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王阁序全篇范例6篇

滕王阁序全篇范文1

关键词:诵读自学法;语文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11-0114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四专题选取了包括《滕王阁序》在内的三篇古代抒情散文,其中《滕王阁序》是传统名篇。在以前的教学中,笔者主要是采用学生预习,课堂精讲的方式学习。其主要原因是:一怕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解这篇精品佳作的思想内容,二怕学生体会不透文中写景抒情的艺术特色。但是其结果是:笔者讲得眉飞色舞、津津有味,而学生则因生字句意的困扰,听得味同嚼蜡、昏昏欲睡,体会不到名篇佳作的美感享受。

所以,在这次教学中,笔者准备把主动权交给学生,改变这种教师掌握课堂话语权的做法。《滕王阁序》可谓千古绝唱,而对如此出色的篇章,怎样才能让学生“披文入情”,得其深呢?笔者认为就一个字:“读”。以读入文,采用激发兴趣的教学方法。

于是,笔者首先布置学生进行了课前预习,以扫清诵读全文的障碍。同时,把学生分成四个诵读小组,每一个小组推荐一位同学为组长,在下面做诵读的组织工作,笔者对他们分别提出要求:第一小组要求完成读准字音,理解全文思路的目标。第二小组要采用创新的方式诵读,读出花样,可以创设情景。第三小组是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注意语音节奏,平仄抑扬,语气急缓,音调高低。第四小组要求能就重点句能读出情感并分析为何这样读。

在课堂开始时,笔者用一段抒情的话语激发学生的兴趣:火红的晚霞在山头、天边飘动自色的孤鹜在空中翱翔,一望无际的浩荡江水依山而流,碧蓝的天空倒映水中。这是一幅多么关妙和谐的动静结合、色彩斑斓、意境深远的壮美画卷啊!还有那“老当益壮,宁移自首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坚定志向和追求,曾激励了多少奋斗的志士啊!这就是26岁的王勃南下探父途经长沙时,在洪州都督阎伯屿在滕王阁宴请宾客的盛人宴会上即席写下的著名骈体文――《滕王阁序》中的句子。文章百读不厌,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读读这篇美文。

此时,学生的阅读兴趣被充分调动起来了,迫不及待地想要翻书,笔者首先进行了一遍深情的示范性朗读。在笔者读后,笔者发现学生的求知欲望被充分地激发起来了,各组学生跃跃欲试。学生已经准备了两天,笔者让他们开始展示自己的成果。四个组的表现各不相同。

第一组找到了一个范读录音先放了一遍,接着进行了仿读,他们的特色就是在咬字等方面比较标准,就几个重点语句字音笔者进行了强调,接着笔者引导学生就全文的思路进行了简单的归纳。

第二组采取各种方法进行诵读,感觉像表演。有齐读、单读、自由读、分角色读各种形式交叉,在这当中笔者看到了学生的投入,每个人都积极地融入了进来,虽然在诵读效果上效果不太理想,但却改变了死板的课堂气氛,给大家带来了轻松愉悦,笔者还是肯定了这一组的付出。

第三组准备得比较充分,有齐读和单读,也有男女生交叉读,效果不错,首先齐读了第一段,造就了声势,渲染了盛况,然后女生齐读,用清亮的声音体现了滕王阁雕梁画栋、金碧辉煌、富丽堂皇的魅力,接着始一位声音宏亮、音质清脆、吐字清晰的女生单读,用声音传达出滕王阁所处的山清水秀、霞飘鹜飞、色彩艳丽、渔舟唱晚、雁阵高飞的美妙环境,读到落霞句时,所有同学齐读,让我们体会到了秋高气爽的壮阔之景,接着始一男生用低沉的声调朗读第四段,读出景色和感情由欢快到悲伤的变化,第五段是由一位音质浑厚、低沉有力的男生朗读的,表现出作者悲而不哀的人生感悟和对理想抱负的执著追求,男生齐读第六段后,集体朗读最后一段,体现出作者对主人盛情款待的感谢之情。这组表演后获得了雷鸣般的掌声,笔者也给予了积极的肯定。

第四组在笔者的引导下进行了重点研读。笔者认为通过最后的研读,《滕王阁序》这篇文章生动鲜活的生命力,深邃的思想内涵,以及高尚的情操,美好的憧憬,正缓缓流入诵读者的心田,不断激荡着我们的胸怀,陶冶着我们的性情。此时,我们一同读出了感情,读出了韵味,整个朗诵达到了高潮。

最后,笔者找了一个朗诵较好的学生进行示范朗读。在他的朗诵声中结束了全课。笔者要求学生合上书本,在认真的聆听中仔细体味,尽情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展开想象的翅膀,跟随作者一起观赏那如诗如画的美景,共同体验景色带来的欢乐与感慨怀才不遇的伤感之情,进一步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滕王阁序全篇范文2

[关键词] 语文 课堂教学 导入

导入,是指在讲解新知识或教学活动开始之时,教师有意识、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进入新的学习时境的一种方式,是课堂教学的启导环节、领起环节,是课堂教学的基本技能之一。好的导入不仅可以在课堂教学伊始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追求真理的情感和学习热情,而其可以启发学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中学即学生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语文的课堂教学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就中学语文课堂的导入小做分析,将导入的方法分为以下几种并略举几例,希望给高中语文课堂的导入带来新鲜的能量和启示。

一、开门见山,直接切入正题

(一)由作家引出作品

【教例】

《岳阳楼记》

师:同学们我们要学习的是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这篇文章历来受到人们称颂,范仲淹是北宋前期一位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他官至朝廷的“参知政事”(副宰相)。他在当政期间提出过十条政治改良措施,包括限制凭借政治特权当官等,他还主张兴修水利以利民生。他为官清廉,关心国计民生,关注边防戒备。范仲淹大力革新政治,却遭到朝中顽固势力的反对。结果,他的改革计划全部告吹,后来他被贬到外地做地方官。《岳阳楼记》就是他被贬到邓州(今河南邓州市)做知州时写的。此后,他又被派去杭州等地任职,最后在赴职途中病死。好,了解了本文的作者后我们现在就来学习这篇《岳阳楼记》。

教例是教师在上课时直接介绍本文作者来导入即将学习的作品,这是中学课堂比较常见的导课方式。

(二)由课文内容或描写对象导入

【教例】

《长恨歌》

师:爱情是文学的永恒主题,不管是才子佳人还是英雄美人,都是文学大师们笔下的经典故事。今天要讲的这篇文章中有一位古代的绝世美女与帝王之间的爱情故事。同学们知道是谁和谁吗?

生:杨贵妃和唐明皇。

师:对,杨玉环是唐明皇的宠妃,她以她倾国倾城的容貌和杰出的才艺受到唐明皇的宠幸,可也正因为这样,“从此君王不早朝”。好,下面就让我们具体来学习这篇白居易的《长恨歌》。

以上教例是从对课文中描写的主要对象的简单介绍入手来导入新课的,这样导课不但可以使课文在学生脑海中形成一定的印象,有助于学生对即学课文的了解,而且在教师导入过程中学生会通过思考对课文产生不同的见解和疑问,这样在接下来的学习中,学生会带着兴趣和疑问继续以下的学习任务,在解答疑问的同时加深对文章主旨的理解。

二、温故知新,回顾旧有知识

(一)回顾已学过的文体,引入新课

【教例】

《岳阳楼记》

师:“记”是文言文中的一种文体,我们已经学习过几篇关于“记”的文言文,比如说《桃花源记》、《核舟记》、《醉翁亭记》……大家尝试说一说“记”这种文体的特点?

生:略

师:我来总结一下,“记”是一种不定式文体,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写、记述……记,是古代一种文体,记述文。一般指作者对现实生活中的某物或某事有所感受,然后记下来的一种文体,因此,它可以写景状物如《小石潭记》《核舟记》,也可以叙事如《桃花源记》,也可以将写景状物与议论抒情结合起来就象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岳阳楼记》。

在上述教例中,教师带领学生回顾学过的同一文体的相关文章,这样不仅对以往知识有所复习,同时击破文体这一问题,也激发了学生的思维。

(二)回顾本文已教授部分

这种导入通常是同一课文的第二课时以后才会被使用,例如,“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初步熟悉了本文的写作背景、课文内容,接下来我们具体体会一下文章的深层内涵……”。

这种导入简单直接,对上节课学习的知识内容进行了复习巩固,但导入过于简单不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影音传情,营造教学氛围

在语文的教学课堂上多媒体技术的运用越来越被学生接受并喜欢,在音频、图片、视频所带动的氛围中,学生更容易被吸引到教师引导的教学情境中。例如:在讲授诗人余光中的《乡愁》时就可引入一段视频文件――余光中本人朗诵作品《乡愁》。

四、诗文达意,创设教学情境

【教例】

《滕王阁序》

师:在讲授今天的课文前我要先为大家背一首诗,从诗歌的内容上大家就能猜到我们要学习的内容了: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生:是《滕王阁序》。

师:对,刚才我背诵的就是王勃写在《滕王阁序》结尾的诗《滕王阁》,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具体学习王勃的这篇《滕王阁序》,待学习后就能更深地体会这首七言律诗的意境。

在上面的教例中,由王勃的《滕王阁》导入课文《滕王阁序》,又如在讲授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时可由诗人的另一首《康桥再见吧》的诗歌导入新课,这种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带着对诗歌的鉴赏情感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

五、联系实际,自然引带新课内容

【教案】

《药》

师:最近天气多变,我发现班里好多同学都感冒了。老师知道有好多小偏方治感冒,对于好多身体上的不适咱们民间都有许多偏方,可同学们谁听说过人血馒头能治病的啊?听起来让人毛骨悚然,但今天我们要学的内容就是有关人血馒头的这味独特的――《药》。

上述教例是从生活经验中切入,将学生自然地带动到所要学习的课文内容里,同时也“投其所好”,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但在导语设计中,切勿牵强附会、生搬硬套,这样不但不会为所要讲述的课文服务反而会让学生一头雾水、不知教师所云。中学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过程中也可以没有导语直接讲述新课,教师要根据具体情况设计导语。以上几种类型的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导入设计,只能体现导入设计的绝大部分,随着教学经验的积累,教师对课堂的导入设计会有更深层次的发现和挖掘。

参考文献

[1] 郑友霄.旧知到新知的桥梁――谈语文课堂教学的导语艺术[N].台州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

滕王阁序全篇范文3

关键词:花萼楼;不为人知;原因

花萼楼是唐代长安著名皇家建筑 “花萼相辉楼” 的简称,始建于唐代开元八年,位于长安兴庆宫(今日西安市兴庆宫公园)之内。 盛唐时代,花萼相辉楼位列四大名楼(即江西的滕王阁、湖北的黄鹤楼、湖南的岳阳楼、山西的鹳雀楼)之前,当时与四大名楼统称为“天下五大名楼”,享有“天下第一名楼”的美誉。

千百年之后的今天,四大名楼可谓是尽人皆知,而当年号称“天下第一名楼”的花萼楼却很少有人知晓,同样经历过辉煌灿烂的岁月,花萼楼怎么就无声无息地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了呢?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原因:

一、建造时间

黄鹤楼和岳阳楼始建于三国时期,鹳雀楼始建于北周时代,滕王阁建于唐初,而花萼楼是唐代开元八年(公元720年)建造的,也就是始建于盛唐。也就是说在五楼之中,花萼楼建楼最晚。虽然花萼楼建成后,整栋楼气势恢宏,富丽堂皇,但是在其成名之前,其他四大名楼早已被世人所耳熟能详,因此花萼楼没有其他四大名楼历史悠久。

二、地理位置

黄鹤楼面临汹涌浩荡的扬子江,背倚武昌城,刚好位于长江和京广线的交叉处,即东西水路与南北陆路的交汇点上,由于这独特的地理位置,其素来享有“天下绝景”的美誉。滕王阁,高耸于南昌城西,赣江之滨。“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王勃《滕王阁序》)[3],优美的诗句精准地道出了滕王阁的地理位置。岳阳楼耸立在湖南省岳阳市西门城头、紧靠洞庭湖畔。自古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之誉。鹳雀楼位于山西省永济市蒲州古城西面的黄河东岸,共六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是唐代河中府著名的风景胜地。

由此可知,四大名楼或临江或临湖,皆交通便利,顺畅通达,游人如织,自然易于名声的传播。而花萼楼位于唐朝长安的皇宫里,相当于今天中南海的紫光阁。显然皇宫不是一般人能随意进出的,自然花萼楼就鲜为普通大众所津津乐道了。所以花萼楼与其他四楼相比由于深居皇宫,只是被一些王公大臣偶尔光顾,缺乏易于流传的群众基础,自然就较容易被普通百姓所遗忘。

三、建楼功用

在功能使用上花萼楼也与其他四大名楼存在着很大的不同,比如,滕王阁也是古代储藏经史典籍的地方,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古代的图书馆,而封建士大夫们迎送和宴请宾客也多喜欢在此,致使历朝历代文人雅士们以滕王阁为歌咏主题的诗作数不胜数。

登岳阳楼可浏览八百里洞庭湖的湖光山色,所以工艺美术家多以岳阳楼为题材刻画洞庭景物,咏之于诗,形之于画,因此岳阳楼成为艺术创作中被反复描摹、久写不衰的一个主题。

黄鹤楼随着江夏城的发展,由“军事楼”逐步演变成为官商行旅“游必于是”、“宴必于是”的观赏楼,历代文人墨客到此游览,留下不少脍炙人口的诗篇。鹳雀楼亦是如此,沈括用八个字概括鹳雀楼全景:“前瞻中条,下瞰大河。

”吸引历代文人学士来此登楼赏景赋诗。

花萼楼在功用上与以上四楼大相径庭。它是唐玄宗为感念哥哥让位于自己的德行义举而建,唐玄宗常携弟兄们登临此楼一起畅饮、游玩、谈论天下大事,后来花萼楼成为外交接待、国宴举办的场所。可以说花萼楼承载了大量的政治因素,而其他名楼具有的更多是娱乐的功用,这样花萼楼与其他名楼相比,自然就缺乏群众基础。

四、名人效应

唐宋之际很多文人学士登鹳雀楼赏景,然后留下许多不朽诗篇,李益的《同崔?登鹳雀楼》:“鹳雀楼西百尺樯,汀洲云树共茫茫,汉家箫鼓空流水,魏国山河半夕阳。事去千年犹恨速,愁来一日即为长。风烟并起思乡望,远目非眷亦自伤。”[2]王之涣《登鹳雀楼》诗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2]更是堪称千古绝唱,提起滕王阁,使人不由想起王勃的千古名句“落霞与孤鹜起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说起岳阳楼,范仲淹的千古名篇《岳阳楼记》很容易便会浮现在人们的脑海当中。黄鹤楼更是有这样一段佳话,据《唐才子传》记载崔颢的故事:

少年为诗,意浮艳,多陷轻薄;晚节忽变常体,风骨凛然。一窥塞垣,状极戎旅,奇造往往并驱江、鲍。后游武昌,登黄鹤楼,感慨赋诗。及李白来,曰:“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无作而去,为哲匠敛手云。[1]

李白登上黄鹤楼,放眼远望,顿觉胸襟开阔,然后诗兴大发,正要写诗抒情时,却抬头看见崔颢的诗,觉得美妙绝伦,于是搁笔,黄鹤楼从此名声大振。

而位于长安皇宫之中的花萼相辉楼,则没有那么幸运了,鲜有文人墨客来此吟诗作赋为它做宣传工作。事实上《全唐文》中也保留有张甫、陶举、高盖、敬括等人做的应试赋《花萼楼赋》,但是,一则,此五人实在没有多少名气,二则,所作之赋也不易传唱,所以,自然就不为世人所知了。

五、重建工作

滕王阁历经宋、元、明、清,历次兴废,先后修葺达二十八次之多,第二十九次重建的滕王阁于1989年10月8日重阳节那天胜利落成。

岳阳楼在1700余年的历史中屡修屡毁又屡毁屡修,至民国末年,楼身已经破旧不堪。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对岳阳楼极为珍视,人民政府多次拨款对岳阳楼进行了维修, 1984年5月1日,岳阳楼大修竣工并对外开放,修复后的岳阳楼保存了清朝的规模、式样和大部分的建筑构件。

黄鹤楼虽曾被毁多次,自三国时建成以来,屡毁屡建,如今的黄鹤楼经过修复,和原来相比,除地址变化外,基本没什么大的变化,只是更加雄伟了。

代表中国古代建筑辉煌成就的五大名楼除花萼楼外,其他四楼在各朝各代都多次重建重修,而长安的花萼楼自不幸毁于战火以后,千年沉寂,一直没有得到重新修建的机会,这恐怕是花萼楼之所以不被世人所知的重要原因。真希望花萼楼也能得到重修,那样现代人就也能感受到“天下第一名楼”的那令人震撼的雄伟了。

六、结语

曾经有过光辉的历史,却在不幸毁于战火以后千年沉寂,不禁令人扼腕叹息!虽说花萼楼已永远的离我们而去,但是其毕竟辉煌过,所以,每一个文史学者都应该知晓在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史长卷中,曾有一座融合了政治、历史、文化、外交等诸多因素在内的顶峰级建筑¬——在大唐盛世的皇宫中熠熠生辉的花萼相辉楼。

参考文献:

[1]元•辛文房著,李立朴译注:《唐才子传全译》,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1995年。

滕王阁序全篇范文4

一、以典故铺陈洪州之风物

本文开篇先从古到今、由天及地,写出滕王阁所在地洪州历史悠久、地域辽阔的特点,然后以两个历史典故突出洪州的“物华天宝,人杰地灵”。“龙光射牛斗之墟”用西晋张华请南昌人雷焕看牛斗二星为何现紫气的典故,意在夸赞洪州物产之灵异;而“徐孺下陈蕃之榻”的典故,写出洪州人才辈出。这两个典故形象而生动地凸显了洪州“人杰地灵”的地域特色,从而衬托出参加这次宴会的宾朋的非凡。段尾以“孟学士之词宗”“王将军之武库”两个典故,以虚写实,虚实相映,进一步突出了洪州地区古今人文积淀深厚、人才辈出的特点。

最能表现洪州风物的可以说是滕王阁了,因此文章第二、三自然段浓墨重彩地描绘了滕王阁的优美景色。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两句,巧妙化用了文学家庾信《马射赋》的“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变腐朽为神奇,从高低、动静、远近、点面等诸多角度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天阔水远、孤鹜高飞、秋霞绚烂的图景,意境描写可谓传神生动。这里作者采用了用典的另外一种形式――“用语”,是有别于“用事”的另一种用典的方式。这样一来,“用事”与“用语”相互映衬,相得益彰,将洪州的人文景观展现得委婉,含蓄,典雅,精练。

二、以典故铺叙宴会之盛况

文章第五自然段,作者驰骋想象,思接古今,将此次宴会与古代文人雅士的聚会相联系,极尽宴会之盛大。“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借西汉梁孝王在睢水旁的竹园宴饮文人雅士之雅事,对照写出今日聚会场面的盛大。作者把主人阎公比惜人才的梁孝王,把到场宾朋比做睢园中的雅士,并说他们的豪饮气概甚至超过了陶渊明。如此用典,可谓含蓄隽永,妙趣横生。“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借曹植和谢灵运昔日聚会的欢乐盛况,赞美参加今日宴会的名流的非凡文采,古代事典与眼前之景相结合,写出了聚会之乐、宴会之雅。文章最后借俞伯牙、钟子期高山流水的故事和鲤鱼跳龙门等典故,字里行间渗透着对阎公的感激之情和作者的欣喜之情。结尾以潘岳、陆云两位文学雅士的典故结束,再次把宴会之盛、宴会之乐、宴会之雅推向了高潮。

三、以典故一吐心中之块垒

借典故抒写自己的人生遭际和怨愤。“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这里的“日下”“帝阍”“宣室”三个词,其实都指皇帝,表现了作者报效朝廷的忠心,为国尽忠的渴望。而“云间”是西晋时期著名文学家陆机曾经的所在地,作者写出了自己虽有陆机一样的才华,却有才不被重用、有才无法施展的愤懑。“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作者借冯唐、贾谊写自己有才而不被重用的悲哀,借李广、梁鸿来写自己命运的坎坷。这些典故写出了作者在现实中的郁郁不得志,这中间虽有对自己功业未成的宽慰,更多的是对那个埋没人才的不合理的社会的隐忧和怨愤。

滕王阁序全篇范文5

关键词:花萼相辉楼; 盛唐建筑成就; 中华第一名楼; 大唐五大名楼; 考古复原再现

1 帝城纵观而驾肩 王宫望瞻而仰首

唐兴庆宫是古长安十三王朝中最为豪华富丽的宫殿群,也是唐王朝鼎盛时期的皇宫御苑,其建筑技术在当时达到了顶峰,宫中的各种楼堂殿宇具有鲜明的代表性和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花萼相辉楼是兴庆宫楼殿的精华,又是唐代建筑艺术的风范,创建于开元八年(公元720年),位于兴庆宫内的西南隅,楼名取自《诗经》“棠棣”篇,意即花复萼,萼承花,相互辉映之意,在开元天宝年间声誉齐天,流传有大量的诗赋颂扬。花萼相辉楼属于高大建筑,唐人高盖在《花萼楼赋并序》中写道:“幸夫花萼之楼,遥窥函谷之云,近识昆池之树。”

花萼相辉楼代表了盛唐宫廷建筑的最高成就,在当年号称天下第一楼,集多种功能于一体,又与著名的勤政务本楼相近,是各种活动的中心。花萼楼的首要用途是国宴的重要场所,《唐六典》记载,大型宴会多在花萼楼上举行,唐王朝曾和世界上三百多个国家及地区相交往,每年都有大批外国使者来到首都长安。朝廷在兴庆宫花萼楼设国宴为使者洗尘,诗人郑写道:“千秋御节在八月,会同万国朝华夷。”

唐玄宗李隆基重视兄弟情谊,修建此楼的目的之一,就是为和诸王欢宴。花萼相辉以象征兄爱弟,弟敬兄,兄弟亲爱相扶。时宁王宪、薛王业、岐王范、申王辉宅环于宫侧,“帝时登楼,闻诸王音乐,咸召升楼,同榻宴谑”。诸王兄弟每五日朝于侧门,玄宗与其登楼纵饮,击键斗鸡,或赏乐赋诗。玄宗有诗《夏首花萼楼观群臣宴宁王山亭回楼下又申之以赏乐赋诗》:“楼上风花媚,城隅赏宴归。九歌扬政要,六舞散朝衣。天喜时相合,人和事不违。”

唐玄宗亦常在此楼与百官宴饮,上元观灯,时陈鱼龙百戏,百姓聚观楼下,欢声如雷。王湮《花萼楼赋》记其盛况:“献春之望,严更罗守。月上南山,灯连北斗,鱼启钥与楼上,龙衔烛于帐口,帝城纵观而驾肩,王宫望瞻而仰首。鼓吹更落,琴声夜久。清歌齐升而切汉,妙舞连轩而垂手。”史载开元十八年(公元730年)八月丁亥,“上御花萼楼,以千秋节百官献贺”。旧

“秦中自古帝王州”。长安是周秦汉唐等王朝之,兴庆宫创建于唐朝鼎盛时期,代表了盛唐建筑的辉煌成就,惜毁于唐末之战乱。唐代以后由于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东移,长安便失去了昔日的辉煌,花萼相辉楼以后也没有进行重建,由于缺少实物形象,中华第一名楼竞逐渐失去了昔日的光环。它和大唐盛世一样富有戏剧色彩――登上了历史的巅峰以盛极而衰。在近1300年后的今天,我们有根据地断言,花萼相辉楼在经历了“风高响易沉”的隐蔺之后,是到了恢复历史面貌的时候了。今天,中华文化的复兴伴随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呼唤着中华盛世文明的历史,从而激发人们对祖国悠久历史文化的热爱。

2 大唐名 楼壮丽难匹 光华非一

在中国历史上唐代名楼是我国古建筑艺术中最光辉灿烂的部分,在全国范围的名楼有花萼相辉楼之外,能代表大唐建筑辉煌成就的还有四大名楼:江西南昌的滕王阁、湖北武汉的黄鹤楼、湖南岳阳的岳阳楼、山西永济的鹳雀搂。这几座名楼的特点是面临江河,位居渡口要塞等险峻重地,也是当地的标志性建筑,它们同样历经了战争的摧残。但是在后朝各代历经多次重建,像滕王阁就有数次再建的记载,黄鹤楼到了后代重建的更加恢弘壮阔,并留有文人骚客的千古名篇。有些名楼所幸留有“丹青的影像”,如宋代有名画黄鹤楼图、滕王阁图,元代夏永画有岳阳楼图、黄鹤楼图等。

“文以地生辉,地以文益秀。”自古文人墨客就有登高咏诗的雅兴,而这些名楼致使许多诗家墨客登临凭吊,感慨悲歌。触发了诗人多少灵感,写下了绚丽多彩、脍炙人口的名篇佳句,又为名楼增添了无限的魅力,使无数人为之向往。

开元、天宝年间是我国文学艺术的全盛时期,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王之涣、白居易等著名诗人都曾留下了大量的优秀诗篇,咏诵天下名楼名胜的诗赋多达数百首,有赞叹大唐名楼的千古绝唱,还有颂扬盛世皇家楼宇的经典佳作,以诗为据,以史为鉴:

盛唐・高盖《花萼楼赋并序》“攒画拱以交映,列绮窗以相薄;金铺摇吹以玲珑,珠缀金烟而错落。……飞梁回绕于虹光,藻井倒垂乎莲萼。……壮丽难匹,光华非一。”

盛唐・王湮《花萼楼赋》“于城之陬,建此飞楼,横逦迤而十丈,上棱蹭而三休;仰接天汉,俯瞰皇州。”“金铺珠缀,画拱交映,飞梁回绕,藻井倒垂。”

初唐・王勃《滕王阁》“滕王高阁临江渚,玉鸣鸾罢歌舞。画栋朝飞南浦云,竹帘暮卷西山雨。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滕王阁是唐太宗李世民之弟李元婴任洪州[今江西南昌]都督时所建的高阁。当时已荒废,都督阎伯屿又重新修复。这首诗是在落成典礼宴会时所写,该诗追溯了滕王阁的往事,其格调之高雅为亘古所少见。)

盛唐-崔颢《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黄鹤楼:湖北武昌蛇山,下临长江。此诗描绘黄鹤楼故事的神仙境界,黄鹤白云,悠闲自得,随意飘游,是一种超脱的意境,也有缕缕哀思,是一首扣人心弦的、思想遨游广阔时间和空间的诗,格调高雅。对《黄鹤楼》一诗,李白赞不绝口。相传李白登黄鹤楼时,见有崔颢诗在,无法写得比这更好,便没有再写。)

盛唐・李白《醉后答十八以诗讥余捶碎黄鹤楼》

黄鹤高楼已捶碎,黄鹤仙人无所依。黄鹤天上诉玉帝,却放黄鹤江南归。……作诗调我惊逸兴,白云绕笔窗前飞。待取明朝酒醒罢,与君烂漫寻春晖。

(此诗诉说李白再次到黄鹤楼时该楼已毁,李白望着废墟感慨万千,惋惜楼毁玉碎,有一种无限惆怅的失落感。笔锋一转黄鹤仙人今何在?又显示出诗人的人文主义情怀。)

盛唐・杜甫《登岳阳楼》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岳阳楼位于湖南岳阳市西南,洞庭湖东北。该诗与孟浩然“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并联为吟洞庭湖的名句。)

盛唐。孟浩然《临洞庭》“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此诗是与杜甫《登岳阳楼》并称的千古绝唱。)

盛唐・王之涣《登鹳鹊楼》“白日依山尽,

黄河人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鹳鹊楼位于唐代蒲州[今山西永济]。王之涣诗作气阔宏大,气势磅礴,登鹳鹊楼眺望雄伟景色,见滚滚而来的黄河滔滔不绝,使诗人心胸更为开阔高远。)

名楼、名殿、名苑、名宫以及名人、名句、名诗、名赋,千百年来相映生辉,流光溢彩。

3 八月平时花萼楼 万方同乐是千秋

花萼相辉楼当年号称天下第一楼,是各种大型娱乐活动的中心,也是当朝皇帝与民众交流同欢共乐之处。勤政、花萼楼靠近宫墙,当年许多庆祝活动都是在楼下街上进行,玄宗在楼上欢宴举乐,“纵士庶观看百戏竞作”。上元之夜玄宗登花萼相辉楼观赏花灯并酬答民众的喧呼等,均有记载。勤政、花萼二楼的位置选在临街,充分显示出明皇为了贴近百姓的初衷,玄宗在游兴庆宫诗序中说:“登勤政务本及花萼相辉之楼,所以观风俗而动人,崇友于而敦睦”。

每逢千秋节诞日,唐玄宗宴百僚于此殿楼。张说《奉和花萼楼下宴群臣应制》:“万心翘乐宴,三舍缓昌时。醉后传嘉惠,楼前舞圣慈。皇恩与时合,天意第人期。”唐玄宗御笔有《干秋节赐父老宴敕》,敕中写道:“今兹节日,谷价有成,倾年以来,不及今岁,百姓即足,朕实多欢,故于此时,与父老同宴,自朝及野,福庆同之。”旧这段赐文,表明每值千秋节盛宴花萼楼,允许庶民百姓参加,充分显示了开元天宝的盛世色彩,张祜诗云:“八月平时花萼楼,万方同乐是千秋。”

《册府元龟》记载唐玄宗钦宴活动中,大宴、国宴都在花萼楼举行,天宝十年八月五日,正值玄宗诞日,设御宴于花萼楼,唐玄宗亲写千秋节诗序,参加宴会的有文武百官,外国使节等,整个宴会放射出盛唐文化的光华。不少文人也有所记述,诗人郑描写道:“千秋御节在八月,会同万国朝华夷,花萼楼南大合乐,八音九奏鸾未仪。”

唐开元、天宝年间,是我国古代文化艺术发展的繁荣时期,其中音乐、舞蹈最为隆盛辉煌。“唐帝国的鼎盛时期,曾站在世界的前列,唐代音乐的辉煌成就也曾站在世界的前列,唐代是我国古代音乐文化发展的黄金时代。”长安作为全国的文化中心,音乐家荟萃、乐工“音声人”集中,一派太平盛世,歌舞升平的景象。在宫内花萼楼和勤政楼又围成了一个非常宏伟的看楼格局,并且在勤政楼两侧修建了观看长廊,花萼、勤政看楼的下面是一个广阔场地,供各种表演活动的举行,据《唐会要》记载,每值玄宗生日,便要在勤政楼下举行隆重宴会。大宴之上,满座绣衣,佳肴名膳,歌舞百戏,竞相比美。皇家宴会场面非常盛大:“金吾及四军兵士未明陈仗,盛列旗帜,皆披黄金甲,衣短后绣袍。太常陈乐,卫尉站幕后,诸蕃酋长就食。府县教坊大陈山车早船,寻檀走索、丸剑角抵、戏马斗鸡。又引大象、犀牛入场,或拜舞,动中音律”。旧张悦在《舞马》词中写道:“屈膝衔杯赴节,倾心献寿无疆。”描绘出舞马衔杯起舞的形象。诗人郑写道:“都卢寻诚龌龊,公孙剑器方神奇。马知舞彻下床榻,人借曲终更羽衣。”

在花萼看楼广场东面搭有节日用临时性看台,装饰得豪华典雅,顶上有隔日盖,供百官幕僚观看乐舞百戏享用。广场北面则设有大型帷帐供表演艺人歇息准备,“有宫女数百人,饰以珠翠,衣以锦绣,自帷中出,击雷鼓为破阵乐、太平乐、上元乐”。

“花萼楼前春意浓”。百花盛开的唐苑,精英荟萃,华光璀璨,有颜真卿、张旭的书法,吴道子的绘画,杨惠之的雕塑,公孙大娘的舞蹈,念奴的歌声,王大娘的杂技,李龟年的演奏……给后人留下不可胜数的典范和神奇传说。当年兴庆宫的建筑成就,文化艺术活动,就是盛唐文化的缩影。

4 盛唐雄风 魂兮归来

众所周知,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与民族都有其辉煌时期的历史精华与文明结晶,然而最具展示各历史时期文明标志的,仍当属古代建筑。就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盛唐时期而言,最能体现这一时期风姿与内蕴的建筑,固以唐都长安三大宫殿建筑群为代表。在三大宫殿建筑群中,兴庆宫又以曾经作为盛唐著名皇家御苑与政治活动中心,尤其是曾经发生过唐玄宗、杨贵妃爱情故事,并曾经展现过无数气势恢弘的宫廷乐舞艺术而彪炳于世,引起历代文人学者的青睐与瞩目。

唐代名楼首推长安花萼相辉楼,作为天下第一名楼,在我国古代建筑史中占有重要的一页,遗・感的是被焚毁于唐末之战乱,令世人为之叹息,为之追慕向往。自北宋吕大防开始,历代艺术家都曾尝试进行复原,但收效甚微。1949年后,国家与陕西省有关文物部门对宫殿区实施大规模调查、钻探与发掘,但因宫殿区破坏严重,故依据所得考古资料与传统技术方法,一直未能对该宫殿建筑实施科学复原。如何科学复原兴庆宫建筑,真实、完整的再现盛唐宫廷建筑的风姿与宫廷乐舞艺术的内蕴,曾经是千余年来历代艺术家的共同心愿。问题在于文献资料的不足与遗迹现状的残破,以及复原理念的陈旧与传统技术手法的单一。如明清以来的建筑复原多溺于主观想象与随意增减并粗糙制作。上世纪80年代之前又大多凭借文献、考古资料与建筑文物考古绘图相结合的单一模式。

从上世纪末到本世纪初,窦培德、罗宏才先生在严格依照考古发掘的前提下,遵循常规考古的周密规范,又从美术考古学和艺术考古学的角度,来探索盛唐兴庆宫的复原工作,是对传统考古理论体系的一种延伸。自上个世纪郭沫若先生将“美术考古”概念引进中国,到了90年代美术考古学更有了长足的发展,以学科观点研讨的著作相继问世。刘凤君先生主张“美术考古学的研究方法可分为基础研究法和综合研究法。”杨泓先生认为可以“依据层位学,类型学等考古研究方法,结合古代文献以及传世的有关遗物”进行综合研究。“艺术考古学还涵盖了音乐学,是在考古学、美术学、艺术学、历史学等学科的知识合谋中,对跨学科对象空间的拓展,是作为规范和厘清研究中探询程序的一种思维理论体系”。

窦培德、罗宏才先生对唐长安兴庆宫进行了全面复原研究,并重点对著名的勤政楼和花萼楼做了复原,撰写了论著《唐长安兴庆宫勤政务本楼花萼相辉楼复原初步研究》,在充分占有文献资料、考古发掘资料及其他相关资料的基础上,运用美术考古学理念,对跨学科对象空间予以拓展,进行了科学的有据有序的复原。经相关学科专家论证,该项目成果已列为运用传统手法与现代科技理念成功复原、再现盛唐宫廷建筑风姿与乐舞艺术的重大科技成果。

《复原初步研究》文章论证了:“在唐长安三大内中,根据考古发掘及复原,大部分建筑都是单层宫殿结构,而所有的楼宇也都是两层,比较著名的有大明宫麟德殿,这是由宫殿为基础建造起来的楼殿,规模之宏大令今人为之惊叹,绝非一般意义的阁楼之类小型配楼。而花萼楼就是具有这样的规模首先建成三层,是非常稀罕的,在当时长安的建筑惟有塔才有更多的层次,但内部容积很小,而花萼楼体量巨大,楼上能举行盛大的国宴。可以说花萼相辉楼的问世是我国建筑科学技术领域发展的重大创举,在中国古代建筑史中占有重要的一页”。“还验证了”唐代是高台建筑向楼式建筑的过渡时期,从周至汉的土结构为核心的土木结构体系,发展到了以木结构为骨干的土木结构体系,盛唐时期是这一体系的重要体现。”的观点。

“推测花萼楼的立面,楼台基高0.5m,一层高11.4m(楼面0.5m),二层高9.4m,3层高6.2m,顶高7.8m。总高35.3m,折合120唐尺。正面门楼台基高0.5m,一层高11.4m,二层高.6m,顶高5.5m,总高23m。两侧子楼台基高0.8m,一层高11.1m,二层高5.3m,顶高4.8m,总高22m。”见花萼楼正面图和侧面图。

花萼楼周围还建有完备的环境附设建筑,如日字型长廊建在开元二十四年扩建时期,这是一次大幅度的改造,将一些原来的长廊、回廊、亭台、甬道等,汇总成一个大型的日字型长廊,并且将勤政楼、花萼楼、城垣及角楼等连在一起。日字型长廊是两层复式回廊。二层有桥通往勤政楼、花萼楼、宫墙等,并和南宫墙长廊相勾通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蔽日通道。

滕王阁序全篇范文6

大家好!

今天不讲读书的大道理,跟大家分享阅读的体会。

我真正意义上的阅读是1993年。那个时候村子里小学毕业的人都不多,书籍是罕见的物品。家长没有让孩子阅读的意识,认为把课堂里的书读好才是正事,其他的闲书只会分心影响学习。有时候,看到别的同学拿一本连环画册到学校,都会发自内心地羡慕。上小学三年级,对阅读有着与生俱来的向往,把别人的连环画册借来看过之后,觉得有书看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新学期,让我期许的事情就是领新书,领到之后就开始翻阅语文课本,那时实在是没有什么可读的书籍,不到半天功夫全部翻完,然后从头到尾再翻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