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地坛读后感范例6篇

我与地坛读后感范文1

在夏日炎炎里,《我与地坛》这本书给了我一段静下心来思考的时间。

书的作者,也就是史铁生,在人生中最狂妄最血气方刚的时候失去了行动能力,只能终日在轮椅上度过。碰上这事的第一反应是什么?绝望,抱怨,不知不觉伤害关心自己的人。史铁生一开始也是这样,他急于找一个地方躲避,那就是地坛。

首先,史铁生想表达的有对母亲的歉意。如文中所述,我们看见了一个小心翼翼,不知如何与儿子交流的母亲。可惜那时他沉浸在自己的迷茫,愤怒里,没有顾及母亲。他已经无法弥补这个,但我们可以。事项我们是否也曾这样,遇到过挫折,只哀怨命运的不公,没有注意到母亲不知如何安慰我们,怕一开口又伤到我们的痛楚,只得在一旁默默关注,安慰自己“一切都会好起来的”?在母亲面前,我们可以放下一切,不要倔强羞涩,倾诉对象不是自己的心,彼此交流,这样的机会为什么不好好珍惜?还有那么多可以让母亲为我们骄傲的日子,为什么不好好珍惜?

其次,书中说道“就命运而言,休伦公道”。可以看出,史铁生认为命运是十分强势的,只能按照他说的走下去。但有句话说,命运只有一条,选择却有无数。史铁生自己也做出了选择。面对瘫痪,他最终还是找到了生命的美,释然了。要知道,面对挫折许多人选择的是扼杀自己的生命。通过他我懂得了,命不是自己一个人的,要学会为在乎自己的人着想。一心想着死亡就是不尊重生命。

最后,我认为让史铁生冷静下来的还有地坛的那一群人。看着从风华正茂的情侣一起走向年老,听着年轻人练的歌,长跑男人交谈,感叹同样受命运之苦的兄妹……这让他感受到生命的意义,世界上还有那么多接触到的事,实在没必要悲叹,活着已是最好。我想,这些景象我们不必在遇到困难时再发现,在生活间隙中,我们应多留意生活的美好,在真正受难时激励自己。

我与地坛读后感范文2

一、“三五六”模式的基本内涵

“三”是指三维目标,即教学过程的目的是要达到三维目标。在三维目标中,知识与能力是基础,过程与方法是核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最终目的。三维目标的实现不应以教师为中心,而应紧紧围绕学生这一主体而进行,即三维目标实现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而不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五”是“五个始终”,即“情感教育贯彻始终、文化育人贯彻始终、探究体验贯彻始终、展示交流贯彻始终、习惯养成贯彻始终”。在“五个始终”中,立足点是情感教育,文化教育是教学展开的依据,探究体验、交流是教学过程开展的方式,习惯养成则关注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的方式和学习习惯的培养。“六”则是教学实施中的具体步骤,通常按照导入定向――自主探究――合作研讨――交流展示――拓展巩固――达标测评”的程式进行。

“三五六”模式所体现的是素质教育所提倡的以能力发展为核心,突出创新能力培养,关注学生发展的理念。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以“三五六”模式进行,能较好地促进学生对文本的解读能力,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对提高阅读教学效率具有积极意义。

二、“三五六”模式在高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目前的高中阅读教学,多数还停留在教师“讲”学生“听”的阶段,课堂教学多以解决问题为主,而对学生的自读和阅读中的体验的关注过少。其实,阅读是一个体验不断丰富的过程,文本的解读能力是一个建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仅需要学生深入文本阅读,还需在阅读中与其他人分享体验,从而对文本内涵获得更深入的理解。“三五六”模式正是基于学生的体验和构建理论的阅读教学模式,在“三五六”模式中,阅读将按以下六个环节展开,下面就结合《我与地坛》的教学实践对六个环节的实施做简要分析。

1.目标定向,自主阅读

在以往的阅读教学中,学生只能是被动地在教师“指令”下进行阅读,目的性不强,效率低。“三五六”模式提倡目标定向,要求学生充分掌握阅读目标,在目标的指引下进行文本解读,从而提高效率。阅读目标一方面要做到明确、适当,适宜教学活动落实,另一方面则要紧扣三维目标而进行。如在《我与地坛》的教学中,先通过了解史铁生和地坛的背景导入新课,师生共同确定阅读目标为:(1)理解、体味史铁生对“生命”的感悟。(2)把握文章的脉络线索。(3)品味作者沉静、绵密、抒情的语言”。该文的教学目的一方面是要引导学生感悟生命,而母爱也是其中一个重点,文章也是按照这个脉络进行层次安排的,故设定了目标(1)和目标(2)。因该文是散文,故对语言特点的把握也应归纳在目标中。

2.整体感知,名段精读

整体感知是在初读的基础上把握文章的内容,理清思路或脉络,能概况出文章的要点,整体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和结构。在此基础上,对重点段落进行精读,在精读中反复体会,理解作品内涵,学习文章表达方式、语言特点。

在《我与地坛》的教学中,首先要掌握的是文章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人与景观”,七个小节的第一、二小节叙述“我”与地坛的缘分,中间三节则写“我”在百无聊赖的时候走进了地坛,最后两小节则写“我”在冷静下来后对生命所产生的思考。第二部分为“我”与母亲,着重写母亲对“我”的影响和激励,母亲给“我”以生存的启发,使“我”懂得怎样生活。对于上述内容,教学中需引导学生在目标指引下通过自主阅读而获得,对经典段落的解读则可建立在探究后进行,可根据学生的阅读情况进行。

3.质疑问难,合作探究

在学生的阅读过程中,获得收获是必然的,但同样也会遇到问题。在以往的阅读教学中,教师更多的是以自己的问题来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交流。但在“三五六”模式中,一方面以教师的问题为引导,另一方面则提出让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根据问题进行讨论交流,在讨论交流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讨论交流的目的是解决问题。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先提出问题作为引导,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提出问题,在讨论、解决问题中提出问题。

在《我与地坛》的第一部分(理解生命)教学中,教师可用问题“我”与“地坛”间存在一种什么关系,二者有何相似点来导读,这个问题的目的是要引导学生在阅读中了解地坛是“一座废弃的古园”、“园子荒芜冷落得如同一片野地,很少被人记起”的荒芜冷落的特点,而“我”则“两条腿残废”、“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出路”的失魂落魄,一个被遗弃的古园和一个被社会遗弃的人之间具有了“同病相怜”的缘分,再结合景物描写,理解“我”选择到地坛是一种感情的共鸣,是为了逃避。而地坛荒芜但并不衰败让“我”的思想感情经历了一个从苦闷、绝望到充满希望的过程。如此逐一讨论,阅读才会更加深入有效。

4.成果展示,视野融合

在讨论交流中,以小组为核心,对问题的讨论是限于本小组而进行的,对其他小组的情况不甚了解。成果展示就是让小组与小组之间形成沟通,让阅读理解从组到班,从个体到全面的过程。此外,在展示中,小组间的观点可以得到相互对比纠正,也能巩固阅读成果,提升并获得新的认知。如《我与地坛》的第一部分中对景物描写的作用讨论后进行展示,就很好地起到了总结作用,学生能更全面的理解景物描写除了衬托人物心情外,还引发生命思索。

5.整理反思,总结提升

整理是对整个阅读过程和阅读结果的整理,整理的方法多为以小组为单位,结合阅读目标就阅读情况进行知识点式的整理。反思则是针对自己的阅读情况而进行的自我评价,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自己和小组的对比,不断优化阅读方法。

6.当堂检测,达成目标

教学中按照上述步骤完成阅读任务后,为让学生掌握自己的阅读情况,教师可用检测的形式进行。在检测中,内容应涉及作品的背景、基本的生字词、重点语句的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中心及作者的感情等内容。同时,在难度上要适中,要让学生能通过阅读解决相关问题。检测的另一种方法是小组之间互相提出问题进行测试,但小组提出的问题要经过教师审核后方可提交其他小组。这种做法目的是让学生在提问中加深理解,做到活学活用。

我与地坛读后感范文3

课程改革后,学生上课的有效时间逐渐减少,如何提高课堂效率,保证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是摆在每个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根据笔者多年来高中语文课堂的实践探索,结合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个案进行分析,希望对课程改革背景下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能够有所启示。

一、创设情景,变“要我读”为“我要读”

在激情导入中提高效率。兴趣往往是阅读的先导,“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教师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须着力点拨学生“好之”“乐之”的浓厚兴趣。为此我利用多媒体营造的情境氛围,加深学生对情境的内心体验,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下面的课例:

导读《我与地坛》

(上课前轮流播放大提琴曲《天鹅之死》,借以营造气氛)

师:请大家看看大屏幕上这个“人”字,你们知道它为什么会稳稳地站着吗?因为它有一撇一捺,因为它有两条“腿”,正是这两条腿撑起了每一个人,每一个健康的人。而著名作家史铁生,在他“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属于他的世界轰然坍塌了,他一度失魂落魄,痛不欲生,但他最终勇敢地站了起来。那么,到底是什么给了他人生的支点,使他走出了人生的低谷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史铁生的代表作——《我与地坛》,用心灵去丈量他从痛苦之中挣扎而出的脚步。(与此同时,大屏幕上频繁滚动着残奥会的一些感人画面)紧随话音,那轻悠哀伤的音乐再次响起。在音乐中学生随着我一起轻声慢语地朗读,共同走进作者的文字世界。

二、品味语言,由感知到感受,在民主对话中提高效率

著名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坏教师奉送真理,好教师教别人发现真理。”对话作为阅读教学中最有效的一种方法,在设计时要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成功的喜悦。

研读《我与地坛》的第一部分,品味作品独特的语言韵味。

师:这几段景象描写,有些语言非常具有独创性,而且富有深义。请看大屏幕:(多媒体展示)你认为哪些词语用得好?哪些句子写得好?它们好在哪里?(分组讨论,代表发言)

生:我觉得,“剥蚀”“淡褪”和“坍圮”这三个动词用得不错,极富概括性的表现了地坛由盛到衰的历史沧桑变化。

生:“浮夸“和”炫耀“这两个形容词也用得不错,一是让我们联想到它当年的鲜艳和气派,二是融入了作者的情感色彩。

生:“蜂儿像一朵小雾”最有创造性。把蜂儿比作“小雾”,反映了蜂儿轻盈的特点;用“朵”字来描写“蜂儿”,不能不使人联想到花儿,从而凸显了蜂儿娇美的特点。

生:一滴露珠的滚落,本来是微不足道的,但作者却用“轰然”和“万道金光”来加以形容,我们耳边仿佛有了巨大的声响,眼前仿佛有了无限的光明。露珠滚落的情景给了作家极其深刻的印象和巨大的震撼,他仿佛从中看到了生命的力量,露珠这样普通的事物都在不断积蓄自己的能量,然后在合适的时间展现自己的美,那么自己呢?

三、点燃情感,由感受到感动,在诵读教学中提高效率

情感是思考的催化剂,只有在积极健康的情感驱动下,学生才能在阅读中获得乐趣。著名的教育理论家赞可夫说过,“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情绪精神的领域,触及学生的需要,则这种教学法必然是有效的。”

诵读《我与地坛》的第二部分。

教学设想

课型定为诵读课,采用的手段以诵读为主。目的是通过诵读让学生在情感和认识方面得到提升。

过程摘录

(播放背景音乐满文军的《懂你》,营造一种气氛)

师:一个人可以没有朋友,没有妻子,没有儿女,但他一定有过母亲。史铁生从残疾的阴影中走出来,不再去问“我”为什么要出生,不再去想“我”为什么要活着,不再去抱怨命运的不公。这当中除了地坛给予的启示之外,还有“母亲”伴行他走过了最艰难的一段路。这是一段很长很长的路,“母亲”用她的爱和生命支撑起史铁生生活的勇气和信心,今天我们与作者一同去感受母爱的伟大与艰辛吧。

(ppt:呈现教学目标:诵读课文,感受母爱,读懂母亲,感悟生命,启迪人生。)

师:大家先自由朗读选文(二),把你认为最能感动你的句子或细节找出来,然后请同学们读一读(学生自由朗读……)

(学生找出的令其感动句子)

师:从同学们找的句子看,我们可以发现,你们找的都是“母亲”这条线,“母亲”是如何爱儿子的,那么,接下来我们就先来看看“母亲”的爱都体现在哪。

生:“母亲”的爱主要体现在对“儿子”的理解上。

师:具体说说。

生:如第二节中,写“母亲”无言地帮“我”准备,又目送“我”去地坛时,连用了五个“知道”和一个“不知道”,体现了“母亲”对“我”的理解和深爱,“无言”二字包含着浓浓的爱意,一切皆在不言中。

师:是啊!此时无声胜有声。这一节所体现的是“母爱”的深沉,在朗读时应把握怎样的语气和语调?

生:应读得深沉含蓄,充满深情,五个“知道”和一个“不知道”应略读重音。(生有表情朗读第二节,同学们评价说他语气语调都把握得不错。)

生:“母亲”的爱还体现在矛盾、痛苦之中。如第三节,“我”到地坛以后,“母亲”一个人在家里胡思乱想。

师:“我”怎会知道“母亲”在家想些什么?“母亲”对“我”的爱,是否一开始“我”就明白,就有深切的体会?

生:不是的,是“母亲”去世以后,“我才有余暇设想”,“母亲”在家里担忧“我”,是“我”猜出来的。

师:“母亲”在家怎样,日日夜夜怎样想,这是看不到的。不去设想,那是体会不到母爱,也不能完全懂得母爱的。通过对“母亲”的矛盾、痛苦、担忧的描写,来体现出“母亲”的坚忍与伟大。“母亲”的爱有多深,“母亲”的痛苦就有多深。母爱总是毫不张扬的,母爱的方式总是平凡的,母亲的心总是深沉的,往往要靠做子女的去体察,去设想,去感悟,才有深切的感受。来,试着用你觉得对的语气语调读一下这些句子。

四、深挖内涵,由感性到理性,在自主探讨中提高效率

要充分利用课文中艺术形象的感人魅力,“点燃起许许多多火堆”(苏霍姆林斯基),吸引学生去钻研、理解,激发他们强烈的爱憎感情,培养他们正确评判社会现象的积极情操。

还以教学《我与地坛》为例。

在学生声泪俱下的阅读之后,我给学生提出了下面的问题:史铁生用他的苦难提高了我们对生命的认识,请谈谈你们阅读全文后获得的最深刻的感受好吗?

﹙学生讨论﹚

生:生命是不朽的。

生:生活经历简单、情感经历平淡的人是幸运的,少了烦恼和痛苦,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又是一种不幸。

师:说得好。“不幸是一所最好的大学。”现在请写下你最深刻的一点感受。

……

我与地坛读后感范文4

1.1积极引导,增强主体意识

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转变角色,积极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有效地解读和思考,并将自己阅读体验及感想表达出来。通过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仅能够使学生掌握作者写作情感,同时引起学生的共鸣,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和吸收课文知识。如在《我与地坛》这一课时学习中,教师可通过问题引导方式,引发学生思考,并让学生深深体会到课文内涵与情感。“作者对地坛景观的感受是怎样的?”。这时学生经过自身阅读和思考后,有的学生认为作者眼中的地坛景观是荒芜的,是衰败的,而有的学生认为作者眼中的地坛景观虽然是荒芜的,但是毫无衰败感。在教师积极引导下,学生能够将自身阅读感受及体验表述出来,但学生们所表述的观点不一,这时教师应再次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反复阅读和思考。通过对课文进行认真阅读和思考后,想象着作者所描绘的地坛情境,以切实体会到地坛景观虽然荒芜,但无衰败感。通过这种阅读体验方式,能够增强学生阅读意识,同时领会课文主旨。

1.2课堂体验,加深阅读理解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必须组织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阅读体验活动中,即通过对课文进行调查、分析、探究及考察,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在体验生活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能力。通过亲身的体验,能够让学生更加真切的体验到课文的内涵,掌握课文中的知识。如《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一课时学习中,海伦、凯勒身有残疾,眼睛失明,耳朵失聪,不能说话,因此她渴望光明,即使在这样的状况下,她依然能够掌握多种语言,并创造了很多优秀的作品。为了让学生们能够体会到海伦、凯勒勇敢、坚韧的精神,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到宽阔的操场,然后紧闭眼睛,掩住耳朵,静静的待着。经过亲身体验后,学生们表示在眼睛看不见,耳朵也听不见的情况下,内心的孤独感和无助感非常强烈,同时也领会到海伦、凯勒的勇敢精神。

1.3合作学习,注重体验交流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必须注重学生之间的体验交流,使学生能够将自身阅读感想与体验表达出来,同时从他人阅读体验中获得启发,从而丰富自己的阅读经验,提高自身的阅读能力。如在《祖国山川颂》这一课时学习中,为了使学生们能够体会到课文中的优美语言,领悟到作者情感,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对两段话进行认真阅读和体会,并选出最喜欢的那段话,并讲述理由。第一段话“往远处一望那利比沙漠,笼着月色,雾茫茫的,好静啊,听不见一星半点动静,只有三两点夜火,隐隐约约闪着亮光。”第二段话“那利比沙漠非常静谧,只有远处有三两点夜火”。这时学生经过亲身阅读后,有的学生认为第二段的描绘语言较为平时,而第一段的描绘语言较为生动形象,符合散文语言特点。通过这样的阅读体验方式,不仅能够让学生间能够分享阅读体验与观念,同时能够增进学生间的沟通与交流,并不断提升自我,完善自我。

1.4反复朗读,品味课文语言

通过反复朗读能够唤起学生内心感受和体验,同时让学生在朗读课文中感受课文的语言美。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应指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朗读和体验课文,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语感,同时能够丰富学生情感世界,让课文深入学生心境,让学生体会到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思想。如在《我的空中楼阁》这一课时学习中,为了让学生能够体验到课文中的丰富情感与优美景色,教师可以引发哦学生进行朗读,并在反复朗读过程中感受到“山如眉黛,而小屋似痣”表现出来的自然与清新,体会到小屋若隐若现给人带来的自由感与轻灵感,领悟到小屋被群山怀抱时的曼妙姿态。

1.5创设情境,营造情感氛围

通过创设教学情境,能够使学生在情境中得到审美体验。教师必须依据语文教学内容及情感思想创立相应的教学情境,以将学生审美体验及情感有效激发出来。通过这种体验式教学模式,能够课文中景象及人物形象有效呈现出来,并传达课文情感,以触动学生心灵。例如,在《沁园春、长沙》时,教师为了让学生感受到春天的景象,体会到春天的勃勃生机,教师可以利用古代诗词来描绘和歌颂春天,杜甫曾描绘的春色是“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王安石描绘的春天是“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苏舜卿严重的春景是“春阴垂野草青青,时有幽花一树明。”这时学生们满怀情绪,纷纷回忆与春天有关的诗词。

2.结语

我与地坛读后感范文5

虽然这本书中的有些文章早已在初中的阅读练习题中出现过,但是再次拜读后我又有不一样的体会。同时我自知仅凭自己现在的阅历不能完全体会到文章更深层的内涵,所以就在此把自己的一些小体悟记录下来。

关于生死

“生死”是一个亘古不变的话题,本书就像大多文人骚客的作品一样几乎每篇文章都提到了这个话题。在《我与地坛》中作者写道:“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个沉重的话题,却被作者以一种轻松的比喻那么淡然地看破一切地解释完毕,这其中的虚无感与那种处之淡然的感觉就这样渗透在作者的文字中,原来死亡不过如此啊,原来死亡是给度过一生的疲惫的我们用来休息的节日啊,这种轻松让人感到有些不寒而栗,但细想起来却觉得其实就是如此,尽管我们畏惧死亡(可能只有极少数不是),因为死亡代表着未知,黑暗,像一个无尽的深渊,但这是老天爷从我们出生起就给我们的一道难题,我们必须敢于直视它,勇敢面对它。正如老子的“无为”思想,当一个人可以不辨生死,无所谓死或生,那么他终将会走到天地中去,得到永生。

关于母爱

对于母亲的描写和对生死的讨论一样几乎在每篇文章中出现,这可能与作者的母亲在作者最困难的岁月里给予他最无私最坚强的支持,而后又在作者寻觅到自己生命道路之时离开人世有关。所以我想在这里谈谈每一个平凡的母亲给予孩子的热烈深沉又伟大的爱。在《我与地坛》中,“我”的母亲每次都会目送我摇着轮椅走出家门去地坛,一回我走出去不久后又返回却发现母亲“仍站在原地,还是送我走的那个姿势,望着我拐出小院去的那出墙角,对我的回来竟一时没有反应。”不知那时的她是不是在想自己能否代替自己的孩子受苦。可是作者却没有明白母亲的苦心,直到母亲去世,作者才渐渐明白原来“这园中不单单是处处都有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秋天的怀念》,《合欢树》中都描写了母亲感人的爱和作者对自己没能在母亲生前明白母亲的爱的忏悔。

不可能每个家庭都像作家史铁生的家庭一样,特殊的生活背景凸显出母亲伟大的爱,但是不能说我们的母亲的爱就不够伟大。小学时曾经有一段时间,我对,自己母亲爱我的方式有点腻烦,她常常对我说“你看妈妈多爱你。”之类的话,因为那时的我常常读到母亲不让孩子知道,只是背地里关照孩子的文章,我觉得母爱就应该是这样默默的,哪个妈妈一天到晚把“爱”挂在嘴边呀?后来随着自己长大了,我发现妈妈是真的爱我,她每天都看着我出家门,然后每次都对已经在楼道里的我嘱咐“多喝水啊”,天冷时还常提醒我“课闻操跑步时记着围围巾”等琐碎的小事,每每此时我都感到幸福不已。我慢慢明白了,每个母亲爱孩子的方式会有所不同,只不过我妈妈对我的爱表现得有些热烈。我认为所有母亲都是爱自己孩子的,只是孩子能否体会和理解这种伟大的爱。

关于命运

在《我与地坛》中作者有一大段关于命运的论述,“假如世界上没有了苦难,世界还存在么?要是没有愚钝,机智还有什么光荣呢?要是没有丑陋,漂亮又怎么维系自己的幸运?要是没有了恶劣和卑下,善良和高尚又将如何界定自己又如何成为美德呢?要是没有了残疾,健全会否因其司空见惯而变得腻烦和乏味呢?……看来差别永远是要有的,看来就只好接受苦难……就命运而言,修论公道……”有些东西是与生俱来后天无法改变的,但是有些东西是依靠后天积累和刻苦训练练就的,文中有些“宿命论”的味道,我认为我们要先接受命运的安排,然后调整自己才能够积累更多,训练更充分,改变命运中可变的部分,而非自暴自弃,荒废一生。

读完整本书,“我已不在地坛,地坛在我。”这句出自《想念地坛》的话久久萦绕在我心中。地坛是作者十几年前找到的心灵避难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地坛空旷寂静,因为有了众多生机勃勃的小生灵,园子虽然荒芜但并不衰败。园子里有参天的古树,破败的院墙,地坛放弃了昔日的荣华,回归生命的起点,在安静中探寻生命的本真。虽然如今的地坛因游客渐多已少有最初的安静,但是每个人都可以在心中找到一个“地坛”,在那个寂静的地方回归生命的零度,思考生命的意义。

我与地坛读后感范文6

当代中国正逢盛世,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为每位公民、每个组织提供了发展机遇。只要勤劳奋斗、开动脑筋、不懈努力、把握得当,都可能实现梦想。已步入发展快轨道的人民论坛,2011年快速前行,除品质不断改进、影响不断扩大、网络新媒体加速成长外,发展的答卷上还书写着三项新内容:一是《人民论坛・学术前沿》新刊获得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的正式批复,为我们广泛深入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学术领域多元思潮增添了重要阵地和手段。二是成立“民智市场调查公司”,旨在为党政决策、学术研究等提供数据支撑和大型问卷调查服务。三是年度重大宣传报道战役成功,均获得中央宣传部门的充分肯定、读者的高度评价和社会的热烈反响。

至2011年底,人民论坛已形成两本期刊(人民论坛政论双周刊、人民论坛学术前沿)、三个网站(人民论坛官方网站、中国县域科学发展网、第一政论网)、一家调查公司(民智市场调查公司),以及课题研究、图书出版、论坛会议等多业态多元化发展格局,正努力向现代期刊传媒集团目标迈进。

人民论坛的成长得到了太多人的关心和帮助,融入了太多人的智慧与劳动,寄托了太多人的希望和期待。在此,我们向给予人民论坛关心帮助的各级领导、广大读者、社会各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向为人民论坛发展作出贡献的专家学者、编辑记者、经营管理人员等表示崇高的敬意。世间最不能辜负的是信任和期待。大家的信任和期待是我们最大的财富、最大的资本,也是我们工作中的最大的压力和不断前行的最大动力。

时代需求与理论期刊的历史使命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开启了我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崭新时代,为思想理论期刊的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

首先,改革发展的实践探索需要理论的指引。思想理论创新的源泉在实践,改革发展的生动实践需要理论上的总结与指导。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前无古人的事业,既需要扎实的实践探索,更需要实践基础上的思想升华。

其次,党的理论宣传需要面对新形势、开拓新境界。我们党成功开辟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文化步入一元主导多元发展的新阶段,主流思想理论及其宣传面临市场经济平等竞争的挑战。这就要求政论期刊传播者要有历史远见,肩负时代责任,胸怀发展全局,把握传播规律,创造性地传播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使之为大众自觉接受。

再次,提升中国话语权需要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思想理论期刊。目前国际舆论格局中,“西强我弱”是一个不争事实,这个“弱”,根本在理论传播上、在思想观点的说服力上。西方对中国关注的重点,很大一部分是中国的思想动态、理论走向。“一个民族要站在时代的顶峰,就一刻也离不开理论思维”。要在世界政治、经济大格局中掌握话语权、主动权、主导权,需要政论、理论传媒提供卓越的观点产品和深厚强大的舆论支持。当代中国,特别需要属于我们自己的具有国际话语权与影响力的思想理论期刊。

最后,正确引领社会思潮需要在走向市场中创新探索。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社会转型等,使人们对思想理论的诉求普遍加强,这一诉求既是对思想理论及其传播载体寄予的期望,同时也为其发展打开一个巨大的市场空间。然而在我国近万种期刊当中,读者普遍认同、真正走向市场的理论期刊还很少。人民论坛作为政论期刊,优势独特,认同度高,在引领多元社会思潮中大有可为。当前,关键是要用六中全会精神指导发展实践,抓住这个难得机遇迅速做大做强,推动思想理论引领时展。

2012人民论坛的几点构想

2012年,人民论坛将以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引,抓住几条主线,精心策划选题,使期刊品质再上一个台阶。同时不断创新探索,形成更新锐、更具核心竞争力、更符合时代和文化产业规律的发展模式,为现代期刊传媒集团增厚各项基础。

我们将进一步创新办刊理念,树立精品意识,精力更加专注集中,定位更加清晰准确,特色更凸显,内容更权威更具阅读价值。更加敏锐地把握广大读者最关心最关注的重大敏感热点问题,集中人民论坛强大的专家资源,进行深入浅出的总结分析,解疑释惑,回应关切。

我们将进一步开展更大规模更加专业的调查研究,力争使理论研究建立在更扎实的数据分析、更多更有说服力的典型样本上。更加积极地寻找和发现各地各领域具有代表性、前瞻性的典型实践探索,集中各方面智慧和智力资源,进行归纳、总结、提炼,使之上升到理论的高度,不仅报道重大典型经验,更挖掘其可以普遍推广的内在价值,为中央决策和其他地区发展提供参考借鉴。

我们将进一步创新编辑理念,改进编辑方式,体现开门见山、直奔主题、言简意赅、通俗易懂的编辑风格,使文章更精练、大小标题及阅读提要更凸显。

我们将进一步创新版面形式,使之更加符合阅读的逻辑、审美的规律,现代而不逐时尚、沉稳而不失生气、简洁而非简单、明亮温暖而不是灰暗冰冷,使读者便于阅读,轻松阅读。

我们将进一步增强技术敏感,进一步推进报、刊、网等多媒体的互动融合,加速新媒体成长,使专家学者的思想观点得到多媒体多次传播、最大化传播,使读者对人民论坛的阅读更加便利,更容易在阅读中实现分析、比较和鉴别。

我们将进一步壮大人才团队,积极培养专家型编辑记者,创新体制机制,融合更多社会资源,完善研究型报道和研讨式传播模式,为人民论坛的持续快速发展不断注入新活力,奠定扎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