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解水实验范例6篇

电解水实验

电解水实验范文1

【关键字】电解水;氢气;氧气;溶解度;电解电压;电解液;电解材料

化学教学离不开实验教学,课堂上,化学实验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获得实验事实等感性认识,然后经历学生的思维、整合,进行模型构建,最终上升为理性认识,所以教师在课堂上的演示实验也尤为重要。力求将实验操作得完美、成功,这离不开平时的不断积累和总结。

初中化学水的电解是证明水是不是由氢和氧两种元素组成的实验。课本里原来采用的是霍夫曼水解器,现有的教材虽已改成了倒置试管式,但都不能取得理想的实验效果,尤其是在进行电解水实验时,所得的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明显偏离理论上的2:1,氧气的量总是小于理论值,笔者就多年的经验对影响电解水实验结果的因素有以下体会。

一、溶解度的影响

氢气和氧气在水中的溶解度不同,室温下,每升水可溶解18.2ml的氢气或31.0ml的氧气(气体的压强为1标准大气压时)。由于溶解度不同,电解水时氧气的体积,总是略小于些。实验表明,气体在管内所承受的水压越大,氢气和氧气在水里的溶解度差别就越明显,体积比偏离理论值2:1就越多,降低管内气体的压强,可以明显缩小氢气和氧气在水中溶解度的差别。

二、电解水的介质影响

电解水时的介质不同,直接影响着电解的结果。电解水时加入少量硫酸,实际上电解的不是纯水而是稀硫酸,实验结果的偏差主要是由副反应所造成的:2H2SO4=2H+2HSO4-,又由于在阳极处的H2O2,由于浓度较稀,而且在酸性溶溶里比较稳定,不易分解出氧气。这样电解所得氧气的体积就低于理论值。当在电解水时加入少量氢氧化钠溶液时,所得的氢气和氧气体积比例则符合理论值。

三、电解电压和电解液的影响

电解电压和电解液浓度对水电解所得的氢气和氧气两种气体体积也有一定的影响,当电压一定时,电解液浓度越大,电解速度越快,氢气氧气体积比就越接近2:1,当电解液浓度一定时,电压越高,电解速度越快。笔者原来用12V电源,反应很费时,影响教学进度,后用整流硅桥自制了一简易电源,电压比较高,结果几分钟就可收集近10ml的氢气,很便于点燃。

四、电解材料的性质影响

电解材料的性质是影响电解水氢气和氧气体积比的重要因素,在各种电极材料中,铂电极备受青睐,它不受氧化、氢和氧在铂电极的超电压都很小,钨、钼电极也较好,但是铂这种贵金属对于氢的溶解度很小,而溶解氧的本领却很大,这些材料一般不易找,因而在简易电解器中,多彩用其它金属材料作电极,像铁钉或粗铁丝不锈钢片等都是较好的电极材料,这些电极的阳极表面能形成难溶的保护膜,可避免电极材料在电解过程中不断被氧化,溶解,不至于使生成的氧气又被消耗掉。

鉴于上述经验,笔者将该实验的装置、材料、用品不断改时完善,实验效果得到明显改观。

电解水实验范文2

关键词:电解饱和食盐水;电解水;电解氯化铜;实验改进

文章编号:1005-6629(2012)11-0049-02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1、问题提出

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1的第40页中有如图1所示的电解饱和食盐水实验。

该实验装置具有能有效收集气体、检验气体时易操作等优点,但其还是未能有效解决下列问题:①阴极产生H2量少,进行点燃或爆鸣实验比较困难;②验证氯气时,Cl2容易逃逸到空气中而污染环境。

笔者认为:电解速率不快,H2量少可能是由两方面的原因造成的,第一,在u型管中电解饱和食盐水时,离子在阴阳两极间的迁移距离过长,电阻大。同样的电压下,功率消耗大,气体生成量少;第二,阴极铁棒浸入溶液部分太短,表面积小,不利于氢气的产生;第三,在检验Cl2性质时难以杜绝其泄漏,若用其他装置收集并吸收尾气,则实验步骤加多。

2、电解饱和食盐水实验的改进

基于以上分析,电解饱和食盐水实验的改进思路为:①阴极和阳极尽可能靠近,以缩短离子迁移的距离,提高电解的速率;②将电解产生的氯气和氢气封闭在电解器中,便于收集、教学和减少污染。

2.1 实验仪器、药品及其装置简介

仪器:学生直流电源(1套)、碳棒2根(带橡胶塞,125×7 mm)、15×150 mL试管2根(先在底部打出小孔,D≈3 mm,这是非常关键的设计)、大烧杯(1个)、自制固定片、洗瓶、火柴、导线若干等。

药品:饱和食盐水、酚酞试剂、淀粉碘化钾试纸、蒸馏水。

试管底部的小孔用酒精喷灯将其底部加热至红热后用铁钉戳制而成,由于此时的小孔不规则,需在酒精喷灯上加热使其孔径趋于规则,制得的孔径大概在3 mm左右(实验过程中使用的是15~150 mL试管,3mm的孔径大小效果较好,固定片是一块面积略大于烧杯的塑料片,上面的圆孔制作是先对照试管的直径画出其圆孔的大小,再用刻刀沿着画出的圆孔线(适当缩小)刻出圆孔。由于塑料有—定的形变,当把试管插入小孔的时候,即可固定试管,再根据固定片大小最后依次刻出其他圆孔。

2.2 实验步骤和现象

2.2.1 组装实验仪器

按照图2安装实验装置。安装过程中应注意:要先在底部有孔的小试管加入饱和食盐水,可以从小孔加入直至完全赶走空气,然后在两支试管中加入几滴酚酞;再将两支试管置于烧杯中的饱和食盐水中。

2.2.2 接通电源,开始电解

接通电源,控制电压在28 V左右,可以观察到阴阳两极同时产生气体。阴极产生大量小气泡(H2),试管内液体逐渐被排出试管,同时无色液体逐渐变成红色,可证明阴极产生NaOH;阳极也有大量小气泡(Cl2)生成,但试管内的液体被排出的速率不及阴极处试管快。

2.2.3 关闭电源,观察气体

当阴极试管中的液体被完全(大部分)排出时停止电解(建议保留一部分液体,便于观察现象和验证气体),此时阳极试管中大部分是气体,可看到略带黄绿色。将小试管从固定片中拿出来,让学生观察。由于空气压力的作用,试管中残留的液体不会滴下来,收集的气体也不会逃逸。

2.2.4 验证生成的气体

(1)检验氢气。先点燃酒精灯,用手指堵住试管的小孔,试管口靠近酒精灯或点燃的火柴,可听见响亮的爆鸣声,可证明该气体是H2。

(2)检验氯气。同样用手指堵住小孔,试管靠近润湿淀粉Kl试纸,放开堵孔的手指,湿润的淀粉Kl试纸马上变深蓝色或紫色,可证明该气体是Cl2。可用手扇闻气体,嗅到刺激性气味。

2.3 对影响电解饱和食盐水速率条件的探究

本研究假设,在新的实验装置中影响电解饱和食盐水速率的条件有电压高低和电极间距等。笔者在实验中针对这两个问题进行了探索,其实验结果如下:

根据图3所示,不难得到结论:在电解电压保持不变的情况下,电解时间会随着两电极间的距离变化而变化,表现为当增大两电极间的距离时,需要的电解时间增大,电解速率变慢。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改变电解电压时,会发现电压与电解时间呈线性关系,并且随着电压的上升,电解所需要的时间减少,电解速率变快。这就为通过以改变电源电压的方式来提高电解效率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然而,由于实验中提供的直流电源具有一定额定电压,不可能无限制的改变电解电压,所以通过以改变电极间距离的方式来提高电解效率仍然具有—定应用价值。

3、新电解装置的运用

3.1 电解水实验

用上述电解饱和食盐水装置完成电解水实验,同样取得成功。实验所得气体生成物收集在底部有孔的小试管中。由于可燃性气体的爆炸都存在一个爆炸极限,而实验所得的H2是纯净的,所以爆鸣需要混入一定量空气。可以让集满氢气的小试管小孔朝上暴露在空气中,然后再点燃。

3.2 电解CuCl2溶液的实验

在电解CuCl2溶液时,可以发现阴极区有铜生成,溶液由蓝色变成黄绿色,而阳极区产生气体,溶液的蓝色变浅,且微微透出绿色。如果使用传统装置进行实验,无法让学生观察到上述现象,但是改进装置却能进行直观教学一一可将小试管直接从固定片中拿出来供学生观察,不必担心氯气泄露。

4、本改进实验装置优点

(1)实验现象明显。可以将小试管从固定片中拿出来,供学生直接观察,不必担心气体逃逸。

电解水实验范文3

关键词:J型管;电解饱和食盐水;优化设计;化学教学

文章编号:1005-6629(2012)1-0045-02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电解饱和食盐水实验,是苏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教科书《化学1》中的一个重要演示实验。但课本中的实验操作存在以下不足:一、两极看到少量气泡虽然较快,但要收集一试管的氢气,需要较长一段时间。书上的2 min会不够,既使用最小的试管(5ml),电压20V,也至少要5min。二、检验氯气的过程不够简便也不环保。由于采用一支U型管,U型管上端已存在部分空气,会对气体的收集有所影响,尤其氯气的黄绿色很浅,且在验证过程中难免有部分氯气泄漏。

我们通过多次探究对该实验做了如下的优化设计。

1 实验用品

仪器材料:直流电源、J型管、注射器、石墨棒、铁片、表面皿、导线、导管与橡胶管若干。

药品试剂:精制饱和食盐水、氢氧化钠溶液、淀粉碘化钾试纸、肥皂水、酚酞试剂。

2 实验装置

如图1所示:

(1)J型管中装入已精制的饱和食盐水,其中低端要装满液体,排尽空气,高端加入几滴酚酞试剂。

(2)J型管低端塞上单孔橡皮塞,石墨碳棒作为阳极,插入注射器。插入液体中的碳棒长度最好等于J型管两端的高度差。若碳棒长度过短反应不够充允过长会则会引起溶液溢出J型管高端。注射器排尽空气,内壁预先粘有湿润的淀粉碘化钾试纸,注射器的针头露出橡皮塞即可。

(3)J型管高端塞上单孔橡皮塞,铁片作为阴极,并且插入导管,外导管连接如图1。铁片宜剪成细条状,加大与溶液的接触面积。导管接触肥皂水的一端最好使用尖嘴,能够更好地吹出气泡。

3 实验步骤

(1)按图1所示搭建好装置,接通电源,调节电压约为20V,反应开始。

(2)观察J型管两端产生气体,J型管高端液面变成红色,说明有氢氧化钠生成。表面皿上的肥皂水有气泡吹出。待低端产生的气体,将液面压到电极末端以下时,反应自动停止,整个过程需时不到2分钟。

(3)用点燃的火柴靠近表面皿上的气泡,若发出尖锐的爆鸣声,可验证为氢气。

(4)用注射器抽取阳极产生的黄绿色气体,若注射器内壁湿润的淀粉碘化钾试纸从无色变成蓝色,可验证为氯气。

(5)当用注射器抽气之后,J型管低端的液体又上升与石墨电极接触,反应继续进行。

(6)最后,将注射器中多余的氯气缓慢注入碱液中(处理尾气)。

4 优点

(1)实验现象明显。由于J型管低端预先是装满液体的,排尽了空气,所以产生的气体为较纯净的氯气,遇到注射器中的湿润淀粉碘化钾试纸的变色反应十分明显。

(2)反应时间短。不用收集一试管的氢气来检验氢气,只要有少量就可以吹出肥皂泡,且验证氢气安全,具有趣味性。

(3)实验可循环进行,实验现象再现性好。只要控制注射器对氯气的抽放就可以了,免去了很多步骤。若要反复验证实验,操作也是很方便的。

(4)体现绿色化的思想。实验过程中,氯气没有与空气接触,实现零污染。

参考文献:

电解水实验范文4

关键词:基础科学 化学实验 和谐创新

新课程标准的主旨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创新型的社会”。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都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指导教学全过程。化学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一个好的试验,能揭示事物的本质,同时,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将会影响学生未来的发展。在科学大爆炸的时代,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创新型社会是中国人乃至全世界人民的一个共同走向。无论是工作在高科技领域的科技工作者,还是工作在知识传授领域的教师,都应践行科学发展观,把本职工作推向更高阶段。

作为知识传授者,如果一味地按传统理念去做,创新意识滞后,必定会使学生的学习热情受挫。那么我们就要竭尽全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动脑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课堂效率。笔者在多年的实验教学实践中,对教材的部分演示实验做了改进,并设计了一些新课程标准没有的实验。电解质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新课程标准又非常重视学生的认识过程,而教材中只有抽象的定义,没有专门研究建立电解质概念的仪器,为解决这一抽象概念的建立,今介绍自行设计的电解质演示仪的原理及使用方法,供其他教师参考。

一、仪器的装置

1.实验装置图(如图1所示)。

2.简图(如图2所示)。

3.电路图(如图3所示)。

图1 图2 图3

4.各部分名称

(1)导电仪;(2)电极;(3)气孔;(4)电池组;(5)开关;(6)指示灯;(7)发声音乐块;(8)铁架台。

二、实验原理

验证:熔融状态或溶于水能够导电的化合物

原理:电解质 阳离子 + 阴离子

电解质水合H+ + 水合OH-

自由移动的离子在外加电场作用下做定向移动。

三、实验用品

自来水、蒸馏水、酒精灯、Na2S2O3•5H2O

四、实验方法

1.先将演示仪两个电极上的接线柱用导线连接,形成一闭合电路,就会发出悦耳动听的音乐且指示灯(发光二极管)变亮。

2.验证Na2S2O3•5H2O晶体的导电性能,取少量 Na2S2O3•5H2O晶体放入电解质演示仪的试管内,接通电路,这时指示灯不亮,音乐不响,说明Na2S2O3•5H2O晶体是不能导电的。

3.给电解质演示仪试管内的Na2S2O3•5H2O晶体稍微加热,到40℃时,听到音乐声,看到指示灯变亮。说明熔融状态下的Na2S2O3•5H2O可以导电。

原理:Na2S2O3 2Na++S2O32-

Na2S2O3•5H2O晶体在熔融状态下电离成自由移动的离子,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做定向运动,有电流通过,演示仪发出悦耳的音乐,使指示灯亮了起来。

4.取10ml蒸馏水置于电解质演示仪中,闭合电路,指示灯不亮,但发出微弱的音乐,断开电路,取少量的Na2S2O3•5H2O晶体加入演示仪的蒸馏水中,抽动搅拌器搅拌,闭合电路,指示灯变亮的同时发出悦耳动听的音乐。原理:

Na2S2O3 + H2O2Na+ + S2O32- +H+ +OH-

说明电解质溶于水能够导电。

5.取自来水10ml置于演示仪中,闭合电路,指示灯亮的同时也能发出较强的音乐。说明自来水内有无机盐(电解质),是多种电解质的稀溶液。

五、优点

1.实验现象直观、易于观察。

2.实验选材简单、成本低价值高。

3.实验操作方法简单、性能稳定、安全可靠。

4.知识含量大、可信度高。

六、拓展

实验演示仪可供初中、高中、大学通用。

1.初中

讲解水的净化可用该演示仪验证井水、污水、自来水、蒸馏水,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借助演示仪可讲解如何净化水和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极大增加感彩。

2.高中

(1)验证:电解质的电离

①强电解质的电离NaNO3、KNO3、NaCL

②弱电解质的电离CH3COOH、NH3•H2O

(2)验证电离平衡

①水的电离平衡:H2OH+ + OH-

说明纯水的导电能力是极弱的。

②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

CH3COOHCH3+ + COOH-

NH3•H2ONH4+ + OH-

③离子反应发生条件的验证(生成沉淀、生成气体、生成弱电解质H2O)

Ba(OH)2 + H2SO4 = BaSO4 + 2H2O

Ba2+ + SO42- = BaSO4

④化学能转变为电能的验证

土豆插上两极连入演示仪

化学能电能

3.与大学知识的衔接

(1)验证浓度对平衡的影响

(2)盐类的水解验证(水解平衡)

电解水实验范文5

一、对教材中现成的演示实验的处理

教材中提供了一些现成的演示实验,为了取得演示实验的良好效果,教师如何处理、利用这些实验,充分地发挥其作用呢?

(一)将实验现象尽可能放大

明显、直观是演示实验的基本要求,所以教师选择实验时首先应该自己动手做一做,观察实验现象是否明显,从而更好地改进实验器材与操作方法。例如在讲液体的汽化时,课本上安排了一个演示实验:在一个水槽里面倒入一些热水,在一个塑料袋里面滴上几滴酒精,然后将塑料袋挤瘪,排尽空气后用绳把口扎紧,将塑料袋放入水槽中,观察发生的现象。但我在课前按照教材上提供的方法做该实验时,现象很不明显,于是我采取了下面的方法。将水槽换成烧杯,放到铁架台上加热到里面的水沸腾,塑料袋里的酒精要尽可能多滴一些,然后将塑料袋有酒精的部分放入烧杯中,在很短的时间内塑料袋被撑大了,现象非常明显,很顺利地引入了汽化的概念。

在讲大气压的存在时,关于“马德堡半球实验”的处理:选择直径较大的金属半球,利用凡士林密封好两半球的对合处,利用电动抽气机抽走半球中的空气。首先让两个学生拔半球,然后每次增加两个同学,学生人数不断增多,最后可以增加到十六人以上。这样参与演示实验的人越多,课堂气氛越活跃,实验效果越好。一方面很容易地证明了大气压的存在,同时也说明了大气压的数值很大。

(二)利用实验解决理论上很难说明的问题

短路是初中电学中的一个很重要的电路故障问题,教参上只是用画图和动画演示说明不能将导线和电流表不经过用电器直接连到电源的两极,否则会损坏电源或电流表。好多老师也是照本宣科,只是从理论上强调这一问题。但学生并没有认识短路的本质,如果对这一现象学生不能从本质上得到认识,短路问题始终是学生的一个疑点,会影响到学生实际的实验操作和对生活中家庭电路中的故障的排除。我是这样处理短路问题的:在两个灯泡构成的串联电路中,用一根导线连接一个灯泡的两端,闭合开关后,另一只灯泡亮,被短路的灯泡不亮。这时,电源并没有短路,这就叫对用电器的短路,对用电器短路时,用电器中没有流过电流,所以用电器不工作,用电器是不会被损坏的。然后用导线将电源的两极直接连接起来,闭合开关后两个灯泡都不亮,这时,电源与用电器都被短路。电源短路时,电源中流过了较大的电流,长时间短路会损坏电源。(在并联电路中用导线连接一个用电器两端或电源的两极,电源与用电器是同时被短路的)。实验演示短路要比理论上的讲解更有说服力,也有利于学生从本质上认识短路这一现象。

因此,面对课本中现成的实验,教师在利用时应该加以适当的处理。课堂实验的实验目的,并不是由实验内容决定的,而是由课堂教学的需要决定的。任何一种能很好地达到教学目的的演示,都是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的。

二、教师动手设计演示实验

在课堂教学中,除了直接利用教材提供的实验之外,教师亲自动手、精心设计实验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

(一)巧妙设计实验冲击学生的视觉,有效引入物理概念

电功率概念的建立是初中电学中的一个难点,那么如何设计演示实验突破这一难点呢?我采用了下面的方法:家庭电路示教板(带有铝盘式电能表),功率为2kw的电炉、100w的白炽灯,实物展台。分别将电炉与白炽灯单独接入家庭电路,将电能表投影到银幕上进行放大显示,让全班同学都可以观察到。当接电炉时电能表铝盘快速旋转,当接白炽灯时铝盘缓慢转动。前后强烈的对比学生认识到电功率反映的是用电器消耗电能的快慢,而不是消耗电能的多少,成功地建立了电功率这一概念。(建议:先接大功率的,后接小功率的要比先接小功率的,后接大功率的对比效果要好)。

在讲电流的热效应时,好多实验都可以说明电流通过导体时会产生热量这一问题。那么应该选择哪一个实验来说明这一问题呢?我查了好多实验资料,最后设计了下面的实验:一个学生电源,选择输出电压为4.8v;将五公分左右的铅芯连入电路(铅芯的长短、粗细影响实验的效果),将火柴头与铅芯接触,不一会火柴被点燃了。学生对此现象感到无比的好奇,激发了他们学习知识的欲望,电流具有热效应这一问题很好地解决了,也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二)设计实验要考虑学生的认知规律

电解水实验范文6

关键词:超微量实验;电解质溶液;导电性实验

文章编号:1008-0546(2012)01-0083-01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2.01.038

由于新课程电解质溶液导电性部分的教学内容理论性较强,不少学生对微观运动理论的理解感到困难[1,2]。在教学中,非常需要增加一个能够加强学生直观认识酸、碱、盐本质,掌握强、弱电解质电离平衡概念的学生实验[3],但是由于开设电解质导电性学生实验的试剂用量太大、废液排放量过多。所以,迄今也很少有学校能够让每位学生都动手参与这个实验。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我们开展了超微量化学实验研究,并成功地将试剂用量降低到常规实验的万分之一,即达到了微升级,且实验现象生动趣味,仪器制作简单、材料唾手可得。超微量化学实验的开展,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绿色化学思想,训练其实验动手能力,加深理解化学理论知识提供了一种趋近于绿色化学实验的新方法。

一、实验仪器与试剂

直流稳压电源、超微量滴管、电烙铁、焊锡、电钻、Φ3.9mm钻头、钢锯、酒精灯、Φ4mm×15mm炭棒(废7号电池中的炭电极)、铁钉、导线、饮料吸管、发光二极管、蜂鸣器(或音乐集成片)、带风叶的直流电动机、有机玻璃下脚料,洗瓶、1mL注射器,氢氧化钠、盐酸、硫酸铜、醋酸、氨水、无水乙醇、蜡烛、去离子水。

二、仪器制作

1.超微量滴管的制作

先取一根饮料吸管,在酒精灯火焰上方加热至透明状,离开火焰拉伸,尺寸见图1所示,冷却后截割,尖嘴滴出的液滴不应大于5μL。然后将尖嘴套在1mL注射器上,即成。

2.超微量反应槽的制作

从有机玻璃下脚料上,截取一块8×10×15mm的矩形块,在其上表面中心,钻一个直径6mm、深6mm的半孔。然后在有机玻璃矩形块的两侧对准凹槽中心,各钻1只略小于炭电极直径的通孔,将有机玻璃块放在沸水中烫软,趁热将两只电极分别插入孔中,使其过盈接触,如图2所示。为防止反应槽中的液体渗漏,再分别用热蜡烛油密封电极周边的缝隙。最后,按图2电路,在敷铜板上焊接好发光二极管、蜂鸣器和的电动机等电解质溶液导电性显示器件[4,5]。

三、实验步骤

用超微量滴管分别移取盐酸、氢氧化钠溶液、硫酸铜溶液、醋酸、氨水、无水乙醇等试剂进行实验,每次加2滴(10~15μL)。打开电源,观察发光二极管、蜂鸣器以及电动机的实验现象。当加入强电解质溶液时,红、绿发光二极管发出美丽明亮的红、绿光,蜂鸣器发出响亮的声音,电动机风叶飞快转动;加入醋酸或氨水时,红、绿发光二极管仅发出微弱的红、绿光,蜂鸣器发声微弱,电动机风叶不转动;而加入无水乙醇时,各种显示器既无声、光,也无转动。由此,超微量实验非常直观生动而趣味的区别了强、弱电解质和非电解质。注意:每项实验完毕后,都要用去离子水清洗。

四、结论

超微量电解质溶液导电性实验的试剂用量仅是传统实验的万分之一,而实验现象却非常生动趣味,仪器制作材料来自废物利用,操作简便,易清洗,并可反复使用,这为学生人人参与动手实验提高了可能。超微量电化学实验完全突破了传统实验方法的框框,既为新课程实验教学改革提供一种全新的概念和方法,也为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提供了一种全新实践平台。

[基金课题:徐州师范大学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研究课题子课题,NO.L2011Z05;徐州师范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育教学研究重点课题子课题,NO.HGXYJY2011Z02。]

参考文献

[1]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选修4[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40-44

[2] 王祖浩等主编.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反应原理(选修)[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58-60

[3] 王锦化. 增设“微型化学实验仪器的制作”教学内容的体会[J].化学教育,1999,20(1):3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