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胜古迹的诗句范例6篇

名胜古迹的诗句

名胜古迹的诗句范文1

周郎赤壁

“赤壁争雄如梦里,且须歌舞宽离忧。”唐代诗人李白诗中所吟的赤壁便是指周郎赤壁。

周郎赤壁位于湖北省赤壁市(原蒲圻县)西北36千米处的长江南岸。三国时,著名的赤壁之战就发生在这里。对于这次战役,晋代陈寿的《三国志》和宋代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中均作过精彩记述,古典小说《三国演义》对此也有生动描写。

蒲圻赤壁,古名石头关。孙权、刘备联军曾在此用火攻,大破曹操战船。由于当时火光冲天,映照江岸,崖壁一片彤红,“赤壁”由此得名。此处遗迹很多,成为历代名人凭吊、吟咏抒怀的胜地。解放后,经过修整,并增建了亭台和旅社等。

在赤壁矶头的石壁上,刻有各种文字、印记、诗赋和画像。仅镌刻“赤壁”二字的题榜即有4处之多,其中字体最大的“赤壁”题榜为楷书,字径达150厘米×104厘米,气势雄健,遒劲苍古,相传系周瑜亲笔所题。南宋时,诗人谢叠山乘船经过时,亦曾见石壁上有这两个字。此字的上下方均有刻字,其上方刻有高达120厘米的“鸾”字,其下方有古代诗人题记和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镌刻的诗文。近旁有诸葛亮、刘备等人的画像。这组古代石刻,左右配伍,上下辉映,更增添了赤壁的历史厚重感。

在蒲圻赤壁遗址的南屏山顶建有拜风台,又名武候宫。传说是诸葛亮祭东风的七星坛遗迹。后入筑台建官,以资纪念。拜风台前后相连着两殿一厅,周围环绕苍松翠柏,巍峨宏丽。前殿有介绍赤壁之战的各种图片、文字史料,后殿塑有诸葛亮、刘备等人的坐像。抱厅陈列着许多珍贵的出土文物。

金鸾山腰建有凤雏庵,相传三国时,庞统曾隐居于此。在赤壁山头,建有翼江亭,传说是东吴的军事哨所,周瑜、诸葛亮等曾在此嘹望江北曹军的动静。亭系近代重建,四周芳草凝碧,山花斗艳,极富诗情画意。在此可一览大江风光。前人到此曾留下许多诗篇:“江上战余陵是谷,渡头春在草连云”,“长江天堑系安危,江上帆樯曳夕辉”。

今天,浦圻赤壁以其丰富的文物和优美的风景,以及历代诗文碑刻和动人传说,吸引着络绎不绝的游人。从这个意义说,蒲圻赤壁可谓“文武兼备”的赤壁。

东坡赤壁

看过小说《三国演义》的人也许会问:怎么又出了一个“东坡赤壁”?回答这个问题,要冼从苏轼贬官黄州谈起。

苏轼(公元1037-1101年),四川眉山人。他20岁考取进士,担任过翰林院学士、礼部尚书和侍读(给皇帝讲课的官)等官职。后来因写了一些反对王安石变法的诗词和文章而获罪,被捕入狱。出狱后,于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二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苏轼剐到黄州,就写卞了《初到黄州》一诗:“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长江绕郭知鱼美,竹连山觉笋香……”他一到黄州,就爱上了黄州的山水,也喜欢上了黄州的美食,并写了很多文章和诗词,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前后《赤壁赋》和《赤壁怀古》。因为苏轼在黄州写了《赤壁赋》,黄州赤壁才有了名气,成为海内皆知的名胜古迹。

东坡赤壁位于长江北岸,在古黄州(今湖北黄冈)城西。断岩临江,突出下垂,色呈赭赤,形如悬鼻,因而得名“赤壁”。据《黄州府志》记载,城外赤鼻山“崖石屹立如壁,其色赤,亦称赤壁”。

赤鼻山风景优美,为历代名人游览的胜地。唐代时,李白、杜牧等曾来此游玩。杜牧留下了“城高倚绝,地胜足楼台”的赞美诗句。北宋文学家苏辙说这里是“波流浸灌,与海相若”。南宋诗人陆游认为这里是观赏风景的“佳处”。苏轼评价这里是“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可见,古代的黄州赤壁以水取胜,以山见长,山水兼备,景色宜人。难怪苏轼深深地爱上了这个地方,经常邀请客人泛舟于赤壁之下。他们或乘着月光,或身披霞辉,驾着扁舟,在“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江面上惬意飘荡,饮酒赋诗,相互唱和,好不快乐。

黄州赤壁名胜古迹很多,大多与苏轼有关。拜谒黄州赤壁,不能不去二赋堂。此堂建于清代康熙年间,画檐雕棂,清秀雅致。堂内有苏轼前后《赤壁赋》的木刻和石刻,故名二赋堂。正中,有一上下顶立的巨幅木壁,将堂分为前后两半,木壁正面是《前赤壁赋》,背面是《后赤壁赋》,均出自书法名家之手。走进二赋堂,顿有“唯闻翰墨香”之感。

东坡赤壁的现存建筑是1922年改建的。解放后,经过多次修缮整理,焕然一新。除二赋堂外,还有留仙阁、碑阁、酹江亭、放龟亭等瑰丽典雅的建筑群。每一处古迹都有许多动人的传说,留下了不少古人的诗文佳句。

赤壁辨析

查阅《中国历史地名辞典》,我们得知,赤壁有三――蒲圻赤壁、黄州赤壁和今天山西省河津县西北的赤壁,后者是十六国前赵光初元年(公元318年)刘曜称帝所在。

苏轼在《前赤壁赋》中云:“西望夏口(今武昌),东望武昌(今鄂城),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苏轼泛舟赤壁,浮想联翩,他不由得发出了感叹:难道这不就是曹孟德被周瑜打败的地方吗?

“二赋”写成之后,有人讥笑苏轼不知道三国赤壁究竟在哪里,以为苏轼弄错了地方。其实,苏轼明知黄州赤壁非蒲圻赤壁,仍按三国赤壁来写,不过是借题发挥而已。清代诗人朱日浚在《赤壁怀古》诗中写道:“赤壁何须问出处,东坡本是借山川。古来胜迹原无限,不遇才人亦杳然。今古登临同此地,风流未坠草芊芊。”苏轼本人也写过:“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人道是”就是“别人说是”,显然,这是苏轼借传说来抒发自己的情怀。

蒲圻赤壁,又称三国赤壁、周郎赤壁。因它与战争有关,古人称之为“武赤壁”。它在长江南岸。

名胜古迹的诗句范文2

秣马临荒甸①,登高览旧都②。犹悲堕泪碣③,尚想卧龙图④。 城邑遥分楚⑤,山川半入吴⑥。 丘陵徒自出, 贤圣几凋枯。 野树苍烟断, 津楼晚气孤。 谁知万里客⑦,怀古正踌蹰⑧。【注释】①秣马:喂马,放马。 临:临近。 荒甸:郊远。 ②旧都:指古襄阳城。 ③堕泪碣:即岘山上的羊祜碑。 ④卧龙图:指诸葛亮的谋略。 ⑤“城邑”句:战国时襄阳为秦、楚交界之处。 ⑥“山川”句:襄阳在汉水之滨,汉水入长江,长汉经楚入吴。 ⑦万里客:离家远行的游子,指作者自己。 ⑧踌蹰:忧愁徘徊的样子。 【诗文鉴赏】陈子昂是初唐以前咏史诗创作数量最多的作家。其咏史诗题材全面、内涵深刻,拓展了咏史诗的诗体功能和题材空间。这首诗之所以取“岘山”,因为其位于湖北襄阳,以山川形胜和名人古迹著称,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不远就是隆中,是诸葛亮隆中对话之处。登临岘山,不免思古人、发幽情,联系自身,感慨万千。开头两句交代了事情的缘由,诗人独自到郊野荒甸处。“登高”两字很有韵味。咏史诗多有登高而作,站得高望得远,自然思绪万千,于是就有三、四两句“犹悲堕泪碣,尚想卧龙图”。“堕泪碣”是咏晋初伐吴名将羊祜之事。“卧龙图”则咏汉末诸葛亮事。羊祜为太守时,清名远扬,很受百姓的爱戴,且有献策平吴之功,终身清廉不营私。他喜游山,常登岘山,终日不倦。死后百姓立庙纪念,杜预名其碑为“堕泪碑”。诸葛亮号卧龙,当时曹操攻打刘备,刘备兵败,诸葛亮受命于危难之际,东结孙吴,上演了一场著名的赤壁之战。诗人“秣马”“登高”“心悲”“神想”,对古人的功业有强烈的认同感。这种文化认同实际上源于作者以诸葛、羊氏二人自任,希企建功立业、匡君报国的心理。五、六两句接诸葛亮转谈三国事。三国魏、蜀、吴三足鼎立,孙吴据长江天险,因此诗中说:“城邑遥分楚,山川半入吴。”“遥”既表现楚地辽阔,又表现事已久远,兼指时空。这是诗人面对滔滔江水的无限慨叹。然而因诸葛亮联吴抗魏,刘备意气用事败于夷陵,以及孙皓的残暴,轰轰烈烈的三国终究成为了历史,陈子昂不禁发出了“丘陵徒自出,贤圣几凋枯”的叹惋。“野树苍烟断,津楼晚气孤”是说远处荒野林木,被苍茫的雾气遮断了;渡口的楼台在傍晚的烟霭中孤零零地耸立着。陈子昂借此慨叹曾经的葱郁现已烟消云散,“苍烟断”“晚气孤”是诗人借景抒怀,表达他对时政的忧心焦虑。最后两句中的“万里客”因其来自蜀山,是自称,“谁知”表达了孤寂落寞的惆怅。诗人凭吊古迹,希望圣贤代代不绝,是借对辅君贤臣事迹的追想,直接表达出自身胸襟抱负与人生理想。诗中涉及许多典故,无一不是和岘山、襄阳有关的。整首诗抒发了诗人怀古之思,也是诗人对他所处的时代的含蓄抨击。这首五言六韵的排律,明显可见唐初以来诗歌格律化的进程。

名胜古迹的诗句范文3

几多往事待追忆

“五百余年多少事,风云幻变日纷纷,宫华梦散笙歌静,宫阙巍峨紫禁城。”

这首诗说的是明、清两代王朝风云翻滚的500多年历史,如今已风流云散,一去不返。然而,昔时的巍峨宫殿、紫禁高墙仍然保留在人间,诉说着多少兴亡旧事,把过去的讯息传递给我们,传递给子孙后代。

不仅是故宫建筑如此,其他任何一座古建筑,一处古迹,甚至近代的建筑也是如此。它们的主人和在这里发生的许多事情都如梦幻般的飞逝了,然而我们还可以从这些古迹、古建筑身上,把许多往事追忆回来。有人说建筑本身就是一本刻划着岁月的书,在它身上记载了许多历史的故事。俄罗斯作家果戈里曾经描写道:“建筑同时还是世界的年鉴,当歌曲和传说都已经缄默时,只有它还有话说!”中国有一句古话“见了故物,如见故人”,这种生动的描写,的确是任何优美的诗歌都不能代替的。

古迹的讯息往往还能飞渡重洋,到异国他乡去传根接代,化作他邦的花果。我在很早的时候,就听说过唐朝鉴真和尚克服了重重困难东渡日本的故事,对他那种坚韧不拔的精神十分钦佩。同样,印度的佛教文化艺术也是飞越喜马拉雅山和沙漠戈壁来到中国,在中国大地上开花结果,成了中国的东西。在现存的中国著名文物古迹中,佛教文化古迹就有很多。

历史文化古迹有着一种巨大的魅力,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的心弦为之扣动,不知引发了多少人的沉思。“发思古之幽情”有时不仅使人伤感于昔时的兴亡往事,而且还能使人们从中获取教益。更能陶冶性情,抒怀。

三国时期赤壁大战,孙、刘联盟以少胜多,击败了曹操大军,这一重大的历史事件凝聚在赤壁古迹之上,被世代相传下来,多少诗人词家为之讴歌咏唱,舞笔挥毫,留下了动人的诗篇,更增添了古迹的光彩。唐朝诗人杜牧的一首《赤壁》怀古七绝,广为传颂了一千多年: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这是一首咏史的诗,从沉沙的兵器说起,写到人和战争的胜负。寓言英雄任务的成败,受到客观偶然因素的影响,以“铜雀春深锁二乔”的曲折语言概述了这场战争的成败。而另一首坡的词《念奴娇·赤壁怀古》,则更以万马奔腾的气势描绘壮丽河山,咏叹古代英雄人物的功绩,抒发诗人怀古的情思,成了一首千古绝唱。

古迹是文明的标志

文物古迹是各个时代人类文明的标志。我们翻开一部人类文明的历史,马其顿、亚历山大的武功,大流士的改革与专制,释迦牟尼、耶稣基督的说教以及中国秦始皇、汉武帝的绩业,虽然已随历史流转的步伐滚滚向前,有如大江之东流,一去不复返,但是凝聚着他们历史时代标志的文物古迹,仍然长存人间。埃及的金字塔,希腊、罗马的神庙、城堡、剧场,亚洲的佛寺和欧洲的教堂,始皇、汉武的高坟巨冢仍然巍巍屹立。万里长城永不倒,成了中华民族的象征。可以说,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有他们每一个历史时代的精华,文明的结晶,共同树立了人类文明的标志。

历史文化古迹,还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它极具突出的地区和民族性的特点。它所传递下来的讯息不是单一、直线及僵滞的,而是多样的,曲折的,变化的,反映了世界上多民族、多国度的文化内涵。世界上各个国家,各个民族的文化都有他各自的特点,包括语言文字、风俗习惯、文学艺术、衣冠服饰以及等等。各自的文化特点都是在不同的客观物质条件下形成的。地理环境、气候、温度、雨量、风力、积雪、日照等等都有直接的影响,加上民族文化的其他因素,造就了各式各样的历史文化古迹,并反映出丰富多彩的人类文明。例如,当我们看到方锥形高大的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的时候,我们立刻想到的是埃及的古老文明,纸草、棕榈、旋涡、钟形的柱头形式,反复的墙壁浮雕,反映了古代埃及的繁荣文化。

文物古迹的另一个重要意义,还在于它是历史的见证人,也可以说是实物的历史。特别是我们中国既有3000多年有准确历史可考的历史,又有丰富的文物古迹作为例证,历电的可靠性就更加增强了。

名胜古迹的诗句范文4

    苏东坡云:“腹有诗书气自华。”从小学习、诵读一定数量的古诗文,有利于陶冶情操、加强修养、丰富思想,有利于培养对语言的感受、领悟能力和想象能力,也有利于提高语言的表达能力和鉴赏、审美能力。青少年时期是人一生中记忆力最强的黄金时期。如何激发学生诵读古诗词的兴趣,引领学生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宝库中畅游呢?我想谈一谈自己在小学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几点做法。 妙哉——诗词诵     每节课预备铃响后,由领读员带领大家反复朗读书写在黑板一侧的诗词,直到任课教师到来。随着熟练程度的提高,黑板上的字呈递减趋势;全擦掉了,学生就又背过了一首诗。利用好这短暂的课前二分钟,每周可熟记两三首诗词。日积月累,便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了。晨读时放上一曲《春江花月夜》,则更有助于学生读出古诗的韵味,效果更佳。 美哉——诗词画 古代诗词具有鲜明的形象性,所谓诗中有画。诗配画就是让学生将诗词中的一个个文字符号转化成可视的绘画。学生在描绘诗词展现的胜景佳境的同时,自然会更深地体悟出诗家动人的情思,感受到字里行间美妙的旨趣。将学生的诗配画作品装订成册,美其名曰《诗情画意》,可以供同学们日常赏阅,还可以定期评选优秀作品,予以奖励。 乐哉——诗词牌     学生每人手里都有一些自己制作的诗词卡片,一面抄写题目、作者,另一面抄写诗(词)文。可以四人一起玩诗词牌,每人依次摸牌,如看到题目、作者则背诵诗文,看到诗文则说出题目、作者,答不出则让下一人回答,最后以得牌最多者为胜。还可以引入联赛机制,以免学生日久生厌。诗词牌让学生在趣味中获知,在求知中得趣,不亦乐乎? 悠哉——诗词队 放学时,同学们背诵着诗词走出校门。从操场整队出发,到距校门百米以外解散,这段路程中每支队伍要背诵不少于三首诗词。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当琅琅的诗词朗诵一路响起,路人纷纷侧目。背诵诗词出校门,避免了拥挤打闹现象,又给校园增添了一丝文化气息,一举两得。 善哉——诗词赛 每学期临近期末,我都在班上隆重举行一次诗词朗诵小队竞赛。竞赛设有必答题,如“请你小队背出含有动物名的诗句”“请你小队背出含有颜色词的诗句”等等;有抢答题,如“请说出下列名句出自谁人之手?”还有一场难解难分的擂台赛——各队轮流背诵诗词,不许重复。最后综合各轮成绩,看冠军花落谁家。     这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不断地汲取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并从中享受到莫大的精神愉悦。也许有许多诗句他们并不全懂,不必太在意,当他们在人生旅途中经历了多种阴晴圆缺、悲欢离合以后,就会逐渐体会到那些只有过来人才能真懂的诗句的真义。老师们,就让我们和学生们一起,循着李太白、苏东坡等人的足迹踏遍千山万水,走遍海角天涯,在古代诗词营造的精神家园中留连忘返吧。

名胜古迹的诗句范文5

关键词:版本异文;正确解读;李颀诗歌;变易缘由

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387(2011)04-0149-04

囿于现存唐人诗集的版本异文,导致很多诗歌出现误读现象,偏离了作家的真实旨意。以李颀诗集为例,不同时代版本存有很多差异。《全唐诗》辑录的李颀诗歌字句、题名皆存在问题,今人若以此去解读诗歌,难免南辕北辙,背离了李颀的创作心态。本文考核《题公山池》、《无尽上人东林禅居》诸本差异,以期正确解读李颀诗歌,解决相关问题。

一、《无尽上人东林禅居》应为《无名

上人东林禅居》

首先,从李颀诗集的流传版本来看:《全唐诗》等所录诗名《无尽上人东林禅居》,误,当作《无名上人东林禅居》。

宋刊残本《文苑英华》卷二三五题作《无名上人东林禅居》;南开大学善本书库藏明隆庆元年(1567)《文苑英华》刻本卷二三五亦题《无名上人东林禅居》。

又据国图善本部所藏李颀诗集最早的版本,即明正德乙亥(正德十年,1515)刘成德刻本《李颀集》三卷,亦做《无名上人东林禅居》。

还可据《唐诗品汇》知其诗题为《无名上人东林禅居》。嘉靖十六年(1537)序刊本《唐诗品汇》卷十一作《无名上人东林禅居》;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影印明万历年间汪宗尼校订《唐诗品汇》本,亦题作《无名上人东林禅居》。而文渊阁《四库全书》收录《唐诗品汇》则改“无名”作“无尽”,故不能简单以高棵《唐诗品汇》编撰年代早于李颀刻本而据此断言诗题为“无尽”。

故以宋本《文苑英华》、明《李颀集》、《唐诗品汇》所录为据,李颀原诗当为《无名上人东林禅居》。

诗名变易为《无尽上人东林禅居》,始见于明。明铜活字本《李颀集》乃作《无尽上人东林禅居》,异于前本。后来之本或阙字存疑,如嘉靖庚子(1540)朱警《唐百家诗》本作《无名上人东林禅居》,北京大学古籍特藏库凌登瀛刻本《李颀诗集》作《无上人东林禅居》;或延续明铜活字本作《无尽上人东林禅居》,如明胡震亨辑《唐音统签》、清《全唐诗》诸书。

梳理此诗版本异文,可据此得悉李诗中的无名上人为神会弟子,《宋高僧传》卷十七有《无名传》。无名师从荷泽神会,“得会师付授心印。”无名于天宝八年出家,其《无名和尚塔铭》记载“初依北祖华严,从渐而入后访南宗荷泽,自顿而证。至于方广大乘,沤和波若,投针彻底,游刃皆空。既不舍于文字,亦不耽著禅味,盖真解脱人也。”神会大师天宝四载人住东都荷泽寺,天宝十二载被诬聚徒兴事而贬谪荆州,无名在洛阳求学于神会当在天宝八载至天宝十二载间,“自此志历四方,周游五岳。”当时,李颀辞官再隐颍阳故里,常游走洛颍,参谒大德,写了数首与僧侣酬唱之作。

二、《题公山池》诗题存疑、文字有讹

《题公山池》诗题存有版本异文,有“公”和“公”两种情况。南宋刻本王安石《唐百家诗选》卷五诗题作《题公山池》;宋计有功《唐诗纪事》(南开大学藏嘉靖本、中华书局2007年版)卷二十、金元好问《唐诗鼓吹》(清顺治十六年陆贻典刻本)卷四、元郝天挺《唐诗鼓吹集注》(南开大学藏至大元年(1308)刊本)卷四、元杨士宏《唐音》(民国十二年沔阳卢氏慎始基斋影印明嘉靖本)卷八皆作《题公山池》。杨士宏曾说:“柳子厚亦有送《上归淮南序》,未审即此公否?”“公”、“公”是版刻误笔,还是别有内情,留存方家考定。

《题公山池》一诗字句之版本异文极夥。《全唐诗》录如下:远公遁迹庐山岑,开士幽居祗树林。片石孤峰窥色相,清池皓月照禅心。指挥如意天花落,坐卧闲房春草深。此外俗尘都不染,惟馀玄度得相寻。

其一,第二句“开士”两字早期版本皆作“开山”,改易为“开士”则体现追求协韵的诗学观。

宋、元无“开士”之说,《唐百家诗选》、《唐诗纪事》、《唐诗鼓吹》、元郝天挺《唐诗鼓吹集注》、元杨士宏《唐音》皆作“开山”。明铜活字本《李颀集》卷下、《唐诗品汇》卷八十三、胡震亨《唐音统签》卷八十三亦作“开山”。

“开山”易为“开士”始自明人。明李攀龙《古今诗删》卷十六、《唐诗选》卷五改为“开士”。

其二,宋元《唐百家诗选》、《唐诗纪事》、《唐诗鼓吹》、《唐诗鼓吹集注》第四句皆作“清池白月黠禅心”,《唐诗鼓吹集注》、明铜活字本《李颀集》、明钟惺《唐诗归》作“清池白月照禅心”,而《唐诗品汇》、《古今诗删》、《唐诗选》、《唐音统签》、明陆时雍《唐诗镜》卷十六作“清池皓月照禅心”,清人多承袭“清池皓月照禅心”;“片石孤峰窥色相”有人曾作“片石孤云窥色相”,纯为后人生造。“孤峰”易为“孤云”始自李攀龙《唐诗选》,何良俊《四友斋丛说》力挺此说,非议“孤峰”,至清《唐诗别裁集》、《御选唐诗》亦袭是说。

将“开山”改为“开士”体现了追求协韵的诗学观。“山”为“十五删”上平韵,归人平声;而“士”属“四纸”上声,划为仄声。就此诗而言,首句第二字为平声,下旬第二字依照常理当为仄声,运用“山”字致使上下两句平仄不协。然原诗早期版本皆作“开山”,所以元好问、郝天挺对“开山”之说虽存疑虑,注作“开山疑作开士”,但却未加更改。可元好问、郝天挺的疑问在明代却被士人信以为真,强将“开山”易作“开士”。王世懋较早主张改易此诗。

李颀七言律,最响亮整肃。忽于“远公遁迹”诗第二句下一拗体,余七句皆平正,一不合也;“开山”二字最不古,二不合也;“开山幽居”。文理不接,三不合也;重上一“山”字,四不合也。余谓必有误,苦思得之日:“必开士也。”易一字而对仗流转,尽祛四失矣。余兄大喜,遂以书《艺苑卮言》。王世懋改易原诗,受到了乃兄王世贞的赞许,世贞亦采纳是说。他曾说:“‘远公遁迹庐山岑’,刻本皆言开山幽居,不惟声调不谐,抑意义无取。吾弟懋定以为“开士”,甚妙。盖言昔日远公遁迹之岑,今为开士幽居之地。‘开士’见佛书。”

与王氏兄弟学术理念相近的李攀龙,重视诗律的音调与韵致,其《三韵类押序》云:“辟之车,韵者,歌诗之轮也。失之一语,遂玷成篇,有所不行,职此之故。”正如王世贞《古今诗删序》所述:“于鳞之所取,则亦以能工于辞,不悖其体而已,非必尽合于古”。李攀龙选辑古诗,圭臬分明,尤为注重诗歌法度与修辞的揣摩,故《古今诗删》、《唐诗选》均将“开山幽居”易作“开士幽居”。

不少人对李、王改易诗句表示不满。胡震亨论

云:“弁州公以开山声调不协,欲改为开士。此元人郝天挺《唐诗鼓吹注》中说也。吾谓远公即指公,开山即就上庐山衍下做到山池上,意义实然。虽不叶,不可改也。不然,一人耳,既拟之远公矣,复泛称为开士,可乎?”方弘静亦云:“二王以‘开山’为‘开士’似得而绎之,未然。……题日山池,‘开山’非误。”胡震亨编撰《唐音统签》时博观群书,又参考朱警《唐百家诗集》中《李颀集》,见到此诗较早底本,故对王、李改易原句,颇为不屑。方弘静也出于恢复原貌的心理,对王世懋、王世贞的改易提出异议。

然胡、方感喟之言并未引起明人反省,不少士人还是出于律诗结构整饬、平仄协韵心理将“开山”易作“开士”,“‘开山幽居’为‘开士幽居’,愚窃谓此相校雠,差觉胜耳。”明人力求以律诗标准严格要求唐诗,甚或篡改字句,亦可从何良俊一番评论得窥其旨。何氏云:“五十家唐诗李颀《题公山池》‘片石孤云窥色相,清池皓月照禅心’。‘孤云’改作‘孤峰’,‘皓月’改作‘白月’。夫既言片石,又日孤峰,不免叠床架屋。若‘白月’则前无所本,只是杜撰。以启后人换字之端。盖唐诗为庸俗人所改,如此类甚多。其疑误后学,可胜道哉!”何氏论语有失公允,他对宋、元、明初诸本所录“白月”视若无睹,斥为“杜撰”;又纯以律诗圭臬衡量,矫枉过正,宁守偏执不去查证,也坚持陋见,以伪作真。岂不知,正如杨士宏《唐音》所论:“此篇粗看似音律参差,句法错杂。详玩乃见古朴处,不得不如此自是老态。”

“清池白月黠禅心”易为“清池皓月照禅心”,其文字变异亦有轨迹寻绎。宋元文献典籍更接近李颀诗歌原貌。尽管王安石、计有功、元好问、郝天挺在诗题上存有差异,但诗句皆作“清池白月黠禅心”,而不是“清池皓月照禅心”或者“清池白月照禅心”。王安石、计有功接触到李颀诗集的较早版本,而宋本在宋室南渡后不幸散佚。明人辑录李颀诗歌时,是否依然是王、计所见的宋本很值得怀疑。现存李颀诗集最早版本为正德乙亥(1515)刘成德刻本《李颀集》(现藏于国图善本部),刘成德当时只据残缺录本辑录李诗八十七首,亦未得李颀刊本;朱警刻《唐百家诗集》所用的李颀诗集之底本为宋本,周勋初指出:“嘉靖时期朱警刻《唐百家诗集》,其行格也是半叶10行、行18字。朱氏序言中说,各家诗集均以宋本为底本。后人当然不能贸然断定他是根据书棚本重刻的,但推断其中有不少本子原出陈起父子所印的宋本,当去事实不远”。朱警《唐百家诗集》所用底本如源于南宋陈起刊本,在时间上不及王安石、计有功所见宋本,似应以王、计“白月”为是。

撇开版本问题,后代为何全盘接受“照”字而舍弃“”字呢?钟惺曾引谭云春语:“人知下旬‘照’字妙,不知‘窥’字尤妙”,前人对“照”的欣赏虑及它所创造的意境及韵致。佛家颇喜用“照”字,常譬镜喻谓人窥见清净本性,洞然照见众生本心。“”字略显朴拙,似无“照”字富有韵意深远、灵巧空明之感,故后代选诗全部延用“照”字,不再关心宋元版本原作何字。“白月黠”而易作“皓月照”,也具有词语甄择的因素。正如前引何良俊所语,他舍弃查证,先客为主,无睹宋元明初诸本所录“清池白月照禅心”,竞言之凿凿古无“白月”只有“皓月”。

如果不厘清《无尽上人东林禅居》、《题公山池》两诗版本异文,则很容易造成理解障碍,难以辨清诗题中的人物、无法正确解读诗句之意。

其一,分辨版本异文,可从中知悉后人传抄、引用前人时诗句具有重新考订、融入个人诗学理念的倾向。士人选诗既有保持原貌、探求本来面目的心理,亦有发挥主观能力、加以窜改的一面。他们对前人诗句重作判定、甄择,或者以自己诗学标准衡量前人诗句。就李攀龙、王世贞而言,他们严格秉承律诗圭臬,恪守韵律和韵致的诗学标准,乃至强加改易前人字句。倘若学识有限,则贻误后人,反弄巧成拙,离原诗走得越来越远。

名胜古迹的诗句范文6

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前言】

《越中览古》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怀古之作。此诗首句点明题意,说明所怀古迹的具体内容;二、三两句分写战士还家、越王勾践还宫的情况;结句突然一转,说过去曾经存在过的一切如今所剩下的只是几只鹧鸪在飞。全诗通过昔时的繁盛和眼前的凄凉的对比,表现人事变化和盛衰无常的主题。

【注释】

⑴越中:指现在的浙江绍兴一带,此为春秋时代越国的首都

⑵勾践破吴:春秋时期吴、越两国争霸

⑶锦衣:华丽的衣服。《史记·项羽本纪》:“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后来演化成“衣锦还乡”一语

⑷春殿:宫殿

⑸鹧鸪:鸟名。形似母鸡,头如鹑,胸有白圆点如珍珠,背毛有紫赤浪纹。叫声凄厉,音如“行不得也哥哥”

【翻译】

越王勾践把吴国灭了之后班师回朝,战士们回来时身上都穿着鲜艳华美的衣服。如花的宫女站满了宫殿,可惜如今却只有几只鹧鸪在王城故址上飞了。

【鉴赏】

首句点明题意,说明所怀古迹的具体内容。二、三两句分写战士还家、勾践还宫的情况。消灭了敌人,雪了耻,战士都凯旋了;由于战事已经结束,大家都受到了赏赐,所以不穿铁甲,而穿锦衣。只“尽锦衣”三字,就将越王及其战士得意归来,充满了胜利者的喜悦和骄傲的神情烘托了出来。越王回国以后,踌躇满志,不但耀武扬威,而且荒淫逸乐起来,于是,花朵儿一般的美人,就站满了宫殿,拥簇着他,侍候着他。“春殿”的“春”字,应上“如花”,并描摹美好的时光和景象,不一定是指春天。

只写这一点,就把越王将卧薪尝胆的往事丢得干干净净的情形表现得非常充分了。都城中到处是锦衣战士,宫殿上站满了如花宫女。这种场景十分繁盛、美好、热闹、欢乐,然而结句突然一转,将上面所写的一切一笔勾销。过去曾经存在过的胜利、威武、富贵、荣华,现在所剩下的,只是几只鹧鸪在王城故址上飞来飞去罢了。这一句写人事的变化,盛衰的无常,以慨叹来表达。过去的统治者莫不希望他们的富贵荣华是子孙万世之业,而诗篇却如实地指出了这种希望的破灭,这就是它的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