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心理学范例6篇

人格心理学

人格心理学范文1

【关键词】 人格心理学;测评;激励

一、人格的概念和人格心理学的内涵

人格可以定义为源于个体身上的稳定行为方式和内部过程。它包括两部分内容,是稳定的行为方式,人格研究者通常认为它们指的是个体差异,重要的一点在于,人格是稳定的。二则是关注内部过程,内部过程和发生在人与人之间的人际过程不同,它是从人的内心发生,影响着人怎样行为、怎样感觉的所有情绪、动机和认知过程。人格心理学形成并集各家之长后,主要有六个学派:精神分析学派、特质学派、生物学派、人本主义流派、行为主义和社会学习流派以及认知流派。

二、人格心理学理论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

1、从精神分析学派的角度看

(1)人格类型理论在招聘、培训和绩效管理中的运用。卡尔•古斯塔夫•荣格在1921年出版的《心理类型》一书中认为,人与人之间存在着个别差异,可以分为内倾型和外倾型两种心理类型,个体的差异进一步的划分可以分为思维、情感、感觉和直觉四种心理机能。

内倾型的人在性格上表现出沉静、含蓄、内敛的特质,较多关心自身而较少注意外在的事物,对知识性思考性的工作较有兴趣。而外倾型的人在性格上则表现出活泼、善言辞的特质,关心周围的一切,喜欢参与社会活动。

合理把握对人格类型理论的运用,做好人力资源管理与招聘环节息息相关。外倾型的人更为主动,在招聘中往往会表现出更加出彩的一面,与招聘官进行交流时思路流畅,举止落落大方。这样的表现在社会知觉偏差中容易产生“晕轮效应”。事实上在招聘过程中,招聘岗位仍要以职位说明书的内容为基准,在此基础上做好人才素质测评的判断指标设计,才能使性格与职业匹配。一个企业的科研部门职位的招聘更加应该看重的是独立思考,善于思索的能力,内倾型人才可能会更加适合这样的知识性员工岗位。

人格的不同类型在进行员工管理和员工发展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于企业管理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有极大的影响,它影响员工选择更为适合的职业或者进行职业族的规划,在日后的培训内容选择和岗位晋升方向上提供了参考的依据。另外一方面,其预测也影响着绩效标准,外倾预测管理类的工作绩效更佳,因为这些岗位需要较多的社会交往活动。

(2)以集体无意识理论观跨文化人力资源的价值观管理。荣格概念中的心理图谱可划分成两个基本的区块:意识与潜意识。潜意识又可以进一步区分为个人潜意识和客体心灵(即集体潜意识或集体无意识,Collective Unconscious)。荣格认为我们头脑中有一个特殊的部分是弗洛伊德没有谈到过的,他把这部分叫做集体无意识,以表明它与个体无意识的区别,它由不同于意识范围内的思想和形象构成,且每个人的无意识素材都基本相同。正像我们从祖先那里继承了生理特征一样,我们也继承了无意识的心理特征。

不同民族所独有的“集体意识”在“跨文化的人力资源管理”中,尤为显得突出。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对于跨国企业而言,在国外所属分公司的团队建设中,必然需要面对的就是这种由“集体无意识”造成的心理特征不同的跨文化的管理问题。一个跨文化的管理团队,必然会经历一个痛苦的磨合性,这不仅存在不同拥有国籍,文化的团队内成员之间的相互磨合,也存在外派人员自身需要经历的一个“文化休克震颤”的认知过程,社会角色的模糊、价值观的冲突、异国文化和生活各个方面的不适应等等,都需要一个心理的调适期。

除了文化和心理上的冲突,由此延伸而来在薪酬管理方面的薪资制度不同,待遇差异也可能导致问题。因此除了不断调整薪酬体系,使员工理解和认同差异性,进行价值观管理也可以起到良好的缓冲效果。根据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中国“权力距离高,集体主义”的特征使得中国为代表的亚洲文化都是集体主义和权威服从的家长式文化。

荣格理论中关于“集体潜意识”的认识流传于一个民族的血脉,不易被割舍,平时不明显,但潜在的隐藏并影响着我们。在管理中包括价值观管理与企业文化的树立都与此有关联,如何灵活的运用,增强企业的凝聚力与员工的忠诚感,形成稳定的组织承诺值得借鉴。

(3)“阴影”原型的以小窥大。荣格“集体无意识”理论中关于意识的重要原型,有 “阴影”这个原型。阴影一词具有戏剧性,但它包含着我们的无意识部分,这部分在本质上是消极的,可比喻为我们人格中的阴暗面。荣格主张,一个能很好适应社会的人,能把善与恶都结合进自己的整体中。

对于善与恶的合理把握,与人性的基本假设理论相关。人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们人性假设的特质,而人力资源管理的管理实践更是建立在一系列理论与假设的基础之上。因此,人性的基本假设是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基石。

道格拉斯•麦克格雷戈提出了人性截然不同的X理论和Y理论,而在此基础上不断完善成熟的超Y理论体现了阴影的善与恶在企业管理中的合理运用。超Y理论主张组织和工作的匹配性,这有利于个人的胜任感和工作的效率相辅相成,相互影响,最终达到提高员工绩效的目的。

将工作设计与人结合起来,使得性格与工作相匹配,让特定的岗位由适合的人员担任,有助于实现“人岗匹配”的目的。对于工作内容与情绪,态度,动机方面需求的重视,在决策中可以建立合理的工作任务安排,薪资待遇和管理制度。而针对性格的差异化与动机态度的不同,在制定培训计划时,可以调整更加适应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的效率,有效的培训结果可以产生较高的工作效率和胜任率。

2、从特质学派的角度来看

(1)人格类型维度视角的用人。人格测验是人员测评方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过去的人员选拔工作中,我们往往只重视专业技能和能力,而忽视了个性方面的特征。渐渐地,由于人格测验有利于提高选聘工作的有效性,此类测验在选拔和雇佣人才中开始越来越多的得到了关注。古希腊的四种气质类型,荣格的心理类型学说,大五人格模型,霍兰德的六种与工作相匹配的性格维度等都证明了人格类型理论在人员测评中的广泛运用。通过自陈量表和投射技术等等测量方式都可以从侧面反映出人员的一些性格特质,利于对员工进行考评。

人格理论的特质流派中最为典型的是“大五模型”及其建立的一系列具有信度与效度的人格测量量表。“大五模型”人格的各种维度对招聘雇佣环节也有影响,包括外倾性、随和性、责任心、情绪稳定性和经验的开放性等五个维度,对性格与职业相匹配的选择有一定的影响。在一项研究中,外向性、责任感和经验开放性是衡量领导力的强有力的指标。在另一项对“大五人格”的研究中,神经质与动机负相关,而责任感与动机正相关。“大五人格”的五部分,尤其是外向性和经验开放性,也与职业兴趣和职业类型有关联。而且,在人格研究中,责任感是衡量工作绩效最一致、最普遍的指标。故而公司在建立企业文化的时候会侧重于对于员工忠诚度与归属感的培养。

(2)员工激励视角的薪酬设计。特质流派中的成就动机,归因,A型人格,情绪和逆境商(AQ)的相关知识也与组织的人才管理具有关联性。高成就动机的人,我们在进行薪酬设计时需要注意到薪资的多少并不是最重要的激励因素,甚至可能薪酬增长到一定程度以后,在工作时间长短上出现“拐点”,反而下降,这与薪酬管理中“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的发生都息息相关。

(3)归因视角的绩效评估效度。归因理论对于绩效评估具有借鉴意义。区分是内因还是外因的判断标准可以用凯利的三维归因理论来解释,它有三个原则:一致性原则,一贯性原则和差异性原则。

正是由于归因中存在着基本归因偏差,自我服务偏差和行为者――观察者效应的问题,在很多的企业进行绩效管理时,才会采取多角度的绩效评估体系。360度反馈体系正是基此缘由,从不同的对象中获得大量反馈信息,大大提高了绩效评估的信度与效度。

3、从人本主义流派的角度来看

以马斯洛为首的需求层次理论对于企业进行人才管理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它使得我们在进行人力资源管理时,不仅仅要重视建立具有激励效用的薪酬体系,也要从其他方面出发,满足员工各个层次的不同需求,如通过丰富工作内容,工作轮岗,带薪休假,学习与培训机会,晋升通道,职业生涯规划等等来满足员工不同的需要,以真正起到激励的作用,提高员工绩效,形成良好的团队建设,真正达到提高员工“工作满意度”的目的。

4、从行为主义和社会学习流派的角度来看

这部分理论中的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也称社会认知理论(social cognitive theory)或社会学习理论(social learning theory),是指个体对于自己有能力完成任务的一种信念。

自我效能感很高的员工,对自己充满自信,在新环境中成功完成任务的期望也较高,渴望获得成功与认同,通过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培训环节,可以对自我效能感产生积极影响。经过培训之后,员工可能会更愿意承担分配的任务并且努力的工作。从期望的角度来说,个体能够感受到自身的努力和绩效之间具有的关系,以达到激励效果。

三、人格心理学理论的运用对于人力资源管理的意义

人们的个性特征没有好坏与对错之分,人格研究在企业管理方面很长一段时间内并没有得到重视。近十多年来,人们认识到不同的个性特征在特定的岗位或者环境中具有不同的适合度,从而导致各种组织普遍开始关注人格理论在选人、用人、育人中的应用。

这对于人力资源管理在招聘,人员测评,激励机制,薪酬设计,培训开发,绩效评估等方面都是具有很大的意义。如今的社会是知本社会,人才的竞争才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源动力,在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结合人格心理学理论的相关知识理论,有利于发挥性格,兴趣与职位匹配的功效,利用动机与需求,真正达到“人岗匹配”,激励员工,提高绩效,为组织创造价值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美)Jerry M.Burger.人格心理学(第七版)[M].陈会昌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0.

[2] 加里•德斯勒,曾湘泉.人力资源管理(第十版•中国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3] 李原,孙敏健译.(美)斯蒂芬•P•罗宾斯,蒂莫西•A•贾奇.组织行为学(第12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

邓晓诗(1989-)女,重庆酉阳人,土家族,本科生在读,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

(上接第82页)

求企业有创新型的企业文化,创新的障碍就得被消除,否则,企业就会停滞不前,就会走向倒闭。

(1)更换人员。这是针对管理人员,也包括高层管理人员的。在正常的企业运营中,管理人员影响甚至决定着企业的思维和行为,如果企业管理人员变得保守了,不能创新了,这个产业就会在市场上“失权丧地”,甚至给企业带来危机。久居《财富》全球500强的“百年老店”大多有过这种经历,如IBM和GE。

(2)沟通。有时人们由于弄不清企业所处的状况,感觉不到创新的必要或因信息不对称等原因而感觉不到变革的必要时,或由于惯性而不愿变革时,沟通就成了很有效的手段。在现在企业中,几乎可以说运用沟通手段的能力是企业杰出领导人的主要能力之一,国内、国外都是这样。IBM的郭士纳、GE的韦尔奇、索尼公司的盛田昭夫、海尔的张瑞敏、安彩的李留思,还有新一代年轻的杰出老总和董事长。沟通可以使人清醒、明确方向,可以消除误会、增进信赖感,从而使员工更积极主动地为企业的共同未来而努力。

(3)提供便利条件,缓解心理压力。当员工心理压力过重,甚至产生恐惧时,抵触情绪和行为就会出现,这时,可以提供一些放松训练、心理咨询、心理疗法和短期带薪等便利条件,缓解员工的心理压力。现在北京有的企业周末去度假村,有的企业去爬山,有的企业举行自行车比赛,还有的企业去攀崖,效果都不错。

四、结语

企业文化只有创新,才能与时俱进。一个不重视创新的企业,是一个没有竞争力的企业,是一个缺乏活力的企业,是一个没有前途的企业。我国企业文化建设要重新审视企业文化,形成中国特色企业文化理念,坚持以人为本,培育创新型的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精心设计创新型企业文化,并建立企业文化的创新机制,始终保持创新型企业文化,才能促进企业不断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 赵敏,赵维东编著.企业文化简论.天津古籍出版社,2003.

[2] 申望,李秋燕编著.成功企业的企业文化.中国华侨出版社,2002.

[3] 张红云编著.“完美执行”之最佳企业文化.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5.

[4] 华锐编著.企业文化教程.企业管理出版社,2003.

[5] 李桂荣编著.创新型企业文化.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

【作者简介】

孙晓光,女,吉林省长春市人,工作单位:内蒙古财经学院工商管理学院教师,讲师.

(上接第93页)

工程成败的关键因素,因此,水利水电工程在施工过程中要高度重视质量问题,要严格把关质量保证体系,不断完善施工质量控制规范,充分重视每个施工环节,施工工序,为工程的安全、可靠打下扎实的基础,从而促进水利水电工程施工项目向着和谐健康的方向发展推进。

【参考文献】

[1] 李建鹏.关于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质量的控制研究[J].科技促进发展(应用版),2011(10).

[2] 伏喜军,刘正波,周健.浅析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的成本控制与质量控制[J].今日科苑,2011.(07).

[3] 陈涛.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质量控制措施[J].技术与市场,2011.(05).

[4] 刘周辉.如何有效进行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质量控制[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2.(02).

人格心理学范文2

[关键词]人格;社会心理学;心理健康问题

心理健康问题是社会环境下较为常见的健康问题,心理健康出现问题导致大多数人们出现异于常人的表现[1]。随着生活压力和工作压力的增加,很多生活在城市的人们出现焦虑和烦躁的心理,长此以往,该部分人心理健康问题会愈加严重,甚至影响人们的正常工作和生活。心理健康问题与社会心理学的相关概念结合进行研究会产生较好的效果,心理健康问题受到个人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影响,研究心理健康问题时将人格与社会心理学的知识加入可有效保障研究的有效性,说明探究人格与社会心理学对心理健康问题的影响是具有现实意义的。

1人格与社会心理学

人格与社会心理学是指研究个体或群体的社会心理现象的心理学分支,个人的社会心理现象受到个人和社会因素思想、行为和情感的制约,例如较为普遍的人际知觉、人际吸引、社会抑制和社会促进等;群体的社会心理现象是指群体本身具有的心理特征,例如群体的凝聚力和群体决策等,这些都是影响人们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人格与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和社会学中较为边缘化的一门学科,两种不同研究方向的学科导致学习人格和社会心理学的学生在初始阶段就要确定较为明确的研究方向,在研究具体的心理问题时使用不同方向的研究方法以保障全方位的分析心理健康问题[2]。

2人格与社会心理学对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

2.1自我决定理论与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

心理健康问题的产生来源于多方面的因素,在研究的过程中与人格和社会心理学的相关理论有效结合可解决心理健康问题造成的影响,心理健康问题是现代社会人们较为常见出现的问题,心理健康问题的出现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与工作,对人们的社会影响力造成伤害,不利于人们在社会上健康顺利的发展,笔者通过将自我决定理论与心理健康问题结合进行研究,希望解决当今社会人们存在的严重心理健康问题。心理需要可直接反映人们的心理健康水平并决定个人的有效发展,心理需要理论中涉及的归属性、能力性和自主性是直接决定心理健康的因素,社会上的很多人们为了可以满足自身的归属性、能力性和自主性,使用相应的策略并努力朝向具有这几种属性的生活前进,但是人们处于社会生活环境下,很多不利于满足心理需要的问题出现,影响人们的心理健康,基本需要的满足是人们获得发展的基础,只有自身的需求得到一定的满足,才会促使人们向前方前进并努力实现相应的目标,相反,人们的基本需要得不到满足会促使人们走向较为负面和具有消极心理的方向发展,产生心理性的功能障碍,对人们未来的发展和进步具有严重的抑制作用。根据相关数据表明:心理需要对人们幸福感、活力和抑郁程度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心理需要满足程度较高的人们幸福感指数、活力较高且抑郁程度较小,心理需要得不到有效满足的人们生活中所携带的幸福感指数、活力较低且抑郁程度较高,充分说明了心理需要的满足程度对人们心理健康具有重要的影响。心理需要作为自我决定理论中较为重要的因素,对人们心理健康的影响较大,在研究自我决定理论中的相关问题时,使用适当的理论分析并设置相应的策略可解决人们的心理健康问题,说明了自我决定理论可有效分析和解决人们出现心理健康问题。

人格心理学范文3

塑造“普爱人格”的心理学依据

笔者提出把塑造“普爱人格”作为当下中国学校教育的重要目标,其核心是把“爱”作为人格的重要特质予以培育,这在心理学上有着广泛的依据,主要包括:

(一)人本主义心理学依据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爱的需要是人的基本心理,爱的需要是自我实现的前提,爱的需要得不到满足,会抑制人的成长,“爱的需要受到挫折,是心理失调的主要原因,爱就像盐或维生素一样不可缺少”[1]。可见,受教育者的“普爱人格”是他们寻求自我发展,实现“高峰体验”的内驱力。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另一位代表罗杰斯是杰出的心理治疗大师,他主张在治疗中对问题儿童实施“积极关注”,强调协调与坦诚,为患者创造和谐安全的氛围,并对患者无条件给予关怀,设身处地地为对方着想。笔者认为罗杰斯所说的“积极关注”,目的在于让他们减少或避免迷茫,修复爱心人格,其实质是“以爱育爱”。

(二)精神分析心理学依据

精神分析心理学的鼻祖弗洛伊德认为,爱的力量是人固有的生本能,他指出:“一个成熟的人,应该能够创造性地工作和爱。”[2]弗洛伊德的追随者阿德勒认为,人有博爱、合作与利他的精神,“忽视”儿童会使他们产生“错误的生活风格”,长大以后就会冷漠、猜疑他人,人际关系不和谐,从而失去爱心人格。德国心理学家霍妮提出了基本焦虑理论,认为家庭关系中父母的冷漠、偏爱会导致儿童的安全需求得不到满足,产生神经症。当代精神分析的权威弗罗姆认为,健康人格是有“生产倾向性的人”,这种人与马斯洛提出的“自我实现的人”相似,都能够发挥潜能为社会做出贡献,培养这种人格需要重视爱的力量,他指出,“成熟的爱是人类的一种积极力量”,使自我得到充分发展。

(三)行为主义心理学依据

“普爱人格”的行为特征是利他行为、亲社会行为。尽管已经有一些心理学家证明了利他行为是人类天生的倾向。但是,以华生为代表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则证明了一切人格都是行为的总和,是习惯的产物,强调教养和环境对于人格塑造的重要作用。按照华生的理论,“普爱人格”不会自发形成,需在教养下方可习得,这就离不开环境濡染和榜样示范。斯金纳提出了“强化”理论,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操作性强化的结果,学习新行为的基本前提是强化,强化是学习利他行为的基本途径。霍曼斯认为社会人之间的互动从根本上说是一种“交换”过程,“人们不仅交换物质性的商品和金钱,而且还交换非物质性的知识、友情、信息、爱、满足等”[3]。用霍曼斯的理论来解释,利他行为是“交换”使然,这吻合“爱人者,人恒爱之”的中国式理解。其实,形成任何人格都需要人际互动。互动提供了学习的机会,也是强化的过程。

塑造“普爱人格”的心理学价值

人格问题一直是心理学的重要课题。它体现着教育者对学生成长环境的判断,对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认知,对培养目标的理解。“普爱人格”的塑造,有着重要的现实价值。

(一)拉近社会心理价值:塑造“普爱人格”是由目前社会的人际现状所决定的,有利于拉近社会人际心理的距离社会人际现状最能反映人与人之间心理距离。2011年10月13日,2岁的小悦悦(本名王悦)在佛山南海黄岐广佛五金城相继被两车碾压,7分钟内,18名路人路过但都视而不见,漠然而去,最后一名拾荒阿姨陈贤妹上前施以援手。很多媒体聚焦了这件事,并进行了深度的报道与尖锐的批评,给受众造成这样的印象:18路人的素质很低,千错万错都错在路人。笔者却不以为然,反倒认为一些媒体记者缺乏起码的社会学认知,忽视了对现实社会关系的深度剖析。早在19世纪中叶,西方社会学的创始人之一斯宾塞就提出了“社会有机论”,强调要从整体的有机性来研究社会行为。研究社会事实时,必须纵观全局,放开视野,对任何社会现象、社会问题都不能孤立看待,而应该从这些现象与其他现象的相互关联中去把握。正如马克思所说:“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4]社会性是人的本质,人是社会中的人,个人的冷漠,是社会冷漠的反映。18路人中的每个人都不是纯粹意义上的个体,而是多种社会关系综合作用的结果。正是冷漠的社会关系铸就了他们缺乏爱心与德行的生活范式。2011年9月22日,《人民日报》一则醒目标题令人深思:中国已进入“陌生人社会”,人性冷漠随处可见。如何消除社会关系的冷漠?作为教育者,笔者的反思是:当践行爱的教育,培养学生的“普爱”精神,即塑造学生的“普爱人格”。

(二)完善人格心理价值:塑造“普爱人格”是由目前学生的人格现状所决定的,有利于促使学校与教育者的觉醒人格对人生发展作用巨大,一种人格,一种人生。爱心人格的缺失,将会给孩子的一生埋下多灾多难的种子。长期以来,一线教育者总是不断发现,爱心缺失已经是较为常见的校园现象,有的学生已经因为人格局限,给自己、家庭或社会造成了严重后果。痛定思痛,我们不难发现:青少年爱心缺失的原因是多层面的,同样是诸多矛盾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爱的教育的缺失和教育爱的失真,是导致学生人格趋向冷漠的重要因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都处于急剧的转型中,资源配置方式由计划转向市场,分配格局由一种变为多种,社会思潮也由一元变为多元,这些变化严重地侵蚀着教育机体,使学校教育逐渐表现出“异化”倾向:师生关系不平等的现象,一些教师对部分优生的偏爱倾向,无不压制着弱势学生主动学习、合作学习的积极性;个别教师淡漠了对学生的关爱,对学生冷嘲热讽,态度生硬甚至体罚;在高考指挥棒下,学校教育越来越趋于急功近利,对学生达到了“竭泽而渔”的地步,学生淹没在书山题海中,厌恶学习以及痛恨教师的现象常有发生……所有这些情况,表明学校教育早已游离于教育原点,异化为非教育性质的活动,剥夺了学生形成健康人格心理的诸多时空条件,因此,学校与教育者必须尽快觉醒起来,努力塑造学生“普爱人格”。

(三)纠偏目标认知价值:塑造“普爱人格”是促进个性人健康、快乐成长的要求,也是促进国家发展的必然取向目标是行为的方向。培养目标是教育的依据和归属。培养目标历来要受政治影响。马克思曾说,人是最名副其实的政治动物。因此,任何教育者都无法摆脱一定政治思想与环境。多年来,占主导地位的是国家本位论,就是从国家本位出发,认为培养目标应当服从和服务于国家的需要。与国家本位论相对应的是个人本位论,认为培养目标是使学生人格得到完善与发展。其实,培养目标具有二重性,既是为了让受教育者人格得到完善和发展,也是为了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两者之间在很大程度上具有一致性。正如一首校园歌曲所唱:“人格需高尚,身体需健康,学问需丰富,精神需欢畅!努力建设,读书向上,发扬我国光”,就是强调受教育者个体人格的高尚,精神的欢畅,都应以国家与社会责任的担当为目标,反之,社会责任的担当,必须以个性人完美的社会人格作为前提。特级教师李宏伟倡导培养“有民族根的世界公民”[5],认为每一位学子拥有完善的爱心人格,有利于他们健康成长、快乐成长,实现自然、社会和谐发展,其实是把“爱”元素作为民族人格的核心,作为“世界公民”的基本素养,是拓展学校德育生态的积极探索,有利于把培养目标的二重性统一起来。在全球化与民本的时代,塑造“普爱人格”,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目标,是教育家办学的应然追求。

塑造“普爱人格”的心理学路径

社会心理学启发我们,人格是通过个体与社会的互动形成的。社会人格的塑造,既是个性化的过程,又是社会化的过程。塑造“普爱人格”,包括执政党、政府、各行业在内的一切公民、组织与团体,都得付出努力,营造“普爱”社会心理。古语说,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为此,执政党要坚持科学执政,运用从众、暗示等心理学机制引领社会成员的爱心品质,中国的事情要办好,“关键在于党”。政府要全面履行职能,在依法行政中打造有爱心的政府。这样,党和政府的温暖就容易辐射全体社会成员,形成人人自觉参与爱心行动的“普爱氛围”。作为教育者,要“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6],努力学习心理学,自觉运用心理学,并从三方面努力:

(一)普及爱的认知

人格认知是培养人格的重要条件,是形成人格的先导,起着理智地选择心理信息的作用。因此,塑造“普爱人格”,需要教育者以爱为魂,通过真的追求,善的弘扬,美的熏陶,在学生中普及爱的认知。现实可行的途径有:1.利用校园传媒。校刊、板报、广播站、电视台、校园网、班主任博客等,是普及人格认知的重要渠道,发挥着宣传、教育、引导和活跃文化的作用,依托这些校园传媒而形成的信息传播方式,可以把“爱”打造为校园里人所共知的文化符号。2.进行移情训练。具体方法有:利用校园文学、歌剧展演、艺术体操等形式,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某些情境下角色的心理感受,挖掘其中蕴藏的丰富的“爱”元素,倾心把“爱”内化为“人”的标识,成为引领人发展的“精神火炬”。3.实施价值引导。发挥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教育教学中的导向作用,用共同价值观领导个体价值观,将共同价值观念付诸实践,体现于班级管理、制度规范、师生行为中,着力把“爱”培育为校园人际关系的基本规范。

(二)普洒爱的温暖

师爱是教师自觉的爱,是感性与理融的爱,是把科学精神用于职业岗位的爱,对学生有示范作用。因此,塑造“普爱人格”,需要教育者普洒爱的温暖,以爱育爱:1.理解包容学生差异性。爱是理解,情是包容。教育者的博怀,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包容差异体现的。学生的差异性就是学生的个性、独特性。差异性作为学生的存在方式,要求教育者必须理解包容,既遵循“众生平等”,又尊重差异,理解个性,牢固树立个性化教学观。2.真诚坦荡与学生交往。教育者要不带职业面具,不用例行公事的态度,而以“真正的我”投身于日常工作。这有利于为学生提供一个自由安全的氛围,从而坦白表露自己的过错、失败与软弱,甚至隐私。教育者的真诚坦荡体现于面部表情、身段表情、言语表情之中。3.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教育者要用学生的眼睛看世界,具有体验学生内心世界的能力。这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学生被“爱”的需求。教师要重视借助学生的言谈举止深入对方内心去体验他的情感,把自己的共情传达给学生。4.积极关注学生闪光点。教育者对学生言行的积极面应给予更多的关注,帮助学生树立正向的价值观,形成“爱”的社会情感。为此,教育者应立足于客观实际,立足于给人以希望,与学生一同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

人格心理学范文4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参考相关文献资料,根据以往研究经验,本研究主要依据样本含量为调查条目的10~20倍的原则对研究对象样本量大小进行估计。本研究中所采用的调查问卷共包含68个条目(其中艾森克人格问卷包含48个条目,一般健康问卷包含20个条目),按照调查条目15倍的原则,共需要调查1020人(68×15=1020人)。考虑到调查问卷具有一定的不合格率,故拟调查1050人。以潍坊医学院在校医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以年级为层、以班级为群,从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各随机抽取6个班,对随机抽取的18个班级的全体同学进行问卷调查,共调查1050名医学生。本研究共发放问卷1050份,收回1050份,回收率100%。对收回的问卷进行审核后得有效问卷972份,有效率为92.6%。

1.2研究方法

1.2.1调查工具本次研究所用的调查工具有:(1)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量表中国版(EysenckPersonalityQuestionnaire-Revised,ShortScaleforChinese,EPQ-RSC)[3],该量表包括精神质(Psychoticism,P)、外向性(Extraversion,E)、神经质(Neurocicism,N)和社会掩饰性(Lie,L)4个分量表,各量表12个条目,共有48个条目。其中第2、6、18、26、28、35、43、27、8、12、20、24、29、33、37、40和47条目反向计分,其他条目正向计分。4个分量表的信度在0.54~0.88之间。(2)一般健康问卷(Generalhealthquestionnaire,GHQ-20)[4],该问卷共包含20个条目,均为“是否式”选择题。除第7题和第10题反向计分外,其他题目选“是”得1分,选“否”得0分。一般健康问卷包括自我肯定、忧郁和焦虑3个维度。其中1~9条目反映个体自我肯定的内容,得分越高,表明被测个体自我肯定程度越高;10~15条目反映个体忧郁状况,得分越高,个体忧郁程度越高;16~20条目反映个体的焦虑状况,得分越高,被测个体的焦虑状况越明显。

1.2.2调查方法资料收集前集中培训调查员,统一施测调查程序和指导语。问卷调查在学生知情同意的情况下,采用不记名方式,以班级为单位进行集体测试,现场填答完毕后收回问卷。

1.3统计分析

应用EpiData3.1软件双份录入数据构建数据库并进行逻辑查错,采用SPSS13.0及SAS9.2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构成比、均数、标准差等指标对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采用t检验或方差分析方法对医学生人格特质及心理健康状况得分情况进行比较分析;采用典型相关(Canonicalcorrelation)分析方法分析医学生人格特质与健康状况之间的关系。典型相关分析是一种研究两组变量相关关系的统计学方法。典型相关分析根据变量间的相关关系,寻找少数几个关系简单的综合变量对,将两组变量的关系集中到少数几对综合变量的关系上。若典型变量对为Vi与Wi,其线性组合公式表达如下:Vi=lilX1+li2X2+…+lipXpWi=lilY1+li2Y2+…+lipYp其中Vi与Wi之间的典型相关系数为ρi。当i=1时,V1与W1为第一对典型变量,它们之间的相关系数为第一典型相关系数,依次类推。一般要求ρ1≥ρ2≥ρ3≥…。本研究中对典型相关系数进行假设检验时,其检验水准α取0.05[5]。

2结果

2.1一般情况

本次调查的972名医学生中,男生386人,占39.7%,女生586人,占60.3%。大一、大二、大三的学生分别有340人(35.0%)、334人(34.4%)、298人(30.7%)。生源地为城市的292人(30.0%),生源地为农村的680人(70.0%)。独生子女326人(34.6%),非独生子女人636人,占65.4%。大多数学生(82.3%)的家庭经济情况呈中等水平。

2.2医学生人格特质及心理健康状况得分情况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医学生人格特质中得分从高到低依次为外向性(7.99±2.24)分、精神质(7.01±1.31)分、社会掩饰性(6.57±1.86)分和神经质(5.22±3.10)分,4种人格特质的得分不同(F=129.861,P<0.0001)。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得分情况如下:自我肯定(4.99±1.80)分,忧虑(1.57±1.02)分,焦虑(1.46±1.50)分,三者得分情况有统计学差异(F=897.515,P<0.0001)。

2.3医学生人格特质与全国人口比例构成的EPQ-RSC常模比较

对不同性别医学生人格特质的4个分量表与全国人口比例构成的EPQ-RSC常模进行比较。比较结果显示,男性医学生人格特质4个分量表与常模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医学生4个维度人格特质中,除掩饰维度得分与常模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他维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具体分析结果见表1。2.4医学生人格特质与健康状况典型相关分析2.4.1典型变量及其相关系数检验结果医学生人格特质与健康状况的典型相关分析结果见表2。由表2可知,第一、二对典型变量的相关系数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0.6140和0.2334,其中第一对典型变量包含了全部相关信息的90.07%,第二对典型变量包含全部相关信息的8.97%,表明人格特质组与健康状况组可以由这2对典型变量表示。第三对典型变量的相关系数较小,无统计学意义。以X1,X2,X3和X4分别表示精神质、外向性、神经质和社会掩饰性4种人格特质;以Y1,Y2和Y3分别表示自我肯定、忧虑和焦虑3种心理健康状况。则第一、二对典型变量的线性组合表示为:第一对典型变量:V1=0.1173X1-0.4140X2+0.8050X3+01110X4W1=-0.3510Y1+0.2099Y2+0.7600Y3第二对典型变量:V2=0.4110X1+0.8001X2+0.4032X3-0.4410X4W2=0.9264Y1+0.5901Y2+0.1573Y3由以上2对典型变量可知,医学生人格特质主要体现在神经质(X3)和外向性(X2)2个方面,系数分别为0.8050和0.8001;而心理健康状况主要体现在焦虑(Y3)和自我肯定(Y1)2个方面,系数分别为0.7600和0.9264。2.4.2各变量与典型变量间的相关分析各变量与两对典型变量间的相关关系分析结果见表3。由表3可知,各指标与2对典型变量的关系如下:(1)各X变量与V1和V2的关系:X3(神经质)与V1的相关性最大,相关系数为0.8997;X2(外向性)与V2的相关性最大,相关系数为0.7145,说明神经质和外向性包含人格特质的信息量较多,是反映人格特质的主要指标。(2)各Y变量与V1和V2的关系:Y3(焦虑)与V1的相关性较大,相关系数为0.5559,说明焦虑包含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信息量较多。(3)各X变量与W1和W2的关系:X3(神经质)与的相关性最大,相关系数为0.5524,说明神经质人格与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关系密切。人格特质4个变量(X)中只有X2(外向性)与W2有关系(P<0.01)。(4)各Y变量与W1和W2的关系:Y3(焦虑)与W1的相关性最大,相关系数为0.9053;Y1(自我肯定)与W2的相关性最大,相关系数为0.7616,说明焦虑和自我肯定包含健康状况的信息量较多。2.4.3典型变量间的冗余度分析典型冗余分析结果显示:人格特质的变异有13.15%被健康状况典型变量组所解释;健康状况的变异有20.04%被人格特质的典型变量组所解释,表明人格特质对健康状况的影响作用大于健康状况对人格特质的作用。

3讨论

人格心理学范文5

人格心理学为心理学的分支之一,可简单定义为研究一个人所特有的行为模式的心理学。

心理学学界则把它译为“人格”。“人格”不单包括性格,还包括信念、自我观念等等。准确来说,“人格”是指一个人一致的行为特征的群集。人格的组成特征因人而异,因此每个人都有其独特性。这种独特性致使每个人面对同一情况下都可能有不同反应。人格心理学家会研究人格的构成特征及其形成,从而预计它对塑造人类行为和人生事件的影响。

人格是个体在行为上的内部倾向,它表现为个体适应环境时在能力、情绪、需要、动机、兴趣、态度、价值观、气质、性格和体质等方面的整合,是具有动力一致性和连续性的自我,使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给人以特色的心身组织。

(来源:文章屋网 )

人格心理学范文6

一、主体心理学

所谓俄罗斯主体心理学主要指的是根据俄罗斯心理学发展的新方向,进行更加详细的具体的心理学研究,俄罗斯主体心理学主要的研究方向是作为研究的主体,主要以人为主,进行人物心理中的研究,比较重视强调研究主体的心理积极性,并且在研究的过程中具有比较鲜明的有关人文的主要特征,并且还非常重视关于主体中进行群体的研究分析,比较重视问题的表现,注重相关产生原因的分析,并且俄罗斯主体心理学还非常重视社会发展问题以及在研究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心理障碍方面,进行相关的理论研究。俄罗斯主体心理学主要以人为研究主体进行心理变化与产生原因等进行详细的研究分析。

二、当前俄罗斯主体心理学与人格心理学的教育现状

1.在教学目标上存在的问题:

其实俄罗斯主体心理学以及人格心理学在教学目标上主要坚持的是学以致用,但是现在很多的教育中将这方面实施的并不是非常的好,还有很多的教育方向已经逐渐的偏离的航道,严重缺乏对其心理学知识进行实际的教学应用。

2.在教学内容上存在的问题:

在教学的内容安排上,人格心理学与主主体心理学都过于的强调在心理学的理论上教育的重要性,并且强调学生过分的掌握心理学的理论知识,但是轻视了心理学教育与实际的生活之间的关系。除此之外在心理学的教育过程中教育的内容主要以西方理论教育为主,并且严重的缺少对于其自身教育的研究与实际的应用进行分析探讨,这样的心理学教育会严重的影响到整体心理学教育的发展。

3.在教学方法上存在的问题:

对于俄罗斯主体心理学与人格心理学来讲,其主要的教育形式为课堂传授的形式,当然这种教育形式离不开教师的教导,并且在教育的同时教师经常采用案例教学的形式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同时还会鼓励学生相互之间进行互助,但是在学生方面对于这种教育形式积极性以及实际的参与度并不是很高。

4.在教学评价体系上存在的问题:

在现在的心理学教育过程中,对于学生的考核主要是利用考试的形式,形式上比较单一,并且在考核方面也只是考核学生对于基本的理念以及主要概念方面的掌握程度,很多的学生都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学习,不管是上课记笔记还是在考试前进行整体的复习都是为了更好的通过最后的考试,但是他们并没有真正的掌握到心理学教育的实际意义。

三、俄罗斯主体心理学与人格心理学教育方式上的改善措施

1.优化心理学学科对于心理学的教学目标

在一般的情况下,对于俄罗斯心理学来讲,不管是主体心理学还是人格心理学,学生都需要学习普通心理学以及发展心理学还有社会心理学等学科,需要熟练的掌握这些心理学基础才能很好的学习俄罗斯心理学,并且这也是心理学方面的学习基础,掌握了这些基础的心理学知识,对于以后的心理学学习与实际应用都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在俄罗斯心理学教育中,他们只是在介绍本专业的心理学方面的学习条件,以及需要掌握的知识,若是没有丰厚的心理学基础知识做铺垫,这方面的学习会非常的困难,所以需要不断的优化教学的目标,将教学的重点放在基础知识的学习中。

2.强化心理学应用教育中的教学内容

现在很多的教学中对于心理学的教育主要方向为人格教育中,并且其研究的对象为理论方面的知识点掌握。同时还有一部分的教材中增加了一些关于心理学方面其他的知识,但是从整体上来讲教学的主要方向还是以理论教学为主。针对现在这样的教育方式可以不断的进行教学内容方面的创新,调整在教学中关于理论教学的内容,不断的融入关于心理与实际应用方面的教学内容。教学在教育的过程中需要进行重点选择式的进行教学,培养学生在实际应用方面的能力。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需要重视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人格教学与生活之间联系,将人格教学与生活进行紧密的联系,不断的改善教育中只对于理论知识的教育,忽视生活中实际心理教学方面的教育,缓解在教育中人格与人际之间的关系,与心理健康方面以及职业方面的知识。其次就是在心理学教育的评估方面进行更好的教育,优化关于这方面评估的方法。

3.强化心理学方面的教学方法

在心理学的教学中,关于教学方法的掌握非常的重要,并且也是现在的心理学教育中最重要的问题之一。在这方面需要不断的采用比较灵活的教育方式,例如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可以很好的结合课堂上的讲解,建立一个知识点掌握的小组进行详细的研究性学习,利用多媒体的教学方式进行心理教学。还要重视心理教学在实际中的应用,不断的强调学生在做中学,主要的形式是在学习心理学方面的理论知识中不断的融合实际的生活应用,学生可以通过对自己的家人与朋友等进行心理上的沟通,进行分析评估联系,这样不仅可以很好的促进主体心理学以及人格心理学的教育,同时还能提高这方面的教学质量,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4.强化心理学教育中的评定方式

在进行心理学教育的过程中需要我们不断的加强关于心理学教育的评估方式。在传统的心理学教育过程中对这方面的评定方式主要为笔试的形式进行考核,其中也包括实践方面,但是实践的比分比较少,这样其实对于心理学的教育并不是非常的有利。所以需要不断加强在这个方面的考核方式强化,将实践的部分进行提升,重视学生在实践中心理学的学习,这样不仅可以很好的缓解在这方面心理学的教育,还可以很好的提升学生在实践中的能力,促进俄罗斯主体心理学以及人格心理学方面的教育质量。

结束语:

关于心理学方面的教育形式需要不断的进行创新,不断的适应现在社会发展以及经济的进步,并且还需要我们结合实际的生活进行教育形式上的优化,因为心理学是一种自由性比较大的教育学科,在进行教育的同时非常重视实际的应用。

参考文献:

[1]刘成刚,高申春.主体心理学及其对人本主义的优越性[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01:193-196.

[2]鄭发祥.俄罗斯经济心理学的现状与特征[J].心理学探新,2014,03:195-199.

[3]王光荣.后苏联时期俄罗斯心理学的现状[J].心理科学进展,2012,06:944-948.

[4]瓦洛齐科娃.主体积极性作为心理发展的因素.心理学杂志(俄文版),2003,(3):23.

上一篇闾丘薇露

下一篇塞翁失马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