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性疾病科医生工作总结范例6篇

感染性疾病科医生工作总结

感染性疾病科医生工作总结范文1

关键词:传染性疾病;消毒隔离;管理

由于众多传染性疾病在综合医院急诊科的首发率越来越高,因此,对急诊科传染性疾病进行消毒隔离管理是非常有必要的,它是做好医院感染管理的一个重要课题。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3年6月~2014年6月于我院急诊科就诊的传染病患者62例,其中男性患者35例,女性27例,年龄范围为14~65岁,平均年龄为32.8岁,所有患者都不存在传染病史。

1.2方法 通过急诊登记本的记录与传染病报告登记的记录,对急诊就诊的患者总数以及传染病的数目与种类进行统计分析。然后通过急诊科护理质量控制管理小组对科室进行消毒隔离护理质量控制检查,其中检查的方法为:确定科室内消毒隔离的重点环节进行质量的控制。最后总结并分析我院急诊科对传染性疾病采取的消毒隔离的管理工作。

2 结果

2013年6月~2014年6月这2年内于我院急诊科就诊的患者总数共计11752例,其中传染病发生的有9种类型,共计患者62例,占就诊总人数的0.53%。其中疾病类型主要包括甲肝、乙肝、细菌性痢疾、肺结核等,通过对科室内进行消毒隔离护理质量控制检查。

3 消毒隔离管理

3.1加强医护人员自身防护 对医护人员进行培训,强化医护人员"标准预防"[1]的概念以及意识,使每一位医护人员明确,并不仅仅是只有明显的血迹污染或者是接触非完整的皮肤黏膜才需要采取一定的防护措施,患者的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都具有一定的传染性,同样需要及时的进行隔离等。因此,急诊室的护理人员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的预防。

3.1.1普及性预防教育 急诊科的医护人员每天在工作中会接触到各种类型的污染物,其被感染的危险性非常高,因此,对急诊室医护人员的普及型预防教育进行强化,使其职业安全意识得到加强,这对降低自身感染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院重视对医护人员的在职教育以及岗前培训等,通过多种方式对全科室的所有医护人员进行一定的安全普及性预防教育,通过定期考核的方式,加强他们的意识,同时,科室还选取数名监督员对医护人员的自我预防意识进行监督提醒,一旦发现有医护人员出现违规性工作,要对其进行及时的制止,同时对其进行一定的教育,使其意识到自身工作被感染的危险性,进而加强自身的防护意识,尽可能的降低甚至是避免因为自己的防护不当而导致的自身感染情况发生。

3.1.2普及性预防措施 在医院急诊科,预防传染性疾病最有效、最经济、最简单的普及性预防措施是洗手、戴手套,在必要的情况下需要佩戴防护眼镜等[2]。医护人员在进行医疗护理操作时,很容易触及到患者的血液、体液以及一些污染物,因此,医护人员在医护操作中要求其尽量佩戴手套以降低皮肤黏膜的接触是非常重要的,在必要时候还应当佩戴防护镜;在医疗操作结束后,需要进行彻底的洗手等。

3.1.3对个人着装进行重视 医护人员在工作时应当穿工作衣、戴帽子以及佩戴防护合格的口罩等。每4h需要对口罩进行更换,工作结束后要做好个人的清洁工作,如洗手、沐浴等。

3.1.4树立一定的危险意识 在医疗护理工作当中,医护人员接触患者血液、体液的机会相当高,因此,医护人员需要树立血液传播疾病危险的观念,加强自我进行防护的意识。

3.1.5对预防接种给予重视 医院应当对医护人员进行及时的预防注射,例如甲肝、乙肝等疾病预防接种。

3.1.6对锐器伤口进行有效的处理 医护人员在医疗护理工作当中,应当加强对锐器伤的预防,在使用以及传递锐器过程当中应当,需要佩戴一定的防护手套,避免不必要的刺伤。一旦发生被刺伤情况,需要及时挤压伤口并且要用生理盐水进行冲洗,然后再利用碘酒、酒精进行消毒[3],对于受伤较为严重的医护人员,应当及时的联系医院的感染中心,做好一定的监测工作。

3.2做好患者的消毒隔离管理工作 急诊科传染病最重要的感染源为患者,有一些传染病唯一的感染源就是患者,例如麻疹、水痘等疾病[4]。一些患者一旦被发现出现了可疑性疾病,就会被及时的送往医院进行进一步的观察以及治疗,因此,在急诊室应当有效的做好疾病感染的消毒隔离工作,同时,急诊科还担负着非常重要的责任。对感染源的消毒隔离工作进行加强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管理。

3.2.1加强与感染有关的消毒隔离等各种管理工作 医院的急诊室是一个复杂的科室,应当成立专门的感染管理小组,对一次性医疗用品、医疗器械、医疗废弃物等物质的使用情况进行定期的全面监督工作;对采购的预防感染、消毒的药品要进行全方位的监控,对产品的质量进行全面的保证安全;建立严格的机制对感染消毒隔离工作进行反馈,一旦发现出现问题,应及时督促相关部门以及人员进行处理;对一些传染患者或者疑似患者的分泌物、排泄物等进行严格的消毒。对于一些特殊的物质在给予一定的消毒的同时还要进行必要的高压灭菌,避免细菌感染[5];对科室污水进行定期监测,只有在完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才能进行排放。

3.2.2加强隔离防护的措施 对于一些病情复杂、传染性强、病情严重的患者单独给予安排,避免疾病的大范围传染造成严重的损伤,同时还有利于对患者的抢救以及隔离。可以安排疾病类型相同的患者同住一室,但是绝对不能将疾病类型不同的患者安排在同一室中,需要特别的对待安排。要对患者进行严格的要求,避免患者互串病房,互换食品、餐具、书报等,患者应单独使用个人的日常生活用品,对饮食的餐具等进行高温消毒,避免交叉感染发生。

3.3 加强领导对消毒隔离管理工作的高度重视 急诊室的消毒隔离工作只有获得了医院领导的充分认识以及支持,才能够加大投资力度进行消毒灭菌设备的购买,才能够不断的组织医院的医护人员进行必要的学习教育以及培训工作,获得医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以及高度重视对急诊科传染疾病消毒隔离管理工作是非常重要的。

3.4 健全以及落实相关的法律制度 目前,一些综合医院急诊科虽然具有消毒隔离的各种相关制度,但是,在面对一些死灰复燃以及急剧增加的传染疾病,很多制度以及消毒隔离措施已经不能满足疾病控制的要求。因此,本院严格按照国家卫生部下发的《消毒技术规范》中对疾病发病源消毒的要求,在急诊科原有的制度基础之上,继续完善以及补充了部分消毒隔离的制度,例如《隔离观察室消毒隔离制度》、《急诊科环境消毒隔离制度》等,给消毒隔离的实践工作奠定一个理论基础。

对于医院急诊科传染病的预防,落实相关的规章制度才是关键问题。对于相关的消毒隔离措施,急诊科的管理人员应当做到有重点、有规律的落实监督,措施要落实到人、制度要落实到人、措施也要落实到人。医院的感染中心应当定期或者不定期的对急诊科进行检查,并且要将对急诊科的检查结果纳入到医疗质量评估当中,直接与科室的效益关联。

3.5避免医院感染 急诊科应当设立隔离诊室,如果发现患者带有传染病应及时送到隔离诊室;对于疑似传染患者要进行初步的检查,急诊科护士应当每天都对就诊患者进行提问测量,病史咨询,做到初步检查的目的,做到早发现、早处理;对相关物质表面进行消毒,对急诊科的地面、桌面以及仪器表面等都进行2次/d的消毒,早晚一次。对患者使用过的轮椅、平车以及诊断床位等都要进行擦拭消毒,避免疾病的交叉感染;对急诊室的空气做好消毒,医护人员要对空气的消毒给予重视,空气消毒最好的方式就是通风换气。每天利用过氧化氢等进行气溶胶喷雾消毒,抢救室、治疗室等每天用紫外线消毒;在医疗护理操作当中要注意无菌条件,在实际的操作过程当中要注意无菌观念意识;对急诊科消毒灭菌的相关制度要严格的给予执行,对使用过的物品、仪器等要进行严格的灭菌处理等,传染病患者、死亡患者以及出院患者使用过的用品以及床单要给予严格的消毒,对患者使用过的垃圾要进行彻底的处理。

4 讨论

急诊科患者流动性大,除急性传染病外,还有一些正在潜伏期的患者和故意隐瞒病史的患者,此外急诊科还有大量来自外科系统外伤性出血,来自内科系统消化道出血和妇产科出血的患者,这些患者均来不及做血液检查,而血液中潜在的具有传染性的病毒因子就有十多种[6],致使急诊科医护人员常在患者未明确诊断前便对其进行抢救和处置,从而使他们暴露在这些危险因素中。因此,加强急诊科消毒隔离管理,认真执行消毒隔离措施,切断传染链条,同时要有高度的防护意识并应用一定防护手段进行自我防护,才能有效控制传染病在医院内的传播和引发的医院感染。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医院感染管理规范[S]. 北京: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01,6(8):14-16.

[2]刑红霞, 张红英, 武建英, 等. 医务人员手卫生现状与管理[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2,12(8):639-640.

[3]杨美兰. 手术室消毒隔离管理在医院感染控制中的作用[J]. 医学信息, 2010, 5(4): 339-340.

[4]彭文伟. 传染病学[M] . 第5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 9(11): 17-20.

感染性疾病科医生工作总结范文2

【关键词】 基层医院;呼吸道传染病;预防;控制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6749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3430-01

近年来,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呼吸道传染性疾病的类型趋于多样化,如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甲型流感等,该类疾病以其发病迅速、传染性极高、传播速度快、传播途径多样等特点,成为威胁人们身体健康的重大隐患。作为医院传染科,应该针对该类疾病的特点积极发挥其社会效益,做好该类疾病的预防和控制工作,以降低感染率[1]。本文就我院近年来在呼吸道传染病防控方面的工作措施进行总结,我院传染科积极实施了科学的疾病控制措施,有效提高了患者就诊及医护人员治疗的安全性,降低了该类疾病的危害及影响,具体措施总结如下:

1 预防措施

呼吸道传染病的控制、隔离、治疗等各个流程十分重要,缺一不可。作为基层医院,积极做好呼吸道传染病的预防工作显得十分必要,因为将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在基层早期予以切断,可以降低更多不必要的疾病传播和流行。

11 接种疫苗 疫苗接种是目前预防与控制传染病的主要措施,其主要对象为15岁以下儿童,注射疫苗后,可以有效提高受治人群的免疫水平,该方式是使人群在病发之前进行预防,亦可用于某些传染病病发之后的治疗及控制。目前,用于人群接种的病毒疫苗种类较多,如风疹、流感、麻疹、流行性腮腺炎等疫苗,接种后可防止致病菌的侵入,从根本上达到降低发病率的目的。

12 一般药物预防 许多药物对于传染病有具有一定的预防作用。如磺胺对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有预防作用;红霉素可以预防百日咳、衣原体、支原体肺炎;结核菌素试验阳性患者可口服异烟肼,以控制病情[2];若为可能接触炭疽的人群,可以使用青霉素,给药方式为肌肉注射,或者使用四环素一周,给药方式为口服。不过这些方法目前临床应用并不多。另外,如果医护人员自身防护措施没有严格把控,与传染病患者或者疑似患者有过接触,应立即采取隔离观察措施,必要时使用一些预防性的药物,避免出现医护人员的感染。

2 呼吸道传染病的控制方法

21 及时隔离观察 医院应对传染科日常诊疗工作进行细化,设立呼吸道传染疾病患者的独立区域,这样便于控制患者的病情。在接受患者时,发现有症状与呼吸道传染性疾病相似的患者,应第一时间送至医院独立设置的特殊区域,将其隔离,医院医护人员必须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如使用外科口罩,出入隔离室时,应使用隔离衣,医疗设备应一对一使用,非该科室的医护人员严禁进入隔离室。另外,应将患者随身的污染物及时运送至医院的制定区域内,医生、患者的通道与患者污染物的运送通道也应分开,避免出现交叉感染。

22 做好消毒工作 呼吸道传染疾病的致病菌对高效含氯消毒剂的耐受性不佳,容易被杀死,因此,呼吸道传染病的病房内,应严格做好消毒工作。使用含氯高效消毒剂时,应选用国家批准的消毒剂,并保证质量合格,按照医院相关规定及使用说明,每天定时在病房内进行消毒工作。患者使用的医疗器械、物资等,均需进行严格的杀菌消毒,如氧气湿化瓶、喝水的水杯等。每个患者的衣物等也应该分别进行严格的消毒处理,在进行清洗时,不仅需与一般患者衣物分开,统一病房的患者异物也应分开处理,避免交叉感染[3]。每日监测含氯高效消毒剂的浓度,保障消毒工作的有效性。患者治愈出院后,其使用过的物器械等,需经过终末消毒,才能正常投入使用。

23 患者分类管理 患者症状的患者,其致病原因各有不同,不能对其一概而论,而需将其进行准确诊断后,科学分类,并进行分类管理。一般的呼吸道传染分为三类,即发热患者、不明原因肺炎患者及类流感样患者,三者的控制措施均有所区别,具体方法如下:错误!未找到引用源。发热患者。一般呼吸道传染病的患者都会出现发热现象,对于有发热症状的患者应注重其第一部的诊断,根据诊断结果进行正确的分诊,再进行具体的后期控制与治疗;错误!未找到引用源。不明原因肺炎。该类患者应按照《全国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监测、排查和管理方案》结合患者具体情况进行实时的监控,了解其变化、控制病情发展发现及其相似的病例时,应组织院内相关骨干医师进行讨论、分析,及排查,若还是无法确诊,应先将患者有效隔离,并及时向当地传染病控制中心报告,以待后期处理[4];错误!未找到引用源。类流感样患者。加强类流感样患者的监控,把握该疾病的变化情况及活动特点,以便及时发现变异,控制疾病发展,同时亦有利于患者的预后。

参考文献

[1] 刘坤,曹彬,丁枭伟,闫勇,李春燕,侯生才,王辰综合性医院中呼吸道传染病医院感染的防控[J]中国医院管理,2010,30(02):23-25

[2] 高洪敏常见呼吸道传染病的流行特点与防护措施[J]职业与健康,2009,25(24):2819-2821

感染性疾病科医生工作总结范文3

关键词:心血管内科;感染患者;临床治疗资料分析;适应证控制

我们可以称心血管疾病为循环系统疾病,其是与循环系统相关的一系列疾病,而循环系统又是人体内血液输送的组织和器官,其主要有血管(静脉、动脉、微血管)、心脏,也可以将其细分为慢性和急性,其往往都与动脉硬化相关。这些疾病的病因大都相似,而且也有相似的治疗方法和质量过程。一直以来心血管疾病都是对人民生命健康质量造成严重威胁的一个主要疾病,其病发人群主要为老年患者。相关数据资料表明,最近几年来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都处在不断上升的趋势中[1],这将对心血管患者和其家属的生活秩序和生命健康带来直接的影响,并且以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导致身体相关气管损害的并发症状况最为严重,比如说:肾脏、心以及脑等气管,还会对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直接的影响。因为心血管疾病本身具有突变性的特点,因此如果没有对其进行及时、科学、有效的健康处理就会直接引发临床感染,就目前的临床数据调出统计表明[2],心血管疾病发生临床感染的概率为6%~12.73%,这对于心血管患者而言已经变成对患者造成影响的主要因素,因此对医院感染的控制工作加以强化的重要性变得尤为突出。下面回顾性的分析与研究在本院进行治疗的114例心血管内科感染患者的相关临床治疗资料,得出的具体分析结果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实验研究的对象选择为2009年2月~2012年12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心血管内科感染的114例患者,这些患者中男性患者占73例,女性患者占41例;这些患者的年龄在27~78岁,平均年龄是(46.35±3.51)岁;而患者持续的病程为2~31年,平均为(19.5±5.21)年。这些患者在我院进行治疗以前都进行过较为全面的临床检查工作,检查发现这些患者有许多基础疾病,比如说:冠心病、扩张性心脏病、高血压疾病以及心率失常等心血管疾病,严格依据《医院感染诊断标准》[3]对这114例患者开展对存在医院感染工作进行判定。为了使得取得良好的研究效果得到保证,选择同期进行治疗的114例没有感染的患者作为对照组,这两组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没有较大的差异,具有一定的对比意义。

1.2方法 回顾性分析在我院进行治疗的这两组心血管疾病的临床治疗相关资料,严格依据《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对那些进行治疗的心血管疾病患者进行医院感染率比较,对那些心血管内科感染患者的住院时间、预防抗菌药物以及年龄等和感染相关的情况进行较为全面的研究,并且对感染对干预之后产生情况的影响进行详细的比较。

2结果

本组所研究的114例心血管内科感染患者都是在我院同期进行治疗的1689例心血管疾病患者中选出的,最后心血管疾病患者发生感染的概率已经至6.7%,在这些感染中下呼吸到感染最多,共有56例占49%,之后是上呼吸到感染,有28例占25%、泌尿感染18例占16%、胃肠道感染8例占7%和皮肤软组织感染4例占3%,为了使得对比效果和在我院同期进行治疗的114例没有感染的患者的感染产生因素的对比得以保证,需要对具体发生感染率的有关因素进行分析,这些因素情况,见表1。

3讨论

现在医院感染已经变成了住院的心血管内科患者中最为常见的并发症,这对心血管疾病患者的临床治疗情况具有着直接的影响,若没有对患者进行及时、有效、科学的处理,就有可能会加重患者的预后效果以及病情[4]。通过对本文所进行的实验研究可以看出,患者发生感染的部位大多为下呼吸道感染,而患者的感染率情况和患者身体免疫功能的降低、老龄化状况、现阶段医疗水平的发展状况以及使用抗菌药物的情况等方面因素有着直接的关系。患者的年龄越高相对的气免疫力就会越低,直接导致患者的身体机能的快速降低,加之患者在住院期间或许会有一些合并性基础疾病出现和住院时间并且得发展状况等使得这些患者成为感染的高发人群;我们应当针对心血管疾病患者采用静脉道管和气管插管等相关侵入性操作,如果没有进行适当的处理就会对患者的血液感染以及鼻咽部载膜损伤等相关情况造成直接的影响[5],并且患者身体内道管的存在时间越长,就会导致最终感染发生率越高;因为患者的住院时间较长,会在不留意的情况下导致患者身体交叉感染的情况出现;在对患者进行治疗中,广泛的对患者使用预防性药物,虽然可以一定程度上使得患者的生命健康质量状况得以改善,但是也会使得患者的感染率状况得以加剧。

患者在住院期间发生心血管内科疾病感染时不能避免的,因此需要相关的临床护理人员使得自身的工作责任意识不断强化,使其对心血管内科医院感染危险因素的认识全面提高,结合患者自身的情况来进行综合护理和常规性护理工作,通过患者的基础疾病状况不断改善,使得患者的抵抗能力不断提高,特别是那些老年患者,在开展具体操作时应该使得经验用药情况尽可能减少,在对患者开展无菌操作时,一定要少执行且严格执行那些侵入性操作,对患者住院时间进行控制,使得交叉感染情况得以有效避免。

总之,需要相关医务人员不断加强自身的准确操作,依照患者的具体状况来采取适当的措施使得其生命质量得以提高,严格依据操作执行的相关要求尽可能的对患者感染率状况的发生进行限制。

参考文献:

[1]列传稳.心血管内科患者的常见感染危险因素及处理[J].医学信息(中旬刊),2011,(05):528.

感染性疾病科医生工作总结范文4

【关键词】血液暴露;医院感染;医疗纠纷;抗-HCV;抗-HIV

临床上输血和不合格医疗器械导致的血源性疾病的传播不可避免,病毒性疾病的感染途径多种多样,是输血和医院性感染所致,还是患者接受治疗或患者院前已被感染,需要获得患者术前和输血前检查的资料进行区别。了解患者在术前、输血前的状况,对避免和预防患者医院内感染、医务人员的职业感染以及防止出现医疗纠纷都具有重要意义 。

因此在患者血液暴露前进行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获得性人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及梅毒抗体(抗TP)的检测非常必要。本文作者对本院血液暴露前所作的4项指标检测结果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07年10月至2009年5月在准东采油厂职工医院就诊,存在血液暴露危险的患者1206例,资料完整者967例,男509例,女性458例,年龄3 d~94岁。

1.2 试剂与方法 所有试剂购自珠海丽珠试剂有限公司,HBsAg、抗-HCV、2项采用酶联免疫法,抗-HIV及抗-TP试剂采用双抗原夹心酶联免疫法。

2 结果

标本测定967份患者在血液暴露危险前输血传染性疾病标志物总阳性率为9.10%,其中各单项阳性数(率)分别为:HBsAg 4.76%(46/967),抗-HCV 1.65%(16/967),抗-TP2.38%(23/967),抗-HCV与同时抗-TP阳性者2例,其中一例同时合并抗-HIV阳性;共发现4例抗一HIV初筛试验阳性0.41%(4/967),3例已被自治区疾控中心确诊。

表1

不同科室患者血液暴露前相关检测结果(例,%)

科别例数

HBsAg抗-HCV抗-TP抗-HIV

阳性数阳性率阳性数阳性率阳性数阳性率阳性数阳性率

内科303154.95113.3372.3120.66

外科361184.9820.5571.9420.55

妇产科19973.5210.5084.0200

儿科15320000000

五官科26000013.8400

急诊科130017.690000

皮肤科30310000000

康复科1000000000

保健科400125.00000

中医科600000000

合计967464.76161.65232.3840.41

作者单位:830000乌鲁木齐总医院老年病房(郭青梅);

新疆油田公司准东采油厂职工医院内科(于咏梅 白远)

3 讨论

我国是肝炎发病率较高的国家,1990年全国调查显示,人群中乙肝的感染率达9.57%,丙肝的感染率达3.2%。最近几年梅毒、艾滋病感染人数也进人一个快速增长期,其中艾滋病感染人数累计已超过84万人,全人群感染率为0.05%[1]。随着医疗法制化建设的发展,医患之间引起的医疗纠纷必然会增多,能否明确是否为血源性感染显得日趋重要。①传染病的感染途径多种多样,其中血液传播是各种传染病感染的直接途径,但是输血并非HBV、HCV传播的唯一途径;②医务人员每天接触患有各种疾病患者的体液、血液、分泌物等,在进行外科手术、注射、穿刺、抽血、清洗和处理医疗器材时常有锐器刺破医生皮肤而造成感染。通过血液传播性疾病检测医务人员能清楚掌握患者的情况,在手术、输血、侵人性诊疗手段运用的前、中、后能加强对阳性血液污染的医疗器械及其他物品严格消毒灭菌,进一步减少并杜绝其传染和传播,使医院感染控制有的放矢。一旦不慎造成医疗损伤,可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立即对该医务人员进行相关处理和预防性用药。研究结果显示本院血液暴露前输血传染性疾病标志前三者阳性率低于全国水平,但艾滋病感染率明显高于0.05%,与新疆为全国高发区相吻合。同时分科统计结果显示不同病种群体的感染率不同并相对集中在内科、外科和妇产科等科室(见表1),与本地区病员资源构成有关,同时在资料中未发现口腔科患者的检查资料,提示相关科室的工作人员的医院感染意识相对欠缺,应加强学习。

感染性疾病科医生工作总结范文5

【关键词】 CRP测定; 妇产科感染疾病; 临床价值

近年来,随着当前经济压力和社会压力的不断加剧,加上现阶段的一些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妇产科感染疾病的发病率一直处于增长的趋势[1-3],若控制不及时,很可能引起严重的后果,给患者的健康和生活有很大的影响。因而,早期对其诊断从而及时治疗是当前医学工作者研究的热点。本次研究选取2010年6月-2012年3月来本院就诊的妇产科感染疾病患者60例与同期体检身体健康的60例的临床资料进行研究,并分析和总结了妇产科感染疾病患者与健康者C-反应蛋白(C-reaction protein,CRP)的临床特征,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探讨CRP测定对妇产科感染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本次研究选取2010年6月-2012年3月来本院就诊的妇产科感染疾病患者60例作为感染组,选取同期体检身体健康的60例作为对照组。感染组60例患者,年龄22~54岁,平均(30.2±1.2)岁,病程(2.2±0.2)年;采取用药方式控制疾病者24例,占40%,采取手术方式控制疾病者36例,占60%;感染组中妇科感染疾病患者占75%,产科疾病患者占25%;局部感染患者占85%,严重感染患者占15%。两组患者年龄、并发症、病情、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分类标准 当妇产科感染疾病患者局部有肿痛的现象时,为妇产科局部感染疾病患者;如果全身都伴随发烧且有腹痛等症状伴随的时候,为妇产科全身性感染疾病患者。

1.3 检验方法 对两组饭前进行静脉血液的采样,4 ml/例,进行血常规检查和C-反应蛋白水平的检查。采用希森美康xs-500i对患者进行末梢的血常规检测,采取免疫单扩散法对C-反应蛋白水平进行检测,当C-反应蛋白水平处于0.8~8.0 mg/L时,说明C-反应蛋白水平为正常值,当C-反应蛋白水平不低于10 mg/L,则检测结果呈阳性。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9.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 字2检验,以P

2 结果

感染组的CRP水平、WBC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C-反应蛋白(C-reaction protein,CRP)被发现于十九世纪三十年代,它产生于肝脏,是感染或者炎症急性时相的产物,在临床是也是一种常见的对患者进行评估的指标之一[4]。很多研究发现,在感染性疾病患者中,CRP的值增高明显[5-10]。对于妇产科来说,感染性疾病在临床上发病率比较高,妇产科感染性疾病的感染途径有很多种,有的妇产科感染性疾病来源于术后的感染,有的妇产科疾病起因于自身机体的免疫力下降,还有的妇产科感染疾病是由不良的生活习惯引起的[11-13]。妇产科感染疾病若不及时治疗,将会引起严重的后果,给患者的生产和生活带来很大的影响。因而对其及早进行诊断显得极为重要,而当前对妇产科感染的传统检查方法为标本培养法,这种方法不仅费时、费劲,而且准确率也相对不高,很难及时给临床提供依据。

当前针对CRP在妇产科感染性疾病的应用价值研究还相对不多,有相关研究发现,在感染性疾病患者中,CRP水平和WBC水平有着一致的趋势,都有不同程度的升高,但是这两个指标相比较来说,CRP在感染性患者中的表现要比WBC敏感一些[4-5]。本次研究中感染组中的CRP水平、WBC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CRP水平、WBC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同时,严重感染组中的CRP水平显著高于局部感染组中的CRP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通过CRP结合WBC水平的检测可以对妇产科感染进行筛选,但CRP与WBC相比,对感染性疾病相对敏感一些,这个研究结果与前人的研究结果是相一致的[14]。

本次研究发现,在妇产科感染性疾病患者中,CRP和WBC都呈现升高的趋势,并且CRP在妇产科感染性患者中的表现要比WBC敏感一些,在临床上值得借鉴。

参考文献

[1]包甘芬.妇产科住院患者合并医院感染的特征分析及预防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21(1):59-60.

[2]顾红红,应群芳.妇产科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特点及相关因素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21(6):1125-1127.

[3]刘毅.基层医院妇产科感染性疾病73例临床诊疗分析[J].医学信息中旬刊,2011,24(4):1335-1336.

[4]刘中路,朱晓燕,孙秀英,等.C反应蛋白检测在临床急性感染中的应用[J].菏泽医学专科学校学报,2002,14(2):34-35.

[5]王双林.C-反应蛋白(CRP)和白细胞计数(WBC)在感染疾病中的对比分析[J].健康必读,2012,20(5):328.

[6]卢海清.血清降钙素原和C-反应蛋白在支气管炎和肺炎患者诊治过程中的变化[J].实用医学杂志,2008,24(15):2610-2611.

[7] Zakynthinos S G,Papanikolaou S,Theodoridis T,et al.Sepsis severity is the major determinant of circulating thrombopoietin levels in septic patients[J].Critical care medicine,2004,32(4):1004-1010.

[8] Pihl E,Zilmer K,Kullisaar T,et al.High-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 level and oxidative stress-related status in former athletes in relation to traditional cardiovascular risk factors[J].Atherosclerosis,2003,171(2):321-326.

[9]秦东春,张钦宪.感染性和非感染性烧伤患者血清CRP和PCT水平比较[J].山东医药,2012,52(4):90-91.

[10]吴达党.PCT,hs-CRP与ICAM-1在新生儿感染诊断价值的探讨[J].中外健康文摘,2011,8(7):50.

[11]马代珍,王辉艳,宋秀俊,等.妇产科综合病房院内感染危险因素分析与护理对策[J].中国现代医生,2010,48(27):52-53.

[12]胡向阳.综合性医院妇产科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分析与护理对策[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9,22(9):1148-1149.

[13]倪颖,王良凤.综合性医院妇产科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与护理对策[J].护理杂志,2006,23(11):34-35.

感染性疾病科医生工作总结范文6

1.1临床资料

我院为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门诊就诊量连续6年位于全市前列,日门诊量0.8~1.2万例次,2011年门诊量已突破300万例次。门诊现有临床科室37个,门诊工作人员270余名,其中包括护士69名;门诊部管理人员、便民服务中心工作人员、药房、收费、挂号、辅助科室等工作人员170余名;工勤人员32名;平均年龄(42.45±12.32)岁。

1.2方法

1.2.1收集和评估数据

收集和整理2006年1月至2008年12月门诊医院感染管理相关数据,进行总结,通过数据分析,寻找我院门诊医院感染管理工作中的不足与缺陷,以循征医学的方法,通过整合证据、系统评价,运用评价结果,优化和建立现有门诊医院感染管理流程,并应用实施。

1.2.2改进及优化流程

1.2.2.1健全管理流程

健全门诊医院感染预防控制管理流程,建立在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医院感染管理科、护理部、门诊部监管下的科护士长、护士长、医院感染预防控制监测员三级管理网络,制定门诊医院感染预防控制督查表单,并将检查项目流程化;制定三级管理网络人员职责与检查流程,明确责任,检查范围覆盖全门诊。

1.2.2.2预检流程

实行常规“2级预检”和传染病高发期“5级预检”流程相结合的管理,切实做到标准预检流程管理。“2级预检”管理流程包括:第1级预检为一楼大厅服务台的快速分诊和传染性疾病筛查;第2级预检为门诊各楼层科别细分和传染性疾病的两次筛查。“5级预检”管理流程包括:第1级预检为门诊大门口,患者就诊入口处,设传染病总预检处,截留和筛检主动就医的发热患者;第2级预检为一楼大厅内服务台的快速分诊和传染性疾病筛查,截留一级预检漏检患者;第3级预检为各楼层预检处,以筛查和截留疑难和疑似传染病患者;第4级预检为诊室医师,通过对接诊患者的流行病学史、问诊查体等筛检传染病患者;第5级预检为感染性疾病门诊,由专科医师确诊传染病患者,以确保患者安全。

1.2.2.3改进培训流程

加强对门诊各级各类人员医院感染知识培训,增加医院感染预防控制的培训项目、次数、人员范围,在原有基础上项目增加了手卫生、医院感染预防控制质量标准、医院感染质量反馈与讲评、医院感染预防控制新知识、新理念等,每人每年>6学时,门诊人员全覆盖。

1.2.2.4完善各项操作流程

根据国家卫生部《医院感染管理办法》、《消毒技术规范》要求,结合循证临床决策方法建立、优化各项操作流程。

1.2.2.5建立废弃物处理流程

我院建立了严格的门诊医疗废弃物处理流程,要求医疗废弃物管理做到分类放置、专人回收。在废弃物放置点,设置有不同类型废弃物放置容器,并设有明显标识;回收人员与临床医技科室严格交接;医疗废弃物实施密闭转运,按规定路线送至医疗垃圾收集点放置及处理,废弃物处理管理上实行责任追究制,避免了医疗废弃物流失,确保医疗安全。

1.2.2.6重点部门监测流程

对于门诊医院感染预防控制重点场所,根据卫生部、市卫生局的相关标准与文件精神,制定监测项目,实施目标监测与管理。

1.3评价方法

门诊质控小组每月检查1次,根据医院感染管理相关指标对门诊医院感染实施监控,质控小组由医院感染管理科、护理部、门诊相关部门人员组成。将2006年1月-2008年12月和2009年1月-2011年12月的门诊医院感染控制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数据,评价效果。

1.4统计方法

两组数据输入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处理,比较其差异性。

2结果

2.1监测指标

根据医院感染预防管理要求,门诊质控小组按计划分批抽查门诊工作人员。2006年1月-2008年12月抽查456人次,2009年1月-2011年12月抽查474人次。流程管理实施后,在医院感染知识知晓率、手卫生依从性、标准预防执行率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消毒隔离质量管理内容评分与医院感染预

防控制密切相关的部门,每月接受护理部督查,根据消毒隔离质量管理内容,做出评分。流程管理实施后在消毒隔离质量管理各方面,均取得显著成效,流程管理实施前后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废弃物管理

门诊医院感染质控小组每月检查门诊各部门医疗废弃物管理情况,作出评分。实施流程管理后,医疗废弃物在分类、放置、转运、交接方面均取得显著成效,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4门诊传染性疾病漏检率

2006-2008年门诊法定传染性疾病漏检共计8例,实施新的预检流程后,连续3年未出现漏检病例。

3讨论

3.1循证医学的方法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医院感染管理是一门正在迅速发展的学科,其中流程的建立是重要内容之一[3]。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流程管理是以患者为中心,以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为目的,以简捷、有序、安全、实用为原则,以科学、系统的方法建立门诊各部门的医院感染预防控制流程,在流程设计的过程中,将循证医学与现代流程管理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强调以临床实践中的问题为出发点,将科研成果、临床经验与患者的需求联系起来,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升华,从而提高工作质量[4]。

3.2医院感染控制流程为医院“零感染”提供可行性

医院感染不仅增加了患者的发病率、病死率,使患者住院时间延长、医疗费用增加,而且严重威胁着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极大地浪费了有限的卫生资源。因此,如何实现医院“零感染”目标,成为医院管理者面临的新课题[5,6]。但研究结果显示,“标准”不能教会医护人员用系统、科学、规范的方法去操作[7]。我们建立的医院感染控制各项流程,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医院感染控制指标的监控,获得数据,发现问题,根据现有实际情况与医院感染相关的流程进行改善,使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更加科学化、规范化,降低患者的感染率和医护人员职业感染的风险,提高了医院感染控制的整体水平[8]。流程管理实施后在消毒隔离质量管理方面,干预前与干预后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医院感染控制流程管理为医院“零感染”提供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