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节古诗范例6篇

国庆节古诗

国庆节古诗范文1

诗经节庆歌谣葛兰言(Marcel Granet,1884-1940)是法国人类学家,年鉴学派重要成员,爱弥尔・涂尔干、马塞尔・莫斯和沙畹的学徒,著有《古代中国的节庆与歌谣》《古代中国的舞蹈与传说》《中国文明》《中国人的思想》《中国宗教》等。

葛兰言于1904年进入巴黎高等师范学校修历史学。1907年获高中历史教师证书后,师从沙畹习汉学。1911年至1913年他到中国实地调查,归国后在巴黎高等研究院任“远东宗教”讲座主任。1914年开始服兵役,一战后于1918年再临中国,1919年归国,1920年博士毕业,受聘于巴黎大学文学院,主讲“中国文化”。1925年出任巴黎东方语言专门学校“远东史地”讲座教授,1926年又任巴黎中国学校校务长,1940年于抑郁之中辞世。

《古代中国的节庆与歌谣》是葛兰言研究中国古代的宗教、仪式、文化与社会等方面进行的开拓性尝试,他挑选了《诗经》的第一部分《国风》中的某些诗歌,并把这些朴实率真的情歌当作寻找其原初意义的敲门砖,力图从其中寻找到古代中国社会的真正形态。像这样利用歌谣、节庆及其他保留在《诗经》中的或以外的元素来帮助了解古代中国的宗教习俗和民族信仰,改变了过去西方人类学家关于中国研究的根本理念和研究途径。

本作为人类学代表作,全文除导论、结论与附录外,余章有二:《中的情歌》和《古代的节庆》。第一章《中的情歌》有四个部分:如何阅读古代经典、田园主题、乡村爱情、山川歌谣,第二章《古代的节庆》有五个部分:地方节庆、事实与阐释、季节的节律、圣地、竞赛。

葛兰言在《古代中国的节庆与歌谣》中开篇便自述其撰写本书的目的是为了了解中国上古的宗教习俗和信仰,其中就包括了了解古代中国风俗的运作方式,了解古代中国歌谣的创作方式以及季节在古代仪式中具有的功能。秦国在统一六国之后,摧毁了当时被封建制度依赖的种种爵位,并采取了焚书措施。焚书之后,又重新创立了新的与帝国相适应的爵位,典籍撰写工作也同时开始了。因此,通过这种途径了解到的宗教只能是因此我们只能了解到官方宗教。这看似顺理成章的历史顺序为葛兰言实现他的研究目的起到了阻碍的作用。

葛兰言认为,如果确信中国人崇拜自然神力和祖先的话,就无法发掘出封建国家祭祀活动的真正来源,因为现在了解到的资料都是经过了官方修订过后的资料,并不是原始的内容,如果无法获得原始内容,就无法了解到祭祀活动的真正起源,因此他说:“当我们讨论了中国人的原始一神论,或断言中国人总是崇拜自然力并实行祖先崇拜时,我们就已经说完了所有可说的东西。”

葛兰言批驳了当前一些研究者的做法。他认为,以时下观察到的事实为起点,然后与各种流行理论随意搭配,是一种不严密的研究方法。葛兰言列举了其中一种不严密的研究方法:大致在冬至、夏至,或者春分、秋分时候举行的节庆,被其他研究者不假思索地列入太阳节的范围内,然后就去推断它所有的特征,毫无确切证据。葛兰言还批评了中国本土学者的一些作风:他们更加愿意发现表示事物字词的首次使用年代,而不是事物的真正起源,倘若概念被认为是正确的,就不会再有人来质疑这些概念,尽管这些概念是更晚一些时候被后人构想出来的。

为了使研究准确,葛兰言透露了他选择文献的方式:在想要采纳某种文献之前,先确定文献的性质,以便了解到文献的确切价值;掌握事实后,尤其在用本来的术语表达之后,避免在这些术语之外去寻找解释的词汇。这是一个指导原则,在指导原则确立之后,才能甄选出作为研究对象的文献。其中再三提到:(一)表明要使用的文献的性质;(二)确定事实可以构成被诠释整体时,再努力做出诠释。

葛兰言的选择标准十分谨慎,与之前他批驳的一些浮躁的研究者们完全不同。浮躁的研究者们十分轻率,仅仅满足于罗列素材,而葛兰言要表明了文献的基本性质之后,确定事实可以构成被诠释的整体时,才往要诠释的方向努力,从而做出诠释。

应该选择什么样的文献来了解古代中国的习俗和信仰?现代文献在阐释现代习俗上有优势,但不能直接阐释古代的情况。比如在当今收集到的客家歌谣中,每处细节都与有25个世纪之长的《诗经》中的某首歌谣相似,但是这并不能说明前者是对后者的模仿,只能推测两者都是在类似的情况下即兴创作出来的。而且,葛兰言相信在这漫长的25个世纪里,人们都创作相似的句子。相同地,习俗一直先后继承,但也不能用以前的习俗解释后来相似的习俗,除非有充足的解释在两者之间产生了联系,说明后来的习俗是特定环境下产生的必然结果。恰当地运用古代文献能够证明现在的真实在过去也是真实的,直接研究古代文献更易理解过去的情况,其反映的问题也更直接真实。

葛兰言选择作为古代文献的《诗经》,除了因为诗集中情歌的价值可以十分准确地判定,还因为它与古代中国社会最高秩序有着直接关系。《诗经》长久以来一直作为以道德灌输为目的的教科书,服务于庙堂之上。尽管《诗经》中的那些情歌是抒发男女欢情的,但只要不去掉对情歌的讽喻性注释,依旧有助于立德。统治者之所以选择《诗经》作为其教化的工具,是因为封建大臣在向君主进行讽喻劝说时,无法直言进谏。要标明臣子的忠诚,就要对君王的不当行为做出指责。考虑到君王的尊严,讽谏必须是间接的。所以,恰当地引征《诗经》中的某些诗句成为了其中一种办法。

另外,由于诗歌本身不易被诗集编纂者改动,诗歌比散文仍容易区分诗歌的本义和会对理解诗歌本义造成干扰的观念,诗歌的注释和诗歌的原文清楚分开,可以不依靠注释直接分析原文――原文本身就可以被研究,原文的历史版本也可以被研究。

为什么葛兰言作为外国人可以抛开注释直接看原文?葛兰言认为,原文的确难以理解,而且,如果没有注释,他的确看不出什么更多的东西出来,所以他需要利用到注释。但由于:(一)评注者对象征主义的偏爱(为统治阶级服务)使诗歌注释看起来十分荒唐;(二)评注者的诠释揭示了诗歌创作的根本原则。所以注释只被葛兰言当作辅助工具。另外,葛兰言找到一种比注释更深入的揭示诗歌本义的方法,即借助注释深入研究(而非重构一种新的注释),并且还根据诗歌的注释找到诗歌创作的根本原则,以及对称法则和对应手法的运用。葛兰言认为,懂得这种法则,就具备了理解和翻译《诗经》的能力,因此研究古代中国的宗教习俗与信仰的前提条件基本就绪。

照葛兰言的方法撇开《诗经》中的注释读原文,会发现《诗经》中的诗歌都是民歌,但是这些民间歌谣因为统治者的授意而被评注者注释成了学者之作,与原义之间产生了误解。这些误解的产生源于评注者的官员身份(而不是学者身份),因此,诗歌为政治服务就一点都不奇怪了。服务于政治的诗歌,无法被人承认其来自民间;作为道德教化的诗歌,也只能是官方诗人的作品。

统治者选择诗歌,是因为在诗歌(尤其情歌)中传达或发现的人生准则中可能有着古代的道德教诲(因此才可以使用象征手法加以利用),倘若诗歌(尤其情歌)并不是源于某些仪式,后世对其的象征性运用就不存在任何根据。葛兰言进一步猜测,诗歌可能具有仪式上的价值。因为人类与自然一样,要在恰当的时间进行仪式与典礼,通过这种解读,就可能在诗歌中发现季节规则的痕迹。

这一切都表明,诗歌透露着先于道德教诲存在的上古习俗,因此非常适合用来做信仰的研究,从这些信仰中,产生了中国古代的季节仪式。

葛兰言将在这篇著作中证明:(一)通过研究诗歌(歌谣),了解民间风俗的运作方式;(二)表明歌谣由集体在仪式舞蹈中以规定的主题来创作;(三)证明产生定期集会(古代农业的节庆)的情感;(四)发现季节仪式(定期集会)在上古时代具备的功能。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经历历届朝代的稳定与动荡,对其本来面貌的解读并非易事,古今中外的学者都为其留下了自己的评注,产生的各学派之间有不停地争论。这些都加深了对《诗经》的解读。葛兰言通过撰写《古代中国的节庆与歌谣》,受到了学界的瞩目,亦遭到了不赞成者的毁谤。有关他提出的观点,尽管与我们现在了解的观点不尽相同,但也是研究《诗经》的好材料。我们已经无法让《诗经》的创作者来论证这些研究成果,但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方式让《诗经》不再神秘。

参考文献:

[1]葛兰言.赵丙祥,张宏明译.古代中国的节庆与歌谣[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十三经注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国庆节古诗范文2

【一】

清晨,浓浓的雾笼罩着大地,楼房和一座座山峰在雾中若隐若现。近处,一颗颗树像在雾中和我们捉迷藏,一会儿闪现到我的眼前,一会儿又从我的视线里消失。突然,雾中射来两道光柱,我连忙向后一退,才发现一辆车正缓缓地从我身边驶过。

我来到了学校,门房阿姨已经把教室里的灯开了。向前望去,教室的灯光在雾中仿佛一颗颗小星星正在眨眼。一丝轻柔的秋风拂过我的脸颊,枝头的一片片树叶又落到了地上。微风的乐曲中夹杂着“沙沙”的声音。抬头一看,那是辛勤的清洁工正在扫地上的落叶。那有节奏的音响,仿佛是早晨的奏明曲。

太阳出来了,金黄的阳光照进教室里。抬起头,有些刺眼。秋高气爽,雾渐渐地散了。天空是那么的蓝,蓝的像一块透明的水晶,上面点缀着几朵洁白的云。灿烂的阳光仿佛给大地披上了一件金色的纱衣。

学校旁边的梧桐树,颜色五彩缤纷。松柏还是那么苍翠、那么高大挺拔。远处红红的枫叶,仿佛给天空镶了一道红边。这让我不禁想到了杜牧的一首诗:“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最美丽要数五颜六色的了:红的热情,黄的高贵,粉的浪漫,紫的美丽而深沉……泼泼撒撒,在秋风中开得正烂漫。还是千姿百态的。大的好像绒球,小的好像天上的星星。花瓣有的是双瓣,有的是单瓣……它们在风中摇摆,唱着“秋之歌”。

午后,老人和小孩子陆续出来了。老人们坐在清澈的池塘边垂钓,脸上浮现出安详的笑容。小孩子们则在草地里玩耍:男孩子在草地上打滚,玩着捉迷藏;女孩子则在草地里摘下美丽的花,插在自己的头上。野鸭随着水波漂浮在水面上,悠闲及了。

夜幕降临了,秋天的夜晚风清月朗,十分宁静。晚风吹过,阵阵桂花香沁人心脾,甜得醉人。我漫步在秋夜中,享受着这大自然的恩赐。

我躺在草地上,望着天上那一轮皎洁的明月,脸上荡漾着甜美的微笑。这个秋天,真的很美,很美……

【二】

在这金秋送爽的九月,我们又将迎来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又将欣赏到皓月当空的美景,当我们仰望苍穹时,脑海中定会浮现起那优美的诗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是啊,人生有诸多事情难以两全,多少在外求学和工作的人们,为了自己的理想,此时不能回到亲人身边。正所谓,“每逢佳节倍思亲。”

中秋节一直被人们喻为最具有人情味,最富有诗情画意的节日,而这一天天上的明月又分外明亮,分外的圆,所以又叫团圆节。中秋赏月,民间一直流传着多个不同的传说和美丽的神话故事,当然最为人们熟悉的是《嫦娥奔月》了。在多民族的我国,有二十多个民族也在欢庆中秋节,虽然庆祝方式各异,但其寓意,也都是在祁求国泰民安,丰衣足食,团团圆圆,平平安安。所以这天都以月饼作为礼物,亲友间互相赠送,以取团圆之意,家家赏月欢宴,呈现太平盛世,祥和,文明的景象,团圆节哦,也让我们更加深切盼望海峡两岸同胞们早日团圆,祖国的统一大业早日实现。

随着中秋节的即将来临,我们伟大的祖国建国六十周年国庆节,也接踵而来,更增添了节日喜庆的气氛,在我们欢庆这双节之时,我们也应该在学业上来个双赢,为国家的建设,民族的振兴。造就成祖国有用之材,我们共同去努力吧!

【三】

在这金秋送爽的九月,我们又将迎来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又将欣赏到皓月当空的美景,当我们仰望苍穹时,脑海中定会浮现起那优美的诗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是啊,人生有诸多事情难以两全,多少在外求学和工作的人们,为了自己的理想,此时不能回到亲人身边。正所谓,“每逢佳节倍思亲。”

中秋节一直被人们喻为最具有人情味,最富有诗情画意的节日,而这一天天上的明月又分外明亮,分外的圆,所以又叫团圆节。中秋赏月,民间一直流传着多个不同的传说和美丽的神话故事,当然最为人们熟悉的是《嫦娥奔月》了。在多民族的我国,有二十多个民族也在欢庆中秋节,虽然庆祝方式各异,但其寓意,也都是在祁求国泰民安,丰衣足食,团团圆圆,平平安安。所以这天都以月饼作为礼物,亲友间互相赠送,以取团圆之意,家家赏月欢宴,呈现太平盛世,祥和,文明的景象,团圆节哦,也让我们更加深切盼望海峡两岸同胞们早日团圆,祖国的统一大业早日实现。

随着中秋节的即将来临,我们伟大的祖国建国六十周年国庆节,也接踵而来,更增添了节日喜庆的气氛,在我们欢庆这双节之时,我们也应该在学业上来个双赢,为国家的建设,民族的振兴。造就成祖国有用之材,我们共同去努力吧!

【四】

下周,就要过中秋节啦,中秋节是我们中国的一个传统节日。因为这一天是在秋季的正中,所以被称为中秋节。在这一天里,我们可以吃月饼、赏月亮。

中秋节和新年一样,是一个家人团圆的节日。中秋的夜晚,月亮最圆、最亮,我们小朋友们可以好好欣赏一下。还可以请爸爸妈妈给我们说一说关于中秋节的传说故事。在这里:我们祝福所有的老师、小朋友们节日快乐,幸福健康

老师们,同学们,大家好。

国旗下的演讲是庄严的,我很荣幸代表我们__班做此演讲。我等这次演讲等的月儿都圆了,不错,我演讲的题目正是“中秋节”。

同学们,中秋节不仅仅是一个传统的节日,它更是一个符号,这符号背后传承着中华民族文化的“道”。

大家知道,世界历史上曾经有四大文明古国—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古中国。其他三大都已消亡,只有中国不但没有消亡,反而如今变得更加强大。这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国文化的生命力。自古以来中国就以“忠孝传天下”为大道,中秋节就是这文化的一个符号。

国庆节古诗范文3

企业庆祝端午节晚会经理发言材料,主持词

节日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在每年的固定日,共同举行的仪式或庆典。全民认同并参与,一年一度,周而复始。

我国的传统节日,丰富多彩,源远流长,蕴涵中华五千年传统文化,影响广及东方,乃至世界。中国的节日文化,具有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感召力。

中国节日,从元日到除夕,计十四个,其中最盛大的节日是端午、中秋、年(春节)三节。

端午节起源,传说多种。五月正值仲夏,“端”即“初”,端午既初五,古人“俗重五日”。又当“夏至”,汉初定五月五为节日,为逐疫辟邪。唐宋时称为“端午”(“五”“午”相通),别称端阳节、重午节。包粽子、赛龙舟成为端午节中国两大民俗。

五月五日又是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殉国之日。每逢此日,屈原家乡人民以竹筒盛糯米,投江中纪念屈原。后演变用竹叶或苇叶代替竹筒并系以彩绳,即“粽子”。于是,端午节包粽子纪念屈原,为广大人民所认同,两千年来,代代相传,延续至今。

屈原(前340—前278)名平,字原。任楚国左徒,世称三闾大夫。他对内主张举贤任能,改革弊政;对外主张联齐抗秦,兴邦强国。因遭谗臣嫉谤,被楚怀王蔬远,后又放逐湘沅,虽辗转艰辛,仍忧国忧民。闻秦军攻破郢都,忧愤交加,投泪罗江以殉国难。

屈原心系国运民生,是爱国爱民的贤臣,又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诗人。一生写下《离骚》、《九章》、《九歌》等二十余篇诗歌。屈原诗歌表现出强烈爱国精神,具有巨大艺术魅力,是高度思想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统一,是中国古典文学遗产中的瑰宝。屈原和他的学生作品结集《楚辞》。《楚辞》与《诗经》并称中国古典诗歌璀灿星空中“双子星座”。

屈原代表作《离骚》,是中国第一首长篇抒情诗,表达诗人忧国忧民眷恋故土的深挚感情和忠诚正直追求光明的高尚品质。《离骚》诗句优美,想象丰富,开中国古典诗歌浪漫主义创作手法之先河。诗如其人,屈原的崇高精神和屈原诗歌的高度思想性和艺术性,哺育着中国一代又一代诗人和文学家。

屈原热爱祖国,关怀人民,忠诚正直,信守芳洁,追求光明,舍生取义。他的精神是中华民族之魂。屈原精神就是表率万世、积厚流光的中华民族精神。

国庆节古诗范文4

下面为大家介绍莅临诗歌朗诵会现场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他们是:

学者、教授、沧州政协副主席、作家协会主席、国学院院长:xxx

学者、教授、国学院常务院长:xxx

学者、教授、国学院副院长:张xx

学者、教授、国学院办公室主任:孙xx

国学院副院长、秘书长:杨xx

学者、教授、国学院开发部部长:张xx

学者、教授、国学院外联部部长:张xx

教授、国学院外联部副部长:王xx(女士)

国学院宣传部副部长:郎xx

国学院开发部副部长:刘xx

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对各位领导、各位来宾的光临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感谢。

节目单:

有一首词通篇陈情澎湃,格调清新,气势磅礴,意境深远。全词如行云流水,浑然天成,语言明丽,情景交融,让我们用掌声请出

一、《万水千山总关情》

朗诵:国学院常务院长:田教授

有首词,赞美祖国的山河,评论祖国的历史,歌颂祖国的今天与未来,脍炙人口、古今绝唱,这就是

二、《国度抒情》

朗诵:国学院副院长:张教授

金秋的风,送袅袅桂香而来,霜中的菊,献片片绚丽灿烂。在这金色的第三季,在这大地丰收的时候,我们满心欢喜满心期待,终于迎来了共和国的生日—祖国母亲的60华诞。今天,就让我们为祖国母亲献上我们的:

三、《祖国颂歌》

朗诵:国学院办公室主任:孙教授

可爱的中国,仰望苍天,我高声地呼唤你伟大的名字

了瞰群山,我深情地呼唤你的名字;今天,在祖国60华诞即将来临之际,我要大声说,我的祖国——可爱的中国!

四、《可爱的中国》

朗诵:国学院外联部副部长:王教授

《歌唱祖国》抒发了全国人民对新中国无比热爱和自豪的强烈情感,以及盼望国家繁荣昌盛的时代情怀。今天我们祖国的花朵要集体表达他们对祖国母亲的热爱,请听

五、集体诗朗诵:《歌唱祖国》:20名小学生

我爱祖国十月的花, 她无比灿烂辉煌, 因为她在我的心中 ,有56种芬芳——

六、《我爱祖国十月的花》

朗诵:xx社区:张xx等

在世界的东方,有一个古老的国度,美丽而宽广,

在世界的东方,有一个伟大的民族,勤劳而坚强;

奔腾不息的黄河是她的血脉,巍峨屹立的泰山是她的脊梁,

这就是我们的祖国——中国!

今天,在这欢庆的节日里, 我从心底里向您说一声,

祖国,您好!

七、《祖国颂》、《沁园春.国庆》

朗诵:卢建起、云桂荣等

在无数蓝色的眼睛和褐色的眼睛之中,我有着一双宝石般的黑色眼睛。我骄傲,我是中国人!

在无数白色的皮肤和黑色的皮肤之中,我有着大地般黄色的皮肤,我骄傲,我是中国人!

八、《我骄傲、我是中国人》

集体朗诵:多宝兰等(18人)

接下来,xxx,也要在祖国华诞即将到来之际,说出对家乡的热爱,一起欣赏:

九、《运河颂》

集体朗诵:(17人)

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灿烂的诗歌传统,屈原赋《离骚》,陶渊明诗“田园”,千古诗人,各领数百年。愿我们这个诗的国度乘着诗歌的翅膀,昂首翱翔在世界文化之颠!

‘迎国庆,红色诗歌朗诵会’到此结束

让我们在这里再一次祝福我们伟大的祖国繁荣富强!!

国庆节古诗范文5

与李商隐一同被称为“小李杜”的杜牧有诗《怅春》曰,“自是寻春去较迟,不须惆怅怨芳时。狂风落尽深红色,绿叶成阴子满枝。”(《全唐诗》作《叹花》,“自恨寻芳到已迟,往年曾见未开时。如今风摆花狼藉,绿叶成阴子满枝”)无论《怅春》或《叹花》,读起来都是描写寻春迟,春末芳菲尽的自然景象,殊不知其中隐括的是一段痛失的情缘。

杜牧“好读书,工诗为文,尝自负经纬才略”,所写的《阿房宫赋》可谓后世必读篇目。祖父杜佑、堂兄杜悰皆为一时名臣,他也“刚直有奇节,不为龌龊小谨,敢论列大事”。然而,杜牧亦“恃才名,亦颇纵声色,尝自言有鉴裁之能”——非简单的“狂于美色”,而是会鉴赏拣选。杜牧曾听说湖州的女子“长眉纤腰有类神仙者”,便在从宣城辞职归长安时,先专程去湖州看美女。彼时,杜牧声望甚高,当地官员“迎侍颇厚”。连续十天都宴饮无休,但杜牧对地方官伎和官员为他挑选的美女都未看中。将要离开时,官员问他还有什么愿望,杜牧说:“愿泛彩舟,许人纵视,得以寓目,愚无恨焉。”地方官府便择日准备了彩船、乐队,“鲜华夸尚”,两岸观者如堵。可惜流连一日,杜牧仍未有所获。

“及暮将散,俄于曲岸见里妇携幼女”,杜牧一眼看中,“此奇色也”。派人将母女接上船,杜牧和少妇约定,等女儿长大后许给他。为了表明诚意,杜牧送少妇丝绸衣料为定,并写下契约。以十年为期,如果十年后杜牧不回江南,则小女孩可嫁他人。杜牧回京后留在京中做官,他曾以京官俸禄低不能养家为由,要求外放,但宣宗迟迟未准。等再度回江南、出任湖州刺史时,已是十四年之后。上任第三日,杜牧派人去找这对母女,得知小女孩已经嫁人三年并育有两子,便“召母及嫁者诘之”。小媳妇的丈夫担心杜牧扣人不放,特意带着两个孩子跟着同去。杜牧怪怨他们收了定礼而毁约,当年的少妇却出示杜牧的契约并说“待十年不至而后嫁之,三载有子二人”。杜牧“熟视旧札,俯首逾刻”,由是作《怅春》。

如果说杜牧的这段遭遇从“绿叶成阴子满枝”中还约略能探得一二,那朱庆馀与张籍的两首唱和诗作,若不知诗本事,必难解真意。朱庆馀作《闺意献张水部》,“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张籍读罢大悦,回赠诗曰:“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齐纨未足人间贵,一曲菱歌敌万金。”朱庆馀的诗写的是花烛夜后,新妇次晨要去向公婆请安,但不知道自己化妆是否得当,娇羞地悄悄问丈夫。而张籍的酬作是描绘美丽的越地女子虽自知貌美,但却未张扬,而她的美貌其实超越一般的世俗之物,她的歌声也是无价之宝。

新妇与越女诗何以能酬唱应和?原来,朱庆馀在参见科考行卷时,投奔的是张籍。张籍对其很赏识,将其作品精选、修改后,保留了二十六首,大加推赞。官员们都知道张籍不会轻许褒奖,皆对朱庆馀另眼相看。朱庆馀登科后,写了《闺意》献给张籍,用新妇与夫婿比拟自己与张籍的关系,以示谦逊、不忘旧恩。张籍的和诗则表现出对朱庆馀的由衷肯定和嘉许。于是,“朱公才学,因张公一诗,名流于海内矣。”

国庆节古诗范文6

中唐诗人张籍有两首诗——《节妇吟》、《酬朱庆余》,及朱庆余的《近试上张水部》(又作《闺意献张水部》),广为流传。下面先分析五言古诗《节妇吟》:

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执戟明光里。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还君明珠双泪垂,何不相逢未嫁时。

这首《节妇吟》是张籍的名篇。诗中的“还君明珠双泪垂,何不相逢未嫁时”(一作“恨不相逢未嫁时)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这首诗还有一个副标题“寄东平李司空师道”。李司空是当时的平卢青节度使,加检校司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割据一方,权重一时。中唐以后,割据的方镇用各种手段勾结和拉拢文人和中央官吏,而一些不得意的文人和官吏也往往依附他们以求荣华富贵。张籍在政治上主张国家统一,反对割据分裂。虽然李师道一再拉拢张籍,而张籍却贫贱不移,始终不为所动。这首诗就是为拒绝李师道而写的。从表面上,完全像是一首抒发男女之情的爱情诗,实际上是一首政治诗。诗以比兴的手法,含蓄而又委婉地表明了自己的态度。这样写既不得罪李师道,又能表明自己的态度立场,可谓两全其美。题为“节妇吟”,以“节妇”不侍二夫的忠贞来表明自己的政治立场。诗中“君”就是指李师道,“妾”则是指诗人自喻。

比张籍稍晚一点的诗人朱庆余有一首近体诗之七绝《近试上张水部》(又作《闺意献张水部》):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唐代科举考试姓名不密封,录取也不完全凭考试成绩。应试举子除门第外,还要拉关系,有大官保荐(称作“干谒”),才有录取的希望。这种陋习在当时极为平常,一些很有才气的人也这样做。这首诗就是朱庆余在临近考试时,献给当时在朝野名望很大的张籍的。诗中诗人把自己比作新娘,把张籍比作新郎,把舅姑比作考官,希望“丈夫”帮助自己通过“见舅姑”这一关。张籍得诗后也酬诗有一首:“越女新妆除镜新,自知明艳更沉吟。齐紈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酬朱庆余》)”一时之间传为佳话并流传千古。

唐朝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鼎盛时期,然大唐雄浑阔大的气象之下仍旧充盈着众多文人士子的怀才不遇和落魄之感,连潇洒飘逸如仙人的李白也仍旧写了一些此类的诗,如《妾命薄》:“君情与妾意,各自东西流。昔日芙蓉花,今成断根草。以色事他人,能得几时好?”借陈皇后阿娇见弃于汉武帝的典故,隐晦地表达自己被玄宗“赐金放还”的哀怨苦闷之情。

心忧天下的杜甫也写了此类的诗歌。以《牵牛织女》为例,诗中也是借美人忠贞于丈夫之形象,表达自己对玄宗皇帝和大唐王朝的忠诚。诗的前半部分咏叹牵牛织女相思却不能相见:“牵牛出河西,织女处其东。万古永相望,七夕谁见同”,但很快由男女之情转入君臣遇合之状“明明君臣挈,咫尺或来容。义无弃礼法,恩始夫妇恭”。并表示自己即使遭君主疏离,也会对君王忠心耿耿的一片赤诚。

其实这种情况在古典诗词中很常见,不仅唐代诗词中有,其他时期的诗歌亦有。如以豪放风格见称的辛词亦有此写法。且看辛弃疾的《摸鱼儿》:

淳熙己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为赋。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常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哭,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词的上阕表现伤春之情。此处的“伤春”作为一个比兴意象它具有两个方面的寓意。第一,它寄托了词人的“美人迟暮”之感,也即是作者一再遭受政治风雨打击而失去前途的无限痛心。第二,从深层寓意上讲,它寄托了作者对状若春残花尽、江河日下的南宋国势的极度担忧和欲哭无泪的悲哀。

词的下阕就美人迟暮的意思继续拓进,写美人遭妒的幽愤和沉冤莫白的痛苦——美人遭妒,正是美人迟暮的原因。作者用被汉武帝打入冷宫的陈皇后自喻,以专宠一时的赵飞燕、杨玉环比喻阻碍他的抗金复国大业的政治得意的政敌,写尽蛾眉遭妒、冷宫幽怨的政治失意之情。“千金纵买相如赋而此情谁诉”的措辞是极度哀怨的语言,其中隐含了词人对大宋皇帝昏昏度日的极大的悲愤和不满。同时词锋一转,痛斥误国误君王之小人——玉环和飞燕之辈,纵使权倾一时,也难逃时光的制裁。

提到这种古典诗词常见的写法,不得不提屈原,因为这是对屈原在楚辞创作中的“香草美人”的写作手法的继承和发展。试分析屈原楚辞的代表作《离骚》(节选):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既替余以蕙穰兮,又申之以揽茞。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众女嫉余之蛾眉兮,遥诼谓余以善淫。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

屈原生活在楚国由盛而衰的时代。他年轻时胸怀兴盛楚国的美政理想,也曾得到楚怀王的信任和重用。然遭到奸佞之臣的排挤最后被流放于汨罗江畔。流放时期,诗人始终承受着理想与现实的巨大矛盾冲突造成的痛苦。一方面,面对政治理想的彻底破灭的残酷现实,诗人陷入了无法排遣的犹豫彷徨之中,曾一度考虑激流勇退以独善其身,另一方面,刚正不阿的个性和他对祖国的热爱使得他不愿逃避现实,以致陷入欲进不能欲罢不忍的彷徨苦闷之中,甚至诗人最终做出以生命殉理想的价值选择。《离骚》一文正是诗人一生的政治历程和心路历程的写照。

在《离骚》一文中,屈原首创了 以“香草美人”来寄托政治感慨的抒情传统,以美人自喻,表明自己的美政理想和对国家的忠贞,而众女则喻指阻挠诗人实现理想的奸佞小人,如郑袖、公子子兰之辈。对于楚怀王的疏远和政治上的摇摆不定的态度,诗人也给予了强烈的谴责:“初既与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余既不难夫离别兮,伤灵修之数化。”以一个女子的角度去谴责丈夫的背信弃义。

屈原开创的这种香草美人的抒情传统对中国后世的诗歌的抒情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以男女关系喻君臣关系的方式,后世争相效仿。还如曹植的《美女篇》亦是以美女自喻,诗中的美女有令人羡慕的美貌:“容华耀朝日,谁不希令颜”,同时又有坚贞的品格:“佳人慕高义,求贤良独难。众人徒嗷嗷,安知彼所观”。然而美女却盛年难嫁,正如诗人自己怀才不遇,不得君王重用的现实,表达了诗人内心的苦闷抑郁之情。诸如此类的例子不胜枚举。

这些现象表明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在对男女关系的描述上存在一个互文的语义场,其所指都是相通的。以此类推,古典诗词中必然还存在其他的互文的语义场。因而,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若语文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适时引入互文性理论,在进行古典诗歌教学时,从整体着眼,宏观上纵向把握中国古典诗歌,具体教学时可根据诗歌的题材、其内在表达的意义及诗的喻指来讲解,这样既可以扩大诗词教学的容量,还可以丰富语文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古典诗词素养和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张国荣 著《唐诗三百首译解》 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第524页

2.〔宋〕朱熹 《楚辞集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 第45页、第35页、第37页、第97页、第103页

3.朱德才、薛祥生等 主编《辛弃疾词新释辑评》中国书店 第151—158页

4.吴建国 主编《文学名著精品赏析》 中南大学出版社 第6—12页

5.李东升 注 张籍 著《张籍集注》 安徽古籍出版社 第41—42页、第60—61页

6.林育《古典诗词中男性作家自喻“美人”的情结》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