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教学情境范例6篇

创设教学情境

创设教学情境范文1

>> 数学教学情境创设 数学教学中创设情境 数学教学中教学情境的创设 数学情境的创设 数学教学的情境创设 数学情境的创设教学 数学教学中的情境创设 浅谈数学教学中的情境创设 浅析数学教学中的情境创设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情境创设 数学教学中思维情境的创设 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 谈数学教学中的情境创设 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情境创设 数学教学中创设情境的思考 数学教学中的创设情境 数学教学中的情境创设探究 数学教学中的情境创设研究 谈谈数学教学中的情境创设 初中数学中的创设情境教学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政治 > 数学教学中的“情境创设” 数学教学中的“情境创设”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未知 如您是作者,请告知我们")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学生视野的开阔,传统的教学方法已无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满足学生的需求,因而需要教师们探究新的教学方法。根据新课改的要求,采用情境创设的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增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每节课都能有所得,一直是教师们的奋斗目标,寻求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教学方法,是重中之重。 关键词:情境创设 动态 试验 类比 问题

新课程改革下,教师的角色有所改变,教师在发挥组织和引导作用的同时,又是学生的合作者和朋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发展为主,以引导学习和自主学习为主,走近学生,关注学生,关注过程,以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讲,学生听”,这种模式像一根无形的绳索束缚着教师和学生,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扼杀了学生的好奇心和创新思维。诺贝尔奖得主巴里・夏普莱斯说过:“学习需要的品质中,最重要的是好奇心”;“没有好奇心就没有研究的激情本源。”在数学学习中,如果学生失去了好奇心,就等于失去了探索的欲望,没有了欲望也就没有了动力,也就阻碍了学生的学习,这样恶性循环下去,学生对学习就会产生厌烦心理,尤其是数学这门学科,学生认为它枯燥乏味,没有外语课的幽默风趣,没有语文课的诗词优美,没有历史课的纵横古今。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一种方法或者模式去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促使其产生学习数学的动力――情境创设。

一、创设情境―与实际生活相关联

数学来源于生活同时应用于生活。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经常将知识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联系起来,引出所学习的内容,带着问题研究问题,这样我们学习的目的性更强,侧重点也清晰,有助于我们理解知识,应用所学内容解决实际问题,同时也符合我们的认知规律。在学习圆锥曲线―椭圆的标准方程这节课中,为了让同学们对椭圆有一个直观的认识,我们首先会举出一些生活中的例子,例如宇宙中天体的运行轨迹,生活中一些饰品的形状,眼镜片的形状,铁饼的侧面,潜艇外形,导弹或火箭的头部等,通过这些实际例子让同学们对椭圆从形的角度有一个直观的感知,为本节课打下基础。

二、创设情境―动态情境

在探究椭圆定义这一环节中我们应用几何画板动态演示椭圆的形成过程。

通过运动点观察形成的轨迹,同时还要注意的数值的变化。我们发现在运动过程中与的长度发生变化,但是二者的和是不变的。通过观察,学生能够轻松的总结出椭圆的定义。这一情境的创设加深学生对椭圆上的点满足的条件的印象,不但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有助于学生解决与椭圆定义相关的练习题。

三、创设情境―动手试验

教材在探究部分给出试验,通过动手做试验体验椭圆上的点满足的条件,同时结合全班同学的试验结果能够总结出其他情形。这样同学们对椭圆的认识能够更加深刻,有助于同学们理解知识,掌握椭圆的形状与定义。在讲双曲线的标准方程这一节中,我们也用了同样的方法,通过这一方法能让我们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隐藏在我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之中,只要我们有一双有发现美的眼睛,就会发现数学的美。

四、创设情境-类比情境

在学习完椭圆的相关知识后,我们在研究双曲线的性质是采用的就是类比的方法。类比推理,是我们解决问题经常采用的方法。对于标准方程这一节知识的讨论,我们都是从试验总结出定义,进而探究标准方程,从图形角度到数的角度的转化过程,体现了数学中数形结合的思想。

五、创设情境-问题情境

在学习等差数列时,课前准备工作做我们是这样做的,首先从一些特殊的数列入手,(1)生活中经常这样数数,从0开始,每隔5数一次,学生自行写出得到的数列;(2)银行储蓄:按活期存入10000元钱,年利率是0.72%那么按照单利,写出5年内各年末的本利和对应的数列。给出这样两个问题,学生在计算的过程中,会发现数列中项与项之间的关系,发现数列的特点,从而理解等差数列的特点,不但培养了学生的运算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推理,归纳能力。

在情境创设的过程中应注意这样几点:

1.趣味性。

2.要有吸引力。

3.根据不同的知识选取不同的情境创设方法。

4.目的性要明确。

5.合作性。同学之间合作完成,培养学生们的团队协作能力,组织能力。

数学是一种工具,逻辑性与严谨性强,能训练人们的思维能力,让人们的思维更加敏锐,数学是所有科学研究的基础,数学给予人们的不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将使人终身受益。情境创设既有利于学生理解知识,同时也让我们的教学过程充满趣味性,改变了人们对数学的态度――枯燥乏味,让数学课堂多姿多彩。

参考文献:

[1]刘影 程晓亮《数学教学论》 北京大学出版社

创设教学情境范文2

一 设置化学情境

化学情境教学可这样理解:在教学环境制约下,以模仿化学家思维活动过程,挖掘化学认识动机、内在联系以及知识的产生和发展的情节为主体的教学手段。

第一,创设的情境要符合学生的认知。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接触到的知识较局限,因此,教师创设的情境应与学生的生活背景、知识背景密切相关,同时又是学生感兴趣的素材,这样才能促进学生在自然和谐的学习情境中主动参与,积极实践、探索,体会化学知识产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化学的价值。在化学教学中,特别强调从生活中的化学汲取知识,教材内容设计更多的结合生产、生活的知识,就是体现这一理念的很好证明。教师在传授知识时,有利于学生既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又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第二,创设的情境要引发学生的思考。学习情境的创设不但要联系学生实际、激发学习兴趣,还要能体现有效激发学生的化学思考,引导学生将思维聚集于情境内所隐含的化学知识上。如教师在讲授盐类水解时,都会提出这个问题:纯碱为什么称为碱,它到底有没有碱性?下面的问题就顺理成章,用pH试纸检验一下,就可以得到结论;为什么会有碱性,引发了学生进一步探索Na2CO3在溶液中存在的形式,从而得到盐类水解的实质。一个简单的情境,就抓住了学生的思维,从而有效地激发了学生思考,促使学生进一步积极探索新问题。

第三,创设的情境要结合学习目标。学习情境是服务于内容主题和学习目标的。教师选择的学习情境素材应有具体的学习目标,能在学习活动与学习内容之间搭建平台,同时本身又融入活动和内容之中,成为学生与新知识之间的桥梁。教学情境的创设是为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教师更好的传授知识服务的。在一堂课中,情境的创设并不是多多益善,而应保持一个度,如果为创设情境而冲淡了教学目标,是得不偿失的。情境的创设是为新知识的引入和疑难问题的解决服务的,并不是每一个知识点都去创设情境,这样既保持动态生成性,又保持静态稳定性。

二 提出化学问题

创造性思维培养的理论是:问题教学是创造性教学的开始,传统教学模式重视知识传授、轻视学生的问题意识,导致学生很少提问题,抹杀了学生的个性和特长的发展。因此,问题意识的培养是学生创造能力培养的核心。

第一,运用故事或新闻知识,创设问题情境。许多化学知识都联系着有趣的故事,教学中若能加以运用,就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产生问题意识。如在“氯气的性质”教学中,我讲述了这样一则故事: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一次德军与英法联军对战,德军向英法联军施放了一种黄绿色的气体,造成许多士兵窒息而死,数千名士兵双目失明。这是什么原因呢?可以怎样预防呢?问题自然就产生了,学生讨论很激烈,并提出了很多解决办法,我因势利导,告诉学生学完本节内容问题就可以得到解决,学生兴趣盎然。

第二,运用化学实验,创设问题情境。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实验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问题教学情境,教师若能利用好教材中的实验,必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如在《钠的化合物》一节教学中,首先演示了过氧化钠分别与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实验。我用脱脂棉把过氧化钠分别包起来,然后向一包脱脂棉滴水,请一位学生用长玻璃管向另一包脱脂棉中吹气,结果两包脱脂棉都燃烧起来了。此时提出问题:大家都知道二氧化碳和水都能用来灭火,为什么在这两个实验中却能点火呢?这样,学生的兴趣被调动起来了,产生了强烈的学习欲,希望能尽快地了解真相。

三 解决化学问题

让学生学会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需让学生反复经历多次的“自主解决”过程,这就需要教师把化学思想方法的培养作为长期任务,在课堂教学中加强这方面的培养。

第一,给学生以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进行深入思考。对某一现象好奇固然可嘉,但对其中关键的部分能提出自己的见解和问题,还需要深入思考。杨振宁在比较中美学生时提到:中国的学生学得多,思考得少;美国的学生学得少,思考得多。另外,学生的问题五花八门,完全有可能偏离教师的预想,有时看起来甚至很幼稚,教师也很容易等不及,代替学生思考,无形中就扼杀了学生的“问题意识”。所以教师一定要彻底摒弃急功近利的“分数观”,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进行深入思考。

第二,充分尊重学生,努力创设民主宽松的氛围。教师要千方百计地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环境,在民主平等的交流中,学生才能活跃思维,大胆质疑,敢于申辩,获得灵感,才能发现问题,提出具有创新性的见解。只有当学生的问题一直被教师关注,并得到妥善解决,学生发问的潜力才会被驱动,问题才会迸发出来。

创设教学情境范文3

一、联系生活,创设情境

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绝大多数可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找准每一节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切入点”可让学生产生一种熟悉感、亲切感。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如:教学11-20各数的认识时,我创设了这样的生活情境:“你帮爸爸、妈妈买过东西吗?想买一本标价是11元的书,你准备怎样付钱?想怎样简便地把钱付清又不用营业员找钱,你有好办法吗?然后请代表说说看。”这样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将日常买东西付款的方法再现,让他们议一议,说一说初步建立十进制的体会1个十和1个一合起来是11。这样联系学生生活实例进行教学就会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进而喜欢数学。

二、加强直观,创设情境

有位名人曾经说过:“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精心设计知识的呈现形式,营造良好的研究氛围,让学生置身于一种探索问题的情境中,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和实践能力,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

例如,教学“圆的周长”时,当学生弄清周长的含义后,我首先出示了一个用铁丝围成的圆,让学生自己动脑求出圆的周长,学生发现只有把铁丝剪断、拉直就可以测量圆的周长,即“化曲为直”的计算方法;接着我又让学生计算手中硬纸片圆的周长,他们有的沿圆的一周贴上透明胶带,有的用绕线的方法,还有的把圆滚动一周又可以测出圆的周长;然后指着黑板上画的圆,问:“你们能求出它的周长吗?”“有”,我启发说:“早在一千多年前我国数学家祖冲之就发现了,我相信同学们经过研究后一定也会成为当代的祖冲之。”同学们研究的兴趣一下子被激活了,纷纷投入到探索研究之中。

三、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

创设教学情境范文4

例如教学“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时作如下设计:

一、复习旧知识创设情境。

复习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教师: 请同学们回忆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些图形的面积?

展示课件1:出示以下三个图形(单位:厘米)(图略)列式计算:5×5=25(平方厘米);5×10=50(平方厘米);10×5=50(平方厘米)。

二、通过设“疑”,学生试验创设情境。

教师:如果我们在每个图形中各画一条线段,使每个图形分割成大小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可以怎样画?(发给学生如图的两张纸片)学生实验操作(教师引导学生看一看、想一想、折一折、裁一裁、比一比、拼一拼、议一议)。

三、通过课件演示实验创设情境(略)。

四、寻求新知识之间的联系创设情境。

教师:每个图形中阴影部分的三角形的面积是多少?你能算出来吗?怎样算?学生讨论。列式:5×5÷2;5×10÷2;10×5÷2。教师:同学们对照图形与算式,观察一下每个三角形的底分别与正方形、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边长,长方形的宽,平行四边形的高有什么关系?你发现了什么?师生总结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五、即时训练。

六、全课小结。

通过今天的上课,你有什么收获?

七、课外延伸。

测量下面三角形(图略)的一条底边和它对应的高,并计算它们的面积。

1.本课时设计通过复习铺垫、连接自然的方式进入情境1――复习旧知识。平行四边形面积是学生熟知的,一开始复习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排除了学生畏难的心理障碍,也为情境2的思考提供了材料。

2.以疑引思,激发求知欲。情境2――设疑:同学们,如果我们在每个图形中各画一条线段,使每个图形分割成大小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可以怎样画?不会换的学生,激起了他的求知欲,会画的学生则跃跃欲试,自豪感油然而生。

3.动静结合,激发兴趣。情境3――实验与演示实验,学生动手实验和演示动态的课件都是学生感兴趣的教学因素,在情境2设疑的基础上,开展看一看、想一想、折一折、裁一裁、比一比、拼一拼、画一画等认识活动,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件二的动态演示,激发了学生兴趣,同时也验证了学生的试验结果,为新知识的探求奠定了基础。

创设教学情境范文5

古代教育家孔子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说的就是教者要善于创设“愤”和“悱”的教学情境。可见,情境教学思想源远流长,笔者认为:“情境只有在为教学服务时才能叫好情境,否则,一切花哨的形式都是多余的。”基于这一点我认为所创设的教学情境既要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认知生长点,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有价值的情境恰恰满足了这两个条件,所谓有价值的教学情境一定要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和以往的知识体系有密切的联系,能让学生触景生思,诱发学生数学思维的积极性,引导他们产生更多的数学联想,比较容易唤醒学生休眠的知识、经验、策略、模式、感受和兴趣的情境。有价值的教学情境具有以下特点:

一、紧扣教学内容

每节数学课,都有一个具体的教学内容,都要完成一定的教学目标,所以教学情境必须为教学的内容服务,围绕教学内容来设计,而不能游离于教学内容之外,最终实现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使情境为学生知识的获取、思维的发展提供良性土壤。

二、符合认知规律

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有一段经典的论述:“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可以说这段话道出了“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是教学活动的起点”这样一个教学理念。不同的学段应创设和学生的心理认知、生活阅历协调一致的情境。

三、展示生活原型

“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情境创设的生活性,其实质是要解决生活世界与学科世界的关系。为此,要注重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在学生鲜活的日常生活环境中发现、挖掘学习情境的资源。

四、体现直观形象

由于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强调情境创设的形象性,其实质是要解决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感情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我们所创设的教学情境,首先应该是感性的、可见的、摸得着的,它能有效地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并促进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转化和升华;其次,应该是形象的、具体的,它能有效地刺激和激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使学生能够超越个人狭隘的经验范围和时间、空间的限制,既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掌握更多的事物,又能促使学生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互动发展。

五、保持数学特质

数学性是数学教学情境的本质属性。顾汝佐先生曾指出:“情境设计要紧扣所要教学的数学知识或技能,离开了这一点就不是数学课。”教学情境的创设应为教学目标服务,要凸现本课数学知识的本质特征。反之则形式化、表面化,起到画蛇添足的作用。强调数学性,还意味着要挖掘数学学科自身的魅力,利用数学自身的内容和特征来生境。

六、彰显问题思考

有价值的教学情境一定是内含问题的情境,人的思维过程始于问题情境。问题情境具有情感上的吸引力,能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其求知欲与好奇心。新课标中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教学活动中,要依据教学内容设计出富有趣味性、探索性、适应性、新颖性和开放性的情境性问题,并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指导,通过精心设置支架,巧妙地将学习目标任务置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产生认知困惑,引起反思,形成必要的认知冲突,从而促成对新知识的建构。

七、渗透情感价值

创设教学情境范文6

一、创设故事情境

青少年大都喜欢听故事。教师或学生绘声绘色地讲述一些历史事实、名人轶事等,很容易使学生进入故事情境,点燃思维火花,激发学习兴趣,增加学习新知识的渴望性。如:学习“中华大地的远古人类”时,可讲述我国古代关于人类起源的神话故事,如:“女娲造人”等。借助故事巧设问题:人是从猴子变来的吗?人与猿有什么不同?人是不是动物?两者根本区别是什么?我国境内最早的居民是谁?他们的生活环境如何?把问题假设为“宝藏”,解决一个问题,发现一个“宝藏”。学生成为“发现者”和“探索者”,随着教材内容的展现,不断地发现,在成功的喜悦鼓励下继续前进。娓娓动听的故事,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也造成了悬念,使学生急于知道答案,为讲解新知识铺平了道路。

二、创设谜语情境

谜语具有较强的趣味性和启发智力的潜在因素。中学生活泼好动,喜欢猜谜语。课堂上,教师适当出一些通俗易懂的谜语让学生猜,一方面寓教于乐,能够调动广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保持一种乐学情绪,另一方面能够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为课堂教学打下良好基础。如在讲述“”时,我引用两张非常形象的漫画谜语:一张的谜底是“光绪皇帝”,一张的谜底是著名的历史事件――“公车上书”。然后让学生把两个谜底结合起来猜和他们有关系的历史事件的名称――。随后,带着愉快的心情投入到学习之中。通过创设情境,最大限度地让学生掌握距离他们遥远而难以记忆的历史知识。

三、创设歌谣情境

歌谣语言精练、优美,想象丰富,贴切、琅琅上口,带有诗情画意之感,学生喜爱听,也喜爱传诵。因此,利用学生感兴趣的歌谣来创设情境,有助于激感,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如讲的开展使人民群众对党的衷心拥护,对新生活充满赞美。这方面的歌谣俯拾皆是,如:“红军到,穷人笑,村村锣鼓响,家家放火炮。贴对子,迎朱毛,千年穷根要拔掉……”还有“天上无云难下雨,地上无土难生根;农民没有共产党,挣断骨头难翻身。”等等。学生听到这些发自肺腑的歌声,自然感受到解放了的农民的喜悦和幸福,对元帅“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用小车推出来的”这一感叹有了更深的体会。这就进一步印证了所说的:“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动力。”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了社会主义、爱国主义的教育,形成了良好的情感体验。

四、创设音乐情境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认为:“音乐教育比其他教育重要的多。”在各门艺术中,最富通感功能的就数音乐,它以独特的音符、旋律、节奏塑造的音乐形象,往往使人入境,由境生情,情境交融,乐趣无穷。如讲南宋军民抗金斗争时播放《满江红》,讲巴黎公社前播放《国际歌》,等等,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烘托课堂气氛,而且能激发学生思维,使他们联想到当时的历史场景。把音乐引进课堂,可避免课堂教学的单一、平淡,创造和谐、庄严、美好的学习氛围,有效地激起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求知欲,同时加强德育功能。

五、创设直观教学情境

教师充分运用直观教具,如实物、挂图、模型、投影、录像等教学手段来辅助教学,可以把知识由静止化为动态,由深奥化为浅显,由抽象化为具体,从而促进学生的形象思维的发展,使学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从中受到感染和教育。

新编历史教科书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插图多,直观性强,形象生动。利用好文中的相关插图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意义重大。如讲商鞅变法,讲好《商鞅舌战图》既可以让学生了解改革的不易,改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又可以提高学生对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的认识。

六、创设“角色”情境

传统的教学模式严重阻碍了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许多聪明的,天赋很好的学生,只有当他们的手和手指接触到创造性劳动时,他们对知识才会觉醒起来。”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生的角色正由“观众”变为“演员”。教师应为他们提供大量自我发挥、自我表现的机会,让讲台变成学生施展才华的舞台。如在讲郑和下西洋时,我设计了思考题:“郑和为什么能够成功地实现远航呢?”有学生说:“因为他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和英勇无畏的气概。”我又引导:“郑和船队船多人多,这说明郑和还要具有哪些才能?”有学生回答:“组织和管理能力。”我又问:“郑和船队和三十多个亚非国家和地区进行了交往,这又说明郑和还要具有什么才能?”有学生说:“政治和外交才能。”还有学生考虑到团队合作精神,等等。这样,“引”与“导”贯穿,“扶”与“放”结合,教师的角色转换了,学生的积极性也提高了,学生在探索中学习与反思,在讨论中倾听与吸收,课堂效益明显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