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高升学校范例6篇

合肥高升学校

合肥高升学校范文1

【关键词】 肥胖症;干预性研究;结果评价(卫生保健);学生

【中图分类号】 G 479 R 17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8)11-1029-02

近20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方式的改变,小学生肥胖率急剧增高[1]。肥胖对儿童健康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如何防治儿童肥胖成为一个研究热点。WHO曾在世界各国开展“以肥胖控制为切入点开展健康促进学校”项目活动,以控制儿童肥胖的过快增长。本文是WHO与中国合作的试点项目,以评价在中国开展健康促进学校活动对小学生肥胖的防治效果。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于2006年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在武汉市抽取4所从未开展“健康促进学校”活动的小学,2所为干预学校,2所为对照学校。于干预前后进行调查,2次调查资料均完整者共1 279人,其中干预组812人(男生453人,女生359人),平均年龄为(9.72±0.73)岁,性别比为1.26:1;对照组467人(男222生,女245人),平均年龄为(9.77±0.73)岁,性别比为0.91∶1。干预组的学生性别比高于对照组(χ2=8.10,P<0.01)。

1.2 方法 在干预学校开展“以肥胖控制为切入点的健康促进学校”活动,针对学生营养与肥胖问题,对学生、家长和教师积极进行营养知识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对照学校不开展相关活动。项目开展前和10个月后,对学生的身高、体重进行基线和终期测量。

1.3 判定标准 肥胖的判定采用身高标准体重法,标准采用我国1985年制定的7~22岁儿童身高标准体重表。实际体重在身高标准体重的110%~119%为超重,超过120%为肥胖,其中120%~129%为轻度肥胖,130%~149%为中度肥胖,高于150%为重度肥胖。

1.4 统计分析 调查数据经检查、核实后,全部输入计算机,建立数据库,再采用SPSS 11.5统计软件对资料进行处理和分析。

2 结果

2.1 学生肥胖检出率变化情况 基线时,干预组与对照组学生肥胖检出率为9.8%和10.4%,采用总体性别比标化后为10.0%和10.1%。终期时对照组与干预组学生肥胖检出率分别较基线增长了9.2%,10.6%,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干预组男生增长了15.5%,增长幅度高于对照组男生;干预组女生降低了5.4%,而对照组女生增长了11.9%。终期时干预组女生肥胖检出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意义(P<0.01)。见表1。

2.2 学生超重及肥胖程度构成变化 终期时2组学生的超重率与重度肥胖率均有所降低,而轻度肥胖率均有升高。中度肥胖率对照组有所升高,而干预组有所降低。但不论基线还是终期,2组学生的超重及肥胖程度构成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见表2。

2.3 动态分析 基线时,干预组学生肥胖者84人,干预期间好转12人,占总数的14.29%;对照组学生肥胖者45人,同期好转11人,占总数的24.44%。2组学生好转率经统计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06,P>0.05)。同期非肥胖学生中,对照组422人中新发肥胖16人,干预组728人中新发肥胖19人,分别占各自总数的3.79%和2.61%,对照组新发肥胖率略高于干预组。

3 讨论

我国儿童青少年肥胖率近年来持续增高,1985-2000年中国儿童肥胖检出率男性平均增长速度为16.62%,女性平均增长速度为12 .32%[1]。有的地区儿童肥胖检出率高达20%,接近发达国家儿童肥胖率水平[2-3]。此次研究发现,武汉市小学三、四年级学生肥胖检出率达到10%以上。说明小学生肥胖流行情况比较严重,单纯采用临床个案治疗已难以控制迅速增长的儿童肥胖率。儿童肥胖的主要危险因素除遗传以外,爱吃甜食、进食速度快、不吃早餐、看电视时间过久、不爱体育活动等也是重要原因[4]。因此,只有加强小学生肥胖的群体防治的干预研究,在人群中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才能从根本上预防儿童肥胖的发生,进而控制小学生肥胖率的快速增长。

小学生肥胖防治困难主要在于难以得到家长的参与以及学生没有防治肥胖的主动性[5],从而造成学生放任自己行为,难以培养健康的生活习惯。“健康促进学校”是利用学校、社会、家庭等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为保护和促进学生健康而形成有利于知晓健康知识、树立正确健康信念、培养健康生活行为习惯的学校环境[6]。这种综合的全方位群体健康干预策略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家长与教师对肥胖的认识,从而促使学生改变不良的生活行为习惯,达到预防与控制肥胖流行的目的。国外有研究表明,在学校开展肥胖控制活动,在提高学生营养知识与态度,改变学生不良的生活行为习惯,预防和降低学生发生肥胖的危险方面取得了良好效果[7-8]。国内采用健康教育、行为干预等措施对学龄儿童进行群体干预和3年观察发现,干预组儿童肥胖率从16.9%降到12.3%,而同期对照组儿童肥胖率从17.4%上升至23.2%,干预组的肥胖控制明显好于对照组儿童[8]。

此次在武汉市开展“以肥胖控制为切入点的健康促进学校”项目活动,干预组学生总体肥胖检出率并没有得到控制,同时对照组学生也在上升,原因可能是由于10个月的观察间隔时间太短。因为根据人群的认知理论,要改变学生对肥胖的认知、态度与不良行为需要一定时间,而学生行为的改变对肥胖的影响作用又存在较长的时间延迟。在项目的相关调查分析中,干预组学生在营养知识与健康行为改变方面较自身基线和对照组学生都有明显的提高,干预组学生营养知识平均得分从9.46分增长到18.68分,对照组从9.92分增长到10.74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因此,继续延长观察时间,就有可能得到预期的结果。另外,干预组肥胖检出率的增长主要是由于男生肥胖率增高所至,女生肥胖率却是有所降低;而同期对照组男、女生肥胖检出率均在升高,这说明干预活动对女生的肥胖控制效果优于男生。在非肥胖小学生中,对照组学生新发肥胖率高于干预组,干预活动在预防非肥胖儿童发生肥胖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4 参考文献

[1] 覃世龙,贾翠平,孙奕.国内外儿童伤害流行病学特征比较,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06,23(4):93-96.

[2] 肖爱华,刘学宁,黄坚.中小学生肥胖的调查与研究.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02,18(3):255-256.

[3] 沈丽琴,李昌吉,龙云芳,等.成都市2002年学龄儿童营养状况分析.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3,24(9):782.

[4] 袁萍,罗雷.儿童单纯性肥胖症发生危险因素的Meta分析.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2,6(10):161-163.

[5] MARY T, DIANNE R, NANCY E. Management of child and adolescent obesity: attitudes, barriers, skills, and training needs among health care professionals. Pediatrics, 2002,110:210-214.

[6] 潘毅.创建健康促进学校 深化学校健康教育.江苏卫生保健,2002,5(4):117-118.

[7] SAHOTA P, RUDOLF MCJ, DIXEY R, et al. Evaluation of implementation and effect of primary school based intervention to reduce risk factors for obesity. BMJ,2001, 323: 1 027-1 029.

合肥高升学校范文2

关键词:中学生;超重;肥胖现状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5-0187-02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膳食结构也随之改变。现代人缺乏合理运动,三多膳食,造成肥胖率日益上升,导致社会普遍的肥胖问题,特别是青少年儿童的肥胖问题更为严重。肥胖是体内脂肪积聚过多和分布异常的疾病,是由于遗传和环境因素所致能量摄入多于消耗造成失衡的结果,分为原发性肥胖(单纯性肥胖)和继发性肥胖,其中青少年儿童多为单纯性肥胖。近年来,全球青少年儿童肥胖发生率上升已经成为严重健康问题,有研究发现,肥胖青少年儿童有可能出现胰岛素功能损害,同时肥胖也可造成青少年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痛风、食欲亢进、关节痛、高血脂病等。为了解中山市东区中学生肥胖现状,探讨中学生超重和肥胖的情况,课题组于2012年3月对中山市东区两所初级中学的在校学生进行体检及问卷调查。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本研究在中山市东区范围内的两所初级中学进行调查,共调查在校初一级至初三级1879名学生,其中男生1001人,女生878人。年龄范围在12~17岁。

2.研究方法。本研究对中山市东区两所初级中学的在校学生进行体检,测量指标的身高、体重,计算BMI,即体重(千克)除以身高(米)的平方),根据2007年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发表的中国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筛查体重指数值分类标准筛查超重和肥胖,对超重和肥胖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36份,其中有效问卷221份,无效问卷15份,回收率是93.64%。

二、研究结果

1.中山市中学生超重和肥胖检出率。中山市东区两所初级中学,学生超重检出率为4.47%,肥胖检出率为8.99%,其中该区男生超重检出率是3.90%,肥胖检出率是10.59%。女生超重检出率是5.13%,肥胖检出率是7.18%。女生超重检出率高于男生,男生肥胖检出率高于女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中山市中学生肥胖原因。家族遗传因素的影响。中山市东区中学生超重及肥胖率多为遗传因素影响,肥胖中学生家族成员里父母都肥胖的人数占直系家族遗传因素的64%,其中爸爸肥胖的占受检比例的33%,妈妈肥胖的占受检比例的31%,旁系亲戚有肥胖症状的占受检比例48%,家族遗传因数对该区域中学生肥胖率起关键作用。家族中有肥胖史的家庭会影响后代肥胖发生率的上升。课外体育活动因素影响。中山市东区中学生的课余时间活动有36%学生选择体育活动,大部分学生都以看书复习和与他人闲聊打发课余时间,其中课余时间选择看书复习的学生有50%,选择与他人闲聊的有64%,而选择静坐休息的有38%。该区域中学生每天体育锻炼时间少,缺乏合理的锻炼时间,只有47%的学生每天锻炼时间在一小时以上,没有参见体育锻炼的学生占5%,每天体育锻炼20分钟以下的学生占7%,每天锻炼20分钟至1小时的有43%,每天体育锻炼时间少于一小时的学生过半数。中山市东区中学生每周体育锻炼次数2~3次为主,有59%的学生选择。两次以下的有17%,其本没有参加体育锻炼的有3%,三次以上的只有26%。从上数据得出,该区域中学生体育锻炼意识薄弱,缺乏合理的锻炼时间和锻炼次数少,缺乏合理的体育锻炼是导致该地区中学生发生肥胖的因素之一。

三、分析讨论

通过本次调查得出家庭遗传因素对后生肥胖的几率有明显的影响因素,过六成受检查的肥胖学生家中父母或兄弟姐妹有肥胖史。有研究表明,直系亲属肥胖是导致青少年儿童肥胖的危险因素。当父母中有一方超重时,子女肥胖发生率为40%,当父母双方超重时,子女肥胖发生率为80%,而父母体重正常或消瘦,子女的肥胖发生率只有14%,说明父母双方肥胖对子女的肥胖发生率影响显著。本研究调查发现青少年儿童课余时间活动都很少参与体育活动,大部分学生选择留在课室看书复习或与他人闲聊。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兴趣不浓,很少中学生选择参加体育活动。每天体育锻炼时间少,锻炼次数极其缺乏。提高学生的体育锻炼兴趣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只有让学生喜欢上体育活动,他们就会自觉地增加体育锻炼的时间和次数,学校应提供相关平台增加学生接触体育和学习体育。比如第二课堂活动,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体育活动进行学习或参与,让其融入体育享受体育,学习压力得到缓解的同时可以锻炼身体。

本研究共调查1879人,包括男生1001人,女生878。超重检出率及肥胖检出率分别为4.47%和8.99%,男生超重和肥胖率为3.90%和10.59%,女生超重和肥胖率为5.13%和7.18%,BMI指标总体随年龄增长呈上升趋势,男生BMI值均高于女生。该地区中学生体育锻炼时间少,次数少,兴趣不浓厚,应及早研究对策,提高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和增加锻炼时间。仍需密切留意肥胖学生的心理变化,提早对因肥胖导致缺乏自信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树立其正确人生观。

参考文献:

[1]李秀才.肥胖症的食疗与药膳[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3.

[2]姚丽.北京市崇文区中学生肥胖现状调查[J].北京.中国健康教育,2008,24(10):805-806.

[3]袁萍.儿童单纯性肥胖症发生危险因素的Meta分析[J].中国儿童健康杂志,2002,10(3):89-91.

[4]从树杰.实施心理干预,预防儿童肥胖[J].中国中医药咨讯,2011,3(10):364.

[5]刘玉梅,武光林.大学新生单纯性肥胖与父母肥胖史及其影响因素的关系[J].天津医药,2009,37(8):642-644.

[6]谢亚平,黄校丽.肥胖中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1(4):167-168.

[7]叶伟国.深州市某小学学生营养状况和肥胖情况调查与分析[J].齐齐哈尔医学报,2005,26(1):59-60.

[8]陈晓莉.上海、香港两地3a儿童肥胖率及体格发育指标的比较[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1998,13(4):10-12.

[9]何伦发,郭艳.2008年中山市7~18岁中小学生BMI指标分析[J].华南预防医学,2009,35(4):73-74.

[10]李海军.中国国民体质调查中超重肥胖率变化趋势研究[J].中国中医药咨讯,2011,3(6):22.

[11]张颖.陕西省城市居民膳食结构及肥胖率调查[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08,15(5):471-472.

合肥高升学校范文3

【关键词】 营养;血压;学生保健服务

【中图分类号】 R 153.2 R 17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7)02-0151-02

【作者简介】 王俊丽(1975- ),女,河北元氏人,大学本科,医师,主要从事学校卫生工作。

【作者单位】 北京市西城区中小学卫生保健所,100037。

原发性高血压现已成为严重影响人类健康的慢性病之一。近年来,许多研究资料表明,原发性高血压始于儿童青少年时期[1-3]。虽然儿童青少年高血压的患病率较低,但青少年高血压的监测和危险因素的评估,可以预防成年期心血管疾病及其不良结局的发生[4]。笔者利用2002-2005年北京市西城区初高中入学新生体检资料,对青少年的现时营养状况与血压水平进行了分析,以便为及早预防青少年营养过剩的发生发展和进一步做好心血管疾病的早期预防提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北京市西城区2002-2005年全体初、高中入学新生。

1.2 方法

1.2.1 体检方法 所有学生于每年8-9月份统一到西城区中小学卫生保健所进行入学体检,体重称、身高计、血压计每年均到计量部门进行监测校准,于体检前对参加体检的专业人员进行培训。体检过程中每100名学生抽取1名学生复测,进行质量控制。

1.2.2 超重、肥胖的判定 参照《中国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BMI筛查分类标准》[5]。

1.2.3 血压偏高的判定 以“北京市学生成人期疾病早期干预方案技术规范”为依据,采用“1985年北京市儿童青少年血压调查值判定的年龄血压参照值”为儿童血压的参考标准,收缩压或舒张压大于或等于第90百分位数值判定为血压偏高[6]。

1.3 统计分析 用SPSS 11.5统计软件,采用方差分析、χ2检验、直线回归分析等方法进行资料分析。

2 结果

2.1 新生营养状况 学生超重、肥胖检出情况见表1。2002-2005年超重肥胖率初一男生逐年上升;高一男生与初一女生2004年与2003年比较略有下降,但4 a相比总体呈上升趋势;高一女生2003年超重肥胖率达到最高,以后逐年下降。4 a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初一男生、初一女生、高一男生、高一女生χ2值分别为24.021,25.944,139.22,70.166,P值均<0.05)。

2.2 新生血压偏高检出情况 由表2可见,男生血压偏高检出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初一女生血压偏高检出率2002年较低,2004年比2003年略有下降,2005年又上升,总的趋势是上升;高一女生2003年较2002年血压偏高检出率上升,以后逐年下降。4 a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初一男生、初一女生、高一男生、高一女生χ2值分别为330.21,153.83,638.11,232.69,P值均<0.05)。

2.3 不同营养状况学生血压水平比较 将2002-2005年男、女生收缩压和舒张压与BMI进行直线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收缩压和舒张压均随BMI的增高而增高(P<0.05)。体重正常、超重、肥胖3组学生血压水平见表3。经方差分析,各年度男女生肥胖组收缩压和舒张压高于超重组,超重组高于体重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4 不同营养状况学生血压偏高检出情况 血压偏高检出率肥胖组>超重组>体重正常组(P<0.01)。见表3。

3 讨论

随着膳食结构的改善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我国青少年肥胖率近年来明显升高[7-10]。调查结果显示:北京市西城区2002-2005年中学入学新生超重、肥胖检出率除高一女生出现下降趋势外,其他学生总体呈上升趋势。笔者认为,可能是由于女生逐渐意识到形体美的重要性从而开始减肥,因此高一女生肥胖率出现下降趋势,而其他学生对肥胖这一严重问题重视不够,加上近年来国民经济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但国民对营养知识的了解还没有及时跟上,膳食结构不合理,学生课业负担加重,室外锻炼活动减少,导致超重、肥胖率出现上升趋势。

结果还显示,2002-2005年血压偏高检出率除高一女生出现下降趋势外,其他学生的血压偏高检出率总的变化趋势仍是上升,说明北京市青少年血压偏高流行形势非常严峻。有资料证实,血压超过其年龄第90百分位的儿童青少年发展成为成人期高血压的可能性比在第50百分位的儿童高75%[11]。血压的轨迹现象造成成年期高血压病的发生,因此加强对儿童青少年时期的血压检测势在必行。

中学入学新生的血压水平、血压偏高检出率均随BMI增高而增高,即肥胖组>超重组>体重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儿童青少年时期超重与肥胖同血压的关系密切,超重肥胖是血压偏高或高血压的危险因素,与国内外研究相一致[12-15]。有资料表明,生活方式的调整(如减肥、减少食盐和高钾的摄入、增加体育活动等)在儿童高血压的初级预防中起着重要作用[16];减重后的高血压儿童血压明显降低[17]。提示预防儿童肥胖、肥胖儿童减肥,对预防及改善血压偏高状况有重要作用[13]。

4 参考文献

[1] STAESSEN J,AMERY A,BEMARD A,et al. Blood pressure,the prevalence ofcardiovascular disease.Am J Epidemiot,1991,134(3):257-261.

[2] VOORS AW,HARSHA DW,WEBBER LS,et al. Relation ofblood pressure to stature in healthy young adults. Am J Epidemiot,1982,115:883-888.

[3] 卢义侠. 小儿高血压(综述).中国医学儿科分册,1977,4(2):64-65.

[4] LAWRENCE SN. Adolescent health care.4 ed. Philadelphia:Lippincott Williams & Wilkins, 2002:304.

[5] 季成叶.中国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BMI筛查分类标准.中国学校卫生,2004,25(1):125-128.

[6] ADROGUE HE,SINAIKO AR.Prevalence of hypertension in junior high school-aged children:Effect of new recommendations in the 1996 Updated Task Force Report. Am J Hypertens, 2001,14(5 Pt 1):412-414.

[7] 邓邦昌,俞朱东.福州市问清县中学生5年营养状况比较分析. 中国学校卫生,2000,21(5):362.

[8] 李幼莉,梁文辉.新乡市中小学生1991-2000年营养状况. 中国学校卫生,2003,24(1):48-49.

[9] 星一,季成叶.北京市中小学生1985-2000年超重和肥胖流行趋势分析. 中国学校卫生,2005,26(7):529-531.

[10]季成叶,孙军玲.中国学生超重、肥胖流行现状与15年流行趋势.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2004,36(3):194-198.

[11]胡亚美,汇载芳.主编.诸福棠实用儿科学.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562.

[12]毕振旺,王丽红.山东省中小学生高血压现状研究.中国学校卫生,2003,24(3):212-213.

[13]谭凤珠,董少霞,贾建起,等. 超重和肥胖对儿童血压、血糖及血脂的影响. 中国学校卫生,2004,25(2):153.

[14]余毅震,胡虞志. 湖北省中小学生血压水平及血压偏高率分析. 中国学校卫生,2003,24(3):208.

[15]都莉斐,桂永浩,王艺,等. 儿童高血压的临床研究进展. 国外医学儿科分册, 2003, 30(1) :38-40.

[16]UCHIYAMA M.Hypertension in children an adolescents. Nippon Rinsho,2001,59:927-931.

合肥高升学校范文4

学生的营养状况历来是全社会关注的话题。评价营养是衡量学生生长发育和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了解滨城区中小学生营养状况,探索其中的原因,更好地提出合理的措施。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 2006年-2012年滨城区就读的中小学生。

1.2 资料来源 学生营养评价数据来源于2006年一2012年滨州市滨城区学校卫生管理资料、山东省学生健康体检情况年报表。

1.3方法 身高、体重严格按《学校卫生情况年报技术规范》进行,营养评价标准按照1995年卫生部制定的《中国学生7-22岁身高标准体重值》和《全国7-22岁城乡(汉族)(男女)身高、体重百分位数表》:对7年间学生的营养状况进行评价。

1.4 数据处理 对不同年级学生的营养状况进行x2检验,作SAS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全区中小学生营养状况 2006年-2012年间共体检学生51421人,其中初中生营养不良2146人,占22.47%,小学生营养不良5631人,占13.45%,经统计学处理x2=461.5,P

2.2 不同年级营养状态 不同年级学生营养不良率(x2=549.4,P

3 讨论

通过对滨城区中小学生2006-2012年间营养状况分析发现,全区中小学生营养不良率平均为15.1%,肥胖率平均为6.9%,营养不良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32.6%),肥胖率低于全国部分大城市水平(15%)。说明学生的营养状况与经济文化生活水平有直接的关系。不同年份学生营养不良率、肥胖率有差别。男女学生之间营养不良率与肥胖率比较:男生营养不良率低于女生,男生肥胖率高于女生。说明女生在进入青春期发育,追求形态美、追求身材苗条、节食减肥、挑食、素食,造成营养素摄入不足或不平衡;女生又因月经失血,也容易引起营养不良。小学生的营养率低于初中生;而肥胖率高于初中生,且随着小学阶段过渡到初中阶段学生营养不良率呈上升趋势,而随着小学阶段过渡到初中阶段学生肥胖主呈上升后下降趋势。说明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发育阶段,身体增长迅速,而又面临升学压力,造成营养不良率的增加。

4 防治措施

4.1 加强学生营养不良及肥胖的防治工作,各级部门、学校必须引起重视,加强与卫生部门配合工作,积极开展学生健康检查、健康教育、常见病防治工作。

合肥高升学校范文5

关键词: 《土壤肥料学》 专升本 职高班 农科专业 教学改革

《土壤肥料学》是高等农林院校种植类非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基础必修课程,教学内容整合了土壤学、植物营养学和肥料学三门课程的主干知识,包括土壤物质组成、土壤基本性质、植物营养与施肥基本原理、植物氮磷钾营养、化学肥料性质与合理施用和有机肥料种类及施用等,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操作性较强的课程。长江大学作为湖北省属综合性大学,除招收参加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的考生(普高班)外,还招收湖北省中职类考生,即各地、市职业技术学校的“专升本”学生(职高班)。因此,我校农学院开设的《土壤肥料学》不仅针对植物保护、农学、园艺、园林和茶学专业的普高生,还涉及“专升本”学生。根据学校制订的人才培养计划方案,普高班《土壤肥料学》课程总学时为48学时,其中理论授课38学时、实验课10学时,通过课程教与学,使学生掌握土壤性质的测定原理和方法,明确土壤、植物营养与肥料三者之间的联系,并进行科学施肥指导。然而,在实际教学环节,我们发现职高班学生在学习基础、信息接收和实验操作等方面的综合能力与普高班学生还存在一定差距[1-2]。因此,有必要区别普高班,针对职高班学生的学习特点,从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三方面进行教学改革[3],以提高“专升本”学生的学习兴趣、弥补知识短板,顺利完成课程学习。

一、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目前,农学类“专升本”学生的培养计划基本沿用普通高等学生的课程设置,并未针对“专升本”学生的学习基础进行合理调整。由于地域差异和学校特点,各地职业类中专学校对基础学科如数学、物理、化学和英语(与高中学习的同等课程内容)涉及较少。2015-2016学年我们对授课班级植物保护和园艺两个专业的调查发现,80%以上的职业类学校没有开设与农科密切联系的英语、化学课程,很多学生对常见元素的中英文已经没有印象,涉及的一些基本化学式如NH■■、PO■■、HPO■■、CO■+H■O=HCO■■+H■不能给出正确的描述。由于《土壤肥料学》课程在本科二年级开设并针对非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学生,授课老师对他们公共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缺乏了解。因此,职高班部分学生以听不懂为理由,产生抗拒心理,导致学习兴趣下降,增加考核不通过的风险,给课程教学和实践顺利完成带来一定干扰。针对调查情况,我们制订2016-2017学年茶学、农学和园林三个专业的课程改革方案并报教务处备案,以进行针对性的小班化教学。

二、课程改革优化实践

针对上述职高班教学方面暴露的突出问题,课程组本着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兴趣和注重“专升本”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对《土壤肥料学》课程做了以下三方面的改革优化。

(一)优化课程内容

普高班学生的理论课程内容为绪论、土壤矿物质、土壤有机质、土壤水、土壤空气与热量、土壤酸碱性、植物营养与施肥、氮素营养与氮肥、磷素营养与磷肥、钾素营养与钾肥、有机肥,共11个章节。针对职高班学生特点,将理论学时从38学时减少到28学时,删减并浓缩上述章节中理论性强的内容,同时增加实用性和应用性更强的新型肥料基本知识、缓控释肥、果茶树施肥研究进展三个章节内容,以拓宽职高班学生知识面。在实验课安排上,从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土壤学实验中抽取有代表性的7个测定项目整合为5个,实验学时也从10个增加到20个,保证48个总学时不变,具体包括土壤样品制备与含水量测定、土壤有机质测定、土壤酸碱性测定与肥料鉴定、土壤速效钾测定和植物硝态氮含量测定,每个实验4个学时,保证每位学生都有充裕的时间进行单独操作和练习。

(二)优化教学方法

传统的理论教学,由于上课班级多,故以教师讲授为主,师生互动难以保证。职高班学生本来就对专业理论学习产生畏难情绪,因此,我们采取的是小班教学,将职高班与普高班学生分开单独上课,注重师生互动,以求在教学中灵活多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教师会自己完成前三章内容的授课,并在授课过程中增加视频资源、设置提问和回顾环节,起到示范作用。然后,根据学生名册进行合理分组(2-3人/组),每组负责一个章节的内容(2个学时),采用参与式教学方式,让学生自己来给自己讲课[4]。为了防止出现一个小组中只有一人干活,其他人“坐享其成”的事件发生,每次上课前5分钟,我们会现场随机抽取一名组员进行讲课,保证每位组员在课下都能认真备课。学生在讲课过程中也会模仿教师进行提问并根据自己的理解阐述相关概念。当然,由于知识储备原因,他们也会有不明白或者不懂的知识点,这就需要教师及时记录备案。从整个教学经历来看,学生会在1~1.5个学时内完成讲解任务,剩下0.5~1个学时则需要教师进行难点和重点阐述,并针对学生讲课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解释、完成对学生讲课的评估,为今后理论教学继续优化提供参考依据。其次,在实验课环节,会将实验方案电子版提前发给学生进行预习,正式开始时,随机点一名学生讲解原理,教师补充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因为是小班授课,所以可以做到每名学生都能单独完成相应实验,避免偷懒、少做、不做实验的现象发生。

(三)优化考核方式

对于专业必修课,通常采用平时成绩占比20%、期末考试成绩占80%的考核模式,但随着本科生教学形式的多样化。教师也会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增加平时成绩的权重,以激励学生注意平时学习和知识积累[5]。为此,根据课程内容,我们将考核方式调整为课堂试讲:实验报告:期末考试=10%:30%:60%,即平时成绩包括学生讲课和实验报告两部分。学生讲课成绩评定依据当日讲课学生的表达统一打分(每组一个分数),这样可以增加不积极准备讲课学生的机会成本。实验报告成绩会根据学生实验课表现、态度和报告写作综合打分。期末考试为试卷考试,题型包括名词解释、填空题、简答题、计算题和论述题,采用百分制,其中基础题占60分、提高题占25分、难度题占15分,这样安排不仅能评估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而且能锻炼学生运用相关理论知识解决实际发生的现实问题。

三、课程改革优化效果

课程结束后的学生问卷调查表明,课堂教学改革取得了明显效果。90%的学生反映他们认真准备了讲课内容,尤其是被随机抽到讲课的学生,通过自己查阅和教师点评,收获颇多。但是,也有三名学生并未认真准备,只讲了五分钟就自动要求换组员。同样,在实验课上,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做的模式,真正把学生作为主体,化被动为主动。例如从pH计校正、有机质含量公式计算到速效钾含量工作曲线的线性拟合,学生都是自己摸索,教师最后进行补充和纠错。另外,不同于中小学的选拔考试,本科生参加结业考试,虽然都能够通过,但有做错的题,这些是他们没有吃透的知识点,不进行及时点拨,错误的概念和不懂的知识得不到改正,可能会影响学生更深层次的专业学习,这需要我们建立有效的反馈和应答机制。

参考文献:

[1]刘放.高职高专与本科教育衔接的探索研究[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2014,15(1):263-264.

[2]孙江.我国专升本问题研究综述[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9:25-28.

[3]刘苏.面向“专升本”的《普通昆虫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6,33(9):42-44.

[4]周红,王月云,龚爱萍.参与式教学法在护理专升本护理学基础教学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07,13(9):85-86.

合肥高升学校范文6

【肥胖;肝脏脂肪沉积;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肝脏在人体的各种代谢中起着重要功能,是储存脂肪的主要部位之一。通过肝脏的B超检查能清楚地观察到脂肪在肝脏的聚积情况。代谢综合征等成人期疾病有明显的肝脏脂肪变性和肝酶变化,而这些疾病在儿童青少年时期主要表现为肥胖,本探究着眼肥胖学生的肝脏脂肪沉积、ALT特征,为早期干预提供依据。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1.1.1肝脏B超检查本区3中3小监测点学校,在随机抽样的基础上,按知情同意的原则,确定121例肥胖学生,在正常学生中,用随机抽样的方式,确定对照组学生30例。

1.1.2肝功能检查本区3中3小监测点学校,在随机抽样的基础上,按知情同意的原则,确定88例肥胖学生,在正常学生中,按相同年龄、性别,1摘要:1配对,确定对照组学生88例。

1.2方法

1.2.1肝脏B超检查121例肥胖组和30例对照组学生开展肝脏B超检查。

1.2.2ALT检测88例肥胖组和88例对照组学生开展ALT检测。

1.2.3脂肪肝B超诊断标准[1]排除酒精性、遗传性、化学性或感染性病因,如血色病、药物性肝炎或乙型、丙型肝炎等。

1.2.4ALT测定禁食12h后,于次晨空腹取静脉血4ml,血样静置室温凝固,离心后分离血清,使用日立-717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ALT。ALT正常值范围[2],10~40IU/L(速率法,37℃);异常[2,3]>40IU/L。

1.2.5统计学方法两组率资料,使用χ2检验;当1<T<5,n>40时,用χ2的校正公式检验;当T<1或n<40,则用确切概率计算。配对的计数资料,使用配对χ2检验,当b+c≤40时,用配对χ2的校正公式检验。配对的计量资料,使用配对t检验。两个样本均数的比较,方差齐时,用t检验,方差不齐时,用t’检验。数据分析使用SPSS10.0。

2结果

2.1基本情况(1)进行肝脏B超检查的学生摘要:肥胖组的平均身高、体重、BMI分别为166.72±10.42、75.59±12.41、27.02±2.64;对照组分别为156.35±18.36、46.75±15.12、18.46±2.50。(2)进行ALT检查的学生摘要:肥胖组的平均身高、体重、BMI分别为159.10±13.27、75.78±19.60、29.51±4.99;对照组分别为155.14±16.83、45.42±14.21、18.27±2.39。

2.2肝脏脂肪沉积的情况

2.2.1肥胖组和对照组学生肝脏脂肪沉积情况121名肥胖学生,进行肝脏B超检查,发现有脂肪沉积的占37.19%(45/121),对照组无(0/30),两组比较χ2值为15.89,P<0.05,差异有显著性,认为肥胖组学生中存在肝脏脂肪沉积。肝脏脂肪沉积表现为摘要:脂肪细胞浸润占19.83%(24/121),轻度脂肪肝占9.92%(12/121),脂肪肝占7.44%(9/121)。

2.2.2按身高标准体重,肥胖组学生进行分组比较将121名肥胖学生分成超过标准体重20%~30%和超过30%两组,统计两组学生肝脏的脂肪沉积率分别为26.37%(24/91)和70.00%(21/30)。两组比较的χ2值为18.38,P<0.01,两组的肝脏脂肪沉积率差异有显著性,认为肝脏脂肪沉积率在体重不同的肥胖学生中是不同的。

2.2.3性别和年龄的比较男性、女性肥胖学生中存在肝脏脂肪沉积的分别占41.46%(34/82)、28.21%(11/39)。两组比较的χ2值为1.45,P>0.05,两组的脂肪沉积率差异无显著性,认为在肥胖学生中,肝脏脂肪沉积无性别差异。

7~15岁组和16~17岁组的肝脏脂肪沉积率分别为28.57%(10/35)、40.23%(35/87)。两组比较的χ2值为1.57,P>0.05,两组的脂肪沉积率差异无显著性,认为在肥胖学生中,肝脏的脂肪沉积率无年龄的差异。

2.3ALT

2.3.1肥胖组和正常对照组学生异常率的比较ALT>40IU/L的异常者在肥胖组占26.14%(23/88),对照组占1.14%(1/88),经校正的配对χ2值为18.375,P<0.01,差异有显著性。ALT>60IU/L的异常者肥胖组占2.27%(2/88),对照组无,经校正配对χ2值为0.500,P>0.05,差异无显著性。

2.3.2ALT均数的比较见表1,在肥胖学生中ALT的均数高于对照组学生15.362IU/L。经统计学检验差异有显著性。

表188对学生ALT均数的比较

2.3.3体重和肥胖组学生ALT异常率(>40IU/L)比较依据身高标准体重,按体重,将88例肥胖学生肥胖分成超过标准体重20%~30%和超过30%两组。两组学生ALT异常率分别为0(0/22)和34.85%(23/66),两组比较的χ2值为10.38,P<0.05,差异有显著性,认为体重不同的肥胖学生中,ALT异常率差异有显著性。

3讨论

3.1肝脏脂肪沉积肥胖学生,食入含有过多脂肪、碳水化合物的食物,脂代谢加强、糖代谢加强、腹内脂肪堆积、细胞因子(如瘦素、反抗素)分泌异常等引起胰岛素反抗(IR)。肥胖学生已经存在IR[4],胰岛素相对不足,使肝糖原合成减少,葡萄糖利用减少,而对糖异生抑制减弱,肝糖生成增多,血糖随之增高,加重肝脏的负担,日积月累使肝脏对脂肪生成的利用能力下降。同时,在体内中性脂肪增多的情况下,肝脏内的中性脂肪亦会不断增多。88例肥胖中小学生存在肝脏沉积的占37.19%,肝脏脂肪沉积以轻度脂肪变性为主。在肥胖中小学生中脂肪沉积率未表现出随年龄、性别变化而变化,但是随着体重的增加,肝脏脂肪沉积率明显上升,在体重超过标准体重20%~30%的学生中占26.37%(24/91),当体重超过30%时可以高达70.00%。

肥胖学生中存在胰岛素反抗和肝脏脂肪沉积,而脂肪肝和胰岛素反抗密切相关。Marchesini等[5]用稳态模式和高胰岛素正常葡萄糖钳夹试验探究显示,胰岛素反抗是脂肪肝形成独立的危险因素。Kumar等[6]用四环素诱导的美洲白马鼠脂肪肝动脉模型,结果发现脂肪肝组空腹和2h血糖、胰岛素水平明显升高,同时他们发现脂肪肝组胰腺静脉胰岛素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而胰岛素的降解和排泄两组差异无显著性。

流行病学调查显示,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和肥胖、糖耐量异常和糖尿病、血脂异常、高血压、高胰岛素血症和胰岛素反抗(IR)以及高瘦素血症等密切相关,这些因素可单独或联合存在,其中肥胖和NAFLD关系最为密切,肥胖者NAFLD患病率较普通人群高4.6倍。

3.2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血清ALT主要存在于肝脏、心脏和骨骼肌中,是用来评价肝功能的主要指标。在肥胖学生中,观察到肝脏的脂肪沉积,已经出现肝细胞或某些细胞的损伤或坏死,ALT超出正常范围,但依据ALT的变化,仍不能诊断脂肪肝。随着体脂的增加,对肝脏的损害越严重,ALT异常的检出率明显上升,在体重超过标准体重20%~30%的学生中检出率为0,在体重超过标准体重30%时可以达到34.85%。同时,可以看到ALT的上升迟于肝脏脂肪沉积率的上升。血清转氨酶若表现为慢性增高,提示肝损害的发生并可能进展至肝纤维化、肝硬化和肝衰竭。

国外资料显示[7],用磁共振波谱定量检测肝脏脂肪成分在21例脂肪成分增高者中,7例≥18%,ALT在正常范围内;13例>18%,12例出现ALT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