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校的感受范例6篇

新学校的感受

新学校的感受范文1

关键词:大学生 军事训练 “议程设置功能”理论 传播心理学 校园传媒

近20年来新生军训是每个大学生入学的第一课,年年有新生,年年就有军训。在某些高校,军事训练由于长期沿用“教官说,学生练”的“一言堂”模式而变得枯燥乏味,新生只言其身苦而不晓其心乐,更不知会受益终身。因此,削弱了新生军事训练的功效。如何与时俱进让新生军训摆脱困境,变得生动活泼,让新生在军事训练中感受到苦中有乐,正是我们应该探索的课题。笔者认为,在大学新生军训中,从传播心理学的角度去“议程设置”,最大效能地发挥校园传媒的作用,能起到有的放矢、事半功倍的效果。

“议程设置功能”理论是由美国传播学家M.E.麦库姆斯和D.L.肖最早提出的。他们认为,大众传播具有一种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传媒可以通过对一些社会的重要事件或热点问题报道或强调的方式,形成人们头脑中关于外部世界的图像,从而影响受众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断。在新生军训过程中,根据传播的两级效果论(即传播不仅要通过受传者的“心理选择”,而且它所选取的信息还要与受传者原有的“心理选择”构成进行心理反应,才能达到传播效果)。合理运用“议程设置功能”这个具有实用价值的理论,通过大学校园传媒,设置有教育意义的议题,使其成为优先议题,来丰富军训生活,进而满足受众(新人校大学生)感悟军训的精神需求。

从受众的“感情”角度去“议程设置”,充分发挥大学校园传媒的导向作用,营造军训氛围,普通高等院校既不是军营,更不是军事院校,新生入校后首先感受到的是校园内温馨与祥和的气氛,没有进入军事重地的那种既紧张又严肃的空气。这就更需要我们从“感情”角度去“议程设置”,在新生军训前发挥大学校园传媒的导向优势,进行训前氛围的渲染和环境的营造,力争使每一个新生都能有良好的参训状态。

“感情是心灵的门户”,要让新生接受军训,首先必须利用大学校园传媒,广播、宣传橱窗等从影响中国安全的隐患、危险因素和重要因素等问题人手,开设与新生互动的军事节目,引起新生对国防建设的兴趣和关注,激发新生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精神。并在训练前,将制定好的军训实施方案和规章制度反复向新生宣传,从思想上提高新生对军训的认识,使新生了解军训步骤,变被动接受训练为主动自觉训练;其次,充分发挥校园广播这个在校园内覆盖面最广的传播媒介,从军事历史到现代战争观来宣传部队和军人,让大学生在现实环境中感受军训、感受军魂、感受当代军人,以最快的速度完成从老百姓到军人的角色转换。

从受众的“意向”角度,把握议程设置的契机,最大效能地发挥大学校园传媒的教育作用,增强新生的国防观念。刚刚从半封闭式甚至是封闭式的学习环境中跨入大学的大学生,对校园内的一切都感到新鲜。进人大学立即接受军事训练,这对他们来说的确是一件新鲜事物。他们当中不少人从小就渴望成为一名军人,对军营、军人充满神秘感。由于前期军训氛围的营造,他们身着军装开始过军人生活时感到非常新鲜,也异常兴奋,军训初期(军训第一周)参训学生对信息的“心理选择”的意向为:对军训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急切想了解军营、军人的一切。这时抓住议程设置的契机,通过各种军事议题设置,最大效能地发挥大学校园传媒的教育作用,开展国防教育效果较为显著。

由于高校学生知识结构层次高,则国防教育内容的起点也要高,内容要新,要重点对其进行国防理论、国防专业知识和国防法制教育。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向新生讲授现代军事理论、国防历史、国防经济和各国国防情况介绍及世界最新科技在军事上的应用等;同时把我军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融合到军事训练中,适时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革命英雄主义、国防观念等方面的教育,从根本上提高新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为了使教官的讲解更为生动、形象,被新生接受和理解,就必须借助校园传媒播放各种题材的影片和电视片。如组织新生观看和讨论大型电视理论文献片《走向和谐》,该片用生动的影像阐释了和谐思想的起源,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和谐社会的认识,、邓小平、关于科学、辩证的社会和谐思想,我们党关于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的主要论述。帮助新生认识和理解科学发展观、提高理论水平,明白构建和谐社会是莘莘学子追求理想的跋涉。有选择地播放反映爱国题材和个人荣誉与集体荣誉、集体荣誉和祖国荣誉的影视剧,反映祖国发展历程的专题片《伟大的历程》、《话说长江》和《再说长江》等,使新生更加理性地看待当前国情,激发爱国热情,感受我国的社会发展不能落后于外国,树立奋发图强、立志报效祖国的志向。

大型数字高清军事纪录片《使命与光荣》,大量展示了中国军队近年来装备的新式飞机、新式导弹和训练作战方法的转换等。给新生们留下的印象是:震撼、刺激、过瘾,让人大饱眼福,体现了中国军队的开放、务实与自信,他们从影片中真正感受到了现代化中国军队的强大阵容与宏伟气势。电视片《军情连连看》更是利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讲述鲜为人知的军事知识,一位新生在观看“沙漠风暴系列――空中攻击”后说:“我是第一次观看F-117战机在巴格达上空的英勇之姿;第一次看到了F-4G黄鼠狼如何翱翔空中给予敌人致命一击;第一次听到了波斯湾空战英雄亲口述说他们的英勇事迹和身经百战的军事元老剖析波斯湾空战;第一次了解波斯湾空战将领是如何运筹帷幄,取得了这场战争的胜利。我从波斯湾空战片中了解到未来战争的面貌,从未来战争中认识到祖国要强大、需要高端科学技术、需要高尖端技术人才,这是我今后努力学习、提高素质和能力的动力。”

因此,根据新生“心理选择”的意向把握“议程设置”契机、通过大学校园传媒集中播放《军事观察》、《大国崛起》等资料片,追踪当代最新科学技术在国防和军事领域的运用动态,把富有时代特色的国防知识贯穿于军事训练的全过程,可以帮助新生认清国防科技在国防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明确科学技术是国防能力和战斗力,从根本上树立和增强现代科技国防意识,从新的层面树立国家利益至上的观念,更加自觉地履行国防义务。

从受众“个性”角度运用议程设置,最大效能地发挥大学校园传媒的凝聚作用,培养新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是我们今后思想文化建设的重大战略任务。也是大学生军训的重要内容。随着军训科目的全面展

开,学生对军训的新奇感逐步消失,严格枯燥的队列训练、体力消耗较大的战术训练、反复重复的射击瞄准练习,部分学生开始表现出程度不同的苦累情绪,同学们普遍感到比较疲倦;为提高军训成绩而开展的竞赛活动,易让同学问产生相互妒嫉,并伴有少量不积极行为,由于动作不规范、不协调导致的自卑心理等,这些负面因素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到了军事训练的效果。这期间各种不良思想都会表现出来,学生在对信息的“心理选择”上或多或少地会表现出以“个性”为主导的疲倦厌烦特征。针对这些特征,我们要根据传播心理学新的建构思路,运用议程设置搭建校园传媒的沟通平台,传播以人文精神、科学素养、创新能力为核心的校园文化,从而实现对个体精神、心灵、性格的塑造。帮助新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运用议程设置发挥大学校园传媒的凝聚作用,把语言表达的艺术性和图像显示的直观性有机结合起来,通过进行大学校园传媒互动,给新生一个可以倾诉的平台。坚持以人为本,开展心理疏导,消除新生的孤独感,增强其归属感,培养新生的心理健康意识。将枯燥的动作训练、内务整理通过电视片进行详细讲解演示,并以视频的方式将新生训练过程进行实时展示并给以评比,及时反映新生的思维活动和共同的心理状态,帮助新生克服自身“个性”中存在的离心力、涣散力,建立起和谐、信任、理解、互尊的群体关系,增强军训团体的亲和力和凝聚力。在军事训练中还可通过野营拉练、赛歌等活动的开展,让学生在军训中感到有趣味、有哲理、生动、直观和形象。激发新生的训练兴趣;以主题班会的形式,让新生广开言路,畅所欲言,评估人生及个人价值、自我价值,使每位新生的观点和意见(即“个性”)都充分表达出来;再利用校报、军训简报,刊登新生的军训感悟等方式,把各种不同的思想和言论引向正确、健康的轨道,帮助新生完成由中学生向大学生的角色转变,由已适应的中学管理模式向尚未适应的大学管理模式的转变,如何以成人的角度看待社会变革等自身需求的转变。引导新生用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武装头脑、认识世界,用客观辩证的态度去分析事物的起因,看待社会的变迁,不被一些暂时的社会表象所迷惑,失去正确的人生目标,才能积极应对不良习气,弘扬新风正气,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从而提高军事训练中理论教学和体能训练的效果。

从受众“自尊心”角度把握议程设置,通过大学校园传媒报道军训过程,展示军训成果。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各科目初见训练成效,各种比赛、考核时常进行。新生的身体也得到相应的锻炼和提高,军训进入高潮结束阶段。新生的主要表现是情绪高昂、上进心强,力争在各种比赛考核中取得优异成绩。在这一时期,要从维护受众“自尊心”角度把握议程设置,通过大学校园传媒激励推广、宣扬、表彰军训中的模范者,教育新生正确对待成绩和荣誉,把军训推向一个新的高潮。

新学校的感受范文2

[关键词]体验教育 新生 入学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3)04-0099-04

[作者简介]张海兵,淮阴师范学院传媒学院讲师(江苏淮安223300)

一、当前入学教育的问题

(一)教育内容空洞乏味,缺乏生活性

对于90后的大学生,他们的理想信念、道德品质、思想认识、个性特点呈现出新的变化。然而,很多高校并没有结合90后大学新生的实际情况,开展有针对性的入学教育,教育内容往往不谈与新生关心的具体生活实际问题,而是侧重于学校优势和院系的专业设置介绍,缺少具体的感性指导,使他们感到收获不大,因此他们对学校开展的入学教育活动缺乏兴趣,而学校开展的入学教育也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二)形式枯燥单调,缺乏互动性

入学教育既要考虑内容的针对性,也要重视教育形式的多样性、互动性。目前大多数高校入学教育还是采取单向灌输,缺乏与新生的双向交流互动,形式没有创新,只是停留于开大会、作报告等老一套的做法,学生处于被动听讲的状态,教育形式单一、枯燥,不能引起他们的兴趣。

(三)载体形式缺乏创新性

兴趣是激励学习的最好老师。古人说得好:“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吸引学生主动学习,投入到入学教育中,才能收到最好的教育效果。然而,目前很多高校将新生入学教育流于形式,因循守旧,创新意识不强,没有主动思考新生面临的诸如环境适应、人际交往、职业生涯等实际问题,而只是忙于应付,把入学教育当成走过场、搞形式的面子工作。因此,入学教育的载体缺乏新意,对学生吸引力不强,参与面不广,教育效果较差。

二、体验教育的发展及其理论基础

体验教育最早可以从卢梭、杜威等人的教育思想中找到渊源。卢梭认为,在个体的生命面前,教育不是万能的,是有局限的,教育必须听听生命的发言,甚至是借助于生命力量的显现。他提出以行求知、体验中学,这是体验教育的最早来源。美国著名的教育家约翰・杜威认为,“从做中学”是儿童的天然欲望的表现。教育者应该对儿童的这种天然欲望加以引导和发展。杜威认为,“从做中学”也就是“从活动中学”、“从经验中学”,它将学校里知识的获得与生活过程中的活动联系起来,受教育者能从那些真正有教育意义和有兴趣的活动中学习,从而有助于其成长和发展。“从经验中学”,就是在我们对事物有所作为和我们所享的快乐或所受的痛苦这一结果之间,建立前前后后的连接。由此可见,杜威的“从做中学”理论是体验教育的最直接、最重要的理论来源。中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结合中国的国情,对杜威的教育思想进行了改造,强调教育即生活、在做中学的思想,为体验教育在中国的实践探索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我国最早完整提出“体验教育”这个概念的是关尚敏,她提出:“改变传统的以教育者说教训导的教育模式,有目的地为学生创造一个身心体验的环境与氛围,使学生自觉地进入体验状态,在体验中达到净化和升华自我心灵的目的。”后来著名学者刘惊铎在理论上把体验类分为“亲验活动”和“想验活动”,并将体验教育运用到德育改革和教育教学实践之中。当代许多学者也对体验教育进行研究和探索,增强了我国学校德育和教育教学的实效性,促进了德育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推动了体验教育理论在我国教育实践中的广泛应用。

结合体验教育的发展及运用实践,笔者认为,体验教育就是通过组织受教育者的亲身实践,引导受教育者感知、体会教育内容,明确认识态度,形成良好习惯,内化为优良品格。体验教育以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论为其哲学基础,遵循认识的发展规律,将教育的过程变成受教育者实践的过程和认识的过程,成为在实践基础上能动体验的过程。体验教育以人的思想道德形成规律为其心理学基础,遵循人道德形成的各个环节,认识的过程、情感的升华、意志的形成等都离不开亲身体验的参与,通过亲身体验,内化为个人品格。体验教育以受教育者中心论为其教育学基础,遵循教育规律,将受教育者变成教育的主动接受者,在体验、感知中实现内在建构。

三、体验式入学教育的实施

体验式入学教育的目标,总的讲就是通过学生体验,使入学教育的内容能够触动大学生的心灵,进入大学生的内心,最终外化为他们的实际行动,从而使大学新生主动接受、快速适应并全力投入大学生活。这个目标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人与环境关系的统一,这主要指与学校关系的统一;二是人与人关系的统一,主要指与家长、老师、同学等关系的统一;三是人与自我关系的统一,主要指大学生的自我认知及心理调适。实现这个目标,分三个层面:一是真实的感受。生活实践中的感想体会,称之为感受,这是心灵被触动、心弦被拨动,是体验的开始。体验式入学教育首先要做的就是对大学生感受能力的培养,让他们学会在体验中感受生活,在生活中感受亲情、友情以至母校情、爱国情。体验教育的真实感受是伴随着情感而产生的。没有情感的渗透,就没有真实的感受。二是深刻的理解。体验在人与主客观世界的交往中,具有加工、深化、分析、判断、选择和升华等多种功能,其中理解更具核心的功能。没有深刻的理解,仅仅停留在感受层面的体验,最终不会完成内化的过程,也达不到教育的效果。理解参与体验,能把表层的感受引向意义的价值,通过角色地位的移位产生一系列的联想,并主动地去承担别人所要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使人的行为更加规范、道德更加高尚。三是正确的行为。体验教育要求将内化的心理品质转化为良好的行为习惯,使感受、体验中获得的认知与情感转化为行为和人格。大学新生在体验中对入学教育的系列内容有了较为真实的感受和深刻的理解,他们就会在行为中体现对大学生活的积极主动和认真负责。

(一)环境体验,实现与学校关系的和谐

大学新生进校前对学校、对专业的不满,对即将所上学校、所学专业的排斥是很多学生工作者面临的最棘手的难题。学生的不满与排斥主要来自对学校及专业的陌生,让学生了解、认识、理解,进而接受、喜爱学校和所学专业是入学教育的第一要事。孟母三迁告诉我们环境对教育的影响巨大。学校悠久的历史、丰硕的成果、优美的环境、优越的条件、温馨的氛围无疑能吸引大学新生对学校的关注、认识,进而理解学校文化精神、喜爱学校及所学专业,产生归属感和认同感。

1.感受学校,满足新生的心理期待。每个大学新生都对大学充满期待,我们要让新生在入学教育中感受到大学文化和大学精神,从而满足他们的心理期待。首先,要精心设计迎新内容,通过学校简介、专业简介、教师简介、优秀学子风采简介等,让新生了解学校的特色、亮点。二级学院还要根据自身专业特点,精心设计特色内容,给新生以耳目一新的感觉。如传媒学院可以制作迎新专栏报纸、播放学生制作的视频、现场拍摄打印新生入学报到的照片等,让学生充分感受专业特色,留下难忘的第一印象。其次,要组织新生观看学校宣传片、参观校史展览馆、参观学校人文景观等,让他们了解学校历史、知晓学校成绩、领略学校辉煌。再次,可组织新生参加开学典礼、参观学校规划图、参观毕业生成就展等,通过校长致辞、学校愿景、辉煌成就等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学校文化。最后,可组织以“我的大学”为主题的征文、演讲、微博、日志等比赛活动,让他们交流彼此的体会,感受“我的大学”,融入“我的大学”,体验作为一名大学生的光荣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2.认识学校,解决新生的心理困惑。新生对大学制度、大学学习、大学生活等方面有很多困惑和不解,有的根本一无所知。首先,通过自学、专家讲座、规章制度考试等形式,让学生初步了解大学在日常管理、评价考核、奖惩机制等方面的相关规章制度。其次,通过角色扮演、辩论赛、微博讨论等形式,重点解决学生关心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让他们能更全面地认识大学。再次,要充分发挥导论课作用,让新生充分了解大学的学习内容、学习方法。最后,建立本科生导师制和助理班主任制,为新生指定导航者。本科生导师要由具备一定的学历、职称且与学生密切联系的教育、管理者担任,负责解决学生在学习、生活、思想等多方面的困惑。助理班主任一般要由高年级品学兼优的优秀学生担任,一方面发挥他们个人的示范引领作用,另一方面也因他们熟悉学校相关制度,又生活在学生中,可以快速、便捷地为新生导航,让他们更快地适应大学生活。

3.融入学校,完成新生的角色转变。角色理论认为:一个人获得了某种社会地位,他就扮演着某种角色。在社会生活中,每一种身份都有其社会规范、要求和规则,所以“角色”就是身份和相关的行为规则。入校新生进校时必须进行角色的适应转换,即完成由中学生向大学生的过渡。然而,因为角色期待、学习环境、生活方式等不同,入学新生对角色的认同也并不一致,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让他们产生角色错位和角色偏差。因此融入学校,完成角色转变是大学新生入学教育的重要内容。要强化入学新生的角色认同意识。刚进校是新生角色转变的关键时期,为此,学校要充分抓住开学第一天、第一次班会、第一次活动、第一次评比等活动,强化入学新生的角色意识,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身份转变,从而主动实现角色转变,积极应对不适。要调动入学新生的主动参与意识。旁观者永远’是局外人,参与者才是主人翁。要让入学新生快速地融入学校生活、完成角色转变,就得充分调动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参与意识。要激发入学新生的自我管理意识。要完成新生的角色转变,不仅要让他们主动地参与各种活动,还要尽可能让他们积极参与自主策划、自主筹办、自主发动、自主管理、自主评价等各类活动,激发他们自我服务、自我教育及自我管理的意识,学会独立、学会思考、学会规划。

(二)情感体验,实现与他人关系的融洽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大学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需求和活动。大学生对父母亲人、老师同学、朋友伙伴等的认知态度、能力和行为都能反映出他们的基本道德素质。然而大学生在高中阶段单调的生活内容、狭小的交往空间、自我的个性特征,让他们对社会生活缺乏直接而深刻的了解,故而在金榜题名的同时,作为“笼中鸟”,他们与人独力相处的能力很差,甚至很多人无法适应大学的群体生活,经常因为鸡毛蒜皮的小事而争吵,一开学就申请调换宿舍的同学屡见不鲜。因此,只有让入学新生更多地接触社会、接触交往人群、增长社会阅历和情感体验,学会换位思考、独立思考,才能真正地实现与他人关系的融洽。

1.迎新第一课,体谅父母,学会感恩。只有懂得感恩父母的人,才能想着回报社会、奉献国家,才能成为真正的栋梁。作为初入大学开始独立的人学新生,只有学会感恩,才有可能真正成为一名优秀的大学生。首先从拿行李、办手续等细节处做起,让新生体谅父母,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其次,开展一次“感恩父母”的主题班会,倡议给父母寄一封信、打一个电话,回家给父母做一顿饭、洗一次脚。最后写出感受,大家交流,从而在了解和体验父母生活中学会理解、学会感恩。最后,引导新生用追逐梦想、认真学习、健康生活、注意节俭等实际行动来感恩父母。

2.入住第一课,融洽同学关系,学会谦让。个性强、自我意识明显,是当代大学生的共性,但这也给他们的相处带来了困难。只有学会谦让、学会宽容、才能与同学相处和睦。宿舍作为学生学习、居住的基本场所,是他们平时交流、相处时间最长的地方,也是他们进入大学、成为朋友、开始集体生活的第一课堂。为此,我们必须做好以下几点:一是营造氛围。利用媒体、展板、橱窗等大力宣传文明宿舍、党员宿舍、考研宿舍等先进事迹,引导新生从住校起就要学会互相帮助、彼此宽容、相互理解。二是组织评比。学校要通过开展新生文明宿舍评比,激励新生从一开始就齐心协力,共同奋斗,在参评中感受团结、协作、友爱的集体氛围。三是制订规章。从宿舍卫生、环境布置、生活常规、作息时间等各方面,宿舍成员都要明确分工,“约法三章”,从而为宿舍成员的和谐提供保证。四是以身作则。正人必先正己,要想宿舍和睦、舍友团结,每个宿舍成员必须严于律己,带头执行规章;同时宽以待人,多作换位思考、学会理解。

3.开学第一课,教会学生学会尊师重道。教师之教,关系着国家的命运和民族的兴衰。荀子说:古人云:“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尊师重道,既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中国梦”实现的必经之路。尊师重道就是要教育学生尊师重傅,懂得“国之将兴,必尊师而重傅”的道理,让学生自觉做到尊敬老师,尊重老师的劳动,接受老师的教导。对老师有意见和要求,能善意诚恳地提出来,不许顶撞老师。让学生明白,师,是特殊的“长”;师生关系,是特殊的长幼关系。从这个角度尊师也是敬长的表现。对教师来说,要想得到学生的尊重,首先要做到为人师表,做学生的表率,以高尚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以过硬的业务功底讲好每一堂课,让学生在课堂体验中产生对老师由衷的敬意,这样自然而然就会赢得学生和社会的尊重。对学生而言,尊敬教师的最好方式就是积极思考问题、主动参与课堂互动。大学课堂的开放性、学术自由性都为大学生的思维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学生只有主动参与到课堂互动中,才能在学术交流和思想碰撞中产生灵感与创新。而这也正是教师传道所要达到的最终目的。

(三)心理体验,实现与自我关系的统一

自我认知不清、心理调适不好,是入学新生最常见的外在表现,而其实质体现的是一个人对生命、价值、理想、信念的认识、态度和行为。人与自我身心关系统一,就会形成珍爱生命、健康生活、追求美好、积极进取、知行合一的完美品格,反之则造成思想混乱、目标不明、动力不足、精神不振、颓废消极的人格。因此,通过心理体验,找回自我,实现与自我关系的统一,对入学新生至关重要。

1.认识自我,重拾信心。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实现自我身心和谐的重要条件就是自我认识准确,积极乐观自信。首先要正确地了解自己的位置,审视自己,正确面对角色的变化,尤其是适应曾经的“优等生”到“平凡生”甚至“差生”的变化。其次是寻找自己的兴趣,发现自己的独特之处,凭借这些,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活。再次是培养自己的能力,其中包括学习能力、交际能力、管理能力、决策能力、创新能力等,从而为梦想而行动,让自己在能力的提升中充满自信。

新学校的感受范文3

第一个感受是学校在花园中。我们一直梦想把学校办在花园中,甚至办成森林中的学校,到这里我们已经感受到了。当我们去感受的时候,我们没有想到原来校园可以建得这么美丽!这是一个森林中的学校,花园中的学校。我觉得这么美丽的校园,还会继续升级。如果做得更有品质,这么好的绿化一定是我们学生的最好的课程资料。在这样的环境中,课程的理念一定会把这所校园里面这些绿色的东西变成一个个非常漂亮的场所课程或者场景课程。孩子们在校园里面拿起手机二维码一扫,就可以对这个植物进行深度的研究。如果说做这样的研究,再加上我们这里的课程,变成一个一个专题,那我觉得可能在未来的研究过程当中,这个花园的感觉更不一样。

第二个感受是学校在博物馆中。我们惊叹他们怎么会有这么多钱来建这么多博物馆!这两天在路上,碰到这里的老师告诉我,说永嘉还是浙江省的贫困县。我看看永嘉的县城,其实不怎么样,但是为什么会有这么漂亮的博物馆群呢?是因橛腥耍有一个叫卢志文的人。我想说有一种卓越叫翔宇,有一个卓越的人才就是卢志文。他把他自己到现在为止搜集到的所有灯谜变成了博物馆。我们今天看到的蝴蝶馆,源于一位东北的山区老师。因为他痴迷蝴蝶,因为他这样的执着被发现了,现在把他的蝴蝶变成了一个课程。我觉得这是非常重要的。我听了我们的温州市副市长的报告之后很受启发,认识到重要的是制度的创新、机制的创新,它们可以解决钱的问题。中国有很多很多人不知道把钱投到哪里,如何进入我们教育行业。我们这么多人来关注教育,靠什么?靠我们的政策,靠我们的机制,靠我们的智慧。所以在这个地方的博物馆群给我们的启迪非常重要的,是人的问题、钱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机制和体制的问题。

第三个感受是学校在图书馆中。我觉得这里的每一个孩子都生活在天堂中,这里的每一个教室就是阅览室,就是图书馆。这里的图书馆同时又是孩子们研究、读书、学习的地方。原来我们整个学校都可以变成一个书的海洋。

第四个感受是校园的主人是师生。很多新教育的朋友们都告诉我在这里非常温暖。这里为我们服务的,大多数都是我们这里的师生。校园里的每个地方,我们都能看到学生志愿者。昨天我在主持的时候有一个学生到我身边,我还以为是一个老师,他说是个初中生。他说:“老师,我等会儿想采访一下那位美国人,我该问他什么问题呢?”我说:“你想问什么都可以。”他说:“问他这个学校漂亮不漂亮,跟美国的学校比比看。”当我们的学生、我们的老师真的让我们感受到成为这个学校的主人的时候,这个学校才是真正的学校。

第五个感受是课堂的主人是学生。今天我们都听了初三的课和高三的课。到过国内许多地方的课堂,走遍了高中许多的课堂,同是静静地坐在一个教室里听高三的语文课,我感受到了这个学校的课堂时间用的最多的是学生,而不是老师。讲台上站的时间最长的是学生,站起来讲话时间最多的是学生。原来我们期望的课堂就是这样的,我们在展望未来的教育的时候,首先要想展望未来的课堂。我们在这里已经感受到了未来课堂的气息。

新学校的感受范文4

关键词:新常态;资助育人;新方式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6)09-0143-01

高校的学生资助工作是国家、学校为保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而建立的保障机制。2007年以来,国家不断建立和完善资助体系,逐渐形成了“奖、勤、助、贷、补、缓”六位一体的资助体系。充分发挥各种资助的育人作用,确保从入学到毕业离校,资助工作能覆盖学生大学生活的全过程,切实帮助学生缓解经济上的后顾之忧,使他们能安心学业,健康成长成才。随着网络新媒体的飞速发展,各种思潮和价值观影响大学生的生活、学习、工作,使得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受到了影响,这无疑给原有的资助育人工作带来了新机遇和新挑战。因此,在新常态下探索和改进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方式是尤为重要的一个课题。

一、目前已经形成的资助育人工作体系

各高校不断完善以保障和引领学生成长成才为核心的资助模式,努力实现助学筑梦的资助育人目标。积极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助学工作,确保没有一名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

第一,做好国家奖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勤工助学、绿色通道、基本医疗保险、征兵补偿、临时困难补助、重大疾病救助等工作,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做到应助尽助。

第二,做好感恩、诚信、励志教育。开展感恩诚信教育月活动,通过专题报告、征文、演讲比赛、主题活动等形式,加强贷款学生和受资助学生的诚信感恩意识,充分实现资助与育人的有机结合。

第三,在获得国家、学校和社会各类奖助学金学生当中,遴选出事迹突出的学生代表,通过组织榜样事迹报告会、校内宣传等方式,广泛宣传他们的事迹和经验,充分发挥他们的模范和引领作用,激励和促进全体学生奋发学习、追求卓越,促进学校学风建设。

二、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开展资助工作的结果不能得到学生完全认可

国家出台资助政策、建立资助体系的初衷是“不让一名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上不起学、吃不上饭的情况越来越少,这就加大了家庭经济困难情况认定的难度,争议较多,从而导致了资助结果不能被完全学生认可。

(二)资助缺乏后期监督机制

一些高校在资助资金发放给学生后对受助学生缺乏必要的监督与指导,没有监督机制,导致学生放松了自我要求,出现等靠国家和学校资助、利用受助资金购买奢侈品、进出娱乐场所等不良行为,同时也失去了诚信意识、感恩意识和自强意识。

(三)开展资助工作不能与时俱进

社会在不断进步,但国家资助政策并没有进行大幅度调整。高校作为资助育人工作的落实者,没有随着新形势、新变化科学有效调整和完善资助育人工作方式。实际工作过程中普遍存在重实务、轻育人的问题,导致一些大学生思想行为容易受不良社会风气影响,存在着不诚信、利益至上、自私等特点。

三、新常态下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新方式

(一)建立新常态思维

帮扶与育人并行,帮扶为首、育人为本是高校资助工作的必然趋势。高校要充分意识资助育人工作对学生全面发展、成长成才的重要性,结合当前社会的变革要求,对自身资助育人工作的任务和形式进行分析和思路创新,把握时代要求,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开展有针对性的帮扶工作和育人工作,开展丰富的教育教学活动,不断加强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提高学生的服务意识和奉献意识。

(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资助育人工作

大学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主要阵地,将直接影响学生未来的人生走向。有效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资助育人工作,直接关系到资助育人工作的工作实效和学生的成长成才。各高校要营造资助育人工作的氛围,不要拘泥于对诚信教育、感恩教育等传统的工作方式,营造优化大学生的学习氛围和成长氛围,形成核心价值观主流思想的主导力量。同时要多组织学生参加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等社会实践,让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自觉把践行核心价值观作为责任。

(三)树立全面发展的工作理念

全面发展的工作理念就是以学生全面发展、成长成才为目标,以生为本,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坚持以学生为本,不断丰富资助工作内涵,加强对经济困难学生的理解、尊重、关心和激励,多渠道满足学生的经济资助需要、精神激励需要、情感抚慰需要和成长成才需要。

(四)加强奖励减少无偿资助,注重资助过程中的育人效果

高校可以积极争取社会资助,设立资助项目,加大“奖”的力度,减少无偿的资助形式。可以利用社会资助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中的自强不息典型、科技创新典型、爱心奉献典型、勤奋好学典型提供经济支持,从而促进他们个人能力和修养的提高。同时,高校在资助工作时,可以适当加入一些促进育人效果的条件,要求受助学生在学习与生活方面满足某些基本要求标准,并将制度设计的目的对学生进行解读,激励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自强自立。

(五)开展全过程的育人活动

高校要结合各自工作实际制定资助育人活动实施方案,开展全年全过程的育人活动,营造育人范围。新学期开学初,结合学生学习情况开展成长成才活动和职业生涯规划;5-6月结合助学贷款和其他资助项目开展诚信感恩主题教育活动;暑假时间组织受助学生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爱心奉献活动等反哺教育活动;9-10月份结合各种奖助评选工作开展自强自立、诚实守信等主题活动;11-12月开展“先优表彰”主题活动,通过演讲、征文、报告会等形式宣传和展示优秀学生的事迹。

(六)建立受助学生监督考核制度

新学校的感受范文5

[关键词]大学生;入学教育;认同感;归属感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4)28-0053-03

[基金项目]本文系安徽大学2013年度学生工作科研课题“以‘四感教育’为核心提升启航工程教育实效性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鲍俊杰(1984―),男,安徽歙县人,硕士,安徽大学化学化工学院讲师,辅导员,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新生入学教育是当前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成效直接影响学生今后几年的成长成才方向,因此各大高校均高度重视此项工作。安徽大学自2008年开始针对本科新生实施“大学生启航工程”教育,计划用一年左右的时间对新生进行大学适应性教育、学习能力教育、学科专业教育和学业生涯指导,为学生自主学习和健康成长奠定基础。

“大学生启航工程”是一项旨在帮助新生尽快适应大学学习生活、激发专业学习兴趣、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一项系统性、基础性教育工程,是安徽大学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创新人才的探索与实践。大学生是一个有思想、有感情、有个性的群体,把握好当今大学生的特点,从学生的内在情感入手,是有效开展启航教育工作的基础。在实际工作中,笔者结合所在院系的学生特点,开展以“四感”为核心的启航工程教育,积极实施系统、全面的新生入学教育,以实现预期目标。

一、“四感教育”的内涵

“四感教育”即认同感教育、归属感教育、责任感教育和使命感教育。其中,认同感是指个体发自内心地对事物或所处环境的喜爱,并由此产生个人自豪感且主动维护这种情感。[1]认同感教育的目标是要让学生从情感上认同学校的教育教学理念,认同所在学院和所学专业,进而从内心深处接受新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愿意在这所学校学习自己的专业,并主动维系这种情感。归属感是指个体认同自身属于群体的一员,被他人接受、认同、有价值感,并与群体成为整体的一种感受。[2-3]归属感教育的目标是要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让初来乍到的新生感受到新集体的温暖,感觉到自己是受欢迎、被尊重、有价值的,让他们对学校产生情感依恋,有家的感觉,能够尽情施展自己的才华和抱负。责任感是指个体在社会生活中通过实践、接受教育等之后所形成的一种承担责任的主动意识,表达一定的价值观和人生观。[4]责任感教育的目标是要帮助新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之珍惜当下的学习和生活环境,确立新的奋斗目标,不被诱惑,不迷失方向,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使命感是指人对一定时代背景下社会和国家赋予的使命的一种感知和认同。使命感是人的精神动力之一,人的精神动力直接影响人的行为和社会活动的效果。[5]使命感教育的目标是帮助新生树立远大理想,明确成才目标,投身专业学习,激发其成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紧迫感。在新生启航工程教育中,认同感教育是前提,归属感教育是基础,责任感教育是保证,使命感教育是核心。

二、“四感教育”在大学生启航工程中的实践途径

(一)认同感教育的实践途径

1.开展校情、院情教育,让学生认同学校文化。结合校情、校史和本院系学科专业发展历程,对新生开展校情教育,组织新生参观校史陈列展,帮助学生了解校史、校训和校园文化。组织开展各类高品位的校园文化活动,如校史竞赛、“我心目中的安大”演讲比赛、“新生眼中最美的安大”摄影大赛等活动,使广大新生知校、爱校,增强他们的自豪感、认同感和主人翁意识,提升其综合素质。

2.开展专业思想教育,让学生认同所学专业。一是举办“名师指路”系列活动,邀请学院领导、教授和系主任为新生介绍学分制和专业学习情况、各专业特点及其未来发展前景、考研及就业情况,帮助学生了解大学的学习方法。二是开办“化苑讲坛”,邀请本专业领域内的知名学者、教学名师、优秀校友为新生开设专题讲座,提升学生学习本专业的信心。三是开设“专业导论”课程,介绍本学科专业的培养目标、业务要求、知识结构、学习方法及学科领域的新进展、新成就。

3.开展心理导航活动,让学生认同学校管理。一是开展“舒心生活”体验,带领学生学习《学生手册》,熟悉校园环境,让新生了解生活必备资讯,尽快适应校园文化生活,缓解对家的思念和一些不适的心理状态,更好地投入崭新的工作学习当中。二是开展团体辅导,组织素质拓展活动,帮助大家珍爱生命、尊重生命、学会生存、快乐生活,帮助大家尽快适应大学生活。三是重点帮扶,在学校统一安排下为新生做UPI心理测试,通过心理普测,建立心理档案,积极关注需要帮助的学生。

(二)归属感教育的实践途径

1.做好班级管理,注重学风、班风建设,建立班级归属感。在新生入学后,教师指定各班临时负责人,一个月后进行班委会成员竞聘,由学生选出班委会成员。把竞聘班委作为一项活动,要求每位学生必须参加。通过这一活动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团队意识等,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集体荣誉感。班委会成立后,注重学风、班风建设,营造良好班级氛围。

2.实施“学长引路”,开展朋辈互助活动,营造良好院系氛围。一是选拔优秀的老生担任新生班级“导生”,建立“以高带低,以老带新”的机制。二是组织“1+1”阳光伙伴同行团队,发挥班级之间“传帮带”的传统,新老班级按专业对接的方式,老生所在班级组织老生帮助新生熟悉校园、完成选课和适应新环境。三是定期开展“新老生交流”活动,由老生介绍他们在学习、生活等各方面的经验,帮助新生解决在生活、学习中遇到的难题,实现学生之间的互动,解开新生思想上的困惑。

3.举办“快乐化院”等多样的班级文体活动,增强班级凝聚力。组织开展丰富多样的文体活动,增进同学之间的友谊。通过文艺晚会、军训风采展示、集体过生日等活动,使新生感受到家的温暖,激发其对大学生活的兴趣。组织各新生班参加不同专业、不同年级之间的羽毛球赛、乒乓球赛、“化苑杯”篮球赛等联谊赛,增强班级凝聚力,形成班级归属感。

(三)责任感教育的实践途径

1.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明确人生成长方向。结合专业特点、职业需求、就业状况和社会发展,有针对性地对新生进行学业生涯、素质拓展、职业规划等方面的指导,帮助规划好大学生活,明确学习目的,从而进一步认识和完善自我,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和成才愿望。

2.积极开展各类主题班会,完善学生意志品格。在新生入学后,开展以新生适应为主的“衣食住行学在安大”、以强化新生信念为主的“党史团史知识教育”、以自我成长为主的“我的大学我做主”、以感恩教育为主的“妈妈我想对你说”等主题班会之外,帮助学生在大学期间实现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完成成长、成人、成才“三步走”发展模式,培养学生学会感恩、回馈社会的意识,让学生勇于面对成长,敢于担当社会责任,做一个全面发展的大学生。

3.积极开展校规校纪和安全教育,增强新生的安全意识和组织纪律观念。在入学教育中,结合具体案例向新生介绍有关“防火、防盗、防骗、防交通事故、防意外伤害”等方面的一些安全常识,对学生进行安全、法制教育,让学生了解校园周边环境、交通安全隐患,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自我保护意识和法制观念,防止各类恶性事件发生,确保学生的人身财产安全。引导学生珍惜学校的学习环境,爱惜公物,遵守校纪校规。

(四)使命感教育的实践途径

1.加强理想信念教育,鼓励新生树立远大理想。扎实开展“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组织“中国梦”主题演讲、主题班会、交流会和主题宣誓等系列活动。结合建党建国及世界水日、清明节、母亲节、助残日等重要节日,开展系列活动,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2.构建课堂、网络、社区三位一体的思想教育立体格局,着力推进使命感教育。结合形势政策教育课的网络教学,强化与日常思想教育的融合,积极推动学生工作进社区,发挥社区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作用。利用“微博”新媒体,开展思想政治工作,要求新本科生班级开通班级微博,并过微博平台文化艺术、“中国梦”教育活动等相关活动信息。

3.结合专业特色,开展学术科技活动,增强创新创业意识。一是通过举办“化学文化节”,培养新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科研热情。二是组织新生参加大学生创业培训班,举办就业考研大讲堂、职场达人赛、职业规划及“挑战杯”创业大赛培训等活动,激发创业意识。三是充分发挥学生骨干和先进典型示范引领作用,举办“化院之星”评选、校园人物评选、考研就业经验交流会等活动,在学生中挖掘成功典型,给广大新生树立身边的学习榜样,激发其成长、成才的紧迫感。

三、“四感教育”的实践成效

自实施以“四感教育”为核心的启航工程以来,化学化工学院新生迅速适应了大学生活,专业思想更加坚定,专业发展更加出色,并在学校各类文体艺术、社会实践、学术科技等活动中取得了优异成绩。学院先后有5个班级获得学校“十佳班集体”称号,学院的学生在创新创业中成绩斐然,1个团队获得“挑战杯”学术科技作品大赛省一等奖、全国三等奖,3个团队或挑战杯创业大赛省银奖,1名学生获得中国自强之星提名奖,多名学生在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数学建模大赛、化工设计大赛等重要赛事中获奖,毕业学生考研率和就业率均名列学校前茅。实践证明,通过实施以“四感教育”为核心的启航工程,能够帮助新生较快适应大学生活,实现创新人才培养的预定目标。

参考文献:

[1] 李青合.大学生认同感:大学教育中不可或缺的基石[J].大学:学术版,2010(3):50-55.

[2] 阳泽.论学校归属感的教育意蕴[J].中国教育学刊,2009(7):31-34.

[3] 王梦婕.学校归属感问题研究综述[J].绥化学院学报,2013(6):136-139.

新学校的感受范文6

关键词 高校 新生入学教育 思考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Thinking on College Freshmen Entrance Education

Abstract College freshmen entrance education is the basis of university education, but also one of the important content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reshmen college students from the high school into a series of adjustment problems, enrollment education to help them back on track as soon as possible to become areal college students. However, the current freshmen education there are problems, poor educational results, a mere formality, and the urgent need to improve, had caused us to think about how to improve and strengthen the college freshmen education, make it play its real role.

Key words college; freshmen entrance education; thinking

高校新生入学教育拉开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幕布,入学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前奏,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整个高等教育的起点和基础,它直接影响着高校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成才。各大高校都在进行着新生入学教育,然而,一些新生入学教育只是流于形式,没有起到它应有的作用,不得不引起我们思考,找出症结所在。

1 高校新生入学教育的现状和问题

1.1 新生入学教育覆盖面不广

高校新生入学教育应该是对全部新生的教育,然而在实际中往往成了对一小撮人的教育,覆盖面小。高校新生入学教育通常是由学校牵头组织的,各院系配合完成。但是学校相关部门的时间精力有限,譬如,组织一场的讲座,限定各院系出多少人去听。这样一来,大部分学生不能够去听讲座,听讲座的个别人又不一定向其他同学传播讲座内容,最终使得大部分学生对新生入学教育感受不深。

1.2 新生入学教育内容传统、面窄

大多数高校的新生入学教育内容主要是校史校情校风、校纪校规、院系专业介绍等,偏向于向新生宣传学校、院(系)、专业优势,而对于新生将要面临的新生适应问题、人际沟通问题、生活技能、社会需求、大学生职业规划及就业形势等实际问题涉及较少。虽然各大高校都大张旗鼓的进行着一定的入学教育,但是远远不能满足新生需求,许多困惑仍缠绕着新生。

1.3 新生入学教育实效性低

由于时间、环境、执行力等因素,高校新生入学教育容易雷声大雨点小。高校虽然有相关职能部门组织要求进行新生入学教育,但是层层传递,重视程度不够,内容大而空,一些措施可操作性不强。一方面学生工作者伤身劳心,花费时间精力组织教育,另一方面学生淡漠敷衍,积极性不高,最终流于形式,没有起到它应有的作用。

1.4 网络入学教育缺乏监管

网络是这个时代的产物,已经渗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以说“没有网的时间都不知道怎样过”,一些高校跟着时代的步伐,积极利用网络进行新生入学教育,贴吧、微博纷至沓来,网络简单、易行、不受时间、空间、人数限制、方便交流。但是,网络缺乏监管,发言者身份虚拟,容易传播小道消息、散布虚假信息。另外,一些高校开展的微博教育,初衷是师生互动,共同解决一些问题,但是学生利用电脑网络程度层次不齐,学生参与人数少,一些学生根本不用微博,也不会去关注微博,最终是网络教育效果不佳。

2 加强和改进新生入学教育的思考

2.1 扩大新生入学教育覆盖面

高校新生入学教育不是个别学生教育,是全部新生教育,应覆盖到每个新生,使其感受到学校对其进行的入学教育。学校聘请的专家教师进行的专场讲座,受人员、时间、地点的限制,不能使每一位同学都能享受到专场讲座。学校可以把现场讲座做成视频录像,分发给各院系,各院系组织各班分别倾听,所有同学都可感受到入学教育内容,使大部分同学都能够有所收获。

2.2 新生入学教育内容多样化

新生入学教育大多是校史、校风、校纪、院系专业简介,也会有个别心理讲座。但是随着社会发展,就业形势日益严峻,高校学生对大学、社会有新的需求,他们中相当一部分,更倾向于了解就业形势,怎样去进行自己的大学职业生涯规划,在这方面教育内容往往有欠缺。所以,高校在组织一场场讲座的时候,应考虑一下就业、职业规划方面的讲座,满足学生所需。

2.3 增强新生入学教育实效性

凡事都有目的性,入学教育亦如此。如果空谈教育,却无效果,那是教育的失败。高校新生入学教育是大学教育第一课,有好的新生入学,则事半功倍。一是要保证入学教育时间。入学教育是一个过程,不是几天的问题,所以,一定要有个时间跨度,有充分的时间去进行教育。二是要提高入学教育重视程度。虽然各大高校纷纷都在搞入学教育,但是领导重视程度不够,从上到下都应重视起来,形成教育合力,认真组织新生入学教育。三是入学教育方式途径要有可行性,便于执行可操作性强。做秀在这里是不可取的,要给同学们讲一些实实在在的东西,防止大而空。

2.4 充分利用网络进行入学教育

网络有其两面性,就看其怎样去利用。网络便捷,易于传授。大学新生刚刚迈入大学殿堂,由于中学时代环境地域差异、贫富差距,有些学生电脑水平高,有些学生对电脑相对陌生,一些基本操作还没有很好掌握。如果单方面高校进行教育,没有形成良好互动,结果是可想而知的,是很难出效果的。这就一方面需要高校分层次对新生进行电脑方面补习,使其能够很好利用网络接受教育,另一方面需要高校组织安排好分时间段进行网络入学教育,普及大一新生。

2.5 创新入学教育方式

大多高校新生入学教育普遍采用军训、讲座、班会等形式,学生感觉枯燥无味。可以通过观看电影、纪录片及素质拓展训练等形式开展入学教育。譬如,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可以播放一些红或人物纪录,这样更丰富生动,学生们易于接受。为了让新生更快、更好地融入到新集体中,感受大家庭的温暖,各院系老师可以动员各班召开新生入学主题班会或茶话会,让同学们进行自我介绍,穿插一些有趣的集体游戏,加深彼此的认识和了解,增强班级凝聚力,增强集体荣誉感,共同感悟大学生活。

高校新生入学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引导、帮助新生尽快熟悉并适应高等教育的管理模式和大学学习生活,了解学校校风校纪、所学专业的特点内容、就业环境形势,认识自我、了解成才途径,并领悟和学会自学、自省、自律、自立、自强。从一定意义上讲,高校新生入学教育对于大学生意义非凡,因为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高校新生入学教育,涉及到高校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良好的入学教育给学生指明学习的方向,使学生能够信心饱满,充满美好希望的度过大学生活。高校新生入学教育的效果如何甚至会影响他们的一生。我们要反思当前高校新生入学教育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改进新生入学教育工作的方式方法,有效的实施入学教育,尽可能的一切从学生的实际问题出发,讲解学生关注的事情,增强入学教育的实际效果。

参考文献

[1] 李霞,徐媛.大学新生入学教育的改革与创新[J].武汉工程大学学报,2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