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民族传统节日范例6篇

各民族传统节日

各民族传统节日范文1

关键词: 寻甸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现状

1.寻甸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现状分析

1.1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内容和项目

寻甸县个少数民族有苗、土家、彝、水、白、回、壮、等16个世居民族,他们在艰苦的自然环境下,为了民族和自己的生存和发展,不断的努力和创新,积累了大量的生产、生活方面的知识、经验,在几千年的文化发展历程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体育文化,形成多个有助于娱乐、健康和竞技发展的民族体育项目。寻甸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内容以表演和体育比赛为主,其中尤以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为显著标志。目前被列入竞赛项目的主要有:高脚竞速、摔跤、打陀螺、蹴球、射弩、抢花炮、赛龙舟、珍珠球;表演项目有舞龙、舞狮、拔河、跳绳、跳竹竿、爬杆、跳皮筋、扭秧歌、上刀梯、斗鸡赛、爬山、打棍、打手毽、踢毽子等等。这表明表演项目比被列为竞赛项目所占的比重大,而这也是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缓慢的原因之一。

1.1.1寻甸县少数民族回族传统体育现状

寻甸回族居住总的比较分散,多住在坝区和城镇交通沿线。2008年,寻甸回族人口62620人,回族的农业生产水平与汉族相当,但也保持着自己本民族生活特征,从事饮食业和从事竹筷、竹水筒为生。它的传统体育运动也保持了其民族特征,如摔跤、武术、查拳等.采用集会的表现形式。每逢少数民族的大型集会或节日庆典活动,都有传统体育项目表演。如荡秋千入选对象主要是青少年女子。回族的斗牛是是象征回族同胞勇敢。比赛时显得十分激烈、惊心动魄、扣人心弦。虽然具有资源优势但缺少有效利用的机会和手段,回族体育经费投入的不足造成名族传统体育不能更快发展。

1.1.2寻甸县少数民族苗族传统体育现状

苗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民族,它的历史可追溯到曾逐鹿海河流域、黄河中下游的尤九黎。苗族至今只有100多年的历史。寻甸县苗族人口5508人他们多居住在山区。芦笙是苗族之魂,所以他们的体育活动也和芦笙有着密切的关系,如:飞刀砍旗、吹芦笙踩堂等.每年农历正月十六举行中还有舞狮、斗鸟、摔跤、斗牛等.在每年六月初六的“新禾节”里还有射击、拔河,节假日里还有拉鼓舞、砍鼓、捞虫等。在寻甸县的七星、金源、等十个乡的苗族人民把赛龙舟列为传统的体育活动项目之一赛龙舟更为隆重。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到二十是赛龙舟的旺季河中龙舟飞岸边彩鼓起震天动地.寻甸县苗族传统体育大多是采用比赛的方式在喜庆节日群众自发的组织进行开展的。

1.1.3寻甸县少数民族彝族传统体育现状

寻甸县彝族共43446人,他们世代生活在崇山峻岭之中.悠久的历史和特殊的自然环境,铸就了他们勤劳、勇敢、朴实、热情的优良品德和性格.他们的生活都与山林有关,因此他们的传统体育活动具有明显的环境地域特征,如:打陀螺、打磨秋.现在这两个项目都是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比赛项目。每逢少数民族的大型集会或节日庆典活动,都有传统体育项目表演如磨秋是具有民族特色的娱乐活动。“磨秋”类似汉族的转压板。选用直径50厘米、高1米、顶端稍小的木柱,取一条相同直径的6米长的横木,中间凿一个圆洞,两端各坐重量相当的一人或二人。落地一方用脚蹬地,使木旋转,随即做卷身、翻滚、骑杆等动作,既优美又惊险。这些活动突出了寻甸县彝族人民朴实、勇敢的性格。〖JP〗

1.2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参加方式和时机

云南省少数民族大多以各个民族的节庆日来举办体育活动,回族作为寻甸县人数最多的少数民族,举办体育活动的方式以节庆日为主,比如是回族的主要节日,他们大多在这样的日子聚集在一起,进行独手脚摔跤比赛、木球、斗牛等简单易行的比赛,除此之外,他们还参加政府每四年举办一次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彝族的传统体育活动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他们大多在彝族年、火把节这样的主要节日里举行少数民族体育活动,像摔跤这样的运动是老人、青年和儿童都喜爱的,闲暇时间里,他们也会在田间进行摔跤、斗牛等活动来娱乐自己的生活,这样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活动自然也是民族运动会不可缺少的项目。苗族的苗拳、鼓舞、射弩、芦笙舞是其具有民族特色的体育项目,在苗族人民的田间和闲暇时间均可以看到苗家人民聚在一起踢毽、跳芦笙舞、摔跤、斗牛、打花脸。

1.3参加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次数与时间

据资料显示,寻甸县少数民族参加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次数极少。回族只有在他们的大型节日里才会参加传统的少数民族活动,每年最少三次,分别在他们的开斋节、古尔邦节和圣纪节开始的时间里聚在一起,简单的进行活动。彝族人民的参加次数教回族多,除了节庆日外,彝族人民在农活的闲暇时间也会进行传统项目的活动,比如春耕之际,彝族人民拉来自家牛在田间就可进行斗牛,在农历六月二十四日彝族人民也会举行盛大的火把节,在此节日里摔跤、耍火把,其乐融融。苗族的传统体育活动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大部分传统项目已被例为民族运动会比赛项目,寻甸县具有这些特长的苗族人民可参加云南省每四年举办一次的少数民族运动会,另外,在闲暇时间的苗家人民的田间、家门、院子都可以观看到具有民族特色的体育活动。

1.4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场所、场地及设施

寻甸县少数民族主要在当地的公共场所进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这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集庆、聚会等方式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以邻近的学校、自家院内、住家周围及田间地头为活动地点的比例不大。回族人民的体育活动场所大多以自家院子和社区场所为主要地点,但自家院子面积小、社区场所的场地少、数量小,阻碍了回民传统体育的发展。彝族人民大多居住在山里,他们的体育活动场所以山里的田、地为主,除了该项目所要有的活动工具外,并无特别设置的体育活动设施,还停留在原始层面。苗族人民的情况同彝族大致相同,不同的是,苗族人民的体育活动丰富,对场地、设施的要求不高,可以说是在任何地方他们都可以即兴发挥进行体育活动,但活动的意义仅仅是娱乐,起不到传播及开展的途径。民族地区体育活动的场地设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政府对体育(同时更是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重视程度和投入力度。活动场所、场地及设施是开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载体。据调查反映,目前除已建成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训练基地。

2.寻甸县少数民族的特点

2.1寻甸县少数民族特点的多样性

寻甸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特点:是指它与近、现代体育的对比而显现出来的特性。这些特性是在它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是在特定的地理环境、社会生产方式、历史条件、文化水平以及宗教、民俗等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

2.1.1民族文化元素的多样性

一年四季,寻甸县大小民族节日。集会200多处有在这些众多的民族节日和集会之中,古老的民族服饰,独特的节日饮食,古朴的音乐舞蹈,虔诚的祖宗祭祀,神秘的地戏、傩戏,几乎都在节日、集会中相继呈现出来,充分展示了各民族传统的习俗和富于个性的文化特征。这些民族节日、集会,充分表达了自己民族的历史、人文和社会环境,形成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在历史的发展和变迁中构成寻甸县的回族文化、苗族文化、彝族文化、等等。

2.1.2民族体育文化特色多样性

寻甸县少数民族文化历史悠久,在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上,寻甸县少数民族为了适应生产、生活的需要,在各自的地域环境中,形成自己民族的活动节日。如苗族的 “杀鱼节”、“踩花山”、“四月八”。彝族的“火把节”;布依族的“三月三”、“六月六”等民族节日,充满了浓郁的民族风情,民族文化内涵深邃。在民族活动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具有民族风格的传统体育项目,有苗族的赛龙舟、彝族的摔跤、、它们融健身性、娱乐性、趣味性和竞技性于一体,充分展示寻甸县少数民族特有的精神风貌和文化内涵。

2.2寻甸县少数民族体育传统性

寻甸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自产生以来,始终与本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习俗、信仰相联系,世代相传,具有明显的传统性。众多项目在历史发展长河中,经过锤炼、升华、继承和发展,形成内容、形式、时间、地点相对稳定的传统体育项目。寻甸县少数民族在休闲娱乐或节庆活动时,用自己民族的特色项目表达对喜庆和丰收的祝福。如苗族同胞男女老幼,每逢农闲时聚集在一起,翻杆子、练石锁、使枪绲、舞刀剑。在春节前后,村寨之间相互比赛,以武会友,联络感情。

2.3寻甸县少数民族体育民俗性

寻甸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与风俗习惯紧密结合,互相渗透,形成了寻甸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民俗性。民俗促进了传统体育的深化和发展,传统体育又丰富了民俗的内容,有的是传统体育融进传统节日、婚俗、祭典活动中;有的是节日、歌会、墟场、庆典活动包容了传统体育;有的是传统体育项目贯串于各种民俗之中。如苗族的跳鼓它可在“跳年会”、“四月八”、“六月六”、“起秋”等节期间广泛进行。

3.寻甸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价值分析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是我国各名族人民在各自不同的历史发展长河中,依靠自己心灵智慧创造出来的民族文化。寻甸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也正是在积淀了各民族文化底蕴,反映了各民族生活的地理环境、劳动方式、社会经济,蕴涵了各民族的宗教观、审美观、爱情观等特点经过历史长河发展并传承下来的。对各民族文化起到不可代替的作用,随着人类社会的迅速发展,它对民族团结、文化发展、全民健身等各个领域起着重要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3.1 促进各民族的团结,有利社会和谐发展

寻甸县回族彝族自治区是个多民族地区,各个民族多是杂居在同一个地方,由于各民族文化底蕴不同使各民族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而民族传统体育是一种动态符号,具有通约性,它不存在传播的障碍,也不受语言文字的制约和意识形态的干扰.开展少数民族体育活动,不但本民族的人民参与到其中,其它民族的人民也会积极的参加或观看。如:2009年10月14日,由昆明市人民政府主办,市民委、市体育局、寻甸县人民政府承办的昆明市第九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在寻甸县城举行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可以了解各民族的文化、历史,增强各民族的民族自豪感,增加各民族之间的互相了解,促进民族之间友好往来,巩固民族间感情,进而为建设和谐社会起推动性作用。

3.2 促进大众体育发展,是实现全民健身的有利途径

寻甸县少数民族大多居住在崇山峻岭之中,由于居住地区大多交通不便,与外界接触较少,经济落后,体育器材、场地缺乏,人们平时很少专门抽出时间参加体育锻炼,尤其是当地的农民,大多数认为“参加体育锻炼是浪费时间”。自从 1995 年国务院颁布《全民健身计划纲要》至今现实情况与初始“家喻户晓,人人参与”的目标还相差甚远,即使在城市也远未达到,更不用说在农村.因此要实现全民健身,大力发展农民体育是关键。由于经济和体育器材、设施的限制,人们很少能接受城市内开展的体育项目,如:

排球、保龄球、健美操等,他们能接受的多与自己身边有关的事物。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群众性一直表现突出,原因在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健身的特点与人们的生活、生产密切相关,群众很自然的去接受并适应它,如投绣球、舞狮、舞龙等本身来自生活,因此,被越来越多的人民群众接受和参与,并得到广泛传播和长久流传,形成了相当稳定的群众基础.这种群众性与我国现阶段人民经济文化水平的发展相适应,促进和推动了各地区的群众体育,从而加快了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

4.结论

我国少数民族所创造的绚丽多姿的传统体育形式,蕴涵着对生命价值的追求,民族情感的强化,民族向心力的凝聚,再现民族团结的丰富内涵,使其在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和全民健身活动以及对促进民族团结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不断深化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规律的认识,积极探索和推出满足云南各族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身、娱乐需要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和发展模式与运行机制。正确认识,转变观念,发挥政府的作用,多渠道筹资,培养专门人才,综合开发,走出一条切实可行的、富有云南少数民族特色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陈科宁.对民族传统体育的研究与探讨[J].2009:72—73.

[2]王德靖.继续促进民族团结合力实现共同发展[N].2009.

[3]张瑛.浅谈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现状及对策[C].2009:第08卷,82—84

[4]许莉春.加强民族团结构建和谐红河[N].2008:7—9.

[5]赵苏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分类及发展[J].体育学刊,2007,14(5):78-81

[6]章莺,王一平.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现状与发展方向[J].体育科学, 2002,

[7]谭晶.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状况及其价值[J].2008(12)

[8]范维贵州少是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分类及价值远景分析[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11.

[9]徐玉良,韦小康.中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研究[M].民族出版社,2005:160—162

各民族传统节日范文2

关键词:国外传统节日;文化内涵;节日理念;运作模式;创新发展;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03 文献标识码:A

在“全球化”浪潮汹涌而至的今天,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和迅捷。作为民族文化重要载体的传统节日,也处在多元文化相互融合与相互碰撞中。近年来,一些西方节日,如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万圣节等在中国日趋流行,而以春节为代表的中国传统节日在某种程度上受到冷落,有陷入被消解和边缘化的危险。西方节日对中国传统节日所造成的冲击,已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许多人对“圣诞树”取代了“红灯笼”、“洋玫瑰”盖过了“土汤圆”的现象深表忧虑,有民俗学者认为热衷于过洋节“将会导致中华民族对自己的文化失去自信与自尊”,北大、清华等校十位博士联名抵制圣诞节的倡议书“郑重呼吁国人慎对‘圣诞节’”,有人甚至提出“这是值得警惕的文化侵略”,就连一位美国人也发出“圣诞节在中国流行,有些不可思议”的感叹。

对西方节日在中国流行的原因,我们应当以科学和理性的方式进行反思,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制定应付挑战的有力措施,特别要防止盲目排斥外来节日文化和人为夸大本土节日文化的倾向。世界各国的民族传统节日是在长期的历史文化积淀中形成的,是人类精神文明的沉淀,具有重要的文化历史价值。在开放的世界环境中,东西方节日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是双向的。如今春节、中秋节等中国传统节日已走出国门,华人在节日期间举办的舞龙、舞狮、扭秧歌、赛龙舟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吸引了所在国许多政府要员、社会名流和民众参加,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传统节日独特的文化魅力。

当前,面对着如潮水般涌进国门的各种外来节日文化,保持民族节日文化的主导地位尤其显得重要。中国传统节日积淀、凝聚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今世界多元文化并存、东西方文化日益融合与渗透的形势下,面对西方文化的强势和“洋节”的流行,要保护民族传统节日,留住中华民族的“根”,关键是要唤醒全民族的文化自觉意识,继承和弘扬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以创新的精神发展传统节日文化,使民族传统节日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同时,我们也要以海纳百川的宽广胸怀,放眼世界、博采众长,认真学习、借鉴国外传统节日的精华,吸收世界各国举办节日活动的有益经验与运作模式,使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同世界各国、各民族节日文化在相互交流与碰撞之中与时俱进,共同发展,为促进世界各国传统节日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做贡献。

一、国外传统节日的主要类型

当今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数千个民族,在其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中形成了各具民族特色的传统节日。这些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节日,或是起源于古代社会的生产祭祀活动,或是的反映,或是对神话传说和英雄人物、历史事件的纪念,或是表达了民众对自由的追求和生活的美好愿望,它们已成为世界各民族的社会生活、民俗习惯、经济状况及道德风貌的文化载体。国外传统节日种类繁多、异彩纷呈,如果按主题和功能的特征来划分,可分为以下主要类型:

(一)生产型节日

世界各民族的传统节日,有许多是围绕着物质生产而举行的各种生产型祭祀活动以及由此发展而来的节日习俗。民族传统节日的最初形成,往往与物质生产活动密切相关。人们在农业生产、畜牧业生产的过程中产生了相应的禁忌、祭祀、庆贺等民俗活动,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感谢神灵给他们带来好运和丰收,由此发展成为以某种生产为标志的节日。如泰国春耕节、加拿大枫糖节、匈牙利葡萄节、尼日利亚捕鱼节、荷兰风车节、保加利亚玫瑰节。在节日期间举行的各种生产型祭祀活动和节日习俗,或是直接反映农牧业生产活动,或是在渊源上与生产活动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与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是浑然一体的。随着社会经济形态的变迁和时代的发展,农牧业生产型节日因局限于某种农牧产品的生产地,大多具有地域性特征,其影响范围有限。

(二)祭祀型节日

祭祀型节日是以祭天、祭祖、禳灾驱邪、祈神保佑等信仰习俗为主要内容的节日。民族传统节日大多是在原始祭祀仪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供奉天神、祭祀神灵是世界许多民族普遍存在的古老文化现象。人们怀着对天神、祖先的感恩之情,以隆重盛大的祭典来祭神祭祖,并举行各种祭祀活动,如古希腊酒神节、古罗马农神节和牧神节。这些祭祀仪式形成一定规模后,便很容易演化为节日。据《圣经·旧约》记载,古犹太人在每年麦穗初熟和麦收后都要举行奉献礼,把新收的小麦献给上帝,感谢上帝护佑他们喜获丰收,由此形成犹太民族的五旬节。万圣节对上帝感恩和祭祀殉道者亡灵的活动,罗马尼亚仲夏节对谷物女神的敬奉,日本盂兰盆节的祭祖,以及感恩节、母亲节、父亲节等节日所表达的感恩之情,从根本上说也是崇祖敬神传统观念的表现。

各民族传统节日范文3

【关键词】湘西;少数民族;民俗体育文化;旅游;契合

湘西是少数民族聚居区,境内有30多个少数民族,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悠久的历史文化,众多民族分布形成了当地独具特色的地理人文环境。湘西州实施旅游扶贫开发以来,旅游业蓬勃发展。旅游业与丰富的民俗体育文化相结合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旅游,这就要求我们研究湘西典型化的民俗体育文化与旅游业有机的融合,开发民俗体育文化资源,对构建和谐湘西,和谐旅游,打造民俗体育旅游产品,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湘西民俗体育文化与旅游融合,是利用民俗体育文化推动旅游业的发展,同时利用旅游业挖掘整理、传承发展民俗体育文化的有效途径。这一途径的有效实施可以使民俗体育文化发挥其文化的社会功能,使旅游业在维系社会的良性运转中起到一定的文化传承作用。

1 依托特色旅游景点开发民俗体育旅游资源

开发湘西民俗体育项目旅游资源最好依托湘西现有景点和现有旅游线路。湘西省依托独特的旅游资源,精心确定了一批精品旅游景区景点和重点景区建设项目,依托湘西这些精品旅游景区景点和重点景区开发当地少数民族民俗体育项目旅游资源可以避免交通上的不便,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很方便地被游客看到,不仅可以使这些项目得到更大范围的推广和宣传,也可以使景点活跃起来,让游客在旅游的同时欣赏到多姿多彩的少数民族民俗体育文化,甚至可以亲身参与其中,享受少数民族民俗文化的乐趣,达到娱乐旅游的目的。

1.1 依托有名景点移植开发民俗体育旅游资源

目前在湘西著名景点开发的少数民族民俗体育项目的很少。以乾州古城为例。乾州古城具有4200多年历史,位于湖南省湘西自治州首府吉首市区内的万溶江河畔,国家AAAA级景区,古城内有建一个“巫傩堂”专门用于表演湘西民俗体育文化活动,每天都进行数场表演。将湘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也包括民俗体育活动)移植到乾州古城里,让游客领略到湘西民俗文化和民族特色文化。很受游客欢迎。如果在多一些游客参与的或等效果会比现在好数倍。而湘西其他很多住著名景点都没有这样做。

同理,湘西的其他旅游景点也可以效仿这一做法。在湘西其他著名景点开发民俗体育旅游项目也会为景点吸引越来越多的游客,使各旅游景点活起来。

1.2 依托特色村寨就地开发传统体育项目旅游资源

湘西是少数民族聚居地是开发少数民族民俗体育旅游资源的最佳地,这些著名景点中很多是少数民族聚居区,在这些地方可以就地直接开发当地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人们在享受美丽的风景、独特的民族建筑、文化底蕴丰厚的古村落的同时可以观赏、参与当地民俗体育活动,体验当地少数民族的生活,更深刻地了解当地少数民族传统文化。

如德夯位于湘西自治州首府吉首市西郊峒河上游的德夯大峡谷,2005年12月被国务院评为部级风景名胜区。这里是反映和展示湘西苗寨民族社会文化风情的窗口,游客众多。然而,德夯却没有很好的利用民俗体育文化资源开在民俗体育旅游项目。与湘西其他民族村寨一样主要特点还是用各民族的传统建筑和各民族传统生产生活工具来表现其传统文化,虽然有一些民族节日表演,但各民族的节日都是有时间限制的,没到这些节日,进入民族村,看到的则是各民族的建筑、生活用具和一些旅游的人,民族村寨显得冷冷清清、死气沉沉。如果不是个别民族的表演,不看各族村寨门口对该民族的介绍,那么把民族村转下来也感觉对湘西的民族文化并未了解多少,让人有种“湘西民族村不过如此,不值得花这么多门票来看”的感觉。

越是原汁原味的少数民族民俗体育项目,越要去乡村里去找。笔者到少数民族村落做实地考察,发现在这些村落开发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和优势,可以节约开发成本,另外,可以举办小型的民族传统体育比赛,让游客们也参与其中,可以让游客体验原汁原味的少数民族民俗体育节目,使游客在享受自然、享受生活、享受体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同时达到康体健身的目的,让游客在亲自体验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同时也锻炼了身体。这样做是用一种活灵活现的方式展现各民族的传统文化,因此会吸引有越来越多的游客,而湘西民族村寨的名气也会越来越大。这样可以进一步打造当地优势旅游资源,从而吸引更多游客,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帮助当地农民致富,拉动当地经济增长。

2 大力开发少数民族传统节日旅游

湘西分为南区、北区两大板块,各个区域有其代表性民族节日体育资源。北区土家族较多,土家族有赶年、元宵节、向王节(六月六)、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腊八节等传统节日。舞龙灯、玩狮子、跑竹马、玩蚌壳精和划采莲船等体育活动突出;南区苗族的重要传统节日是赶秋节,则有舞狮、上刀梯、鼓舞、打猴鼓、荡八人秋千等民俗体育活动。以苗族、土家族为代表的民族节日体育资源比较丰富。

节日体育资源是少数民族体育资源的浓缩,同时也是向外部世界的游客、媒体集中展示本民族体育精神、形态的一个平台。凡是体育资源产业化成功的地方,几乎都伴随着影响深广的民族节日活动,例如元宵节、四月八、龙舟节(端午节)、赶秋节、百狮会,都是这种以节日为平台,集中力量推广民俗体育,进而在湖南民运会上列为正式参赛项目,并多次获奖,成为宣传少数民族节日和体育的高层次、规范化形象名片。湘西少数民族传统节日中的民俗体育活动是很好的旅游资源,开发少数民族传统节日旅游是开发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的一种很好的途径。

在游客、民族节日、客源地、民俗体育资源和这种资源的产业化之间存在着一种周期性循环,节日是促成和扩大这种循环的关键环节,而民俗体育资源的产业化会给民族节日和民族体育本身提供持续不断的经济来源。

3 培训湘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专业人才

湘西民俗体育旅游要成为一项知名旅游产业,应该具备民俗体育资源、资金、人才三点最基本的要素,湘西具备了第一个条件有丰富的民俗体育资源,资金引入旅游开发公司,主要是民俗体育专业人才。少数民族民俗体育旅游专业人才是指具备旅游专业、体育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具有少数民族民俗体育专项技能指导能力或表演能力,适宜在旅游景点、宾馆、旅行社和户外运动俱乐部等企事业单位从事少数民族民俗体育表演、导游、体育旅游技能指导、经营管理、旅游市场开发和旅行社管理等工作的应用型专门人才。目前湘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专业人才极度缺乏,要成功开发湘(下转第91页)(上接第60页)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需要大量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专业人才。

为缓解人才奇缺的矛盾,应建立定期培训制度,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教练员、表演人员、导游人员和管理人员进行针对性培训,以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为加强培养训练民族传统体育人才,提高竞技、表演水平,各地各有关部门积极筹措资金,建立民族体育项目基地,经常性地培训运动员。可以在一些民族中小学校或村寨建立起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和优势项目训练基地。民族传统体育基地的建设,对稳定队伍、保证传承、长期训练、水平提高等具有重要作用。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人才的培养是湘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取得成功的基础和关键所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专业人才不仅要懂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还要熟知旅游业务,因此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比对一般旅游人才的培养任务更艰巨,难度更大,需要投入的人力、物力与资金更多。

4 制定促进民俗体育与旅游“联姻”的政策

湘西州政府应给予少数民族民俗体育旅游政策上的支持,促进民俗体育和旅游的“联姻”,促进把民俗体育和旅游业结合在一起,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回归自然,融入文化,注重参与”是当今旅游业发展的趋势,反映了当代人们的需求变化,界定了未来旅游业的基本走势和整体格局。据统计,国内外游客最感兴趣的旅游是山水风光,其次是历史文化。湘西是民族文化资源丰富的旅游胜地,风光秀美,景色怡人,在国内外都有较高的知名度。可以借助张家界、古城凤凰、猛洞河、桃花源等旅游风景区的自然资源有时选取一些娱乐性、观赏性较强的项目,在旅游区开展富有地方风情的体育活动,既推广民俗体育,又发展边区旅游事业。

在湘西整体旅游形象的宣传中多加入湘西民俗体育旅游的元素,创新旅游促销手段,不断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按照市场规律进行少数民族民俗体育的旅游开发,促进民俗体育旅游市场的健康发展。保证少数民族传统育旅游和体育赛事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促进湘西民俗体育旅游和传统体育赛事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5 结语

湘西州是个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都十分丰富的地区,有着很好的地域优势和发展前景。湘西民俗体育是丰富的体育资源,湘西民俗体育文化与旅游的融合,是利用民俗体育文化推动旅游业的发展,发挥其文化的社会功能,在维系社会的良性运转中起到一定的文化传承作用;利用旅游业挖掘整理、传承发展民俗体育文化。研究得出,湘西民俗体育文化与旅游融合采取以下对策:依托特色景点旅游资源开发传统体育项目旅游资源;包括移植开发和就地开发;大力开发少数民族传统节日旅游;培训湘西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专业人才;制定促进民俗体育与旅游“联姻”的政策。

【参考文献】

[1]刘少英.民族传统体育学[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1.

[2]吴阳标.民俗体育旅游的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J].新西部,2008,6.

[3]李文玉.湘西山寨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现状及其保护发展[J].吉首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11):121-124.

[4]田祖国.湘西民族传统体育调查[M].吉首大学出版社,2003.

各民族传统节日范文4

由于市场经济导致利益主体多样化,带来观念和行为方式的多样化,促使人们对民族文化价值认同的疏离。青少年学生是一个可塑性很强的群体,他们在认知方式、情感归属、心理状态等方面尚未成熟,很容易造成民族文化价值认同感和民族归属感的缺失,没有了自己的价值观念,没有了自己的民族个性。青少年学生民族文化价值认同的缺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其一,对传统民族文化信仰的疏离。一个国家和社会要向前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民族的凝聚力、国家的团结。民族凝聚力则来自于对传统民族文化的信仰。民族传统文化信仰作为民族历史文化的载体,是数千年来人们的智慧结晶,是凝聚民族的思想基础和精神纽带。而当代青少年学生确实存在但又不易觉察甚至容易忽略的一个重要问题,这就是对传统民族文化信仰的失落或疏离。对于“看着优秀民族传统文化随着世人追求利益而丧失,你有什么看法”的调查研究中,认为“没感觉”的有23人,竟占了7.8%;认为“无意见”的也有17人,占5.8%。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对于当代青少年学生素质培养可有可无”的占了近5%,认为“与现代社会格格不入”的竟然占2.8%。青少年学生对传统文化信仰的疏离,意味着社会稳固的道德基础的破坏。而民族文化信仰危机一旦与社会经济问题交织,由此导致的必然是国家和社会的危机。其二,对传统民俗文化认同的淡化。中华传统节日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载体。传统文化对于保持民族特色,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在我们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和引进西方科学技术的同时,西方文化也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进行着潜移默化的渗透。现在,大部分青少年学生淡化了清明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取而代之的是愚人节、圣诞节、感恩节、情人节等西方节日。他们会精心地装点圣诞树,津津有味地谈论着西方的话题,一味地追求西方节日的“前卫”。在相关调查研究中,对于“您的家庭还会参加一些传统民俗文化活动吗”,选择“会”的仅占22.7%,“偶尔会”的占47.4%,“不会”的占29.9%。对于“中国传统民族节日对于您来说的意义”中,认为“传统节日意义重大”的占32%,“单纯的假期,与其他假期没有什么区别”的占21%,“没有节日气氛,缺乏传统文化底蕴”的占44%,“一种形式,忙于应酬,又累又烦”的占3%。青少年学生是未来的希望,如果他们都淡忘了传统节日,对传统民俗文化的认同也就很淡,我们的民族精神又如何弘扬和传承下去呢?其三,缺乏对民族文化认同的肯定。优秀的民族文化能够使学生开拓视野,增长知识,提高鉴赏能力和鉴别能力,提高文化内涵和个人修养。民族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需要,更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需要。但在多元文化构成世界新格局的今天,在西方文化和现代流行文化的充斥下,很多学生热衷于过洋节,品洋味,而对本民族的优秀文化却知之甚少。对于“你觉得本民族的服装、文学、艺术有着它独特的魅力,你会积极地去学习吗”的调查中,选择“会”的占37.5%,选择“偶尔会”的占50.2%,选择“不会”的占9.6%,选择“没意思”的占2%。民族文学、民族服装、民族艺术逐渐被遗忘或边缘化,以致许多优秀作家的作品被埋没,如此造成恶性循环,民族文化在边缘化中消失。

二、构建青少年学生民族文化价值认同的途径

所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植根于各民族深厚的土壤和社会主义实践的多元一体的文化。所谓多元,是指我国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自己独具特色的文化。所谓一体,是指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文化是我国各民族文化的总和,是各民族文化有机的统一整体。各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重要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是推动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不断发展前进的重要支撑和力量。所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必须加快各民族文化事业的发展。加快民族文化事业的发展,首先必须形成民族文化价值认同。青少年学生是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所以对青少年学生民族文化价值认同的培养显得至关重要。第一,加强立法,运用法律手段推动传统文化的保护。首先,各级政府要尽快制定、出台传统文化的保护、开发与复兴战略,在政策导向、宏观调控、资金投入、人才培养等方面加大力度,扎实稳步推进战略决策的落实,使民族传统文化不断得到弘扬和发展,将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看作知识产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对全国各地的民族传统文化进行调查,掌握情况后分类进行保护。再次,要加强宣传、教育,提高行政效率,彻底扫除制约传统文化保护与复兴的做法和体制机制等瓶颈。要坚决打击假借传统文化之名宣传封建、资本主义落后意识的人和组织。环境对民族文化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环境对人们的文化生活起着微妙的作用”,每一种文化都植根于一定的生存环境。政府运用法律手段推动传统文化的保护,首先必须恢复或保护民族地区正常发展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只有民族地区的生存环境得到保护,才能加强对民族文化的保护。第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强化对青少年学生的民族文化教育。青少年学生对民族文化的淡化和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有一点原因是不能回避的,那就是教育工作者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往往忽略了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也就是说,我们在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方面还做得不够。在当代青少年学生中进行传统民族文化的伦理道德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和光荣的历史使命。传统文化教育质量取决于教师水平。由于多年忽视传统文化教育及教师队伍建设等问题,目前一些教师的自身文化素质和教学水平难以承担传统文化教学任务,因此搞好传统文化课教学,必须从培训教师、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入手。通过培养培训,形成一支熟悉我国传统文化历史,熟悉传统文化教材,熟悉教学方法,有独立教学能力的高水平教师队伍,从而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民族文化教育。第三,增设相关选修课程,拓宽青少年学生学习民族文化的渠道。学校应增设有关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选修课程,拓宽青少年学生学习民族传统文化的渠道。既然是选修课程,其教学目的应该是增进广大青少年学生对我国各民族传统文化的了解并增强其对民族文化价值的认同,形成共同的价值观,而不应该以考核的形式来审查学生的学习效果,以挫伤学生选课的积极性。教学活动应尽可能丰富,教材内容应尽可能广泛,可以涵盖各民族的饮食、服饰、建筑、歌舞、乐器、风俗习惯等各个方面。学校应该努力做到使选修课成为青少年学生了解各民族文化的一种重要途径,成为展示民族传统文化知识的窗口。通过选修课的学习,不断推进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播和普及,有效增强青少年学生对民族文化的价值认同。第四,举办讲座与文化节等活动,为青少年学生提供优良的学习氛围。邀请一些资深的民族文化教育学者,定时开设有关民族文化的讲座。通过此举,让青少年学生更加了解我国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领悟民族文化的重要性,感知民族文化独特的魅力,进而提高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促进其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另外,每逢传统文化节日,学校可以在校园内组织相应的文化节活动,利用这个机会,在传统节日组织相应的文化节活动,吸引鼓励广大青少年学生参与活动。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及时向他们介绍相关的传统文化由来,增强青少年学生的传统文化意识,让他们意识到节日的重要性和传统文化的不可或缺的历史价值,给予他们精神上的熏陶,增加对民族文化的价值认同。第五,利用各种媒体,尤其是互联网传播民族文化。学校应该利用各种传播媒介,如校园广播、电台、宣传栏等,大力加强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宗教观的宣传教育。此外,学校还应充分利用网络优势,进行民族文化宣传。“要让互联网成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新途径、公共文化服务的新平台、人们健康精神文化生活的新空间,促进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要以积极的态度、创新的精神,大力发展和传播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切实把互联网建设好、利用好、管理好。”

各民族传统节日范文5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民族传统文化;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26-0195-02

文化传统是一个民族的社会存在在精神上的反映,表现出一个民族的爱好、兴趣、气质、性格、情操等特征及民族的自豪感、认同感。民族的传统文化对现代的人们仍然具有影响力。在当代中国,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文化现代化进程中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开发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和重视。尤其是在少数民族地区,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弘扬显得更为迫切。

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开发能否顺利进行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方式和路径关系密切。其中重要的路径之一就是要使民族地区的教育承担起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的责任。这一点,在少数民族人口聚集的贵州省,在经济社会现代化程度日益提高的当下,应对现代化的冲击,做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显得尤其重要。贵州省教育厅、贵州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于2002年10月制定实施了《在全省各级各类学校开展民族民间文化教育的实施意见》,在全省范围内启动了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

在贵州民族文化进校园这样的大背景下,少数民族地区各级各类学校无疑是承担民族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中坚机构。在农村,随着劳动力的大量外流,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往往逐渐被汉化或者边缘化,传统文化的传承主要从儿童、青少年抓起。因此,各中小学广泛进行了少数民族文化教育。思想政治课自然成为进行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课堂之一。利用民族地区传统文化资源,一方面会促进民族文化的现代性,另一方面会使得思想政治课更加生动活泼,更易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民族传统文化。笔者结合对民族地区中学调查的情况,试图对思想政治课利用民族地区传统文化资源,开展民族文化特色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做一小结。

一、思想政治课中对民族文化资源选择的相关原则

思想政治理论课要结合民族地区传统文化资源丰富的实际,充分选取民族传统文化的素材,在此过程中应把握好几个原则。

(一)适度原则

把握地方民族文化资源运用的度,使用时要避免狭隘的地方主义、落后的习俗和腐朽、迷信文化对学生的影响和侵袭。

(二)适用原则

选用的本地文化资源素材要有目的性和实用性。学生在搜集本地文化资源素材时,最好进行课前预习;教师和学生在搜集、使用素材时,内容应该与教材内容和学习目标相关,能引发深层的思考。

(三)科学性原则

选用的民族文化素材要符合所要学习的理论知识,能够论证基本的理论观点。教师应首先对搜集的传统文化资源进行真伪鉴别,对于道听途说、证据不足的素材要剔除;要做到精选民族文化资源,将有价值的材料加以提炼;将零散的民族文化资源进行整理,使之系统化。

(四)学生主体原则

民族文化资源的搜集大部分可以以课前活动或作业的形式布置下去,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布置任务之前,设定好清晰、明确、详细的教学目标以引导学生正确地选择素材;在课堂教学中有计划地选择与课程标准相关的民族文化资源,引导学生以课程标准为纲,以本地民族文化资源为素材,以本地社区和乡村为实践基地,通过社会调查、访问、参观、搜集实物等,寻求多途径获取知识的方法,使学生养成从身边的资源中搜集文化信息、获取新知识的习惯,形成“文化就在我们身边”的理念[1]。

二、思想政治课中进行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的具体办法

(一)在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各个环节开展民族传统文化教育

文化传统教育属于思想政治道德教育,其宗旨是吸收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在思想政治课中的课堂各环节,如引入新课、讲授课程、作业练习和考试都可以利用少数民族文化的素材。

1.利用民族传统文化资源导入新课。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当地的实际生活资料,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例如,在学习“文化生活”中的“文化在交流中传播”时,可以让学生提前做好准备,搜集家乡的民族民俗文化,如少数民族的歌舞、刺绣、花灯等民族民间文化的各种素材,学生会在亲身体验中感受到家乡传统文化的魅力。其后,学生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讨论。通过这些生动的材料的运用,使学生领悟了基本知识和原理,能够有感而发,提升觉悟,既加深了他们对家乡的认识,又迁移巩固了知识、拓展了课堂教学。

2.运用民族文化资源分析教材,讲授课程内容。理解教材是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在分析教材的过程中,运用民族文化资源,不断引导学生运用科学分析方法深入认识事物,发现事物的内在联系,可以起到加深理解和巩固的作用。 例如“文化生活”中的“传统文化的继承”时,可以分组讨论各民族的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思想,总结这些传统文化的影响、传承状况。学生将在交流中深刻体会到优秀民族文化的魅力而深感自豪,同时对这些古老的民间艺术、文字等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出现严重断层,甚至濒危的状态而忧虑[1] 。

3.围绕地方民族文化素材编制试题,测试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为训练和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增强教学的实效性,不妨在考试环节中适度选取民族文化素材。例如,在讲授“文化生活”中的“文化与经济、政治”时,可以以本民族传统文化资源为载体,通过材料引导学生结合家乡实际分析家乡的经济发展状况和人民生活的实际情况,思考文化与经济的关系,由浅入深,拓展了学生思维,达到培养和提高学生思辨能力的目的, 增强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二)开辟思想政治课的第二课堂,与其他学科交叉进行文化传统教育

少数民族学生具有自身的生理和心理特点。20世纪80年代,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提出了多元智力理论,他认为人类至少有七种智能:言语-语言智力、逻辑-数学能力、视觉-空间智力、音乐-节奏智力、身体-运动智力、人际关系智力、自我认知智力[2]。多元智力理论对民族地区素质教育有很好的启示,在加强民族传统文化教育方面,可以从多学科、多途径挖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资源。

1.思想政治课与语文、历史、地理、艺术、体育甚至其他自然科学协同进行民族传统文化的渗透及培养教育。例如,语言文字是文化传承的载体,包含丰富的文化传统内涵;历史课更是可以结合民族发展的历史讲解民族在发展、迁徙过程中孕育出来的民族习俗、等文化;地理课可以结合民族迁徙、战争等历史讲解民族生存发展的地理环境;体育课可以侧重进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教学和训练,如黔东民族体育较为发达,可结合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竞赛等活动培养民族传统体育教育;其他自然科学同样联系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讲解历史上少数民族科学技术成就及其历史上民族地区与汉族的科技文化交流。

2.开设专题讲座,有针对性地讲授民族传统文化。开始民族文化专题讲座是思想政治课开辟第二课堂的主要方式。例如,2014年7月25日至7月26日在铜仁学院举行了武陵山区生态发展论坛。与会专家对武陵山区民族文化历史与现实方面做了探讨。这类学术会议之后,民族地区各类学校都可以结合学校和当地民族文化传统的实际情况,进行专题教育。

3.利用大众传媒,广泛宣传民族传统文化。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大众传媒的文化传播效应日益彰显。我们可以利用各类媒体,引导学生去发现、去感受、分析思考民族的传统文化及其发展。例如贵州省铜仁地区是一个少数民族人口超过60%,民族文化相对发达的地区,2009年4月,中央电视台“欢乐中国行,魅力梵净山”就在铜仁市民族风情园举行,是一次集中展示黔东少数民族文化的盛宴。各类学校还可以利用旅游发展大会等机遇,对学生进行民族传统文化的教育,激发学生热爱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他们对家乡民族文化事业的热爱之情。

4.丰富校园文化,突出民族传统文化的主题。如校训、校风、墙报标语、字画、校规等涉及校园内的各种文化标语及各种文化活动都可以突出民族传统文化的主题。在校园里还可以组织诸如传统美德故事演讲会、辩论会、论文竞赛等进行文化专题教育。例如,黔东地区的松桃县民族中学的校园文化活动举办的较好。进入校园就能看到一个庞大的四面鼓,而且墙报上也展示了苗族的传统文化。松桃民族中学音乐、美术教师身上更是体现了传统文化修养和内涵。正是他们和他们的后继者们传承、弘扬了该地区苗族传统音乐、书画艺术。

5.利用传统节日进行民族传统教育。少数民族地区除了过汉族的某些节日之外,还有自己民族各具特色的节日。如苗族的“四月八”,各地各民族还有很多不同的节日习俗。在学校,教育工作者不仅要尊重各少数民族学生的节日习俗和禁忌,而且要积极引导学生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同时教育他们以更宽广的视野来思考民族文化的未来。

总之,结合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实际,思想政治课不仅要在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民族传统文化教育,而且要大力开辟民族文化教育的第二课堂,利用其他课程、专题讲座、大众传媒、校园文化、节日习俗等校园内外的生活实践,充分利用民族地区传统文化资源,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使青年学生更加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热爱包括本民族文化在内的中华文化。

参考文献:

各民族传统节日范文6

“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大诗人杜甫在《丽人行》中,以细致的笔触描写了古时上巳节的盛景。“三月三”,古称上巳(sì)节,是一个纪念黄帝的节日。相传三月三是黄帝的诞辰,中国自古有“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的说法。

《诗经》中有关情爱的国风部分,共162篇,很多地方表明了三月三为情人节。三月三能成为中国情人节是有着古老传说、民间风情和官方提倡等诸多基础的。三月三原称上巳节,因是三月的第一个巳日而得名。由于每年的三月上巳都不固定,但又都在三月三日前后,从魏晋开始就统一将上巳节定在三月初三。根据这个节俗的内容,民间又将“三月三”称为三月节、三月会、情人节、定情节、女儿节、求子节、游春节等。

三月三是中国多个民族的传统节日,其中以壮族为典型,一提到三月三,人们就会联想到“中国广西壮族”。其实,三月三不仅是壮族的传统歌节,也是广西汉族、瑶族、侗族、苗族等少数民族传统节日。不少汉族地区,近年来民间也自发举行三月三活动,比如玉林市已举办多届,三月三绵延南流江畔多地。

“壮族三月三”,桂台民众共欢乐

“本是同根同血脉,何必彼此分内外,炎黄子孙是一家,心有中华情和爱。桂花开放香两岸,唱着山歌邀你来……”当歌曲《兄弟姐妹一起来》的音乐响起,这首讲述桂台两地情谊的歌曲点燃了桂台各族民众代表的热情。

3月28日晚,桂花香两岸、中华一家亲――2017年桂台各民族欢度“壮族三月三”联谊晚会在南宁举行,来自台湾花莲、宜兰、台东、苗栗等地少数民族代表和青年学生前来欢聚。中国前副主席蒋孝严等出席。

“壮族三月三”是广西少数民族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三月初三,广西的壮、汉、苗、瑶、侗等各族民众都会欢聚一堂,举办唱山歌、抢花炮、打铜鼓、抛绣球、打扁担、舞春牛、师公戏等民族特色文体活动,参与人数逾千万。

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副书记侯建国在晚会上介绍,自2014年开始,广西官方将“壮族三月三”设为公众假日,节庆活动日趋丰富,已成为广西重要的民众文化品牌。

“台湾少数民族同胞共度佳节是这个品牌的一大特色和亮点。”侯建国说。2016年“壮族三月三”期间,广西官方邀请台湾花莲、宜兰、台东等3县7乡的近200名台湾同胞出席,并分赴广西4个市参与当地的节庆活动,体验壮乡独特的民俗风情。

2017年“壮族三月三”(3月27日至4月3日),广西再次邀约台湾花莲、台东、宜兰等地400余名少数民族代表和青年学生前来体验壮乡风情,进一步深化两地少数民族文化交流。

“我们将以此次活动为新的起点,持续推进桂台各领域交流合作,研究出台便利台湾同胞在广西学习、就业、创业和生活的政策措施,增进两岸同胞亲情和福祉。”侯建国说,希望台湾同胞访桂之旅结束后,将在广西的美好回忆向更多台湾友人宣传介绍广西,欢迎更多台湾同胞来广西旅游,加强两地人文交流。

“我对广西有特别的情感,我出生在桂林,我的先母也安葬在桂林。”蒋孝严说,他曾多次到桂林祭拜母亲,但从未曾带齐儿孙一同前去祭拜。“今年祖孙三代要一起来广西看看,要让后辈知道自己家庭与广西的这段历史渊源。”

蒋孝严还谈到,经贸文化对两岸关系很重要,“经贸合作让两岸手连手,文化交流促两岸心连心。”

海南黎苗同庆,擦亮民族文化品牌

每年农历三月初三是海南黎族苗族民间的“情人节”,也是黎苗百姓迎接春天祈求生活幸福的日子。今年的海南黎族苗族三月三主会场在琼中县黎族苗族自治县。

2007年,琼中举办建省后首次大规模三月三活动,至今走过十个年头。每逢农历三月初一,琼中县就会出现一种“奇特”的现象――全县10个乡镇、571个自然村,13万黎族苗族同胞,超^80%的男女老少穿上少数民族美装,戴上民族风情挂饰,怀揣最美的祝福和期许,一齐涌向县城营根镇。而营根镇从初二下午开始,人山人海,初三更是水泄不通。

琼中县委书记孙此担琼中从民族文化中汲取精神力量,走“农+文+旅”全域旅游发展模式,对黎族苗族民族文化传承、保护、发扬,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始终,更好地实现建成小康社会和“一地两县三区”、全县各族人民的美丽幸福家园美好愿景。

三月三节是黎族苗族千百年流传下来的文化资源,是黎族苗族文化最具体最典型的表现,也是黎族苗族青年男女追求爱情和幸福的传统佳节。其民俗主要特色与价值是黎族苗族生产、生活、娱乐等整体民俗风貌的集中体现,是世人了解黎族苗族文化和历史的窗口。

现在每年三月三,海南黎族苗族各聚居区都要举行规模盛大、内容丰富的庆祝活动,有赛歌会、簧火晚会、彩车比赛、花灯展览、民族传统体育比赛、男女青年对歌、民族歌舞表演及经贸活动等。如今黎族苗族三月三节成了丰富旅游产品、传播民族文化、促进民族经济发展的盛会,每年都吸引数万国内外游客。

贵州“三月三”被纳入国家非遗保护名录

2017年3月17日,贵州省黔西南州望谟县乐旺镇乐宽村布依山寨采用“高山流水”敬客人喝酒。

一大早,布依族同胞在村口迎客门上扎起大红灯笼,摆上拦门米酒,夹道欢迎来自全国各地参加“三月三”布依文化节的宾客。当天,布依族同胞打糍粑,摆长桌宴,唱布依民歌,展示布依妇女手工纺织和布依古榕浪哨等,与八方宾客共度“三月三”布依文化节。

三月三是布依族同胞在农历三月初三举办的一个祈盼风调雨顺、缅怀祖宗先辈、感恩山水自然、交流思想感情的重要传统节日。2011年6月,贵州省望谟县“三月三”布依族文化节被纳入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