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色的树叶教学设计范例6篇

蓝色的树叶教学设计

蓝色的树叶教学设计范文1

关键词:光合作用 教学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教材分析

光合作用贯穿初、高中生物学教材,人类与大自然时刻受益于光合作用的产物。本节通过学生探究性实验活动,使学生真正认识绿叶(含有叶绿体)必须在光下才能制造有机物(主要是淀粉)这一事实。同时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科学实验方法的严谨性和科学性,帮助学生走进科学,树立探究生命奥秘的信心和能力。

这是一节以探究为主的实验课,在这之前学生已经对探究实验的步骤有了一定的了解,并也做了一些尝试,这节课将继续利用这个实验训练学生设计实验的技能,通过引导学生讨论,找出自己设计上的不足并分析出原因,不断探究改进实验方案,知道每个实验步骤中所包含的科学原理和方法,培养学生一定的实验操作技能。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运用实验的方法检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

(2)能力目标。通过科学地选取材料,尝试设计实验方案,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并掌握一定的实验操作技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在实验中大胆思考,勇于创新和不断探求知识的合作精神,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过程

(1)前期准备。组织学生分小组对实验用具提前准备。每组准备银边天竺葵1盆,放置黑暗的地方24小时-48小时。

(2)巧妙导入,激发兴趣。提前用稀淀粉糊在生宣纸上画一幅画,上课时找两名学生把准备好的宣纸展开,由于纸和淀粉都是白色的,所以看不出淀粉的痕迹。教师用喷壶喷洒碘液到生宣纸上,瞬间显示蓝色的美丽图画。由此引发学生思考得出“淀粉遇碘变蓝”。

(3)发现问题,作出假设。实物投影,处理后的银边天竺葵叶片遇碘后部分变蓝,说明叶片中相应部位有淀粉。学生分析并得出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需要两个条件,分别是叶绿体和光。由此作出假设,叶绿体和光是绿色植物制造淀粉的必要条件。

(4)制定计划。投影提出的五个问题:①应如何耗尽实验前叶片中含有的淀粉,确保淀粉是实验过程中产生的?②如何根据实验中所确定的唯一变量设计对照实验的?③用什么方法褪去叶片中的叶绿素,使实验结果显色反应更明显?④滴碘液验证前怎样排除叶片上酒精的干扰?⑤用什么方法来检验淀粉的存在?

学生参考以上问题,小组讨论交流完善实施方案,教师巡视并参与学生设计的过程。设计完成后,将小组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简洁汇报,小组互相补充,教师点评、调控。

(5)实施计划。①教师提供有关的实验材料,小组成员明确实验用具、方法步骤、控制变量、详细分工合作,按自己设计的方案进行探究性活动(实施方案),教师时时指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②实验过程思考讨论问题:由于隔水加热环节用时较长,为充分利用好时间,组织学生讨论以下问题并进行交流:a.为什么要隔水加热?b.小烧杯或锥形瓶中酒精的颜色有什么变化?c.你对实验环节中,使用小烧杯或锥形瓶(棉塞堵住锥形瓶口)有什么看法?d.讨论预测实验结果。e.根据实验的实际情况,调控时间完成实验的第四步清水漂洗掉酒精后,滴加碘液;和第五步稍停片刻,清水漂洗观察。

(6)得出结论 表达交流。各小组展示实验结果,分析成败原因。并能通过实验结果,阐述实验结论。进而提高学生实验技能和培养学生分析结果的能力。

(7)升华设计。为进一步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组织小组讨论“如何利用现有材料一次实验同时证明光合作用既需要光又需要叶绿体?”

(8)学以致用。出示三幅图片,大棚种植农作物、玉米与大豆套种和白化苗让学生讨论交流这些都利用了这节课所学哪些结论进行解答。

(9)火眼金睛。为了进一步规范学生的实验操作,出示具有某个环节有错误的实验动画,让学生进行分析实验步骤的错误情况,从而提升学生实验操作的严谨性。

(10)谁能揭秘。在课堂结束前现场展示用橙子汁液与淀粉混合后,滴加碘液,为什么不变蓝?让学生对实验探究保持持久的兴趣,继续思考。同时让学生明白实验设计的全面性。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愿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思考,不断质疑,不断创新,不断进步!鼓励学生继续探索。

蓝色的树叶教学设计范文2

小学语文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习作。

【教学分析】

本次习作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习作。作文要求:选一幅或画一幅秋天的图画,先跟同学说说图画的内容,再写一写你选的或者画的。注意用上平时积累的词句。写好后读给同座听,根据他的意见认真改一改。再把习作和图画一起贴在教室里让大家欣赏。这一次的作文练习,重点是激发学生通过学习本单元的课文,积累下来的写作方法、写作思路、写作修辞等方面的知识进行实践和应用。

【教学目标】

通过观察秋天、画秋天,进行一次以“秋天”为主题的习作训练,在运用中学习语言。

【教学重难点】

1.比较清楚有序地介绍秋天里的故事和有关秋天的画。

2.在习作中应用自己积累的语言。

【学前准备】

1.让学生到校园、大自然观察秋天。

2.搜集秋天的资料、拍秋天的图片。

3.学生画一张秋天的图画。

【学情预设】

学生在学习本单元的作文正值金秋时节,他们可以通过观察校园秋天的景色、野外秋游等方式感知秋天的美景。在体验中,积累关于描绘秋天的词汇。由于这个单元是学生第一次学习写景,难度非常大。因此,教师在学习第三单元的过程中,由课文的学习迁移到写作上,并不断地鼓励学生画秋天的画,拍相片等活动。学生通过一周的积累,慢慢地感知秋天的特有的景物特点。

【教学设计的流程】

一、激发习作兴趣,集体展示作品

1.在习作前,同学们完成的小小任务:采集树叶、收集果子、拍照图片、积累词句、创作图画等。现在,就请你把成果拿出来,大家一起展示。(将图片、图画粘贴在教室后面的展板上。)

2.请你来给组员说说画上的内容或者采集过程的有趣环节来说一说。

3.小组派出代表上讲台讲关于体验秋天美景的小故事或收集资料的小故事。

【设计意图:写作是三年级教学的难点,也是学生最棘手的学习任务。为了让学生有亲身的体验,教师带着学生去校园里采集秋天很特别的树叶。教师引导家长学生写作前秋游,去拍秋天的美景,去画秋天的图画。学生通过多种方式,慢慢地体验秋天的美,在细雨润无声中,慢慢地积累许许多多的写作素材,这个环节就是通过展示和讲故事等有趣的活动,去调动学生的写作兴趣。】

二、回顾范文写法,有效学习迁移

1.每个自然段都是围绕第一句话来写的,再具体地分写秋天的雨的特点,是先总后分的结构。(总起句:每段的第一句话,有总起的作用。)

第一段: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

第二段: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

第三段:秋天的雨,藏着非常好闻的气味。

第四段:秋天的雨,吹起了金色的小喇叭。

2.聚焦关键词。

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总起句后面,选一些代表五彩缤纷的景物来写:叶子:银杏树的叶子,枫叶;水果:橘子、柿子、花卉:仙子。)用上好句(比喻句、拟人句、排比句等句子)

3.修辞手法的巧妙应用。如比喻句: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如拟人句:美丽的在秋雨里频频点头。

【设计意图:有位作家说的写作是从模仿开始的。模仿课本中的经典佳作的写作方法,是三年级学习写作的关键。特别是在这个单元,主题写秋天。重点是模仿《秋天的雨》一文,从文章的选材、结构和修辞手法等方面进行模仿学习。在品读文章的同时,学生的脑海里已经构建了写秋天景色的思维。在作文教学之始,这个环节是非常重要的。】

三、欣赏秋天佳作,由对比促写作

1.以课文图画为例子,引导学生先说一说。

2.学生说说图画内容,教师出示对比的文章。

学生:

美丽的秋天

秋天来了,秋天来了!一排排大雁飞过蓝蓝的天空。

田野里一片丰收的景象。金黄的稻田,一望无际。地里的高梁红红的,都成熟了。

果园的果子也熟了。红红的苹果,黄黄的梨,还有个小朋友在摘水果呢!

秋天真美丽呀!

教师:

美丽的秋天

悄悄地,秋姑娘踏着轻盈的脚步来到了人间。

秋天,秋高气爽。在高远的蓝天上,有一幅幅美丽的画面。看一排排大雁唱着欢快的歌曲飞过蓝蓝的天空,好像在告诉人们秋姑娘已经来了。

田野里一片丰收的景象。瞧!金黄的稻谷,就像一片金色的大海,随风翻起金色的波浪,一望无际,美丽极了。地里的高粱举起了火红的旗帜,就像熊熊燃烧的火把。

再看看瓜果飘香的果园,苹果露出红红的笑脸。梨树挂起金黄的灯笼。小朋友提着篮子迫不及待地去摘水果呢!

秋天里,蓝蓝的天空,金黄的稻田,丰收的果园构成了一幅秋天的图画,她是多么的美丽呀!

3.小组讨论哪篇文章好?好在哪里?选代表汇报。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对好的文章的写作方法做出总结:

(1)认真观察。

a.看景。看都有哪些景物,哪些是我们熟悉的,哪些值得我们写,哪些富有秋天的特征。

b.看物。图画中的事物可以突出秋天的气息。

(2)按空间顺序写。由远及近的顺序。

(3)适当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

(4)在好的文章中,小作者动用五官,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尝到的、感受到的尽可能地做到具体和形象。

【设计意图:三年级的写作指导,关键要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来指导。学生刚刚起步学习写作,教师重点引导学生回到生活中,回到体验中去写作。这样的写作很直观,很真实。因此,这个环节只要引导孩子调动感官的作用,写自己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尝到的、感受到的,写自己亲身体验的,直观,真实,有内容可以写。】

四、精准拟定题目,展现画龙点睛

1.引导学生自拟题目。

(1)以描写图画中主要事物为题。如《美丽的秋天》《秋天的图画》《丰收的秋天》等。

(2)以对秋天的情感拟题。如《美丽的秋天,我爱你》《秋天,我最喜欢的季节》。

2.开头:开门见山,开头点明题目。如课文:《秋天的雨》。

3.中间:抓住秋天里特有景物来写。如《秋天的雨》,课文重点写树林里的树叶,果园里的果树,花园里的花,都象征着秋天。

4.总结自己对秋景的切身感受。如《秋天的雨》,最后写出,它是一首欢乐的歌。

五、应用科学方法,写作秋天佳作

练习第三单元的习作。

板书设计

蓝色的树叶教学设计范文3

一、教材分析

“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是七年级《生物学》中继“绿色植物参与生物圈水循环”之后和“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之前的一个学习内容,在教材编写及知识结构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也是这一章的重点内容。通过对这一节内容的学习能为以后学习绿色植物对有机物的利用奠定坚实的基础。课标对本节的要求是:通过探究实验阐明绿色植物是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的。

二、教学目标:主要是三个目标

知识目标:1.理解绿色植物是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的。2.实验验证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3.阐明光合作用的概念。4.尝试设计实验方案,掌握操作技能。

能力目标:通过实验,让学生积极参与探索知识的发生过程,认识绿叶在光下制造的有机物是淀粉,理解光合作用发生的场所和产物的判定方法及其原理,从中归纳出光合作用的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实验探索,明确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物的情感。

三、重点和难点

1.探索绿叶在光下能否制造淀粉

2.对实验的目的、过程和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四、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法、实验法、探究法。

五、教学步骤

第一部分:导入新课活动:请同学列举出昨天晚餐的主要食物,分析这些食物与绿色植物的关系。学生发现人们的食物都直接或间接来自于绿色植物。置疑:“植物体由一棵小苗长成参天大树的过程中自身营养物质的积累从何而来?”“绿色植物制造的有机物是什么?如何检验呢?”“绿叶制造有机物需要什么条件吗?怎样证明?”以此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引导学生联想小学自然课的内容,自己找出答案:植物体内有机物来源于植物体的光合作用。

第二部分:1.讲解探究实验的目的、方法和步骤――探究课题,引导学生说出探究实验的变量,怎样设置对照实验。然后,提出自己的探究方案。最后,对照课本上的方法步骤,分析每一步操作的原因。2.播放实验视频:(主要是6个步骤)要重点观看和讲解。3.分析试验结果:(1)同样是天竺葵,叶片见光部分变蓝了,说明了叶片的见光部分产生了一种使碘液变蓝的有机物――淀粉(2)遮光部分未变蓝,说明绿叶制造有机物不可缺少的条件是――光。

第三部分:归纳总结:1.从实验题目中体会光合作用的三个重要因素――绿叶、光、有机物。2.总结光合作用的概念。

蓝色的树叶教学设计范文4

既然生活背景和学习的关系如此密切,我觉得,在教学的过程中,只要不违背教学目标和学生学习的规律,就应该结合教材和学生的生活实际,重新组织和寻找他们感兴趣的、熟悉的创作素材,创设一种贴近他们生活和心灵的教育氛围,让学生真心投入到学习当中去,主动进行美术创作,从而高高兴兴地接受更多更美的艺术熏陶,所谓乐在其中,说的就是这个意境。试想,如果学生长大之后,回想起曾经在小学的美术课堂当中度过了那么快乐美妙的童年时光,对于他们来说将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情。

基于这些想法,我围绕“结合儿童生活和身心特点活用教材”这个中心命题进行了几方面研究性的教学实践。

一、贴近心灵,激发童趣

我们都知道,学生的学习心理和学习效果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他们最初的学习动力源于兴趣,如果学习的内容是存在于他们生活周围并和他们有紧密联系的,那孩子们就很容易接受。要想让我们的美术课堂达到让学生乐在其中的这个境界,做老师的就要好好围绕“儿童特点”这个词做文章,让你的教学贴近他们的心灵,让你的课堂就像儿童的思维一样生动自由、丰富多彩。

每次备课的时候,我都要思考这样几个问题:这节课采用什么样的教学形式才符合儿童特点?我的教学目标落实在学生那里会有什么反映?如何活用教材让学生对我的教学内容感兴趣?我认为,只有做到和儿童同步,才能充分发挥美术课程的价值。

记得前两年,我在讲《小花饰》这节课的时候,当时正赶上全国热播《虹猫蓝兔七侠传》这部动画片,孩子们特别喜欢。于是,我把原来单纯的手工课改成手工游戏“小花饰――我的蓝兔最漂亮”。上课的时候,我请学生看了一段动画片,观察其中“蓝兔”的外形特点、动作表情,同学们还带来了相关的漫画书,大家互相交流感受,比如谈谈“蓝兔”身上最漂亮的装饰品,“蓝兔”戴什么样的头花最好看,讨论动画片当中那些花朵飞舞、彩带飘扬的精彩场面等等。孩子在这些活动中不断地丰富经验,思维也更活跃。在介绍了花饰的一些基本知识之后,我把学生分成两组,一组同学扮演“蓝兔”,一组扮演“虹猫”,两组人共同用彩纸设计装饰品,充满创意地装扮“蓝兔”。有的同学做了头花,有的用小花连起来做成腰带和项链,有的同学用彩色花瓣粘在鞋上……学生的创作过程充满热情,作品生动漂亮。更难能可贵的是,孩子们借助艺术的表现手段,很好地释放和表达了自己对当时最向往、最关注的动画人物的喜爱之情,不知不觉中也习得了美术技能。

我觉得,在美术教学当中,不仅仅要让孩子把美术作为一种知识去了解,更要引导他们富于感情地接受它、创造它。所以,只要确立好正确的教学目标,老师尽可以活用教材,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事物,然后再开动脑筋运用美术的技能改善它。

类似这种根据学生生活实际改编教材的例子还有很多,在准备《花点心》这节课时我想到,生日蛋糕比一般的点心上面的图案更加丰富,更加符合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于是我把“花点心”这一课变通了一下,设计了橡皮泥活动“生日蛋糕”。又提前调查了同学们的生日,准备在讲课的时候给快过生日的几个同学做一个特别的橡皮泥蛋糕。上课一开始,我说:“老师听说咱们班的某某同学要过生日啦,为了表示祝贺,我特意做了个蛋糕送给你们,其他的同学想不想也为他们做个蛋糕表示祝贺呢?”学生听到这里很兴奋,学习兴趣高涨。由于有着强烈的愿望和生活记忆,学生把生日蛋糕的形状、特征、颜色、味道描绘得有声有色。他们不但生动地再现他所见到过的蛋糕,还大胆地创新,有的用模具在“蛋糕”上印出卡通图案,有的在“蛋糕”上面盖上“冰淇淋”,有的用不同颜色的橡皮泥做了个“蛋糕宝塔”等等。当我和同学们把美丽的橡皮泥蛋糕都摆在那几名同学的面前时,还为他们唱了生日歌,这样创设出的生活情境又不露痕迹地在情感上对孩子进行了教育。

二、融入自然,滋养童心

课堂上经常会有这样的现象,老师提出一个问题,有的孩子的答案非常独特、有见地,有的孩子就只能是随声附和,人云亦云;同样一个主题,有的孩子表现得丰富多彩、充满童趣,有的孩子就只能照书上或者老师的演示临摹、抄袭。抛开学生能力发展的因素,我们发现生活经历丰富的学生表现的手法和内容就丰富,那些拘谨、平淡的作品多出于生活单调乏味的孩子之手。遇到这种情况,教师应该尽自己的所能,利用多种途径帮助孩子开阔视野,加深体验。不但让学生把所见所闻作为一种知识去了解它,更引导他们富于感情地接受它。只有当学生的经验丰富起来,他的感受才能更深刻,从而产生表现的愿望,才会有独特的,发自内心的作品。

在春暖花开的季节里,带孩子们到校园里的绿化带走一走、看一看,找找柳枝上冒出来的嫩芽,怒放的桃花、杏花;冬天的时候,挑个下雪的日子,领着孩子在雪地里打个滚儿,接几片小雪花儿,辨别每片雪花儿不相同的模样;雪停了,找个平整的地面,带着他们用小脚丫踩出巨幅儿童画,再堆个大雪人儿。这是多么自然淳朴的美术教育。虽然小学生还不能用太多漂亮的词语来描述他们的发现,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已经体验了愉悦的情感,积累了创作经验,激起了创作的愿望,当他们有一天拿起笔来想要表达的时候,脑海中会浮现当时的情景,画面也会更充实。请记住,只有丰富的生活体验,才会有丰富的艺术表现。

在讲《拓印树叶真有趣》一课的时候,我从生活情景入手,秋天里先带学生在校园里、小区里捡树叶,比一比看谁捡到的树叶种类多。在明亮的阳光下,同学们发现树叶大小不一样,颜色深浅也不一样,树叶的筋络清晰可见,孩子们高兴极了。这时候,我提出了用叶子来贴画,留住这美好的秋天。带着这样的愿望,孩子们有的把叶子涂上颜料印一印,再添上几笔,做成漂亮的装饰画;有的用双面胶把树叶贴在报纸上,再用彩带装饰一下,做成裙子;有的用各种颜色的橡皮泥把叶子的脉络拓印下来,做成彩色的叶子橡皮泥画。同学们体会到了大自然的美妙,也就很自然地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这节课显然已不能仅从贴画的技巧上去理解和教学,它已要求我们把美术学习从单纯的技能技巧层面提高到生活文化的层面,让学生从美术与大自然的联系中来学习美术,增强了学生的情感体验与生活文化的滋润。

三、走入生活,找寻童真

生活中孩子们特别乐于摆弄那些废旧物品,像彩色的小纸片、饮料瓶、包装盒,还有把水彩笔连在一起、用绳子编小辫子等等,这些东西他们能玩好长时间。《新课程标准》指出:“合理利用多种材料和工具进行制作活动,提高动手能力,激发美化生活的愿望。”我们美术老师可以结合课程,根据孩子爱摆弄小东西的特点,让孩子不但爱摆弄,还要会摆弄,更要摆弄出美来。比如:很多孩子喜欢用铅笔在橡皮上钻小窟窿,用小刀划出各种各样的痕迹,根据这个特点,我设计了一节刻橡皮章的美术课,既满足了学生的童心,也让他们掌握了一项技能;母亲节前夕,我让孩子们找出自己穿小了的白袜子,让学生们把他们当作画纸、当作背景布,用水彩笔画,用毛线、小珠子、剪贴画等装饰在上面,把它们变成漂亮的玩偶,然后作为礼物送给妈妈;还有第四册有一节课叫做《纸盒变家具》,我和学生们用小纸盒制作了沙发、床、冰箱、立柜等等各种家具,然后,我们用课桌面当作房间,把家具摆放组合成一个个“小家”,我扮演客人,学生们作为主人向我介绍他们可爱的家,整个课堂洋溢着温馨浪漫的家庭气息。后来受这堂课的启发,我鼓励同学们在规定的创作要求之上自由发挥,回家尝试着用纸箱做大的家具,有个学生在家长的帮助下还真用几个大纸箱子做出了真正能使用的桌子和凳子。在他们看来,自己的作品能够美化生活,有了实际的价值,那可是很有成就感的事情!这样的美术学习活动既培养了孩子们的想象能力和操作能力,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变废为宝的热情,培养了节约资源的意识。

还有很多东西也能为学生的艺术创作提供天然的素材,像坚果壳,蛋壳,小石头子,细草棍、种子等等。美术老师可以在我们已经熟悉了的创作形式上创新使用这些材料,让他们的表现形式更加丰富多彩。比如把陶泥压成平板,用各种颜色的种子压在上面,设计出漂亮的图案,这个做法要比单纯的种子贴画更具立体感;原来的手工课上,旧毛线经常被用作装饰品的毛发、吊线部分,老师们可以换个思路,把不同颜色的毛线剪成不一样的长短线,用来贴画也别有情趣;很多孩子每天都要喝那种纸袋装的牛奶,我们可以把这些牛奶袋子积攒起来,剪开后用银色的那面做一些手链、浮雕画等装饰品。这些材料在孩子的生活中随处可见,孩子们对它们既熟悉又新奇,容易唤起他们的创作热情与创作欲望,做起来也会感到兴趣盎然。对于正在发展中的孩子,美术老师要努力在他们的心中播种下美的种子,用爱和专业培育使之生根发芽,他们才能在将来的生活中感知到美好的事物、创造有艺术感的生活、收获美丽的心情。

我觉得,实现教材活用和美育儿童化的关键在于教师观念的不断更新。作为美术教育启蒙者,要有一颗童心,要培养不怕麻烦、善于钻研的精神,具备一双明亮敏感的眼睛和灵巧勤快的手,用我们全面高超的专业素养去引导、影响孩子,让孩子的艺术素养在童年时代得到自然发展。

愿每位美术老师都能在美术教学中走进孩子的心灵世界,用儿童的眼光找寻艺术之美,和孩子们一起回归童心,重温童年。

蓝色的树叶教学设计范文5

1、借图启思,渗透环保教育

低年级教材插图多,色彩鲜艳,逼真形象,富有吸引力。小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教师可利用教材的优势,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渗透环保教育。

如《秋天》1课,可先让同学们观察课文插图:天那么高,那么蓝,高高的蓝天上飘着几朵白云。蓝天白云,色彩多么美丽!令人多么舒服!我补充讲述天空为什么是蓝色的,让同学们了解到天空是蓝色的原因。再让同学们联系生活实际思考:为什么现在我们已经很少能见到这么蓝的天空?原因是什么呢?--是日益严重的大气污染而引起的。所以,我们小朋友也要行动起来,从身边的事做起,比如叫父母不必要时少使用私人汽车、冷气机等,保护环境,减少大气污染,保护大气层,让天空永远都那么蓝,那么美。又如第3册《归类识字1》第2课的8幅插图分别介绍8种树:高大秀拔的杨树、葱绿苍翠的松柏、枝叶如盖的榕树、红叶如彩霞的枫树……教师让同学们看图读词语,图文对照,认识8种树木的形状与名称。再看图自读儿歌,了解这几种树木不同的特点。然后引导同学们思考:为什么常说植树造林,造福人类?让同学们知道我们根据树木生长的特点,在不同的地方种植不同的树木,可以提供氧气、除尘、防风沙、美化环境等。并告诉同学们,每年的3月12日是植树节,在这1天,世界各地的人们都会进行植树活动,我们也要加入到这1队列中,绿化番禺,美化祖国。这样,对学生进行了植树造林的教育,增强了环保意识。

2、读中品味,渗透环保教育

低年级课本中有许多琅琅上口,语句优美,富有童趣,描写大自然美丽风光的诗歌与短文。优美的文字中蕴含了不少与环境保护有关的思想和知识,它们为教师进行渗透环保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教学材料。

如《春晓》第1句:"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在讲解此课时,可让同学们反复品味古诗,想象诗句的意境,令人仿佛听到春鸟婉转的叫声,啾啁起落,远近应和,多么活泼的春色。此时教师适时点拨:人类要保护环境,爱护鸟类,才会使大自然变得更美丽。又如学习《4季的脚步》1课,可鼓励同学们反复朗读,1边朗读1边想象,在读的过程中仿佛置身于4季美景中:春天来了,溪水流淌,绿草如茵,鲜花盛开;春去夏来,金蝉在树上欢叫;秋天来临,秋风吹得落叶满地,像黄蝶飞舞;冬天到了,雪花飞舞,大地穿上银装,4季的景色是多么的迷人!让学生在读中体会,读中受到美的熏陶,激发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

3、运用多媒体教学,渗透环保教育

低年级学生抽象思维、逻辑思维并不发达,他们认识事物,认识问题需要从直观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运用多媒体教学,生动活泼,具体直观,形象鲜明,印象深刻,感染力强。它可以直观形象地让学生体验周围环境问题,体验人类在活动中对自然环境的破坏程度,能最大限度激发起学生的环保意识。

如学习《清清的溪水》时,授课1开始,教师播放出音乐,边在黑板画画,边对同学们说:"大自然有许多非常值得我们欣赏的美景。大家看,清清的溪水慢慢地流淌,鱼儿在水里快活地游戏,真美!但是,如果不注意保护环境,这样的美景就会遭到破坏。大家读了《清清的溪水》这篇课文就知道了。"接着,播放录象演示大自然美丽风光,让同学们感受溪水又清又甜的美境。再让同学们通过反复朗诵第1段课文加深对美丽环境的向往。等到同学们对语言环境有1定的感悟后,再播放录象,演示大自然美丽风光受到破坏,河水变得浑浊。这时,同学们脸上的笑容消失了,眉头皱了起来。教师让同学们阅读第2段课文,带出问题:为什么1场雨过后,溪水变黄了,这是什么1回事呢?然后让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去读第3至第9段课文。原来是大象和野猪比赛谁的力气大,拔掉了小溪上游的树,雨水把泥土冲进小溪,使清清的小溪变浑了。同学们明白了溪水变黄的原因后,教师让同学们联系现实生活,说说为什么市桥长堤的河水变浊变臭是什么原因?同学们发言中谈到:由于人们乱排污水,使河道变得黑黑的,臭气熏天,环境受到严重污染和破坏。教师再用电脑演示课前收集的网上信息材料,如人们砍掉树木,造成空气不再清新,噪音加重,风沙大;黄河水土流失等。接着让同学们分小组讨论:我们怎样做才能恢复美丽的自然环境?这时,"1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争着举手发言,5花8门发表自己的见解:"植树造林。""马路两旁、河边多种花草树木。""大家爱护花草树木,不去攀、折、砍树木。""在空中设置监督眼,对破坏环境的进行监控。""在河道养殖''''清道夫''''吸掉垃圾,保持河水清洁。"……

教师运用多媒体教学,直观形象地让学生体验周围环境问题,增强了学生爱护环境的意识,懂得保护树木的重要性。

4、课外延伸,树立环保思想

蓝色的树叶教学设计范文6

关键词:公费师范生 趣味化学实验 超市型 开放式 中学化学实验

2007年,国家出台了在六大教育部直属高校实行公费师范生教育的政策,培养高质量化学专业公费师范生摆在了高师化学教育工作者的面前。时至今日,首批公费师范生已经进入大三的学习,在完成基础化学实验培养的基础上,逐步展开了综合设计型的实验教学内容。上个世纪,实验的教学模式一般是实验课程跟随理论课程进行,对学生所开设的实验基本上都是验证性实验,这样造成了在实践教学中,学生完全处于被动状态,仅机械地完成实验,严重束缚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窒息了学生的创新能力,阻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自国内各高校着手建立建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以来,实验课程便逐渐独立开来,成为一门独立的课程,这非常有利于本科生实验能力的培养。而对于公费师范生的化学实验技能的培养尚无既有的经验可以遵循,仍需广大高师教育工作者深入探索。要培养今后动手能力强的创新型中学师资,必须使高师化学实验室真正成为公费师范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基地,必须对原有的实验和实验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培养学生从事化学实验研究的兴趣,建立一套新的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与设计模式,训练学生运用新的理论与技术,取得新的实验过程和结果。

目前,各中学对于趣味化学实验系统地、规范研究比较欠缺,设计符合中学化学教育的趣味化学实验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增强学生动手和探索能力,促进化学知识掌握,提高教学效果,而且还可以使中化学知识因此形成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特色,更加受到学生的青睐。

笔者根据多年面向全校开放非化学专业趣味化学实验以及从事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与设计课程的基础上,提出了针对化学专业公费师范生开设超市型开放式趣味化学实验的尝试,开展以“趣味、实用”为主题的“开放实验教学”。

一、趣味化学实验内容

由于培养对象为中学师资,所以根据化学新课程标准在实验内容安排上分巩固知识型、探究提高型、导向实践型、系列专题型以及创新前沿型几个方面设置,让学生查阅相关文献,自由选择,自主设计实验。现根据以往学生设计的趣味性化学实验分类别简要列举。

1.巩固知识型趣味实验

(1)“烧不坏的手帕”

在掌握各种布料渗水情况后,学生对“雨天中的布料”内容有了很深的印象,反向设计“烧不坏的手帕”等趣味实验,学生既巩固了知识,又获得了新的知识。

方法:将95%的酒精和水以2∶1体积比混匀后,将一手帕在该混合液中浸透,用镊子钳住一角挑起点燃,边燃边摇动,燃烧片刻后,熄灭火焰,会发现手帕仍完好无损没有烧坏。

原理:乙醇燃烧时,由于有大量的水蒸气蒸发,在摇动时带走了大量的热,所以手帕的温度并不高,故手帕不会烧坏。

(2)“废旧饮料罐制作净水剂”

学生对饮料罐并不陌生,饮料喝完了,饮料罐除了书上的用途外,可以设计补做“废旧饮料罐制作净水剂”,进一步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方法:将一片外表面打磨干净的饮料罐依次溶于氢氧化钾和硫酸,微热使其溶解完全,然后在冰水中冷却,结晶析出完毕后,过滤可得净水剂硫酸铝钾。将净水剂放入有悬浮物的一杯水中,观察水由混浊到澄清透明的过程。

原理:饮料罐是由铝制成的,铝能够溶于氢氧化钾和硫酸,按一定反应后得到的硫酸铝钾水解可以获得吸附性很强的氢氧化铝,从而达到净水的功能。

(3)“红糖制白糖”

方法:取红糖加水溶解于小烧杯中加热使其溶解,加入活性炭,不断搅拌,过滤悬浊液,得到无色液体,在水浴中蒸发浓缩滤液,当体积减少到原溶液体积的1/4左右时,停止加热,从水浴中取出烧杯,自然冷却,有白糖析出。

原理:红糖中含有一些有色物质,要制成白糖,须将红糖溶于水,加入适量活性炭,将红糖中的有色物质吸附,再经过滤、浓缩、冷却后便可得到白糖。

2.探究提高型趣味实验

这类实验是为了使学生对某一化学知识或原理能得到进一步的理解而设计。其涉及的知识往往超越了学生现有的知识,需要作进一步的探索才能真正理解。此类实验可以启发学生思维,使其获得更多的知识。

(1)“变形鸡蛋”

鸡蛋壳是比较硬的,如何让“硬蛋”变成“软蛋”实现变形呢?

方法:通常,鸡蛋壳是比较硬的,拿一个普通鸡蛋,让学生看一看,捏一捏,试试它的硬度,再拿出两个花瓶(或烧杯),让其中一个瓶口稍大于鸡蛋,另一个稍小于鸡蛋,演示一下鸡蛋是无论如何也放不进小花瓶的,事先在大花瓶内装入稀盐酸,小花瓶内装入清水,保持其外观一致。先将鸡蛋放入大花瓶,稍待片刻,把鸡蛋倾倒而出,放入小花瓶。

原理:由于鸡蛋壳主要是由CaCO3等物质组成,当浸入稀盐酸时,发生反应2CaCO3+2HCl=Ca(HCO3)2+CaCl2,鸡蛋壳溶解,所以鸡蛋变软,又由于鸡蛋内膜由非碳酸盐组成,不容于稀盐酸,所以又不会破裂,而保持鸡蛋原形。

(2)“魔棒点灯”

方法:在蒸发皿上,放些研细的高锰酸钾晶体,向晶体上滴几滴浓硫酸,轻轻用玻璃棒将其混合均匀,取一根长玻璃棒或金属棒,蘸上述混合物,用蘸药的一端去接触灯芯,灯芯便会着火。

原理:高锰酸钾和浓硫酸反应产生氧化性极强的Mn2O7,一遇到乙醇等易燃有机物,便立刻燃烧。

3.导向实践型趣味实验

为使学生感受到化学与生活是紧密相连的,增强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和能力,以生活应用为题材,设计一些应用性强,具有可操作性的实验。

(1)蔬菜中维生素C的测定

方法:在玻璃瓶内放少量淀粉,倒入一些开水,并用小棒搅动成为淀粉溶液。滴入2~3滴碘酒,你会发现乳白色的淀粉液变成了蓝紫色。再找2~3片青菜,摘去菜叶,留下叶柄,榨取出叶柄中的汁液,然后把汁液慢慢滴入玻璃瓶中的蓝紫色液体中,边滴入边搅动。这时,你又会发现蓝紫色的液体又变成了乳白色。说明青菜中含有维生素C。

原理:淀粉溶液遇到碘会变成蓝紫色,这是淀粉的特性。而维生素C能与蓝紫色溶液中的碘发生作用,使溶液变成无色。通过这个原理,可以用来检验一些蔬菜中的维生素C。

(2)制作“叶脉书签”

方法:①选择外形完整、大小合适、具有网状叶脉的树叶,这是成功的关键,叶脉不硬的就好像煮树叶汤;②用水将树叶刷洗干净,放在约10%的氢氧化钠溶液中煮沸。当叶肉呈现黄色后取出树叶,用水将树叶上的碱液洗净;③将叶子平铺在瓷砖或玻璃板上,用软牙刷慢慢刷去叶肉。将剩下的叶脉放在水中轻轻清洗,稍稍晾干后,夹在书中压平。

原理:叶肉遇到腐蚀性液体就会发生腐烂。经过加热,它会腐烂得更快。叶脉比较坚韧,不容易被腐蚀。因此,可以将一些叶片坚硬、叶脉坚韧的树叶制成叶脉书签。

4.系列专题型趣味实验

根据一定思路,设计一组趣味实验,如再附一些有趣的情节,则构成一个系列或专题的趣味化学实验。

例如:身陷“地雷阵”

方法:称取1~2g粉末状的碘于400mL烧杯中,注入50~100mL浓氨水,用木条做搅棒,使碘能与浓氨水充分反应。反应2min后,过滤、过滤时应尽可能使不溶物聚集在滤纸的圆锥中央。过滤一次后,烧杯内仍残留许多未反应的碘,为此应将滤液再次倒回原烧杯,以使浓氨水与未反应的碘进一步反应,然后再摇动烧杯,倾出上层滤液过滤。重复以上过滤过程,直至碘与浓氨水充分反应。最后,将烧杯中所残留的固体,全部转移到滤纸上。当漏斗中仅剩余少量液体未滤出时,即可将滤纸从漏斗中取出,平辅于一块木板上。这样,“地雷”就制备完成了。用木条将滤纸上的滤饼拨撒到要进行表演的水泥地面上,晾干30~60min后,即可进行,试验者将发现,当脚踩到该药品时,会发出清脆的爆炸声,并且随着脚步的移动,这种爆炸声将持续不断,使试验者不知如何是好,犹如身陷地雷阵,正是“进亦难,退亦难”。

原理:在常温时,碘跟浓氨水反应生成一种暗褐色的物质,通常称之为碘化氮,该物质是带有不同数量氨的碘化氮的化合物,当碘化氮干时,极轻微的触动即引起爆炸。如:受振动,碰撞或脚踩时,极易分解发出爆炸声,由于有热量放出,从而使生成的碘变成紫色的碘蒸气。

5.创新前沿型趣味实验

设计可行的前沿型趣味实验,使学生初步了解当今与生活相关的前沿化学知识。设计一些容易实现的前沿型实验,让学生了解新型功能材料,感悟化学中的神奇现象。

(1)“污水变纯净水”

方法:取一烧杯自来水,向其中滴加几滴红墨水,红墨水会扩散于整杯水,然后向其中加入适量纳米二氧化钛,一段时间后烧杯中的水又红色变为无色透明。

原理:墨水显示一定的颜色只因为含有有机色素,纳米二氧化钛是一种新型的光催化材料,可以在可见光的作用下发挥其自身的催化降解作用,将有色物质降解为无色无害的水和二氧化碳,从而实现污水的处理。

(2)透明的“铝片”

方法:将一片高纯铝片洗净、抛光,在草酸溶液中进行阳极氧化实验,在电流的作用下发生电解反应,经过除铝基、扩孔即可得到透明的“铝片”。在电镜下可以观察到“铝片”上出现了规则的孔结构,孔的直径在100nm以下。

原理:高纯铝片在草酸中进行阳极氧化,最后变成了厚度只有10~20µm,孔径100nm以下的透明的氧化铝薄膜。

趣味化学实验在化学教育中起到由浅入深的作用,对于生活中的化学、社会中的化学、科学技术中的化学等可以得到很好的诠释,通过化学实验的趣味化改革,使公费师范生掌握此类趣味化学实验技能,便于其将来作为一名中学教师时,顺利转变观念,以现代教育理论武装自己,着眼于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着眼于学生的发展,从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人手,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手脑并用的能力更强,创新意识和创造精神得到充分发挥,提高课堂效益,切实提高教学质量,既减轻学生负担,又培养学生的能力,使学生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这是“减负”的良好途径,而且还可以使中学化学教学因此形成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特色,倍受学生青睐。

二、趣味化学实验开放模式

“开放实验”源于20世纪60年代初期美国的物理实验教学改革,又称“自由实验”“可扩展实验”“开放式实验”等。1979年我国高校实验教学改革中首次提出开展“开放实验”的倡议。所谓开放实验,最简单的理解就是将实验室全天开放,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时间去进行不同的实验。比如:课程计划以外的实验、学生自己设计的实验或科技制作等,实验室免费提供实验设备和仪器药品并提供实验指导。从教的角度讲,开放实验是一种新的实验教学模式,即教师根据教学情况,拟就若干个实验题目,由学生选取后自行查阅文献、自行拟就实验方案、自行写好实验预习报告、按需要预先约定使用实验室,最后独立完成实验。在这种新的实验教学模式中,教师的作用主要是提供必要的理论引导和实验指导。从学习的角度讲,开放实验是创设一种开放的、自主的学习环境。良好的开放式教学环境和条件,有利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潜力的充分发挥,有利于创新人才的早期发现和快速成长,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和人才的个性化发展。从管理的角度讲,开放实验对实验教学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甚至可以说是一种新的挑战,需要树立新的管理理念,寻求全新的管理方法,形成新的管理模式,使开放实验既能保持一定的弹性和灵活度又能有序进行。针对学生提出的趣味化学实验内容,实验室开放模式拟模拟超市运行模式,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

1.实验时间开放

除教学计划安排的课内时间外,每周的五个工作日内有两天8∶00~11∶30和14∶00~17∶00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与设计实验室对学生开放,星期六9∶00~16∶00对学生开放,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根据自己的兴趣设计趣味化学实验内容,进行贴近生活的趣味化学实验的探究性研究,使学生在熟练掌握各种实验技能的基础上树立今后培养中学生实验兴趣的思想,从而也培养科研思想和创新意识。当然这些探究性实验都是学生向指导教师申请后,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从选题―查找资料―定题―写出实验开题报告,在确保没有大的安全问题的情况下,给学生的开题报告签字同意,学生才能进入开放实验室。

2.实验室仪器的开放

一般实验仪器准备室都具备常用的化学实验仪器,基本可以满足趣味化学实验的需要。遵循超市的运行模式,分类别将实验仪器入柜,贴好标签,达到任何一个人来到仪器室便能迅速准确地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仪器。实验伊始,实验技术人员发给每位从事实验的学生一个仪器药品箱,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自己准备必须的实验仪器等器材,放入箱中,拿到实验室。实验完毕后,任课教师及实验技术人员监督学生清洗干净仪器,放回原位。这一步骤的实施锻炼了学生完整实验过程的训练。

3.实验室药品的开放

一般实验室准备室也具备常用的化学实验药品,基本可以满足趣味化学实验的需要。同样遵循超市的运行模式,分类将药品入柜,贴好标签,做好索引,达到每个人都可以迅速找到自己需要的药品。因化学药品的特殊性,必须遵循实验室化学药品管理制度,着重从以下2个方面作要求。

(1)节约用量

在实验中药品取量的原则是既保证实验成功,又不浪费。当然完全达到此要求是有困难的,但现在学生取用药品普遍是超量的,浪费现象较严重。其原因主要有一是缺乏节约观念;二是有“多多益善”的思想;三是取用药品量准确能力差。针对以上情况应采取以下对策:①对学生加强思想教育,讲清实验经费来之不易,使他们树立节约观念。②向学生讲清不按规定多取用药品, 不仅造成浪费,还往往会延长实验时间,影响实验效果,甚至导致实验失败,使他们树立科学观念。③在不影响实验效果的前提下,指导学生实验尽量配用容量小些的仪器,从心理上控制他们少取用些试剂。④对实验中不听教师指导,不按要求多取用试剂,造成明显浪费的个人或实验小组要像不按操作规程而损坏仪器一样处以一定的赔偿, 以此来引起他们的重视。

(2)药品安全性及回收

实验前,指导教师要对具有一定危险性或毒性的化学药品介绍给同学们,并摆放于特定位置,标志明确。如:①易燃品:二硫化碳、汽油、乙醛、乙醚、丙酮、苯、乙酸乙酯、甲苯、无水乙醇、工业酒精、二甲苯、原油、煤油、红(赤)磷、硫粉、镁条、铝粉、黄(白) 磷、钾、钠、碳化钙(电石) 等;②氧化剂:过氧化钙、双氧水、氯酸钾、高锰酸钾、硝酸铵、硝酸钾、硝酸钠、重铬酸钾、硝酸汞、硝酸银、硝酸铜等;③毒害品:氯化钡、氢氧化钡、四氯化碳、三氯甲烷、乙酸铅、水银、砒霜、氰化钠、氰化钾等;④酸性腐蚀品:硝酸、硫酸、盐酸、溴、磷酸、甲酸、冰乙酸、乙酸、苯酚等;⑤碱性腐蚀品:氢氧化钾、氢氧化钠、氨水、氧化钙(生石灰) 、氢氧化钙等。

实验后,教师要指导学生做好有利用价值药品的回收工作。如未反应完的锌、铜等金属,作为催化剂用的二氧化锰等,学生实验配制的各种溶液,有的生成物如氢气还原氧化铜生成的铜粉,可再灼烧成氧化铜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生成物,可用来制取氯气。废的酸碱,可作洗涤液用等等。

三、开放式趣味化学实验管理模式

开发实验管理模式是开放式实验取得既定效果的关键因素。切不可认为开放实验不需要实验管理,开放式实验并不是简单地把门打开,让学生自由进出,而是为他们创建一个宽松的、可充分张扬个性的环境。为此需要建立一个良好的管理模式,我们尝试按以下模式进行:

1.网上预约、本人登记

对于开放式趣味化学实验内容,无论是必做还是自我设计实验内容,学生都必须在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已基本准备充分的情况下,提前一周向指导教师提出申请并在实验中心网页上进行预约实验室。其内容包括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设计方案及实验所需的材料等,以保证实验所需物质的准备和实验的安全可靠性。进入实验室以及离开实验室,则必须在开放实验记录上签字,等实验技术人员签字后方可离开。

2.教师转变角色

学生的设计方案得到批准以后,学生进入实验室的时间可自由选择,为保证实验的正常开展并能获得良好的效果,教师应注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在每一个具体实验中,允许学生失败后重做,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实验条件保障实验时间。指导教师也要一改过去按固定实验模式去管理和约束学生,而是让学生自由发挥,独立或协作的完成实验内容,教师只是提供必要的理论指导和协助以使学生完成实验。这也为学生以后做实验性科研论文奠定了坚实的实验基础,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独立思维能力。此时,教师的角色已经从讲课教师转换为指导教师。

3.实验考核方式

实验成绩的考核是调动和激发学生参与实验课程学习和探索的重要手段,它不但能全面公正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更能客观地反映出学生动手能力及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情况。为此,针对开放式趣味化学实验的特点,我们改变了过去考评时重期末轻平时,重实验结果轻实验过程的做法,采取促进学生发展的质性评价与量化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新增加的质性评价项――包括教师评价、自己评价和同组同学评价,这种评价能促进学生对实验态度、兴趣等方面的变化。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在教学计划安排的课时内对学生实验进行监控,增加对学生的了解。质性评价占总成绩的20%. 在量化评价方面,加大对学生实验设计能力、实验创新探索及实验操作规范性和准确性等方面的考评,并将这方面的成绩由原来的占总成绩的20%提高到40%,对于实验的成功率及实验报告的考评也由原来占总成绩的30%增加到40%。这就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投身于实验设计、改革与创新的热情,既提高了他们对实验的重视程度,又保证了实验课成绩评定的客观与公正性,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

针对化学专业公费师范生进行“开放趣味性实验教学”的实践,满足当前中学教育改革的需要,也是高师课程改革和学生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实践证明,它既能改变高师学生培养的单一模式,又能提高化学教师的素质,使之在优化化学课堂教学的基础上,还能从事化学实验方面的改革研究。实验室开放期间,还要培养学生自主管理与使用实验室的能力。随着中学化学教育改革的深入,“开放趣味性实验教学”的实践还需不断地深入发展,进一步加大开放趣味性化学实验的力度,构建更加科学合理的“开放式趣味化学实验教学”模式,融“开放式趣味性实验教学”于整个高师教育的全过程中。

参考文献

[1]黄忠臣,韩芳.环境工程实验教学改革[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7, l7(29): 264~265.

[2]王炜祺, 陈凯, 张凤.教学仪器与实验, 2007, (8): 56~57.

[3]王晖. 教学仪器与实验, 2007,8: 58~59.

[4] Patrica B. Mckean. J. Chem. Edu., 1999, 76(7): 6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