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代教育范例6篇

隔代教育

隔代教育范文1

关键词:隔代 教育 利弊 对策

1、引言

前不久,笔者就我市“隔代教育”情况,趁我市某小学开家长会之机,随机抽取100名学生家长进行问卷调查。调查显示近一半的学生是随着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一起长大的。对于老人带孩子,76%的年轻父母表示对孩子的生活及安全很放心,但在学习和行为习惯上不放心;有58%的年轻父母认为孩子可以学到尊老爱幼、礼貌、谦让、节俭等传统美德;94%的年轻父母认为孩子和老人在一起养成了一些不好的性格或习惯,孩子在家里变得任性娇气、惟我独尊、霸道蛮横、懒惰散漫;56%的年轻父母同时觉得孩子在外面变得胆小、过于听话、无主见,偏于内向;有86%的年轻父母认为自己长期不在孩子身边,会对亲子关系造成负面影响;82%的年轻父母表示如果有时间会选择自己带孩子。

2、隔代教育的优势

俗话说的好:“家有一老,带出一宝”。首先,老人有充裕的时间和精力,愿意花时间与孩子在一起生活,而且能够耐心地倾听孩子的叙述。由于不再有工作的压力和生活的拖累,老人在心态上比工作紧张、压力繁重的年轻父母要平静得多,因而更有精力和耐心去陪伴、教育下一代。

其次,老人有着比较丰富的育儿经验,他们知道的要比孩子的父母多得多,起码是教育了两代人,有了儿女辈的实践,对孩子在不同的年龄容易出现的一些突况,知道应该怎样去处理,不会出现手忙脚乱的情形。经验是很重要的,现在各种类型的育儿书籍、教育书籍,也都离不开实践的经验。小孩生病大家都乐意去咨询一些老医生,也都是看中了他们的经验。

第三,老人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社会阅历和人生体验,是有效处理孩子教育问题的有利条件。美国著名篮球运动员飞人乔丹就曾这样说过:“其实变老是我由衷期待的事之一,做个老人应该是挺有趣的,我可以跟一堆心爱的孩子们吹牛讲故事,甚至撒点小谎,这听起来不是挺有趣的吗?像我就常向家中的长辈请教一些问题,问一些他们那个时代的事,看得出来那让他们觉得好开心。从回答问题中,他们仿佛寻回了那个时代,也让我知道了他们曾经经历过多么重大的事件。比如说象我太太那边的人,他们最爱聊我还没有到芝加哥来之前的事,谈以前的芝加哥是什么样子的,像帮派、政治等等的重大事情,等我老的时候,大概也会跟孩子们说我这个时代的芝加哥是什么样子吧。”

第四,有学问、有才能的老人教育孩子能达到很好的启蒙教育效果。隔代教育中,孩子与有学问、有才能的老人家在一起,自然可以学到知识,坚定信心,树立远大理想。老人对孩子的启发和教导同样能有效地刺激孩子的大脑思维,从而达到较好的启蒙教育效果。

第五、多数老人们常有一种儿童心理,特别喜欢和小孩玩乐,极易形成融洽的关系。因此,为教育孩子创造了良好的机会和条件。

3、隔代教育的不利因素

隔代教育虽然好处多多,但年青家长并不能把孩子的教育完全寄托在隔代教育上。由于老人受历史条件和自身年龄特点的局限,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不利因素,对此应该有着清醒的认识。

(1)不利于孩子养成独立的人格和坚强的生活意志。多数老人常有一种因自己年轻时生活和工作条件所限,没有给予子女很好的照顾,而把更多的爱补偿到孙辈身上的想法。这种想法往往导致产生“隔代惯”的现象。老人对孙辈疼爱过度,处处迁就孩子,容易造成孩子任性依赖性强和生活自理能力低下。还有一些老人因过度疼爱孩子而“护短”,致使孩子的弱点长期不能得到矫正。我市枫树山某小区有一住户,母亲为督促儿子改掉粗心习惯,要求他每天把家庭作业记下来,回家做完后再大声朗读检查一遍。可孩子嘀咕嫌烦,奶奶看在眼里疼在心里,经常瞒着媳妇去学校抄题目,再悄悄替孙子改正错题。孩子毛病未改,期终考试数学刚刚及格,结果母亲发火、奶奶垂泪,乱成一团。

(2)老人深受传统思想的束缚,接受新事物较慢,影响孩子个性的形成。由于隔代家长的教育思想存在的年代与孙辈们所处年代在时间上跨度大,在教育观念上存在很大差异,由于处于不同的时代,社会文化背景不同,各时代的经济差误不同,地位不同,时代给予各人的压力不同,他们在对子女如教育观念上存在偏差,目前很多新兴时尚事物,隔代家长们很难接受,也很难学习例如电脑已普及化,但隔代家长对此看法不一由于自已不了解,又得很难对孩子进行教育,使得孩子与社会接触的机会变少了。他们希望孩子乖巧,听话,稳当不出格,而不善于运用科学的方式引导孩子这样易泯灭孩子的好奇心,冒险性和创新精神。

(3)过分保护扼制孩子的独立能力和自信心的发展增强孩子的依赖性,易使孩子变的更加娇气。在家庭中隔代家长对孩子的吃喝拉撒全部包办代替,隔代家长种种做法,使孩子独立生活能力差,依赖性强。我国著名的儿童教育专家陈鹤琴曾说过“凡是孩子自已能做的事,让他自己去做”。这样才能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自主能力和责任感,增强孩子的社会适应能力,祖辈们的包办代替只是短暂的这种怕孩子吃亏怕孩子摔倒的心理不仅不现实也不可能因为包办代替不可能代孩子做一切事,包办孩子的一生,孩子未来的路很长需要自己去体验和尝试,相反这种包办一切,只会为孩子今后的生活在心理上造成不良影响。

(4)隔代教育引起家庭内部教育现象的不一致。祖辈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知识结构,教育方式与现代社会或多或少会有差别,祖辈在生理心理上必然带有老年人的特点,而年青父母们对现代教育观念吸收较快,两代人在对待教育孩子问题上经常出现不一致,如父母在幼儿与他人交往过程中总引导孩子如何与小朋友友好游戏,与同伴发生纠纷时,比较冷静,注意引导幼儿用正确的方法,而祖辈容易从自己孩子“利益”出发,保证孩子“不吃亏”的教育,很容易使孩子滋长骄横、霸道的不良习性,长期与祖辈生活在一起易造成孩子与其父母的感情隔阂。祖辈们对孩子的爱满足不了孩子的情感需要,从心理发展过程来看,0-5岁儿童最需要的是对父母的情感依恋这种需要,是祖辈们不能满足的祖辈的爱更多在于满足幼儿的生存和安全需要,而对于更高层次的需要——情感归属的需要只有父母才能满足。

4、对策

显然,隔代教育有利也有弊,如何扬利除弊,充分发挥隔代教育的优势,是祖辈家长和年轻父母们应该共同关注的问题。笔者对此提出的一些建议:

4.1 年轻父母

(1)明责任、不推脱。作为孩子的父母,要端正父母育儿观念,不要轻易将责任推向祖辈。众多有识之士郑重指出 “父母有教育抚养未成年子女的义务”,“父母要承担起教育子女的责任”。是的,父母不应把孩子的教育权、抚养权轻易交给祖辈,即便要将子女托给长辈,也要意识到其不利因素而加以消除。不因工作忙为“借口”而缺乏与孩子的交流,使孩子的心灵渴望和痛苦埋藏心底,无处释放,造成亲子隔阂,更不能将孩子轻易交给长辈就“万事大吉”,以此丧失自己在家庭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年轻的父母只要有情点击,合理安排,就能配合学校教育管理好自己的孩子,为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2)多沟通、互学习。对扮演子女与父母双重角色的年轻父母而言一定要在百忙中抽出时间与孩子交流,与老人沟通,千万不要放弃自已职责,只要你重视,时间总能挤出来。如周末带孩子外出,睡前讲故事,同时要做到尊重老人,经常和老人聊聊天,讲讲科学养育的新经验,虚心接受老人的指点,买一些科学读物与老人交流体会,帮助老人接受新事物,注意沟通时的语言应尽可能地简化语言,适时改变自己的语言表达方式和习惯,以对方能理解的方式表达,尽可能减少沟通障碍。比如,在吃的方面,由于祖辈有更多的时间去料理孩子的饮食,餐桌上常会出现一两道孩子的“专利菜”,孩子也就想当然地认为这是“我”的东西,不允许别人“染指”,一旦被侵犯就会大哭大闹、不依不饶。此时,如果父母提醒老人,无论多么小的孩子,要学会在与别人分享中获得快乐,这比什么都重要,千万不能让孩子养成吃“独食”的坏习惯。

4.2 祖辈家长

(1)教有方、管有度。首先要端正教养观念。对孩子不能过分溺爱和娇惯,凡是孩子自己能做的事让他自己去做,如:刷牙、洗手帕、穿衣穿鞋等,并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加以引导,逐渐摆脱对家长的依赖,培养独立生活能力。对生活学习中遇到的难题,鼓励孩子独立去解决,培养孩子作为家庭成员的责任意识,锻炼孩子的生活能力。其次,让孩子感受批评。有些祖辈怕孩子受委屈,不愿意说孩子的不是,造成孩子受不得一点批评。其实,孩子错了受点批评也是正常的,虽然当时孩子的心理难受,但这种心理承受能力是必要的,谁能保证他的一生中不受委屈呢?

(2)多观察、好引导。祖辈家长往往以单一的分数来衡量孩子的好坏,百听百服是他们心目中的“好孩子”。以致不全面地、客观地衡量孩子,无视孩子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久而久之挫伤了孩子的自尊,扼杀了孩子潜能的发挥,错失了培养孩子良好品德和创造能力的良机。孩子好奇、好问、好动,易接受新事物,但辨别能力较差,学习意志较薄弱,自我控制能力差,注意力易分散。根据这一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祖辈应遵循客观规律,关注孩子的全面发展,如:思想品德、劳动技能、身体、心理健康等,使孩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以满足竞争社会对多方面人才的需要。隔代家庭教育最显著的特点是祖辈抚养较父辈抚养有更深的代沟,祖辈与孙辈缺少交流,因而易养成孤僻、寡言的性格,针对这一实际,家长可有意识地开展一些活动,如:请孩子每天谈谈学校、班级发生的事;请孩子为家长讲故事;过民主生活;开展户外活动等。在接触孩子时发现他有优点或进步时及时加以表扬、鼓励,激发其兴趣,增强其信心。既使做错也不轻易下结论,予以批评指责,而应以亲切的目光,关爱的口吻耐心询问,如:“你为什么这样做?”“能不能做得更好些?”等等,给他以反思的过程、回旋的余地,从而充分发挥其内因的作用,尊重其主体地位,感悟自己的得失,感受成功的喜悦。孩子的心理健康与否,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成绩,不良的心理会导致不良的行为,继而产生不良的后果,影响孩子健康成长。因此,家长务必重视和关注对孩子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使其形成活泼、开朗的性格,快乐学习,健康成长。

(3)学新知,促提高。作为老人,要注意接受新思想,学习新知识,提高自身修养,区分爱与溺爱的界限,尽量用现代科学知识抚养教育孩子。平时与育儿经验较为科学、有成效的邻居们多交流对孩子教育的看法,从中汲取可以利用的好的做法。

总之,无论什么样的教育方法最终的目的是为了孩子,隔代教育具有不可避免性、它的存在必然会引发一系列问题,但任何问题都是辩证的,隔代教育有利有弊,只有扬长避短,才是教育好孩子的良方。

参考文献

[1] 史瑾.浅析隔代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学前教育网.

隔代教育范文2

理由一:老人心态平和

祖辈们心态相对比较平和,加上老年人具有儿童似的心理,这就使得他们特别喜欢孩子,也更容易融入孩子们的游戏,跟孩子建立比较融洽的关系,能够促使孩子健康成长。

理由二:有充裕时间和精力

祖辈家长有充裕的时间和精力,而且愿意花时间与孩子在一起生活。他们不仅照顾孩子的生活,提供学习的条件,进行适当的指导而且能够耐心地倾听孩子的叙述。

理由三:有教育孩子经验

祖辈家长具有抚养和教育孩子的实践经验,对孩子在不同的年龄容易出现什么问题,应该怎样处理,他们知道的要比孩子的父母多得多。

理由四:丰富的社会阅历

祖辈家长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积累的丰富的社会阅历和人生感悟,是促进儿童发展和有效处理孩子教育问题的有利条件。

理由五:弥补性别角色缺失

城市中居高不下的离婚率使很多孩子成长在单亲家庭里,隔代家长能很好地弥补这类家庭中的性别角色缺失,这对孩子健康的性别认知有着正面的作用。

理由六:让孩爸妈无忧

孩子由祖辈家长教养,年轻父母得以解决后顾之忧,专心致力于事业。现在很多父母都非常繁忙,因为社会竞争压力大,就业困难。很难有时间照顾孩子的起居与学习,祖辈家长带孩子为父母解除后顾之忧。

理由七:对孙辈的亲情

隔代家长对孙辈所具有的亲情和关爱,是任何育儿机构或保姆都无法比拟的。他们乐于为孩子奉献,这有利于孩子获得心理上的支持和情感上的安定。

隔代教育范文3

隔代教育的家庭如今越来越多,然而年轻父母在孩子教育上和老人之间存在着诸多分歧。那么,作为年轻的爸爸、妈妈,该如何巧妙化解隔代教育带来的种种困惑和危机,培养出健康、快乐、聪明的孩子呢?

“为什么婆婆如此溺爱孩子却不容我们说一句?”“老革命遇到新问题怎么就不懂得革新呢?”“孩子究竟是送到托儿所还是让乡下的婆婆带呢?”……

2007年岁末,这些带有时代气息又颇具影响力的问题成了各大门户网站讨论的热点,充分表明当前年轻父母在教子和处理隔代教育方面困惑重重。我们不可否认,老人照顾孩子,为年轻父母减轻了极大的压力,使他们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但随之而来的,受观念、教育、环境的影响,加之隔代老人过于溺爱,致使孩子易养成任性、孤僻、依赖性强、自我为中心等不良个性和一些不健康的生活习惯,对孩子的成长极为不利。因此,科学地看待隔代教育,巧妙地化解隔代教育危机,已成为时下年轻父母迫在眉睫急需学习的重要一课。

故事一:爸爸妈妈,你们不能这样“爱”孙子

当孩子在晓梦的怀里啼哭的时候,虚弱的她才意识到自己不是在做梦,而是确确实实当了妈妈。母亲和婆婆在她眼前忙碌着,脸上洋溢着欣喜的笑容……

产假过后,晓梦开始上班了。带孩子的任务落在了婆婆和公公身上,两位老人这下乐坏了,把孙子响响当宝一样。

奶奶每天一起床就开始给小孙子忙乎吃喝,而爷爷一看到小孙子的玩具坏了,就赶紧去拿工具修理,还在抽屉里准备了许多不同型号的电池给响响的玩具备用。晓梦夫妇看在眼里,乐在心里。

有时,晓梦和丈夫刘磊出差,挂念孩子就打个电话。每次,两个老人都是乐呵呵地说:“好着呢,响响乖得很,你们就放心工作吧。”

然而,时间久了,晓梦心中却有了丝丝不悦,因为老人对孙子的“爱”有些过。宠爱变成了溺爱,响响开始变得任性、不听话了。

响响喜欢换新的玩具,可每次玩不到一星期就又缠着奶奶去买新的。晓梦知道后,总会劝说婆婆不要这样惯孩子,可婆婆说:“又花不了几个钱,再说咱家也不缺,小时候不玩长大就玩不了了。”

“可是这样会让他养成大手大脚的坏习惯。”晓梦争辩着。

“孩子喜欢,就随他好了,又不是什么违反原则的事情。”婆婆仍然坚持自己的意见。

晓梦不解,婆婆为什么不理解自己?这样下去,响响会因早期教育不当影响一生的呀!

一天中午,晓梦回家取东西,见桌上的饭菜都凉了,却不见婆婆和孩子人影。公公告诉她,说响响尝了一口菜就不吃了,非要奶奶带他去吃肯德基。晓梦一听就不高兴了,等响响回来,她拉着儿子的手,教导说:“以后不许再吃那些东西,没有营养……”没等她说完,婆婆就生气地反驳说:“又不是就咱响响一个孩子吃,那么多大人还成天吃西餐呢,怎么都没说不健康。再说你们小时候是没有这些,有的话你们也会馋得很。”

“妈,我是说这样太惯着他了,挑三拣四,而且不利于健康。” 晓梦语气有些着急。

婆婆没理会,径直走回了自己房间。

那一刻,各种滋味袭上晓梦的心头,有气愤也有委屈。

慢慢地,晓梦发现自己每次给响响纠正错误,婆婆总会替孙子开脱。不仅使得婆媳关系紧张,就连响响和晓梦也产生了隔膜。

晓梦跟刘磊谈起公公婆婆对响响的溺爱,希望他能出面管一管,刘磊很赞同妻子的说法。可响响淘气的时候,刘磊刚一张嘴,就被父亲给压住了。刘磊也不明白,为什么早年冷酷的父亲会对孙子如此溺爱,以至于他连瞪一眼儿子,都要看父亲的脸色,因为弄不好父亲就会跟他急。刘磊从小是被严厉的父亲一手打大的,只要刘磊有什么做得不对,父亲就用巴掌来解决。可如今,父亲突然变得温情起来,无论响响做什么事,都由着他。这让刘磊感到很纳闷。

晓梦感到,如果让响响再这样发展下去,将来是什么结果无法想象。她让刘磊给两位老人传话,要么改变教育方式,要么尽早把响响送到托儿所。接到消息的两位老人顿时心生怨气,他们觉得自己对孙子那么好,却还惹得儿媳不满。两位老人和晓梦之间的隔阂也越来越大了。

专家点评:

都说隔辈人对孙子孙女疼爱有加,那是一点不假。从奶奶所说的话里可以看出,她只有一个心思:让孙子吃好、喝好、玩儿好。但她没有考虑到的是,响响这样能不能“长好”。

孩子要长得好,必须具备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两个素质。而幼儿时期,是心理素质、人格特质形成的关键时期。婴儿从1岁就可以出现分享,两岁就开始主动助人,所以培养孩子是要从小做起的。

而老一代人缺乏这方面知识,时代前进了,旧有观念还没有消除,这是隔代教育非常致命的缺陷,会造成孩子成长后被社会接纳有难度。

还要指出的,正是这种过分的溺爱,让孩子有求必应,扼杀了孩子在三四岁时正常的“反抗”。这种正常的反抗,是幼儿形成“我自己做”意识的必经之路。这样,成人以后会有较强的自主性。如果一切都不需要争取,自主意识怎么能形成呢?其实,过分溺爱的反面是过分严厉,造成的危害是一样的。溺爱是造成“不需要争取”,太严厉是形成“不允许争取”,同样摧毁了孩子的自主性。

故事二:怎么办,被乡下父母带大的孩子问题多

林雪怀孕8个多月时,从上海回到了重庆的老家。理由是在重庆生孩子的花销要比上海便宜一半儿,而且孩子生下后就准备让父母带着。

林雪和丈夫都是工薪阶层,新房刚交首付,每月还要向银行“贡献”近4000元按揭,剩下的钱不足3000元,靠这点收入在繁华的大上海养活一个孩子该多难呀!何况林雪父母早就嚷开了:“外孙一生下来就让我们带,孩子的奶粉钱也不要你们出一分!”这在林雪听来有些酸涩,但还能怎样呢?

2001年2月,林雪在医院生下女儿。孩子7斤8两,顺产,几乎没怎么折磨妈妈就呱呱坠地。从医院回家后,林雪母亲就带着外孙女睡觉。老人把喂奶、换尿片这些事都做得熟练利落,还能抽空给林雪熬汤做饭。孩子50天,林雪的产假将满,留下孩子独自回上海。在机场,林雪抱着酣睡的女儿眼泪簌簌地落:“宝贝,妈妈对不起你。但我保证当你回到上海时,一定是最幸福的孩子。”

对女儿的牵挂和不舍,很快被繁忙的工作代替。当上了父母,肩上担子也就重了许多,林雪和丈夫分别找了份兼职,日日忙得昏天暗地。原本定好五一长假回重庆看女儿,因为公司加班不得不放弃,父母又以重庆天气好为由不带孩子去上海。国庆节期间回家,看到母亲怀里长出牙齿笑作一团的女儿,林雪竟觉如梦般的不真实。伸手要抱孩子,女儿吓得哇哇大哭,一个劲儿地叫“姥姥”。林雪和丈夫很失落:亲生骨肉不认我们呢。

夫妻俩足不出户待在家里陪着女儿,她终于不再认生,还能含混不清地学着叫“妈妈”和“爸爸”。回到上海后,林雪打电话想听女儿叫“妈妈”,这小妮子叫的居然是“姥姥”,林雪心里很不是滋味。丈夫安慰她:“女儿跟着谁当然就跟谁亲。接回来了,她就只缠着我们了!”

孩子渐渐长大,粉雕玉琢,聪明可人。林雪每年见女儿两三次,女儿也渐渐和她亲了,见面了撒欢似的往她怀里蹭,分别时哭得撕心裂肺,画的画也常常是她幸福地牵着爸爸妈妈。

2007年,林雪终于熬出了头,丈夫升了职,房贷提前还清,她辞职回家做全职太太,将女儿接回上海。可这丫头根本不领情,姥姥回重庆后,她就不再叫“爸爸”“妈妈”;穿衣服像姥姥一样把袖子卷起来;喝汤时像姥爷一样发出响亮的咂嘴声。6年来一直跟老人生活的女儿,动作和习性都显得“老态”,这让林雪心里很不舒服。而更让林雪伤脑筋的是,她每次对女儿说话,女儿总是说“要得”“干啥子嘛”,浓浓的地方口音怎么能行呢?于是,在一次电话中,林雪跟母亲抱怨:怎么惯了孩子这么多毛病。母亲生气了:“我带孩子没有功劳也有苦劳。要是你们自己带,你们两个和孩子都得饿死!”

9月份女儿上小学,不到一个月林雪接了班主任5次“投诉”:让她说普通话她却坚持讲重庆方言;课间操时拖拖拉拉老掉队;看不惯同学就说“我让我姥爷打死你”;游戏时不跟男生玩,理由是“姥姥说读书时不能跟男孩恋爱”……

林雪真是哭笑不得,闺女已被老父老母烙上了深深的“时代”印记:拖沓、固执而传统。更要命的是,要想女儿像其他孩子一样听父母的话,相信、亲近父母,并能跟随父母的节拍健康地成长,似乎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

专家点评:

在当前这个纷纷扰扰、竞争激烈的社会,像林雪这样的年轻母亲不在少数。她们想法太简单了:孩子几岁以前,先让老人带着,等长大一点儿,再自己带。殊不知,孩子从一出生,18个月内必须和母亲形成亲密关系,否则终生缺乏安全感。缺乏安全感的孩子,长大以后,缺乏自信,也难以相信他人。林雪不懂得,其实女儿画的一家三口,只是大人教给她的一个模式。是大人们告诉她:你有爸爸,有妈妈。在幼儿内心,爸爸和妈妈的概念是抽象的,不清晰的。这种概念的缺乏,会影响她一生。

同时女儿从姥姥、姥爷那儿学到的,不只是口音和生活习惯,这些还相对容易训练和纠正。最重要的是,女儿在幼儿期,形成自我认知是先从外部对她的评价开始,逐渐形成自我评价,3岁到4岁就基本形成。而这种评价,会永不磨灭地打上姥姥、姥爷给她的“烙印”,这种影响,是年轻的父母无法消除的。所以林雪应该明白,不是姥姥没把孩子“带好”,而是“栽什么树结什么果”,放到什么环境就一定会长成什么样。

故事三:媳妇出尔反尔,婆婆进退两难

孩子满3个月后,汪叶该回到机关上班了,谁来帮忙照看孩子,成了迫在眉睫的问题。早在孩子出生前,婆婆就多次“主动请缨”,对汪叶夫妇俩说:“我就建伟这一个儿子,你们又只生一个孩子,孩子出生后,我愿意来武汉帮你们照看。”

对于母亲来省城帮忙照看孩子,建伟没什么意见,可汪叶却不乐意,只不过当时孩子还没出生,她没有把不要婆婆带孩子的想法表露出来。

就在汪叶和建伟商量准备请保姆时,婆婆从县城风尘仆仆地赶来了,她兴高采烈地对儿子媳妇说:“这次来我就不走了,就在这里帮你们照看孩子。我有退休金,不会给你们增加负担。”

面对老人的满腔热情,汪叶直截了当地对婆婆说:“妈,我和建伟商量过了,决定请个保姆带孩子。您这么大年纪,孩子的事就不用操心了。”

原以为儿媳是担心自己带孩子会辛苦,后来才知道,她是怕自己带不好孩子。婆婆强忍眼泪,赌气地对儿子说:“好,不带就不带,以后你们别后悔。”结果老人在儿子家住了一夜,第二天连早饭都没有吃,就赶回老家去了。

很快,汪叶从家政公司雇了个二十出头的小保姆。但令汪叶和丈夫没想到的是,小保姆很没有责任心,经常看电视忘了孩子,让孩子把屎尿拉在身上。干了不到一个月,汪叶就炒了她的鱿鱼。此后,他们又找了个四十出头的中年妇女当保姆,但汪叶看不惯对方身上太多的乡下人习惯,因此也没多久就把她辞退了。此后又找了几个,都不能让汪叶满意。

看来请保姆这条路是走不通了,汪叶想到了婆婆。因为曾拒绝过婆婆,她不好意思跟婆婆说,于是让建伟给婆婆打电话。老人本不想来,但经不住儿子好说歹说,还是来了。

婆婆把照顾孙子的任务全包了下来,白天照顾孩子的吃喝拉撒,晚上还带孩子睡觉。一次,婆婆用方言教孙子唱儿歌,正巧被下班回来的汪叶听见,顿时满脸不悦:“妈,你干吗还用土话教孩子唱歌呀?”婆婆也来气了:“我说不来你们非要让我来,现在又看不惯我,做老人真难!”尽管没有再争吵,但婆媳心里都很不舒服。

由此,汪叶开始看不惯婆婆的做法。一天晚上,她看到儿子在木地板上爬来爬去,衣服脏兮兮的,脸色一下子沉下来。婆婆看在眼里,连忙说:“没关系,地板不凉,衣服我给孩子勤换就行。”汪叶没有理会,自言自语地说:“自己不讲卫生,把孩子也带得这么脏。”瞬间,阵阵心酸涌向婆婆心头,可一想到这是为了孙子,老人家也就没去争辩。

接下来,在孩子问题上婆媳俩的分歧越来越大。婆婆在街头给孩子买糖人吃,汪叶说既不卫生又失体面;婆婆带孩子去公园看钓鱼,汪叶就反复叮嘱要小心,千万不能让孩子有一点闪失……每一次,婆婆都忍住了,毕竟都是为了孩子好。

一天下午,孩子感冒了,婆婆自作主张买来西药喂孙子喝下,汪叶知道后又发了脾气:“妈,孩子这么小就吃药,会影响智力发育,你为什么不熬姜汤给他祛寒?你几十岁的人了怎么连这个都不懂?”自己照顾孙子已经很累了,媳妇不仅没有一句体贴的话,反而横挑鼻子竖挑眼,联想到自己当初要来照顾孙子时被媳妇无情地拒绝,婆婆越想越气,收拾行李就要回老家。后来被儿子拉住了,劝说了好一会儿才平静下来。

但从此,婆媳俩之间的隔阂越来越深,汪叶越来越看不惯婆婆,但又非常无奈;而婆婆呢,回老家不好,不回去也不好,进退两难……

专家点评:

家里弄成这种氛围,汪叶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从一开始,她就不想让婆婆来带孩子,“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孩子出生后,请来的保姆不作为,无奈之下才让丈夫请婆婆来照看孩子。婆婆不计前嫌,偶有差错,汪叶依然态度很差:“……你几十岁的人了怎么连这个也不懂?”

除了缺乏基本的尊重,汪叶也完全不懂得去和老人沟通。有些老人不懂的事情,完全可以用交流和探讨来解决。汪叶的婆婆应该还是通情达理的,而汪叶的种种做法,将会对自己的孩子造成什么影响?她希望自己的孩子长大后如何对待她,难道她没想过吗?

故事四:宠爱但不溺爱,“三代同堂”其乐融融

孙子出生后不久,儿子和儿媳就开始忙工作,退休在家的李奶奶自然担起了照看孩子的义务。为了不让小夫妻担心,李奶奶一早就对儿媳妇说:“当老人的都喜欢带孩子,有可能会宠爱过度。若你们感觉哪儿做的不太好,就直接跟妈说,妈会结合你们的意见,把小孙子培养成健康又聪明的好孩子。”一席话,消除了年轻夫妇的顾虑。

于是,李奶奶每天的生活开始围着孙子转。早上,准备早餐,还专门查询资料,确定食物食用标准,均衡营养。等孙子睡醒了,开始给他洗漱,喂饭……每每儿媳妇看到,都感觉很欣慰,嘴上虽然不说,但心里特感激婆婆。

“3岁看大,7岁看老”,这句话的含意李奶奶深为赞同。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她开始有计划地捕捉每一个机会去培养教育孙子。吃饭时,她给孩子讲粮食的来历,以此给他树立珍惜粮食、尊重他人劳动成果的理念;爷爷给买来小玩具时,要他谢谢爷爷,懂礼貌……

孩子聪明懂事,很讨家人喜欢。

一个周末,天下起了小雨,来接孩子回家的妈妈看到儿子抱着遥控电动车在雨中小跑着,李奶奶还在一边跟着。妈妈一把把儿子抱在了怀里,说:“下着雨怎么还出来玩呀?”孩子喃喃着:“我答应给小朋友拿玩具玩,可是他走了。奶奶说答应人家的事就要去做,这叫诚信。”妈妈的脸上露出了喜悦的笑容。

孩子快到3岁了,很多家长开始对孩子进行文化知识教育,可李奶奶却认为学校的那些知识上学后再学也不晚,重要的是培养孩子的理解能力和分辨能力。于是,在发现孩子很喜欢蝴蝶时,就买来不同的蝴蝶标本,挂在墙上,然后,一一讲解蝴蝶的各个部位名称。熟悉之后,再让孙子对比标本的不同颜色、粗细、形状等进行分辨,培养了孩子的思考和辨别能力。

同时,李奶奶注意小孙子的德育教育,告诉他:“爷爷陪你玩、给你讲故事,说明爷爷爱你,你也要学会关心爷爷;妈妈每天上班很辛苦,但是天天都在挂念着你,说明妈妈把你当作了她的小宝贝,你呢,也要学会感谢妈妈呀……”为了强化孙子的领悟能力,李奶奶还专门做了一个互评本子,用来记录小孙子每天所做的感人事情,同时也让他来监督大人的行为。一段时间后,效果甚好,每当奶奶买菜回来,他都在楼下迎接,然后接过菜拎着上楼;晚饭前,又会乖巧地把药送到爷爷面前,看着爷爷吃过后再离开。

每天晚上全家人围坐在一起互相讲评,谁的表现好,就给谁贴上一个“五星”的小贴画。这一做法一直延续到孙子入学。

红星积累多了,李奶奶就会在一定的数额范围内满足孩子的小要求。有一次,李奶奶正好和老伴在杭州旅游,正要返回时,接到了孙子打来的电话:“奶奶,我的红星够数了,我想要一个蓝色的书包,可以放很多书,好吗?”听孩子的要求并不过分,李奶奶当即答应。为了满足孙子这个愿望,跑了大半个杭州终于买回来了。

随着孩子渐渐长大,李奶奶发现他喜欢看电视,就主动帮其物色有利成长的内容,恰巧电视正在热播《士兵突击》,而剧中许三多身上那些闪光点正是时下孩子所欠缺的。于是,每天电视开播,一家人就围在一起陪孩子观看,结果这部电视剧看下来,小孙子竟然出现了变化,每天早上不用奶奶叫醒了,自己打理好书包就上学,而且学习成绩也很棒。

看到孩子一天天懂事,父母亲也非常感激爷爷奶奶付出的辛劳。

祖父母须知:

怎样做才能培养好孙辈

1.学习重新面对和调整自己的新角色。作为祖父母,应该是一个辅助教养的角色,要主动地和自己的儿子(或女儿)及其配偶进行沟通,了解他们对孩子的期望,尊重他们的感受,随时修正自己不当的教养方式。

2.学习重新合理安排自己的生活,接受新鲜的健康观念,科学有序地和孙子女生活。调整自己过时的、不健康的喂养理念。

3.学习管教态度和管教技巧。祖父母管教小孩子易走两个极端:要么一步不落地分分秒秒“严加管教”,要么“放任宽松”到说怎样就怎样,毫无约束,这都不利于孩子的成长。有条件最好看一点育儿的书籍和电视节目,吸收一些新元素,提高处理各种事件的能力。

4.体认现实生活形态,认知当前流行文化及价值观,尽可能地接收时下的文化元素。否则,待有一天连孙子女的话都听不懂,管教从何谈起呢?

5.学习建立新的支持网络。这是“老革命遇到的新问题”,当自己原来懂得和了解的知识经验不能适应现实时,要善于从媒体、教育界、有成长的同龄人那里得到支持。随时随地,一点一滴地学习。积少成多,万涓汇海,不管年龄多大,都可以跟上时代的脚步。

年轻父母须知:

如何同时扮演好

为人父母为人子女的角色

1.首先要以最诚恳的态度请自己的父母“进入学习状态”,让祖父母们明白:请他们学习扮演新角色不是不尊重他们,而是让他们从单纯的“疼爱孙子女”的祖父母成长为“教养孙子女健康成长”的前辈。

2.要学会感恩。年轻的父母必须明白:你们的父母是没有义务教养你的子女的,他们来帮助你带孩子是亲情的恩惠。尤其是年轻的母亲,当你充满感激之情的时候,才可能以最通情达理的态度和婆婆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有很多意见,换个方法说出来,可能就完全改变了对方的态度,由拒绝变成接受。

3.要学习扮演真正的父母亲角色,尤其解决长久分离状态的亲子关系问题。特别是母亲,不论自己工作多忙,不论自己事业心多强,都必须在孩子出生后的18个月内,放慢一切节奏,把主要精力放到孩子身上。要知道,一年半的时间,在你自己的事业历程上只是较短的时段,一切都可以再补;而对于孩子来说,这段时间几乎可以决定他的一生!

4.学习调整和改善夫妻关系。大多数年轻人的家庭,在有了孩子以后,由于种种的无经验和忽略,都会或多或少地影响婚姻关系。很多男人会说这么一句话:“我现在在家里是三等公民。”所以年轻父母要善于建立新的三点支撑平衡,夫妻携手,才能有力量化解隔代教育家庭中的各种冲突,提升隔代教育的质量。

本刊观点:

隔代教育的存在,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正确处理好隔代教育关系,重在改变三个模糊认识。一是改变小孩子懂事前无所谓,懂事后再教育也不迟的思想。否则,会误了孩子的一生。小孩子在0~6岁的关键期,要完成自我、认识社会、开发想象力以及人格的形成和道德观的培养。老人存在着语言沟通、价值观念、管教技巧、文化刺激、相关资源网络支持等诸多方面的差异和欠缺。所以年轻父母必须理解在三代人共存的架构中,他们是承上启下的一代,是沟通与交流的中枢环节;二是改变小孩子要成才,要尽早多学知识的观点。经过这么多年“望子成龙”,给小孩子灌输知识的风潮之后,很多父母终于开始清醒,懂得了在婴幼儿时期最关键的不是增长知识,而是形成人格;三是改变教育小孩子(尤其是学龄前)是人的本能,天生就可以完成的观念。这种认识在今天这样信息爆炸的年代是完全过时的。完成婴幼儿的培养是需要学习的,祖父母要学习,年轻的父母也要学习,还要教会小孩子学习和祖父母相处,三代人都有一个努力的空间。

最后特别要强调的是,祖父母和父母亲都要格外重视独生子女的同伴关系,要为孩子创立适宜伙伴关系的条件。因为这种同伴关系,可以促进儿童的社会认知和社会交往技能,有利于儿童自我概念的形成,同时可以满足儿童归属、爱及尊重的需求,对培养儿童的良好健全人格非常重要。如果缺失这种同伴的互动,让孩子在完全封闭或者恃宠而骄的环境中长大,极有可能在碰到一点挫折的时候就出现人格障碍而酿成大问题。

建议年轻父母

把以下几点讲给自己的孩子听

1.爸爸、妈妈和孩子是不可分割的三位一体;即使此时此刻孩子没有和爸爸妈妈在一起,他也永远在爸爸妈妈心里,得到时时刻刻的惦念;

2.是祖父母养育了父母亲,现在又在帮助父母亲带孩子,孩子应该尊重祖父母;

隔代教育范文4

我校是典型的农村山区学校,由于本地区经济条件较差,外出打工的人越来越多,(据调查我镇小学生中有45%的家长在外打工),把一大批未成年子女留在家里,寄托于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远亲近邻,祖辈的文化素质贫乏,能让这些孩子吃饱穿暖就不错了,家庭教育这一块几乎为零。据多数教师反映,许多家长认为孩子学习是老师的事,我又没有能力教育。于是对孩子的学习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想起了问一下,没想起是不闻不问。学生的家庭作业与课堂作业相比,简直是大相径庭。

2012年3月9日晚,在本地区发生了一件骇人听闻的事,一个13岁的孩子向奶奶要他妈妈寄回来的钱,奶奶不给,居然把从两岁就养到现在的奶奶打伤在家中。痛心啊!这就是缺乏家庭温暖,家庭教育的恶果。

为了更好地推动家庭教育现代化工程,提高家庭教育质量,让家长参与学校教育,充发挥家庭教育的特殊功能,提高家长的教育素质和水平,让每个孩子健康成长。 因此,提高家庭教育质量迫在眉睫。我们必须要指导和帮助祖辈家长们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修养,让家长进一步了解国家教育方针,政策和法规,明确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帮助祖辈家长们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思想和观念,学习家庭教育的科学知识,掌握教子成才的方法,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提高家庭教育的水平,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使家庭教育充满爱意、充满温馨。增强家长与学校之间的联系,明确家庭教育职责,积极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育人网络,共同培育一代新人。

一、帮助祖辈家长们提高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和教育水平,加强法制教育,规范家长自身的教育行为,促进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帮助祖辈家长们走出爱的误区。在孩子犯错时,应当让他接受正确的批评,让他认识到错误,鼓励他改正;在生活上,当孩子遇到困难时,应教会他如何解决,而不是包办;作为父母要明白钱是不能弥补自己对孩子的歉意,无节制地给孩子物质满足,会让孩子滋生好逸恶劳的恶习。父母应该经常回来看望孩子,多关心孩子的学习和生活。

二、大力宣传“为国教子、以德育人”的家教理念,提高广大家长的家教意识。宣传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帮助祖辈家长们更新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育人观,明确为国教子的责任和义务。结合实际情况,对家长们予以家庭教育指导。

三、设定宣传委员,负责向家长宣传隔代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激发家长们积极参与到家庭教育学习活动中来。在家长中积极宣传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行为和心理品质的重要意义,使家长能够支持学校开展的耐挫教育、成功教育、个别教育,配合学校科学地疏导后进学生的心理障碍,与学校教师一起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心理品质。

四、设立家长委员会, 充分发挥家长委员会的作用,不断提高广大家长参与教育教学管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五、建立“家长座谈小组”。分层次进行家长座谈会,共商教育学生良方。家长会分校级、年级、班级等。特别召开隔代家庭家长座谈会,一学期至少二次,有计划、有内容、有考评。增强对留守学生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增进留守学生与家长的情感交流。

六、不断总结经验,充分发挥优秀家长的示范、辐射作用,积极培养家长的先进典型。进行学习型家庭的创建活动,评选校级示范性学习型家庭和合格(优秀)学习型家庭。

七、建立“隔带家庭家校联系卡”。设计简单、实用,便于操作的联系卡,由班主任老师根据学生的在校情况即时发出,通过学生传到家长手中,先由学生认真反思自己学习或在校行为中的不足,然后由家长填写反馈信息。联系卡以“学校大事记”、“温馨提示”、“家长的话”等内容为主,将学生的阶段性学习情况向家长汇报,并将家长的建议、意见反馈到学校,实现家校的良好沟通。及时让家长准确地把握孩子成长的脉膊,逐渐形成家校共育的教育合力,引导孩子循着正确的人生轨迹良性发展。强化家校联系工作,架起一座家校共同关心孩子成长的桥梁,为家校合育,共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八、 充分利用校园宣传的优势,定期办家教专栏及相关黑板报,全方位、多角度地宣传家教理论,为广大家长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

隔代教育范文5

我是一个军人,和众多军人家庭一样,我的小家一直安营在父母那个并不宽敞的大家中。我离家千里,妻早出晚归,带小孩“顺理成章”地落在了已退休的父母身上。七年来,在父母的精心培养下,我儿子“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在此,我把父亲在教育孩子方面的一些做法介绍给大家,也作为我对父亲表示的深深敬意。

从“对牛弹琴”开始――培养学习的习惯。在我的孩子出生前,父亲就邮购了一套由著名早期教育专家冯德全主编的《10岁方案》,从中了解到早期教育的重要并学到了一些方法。儿子出生后,先由妻子给他念书,三个月,妻子上班,念书的“接力棒”就交到了我父亲手上,在起初的数月内,儿子对读书声是无动于衷,有的老干部见状笑着说:“老夏当上爷爷后,学会了‘对牛弹琴’了。”伴随着时间的推移,儿子渐渐习惯了读书声,他有时两眼圆睁,一副认真听讲的模样,有时手舞足蹈,跃跃欲试。儿子两岁生日的前一天,竟脱口把《小蝌蚪找妈妈》全文背下,给我父亲一个不小的惊喜,也更加坚定了父亲的信念。

爷爷不相信眼泪――增强自理能力。现在绝大多数家庭是独生子女,不少家长尤其是隔代老人容易溺爱孩子。我父亲的体会是:对隔代教育的孩子不能“总是心太软”。能做的一定让他自己做,不会做的可以教他做,做的不对的可以让他重新做。小孩子走路,摔跤是难免的。起初,儿子摔倒后,就起劲地朝爷爷哭,爷爷则站在一旁鼓励他自己站起来;经历几次后,儿子就明白了:在爷爷面前哭是没有用的,摔倒后也就放弃了“撒娇”的念头。很显然,自己站起来和被别人扶起来的意义是大相径庭的。

要“心灵”也要“手巧”――提高动手能力。我父亲从事了30年教育工作,他清楚地看到,“应试教育”使许多家长对孩子是“重动脑,轻动手”,结果造就了许多“脑子聪明,手脚笨拙”的“畸形孩子”。事实上,“心灵”和“手巧”是有内在联系的,两者是可以相互促进的。我父亲为了提高孩子的动手能力,允许并鼓励儿子把玩具及一些物品拆开看个究竟,还专门给儿子做了一个工具箱,配备了剪刀、扳手、老虎钳等。在我父亲的“纵容”下,儿子常把小汽车、变形金刚等弄得七零八落,家中的小闹钟也被分解成了一堆废品。这点“学费”还是值得的,上一年级后,儿子在“手工课”制作的物品,常常成为其他同学观摩的“样品”。

在一次家长会上,我父亲有这样一段话:“隔代老人带小孩是社会的一普遍现象,只要我们能走出溺爱的泥潭,发挥时间上、经验上的优势,完全可以把我们孩子的孩子带好,担负起家庭和社会的责任。没有不好的孩子,只有不好的教育。”最美不过夕阳红,美就美在毫不保留地播撤自己的余热。谢谢您,父亲!

隔代教育范文6

您好!我的孩子快两岁了,感觉已到执拗期,一般我会尊重他的需求,但也不盲目溺爱他。但问题是,平时我们上班就由爷爷奶奶还有保姆照顾孩子。我感觉他们是以孩子不哭为唯一目标,导致孩子脾气越来越大,越来越拗。另外诸如孩子喝奶、撒尿小事,爷爷奶奶和阿姨都喜欢在旁边围观。不仅要围观,还会在一旁指指点点。比如问孩子有没有尿这种小事,大家都会一窝蜂地去喊孩子。当孩子说“没有”时,大家还会七嘴八舌地说:“该有了!该有了!”对此,我和他们多次沟通,但改变了没几天就会重演。

我觉得他们过度关注孩子的生活小事,以不哭为目标的教育,对孩子成长极为不利。其实我很想辞职回家自己带孩子,毕竟这是儿子成长的关键时期。不过我还有很多顾虑,自己回家带,爷爷奶奶估计会回老家,不知老人会不会有想法,他们总认为自己带孩子挺尽心的,而我要是辞职,他们可能会觉得是对他们不放心。

我总想把各方面都处理好,但心有余而力不足,希望您能指点一二。谢谢。

不知道两位老人是不是来自农村?如果是的话,出现这样对待孩子尿尿的场景就再正常不过了。老人从农村来到城市,一下子难以融入城市生活,很难找到他们的生活支撑点,孩子就成了他们唯一的寄托。而孩子又有保姆带,老人想为孩子做点事情又不能实现,所以当孩子尿尿之类的“大事”发生时,老人就会很兴奋地围观了。这样的情况下,无论如何沟通都难以达到效果。为什么?因为沟通的目的是为了教育孩子,但结果却不仅仅是教育孩子,同时也抽掉了老人唯一的精神寄托。

这里涉及到祖父母和年轻父母之间教育理念的差异问题。

例如吃饭,年轻的父母会要求孩子自己动手吃,哪怕是吃到饭冷,而祖父母会舍不得,喂吧!一次两次三次,孩子自然有了心思:反正我不吃会有人喂,誓把不吃进行到底!

孩子哭时,年轻的父母一般会比较坦然,让孩子的哭闹很难达到目的。而祖父母会如临大敌,和孩子几个回合下来就向孩子缴枪投降了。一次两次三次,孩子就会将“哭”运用得炉火纯青了!

户外运动,年轻的父母会放任孩子自由活动,爬高、奔跑、嬉闹;而祖父母会不放心,怕摔了孩子,于是不准跑不准跳不准越雷池一步。慢慢地,孩子就变得畏首畏尾、缩手缩脚了。

当然,祖父母的教育理念也不都是落后的。比如祖父母比较有耐心,比较细心,比较注意关心孩子的身体,比较注意安全教育。这些都是可以和年轻父母形成教育互补的。

在孩子的教育上,父母与祖父母必须存异求同,互相体谅,万不可当着孩子的面争论谁是谁非!当育儿理念出现偏差时,两代人应积极沟通,一方当“生活老师”一方当“心灵导师”,不断调整孩子的教育计划。若是一味吵架或各行其是,对孩子的成长很不利。

在隔代教育中,祖父母切不可对第三代管得太多,更不可“抢”走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权。祖父母要舍得将权利放给孩子父母,让父母承担主要的教育责任。而年轻父母也应多一点时间与孩子相处,不要因工作忙碌、回家太劳累就忽略做父母的责任,应见缝插针地与孩子培养感情、对他们进行教育,让孩子在两代人的共同呵护下健康成长。另外,年轻父母还要注意适当满足祖父母的社会需求,让老人尽可能融入社会。老人的社会化程度越高,对孩子的教育就越有效。

建议:

针对这位妈妈的情况,提供以下四个解决方案:

一、祖辈帮着带孩子,这在中国最常见。所以,您不必对老人带孩子有太大顾虑,不妨辞退保姆,让爷爷奶奶专门带小孩。您这样的做法是对老人极大的信任,他们一定会全心全意带好孩子。不过,您一定要经常和老人沟通:教育孩子是父母的责任,希望他们配合。

二、让爷爷奶奶回老家,让保姆带孩子。这是不少年轻父母的常规做法,是可行的,但是,一定要注意老人的心理感受,不要让老人觉得:自己不被子女所需要了,是个无用的人了。另外,老人不和儿女住在一起了,子女更要多关心老人的精神生活,不能让老人太孤独寂寞。

三、您自己辞职专门带小孩。这个办法的成本太大,要慎重!

上一篇母亲节祝词

下一篇snmp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