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动语态讲解范例6篇

被动语态讲解范文1

关键词:中学英语;教学改革

很多学生都是充满了新鲜和兴趣来接触英语这一门课程,一个新鲜有趣的单词,一句及其简单的日常生活用语,都能让他们快乐好一阵子。随着知识的逐步深入、难度的不断加深,一讲解抽象的语法时,学生就感到困惑。什么e百分、好记星等学习辅助工具、参考书买了一大堆,可就是没有多大效果。平时教师讲了不少的语法知识,练习也做得不少,但就是考试时老出错,总觉得杂乱繁多,一听语法就头疼,一看语法就疲倦。于是就在枯燥乏味中慢慢失去兴趣产生厌恶然后放弃。而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也会觉得语法教学很棘手,自觉教得再清楚仔细,简明扼要,学生真正掌握得却很少,在公开课上也尽量避开语法教学。那么怎样学习英语语法既轻松有趣,又能有效掌握及运用?以下是笔者结合平时的教学实际,得出的图画对比和游戏竞赛法、形象的类比法、用“公式法”讲解被动语态这三种语法教学方法:

一、图画对比法和游戏竞赛法

在九年级语法中要向学生讲授while和as(当……的时候)的特殊用法,由于八年级时学过when的用法,所以学生经常会混淆。其实,可以采取一个比较有趣生动、又能训练学生对其应用的方法。

通过边看图画边解说以及对关键字词标上记号,学生很快就能明白当一个动作在进行另一个动作也在进行时通常用while连接(应强调动作不分先后,while也可与状态动词连用)。当两个短暂动作同时发生时,通常用as连接(应强调动作的同步性及短暂性)。当一个动作在进行的时候,突然发生另一个动作,while与进行的动作相连,而as则与突然的短暂动作相连(应强调用while与as不能同时使用)。只需进行适当的练习来巩固加强,而无须多做其他不必要的解释。如果给出一些词语,对班上的学生进行分组,用while和as将所给词语编辑小故事,看哪一组又快又精彩,然后给予一定的奖励。这样学生既能学到应学的语法知识,又能使知识得到应用,有趣又不会感到枯燥乏味。

二、形象类比法

有的同学说:“Nice to meet you! How do you do? What’s your name?很简单嘛!可是,什么句子要按主谓宾陈述语序,什么间宾直宾,什么名词既可以做主语又可以作宾语,有时还可以做定语,简直就是一头雾水,搞得我句子该怎么说都不知道了。” 其实对于初学者刚接触句子结构时,不需要讲得太过于死板,太过于复杂。最基础的就是要清楚熟悉句子是如何按照一定的潜规则连接形

成的。

虽然这样的形象类比教学法并不准确、全面,但是通过生活中的家常事来诠释句子结构很形象,让学生在第一感觉上就会觉得学句子结构原来如此普通却十分有趣。也就是因为形象,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并可以尽快掌握,不易忘记或混淆,而且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就会主动地培养变复杂为简单的意识。

三、用“公式法”讲解被动语态

在英语语言中,被动语态是极常见的语言现象,人们进行语言交际,离不开对被动语态的使用,熟练掌握被动语态也为下一步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在动词-ing形式,不定式等结构中,都有被动式,都需要运用被动语态的知识去理解。被动语态(passive voice)是初中英语学习的重难点之一,也是同学们容易出错的语法项目。那么,怎样用“公式法”简化被动语态呢?

(1)牢记被动语态的基本结构形式,即be+及物动词的过去分词(简写为:be+PP.)。这是也是学好被动语态的基础。

(2)进一步掌握被动语态的时态变化。这是被动语态的一大难点。这时,不但要学生掌握be在各种时态中及各种句型中的变化,还要学会灵活运用助动词be的不同形式。

(3)最后一点是记牢过去分词,尤其是不规则动词的过去分词。把不规则动词的过去分词分门别类,使其趋于系统、条理化。例如:根据不规则动词的原形、过去式、过去分词的规律,把它们分为:

AAA型,如let, let, let;

ABB型,如hear, heard, heard;

ABC型,如see, saw, seen;

ABA型,如:come, came, come。

从以上各种时态的被动语态“公式”中可以看出,只要把被动语态最基本的结构“be+过去分词”与时态结构结合起来,攻破被动语态这个中学阶段的语法堡垒将不费吹灰之力。

被动语态讲解范文2

关键词:初中英语教学;被动语态;任务型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03-0096

我国英语开课的时间相对来说比较缓慢,接触英语的时间较短,比如有的学生小学快毕业才开始学习英语,这就导致很多学生的英语基础比较薄弱,上了初中课程急剧增加,没有充裕的时间去补习英语,因而造成很多学生英语跟不上,上课时出现睡觉、说话、不认真听讲等状况,而且被动语态又属难点,教师还运用传统的任务型教学法来进行讲解,就使问题更加凸显。

一、被动语态的含义研究

顾名思义,被动语态说的就是被承受者,它的意思与中文的实际意义有潜移默化的关系,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会暴露出诸多问题,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这些问题:

1. 有很多学生呈现的最直接的问题就是,英语起步高,无法掌握词汇量,能掌握的语法知识更是寥寥无几。教师的教学方法太过死板,没有丝毫变动,无论讲到哪一节教学方法都是一成不变,学习要找到方法,同样学习英语也要掌握方法和技巧,包括什么时候应该做复习资料,什么时候应该记单词和语法,甚至细致到要用什么样的方法去记,这些都要经过仔细的研究。每个人都经历过学生时代,对学习英语相信都有一定的心得,学习英语有一个最重要的环节就是要做到这八个字:先看后听,心中有数。学习英语除了要注意阅读理解、完形填空以外,最应该注意的就是听力题,一不小心就全盘皆输,所以当我们在做听力的时候,拿到卷子的第一反应就是先看一下与之相对应的选项,这样做题时就会容易很多。

2. 教师的思维要足够活跃,能够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遇到不知道的单词要善于发挥猜的能力,要学会自己先动脑,如果实在想不出来再向教师进行请教,学生要善于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要掌握丰富的词汇量,单词的积累是学生学习英语的最直接途径。在学习被动语态的同时,丰厚的词汇量会让你在进行句式转换时方便很多。被动语态是由“助动词be+及物动词的过去分词”构成,在很多时候被动语态都会极力强调动作的执行者是谁。在教师进行相应的讲解之后,学生要及时对教师所讲的内容进行消化吸收。

3. 词汇量的匮乏是直接影响英语成绩提高的重要阻碍,很多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都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不记得单词的意思或写法,诸多方面都可谓是疑点重重,却又苦于找不到解决的办法,很多学生面临的问题又是记不住语法,有的又是记住了语法却不知道该怎么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协助学生解决这一问题。现在是网络信息时代,我们要培养学生学会运用互联网工具来学习英语。现在很多手机都有语音或是录音模式,为了提高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要加强让学生自己用手机进行语音录制,录完后自己再反过来听一遍,久而久之就会养成自觉的习惯,而且学生听到自己在手机里读的声音,就会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早晨是空气最清新的时候,也是记忆力最强的时候,这个时候学生可以背单词和记语法,并在此过程中进行有针对性的实际应用。

4. 英语在中国学生生活中的应用不是很广泛,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母语,在自己国家的领土上都是使用母语,而不会使用他国语言,所以英语没有得到有效的应用。无论是对被动语态的学习,还是对其他语法的掌握,都只能靠在课堂上的吸收和掌握,课余时间都运用到数理化等课程上了,没有进行及时的巩固,所以总是会出现这样一种状况,今天刚新学的知识,明天上课时教师问起就已经忘了,长时间地进行重复,到最后连最基本的语法也没有掌握,地基没有打牢,就会出现这种情况,教师越往上讲,那些知识你就更加]有办法吸收,导致最后英语呈现的状况就是零基础,学和没学真的没区别。除了语法以及词汇量的掌握之外,还要加强阅读能力方面的培养,在各种测试中,阅读理解都占了相当大的分值,所以加强阅读能力方面的培养是十分必要的。

二、结束语

在英语被动语态的学习中,我们每个人都会面临不同的困难,为不断加强英语成绩的提高,积累更多的词汇量,使学习英语变得更加容易,我们要在课堂上用英语与教师进行交流,尝试每天早上用英语口语和英语教师,还有同学进行交流、问好。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学习中,不断提高对英语的使用量,尽自己的能力为学习英语塑造良好的环境。相信看过电视剧《元帅》的人都见到过这样一个情节,元帅从一个没有丝毫俄语基础的人,变得能用流利的俄语与他人交流。笔者时常在想元帅是怎么做到的,其实就是一个问题,学习语言的环境,因为每天都会用俄语与他人交流,所以在这种心理极具膨胀的情况下,他就会促使自己努力去学,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又能够时常与身边的人用俄语交流,所以就会学得很快,有了学习语言的环境,当你学过的东西每天都有人帮你回顾,自然也就学得快,也就能很好地掌握。俄语如此,英语自然也不例外。

参考文献:

[1] 刘庆艳.初中英语语法教学的理念与实践[J].文理导航(中旬),2011(10).

[2] 王友萍.初中英语语法教学的影响因素[J].中学英语园地(教研版),2011(2).

被动语态讲解范文3

关键词: 培养兴趣 发掘潜能 计划性 针对性

笔者认为初三英语课堂更需要优化,更要注重持续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当然兴趣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而要持续不断地进行。教师应做到备学生、备教材,设计好每一节课,使其具有趣味性。

根据多维智力理论及中考试题形式,初三复习课堂宜开设多样化课型,各课型在学思想的指导下,自成体系,各具风格。英语教师在各课型课堂教学模式方面进行了不同层次的研究,各课型的教学模式呈现出灵活实用、丰富多样的特点。各课型之间同时相互渗透,相辅相成,如听、说相互转换,说、写相互铺垫,等等。教师要彻底摆脱“一本教材教到底”的陈旧观点的束缚,力求课堂教学资源多样化,选择性地运用教材中有价值的内容,大量补充适应各阶段反映情况要求的实用教材,利用网上下载的大量有益材料为阅读服务,等等,扩大课堂教学资源的选择范围。多渠道辅助教学资源的搜索与积累,为课堂教学信息输入的大容量高密度化提供更直接的帮助,扩大课堂教学的知识界面。例如:把主动语态变为被动语态,是初中学生必须学习和掌握的语法知识,那么我们就必须系统地向学生讲解。归纳为:

1.主动语态变为被动语态,把主动语句中的宾语变为被动语句中的主语;主动句中的主语在被动句中作介词“by”的宾语,构成由“by”引导的短语;或作介词“in”的宾语,构成地点状语。主语是人,就用“by”短语,主语是地点,可用“in ”短语。例如:

主动:Students play football in most middle schools.

被动:Football is played by students in most middle schools.

主动:They built the big building in 1992.

被动:The big building was built by them in 1992.

2.主动语态句中有直接宾语和间接宾语,变被动语态时,有两种变法,即把指人的间接宾语作被动句中的主语,注意要把主动语态中的宾语人称代词变成主格人称代词,作被动语态句中的主语,指物的直接宾语保留不动,或指物的直接宾语变为被动句中的主语,间接宾语保留不动。例如:

主动:We gave the foreign friends a warm welcome.

被动:The foreign friends were given a warm welcome by us.

3.如果主动语态中的宾语含人称代词、名词,并有名词、形容词的主语,宾语补足语保留不动,在被动句中充当主语的补足语。例如:

主动:We made him our monitor.

被动:He was made our monitor.

主动:They keep the room clean.

被动:The room is kept clean(by them).

4.被动语态句中的时态应与主动语态句中的时态一致,如果主动语态中的时态是现在(过去)进行时,应特别注意,被动语态中的进行时中要用being。例如:

主动:They are building the bridge.

被动:The bridge is being built.

主动变被动速记口诀:

主变被,很简单,原宾改主放前边。

紧跟变化be动词,原动变过去分词,

原主语,不能去,by引导后边留。

一进入初三阶段,教师要先根据复习的内容和复习课时,制订出切实可行的复习计划,详细地写出复习课教案,并注意复习内容的系统性,对已学的知识系统进行归类。例如:语法内容在教学过程中一般都是化整为零,分散在各课,在复习时就将它们聚零为整,把几种动词时态放在一起复习比较,表示相近意义的结构放在一起进行识别。

在后阶段的课堂上,要把复习重点放在学生的难点、弱点上,以及易出错或失误的内容方面上,努力做到有的放矢。把一般复习和重点复习结合起来,通过一般复习重复已学的内容,帮助学生记忆。而重点复习则针对学生容易混淆或感到困难的项目进行重点讲解,并着重进行复习性练习。如在时态方面,一般现在时与现在进行时,一般过去时与现在完成时,一般过去时与过去完成时,以及have been与have gone/left的区别,等等,着重进行讲解、比较和练习。 课堂上坚持精讲多练、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努力使“重复”变为生动积极的“再现”,寓能力培养于整个复习过程之中,切忌教师“垄断”复习课堂。复习课上要注意加强学生的操练活动,让学生多动脑筋思考问题,让他们尽可能多地举些例词、例句,使他们训练掌握语法的用法。每项语法的例词、例句举过之后,由学生自己找出并归纳语法规则或在运用时应注意的地方,以加深印象,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在几项语法做过之后,让学生认识它们之间的关系,获得比较系统的语法知识,最后教师给予回顾总结。

初三英语教师应认识到除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强化课堂教学效果之外,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要有机地结合起来。教师授教之功在引导,重在转化,妙在开窍。教师必须调动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引导学生运用正确的方法、良好的习惯来学习。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样才能真正强化初三英语复习效果。

被动语态讲解范文4

关键词:跨文化;相遇;交谈;理解问题

跨文化语言交流是指在“跨文化相遇”(intercultural encounter)中有着不同语言文化背景的人们所进行的交谈,谈话的双方所使用的语言对于一方来说是母语,而对于另一方来说却是外语,也可能对于双方来说,这种语言均不是自己的母语。本文只讨论一方是母语讲话人,另一方是外语讲话人的情况。双方对于交谈所使用的语言具有不同的语言能力(linguistic competence)和文化背景,因而在交谈中经常会出现理解问题。谈话是双方面的,理解达成与否取决于双方。本文试图阐述跨文化相遇中的理解问题,从谈话双方出发对于理解问题的产生进行分析,说明双方为解决交谈中的理解问题所采取的策略,提出语言理解是涉及多层面的动态选择。

一、交谈中的理解问题

跨文化相遇指语言、文化背景各异的人不期而遇,在这种不期而遇的碰面中交谈的内容具有不可预见性,尤其对于讲外语的谈话者来说,他们无法预见会谈中可能碰到的词汇、语法等内容。因此,理解问题或多或少会出现在这种不可预见的跨文化的交谈中。在跨文化相遇中说话双方完全理解,交流与沟通顺利进行的情况不能被称之为问题,在此讨论的理解问题是指听话人在理解说话人的话语时表现出来的听不懂(non-understanding)和误解(misunderstanding)的情况。

听不懂是听话人能听懂的话语有限或者完全听不懂,也有可能由于遇到突然的话题转换(topicswitch)导致听话人不知所措。

当说话者之间出现部分或完全的、暂时或长久的理解错觉时,误解就这样产生了。误解是母语讲话人和外语使用者对同一语言单位赋予了不同的意思。听话人对于所听内容得出了他觉得言之成理的一种意思,但事实上却不是说话人所要表达的意义。

在跨文化相遇中出现听不懂或误解的理解问题时,双方的交流可能出现不同的结果。当谈话一方或双方均发现交流中存在理解问题时,一方或双方可能针对问题进行解决,交流可能被继续进行了。有时,也可能由于无法解决理解问题,比如讲外语的说话人完全无法理解母语讲话人的话,交流被迫中断了。还有一种可能的情形是对话双方均没有意识到交流中出现的误解,交流的思路没有被中断而是继续了下去。例如,在洗衣店讲法语的智利人berta询问窗帘的清洗问题,而母语是法语的店主回答她的是床罩的价格。他们都没有意识到误解的存在,交流继续进行了。

区分听不懂和误解这两种情况并非易事。听不懂与误解之间没有绝对的界限,尤其是误解,它通常是讲外语的说话人对于自己听不懂的内容作了假想、主观臆测。

二、理解问题的产生

在跨文化相遇中出现的理解问题可以归因于语言、会话原则以及文化的差异。

首先,理解问题可能出现在语言层面,例如词汇层面。如果没有词汇基础,语言交流必然受阻,当然会出现理解问题。彼此语言不通、完全无法进行交流的情况没有讨论的意义。在此讨论的情况是交谈整体来说可以进行,只是因个别词汇造成的语言理解问题。比如,土耳其人mahmut。在荷兰应聘一家面包店工作时,对话一直十分顺利,但是当店主告诉他“必须先接受体检”(moet noggekeurd worden)时,mahmut不知道“gekeurd”(检查)这个单词的意思,交流被暂时中断。当作为母语讲话人的店主给出“检查就是你要看医生,看内科医生”的释义之后,交流又继续进行了。

除了完全听不懂词汇带来的理解问题之外,还有因为误听词汇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导致的误解。误听是误解的一种情况。这类问题的共同点是听话人对于一个或数个语音要素认知有偏差。如意大利人angelina在面试时把德语zuerst(第一件事)听成zu essen(吃饭)了。这是她自己假想的、猜测的。当听话人认为理解的内容是谈话内容的延续,比说话人实际表达的话语还要连贯时就有可能出现误听,听话人可能会按照自己认为母语讲话人会沿着的谈话思路作答。误听的产生常常是有其诱因的,比如,当母语讲话人的话语中有与前面话语有关联的要素(指称的、时间的或空间的等等)时,听话人可能会对所听到的话语产生误听。这些要素会给讲外语的听话人带来理解方面的错觉,由于不是完全能听懂,所以就凭借自己听到的只言片语联想、发挥地去理解了。另外,母语讲话人语速太快、讲话含混或发音不清也容易造成讲外语的听话人误听的情况。

语言的其他层面也会带来外语听话人在跨文化相遇中的理解问题。内嵌句子等比较复杂的语法结构,省略的话语诸如使用代词、口语中的缩略式、弱读的元音等都会造成外语听话人一定的理解困难。

其次,语言交流背后隐藏着的比较模糊的会话原则也能带来跨文化相遇中的理解问题。语用学家发现人们在交谈时遵循一定的会话原则,如合作原则(cooperative principle)和礼貌原则(politeness principle)。在跨文化相遇中尤其以礼貌原则、人的面子问题所带来的理解问题具有普遍性。会话时的礼貌原则实质上就是谈话双方对于面子(face)问题的关注。面子是我们在公众面前的自我形象(self-image)。这种自我形象包括正面子(positive face)和负面子(negative face)。正面子指我们需要被他人接受、喜欢。人具有社会性,需要他人的认同,面子就体现了人对他人的需要。负面子指我们独立行使行为的权利,我们的行为不受到他人的胁迫等等。礼貌是人们有保全面子或自我公众形象的需要的意识。正礼貌(positive politeness)是要在一个社会群体中有被接受、重视和喜爱的自我形象。负礼貌(negative politeness)是要维护不受他人强加的意志影响,拥有作为一个自由人的自我形象。礼貌原则是我们在与他人进行谈话时表现出来的对他人面子的关注,从礼貌的角度出发不威胁他人的面子,不让他人丢面子。同时,对于谈话的另一方来说,他也要关注我们的面子,即也要给我们面子,不让我们丢面子。

面子问题充分体现在跨文化相遇的理解问题中,说话双方有时为了保全对方的面子,为了表现有礼貌而选择终止谈话。例如,智利人berta到了法国一家木材店,她想把家里的搁板加工成自己想要的尺寸,但是她听不懂木材店老板问她的有关尺寸的专业问题。由于不愿意在公众面前承认自己没有听懂,她试图保住面子,没听懂却仍答非所问地说着自己想把这些搁板安装到墙壁上的想法。她的回答与店主的问话内容不一致,berta的停顿和迟疑将自己的理解问题暴露无遗。店主看到她尴尬地犹豫和沉默,为顾及她的面子,没有再问什么。berta很尴尬,担心再次出现听不懂的丢面子的情形,所以既不想重复自己的问题,也不想再问任何问题了。他们的交谈不了了之。

第三,从讲外语的谈话人角度来看,还要考虑作为非母语使用者,他的母语文化背景对于跨文化相遇的影响,即文化因素在跨文化相遇中的作用。如摩洛哥人fatima在与负责住房问题的官员用荷兰语进行交谈时,很长一段时间保持沉默,表现得很不合作。她沉默的原因是她觉得必须对自己不认识的政府官员讲自己的私生活,如一个房间里有几个孩子睡觉,对自己来说是侮辱。由于fatima的沉默,那位官员不知道哪里出现了问题,交流受到了阻碍。由文化差异导致的理解问题是最难解决的。这位官员如果认为fatima的外语语言能力是她无法回答的原因,相互的误会不会很深。但是,如果他从fatima前面的交流认定她有足够的外语语言能力回答他的问题,而她却保持沉默,那么他多半会认为这种行为比语言问题严重得多,误会将会比较深。

从跨文化语言交流中产生理解问题的上述三个方面看,语言层面的问题是比较容易解决的,会话原则和文化差异带来的理解问题则比较难解决。下面讨论谈话双方在解决跨文化相遇中的理解问题时通常采用的策略。

三、理解问题的解决

在跨文化语言交流中出现理解问题,谈话双方均负有一定的责任。事实上,出现理解问题时,谈话双方都不会采取袖手旁观的态度,他们都会采取一定的策略来解决问题。

外语谈话人通常采用以下四种策略。①如果他的外语语言能力足以识别自己的理解问题,而且还不怕丢面子,他会采取积极有效的、能够表明自己理解问题的策略,如问“……的意思是什么”,采取向母语谈话对象寻求帮助的策略。②如果他的外语语言能力有限而且很顾及自己的面子,可能会出现上文例子中berta在木材店里的情况,听不懂店主的问题,虽然知道理解问题已经出现却选择答非所问、掩饰问题的应答策略。③避开。谈话双方都会尽可能避开会使交流中断的语言问题,外语使用者在遇到此类理解问题时尤其经常运用这个策略。④不管外语语言能力如何,他都采取了观望、等着瞧的策略。先忽略理解问题,且听下文,期盼自己的问题在下文中自然而然被解决。另外,讲外语的说话人有时选择不表明问题或作出模糊、含混的反应,是因为他想让母语讲话人决定是否要进行协商以及采取何种策略。他也可能会因为想保住面子,害怕表明自己用外语进行交流时存在的劣势,因而选择观望。①、②是两种极端的情况,最好的和最差的情形。视情况而定,第③和④种策略有时会有一定积极的效果。

母语谈话人在跨文化语言交流中的策略有以下三种。①积极且有针对性地解决外语讲话人的理解问题。在理解问题出现时,首先要肩负起解决问题的重任,放弃最初使用的语言和表达方式,选择更能与讲外语的谈话人语言能力相配的语言,通过给出同义词或反义词的释义使交流继续。②观望。这个策略对语言能力或高或低的讲外语的谈话人都是有效的。③放弃。母语谈话人使用①、②种策略之后,仍然无法解决理解问题时,只得选择放弃。母语讲话人解决交谈中的理解问题时采用的策略是被动的,是视外语讲话人的情况而确定的策略。

四、理解:多层面的动态选择

在跨文化相遇中,虽然谈话双方进行的是语言的交流,但是在交流中传递的却不仅仅是语言的信息,还包括文化的信息。bremer认为:从理论上讲,形成语言理解的每一个层面都可能造成理解问题。话语(utterance)本身以及说话人意欲表达的语境与听话人期待的语境是否一致等层面综合在一起形成的“力”(force)决定理解。语言理解的实现是多种要素的一个合力。由于语言文化背景不同,跨文化语言交流中会出现理解问题,然而,由非常简单的原因造成的理解问题仍然是特例。在大多数情况下,听不懂和误解等理解问题的背后常常有来自多个层面的多个原因。由于谈话双方在语言与文化等方面的差异,外语讲话人与母语讲话人之间的理解问题十分复杂。

跨文化相遇的理解是母语使用者与外语使用者对于谈话中所涉及的语言和文化等各个层面信息的表达和理解的动态选择。在要不要选择的问题上,他们没有选择的自由,他们拥有的唯一的自由是可以决定是继续使用这种语言进行交流还是保持沉默、中断或终止交谈。语言交流的双方要对“话语的产出和理解作出选择”,这里的选择涉及话语的各个层面,例如,选择语言形式、词汇、短语和语法等等。在出现理解问题时,谈话双方要对语言理解策略进行动态的选择,或直接提出问题,或观望或回避。

跨文化相遇中理解的达成更是一种文化的选择。如果不了解谈话对象的语言文化的禁忌,谈及对方禁忌的内容必然引起尴尬或不快。彼此若了解对方的文化,交流便能避开谈话的,或者即便出现了尴尬,觉得不快的一方也能体谅另一方并非是有意冒犯,只是两种文化对这一事物的诠释不同而已。

跨文化语言交流理解的达成还取决于谈话双方心智的正确选择。任何谈话都是在谈话双方依据自己的心理状态、意向和社会地位对话语的表达和理解进行选择的基础上进行的。然而,跨文化语言交流的双方在顾及文化差异的同时,更要顾及政治、经济等方面带来的社会地位差异,选择恰当的语言、语气,以便达成语言、文化等方面的理解。

综上所述,跨文化语言交流中的动态选择不仅存在于语言理解形成的每个层面上,还存在于交流所涉及的语言以外的其他层面上。所有层面的选择,始终都是动态的。跨文化语言交流的理解是不断进行着的多层面的动态选择,只有谈话双方在各层面上所作的选择都是适当的才能规避理解问题,达成理解,使交流成功。

被动语态讲解范文5

一、观察发现,巩固运用

新课标要求我们淡化对语法概念、定义的讲解和记忆,留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实例、实践、实用。那么我在教一些语法内容时,总是让学生先自己接触语言现象,然后观察、比较,我进行适当地启发,学生在反复接触和应用语言的过程中,逐步发现并体会、感知语言的规律性,然后自我总结出规律,从而培养学生探索、思考、创造的能力,使学生将语法知识内化成应用语言的能力。

例如,我讲“be动词”的正确形式时,有如下例句供学生观察,给出的观察目标是be动词前面的主语:

(1)I am a teacher.

(2)You are my student.

(3)He is a Japanese student.

(4)He with his parents goes to the zoo every week.

(5)He and his parents go to the zoo every week.

通过观察语言现象,使学生明白根据不同的主语,be动词的形式也随之变化。接下来我就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be动词使用随主语如何变化?学生通过观察和比较大量的例句,对语法现象有了充分的感知,同时也积极进行思考。这时候,要让他们大胆归纳,得出这一现象的规律。有些归纳不能一步到位,则可以从部分到部分,然后总结出普遍适用的规律。

例如:在讲被动语态时,让学生观察,归纳:

(1)The book is written by him.

(2)The bridge is built by workers.

(3)French is taught in this school.

(4)Silk is produced in Suzhou.

归纳的结果可以逐步深入:1.被动语态的结构为“be+动词的过去分词”;2.当主语是谓语动词动作的承受者时,谓语动词使用被动语态结构;3.当不清楚谓语动作的执行者或不需要强调动作的执行者时使用被动语态结构。通过归纳,学生自己找出了规律,然后根据所得规律进行运用。通过这样分析比较,学生从表象到实质掌握此语法知识,复杂问题也就变得简单了。

二、对比分析,求同存异

我们在语法教学中也常常遇到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那就是学生现有的汉语知识与英语知识之间的矛盾冲突。这个冲突需要理解,更需要引导解决。我的做法就是适当对汉语与英语进行比较,找出两种语言在一些语法现象上的相同点与不同点,防止学生将汉语语法规则作不恰当的移植。例如在讲happen这个词的用法时,学生由于受中文的影响,总是喜欢按中文的顺序来组成句子。如:他发生了车祸。学生就说:He happened an accident.殊不知,这在英语中是错误的。那么我在教学时,先强调英语中有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之分,在汉语中则不明显。happen这个词具有不及物的特性,在英语中只能sth. happen(s) to sb.而不能用sb. happen(s) sth.的结构。移植到中文结构中就必须把“某人发生了某事”的说法改成“某事发生在某人身上”。经过我这番中英文的对比解释,学生对happen的用法有了较深刻的印象,在初学时使用到happen,学生就会不由自主地重复只能说sth. happen(s) to sb.而不能用sb. happen(s) sth.。也有学生会自觉地将中文句子的结构改换成“某事发生在某人身上”,而不是原来“某人发生某事”的结构,然后在中文的帮助下完成英文句子。通过这样“对比分析,求同存异”,学生觉得中文并不是他们学习英语的障碍,而是可以帮助他们记忆的资源。

三、任务多样,多媒体辅助

被动语态讲解范文6

一、 收集教学资料

1. 整理学生的错题

学生的作业形式较多,在一节课上,可以是提问,可以请学生到黑板前做题目,也可以是课堂作业,还可以是家庭作业等等。笔者主要是整理学生在课堂和家庭作业中错误率较高的题目。在整理错题时,首先看看该题运用的是哪个年级第几单元的知识点,然后将该题收集到相应的年级某个单元中,其次在该题后注明在考试中可能会以哪些题型考查学生。

例如:⑴ You can feel its ?摇?摇 ?摇?摇?摇?摇?摇(美丽) through climbing it step by step.这道题的答案是beauty,属于八年级第一学期第三单元的一个单词。该单词在考试中通常出现在词汇题中,可以考查学生的单词拼写,也可以考查学生的词性变换,即把括号中的美丽换成beautiful,答案还是beauty。笔者把这道题整理在8A Unit3中,在该题后注明考试题型是词汇题。

⑵ The hard?鄄working student preferred ?摇?摇?摇?摇 ?摇 hours solving the problem to ?摇?摇 ?摇?摇 others?蒺 answer.

A. to spend ; copying

B. spending ; copying

C. spending ; copy

D. to spend ; copy

这道题考查prefer的运用,prefer doing something to doing something, 同时这道题还可以用would rather ... than 来转换。笔者把它整理在9A Unit2中,在题目后标注考试题型是选择题或句型转换题。

2. 注重收集课外资料

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得有一桶水,要想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除了认真备课,上课和批改作业外,还要利用课余时间给自己充电,多阅读各种报刊杂志,如《疯狂英语》,《英语沙龙》,《China Daily》,《New York Times》等。读到对教学有帮助的材料,随时收集起来,收集的资料包括经典的题目,知识点的讲解,外国人的风俗习惯和文化,时事政治和美文,其中经典的题目和知识点的讲解也整理到对应的单元中。

二、 应用资料促进教学

学生做课堂笔记和错题集是为了课后的复习,教师整理的错题和收集的资料也能恰到好处地运用到教学中。

1. 根据整理的错题,有针对性的讲解,及时纠错。

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学生做题目总会犯错误,笔者在批改学生的作业时,及时整理学生的错题,对错误率较低的题目,笔者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对错误率较高的题目,笔者进行反思,找出学生出错的原因,在下一节课有针对性的讲解,学生独立订正,再做相应的变式题巩固所学的知识。

如,Tom with his father ?摇?摇 ?摇?摇 (fly) kites on Saturday afternoon.

批改作业时,发现全班有三分之一的学生都填的动词原形fly,这类学生混淆了and和with的词性,with是介词,连接主语时,主语的中心词是with的前面内容,这道题的主语是Tom,所以答案是flies。and是连词,连接主语时,主语就是复数了。学生真正区别了and和with连接主语时,主语的中心词是不一样的,在一般现在时中,就能很简单的判断动词用原形还是第三人称单数。

2. 在新授课上,将整理的错题和收集的课外资料上的好题作为经典题在课堂上使用,提高课堂效率。

一节新授课,笔者备课时,常常到该单元整理的资料中挑选一些或做适当的变换的问题在课堂上使用。这些题目可以在课堂上作为例题讲解,可以让学生到黑板上做或作为课堂作业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做到精讲,保障学生精练,避免搞题海战。如:8B Unit3语法知识讲的是一般现在时和一般过去时的被动语态。笔者在备课时就从整理的题目中精选了三道题

① The e?鄄mail ?摇?摇 ?摇?摇 (write) last night.

② This kind of books ?摇?摇?摇 ?摇 well and they ?摇 ?摇?摇?摇 out last week.

A. sells ;were sold

B. is sold ; sold

C. sells ; sold

D. is sold ; were sold

③ The bosses make the workers work 12 hours a day. (改成被动语态)

The workers ?摇?摇 ?摇?摇 work 12 hours a day.

一般试卷上考查被动语态,常以这三种题型出现,笔者在介绍完被动语态相关知识后让学生解答这三道题,第1道题好多学生write过去分词写错,第2道题学生不清楚sell什么情况下用被动语态,什么情况下不可以用被动语态,sell表示某种东西的自然属性和特点时,一般用主动,即用主动语态表示被动的意义,类似的动词write, wash, read等,这些动词后加一个副词不用被动语态,第3道题学生不知道make somebody do something 这个结构在主动语态中省to 的动词不定式(do前省掉to),做宾语补足语转换成被动语态时还原to(do前省掉的to还要补上)。三道题分析后,再让学生做了几道变式题,正确率很高,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3. 在复习时将整理的易错题再次让学生操练,强化所学知识。

根据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遗忘的进程先快后慢。学生所学的知识只有不断地复习,最终才能转化成自己真正学到的知识。学生所犯的错误在老师的指导下当时可以纠正,但隔了一段时间后不复习,可能又忘了。笔者将整理的题目按照中考的考试题型进行分类,通常分成三大题型:单项选择,词汇和句型转换,词汇包括三部分,A、根据句意、括号中的中文提示、英文释义写出句中所缺单词。B、根据句意,从方框中选择合适的单词,并用其适当形式填空。C、根据句意,从方框中选择合适的动词,并用其适当时态填空。有些题进行适当的变化,让学生做的时候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但又不完全一样。通过这样的形式帮助学生强化所学知识,正确运用知识来解题。

4. 将收集的阅读资料推荐给学生,提高听、说、读、写能力,并拓宽知识面。

在中考中,英语阅读包括完形填空(15分),阅读理解(30分),根据首字母短文填空(10分),阅读与回答问题(10分),在120分的试卷中阅读占65分,超过一半。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笔者在课外阅读中注意收集适合初中生阅读的小短文,推荐给学生,要求学生用李阳老师的疯狂英语学习法,在早读课或课外时间大声朗读这些美文。经过长时间的朗读,学生自然就有了学英语的语感,听、说、读、写的能力也自然地提高了。笔者收集的材料富有一定的时代性,如2008年,推荐给学生阅读的材料有四川汶川地震,奥运会,雪灾等;2009年国庆60周年大阅兵;2010年,关于世博会的介绍和世界杯;2011年青海玉树地震1周年和四川汶川地震3周年;2012年,食品安全,校车事故,最美乡村女教师等。通过阅读,学生了解了国内外大事,开阔了学生的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