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谱分析法范例6篇

色谱分析法

色谱分析法范文1

【摘要】

目的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对羊脂油的脂肪酸成分进行分析,为其质量标准的制订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将羊脂油样品甲酯化后,用gc-ms对其脂肪酸类成分进行分析,面积归一化法测定各成分的相对含量。结果羊脂油中含16种脂肪酸成分,包括不饱和脂肪酸9种,占54.48%,主要为油酸(34.45%)、反式9-十八碳烯酸(10.16%),还有少量的亚油酸(1.37%);饱和脂肪酸有7种,占40.13%,主要为棕榈酸(21.59%)、硬脂酸(13.49%),肉豆蔻酸(2.15%)。结论该结果确定了羊脂油的成分组成,有助于对其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关键词】 羊脂油 脂肪酸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abstract:objectiveto analyze the fatty acid of sheep’s oil by gc-ms. methodsafter methyl esterification, the test sample was analyzed by gc-ms. the relative contents of various components were determined by area normalization method. resultsthere were 16 kinds of fatty acid in the sheep’s oil in total, containing 9 kinds of unsaturated fatty acid and 7 kinds of saturated fatty acid. the content of unsaturated fatty acids was 54.48% containing oleic acid, 34.45% and 9-octadecenoic acid (e), 10.16%, respectively. there was a little linoleic acid in the oil and its content was 1.37%. the content of saturated fatty acids was 40.13%, containing palmic acid, 21.59%, stearic acid, 13.49% and tetradecanoic acid, 2.15%, respectively.conclusionthe result showed composition of sheep’s oil. this study will give us the basis for the further study.

key words:sheep’s oil; fatty acid; gc-ms

羊脂油来源于牛科动物山羊capra hircus linnaeus或绵羊ovis aries linnaeus的脂肪油,甘、温,具有补虚、润燥、祛风、解毒的功效,主要治疗虚劳羸瘦、久痢、口干便秘、肌肤皲裂等症[1]。用本品炮制药材能够达到“增效”的目的,如羊脂油炙淫羊藿,可以增强淫羊藿的温肾助阳作用[2]。

羊脂油作为常用炮制辅料,尚未制订其药用质量标准,仅在食品标准中对其外观形状等制订了一些理化指标限度要求。为了规范羊脂油的使用,本研究首次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对其脂肪酸类成分进行分析,以期对其质量标准研究提供实验数据[2]。

1 仪器与材料

trace gc-ms气质联用色谱仪,fid检测器。

色谱条件:hp-5(0.25 μ m × 30 m, 0.25 mm)毛细管柱;程序升温,初始温度100 ℃,保持5 min,以8 ℃/min升至180 ℃,再以28 ℃/min升至230 ℃;进样口温度250 ℃;载气n2;检测器温度250 ℃;分流比为20∶1;进样量0.1 μl。

质谱条件:离子源为ei;电子能量70 ev;离子源温度200℃;接口温度250℃;溶剂切割4 min;扫描质量范围m/z 35~688;扫描周期0.6 s/dec,用nist标准质谱库检索。

羊脂油购自北京清真食品公司,经本文作者鉴定为牛科动物绵羊ovis aries linnaeus的脂肪油。

2 方法与结果

2.1 样品制备取羊脂油样品200 g切成小块,于120℃炼制,待出油量不再增加,去渣取油,备用。

2.2 供试品溶液制备取0.4 g 羊油样品,置于50 ml锥形瓶,加入15 ml 0.5 mol/l的koh-meoh溶液,于60 ℃水浴20~30 min,至黄色油珠完全消失为止,冷却后,再加10 ml 14 %的三氟化硼乙醚溶液,水浴5 min,取出冷却后,加入10 ml正己烷和10 ml氯化钠饱和溶液,振摇,取上层溶液备用。

2.3 样品测定对羊脂油样品的总离子流色谱图通过nist标准质谱库进行检索,并结合相关资料进行人工解析,确认了18种成分,归一化法计算出各峰面积的相对百分含量。见表1。表1 羊脂油的脂肪酸类成分组成(略)

3 讨论

羊脂油所含长链脂肪酸甘油酯[1]具有很高的沸点,如果直接进行分析,高温下脂肪酸甘油酯易分解;并且在色谱柱上如果要使各组分能够按脂肪酸的不饱和度分离,应使用极性固定相,而该类固定相的耐温性较差,从而限制了这种方法的应用。因此一般都要进行前处理,即脂肪酸衍生化,将脂肪酸甲酯化或乙酯化,一般选择甲酯化的方法,并以三氟化硼-甲醇法最为常用[3]。

本实验以120℃炼制的羊脂油为样品,采用三氟化硼-甲醇法对样品进行甲酯化处理,其产物经gc-ms 分析,取得满意的分离效果,经 nist谱图库检索,从中检出16种脂肪酸成分,占总气相色谱峰面积的94.61%。通过与标准谱图对照,分析,确定每一个成分的化学结构,按峰面积百分比法进行定量分析,分别求得各组成化合物的相对含量见表1,结果显示羊脂油所含不饱和脂肪酸有9种,包括油酸(34.45%)、反式9-十八碳烯酸(10.16%)、z-11-十八碳烯酸甲酯(3.30%)、棕榈油酸(2.03%)、7,10-十八碳二烯酸酸(1.69%)、亚油酸(1.37%)、2-己基环丙烷酸(1.09%)、10-十九烯酸(0.24%)、z-11-十四碳烯酸甲酯(0.15%);饱和脂肪酸有7种,包括棕榈酸(21.59%)、硬脂酸(13.49%)、肉豆蔻酸(2.15%)、十七烷酸(1.34%)、十五烷酸(0.60%)、14-甲基棕榈酸(0.60%)、15-甲基棕榈酸(0.36%)。本实验结果与文献报道[1]相符,并进一步增加了成分的组成。

实验结果显示,羊脂油中油酸和棕榈酸的含量最高,二者的含量已经超过总脂肪酸量的50%,均具有降血脂、抗动脉粥样硬化、抗血小板聚集以及抗血栓形成等作用,此外亚油酸是人体必需的脂肪酸,具有防止血栓形成、软化血管、调节脂肪代谢,降低血中胆固醇的作用。

本实验对羊脂油的成分进行了初步研究,为该炮制辅料其真伪优劣的质量评价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分析方法,为其质量标准的制定提供了实验数据。各地羊脂油的气相色谱分析结果将另文发表,其对所炮制饮片药理作用的影响正在进一步研究中。

【参考文献】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 中华本草,第9册[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9:8940.

色谱分析法范文2

关键词:气相色谱法;油品分析;研究应用

生活中的油中总是含有很多我们没有注意到的杂质,而这些杂质很容易引起相应的油品污染。这也是油品分析这门科学产生的原因。所谓的油品分析就是通过科学手段检测油品中所含有的水分与金属污染物,从而判断油品是否符合国家安全卫生情况,并将这些油杂质分离出来,实现油品的安全。油品分析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可以帮助企业确定油品更换日期,保护相关设备的安全性能,节约资源与能源,保护人体生命健康。在油品的分析中最常用的就是我们在摘要中提到的气相色谱法,这是目前来说比较先进的油品分析科学手段,通过气相色谱分析,探明油品中的杂质与安全隐患,实现我国油品的循环利用与安全生产。

一、气相色谱法的构成与实际工作情况分析

气相色谱分析法由三大部分组成,分别是色谱柱体、色谱调制器与色谱检测器,这三部分分工合作,共同实现油品质量安全的有效分析。

色谱柱是气相色谱分析法中最关键的组成部分。一般说来,第一根色谱柱厚膜高效型的色谱柱,因为比较细小,又被成为毛细血管色谱柱,升温速率比较缓慢。第二根色谱柱是细内径短柱,色谱柱构造简单,但是功能突出。调制器主要起到色相的调制作用,他通过捕捉第一根色谱柱上的馏分来获取信息。气相色谱中的检测器反应速率非常快,数据采集在100HZ左右。常用的检测器主要是FID型检测器,采集速率在200HZ左右,检测效果十分理想。

二、气相色谱法在有品分析中的有效应用

我们常见的石油是复杂的混合物质,单是成分上就含有一万种以上,我们在进行油品分析时就需要用到气相色谱法。目前在石油产品的检测中,气相色谱法应用十分广泛。

1.在烃类油品检测中的应用分析

我们前面提到过石油产品含量十分杂,成分众多,含量占较大比例的就是烷烃和烯烃等化合物。这时候采用气相色谱就很容易的实现了杂质化合物的检测与分离。通过使用气相色谱,石油中的饱和烃、单环、二环芳烃均被分成了明显的单独区域。通过气相色谱显示,一次实现油品中苯、甲苯、总芳烃等物质的分离与准确定量。

2.在硫化油品检测中的应用分析

原油中含有一定的硫化物质,而这些硫化物质具有很强的腐蚀性能,如何在使用油品时将这些腐蚀性比较大的硫化物质提取出来就需要使用到气相色谱。一般来说,原油中硫化物质的含量在0.05%――14.00%之间范围,这些硫化物质种类比较繁多,常见的有硫元素、二硫化物、硫醇、硫醚等等,中国科学院最早利用气象色谱法对这些硫化物进行了有效的分离。通过单独建立的直接进样实现原油中所有硫化物质的分离与定量。检测结果显示,经过气相色谱法检测分离后的原油中硫化物的含量小于4.17%,分离效果十分明显。

三、气相色谱法的油品分析实验

下面我们主要通过具体实验来分析气相色谱法对柴油进行的油品分析。主要检测原理就是柴油样品在进入到色谱柱后根据不同的成分对色谱柱的吸附性不同,这样实现柴油中各组成按不同的顺序从柴油中分离出来。而检测器主要针对油品的定量与定性进行分析,通过出峰先后从而确定各组成成分的名称,成分含量可以根据锋面的面积来进行进一步的确定与分析。

1.主要的检测仪器

进行分析实验的色谱仪型号为Agilent6890N,检测器是我们前面提到过的FID氢焰离子检测仪器,还有内径在0.2――0.5mm之间的微型色谱柱,样品是1ml左右的日常柴油。

2.前期实验的条件分析

首先我们要进行气相色谱操作中的条件分析,注意进样的方式,如果是分流化进样,那么需要的气化温度要在220摄氏度左右,而检测器的温度要高于气化温度100摄氏度以上。前期主要采用程序式升温的方式,初始设定温度为80摄氏度左右,大约持续升温十分钟之后,温度继续上升,保持在每分钟10摄氏度左右,当升温至200摄氏度时停止加热升温。但是要保持20分钟左右的恒温。这时检测器检测到的Air300ml每分钟,氢气的流量是30ml每分钟,这时候内径中的0.2――0.5mm的载气体是高纯度的氮气,分流达到的比例是100比1。

3.实验步骤分析

首先我们要针对样品进行配置,我们先在圆形的烧瓶中放置30oml的蒸馏水,将我们前面准备的1ml左右的日常柴油倒入300ml的蒸馏水中,做好实验所需要的样品。

在进行样品准备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对上接部分的抽提操作,在回流的冷凝管中加入适量的水,直到溢流充分进入到冷凝管时才可以结束加水操作,这时候我们观察到冷凝管中的水开始慢慢沸腾,这时候注意数据的有效采集,每5分钟进行一次数据采集与记录,当发现抽提装置中的油量没有任何变化时便停止加热。我们把获取的实验结果进行观察与分析,当抽提装置中的油层达到抽提装置上的刻度线的零处时我们要及时的提取油量数据,进行油层的储存。此次实验充分验证了气相色谱法在油品中超强的检验与分离能力。

4.气相色谱进行油品分析实验的结论

通过实验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气相色谱对油品提取实现了百分之八十的提取量。气相色谱是目前为止最有效的油品分析方式。此外,我们还可以在实验中具体分析出一些残留下的柴油含量数值,这些数据对于进一步研究气相色谱油品应用有着重要的作用,可以针对油品中经常引发的安全事故进行分析与研究,避免这些危险,保留科学性的最新数据,推动油品分析的进一步发展。

四、气相色谱法的发展前景分析

目前,气相色谱法在油品分析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能够非常准确的检测出复杂型混合物的各个组成,针对挥发性的混合物也效果十分明显。但是我们应该看到,随着油品含量的更加复杂,气相色谱法在进行油品分析时也有局限性,检测杂质数量是相对有限的,这样就需要气相色谱法在今后的发展中注意克服这些缺陷性问题,实现油品真正的全面鉴别与杂质分离。这将是气相色谱法改良的一个大方向。

结束语:

我国科学技术正在飞速发展,气相色谱法也经历了不断升级与改良的发展历程,目前,气相色谱在油品分析中得到了广泛的肯定。气相色谱作为新型的杂质分离与杂质分析技术,在我国的油品市场上起到了极大的监督检测作用,任何部件及操作都经得起科学的检测,鉴别效果明显,反应速度快,使用样品容量少,可以说是油品分析中的一大科技性突破,今后在油品分析方面,气相色谱将发挥其更大的作用,实现我国油品市场的规范化,促进我国油业的健康发展,进一步推动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与发展。

参考文献

[1] 叶小球,桑革,彭丽霞,薛炎,曹伟. 气相色谱法在氢同位素分离中的应用[J]. 同位素. 2008(01)

[2] 周志,史宝成. 废气中二氧化硫和硫化氢的气相色谱分析[J]. 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 2005(04)

色谱分析法范文3

关键词:绿谷隆;反相高效液相色谱;外标法

1 概述

绿谷隆纯品为白色结晶固体,是一种用于防除禾谷类及玉米田中杂草的除草剂,目前国内尚无绿谷隆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根据绿谷隆的物化性质和实际生产的需要,我们选择高效液相色谱法进行定量分析,该方法具有较高的精密度和准确度,且快速、准确,可作为绿谷隆的产品检验分析方法。

2 实验部分

2.1 仪器与试剂

岛津LC-20AT具紫外可变波长检测器,色谱工作站,绿谷隆标准品≥98%,甲醇HPLC,新蒸二次蒸馏水,色谱柱:150mm×4.6mm×5μm,C18不锈钢柱,进样针:100μL。

2.2 液相色谱操作条件

流动相:甲醇+水=70+30(V/V),柱温:(25±5)℃,检测波长:254nm。流速: 1.0ml/min。保留时间:绿谷隆约:7.1min,绿谷隆标准品分离见图1,样品分离见图2。

2.3 测定步骤与计算

2.3.1 测定步骤

(1)标准溶液的的配制。准确称取约0.1g(精确到±0.0001g)绿谷隆标准品于50ml容量瓶中,用甲醇在超声波中溶解,取出冷却至室温,用甲醇稀释到刻度并摇匀。用移液管准确移取2.00ml该溶液于50ml容量瓶中,用流动相稀释定容至刻度,摇匀备用。

(2)样品溶液的配制。准确称取约0.1g(精确到±0.0001g)绿谷隆样品于50ml容量瓶中,用甲醇在超声波中溶解,取出冷却至室温,用甲醇稀释到刻度并摇匀。用移液管准确移取2.00ml该溶液于50ml容量瓶中,用流动相稀释定容至刻度,摇匀备用。

(3)测定。在上述色谱条件下,待仪器稳定后,连续注入绿谷隆标准溶液于色谱柱内,待相邻两针的绿谷隆标样峰面积变化小于1.0%时,按下列顺序进行色谱分析:标样溶液、样品溶液、样品溶液、标样溶液。

2.3.2 计算

将测得两针试样溶液以及试样前后两针标样溶液中绿谷隆的峰面积分别进行平均,试样中绿谷隆质量百分含量X按下式计算:

式中:r1-标样中绿谷隆的峰面积;r2-试样中绿谷隆的峰面积;m1-标样的质量,g;m2-样品的质量,g;P-标样中绿谷隆的质量百分含量%;

允许误差:两次平行测定结果之差小于0.5%,取其平均值作为样品中绿谷隆的百分含量。

2.4 结果与讨论

2.4.1 色谱条件的确定

(1)分离方法及检测器的选择。经过反复实验证明,绿谷隆在HPLC反相C18柱上分离效果和峰形良好,保留时间短,因此选用反相HPLC法分析。紫外检测器是高效液相色谱仪中应用最广泛的检测器,它灵敏度高,噪音低,线性范围宽,对流速和温度均不敏感,根据绿谷隆的结构特点,通过实验证明,绿谷隆在紫外区内有很大吸收,因此紫外检测器可以作为分析绿谷隆的首选检测器。

(2)溶剂的选择。反相色谱法:固定相(填料)为非极性,流动相为极性。对应的色谱柱:烷基硅烷化键合硅胶填料,如C18(ODS)C8,C4,C3,苯基等。反相色谱中最常用的流动相及其洗脱强度:水

(3)流动相配比的选择。绿谷隆在流动相甲醇+水=80+20(V/V)时,保留时间过短,分离效果较差,在流动相甲醇+水=70+30时,峰形对称,分离效果良好,保留时间适中,且绿谷隆在甲醇中都有很好的溶解度,因此确定流动相甲醇+水=70+30为流动相操作条件。

(4)波长的选择。通过对绿谷隆吸收曲线的测定,绿谷隆在波长254nm和220nm处,都有很强的响应;在波长220nm处,吸收太强,峰高太高,超出检测器线性范围,若减少称样量或进样量,会影响结果的精密度和准确度;在254nm处,样品的称样量和峰高的比例适中,所以最后选择254nm作为绿谷隆的测定最佳波长。

2.4.2 方法的线性范围

准确称取不同质量的绿谷隆标准品配成不同浓度的溶液,在2.2色谱操作条件下测定,线性回归方程为:Y=06X+7E+58477,相关系数R2=0.9994。

2.4.3 精密度的测定

用同一样品在规定色谱条件下进行多次测定,其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精密度测定结果数据表

2.4.4 回收率的实验

用绿谷隆标样加入到已知含量的绿谷隆的样品中,在规定的色谱条件下测定其回收加入率。结果如表2所示:

由23可知绿谷隆的回收率在98.8-100.4之间,说明方法的准确度较好。

3 结束语

利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的外标法测定了绿谷隆的含量。该方法简便、快速,具有较高的精密度和准确度,是一种较好的优化方案,可以作为绿谷隆产品的质量分析。

参考文献

[1]杭州大学.分析化学手册(第二分册)化学分析[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1.

色谱分析法范文4

关键词: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烃类物质

中图分类号:TE622 文献标识码:A

全二维气相色谱技术是上世纪90年代初出现的一种石油检测技术,其通过将两种相互独立的两根色谱通过使用串联的方式进行组合,通过馏分技术来实现气相色谱分离特性的正交化。本文通过使用全二维气相色谱分析技术来对不同地区的原油样本进行分析,介绍其在有机地球化学研究中的作用。

1 实验使用的仪器设备

由于需要使用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技术来对原油样本进行分析,因此,选用的仪器为气相色谱仪和飞行时间质谱仪组成。

2 实验使用的原油样本的组成

由于原油样本是由各种不同的烃类物质组成,现今对原油样本中烃类物质进行分析主要使用液相色谱或者是气相色谱,但是以上这两种方法无法对原油中的烃类物质的详细组成进行分析,而仅能得出烃类物质的类型和含量等数据,在获得以上数据的同时也能得到原油中所含有的胶质和沥青质物质的含量,而使用多维色谱法是由多种分析方法相结合能够完成多种烃类物质的分析,但是多维分析法操作较为复杂,分析过程较长,容易在中间环节出现问题,因此,多维分析法不适合在油气地质实验中使用。

而使用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对原油样本进行分析,可以较为方便的得到样品中所含有的烷烃类化合物、苯系列化合物以及其他系列化合物的分布特性和其在原油样品中的含有量。图1为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仪的原理示意图如图1所示。

3 原油中所含有的轻烃类物质的分析

现今,在对原油采用的分析方法中对于原油样品中的轻烃类物质的分析主要采用的是气相色谱分析技术,但是在其能够分析的烃类化合物中有一部分无法实现烃类物质的分离,从而造成对于各种原油中的烃类物质的鉴定准确率不高。而使用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分析技术对原油样品进行分析发现,其既能得到样品中的烃类物质组成的详细数据,还能得到各种烃类物质所显示出来的特征。

4 使用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得到的生物标志物分析

使用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分析技术能够对烃烷类的物质进行生物标记的分离,从而能够分离出更全面的数据,为我们研究石油地质提供更好的依据。而使用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分析技术对原油样品中的芳烃类物质进行分析后发现,使用此种方法能够使原油样品中的芳烃类物质得到全面的分离,并将其通过将其列举在不同的谱图区带上,使用石油地质化学研究人员能够将这些区带进行全面的分析对比,从而可以更好的进行研究。通过对谱图区带上的图谱进行分析后发现,原油样品中的芳烃类化合物系列和菲系列物质的分析图谱在显示出的3D图上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叠瓦特性。

原油样品中的三芴系列化合物由于具有相同的先质,因此,其在不同的测试条件下对于含量的显现极为不同,例如,在测试中采用较强的还原特性下硫芴显现的较为明显,而原有地质化学研究人员通过对由全二维气相色谱原油分析技术所得到的对样品周边环境和生源的生物技术指标进行分析解读,可以推断出历史上形成样品生物层的沉积生物母体的类型和其进行地质地层的沉积时所处的环境。与此同时,通过使用全二维气相色谱分离出来的硫芳烃类化合物DBTS参数除了具有成熟度参数的特性,还对于油气运移研究中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同时使用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分析仪能够完成对于石油样品中的三芴系列化合物的分离和对于其物质的定量分析,硫芴、氧芴以及芴类化合物在质谱区间图上处于不同的区域,而含硫芳烃分离完全,从而使各单体化合物能够进行相应的数据进行对比,特别是在对氧芴化合物进行分析的过程中,使用联苯系列对氧芴系列的干扰能顾确保其完全排除。所以,使用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分析技术能够更好的完成对于原油样品中的三芴系列化合物的定性和定量的分析。

结语

现今,通过使用实验室石油地质化学分析技术在石油勘探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分析技术能够将分析得到的数据通过拟合来形成一组相应的化合物的2D轮廓图和3D的色谱质谱图,使研究人员能够更好的通过图谱来对原油中所含有的化合物的特征进行对比分析,同时通过对第一根分析柱分离而得到的单体组分进行切割分段,并使其都通过第二根分析柱,分析软件通过对通过分析柱的测量鉴定结果进行合并峰处理,同时对在第一根毛细柱上且无法完成分离的有极性差异的共流混合物由于第二根毛细柱极性的新模式下,有时在软件无法完成处理时需要人工进行手动拆分处理。

参考文献

[1]丁洪生,孙兆林,等.毛细管气相色谱法分析轻烃族组成[J].石油化工高等学校校报,2004(17).

色谱分析法范文5

关键词:维生素A;高效液相色谱法;脂溶性

中图分类号:Q493.6 文献标识码:A

维生素A属于一种重要的食品营养添加剂,在各类食品中尤其是乳制品中均有添加维生素A,从而实现对全球性的儿童维生素A缺乏这一严重的营养缺乏问题予以了有效的应对,出于对产品质量进行控制的目的,降低由于添加不合理而给健康带来的危害,因此应对产品中维生素A的质量展开准确的测定。本文对高效液相色谱色谱法测定牛奶及乳制品中维生素A的研究情况进行具体阐述,详见下文。

1 维生素A高效液相色谱测定

1.1 样品制备

近几年以来高效液相色谱法在奶粉、牛奶等乳制品中维生素A检测过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然而在检测过程中样品处理为关键环节,现阶段乳制品样品处理过程主要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① 溶解均化。即对样品进行充分溶解,混合均匀,以便更加完全的进行萃取。② 蛋白质沉淀。由于样品中混有蛋白质会对检测结果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因此应采取极性有机溶液降低蛋白质的溶解性,使其产生沉淀而达到分离的效果。常用的溶剂包括有丙酮、乙腈、甲醇以及乙醇等,溶剂的用量视具体情况而定,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应尽量避免采取酸溶液。③ 维生素A的分离。在生乳中维生素A的存在形式为酯化,在乳脂肪中分布,因此在分离过程中多数会选择皂化处理,不但能够促进维生素A与脂肪发生脱离,而且能够将维生素A的酯转变成视黄醇。曾有研究指出,在对样品处理过程中可以采用脂肪酶处理,能够对皂化处理予以替代,将酯转化成视黄醇。④ 维生素A的萃取。现阶段常用的萃取方法主要包括有:液液萃取、加压溶剂萃取、固相萃取、超临界流体萃取等。

1.2 色谱分离

高效液相色谱法具有分离和定量分析功能,为检测乳制品中维生素A含量的一种常用手段,高效液相色谱分正相色谱和反相色谱两种形式。

1.2.1 正相色谱

对于正相色谱而言其固定性为极性物质,常用的有硅胶或经极性基团改性的硅胶,而洗脱液则是采用非极性溶剂,譬如说正己烷等,在进行洗脱的过程中,也可在洗脱液中加入少量的极性调节溶液,譬如说异丙醇或者是氯仿等。研究证实正相色谱对流动相的变化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因此采取梯度洗脱时耗时较长,此为正相色谱的不足之处,因此在乳制品检测中比较少用。

1.2.2 反相色谱

反相色谱是利用在流动相与和极性洗脱液之间待分离物质的相分配实现的。一般情况下反相色谱的固定相为C18或C8,而洗脱液则是采取极性溶剂,譬如说水、甲醇、乙腈等,也可以是几种溶剂的混合溶剂。大量实验证实,反相色谱的稳定性较正相色谱高,因此在含量测定等方面的应用更加广泛。现阶段对于乳制品中维生素A的测定基本均采取反相色谱法。

1.3 检测

在维生素A经过色谱柱进行分离后需要接受定量检测,根据检测物质的结构与性质,现阶段较为常用的检测器包括有紫外检测仪、二极管阵列、用电化学法、荧光检测仪、质谱检测等。对于紫外检测而言,由于维生素A中存在多个共轭体系,因此能够对300nm-400nm范围内的紫外光产生较强吸收,一般情况吸收波长在325nm左右,现阶段在分析过程中紫外检测器的应用最为广泛,然近阶段有研究显示,二极管阵列的应用率正在逐渐增加,因其能够更加准确的对检测物质进行定性,并且可同时检测多种物质。

1.4 定性与定量

现阶段常用的定量法为内标法,其能够有效提高准确度与精度,然在检测维生素A时具有应用价值的内标物相对较少,所以一般较少应用,并且现阶段市面上的维生素A的标准样纯度较高,并且色谱仪器的精密度也十分理想,因此外标法能够对分析要求予以充分的满足,在维生素A检测中多数采取外标法进行定量。

2 存在的问题

由于经济的发展,科技水平不断提高,使得分析仪器以及分析方法不断进行改进,近几年分析水平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对乳制品中维生素A含量的检测技术也已经日趋成熟。然而依旧存在一些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在诸多问题中,最为显著的便是对维生素A的各种异构体进行检测,尽管曾有相关的实验尝试对各种异构体的检测进行合理解决,然而还不够成熟。经分析研究得知,主要存在以下两种障碍:对各种异构体的标准样品比较缺乏;样品中各种异构体纯度不够,并且会在短时间内发生相互转化,稳定性较差含量测定无法得到准确结果。

结语

综上所述,现阶段对于乳制品中维生素A的检测主要依赖高效液相色谱法,且多数采用反相色谱法,在检测过程中应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做好样品处理工作,对检测器、流动相、固定相以及定量分析方法等进行合理的选择,从而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并应继续展开维生素A异构体检测的研究,使分析方法能够得到完善,更好的为改善乳制品质量水平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颜景超,汤水平,彭灿等.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快速测定婴儿配方乳粉中的维生素A 酯类化合物[J].食品科学,2010,31(08):154-157.

[2]刘波,郎昭滨,殷晓红等.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乳粉中维生素A,D[J].中国乳品工业,2009,23(02):192-194.

[3]张戈,张虹,马丽英.乳粉维生素A、D、E的高效液相色谱测定[J].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2008,23(02):478-479.

[4]丰培金.高效液相色谱在乳品安全分析中的应用[J].食品工业科技,2010,15(04):265

-266.

[5]陈治明,洪亮.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牛奶中的维生素C含量[J].现代食品科技,2011,26(06):784-785.

[6]甘露,黄明元.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乳制品中的胆固醇和维生素A[J].科技信息,201

色谱分析法范文6

【摘要】 目的分析药对荆芥-桂枝、单味药荆芥,桂枝的挥发油成分。方法采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检测,通过化学计量学解析法对二维色谱/质谱数据进行解析,从而实现对荆芥-桂枝、单味药荆芥、桂枝的挥发油成分的分析。结果荆芥-桂枝、荆芥和桂枝挥发油成分分别定性得到51,47和61个结果,占总含量的88.72%, 90.52% 和88.37%。结论药对挥发油成分的数目大致为荆芥和桂枝挥发油成分的加和,但相对含量有变化。

【关键词】 药对荆芥-桂枝 挥发油 气相色谱-质谱 化学计量学解析法

配伍理论是中药复方的核心问题。药对是中药配伍的基本形式,是复方的最小组成单位,又是复方的一种特殊形式[1]。药对的化学成分研究将为中药复方的配伍研究提供基本的依据,并揭示配伍理论的化学本质。荆芥-桂枝为常用辛温解表药对[1]。荆芥祛风解表,宣毒透疹;桂枝散寒解表,温经通脉,通阳化气[2]。两者配伍使用,可增强祛风解表、散寒止痛的效果,共收解肌发表祛风散寒之功。挥发油成分是解表药对的药效物质[3],而药对荆芥-桂枝的挥发油成分未见报道。化学计量学解析法(Chemometric resolution method, CRM)是对二维色谱/光谱矩阵数据进行解析的一种有效方法,它利用二维矩阵数据包含的色谱/光谱信息,采用局部因子分析以分辨出单个组分的纯色谱和光谱,其原理与解析参照文献方法[4],它已成功地应用于中药挥发油成分的分析[5]。本实验采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和CRM分析药对荆芥-桂枝的挥发油,并比较了单味药与药对的挥发油成分, 讨论了单味药配伍后挥发油成分的变化。

1 器材与方法

1.1 器材仪器为日本岛津QP2010型气相色谱仪-质谱仪。荆芥、桂枝均购自湖南中医药研究院,经该院中药研究所鉴定分别为荆芥Schizonepeta tenuifolia Briq.的干燥茎枝、肉桂Cinnamomum cassia Presl.的干燥嫩枝。

1.2 挥发油提取

1.2.1 药对挥发油的提取称取干燥的荆芥(Herba Schizonepetae, HS),桂枝(Ramulus Cinnamomi, RC)各100 g,混合,按《中国药典》(2000年版)挥发油提取法提取[6]。

1.2.2 单味药挥发油的提取分别称取干燥的荆芥和桂枝各100 g,按照上法提取。

1.3

挥发油的测定条件

1.3.1 色谱条件色谱柱OV-1( 30 m×0.25 mm)。 程序升温:起始温度40℃,以2℃·min-1升至120℃,再以10℃·min-1升至230℃,维持20 min。载气He;流速1.0 ml·min-1;进口温度250℃,界面温度280℃。

1.3.2 质谱条件EI源电子能量70 eV,离子源温度230℃。倍增电压1.28 kV,扫描范围20·600 amu;扫描速率3.8 scans.s-1,溶剂延迟2 min。

1. 4

数据分析数据分析在Celeron(R)2.66GHz(Intel)计算机上进行,程序用Metlab 6.5编写,所分辨的质谱在NIST107标准质谱库中检索。

2 结果

2.1

挥发油化学成分的定性分析图1~3分别是荆芥、桂枝和荆芥-桂枝的挥发油的GC-MS总离子流图(TIC),其中许多色谱峰产生重叠。图2中A的保留时间段为53.05~53.50 min,放大为图4。

图1 荆芥挥发油的总离子流图(略)

图2 桂枝挥发油的总离子流图(略)

图3 药对荆芥-桂枝的挥发油总离子流图(略)

图4 A峰的总离子流图(略)

图5 解析后A峰的色谱图(含化合物1,2,3,和4)(略)

从图4可见,A似乎是两个分离很好的色谱峰。直接从色谱库中进行检索,左侧峰中不同位置质谱变化很大,且检索结果与被测物质谱相似度都较低,其中左半部分中间部分检测为Dodecanoic acid, 2-phenylethyl ester,相似度为70%,右半部分检测为1,2-Benzenedicarboxylic acid, diundecyl ester,相似度为81%,右侧峰检测结果为Pentadecanoic acid,相似度为64%。可见,直接从色谱库中进行检索的定性结果其可靠程度和准确度都较低,同时由于色谱峰重叠,难以进行定量分析。

利用CRM分析,结果表明A是一个四组分体系(图5)。根据各组分的纯色谱和质谱,再将它们与NIST标准库进行匹配,可检索到4种组分,分别为 ①4-(phenylmethoxy)-Benzoic acid;② Phen-1,4-diol;③2,3-dimethyl-5-trifluoromethyl-Tridecanoic acid;④Benzoic acid,2-phenylethyl ester, 相似度(相对含量)分别为97.9%(0.09%),94.4(0.05%), 91.5(0.07%), 93.8(0.02%)。由于得到的是纯组分的质谱,定性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程度大为提高。

与上述解析A过程相似,对桂枝其它保留时间段的组分以及荆芥和荆芥-桂枝TIC图,利用CRM逐步进行分辨,可得到组分的纯质谱,再用质谱库对分辨出的组分进行质谱定性检索,得到组分定性结果。荆芥-桂枝、荆芥和桂枝挥发油定性鉴定的组分分别为51,47和61个, 占总含量的88.72%, 90.52% 和88.37%。

2.2

挥发油化学成分的定量分析对解析后的所有色谱采用总体积积分法积分,可得到各个组分的定量分析结果,荆芥,桂枝和药对荆芥-桂枝定性组分含量分别占总含量的90.52% ,88.37%和88.72%,三者的挥发油主要化学成分见表1。

3 讨论

由表1可见,药对荆芥-桂枝挥发油主要化学成分的数量大致是两个单味药荆芥和桂枝的加和,含量较高的主要成分或来自荆芥,如5-methyl-2-(1-methylethylidene)-Cyclohexanone,(2R-trans)-5-methyl-2-(1-methylethyl)-Cyclohexanone等;或来自桂枝,如3-(2-methoxyphenyl)-2-Propenal,Benzaldehyde等;或来自二者之叠加,如D-Limonene,Benzylidenemalonaldehyde等。 这些主要成分在药对中的含量与在单味药中的不同。实验结果还表明,药对荆芥-桂枝挥发油中还出现了多个单味药中没有的新的化学成分,如(E)-3,7-dimethyl-2,6-Octadien-1-ol acetate,(S)-1-methyl-4-(5-methyl-1-methylene-4-hexenyl)-Cyclohexene,Octanal,3-phenyl-2-Propen-1-ol acetate等,但它们的含量都较低。这些新化学成分的出现可能是由于合煎中的化学反应和物理变化,如增溶作用、助溶作用等。由于这些物理作用,单味药中的某些化学成分在配伍后溶出率将提高,因此,单味药中含量很低而未能检测到的挥发性成分,在药对中含量提高而可被检测。这些物理变化也会导致其它挥发性成分在药对中的含量变化。

每个单味药含有特定的活性化合物群。两个单味药配伍形成药对,在合煎过程中,由于化学反应与物理变化,形成新的活性化合物群,它与单味药的活性化合物群在量与质方面均存在差别,从而导致药效的不同。两个单味药在合煎过程发生什么物理变化与化学反应,值得深入研究。

表1 荆芥、桂枝和药对桂枝-荆芥的主要挥发油成分(略)

rt为保留时间;rc为相对含量;-为未检出

【参考文献】

[1] 胥庆华,刘丽云,赵瑞华.中药药对大全[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6:360.

[2] 田代华.实用中药辞典[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818,1533.

[3] 沈映君.解表中药方剂研究[M]. 北京: 中国医药出版社, 2005:198.

[4] Guo FQ, Liang YZ, Xu CJ, et.al. Determination of the volatile chemical constituents of Notoptergium Incium by 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and iterative or non-iterative chemometrics resolution methods [J]. J. Chromatogr. A, 2003, 1016 (1) : 99.

[5] Li X R, Liang Y Z, Guo F Q.Analysis of volatile oil in rhizoma ligustici chuanxiong-radix paeoniae rubra by 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and chemometric resolution [J]. Acta Pharmacologica Sinica, 2006, 27(4):491.

上一篇人生如茶

下一篇汽车电子电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