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范例6篇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范文1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小朋友,带上你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果,一起来做个自我检测吧,相信你一定是最棒的!

一、基础题

(共23题;共142分)

1.

(7分)看拼音写汉字

duàn

liàn

biān

dài

tuǒ

tiē

xiōng

xiàng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2.

(3分)我是拼音小能手。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观赏

既然

相思

3.

(12分)读拼音,写汉字。

(1)在chú________房里,我见到了闰土,他头戴小zhān________帽,一开始有点害xiū________。时间久了,他讲起了捉刺wèi________,sǎ________网捕鱼的故事。

(2)一只小船荡yànɡ________在chénɡ________碧的小河里,船到哪里,两岸的倒影shùn________间就错zōnɡ________一起。

(3)伯牙拨动琴xián________,弹出了旋律,时而像wēi________峨的高山,时而像汤汤的流水,时而像一zhóu________美丽的画卷。

4.

(10分)它们加在一起会成为什么字呢?快来写一写吧!

口+内=________,组词:________

巾+________=________,组词:________

叔+目=________,组词:________

________+雷=________,组词:________

5.

(5分)抄写词语。

源源不断

绿草如茵

不毛之地

6.

(16分)辨字组词

误________

趟________

像________

佣________

娱________

趣________

豫________

诵________

坐________  骗________

继________

原________

座________  编________

断________

愿________

7.

(12分)写全词语

________环抱

________昆仑

________黄河

________学语

________学步

________耳畔

________不回

________破浪

________端庄

________联翩

________劲舞

________峻拔

8.

(4分)写出近义词

神勇—________

警惕—________

影影绰绰—________

猛然—________

9.

(3分)写出反义词

警惕—________

神勇—________

影影绰绰—________

10.

(6分)给划线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石棱(léng

líng)________

镇守(zhèn

zhèng)

________

搜寻(sōu

shōu)

________

影影绰绰(cuò

chuò)________

扎进(zā

zhā)

________

出没(méi

mò)

________

11.

(5分)读《塞下曲》,完成填空

①《塞下曲》的作者是________代诗人________。

②诗中“夜引弓”的“将军”就是被人们称为“飞将军”的________。他是________时期一位________的将领。

12.

(2分)双引号有不同的用法,下列句子中的双引号表示什么?请选择。

A、表示直接引用

B、表示着重论述

C、表示特殊含义

D、模拟事物发出的声音

①一阵疾风吹来,树木野草发出“沙沙”________的声音。

②朱总司令领导的红军被藏族同胞称为“菩萨兵”。________

13.

(4分)用上表示声音的词语,句子就生动形象多了,你也来试试。

例:树木野草发出“沙沙”的声音。

①尽管西北风________地吹着,我们还是按时去上学。

②远处传来几声________的狗叫。

③考试了,教室里很安静,只听到同学们的笔在纸上________写字的声音。

④小溪里的水________地流着。

14.

(4分)给划线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把序号写在后面的括号里。

疾:A病,身体不舒适。B恨。C快,迅速。D疼痛。

①一阵疾风吹来,树木野草发出“沙沙”的声音。________

②周总理非常关心群众的疾苦。________

③妈妈常年废寝忘食地工作,终于积劳成疾。________

④他大公无私,疾恶如仇。________

15.

(3分)读《李广射虎》写出词语意思:

林暗:________

平明:________

没:________

16.

(3分)根据意思写词语

①由于突然来的刺激而精神紧张,导致思想的停止。________

②把力气贯注到身体某一部分。________

③非常勇猛,没有人能比得上。________

17.

(4分)选关联词填空

不是……而是……

不但……而且……

①今天________没有雨,________晴空万里。

②他射中的________老虎,________一块巨石。

18.

(5分)缩句

①他猛地想起常对儿子说的话。

②北方的天气太冷了。

19.

(4分)给划线的字注音

神勇________

边境________

影影绰绰________

拈弓搭箭________

20.

(6分)照样子,写词语。

(沙沙)的声音

(嗖)的一声

________的流水

________的蜜蜂

________的小雨

________的心跳

________的乌鸦

________的风声

21.

(8分)填空

林暗草惊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是________朝诗人________写的《塞下曲》中的一首。诗中那位将军指________,他又被称为“________”,他是一位________的将领。

22.

(6分)把划线字的音节补充完整。

唐朝t________

石棱l________

拈弓搭箭d________

巡逻l________

警惕j________

影影绰绰________uò

23.

(10分)补全成语

神________色________

神________颠________

神________广________

神________守________

神________其________

二、阅读题

(共2题;共19分)

24.

(7分)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小闹钟

我有个好朋友,就是放在我枕头边的小闹钟。它圆圆的身子、亮晶晶的脸、三根指针像三只小胳膊似的

“滴答滴答”地转个不停,非常惹人喜爱。晚上睡觉时,小闹钟跟我说悄悄话;早上我睡得正香时,是它把我唤醒,催我上学。

我真喜欢我的小闹钟!

(1)我会给短文标上自然段序号。

(2)我知道短文中的“好朋友”指的是:________。

(3)找出写小闹钟样子的句子。

25.

(12分)读下面的一段话,完成练习。

一天夜晚,月色朦胧,李广带兵外出巡逻,路过一片松林。一阵疾风吹来,树木野草发出“沙沙”的声音。李广想到这一带常有猛虎出没,便用警惕的目光四处搜寻着。猛然间,李广发现前方的草丛中,影影绰绰蹲着一只老虎,便连忙拈弓塔箭,运足气力,拉开硬弓。“嗖”的一声,一枝白羽箭射了出去。

——选自《李广射虎》

(1)这段话描写了________,是按________顺序写的。

(2)这段话可以用《塞下曲》中的哪两句诗来说?

(3)读了这段话,请用一个四字词语来形容一下你心中的李广。

参考答案

一、基础题

(共23题;共142分)

1-1、

2-1、

3-1、

3-2、

3-3、

4-1、

5-1、

6-1、

7-1、

8-1、

9-1、

10-1、

11-1、

12-1、

13-1、

14-1、

15-1、

16-1、

17-1、

18-1、

19-1、

20-1、

21-1、

22-1、

23-1、

二、阅读题

(共2题;共19分)

24-1、

24-2、

24-3、

25-1、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范文2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小朋友,带上你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果,一起来做个自我检测吧,相信你一定是最棒的!

一、基础题

(共24题;共97分)

1.

(2分)我会填

________,渔翁得利。

________,为时不晚。

2.

(3分)看拼音,写词语。

bàng

xiāng

zhēng

dùn

měi

cān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3.

(2分)选词填空。

①它看见一只河蚌张开壳儿,正在沙滩上________晒太阳呢。

②洒水车正在________水。

4.

(2分)根据课文《鹬蚌相争》填空,并找出一个可以替换的词语。

这是走来一个打鱼的人,________ 就把它们两个一起捉走了。

可替换的词:________

5.

(2分)多音字

闷mèn________ mēn________

6.

(3分)读句子,给划线的词换一个新词,句子的意思基本不变。

①鹬立刻飞下来,啄那只河蚌的肉吃。

________

②河蚌急忙把两片壳儿合上,紧紧地夹注河蚌的嘴巴。

________

④忽然

鹬看见一只河蚌张开壳儿,正在沙滩上晒太阳呢。

________

7.

(6分)比一比,写一写。

蚌________

相________

鹬________

样________

泪________

橘________

8.

(4分)我会填

①“蚌”字共________画,是________结构。

②“肉”字共________画,第四画是________。

9.

(4分)读课文《鹬蚌相争》,把标点符号补充完整。

①________多好的一顿美餐哪________

这时候走来的一个打鱼的人________毫不费力地就把它们两个一起捉走了________

10.

(11分)根据课文《鹬蚌相争》,填写完整。

鹬在天空中________着,不住地朝下________,想________点儿食物________。忽然,它看见一只河蚌________开壳儿,正在沙滩上________太阳呢。“多好的一顿美餐哪!”鹬的口水都要________出来了。它立刻________下来,________那只河蚌的肉。河蚌急忙把两片壳儿________上,紧紧地________住了鹬的嘴巴,不肯放松。

11.

(1分)读课文《鹬蚌相争》,这个寓言故事告诉我们要学会忍让;古往今来,忍让一直是中华民族提倡的美德,有许多的名言警句也告诫我们要学会忍让,如:________。

12.

(2分)写笔顺。

①鹬:________

②餐:________

13.

(6分)比一比,再组词。

猪________

肉________

吵________

猎________ 内________ 沙

________

14.

(3分)根据课文《鹬蚌相争》填空。

《鹬蚌相争》写的是________和________为了各自的利益不肯妥协,最后一起被________捉走;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与人相处应该学会忍让和礼让,否则的话就会两败俱伤。

15.

(5分)将下列词语连接成完整的句子。

①的

都要

口水

流出来

②河蚌

急忙

两片

合上

紧紧地

嘴巴

夹住了

壳儿

16.

(5分)读课文《鹬蚌相争》全文思考,回答问题;

你觉得鹬和蚌怎样做才不会被打鱼的人捉走?

17.

(4分)一字组多词。

肉________

________

吵________

________

18.

(1分)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急忙——________

19.

(6分)填上合适的量词(不要写相同的)。

一________河蚌

一________美餐

一________打鱼人

一________珍珠

一________彩虹

一________红霞

20.

(5分)按要求改写句子。

①打鱼人毫不费力地捉走了它们。(改“把”字句)

②乌鸦把他放在院子里的肉一块一块都叼走了。(改“被”字句)

21.

(5分)《鹬蚌相争》讲了什么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22.

(5分)我会回答下列问题。

你觉得《鹬蚌相争》一文中渔夫是个怎么样的人?

23.

(5分)《鹬蚌相争》是个成语故事,你知道的成语故事还有什么

24.

(5分)抄写下列词语

壳儿

威胁

毫不示弱

相持

筋疲力尽

不禁

喜笑颜开

二、阅读题

(共1题;共10分)

25.

(10分)读课文《鹬蚌相争》,回答问题。

鹬在天空中飞着,不住地朝下看,想找点儿食物吃。忽然,它看见一只河蚌张开壳儿,正在沙滩上晒太阳呢。

“多好的一顿美餐哪!”鹬的口水都要流出来了。它立刻飞下来,啄那只河蚌的肉。河蚌急忙把两片壳儿合上,紧紧地夹住了鹬的嘴巴,不肯放松。

鹬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会渴死你,看你松开不松开!”

蚌说:“今天不放开你,明天不放开你,就会饿死你,看你还啄不啄我!”

鹬和蚌吵个不停,谁也不肯让步。这时候走来的一个打鱼的人,毫不费力地就把它们两个一起捉走了

(1)是什么原因造成渔翁大有收获,鹬与蚌两败俱伤的?

(2)学了这则寓言故事你知道了做人的什么道理?

参考答案

一、基础题

(共24题;共97分)

1-1、

2-1、

3-1、

4-1、

5-1、

6-1、

7-1、

8-1、

9-1、

10-1、

11-1、

12-1、

13-1、

14-1、

15-1、

16-1、

17-1、

18-1、

19-1、

20-1、

21-1、

22-1、

23-1、

24-1、

二、阅读题

(共1题;共10分)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范文3

[关键词]苏教版 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材解读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35-010

2011年版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总目标中提出了“四能”目标的要求,即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增强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分析和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专题课是教师实现“四能”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加入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内容,渗透策略意识,让学生在解题过程中经历从现实情境收集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到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

一、教材内容分布

对教材进行梳理和统计,苏教版教材在三到六年级“解决问题的策略”新授课一共有17课时,详细内容见下表:

苏教版教材“解决问题的策略”新授课分布情况表

以上表的课时数为依据,每个年级的教材都有不同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内容:三年级主要关注从条件或问题着手解决;四年级主要关注用列表、画线段图解决两积之和差、和差问题;五年级主要是用一一列举和转化法解决实际问题;六年级主要是用替换和假设法、转化法解决实际问题。

二、编排意图解读

苏教版教材三到六年级的修订专家表示“解决问题的策略”单元的编排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四能”,并实现三个目标:一是通过现实中的数学问题激发学生寻求解决途径的愿望;二是引导学生把复杂的题目转变成简单的题目;三是在解题中强调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

1.展现解决问题完整的解题过程

苏教版教材编排以“解决问题的策略”为单元系列课,能让学生经历完整解决一个数学问题的过程和步骤:通过读题明白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得到答案并且检查答案是否正确。与老教材相比,这是新教材的一大亮点和特色――为培养学生的“四能”提供可供参考的教学设计和案例。比如,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例1首先出示了题中有哪些已知条件,要求什么问题,提出问题“你知道‘以后每天都比前一天多摘5个’是什么意思”,旨在要求学生掌握读题的方法,了解题目的条件和问题;接着出示“根据题目中数量之间的关系,你打算怎样解答”,旨在要求学生把题目中有用的条件和问题进行筛选,寻找条件和问题之间的连接点;最后通过列表法呈现解答过程,还让学生说说解决问题的过程有什么体会,借助验算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以及养成检查的好习惯。这样完整过程的展现在苏教版教材中比比皆是,它既为教师的教学设计提供了流程范本,也为学生的自主预习提供了模仿的范本,真是一举两得的好事。

2.以单元为主要体现承前启后

苏教版教材中“解决问题的策略”既包含了解决现实中的生活问题,又复习了之前的计算知识,实现了“生活数学”与“数学知识”的完美融合,起到 “承前”的作用。有时,“解决问题的策略”只是简单呈现,到另一册时又继续出现,这就是“启后”的作用。

比如,苏教版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中“解决问题的策略”是借助文字、线段图从问题想起,这与三年级上册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借助文字、线段图从条件想起相似,起到了“承前”的作用。“启后”体现在,苏教版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中涉及了两步计算的解决问题,学生已经能列出两个分步算式并正确计算,而第四单元的“混合运算”不仅把前面掌握的分步算式改写成综合算式,还能为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提供理论基础。

又如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是“转化”,由图形的转化过渡到计算中的转化;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也是“转化”,是对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转化,这又是转化思想的“承前启后”,让转化思想在学生头脑中根深蒂固,并且不断深入。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应当进行系统化备课,把编者想要传递的教学价值发挥到极致,也让学生能够灵活运用解决问题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难题。

3.呈现多样化的解题策略

不同的学生解同一道题目会有不同的解题策略,虽然有的解题思路繁琐,有的解题思路简单,但是这都是学生思考后的产物,教师可以尝试将复杂的解题思路引到简单的解题轨道上。因此,苏教版的教材编者在编写时注重学生的学情,贴近学生的学习起点,这样的编排意图在每个单元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中都有所体现。比如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中的计算题“■+■+■+■”,教材先是呈现了学生马上能想到的通分方法,再呈现通过把正方形看作单位“1”建立起算式和图形之间的联系。这样,不同解题方法、不同思维水平的呈现,既尊重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又为学生“跳一跳摘到果子”提供了机会。

再如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中的例1,教材呈现了列表和列式计算两种方法,还出示了解决这个问题的“中间问题”。这样低起点、高跨步的教材编写形式,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为学生的自主预习指明方向,为小组合作提供思路。

又如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中的例1,教材从学生最能想到的“摆一摆”入手,再呈现用列表法寻找面积最大的长方形,最后还把运用列举策略的所有问题罗列出来,实现举一反三的效果。更重要的是,教材这样的编排体现了“重视过程和结果”的理念,让学生能踏着巨人的肩膀找到适合自己的解题策略。

4.培养学生“说数学”的能力

数学语言一般可以分成口头语言、书面语言和图画语言三种。有的学困生不能正确解题,关键原因就是不能把题目中的语言转化为口头语言或者图画语言。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引导学生把思考分析和解答过程用数学语言表达出来,培养学生“说数学”的能力。

“说数学”的结构化训练在苏教版教材中也有大量体现。比如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中的例2就为训练学生“说数学”提供了模板。首先要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说从题目中知道的条件和问题,引导学生把题目中的书面语言转变成图画语言;再建立条件和问题之间的联系,提出“中间问题”;接着根据每一步的问题列式解答,最后验算。

随着年级的升高,题目难度的加强,教材“说数学”的侧重点也有变化。比如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中的例1,教材编者就更加强调说题目中数量之间的关系和“你准备怎样解决这个问题”,把书面语言转变成图画语言,将抽象的文字转变成具体的图形,为学生解决问题提供了思路,也渗透了图形的简洁美。

教师长期坚持让学生“说数学”,不仅能了解学困生的困难所在,还能让学生的思维外显,思维过程更加清晰。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范文4

教学情景的创设,在语文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扩展教育空间,追求教学的整体效果

语文教学离不开一定的教学环境和情景,让学生在情景中学习,使学生有真实的感受和体验。例如,在苏教版初中语文的七年级下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教学中。要让学生更好的体验鲁迅先生描写的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情景,就可以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制作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教学情景的教学课件,让学生更好的理解作者的心情,让学生能身临其境,才更能体会鲁迅先生的思想情感,对文章内容有更深刻的理解。

例如八年级上册的《苏州园林》的教学中,如果我们仅仅靠课文的描写,学生很难体会到苏州园林的精致和美丽。如果我们用课件给学生用视频、影像的形式向学生展示苏州园林的情景,就等于带领学生在苏州园林亲身体验一下,就会体会到园林的景色和巧妙的设计。教学情景的创设,强化了学生对文章意境的理解,调动学生的兴趣,增强了学习效果。

2、帮助学生形象的感受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

教学情景可以帮助学生形象地感受教学内容,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例如在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悼念玛丽・居里》教学时,教师可以创设玛丽・居里科学研究的故事,用教学情景去拉近学生与文章内容的距离;在《在莫泊桑葬礼上的演讲》这篇演讲词中,作者表达出的是一种悲痛惋惜的情感,这种情感的情景设置也应该是十分凝重、哀婉的。教师采用这种情景教育的方式,可以让学生更加投入到课文内容中,从而缩短学生与文章内容的心理距离,达到一种最佳的情绪状态。

3、利用角色效应,强化主体意识

例如苏教版八年级下册的初中语文教材中,有篇《孔乙己》的文章,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角色扮演,把孔乙己和酒馆伙计之间的对话表演出来,这样更能让学生体会到孔乙己的不幸与悲哀;在九年级上册的《我的叔叔于勒》,教学中,由于是外国文学作品,学生对我的叔叔于勒的生活环境缺乏了解,课文里又有大量的对话,可以通过电影等教学情景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背景,还可以让学生扮演于勒和菲利普夫妇等角色,学生通过扮演更能全身心的投入进去,深刻的体会到菲利普夫妇的尖酸刻薄和于勒的可怜悲惨。情景教学能够促使学生主动学习,提高学习积极性。

教学情景的运用可以更好的增加教学背景,提高教学效果。例如苏教版七年级下册初中语文教材中,学习《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时,教师可以先对文章进行讲解,在了解文章的基础上,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自己心中的英雄人物是谁。还可以让学生根据书上对纪念碑的描写,让学生自己画出纪念碑的示意图,画得好的学生上台进行讲解说明。这样的有扩展性的课堂更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学习更有激情和动力。

二、教学情景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1、生活展现情境

例如在苏教版八年级下册初中语文教材中,学习《多一些宽容》《错过》《散步》等文章时,教师可以借助生活中的一些细节,感动的瞬间,向学生展示要宽容待人、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并让每个学生讲讲身边发生的感动的事件。

2、实物演示情境

例如苏教版八年级下册初中语文教材中借物抒怀单元,《白杨礼赞》《石榴》等课文通过对植物的描写,表达了白杨和石榴在艰苦的环境下依然可以坚强的生长,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实地观察白杨的生长环境,这种实物演示的情境可以帮助学生深刻体会课文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

3、图画再现情境

现代教学技术的运用,为教学情景的创设提供了可能和更好的空间。例如在学习江山多娇单元《美丽的西双版纳》《蓝蓝的威尼斯》等课文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给学生欣赏西双版纳和威尼斯的风景图片或短片,让学生能够感受到西双版纳的特色和威尼斯的美。同时,也可以让有兴趣的学生加以想象画出风景,真实的展示教学情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4、渲染情境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范文5

关键词:教材 生命教育 生死观

生命教育,顾名思义就是有关生命的教育。学校生命教育是指通过对中小学生进行生命的孕育、生命发展知识的教授,让他们对自己有一定的认识,对他人的生命抱珍惜和尊重的态度,并让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培养对社会及他人的爱心,使中小学生在人格上获得全面发展。

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决定了生命教育不仅只是教会青少年珍爱生命,更要启发青少年完整理解生命的意义,积极创造生命的价值;生命教育不仅只是告诉青少年关注自身生命,更要帮助青少年关注、尊重、热爱他人的生命;生命教育不仅只是惠泽人类的教育,还应该让青少年明白让生命的其它物种和谐地同在一片蓝天下;生命教育不仅只是关心今日生命之享用,还应该关怀明日生命之发展。

在日常的语文教学工作中,我们可以紧紧抓住语文教材中的生命教育题材,进行生命教育的渗透。因为在我们的语文教材中,许多课文都不同程度的含有对生命意识的体验与思考,处处蕴含着“生命情感的信息”,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好这些素材,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文本,解读生命,领悟生命的意义,形成正确的生命观。

一.生命教育不仅只是教会青少年珍爱生命,更要启发青少年完整理解生命的意义,积极创造生命的价值。

要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首先要让学生知道生命来之不易:任何一个生命从他在母体内开始孕育,经历了十月怀胎而后呱呱落地都历经了重重的磨难,可以说每一个降生到人世间的生命都是不平凡的。因而,我们要认识生命,珍惜生命,让生命释放出异样的光彩。

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一部世界名著,自译介到中国半个世纪以来,一直盛传不衰,影响了中国一代代年轻人成长的历程,可以被视为一本生活的教科书、人生的路标和精神的补品,受到一代代读者的喜爱。尤其是保尔来到烈士墓前悼念革命战友时对“生命的意义”的思考的一段文字,引人深思。生命的短暂与脆弱,意外的疾病或悲惨的事故随时都可以突然结束一个人的生命。但我们要把“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解放而斗争”。(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生命的意义》)这段话道出了一个人仅有的一次生命,在它的运行历程中应恪守的人生原则。

《三颗枸杞豆》(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中,通过一位取得“令人羡慕”成就的植物学家在回忆个人成长经历时,说他是受到他“三叔”的影响。三叔虚度一生,临终前的悔恨和他的悔恨对“我”的教育,让我翻然悔悟。这篇文章告诉人们:要抓住时间,抓住生命,“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在人生旅程中,生命的意义,也是不论起步的早晚的。即使像赵普那样,在日理万机的情况下,已届晚年依然“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终于成为北宋政坛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赵普》)赵普的经历告诉我们:只要我们能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就总能让生命的历程中释放出异样的光彩。

《紫藤萝瀑布》(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一文就告诉我们:生命的价值还体现在对生活中的人生坎坷从不低头,积极去创造生命的价值。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在生活中、当学生学习中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们不妨这样劝慰他们。在他们陷入困境难以自拔时,我们不妨让他们品味李白那“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的乐观态度和范仲淹那“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岳阳楼记》)的豁达胸襟。

生命的价值也不仅在于存在,更在于让生命释放出异样的光彩。文天祥在生死关头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名句,坦然地面对死亡;当孟子面对“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苏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鱼我所欲也》)也做出了明确的选择。

二.生命教育不仅只是告诉青少年关注自身生命,更要帮助青少年关注、尊重、热爱他人的生命。

要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还要引导学生热爱他人生命,珍惜他人生命。借助课文的学习,让学生在文章的字里行间去感受生命的可贵,感受人类甚至是自然界生物对生命的热爱和珍惜。“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春》)小草凭借那稚嫩的身体,也要顽强的钻破土层的束缚来迎接春风、阳光和雨露的洗礼;花儿凭借春风的吹拂,勇敢地蜕去花苞的桎梏,让柔弱的花瓣展现出绚烂的色彩。学生们从这些自然界的生命的力量中,从生生不息的自然界中获得感悟,认识到生命的意义,欣赏自己,欣赏他人,欣赏世间的万物。

热爱生命不仅是自己的生命,也包括热爱他人的生命。这在父亲“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背影》)我们从“爬月台、买橘子”的背影中体会到父亲对儿子的深情关爱;在“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散步》)的思索中我们体会到了一位中年人对生命的感触,体会到他们对担负在肩上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好不容易“熬过了一个酷冬的母亲”,在我的坚持下,走进大自然,去感受生命的“顽强”。在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呼喊,淋漓尽致地显现出他关心民生疾苦,忧国忧民的济世情怀。

三.生命教育不仅只是惠泽人类的教育,还应该让青少年明白让生命的其它物种和谐地同在一片蓝天下。

你瞧:当我们读到“麦子刚刚割过,田间那挑着七八片绿叶的棉苗,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无不迸发出旺盛的活力”的句子时,我们就会体会到到了生命的顽强,只有让学生真正体会到生命的来之不易,才能让他们体会到生命的价值。(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夏》)

还有,安恩带着她心爱的奶牛到集市上来,不是来兜售做生意,不是来炫耀显本领,竟然只是为了让村庄里惟一的这头奶牛可以跟同类相聚一番,让它“散散心”。在这里,安恩早已把自己和那头孤零零的奶牛视为同等的生命(或者说相依为命),人物的淳朴性格以及对动物的慈爱之心在这句话里集中地体现出来。(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安恩和奶牛》)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主人公安恩老太太关怀动物,重视它们生命需求的善良情感。

四.生命教育不仅只是关心今日生命之享用,还应该关怀明日生命之发展。

“北大就是一条生命饱满的河流,它从90年前的源头出发,向那充满希望的未来流淌”,“你却永远年轻,微笑着拥抱一代又一代青年人的梦想,激励一届又一届学子的抱负,也抚慰一年又一年桃李开落的惆怅。我还会回到你身边来,是梦是真,又有什么相干……”(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十三岁的际遇》)每当读着这样的语句,心中油然而生一种使命感与责任感。我们生活在幸福的环境里,感觉到肩上那一份沉甸甸的担子。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范文6

关键词:语文 教材 古代 送别诗

“多情自古伤离别”,离别时人们会产生迥异的特殊感慨。宋人严羽在《沧浪诗话・诗评》中指出:“唐人好诗,多在征戍、迁谪、行旅、离别之作,往往能感动激发人意。”因此历代的文人墨客抒发离别之情的诗作很多,留下了许多流传千古的送别诗名篇。在苏教版中小学语文教材中大约有五首古代的送别诗,本文主要分析这些送别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并对相关内容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

一.苏教版中小学语文教材中古代送别诗的内容

同为古代送别诗,不同诗人笔下抒写的内容是不同的,从中反映出其特殊的感情体验与人生体悟。下面我将从诗歌选用的景物、抒发的情感以及其中蕴含的美好祝愿三方面对送别诗的内容进行研究。

1.对送别的景物与环境的描写

在离别这样一个特殊的情境中,诗人往往会借助身边的事物或景物来抒发自己的情感,达到意在言外的效果。同时,由于诗人对事物的感知以及创作特色的不同,他们选用的景物也会有所差别。

有的古代送别诗的景物和环境于水路、水边有关,李白就善于在离别时摄取眼前的流水,移情并寄情于流水。如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五年级上册)一诗中写道:“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出蜀不久,便结识了孟浩然。孟浩然将要去广陵,他在黄鹤楼送别好友。“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一句,李白选用了“孤帆”、“长江”、“天际”等景物,此皆诗人远望的景色,写出友人别后的情境,正如后人所说“帆影尽则目力已极,江水长则离思无涯,怅望之情在言外。”长江向天边流去,诗人对朋友的牵挂也随江水一起流向天际[1]。由此可见,景是情的体现,不同景物的选用表现出诗人离别中复杂特殊的情感。

2.抒发依依不舍与眷恋之情

虽说这些诗人作诗时选取的景物不同,使得作品风格迥异或是自成一派,但也都脱离不了性情中人的队伍。其送别诗中所蕴的朋友情谊从诗词中溢出,对友人的不舍之情或直露不掖,或委婉曲折,使人感慨。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五年级下册):“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直观看来,这是一首描写杭州西湖六月美丽景色的诗。然而诗人意不在景,全诗通过对西湖美景的赞美,曲折地表达对友人深情的眷恋。此外,我们能够在在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八年级上册)中感受到一种诗意的离别;也能够从李白的《宣州谢I楼饯别校书叔云》(八年级下册)中“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看到他在送别族叔李云时的那份不舍。

3.对友人的由衷赞美与美好祝愿

离别时分,文人多伤感之情,而有时,诗人们心胸又是那样地豁达,他们反客为主,劝慰友人。在《宣州谢I楼饯别校书叔云》(八年级下册)中,“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一句值得我们关注。东汉时学者称东观(政府的藏书机构)为道家蓬莱山,这里用“蓬莱文章”借指汉代文章。建安骨,指刚健遒劲的“建安风骨”,其文章风格刚健,下句则提及“小谢”(即谢I)诗清新秀发的风格。而李白在此提及,是用汉文、魏诗和小谢的成就来比并、称许李云,表达了对族叔李云的由衷赞美。[2]王勃五律《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五年级上册)中有“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一句,诗人在临别前劝慰友人:不要像一般儿女一样伤感,只要你我心音相通,为真知己,即便身各天涯,不是也像身居相邻一样吗?诗人的豁达、豪迈之情从其对友人的劝慰语中自然地流露出来,同时也寄予了一份对友人未来的美好祝愿[3]。同样的,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五年级下册)中末句“映日荷花别样红”,诗人对荷花极尽赞美之词,看似写景,实则以荷花喻友人,委婉表达对友人未来的美好祝愿。

二.苏教版中小学语文教材中古代送别诗的艺术

除了古代送别诗中的内容,这些诗的艺术表现也是值得关注的一部分。如诗中现实主义是如何体现的,每首诗的艺术结构又是如何,以及诗人采用的写作手法等问题都是需要探讨的,下面我将来具体谈谈。

1.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与多变的艺术结构

古代诗词的创作,诗人多采取现实主义的写实方法对身边的景与自身的情进行渲染描写。而在古代的送别诗中,更是不缺现实主义的运用。现实主义诗歌指的是在形象中能最充分地表现现实生活的典型特征的这一类型的诗歌作品。一般说来,这类诗歌作品具有三个特点:一是细节的真实性、形象的典型性与具体描写方式的客观性。

在苏教版中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这些古代的送别诗,大都描写出了与友人送别时的场面,都是作者的真实经历。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七年级上册)中,岑参以对边塞壮丽雪景的描写作为典型的环境,而雪中送别又表现出了将士们对战友的真挚感情,字字传神,含蓄隽永。包括前文提到诗人往往会借助身边的事物或景物来抒发自己的情感,达到意在言外的效果,景物的选用也是现实主义的一种体现。这些都是通过典型的方法,对现实的生活素材进行选择、提炼、概括,从而深刻地揭示生活的某些本质特征。正如恩格斯说的,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苏教版语文教材中的古代送别诗中大都使用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不同程度地反映了文人的生活方式、自己的真实经历和现实生活。

在艺术结构上,我们以《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七年级上册)与《宣州谢I楼饯别校书叔云》(八年级下册)为例,分析送别诗的三种不同结构。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七年级上册)的结构是先景后情。诗歌前十句写送别前的雪景,“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一句中一个“愁”字写出了诗人为友人的长途跋涉而产生的担忧之情,为转入写送别作铺垫。以下八句再转写送别。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五年级上册)是情景交融,“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一句是以景结尾,比较含蓄,启发读者想像品味。此外,同样是李白所作的《宣州谢I楼饯别校书叔云》(八年级下册)这首饯别诗,如歌如诉,感情跌宕起伏,充分体现了诗人豪放坦率的性格和怀才不遇却又无可奈何的心态。随着诗人情感的变化,全诗在结构上也有了大跨度的跳跃,其写法与前两首诗差别很大。

2.借景抒情、虚实结合的写作手法

写作手法的多样使得作品的语言风格不同,不同的作者有着各自擅长的写作手法。

在苏教版中小学语文教材的古代送别诗中,诗人多是采用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来创作。我们可以从诗人对送别的景物与环境的描写中能够看出这一点。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七年级上册)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虚实相生。前两句直陈,只是泛说,为虚;后两句描绘,展示具体形象,为实。虚实结合,相得益彰。二是刚柔相济。后两句所写的莲叶荷花,一般归入阴柔美一类,而诗人却把它写得非常壮美,境界阔大,有“天”,有“日”。语言也很有气势:“接天”“无穷”。这样,阳刚与柔美,就在诗歌中得到了和谐统一。而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五年级上册)中“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一句也运用了虚实结合,前半句送别是实景,后半句想象扬州的美景是虚写。而李白另一首送别诗《宣州谢I楼饯别校书叔云》(八年级下册)中的“抽刀断水水更流”运用了生动奇特的动作描写,多样的写作手法使得送别诗各有各的亮点。此外,有的诗歌还使用了白描的写作手法。

3.多样的修辞艺术

李白的诗歌具有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经常采用想象、夸张、比喻等修辞丰富自己的诗歌内容。在情感强烈的《宣州谢I楼饯别校书叔云》(八年级下册)中就用了奇特的比喻:“抽刀断水水更流”本是生活中的现象,现在用来比喻内心的苦闷无法排解,这个比喻富有创造性。由于这一比喻源于眼前之景,合乎心中之情,因此读来也感到是自然天成。

而与李白相比,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七年级上册)则以一“奇”字开创新意。塞外苦寒,北风一吹,大雪纷飞。诗人以“春风”使梨花盛开,比拟“北风”使雪花飞舞,极为新颖贴切。春风吹来梨花开,竟至“千树万树”,重叠的修辞表现出景象的繁荣壮丽。诗人将春景比冬景,尤其将南方春景比北国冬景,几使人忘记奇寒而内心感到喜悦与温暖,着想、造境俱称奇绝。在这首诗中,诗人还在“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一句中运用了顶真的修辞手法。此外,《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五年级下册)中“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运用了大胆的夸张。

4.古体近体兼具的诗歌形式

形式,即体式,指诗歌的语言结构的组合方式,它是为内容服务的,有时奇妙的形式能够造成特殊的艺术效果,有助于读者理解诗意、加深印象。

诗歌有古体诗、近体诗之分,而近体诗又分为律诗与绝句。古体诗的写作相对自由,格律上没有严格限制,能够让诗人尽情发挥,体现出了音乐美,而近体诗格律非常严格,讲究平仄,富含节奏美。在苏教版的中小学语文教材中,选用的古代送别诗的诗歌形式包含了这两种形式。古体诗有《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七年级上册)、《宣州谢I楼饯别校书叔云》(八年级下册),近体诗有五言律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八年级上册)以及七言绝句《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五年级上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五年级下册)。

三.苏教版中小学语文教材中古代送别诗的教学方法

有人这样来评价古诗文教学:“古诗词教学必须确立这样两个基本点:固守语文本体,披文得意,缘意学文;显现古诗词以言造象、立象尽意的本色。”[4]以此结合苏教版中小学语文教材中涉及到的古代送别诗特点,我们认为可以运用以下三种方法开展相关教学。

1.创设情境法

古代诗歌大都是富含意境之美的,而送别诗写的是离愁别绪。其中有送别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复杂的情绪,在这种情况下,意境氛围就通过诗人的笔触营造了出来。在古代送别诗教学中,我们可以重点放在创设与诗的感情基调一致的情景中来。结合多媒体幻灯片,我们可以通过音乐、图画以及语言的渲染让学生们把握全诗的整体基调,再让学生诵读,体会诗歌发生的情境,并融入到诗歌创设的意境中去。

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七年级上册)的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情境的创设,抓住重点字词的理解,使学生理解诗歌大意。通过多媒体幻灯片投影出边塞白雪皑皑景象的图片,结合离别之乐,引入本课的教学。随后让学生自由诵读,诵读是为了促进读者对作品的感知和理解,所以在课堂上采用诵读教学的主要目的也就是为了促进学生对教学文本的感知和理解,这样能够使学生在读中初步理解诗中蕴含的画面与情感[5]。但在此之前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进入送别的现场。教学中需要预设,但这种预设最好是在对文本整体把握基础上提炼出一个简单而根本性的问题,而教学的生成需要自然而丰富,这中间离不开教师恰切的点拨与高效的归纳。简单而根本的预设应该能清晰地指出目标,同时又能给学生留有挥洒个性的生成空间[6]。

2.联想训练法

中小学语文的古诗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识得古字,懂得其意,更要借助联想和想象的方法,让学生理解诗意,感悟诗韵。一是借助诗中提供的相关物象发挥联想和想象,二是突破诗的有限形式的限制发挥联想和想象。

以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五年级上册)为例,诗中本就运用了想象的手法,可以借此拓展,烟花三月的扬州会是如何的吸引人呢?让学生试用优美的词句将想象的画面展现出来。这样做不仅拓展了学生想象的空间,还训练了语言,促使学生调动自己的语言积累并得以活化。在学生交流后,辅以课件展示诗中美景,让学生感到真实且不空洞的美丽,为学生入情入境奠定了基础。

3.知识延伸法

古诗作为中华文化中的一项瑰宝具有相当丰富的内涵,在语文教学中对古诗也是相当的重视。所以可以借古诗教学的机会,通过知识延伸法加强学生对古诗的感悟、发现、理解、表达等综合能力,不局限于教材,使学生灵活地掌握课内外知识以得到相应发展。

我们可以加强学生古今知识的延伸拓展,古代送别诗与现代送别题材的诗歌可以放在一起体悟学习。对于古代送别诗,其中包含很多典型的意象,但比较固定。而现代的送别主题诗歌中,意象的把握可能呈现出跳跃的趋势。教学中我们可以将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八年级上册)与席慕蓉的现代诗《渡口》相结合,同样于水边送别,比较两者的差异,对比分析古今送别诗,这样将古代与现代诗歌知识联系起来分析。

总之,送别诗是在古代诗歌中一个重要的不可忽视的分支,以上我们通过对它们的内容、艺术结构与相关教学方法的分析,对教材中选用的古代送别诗篇目有了更多更深的了解,在今后的教学中要让学生真正感受体悟到古代送别诗的美妙之处,做到真正掌握。并由此提醒学生应当珍惜友谊与人伦亲情,拥有美好的心灵和充实的内心世界。

参考文献

[1]裴斐:《李白诗歌赏析集》,巴蜀书社,1986年

[2]俞平伯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年,第494页

[3]刘吉美:《送别诗的多样情怀》,《文学教育》(下),2010年,第1期

[4]施茂枝:《古诗词教学的两个基本点》,《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

[5]夏峥嵘、胡根林:《诵读是诗意的启蒙》,《中学语文教学》,2013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