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龄前儿童教育范例6篇

学龄前儿童教育

学龄前儿童教育范文1

【关键词】学龄前儿童;教育空间;分析

进入学校接受学校教育之前的时期是儿童身体生长、智力和人格形成的关键阶段,美国的一位儿科医生表示,6岁之前是儿童大脑、性格和心灵高速发展的阶段。因此,学龄前期是奠定儿童智力健康基础的黄金期。下面主要针对家庭教育方面对学龄前儿童的教育空间进行分析。

一、学龄前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及规律

发展的具体表现形式就是不断地发生变化,包括一些细微地、逐步发生的变化以及某一阶段飞跃式的变化。在学龄前儿童的发展阶段,对于与发展相关的一切活动,儿童始终是以一种积极、主动的状态参与和进行的;其后天的行为模式是以由于遗传因素影响在出生时就已经具备和表现出来的行为模式为基础,经过量变和质变后逐步形成的,具体是经过整合和调节其自身内部环境,实现个体、个体内部、外部环境三者之间的平衡,进而形成各种新的语言、行为和运动,同时具备相互间协调统一、合作的能力。之后,新形成和发展了的行为模式会随着与环境间的相互影响和作用逐渐被强化和巩固,最终转化为儿童自身的素质和能力。其中,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不同的量变和质变所引发的变化会呈现出阶段性,即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阶段性。此外,儿童创造性思维和行为能力是在新行为模式建立、发展和巩固的过程中获得的。

二、简述家庭教育对学龄前儿童的重要性

首先,家庭教育是社会教育、学校教育的基础和起点,学龄前儿童在家庭教育中出现的偏差很难通过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进行改正或消除。其次,儿童在早期与父母间的互动交流和影响会直接影响到儿童日后的个性发展,家庭教育是儿童个性得到社会化的主要场所。再次,可以通过家庭教育引导、培养儿童的思想道德品质及独立自主的能力。最后,儿童最先通过家庭的影响和教育获得社会对他提出的要求规范,因此,家庭教育还为儿童能够适应在社会上生存、生活奠定基础。

三、如何做好学龄前儿童家庭教育

学龄前儿童还未与周围环境有充分的接触,对世界更是知之甚少。父母的呵护和关爱让他们对世界上的一切都报以美好的期待,可现实生活本就不是一帆风顺的,为让孩子长大后可以更好地适应生活,就要注重培养儿童心理发展和进入学校教育、社会时所需的相关品质。

1.为儿童构建安全舒适的家庭氛围

对于学龄前儿童来说,家是其来到这个世界上之后一个安全、舒适、稳定的生活空间,信任和爱是他们最需要的,所以,家长要为孩子创造、提供安全感,然后对儿童身心发展抱有合理期望,切忌拔苗助长,同时父母要尽量避免把工作、生活中的消极情绪展现在儿童面前,而是为其营造舒适有爱、轻松愉快的生活氛围。

2.注重培养儿童相关品质

对于独生子女居多的现代家庭来说,家长应避免对孩子的过分保护和溺爱。第一,应培养儿童收拾整理自己物品的意识和能力,当他们需要某一样东西时能够从固定位置拿到,帮助儿童提高其对人与空间关系的处理能力;第二,在儿童对一些事物表现出想挑战的欲望时,不应一口否决,对于一些可以尝试去做的事情应给与适当鼓励,并协助其完成,增强儿童信心;第三,由于个体发展需求又需要他们长大后走出去,离开家这个舒适安全的地带,因此,当孩子对某些事物、陌生环境等表现出挑战欲望时,家长应适当给予鼓励,让他们获得尝试和走出去的勇气和信心。

3.注意对儿童的非连续性教育

心理学上有理论认为,对象性的实践活动在人类心理发生和发展方面具有重要影响,关键性经历在个人心理发展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往往可以使人的心理发展变快或变慢,甚至停止发展。博尔诺夫将遭遇、危机、告诫等都视为一种教育形式和过程,家长不应一味的加以避免,应在一些消极危机出现时因势利导,帮助儿童战胜它。

四、结束语

学龄前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不仅直接影响着这个孩子一生的发展,也是提高我国人口素质,直接关系到祖国未来前途和命运的关键。如果一个孩子在学龄前期缺少科学、正当的智力刺激、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培养,他将永远达不到其本该到达的水平。因此,在学龄前就要通过家庭、社会、幼儿园教育对儿童行为习惯、学习习惯等方面进行正确引导。

参考文献:

[1]诸葛阳,付戈.学龄前儿童公共自然教育空间展示探析[J].美术教育研究,2014(8):25-28

学龄前儿童教育范文2

关键词 学龄前儿童 音乐教育 品格 统一

中图分类号:G613.51 文献标识码:A

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社会活动。人类与其他动物的区别在于,唯有人类才懂得通过教育改进自己。“教育”不仅是“教”,还是“育”;不仅是教授知识技能,还要培育人的品格。杜威提出:“教育者最重大的任务在于帮助塑造人的品格”。而音乐的审美功能与教育功能,使音乐教育可以作为品格教育的一种途径。西方自古希腊起,以柏拉图为代表的思想家把教育作为国家的建设基础,把音乐作为教育的基础。古希腊创建的音乐德学和古中国的儒家的“礼乐”思想有着许多共同点,如重视音乐的德育,把音乐当作教育的手段而不是目的。由此看出,音乐教育与品格教育存在一定的统一性。

英国哲学家、教育家罗素认为: 六岁以前的幼儿期是进行品格教育的最佳时期。这是由于六岁以前的学龄前儿童极易受到外界的塑造。蒙台梭利的研究发现,幼儿具有一种“有吸收力的心理”,他们下意识的感受能力会积极地和有选择地从外部世界中进行吸收,成为他自己心理的一部分。因此,在人类可塑性最强的学龄前阶段,把音乐作为一种手段,利用音乐教育与品格教育的统一性,培养出高尚品格的人才,是教育者的重要职责。

1学龄前儿童音乐教育的本质和目的

学龄前阶段的教育是整个教育的基础,这个时期儿童所接受的教育将会影响其一生的发展。音乐教育者的目标应该使儿童热爱音乐,学会倾听音乐、理解音乐,从听觉到心灵都沉浸在音乐之中。让儿童真正感受到音乐中流淌的智慧和人格的力量,真正被音乐的魅力所打动,从而使灵魂得到升华,变得更高尚、更有智慧。在学龄前儿童的音乐启蒙教育中,努力摸索、探寻教育的方法,创造出富有启发、卓有成效、富于美感的音乐活动形式,包括欣赏音乐、乐器演奏、歌曲演唱、节奏活动、身体律动等等,让孩子通过这些有趣的活动,体会音乐的美感,并学习表现这种美。通过音乐教育的途径,培育儿童的优秀品格。

音乐教育家铃木曾说过:“教音乐不是我的主要目的,我想要造就良好的公民。如果让一个儿童从降生之日起就听美好的音乐并学着演奏,就可以培养他的敏感、遵守纪律和忍耐性格,使他获得一颗美好的心灵。”他始终把“培养孩子成为优秀的人”,作为自己音乐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应该明确的是,早期音乐教育的目的并不是要把每个人都造就成为专业的音乐家,而是让每一个儿童的音乐潜能得到充分的发展的同时,培养品格完善之人才。

2早期音乐教育对品格教育的影响

我国对早期教育的重视已有悠久的历史,从古代文献《大戴礼》、《礼记》和魏晋南北朝时期颜之推所著的《颜氏家训》。近代的康有为主张:“婴儿能歌,则教仁慈爱物之旨以为歌,使之浸渍心耳中。”说明教育婴幼儿唱有关接人待物的歌曲,使之受到熏陶。1912年2月,蔡元培在《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中》提出“五育”并举思想,认为尽管五育各自的作用不同,然而均是培养“健全人格”所必需的,是统一的整体而缺一不可的。陈鹤琴指出,技术陶冶不能达到音乐教育的目的,音乐教育“应利用音乐来改善儿童的意志,陶冶儿童的情感,使儿童表现真实的自己,导向于创造性的发展。”他认为“我们要凭着音乐的生气和兴味,渗透到儿童生活里面去,使儿童无论生活工作、游戏或劳动的时候,都能有意志统一、行动合拍、精神愉快的表现,使儿童生活音乐化。”

3学龄前儿童音乐教育与品格教育的重任

我们二十一世纪的音乐教育研究者应当遵循音乐艺术自身的规律和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来进行启蒙教育的理念,深入研究适用于我国学龄前儿童的教育。我们要重视对教育自身规律的探讨,用儿童所喜闻乐见的多种形式进行音乐教育,在提高儿童的音乐能力的同时,促进其品格的发展。抓住六岁以前幼儿敏感性和接受力最强烈的黄金时期,把音乐作为一种手段,通过音乐教育的途径使人的品格得到更好的发展。作为音乐教育研究者,背负着推动教育事业发展的使命,为教师和家长们提供具有参考价值和可行性的教育方法,担当起培育优秀品格之人才的重任。

总而言之,音乐教育者通过学习古今中外的儿童教育理念与研究成果的精髓,有选择性地借鉴适于学龄前儿童成长需求并符合我国国情的儿童音乐教育理念和教学实践,合理的根据音乐教育与品格教育的统一性,为学龄前儿童研究有目的、有计划的系统的教学方案,以教育人的品格为目地。在学龄前儿童处于“精神胚胎”的阶段,进行音乐教育与品格教育的统一践行。有意识地将音乐教育作为手段,对高尚人格和伟大理想的培育,才是音乐教育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 尹爱青,曹理,力.外国儿童音乐教育[M].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

[2] 许卓娅.学前儿童音乐教育[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3] 王懿颖.学前儿童音乐教育[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4] 曹理著.普通学校音乐教育[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

[5] 廖乃雄.论音乐教育[M].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10.

学龄前儿童教育范文3

【关键词】:儿童 钢琴 音乐 兴趣 教育

科学研究表明,人的大脑是由左右两半球组成的,左半球(左脑)为语言脑,它具有语言、数字推理等功能,对应着人们的逻辑思维,右半球(右脑)是非语言脑,俗称“艺术脑”,它负责鉴赏音乐、图像、绘画,对应着人们的形象思维。只有左右脑协调平衡,才能更大的发挥人的潜能,而要想使其合理利用、和谐发展,必须要开发人脑的音乐潜能,钢琴教育正好满足这一点。

幼儿演奏钢琴时需要运用多种感觉器官的参与、配合。当幼儿弹奏一首乐曲时,既要看谱子上的音,又要听其弹奏的是否准确,音乐表达的是否赋予情感,无形中刺激了幼儿脑细胞的发育,从而提高了幼儿的观察力、听觉力、记忆力、想象力、节奏感、思维能力的发展。所以说钢琴的学习有利于幼儿身心健康的发展。

教师的选择是幼儿钢琴教育中最关键的一步。如果幼儿在钢琴启蒙时没有良好的弹奏姿势,不能正确的读谱,音乐常识匮乏,都会给以后的钢琴学习带来阻力。所以,孩子的钢琴启蒙教育阶段就要选择专业的钢琴教师,让孩子进行规范的学习。

下面,笔者就结合在幼儿钢琴教学过程中的经验对一些方式和方法进行剖析探讨。

一、正确的弹奏姿势

正确的弹奏姿势是幼儿掌握钢琴基本技能的前提。

1、身体要很端正的坐在琴凳的1/3或2/3处,腰、背直而略向前倾,肩部放松,身体的重心应在双脚与琴凳之间,全身呈积极的演奏状态。幼儿身体矮小,应在琴凳中央放一个适当高的小凳,以保证全身力量有控制的输送。另外,幼儿手臂短,在弹奏极高音区、极低音区时,脚容易离开垫凳,要尽量避免。

2、坐的距离要让双臂自然、双手舒适的放在键盘上,以小臂与键盘成同一水平线或小臂大臂大于等于90。直角为准。左右肘部自然的向外展开,膝盖与脚后跟等于或略大于90。直角为宜。

3、手型应呈半圆形,手指要自然的弯曲,用指尖前端触键。掌关节与指关节不要塌陷,自然的拱起,大指第一关节略向内弯,手腕略低于掌关节,与键盘平行。幼儿由于手指软弱,应注意手型的稳定,弹奏力量适中。

二、正确的读谱

严格准确的读谱是幼儿正确弹奏钢琴作品的前提,能使幼儿从小养成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和对以后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

幼儿读谱能力与弹奏能力相适应,能更快更好的促使幼儿钢琴的学习。由于幼儿年龄太小,心智发展尚未成熟,对理论的知识缺乏感性的认识,他们比较感兴趣于直观形象的事物。所以幼儿的读谱教育最好建立在幼儿兴趣的基础上。多采用颜色鲜明的色彩画与歌唱相结合的方式对幼儿进行钢琴读谱训练。

同时建议幼儿多弹奏钢琴的音阶、琶音,以便于对键盘有个整体的认识,对其组合有个完整的了解。

初学钢琴的儿童,在进行钢琴读谱训练时,要着重明确谱号、调号、节拍、指法等几个方面的问题。

1、谱号——是高低音谱表组合,还是两高音谱表组合,是否注意谱号的临时变换。

2、调号——有无升降号,是大调还是小调。

拍子的特点决定了音乐的特点,二拍:节奏较轻快、活泼。进行曲风格;三拍:华尔兹、圆舞曲风格;四拍:歌唱性旋律,叙事性风格;六拍:类似于三拍,快速舞曲风格”。

指法的运用是否合理,对演奏作品起着重要的作用。初学儿童务必要看乐谱上的指法,因为乐谱上标识的指法都是经过作曲家深思熟虑写出来的,其科学价值很高。此外还要注意速度、力度、休止符等要素。

三、培养幼儿音乐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的培养可以使幼儿钢琴的学习更具有动力性和持久性。音乐是声音的艺术和听觉的艺术,是一种美好的享受,所以要经常引导幼儿观看符合幼儿心理特点的节目,给孩子听一些他们感兴趣的歌曲、钢琴曲,视听各种音乐影像碟片,如:《海上钢琴师》、柴柯夫斯基的《音乐剧》、每年一度的新年音乐会及幼儿钢琴电视大赛等等,给孩子听一些优美的中外名曲。

同时配合钢琴教师放一些钢琴示范曲,经常带幼儿观看音乐会,让孩子感受音乐会特殊的音乐气氛,开阔孩子们的视野,愉悦孩子们的耳朵,激发孩子学习钢琴的热情。

四、幼儿钢琴教材的选用

教材的选用是幼儿钢琴学习的条件之一。学龄前儿童应以“引导兴趣为主”,在技巧上逐步形成手指的落键、立键,规整手型,落滚,五指原位,左右手的上下找音,用非连奏断奏和简单的连音来完成。在教学内容上应注意到启发式教学,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做到由易到难,深入浅出的教学。选用内容少、重复多、形象生动,富于儿童乐趣的教材。

目前我国幼儿启蒙教学比较好的教材有《汤姆森教程》、《我和我的钢琴》、《幼儿钢琴启蒙教程》、《和爸爸妈妈一起学钢琴》。由于幼儿年龄小,注意力集中度较差,所以练琴时间不宜过长,最好每天练15分钟左右,每天2或3次,练琴时间也要尽量固定下来,这样可以使幼儿练琴规律化,使它成为孩子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五、教学语言的运用

学龄前儿童教育范文4

关键词:农村学龄前留守儿童;品格教育;成因

一、农村学龄前留守儿童品格教育的重要性

农村留守儿童的品格教育是促进儿童形成有益于个人、家庭和社会的德行的重要手段和方法。品格教育能够表现德育的本质,我们要注重对儿童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使得这一核心价值能根植于儿童幼小的心灵。它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

农村学龄前留守儿童的品格教育是时展的要求,它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还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连贯性,更有利于我国学生道德品格教育的良性发展,为我国中小学的品格教育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从教育目的角度出发,人的社会性发展是一切教育的根本。同时从当前幼儿园教育不断弱化和弱效的客观实际出发,农村留守儿童品格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农村留守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还会促进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家庭的和谐和稳定,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从而使他们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二、农村学龄前留守儿童存在的品格问题

对于品格教育的定义,笔者认为,品格教育具有可教性和可塑性。它不仅仅是教,还要通过表现美德的行为养成一种习惯。它是通过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与儿童进行相互的、有教育意义的活动,引导和促进儿童形成和获得核心价值观,形成有益于个人和社会的品格的过程。目前我国农村学龄前留守儿童存在的品格问题主要有:(1)性格孤僻。他们不愿意与外人进行沟通交流,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充满了怀疑,对他人的言行也十分敏感。(2)社交障碍。他们表现出更多的交往困难,不愿积极参加集体的活动。很难与周围的人形成良好的关系。(3)心理发育不良,逆反心理严重。对于来自教师、家长和亲友的教育不以为意,经常会用一些逆反的方式表现出来,如不听话、顶嘴等。(4)道德品行差。农村留守儿童受现实生活的影响,在实际生活中只是单向地接受爱,而不懂得爱别人。所以大多数孩子都比较自私,并且缺乏应有的社会责任感。还有一些其他的表现,如不诚实,不守信用,不尊重他人,不知勤俭节约,喜欢惹事生非,常常以自我为中心等。(5)法制观念淡薄。农村留守儿童偷窃、打架斗殴和行凶等违法犯罪事件时有发生。这与其道德认识偏差、道德意志薄弱等问题相关。

三、农村学龄前儿童品格教育现状形成的原因

1.家庭教育的缺失

家庭结构不完整是造成农村学龄前留守儿童品格问题的主要原因。父母给予孩子的是片面的关怀,他们只满足孩子的物质需要,却忽视了他们内心的需要及思想感情方面的变化,因此与孩子交流和相处时间很少,更别提教育孩子了。

家长自身素质不高,在榜样教育上很难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主要原因是父母经常外出务工,与孩子在一起的时间很少,比起正常家庭中父母的榜样作用,留守家庭要小得多。平时的电话嘱咐与日常生活中的言传身教所起的作用相差甚远。

隔代教育的弊端突出。农村学龄前留守儿童一般是由祖父祖母(外祖父祖母)看管,由于他们大多数年纪都比较大,文化水平比较低,因此教育观念和方法都比较落后,无法保障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品格培养和品格教育。

2.幼儿园教育功能的弱化

幼儿教师的综合素质不高。很多农村地区的幼儿园教师文化水平都比较低,没有接受过专门的幼师培训,可以说综合素质水平是不够的。其次,部分幼儿教师的责任心不强,对待留守儿童缺乏关怀或者是关怀不到位。

幼儿园课程单一。教师教条地将书本上的知识灌输给幼儿,他们不容易接受或接受困难,因而在转化为实际的道德行为时效果欠佳。“而对个别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指导也仅限于理论上的说服教育,缺乏情感上的交流沟通,不能动之以情,说服力很小。”

师生关系紧张。由于一部分留守儿童成绩差,调皮捣蛋,不尊重教师,很多幼师不能深入了解他们的行为,导致了师生之间关系紧张。而这种关系导致留守儿童在道德品质方面存在的问题得不到重视和解决。

3.社会各界关怀不够

社会对留守儿童的生活和教育问题关注不够。由于留守儿童缺乏必要的监护,他们很容易从各种渠道获取不利于身心发展的信息,从而导致不良后果。而社会对这一问题缺乏长远的思考和重视,这与社会和谐发展的目标不相符。

社区教育未起作用。社会德育环境是农村留守儿童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基础。农村留守儿童思想品格教育问题需要社会各界的介入。

缺乏关怀性的社会环境。虽然留守儿童这一问题已经引起广大媒体和社会各界的重视,但关注的程度还是不够。比如学校周边环境以及影响日益增强的电视、网络等,都缺乏对留守儿童的环境关怀。应该坚决抵制在学校附近设立网吧、游戏厅等不良场所。

学龄前儿童教育范文5

【关键词】:儿童 钢琴 音乐 兴趣 教育

科学研究表明,人的大脑是由左右两半球组成的,左半球(左脑)为语言脑,它具有语言、数字推理等功能,对应着人们的逻辑思维,右半球(右脑)是非语言脑,俗称“艺术脑”,它负责鉴赏音乐、图像、绘画,对应着人们的形象思维。只有左右脑协调平衡,才能更大的发挥人的潜能,而要想使其合理利用、和谐发展,必须要开发人脑的音乐潜能,钢琴教育正好满足这一点。

幼儿演奏钢琴时需要运用多种感觉器官的参与、配合。当幼儿弹奏一首乐曲时,既要看谱子上的音,又要听其弹奏的是否准确,音乐表达的是否赋予情感,无形中刺激了幼儿脑细胞的发育,从而提高了幼儿的观察力、听觉力、记忆力、想象力、节奏感、思维能力的发展。所以说钢琴的学习有利于幼儿身心健康的发展。

教师的选择是幼儿钢琴教育中最关键的一步。如果幼儿在钢琴启蒙时没有良好的弹奏姿势,不能正确的读谱,音乐常识匮乏,都会给以后的钢琴学习带来阻力。所以,孩子的钢琴启蒙教育阶段就要选择专业的钢琴教师,让孩子进行规范的学习。

下面,笔者就结合在幼儿钢琴教学过程中的经验对一些方式和方法进行剖析探讨。

一、正确的弹奏姿势

正确的弹奏姿势是幼儿掌握钢琴基本技能的前提。

1、身体要很端正的坐在琴凳的1/3或2/3处,腰、背直而略向前倾,肩部放松,身体的重心应在双脚与琴凳之间,全身呈积极的演奏状态。幼儿身体矮小,应在琴凳中央放一个适当高的小凳,以保证全身力量有控制的输送。另外,幼儿手臂短,在弹奏极高音区、极低音区时,脚容易离开垫凳,要尽量避免。

2、坐的距离要让双臂自然、双手舒适的放在键盘上,以小臂与键盘成同一水平线或小臂大臂大于等于90。直角为准。左右肘部自然的向外展开,膝盖与脚后跟等于或略大于90。直角为宜。

3、手型应呈半圆形,手指要自然的弯曲,用指尖前端触键。掌关节与指关节不要塌陷,自然的拱起,大指第一关节略向内弯,手腕略低于掌关节,与键盘平行。幼儿由于手指软弱,应注意手型的稳定,弹奏力量适中。

二、正确的读谱

严格准确的读谱是幼儿正确弹奏钢琴作品的前提,能使幼儿从小养成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和对以后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

幼儿读谱能力与弹奏能力相适应,能更快更好的促使幼儿钢琴的学习。由于幼儿年龄太小,心智发展尚未成熟,对理论的知识缺乏感性的认识,他们比较感兴趣于直观形象的事物。所以幼儿的读谱教育最好建立在幼儿兴趣的基础上。多采用颜色鲜明的色彩画与歌唱相结合的方式对幼儿进行钢琴读谱训练。

同时建议幼儿多弹奏钢琴的音阶、琶音,以便于对键盘有个整体的认识,对其组合有个完整的了解。

初学钢琴的儿童,在进行钢琴读谱训练时,要着重明确谱号、调号、节拍、指法等几个方面的问题。

1、谱号——是高低音谱表组合,还是两高音谱表组合,是否注意谱号的临时变换。 转贴于

2、调号——有无升降号,是大调还是小调。

拍子的特点决定了音乐的特点,二拍:节奏较轻快、活泼。进行曲风格;三拍:华尔兹、圆舞曲风格;四拍:歌唱性旋律,叙事性风格;六拍:类似于三拍,快速舞曲风格”。

指法的运用是否合理,对演奏作品起着重要的作用。初学儿童务必要看乐谱上的指法,因为乐谱上标识的指法都是经过作曲家深思熟虑写出来的,其科学价值很高。此外还要注意速度、力度、休止符等要素。

三、培养幼儿音乐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的培养可以使幼儿钢琴的学习更具有动力性和持久性。音乐是声音的艺术和听觉的艺术,是一种美好的享受,所以要经常引导幼儿观看符合幼儿心理特点的节目,给孩子听一些他们感兴趣的歌曲、钢琴曲,视听各种音乐影像碟片,如:《海上钢琴师》、柴柯夫斯基的《音乐剧》、每年一度的新年音乐会及幼儿钢琴电视大赛等等,给孩子听一些优美的中外名曲。

同时配合钢琴教师放一些钢琴示范曲,经常带幼儿观看音乐会,让孩子感受音乐会特殊的音乐气氛,开阔孩子们的视野,愉悦孩子们的耳朵,激发孩子学习钢琴的热情。

四、幼儿钢琴教材的选用

教材的选用是幼儿钢琴学习的条件之一。学龄前儿童应以“引导兴趣为主”,在技巧上逐步形成手指的落键、立键,规整手型,落滚,五指原位,左右手的上下找音,用非连奏断奏和简单的连音来完成。在教学内容上应注意到启发式教学,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做到由易到难,深入浅出的教学。选用内容少、重复多、形象生动,富于儿童乐趣的教材。

目前我国幼儿启蒙教学比较好的教材有《汤姆森教程》、《我和我的钢琴》、《幼儿钢琴启蒙教程》、《和爸爸妈妈一起学钢琴》。由于幼儿年龄小,注意力集中度较差,所以练琴时间不宜过长,最好每天练15分钟左右,每天2或3次,练琴时间也要尽量固定下来,这样可以使幼儿练琴规律化,使它成为孩子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五、教学语言的运用

学龄前儿童教育范文6

一 应努力为幼儿提供宽松的语言运用情境

《纲要》明确要求:“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支持、鼓励、吸引幼儿与教师、同伴或其他人交谈,体验语言交流的乐趣。”究竟什么是宽松的语言运用环境,怎样为幼儿创设一个宽松的语言运用环境,是每位幼教工作者应考虑的问题。首先从宽松的语言运用环境说起,幼儿园语言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帮助幼儿成为积极的语言运用者,在交往中逐渐学习理解和表达不同的意图倾向。教师需要特别注意保护幼儿运用语言交往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是如何为幼儿提供宽松的语言运用环境的基础。在工作中,我们常常看到这种现象:当幼儿在集体活动中积极举手要求发言时,老师总会有意无意地忽略幼儿的说话愿望,久而久之,就使得相当一部分幼儿成了等待教师点名发言的被动的“交往”者。要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老师不妨换一种方式,兼顾到所有的幼儿,让他们都有说话和表达的机会。例如:我园在本学期开学时加入了《分享阅读》特色课程,这一课程给幼儿提供了充分想象的空间,将大部分的“讲话机会”还给了幼儿。在开课之初幼儿表现得胆怯,无从开口。当然这与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有一定的关系,但我们也应考虑,这是否与我们平时在教学中太过频繁地忽略幼儿要说话的权利有关?思考过后,回答是肯定的。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加之对幼儿语言能力的不断提高、培养。活动时幼儿又恢复了争抢表达意愿的景象,但与此同时又出现了新问题,怎样才能兼顾到所有的幼儿,使回归的热烈氛围保持下去。为此我想到了一个好方法,就是在许多孩子争着说时,用分组或者三三两两自由讨论的方式让每个孩子都有说话的机会,这样他们交往的愿望得到了满足和鼓励,也有了语言运用的机会。为幼儿提供宽松的语言运用环境,还应注意教师出于“教育”的目的,会在幼儿说话时打断孩子的话而要求他“说完整”“说对”“发音正确”等,实践表明,一旦老师这样的要求出现,孩子的语言交流兴趣会大打折扣,表现出紧张、不知所措。孩子的交往愿望在这样的“打断”过程中受到了挫伤。因此,作为教师,我们应允许幼儿说得暂时不对、不完整,要相信幼儿会在交往的过程中说得越来越准确,越来越完整。宽松的语言学习环境是愉快的、积极互动的,也允许出错。

二 要尽量为幼儿提供真实而丰富的语言运用情境

任何一种语言的学习都离不开良好的语言环境,语言环境有助于语言的习得与提高。幼儿的语言是在运用的过程中成长起来的,而幼儿语言的运用又是在实际的语言交流中实现的。在幼儿园里,教师为幼儿提供真实而丰富的语言情境,是给幼儿创设可以帮助他们操作运用多种语言交流行为的交往情境。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发现语言活动中的角色表演、故事表演等这类活动非常受幼儿的欢迎。这是因为幼儿从此类活动中实现了语言的运用和语言的交流。另一方面,这类活动还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幼儿学习的兴趣。在我所组织的一节名为《跑呀跑》的分享阅读活动中,读本中出现了一些较难理解的概念,如:传递、比较等。运用平常的教学手段很难实现教学的既定目标,因此我转变了教学形式,在幼儿熟悉了读本内容的情况下,为幼儿组织了故事表演。幼儿在宽松、自由、有趣的氛围里参与了故事的讲述,将读本中较口语化的句子运用于故事表演中,实现了语言的交流。这样由老师创设的模拟情境,同样也起到了很好的效果。但如果利用真实丰富的语言运用情境会起到更加理想的效果。在我所组织的一次名为《小商店》的语言区角活动中,课前我利用幼儿园周围的有利环境,带领幼儿参观超市,引导幼儿观察超市里工作人员的工作流程、工作用语等。正式开展活动时幼儿表现出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特别是在语言的运用上更显得真实、准确、富有生活气息,每位幼儿也都在游戏中得到了语言运用的机会。

三 阅读习惯的养成有助于幼儿语言的发展

上一篇康复医学

下一篇会议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