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设计范例6篇

博物馆设计

博物馆设计范文1

随着城市与社会的发展,博物馆建筑建筑中一般适宜从地上转入地下的空间为展厅、展品库房、服务用房、设备机房、停车场等。尤其是作为博物馆主体的展示空间与收藏空间两大部分,在地下均有良好的适应性。

从建筑空间环境和使用特征角度看,地下空间具有温度稳定性、隔离性(防风尘、隔噪声、减震、遮光等)、防护性和抗震性等特征。同时,在地面空间紧缺的情况下,成为保护地面自然风貌和人文历史景观的有效手段。如果能充分利用地下空间的优势,得到满意的建筑功能和环境质量的和谐统一,开发利用地下空间对于博物馆建筑来说,其积极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城市中心区的博物馆建筑在树立自身形象的同时,还重视市民的参与性,体现在建筑空间与街道形态的融合与优化。由詹姆斯?斯特林设计的德国斯图加特美术新馆通过一条自东向西绕过建筑中央下沉陈列庭园的公共步行道,将建筑两侧有高差的道路联系起来。这条步行道结合直线与曲线的坡道在不断变化当中与下沉庭园的雕塑艺术品相遇,成为一条充满趣味的交通路线,使市民能够更多地感受到美术馆的艺术魅力。美术馆成功地将城市道路引入建筑内部,以完全开放的格局融入城市当中,成为城市景观的一个有机部分。该建筑的成功设计也为建筑师赢得了1981年的普利策奖。

美国洛杉矶当代艺术博物馆位于一片新规划的金融行政中心,不久,博物馆的周围将会高楼林立。在摩天大楼包围的"混凝土峡谷"之中,博物馆应该发挥文化建筑的亲和力,创造迥异于周围冷漠的环境气氛。而且,博物馆在楼群包围的广场中,更应该是一座雕塑。这便是日本建筑师矶崎新对该博物馆的理解和定位。他把建筑分解成若干片段,围绕下沉式内院组织成封闭的格局。博物馆的入口便从这里到达。地上部分的3层为行政办公和图书馆,地下层是展览空间和地下供货层,还有3层地下停车场。博物馆在大尺度、大规模的都市空间中,为人们赢得一处宜人的具有文化氛围的休憩空间。

我国的上海博物馆新馆位于市中心的人民广场,与市政府办公楼相对,位置比较重要。建筑师邢同和根据建筑的空间环境、建筑气势和内外关系,积极利用地下空间配合城市中心广场的尺度。建筑地上部分主要是展示空间,地下是行政办公、库房、机房等辅助用房。地上和地下的面积基本相当。利用地下空间成功地塑博物馆建筑形象,其做法不失为一较好的例子。

1城市改造、更新和发展的需要

2保存地面原有历史环境的需要

3保存地面自然风貌的需要

博物馆设计范文2

从使用的角度和建筑空间环境来看,地下空间等功能的温度稳定性(抗粉尘,噪音隔离,减震,和底纹),隔离性和耐冲击性和保护方面。另一方面,环境的和谐为博物馆的地下空间和建筑特色,质量的情况下,缺乏文化和历史景观的有效手段地板空间的开发和利用,以及自然保护地球的美丽如果我们可以满意,充分利用地下空间,积极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

城市中心区是反映在优化和整合街道形式,高度重视公众参与,以便树立自己的形象。由詹姆斯.斯图加特设计的德国斯图加特美术新馆在德国的925艺术中心,通过围绕公共花园的建设走在大街上,两侧连接道路的建设的高度显示在中间下沉。因此,人们可以感受到的艺术魅力画廊,通过雕刻的线条和曲线下沉式花园的灯相结合的不断改变相遇,将运输路线充满了乐趣。以完全开放的格局融入城市当中,一个城市的城市景观完全成功的画廊,已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将介绍城市道路的建设。该建筑的成功设计也为建筑师赢得了1981年的普利策奖。显然它是一个很成功的建筑。

洛杉矶当代艺术博物馆它位于金融行政中心心脏地带。周围高层建筑林立。高层建筑包围“混凝土的峡谷” ,创建一个完全不同的环境,从环境气氛冷漠,它应该发挥文化博物馆建设的亲和力。此外,博物馆广场周围的建筑物,你必须是一个雕塑更多。这是博物馆的定位和理解,日本建筑师矶崎新说道。建筑围绕下沉式庭院内的封闭模式,他把它分为多个部分。博物馆的入口开始抵达这里。在一楼,展览空间,地下电源层三个图书馆和行政办公室的一部分,在地下室的地下停车场有三个层次。获得一个舒适的开放空间,博物馆的文化氛围的城市空间大。

上海人民广场在市中心博物馆新馆,更重要的是市政府的办公楼在相反的位置。和建筑空间环境和建筑师邢造声势,根据外部的关系,积极利用地下空间,城市中心广场的规模。地上部分的主要展览空间的基础上,是在一楼,这是一个辅助建设等管理办公室,仓库,和房间。约等于地面面积的顶部和底部。利用地下空间博物馆建设塑形象的成功,这种方法可能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日本知名建筑师安藤忠雄设计的大阪飞鸟博物馆,在山林之中,(日本大阪,1994年)日本飞鸟博物馆位于大阪很多古墓。在现有的环境中,并尽量减少干扰,使游客不仅提高了埋藏在地下的博物馆,隐藏身体,你会经历一段时期的古代礼仪习俗和真实的想法。大步安藤为游客提供与使用的景观和抽象简单的看塔的位置周围环境的全景。两个室外空间对比的制高点,我有很强的影响巨大的。 QUOT豪诺同一种风格典型的古墓博物馆室内,展览空间的形式为“锁孔,意味着该网站的存在。

由霍莱因的设计的火山学博物馆,具有博物馆强烈的特征和标志性意义。博物馆坐落在火山活动历史频繁的山林中,是一个自然区域。大多数的建筑空间,以维持围绕信息科学的基础研究,也有寻找壮观的场景残留的火山现象明显,地理环境和地貌的人埋在地下的自然史。此外,通过创建一个地下洞穴,人们可以感受到的链接火山现象和地球本身非常密切。共有几千近22米的圆锥体的高度以来,在地下博物馆,玉米切成在平顶核心。不仅要集中香味单一的身高,博物馆入口大厅,表明两者地下洞穴布局的组织枢纽背离形态免费。外观的金字塔与黑色火山岩当地装饰,里面嵌入金箔。从使用在此空间中形成的外层材料,颜色转换,得到一个强烈的火山口空间图像强的人。通过本作中,灵感的人了解大自然的规律,博物馆强调人类的主题和功率强大的自然现象之间的关系。

一、环境意识的丰富多元

随着现在人们对环境保护的意识越来越强,建筑要求一个完整的环境与建筑一体化,加强现代社会的环保意识,是建筑师的目标。遗址博物馆景区文化区的城市中心,历史,博物馆,自然风景,他们的外部环境,具有的功能作为一个自定义的顺序。博物馆的一部分,由于自己的存在下通过使用地下空间的环境中所取得。一直认为体面的欢迎,并表示方法被广泛接受的亲和力,你这个地方的环境和积极的方向发展作出贡献。

二、建筑设计手法的开拓创新

因为与地下空间的特殊关系,组织精简,博物馆建筑的功能布局的室外露台,必须考虑空间的配置以及其他方面的地上部分的衔接。自然因素的太阳,树,小溪,引进木材,为了打破的字符周围封闭建筑师,自由和更生动的在土壤中形成的地下空间,大气开放空间请大家注意。然而,另外,使用特点和意义的建筑师特定的地下空间为主题的展览,该博物馆负责渲染气氛的内部空间。

三、地下空间优势互补利用

博物馆的功能,按照地下空间,良好的热稳定性,安全,防灾功能,具有良好的适应性空间地下博物馆,专注于现代建筑和生态系统的节能发展趋势是一致的。

四、技术手段的完备及应用

技术设备,地下空间的建设使用,地下空间的关注是不同的。此外,在地下良好的环境,这是博物馆的室内环境,并且不支持先进的设备和先进的技术。因此,建设水平和技术装备,你需要不断开拓创新。

博物馆设计范文3

博物馆的展览周期较长,展品摆放相对固定,展览的内容大多体现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重大事件,展出的物品多数是珍贵的历史资料文献、文物和艺术品。作为展示设计总体与局部的编排,要有严密的逻辑性和连续性,将展区、展品分门别类,科学有条理又相互联系地陈列出来。总体是要放眼大局,对展览区域,展出内容,展品陈列,进行全面规划布局,设计时应按照参观路线,自始而终,陈列有序,既要编排大面积的主展区与单元展区配合,又要有体验区、休闲区作辅助。视屏放映,资料查询互动,为观众创造一个井然有序的参观环境。局部是指单元展区,它由具体的展板、展台、展架、墙面、地面等组成,设计表现细节要与总体相链接。拿局部展板的设计来说,可分上、中、下三段,上段高于人的视平线,适合放置展览单元标题文字、图片,以显示整体的展示节奏、顺序;中段与观众视线平行,是最佳展示表现位置,应把文献、图片、图表、精巧物件等重要展品放在这个位置上,方便观众详细阅展,图片实物的前后摆放,要塑造时代特征,文字说明需印证图片实物的因果关系,力求展览内容的系统、严谨,体现陈列的逻辑层次;下段低于人的视平线,适合放置全玻展台、展柜及实物展品。布置的细节需要精心设计,具体陈列时要结合内容、选择不同材料、不同款式来制作展具。精美厚重的青铜器,宜放在质地稳重的台座上,增加安全庄重感;而历代瓷器、玉器、漆器、竹木牙雕(指我国传统雕刻艺术中的竹雕、木雕、象牙雕刻)等应量身定制亚克力(亚克力板由甲基烯酸甲酯单体(MMA)聚合而成,即板材有机玻璃,是一种经过特殊工艺加工的有机玻璃)有机玻璃展座,进行装饰搭配,突出器物秀美、精致,表现出空间的通透与整体展示内容前后、上下的呼应,构成互动的连续性。展览应既有总体布局的严谨,又有局部细节的亮点,营造清新雅致、完美统一的展示艺术效果。

2形式和内容

不同类型的展览内容决定展示设计艺术形式的多样化。在评价一项陈列展示设计时,人们往往只从艺术感受的角度上加以衡量,而它更重要的任务,就是对于不同的展览内容,采取不同的表现形式手法,借用艺术规律及美感法则来高度概括表现内容,力求形式与内容的和谐统一,创造出不同的审美感受。如抗日烈士纪念专题展览,其展示设计表现的宗旨是纪念先烈,通过烈士事迹向广大观众进行中华儿女抗日革命传统教育,这样的主题内容,展示设计表现形式应力求庄严、肃穆,使观众对烈士产生缅怀和敬仰,对日寇的憎恨。举办改革开放建设成果的展览,其展示表现形式应追求新颖、明快,给人以气象恢宏、琳琅满目、国富民强的感受。以上两类展览,虽审美感受各异,但表现形式与内容相互交融,形成合力,充分体现出形式是内容的本身携带、不可分切的载体。展示设计艺术的外表形式是内容的集中体现,它们是“形”与“质”的关系,相互呼应,内外交融,外在表达形式始终围绕着内容而展开。

3色彩的运用

色彩是一种最具表现感情的视觉语言,是人们认知世界,辨别、突出物像的重要的物质条件。在博物馆陈列展示设计中,一方面色彩能创造各种情调和气氛,影响人的视觉感受;另一方面对展品、展览环境起到烘托的作用。经验证明:科技展览宜用蓝色调,农林展览多用绿色,而文物展览应采用宁静的浅灰色,回避大红大绿等强烈刺激的色彩。文物展览的色调应让观众处在清净的浅色环境中,减少视觉疲劳,眼睛与大脑产生一种平衡,思绪平稳,在肢体放松的状态下平静地观摩、体会展览内容。另外博物馆的实物展品,如陶瓷、青铜、玉器、竹木牙雕、名人字画等,在灯光下器物阴阳两面,展示在灰色背景上,受光处比背景色亮,阴影比背景色暗,更显得立体、清晰,视觉突出,可抓住观者目光,让观众在清晰、厚重、丰富、耐看的环境中阅读文物,走进那一段段深远的历史。

4采光与照明

光是一切发现、感知物像存在的视觉基础条件,展览设计创造空间、改变空间、优化空间,都离不开采光。展示设计所用光源来自两种:一是自然光,二是人造光。自然光是以太阳照射光形成的光环境,光线随着地球转动与太阳之间的变化而变化。展厅内一般多在朝北方向采用自然光,它变化较少,柔和。人造光是以电灯形成的光环境,利用各种发光灯具,依据需要调节设置,达到预期照明效果。目前国内外博物馆常用照明方法,有基本照明、装饰照明、慢射照明等。主要照明手段有直接照明、间接照明、重点照明等。

4.1直接照明

直接照明,是一种广泛使用的照明手段,常用吊灯、吸顶灯、导轨射灯等,90%以上的电灯光可得到充分利用。可在展馆的大厅中央,主要通道及大件展品顶部用直接照明,它光线分布广,没有遮光角,但直接照明的亮度需合理,要依据展厅面积、层高、照射物而定,一般照度300勒克司为宜。光照太强,一方面使观众眼睛疲劳,另外对文物也会造成损害,尤其是文件、书刊、丝织、竹木牙雕、漆器等容易产生褪色变质。光线弱了,展厅内视线不清,达不到展示的预期效果。

4.2间接照明

间接照明,是把灯光投向顶棚或墙面,形成第二次光源,在展厅吊顶、隔断、地台、展台底部、展板侧背面,让灯的光线由内向外发光,这种照明光线扩散性极佳,几乎没有阴影,也不会出现炫光,光量适度,光质柔和。在布展时,应量身设置,根据展品的不同类型及所处位置,采用不同亮度和不同色彩照明的辅助与主光源组合使用,构成展厅具有层次变化的光环境。间接照明方式是国内外博物馆主要采用的方法,其特点是烘托展厅内部造型结构、突出展台、展架,为展览主题服务,渲染、营造展览环境的艺术气氛。

4.3重点照明

重点照明(俗称局部照明)是采用较强灯光投射展品的突出部位,形成特写效果,有较强的立体感、存在感,这样的灯光配置,针对性较强,主要用于展览中的代表作品。如首都博物馆展出的元代青花瓷器《凤首扁壶》,藏于故宫博物院的清代和田玉雕摆件《大禹治水玉山子》等均采用了重点照明手法,表现出实体与虚空相辅相成的形态,成为照明范例中的经典。值得注意的是在使用重点照明时,要注意投光方向与立体感的塑造,顶光、顺光、逆光组合投放,并在灯具前加装滤色片,过滤紫外线,控制炫光。还要对展台间距、尺寸实地考量,适当拉开距离,松紧适度,主次分明,同时弱化展台周边光照度,方能展示出视觉突出、一花独放、众星捧月的艺术佳境。

5经典与创新

近期,在国家历史博物馆展出的东周时期的(公元5世纪)青铜《花口饕餮耳铜壶》让人眼前一亮,完全透明的玻璃展柜,衬映着红斑绿锈的青铜壶造型。壶身精美的浮雕纹饰,在浅灰色背景下清晰可见,美不胜收,周围置色灰淡,只有微弱光线投射在展柜底部及展板侧背面(属间接照明),地面铺深色阻燃地毯,顶棚网架漆黑,一束光柱垂直投下,犹如探照灯光(属重点照明,也称局部照明),顿显展台明亮清澈,表现出展示空间的通透与灵秀,消除了文物与观众的隔阂,展现出一个全新的意境享受。青铜器古朴厚重、威严神秘气氛仿佛把人们带到遥远的历史时空……细心观摩,悟出设计者的匠心独具:先是展示空间配置得当,透明的玻璃展柜放在相对独立的位置,重点突出;再采用重点照明、间接照明手段,光照主次分明与宁静的浅灰色背景衬映;造型优美的青铜壶似与人们互动交流,向观众传播历史信息,营造展示气氛的文化语境。将物质转化成人的感悟,产生相应情感,让人触景生情、由物及我,让观众得到美的熏陶与心灵的震憾,怎能不让人赞叹?这青铜器与展台相映生辉,光与色的舞动,创造了丰富的文化视觉盛宴。此设计体现了展览效果背后的构思创意,成为国家博物馆展示的创新杰作,为业界提供了研习展示设计的模本范样。人们驻步于博物馆展览的展台前,在柔和灯光的辉映下,凝视着文献、图片和精巧秀美的展品时,仿佛历史往事呈现于眼前,不时掀起一阵阵波澜。这就是展示设计艺术的“移情”魅力,也是设计师的艺术修养之体现。设计者将观众的审美意识即时情感输入设计语言之中,通过展览艺术策划、空间分割、色彩、展具、照明等设计元素营造的展示艺术气氛,在人们心中留下“神与物游”的情感,创造出物我交融、深入思索后的艺术境界。在快餐式会展文化充斥的今天,独特的展示设计艺术更能带来视觉和精神的享受。感慨之余,也应思考:作为现代展示艺术设计应如何借鉴、利用中外先进的设计理念、方法,构建展示创意表现风格的多元化,以改变博物馆展览风格单一,缺乏创新的陈旧局面,寻求与现代社会发展观相契合而又为大众所接受的展示语言,传递展览主题,满足人们对历史文化上的需求,形成我国展示设计表现风格,树立创新意识与现代文化兼收并取的观念,让展示总体规划和局部配置合理,表现形式与主题内容合二为一,色彩运用精准,采光照明手段科学,在博物馆展示设计中发挥积极的作为。

6结束语

博物馆设计范文4

关键词:博物馆 文物 文化衍生产品 产品设计

博物馆文化衍生产品在通俗意义上指的就是和博物馆藏品和展览相联系的一系列带有纪念意义的商品,对于传统历史审美工艺文化的传播具有深远的影响。从这方面考虑,博物馆文化衍生产品的创新设计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博物馆作为国家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其文化载体的的历史文物其工艺性和艺术审美性很高。文化衍生产品作为博物馆商品实现盈利价值的重要部分,如何将文物的传统艺术价值与现代产品设计观念与全球设计趋势有机结合,使博物馆文化产品设计有质的提升,当博物馆文物遇见现代产品设计博物馆商品开发才真正找到了本民族设计的灵魂。

1.国内外博物馆文化衍生产品设计开发现状

(一)国外博物馆文化衍生产品设计开发现状

20世纪80年代以来,欧美博物馆在行业竞争和商业竞争不断激烈的环境中,一些博物馆把开发具有本馆藏品特色的旅游纪念品,辟为传播历史文化信息的新途径,开始多渠道开发文化产业。从欧、美等国家博物馆文化产品开发的实践来看,无一不将文化产品开发环节作为整个博物馆文化产业活动中最重要的环节。国外的一些博物馆文化衍生产品开发之所以比较成功,体现在四方面:第一,开发的文化衍生产品立足于本馆独具特色的藏品,设计具有独特的“排他性”。第二,注重产品质量,制作工艺精美,融合了现代产品设计的理念,功能性强。第三,种类丰富齐全且有不同档次的产品,可以满足各个层次的消费需求。第四,运用“强强联合”的策略,知名博物馆实现了文化衍生产品的开发与经营产业化。第五,美国博物馆协会还成立了专门的博物馆商品销售网络。美国大都会博物馆、大英博物馆、法国卢浮宫博物馆作为世界著名的三大博物馆非常注重文化衍生产品的开发,使博物馆的历史文化传播更广泛的同时,并为博物馆本身带来了丰厚的经济价值,切切实实的做到了以文养文的目标。例如: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开发的珠宝首饰类文化产品,将博物馆的艺术藏品与珠宝首饰有机结合,与施华洛世奇公司共同合作开发蜻蜒胸针商品并限量发行,成为该馆的创举和亮点之一。英国博物馆在设计开发文化衍生产品时,则更多地运用了展览常用的故事手法,注重挖掘文化产品背后的故事。

(二)国内博物馆文化衍生产品设计开发现状

随着国外博物馆纪念品的发展取得了成功,我国博物馆逐渐意识到了纪念品在博物馆中的重要性。由于处于起步阶段,整体水平不高,开发能力不足,仍然停留在盲目效仿或者是整套照搬和复制他馆的创意、产品的阶段,没有考虑自身博物馆的特色,导致博物馆纪念品与市场上产品同质化严重,缺乏特色,不能反映各个博物馆的文化底蕴和艺术价值,与西方国家的博物馆纪念品开发相比,存在很大差距。

近几年来,我国首都博物馆、北京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越来越重视博物馆文化创意纪念品的开发,在借鉴欧美等博物馆文化产品设计开发的成功经验上,积极探索和大胆实践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博物馆文化衍生产品的创新设计开发的新途径。特别是上海博物馆还设立相关部门,专门从事文化衍生创意产品的开发和销售,1996年至2006年的10年里,成功开发出1600多种文化商品,年销售额2500万元。他们设计的具有本馆文化特色的领带、丝巾、便签等十分畅销,有的还远销海外。湖南省博物馆文化产业开发中心充分利用馆藏文物和人才资源,大力开发设计博物馆特色文化商品。以文化商品的内涵、优质的服务延伸博物馆的展览、教育功用,打造湖南省博物馆和“马王堆”品牌,弘扬湖湘文化传统。

目前我国博物馆自主开发的创意产品形式主要以画册、光盘、明信片、文物复制品、服饰、文具、玩具、生活用品等为主。产品结构有待进一步完善,尤其是产品设计创意开发力度不够,缺乏独具特色的创新概念,应该运用设计赛事等途径,将设计院校的学生,职业设计师和生产制造企业拉入到博物馆文化衍生产品设计开发的这一领域中,同时加强与各大相关知名设计品牌的合作,以博物馆其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为依托载体,设计开发具有一定实用、欣赏和收藏价值的产品,既能够彰显博物馆的文化特性,又能获得可观的经济效益,对博物馆实现自身造血的目标具有深远的意义。通过博物馆文化产品的开发和销售,短短两年时间,销售营业额就从五千万人名币上涨到两亿人名币在这方面算是成功的典范。

博物院,在文化衍生产品设计开发上做了很多尝试与创新,从几年前的故宫藏宝拓展和延伸的计划,到筹办了至今三届的国宝衍生商品设计竞赛,精选来自台湾年轻设计师的作品进行量产的考量和商品化的过程,还与台湾比较有实力的文化创意公司合作,比如阿莱西、法兰瓷、JlA等,合作开发的商品故宫会收取部分版权费用。这些都是很好的方式把“陈旧”的故宫藏品活化的方式。拥有数量众多的陶瓷、漆器、书画艺术品,其蕴含的文化和美学价值如果仅仅通过游客来故宫参观的方式在现代社会显得单调而弱势,设计却是通过一种融合的手段,把抽象意义的传统文化宝藏转化成走进日常生活的产品,把“老”器物通过设计转化为“新”的器物,让故宫藏品文化和美学价值真实地融入到现代人们的生活当中。

2.湖北省物博物馆文物衍生产品设计开发分析

介于国内外博物馆文化产品设计开发的经验,可知随着设计的全球化,人类越来越追求文化独特性的产品设计。把博物馆文物的灵魂价值融入到现代设计观念中,这样的文化衍生产品更能凸显中国文化的精髓部分,在传承民族性文化的同时也有助于博物馆自身的良性发展。

湖北省博物馆作为湖北省唯一的省级综合性博物馆,馆藏文物20万余件(套),其中一级文物近千余件(套),有中国规模最大的古乐器陈列馆。为了进一步的凝练和发挥传统荆楚文化的价值,湖北省博物馆应好好利用本馆得天独厚的优势,以本馆收藏的丰富多彩的文物资源为依托,从湖北省博物馆文物工艺美学价值与现代产品设计理念的契合点出发,更好的提升博物馆商品设计的品质,从现代设计角度去感受和体会博物馆文物韵味和格调,形成独具荆楚文化风韵的文化衍生产品的设计风格。开发出独具本馆主题特色的彰显文化个性的产品,这样必能给博物馆以至湖北省带来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一)根植馆藏文物价值并与现代产品设计原则相结合开发

博物馆文物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不仅体现着传统工艺技术也蕴藏着传统设计美学的丰厚养料,现代设计作为现代社会发展不容忽视的力量,如果将两者有机相融,把坚持馆藏文物特色作为博物馆文化衍生产品设计开发的根本,将有利于湖北省博物馆发掘设计独具特色的文化衍生产品。在产品开发过程中,博物馆文化产品的定位一定要和博物馆藏品有紧密关系。博物馆商品的设计应该选择博物馆最具代表性的藏品,找准自身的文化内涵,应充分挖掘湖北省博物馆所特有的青铜器、兵器、车马器、竹简、漆木器、金玉器和乐器文物类型的美学工艺价值,运用现代产品设计思路,不论造型、内涵,都不能停留在老祖宗的“创意水平”上,应符合这一时代人的需求和文化特征,创造出具有“灵魂”和现代设计感的文化衍生产品。如何将博物馆文物的历史文化工艺美学在文化衍生产品设计中体现,怎样将传统文化的精髓贯穿现代产品设计的始终。如何将博物馆文物的自身价值,造型、色彩、功能,材质以及工艺进行再设计表达。当湖北省博物馆文物遇见现代产品设计,我们应该如何合理有效的进行文化衍生产品的设计开发呢?

博物馆文化衍生产品的设计从宏观上来说属于产品设计的一种,因此它具有一般产品的设计原则:一、美观性原则:美观是吸引游客的首要特征,实用也是成功的博物馆文化衍生产品需要具备的特征,产品的美观吸引了感情的强大的本能水平,它引起了直接的本能反应。有些人会因为产品外观漂亮,产生购买的欲望。所以,博物馆文化衍生产品的设计坚持美的原则是至关重要的出发点。二、实用性原则:许多游览博物馆的参观者在要求博物馆文化产品在具有纪念功能和审美功能的前提下,还希望它有实用价值,所以博物馆商店销售的产品中,具有纪念意义的同时还具有实用价值的,如:钥匙圈、书签、餐具等往往是最热销的。是否具有生活上的实用功能也是文化衍生产品设计开发得以成功的前提条件。博物馆文化衍生产品是一种商业产品,但同时它又是一种较为特殊的产品,因此还具有许多一般产品所不具备的设计原则:一、文化植入原则:这是博物馆文化衍生产品设计的首要特殊原则。一个产品只有具有了文化内涵才能具有真正的生命力,博物馆文化衍生产品更是如此,它作为传播博物馆文化内涵的载体,必须以本馆的特色文化为一切衍生产品创意的来源。这也是各个博物馆文化衍生产品差异化的前提。湖北省博物馆在进行文化产品设计的过程中充分挖掘本馆的特色文物资源的文化美学价值。比如传统的器物的造型,纹饰,制作工艺等,只有好好分析研究才能在设计创意上有质的突破。才能真正为这些文创产品注入灵魂。二、品牌化原则:品牌是区别于同类竞争品牌的重要标志。品牌:“是商品生产经营者为使自己的产品与其他生产经营者相同或类似的产品相区别,而加在自己产品上或在经营活动中使用的特定标识。”博物院的文化产品的开发过程中很好的贯彻了品牌化策略,从手机链、钥匙扣、背包、到瓷器、食品、u盘等,都印有其品牌标识。这也为其文化产品与其他生产者相同或相类似的产品加以明确的区分,体现了其独特性。三、适度包装原则:包装对于现代商品来说是一个不可或缺的至关重要的元素,包装不仅是对产品在携带和运输过程中的保护,同时也是延伸品牌识别的载体,设计良好的包装能为产品带来很高的附加价值,有助于产品的销售。同时能为消费者带来审美享受和教育意义。博物馆文化衍生产品的包装要在适度的前提下体现出产品的美感、文化品味感,更体现出产品的教育功能。出售的文化产品,非常重视包装,其包装上都标明了创意来源。即便是一个小小的钥匙圈或是餐垫,都有其适度的包装,令其显得更加精致,增加了产品的附加值。毫无疑问,精致的包装可以引发消费者购买欲,同时包装也可以成为博物馆文化产品的“身份证”。为此,在本馆文化衍生产品设计开发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借鉴国内外的经典成功案例,在遵循一般产品的设计原则的基础上,根植于湖北省博物馆馆藏文物价值优势,遵循博物馆文化衍生产品设计开发的特殊原则。

(二)博物馆文化衍生产品设计方法与流程

博物馆文化衍生产品的设计属于产品设计的范畴,但是不同于一般产品设计,文化因素在设计中占有很大比重,从根本上说,博物馆文化衍生产品就是博物馆文化在具体的产品设计中的凝结和物化。人与人之间是通过语言来沟通的,物与人之间的交流是通过物的功能和形态来传达的,博物馆文化衍生产品就是博物馆文化与购买者之间交流的载体,设计师运用形态语言完成抽象的文化内容与情感的表达以及功能、信息的传递,因其文化内涵的特殊性,在博物馆文化衍生产品设计中,博物馆特有的文化元素与文化主题的衍生方式与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对于博物馆文化衍生产品的设计来说,也应对一般程序加以适当的调整和整合,建立相应的特殊设计方法与流程。相对于一般产品,博物馆文化衍生产品的文化内涵是一个首要的设计要素,因此,博物馆文化衍生产品应在遵循产品设计的基本流程的基础上,将对文化要素的挖掘研究放在首位。

从设计程序来看,博物馆文化衍生产品的设计可以分为四个阶段:文化要素挖掘调研阶段――展开设计阶段――实施设计阶段――评估设计阶段

首先是文化要素挖掘调研阶段:在此阶段,设计师需要把原始的文物资料、文化元素的外在表象及内在涵义做深入的调查研究,建立一个文化对象的“属性档案”,包括外在层次相关的形状、颜色、质地,中间层次的功能、操作性工艺,以及内在精神层次的文化内涵、故事性等等,通过科学的调查方法将文化元素中的信息加以提取整合和评估,为之后的设计前期的谋划。第二阶段是文化衍生产品设计展开的阶段,也是文物多方面价值的转化阶段,上一阶段从文化元素获取的信息内容在这一阶段将以合理的设计方法转化成文化产品。对于博物馆文化衍生产品的设计,设计者应遵循文化产品文化为核心的原则,在设计概念构思的过程中,将上一阶段提取的文化元素与待开发的文化产品连线,再综合评估设计开发和文化元素演绎的方式,演绎的合理性、可行性,以及该文化产品的风格定位、功能、材质、人机以及加工制作工艺等的基础上进行方案细化。第三阶段是实施设计的阶段,这一阶段是深入细化商品化的阶段,将草图用二维、三维的方式表达出来,并处理产品的结构细节、颜色、材质,以及模型的制作等。第四阶段是设计的评估阶段,设计师和工程师对设计结果进行综合的评估,包括产品的文化涵义的演绎合适度、造型、操作性、安全性等等,基于评估结果可进一步的改进直到最终方案的确立。

博物馆设计范文5

我国地市级的中小型博物馆普遍存在人员编制少、财政投入少等现状,工作上积极性低,同时受专业水平的限制,多年以来展品陈列的形式过于单一——橱窗传播。例如,于1964年筹建、1986年开放的,以历史文物、少数民族风情陈列为主的桂林博物馆,馆藏文物大概有21500余件,其中以靖江王陵出土的明代青花梅瓶为最。展馆的设施除了梅瓶厅是有意识地按历史、艺术价值进行陈列之外,其他的展馆均按橱窗展柜贴墙走的方式陈列,乏善可陈。博物馆在陈列设计中过多专注于自身的藏品,利用玻璃橱窗进行保护,注重的是藏品的收藏和研究价值。在展品的陈列设计上,每件文物都对应有个纸牌,用寥寥几个字标记着它的时代和品名。观众的既定参观模式就是带上从服务台借的语音导览器,隔着玻璃,走马观花地按指导顺序参观完成任务。当然,博物馆还会提供人工导览服务,但是,部分工作人员由于热情不高,对展品的介绍也只是点到为止。博物馆展示藏品给观众看,观众在固定的展示陈列中进行文化学习和体验,模式单一,观众无法进行有选择性(例如角度)的和深入全面(往往展品介绍的内容信息有限)的参观。总的看来,博物馆与观众之间呈现出来的关系是单向的,没有交互的,观众无法通过展品的陈列沉浸到相应的环境中去体验那段历史。因此,展品丰富的博物馆,如果陈列展示做的不到位,会大大削弱博物馆身负的文化、历史传播的功能。很难想象,展品数量不多、特色不鲜明、有一定历史研究价值但艺术价值不高的中小型历史博物馆会对陈列展示的设计提出更高的要求。桂林的甑皮岩遗址博物馆一直在摸索如何以独特的手段、独特的角度展示甑皮岩遗址的发现和文化分期。但是,目前的陈列设计是用甑皮岩人的实体仿真模型和生活场景以展示体质面貌和生活方式,用标记着地层年代的指示牌来展示发掘过程、地层发展,用玻璃柜陈列各种出土遗物(大部分不完整)来展示当时的技术、生产方式等内容。该陈列虽然在内容上做了精心的设计,但展示形式单一,就是静态的陈列,作为参观者,无法通过一片残破的陶片想象当年甑皮岩人用的是什么样式的器皿,无法通过发掘现场地层上标记的一块块牌子想象甑皮岩人的生活方式,感受历史变迁,如此种种离独特手段和独特角度的展示目标还有很长远的距离。虽然桂林博物馆的现状并不能代表所有地市级中小型博物馆的展示效果,但也足以从一定的角度、一定的程度上说明问题,即中小型博物馆对文物的展示更多的是单向的展示,缺乏与观众之间的互动,不注重制造观众参观文物时的临场感。

二、增强现实技术可以适当解决中小型博物馆展示手段单一、互动体验欠缺的问题

文物是死的,而人是活的,人对参观体验的要求也是随着时代背景而发生变化的。如果博物馆的陈列展示只以文物为重,而不考虑观众与时俱进的需求,是无法有效地发挥其传承历史、弘扬文化的作用。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随着信息技术地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获取信息的渠道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们可以通过网络,使用互联网终端就能获取原先必须要亲临实地才能获得的知识和信息,所获信息量之大、之快是过去无法想象的。博物馆要勇于面对网络化知识传播的冲击,改变传统的实体展馆单一形式,从20世纪传统定义中解放出来,利用新的技术手段寻找崭新的解决之道,探索新的生存之道,考虑如何让实地参观博物馆成为不可替代的体验。对于提升观众的参观体验、重拾博物馆学习的兴趣、加深参观记忆等重要问题而言,通过利用计算机虚拟技术与互联网技术模拟临场体验,获得令人印象深刻且难以忘怀的信息,会是值得探索和尝试的方向。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数字时代,这对博物馆的发展是一次深刻的社会变革。更为集中、快捷而高效的信息流动是技术发展的重要趋势,当代世界博物馆的发展趋势表明,数字化、集成化、网络化、智能化将是博物馆发展的必然趋势。对于展览方式和展示设计而言,更具多样性和设计性。针对实体博物馆数字化展示的特点提出“扩增展示空间”的展示方式新概念。而增强现实则是当下一个奇妙的例子,增强现实技术是在虚拟现实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兴研究领域,对真实场景有着更好的增强效果,能将计算机产生的虚拟场景融合到真实环境中,虚实融合,增强用户对真实环境的感知。由于用户与虚拟世界联系的同时,也未切断与真实世界的联系,交互方式更加符合人们的认知需求。基于图像识别的增强现实技术,目前在展示设计中应用比较普遍,将其应用于博物馆文物的数字展示中,将会扩展博物馆的展示空间,它把相关信息通过计算机技术现实化、视觉化,让现实环境与虚拟内容进行互补、叠加,提供展品的全方位信息,增强观众在展品参观中的感受,提升数字化浏览的互动性和体验感,为文物展示发展带来新的生机。欧洲、美国的一些著名研究机构在此方面展开了最早的探索和研究,2001年希腊多家研究机构和政府部门成立了联合开发小组设计开发Archeoguide系统,用于对希腊古遗址如太阳神庙的数字增强再现。瑞士日内瓦大学的MIRALAB实验室也在古遗址以及古代人物情景的数字化增强再现方面做出了突出的研究成果。在2009年的SIGGRAPH大会新兴技术展示部分,MultimodalFloor(多模式反馈地板)的出现让人们更加深化了对这方面技术的认识。哥伦比亚大学开发的移动增强现实系统(MARS)为校园景观提供附加的多媒体信息,以便人们了解它们的历史。例如,早期的增强现实技术系统均采用桌面计算机或工作站作为系统运行平台,采用透视式头盔显示器作为融合显示设备。基于早期构架的AR系统限制了用户的运动范围,无法应用于户外环境。随着移动计算设备和网络技术的急速发展,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技术在网络和各种移动设备上的研究和应用也日益广泛,针对移动增强现实系统的研究和应用也应运而生。

三、基于增强现实技术手段的中小型博物馆文物展示设计展望

博物馆设计范文6

关键词:博物馆 展览设计 研究探讨

中图分类号:TU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5(a)-0245-02

随着近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和文化产业的飞速发展,人民群众逐渐把博物馆作为休闲、观光的场所。所以,现代博物馆要在关注自身传播信息的基础上,重视观众对所传播信息的感受。只有把展示、教育、娱乐等功能有机融合起来,现代博物馆才能迸发出新的生命力。可以说,博物馆这个古老殿堂要紧跟时代脚步,积极充实完善自身职能,精准自身发展定位,才能真正起到服务社会、服务群众的重要作用。新时期下,现代博物馆要努力探索展示艺术和表现手法的新思路,合理运用高新技术和材料,努力实现思想性与艺术性、科学性与观赏性、教育性与趣味性的有机结合。笔者结合自身工作实践,探讨了博物馆展览设计的发展历程,分析了现代博物馆展览设计的本质内容,并在此基础上,指出了现代博物馆展览设计的注意事项,以期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现代博物馆展览设计工作有所借鉴帮助。

1 博物馆展览设计的发展历程

根据现代博物馆学理论,博物馆的展览设计分为“内容”和“形式”两种类型。20世纪50年代,博物馆的展览的主要任务就是展览文字编辑,设计的主要任务就是对展品进行美化。随着新形势的发展,博物馆展览设计工作出现了新要求、新内涵,内容设计逐渐转换为编写展览大纲,对展览的内容进行结构处理。形式设计逐渐转换为展览艺术设计,也就是对展品放置、展厅环境、参观路线等进行优化。

1.1 博物馆展览的发展

博物馆展览内容的发展,历经“主题词表”、“教科书”、“脚本”等阶段。所谓“主题词表”,是把展览的过程作为特定知识表述的过程,展品以知识结构、概念和定律为主,展览内容按照知识逻辑体系进行优化排列;所谓“教科书”,是把展览内容分为大众理解和记忆的片段,以物件为主反映知识点,引起观众的注意;所谓“脚本”,是指用情节吸引观众,激发观众参加的兴趣和热情。可以说,展览的发展历程是渐进的过程,每个阶段都继承发扬了前一阶段的成功经验。比如:脚本的展览强调内容真实性和科学性,展览物品要有科学依据,展览结构要科学体系。与此同时,脚本的展览也要设置一定的故事情境,设置实质或虚拟的故事角色,以此来激发观众的参观兴趣。目前,博物馆的展览内容多为“脚本”,但更多的是把相关的展览内容进行组合排列,缺乏贯穿其中的主线。

1.2 博物馆设计的发展

博物馆设计内容的发展,历经展具设计、展品美化、展厅布局、环境设计等阶段,体现了展览形式由古董陈设、知识表达、艺术表现等不同认知阶段的转化。目前,随着展览技术的现代化发展,博物馆也逐步使用最新传播技术,传达信息,吸引观众。但一些忠实的博物馆观众还是把博物馆作为新奇有趣的场所,乐意来感受新鲜体验。而我国博物馆时常将展览形式与内容区分,过分强调形式的辅助作用,导致近年来展览单位多为建筑装修组织,过分关注展览环境营造,忽视了展览的实质内容。

2 现代博物馆展览设计的本质内容

2.1 博物馆展览设计必须创意鲜明

创意是现代博物馆发展的命脉。博物馆的展览设计要有鲜明的创意目标,展览要更多的考虑与观众交流互动。所谓交流,是展览内容与情感的交流,包括展览知识、真实物件、展览涉及人群生活、当时的社会观念及文化背景、历史风貌等原原本本的信息。所谓互动,不仅包含展览过程中观众的肢体参与,也涵盖展览中与观众思维的交流,使观众的兴趣和知识积淀得到激发,观众对展品的研究得到激励,引导观众对展品进行有针对性的提问,对展览内容进行科学质疑,对展览感受进行有效思考,在参与展览的过程中,能够寻求问题的答案。可以说,创意鲜明的展览设计,可以使观众不仅仅限于在展览中得到答案,而是在展览过程中发现美、感受美。

2.2 博物馆展览设计必须目标清晰

现代博物馆不管是内容设计、表现艺术设计还是视觉传播手段选择,都是为了实现展览设计的目标。目前的博物馆展览设计分为多种:历史类展览设计要体现出特定的历史观;艺术类展览设计要展现出作者的艺术创造力,提升观众审美能力;自然类展览设计要突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科技类展览设计则要使技术与人类发展有机结合。所以,博物馆展览设计的目标必须清晰明确,既要进行物件展览,也要突出主题展览。当博物馆因为某些原因,出现展品数量不足、藏品种类不多、展览空间不理想等因素时,展览设计人员要在现有的条件下,用智慧弥补物质上的缺陷,进而实现展览设计的目标。

2.3 博物馆展览设计必须方法得当

现代博物馆在展览设计中,必须要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寻求最适宜的办法。当前的博物馆都面临着发展上的一些局限,例如知识、设备、展品等诸多方面,这些局限有的可以排除完善,有的则必须接受。有时,一些博物馆工作人员反映展厅建筑尺度、形态、通道、采光等存在问题,影响了展览设计的效果。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理解,是博物馆设计人员对方法运用不得当造成的。现代的博物馆展览设计,决不能让展厅适应展览,而是应该让设计创造展厅。只有使展览与展厅相得益彰,展览才能成为建筑的一部分,才能形成“戏剧有舞台、影视有镜头、书画有框架”的良好效果。

2.4 博物馆展览设计必须突出个性

俗话说:一味模仿可以导致艺术生命的死亡。博物馆展览设计也是如此,只有个性十足的展览设计,才能真正吸引观众,收到经济社会效益。近年来,我国博物馆的展览设计模式化现象十分严重,多数博物馆看起来大同小异,其中,一味的模仿高水平展览样式是最主要的原因,这归根于我国的博物馆展览设计过分追求视觉效果和展示手段。同时,在博物馆的展览设计上投入少、基础资料不足,也抹杀了博物馆的个性化特征。所以,博物馆要展现出生命力,必须突出设计者的个性,突出博物馆自身的个性,不仅要在视觉表达上有个性,在展览内容上有个性,也要在把握观众的需求和与观众交流互动上体现个性化特征。

3 现代博物馆展览设计的注意事项

3.1 要科学合理选择展览题材

展览题材是博物馆进行展览设计的前提和基础,是展览展览是否成功的关键所在。博物馆在选择展览题材时,要根据自身性质特点,按照地域实际情况,努力筹办体现本地特色的基本展览。一方面,展览的题材要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观众,要确保观众在展览过程中获得知识的同时,得到真正的审美享受。比如:2012年,上海博物馆60年主题季,重点推出了“第三次国宝展”。本次展览中,观众一睹北宋的董源《溪岸图轴》、赵佶《五色鹦鹉图卷》、南宋的马远《春游赋诗图卷》、夏圭《山水十二景图卷》、梁楷《泽畔行吟图扇页》,罗稚川《古木寒鸦图轴》、颜辉《钟馗元夜出游图卷》等名家风采,引起了广大群众的强烈反响,其关键就是在于展品贴近生活和实际。所以,展览设计的题材选择一定要坚持“以人为本”,充分考虑到观众的审美情趣,才能起到良好的展出效果。另一方面,展览的题材要发挥出自身的馆藏优势,突出地域特色。要根据博物馆本身特点,抓住展览重点,做到出奇制胜。比如:中国茶叶博物馆是茶文化专题博物馆,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西南面龙井路旁双峰村。茶叶博物馆作为展示茶文化为主题的博物馆,建筑选址在杭州西湖龙井茶的产地双峰一带,从而设计出了茶史、茶萃、茶事、茶缘、茶具、茶俗6大相对独立而又相互联系的展示空间,从不同的角度对茶文化进行诠释,起到了很好的展示效果。所以,博物馆只有真正把握自身的性质、特点,发挥馆藏优势,才能确保题材选取准确,展览设计水平提升。

3.2 要注重展览整体效果设计

传统博物馆的展览设计仅仅局限于展厅内,现代博物馆的展览设计涵盖展览全程策划、展厅整体设计和展厅外环境设计等多方面。一是展览全程策划。这其中包括展览的筹备、组织、布展等过程,涵盖展览宣传、展厅展览、展场内外环境氛围营造等设计。要通过全程策划,确保展览效果的连贯性。比如:2005年,广西博物馆举办了“卢权智大型红陶艺术作品展”,展览筹备阶段,主办者策划好了围绕展览举办的所有活动,按步骤进行实施。展览开幕前,主办方加强宣传力量,在各大媒体刊登报道,引起观众注意;展览开幕前两天,举办了新闻会;展览开幕时,组织了开幕仪式,举办了作品欣赏酒会、作品捐赠仪式以及广西权智红陶文化艺术有限公司的成立等活动,整个过程内容丰富、隆重热烈,整体策划流畅,展览效果良好。二是展厅内整体设计。好的展览个性独特、适应观众求新、求异的心理。在造型塑造、色彩运用、线条勾勒等方面,设计时要考虑观众的不同层次,做到多样统一,融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于一体。需要指出的是,展览设计不要过分强调装饰和视觉冲击,这些只会导致展览整体风格繁杂,而是要做到独具匠心,达到“无设计”的最高境界。三是展厅外环境设计。展厅外环境设计要求博物馆关注周边景观,营造独特的博物馆文化氛围,增强博物馆的吸引力。比如:苏州博物馆新馆分首层、二层、地下一层。主要有展厅、公共空间、行政办公区、库房等功能,绿地占地率42.4%。新馆建筑群被分成三大块;中央部分为入口,大堂和主庭院;西部为博物馆展厅;东部是行政办公区、教育区和饭店。这种类似三条轴线的布局,和东侧的忠王府格局十分和谐;东、西两侧的院落式组合和周边的合院式住宅相呼应;最为独到的是中轴线上的北部庭院,使游客透过大堂玻璃可一睹江南水景特色。所以,展厅外环境设计是整体效果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博物馆展览主题的延伸和烘托,也是现代博物馆成功展览设计的有力保障。

3.3 要强化观众互动参与设计

现代博物馆的展览设计必须与观众沟通交流,让其互动参与,在传播丰富知识的同时,激发观众兴趣和好奇心,使教育知识普及娱乐休闲真正有机结合起来。博物馆要改变以往那种庄严肃穆的形象,摈弃类似“请勿动手”的冰冷展览模式,要善于利用最新媒体技术手段,通过声音、图像、动画等多种手段,使展览多视角、多层面的呈现给观众,给观众视觉、听觉、触觉上的全面冲击和震撼。要鼓励观众动手参与其中,通过多渠道感知接受展览信息,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潜移默化的受到教育。

3.4 要突出以人为本设计原则

“以人为本”是现代博物馆展览设计的基本原则。现代博物馆的环境中,只有以观众为主体、为核心,才能得到观众的共鸣与认可。给观众留下美好回忆和深刻印象的,可以是一张舒适的休息椅、一句温馨的提示语,也可以是一个简短的介绍、一种可参与的活动。只有真正关心观众、了解观众,为其提供周到细致的服务,博物馆展览设计才能收到最佳效果。比如:在展示一些少数民族乐器时,可以让观众亲自尝试演奏,让他们参与其中、乐在其中;在展示一些少数民族服饰时,可以让观众观看现场织锦表演,感受少数民族风情,通过观众的直接参与,引起观众兴趣,让其动手、动脑、动心,这是博物馆展览设计成功的关键。

4 结语

总而言之,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广大观众对博物馆展览设计的要求也不断发生改变。博物馆展览设计工作者要进一步加强学习,丰富专业知识理论体系,同时开拓创新,认真把握好展厅内整体设计和展厅外环境设计的关系,才能真正做出创意丰富、特色突出、备受欢迎的展览。笔者相信,只要广大博物馆工作人员深入了解博物馆展览设计的发展历程,认真把握现代博物馆展览设计创意鲜明、目标清晰、方法得当、突出个性的本质内容,遵循科学选择展览题材,重视展览设计全程策划,突出以人为本设计原则,积极加强与观众的互动交流,我国的博物馆展览设计工作一定会取得新的成绩、迈上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 李浩.现代博物馆设计研究―― 大众化走向下的当代博物馆建筑设计观及设计方法[D].武汉理工大学,2003.

[2] 陈军科.博物馆展览展示的文化效应与价值―― 博物馆文化形态研究的一个重要论题[N].中国文物报,2003.

[3] 陈军科.博物馆文化形态的新理念―― 全球化形势下博物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哲学思考[J].中国博物馆,2004(2).

[4] 刘金宏.博物馆陈列展览结构调整的对称性原则―― 兼谈广东省博物馆陈列展览新体系的构建[J].中国博物馆,2004(1).

[5] 李晨.浅说博物馆合同若干问题[C]//.新世纪博物馆的实践与思考―― 北京博物馆学会第五届学术会议论文集,2007.

[6] 刘珠江.电脑游戏―― 可为博物馆文化传播所用的新载体[C]//新世纪博物馆的实践与思考―― 北京博物馆学会第五届学术会议论文集,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