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民族春节习俗范例6篇

各民族春节习俗

各民族春节习俗范文1

拜年的习俗起源甚早,至少在宋朝就有了。宋人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写北宋卞京元旦习俗时说:“正月一日年节,开封府放关扑三日,士庶自早相互庆贺。”明朝陆容在《菽园杂记》中说:“京师元旦日,上自朝官,下至庶人,往来交错道路者连日,谓之‘拜年’。”清人顾铁卿在《清嘉录》中载:“男女依次拜家长毕,主者率卑幼,出谒邻族亲友,或止遣子道代替,谓之‘拜年’。至有终岁不相接者,此时亦互相往拜于门。”

过年在各地都有自己的习俗,少数民族因自成一体的历史沉淀和发展,形成了他们更加鲜明与独特的传统习俗。虽然各民族、各地区过新年的形式各不相同,但所有的习俗都充满着庆祝、感恩、祈福和浓浓的亲情。朝鲜族的春节,是以祭祀祖先和孝思想为基础的。在朝鲜族春节的传统习俗中,拜年是最重要的一项,是传承孝道的大事,而且也象征着家族的兴旺,起到维系家族纽带的作用。大年初一早上,全家人都会穿上传统的民族服装,老人鹤发童颜,小辈们精神气爽。在吃早饭之前,首先要进行拜年仪式,按辈分从大到小的顺序,一一给长辈磕头、行大礼,说一声“祝您健康长寿”之类的吉利话。长辈还要给孩子们压岁钱,祝孩子们身体好、学习好,大家喜笑颜开。拜年过后,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吃新年的第一顿丰盛的早餐,沉浸在喜悦祥和的气氛之中。

每一项传统都有其特定的文化意义。朝鲜族从古代延续至今的拜年传统是一种隆重的孝敬仪式,辛苦忙碌了大半辈子的长辈们,在这个时刻得到了最多的天伦之乐,而孩子们也在一年又一年的磕头拜年里学习到孝敬之道。

笔者生活在一个非常传统的朝鲜族家庭,每年春节,拜年都是很重要和隆重的仪式。大年初一早上,妇女们都要早早起来准备丰盛的新年早餐,然后把孩子们叫醒,因为给父母长辈拜年不能太晚。父母穿上华丽的民族服装坐下,前面摆着一个小方桌,桌子上摆放一些瓜果。男人们都要穿上西装,妇女和孩子们则穿上色彩艳丽的民族服装,一派节日的喜庆气氛。首先由长子夫妇给父母敬酒、磕头、行大礼,祝父母身体健康。然后依次按照辈分拜年。父母则祝子女事业顺利,祝孙儿们健康成长,好好学习。当然,给压岁钱也是不可缺少的一项内容。仪式结束后,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开始吃新年早饭,真是其乐融融,喜气洋洋。朝鲜族的拜年习俗,在重视家族传统礼仪文化的思想下,就这样世世代代传承并延续着。

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商品经济的强劲推进,在现代科技迅猛发展的冲击下,人们思想意识与价值观念在发生巨大变化,朝鲜族的生活方式与习俗都在悄声改变着,朝鲜族传统拜年习俗也不可避免地不断流变。现在,朝鲜族的春节拜年习俗正在渐渐失去它的重要性,在许多朝鲜族家庭中即将销声匿迹,有很多家庭已经完全没有流传下去,过年的很多环节也都在淡化并且趋无,过年几乎已经浓缩成吃一顿饭而已,磕头拜年早已简化成简单的问候。另外,随着独生子女时代的发展,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日益升高,有的家庭里孩子充当着小皇帝的地位,不懂得如何发自内心地以恭敬的心态去给长辈磕头拜年。加之,当今社会高度开放,不少青少年对民族传统节日淡漠,对西方节日却倾注很大热情。而且,随着旅游等商业主题活动的日益渗透现代人的生活,小辈们利用黄金周追逐小浪漫,置“父母在,不远游”的传统伦理不顾,导致都市当中就出现了节日型空巢老人的现象。在一年一度团圆的日子里,为父为母的老人们,又积累了一年当中的多少期盼啊!

朝鲜族世代相传的拜年习俗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保护和传承这一习俗成为亟待研究的课题。我们必须认真考察这一习俗的流变,从而加强对传统习俗的认识与思考,对朝鲜族传统节庆文化做深入研究,加深对其社会文化意义和时代价值的认识,以发挥它在文化建设中的作用。人是离不开传统的。人们总是生活在一定的文化氛围中,在既定的、从先辈继承下来的条件里开始自己的文化创造和文化借鉴活动。没有文化传承就不可能有民族文化的发展;没有民族文化的传承,也就没有人类文化的多样统一和高度发达。

社会变迁,我们需要的是采取积极有效措施,进一步弘扬朝鲜族春节拜年习俗的优良文化传统,促进朝鲜族拜年习俗在流变中的实现传统守成与现代变革。

首先,媒体当先,宣传朝鲜族春节拜年文化。在东北三省及内蒙古的朝鲜族聚集地区都设有朝鲜语电视台、电台或杂志报刊等媒体。应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等宣传平台,介绍朝鲜族传统拜年习俗,去渲染一种浓郁的民族文化氛围,让每一个朝鲜族人处于这样的文化氛围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它的熏陶,不知不觉地运用它所赋予的价值观念。

其次,举办春节民俗活动,弘扬朝鲜族春节拜年文化。各地的朝鲜族文化艺术馆承担的弘扬优良传统文化的重任,因此要通过举办各类春节民俗礼仪活动,让这一习俗深入到朝鲜族群众的生活当中,推动民俗文化的发展,为传承和发扬朝鲜族拜年习俗做出积极努力。

最后,教育渗透,传承朝鲜族春节拜年文化。各地的朝鲜族学校不仅要传授文化知识,还要重视对学生进行传统节日文化的教育。学校要在品德课里讲授朝鲜族拜年习俗的内涵和形式,让他们学会尊敬孝敬,并引领学生认识、接受、热爱和继承传统文化。

各民族春节习俗范文2

一.大兴安岭开发民俗旅游原因

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是中国纬度最高、地理位置最北的边境地区。2011年末,大兴安岭全区接待各类旅游者299.45万人次,同比增长34.19%;旅游综合收入275795.2920万元,同比增长36.56%。可以说大兴安岭发展旅游业优势得天独厚,旅游业发展迅速。为了更好地满足游客的需求,急需增加新的内容。

(一)为了更好地游客的需求

大兴安岭在很多人的心目中就像是鄂伦春民歌中唱的那样:“高高的兴安岭一片大兴森林,森林里住着勇敢的鄂伦春,一呀一匹马,一呀一杆枪,獐狍野鹿打也打不尽”。 游客来到大兴安岭希望不仅能看到纯美的自然风光,更要能感受到原始、粗犷的少数民族风情,而鄂伦春族是世代居住这里的民族,他们才是这片大森林真正的主人,游客来到这片大森林希望和这里真正的主人握手、交流,参与他们的活动,体验他们的生活。体验这里与游客常住地的不同,这也是游客求新、求异旅游需求的体现。

(二)鄂伦春本民族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

鄂伦春人告别了传统狩猎生活,他们在猎业之外寻找出路,经营粗放的农业、牧业、副业,低下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发展程度使鄂伦春人居住区表现出普遍的贫困与落后状态。大多数劳动力处于失业或半失业状态,实际上他们成了无主业的民族,这是鄂伦春人走向现代化所面临的现实困境,严重影响着民族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三)从民俗旅游的本真性来看

虽然鄂伦春族有独特的民族文化,但是随着他们放下猎枪过上定居生活后,他们自身的民族风俗也随着定居生活的结束而逐渐消亡了,虽然发展旅游可能会使少数民族风俗失去原有的本真,但是笔者认为因为旅游而开发的民俗风情活动的存在总是会强于这些民俗风情的消亡。

二.大兴安岭发展民俗旅游的内容

(一)方面

历史上鄂伦春族信奉原始的多神教——萨满教。萨满教是原始的宗教,没有经典,没有庙宇,没有职业的神职人员。生活在大兴安岭地区鄂温克族、鄂伦春族为消除、避免疾病或凶祸都会请萨满来跳一跳,以求健康和平安。新中国成立之后,尤其是破“四旧”以后,萨满祭祀、娱神、祈福的功能逐渐消失,萨满的跳神活动全完地下化。正是由于这样萨满跳神活动更显得神秘,更能激发人们的好奇心,给人以无限的想象空间。

(二)节庆活动

生活在大兴安岭地区的人们除了庆祝中国的传统节日外,各世居少数民族也有自己的节日庆典。如每年的6月18日是鄂伦春族传统节日——篝火节,这一天鄂伦春人都要点燃篝火,欢歌舞蹈,欢庆自己民族的节日。在不同的民族举行不同的节庆活动时,习俗都有很大的差异。

(三)饮食习俗

从现存的各种民俗事项来看,饮食文化可以说是最具开发价值的旅游资源。大兴安岭大量野生动植物使鄂伦春族的野餐丰富多彩。清炖各种江鱼、清煮野猪肉、狍子肉、犴肉是有名的“手把肉”,氽飞龙、野鸡汤,还有山芹、蕨菜、猴头、蘑菇、木耳等也可做成美味的佳肴。这些大兴安岭特有的饮食,都是极具吸引力的旅游资源,尤其是在注重健康、追求生活质量的今天,这些食品和饮食风俗都是重要的旅游吸引物。

(四)文体活动

在民间的体育活动中,大兴安岭的鄂伦春族比谁的力气大的项目有掰腕子、拉钩、摔跤等,这些项目从头部一直比到腿,全面也十分简单、易学,适合旅游者参与。在文艺方面有鄂伦春族传统的说唱文学——摩苏昆、模仿动物的舞蹈等等。围着篝火与鄂伦春民族的兄弟姐妹一起唱歌跳舞成为了不少来大兴安岭旅游者的向往。

三.大兴安岭民俗旅游开发策略

(一)采用本真自然式对大兴安岭民俗旅游资源进行整合

在一个民俗文化相对丰富的地域中选择一个最为典型、交通也比较便利的村落(如北极村、十八站的鄂伦春民族乡等)对旅游者展开宣传,以村民的自然生活生产和村落的自然形态为旅游内容,除了必要的基础设施建设外几乎没有加工改造。其优点是投资很少,让游客有真实感,能自然地与当地居民交流,甚至亲身参与劳作,有很大的活动自由度。

(二)加强参与性项目开发,提高游客体验质量

民俗旅游的本质就是一种体验过程,加强参与性项目开发,提高游客体验质量,符合现在旅游者的心理需求。增加鄂伦春族传统游艺活动的开展,如鄂伦春族民族舞蹈、竞技等活动,增加趣味性和参与性,扩大游客的参与度。深入开发鄂伦春族饮食民俗中的精品“手把肉”、“清炖江鱼”、“山野菜”等,一定能让人印象深刻,向游客展示鄂伦春族独特的饮食文化。

(三)努力提高鄂伦春族人民的参与度

民俗旅游开发地的居民是非常重要的利益相关者之一,任何旅游开发若没有当地居民的参与或参与度不够,都会影响到最终的开发效果。所以,在民俗旅游开发的整个过程,都应热情邀请当地居民参与其中,特别是鄂伦春族人们,听听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并让他们能从开发中获得利益,比如增加就业机会、改善社区环境提高文化生活水平等等。

(四)开发鄂伦春民俗旅游商品

民俗旅游商品模式是一种商品型民俗旅游资源开发模式,是民俗文化与有形制品的有机结合。就民俗的表现形态而言,存在着多种多样的方式,既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将那些有形的、物化的民俗事象开发成民俗旅游商品,既可以丰富旅游商品,又可以弘扬民俗文化。如鄂伦春族的桦树皮工艺品、毛皮制品等。

各民族春节习俗范文3

北京地区流传的许多春节前后的风俗大部分是根据节令的顺序而延续下来的。有这样一首民间歌谣:“孩子孩子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呖呖拉拉二十三;二十三,糖瓜儿粘;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炸豆腐;二十六,炖羊肉;二十七,杀只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这首歌谣流传已久,形象地描绘了北京腊月(即阴历十二月)里忙碌的景象。北京地区过年,一般是从腊月初八开始,可以说,“腊八”是春节的序曲。

除一般年俗外,逛庙会是北京欢度春节的一大习俗。北京的庙会是一种集吃喝玩乐于一体的民间性娱乐活动。由于起源于寺庙周围,所以离不开“庙”字;又由于小商小贩们看到商机,就在庙外摆起了各式小摊,渐渐地又成为定期的活动,所以叫“会”。春节期间,北京除了人们所熟悉的“厂甸”之外,东岳庙、白云观、龙潭、地坛、大观园、朝阳公园等地举办的庙会都很有名气,极富年味。

春节的庙会上,各种各样的民间艺术表演,丰富的京味小吃和民间工艺品是最吸引人的。秧歌、高跷、旱船、舞狮,一队接一队走过你面前;玩钢叉、弄虎棍、打锣鼓的,一圈一圈展览似的让你欣赏。更有舞“中幡”者,将一面缎质红旗系在7米长、碗口粗的竹竿上,一会儿用手、一会儿用臂、一会儿用嘴、一会儿用额,抛起又接住,十分惊险。除看之外,你也可以涂脂抹粉,穿上中国古装,加入到狂欢的行列,向游人表演你的绝活。北京春节庙会上不仅展现中国民间特色,而且也融入现代元素,活泼可爱的福娃现身于庙会更给“欢乐的海洋”增色不少。赶庙会让久居闹市的人们感受返璞归真的纯朴气息,那可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北京春节庙会

东北:秧歌大拜年

东北秧歌有三种表演形式:二人转、地秧歌、高跷秧歌,并有花场、小场、唱喜歌、对歌等表演程序,使用的伴奏乐器有唢呐、小钹、大钹、鼓、笛子、二胡、竹板。东北秧歌的音乐非常热闹,具有泼辣、风趣而又花哨的特点,很具民间特色。东北大秧歌的风格,以火热、欢快、奔放著称。民间称秧歌叫“扭得浪”,即不但舞姿要优美,而且腰胯摆得幅度要大,节奏感要强,表情要有感染力,总之是不能平淡而要夸张,才符合关东豪爽热情的民风。此外,秧歌的“走阵”(行进表演队形)也很活泼新鲜,除通常的圆场外,还可以走出“二龙吐须”、“太极八卦”等许多花样,时快时慢,边走边变,加上演员服装的鲜艳色彩,看得人眼花缭乱。

秧歌,是人们在春节期间喜闻乐见的载歌载舞的群体拜年活动,秧歌大拜年的习俗在东北由来已久。东北秧歌表演内容丰富,跑旱船、老汉推车、担花篮、扇子舞、形象逼真的孙悟空、东北老太太叼起大烟袋,在锣鼓、唢呐等乐器的伴奏下,尽情地舞蹈。漂亮的大花扇、一张张红扑扑的笑脸,让人感到浓浓的年味。东北秧歌里的精彩部分是高跷,俗称“踩高脚子”。跷棍长二至三尺,表演中也是走秧歌步和阵形,以扭得快、扭得欢为好。秧歌中所扮的人物,既有披红挂绿的大姑娘、小媳妇儿,也有抽长烟袋的丑婆子、戴官帽的县官、呆头呆脑的“傻柱子”,以及“跄驴”、“旱船”等加带其他道具的表演,个个朴实憨厚、滑稽可爱。另一类角色则是民间熟知的小说、戏曲中的人物,如《西游记》中的师徒四人、“八仙过海”的八仙,以及年画上常见的公子、丫环、渔樵等等。旧时扭秧歌都是男性表演的,所以女性角色多是男扮女装,演起来更加大胆泼辣、逗趣可笑。

苏北:贴挂廊

苏北民间素来有“贴挂廊,过新年”的说法,挂廊是苏北特有的习俗,在一张红纸上单凭剪刀和锥子来雕刻各种图案,有财神等众神仙,也有花鸟图案等。当地人认为,把挂廊贴在门楣上可以驱邪避鬼,新一年招财进宝。春节快到的时候,很多苏北人就会在农闲时,自己雕挂廊,如果恰逢天气晴好,一些村民就把一整套工具摆在自家院子,一边聊天一边做,整个院子洋溢着浓浓的喜庆气氛。

挂廊是精雕细琢的慢活,讲究颇多,工具也不少,光锥子就长短不一有好多种。据苏北灌云县的村民介绍说,尽管现在超市有各种各样现成的新年装饰品,但是当地人很多还是只看好手写的对联和这种手工制作的挂廊,并且以贴挂廊的形式庆祝新年的到来。

广州:迎春花市

广州又称“花城”,其一年一度的迎春花市,已为世人所瞩目,更成为广州的一大民俗。每年春节前夕,广州的大街小巷都摆满了鲜花、盆景,特别是除夕前三天,各区的主要街道上搭起彩楼,扎起花架,不仅广州各地的花农纷纷涌来,摆开花市,而且四川、山东、河南等地的花农、花卉科研机构、花木公司也在花市展现培植的成果。此外,花市上还开展艺术文化、工艺精品、特色小吃和“花王”评比等一系列活动。花市上,人潮涌动,十里长街,繁花似锦,一直闹到初一凌晨,方才散去,这就是广州特有的迎春花市。

春节期间,越秀公园、华南植物园、麓湖公园、文化公园、烈士陵园等地纷纷举办各种主题的迎春花展、花会,许多精品花卉都是平时难得一见的稀有品种,游人不仅可以欣赏争奇斗艳的名花异卉及风格各异的艺术园圃,还可以欣赏精彩的风情文艺表演,或者参与各种游乐活动。

云南:民族风情浓

云南少数民族众多,他们以自己独具民族风情的形式庆贺新年。云南澜沧拉祜族自治县马岭村的拉祜族男子用葫芦盛水给姑娘们净手,表示洗去一年的疲劳;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德昂族姑娘吹奏葫芦丝,以示她们过节的欢乐;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巴朵村基诺族青年敲响太阳鼓庆祝春节;楚雄彝族自治州的彝族男子吹响象征吉祥的过山号,喜迎佳节的到来;玉龙纳西族自治县黄山镇的纳西族青年跳起欢快的东巴舞,更烘托出过新年的愉悦气氛。

在德昂族村,德昂族青年奋力击打水鼓,当地人介绍说,水鼓是当地的民族乐器,只有在重大的节日才敲响;在水鼓旁的泼水亭里,人们正按照德昂族的传统浇水浴佛,祈求平安兴旺;在彝族村,几位彝族姑娘表演的烟盒舞、舞龙节目吸引了众多观众;在白族村前,白族少女穿着色彩艳丽的服装,在“大理三月好风光”歌曲的伴奏下,欢快地跳着白族舞蹈;在藏族村前,几位来自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的藏族青年对游客们祝福“扎西德勒”,并表演迎宾舞、弦子舞、哈达舞等藏族舞蹈。

位于滇池之滨的云南民族村新年期间张灯结彩,各个村寨开展各种民间竞技比赛和游戏活动,充满了喜庆的气氛。

港澳:讲究“利市”

香港被称为“美食天堂”,春节吃的习俗不少,而大部分家庭也会在春节期间吃“团年饭”,一般是在家里设宴,除夕,全家上上下下聚在一起,享受晚餐。而饭后的一大节目,首选是逛花市了,农历新年期间,香港多处都设有年宵花市,其中以维多利亚公园的花市规模最大、最热闹。守岁和逛花市是澳门人辞旧迎新的两件大事。澳门在春节期间兴办花市,花市上多是桃花,水仙、盆竹、盆橘,祝报平安,鲜花瑞木兆示着新年的美好前程。

各民族春节习俗范文4

摘要:岁时节日民俗是一种综合性的文化现象,内容包罗万象。一些大的节日几乎是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社会交往、民族心理等的综合反映。本论文采用(一)比较法(通过比较民众在各个节日的情感表达)(二)案例分析法(以春节为例)(三)文献检索法(通过在民俗网站查找或者在有关报刊上摘抄岁时节日的概念)。

关键词:岁时节日;春节;民众情感

一、岁时节日的民俗

(一)岁时节日的由来

从节期的选择来看,岁时节日是以天文、历法的知识为基础的。历法发明以后,人们以天气的变化来作为检验历法的标准,不断地完善它。为了更能准确地反映节气的变化,以指导农业生产,古人把黄道附近的一周天分为二十四等分。根据太阳在黄道的二十四个变化的位置,划分出二十四个节气: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从节俗产生的原因是看,岁时节日是农业文明的伴生物。无论是春节的鞭炮驱傩还是端午节的赛龙舟,都表现出人们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节日习俗的产生,与人类早期的原始信仰观念直接相关。第一是自然崇拜。早期的人类,总是不能把自己和大自然分离开来,并因为无法驾驭它而把所有的自然力都当做一种超凡的神力加以崇拜。《尔雅・释天》:“‘祭星日布’这种原始观念,与大自然的崇拜是分不开的,与后来的中秋赏月,元宵节张灯结彩习俗可以说是一脉相承的” 。第二是灵魂崇拜。古人相信人死后有灵魂,肉体虽然不存在,灵魂却不消失。灵魂具有超人的能力,可以变化任何形态,暗中对人保护。 家里的长辈死后,能成家中的保护神。七月十五在水边燃放河灯、焚香化纸、设馔施粥,目的是为了防止各种神鬼的侵害,求得保护。上巳日河边洗浴,端午插艾挂蒲、喝雄黄酒,戴香包等习俗都有消灾之意。这些习俗都显出了人们护生的态度。第三是各种节日习俗与古人的迷信、禁忌、巫术观念密切相关。古人认为吉凶祸福,必有前兆。日、月、星辰、云、雷等自然现象均被当做征兆对象。

二、岁时节日传统文化的特点和影响

(一)岁时节日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鲜明的农业文化特色

节日的选择与生产活动是分不开的,也人们的生活规律有紧密的关系。春节是一个播种的季节,人们的生活相对来说比较闲适。人们祭天敬祖,游玩踏青,赏花灯,感受春天的来临。夏天是一个繁忙的季节,而且这个时候天气炎热,容易生病。所以在端午节时候,情纠葛的传说,民间也有外出看牛郎和织女外出的活动。主要以驱邪避温为主。秋天是一个收获的季节,人们怀着收获的季节,中秋赏月。冬天可以说是一个享受劳动果实的季节,人们酿酒烧肉,整理年货。综上所述,可以看出节日和农业生产是分不开的。

2.具有浓厚的人情观念和人情味

中华民族是一个重感情的民族,在现实生活随处可以感受到民众的热情。过春节,人们在家吃团圆饭,家家户户走亲戚。中秋节,一家人在一起赏月,不仅增添节日的氛围,而且也巩固了家族的亲情。我们海南黎族的“三月三”,每逢节日男女在一起载歌载舞。从这些节日中,可以看出岁时节日是中华民族情感的重要纽带。一般在春节期间和中秋节前后。“在节日里,男女青年盛装打扮,三五成象征意义的文化事项,这就形成了传统节日文化自己的发展演变规律和特征”。

三、岁时节日与民众情感表达的发展现状

(一)春节习俗的内在本质已经慢慢消失

春节主要是祭祀敬祖、守岁为主。然而,我们却把春节视为一个娱乐的节日。比如在春节期间,很多小孩都喜欢玩鞭炮,大人们则是打牌喝酒。在大城市中,这种情况比较严重。“人们更多地把春节作为假期和消费的代名词,以至于忽略了对岁时节日习俗的继承,如祭祖、春节礼仪等习俗” 。随着人们生活遂平的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不断丰富,人们过春节还是以吃喝玩乐为主。

(二)春节向现代化发展

我国的传统习俗主要起源于农业社会,主要用于各种祭祀活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转型的速度特别快,从农业社会进入工业社会。一些岁时文化习俗也随之发生改变。比如,很多年轻人过春节,由于春节期间工作忙,于是把父母接到自己工作的城市。春节的淳朴性正在发生改变,而且这种变化会影响整个社会的思潮。

四、怎右导民众地传承以及正确表达岁时节日情感

(一)官方要重视传播和传承

节日的传承一个人是做不到的,必须要政府参与到其中。一个国家的文化传承好坏,主要的引导作用还是在政府上。假如政府处理的不好,会引起民众的不重视,而且一些传统文化很难融入到民众生活中。“作为社会的主流意识层面,如能积极去了解传统节日的历史地位和现实作用,认同和支持传统节日的社会文化价值,对传统节日的传播与继承便可起到官有效的作用” 。

(二)重视岁时节日的研究

当今社会很多人都不知道传统节日的由来,其中的文化内涵。这给民众对节日文化产生了陌生感,对节日的研究是很有必要的。不仅能够使民众了解节日的由来和发展,而且更增加大众对传统文化的兴趣。笔者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要研究节日的历史。其次,要提取节日的文化价值,一个事物有重要的价值必然能引起人们的重视。最后,要参与到岁时节日的调研中,要善于挖掘节日文化的特色。做到更完善地、更全面地,更系统地去保护。

(三)提高民众的积极性

笔者认为,人们地积极性比较低是由于节日的宣传不到位。为此,要提高人们的积极性,要利用好大众媒介的作用。.“目前,我们国家从平面媒体到网路媒体,再到多媒体几方面都已经比较成熟和发达,在弘扬传统节日文化方面,可以根据不同的媒体特点和性质做大量的宣传工作,只有通过各种媒体特点加强宣传,才能使传统节日文化参透进国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才能使传统节日的文化精华传播到世界各地,众传统节日文化重要性和深刻价值的认识,让世界认识和感受到中华文化的独特性” 。

参考文献:

[1]赵书.清明习俗[J].北京观察杂志,2014,(3).

[2]闫祥岭.礼记・月令-五行学说研究[D].山东大学硕士论文,2008.

[3]沈国威.新尔雅附解题・索引[M].上海:上海出版社,2011.

[4]余志慧.中国节日[M].合肥:黄山书社,2012.

注释:

[1]沈国威:《新尔雅:附解题・索引》,上海:上海出版社,2011年,第2页。

[2]陈华文:《民俗学》,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100页。

[3]王杰:《谈春节习俗及其现代化演变的文化内涵》,《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3年第11期,第29页。

各民族春节习俗范文5

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儒家文化居有主体文化的地位,注重人际关系及群体意识,我国的节日民俗在这一文化传统的土壤中生长,自然受到影响,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形成一方文化。保山市,古称永昌,源远流长的哀牢-永昌-保山文化,突出的丰富性,多样性,保山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十分丰富,在生产生活中,创造了极为丰富的具有浓郁特色的民俗文化,有:①群体性:民俗的群体性是指民俗的产生、传承和发展群体活动的结果,例如中秋节有赏月,吃月饼的习俗。②地区性:是指不同地域拥有不同的民俗事象,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饮食上,川菜的麻辣鲜香,沪菜的浓油赤酱都是典型例证。③民族性:是指任何民俗事象,都是在一个民族特有的历史文化与社会生活的背景中形成的,例如彝族的“火把节”。④传承性:我国民俗文化大多是继承多年来的历史传统而形成的,是一种世代相传的一种文化现象,例如春节、端午节。⑤稳定性:民俗被大多数人遵从,就形成较强的稳定性,例如:春节时贴春联、贴门神、吃年夜饭、放鞭炮,在元宵节吃元宵,赏花灯、猜灯谜等传统节日活动一直传承至今。民俗之所以被人们传承,是因为民俗有其特有的功能,个人走向社会,个人适应社会一般是从入俗开始的,因为民俗为每个人成功地担任角色、承担责任、完成社会化提供了最基本的行为模式。民俗最基本的功能:①整合功能。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使双方协调一致,让社会系统在整体运动中保持相对稳定。②规范功能。民俗通过自己那些不成文的规约、程式化的礼仪、习惯化的行为方式,对生活于其中的社会成员的心理和行为产生约束和控制作用的一种功能。③教化功能。在个人的社会化过程中所起的教育作用,体现在个人的道德品质、知识经验、行为方式等方面。④选择功能。人类虽然受到民俗文化的制约,但人类具有主观能动性,因而可以选择,对这种制约不是绝对地发生作用,有助于人们进行各种价值选择。民俗文化是沟通民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反映社区的和集体的人群意愿,并主要通过人作为载体进行世代相习和传承的生生不息的文化现象。以文化形式表现出来的有关民间生产、生活表现出来丰富的内涵和多彩的形态为我们展现着民族发展的历程和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宝贵的文化财富,是我们发展文化事业,推进民族地方文化产业建设的重要资源。

2保山市少数民族风貌和民族文化景观

保山悠远丰厚的历史孕育出灿烂瑰丽的民族文化,边地少数民族文化与中原汉民族文化在这里水融、互为渗透、形成多元并存的文化特质,既有边地少数民族文化的神奇独特,又保留了中原传统文化的典雅淳厚,在高黎贡山脚下,怒江、澜沧江流域这块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生息繁衍着36种少数民族,各民族交错而居,形成“大分散,小聚居”的格局。因而使各民族的生存方式、宗教习俗、建筑文化、服饰文化,节日文化、饮食文化以及音乐舞蹈、民间文学等都得以传承和沿袭,形成独具魅力的多元民族文化景观。在节庆习俗中,有保山端阳花街,保山端阳花街是保山各族人民的传统盛会,明代旅行家徐霞客曾为此写下“群花尽放,凭空望之,满城皆花,如锦如芸币,极为佳丽”的诗句。农历五月初五在每年端午节举行。届时上市花卉有数十万盆(株),使得保山满城鲜花,争奇斗艳,其中以兰花居多。如今的端阳花街也是大型综合博览会,花药鸟虫、土特产品、日用百货一应俱全,全城张灯结彩,货棚琳琅满目,中外人士,商贾名流,纷至沓来,蔚为大观。傈僳族的“刀杆节”,居住在保山腾冲、龙陵县的傈僳族,每到农历二月初七要举行惊险的刀杆节。夜幕降临时分,人们点燃篝火,唱歌跳舞,等到篝火燃尽,形成一个彤红的火塘时,若干精壮青年喝下烈酒,赤足走进火塘中,这就是著名的“下火海”。次日中午,人们在草坪上竖起一根高杆,上面横绑着刃口向天的数十把长刀,5名下过“火海”的青年奋勇攀登至顶,这便是“上刀山”,展示了傈僳族青年的英勇无畏,是我国民族传统节日中,最为惊心动魄,最为神奇勇敢的节日之一。彝族的“火把节”,傣族潞江坝傣族的“泼水节”,傣家人以“泼水”来庆祝傣历新年,故又称“泼水节”。傣族是一个崇拜水的民族,把水视作吉祥、友爱、美好的象征,通过“泼水”表达祈求雨水和丰收的愿望。尽情享受那民族风和民间艺术带来的欢畅,在民族民间舞蹈领域里,耍龙,舞狮子,高跷,板凳龙,布朗族那热烈欢快跺地有声的激情“打歌”。哀牢篱笆会每年正月十五,保山河图镇都会举行哀牢“犁耙会”,举办地大官庙是传说中的哀牢国大官供奉地,犁耙会期间,人们带上些犁、耙、锄、箩等农具和各色小吃来到哀牢山下,互通有无,为即将开始的春耕作准备,举办一些文化娱乐活动。最早的犁耙会主要是进行各式各样的农具交易,如今,犁耙会已经成为保山很有影响的民间文化经济活动。保山美食以腾冲为代表,在云南独树一帜,具有油而不腻、酸辣有度、香而爽口的特点。最著名的特色菜有大救驾、饵丝饵块、大薄片等,锅子也是风味代表。保山自古便是“金银宝贷之地”,不仅贸易繁荣,而且物产丰富。翡翠是边城宝贷,永子是棋中圣品,腾冲有藤编、腾宣、腾药三佳,潞江有小粒咖啡、芒果、香料烟三宝。

3弘扬民族精神促进民俗文化的传承和提升

各民族春节习俗范文6

一、元旦习俗

(一)鞭炮迎年,祭祀先祖

新年到来之际,全家人齐聚一起,把酒言欢,共享团圆之乐。除夕之夜,人们还要通宵守岁。待金鸡报晓,人们就开门迎年,迎年第一紧要的事就是放鞭炮迎新年,新年放鞭炮,起源于原始民间信仰―驱邪祈福。

祭祀先祖,是春节期间又一项隆重的民俗活动。除夕到来之前,家家户户都要把家谱、祖先像、牌位等供于堂屋正中央,安放供桌,摆好香炉、供品,来祭拜祖先,谓之春节祭祖。祭祖的主要方式有两种:家中祭祖和祖坟

祭祖。

家中祭祖就是把祖先请到家中来供奉祭祀。除夕年夜饭前,先把祖先从祖坟请回家,供奉在堂屋正中央,摆放贡品来祭祀。鲁西北冠县民俗:腊月三十下午,家里的男丁拿着“烧纸、鞭炮”到祖坟上,请“祖先”到家过年。有的家族祖坟比较集中,只去一个地方就可以了,而有的家族祖先并非葬在一处,祖坟比较分散,家里的男丁们就需要一一去个遍,把祖先都请回家中。每到一处坟前,都要烧纸、放鞭炮,再磕头,最后所有人齐声说:爷爷、奶奶,回家过年喽。请来后供奉在堂屋正中央写有祖先姓名的“牌位”前,而后才下水饺,放鞭炮,此谓“请先堂”。

元旦(正月初一)清晨是正祭,祭祀也非常讲究。凌晨四点钟左右,正祭就开始了。首先,各家各户都要放鞭炮,并认为鞭炮越响,对祖先越有诚意,以后的日子也会越红火。然后,家中主人在放有祖先牌位的供桌前,由前到后依次放上:水、糕点、熟猪头肉、水饺、酒等,香炉内插香。最后,家人要一同给祖先磕头、上香。在自家祭祖后,大年初一一大早,晚辈还要去其他长辈家拜年,拜年时要先向祖先磕头,然后再向长辈拜年。

除家中祭祖外,春节人们还有的到祖坟祭祖,祖坟祭祖是我国古代“野祭”的延续和发展,这一祭祖方式在民间也很盛行。篇幅所限,不再赘述。春节祭祖习俗自古有之,民国以后民间一直保持着春节祭祖的习俗,由于各地风俗不同,祭祖的方式也因地而异,但这个习俗的价值意义却是相同的,都是为了加强家族团圆意识,保障家族的生生不息。

(二)迎接神灵,换新贺年

随着新年的降临,腊月里回天庭复命的各路神仙带着新的使命又返回人间,为迎接各路新神的到来,各家摆起香案,虔诚祭祀。此外,众所周知,春节过年是要送旧迎新的,体现在民俗上:房屋内外要“扫尘”,之后贴春联、年画,屋内外焕然一新;人人要穿新衣戴新帽,这不仅是为了增添节日的喜庆色彩,还具有美好的象征意义,预示人们即将进入新的生命旅程,在新的一年里会有新气象,新风采。这种门户的新装饰与人们的新装扮都是中国人重视新年的时间更新意识的体现。而拜贺新年是春节过年中最重要的习俗活动之一,通过了旧的岁月的阈限,重获新的生命,人们用互相拜贺的方式,庆祝新生。

二、“破五节和人日节”习俗

(一)破五节的民俗活动

正月初五,俗称为“破五”节,因民俗认为之前诸多禁忌过此日皆可破而得名。破五有”送穷、迎财神”的习俗。

我国很早就有“破五送穷”的岁时风俗,这一习俗的形成与当时人们有穷鬼和财神的信仰有关,据钱钟书先生《管锥编》考证,在唐代,民间就开始盛行“送穷鬼”。送穷的方式因地而异,在正月初五这一天,有的地方是在纸上画一位蓬头垢面的妇人,是为穷神像,把其画像绑在草把上,恭恭敬敬地送出门;有的地方是用纸造出妇人,是为“五穷妇”,丢在大道边;还有的地方是将家中的垃圾扫除大门,意即将穷气送走。民间广泛流行的送穷习俗,反映了我国人民普遍希望送走旧日里的一切贫穷困苦,迎接富贵美好生活的心理愿望。

送走了穷鬼就该迎接财神了,民间认为正月初五是财神爷的生日,正月初五零时,人们就准时放鞭炮,点烟花,喜迎财神,并为财神贺辰,祈求财神保佑财源广进。

(二)人日节的民俗活动

正月初七,俗称“人日节,又称“人胜节”,传说女娲初创世,前六天分别造出了鸡、狗、羊、猪、牛、马,第七日造出了人来管理这些动物,因此,汉民族认为,正月初七是人的生日,是为人日节。有《荆楚岁时记》记载“正月初七为人日,以七种菜为羹;剪裁为人,或镂金薄为人,以贴屏风,亦戴之头鬓,又造华胜以相宜,登高赋诗。”可见,古代人日有戴“人胜”的习俗,此外还有吃七菜羹、登高赋诗的习俗。这些习俗都是人们在新年里表达对新生命萌生的喜悦之情的方式。

三、元宵节习俗

农历的正月十五俗称元宵节,又称“上元节、灯节、元夕节”,“元”是第一的意思,“霄”指夜晚,元宵就是新年的第一个月圆之夜。元宵节是春节群的最后一个节日,人们通过各种方式加以庆贺,可以说元宵节是中国人民的狂欢节,中国元宵节的魅力核心就一个字“闹”,主要表现在其丰富多彩的习俗活动中。元宵节的习俗活动可分为两类,一是祭祀类,主要有祭神、登高、走百病,送灯等活动。二是游玩类,主要有张灯、赏月、猜灯谜、吃元宵、舞龙狮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闹元宵,展现了节日里生命的活力。

参考文献:

[1](南朝粱)宗懔著,谭麟译,宋金龙校注.荆楚岁时记[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

上一篇以逸待劳的故事

下一篇美人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