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范例6篇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范文1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目录上册

第一单元 亲近文学

一 为你打开一扇门

二 *繁星

三 冰心诗四首

四“诺曼底”号遇难记

五 古代寓言二则

郑人买履

刻舟求剑

诵读欣赏 古代诗词三首

泰戈尔诗三首

写作 有感而发

语文实践活动 我爱文学

第二单元 金色年华

六 往事依依

七 幼时记趣

八 十三岁的际遇

九 *伟人细胞

诵读欣赏 现代诗二首

写作 说真话,抒真情

口语交际 与人交流注意对象、场合,用语文明得体

名著推荐与阅读 《汤姆 索亚历险记》

第三单元 民俗风情

十 社戏

十一 *端午日

十二 本命年的回想

十三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

十五夜望月

水调歌头

*我的思念是圆的

诵读欣赏 对联六副

写作 从生活中找到“米”

语文实践活动 走进图书馆

第四单元 多彩四季

十四 春

十五 三峡

十六 济南的冬天

十七 *夏

诵读欣赏 古代诗词三首

写作 观察和描写景物的特点

口语交际 说话有针对性,有吸引力,善于打动别人

第五单元 关注科学

十八 斜塔上的实验

十九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二十 *宇宙里有些什么

二十一 《梦溪笔谈》二则

诵读欣赏 《论语》八则

写作 简单地说明小制作

修改文章专题训练

语文实践活动 模拟科技新闻会

专题 狼

第六单元 奇思妙想

二十二 天上的街市

二十三 *七颗钻石

二十四 蔚蓝的王国

二十五 皇帝的新装

诵读欣赏 古诗二首

附录一 应用问示例

附录二 名家书法赏析

附录三 字词表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目录下册

第一单元 人物风采

一 童年的朋友

二 一面

三 *我的老师

四 *展示华夏文化魅力

五 赵普

诵读欣赏 古诗二首

周,你在哪里

写作 观察人物特点,写出人物个性

口语交际 做一回小记者

第二单元 童年趣事

六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七 月迹

八 *三颗枸杞豆

九 我们家的男子汉

十 *柳叶儿

诵读欣赏 两小儿辩日

黄纱巾

写作 记事写人线索清楚

口语交际 劝告

第三单元 建筑艺术

十一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十二 巍巍中山陵

十三 *凡尔赛宫

十四 短文两篇 黄鹤楼

于 园

诵读欣赏 文笔精华(二)

写作 观察和描写事物特点

口语交际 话须形象才动人

第四单元 动物世界

十五 松鼠

十六 *松树金龟子(节选)

十七 国宝——大熊猫

十八 黔之驴

诵读欣赏 古诗三首

写作 抓住特点介绍动物

语文实践活动 保护野生动物的一次活动

名著推荐与阅读 《西游记》

第五单元 信息传播

十九 三个太阳

二十 录音新闻

二十一 *“神舟”五号飞船航天员出征记

二十二 新闻两篇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在港隆重举行

诵读欣赏 七子之歌

写作 写消息

修改文章专题训练

语文实践活动 网上读写与交流

第六单元 诗词拔萃

二十三 毛泽东词二首

二十四 古代诗歌三首

二十五 现代诗二首

二十六 *歌词三首

诵读欣赏 古诗三首

写作 自由作文

语文实践活动 赛诗会

附录一 应用文示例

附录二 语法简表

附录三 字词表

看了“苏教版七年级语文目录”的人还看了:

1.最新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材目录

2.苏教版七年级上语文课本目录

3.苏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本目录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范文2

一、教材特色

苏科版数学教材共有6册,供义务教育七~九年级的学生使用,教材的编排体系、结构如下:

苏科版数学教材区别于其他版本教材的主要特色有以下几方面:

1.以“生活·数学”和“活动·思考”为主线

本套教材遵循《标准》的理念,以“生活·数学”和“活动·思考”为主线展开课程内容,注重体现生活与数学的联系,为学生提供看得到、听得见、感受得到的基本素材;注重创设问题,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思考、探索,主动获取数学知识,促进学生学习方式 的转变。力求有效地实现《标准》提出的“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四方面的课程总体目标。教材既注重创设情境,增加教学过程的活动性、连贯性、逻辑性,又注重在情境中展示数学知识产生和形成的过程,也力求“生活化”与“数学化”的结合,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2.注重“过程”和“数学思想方法”

“过程”是丰富多彩的,往往隐含了基本数学思想、体现数学的价值,结论是重要的,但结论的获得离不开过程。因而,对于那些较好地体现基本数学思想的教学内容,教材适度地展开了过程。

教材在“阅读”栏目中,除了介绍一些数学史料和知识性的内容外,注重对渗透在“过程”中的基本数学思想加以简要的介绍。

3.注重课程内容的“整合”

(1) 教材对《标准》中“空间与图形”和“数与代数”内容的整合:

“空间与图形”的内容整合以下几部分:“走进图形世界”,“平面图形的认识(一)、平面图形的认识(二)”,“轴对称图形”、“中心对称图形(一)、中心对称图形(二)”,“图形的全等”,“图形的相似”,“图形与证明(一)、图形与证明(二)”。

本套教材中的“从面积到乘法公式”、“勾股定理与平方根”、“数量和位置的变化”三章,把“数与代数”与“空间与图形”的部分内容进行了整合。在其他有关章节中,也注重了“数与形”的整合。

(2)在教材的各章节内容中,注重了数学与其他学科(如物理、生物、政治、语文、英语、地理、历史、音乐、美术、体育……)以及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

(3)注重相关内容的总体设计,体现教材的整体性、系统性。

4.注重引导学生“做”数学

《标准》指出:数学学习的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根据《标准》的要求,本套教材各章节的内容,较多地采用了“学生‘做’——在‘做’中感受和体验——主动获取数学知识”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通过‘做’获得感受的基础上,揭示具体‘事例’的数学本质,然后再明晰有关知识。

例如,在七年级下册第七章“7.5多边形的内角和”中,教材设置了对从特殊四边形到一般四边形、从四边形到五边形、六边形……的观察、尝试、填表等活动引导学生在“做”中发现规律,获得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

另外,在每章的章头图中,除了简明的“导读”外,还结合学生现实生活和学习基础,提出一些与本章有关的问题(活动)供学生“做”,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同时,让学生在借助已有知识和经验“做”数学的过程中发现新的问题,引入本章主题。

例如,在八年级下册“第十章 图形的相似”的章头活动中,通过把熊猫图案、多边形放大等操作活动,使学生感悟到:将图形(图案)放大或缩小后所得到的图形(图案)与原图形(图案)的形状相同。

在度量两个多边形对应的边和角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操作——观察——探索——交流”等数学活动,发现这两个多边形的一些性质。

本套教材除在课文中的“做一做”、“练一练”等栏目外,还设置了“数学实验室”、“数学活动”、“课题学习”等多种形式的“做”数学栏目,并编写了与教材配套的《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实验教材等,为学生能真正地参与数学活动提供可能。 “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是学生“做”数学的另一种重要途径。它是为了落实《标准》中的“综合与实践运用”的教学目标,体现数学的“好玩、有用、易学”等特征,使学生进一步地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对生活是大有帮助的,并且数学是很容易学的,从而使学生增加学好数学的信心。

5.注重引导教师理解《标准》的理念,并把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

广大教师能否真正理解《标准》的理念,并把它转化为教学行为,是课改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为引导教师更好地理解《标准》的理念,教材编写时进行了一些探索。

(1)关注“数学与人类的活动息息相关”的论述,以“生活·数学”、“活动·思考”贯穿全书,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思考,感受生活与数学的联系,感受知识的价值,获得“情感态度”方面的体验。例如,在七年级上册“字母表示数”一节中,从天气预报图标等情境出发,借助学生已有的经验,感受“在数学中,经常用字母表示数”。

(2)引导教师把证明作为探索活动的自然延续和必要发展,并注重协调发展学生的合理推理与演绎推理的能力,以利于学生对证明的全面理解。

(3)关注“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材结合教学内容融入了相关的数学文化及人文素材,引导教师重视数学文化及人文素材的教育价值。

例如,八年级下册“第十一章图形与证明(一)”章头图中的欧几里得的《原本》;七年级上册中的苏轼赞美庐山的诗句;九年级上册的巴金海上日出的描绘;八年级下册中的黄金分割及八年级上册中的勾股定理与平方根的章头图等,为教材增添了人文色彩。

(4)注重解决问题的策略,避免把数学知识的应用变为单纯的题型操作,而忽视解决问题中的数学思想与方法的错误倾向。在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教材进行了以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主线、而不按“题型分类”的编写尝试。

(5)关注过程性目标及其评价

为了突出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发展,教材设置了以“数学活动评价表”来引导教师克服评价中只关注知识技能的倾向。

(6)关注课程资源开发利用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既要关注先进的信息技术,也用重视简易的设备器材,因为后者更易于大面积地被采纳。本教材中较多地利用了折、剪、拼、搭以及利用方格纸或网格线(以下简称“网格”)等简单易行的手段,获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教材对如何引导教师在教材的使用中更好地理解《标准》的理念,进行了一些探索,力求使本套教材成为《标准(实验稿)》的理念与教学实践之间的“桥梁”。

二、 教材使用范围和人数

苏科版数学教材自2004年9月进入江苏、安徽、陕西、广东和广西等省市的实验区,目前使用该教材的学生人数稳定在200万左右。下表是历年来苏科版数学教材的使用范围和使用人数统计:

三、 教材培训和资源建设

为了帮助广大教师不断提高新课程实施的水平,教材编写组、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和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共同组织开展了省级和地市级160多场次培训活动,100余名学科专家先后参与授课,接受培训的教师约有5.2万人次。此外,还承担了新课程骨干教师部级远程培训的部分任务。具体培训情况如下表:

为了进一步提高苏科版数学教材的适宜性,还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开展了一些工作:

1.开展多形式的教材培训活动

教师深刻理解新课程理念和教材设计意图,并将之落实到课堂教学中,是实施新课程改革过程中最为关键的问题。只有围绕真实的课堂开展研究和教材培训,才能使教师在具体的环境中体验和感悟新课程的理念,他们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才能真正得到转变。为此,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教材编写组和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联合各地教研部门,通过形式多样的教材培训(如会课、集体备课、专题研训等),引导教师进行实践反思,促进教师的观念和角色的转变。

2.建立实验基地学校

为了进一步加强教材建设,发挥核心学校与骨干教师在地区乃至全省的示范和引领作用,我们组建了首批32所“苏科版数学教材实验基地学校”。基地学校定期与教材编写组就教材实验的有关情况开展交流活动,同时,基地学校在初中数学教材编写组和省、市教研部门的支持和指导下,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教材实验,带动各教材实验区开展教学研究和新课程的教学实践。

3.多途径开发教学资源

(1)编制培训资源包

从2004年苏科版数学教材进入实验区使用以来,我们系统地录制了一批教材培训光盘和教材培训资料,并进行有效地整合,制成苏科版数学教材培训资源包,免费配发给实验区广大教师使用。

(2)录制“送优质教学资源下乡工程”教学光盘

2008年,在江苏省教育厅的组织下,录制了“送优质教学资源下乡工程”教学光盘116课时,并借助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学科教学网站和“凤凰数学网”(教材的专业网站),将其推广到江苏省特别是农村地区的中小学,有效地提升了全省的初中数学教学质量,促进了苏南、苏北,城市、乡村中学的均衡发展。

(3)编写教学指导用书

教材编写组研发了一系列初中数学教学指导用书,如《教师教学用书(含光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设计研究》、《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研究与开发》和《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等。这些产品有的在操作层面上对教材进行深度解读,阐释教材的编写意图,还有的为教材的使用营造学术型、研究型的良好氛围,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4)创办《中学数学月刊(初中)》期刊

为了配合苏科版数学教材在实验区的使用,2009年,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与苏州大学合作,创办了《中学数学月刊(初中)》期刊,期刊的创办为广大教师搭建了一个教材研究成果交流的平台。

(5)建立教材支持网站

教材编写组于2005年建立了“凤凰数学网”()。网站的建立为一线教师、广大学生和家长提供了一个大信息量的数学教与学的资源平台。同时,在“凤凰数学网”上传有大量优秀论文、优秀教学案例、多媒体课件等,供广大一线教师免费下载使用。另外,网站还提供了一批学科专家的讲座视频和优秀课视频,供教师们学习提高。网站自2005年建成以来,规模及影响逐步扩大,现已拥有注册用户8万余人,总访问量达720万次。

苏科版数学教材的使用已近10年,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和教材编写组依靠江苏的省、市、县区教研系统和广大一线教师的支持,随着各项工作的推进,教材的质量在不断地提高,教材所体现的标准理念和特色也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和广大教师的普遍认同,为新课程的进一步改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范文3

一、在形义结合中显汉字情理

以下是我执教苏教版二年级上册《夕阳真美》时的教学片段。(课件演示:夕阳下沉图)

师:从图上你看到了什么?

生:太阳慢慢地往下沉。

师:(板书“下沉”)太阳下沉,“沉”字是一个生字。(出示“沉”)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吗?

生:左右结构,左边三点水,右边是“冗”。

师:你用了部件相加的方法记住了“沉”,是一个好办法。

师:古代的人把它写成这样(板书“沉”的甲骨文字形),周围是水,中间是牛,表示牛沉到水中,跟浮相反。

师:沉到水中还能看见吗?

生(齐):当然看不到。

师:是啊,所以写右边的“冗”时,能不能在上面加一点?

生:不能,如果加了一点头就露出来了,就不是沉在水中了。

教学反思:大部分汉字的字形与字义有着紧密联系,且蕴涵着耐人寻味的情理。以上案例中,我将汉字分散到看图学文中,在掌握读音的同时,对学生记忆字形的方法及时予以引导,通过字理分析由字形联想到字义,将形义巧妙结合,学生对“沉”字有了形象的感知与记忆。这一过程,既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学习曲线规律,学生学得形象生动,妙趣横生;又体现了字理识字具有的博采众长的兼容性,发展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二、在读、记、写、扩中求识字效率

以下是我执教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活化石》时的教学片段。(在同一时期生活过的动物,许多早就灭绝了,大熊猫却一代一代地活到了今天)

师:“代”字和我们前面学的一个字长得很像——化,这两个字是兄弟,你怎样区分它们呢?

生:“代”字右边是“戈”少一撇;“化”字右边像“七”,但“七”的横要改成撇。

师:我们一起来写这个“代”字。(老师范写,边写边说)斜钩要拉长。(学生书空,描红,书写)

师:在家里,爷爷奶奶是——一代。

师:爸爸妈妈是——一代。

师:我是——一代。

师:我们家有三代人,一代一代,代代相传。

师:“代”字很有趣,与不同的字可以组成新的词。

师:数学老师生病了,我来代他上课,是——代课;学校举行讲故事比赛,我选汤轶涵参加,她是我们班的——代表;我自己的事情让别人替我做,是——代劳;要想取得好成绩,就要努力学习,这是你必须付出的——代价。

教学反思:在随文识字中教师要把生字的读、记、写、扩落实到课堂阅读教学之中。我们在课堂调查中发现,许多教师重识轻写。要么是教师纸上谈兵,光说不练;要么是让学生“书空”而不让学生“书写”。殊不知“书空”并不等同于“书写”,“书空”只能解决笔顺问题,“书空”的字不能在头脑里留下记忆的痕迹。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多种器官参与学习活动,能提高学习的效率。读、记、写、扩的有机结合,才能提高学生识字效率。

三、在理解运用中助语言内化

以下是某位教师在执教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梅兰芳学艺》时的教学片段。

师:梅兰芳紧盯空中飞翔的鸽子,注视水底游动的鱼儿,这是一件事还是两件事?

生:是两件事。

师:那么这两件事能不能同时做?

生:不能。

师:所以书上用了一个关联词,你找到了吗?

生:或者。

师:在生活中我们也常常用到“或者”这个词。(出示句式练习)

1.体育课上,同学们在操场( ),或者( )。

2.下课了,小朋友们可以( ),或者( )。

3.星期天,我在家( ),或者( )。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范文4

一、巧妙运用资料,积累阅读策略

1.以己之需,遴选信息

当下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各种资源浩如烟海,而且收集起来也较为方便。但如此之多的信息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合阅读教学所用。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相应的阅读方法,学会从众多的资源中提取需要的内容。

例如在教学《虎门销烟》(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时,为了让学生对林则徐有充分的认知,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资料收集。交流时,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在众多的资源中,你为什么选择这些内容?”在接下来的对话中,教师将学生的资料列分为生平介绍、历史背景、后人评价等几个方面,最后教师出示自己根据这三个方面整合的资源,引导学生体会教师为什么从这三个方面入手甄别、遴选资料内容,从而让学生历练阅读方法,形成提取信息的意识。

2.对应文本,概括提炼

高效的资料拓展不仅契合文本的整体内容,而且所有文字的指向明确,信息价值点较为集中。阅读这样的材料,对于提升学生的概括能力具有较好的历练价值。

例如在教学《轮椅上的霍金》(苏教版五年级上册)一文时,教师出示了两段资料,在学生充分阅读这两段文字之后,激发学生思考:这两段文字分别从哪两个方面介绍了霍金?学生将其概括为:霍金是一个科学巨人,取得了骄人的科研成就;霍金是一个生活强者,身患重病却自信乐观。在教师的点拨下,学生运用了“不但……而且……”的关联词将两个方面串联起来,正好形成了对文本内容的整体把握。

这样的资料拓展,不仅将学生的视角聚焦在资料上,更延伸到了教材的文本中,对于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起到了较好的促进作用。

二、善于借助资料,强化文本体验

1.把握源头,体悟内涵

教材文本中有大量运用准确的成语,很多教师非常重视对成语的运用,常常引领学生体悟成语大意,但也仅仅局限于对成语表面字义的理解或者结合上下文进行感知。这样的教学其实还远远不够。教师应该运用资料的拓展,让学生感知成语的来龙去脉,才能真正把握成语的本质,为灵活运用成语奠定基础。

例如在教学“司空见惯”这个成语时,教师并没有止步于“看得多了,也就不觉得奇怪”这样肤浅的理解,而是为学生补充了这个成语的历史典故,并出示了刘禹锡著名的诗句:“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江南刺史肠。”这两个资料中,典故让学生掌握成语的源头要义,而诗句则为学生理解意蕴、灵活运用提供了良好的示范。

这样的资料拓展,将教学的重心直接指向文本的核心词语,为学生全面感知内容提供了全方位的感知路径,获得了较好的效益。

2.感知背景,体验情感

对于阅读教学而言,拓展的资料是文本内容的补充,是主题价值的印证。因此在学生深入体悟文本的基础上,教师应该依循文本内容相机补充适量资源,为学生更加深入全面地解读文本奠定基础,产生强烈的认知共鸣。

例如在教学《我和祖父的园子》(苏教版五年级下册)之后,学生被萧红童年生活的自由所感染。而教师在教学行将结束之际补充了萧红童年生活的资料。学生知道作者童年生活悲惨,只能与爷爷在园子中相依为命,顿时这种自由就染上了一层酸楚的色彩。当学生依循着资料再度走进文本之时,他们对于文本的解读就拥有了全然不同的感受。在这个案例中,资料的拓展让学生从另外一个全新的视角,与文本、与作者进行了深层次的心灵对话。

三、灵活依托资料,提升语用能力

1.比照辨析,感知写法

如《诺贝尔》(苏教版五年级上册)一文在写作层面最大的特点就是选用“最典型的事例展现人物品质”。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悟这一写法所形成的教学效益,教师为学生补充了诺贝尔在研制炸药过程中所经历的大小磨难,共有二十多起。此时,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这么多的失败事故作者为什么只选择了几种?为什么就选择了这几种呢?……从而让学生体悟到作者就是在对比辨析中选择了最具有代表性的事例,这样才有助于表现人物为了研制炸药而不顾个人安危的品质。

此案例中的资料拓展,没有聚焦于文本内容的解读,而是为学生体悟文本的写作提供了比照的对象,为学生与作者的对话架设了桥梁。

2.触类旁通,扎实训练

教材文本中拥有很多经典的语言句式,这些都是值得探究的价值点,借助相关的元素进行相同的资料拓展,就能够有效地实现能力迁移,起到较好的语言训练效果。例如在教学《莫高窟》(苏教版五年级上册)时,教师就紧扣最后一小节作者对莫高窟高度概括的语句,为学生补充拓展了万里长城、赵州桥、苏州园林、北京故宫等资料,引导学生借助课文中高度凝练的句式对这些文物古迹进行创造性模仿训练,学生有模仿的样式,有内容的参考,言语训练也就显得扎实而灵动,学生的语言也得到了有效的锤炼。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范文5

一、 指导阅读,体悟感情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书是最经常、最重要的阅读训练。一般在课后练习的第一题中都有安排,其中最主要的形式是朗读,其次是默读。要求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也体现了自主学习的精神。在读中理解内容、体悟感情,有利于增强语感。例如在教授苏教版12册的第十八课《广玉兰》一文时,作者用大量辞藻来表现广玉兰的幽香纯洁与旺盛的生命力。当读到“我无法用文字准确形容那花瓣的色彩,说它纯白吧,又似乎有一种淡淡的青绿色渗透出来;我也无法用文字准确形容那花瓣的质感,说它玉琢冰雕吧,它又显得那样柔韧而有弹性。”,学生们仿佛跟着作者一起看到了那给人美的震撼的广玉兰花朵。 经过试读,学生们很快进入情境,真实地受到了美的熏陶。

学好语文,需在听说读写方面多下功夫,要想提高阅读能力,光靠课堂教学的二十几篇课文是远远不够的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还应当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激发他们主动找课外读物看。在学习了苏教版第十册《林冲棒打洪教头》一文后,学生对于《水浒传》这部作品非常感兴趣。最后做课文总结时,我向学生介绍了《水浒传》中几个有名的故事,让他们课后去读这部名著,学生们都跃跃欲试。几天以后,班级里几乎人手一本《水浒传》。鼓励学生多读一些课外书,有利于拓宽视野、增长见识,能更好地为课堂教学服务。

二、 精读课文,理解词句

理解课文内容是阅读教学的重点,而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便是词语及句子。作为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在借助工具书的同时,要学会结合生活实际,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以达到积累词句、提高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如苏教版五年级《黄山奇松》一文中有“饱经风霜”一词,这个词语重在理解“饱”字的含义。通过查阅工具书,得知“饱”在这里是“充分”的意思,但仅从工具书得到的答案还不足以理解迎客松成长过程中的种种艰辛。我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说说哪些人可以称为“饱经风霜”的人,学生很快找到答案,都认为经过岁月洗礼的老人才能配得上这个词语。

小学高年级的学生还必须掌握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能力。即根据词语所在的语言环境,把不理解的词语换成其他词语,在这个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如仍能讲得通,符合语言环境的特定意思,那么这个替换的词语就可以作为不理解词语的解释。如六年级上册《詹天佑》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京张铁路不满四年就全线竣工了,比原来的计划提早两年。这件事给了藐视中国的帝国主义者一个有力的回击。”对这段话中的“竣工”一词的理解,可以引导学生反复读这段话,通过琢磨、思考,他们会很自然地想到“完工”。

三、 指导学法,激发趣学

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具有巨大潜力的生命个体,为了充分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精读课文时还应当把学习方法教给学生。实践表明,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自主学习的原动力。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地为学生创设一种情趣盎然的学习气氛,使学生受到陶冶、感染和激励,从而主动学习。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的精神。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在理解内容、体会思想感情的教学中,要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让学生自主完成学习过程。例如在教授六年级下册《三打白骨精》一文时,我带领学生精读了孙悟空的“第一打”,从“第一打”中感受人物的形象,体会其性格特点。顺利学完这部分内容后,我做出学法总结,告知学生带着这个学法自主合作学习下面的“第二打”和“第三打”。学生们顿时来了兴趣,他们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成功地解决了“二打”和“三打”的重难点。这样就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更体现了自主学习的精神。

四、 质疑问难,鼓励多元

创造性思维是提高语文素养的开始。我们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首先要鼓励他们敢于和善于质疑问难。中国古人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要培养学生善于从无疑处生疑,从看似平常处见奇,这是发现问题的起点。课堂教学是属于学生的,教师只有根据学生的需求,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质疑释疑,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参与、自主探究知识的能力。

在六年级下册《天游峰的扫路人》一文中有这样一个问题:扫路老人到底累不累,你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答案不必统一,意对即可。这个问题一出来,学生立刻就自己的意见展开讨论,最后得出两种答案:一种认为老人不累,另一种认为他累。认为累的原因是老人70多岁的年纪还要每天扫一千八百多级台阶,身体肯定吃不消。另外一部分学生则从老人和作者的对话中找到答案,老人很享受工作中的情趣,所以他们认为老人不累。对于这两种答案,学生争论不休,互不相让,我告诉他们这两种看法都对,我们不必拘泥于以往的问题模式,只要是你认为对的,且言之有理、说得通的就行。对此学生们开始很讶异,后来则欣然接受。我想,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自己就不能思维定工,对待一个问题要鼓励学生从多角度来看待它,这样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范文6

一、联系生活,感受情境

文章源于生活,能真实地反映生活。要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必须追溯源头,引导学生了解文章所反映的生活,理解文章的思想立意,体悟其意境和情感,让学生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如教学人教版语文一年级上册《秋游》一课时,结合课文中“天空中的云,有的像……有的像……”的学习,笔者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在操场上,让学生认真地对天上的云进行观察。学生一边观察,一边想象,争先恐后地说着:“这朵像白兔,那朵像山羊”“这朵像马儿,那朵像小狗”……接着,又带着学生回到教室进行《秋游》的学习。学生通过观察,有了直接的体验,感受了生活情境,对课文的内容不但理解得透彻,而且朗读得特别有味儿!教学中充分利用生活的情景,能为学生创造一个真真实实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从自己的观察中得到了体验,在体验中得到感悟,在感悟中理解课文内容,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二、巧用绘画,再现情境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许多课文都配有精美的插图,不但可以再现课文中的情境,把课文内容具体化,形象化,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如教学《拉萨的天空》(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一课时,可以让学生认真看插图,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在头脑中形成一个较鲜明的拉萨天空蓝宝石般的形象:有贴着山顶的白云映衬,湛蓝的天空显得越发纯净;有拉萨河畔草地的映照,湛蓝的天空显得更加明洁。那里的天空总是那么湛蓝、透亮,好像用清水洗过的蓝宝石一样。然后,让学生用语言描述出来,在体会拉萨天空之蓝、之美以及布达拉宫的雄伟、壮丽中产生对拉萨的这种圣洁的美的向往与追求,激发学生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之情,培养学生发现、感受、赞颂美的能力。

借助绘画不仅可再现情境,还可以凸显文章的深刻含义。如教学《这儿真好》(苏教版语文一年级下册)一课时,为了让学生充分理解课文内容,教师可以采用绘画的方式再现情境。让学生准备一张白纸,好比是荒岛;然后在纸上先画一只小熊,一张纸上就只有小熊,也就是荒岛上只住着小熊一个,它显得很孤独;接着根据课文内容再画云、树、草、花、小动物们……于是,一幅充满生机、美丽的小岛图画就展现在学生的眼前,图中的小熊也不孤单了,这幅图就好比是小岛,学生就如同在岛上生活过一样,真实地体会到了美化环境、爱护环境的意义。这样教学,不但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让学生在快乐的绘画中领悟课文内容,受到保护环境的教育。

三、播放音乐,渲染情境

音乐是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天籁之声。音乐与文学是通过不同的方式来反映生活,表达思想感情的。古代许多大诗人以语言的音韵摹写音乐的旋律,每一首诗便如音乐般让人陶醉,给人以丰富的想象和启发。教师在教学中如果能把音乐语言和语言文字有机地结合起来,不但能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还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联想与想象能力,收到好的教学效果。如教学《王二小》(人教版语文一年级下册)时,教师通过播放歌曲渲染情境,并让学生呼唤着王二小的名字,那一声声发自肺腑的呼唤,使教学获得了情真意切的真实效果。

四、借助表演,融入情境

为了使教学情境真切地再现在学生面前,教师可指导学生如同演戏那样扮演角色,进行课本剧的表演。小学生都非常喜欢童话故事,对寓言故事也是情有独钟。在这类课文的教学中,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就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手段。如教学《狼和小羊》(苏教版语文二年级上册)一课时,在分角色朗读时,教师为学生准备了头饰(凶狠的狼和温和的小羊),让学生戴着头饰一边朗读,一边表演,学生都非常有兴趣,争着表演、朗读。这一环节的教学,既抓住了学生的心理特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利用道具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通过表演融入课文情境,学得开心、读得开心、演得开心,充分地理解了课文内容,懂得了像狼一样凶恶的坏人要做坏事总是能找到借口的,对它们光讲道理是不行的的道理。

五、实物演示,强化情境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运用实物来演示情境,正是认识客观事物的一种快捷的方法。如教学《苹果里的五角星》(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一课时,初读课文,老师和学生心中都充满疑惑,苹果横着切真的会出现一个清晰的五角星图案吗?为了揭开这个谜,学生分组带来了苹果,课堂上现场做实验,面对真实出现在眼前的五角星,不但增强了课堂的趣味性,也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