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新闻范例6篇

中秋新闻

中秋新闻范文1

【关键词】旅游;事件营销;传播策略;天上王城

doi:10.3969/j.issn.1007-0087.2013.01.00x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二十一世纪的旅游业已经跨入注意力经济时代,即旅游信息供给过剩,旅游者的注意力开始出现分散现象。因此,如何凝聚旅游大众的注意力并发挥其最大效应成为旅游业界需认真讨论的课题。传统的营销方式在这一点上表现出先天不足,而事件营销则可以通过制造或借助具有新闻价值的“事件”来引发新闻媒体的报道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讨论,进而达到吸引并凝聚“注意力”的效果。

本文将基于事件营销的相关理论,以天上王城景区对春秋古墓发掘事件的成功运用为例,分析旅游景区在事件营销中的媒体传播策略和方法。2012年4月16日,山东省文物局在沂水县召开新闻会,通报沂水纪王崮春秋古墓考古发掘情况,随后众多省内外媒体蜂拥而至,围绕着纪王崮春秋古墓考古发掘掀起了一次新闻事件报导热潮,沂水春秋古墓一时成为山东乃至全国的热点话题。而作为本次春秋古墓发掘现场所在地的沂水天上王城景区,则成为本次事件的最大受益者,持续半月的媒体聚焦让这个开业不到4年的景区名声大噪,迅速从众多中小型旅游景区中脱颖而出,成为区域性知名品牌景区。

一、事件营销相关研究回顾

(一)事件营销的概念及传播渠道

事件营销是适应爆炸式增长的各级各类体育赛事、娱乐活动、会议会展的需要而产生的一项营销活动。从奥运会、博览会、世界杯到城市文化艺术节,事件营销以其组织的系统性与事件活动的聚焦性,在改变受众习惯、理解、记忆的同时,完成事件概念、品牌形象的成功营销。在中国,事件营销早在上个世纪初就已经实践,如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的“茅台酒事件”、1985年海尔张瑞敏的“砸冰箱事件”、1992年飞鸽自行车借布什访华进入美国市场、2005年蒙牛赞助湖南卫视“超级女生”节目,2008年李宁品牌随着李宁点燃奥运圣火而价值飙升等。

虽然事件营销的应用从上个世纪初就开始了,但相关研究却是从上世纪的后半叶才开始的,学者们主要对事件营销的概念、特点、运作、评估等多方面进行了阐述[1-4] 。

目前关于事件营销的概念已经基本达成共识,它又被称为事件行销或活动营销,是指企业通过组织、策划和利用具有新闻价值、名人效应以及社会影响的人物或事件,来吸引社会大众的兴趣与关注,以提高产品或企业的知名度及美誉度、树立优质品牌形象、最终实现产品或服务销售目的的一种手段和方式。

事件营销常用的传播渠道包括媒体传播、公共关系、形象广告等,由于集广告公关效应、新闻效应、形象传播以及客户关系管理于一体,因此具有极强的传播能力及吸引注意力的能力,是近年来国内外十分流行的一种市场推广手段[5]。

(二)旅游事件营销的实践应用与研究进展

国内旅游事件营销的实践应用可以追溯到1996年,云南香格里拉凭借小说《消失的地平线》在世人面前解开神秘的面纱。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旅游企业意识到旅游事件营销的独特效应而纷纷加以运用,典型的案例包括2006年乔家大院因电视剧《乔家大院》热播而游客大增,2007年张艺谋“印象西湖”助推杭州旅游业,2009年昆士兰旅游局“世界最佳工作”招聘促使澳大利亚大堡礁窜红以及2010年张家界黄山“阿凡达拍摄地”之争等。

与实践领域的迅速发展相比,该领域的理论研究相对滞后。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对“事件旅游”这一旅游活动类型的关注。事件旅游是旅游事件营销的主要类型之一,即旅游企业通过主动策划节事庆典、体育赛事、展览活动等事件以达到吸引旅游者注意力并提升旅游品牌的目的,属于旅游“造势”营销的内容。需要注意的是,旅游事件营销并不仅仅指事件旅游,它还包括旅游企业借助外界突发性事件、重大影响事件等事件类型来宣传旅游产品和服务,也即旅游“借势”营销,旅游企业可以通过两种手段达到营销目的。造势是指旅游企业自身精心策划、组织、实施一个可以满足各相关利益者尤其是吸引旅游者注意力的事件;借势是指旅游企业可以借助社会上发生的、正在发生的或即将发生的事件作为满足各相关利益者尤其是吸引旅游者注意力的事件[6]。

二、沂水天上王城及春秋古墓考古发掘概况

天上王城景区地处山东省临沂市沂水县泉庄乡,景区依托沂蒙山特有的崮群风光为基础,以春秋时期纪国迁都至此的历史故事为主题,拥有奇崮风貌观赏区、王城文化体验区、市井民俗体验区、乡村游乐场、地下冰宫、御鸟园等六大区域,是观赏沂蒙群崮风光、探寻春秋诸侯历史,体验沂蒙民俗风情的代表性景区。

2012年1月份,春秋古墓在天上王城景区蓄水池修建施工时被发现,位于景区崮顶之上。从残存部分看,墓葬的整体平面基本呈长方形,南北残长33米左右,东西宽13.6米。北部为车马坑,南部为墓室。墓室包括椁室、棺室、陪葬坑、南北边箱等。椁室及边箱位于中部,整体南北长11米,东西宽5米。南北边箱及车马坑内已发现有青铜鼎、鬲、、敦、壶、盘、、、编钟、于等器物近百件。其中北边箱主要存放乐器、兵器等。南边箱则主要存放青铜礼器、陶器、漆器。从出土部分器物的特征来看,其时代为春秋时期。墓葬的规模较大,规格较高,出土的器物特别是青铜器及其铭文十分重要,其发掘对沂水及山东古代文化的研究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三、旅游事件营销传播策略

旅游目的地可借助事件营销中新闻传播、公共关系、广告等策略来提升其知名度与美誉度。天上王城景区借助于春秋古墓考古发掘而名声鹊起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对上述策略的恰当运用。

(一)新闻传播策略

1.制定新闻预案。当事件发生或者即将发生时,要对事件新闻价值、事件的发展进程、事件的发展走向做一个预判,然后组织相关部门讨论制定新闻预案,确定好会的主办单位、出席会的领导、专家、部分事件当事人、拟邀请的媒体、新闻通稿、媒体接待服务等事项。2012年1月,天上王城景区在修建蓄水池时在崮顶发现铜鼎等数件文物;3月份考古机构开始考古发掘;4月16日,山东省文物局、省考古所在临沂沂水举行沂水纪王崮春秋古墓发掘重大考古成果新闻会。从古墓发现到新闻会举办期间虽然有较长的时间,但由于出于考古工作安全性考虑,文物部门一直不允许媒体进行采访报道。虽然当地政府和景区也有一些新闻方面的提前考虑,但因新闻时间未定,所以没有形成完备的新闻预案。后因中央电视台直播报道计划的影响,新闻会临时提前举行,因此准备并不够充分。很多媒体到会现场后还没拿到新闻通稿;一些电视台到达考古现场后才知道事件的重大性,临时从台里抽调卫星直播车赶往现场;考古组没有安排专门的对口专家接受媒体采访,导致记者有问题不知道该问谁,考古队成员不知道该不该接受记者采访。如果事先考古部门、当地政府、景区一起讨论制定详细的新闻方案,这些问题就可以避免。

2.掌握合适的新闻时机。新闻要选择良好的时机,时间上要尽量避开节假日,因为节假日报纸媒体版面往往比较少,很难发出大版面的报道;再者很多媒体节假日休假导致采编力量不足,三是节假日新闻难以产生工作日时的话题传播效应。时机上要尽量避免与其他国内重大节日或者新闻事件,比如新闻会如果安排在五一假期前两天,这个时候大家都在关注假期,显然对新闻不会引起太关注;再比如在全国人民都在高度关注黄岩岛事件的时候,举办此类新闻会显然也不是最佳时机。

3.恰当选择媒体。媒体的选择范围的确定根据事件的大小确定,但一般就高不就低,当然,如果是太小的地方新闻事件邀请中央级媒体和省外媒体往往意义不大。对景区而言,媒体的范围还要考虑景区的客源市场分布,客源市场地的宣传对后期景区的产品销售促进更为直接。在众多媒体中,都要选择出各种类型媒体中影响力最大的媒体作为必选和重点对接对象,其它媒体作为补充,如天上王城春秋古墓事件将中央电视台、山东卫视、齐鲁晚报、大众网作为重点对接媒体,通过这几家不同类型的媒体带动,基本做到了电视、报纸、网络的全覆盖。其次,新闻首发媒体的选择也尤为关键。遇到重大新闻事件时媒体都希望能首发或者独家报道,首发媒体后期对事件的持续跟踪报道往往力度比较大,但由于媒体间的竞争关系,首发媒体选择不好往往会影响其它媒体对事件报道的积极性,因此事件当事方要慎重评估其利弊。一般来说,选择高一级别的媒体首发不太影响低一级别媒体的积极性,同一级别同一类型影响力相当的媒体容易产生竞争抵触心理。天上王城春秋古墓事件中,当地政府为借机提升地方城市形象,提前联系中央电视台,在央视对事件的新闻价值得以重视并预留出专门的直播报道时间后,积极协调考古部门,让央视提前半天进入考古现场进行直播采访,极大地调动了央视的报道积极性,整个事件持续直播5天,不但直接推动了事件的社会聚焦轰动效应,也极大地带动了其它众多媒体对事件的关注程度和报道力度。

4.合理设计与把控宣传阶段。根据事件的持续时间合理安排媒体报道的进程,充分分析各家媒体的特点,尽可能地拉长媒体报道的持续性。事件新闻大多有消息、深度跟进、总结报道三个阶段,很多景区在利用事件营销时往往只重视第一阶段的传播,媒体一哄而来,又一轰而散,导致大新闻成了小新闻,持续报道成了一次性报道。在天上王城春秋古墓考古事件中,中央电视台考古现场连线直播持续5天,不但对古墓考古进程进行了持续播出,还就有关的历史背景、民间传说、发现经过、周边关联遗迹、基层考古人员的日常工作生活等制作了12个短片作为新闻背景进行播出,让观众对事件形成了一个较为立体的完整的认识。而《齐鲁晚报》、《济南时报》等报纸媒体更是对事件进行了近半月的持续报道。

5.准确引导媒体报道方向。景区利用事件营销传播既要通过事件本身的新闻报道提升景区的知名度,又要尽可能地把景区的产品内容也融入到事件的新闻传播中去。在春秋古墓发掘事件中,景区将天上王城名称的创意由来、相关的民间传说、考古发现对景区定位和游客量的影响、景区未来建造遗址博物馆的打算、开发大众科普旅游的构想、以及打造5A景区的目标等信息及时透露给媒体,极大地延伸了媒体的报道题材,扩大了景区的报道宣传。

6. 把握不同类型媒体的报道特点。电视、报纸、杂志、网络等不同类型媒体特点不同,同一类型媒体也因各自的定位不同对新闻的展现方式和报道角度各不相同。如网络媒体反应迅速但有时不够严谨准确,电视新闻直观但很难进行深度挖掘,电视专题能进行深度挖掘但制作周期较长,报纸媒体可进行大篇幅的深度报道但需要安排更多专家或者当事人接受采访。天上王城春秋古墓发掘事件中成功运用网络媒体,通过前期论坛帖、中间专题新闻页面报道、后期墓主人身份竞猜与网友互动,以及持大众网手机报到景区游览优惠等活动充分发挥了网络媒体的优势,极大地提升了社会关注度。

7. 适当应用植入式广告。事件报道中自然巧妙的植入式广告会增加景区的曝光率,在天上王城春秋古墓事件中,景区为考古队提供印有景区名称字样的马甲、T恤等,这些植入式宣传很自然地在媒体报道的电视画面和新闻图片中得以出现。另外专家、景区工作人员在接受采访时也尽可能地多提到景区名称全称,这也一定程度上强化了景区在事件中的曝光频次。

8. 预防负面效应。一是要避免负面新闻的出现,节事活动中难免一点问题和瑕疵都没有,有些媒体为了吸引眼球制造噱头会有时会剑走偏锋,选择一些事件中容易被人们忽略的小问题进行重点关注。因此要加强与采访记者的沟通,安排专人与采访记者进行对接,尽可能地把正面的信息通过正常渠道及时传达给他们,避免因信息不畅而引起的不必要猜忌和负面报道。二是要预防正面报道可能会产生的负面效果,如本次事件中有些媒体为了突出古墓对景区游客量的带动在新闻标题中用了“爆棚”、“踏破门槛”等词语,给一些想来景区的游客造成一定的误解,以为景区超过了最佳接待量,影响了他们的出游计划。

9.做好媒体服务保障。为媒体提供详实的背景资料和便捷的保障服务,如网络、驻地采访食宿、采访专家和当事人协调联络、专业人员跟踪服务等。通过周到的服务与媒体建立良好的关系,从而获得更多更好的新闻报道支持。虽然纪王崮就是天上王城景区所在地,春秋古墓就在景区里面,但出于考古工作的专业性和严谨性,沂水春秋古墓事件的新闻会的主办方山东省文物局和山东省考古所将古墓的名称命名为“纪王崮1号墓”,会新闻标题和通告中均采用“沂水纪王崮春秋古墓”作为标准名称,只字未提“天上王城”四字。景区为了避免媒体新闻报道中只见“纪王崮”,不提“天上王城”的尴尬,及时和媒体记者、接受采访的专家进行沟通,最终使得媒体报道大多采用了沂水天上王城春秋古墓的名称。这跟景区为媒体采访提供良好的服务密不可分。

(二)公共关系策略

1. 借助外力,做好政府公关。由于企业所能调动的外部资源有限,因此在事件营销中争取政府部门的支持尤为重要,如中央电视台的联络、文物部门同意尽早举办新闻等事宜都需要当地政府部门去协调。

2. 争取关键当事方配合。事件中关键当事方的合作尤为重要,如本次事件中考古工作是一项极其专业而严谨的工作,并不是媒体记者随时都可以到达现场进行拍摄采访,要充分遵守考古工作现场的制度、尊重考古工作人员的想法和意见,才能使得采访得以顺利进行,也才能得到准确有价值的新闻素材。如果以自我为中心,只从自身利益角度出发,必然引起当事方的反感和抵触,最终事倍功半,事与愿违。

3. 重视行业专家的作用。专家观点可突出新闻可靠性,可以扩展事件的宽度和深度,专家观点争鸣可引起新闻话题聚焦,在天上王城古墓发掘事件中,有部分专家认为墓主人是莒国国君,有部分专家认为是纪国国君,还有专家提出了“天上王城有可能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古城堡”的观点,引起了媒体和读者的巨大兴趣,达到了很好的传播效果。可以说,如果没有行业专家做解读,记者们顶多只能一条古墓发掘的消息新闻,根本无法形成持续深度的报道。

4. 妥善处理媒体关系。媒体之间有合作更有竞争,特别是同一类型同一级别的媒体之间竞争更为激烈,在与媒体合作中不能厚此薄彼,要尽可能地维护好与所有到场媒体的关系,以避免不必要的负面报道出现。

5.准确定位景区的角色。很多级别较高影响较大的事件中主办方或者主要当事方通常是地方政府和相关主管部门,景区往往是借势、借力,因此景区要对自己给予准确定位,做好“配角”、“助力”的角色。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一定要把握好发言中所传递的信息,以免给事件当事方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引起媒体传播失控。在天上王城发现春秋古墓的帖子在网上曝光后,很多媒体记者电话咨询景区是否确有其事、文物是否遭到破坏、文物是否丢失以及现在何处等问题,景区向媒体传达统一信息:景区在施工时发现古墓一事,当地文物部门已经及时介入保护,古墓和文物具体问题请咨询文物部门或者县宣传部。这种态度既有效地确认了发现古墓一事,又没有透漏相关具体信息,而是让他们找更为权威的政府相关部门了解,这就有效防止了媒体误解造成对考古工作的失实报道。而后期景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候对古墓发掘对景区的作用,景区未来发展打算等问题则可以完全主动予以回应。

(三)广告传播策略

1. 广告配合。事件营销中景区要整合原有的广告投放资源,让景区产品形象宣传与事件宣传进行嫁接,从而引导读者通过对事件的关注爱屋及乌,延伸到对景区资深旅游产品和形象的关注。广告中景区产品内容和事件内容的宣传比重根据事件与景区卖点关联度而有所区别,关联度越高,对应的人群越一致,则事件在广告中的版面比例可以越大。景区如果举办大型演唱会,甚至可以整个广告内容都是演唱会。而对于考古发掘这样的非大众人群感兴趣事件,则在广告中的比例不宜过大。广告宣传的原则是:利用事件宣传景区,而不是花钱宣传事件本身。

2. 新闻热点词汇搜索排名。节事活动一旦成为新闻热点后,很多人会通过网络搜索关注其相关信息。因此,景区的官方网站要及时全面地提供相关信息,要锁定一些跟事件关联的关键词,通过搜索排名等方法力争让景区官方网站成为事件重要的网络媒体平台。在天上王城古墓考古发掘新闻会第二天,媒体报道铺天盖地而来,景区及时组织人员锁定“沂水古墓”、“沂水春秋古墓”、“纪王崮”、“天上王城古墓”等关键词,通过网络技术手段让景区官网一直出现在这些关键词搜索结果的百度首页,对景区自身的宣传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3. 与媒体联合的活动营销。事件新闻传播中公众只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让公众参与到事件中来进行互动则有助于事件的深入传播,并带动景区的旅游产品信息传播。在天上王城古墓发掘事件中,景区与大众网联手,成功策划了“猜墓主人身份,赢品牌手机”、“持手机报相关新闻游览景区门票半价优惠”等活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四、旅游事件营销传播的常见误区

结合天上王城在春秋古墓考古发掘中的各种营销传播应用的实效,旅游事件营销传播要取得良好的效果,必须避免几个误区:

首先,误以为媒体记者到场采访就意味着新闻报道成功,缺乏对媒体报道角度、跨度、关联度、持续度的引导,不能最大化地利用事件传播,有时还有可能形成负面传播效果;

其次,事件新闻传播会提升景区的知名度,但事件传播并不等同于对景区旅游产品信息的传播,景区应该借助事件传播的时机做好产品广告宣传,才能促进潜在游客的认知,并最终促进景区游客量的增加;

再次,有了知名度并不意味着景区就有了市场份额,只有将事件与景区嫁接,设计成相关的产品线路,并及时传达到旅行社等终端市场,才能真正增加成为景区的吸引力,并最终促进销售;

此外,事件关注不能等同于景区吸引力,景区长期的营销策略依然要结合景区核心卖点、围绕着目标市场心理需求进行,切忌以长期使用事件营销替代景区形象产品营销。

五、结语

旅游目的地可基于事件营销的相关原理,借助新闻报道吸引并凝聚公众“注意力”,从而达到提升知名度与美誉度的目标。新闻传播是事件营销的关键,需要从传播的时机、阶段、方向、以及不同类型媒体的特点等方面进行把握;良好的公共关系策略是事件营销的保障;恰当的广告配合则是事件营销的必要补充。天上王城景区借助春秋古墓考古发掘这一颇具新闻价值的事件,恰当运用新闻传播、公共关系、广告等一系列传播策略,让景区在短时间内于省内外名声鹊起,是旅游景区成功运用事件营销的一个典型案例。

参考文献

[1]菲利普・科特勒.营销管理(第十版)[M].梅汝和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01.

[2]杨为民等.现代企业营销创新[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4.

[3]李欣.借势与造势――事件营销模式浅谈[J].通信企业管理,2005(3):17-18.

[4]吴志明.事件营销的三种形态[J].当代经济(下半月),2007(9):68-69.

中秋新闻范文2

1993年9月,20岁的韩咏秋从几百人的应聘考试中脱颖而出,从长寿化工总厂广播站播音员一跃成为重庆电视台的一名见习播音员。从这天起,性格倔强的韩咏秋就暗自发誓:要做就要做得最好,尽自己的全力,不要让自己后悔。

1994年1月1日,他正式在重庆电视台《重庆新闻》栏目亮相,成为专业播音员,开始了他的电视荧屏生涯。

韩咏秋不满足仅仅做一名念新闻稿的播音员,他渴望熟悉掌握电视传媒的整个制作流程,他渴望以后能自己做节目。他开始有计划、有目的地从“头”做起:做场记、到第一线采访、摄像、编辑、参与策划节目……他先后主持过重庆电视台的《黄金时刻》、《热点聚焦》、《广阔天地》等栏目,其间先后主持了几部大型的系列节目――《酉秀黔彭走一遭》、《渝疆万里行》、《走进贫困山区》。在主持《广阔天地》这档以农村为主要反映内容的节目时,他在老同志的带领下深入农村基层采访,一干就是4年。那些日子,韩咏秋一年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在农村,生活既艰苦又寂寞,可他乐在其中坚持了下来,从而完成了从播音员到主持人的转型。

令韩咏秋印象深刻的一次采访,是1997年夏天到重庆巫山的庙堂乡采访拍摄《走进贫困山区》系列节目。那里没有电、没有自来水,也没有路。他们采访前的一个月,那里才临时挖了条基埂道,他和同事们是坐着两辆拖拉机进山的。一路上,山高、路险,拖拉机在基埂道上颠簸着行进……突然,“啪”的一声声响过后,韩咏秋坐的那辆拖拉机径直冲向前面的拖拉机,两辆拖拉机撞在了一起,把韩咏秋“吓惨了”,原来,拖拉机的一条皮带断了。等拖拉机修好后,足足开了3个小时才在悬崖边见到一户人家,他们的采访对象。那家的女主人是个跛脚女人,有四个孩子,家的四壁是用塑料纸粘成的,全家最值钱的东西只有一口锅,乡里干部送的几块腊肉……那次采访让韩咏秋体会到了什么叫贫穷,什么叫艰苦。贫穷以及怎样才能脱贫致富的这组系列报道――《走进贫困山区》播出后,收到了很好的社会反响。这一年,韩咏秋凭《走进贫困山区》获得了中国新闻一等奖。

从主持谈话节目《龙门阵》到《拍案说法》

1998年,韩咏秋担任起重庆电视台《法制经纬》栏目的主持人兼责任编辑,随后,他又同时出任重庆电视台的名牌栏目《龙门阵》的第九任主持人。

2000年6月,重庆电视台将《法制经纬》更名为《拍案说法》,全力以赴打造法制类名牌栏目,以他的主持风格量身定做的这一栏目为韩咏秋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舞台。在《拍案说法》栏目中,韩咏秋担任节目制片人兼主持人。

6月19日晚8点10分,韩咏秋以一身个性十足的黑色立领五四学生装出现在节目现场,以说书人身份引领观众进入法制世界。节目以纪实性的叙述风格展示案例案发现场,知情人、现场目击者共同参与拍摄,法制专家在演播室做精彩的讨论评说……《拍案说法》的全新亮相赢得了全国观众的一片喝彩,在全国法制类节目中独树一帜。

真正让《拍案说法》闻名全国的是“张君案”。那时?熏《拍案说法》推出刚三个月,“张君案”浮出水面,出于对新闻的高度敏感,《拍案说法》在“张君案”初期就派记者奔赴湖南、武汉采集了“湖南系列劫案”、“武汉系列劫案”。在栏目组正准备制作

“重庆系列劫案”时,新情况出现了:

9月18日凌晨,韩咏秋在睡梦中被一阵电话铃声惊醒,“张君在重庆抓到了。”从接到消息起,韩咏秋和他的同事就没有再休息,《拍案说法》空出了当天晚上的节目时间……上午8点,韩咏秋和同事已赶到重庆市公安局的新闻会现场,可新闻会一拖再拖,迟迟没有召开。时间在一分一秒地过去,韩咏秋立即与重庆市公安局联系,获得了独家的张君审讯资料。11点,新闻会召开。12点半,韩咏秋在回电视台的车上准备晚上的节目怎么做。下午1点,韩咏秋准时出现在演播室录制现场。晚上8点10分,全国观众第一时间在电视机前收看到了韩咏秋主持、全体栏目人员全力以赴制作的“张君案”最新节目。

“张君案”前后共做了13集,是国内媒体报道中最全面、最及时的,韩咏秋也因此给全国观众留下了深刻的记忆。一时间,全国各大媒体相继转播、转载“张君案”,《拍案说法》一炮而红。那时,韩咏秋和节目组的记者往往要忙到晚上九点多才能吃晚饭,而在饭桌上,他们常常是商量第二天的工作。有一次,采访、制作时间太紧,直到播出前一秒钟,播出带才机器里。那段时间,韩咏秋他们的工作紧张得像在打仗。

十年磨一剑,以“本色”主持风格征服观众

中秋新闻范文3

[关键词]《搜索》;都市生活;女性形象;审美特质

在2012年上映的影片《搜索》中,陈凯歌以其鲜明的时代气息,表现日常生活的平民视角与深切的人文情怀,向观众展现了中国社会个体的生存状态与精神现实。作为中国“第五代”电影创作者之一的陈凯歌,在这部影片中,从题材的选取与影像叙事风格上都超越了“第五代”电影人“常见的历史记忆的背景,进入了一个新的情境,体现了导演探索新的影像风格与对现代生活进行诠释的努力。[1]

影片以公司女白领叶兰秋无意间被卷入的一次新闻事件为核心,将现实生活中几乎不会产生交集的不同人物联系在一起,以广阔而复杂的社会背景为依托,审视了现代都市中无处不在的压力感、焦灼感与孤独感。喧嚣的都市、孤独的个体与浮躁的社会心理可谓影片最鲜明的注脚。对几个不同都市女性形象的成功塑造是《搜索》这部影片的一个亮点所在,特别是公司白领叶兰秋与工作狂陈若兮,给观众都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她们所处的社会地位、家庭环境与生活方式都有着很大的差异,反映了现代城市女性不同的生活的景况。本文通过分析影片对这两位女性人物的塑造,探讨了影片的审美特质及其所透射出的人文情怀。

叶兰秋是影片的核心人物,她不但作为推动整部影片情节开展的线索,也成为观察整个社会生活现实与女性生存状态的一个切入点。叶兰秋在影片中首先是以现代都市中典型的独立女性形象出现的。她年轻、时尚、漂亮、经济独立。在竞争激烈的职场中,能够成为一家上市公司老总的一秘,说明了她不但具有光鲜的外表,也不乏出色的工作能力。如果不是由于意外地发现自己得了淋巴癌,并且已经进入晚期,她的人生前景乐观,也许会是一帆风顺。但命运的无常却令其瞬间跌入了生活的谷底。一次偶然使叶兰秋成为新闻事件的主角。从医院回来的公交车上,她没有给老人让座。在售票员的指责、老人刻薄的语言与其他乘客不满的目光中,叶兰秋拍着自己的腿,沉静而又充满挑战意味地递出一句“要坐坐这”。这一幕恰巧被实习记者佳琪用手机拍下。这条消息经过媒体人陈若兮的策划,不断以新的看点调动起观众的参与激情,使女主人公一跃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本已遭受疾病残酷打击的叶兰秋,又成为大众抨击与泄愤的靶子,甚至连所在的公司也受到牵连。

虽然叶兰秋是一个相对成功的职场女性,经济上也独立,但却始终不能摆脱弱者的身份。这一身份集中体现在其女性主体性的丧失上。首先,疾病与公众舆论几乎剥夺了她的一切社会身份。先是无奈的辞职,失去经济来源;后是为躲避公众目光而离群索居。这实际上意味着女主人被排挤至社会边缘,成为一个被彻底抛弃的人。其次,当叶兰秋丧失了所有的社会联系之后,她惟一的存在价值便是“被看”的价值,即作为客体的价值。实际上,影片中她自始至终都是一个被看和被消费的对象。从影片伊始对其女性身体的刻画,在公交车上成为议论的焦点,到成为新闻人物后被媒介与公众注视与品评,再到杨守诚手中的照相机镜头。叶兰秋几乎没有什么主体性可言。即使在她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之后,实际上也仍未摆脱这样的命运。她仍然会成为大众眼中的客体,如果有所不同的话,也仅仅是宣泄的感情由拒斥与抨击转向同情与怜悯而已。

对于这样一个充满了悲情气息的角色,一份迟来的爱情为叶兰秋的生命增添了一丝暖意。但如果再深入一点看,这份爱难免有些苍白与先天营养不良之感。杨守诚与女主人公之间的爱情从根本上缺乏两性平等的基础。一方面,这份爱之所以能够在短短的七天里酝酿出来,正在于叶兰秋具有女性所特有的吸引力,而其身上忧郁、羸弱的气息也同时激起杨守诚男人天性里对女性的保护欲。这实质上是帮助杨守诚实现了传统的男性强势的地位。而这种体验在其女友陈若兮那里是无法得到的。另一方面,在两人相处的过程中,杨守诚其实并不是一个成功的“护花使者”。在叶兰秋需要他并肩战斗时,杨守诚却留下一句“你去吧,我在外边等你”。当两人在车里的照片被曝光后,他失控地咆哮“你知道你给我带来多大麻烦,你闯了多大的祸你知道吗?”杨守诚的不敢担当足以杀死一切的爱情苗头。但反观叶兰秋,她为了让杨守诚摆脱“麻烦”,不得不把自己身患癌症晚期的事实和盘托出。隐瞒自己的病情体现出女主人公性格上的坚强,不愿成为他人怜悯的对象。但最后又不得不亲手撕开这最后一点隐私去呵护一个男人,其生命之痛也必将再一次成为公众茶余饭后消遣对象。可以说,影片对叶兰秋弱者地位的塑造是极其彻底,甚至有些残酷意味。

《搜索》的另一个女性角色陈若兮虽然与叶兰秋的形象大相径庭,但就悲剧性这一点上,两个女性之间却具有共通之处。陈若兮在很大程度上摆脱了女性作为“被看”者的客体地位。她的外表与女性魅力似乎没什么联系。她戴着黑边眼镜;衣着多为淡雅色、款式简单大方的职业装;不施粉黛,走路做事毫不拖沓。此外,作为资深媒体人的她深谙“适者生存”的职场“硬道理”;能够准确捕捉新闻敏感点,制造新闻的轰动性效应,推波助澜大众舆论;对于互动性强的现场直播节目,知道怎样表现才能吸引观众的眼球;了解怎样不断推出新看点,使一件新闻不断翻新,生命力延续得更久;通过一个不让座的小事件,去挖掘更多、更大的新闻线索,表现出其工作的魄力与野心。影片将陈若兮塑造成一个十足的职场女强人形象。同时,家庭生活中,陈若兮也当仁不让地占据着强势地位。佳琪与哥哥杨守诚都惟其马首是瞻。陈若兮直爽、利落、精明强干,有一个真心喜欢的男朋友,并借着叶兰秋的新闻事件,在台里备受褒奖与重视。正处于人生上升期的她与叶兰秋的处境可谓大相径庭。这些都展现出人物在生活中的强势地位。

但如果仔细分析,会遗憾的发现这种强势更多的只是表面现象。陈若兮身上与叶兰秋同样表现出主体性的缺乏。一方面,陈若兮的身上具有现代人典型的“单向度”色彩。她努力地工作似乎与热爱、意愿无关。她对佳琪说:“干咱们这行,一得脸皮厚,二得豁出去,才能走到底。”而对杨守诚能够“睡到自然醒”的生活方式也不无慨叹。陈若兮的努力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钱和房子。在影片中,“钱”“房子”是人物口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但陈若兮与拜金的女性不同,她既不想通过依附于男性来得到这些东西,而是靠努力的工作去换取。甚至取代了传统男性的地位,成为家庭的经济支柱。另一方面,她对物质的追求很大程度上也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家庭,为了自己爱的人。她的辛劳就带有了一份“舍己为人”的色彩,具有传统女性任劳任怨的精神气质。“有钱有什么用,买不来爱;有爱有什么用,买不起房。”这表明了陈若兮理想中的幸福是精神与物质兼备的。陈若兮不但努力地工作,在饮食起居上也对杨守诚照顾得无可挑剔。她不但扮演着家庭中的女性角色,也承担了大部分男性该肩负的责任。但是在通往幸福的路上,她越是投入和付出,越是没了自己。

在影片中,陈若兮的失败也源于选择上的偏执。首先,为了能够持续引导和调动大众的舆论热情,陈若兮有意压下了叶兰秋道歉的视频。虽然在新闻采访中她坚持只报道客观事实,但却通过只选择“一面之词”的报道内容,使报道掺进了浓郁的主观色彩,破坏了新闻本该具有的公正性与客观性。她去叶兰秋曾经就读过的学校、去沈流舒家采访,却唯独将当事人叶兰秋排除在外,剥夺了她的话语权。这既体现了人物的武断,也表现出其功利性的一面。其次,当陈若兮得知杨守诚移情别恋叶兰秋后,更是一时冲动彻底违背了记者的职业道德,凭主观的猜测发出不实消息。正是这个一直提醒实习记者佳琪应客观、冷静的媒体人,在涉及自己利害关系时,却做出了失衡的决断。

当叶兰秋的死震动公众舆论时,新闻媒体的过失与责任又几乎完全推给了陈若兮一人。这种责任的推卸直接反映在佳琪态度的转变上。影片对大众传媒专业主义精神缺失的呈现,无论在深度还是广度上都超出了对网络意见空间暴力的描述。[2]佳琪是整个相关报道的参与者,在生活中也受到陈若兮的照顾。但面对叶兰秋的自杀事件,一向唯唯诺诺的她亦冷漠地借唐小华的话指责其“作为一个媒体人,动用公共资源,公报私仇,逼人致死,这样的人不该受到惩罚吗?”。加之被沈流舒陷害收取回扣,陈若兮的强者形象至此彻底瓦解,完成了从一个强者向弱者的转变过程。她丢了工作,失去爱人与朋友,突然间丧失了一切的社会身份,与叶兰秋曾经的境遇如此相像。

陈若兮坚强独立的性格和敢于面对的勇气,是在其人生的谷底得到真正体现的。此时的她虽然慨叹做人的失败,但却能坦然面对男友的移情别恋,“是爱情就没有什么对不起”。在遭受巨大苦痛的同时,还劝慰杨守诚“不管什么事,总要去面对”。陈若兮那句“我要重新开始”无疑给观众留下及其深刻的印象。如果生命再给叶兰秋一次机会,想必这也是她最想说的话。但陈若兮面对失败的勇气汲取于其自身,而叶兰秋直面死亡的勇气却缘于一段有些苍白的爱情。从这一点上看,陈若兮这个人物形象是更具积极意义的。此外,整个影片的逻辑结构其实更大的是落在陈若兮上边。真正贯穿社会思考更多的也是在陈若兮身上。[3]与陈若兮相比,叶兰秋的形象反倒让人感觉有些抽象和缥缈。因此,陈若兮这个人物更现实、更耐人寻味,也更具积极意义。

《搜索》这部影片涉及了大量当下社会的热点问题,媒介暴力、小三、房子、社会公德、职场竞争、爱情与家庭危机等,颇有些乱花渐欲迷人眼。但若将视角转向这些女性形象,便会发现其中值得关注和探讨的命题。这里不但有叶兰秋和陈若兮,还有莫小渝、杨佳琪、唐小华。她们的希望与失望、从容与焦虑、快乐与悲伤,为观众展现出现代都市女性生活景况的种种。在影片中,虽然女性站在舞台的中央,男性退居为陪衬,但实际上女性却远非现实生活的主角。在喧嚣浮躁的现代城市中,她们的身影显得如此孤单。虽然将影片划作女性主义电影稍显牵强,但以现实主义角度去关注女性生活,同时结合了如此鲜明的时代气息的影片,在近年来的国产电影中实不多见。这是影片具有独特审美价值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陈旭光,陈凯歌,曹华益,等.《搜索》研讨会纪要[J].电影艺术,2012(05).

[2]路春艳.虚拟的网络真实的问题——影片《搜索》的社会观察与表达[J].当代电影,2012(08).

中秋新闻范文4

[关键词]新闻标题 时尚美 诗意美 平实美

新闻标题是新闻主要信息的浓缩与概括,是新闻的眼睛和灵魂,是传递新闻内在神韵的要素。它不仅将新闻事实准确无误地传达给受众,而且起着先声夺人,沟通受众,引导舆论的重要作用。

标题制作是一门艺术。精彩的标题往往可以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增加新闻传播的力度和有效度。同时,标题还反映出一种导向、角度和对新闻事件的理解与评价。随着现代媒体传播方式的多元化,读者对新闻标题的信息含量及审美要求越来越高。信息量大、感染力强、具有时代特色的新闻标题将越来越受到受众的欢迎。

卢焱的《新闻美学初论》认为,新闻标题的审美具有内在的美与外在的美,内在的美主要是指它具有美的内涵、美的基调、美的意境,而外在的美是形式的美、表达的美、形象的美,其中内在美是新闻美的前提和基础,没有内在美,外在美就失去了意义。因此,好的新闻题目不仅内容要美,而且表达形式也要美,是内容美与形式美的统一。

语言作为信息传递的一种重要载体,对于信息的有效传播起着重要的作用。近年不少的学者就新闻标题的审美做了许多的探索,取得了重要的成果。本文在众多专家学者研究的基础上,仅从语言运用的角度入手,分析新闻标题的审美特征。

一、妙用流行词语,体现新闻标题的时尚美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思想意识的空前活跃,新事物、新观念、新词汇及其新用法大量涌现,特别是随着网络的普及,流行词语快速流行。新闻标题中运用流行词语,可体现出新闻的“新鲜”、“即时”,拉近与受众的直接沟通,也可增强标题的亲和力和趣味性,给人以新奇的感觉,看起来赏心,读起来悦目。

例1:心向美景 人在囧途(《中国青年报》2012年10月10日)

“囧”在甲骨文中就已出现,本义是“光明”的意思,引申义为悲伤、无奈或者极为尴尬的心情。特别是随着网络的普及,它被赋予更多的意义,并发展成为一种奇特的网络文化。标题中的“囧”字形象地描绘了“十一”黄金周热门旅游景点人满为患的情景,表达出人们无奈的窘态及失望的情绪,十分传神。

例2:删博换号的孩子伤不起(《中国教育报》2012年12月22日)

“伤不起”是2011年度的流行语,展示了国人由于种种不如意而变得日益敏感的情绪和脆弱的神经。标题中的“伤不起”折射出的是家长与孩子沟通的困境,它期盼的是微时代家长与孩子的良性互动。

例3:江苏给力“文化强省”(《人民日报》2010年11月10日)

“给力”原是2010年流行的网络热词,用来形容事物“够劲”、“使人振奋”、“感到力量”。标题中充分肯定了江苏文化产业取得的卓越成果,用“给力”一词,言简意赅,准确生动。受此标题的影响,《成都商报》的《抗通胀工资是否能“给力”》 、 《南京晨报》的《江苏公推公选给力“阳光权力”》、 《法制报》的《为青年法官成长“给力”》同时在标题中使用“给力”一词,足见此标题的影响力。

例4:“扬子社区行”传递“社会正能量” (《扬子晚报》2012年12月17日)

“正能量”本是物理学名词,而今这个词被广泛运用于所有积极的、健康的、催人奋进的、给人力量的、充满希望的人和事。标题中的“正能量”是褒扬《扬子晚报》为社区办实事,为南京构建和谐社区做出的重要贡献,传达出亲民、爱民的媒体心声。当下,“正能量”正在被广泛使用,其词义也逐渐被引申与深化。

另外还有一些流行词,如 “虎妈”、“淘宝体”、“微电影”、“穿越”等也被大量运用。

二、借用古典诗句,体现新闻标题的诗意美

中国古典诗歌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文学珍品,它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蕴含着丰富的爱国情怀,承载着中华民族文化精髓和民族精神,有着极高的审美价值与社会意义,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用它来作新闻标题,既可以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又可以增强新闻的审美情趣和宣传效果,使读者得到美的陶冶及精神上的享受。从古典诗歌中吸取营养,以此为标题能使标题像诗一样多彩多姿,散发出浓浓的古典气息,有形象,有意境,有文采,有韵味,有节奏。

例1:为有源头活水来——教育部加强机关作风建设综述(《中国教育报》2012年11月14日)

此标题直接引用宋代朱嘉《观书有感》中的“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中的名句,让人感受到浓厚的文学韵味。它用精炼的文字,综述了教育部加强机关作风建设的成功经验。运用此诗句,使新闻事实鲜活,有吸引力,并在意境上给人以美的感受。

例2:“借酒浇愁”愁更愁(《羊城晚报》2012年12月4日)

标题化用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中的句子“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借以说明白酒股集体下跌,酿酒板块风声鹤唳的严峻现实,用 “借酒浇愁”与文章主旨切合,贴切而又自然。二者天衣无缝,妙趣横生,可谓高妙。

例3: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大河报》2012年9月24日)

标题直接引用刘禹锡《秋词》中的“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中的前两句,用此作标题传递出的是顽强奋斗,不屈不挠的精神。面对秋日的冷风,不再感叹秋天的萧瑟,而是赞美秋天的生机盎然,催人振奋,格调高朗。

例4:清水出芙蓉 天然去雕饰(《大河报》2012年11月8日)

标题直接引用李白长诗《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中的两句,突出了大河丽人秋季美容美体活动的主题思想,诗情画意,引人入胜。

三、巧用口语词,体现新闻标题的平实美

口语词(包括方言成分)是在日常口头交际中所使用的词,一般具有通俗易懂、风趣幽默的风格。如果新闻标题中恰当地运用口语词,可以使新闻内容丰富生动,新鲜活泼,生动诙谐,别具韵味,贴近生活,贴近百姓,更容易引起受众的兴趣。

例1:菜价现在咋样了(《 光明日报 》2013年1月18日)

标题通过老百姓日常的口语词“咋样了”,传达出对菜价的关心,拉近了与普通百姓的距离,贴近生活,便于理解。

例2:高职生,别着急,慢慢来(《 中国青年报 》,2012年10月8日)

这个标题通过口语词“别着急,慢慢来”,告诉高职生,要沉得住气,等待时机,社会一定会有适合的舞台。既有真诚的鼓励,又有善意的提醒,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高职生就业的压力。

例3:不打车就冻着去!——“打车难”成“死结”?(《 中国青年报 》2013年1月9日)

标题用口语词“冻着去”报道了连日来北京、天津、西安、南宁等多个城市上下班高峰时段“打车难”、部分出租车司机挑客、拒载、不打表高价宰客等现象,表达出对出租车行业乱象的焦虑以及对市民打车难的无奈情绪,准确地传递了信息,平实中见真情。

例4:“俺要上春晚,您看中不中?”(《大河报》2012年9月25日)

标题用具有浓郁地方色彩的河南方言词“中不中”,报道了洛阳25名“曲胡女娃”舞进央视并有望登上春晚舞台的消息,词语简约,有亲和力、亲近感。

总之,新闻标题是新闻的眼睛,是人们了解信息的窗口,也可为新闻事实增加亮色。新闻标题的审美追求,应该是内在美与外在美的统一。尤其是在词语的运用上要尽可能做到时尚、诗意、平实,只有这样,才能吸引读者,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参考文献:

[1]陈东霞:《媒体的多重角色与新闻审美的多重视角》[J].《广西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6期

[2]卢焱:《新闻美学初论》[M].郑州大学出版社,2004

[3]张雷:《从〈新疆经济报〉看新闻审美的三重境界》[J].《新疆新闻》2009年第1期

[4]张真弼:《古典诗词在新闻写作中的妙用(二)》[J].《新闻与写作》2011年第10期

[5]周亚梅:《古诗文在新闻作品中的审美价值》[J].《中国地市报人》2011年第7期

[6]孙德宏:《思想的光芒与审美的传播——论新闻审美传播中的力量》[J].《中国记者》2008年第12期

[7]杨芳芳:《读图时代与新闻审美的价值走向》[J].《湖北大学学报(哲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

[8]张宏伟:《论体育新闻标题的审美追求》[J].《中国报业》2012年第7期

[9]李明文:《新闻标题的幽默美》[J].《新闻与写作》2003年第6期

中秋新闻范文5

中秋时节,对着天上又亮又圆一轮皓月,观赏祭拜,寄托情怀,这种习俗就这样传到民间,形成一个传统的活动。下面是小编和大家分享小学经历是一种收获主题精选作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正值中秋佳节来临之际,xx集团携手xx区xx街xx社区开展爱动全城----中秋茗茶公益活动。

主题:        月雅茶浓中秋赏月吃月饼品香茗

中秋的由来:秋天祭月的礼制,早在《周礼》一书中,已有“中秋”一词的记载。后来贵族和文人学士也仿效起来,在中秋时节,对着天上又亮又圆一轮皓月,观赏祭拜,寄托情怀,这种习俗就这样传到民间,形成一个传统的活动,一直到了唐代,这种祭月的风俗更为人们重视,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这个节日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

关于茶: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茶树和利用茶树的国家。古代文字记载表明,我们的祖先在3000年前已开始栽培和利用茶树中国的茶文化及饮茶习俗在汉、唐、宋代就已向中国周边地区辐射,明清以后更传到欧美,产生巨大的影响。

时间:        20xx年9月12日中秋节前(待定)(建议选择周末)

地点:        xx区xx街xx社区

主办单位:xx集团

承办单位:健康人报

参与人员:        主持,市民代表,企业代表,茶协专家,茶艺师,摄影记者,文字编辑等,

流程安排:

一,由茶协专家讲茶文化

二,由xx集团专业人员讲如何区分茶的品质

三,茶艺表演并品茶

四,用茶做夏季茶饮料(用当季水果制作:荔枝,柠檬~~~~)

五,有奖问答:准备有关茶的相关问题,现场提问,答对的有奖品(奖品待定,建议用xx的茶叶)

六,座谈会结束后,xx集团做一个现场团购会-----------------------“中秋送礼,送茶叶”,制作茶叶团购卷(建议于业主专享入场券合二为一)发放,凭此卷到xx定心专卖店购买享超低折扣。(具体方案待定)

场地布置:

会议室:大背景布,投影仪,电脑,话筒,桌椅

社区入口:展板2—3块(另加做2块健康人报的),小彩旗(数量待定)

展台布置:茶叶展示台1-2个(并增加《健康人报》健康养生咨询台,可由xx集团安排“饮茶与健康”方面的咨询)

人员安排:

健康人报:主持一人,现场维护2-3人,摄影记者一人,文字编辑一人,

xx集团:茶协专家一人,茶艺师一人,茶叶专业人员一人,现场制作茶饮师一人,展台礼仪茶艺小姐2-4名

其它参会人员:鲁能社区高端住户代表,健康人报市民代表团代表,健康人报企业代表团代表,其它待定。

为配合此次活动媒体宣传:

1,健康人报活动当期宣传:健康重庆1个整版刊例价25000元版特惠价7000元版

2,活动前期,针对定心茶做关于茶文化,茶健康的软文宣传:

营养美食版:3期每期半版刊例价25000元特惠执行价3000元半版_=9000元

3,邀请女网,大渝网,晚报等做活动报道。

健康人报宣传费合计:1个整版,3个半版合计16000元

其他费用:

1,会场布置费用:

2,邀请专家,媒体费用:

新闻回馈:

1,活动宣传当期,一周新闻版送200-300字新闻报道

中秋新闻范文6

在公路上打场晒粮是农村夏收、秋收期间的一大顽症,容易造成交通事故,产生火灾隐患,严重危害公共安全。为进一步优化我市道路交通环境,保障公路安全畅通,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现将禁止在公路上打场晒粮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加强领导、成立组织

为切实加强对禁止在公路上打场晒粮工作的领导,市政府成立由主管副市长任组长,监察、纠风、交通、公安、公路等部门负责同志为成员的禁止在公路上打场晒粮领导小组。各县(市、区)政府和各乡(镇、办事处、场)也要成立相应领导组织,形成市、县、乡(镇、办事处、场)三级政府统一领导,齐抓共管的三级联动机制。充分发挥各县(市、区)政府主导作用和交通、公安、公路部门主力军作用及相关职能部门协同作用,加强领导,严密组织,各尽其职,各负其责,确保完成夏秋两季禁打禁晒工作任务。

二、强化宣传,营造氛围

要加大禁止在公路上打场晒粮工作的宣传力度,充分利用广播电台、电视台、报纸等新闻媒体,采取通告、发表电视讲话、张贴标语、悬挂横幅、流动宣传车等形式,大力宣传在公路上打场晒粮的严重危害性和《公路法》、《道路交通安全法》等有关法规。公路沿途各乡村要成立流动宣传小组,深入到田间地头对村民进行宣传动员。要运用村民喜闻乐见的宣传教育方法,采取劝说教育和处罚相结合的方式,对各个乡(镇、办事处、场)、村(组)和每一户提出具体要求,使广大群众自觉遵守道路交通法规,不在公路上打场晒粮,堆放杂物和建筑材料,确保禁止在公路上打场晒粮工作顺利开展。

三、制定方案,明确责任

各县(市、区)要结合本地实际,认真研究制定禁止在公路上打场晒粮工作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政府和监察、纠风、公安、交通、公路、新闻媒体等部门在禁止在公路上打场晒粮工作中的职责任务。各县(市、区)、乡(镇、办事处、场)行政一把手为第一责任人,主管领导为直接责任人,组织专业督查和巡逻队伍,具体负责本辖区国道、省道、县乡公路上的打场晒粮工作;监察部门对制止不力、失职渎职的单位和直接责任人要实行效能告诫,并追究责任;交通、公路部门要组织路政人员加强巡逻,落实管理责任;公安部门对干扰禁止打场晒粮的治安案件要进行查处。各部门要密切协作,形成合力,齐抓共管,保证公路禁打禁晒工作任务的圆满完成。要将干线公路、县乡公路、村村通工程道路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分路段将禁打禁晒任务落实到村、组和个人,逐级签订目标责任书,实行责任追究,确保夏秋两季禁打禁晒工作取得实效。

四、强化督查,规范管理

夏秋两季,市政府将抽调监察、纠风、交通、公安、公路、新闻媒体等部门人员组成督查组,上路巡回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督查情况要向市政府定期汇报。市属新闻媒体要开设专栏,定期公布督查情况。对工作不力,出现打场晒粮现象的路段,由新闻单位予以曝光,并对相关乡(镇、办事处、场)通报批评,实施效能告诫。因工作不力造成公路交通堵塞,发生安全事故的,追究所在县(市、区)、乡(镇、办事处、场)领导的责任。

五、明确实施时间,形成长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