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风的诗范例6篇

写风的诗范文1

关键词:诗歌品尝;写作手法;艺术风格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0-0078-01全诗运用了对比手法。《观刈麦》把"贫妇人"的悲惨生活和"我""曾不事农桑""岁晏有余粮"进行对比。思想内容上表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悲惨生活的同情。

《观刈麦》 译文:

庄稼人很少空闲日子,五月里家家加倍繁忙。

昨夜间一场南风吹过,那小麦铺满陇沟焦黄。

妇女们担着竹粟饭,孩童们提着瓦罐浆汤。

前行后撵去送晌到田里,小伙子们正操劳在南冈。

两脚被蒸腾着暑天的土气,脊梁被灼烤着火般的太阳。

力气耗尽了也不觉得热,只是贪图这夏日好天长。

更有那些穷苦的婆娘,抱着婴儿在他们一旁。

右手去捡那丢掉的麦穗,左臂悬挎着破烂的扁筐。

听她们相互间三言两语,禁不住引起我无限悲伤:

"俺家的收成全缴了税,拾这点漏儿压压饥荒。"

如今我有什么功劳德行,从来也不从事农耕蚕桑。

从九品吃禄米足三百石,成年价到头来还有余粮。

想到这些好不暗自惭愧,整天到晚怎也不能遗忘。

赏析:诗的开篇交代了时间和环境。"农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下文要说的事情就发生"人倍忙"的五月。标明是五月麦收的农忙季节。接着写妇女领着小孩往田里去,给正在割麦的青壮年送饭送水。随后就描写青壮年农民在南冈麦田低着头割麦,脚下暑气熏蒸,背上烈日烘烤,已经累得筋疲力尽还不觉得炎热,只是珍惜夏天昼长能够多干点活。这两句总领全篇,而且一开头就流露出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一派丰收景象,大画面是让人喜悦的,可是没有人能想到在这丰收景象下农民的悲哀。写到此处,这一家农民辛苦劳碌的情景已经有力地展现出来。接下来又描写了另一种令人心酸的情景:一个贫妇人怀里抱着孩子,手里提着破篮子,在割麦者旁边拾麦。为什么要来拾麦呢?因为她家的田地已经"输税尽"--为缴纳宫税而卖光了,如今无田可种,无麦可收,只好靠拾麦充饥。这两种情景交织在一起。有差异又有关联:前者揭示了农民的辛苦,后者揭示了赋税的繁重。繁重的赋税既然已经使贫妇人失掉田地,那就会使这一家正在割麦的农民失掉田地。今日的拾麦者,乃是昨日的割麦者;而今日的割麦者,也可能成为明日的拾麦者。强烈的讽谕意味,自在不言之中。

通过具体的一户人家来展现这"人倍忙"的收麦情景。婆婆、儿媳妇担着饭篮子,小孙儿提着水壶,他们是去给地里干活儿的男人们送饭的。男人天不亮就下地了;女人起床后先忙家务,而后做饭;小孙子跟着奶奶、妈妈送饭时一起到地里。她们是要在饭后和男人们一道干活的。这一家在田地里十分忙碌:"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这四句正面描写收麦劳动。他们脸对着大地,背对着蓝天,下面如同笼蒸,上面如同火烤,但是他们用尽一切力量挥舞着镰刀一路向前割去,似乎完全忘记了炎热,因为这是"虎口夺粮",时间必须抓紧。天气如此之热,白天又如此之长,而人们却竭力苦干,就怕浪费一点时间,可见人们对即将到手的麦子的珍惜程度。"惜"字在这里用得非常好,是用一种违背人之常情的写法来突出人们此时此地的感情程度。

诗句通过一个贫妇人的描写,从她被捐税弄到无法生存,只能以拾麦穗为生,这比全家忙于收麦者更贫苦的人。她左手抱着一个孩子,臂弯里挂着一个破竹筐,右手在那里捡人家落下的麦穗,这样做十分累,收获却很少。但她没有办法,当时正是收麦的时候,还有麦穗可捡,换作别的时候,就只有去沿街乞讨了。而她们家在去年、前年,也是有地可种、有麦可收的人家,只是后来让捐税弄得走投无路,把家产,土地都折变了,致使今天落到了这个地步。读者可以想象:现在忙于收割的人家,明年也有可能像她那样,无地可种,只能以拾麦穗为生。

诗人由农民生活的痛苦联想到自己生活的舒适,感到惭愧,内心里久久不能平静。这段抒情文字是全诗的精华所在。它是作者触景生情的产物,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白居易写讽谕诗,目的是"唯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在这首诗中,他以自己切身的感受,把农民和朝廷官员的自己作鲜明对比,就是希望"天子"有所感悟,手法巧妙而委婉,可谓用心良苦。

作者触景生情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在诗的最后发表议论,这是白居易许多讽谕诗的共同路数。这首诗的议论不是直接指向社会病根,而是表现为作者自疚自愧,这也是一种对整个官僚贵族社会的隐约批评。白居易只是一个三百石的小小县尉,那些大官僚、大贵族们其实更应该感到自疚自愧。赋税是皇帝管的,作者无法公开反对,他只能用这种结尾来达到讽谕的目的。

在《观刈麦》里,白居易虽然着墨不多,但是却把割麦者与拾麦者在夏收时那种辛勤劳碌而又痛苦的生活情景,描写得生动真切,历历如画。不仅写了事,而且写了心,包括作者本人的心和劳动人民的心。值得称道的是,作者在真实地写劳动人民之事的同时,还能够真实地写出劳动人民之心,尤其是刻画出劳动人民在某种特定情况下的变态心理,深刻地揭示诗的主题。

写风的诗范文2

2、《秋夜曲》——王维。桂魄初生秋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银筝夜久殷勤弄,心怯空房不忍归。

3、《宿建德江》——孟浩然。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4、《山行》——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5、《幽居初夏》——陆游。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6、《乡村四月》——翁卷。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7、《枫桥夜泊》——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8、《渔歌子》——张志和。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9、《绝句》——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10、《峨眉山月歌》——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写风的诗范文3

1、陶谢:

指东晋末宋初诗人陶渊明和谢灵运。杜甫有“焉得诗如陶谢手,令渠述作与同游”之句,即指此二人。他们都善于描写自然景物。但陶多写田园,而谢多刻画山水;陶诗语言朴实自然,谢诗则讲究词藻与对偶,崇尚绮丽,风格并不相近。

2、元嘉三大家:

指南朝宋文帝元嘉年间三位的诗人谢灵运、颜延之和鲍照的并称。谢诗富艳精工,颜诗华美典雅,鲍诗雄恣奔放,是谓“宋初三体”,诗风差异明显,共同之点是描写山水,都讲究词藻和对偶。

3、永明体:

南朝齐武帝永明时期形成的诗体。又称新体诗。这种诗把音律声韵与晋宋以来的对偶之风结合起来,注重四声、八病之说,增加了诗歌艺术的形式美,对近体诗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代表作家有沈约、谢脁、王融、范云、江淹以及齐梁间的何逊、吴均和陈代的阴铿。

4、宫体诗:

南朝梁代为宫廷创作所形成的一种诗风。大都描绘闺情声色,清绮靡丽,伤于轻艳,格调不高。倡导者是梁简文帝萧纲,徐陵、庾信父子是代表作家,其创作风格流丽轻艳、“辑裁巧密”,被称为“徐庾体”。风气所至,陈时陈后主与江总亦有此类创作。徐陵编有《玉台新咏》,只收“艳诗”,可说是宫体诗的合集。

二、论述题

1、简析谢灵运山水诗的特点?

参考答案:谢灵运是诗歌自觉以山水入诗的第一人。他以富丽精工的语言、生动鲜明的辞采,细致逼真地刻画了自然景色,表现了山水的绚丽多姿,一、一些佳句显示了他工于摹画的高超本领和在艺术技巧方面的创造。二、多按游览顺序,采用移步换形法将沿途所见景物收入诗中。三、多按照叙事——写景——抒情的模式来写,结构比较单调,影响了诗歌意境的浑成和完整。

2、试述鲍照诗歌的思想内容?

参考答案:一、反映社会的不平,抨击门阀制度对人才的压抑,抒发贫士不遇的苦闷和愤世嫉俗之情;二、描写边塞争战生活,抒写报国的壮志,表现了积极进取的精神;三、揭露社会黑暗,同情人民苦难;四、另有游宦思乡、抒写爱情、感伤年命和写景咏物的作品。

3、简述鲍照诗歌的艺术风格及其对诗歌发展的贡献?

参考答案:鲍照诗歌分五古与乐府两大类,继承汉魏乐府诗形式及传统,笔力雄健,抒发了强烈的感情;工于写景,长于比兴,声调抑扬顿挫,句式长短不齐;奇特瑰丽,气象雄浑,风格豪迈俊逸,雄恣奔放,颇富浪漫色彩。

鲍照继承和发扬了汉魏风骨,代表诗歌发展的正确方向,对诗歌发展的贡献:一是对边塞诗的创新,增加了边塞风物和征人边愁的内容。二是对七言体的创制,他是第一个有意识致力于七言诗创作并取得高度成就的诗人,变七言歌行逐句韵为隔句韵,又开创了杂言式七言歌行。另外,模仿南朝乐府的小诗和边塞题材的诗歌对唐代五绝的形成颇有影响。

4、谢脁山水诗有哪些新特点?

参考答案:一是着重表现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景象,扩大了山水诗的题材范围;二是在写景方面突破了谢灵运全面铺写的格局,精心选择和剪裁景物,形成了较为圆融的意境;三是在景物描写中自然融进抒情主人公的形象,情境交融,尤其一些写景小诗,空灵纯净,颇有唐风。

写风的诗范文4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同学们在学习中有意识地积累古诗文。所谓“积累”就是指在诵读古诗文时要有意识地牢记所学的古诗文。

近年来的中考基本上是将《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背诵的80篇优秀古诗文作为默写出题的范围,所默写的诗文名句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代表某种物象或描写景物的占诗文名句。如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写“雪”的名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中写“鸟”的名句:“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2.抒发感情的古诗文名句。如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抒发忧民之情的名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3.表达心志的古诗文名句。如李白《宣州谢楼饯别校书叔云》中表达诗人胸襟的名句:“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试题演练

一、在下列各题的横线上。写出相应的诗文名句。

1.不愤不启_____。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

2.采菊东篱下,_______。(陶渊明《饮酒》)

3._______,便引诗情到碧霄。(刘禹锡《秋词》)

4.居高声自远,_________。(虞世南《蝉》)

5.______,她在丛中笑。(《卜算子・咏梅》)

6.庭下如积水空明,_______,盖竹柏影也。(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7.______,在河之洲。(《诗经》)

8.______,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9._______,儿女共沾巾。(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10.晴川历历汉阳树,_______。(崔颢《黄鹤楼》)

11._______,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来峰》)

12.小大之狱,_____,_____。(《曹刿论战》)

13._____,_____。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煜《相见欢》)

14.______,野渡无人舟自横。(韦应物《滁州西涧》)

15.东风不与周郎便,______。(杜牧《赤壁》)

16._______,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沙》)

17.感时花溅泪,______。(杜甫《春望》)

18.明月松间照,_______。(王维《山居秋暝》)

19._____,不拘一格降人才。(龚自珍《己亥杂诗》)

20.忽如一夜春风来,_______。(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21.______,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

22.安得广厦千万间,______,风雨不动安如山!(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3.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______?______。(朱熹《观书有感》)

二、根据题目的提示,写出相应的诗文名句。

1.王国维在《人间同话》中提到了治学的三种境界,其中第三境引用了辛弃疾《青玉案》中的句子:“______,蓦然回首,那人却在_______ 。”

2.为人处世要洁身自好,高雅庄重,应像《爱莲说》中的“莲”那样“_______,_______”。

3.在古诗文中,“萧”常表示萧索、萧条之意,如“______,洪波涌起”;“箫”则指一种乐器,如“_________,衣冠简朴占风存_________”。

4.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中描写月映水中、云霞飘飞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

5.诗人总能从大自然生生不息的规律中得到启发:朱熹面对一池碧水,感悟“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龚自珍凝视一地花瓣,顿悟__________,__________。

6.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咏雪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7.王安石的《登飞来峰》中表明作者不畏艰难,对前途充满信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杜甫在《春望》中表达思亲人、盼音讯的心情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9.《出师表》中表明诸葛亮淡泊名利的性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现诗人忧国忧民情感和寄托美好愿望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龚自珍在《己亥杂诗》中以落花为喻、表明心志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王湾《次北固山下》中以“一帆”小景,写出大江直流、平野开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

14.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一诗中,真挚而含蓄地抒发了思乡之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15.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一诗中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国势危急和个人命运坎坷的诗句是:“______,_____”

三、根据题目的要求。写出相关的诗文名句。

1.怀才不遇的人常慨叹:“______,______。”

2.“树”是文人雅士笔下的爱物,请任意写出古诗词曲中带有“树”字的两个连贯的句子:“______,______。”

3.诗言志。从李白“此夜曲中闻折柳,______。”的诗句中,我们能感受到诗人客居洛阳的思乡之情:从杜甫“______,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诗句中,我们能领悟到诗人身处茅屋却心怀苍生的济世情怀。

4.月亮的圆缺象征人间的离聚。白居易在《望月有感》中,发出“共看明月应垂泪,______。”的悲苦慨叹;而苏轼在《水调歌头》中吟唱“______,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借月抒怀,尽显洒脱旷达。

5.古诗常以景寄情。同是秋景,刘禹锡笔下“自古逢秋悲寂寥,______”充满了豪迈乐观之情:而范仲淹诗句“塞下秋来风景异,______”,流露出淡淡的忧伤之感。

6.乡村美景,总是令文人墨客流连忘返。请写出古诗词中描写乡村美景的句子(连续的两句1:“______,______。”

解析指导

在古诗文积累考查中,最常见的失误表现为写错别字。写错别宁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1.误解诗文的意思而写错别字,如将“何当共剪两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中的“烛”写成“竹”,将“斗折蛇行,明灭可见”中的“行”写成“形”。

2.没有准确理解诗文意思而用同音字替代。如将“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中的“尽”写成“进”;将“人生自古准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中的“汗”写成“汉”。

3.没有准确理解诗文的意思而与形近字混淆。如将“下见小潭,水尤清冽”中的“冽”写成“洌”,将“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中的“掣”写成“擎”。

写风的诗范文5

关键词: 诗歌《大风》 语言利斧 语言智慧

戈麦,原名褚福军,1967年生于黑龙江省萝北县宝泉岭农场。1985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1989年毕业后被分配至北京《中国文学》杂志社工作,1991年9月24日自沉于北京西郊万泉河。从1985年开始尝试写作算起,戈麦的实际写作时间不足六年,但就在这短短的六年里,他却给我们留下了大量个性鲜明的诗作及其他一些文学作品。戈麦在短文《关于诗歌》中写道:“诗歌应当是语言的利斧,它能够剖开心灵的冰河。在词于词的交汇、融合、分解、对抗的创造中,一一会显现出犀利夺目的语言之光照亮人的生存。”读戈麦的诗歌《大风》,我们就能深刻地领悟到诗人的语言智慧。

全诗对于大风外在形态的描写组成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开篇便用“晴日”与“黑雨”,构成诗歌语词的对抗;“大雨”与“宿命”看似因果结局,它们的交汇后又迅速在碰撞中融合。诗人用现实可感的事物来刻画大风的形态:“一座高楼危然高耸”、“原野上羊群盘卷成一个漩涡”、“云窝里抖动的发绿的心”,这些形象的连缀,使我们深刻地感受到了大风的凌厉气势。“像黑色的豹子闪电一样飞出”,把大风无坚不摧的凌厉攻势刻画得淋漓尽致。

全诗在刻画大风形态时运用了多种色彩来表达,“黑雨”、“黑云”可以让我们想象出大风卷起乌云的形象图景;“黑夜”和“黑色的豹子”让我们体味到了大风洗礼下人的生存境况的艰难;“发绿的心”让我们感受到大风来临前的焦灼和恐惧。色彩的运用形象地点缀了大风的视觉特征,给人以强烈的视觉震撼。

诗歌的主要特色就是把大风的形态刻画与人的生存艰辛不露痕迹地交融在一起,诗歌中所描写的每一个意象都深刻地表达了出人的生存艰辛。诗歌中依次出现三个秋天的意象:枫叶的云、秋日的旷野、秋天的肃杀,使全诗在开篇便置于悲凉的意境之中。诗歌中运用了这样的语词描述人在大风洗礼下的生存境况:“肃杀、神经、落魄、不食烟火、咯血的鹿、宽广的胸怀”,诗人想象奇特,把许多看似并无关联的事物联系在一起,却把人生遭遇描述得艰辛异常但贴切生动。但诗人并非完全在表达悲观,“宽广的胸怀”也从另一方面看到诗人对生存温暖的渴望。心中裂为两掰,进而裂为两半,生存的希望在大风的袭击下经受着考验。诗人把大风的来源归于上帝中山装的四只口袋,这看似宿命论一般的表达,无疑增加了人生存艰难的程度。

诗歌最后对大风形态的表达中,整个空间画面跳跃不定,给人以视觉凌乱的感觉。诗歌空间画面的跳跃性在这里表现得异常突出,在大风的侵蚀下,诗人由“啃食玉米的房屋”转到“庄园丰盛的雪骨”,由“劫掠着树木”到“劫掠着牙齿”再到“劫掠着采石场”,这些跳跃的画面,记录着自然的无情和诗人对生存艰难的感慨。诗歌的最后把大风的攻势提高到顶峰,黑夜“一个骑着一个”,“昏聩的瘫子在空中撕扯着天空的胃”,把大风的可感性特征用奇特的语言逼真地表现出来,同时也是对人的生存境况的形象刻画

在古今诗文中,写“风”之作并不少见,戈麦这首诗,则通过独具创造力的语词组合,写出了具体可感而又令人惊恐的“大风”之象。由“原野上羊群盘卷成一个漩涡”,一个人“心中裂为两瓣”之类意象,写出了“大风”的暴虐之势;由“在云涡中抖动的是一颗发绿的心”,“啃食玉米的房屋,啃食庄园丰盛的雪骨/劫掠着树木,劫掠着大地的牙齿,劫掠着采石场”之类意象,写出了“大风”之凶残与可怖;由“在一朵黑云上张望的是一个灵魂的空壳”,“横过秋日的旷野”上“只露胸围”之类意象,写出了“大风”之无知与狡诈;由“一个大雪中昏聩的瘫子在空中撕扯着天空的胃”之类意象,写出了“大风”的疯狂。诗歌中空间画面跳跃不定,诗行间的意绪亦凌乱纷繁,正与“大风”的狂乱之势相契,增强了诗歌整体意象的冲击力。诗歌独到的语言运用,闪耀着犀利夺目的语言之光,语词的内涵深刻丰富,在深奥的境界中体验着心灵的震撼,给人全新的艺术享受。

在文学作品中,语言的奇妙组合及独特意象的创造是重要的,但毕竟是诗人情思驱动的结果。戈麦这首诗的价值,当然亦不仅在于语言智慧及相关意象的创造,而更在于由“大风”而唤起的读者对人生、对社会、对历史的体悟与思考。在人类社会生活中,不是也常见这类狂暴凶险而又狡诈的“风”吗?面对这样的风,人们的心胸往往被撕裂,而失魂落魄,或者被卷入相互之间的恶斗。诗人的希望,当然是能够遇上一个宽广的胸怀。在宽广的胸怀面前,那“已登上疯狂的顶峰”的,即使是“一颗最大的头颅”,也未免滑稽可笑。

参考文献:

[1]杨守森.精美诗歌读本[M].山东友谊出版社,2008.

[2]戈麦诗全编.上海三联书店,1999.1.

写风的诗范文6

论文摘要:提起韩愈的诗歌创作风格,一般都认为韩诗奇险怪僻,其实不尽然。文章解读了韩愈诗歌创作的历程,探析了韩诗奇险风格形成的原因。

提起韩愈,人们首先想到他是一位杰出的散文家,他被苏轼誉为“文起八代之衰”,对后世一千多年的散文创作产生过巨大影响。其实他的诗歌同样对后世影响深远,在诗歌创作上,韩愈也高举“古文运动”的大旗,创立了新的流派,但后人对韩愈的诗风历来有许多争议,笔者集中拜读了诗人各个时期的诗作,觉得韩愈为诗的风格也如他的散文一样,浑浩流转,独立特行。他的诗歌创作与他的散文创作不仅某些思想内容一以贯之,在表现手法上,亦有明显的散文化倾向,这与他提倡儒学复古、反对骄文是一脉相承的。“不平则鸣”的文字观点在韩愈的诗中继续体现出来。韩愈诗歌在表现手法上最突出的特点,便是追求奇、特、险、怪。他不甘平庸,敢于向社会挑战,敢于与潮流背道,敢和命运抗争,一生坎坷,在潮起潮落中展示真我,显示出豁达、好强、无所顾忌、锋芒毕露的个性。在艺术上创新求异,大胆采用前人不常用的内容、句式、意象,使诗歌呈现出“奇崛险怪”的特点,但又并不都以奇险见长。他的诗可以清幽如水,也可以奔涌如瀑,更可以奇险如坚冰怪石。

韩愈出生时,李白已去逝,三年后杜甫也谢世,到韩愈的时代,唐代诗歌成就的最高峰已过去。韩愈作为诗人,其得益的是有许多前辈作楷模,可供他学习和借鉴;困难的是要超过李、杜等大诗人,是相当不易的。而韩愈的性格及他个人的才华,使他决不肯做个亦步亦趋的模仿者,所以他必定要开拓新领域,创造自己的流派,形成独特的风格。赵翼《威北诗话》认为,至韩愈时“李、杜已在前,纵极力变化,终不能再辟一径”,故只能求之奇险。纵观韩愈的诗歌道路,奇险诗风的形成与特定的生活时代、与诗人的性格和人格都有密切的关系,中唐特定的历史时代使韩愈在亦官亦仕的生活中,忽沉忽浮,忽枯忽荣,而这些都影响着他的诗歌发展。中唐的诗歌不象盛唐之音那么光芒四射,却更多姿多彩,各种风格流派竞显神通,诗歌的艺术个性特征到这时充分发展,诗人以诗歌为生命,他们用字造句,煞费苦心,务去陈言,力求新异。

下面沿着韩愈诗歌创作之路,品评不同时期的作品,以探寻其独特诗风的形成。

一、真率高远的早期追古

韩愈在安史之乱平定后的第三年,出生在一个官僚世家。度过颠沛流离的少年生活后,十九岁的他收拾行装向京城出发,准备通过科举博取功名,路上写下《条山苍》:

条山苍,河水黄。波浪纷纷去,松柏在高岗。

贞元七年,年轻的诗人与好友陈羽相别,作诗《落叶》为赠:

落叶不更息,断蓬无复归。飘上终自异,邂逅暂相依。悄悄深夜语,悠悠寒月辉。谁支少年别?流泪各沾衣。

《条山苍》以岁寒不凋的松柏自喻,站在高高的山岗上,傲视着天地间的二切,诗句写得简朴、高扬。

《落叶》写得格调新颖,力扫盛唐时的陈词滥调,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这两首诗让人不由得想起《诗经》、《古诗十九首》这些先秦诗歌,因为在艺术手法上诗人运用了比兴、叠字的技巧,内容上清新易懂,不难看出诗人内心复古崇古的追求,表明诗人在早期的诗歌创作中对人生对社会充满美好的幻想,表现出天真浪漫的艺术境界。这些诗相对过去诗坛的一片妩媚繁华,显得清新朴素,但存有明显的模仿古人的痕迹,而且过于平淡直率,注定要不断发展。

二、奇崛怪僻的盛年创作

尽管韩愈读书勤奋,“七岁好学,言出成文”,十多年的苦学,对自己充满必胜的信心,而却在科场考试中屡遭失败。只得在汁州、徐州佐幕。胸有抱负,满腹才华,怎甘寂寞?辗转奔走,侥幸脱祸,郁闷难解,唯有写作。以下的因素发展着诗人奇险的诗风。

(一)友人的影响

韩愈正直善良,对朋友一片冰心,贞元十四年,写作《醉留东野》可看出他对穷困潦倒的诗人孟郊的敬重友善,其中“东野不得官,白首夸龙钟;韩子稍奸黯,自愧青篙依长松”表现出对孟郊的倾倒之意。写作此诗,适逢孟郊投靠友人也来到汁州,这是两人在科考相识后第二次相聚。诗中写道“吾愿身如云,东野变为龙。四方上下逐东野。虽有离别无由逢!”从中可以看出韩愈对年长自己十八岁的孟郊的推崇,这时孟郊诗歌写作已有成就,已形成奇崛硬朗的风格,而韩愈的名气还只在散文。二人有相同的艺术追求,有“崇古复古”的信念,于是韩诗的风格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由贞元前期的平和真率变得冷峻奇险。

(二)世事的动荡

贞元十五年秋,韩愈在徐州为节度推官,当时黄沙崩堤,诗人目睹老百姓的逃亡生活写下《醒醒》一诗,诗中不难看出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表现出对人民疾苦的深切同情。第二年他从京城长安回徐州,又写下《归彭城》,对当时战乱和自然灾害给一百姓带来的苦难表示痛心疾首,讽刺当政者的平庸无能,抒发自己报国无门的忧愤情绪。

(三)仕途的沉浮

到了贞元十七年,经过十七个年头奔波和追求,三十五岁的韩愈终于第一次当上了朝廷命官,得到了四门博士的职位,同时也开始了浮沉不定的官宦生涯,这在他的诗歌中也体现了出来。当年十二月被贬去岭南,“朝为青云者,暮作白首囚”。在《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诗中写道:“十生九死到官所,幽居默默如藏逃。下床畏蛇食畏药,诲气湿蛰熏腥躁。”这首诗写在中秋之夜,两位诗人在一起赏月喝洒,回望几年来坎坷的命运,感慨万千。这首诗开头写中秋夜景,中间借张之口用大段笔墨叙述自己被贬滴之苦。虽然心中苦涩,但好强的性格使他又不肯示弱,便写得虚虚实实,含蓄悠远,使得全诗结构上起落多变,让读者觉得奇崛险怪。

元和六年的春天,韩愈从阳山北徙江陵,生活虽比岭南好,但精神依旧苦闷,写下《感春四首》,写得笔力刚健,这是他中年得意之作,元和六年秋天,诗人自江陵为国子博士,这种冷淡生涯对有远大理想抱负的诗人来说,感到厌倦,写下《秋怀诗十一首》,表述自己忧愤的心情,诗中表现了诗人雄浑态肆的感情和正直磊落的性格。现选引《秋怀》之四:

秋气印侧侧,秋空日凌凌。上无枝上稠,下无盘中蝇。岂不感时节?耳目去所增。清晓卷书坐,南由见高棱。其下澄漱水,有蚊寒可曹。惜哉不得拄,岂谓吾无能!

此诗写在诗人受他人造谣中伤之时。全诗用遒劲的语言,写不平的情怀,首句写秋天景象,用以象征自己孤独而傲峭的情怀,显示了作者疾恶如仇的性格。

元和十四年,诗人再贬潮州,南行途中,心境无限悲凉,写下凄惋的《路旁堆》“千以高山遮,万似远水隔。”“吾君勤德治,照天日月敌”。诗人把希望寄托在最高统治者的“慈悲”上,进行了大胆的夸张想像。从贞元二十年(804)到元和九年(814)的十年中,是韩愈诗歌创作的鼎盛期。

另外由于追求诗风变革求新,加之开始盛行“写长诗之风,为了押同韵,就必然用僻字生字,为了不重复,就发掘人所未道的新意象。

三、清丽自然的晚年回归

长庆三年春,经历风风雨雨的韩愈步入晚年,却写出《早春》小诗。“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此诗写得清新绝妙,千古以来难有超出者。隐约的青草,舒畅的喜悦,看似白话却韵味十足,使人简直不敢相信是韩愈所作,可见其诗歌的风格随着境遇的变化、个人的命运多变有着很大的变化。长庆四年夏,诗人因病告假,常游南溪,写了《南溪始泛三首》,风格已一改过去的豪迈雄健,写得闲适古淡。这些变化都不是孤立的,一方面诗人在晚年的十年时光中,仕途上是最稳定辉煌的阶段;另一方面面对无可奈何的政局,政治热情也日益冷淡,诗人开始反躬自省,转向宗教,寻求安宁、静谧。

上一篇为人处世名言

下一篇可爱小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