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日制工程范例6篇

全日制工程

全日制工程范文1

为适应国家对人才结构调整,培养具有创新和实践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更好地促进全日制安全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发展。本文主要从人才培养目标、招生与学制、课程教学体系、专业实践教学、导师队伍建设和质量监督评价六个方面对安全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进行了研究。最后提出安全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实施方案,为国内其他高校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提供参考。

关键词:

全日制;安全工程;专业硕士;培养模式

基金项目:

重庆市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项目编号:yjg123024

一、引言

2009年3月,教育部发文决定自2009年开始增加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并面向应届本科毕业生招收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重庆科技学院作为首批“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试点单位之一,学校的安全工程学院也于2011年11月被授予安全工程专业硕士点,并于2012年迎来首批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1]。由于是首次招收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国内各高校大多都缺乏此类学生的培养经验,在培养模式上也几乎“毫无建树”,而近年来,国内各高校专业硕士研究生人数呈现迅猛增长的趋势,探索出一套符合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创新型培养模式,是当前相关培养院校急需研究的课题[2]。为了适应安全专业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目前有更多的安全领域专家把安全教育改革的重心转向安全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使其成为现阶段安全教育改革探索的热点课题,安全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成为培养高层次安全管理人才的重要途径。

二、现状分析

无论从全国还是重庆来看,安全工程领域的人才培养能力都远远不能满足需求,具体可概括为以下三点:

(一)安全问题上升为国家战略,安全生产形势十分严峻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深刻变革的过程中,安全生产面临诸多新问题、新要求。国务院确定了“到2020年全国安全生产状况实现根本性好转”的目标。目前,我们国家的安全生产形势十分严峻。2010年全国安全生产事故死亡人数高达7.9万人,亿元GDP事故死亡率是发达国家的近8倍。我国安全生产基础仍然薄弱,尤其是安全生产人才方面存在人才总量不足、高层次科技人才匮乏、人才培养与安全生产及管理实际需求脱节等突出问题。

(二)安全生产人才比较紧缺,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严重缺乏

国家安全生产监管总局《安全生产人才中长期发展规划(2011-2020年)》提出:2010年至2015年,从事安全生产的人员总量将从419万人增至670万人;至2020年,要达到860万人。同时要求:“相关专业(安全生产)的人才比例需达到50%以上;高、中、初级专业技术人员比例为1:4:5。根据规划,到2020年,全国从事安全生产监管监察的人才总量将达到8.7万人,年龄结构、专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三)重庆区域经济迅猛发展,急需大量高层次安全生产管理人才

西部大开发、重庆大发展,重庆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市委、市政府提出“人人重庆,和谐平安”的战略目标,并且重庆作为全国唯一安全保障型城市示范区,急需大量安全生产专业人才,尤其是高层次人才。一是高层次企业安全生产人才缺乏。在重庆现有4万余名企业安全生产人员,其中受过高等教育的不足1万人。二是高层次安全生产监管人才缺乏。重庆全市安监部门安全监管人员共6307人,其中本科及以上学历1293人,占21%。为提升安全监管人员素质,重庆市安监局计划每年支持30人进修安全工程硕士研究生。三是安全生产技术服务人才缺乏。据调查,重庆市安全生产技术服务机构如安全检验检测机构、安全生产科学研究机构、国家职业危害实验基地等每年需安全工程硕士人才约30人。因此,重庆市每年对安全工程硕士人才的需求量至少260人。重庆科技学院在石油、化工、钢铁、建筑等领域具有鲜明的行业特色办学优势,在重庆科技学院开展工程硕士安全工程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试点,加快高层次应用型工程硕士培养,实现与学术型研究生培养的互补,具有不可替代性。综上所述,随着国家和重庆市社会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面对严峻的安全生产形势,加快培养大批高层次应用型安全人才已迫在眉睫。

三、安全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六要素

研究生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培养理念指导下,根据高层次人才成长规律和社会需要,为研究生构建的较为稳定的教育结构及其运行方式和运行机制的总称[3]。根据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设置目的,参照国内外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先进理念,提出研究生“六要素”培养模式,即人才培养目标、招生与学制、课程教学体系、专业实践教学、导师队伍建设和质量监督评价六个要素。

(一)以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主线的人才培养目标

当前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形势,对研究生的综合素质能力要求更高。研究生要全面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既要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又要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作为专业硕士研究生,如果单纯的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不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就无法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在从事科研工作方面应当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创新型人才是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能对国家、社会的经济发展做出创造性贡献的人。在实践教学体系设计中,实践教学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创新型人才,把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贯穿于实践教学的每个环节[4]。对于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更加注重实践性,而目前社会急需的是创新能力。重庆科技学院安全工程学院致力于培养具有先进安全理念和良好职业素养,具备较强的安全监管执法能力、生产现场安全设计能力、安全生产检测检验能力、生产安全风险控制能力,获得国家注册安全工程师相应的训练水平,能够在安全生产管理、石油天然气化工、矿山和建筑等高危行业、安全技术服务机构、政府监管部门等适应安全工程领域实际工作需要,具有创新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安全生产技术和管理人才。

(二)招生与学制

招生是整个研究生培养过程的起点,学制则可保证质量[5]。研究生入学的招生规模要满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针对目前专业领域即将或相对饱和的现状,招生规模应采取适当的缩减措施。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学习时间短,就业目的性强,具有独特的职业导向性。学制一般指受教育者的受教育年限,设置非常灵活,如美国大多专业学位的学制是1-2年,远程教育一般在3年[6]。目前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主要采用学年制,大部分采用的是“1+1+1”的培养方案,这与个别学生或者个别专业的特征不相吻合,难以适用。我们可以采用“一年三学期制”,课程学习一学期,学位论文一学期,时间大体均衡,专业实践则随着学生和实践单位的需求而不断调整,半年或半年以上甚至一年的实践,这样学制就可以发生弹性化的改变。

(三)课程教学体系

研究生的课程设置在研究生培养模式中充当体现教育思想载体的“角色”,因而在扎实的理论基础上,要反映其实践性、前沿性、开放性。为实现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培养目标,其课程设置既要体现本专业基本理论以及方法,又要能反映本专业领域的重要研究成果及前沿发展动态,因此研究生的课程设置一定要凸显特色。重庆科技学院安全工程学院在课程设置原则上重点强调专业实践理论教学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注重与安全领域的执业资格认证体系相衔接。根据生源类型、培养基地需求、岗位资质、就业面向等因素,构建由学位课和非学位课两部分组成的模块化的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体系。课程体系包括公共课、基础理论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核心课程:包括防灾减灾工程、系统可靠性分析、安全检测与监测技术、作业危害分析、安全工程领域前沿技术、安全工程专业英语等课程。

(四)专业实践教学

专业实践教学是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的重点。专业实践教学既是锻炼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学生从事科研能力的主要“帮手”。实践教学是树立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其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实践教学质量是实践能力培养的核心,提高实践教学质量,首先要遵照因材施教的基本思想,综合多方面考虑影响实践教学质量的诸多不利与有利因素,摒弃不利因素,汲取有利因素。此外,应当建立健全各项实践教学规章制度,落实和完善各项实践教学相关管理规定,切实保证实践教学质量。重庆科技学院安全工程学院的实践教学由实践教学计划、内容和方法、手段以及考试考核等环节组成。实践教学质量管理与监控贯穿于实践教学的全过程。为提高实践教学质量,落实实践教学质量监控管理办法,研究生处与实践教学管理科积极开展实践教学质量评价工作,逐步建立实践教学的信息反馈体制,客观、真实反映实践教学质量。

(五)导师队伍建设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注重实践教学环节、强化案例教学,所有这些都需要拥有丰富实践经验教师的参与。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实行双导师制,由校内导师与企业导师共同指导。这种制度一方面可以帮助研究生掌握专业基础知识,提高实践能力,另一方面有助于企业单位按照需要培养人才。目前,对导师的选聘,校内导师通常以学校现有研究生导师为基本遴选范围,对于企业导师的选择大多是具有本科及以上学位或副高级别以上职称、专业精深、职业素养高且有较多科研成果的专家。因此,为保证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应该建立导师“能本策略”、“能进能出”的弹性化管理制度,废除导师终身制,营造动态激励机制,不断输入新鲜血液,保持导师队伍的生机和活力。重庆科技学院安全工程学院的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式采取学校与企业联合培养的方式。全日制的研究生采取进校后先学习部分课程,到企业学习并发现问题、回学校学习、再回到企业解决问题的培养方式,即采取“学校+合作企业+学校+合作企业”的培养方式。全日制研究生要求在企业工作的时间累计不少于1.5年。

(六)质量评价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论文质量评价是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质量的基本保障,毕业论文是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统一反映,也是高校教学质量水平的直观体现。重庆科技学院在研究生毕业论文的质量管理方面,有着严格的把关。在学生论文选题及其现实意义、指导、中期答辩、评审专家小组全程监控,这样可以有效检验学生的基本科研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如研究方法的合理性与科学性,论点的科学性,论文结构层次的完整性与合理性,文字水平、图表运用技巧,论证的逻辑水平,广度与深度运用理论的程度,研究材料事实的可靠性与代表性,结论的价值等进行质量保障,进而可以提高研究生各方面的综合素质。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包括校内质量体系和校外质量体系两个方面。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质量由校内质量体系提供基本保障,利用校外质量体系监督和促进。重庆科技学院设立专门负责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管理的机构,负责规划实施管理招生录取、学制安排、专业实践、培养质量监督等相关事宜。例如重庆科技学院监督人员选择学科专家、企业专家以及学生代表共同对整个培养过程进行监督管理;质量反馈体系由学校、社会和研究生共同参与,整个研究生培养模式的运行结果需依靠学校、社会和研究生个人的及时反映,并能得到三方主体的重视。可采取信息化平台的方式,对学生的管理、质量监督以及反馈都可以通过网络的方式进行,这样方便对学生进行实时管理。并且在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评价中更加注重社会企业的参与,企业及时反馈学生工作情况和就业现状,可以更好地推动学校及时调整培养计划和规模,使专业学位硕士成为推动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发展的动力。

四、安全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培养工作的实施

以重庆科技学院下属二级学院——安全工程学院为例,2006年5月,经重庆市教委批准,由重庆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与重庆科技学院共同组建下,重庆安全工程学院在重庆科技学院挂牌成立。安全工程学院安全工程实验中心是重庆市安全工程人才培养基地的重要实践教学平台,同时也是重庆市安全生产科技支撑体系的重要科技研发、安全检测检验社会服务平台,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方面取得了突出成果,在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和创建安全保障型城市建设方面成绩斐然。重庆市安全生产科学院(中国安科院重庆分院)于2008年在学校挂牌成立,2010年10月重庆市安全生产检测检验技术中心在重庆科技学院挂牌成立。学院开设安全工程、化工安全、建筑安全三个专业,现有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87名,拥有部级职业危害实验基地1个,2个国家安全生产科技支撑体系省级重点实验室,分别是“重庆市非矿山安全与重大危险源监控实验室”与“重庆市职业危害检测与鉴定实验室”,学院拥有安全工程专业实验室5个、重庆市检测检验中心1个、消防技术服务中心1个[6]。学院安全工程领域涵盖煤矿、非煤矿山、交通运输、建筑施工、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民用爆炸物品、冶金等工业领域,主要培养方向有:(1)安全管理工程。安全管理工程主要利用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等管理机能、控制来自自然界的、机械的、物质的不安全因素及人的不安全行为,避免发生伤亡事故、保证职工的生命安全与健康,保证生产顺利进行。主要研究内容包括现代安全管理体系建设、过程风险评价技术等。(2)安全技术及工程。安全技术与工程研究方向主要以非煤矿山过程中灾害的发生、发展的过程和规律,过程控制中的安全基本理论与工程技术为研究对象。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智能化理论及新技术的基础理论,开展行业系统安全分析与评价、预防和控制的关键技术应用研究。(3)职业卫生工程。职业卫生工程主要研究劳动条件对劳动者健康的影响以及如何改善劳动条件,开展预防和控制职业危害的基础理论、现代职业安全健康技术标准及管理标准化、职业危害检测检验方法,职业危害控制及防护工程技术等研究。

(一)结合人才培养目标,科学合理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重庆科技学院安全工程学院在制定研究生人才培养方案时,根据国家目前安全工程领域对安全生产、技术和管理人才的实际需要,同时结合学校安全工程学院对安全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的知识结构、素质要求等,科学合理的制定有针对性的人才培养目标,并且根据实践运行中学生的理论知识水馈情况对人才培养方案作出相应的合理调整。参照全日制安全工程领域专业硕士研究生的特点,经学院研究生教学管理小组的共同研讨,学院把研究生课程体系拆分为三大模块,分为学位课、非学位课及实践环节。实行学分制,总共为47个学分,其中学位课有27个学分,非学位课有8个学分,实践环节有12个学分。研究生第一学年及第二学年上半年为课堂教学与校内实践环节,研二下半学年及研三学年为毕业设计及校外实践环节。2016年9月25日,安全工程办学十年总结大会暨2016年安全生产与职业健康国际学术论坛在重庆科技学院隆重召开,与会各专家教授耐心为学生召开“安全生产与职业健康领域学科前沿讲座”,为学生们讲授安全领域前沿科学知识。

(二)优秀的教师队伍建设

在师资配置方面,重庆科技学院安全工程学院选聘的是具有精深的专业理论知识、思想素质高、教学履历丰富、具有副教授及以上职称且拥有较多科研成果的骨干教师。此外,学院定期从消防部队、重庆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等单位聘请技术水平卓越和管理经验丰富的专家作为兼职教师来授课,学院鼓励任课教师编安全工程领域适合专业硕士使用的教材。目前,学院研究生导师参与编撰和主编了《安全学原理》《化工过程与装备安全技术》《化工安全》《职业危害控制技术》《实用管理心理学》等5部专著和教材。同时,学院每年遴选优秀的骨干教师到国外一流大学进行学术访问及科学研究,主讲教师还将自己最新的研究成果融入课堂教学,注重研学结合,不断更新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以便加强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保证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教学质量。

(三)优秀的实训平台建设

重庆安全工程学院安全工程实验中心秉承培养学生工程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使命,开拓进取、追求卓越。安全工程实验中心承担“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安全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实践教学任务,在实践基础上所形成的实验教学理念、建立的实验教学体系、提出的整体建设方案特色鲜明,人才培养效果显著,示范引领作用明显,在安全生产行业领域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根据学校和学院的“十三五”发展规划,安全工程实验中心将以学校应用型技术大学改革试点为发展契机,进一步完善以安全工程为主体,消防工程和职业卫生工程为两翼,安全生产检测检验和安全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实践教学平台建设,全面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不断增强安全生产监管技术支撑保障能力,强化安全生产科技创新,将安全工程实验中心建设成为具有鲜明的“政产学研用”协同办学特色的国内一流安全工程人才培养、安全科学研究、安全科技成果转化、安全生产科技支撑一体化基地。实验中心教学团队成员注重教学内容的更新和教学手段的改革,侧重于培养实践能力强、创新能力强的工程应用型人才。通过邀请高级工程师开展专业知识讲座与校内实践基地的实训以及校外企业的实习相结合,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借助教师的科学研究前沿项目或工程实际项目、学生的各种竞赛项目和科技创新项目,使学生参与科技创新的机会大大增加,提升了学生科技创新的深度和广度。近年来,学院与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重庆市教委、重庆市安监局、重庆建工集团、重庆燃气集团、重庆消防总队、重庆高新区消防支队等17家企业单位签署了合作协议,共建稳定的实习实训基地。与中石油合作共建“石油工程综合实践教学平台”,与重庆市安监局合作共建“安全工程综合实践教学平台”,与重庆市教委共建“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研究中心”。学院充分利用拥有的国家甲级资质安全评价所,不仅为政府安全监管、企业安全生产提供技术服务,同时为教师实践能力提升和学生实习实训、毕业设计等提供良好的实践条件。

五、结语

目前国家大力发展全日制专业学位教育,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作为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研究这个特殊群体的特点和把握专业学位教育的发展规律,不断创建和优化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才能真正完成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构建。重庆科技学院作为首批“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试点单位之一,属于办学水平较高、特色鲜明、能够服务国家战略发展需要、且在人才培养方面具有不可替代性的地方高等院校。全日制安全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很多问题,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思考。

作者:邹碧海 周世靖 寇娜 单位:重庆科技学院安全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全日制工程范文2

目前各高校在培养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时普遍采用了校企合作、联合培养的模式,并形成一些有效的具体实施办法。例如许多高校要求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到企业完成半年到一年的专业实践,在实践过程中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有一定难度的实际问题;有的高校采用双师型师资结构,实现学校、企业双导师制,利用学校和企业不同的资源和环境将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衔接起来。学校和企业如此深度合作在国内还未形成长期积累的经验和普遍适用的规范,因此具体实践起来会暴露出一些问题:(1)知识产权问题,成果归属存争议。传统的学术学位研究生在整个研究生阶段依靠学校培养,其所取得成果自然归于所属学校,但专业学位研究生有着学校学习和企业实践两种不同的培养经历,甚至导师也是学校、企业双师制,在研究生阶段所取得的科研或技术成果的知识产权归属成为一个存在争议的问题。(2)技术问题,实践内容难深入。在企业实践阶段,企业导师应当引导专业学位研究生,通过研究解决企业遇到的实际问题来提高能力,达到培养目标。然而,企业的专业技术往往是企业的机密,特别是一些正在攻克的问题更是高度机密,实习学生并不是企业员工,如果对企业机密涉入太深则对企业构成潜在威胁。因此,企业在对实习生培养上必然有所保留,实践内容难以真正深入。(3)企业管理问题,学生身份难定位。企业作为一个运营机构有其自身完备的管理机制,但其管理制度都针对内部员工,对来此实践的学生缺乏约束力,又不完全适用,且存在学校与企业多头管理的问题。学生在企业中的权力和责任不明确,导致身份难以定位。

二、南京工程学院电气工程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探讨

南京工程学院电气工程专业的专业教学有着悠久的历史,是部级特色专业建设点,该专业设有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电网监控、输配电、供用电、电气工程自动化六个培养方向,以强电为主线,实现强电与弱电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技术与技能结合,将培养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领域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作为主要目标。学校对电气工程全日制专业硕士的培养,依托新能源、电力行业,创办具有电校特色、产学研紧密结合的优势学科,从理论和实践教学两方面,在借鉴其他院校专业型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同时,针对目前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遇到的问题,对于如何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培养和造就出具有实际应用能力,能在电力领域服务国家特殊需求的高层次专门人才问题进行了思考。

1.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学校充分认识专业学位与学术学位在培养目标、能力结构、评价标准上的区别,在课程体系设计上突出工程硕士的培养特点。在体系构架上采用模块化:按培养方向划分课程模块,按模块培养,有利于毕业生在相应领域方向就业。在课程类型上体现多元化:除常规课堂教学外,增设工程实践和专题研究类课程,促进理论学习与实际应用相融合,体现实践—理论—再实践的螺旋式规律。在工程实践上注重系列化:采用集中实践与分段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培养需要经历基础实践、工程实践、专题研究、毕业论文逐层提高的实践环节,可以使学生受到工程师的完备训练。具体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

2.实行开放办学,促进校企合作,优化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思路对于电气工程专业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必须打破学校界限,整合学校、企业、科研院所的教育资源,优化培养环境,实现产学研融合。广泛开展校企共建,形成体现行业先进水平的优质教学资源环境;学校、企业、政府共建“产学研联合体”,形成“平台共建、资源共用、成果共享”的可持续发展机制,促进产学研良性互动;依据产业结构调整学科专业布局,学科专业链对接产业链;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依据产业技术发展,整合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融合学科体系与职业资质标准,开发新课程,合编新教材;实行工学结合,交叉培养,实习实训“双指导”,毕业设计“双导师”,培养质量“双评价”。切实提高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符合度。要使专业学位研究生达到高层次应用型专业人才的水平,在培养方式上需要不断优化,从实践反馈中吸取经验,促进校企合作培养的深化、细化。在此方面有些思路可供参考:(1)权责分清,利益共享,调动各方积极性。校企合作培养中由学校、企业和学生三方构成了一个社会关系,且该关系是在学校和学生双方关系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在关系开始之前就应当将各自的权力义务划分清楚,而最为有效的办法就是事先签订三方协议。在以往的校企合作经验中,联合培养方面的经验本来就不多,规范、协议并不完善,且一般都只有校、企两方,后续实践中可以考虑通过协议条款来划分各方权责,保证各方利益,从而调动各方积极性,达到更好的培养效果。(2)开放与约束并举,实现深度合作、深入培养。企业培养学生的过程中,涉及到核心技术往往会“放不开”,原因在于缺乏约束。对于企业自身的员工,有劳动合同的保护,不用担心由于人员流动等原因引起技术泄密,而在读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并非定向生,其毕业流向等都是未知之数,技术开放对企业是有风险的。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在企业和学生之间建立信息安全保障机制,增强双方约束力,从而提高双方开放程度,企业可以放心利用更多的人才资源,学生可以掌握更深入的专业技术。(3)在企业中建立专门的学生管理办法。企业对其培养的学生建立日常管理规章制度,与学分挂钩,对学生行为形成制约力;同时,企业对其培养的学生建立优招优遇机制,以实质优惠吸引这些已提前熟悉工作的学生加入企业团队。

3.根据电气工程专业特点,因材施教,因才选企电气工程是一门内容丰富、方向众多的大型学科,涉及到电力系统、电机、电工技术等多个二级学科,每个二级学科又有许多专业方向,以电力系统为例,有发电、输电、配电、电力运行、电力建设、电气设备等多个方向。在本专业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时,可以不把每个学生的培养方向都划分到非常细致,而是在培养过程中综合学生个人素质、个人偏好以及行业发展需求现状,对方向选择进行推荐和引导。借助合作企业的资源让学生认识到各方向的真实内涵与内容,并帮助学生选择合适的企业开展实习学习,最终达到为社会培养高层次应用型电气工程专门人才的目标。

三、总结

全日制工程范文3

关键词: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质量保障;CIPP

作者简介:吕璞(1981-),男,陕西西安人,大连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陶玉萍(1980-),女,河南南乐人,大连交通大学研究生学院培养管理办公室主任,讲师。(辽宁 大连 116028)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2年度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立项(JG12DB059)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2-0020-02

我国开展工程硕士的培养工作已有近30多年的历史了,这期间为国家经济建设输送了大批高层次的工程类人才,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社会对高水平工程类人才需求。但是由于种种原因造成这类工程硕士的总体培养数量和在整个研究生教育中所占有的比例依然很小。而我国目前正处在经济结构转型调整的关键时期,急需大批具备高层次专业知识和高水平实践能力的专业人才。2009年为适应社会需要,国家开始面向应届本科生招收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出现加大了国家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力度,也满足了社会的用人缺口。但是由于在职工程硕士的培养质量受到社会各界的许多诟病,因此全日制工程硕士在发展之初就应建立合理有效的质量保障体系,才能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

一、相关研究评述

目前相关研究主要可以分为培养和质量保障两个方面。

工程硕士的培养方面:郑冬梅[1]通过详细分析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工程硕士的课堂、实践教学和论文培养情况,提出了加强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并强调制定相适应的培养方案和体系。王钰[2]等,以清华大学为例,在总结多年培养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活力的工程实践人才,并建议建立综合质量评价体系,对培养适量进行评价。杨宁[3]在其论文中,将我国工程硕士的培养模式和发展历史与美国专业学位硕士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比较,总结了美国专业学位硕士培养中的先进经验,对我国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工程硕士质量保障方面:姜尔林[4]等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分析得到了影响工程硕士培养质量的主要因素,并在此基础上给出了保障工程硕士培养质量的措施。古瑶[5]等对工程硕士的培养管理体系进行了研究,结合工程硕士的培养目标和特点,引入内控机制理论,构建了较为科学的培养过管理体系。仇国芳[6]分析了培养质量在工程硕士教育中的重要性,建立了科学准确的培养质量观,并以此为基建立了较为完整的工程硕士教育质量评价体系。此外还有一些学者(刘惠琴等、祈保华[7])从政府和社会对工程硕士教育质量起到监督与引导的作用方面进行了研究。

从以上评述可以看出,大多关于培养质量的研究都侧重于对结果的评价分析而忽视了对培养过程的评价。因此本文拟借鉴CIPP全过程评价思想,构建一整套适合我国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的有效内部质量保障体系,为我国研究生培养和管理的理论与实践提供参考。

二、基于CIPP模式的全日制工程硕士质量保障体系构建

CIPP评价模式是在美国教育评价家斯塔弗尔比姆提出的课程评价模式的基础上演化发展而来的,又被称为决策导向或改良导向评价模式。它主要包括背景评价(Context Evaluation)、输入评价(Input Evaluation)、过程评价(Process Evaluation)、结果评价(Product Evaluation)这四个方面。每一种评价的首字母放在一起就变成了CIPP,因此CIPP这个名称实际是这四种评价的缩写。

对照CIPP模式这四个评价,具体到全国日制工程硕士的培养的质量保障方面,可以从教育背景、教育输入、教育过程、教育输出这四个方面来构建质量保障体系。但是,首先需要对全日制工程硕士的教育背景、教育输入、教育过程、教育输出这四个方面进行分析,明确各个方面需要进行质量评价管理与监控的关键点。表1是全日制工程硕士质量保障各环节的关键着眼点。

依据以上对全日制工程硕士质量保障关键着眼点的分析,构建全日制工程硕士质量保障体系,如图1所示。

1.教育背景

2009年教育部开始面向应届本科毕业生招收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并且招收比例逐年上升。教育部对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培养目标的界定是“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是与工程领域任职资格相联系的专业性学位,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应用型、复合式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各工程硕士培养单位应根据教育部培养目标结合本单位的教育总体目标和办学特色制定各自的培养目标。全日制工程硕士是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应运而生的,因此所制定的培养目标必须能够满足社会经济的总体发展需要,使培养出来的人才真正为社会所用。

2.教育输入

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的教育输入包括培养方案制定和各类教育资源的投入。其中培养方案的制定必须建立在对相关行业领域充分了解的基础上,结合行业企业自身特点和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培养宗旨进行具体设置,要体现全日制工程硕士“厚基础理论,博前沿知识,重实际应用”的培养理念。

教育资源的投入主要包括人力投入、财力投入和物力投入。

人力投入方面首先要确保优秀生源。通过大力宣传转变社会上对工程硕士原有的认识和看法,提高其社会认可度,强调工程硕士与工学硕士的地位平等,使全日制工程硕士受到足够的重视,这样才能吸引更多更优秀的学生报考。其次是师资配备,与传统的学术型硕士相比,全日制工程硕士教师必须具备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同时具有较为丰富的实际经验。因此,学校一方面可以从企业聘请高级工程技术人员授课或担任学生导师,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已有师资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

财力投入主要包括用于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的各类人员薪资、科研教学经费、实验室建设经费和实践基地建设经费等,为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培养提供经济基础和财力支撑。财力资源是否充足和是否应用得当将影响到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培养质量。

物力投入主要包括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所需的各类教学教学设施设备。这其中包括教学设备、实验设备、图书资料资源和学习生活设施设备等等。由于全日制工程硕士对实践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培养单位往往需要在这方面投入更多的物力来保证其培养质量。

3.教育过程

全日制工程硕士教育过程评价是其质量保证体系的重要环节,主要包括课程体系、实践环节、学位论文三大组成部分。

课程体系是工程硕士培养的关键,全日制工程硕士偏重培养高层次的工程领域复合型人才,课程设置要突出这样的特点,要在体现面向工程的实用性的同时体现出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和知识的先进性与前沿性,使工程硕士具有科学合理的知识结构和稳固扎实的专业素养。在课程教学方面,全日制工程硕士要以理论教学为基础,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采取结合实践的多种教学手段和创新的考试考核方法,从而提高工程硕士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

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对实践能力的培养,这也是其与传统理论硕士培养的重大不同点。因此,培养学校应该积极创造条件与企业合作,给全日制工程硕士提供机会到科研条件雄厚的大中型企业参加生产实践,促使他们将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此外,高校可以结合科研项目,构建多种实践基地、创新实验平台等,从而保障实践教学的教育质量。

学位论文是综合体现全日制工程硕士的科研水平和工程实践能力水平的方式。与理论型硕士不同,论文选题应来源于工程实际或具有明确的工程技术背景。论文的写作过程需要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共同进行指导,同时对论文完成的全过程进行控制和监督,成立包括企业专家和校外专家的专家组对论文的开题、中期和答辩整个过程进行质量把关,严格控制学位论文质量。

4.教育输出

对全日制工程硕士的教育输出结果进行评价,实际就是对最终培养出的人才进行评价。这种评价关键是看所培养的人才能否真正满足社会需要。这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首先是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就业情况,就业情况可以直接反映全日制工程硕士受用人单位的欢迎程度。另一个方面是社会对这种全新的研究生培养体制的认可程度,社会对全日制工程硕士的评价是这种培养模式是否成功的最终体现。在评价的基础上,对评定结果进行总结分析,形成反馈来改进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培养体系。

三、结束语

全日制工程硕士是我国硕士培养的新模式,如何建立与之相适应的质量保障体系是目前面临的新问题。本文在分析以往研究的基础上,借鉴CIPP质量控制方法,构建了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的全过程质量保障体系,并就保障各环节的培养质量进行了较为细致的分析。全日制工程硕士的质量保障不只是一个评价、保障的过程,更是一个通过不断的实时反馈对培养体系进行改进和完善的过程。衷心希望本文的研究可以为我国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培养实践提供有效的参考和借鉴。

参考文献:

[1]郑冬梅.产学研相结合探索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09,(6):46-47.

[2]王钰,康妮,刘惠琴. 清华大学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2):5-7.

[3]杨宁.我国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10.

[4]姜尔林,马桂敏.工程硕士教育问题调查[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4,(4):17-24.

[5]古瑶,杨秋波.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内控机制的建构及思考[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6,(3):50-52.

全日制工程范文4

项目来源:辽宁省教育科学规划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专项“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摘要:为适应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规模不断发展的需要,科学合理地制定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方案,实现培养方案的优化设计,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重要环节。通过培养目标、课程设置以及实践环节的优化设计研究,对我国工程型研究生教育的发展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 :工程硕士 培养方案 优化设计

根据国家2010年研究生招生的相关文件,高层次应用型专业人才教育将呈不断上升趋势,体现在研究生招生上,未来几年内,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规模将不断扩大,占研究生招生的比例也将越来越重,到2015年,我国学术型与应用型研究生的比例将达到1:1的比例。

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方案作为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过程中的执行性文件,决定了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的高低,反映了一所学校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的教育水平。正确认识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属性,把握其培养模式及途径,将其融入培养方案的设计中去,对于其质量的提升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就培养方案制定过程中培养目标设定、理论课程设置、实践环节安排等培养方案中的几个重要环节展开优化设计研究。

一、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目标的优化设计

过程管理是为目标管理服务的,制定科学合理的培养目标,将引领并指导规范、科学、合理地展开培养过程。在《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教研[2009]1号)中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作了如下阐述: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掌握某一专业(或职业)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

以国家制定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总体目标为前提,根据学校具体情况,制定出适合本校特点、特色明显、行业特点鲜明的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目标,并以此指导本校各领域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过程。各培养领域应在学校培养目标的基础上,根据领域特点分别科学合理地制定出本培养领域的培养目标,使培养领域的过程管理服务于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的设定应该体现学校及培养领域的特点,符合国家总体目标,可操作性强,区别于传统的学术型研究生培养目标,服务于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和宗旨。

二、课程体系优化设计

科学合理地设置课程体系是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培养方案优化设计的重要环节。目标一经确定,就应该围绕总体目标和领域具体培养目标,实现课程体系的优化设计。实现课程体系的优化设计,需要考虑以下几点:

1.全日制工程硕士课程体系设置不能完全“去学术化”。虽然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是培养应用型人才,但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应该充分考虑硕士研究生教育层次,使学生在知识结构上实现学术与应用的统一,既具备一定的学术水平,达到硕士研究生层次教育的学术水平,掌握较深厚的本学科领域的理论知识,同时具备解决实际应用问题的能力和素质。因此,在课程体系优化设置时,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特点,正确理解硕士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含义,明确培养思路,清晰培养目标,做到学术与应用统一,理论与实践结合,素质与能力并重。

2.公共课程侧重于工程实践。公共课程包括政治理论课、数学课和外语课等,除政治理论课在国家规定的教学大纲范围内完成课程设置外,外语和数学作为工具学科,应该充分考虑工程硕士应用型研究生特点,侧重工程实践,嵌入工程背景,通过工程数学类课程使学生掌握用数学知识解决工程问题的方法,通过工程外语类课程使学生熟练掌握工程实践类英语知识,具备了解行业前沿发展方向的能力,通过工程类公共课程设置,使学生真正具备工程实践素质,能够在走上工作岗位后,以最短的时间、最快的速度适应岗位需求,成为行业或本企业的领军型人才。

3.专业课程设置与从业资格认证相衔接。专业学位人才培养应紧密结合行业人才需求,符合行业人才规格。全日制工程硕士教育的一个特点就是面向行业企业,培养适合行业企业特点的应用型人才。因此,在专业课程设置上,应该充分体现行业背景,适应行业需求。各领域应该面向本领域所属行业,侧重设置行业背景强、与职业资格认证相衔接的课程,使学生通过硕士阶段学习,掌握行业领域的相关知识,基本达到行业从业资格认证所应具备的水平,走上工作岗位后,通过短时间的工作实践,完全具备本行业从业资格认证所需要的条件。

4.选修课程设置融入定制培养人才元素。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的另一个特点就是与企业深度合作,适应企业需求,为企业订单式培养企业发展急需的高层次人才。在培养方案制定过程中,应充分考虑校企合作、为企业培养人才过程中培养方案的灵活性。当培养方案提供的课程无法适应企业需求,需要调整课程设置时,既要考虑培养方案的严肃性和稳定性,又要满足企业需求的多样化,通过设置选修模块课程,可以灵活适应企业对人才知识结构的需求,同时维护培养方案的稳定性,使选修课课程设置融入为企业订制培养人才的元素。

三、实践环节优化设计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解析实践能力的内涵及其特征上。全日制工程硕士教育的一个最突出特点就是注重实践,培养过程突出实践环节。因此,在培养方案设计中,实践环节优化设计的重要性显得尤为突出。通过实践环节使学生具备基本的实践能力,对即将面临的就业岗位有一个从感性到理性的逐步认知,初步了解工程实践中的实际案例。实践环节具体包括实践类理论教学、本领域工程实践问题案例分析以及深入工程实践现场的具体实践安排。

通过实践类理论教学,使学生对工程实践过程形成感性认识,基本掌握工程实践的各个环节;通过本领域工程实践问题案例分析,使学生对本领域、本行业工程实践中的常见问题和一些难点重点问题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和掌握,掌握对实践问题的分析能力和解决能力,同时利用在学校学到的理论知识去解决在工程实践中遇到的具体问题,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得以提高;具体工程实践的形式多种多样,既可以让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通过参与导师的工程项目,深入项目现场,在导师的指导下亲身参与项目的实施,也可以通过校企联合,深入联合培养基地参与企业的科技攻关和技术开发、产品设计等,通过具体实践活动,使学生与工程实践零距离接触,并结合自身知识结构,在实践中完善、充实自己的知识,提高自己的实践素质。

综上所述,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在我国起步较晚,还没有成熟的经验可以借鉴,受国情的限制,不可能完全照搬国外工程型研究生教育的经验。因此,需要国家相关部门、培养单位及相关培养领域不断探索、实践,总结经验,摸索出适合我国特点的工程型人才培养模式。

在培养方案的优化设计上,更需要各培养单位根据自身发展需要,立足于区域经济发展,服务行业企业,制定出特色鲜明、特点突出的培养方案,在培养过程中严格遵循,规范管理,为社会输送更多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刘化军,李先允.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属性及途径[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4(4):16-21

[2]《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教研[2009]1号)

[3]陆靖,束金龙,赵坚.以“六化”模式为核心,推进专业学位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4(1):1-4

[4]张乐平,王应密.研究型大学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的实践问题[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4):153-158

全日制工程范文5

关键词:工程硕士;R凳导;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5-0080-02

一、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专业实践的能力要求

工程硕士的专业实践能力即为工程实践能力,也就是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工程问题已经不仅仅为工程这个单一领域的问题,而是呈现多学科、多层面的发展,需要学生具备综合知识和技能,才能很好的解决现代工程问题。根据《硕士、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总体方案》的要求,大连海洋大学于2011年制定了《大连海洋大学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工作规定(试行)》(以下简称《专业实践工作规定》)文件,对专业实践内容和任务、专业实践方式、专业实践管理、专业实践时间及要求、专业实践考核过程及要求都有明确的要求和规定。

二、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实践课程现状的调查及分析

1.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实践能力认知。若要准确的了解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实践课程的现状,就要听取培养对象,即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的意见和建议。由于我校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人数较少,为体现普遍性,扩大了调查样本,研究生学院对在读专业硕士研究生开展了“硕士学位授权点在校研究生满意度调查问卷”,共发出调查问卷199份,回收有效问卷189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5%。调查问卷共计32道题,从培养方案、指导教师、课程教学方法、研究生管理和专业实践五个方面对研究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调查问卷结果表明,在我校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考研目的的问题选择上,62.5%的专硕研究生选择的是“提升实践能力”,有31.3%的专硕研究生选择的考研目的是“提高学识水平”,剩余6.3%的专硕研究生选择“本科不易找工作”。另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根据我校现在正在沿用的2015版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有38.7%的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认为课程设置最欠缺的是交叉学科课程,交叉学科课程的设置满足不了他们的需求。27.8%的专硕研究生选择专业前言课程,16.7%的专硕研究生选择实践、实验等课程,剩余16.6%的专硕研究生选择基础学科课程。

在对我校专硕研究生培养欠缺的方面的多项选择中,43.8%的专硕研究生选择了跨学科能力培养,跨学科能力成为我校专硕研究生认为在专硕培养中最欠缺的环节,并列排名第二的两项分别为专硕研究生从事实际工作的能力培养及选择创新能力的培养,如图1。

在针对于研究生自身能力欠缺的问题上,有高达62.5%的专硕研究生认为他们最欠缺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能力欠缺排名第二的为专业实践能力和选择创新能力,还有部分研究生认为自身选择分析问题的能力和选择发现问题的能力也有欠缺,有待培养,如图2。

通过使用问卷调查的方式,经过详细的数据统计,根据结果可获得如下的分析和结论:超过60%的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最初考研的目的就是为了提升其自身的实践能力,通过研究生期间对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为毕业以后的就业提供一个良好的技术实践背景。正如国家政策导向要求的,社会实践等实践类课程是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中极为重要的环节,是急需重视和发展的。而就研究生自身来说,他们已经认识到自己在实践方面能力的不足,希望学校多开设相关课程。

2.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实践课程成绩。根据《大连海洋大学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工作规定(试行)》,我校现有的工程硕士专业实践课程考核方式为:研究生在实践结束时,就实践内容撰写3000字的专业实践报告,并填写《大连海洋大学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总结及考核评价表》,考核小组根据实践总结报告及评价表,给出实践课程的成绩。考核小组在短短的几分钟的考核时间内,需要阅读学生提交的总结报告和评价表,而且由于采用面对面考核的方式,考核小组的专家往往抱着不想得罪学校和学生的心态,而学生的校内导师又对学生的实际专业实践情况不了解,往往成绩都在良好以上,甚至会出现整个学院统一分数的情况。

由于我校工程硕士研究生在读人数较少,为扩大样本数量,我们将样本范围扩大到整个专业学位研究生领域。成绩的调研采用统计调查法,课题组对2013级及2014级两个年级专业硕士实践课程成绩分布做了详细的统计,2013级和2014级专业硕士研究生共计195人,其中171人的实践课程成绩在90分以上,占87.7%;成绩在89―90分之间的研究生共计19人,占9.7%;有3人的成绩在70―80分之间,仅占参与调查的研究生数的1.5%;另有2人的成绩在60―70分之间,占1%。2013级与2014级都没有研究生的成绩分布在60分以下。从两个年级的硕士专业课程成绩分布情况来看,成绩集中在90―100分之间,95分出现次数最多,这样的分布情况并不符合正态分布,不能真实的反应专业实践的质量。同时,这样的成绩分布也反映出,专业实践课程的给分和考核会有流于形式的结果出现。根据上文的情况可知,专家考评小组面对面考核时,并不是真正根据实际情况给成绩,所以使整个的考评过程可能处于走形式的状态。

三、如何加强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的思考

1.加强跨学科能力的培养。上文已提到,全日制工程硕士的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和考查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专业知识和技能,而应该包括专业知识和技能、跨学科知识、创新力、团队合作能力、职业素养等多方面素质,而在这些素质中,跨学科知识和能力是我校工程硕士研究生最缺乏也是最需要的。在下一版培养方案制订中,对于跨学科课程已经着重考虑了,在专硕培养方案中加入了一些跨学科课程,提高工程硕士综合素质。此外,在生产实践中,应该注意跟不同部门的同事、前辈多学习多交流,拓展综合知识水平。

2.发挥校外指导教师的作用。目前,校外实践指导教师在研究生专业实践中的作用并未直接体现出来,也就是说,现有的规章制度并未明确规定校外导师应尽的责任和义务。然而,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年限仅为两年,其中一年的实践是在专业实践基地来完成的,直接由校外指导教师完成对其指导,因此在专业实践考核体系建立中,应明确校外指导教师的责任与义务,将校外指导教师的作用发挥到最大,并在考评体系中加入校外指导教师对学生实践情况的描述与总结。

3.构建多方互动的全面考评体系。我校目前使用的考评规定非常简单,只是“3000字的总结+考评表”的形式,并不能全面地反映工程硕士研究生实际的专业实践情况,而且由于考评形式比较单一,会导致目前专业实践课程的分数集中在90分以上,实践单位、考评小组、导师、学院都没有严格进行实际考评,使目前的分数分布情况严重不符合正态分布,究其原因,源头仍然回到了考评体系的不完善上。在日后考评体系建立中,需加入考核“互动性”的概念,使质量考核不仅局限于研究生本人和校外指导教师,更需要研究生校内导师、所在二级学院管理人员的参与以及学校层面的参与,达到学生、企业、导师、学校多方互动的考评效果。

参考文献:

全日制工程范文6

[关键词]工程硕士生 工学结合 实践能力 培养

[作者简介]屈艺(1982- ),男,江苏扬州人,南京理工大学自动化学院办公室主任,助理研究员,博士,研究方向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江苏 南京 210094)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3年度江苏省教育厅关于“江苏省研究生培养创新工程”项目“基于卓越工程师国际化培养模式的专业型硕士培养机制改革”的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编号:JGZZ13_018)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33-0178-02

全日制工程硕士类属于全日制专业硕士,是教育部为了改变硕士生以学术型为主而设置的一种全新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本文分析了全日制工程硕士生的教育现状,提出了工学结合培养体系对全日制工程硕士教育的优势化作用,以及培养体系的构建措施。

一、全日制工程硕士生教育现状

1.全日制工程硕士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足。目前,全日制工程硕士生的教学仍然以传统的稳定化教学模式为主,教育手段单一,以知识的全面研究和记忆教学为主,持续在教学过程中走“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硕士生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不足,优势人才竞争地位无法凸显。这种教育惯性影响延续至今,一方面是当前我国教育体系改革的滞后性影响所带来的;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过程中,教学方法只注重理论性知识和考试成绩,致使硕士生不能主动参加与工程学科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及应用性研究工作。

2.全日制工程硕士生研究课题脱离工程实践。研究课题的选择本应该与工程实践相融合,但是目前全日制工程硕士生的研究课题仍然隶属于导师的研究分支,由导师和学生选择较为稳妥的理论研究内容,缺乏工程学实践意义。如今在缺乏研究经费和实验设备的情况下,为了完成承担工程硕士生的培养任务,研究生导师不得不为工程硕士生制定与工程无关的研究课题,虽然这些研究课题可以通过毕业论文答辩,但工程硕士生没有与社会接触的机会,工程实践能力弱,偏离了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3.全日制工程硕士教育资源不足。全日制工程硕士教育是为了培养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式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因此工程硕士教育需要建设多样化培养模式,应该以工程创新能力为核心,培养定位工程硕士专业教学理念。但是目前全日制工程硕士教育资源不足,缺乏与工程企业联合教育的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教育部门一方面追求实践化教学模式,希望拓展实践教育资源,形成校企联合的工学结合模式;另一方面,硕士生教育过程中高校内部的资源有限,不能投入更多的教育人才和设备资源,这样就使得现实和教育需求之间存在矛盾,使得全日制工程硕士教育出现了资源不足的情况。

二、工学结合培养体系对全日制工程硕士教育的优势化作用

通过对全日制工程硕士教育的现状分析,可以看出工学结合培养体系对硕士生的培养十分关键,在具体的培养过程中有着明显的优势化作用。

1.实践培养目标的优化。工学结合教育模式下,硕士生的培养目标更为明确。由于全日制工程硕士的生源对象主要针对应届本科毕业生,他们工程实践经验欠缺,因而全日制工程硕士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工作非常繁重、紧迫。工学结合教育模式下的培养大多是针对学生在企业实习来提高实践能力,而且在利用校内资源和手段的过程中,实践能力培养体系显得尤为重要。工学结合培养体系下全日制工程硕士高等工程教育必须具备工程实践能力现代工程的实践性、科学性、综合性、创新性。

2.面向国际化竞争的优化。面对复杂的国际化竞争环境,硕士生教育必须尽早地承担实践工程任务,在具体的工作过程中完善技术能力,以便更好地面向国际化竞争。总之,全日制工程硕士生教育增强了本科生就业的优势,增强了我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通过在校培养实践化能力的硕士生,缓解了近年来我国工程产业市场国际化发展的需求的紧迫感,促进我国工程全行业从业人员整体水平的提高;通过全日制工程硕士生的教育培训,我国工程人才更加知晓国际建筑标准,并获得了先进的建筑实践技能,有利于人才培养的同时也有利于我国建筑行业形成国际化竞争优势。

三、全日制工程硕士工学结合培养体系构建措施

1.强化校企联合实践教育。校企联合办学是工学结合培养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发展方向。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得益于中国的改革开放,历经五次大的改革,引领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大发展,现阶段中国高等教育正处于一个大提高的重要历史阶段。一方面,教育院校要积极进行“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实践和探索,找出改革中的重点和难点,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改革教学方法,把建设和谐文化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另一方面,学校可以根据企业用人计划和要求,共同开发与实施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专门的教学计划和课程教学大纲,并按企业相关要求组织开展教学和实习实训。全日制教学期间,企业与学校联合做好专业理论教学和技能实训、劳动保护和安全等工作,能够保证学生在实习期间基本掌握上岗必备的技能,能够使工程硕士教育更具综合性特征,能够从专业设置方面适应市场人才的需求,从培养目标设置方面更为精准,培养途径方面更为广泛。校企联合办学模式是学院层面探索与实践的宏观课题,而校企教学模式是一个课堂层面,解决教学地点场所的流程方式。

2.推进实践化教学方式。一方面,采用项目化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的开展首先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发展实践教学,教师应该在课堂讲授之前先出示实训化的教学项目,然后根据具体的项目要求来进行详细的问题讲解,尤其应该重视对具体工程案例的实践化课堂教学,全面提升学生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工程案例的项目化教学模式能够更进一步地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转变了传统教学重教轻学、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方法,能够让学生在探索活动中体会学习的乐趣;引导学生学会分工协作,增强学生的团队精神;边讲边练、以项目练习为主的教学方法,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另一方面,全日制硕士生实践化教育也要与企业联合培养硕士生,支持硕士生到校外现场实习,主动为硕士生牵线搭桥。在教学过程中,要组织更多的校外实践临时活动,教师可以请同学们参观工程现场,观看大型建筑设备的工程施工情况和设计情况,学生抓住一切机会向师傅提问。在教学理论的过程中,教师要运用工程图的实践教学,形象、直观的工程及生产实例,让学生们明白工程图是工程技术界交流技术思想的一种语言,是大家从事技术工作的必备工具。这种教学模式可以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还将影响到毕业时的择业、就业及今后的发展,使学生明确学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从而产生学习这门课程的强烈兴趣及迫切愿望,调动起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3.推进实践基地建设与合作。实践基地建设的目的是为推进校企合作,目前很多硕士生培训院校建设了大量的校内和校外实训基地,其中,有企业资助学校在校内建设的实践基地,也有在企业建立的培训中心。实践基地内的教学将启发式、体验式、互动式教学和学习方法应用于学习实践基地建设中。为了完善教学方法,基地建设必须要强调合作,因为只有合作才能实现高校与企业集团成员之间在信息、设备、师资、技术、教学、实习、毕业生就业等方面的优势互补,实现资源共享,培育工程硕士生教育的“集团军”。

实践基地建设与合作的形成一般来讲包括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带学生走入建设基地,进入企业实训,了解生产流程。然后,结合同学的学习需求,联系建设单位,初步设立实践基地建设方案。在第二阶段的实训中,校方要投入资金与建设单位共同构建学生实训机构,并形成管理体系。在第三阶段,由企业与学校双方综合学生的技能水平、特长、兴趣等因素,为学生初步规划未来发展方向,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技能,最终将学生培养成为企业的储备干部或技术骨干。

在基地建设的过程中,实现合作化的教学管理,能够使工学结合教学模式以最低“交易成本”,实现深层次的、可持续的“工学结合”。另外,在实践基地训练过程中,受企业联合建设的影响,很多学生毕业后留在了合作的公司工作,多数成为技术骨干,有的毕业生还升职为总经理助理,使其职工队伍实现了新老交替,整体素质得以提升。

4.制定全日制工程硕士生培养评价标准。全日制工程硕士是一种全新的人才培养类型,在具体的评价标准制定过程中,必须要实现全面的评价改革,保证采用“30%课堂教学+30%知识应用能力+40%的实际能力”的考试模式,使得学生对实践的企业和实训基地也有足够的评价权利。多元化的考核模式要结合学生的职业能力评价考核,要将成绩考核的单一模式向实践研究方面转变,而这种改革模式是适应现代化教育发展的,也是适合我国工程教育发展方向的。具体来讲,就是要求学生在每学期完成一项工程方案研究或调查研究,在实际的研究过程中实现对工程知识的灵活应用;校方必须要建立全面化的课程和考核体系,彻底地将“实践训练”的成绩融入学科考核之中;校企双方共同对工程评估、工程预算、工程图纸设计、工程竣工结算等工作作出岗位要求,制定出各岗位的课程体系和相应的考核标准。最终,学生实践技能成绩由课堂教学成绩的平均成绩(30%)、校内教学态度的情感评价平均成绩(15%)、专业劳动平均成绩(10%)、校内实训活动平均成绩(15%)、实训基地培训平均成绩(10%)、毕业论文及学习期间内课题研究平均成绩(20%)六部分构成。完成了这些方面的考核,学生综合能力就获得了全面的提升和肯定,能够促进全日制工程硕士的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当然,教学评价内容与方法的改革措施实施之后,学生会参与更多的社会实践活动和调查活动,在学习一部分的知识之后,教师就会更加重视安排设置相应的实践应用及调查作用,学生开展实践研究活动并形成论文或调研报告材料,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就会出现更为成功的自豪感。

[参考文献]

[1]李灵君,李晓莲,时志军.浅谈理论力学课程教学改革[J].甘肃科技,2011(14) .

[2]李明华,雷晓燕,童谷生.土木工程特色专业建设规划与效果分析[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08(3).

[3]宋平,杨连茂,甄良,等.浅议全日制工程硕士生实践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1(3).

[4]王斌,苏同营,贾强,等.试论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6).

[5]王钰,康妮,刘惠琴.清华大学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2) .

[6]徐军海,江莹.基于三螺旋理论的全日制工程硕士生培养模式探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9).

上一篇振动监测

下一篇小阁藏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