溶洞峰丛数不胜数,造型奇特,美轮美奂。总之,西南边疆的少数民族小城镇的总体意象特色可在找准自身优势的基础上,提炼出具有明显可识别性的意象特性。

其次,要注意各意象要素的空间结构。由于旅游者对城镇进行感知并产生意象信息,其主要来源是视觉,而视觉又受到空间的影响,因此,通过优化空间布局来强化意象要素是十分必要的。对于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小城镇意象要素的空间布局,需要考虑以下的几个方面。一是要注意量的问题,特别是那些能充分体现城镇特征的典型元素或符号,要提高其出现频率,做到既保持一定的曝光度,同时又不给访问者造成审美疲劳,起到增强游客的感知度的效果。二是小城镇的空间布局要尊重当地的生产生活习俗,在满足旅游业发展的同时,更要考虑当地群众的实际需要。例如,在地区,小城镇的空间结构与形态要尊重当地居民的,在选址、布局前要进行充分的调研。三是要注意空间结构的协调性,无论是意象要素的数量、规模、体量以及外观等,都要与小城镇的自然与社会环境相吻合,实现人居环境的和谐。

再次,对于意义,则需要强调其独特性、唯一性与典型性。独特性,是指小城镇的空间特质与众不同,旅游者能根据这种独特的意象与其他的小城镇相区别。唯一性,强调的是小城镇意象应清晰明了,避免因信息过乱造成旅游目的地意象混乱现象的发生。典型性要求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小城镇在意象塑造的过程中对意象要素要进行筛选,虽然能体现小城镇特征的要素很多,但要有所取舍,挑选有代表性的,并重点进行打造。

(三)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小城镇意象构成要素分析

根据林奇的城市意象理论,城市意象的内容主要与物质形式有关,这些物质形式具有较强的易识别性或可意象性。“可意象性”,即有形物体中蕴含、对于任何观察者都很有可能唤起强烈意象的特征。由于道路、边界、区域、节点、标志物这五个要素对于城市的可意象性起到关键的作用,林奇将五种要素归纳为城市意象中物质形态研究的五种元素。(如表1)

道路:由于道路是意象中的主导元素,旅游者是通过在道路上的移动来观察城镇,因此,道路的布设要与其他要素相关联。除了满足道路的交通功能外,还要注意它的意象功能。道路包括机动车道、步行道等,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小城镇中的道路系统,可通过对道路两旁的路栅、路障、坐椅、电话亭、邮筒、垃圾箱、公交站亭、路灯、植被、交通标志、路标、路牌等城市家具赋予当地的民族传统文化特色,以达到对旅游者视觉感官的刺激。

边界: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小城镇的边界,可以是自然的山川河流,也可以是人工修建的山门、路碑、门楼等,关键是要使旅游者能产生进入或离开的明显感觉,使其成为旅游者对小城镇意象形成的开始或终止。

区域:区域是属于二维平面的范畴,是独立空间的再次分区,西南边疆的少数民族小城镇中也有不同的功能分区,这种区域就形成了一种特殊意义的环境关系。如城镇中的祭祀区、集会场所、居住区和劳作区等,不同的区域具有不同的“场域效应”,共同构筑了城镇特有的民族文化和民族景观。

节点:节点是观察者能够进入的具有战略意义的点,是人们来往形成的集中焦点。节点可以是区域的核心,也可以是联系不同区域的中心点,像许多民族小城镇中用于集会的广场、具有民族特色的桥梁以及重要道路的交叉点等等。

标志物:标志物是点状参照物,可以是定义简单的有形物体,如侗族的鼓楼、风雨桥,藏族的白塔、傣族的缅寺等。标志物的选择与培育,要与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小城镇的总体意象特性相一致,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使旅游者对该城镇的感知得到强化与提升。另外,标志物不应过多过杂,应具有代表性,能让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

四、以三江县为例的具体分析

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北部,为广西柳州市下属辖县之一。由于占据湘、黔、桂三省(区)交界处,故为桂北边陲经济、社会、文化交往的重要门户之一。近年来,由于民族风情旅游日益升温,且县城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优越,三江旅游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已成为县域经济新的产业增长点。2009年,全县旅游总人数85.35万人次,旅游社会总收入3.15亿元,国际旅游创汇收入610万美元(数据来源于三江县旅游局)。旅游业被确定为三江县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并通过大力发展以侗族文化风情与优美山水生态相结合的民俗生态旅游产业,将三江建设成为旅游强县。

由于三江侗族自治县是一个民族自治县,地处于黔东南、湘西和桂北侗苗瑶等少数民族聚居地核心位置,侗族地域文化圈的边缘,使得三江在长期的民族迁徙过程中,形成了现今县城以侗族为主、多民族共存的民族分布特点。因此,三江县城的总体意象特征应体现其“侗文化”特性。同时,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县城的经济社会得到了全面发展,已由原来的传统侗族小县城向现代化城镇迈进。由此,三江县确立了“特色立城”的理念,将县城的总体意象特征定位为“侗族都市”,充分体现了三江县城的特性,具有独特的意蕴。

在总体意象特征的导控下,依据凯文•林奇的城市意象理论,三江县对古宜镇的意象要素进行了建设。

道路:对古宜镇的道路进行了规整,特别是道路两边的垃圾箱、路灯、公交站亭等赋予了侗族元素。从侗族建筑、服饰、传说等多渠道提取文化符号,建设了“侗乡大道”,使得道路不仅是交通通道,还是侗族文化的载体。

边界:古宜镇的主要边界是浔江及城市周边山体,因此,县城在滨水空间的打造上,立足于三江的历史,传承滨水空间特有的“侗族风格”,采用在水系环境基础上建构城市系统的结合方式,以保持地域文化的个性。

区域:在三江城区,鼓楼广场就是城市意象中的典型“区域”。鼓楼广场,除了展示侗族人民的智慧和灵巧外,同时也发挥了其作为侗族的活动中心以及村民议事、典礼、迎宾和歌舞娱乐的公共场所的功能。此外,根据城镇区划和旅游功能,县城又分了河东区、河西区、河北区和大洲区。

节点:古宜镇的节点主要有山门、客运站、城市入口广场等。为此,县城已建设了出入口“凉亭”、“萨坛”等一批具有浓郁“侗味”的工程项目,精心打造具有独特风貌的“大侗寨”。

标志物:三江县城具有代表性的标志物有颐和鼓楼、三江风雨桥、侗乡鸟巢等。鼓楼,是侗族村寨的标志和灵魂,颐和鼓楼还是世界上最高最大的鼓楼;风雨桥是侗族建筑艺术中的典型代表之一,也是侗族历史和文化的映照,三江风雨桥桥长和规模均为世界之最,堪称世界第一风雨桥;还有“侗乡鸟巢”,即中国东方竞技斗牛场,荣获了大世界基尼斯之最的称号――最大的主体为木结构的侗族特色场馆,是一座集斗牛、民族歌舞表演、文化娱乐于一体的综合性场馆。

五、结语

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小城镇特殊的地缘及文化特征,具备了形成独特的旅游目的地意象的基础条件。三江县城在塑造整体风貌意象的过程中,考虑了城镇的“历史积淀”、“形态延续”和“有序演进”三大特点[8],体现了对民族文化和城镇发展的尊重。但同时也要注意规划建设的一致性,避免因多头操作、重复建设而造成的浪费;要注意控制风貌元素的数量、功能以及空间布局,以免因多而杂的要素的聚集影响旅游目的地意象的最终形成;再就是要协调好各方的利益关系,统一城镇总体意象的宣传,避免“信息过载”[9]所造成的旅游目的地意象混乱现象的发生。

总之,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小城镇在旅游开发过程中,要将总体意象特征的定位与其历史、地理及文化等各方面进行综合考量,正确处理好外来与本土、传统与现代等方面的博弈关系,避免那种单纯为了旅游业的发展而盲目进行的意象改造或塑造行为。

参考文献:

[1]李柏文,田里. 中国小城镇旅游研究综述[J].旅游论坛,2009(5):678-684.

[2]杨懿等.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城镇发展研究[J].生态经济,2010(2):105-108.

[3]李宏. 对旅游目的地形象概念的两种理解[J]. 旅游学刊, 2006(6): 9.

[4]刘沛林. 古村落:和谐的人聚空间[M]. 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1997.

[5] Reynolds W H. Therole ofthe consumer in image building [J]. 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 1965, 7: 69-76.

[6] (美)凯文•林奇.方益萍,何晓军译.城市意象[M].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1.

[7]范颖,李莉萍,丘连峰. 云南品牌,云南特色――浅析云南特色小城镇营造[J].四川建筑,2005(12):45-46.

西南中心小学范文6

《邓小平手迹选》是中央档案馆从浩瀚的档案资料中精选出邓小平在1926年至1992年间的珍贵手迹共298件汇编而成的。内容包括题词、题字、书信、文电、批示、提纲几大类。这些题词、批示、文电和书信等,不仅具有较强的

思想性,而且具有很强的史料价值。譬如,收录其中的邓小平1949年8月17日致陈修和的信和1952年4月17日致孙志远的信,就是两封极为珍贵的档案,是研究成渝铁路历史的两份重要史料。

解放大西南和建设大西南,是邓小平波澜壮阔的一生中的重要一页。1949年11月至1952年7月,邓小平担任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一书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政治委员、西南军区政治委员和西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等职。他同刘伯承、贺龙领导第二野战军和第一野战军第十八兵团,迅速消灭了盘踞在云、贵、川、(西)康四省的90多万国民党反动武装。随后,以他为首的中共中央西南局带领西南人民迅速改变了西南地区的混乱状况,开创了西南地区稳定、发展的新局面。在西南,邓小平屡建殊功,功勋卓著,显示了卓越的政治才能。主持修建新中国第一条铁路——成渝铁路,就是其中光辉的一页。

修建成渝铁路是西南局为建设新西南的一大举措。在进军西南之前,刘伯承、邓小平就常说,我们到了四川一定要把成渝铁路修好。1949年六七月间,邓小平在上海市市长陈毅家里,两次同陈毅的堂弟陈修和谈到修建成渝铁路问题。陈修和早年毕业于法国高等兵工学校,曾任国民政府军政部兵工署专门委员,沈阳第九十兵工厂总厂长。他熟悉清政府特别是国民党政府曾计划修筑成渝铁路的一些情况。邓小平邀请他一起到四川去修建成渝铁路。陈修和说,他不久将赴北平参加全国政治协商会议。在这种情况下,邓小平就请陈修和物色一些兵工技术人才,写一份关于修建成渝铁路的意见书。陈修和欣然应允,并表示8月中旬交差。到了约定时间,邓小平即派人手持他的亲笔信找陈修和接洽办理相关事宜。这封亲笔信,就是《邓小平手迹选》收入的1949年8月17日邓小平给陈修和的信。

1949年12月31日,时西南战争还没有完全结束,邓小平在主持西南局常委办公会议上决定,“兴建成渝铁路,造船修建码头。”1950年1月2日,邓小平在向中共中央报告重庆解放一个月后西南的情况和建设新西南的计划时,特别提出“着重于修成渝铁路”。这一决策,反映了西南7000万人民的愿望,很快得到中央人民政府的批准。1950年6月15日,在西南军区大操场举行了成渝铁路开工典礼。邓小平在会上以高亢热情的话语,鼓励大家去进行新的战斗。他说:我们进军西南,一开始就下定决心,要把西南建设好,而建设西南首先要从交通建设抓起。今天开工修筑铁路,是在经济十分困难的条件下进行的。为把事情办好,我们调出一部分军队参加修路,同志们是开路先锋!他号召大家要学会修路技术,尊重技术人员。一定要把成渝铁路修好。

上一篇教师散文

下一篇生态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