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风的诗句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写风的诗句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写风的诗句

写风的诗句范文1

“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自古以来,均解其为女子被弃后归途所遇情景,此说固然有理,但结合前后文,如将其解为女子回忆当年出嫁时夫家迎娶之寒碜情状,并多年于夫家历受磨难之喻,有何不可呢?

首先,侧重“渐车帷裳”,忆夫家迎娶之寒碜。文首叙写女子与氓由爱而至于婚嫁,二人当是两情相悦,但氓求亲时遭婉拒,当是女方家长反对之故。究其因无非有二,一则氓之家境门楣与女方相去甚远,甚至于氓家境贫寒地位低微;二则氓之品性不良。然由后文“兄弟不知,其笑矣”看,氓之家境贫寒当是女方家长反对二人成婚的主要理由,故找出“子无良媒”等各种理由来婉拒氓的求亲。但终因女子本人深陷爱河不能自拔,且性情刚烈(由后文其能与氓决然分裂可知)之故,家长只好应婚。且为防爱女婚后穷顿,以厚奁陪嫁。

淇水既然可渡,水必然不至太深,水势必然不至湍急如泻,渡河之车马倘能高大雄壮,定然不会水漫车身。然氓家贫,娶亲之车可以想见,自是矮小破旧之物,或为驴车牛车之类,故渡河时,竟至于水渐车帷。如此境况,女子非但不以为意,更是甚感良缘之喜,为夫家尽心尽力。如此理解,才更可显出女子对氓之爱的沉迷,也才更能突出其命运的悲剧意味来。

其次,侧重“淇水汤汤”,解为夫家受苦之喻。“汤汤”,强调水深且势急,纵然不至于深急不可渡,但河面宽而水流漫漫却是可以想象得出的。以如此满河川流不尽之水,比喻女子在夫家“夙兴夜寐,靡有朝矣”的无尽苦楚,当是再形象不过了。且由此可知,女子内心之凄楚竟至于何等情状了。再对比出嫁时情境,女子那复杂的内心里,饱含着的后悔、孤独、怨恨、茫然、绝望、心碎等诸多情感,比起漫流汤汤淇水,不知要多上多少倍了。女子命运之悲若此,怎能不拨动千万读者的心弦呢?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世人均解其为女子对氓始乱终弃的恶行的慨叹,然所叹内容为何?观其上下文,释其为女子自叹苦痛之无边无尽,及自感人生无措之茫然,又何尝不可?

女子之苦楚,一为外,二为内。外在有二,一则丈夫对自己始乱终弃,追求时惺惺作态,俯首帖耳,尽得女子芳心相许后,已有所他顾了(从求亲时女子“将子无怒”的话可看出)。一旦人财两得,很快便露出本相。“士贰其行”只是一个开始,又“二三其德”,最终到了“至于暴矣”的残戾地步,给了女子生理上心理上无尽的摧残;二则女子家人尤其是兄弟对自己的嘲讽讥笑,同为衣胞血脉,兄弟却不知体解,反而以冷嘲热讽相待,甚至可能冷遇嫌弃以至于排挤出门。夫家娘家的家庭暴力和语言暴力相加,一个女子如何不苦,其心尤苦。外在苦痛尚可逃避,内心之苦如何解脱得了?对自我选择的悔恨、对丈夫始乱终弃的怨恨、对家人的失望、对生活的绝望、对未来的迷茫、对命运的愤懑、对世人嘲讽眼神的害怕,凡此诸多苦楚交织于心,怎不叹息自伤?淇水尚且有岸,隰原终究有边,相比之下,女子之苦却无边无尽,其命何其苦也,其生何其悲也!

写风的诗句范文2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同学们在学习中有意识地积累古诗文。所谓“积累”就是指在诵读古诗文时要有意识地牢记所学的古诗文。

近年来的中考基本上是将《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背诵的80篇优秀古诗文作为默写出题的范围,所默写的诗文名句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代表某种物象或描写景物的占诗文名句。如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写“雪”的名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中写“鸟”的名句:“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2.抒发感情的古诗文名句。如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抒发忧民之情的名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3.表达心志的古诗文名句。如李白《宣州谢楼饯别校书叔云》中表达诗人胸襟的名句:“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试题演练

一、在下列各题的横线上。写出相应的诗文名句。

1.不愤不启_____。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

2.采菊东篱下,_______。(陶渊明《饮酒》)

3._______,便引诗情到碧霄。(刘禹锡《秋词》)

4.居高声自远,_________。(虞世南《蝉》)

5.______,她在丛中笑。(《卜算子・咏梅》)

6.庭下如积水空明,_______,盖竹柏影也。(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7.______,在河之洲。(《诗经》)

8.______,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9._______,儿女共沾巾。(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10.晴川历历汉阳树,_______。(崔颢《黄鹤楼》)

11._______,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来峰》)

12.小大之狱,_____,_____。(《曹刿论战》)

13._____,_____。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煜《相见欢》)

14.______,野渡无人舟自横。(韦应物《滁州西涧》)

15.东风不与周郎便,______。(杜牧《赤壁》)

16._______,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沙》)

17.感时花溅泪,______。(杜甫《春望》)

18.明月松间照,_______。(王维《山居秋暝》)

19._____,不拘一格降人才。(龚自珍《己亥杂诗》)

20.忽如一夜春风来,_______。(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21.______,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

22.安得广厦千万间,______,风雨不动安如山!(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3.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______?______。(朱熹《观书有感》)

二、根据题目的提示,写出相应的诗文名句。

1.王国维在《人间同话》中提到了治学的三种境界,其中第三境引用了辛弃疾《青玉案》中的句子:“______,蓦然回首,那人却在_______ 。”

2.为人处世要洁身自好,高雅庄重,应像《爱莲说》中的“莲”那样“_______,_______”。

3.在古诗文中,“萧”常表示萧索、萧条之意,如“______,洪波涌起”;“箫”则指一种乐器,如“_________,衣冠简朴占风存_________”。

4.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中描写月映水中、云霞飘飞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

5.诗人总能从大自然生生不息的规律中得到启发:朱熹面对一池碧水,感悟“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龚自珍凝视一地花瓣,顿悟__________,__________。

6.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咏雪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7.王安石的《登飞来峰》中表明作者不畏艰难,对前途充满信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杜甫在《春望》中表达思亲人、盼音讯的心情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9.《出师表》中表明诸葛亮淡泊名利的性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现诗人忧国忧民情感和寄托美好愿望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龚自珍在《己亥杂诗》中以落花为喻、表明心志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王湾《次北固山下》中以“一帆”小景,写出大江直流、平野开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

14.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一诗中,真挚而含蓄地抒发了思乡之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15.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一诗中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国势危急和个人命运坎坷的诗句是:“______,_____”

三、根据题目的要求。写出相关的诗文名句。

1.怀才不遇的人常慨叹:“______,______。”

2.“树”是文人雅士笔下的爱物,请任意写出古诗词曲中带有“树”字的两个连贯的句子:“______,______。”

3.诗言志。从李白“此夜曲中闻折柳,______。”的诗句中,我们能感受到诗人客居洛阳的思乡之情:从杜甫“______,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诗句中,我们能领悟到诗人身处茅屋却心怀苍生的济世情怀。

4.月亮的圆缺象征人间的离聚。白居易在《望月有感》中,发出“共看明月应垂泪,______。”的悲苦慨叹;而苏轼在《水调歌头》中吟唱“______,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借月抒怀,尽显洒脱旷达。

5.古诗常以景寄情。同是秋景,刘禹锡笔下“自古逢秋悲寂寥,______”充满了豪迈乐观之情:而范仲淹诗句“塞下秋来风景异,______”,流露出淡淡的忧伤之感。

6.乡村美景,总是令文人墨客流连忘返。请写出古诗词中描写乡村美景的句子(连续的两句1:“______,______。”

解析指导

在古诗文积累考查中,最常见的失误表现为写错别字。写错别宁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1.误解诗文的意思而写错别字,如将“何当共剪两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中的“烛”写成“竹”,将“斗折蛇行,明灭可见”中的“行”写成“形”。

2.没有准确理解诗文意思而用同音字替代。如将“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中的“尽”写成“进”;将“人生自古准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中的“汗”写成“汉”。

3.没有准确理解诗文的意思而与形近字混淆。如将“下见小潭,水尤清冽”中的“冽”写成“洌”,将“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中的“掣”写成“擎”。

写风的诗句范文3

一、外貌

唐代人张籍家境贫穷,眼疾严重,任过太常寺太祝,绰号“穷瞎张太祝”。

唐代人李贺手指奇而长,绰号“长爪郎”。

唐代人李绅,因身材短小而又精明强悍,绰号“短李”。

晚唐的温庭筠才思敏捷,每次入试,八叉手即成八韵,人称“温八叉”。

二、创作风格

唐代人李白的诗雄奇浪漫,贺知章把他比作谪仙,人称“诗仙”。

唐代人杜甫的诗气势磅礴,人称“诗圣”。

唐代人白居易作诗常是“狂醉又引诗魔发,日午悲吟到日西”,人称“诗魔”。

唐代人孟郊与贾岛写诗苦炼字句,元好问在《放言》诗中说:“长沙一湘累,郊岛两诗囚。”“诗囚”便成为孟郊、贾岛的绰号。

唐代人李贺写诗奇崛冷怪,人称“诗鬼”。

三、创作题材

1.动物类

唐代人郑谷以《鹧鸪》一诗闻名,时号“郑鹧鸪”。

唐代人崔珏曾作《和友人鸳鸯之什》一诗,时号“崔鸳鸯”。

宋代人谢逸作有关蝴蝶的诗达三百多首,时号“谢蝴蝶”。

宋代人梅尧臣写过有关河豚的诗,时号“梅河豚”。

南唐的鲍当写有《孤雁》一诗,时号“鲍孤雁”。

明代人袁凯写有《白燕》一诗,时号“袁白燕”。

2.植物类

唐代人杜牧写《紫薇花》一诗,时号“杜紫薇”。

唐代人刘象写《咏仙掌》一诗,时号“刘仙掌”。

宋代人陆游因写了很多有关海棠的诗,时号“海棠癫”。

四、“一句成名”

有些文学家因意象超绝或寓意警策的一句诗词而流传后世,并赢得绰号。

晋代才女谢道韫写有咏雪名句:“未若柳絮因风起。”人称“柳絮才”。

北宋有位工部尚书宋祁,写有《玉楼春》词:“红杏枝头春意闹。”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时人呼宋祁为“红杏尚书”。

宋代人贺铸的《青玉案》以“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之句获得“贺梅子”的外号。

宋代人饶节有“间携经卷倚松立,试问客从何处来”这一佳句,人称“倚松老人”。

清代初年的王士祯本写有《蝶恋花》一词,其中一句为“郎似桐花,妾似桐花凤”,时称“王桐花”,他的学生崔华,也以“丹枫江冷人初去,黄叶声多酒不辞”之句得到“崔黄叶”的雅号。

清代人王苹有“黄叶下时牛背晚,青山缺处有人行”之句,被称为“王黄叶”。

至于有“红豆诗人”绰号的清代人吴绮,则以其《醉花间》一词中的“把酒祝东风,种出双红豆”得名。

清代人管水初在《春日即事》一诗中有“两三点雨逢寒食,廿四番风到杏花”的名句,人称“管杏花”。

唐代人赵嘏因《长安晚秋》一诗中的“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闻名,杜牧给他取了“赵倚楼”的外号。

宋代人范仲淹作《渔家傲》一词:“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欧阳修呼之为“穷塞主”。

宋代人秦少游以其《M庭芳》中的“山抹微云,天连衰草”闻名,坡呼他为“山抹微云君”。

清代人祁珊洲,因有“一夜东风吹雨过,满江新水长鱼虾”一句闻名,王士祯叫他“祁鱼虾”。

五、系列名句

宋代人张先,填词善用“影”字,“云破月来花弄影”“娇柔懒起,帘幕卷花影”“柳径无人,堕絮飞无影”三句为其平生得意之句,时人称之为“张三影”。又因词中有“心中事”“眼中泪”“意中人”,人称“张三中”。

宋代人李清照,她的佳句是“应是绿肥柳瘦”“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人称“李三瘦”。

写风的诗句范文4

能力是一个人的长度;勤奋是一个人的宽度;善于抓住机遇构成这个人的高度。长度宽度高度的乘积,就能算出我们每个人的生命容量。努力学习,争做一个文化人。下面就是小编为大家梳理归纳的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八年级语文上册复习资料一、《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1、各用一个词语概括四个自然段的意思。

(每一个词语不超过5个字。)

(1)秋风破屋图(2)群童抱茅图(3)屋漏无干图(4)遥想广厦图

2、诗的第一节是怎样描绘秋风肆虐的情景的?诗人为什么要做这样的描绘?

“风怒号”从听觉上突出了秋风之狂,“卷”从视觉上形象地写出了秋风的肆虐。“飞”“渡”“洒”“挂罥”“飘转”等词写出了秋风对茅屋的破坏。这样的描绘为后文写屋漏遇雨,自己的境遇之惨蓄势铺垫。

3、“归来倚杖自叹息”,结合全诗,你认为诗人叹息什么?

一叹自己之苦,茅屋被秋风吹破,接下来的日子怎么过;二叹周围的人苦——还有很多像自己一样穷苦之人;三叹战乱给人民造成的痛苦。

4、“自经丧乱少睡眠”中的“丧乱”是指历的什么事件?咱们还学过哪首诗歌也反映了这件事?

安史之乱。《春望》《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5、“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一句在诗里有两种作用:一是实写自然环境,交代了事件发展的具体时间,并渲染了特定的气氛;

二是烘托了诗人暗淡愁惨(或悲凉、凄凉、悲哀等)的心境,为下文写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蓄势。

6、杜甫一向关心人民疾苦,他的诗素有“诗史”之称,但为什么这首诗中他却一反常态,只写自己的个人遭遇?谈谈你的理解?

以小见大,推己及人,表现诗人忧国忧民的济世情怀。

7、你是怎样理解“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两句诗的?

诗人从个人的痛苦,联想到风雨中千千万万的穷苦百姓,发出这样的呼喊,表现了诗人推己及人,舍己为人,关心人民疾苦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

8、联系全诗,简要分析“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这几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诗人由自己的困难,推及到“天下寒士”,表示宁愿“吾庐独破”“受冻至死”,而使天下寒士都得以安乐,表现了诗人关心人民疾苦的宽广胸襟,舍己为人的高尚情操。

9、通过写景渲染诗人暗淡悲惨处境的句子是: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10、由较为客观的记叙描写过渡到抒情议论的关键句是: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11、以写实手法写出秋风的威力的诗句是: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二、《观刈麦》

1、本诗从格律上,这是五言律诗。

从表达方式上,这是一首叙事诗。

2、白居易的叙事诗善于刻画人物在某种特定环境下有悖于常情的心情,请从本诗中摘出这样的诗句,进行简要分析。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虽说烈日炎炎,脚下暑气熏蒸,背上烈日烘烤,人都筋疲力尽了,但还是只想着抓紧夏天白昼长多干点活。这里人物的心理跟环境是对立的,这样的描写能突出人物形象,深化主题思想。

3、发挥想象,用生动的语言描述“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一句所展现的劳动场景。

在一望无际的麦田里,农民顶着烈日劳动,脚下是被烈日熏蒸的暑气,阵阵往上冲,弯下的赤裸脊背,被灼热太阳光烧烤得油黑发亮。

4、赏析“今我何功德,尽日不能忘”。

这段议论抒情句,通过官吏舒适富裕与农民辛苦贫困的鲜明对比,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5、诗中最能体现农民辛苦劳作的诗句是: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6、描写母子给田间劳作的亲人送饭送水的句子是: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7、描写“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而换来的丰收的句子是: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8、“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悲从何处来?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三、《赤壁》

1、本诗从题材上看属于咏史诗,内容上三国的故事有关,“东风”指火烧赤壁之事。

2、“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是千古传颂的名句,谈谈你的理解。

假如东风不给周瑜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将被锁进铜雀台了,借周瑜和曹操的故事,表达了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

3、本诗的一二句的表达方式是叙述,三四句的表达方式是议论。

4、“自将磨洗认前朝”中的“前朝”是汉朝,举出三位这个朝代的英雄人物:曹操,孙权,刘备。

5、“东风不与周郎便”的“东风”指代赤壁战争,战争的双方是曹操和孙刘联军。

6、咏史诗的特点是借古讽今,诗人借“东风”一事,抒发感慨,讽喻当今的统治者治理国家不要寄希望于侥幸。

7、“东风”不仅指是自然界的风,而含有建功立业的各种条件之意。

8、开头为什么从一把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沙里埋着铁戟,点出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由折戟沉沙未销蚀,又引发岁月流逝,物是人非的感情,能很自然地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

9、有人认为,杜牧只关心东吴两美女的命运,而不关心国家和人民安危,对此,你有何看法?

这是以小见大的写法,用两美女的命运来象征国家的命运,更为形象贴切,耐人寻味。

10、诗歌的前两句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蕴含诗人什么思想感情?

借一件折戟,写出了兴感之由,含蓄表达诗人对历史兴亡的感慨。

11、后两句议论,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政治见解和思想感情?

不以成败论英雄,英雄的成名都有某种机遇,曲折地表达了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

12、试体会“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两句议论的妙处。

诗人并未从正面去评论战胜的原因,而是提出一个与事实相反的假设,不刮东风,不用火攻,周瑜必败。对于这个结局,诗人没直说,而是以两美女象征国家命运,别出心裁。“二乔”并非普通女子,而是东吴国家命运的象征。

13、本诗是咏史绝句,立意新奇,意在说明一个什么道理?

意在说明要想建树一番事业,得有一定的条件,如果条件不具备,即使英雄也一样无能为力。

四、《渔家傲·秋思》

1、该词是范仲淹驻守西北边防所作。

词的上阕重在描写边塞秋色,下阕抒思乡之情,笔力雄健,感情浓郁。

2、词的上片间接点明季节的词语是:雁去。

3、本词所写的时间分三个阶段:白天,黄昏,夜晚。

4、“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描写了什么景象?在词中起到什么作用?

形象地描绘了坐落在崇山峻岭间的孤城,夕阳西下时,便紧闭城门的情景,突出塞外的奇异风光,反映宋朝守军力量薄弱,军情紧急,为下阕抒情做铺垫。

5、“塞下秋来风景异”,紧扣“异”字,具体描绘了三幅画面:衡阳雁去,边声四起,孤城落日。

突出了“塞下秋景”的哪些特点?天冷,声杂,城孤。

6、词中与王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意境相似的诗句是: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7、下阕“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一句,提示全词的核心内容,表达词人和“征夫”的矛盾心理。

“浊酒一杯家万里”是引发征夫愁思的直接原因,“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是“归无计”的心理外观。词的意境悲凉,壮阔,真切感人。

8、上阕中“塞下秋来风景异”中的“异”字表现边陲之地的孤寂荒凉。

9、“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抒发了将士们怎样的情怀?

抒发将士们壮志难酬和思乡忧国的情怀。

10、词的上片,重在一个“异”字,试分析“异”字的表达作用。

一个“异”字,统领全词,表现出塞下苦寒,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特殊背景,与内地景色迥然不同。

五、《游山西村》

1、本诗从内容和表达方式上看是一首抒情诗,从形式上看是七言律诗。

2.本诗的线索是游踪,全诗句句紧扣“游”字来写,层次分明。

3、写出丰收的年景和农民热情好客的句子是: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4、描绘乡村社日前夕热闹情景的句子是: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5、从该诗中产生的两个成语是:山重水复、柳暗花明。

6、从炼字角度说出“足鸡豚”的“足”字好在哪里?

“足”字既写出了农家的丰收景象,又表达出了农家好客款待客人倾其所有的盛情。

7、“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是千古名句,请自选角度,谈一谈你的理解。

例1:这两句写出了山西村山环水绕、树茂花艳的美景,表现了诗人此时的喜悦心情。例2:富含哲理,比喻人在无路可走时经过一番努力一番波折,又有了新的出路,新的天地。

你认为会在什么情况下引用这两句诗?

1、描绘山水美景时,因为这两句诗可描绘出山环水绕、柳暗花明的美景。

2、面对困难时。

蕴含哲理,不放弃希望,经过努力,一定会有新出路,进入新天地。

8、最后两句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对山西村恋恋不舍,对农家生活的热爱之情。

六、《过零丁洋》文天祥

1、诗歌首联叙写了诗人一生中经历的哪两件事?

一是以明经入仕、科举而走入仕途;二是在国家危亡的关头起兵抗元。

2、“起一经”中的“一经”指:儒家经典

3、诗中第二联运用比喻的艺术手法,将国家命运与个人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

诗人以“风飘絮”比喻破碎的国家如风中飘散的柳絮,无可挽回;以“雨打萍”比喻自己的身世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依,时起时沉。

4、从抒情方式和思想内容上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句诗作简要赏析。

这一句采用直抒胸臆的方式,表明了作者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5、用自己的话描述“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所反映的国家和作者个人的境遇。

诗中第二联运用比喻的艺术手法,将国家命运与个人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诗人以“风飘絮”比喻破碎的国家如风中飘散的柳絮,无可挽回;以“雨打萍”比喻自己的身世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依,时起时沉。

6、“起一经”和“四周星”六个字写出了个人和国家的两件大事:一是以明经入仕、科举而走入仕途;

二是在国家危亡的关头起兵抗元。

7“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是妙手偶得的千古名句,请赏析。

用两个带有感情色彩的地名抒写出焦虑不安的心情,巧妙、新奇,一语双关;兵败后的惶恐,被俘后的孤苦伶仃正好与地名暗合,突出反映了诗人极其巧妙的艺术构思。

8、该诗是一首七言律诗,韵脚是经、星、萍、丁、青。

9、解词:

干戈:古代的两种兵器,泛指战争汗青:特指史书

10、本诗以死言志的主旨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1、颈联巧妙借用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诗人境况的危苦。

12、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诗人以死明志、舍生取义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抒发了强烈的爱国热情。

13、请你在写出几句透着铮铮骨气的名句。

例: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徐悲鸿;生当作人杰,死亦当鬼雄——李清照

14、“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达了文天祥对人生理想的追求。

请再写一句你喜欢的古诗词中表达对崇高人生理想追求的名句。

例: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15、诗中运用双关,既表明形式恶劣,又说明作者境况危苦的句子是: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16、表达了诗人以死明志、舍生取义的决心,堪称千古名句的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7、运用比喻表明宋朝国事危亡,个人身世坎坷的诗句是: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七、《山坡羊·潼关怀古》

1、此曲中“山坡羊”是曲牌名,“潼关怀古”是题目。

2、请谈谈你对“兴,百姓苦;

亡,百姓苦”的理解。

表现了一个主题: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无论怎样的改朝换代,人民群众依旧过着痛苦的生活。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苦难的同情。

3、原句填写

①曲中描写主人在潼关驻足远望,感慨横生的样子的句子是:望西都,意踌躇。

②全曲由所见所想到所感,借凭吊潼关古迹,表达了这样一个历史主题: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4、结尾“亡,百姓苦”好理解,为何“兴”,百姓也苦呢?请结合诗歌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例:一个朝代的兴起,往往大兴土木,修建豪华宫殿,从而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灾难,故云“兴,百姓苦”。

5、从炼字角度,赏析“峰峦如聚,波涛如怒”。

以“聚”形容潼关在重重山峦包围中,以“怒”形容黄河之水的奔腾澎湃,用此二字将山的雄伟与水的奔腾之势勾勒出来,从视觉听觉两方面写出了潼关的地势险要。

6、赏析名句“兴,百姓苦;

亡,百姓苦。”

这两句道出了封建社会朝代兴亡的本质,对以往的历史作了精准的概括和批评,深化了全曲的思想内容。

7、联系全曲说说“宫阙万间都做了土”一句有何言外之意?

暗示历史改朝换代的战争惨烈,对社会造成了极大的破坏。

8、“峰峦如聚,波涛如怒”中的“聚”、“怒”字有何表达作用?

“聚”、“怒”赋予河山人格化的动感特征,极言潼关地势险要,已寓兵家必争之意,抒发作者对祖国美好山河的热爱。

八、《己亥杂诗》龚自珍

1、这首诗写诗人离京的感受,将政治抱负和个人志向融为一体,将抒情和议论有机结合,抒发诗人复杂的感情。

2、请你谈谈名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用形象的比喻,表明了作者怎样的心志?

3、诗的首句用“白日斜”烘托离愁,像这样以黄昏落日衬托愁绪的诗句还有: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的“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和崔颢《黄鹤楼》中的“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4、这首诗中“离愁”一词直接点出了诗人辞官离京时的心境,“浩荡”一词则写出了愁思的无穷无尽。

5、你以前两句诗中读出诗人离京时怎样的心境?

既有失落、伤感和离愁,也有回归的轻松愉快。

6、说说诗句中“吟鞭”和“落红”的含义是什么?

“吟鞭”指诗人的马鞭,“落红”比喻自己离开官场。

7、在“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中,“落红”比喻年老辞官的自己;

“花”比喻青年人才以及国家。这句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为国为民尽最后一份心力的愿望。

8、赏析“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是说落花不是无情的,化作春泥也要守护着新花。这里以落花为喻,移情于物,运用比喻表明诗人的心志,虽然辞官归乡,但仍然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为了国家和人民,不惜献出自己全部的力量。

9、《己亥杂诗》中,诗人从大自然生生不息的规律中得到启发,富有哲理的句子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0、全诗共写了哪几种心境?

(1)离别的忧伤(2)回归的愉快(3)积极的人生态度

八年级语文上册复习计划二、复习内容:

1、熟练掌握1——4单元重点词语的读音及写法。

2、熟练背诵及默写会25、30课、课外古诗词、22、24、26、27重点古文。

3、文言文会重点实词的解释,尤其注意通假字和一词多意现象;会一些名句的翻译;会在整体把握课文的基础上,回答一些重点问题。

重点古文:

《桃花源记》(陶渊明)《陋室铭》(刘禹锡)《爱莲说》(周敦颐)《三峡》(郦道元)《答谢中书书》(陶弘景)《记承天寺夜游》(苏轼)

4、现代文重点要求:在整体把握课文的基础上,会就一些重点文段回答一些重点问题;

会记叙文、说明文、小说的一些知识点和考点。

(1)新闻知识点。

(2)环境描写的作用,人物描写对人物性格塑造的作用及人物形象性格分析;作者的感情态度。

(3)说明文重点掌握说明文的顺序,说明方法及作用,语言的特点。5、综合性学习:

(1)世界何时铸剑为犁(关于战争的名言、格言、成语、诗歌;古今战役;你对战争的评价和看法)。

(2)让世界充满爱(爱的歌曲;具体情景下的口语交际,主要考语言运用能力)。

(3)说不尽的桥(桥的成语、俗语、歇后语、诗歌、故事;名桥欣赏等)。(4)走上辩论台(主要考语言运用能力,比如给出正方一个观点,问:假如你是反方,你会怎样辩论)。

(5)莲文化的魅力(荷花的别称、诗歌、风俗、用途、传说故事等)。(6)怎样搜集资料(知道搜集资料的途径方法,以及怎样用电脑搜集资料)。6、名著导读,要求:

(1)熟记作者、主人公姓名。

(2)每本书至少掌握3个以上经典故事情节。(3)对人物性格的把握和评价。(4)这本书的主要内容和特色等。

名著——《朝花夕拾》《骆驼祥子》《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三、复习措施:

1、充分利用早读时间把好基础知识的过关,主要包括:(1)1——4单元重点词语的读音及写法。

(2)25、30课、课外古诗词的背诵与默写。(3)22、24、26、27课重点古文的背诵与默写。

2、利用好课堂上的时间,结合《初中单元测试》的单元测试的文段阅读训练,指导学生阅读的答题方法与技巧,落实记叙文、说明文、小说的一些知识点。

3、利用阅读课的时间,引导学生梳理名著的作者、主人公姓名及性格、经典故事情节、书的主要内容和特色等。

4、进行四次基础知识与重点古文释词译句的测试,每次只需15——20分钟,及时批改与讲评,督促学生牢固掌握。

5、在19周一进行一次综合基础知识测试,进行复习知识的查缺补漏。

6、每天的语文作业主要让学生复习古文,结合《学习辅导》上的练习进行。

四、复习资料:

1、《初中单元测试》上的文段阅读训练、古文练习。

2、《学习辅导》.

3、《语文天地——期末复习大盘点》

4、综合性学习:课本P42、P89、P120、P159、P184、P210。

写风的诗句范文5

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

南望鸣钟处,楼台深翠微。

作者于良史,唐代诗人,历史文献关于他的记载很少。只知道他天宝十五年(756)前后在世,曾经当过徐州、泗州、濠州节度使张建封的从事,以后为张建封所推荐,在公元756-758年担任过侍御史的官职。其五言诗清丽超逸,善于描摹物态风光,笔下时有警策之句,如“风兼残雪起,河带断冰流”(《冬日野望寄李赞府》),“雨洗山林湿,鸦鸣池馆晴”(《闲居寄薛据》)。五言律诗《春山夜月》之脍炙人口,流传千古,也是与篇中具有精警动人的诗句分不开的。

首联破题,总揽全诗。“春山”和“夜”点明了这首写景诗的节令、时间、地点。春天的山中有许多美好事物,诗人去欣赏游玩,由于景色迷人,入夜了,竟然忘了归去。开头这两句,不仅点明了特定的描写对象,而且限定了特殊的景色氛围。同时,对作者的行为也作了明确的交代,形成一、二句之间的因果关系,“多胜事”是“赏玩忘归”的原因,所以,首句中的“胜事”又是全篇诗情产生的源头。把诗人的自我形象置于春的夜景之中,形成有我之境。

以下六句,具体展开对“胜事”与“赏玩忘归”的描述。究竟是什么“胜事”,令诗人流连忘返盘桓至黑夜,三四句“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仅仅两句,却足以把一个“胜”字展现得淋漓尽致。首先,从结构上来看,“掬水月在手”句中的“月”,紧承第二句“赏玩夜忘归”中的“夜”;“弄花香满衣”句中的“花”,紧承首句“春山多胜事”中的“春”,运笔如环,自然圆合。一二句波纹初起,至这两句形成高潮,以下写赏玩忘归的五六两句便是从这里荡开去的波澜。其次,这两句写山中胜事,物我交融,神完气足;人情物态,两面俱到。既见出水清夜静与月白花香,又从“掬水”、“弄花”的动作中显现出诗人的童心不灭与逸兴悠长。所写“胜事”虽然只有两件,却以少胜多,一能当十。第三,“掬水月在手”写泉水清澄明澈照见月影,将明月与泉水合而为一;“弄花香满衣”写山花馥郁之气染上衣襟,将花香一分为二。一合一分,上下对举,从字句到意境无不使人倍觉诗意盎然,妙趣横生。还有就是精于炼字。“掬”字、“弄”字,既写景又写人,既写照又传神,的确是神来之笔。

置身山中月下的美景,诗人沉醉其中,欲罢不能,于是自然引出了四五句“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兴之所至,哪里还计算路程的远近?而当要离开时,对眼前芳菲的花草又不免怀有依依惜别的深情。这两句写赏玩忘归,“欲去”二字又为折入末两句南望楼台留下伏笔。

写风的诗句范文6

论文摘要:杜诗的炼字艺术历来为学界所推崇。文章重点论述了杜诗炼字的体现、规律及成就、原因。

昔人有云:“诗要炼字,字者眼也。”杜甫作为诗之大家,其锤炼字句的功夫向为学界所推崇。宋代的黄庭坚断言,“拾遗句中有眼,篇篇有之。”对杜诗的炼字作了极高的评价——一句炼一字乃至数字即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让全句顿生异采,焕发精神。

一、杜诗炼字的体现

(一)炼动词

1.“雨荒深院菊,霜倒半池莲”——《宿赞公房》

通过“荒”之与“倒”写出了秋色阑珊,物之凋零。

2.“天风随断柳,客泪堕清笳。水静楼影直,山昏塞日斜。“——《遣怀》

“随”写出有意无意之伴随,“堕”状无声无息之滑落,边塞之悲寒飘然而来。

3.“青冥亦自守,软弱强扶持。味苦夏虫避,丛卑春鸟疑。”——《苦竹》

炼“自守”、“扶持”、“避”、“疑”,写出了一丛苦竹高高低低相互扶持,倩影扶疏的画面。言外之意是状似苦竹一类的人,不怕地位低,身份贱,自守清白,相互扶持奋发向上。清仇兆鳌在《杜诗详注》中说,“唐人工于写景,杜诗工于摹意。”通过锤炼动词以见诗人幽微之深意,即意在词外。

4.“羌妇语还笑,胡儿行且歌”。——《日暮》

用“语”、“笑”、“行”、“歌”4个动词点染出了少数民族妇女、男子的粗犷、豪放、率真,与唐朝子民形成了鲜明对比。“羌妇”和“胡儿”的形象呼之欲出。

5.“叶稀风更落,山迥日初沉”。——《野望》

“风更落”是因为“叶稀”,“日初沉”是因为“山迥”!真乃鬼斧神工之状物!写出了人想不到的角度。

(二)炼形容词

1.“昼刻传呼浅,春旗簇仗齐。退朝花底散,归院柳边迷。楼雪融城湿,宫云去殿低。”——《晚出左掖》

通过“浅”、“齐”、“散”、“迷”、“湿”、“低”6个字表现了唐宫廷散朝时的场面,既严肃又热闹,寒冷中透出春意。《杜臆》云:“杜诗妙在气象,此于退食时,能写出委蛇气象。”炼6个字写出了下朝官员在宫廷政治面具下掩饰不住的要赶回去吃饭的浓厚的生活气息。

2.“落花游丝白日静,鸣鸠乳燕青春深。”——《题省中壁》

炼“静”、“深”2字,写出了春光无限,鸣鸠与与乳燕自在享受美好时光,花自盛开,花自飘零,美丽的菟丝子在春日里静悄悄地长。在静中写出了动,在深中写出了扑面是春的浅。叶梦得《石林诗话》,“禅宗论云间有三种语,其一为随被逐流句,谓随物应机,不主故常。其二为截断众流句,谓超出言外,非情识所到。其三为涵盖乾坤句,谓泯然皆契,无间可伺。其浅深以是为序。予尝戏为学子言,老杜诗亦有此三种语,但先后不同。如‘波漂菰米沉云黑,露冷莲房坠粉红’,当为涵盖乾坤句,‘落花游丝白日静,鸣鸠乳燕青春深’当为随波逐流句,‘百年地僻柴门远,五月江深草阁寒’,当为截断众流句”。认为杜诗通过炼形容词达到了禅宗要求的3种语言艺术境界。而“落花游丝白日静,鸣鸠乳燕青春深”更是宫廷内的景色,那么“静”、“深”之外更透露了百僚和睦,一心事君的政通人和之气。这就是叶梦得讲的“随物应机,不主故常。”

3.“苔藓山门古,丹青野殿空。”——《秦州杂诗二十首》

以苔藓衬托山门之古,以丹青衬托野殿之空,传神。

4.“塞上传光小,云边落点残”——《夕烽》

以“小”、“残”见之于“塞上”、“云边”,写出了夕阳下烽火连绵的壮观。

5.“翠乾危栈竹,红腻小湖莲。”——《寄岳州贾司马六丈巴州严八使君两阁老五十韵》

“干”和“腻”两个形容词置于翠、红之后写出了翠竹的苍劲,红莲的粉韵。

(三)炼数量词

1.“紫萼扶千蕊,黄须照万花。”——《花底》

千万是言其多,见花之开,喜不自禁,人在花海,欢悦更难禁。

2.“山连越嶲蟠三蜀,水散巴渝下五溪。”——《野望》

“三蜀”与“五溪”对仗工整,而且贴切地写出了射洪山水的雄胜。

3.“百年双白鬓,一别五秋萤。”——《戏题寄上汉中王三首》

“百”、“双”、“一”、“五”四个数词点出了韶光易逝,青春易老的无穷感慨。

4.“楼下长江百丈清,山头落日半轮明。”——《越王楼歌》

“百丈”与“半轮”相互映衬,写出了江水如练,残阳如血的画面。

5.“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水槛遣心二首》

都市“十万户”的热闹繁华与草堂水槛附近“两三家”的冷清幽僻形成对比,状写回归乡村后心情之宁静超脱。

(四)炼名词

1.“头上锐耳批秋竹,脚下高蹄削寒玉。”——《李酃县丈人胡马行》

以“秋竹”写马耳之锐,以“寒玉”可削写马蹄之坚,神骏之姿飒然而来。

2.“东走无状忆鲈鱼,南飞觉有安巢鸟。”——《洗兵行》

秋风起思鲈鱼,明月升有恋巢鸟,在锤炼名词中使用典故,表现了郭子仪收复两京顺应民心。古人对杜诗的这种手法称为“用事”。杜诗“用事”信手拈来,不牵强附会,不掉书袋。以天才为诗。

3.“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天末怀李白》

以鸿雁南飞对江湖零落,形成对仗。这样的锤炼名词,多见于颈联,颔联,尾联。叶梦得曰:“杜诗《寄高詹事》云:‘天上多鸿雁,池中足鲤鱼’。鸿、雁二物也。鲤者,鱼之一种,疑不可以对鸿雁。然《怀李白》云:‘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以鸿雁对江湖,为正对矣。《得舍弟消息》云:‘浪传乌鹊喜,深负鶺鸰诗。’乌、鹊二物,疑不可对鶺鸰,然《偶题》云:‘音书恨乌鹊,号怒怪熊羆’。以乌鹊对熊羆为正对矣。《寄李白》云:‘几年遭鹏鸟,独泣问麒麟’。鹏鸟乃鸟之鹏者,疑不可以对麒麟。然《哭韦之晋》云:‘鹏鸟长沙讳,犀牛蜀郡怜。’以鹏鸟对犀牛为正对矣。《寄贾严两阁老》云:‘貔虎闲金甲,麒麟受玉鞭。’以貔虎对麒麟为正对矣。子美岂不知对属之偏正邪,盖纵横出入,无不合耳。”认为杜诗在锤炼名词形成对仗的问题上,达到了“纵横出入”,偏正相生,自然成趣的境界。

4.“塞柳行疏翠,山梨结小红。胡笳楼上发,一雁入高空。”——《雨晴》

塞柳翠,山梨红是写色,胡笳发,一雁孤飞高空是写声,状形,秋天雨后晴空的清、艳、凉、旷历历而来。

5.“塞外苦厌山,南行道弥恶。冈峦相经亘,云水气参错”。——《青阳峡》

冈峦见云水之中,云水飘曳于冈峦之上,山川巍峨,镌然纸上。江盈科《雪涛诗评》曰:“少陵秦州以后诗,突兀宏肆,迥异旧作。非有意换格,蜀中山水,自是挺特奇崛,独能象景传神,使人读之,山川历落,居然在眼。所谓春蚕结茧,随物肖形,乃真诗人,真手笔也。”就是说杜甫在状写蜀中山水时善能抓住特定的“物”即对象,进行“随物肖形”,“春蚕结茧”的艺术加工,达到“挺特奇崛”、“象景传神”,使人读之,过目难忘,所写对象,历历在目。仇兆鳌在《杜诗详注》中说,“蜀道山水奇绝,若作寻常登临览胜语,亦犹人耳。少陵搜奇抉奥,峭刻生新,各首自辟境界,后来天台方正学入蜀,对景阁笔,自叹无子美之才,何况他人乎?”方正学沿杜甫入蜀之路走一遭,对着杜甫曾描写过的景物同样来作诗,结果自叹弗如,没有办法做到“搜奇抉奥”,“峭刻生新”,“自辟境界”,随物换景,篇篇不同。

二、杜诗炼字的规律

1.所炼之字在一句诗中的位置各不相同。(1)炼句中一字,如“飞星过水白,落月动沙虚。”“卑枝低结子,接叶暗巢莺”;(2)炼句末一字。如“地坼江帆隐,天清木叶闻”;(3)炼第2字。如“红入桃花嫩,青归柳叶新”;(4)至少炼句中2字。如“剩水沧江破,残山碣石开”,“绿垂风折笋,红绽雨肥梅。”一句中锤炼2字。

2.因实事实情实景实物而炼字。如《从人觅小胡狲许寄》中二句“举家闻若咳,为寄小如拳。”这只小猢狲叫声听起来象人在咳,形体只有头那么大。通过声音和形体的特征写出了小猢狲的独特。杜诗的炼字是围绕实事实情实景实物着笔,就避免了虚妄浮华的流弊,避免了应景化,庸俗化,将诗艺引向了现实主义的新天地。学界评价杜甫入蜀后,诗艺达到了顶峰,清昆山王履曰,“文章纵不宜规规传神写照,亦岂宜泛然驾虚立空?驾虚立空以夸其多,虽多亦奚以为?少陵则不然,其自秦入蜀诗二十余篇,皆揽实事实景以入乎华藻之中,是故高出人表,而不失乎文章之所以然。”认为杜甫高人一等之处就在于“揽实事实景以入乎华藻之中,”实事求是地炼字。周綖曰:“少陵入蜀诸篇,绝脂粉以坚其骨,贱丰神以实其髓,破绳格以活其肢,首首扌离幽撷奥,出鬼入神,诗运之变,至此极矣。”认为是从“骨”、“髓”、“肢”三个层面进行创造性炼字。如《草堂即事》中二句,“雪里江船渡,风前竹径斜”。炼“里”、“渡”、“前”、“斜”四字写出了草堂门前的一派自在且实在的雪景。

3.炼字与结句、谋篇结合起来。如《后游》一首,“寺忆曾游处,桥怜再渡时。江山如有待,花柳更无私。野润烟光薄,沙暄日色迟。客愁全为减,舍此复何之?”首联炼“忆”、“处”、“怜”、“时”4字以拟人手法让山寺、野桥恋恋随人;颈联炼“润”、“薄”、“暄”、“迟”4字写出了极目四望的景物,移步换景;尾联炼“为减”、“何之”4字,以疑问加强气势,寄形山水之意水到而渠成。特别是颔联炼“有待”、“无私”四字,写出了风物依旧,景色宜人的感慨。赵氵方曰:“杜诗有两等句,皆尝自言之。其一曰‘新诗改罢自长呤’。凡集中抑扬开阖,与造化争衡于一字间者,皆是。其二曰‘意惬关飞动,篇终接混茫’。如此章‘有诗’、‘无私’之类是也,盖与造化相流通矣。”炼字不脱离律诗的实际要求,贯穿于结句,谋篇的全过程,既“与造化争衡于一字”,也“与造化相流通”。赵方;曰的话也从侧面验证杜诗炼字有二条途征,两重境界,一是字斟句酌,通过反复“改诗”、“呤诗”的办法,争衡于一字;二是诗绪飞动,才气纵横,在长期炼字的积累上,下笔如有神,出现神来之笔,不需争衡于一字。既遵循格律,又敢于突破格律的束缚。

4.炼字讲究独创、特色。历代诗家都讲究炼字,杜诗炼字在叠字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明杨慎曰:“诗中叠字最难下,唯少陵用之独工。”认为杜诗在叠字的锤炼上独步百家。杜诗叠字(1)用之句首,如“娟娟戏蝶过闲幔,片片轻鸥下急湍”,“短短桃花临水岸,轻轻柳絮点人衣”,“青青竹笋迎船出,白白江鱼入馔来。”(2)用之句尾。如“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小院回廊春寂寂,浴凫飞鹭晚悠悠”,“客子入门月皎皎,谁家捣练风凄凄。”(3)用之句上腰。如“宫草霏霏承委佩,炉烟细细驻游丝”,“江天漠漠鸟双去,风雨时时龙一吟”,“云石荧荧高叶晚,风江飒飒乱帆秋”,“山木苍苍落日曛,竹竿袅袅细泉分”。(4)用之句下腰。如“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风含翠筱娟娟净,雨浥红蕖冉冉香”,“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碧窗宿雾濛濛湿,朱拱浮云细细轻。”一般的诗家也能炼名词、数量词、形容词、动词等,但独不能炼叠词,那么能炼叠词就成了杜诗的独创。

三、杜诗炼字艺术的成就及主要原因

上一篇求职简历

下一篇感谢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