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期的情书范例6篇

过期的情书

过期的情书范文1

一、读者借阅超期的现状及其影响

(一)读者借阅超期的现状

图书馆本身有相关制度敦促读者还书,许多图书馆图书借阅超期一天将被罚款0.1元/册,为了保证部分读者的需要,也制定了续借的相关制度。尽管制度十分完善,但是处罚力度不够大,随着物价上涨,有时书本价格远远超过读者超期一年的罚款。

(二)读者借阅超期所造成的影响

首先,读者借阅超期对图书馆的工作造成了一定影响。借阅超期是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必须要对这部分图书进行处理,这使得本就工作量繁重的图书馆加重了负担,图书馆需要耗费更多的运行成本和人力资源。其次,借阅超期对读者的权益造成了损失。一方面,借阅超期的读者需要支付一定的费用,这不仅给读者造成了经济上的损失,又使读者产生抵触情绪,影响了读者与图书馆的和谐关系;另一方面,借阅超期使得需要这本书的读者不能及时获取资源,影响了其他读者的阅读权益。

二、读者借阅超期的主要原因

读者借阅超期有可能是故意超期,也可能是过失超期。故意超期是指读者明知归期以至却仍不办理还书手续,造成此种现象的情境有三:其一,书籍对该读者十分重要,借阅时间已到期但图书馆并无复本,又不能续借,只好违章推迟还书;其二,对每天0.1元的罚款并不在乎,未考虑到超期归还对其他读者的影响;其三,有的书在市场上很难买到,读者为了长期占有图书故意谎报丢失。过失超期不同于故意超期,首先读者本身是无意于故意拖欠的。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有记错归还日期,或者因学习工作忙碌忘记归期所致。除此之外,还有其他意外情况,如图书被盗或是不慎遗失,无法如期归还图书。

三、控制借阅超期的对策

(一)制定有效的超期处罚的规章制度

第一,制定有效的超期罚款制度。超期罚款作为一种手段在广大图书馆中得到普遍的运用,在长期的实践来看,这种方法确实行之有效,因此,科学地制定逾期不还的制度十分重要。由于目前超期借阅的罚款并不高,即使是超期一年,罚款金额也不及文献的价格,由此造成读者为自身学习方便故意长期不归还。可见,适度上调罚款标准十分必要。第二, 限制违规读者的借阅权利。适当限制超期不还的读者的借阅权益可有效减少逾期不还的现象。对于逾期不还情节严重的读者,暂停其外借权力,让读者为了以后的借书权益得以实现不得不及时归还图书。第三,坚决执行借阅超期的处罚制度。制度制定以后不执行就等于一纸空文,认真执行借阅超期的处罚制度,不仅是对工作的认真,也是保证其他按规定还书的读者的公平。严格执行处罚制度不仅可以避免图书的私自占用,也维护了广大读者的权益。

(二)完善硬件基础设施的建设

图书馆是以服务大众为首要任务的,因此图书馆有义务为读者创建良好的借阅环境,完善硬件设施。例如设置双屏,借阅窗口一面面向工作人员,另一面让读者清楚地看到自己的借阅信息,尤其是还书日期,避免过失超期的现象。现阶段网络和智能手机的普及也给图书管理带来便利,读者只需下载某APP即可收到借书到期提醒,还可以从中阅读新闻、图书馆通告、新书推荐、预约到书通知等,这些服务不仅能够减少超期不还的现象,还极大地给予了读者方便。

(三)做好读者入馆教育的工作

高校图书馆的借阅对象主要是教师、科研人员和学生,管理人员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对读者进行教育,如发放读者手册,开学期间对学生进行上机教育,积极宣传图书馆的各种规章制度,教育读者形成良好的品德,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让读者自觉遵守图书馆的规章制度。当然,这种教育是不能够一劳永逸的,在日常管理的过程中要始终强调制度规定,对于超期不还的读者在履行罚款制度以后还要接受教育,让其真正了解到超期不还给工作人员和其他读者造成的种种影响。教育工作在解决图书超期不还的问题上很有意义,不能只是走过场,形式主义,只有将教育工作落到实处,才能真正减少图书超期不还的现象。

(四)开展友情提示图书应还日期的服务

由于部分读者是因为忘记图书的应还日期而导致过失超期,图书馆本就是以服务为第一要义,应该与读者之间友善沟通,因此为了帮助读者及时还书,在各个服务窗口开通友情提示的服务对读者还书很有帮助。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电子公告提醒读者,某些资料借阅紧张,督促其及时还书,以保证图书的利用率。

过期的情书范文2

公证书的有效期一般多久,公证书的有效期一般分为3类情况:公证书中被证明的法律行为或文书规定了有效期的,公证书的有效期和其一致。如一份《委托书》中规定的委托期限为三个月,那么该《委托书》的公证书的有效期限也为三个月。

公证书的有效期一般分为3类情况:

一、公证书中未规定的,有效期由公证书的使用部门单方规定,公证处一般不作规定。一般民事类公证如出生公证、结婚公证、亲属关系公证、学历学位公证、驾驶证公证等就属于这一类。申请人应该注意向公证书的使用部门咨询公证书的有效期;

过期的情书范文3

关键词:资产证券化;会计核算;效益

中图分类号:D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2)02-0033-02

一、我国期后背书制度的内容

我国的期后背书制度主要体现在《票据法》第36条,即“汇票被拒绝承兑、被拒绝付款或超过付款提示期限的,不得背书转让;背书转让的,背书人应当承担汇票责任”。该条规定主要说明了两个问题,即期后背书的判断标准与期后背书的效力。

(一)期后背书的概念与判断标准

依据我国《票据法》第36条的规定,有三种情形下的背书被成为期后背书:一是票据被拒绝承兑后所为的背书;二是票据被拒绝付款后所为的背书;三是票据超过付款提示期限后所为的背书。前两种情形被认定为期后背书,是因为票据一旦被拒绝承兑或拒绝付款,就意味着付款人在票据到期后也不会付款,此时持票人应当行使追索权而不应该以背书的形式转让票据权利。如果法律允许存在上述情况的票据继续背书转让,对受让人没有太多的实际价值,反而造成了票据关系的混乱,极易发生纠纷。所以法律将这两种情况下的背书认定为期后背书以限制其流通。第三种情形被认定为期后背书比“到期日后”标准更为合理。因为人只能在到期日或到期日后的法定提示期间提示付款,若持票人在到期日后背书转让票据,票据受让人仍能够在法定的付款提示期间请求付款,法律没有禁止背书的理由。

(二)期后背书的效力

我国期后背书的效力与国外立法例有较大的差异。从立法的层面上看,《票据法》第36条规定了期后背书的主要内容,即“汇票被拒绝承兑、被拒绝付款或超过付款提示期限的,不得背书转让;背书转让的,背书人应当承担汇票责任”。同时,《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票据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第3条与第58条做了补充说明。仔细分析上述规定的要旨,我们可以得到以下这几点:第一,我国对期后背书采取“禁止态度”。对于期后背书既然法律规定的是“不得”,就是禁止性规范。由此可以认为,期后背书是违反禁止性规范的行为,是无效的票据行为 ,不产生票据法上的效力。第二,期后背书人仅仅使得被背书人对背书人有票据权利,不能使得被背书人对其他票据债务人享有票据权利。期后背书的背书人对被背书人承担票据责任,即向持票人支付票据金额的义务。但是由于期后背书违反了票据法的禁止性规范,就不能像一般转让背书那样,使得全体票据债务人对持票人承担票据责任。这一规定与国外普遍认同的“一般债权转让效力”有较大的差异。在国外的立法例中一般认为,期后背书的被背书人对期后背书人没有票据权利而仅有一般的债权,对于其他的票据债务人则有票据权利。我国的这种规定显然是在“禁止态度”下为了加重期后背书人的责任所做出的选择[1]。

二、我国期后背书制度的缺陷

我国的期后背书制度与国外的立法例有较大的差异,在立法上我国《票据法》要比国外的立法更为严格。但是由于立法技术的不成熟,我国的期后背书制度存在着缺陷,这主要是《票据法》第36条出现了逻辑不清的缺陷。

《票据法》第36条前后两句有自相矛盾之处。《票据法》第36条的前半句规定的“不得背书转让”是禁止性规范,即票据在被拒绝承兑、被拒绝付款或超过付款提示期限后的背书是无效行为,在背书人与被背书人之间不会产生票据关系,这样的行为不会产生票据法上的效力。同时,我国票据法也没有规定期后背书是否会产生一般债权转让的效力。但是《票据法》第36条的后半句又规定“背书转让的,背书人应当承担汇票责任”,则实际上由认可了期后背书可以产生票据法律关系,即持票人对期后背书人有票据权利,而对其他票据债务人没有票据权利。《票据法》第36条这样的规定在逻辑上发生了不应有的混乱。

立法者做出这种自相矛盾的规定,实际上与我国的现实情况有关。我国市场经济起步较晚,票据并在我国没有得到广泛地使用;而且票据法具有极高的专业性,我国的市场主体对于票据的使用规则普遍不熟悉。在实践中,难以杜绝票据被拒绝承兑、拒绝付款后仍然转让,依背书取得票据,或者由于其他原因在付款提示期限后依背书取得票据。在这种情形下,一方面,票据流通的严肃性要得到尊重。付款人或承兑人拒绝票据后,会造成票据的流通受到限制;票据到期日过后,即失去流通性,因此,不应该再背书转让。另一方面,持票人的正当利益同样也不能忽视。正是从这种价值取向出发,为了加强背书人的责任,就有了持票人对期后背书人有票据权利而对其他票据债务人没有票据权利的立法规范。

三、我国期后背书制度的重构

我国《票据法》第36条及其配套措施没有说清楚、道明白的主要就是三对关系,即在期后背书中期后背书人与被背书人的关系,被背书人与其他票据债务人之间的关系,期后背书人在对被背书人承担了责任后与出票人、承兑人的关系。要完善我国的期后背书制度需从这三方面入手。

(一)确认“一般债权转让”的效力

确认期后背书的一般债权转让效力,主要是为了处理期后背书中期后背书人与被背书人之间的关系。我国现行《票据法》规定期后背书人对被背书人承担票据责任,即期后背书有票据法上的效力,而非一般债权转让效力。为什么将期后背书认定有“一般债权转让效力”要优于据法的效力呢?其原因有两点。第一,一般债权转让效力更切合票据法的理论。若票据已经到期,此时持票人应当直接提示付款而不是转让票据,否则与票据制度设计的初衷不符合;若票据已经被拒绝承兑或拒绝付款,持票人应当及时行使追索权,此时将票据背书转让他人有悖常理。第二,承担一般债务责任对期后背书人更具有威慑力。[3]如果期后背书人承担的是一般债务责任,其民事责任的范围是:(1)票面金额;(2)双方约定的付款日至实际偿还日的利息;(3)由于期后背书使得被背书人承担的其他损失。如果期后背书人承担的是票据责任,其责任范围是:(1)票据金额;(2)从票据到期日到实际获得付款的利息;(3)取得有关拒绝证明和发出通知书的费用。此时期后背书人不负责赔偿因期后背书所造成的其他实际损失。两相对比,一般债权责任的范围要比票据责任的范围要大,对期后背书人更有威慑力。

需要注意的是,期后背书的“一般债权转让”效力有特殊性。首先,期后背书不受抗辩切断的保护。因为期后背书仅具有“一般债权转让”效力,不具有票据法上的效力,自然不能适用票据法上对人的抗辩的切断制度。具体地来说,就是当期后背书的被背书人向其他票据债务人(除期后背书人外)行使付款请求权或追索权时,其他票据债务人对期后背书人的人的抗辩可以对被背书人主张,即期后背书的持票人不能获得或出让由于前手的权利。第二,期后背书的背书人不需要承担票据担保责任。在一般转让背书中,背书人承担票据担保责任,原本是为了确保到期付款以及促进票据的流通。然而期后背书在票据被拒绝承兑、被拒绝付款或者超过付款提示期限后进行,此时票据已经失去了流通性,其应当行使的是追索权而不是背书转让。所以,期后背书的背书人没有担保票据权利实现的必要。

(二)被背书人拥有“票据权利”

这一问题主要解决的是期后背书中被背书人与其他票据债务人(除期后背书人外)的关系。关于被背书人所取得的权利的性质,在我国学界有不同的观点。如果期后背书的被背书人享有的是票据权利,那么持票人对其他票据债务人可以行使付款请求权或者是行使追索权,只不过因为期后背书的特殊性对期后背书人只享有一般债权;如果期后背书的被背书人享有的是一般债权,那么期后背书的被背书人对其他票据债务人不能行使票据权利。

笔者认为,期后背书的被背书人享有的票据权利。第一,从被背书人的角度来讲,期后背书虽然是特殊转让背书,但仍然属于背书的一种,其目的仍然是为了票据权利的转让。被背书人通过期后背书受让了票据,自然就取得了票据上的权利,仅需要证明背书连续即可证明其为合法的持票人。第二,从其他票据债务人的角度看,因为其再票据上已经进行了合法签章就成为了票据债务人,要负担票据责任,没有正当的抗辩理由就不能免除票据责任。期后背书不是合法的票据抗辩理由,所以其他票据债务人仍然对期后背书的被背书人负有票据责任。当然,期后背书的被背书人不能有优于前手的票据权利。此类背书被原则禁止;但违反此原则的背书行为并非绝对无效,背书人仍应负担保兑付的法定责任,而其后手仍可对其行使追索权。许多国家法律将期后背书确定为到期日后的背书,实际上体现了票据实践的商业要求;而容许汇票在拒绝承兑后背书、被拒绝付款后背书或超过付款提示期限背书,意味着法律仍应承认此类期后背书汇票的兑付请求权效力。

(三)不当得利制度在期后背书中的运用

不当得利制度在期后背书中的运用是为了处理期后背书人在履行了责任后与出票人、承兑人的关系。期后背书人在履行对被背书人的责任后,能否对其前手行使追索权,能否对出票人、承兑人行使付款请求权,在国内外的立法例中都没有明确。不当得利制度可以解决这一问题。

不当得利是指一方获得利益而一方受到损失,受损和获利之间有因果关系,但是没有法律上的牵连关系。一般的票据关系中,出票人出票后可以获得利益;背书人支付对价后受让票据,可以通过行使票据权利来获得利益;承兑人、付款人可以通过票据基础关系来使得自身的利益不落空。但是在期后背书中,期后背书人在合法承担了票据义务后,不能通过票据权利的行使来获得利益,票据主体之间的利益平衡不复存在。期后背书人遭受到的损失,与出票人、承兑人受到的利益,两者虽然没有法律上的牵连关系但是有事实上的因果关系,符合不当得利的构成要件。所以,期后背书人可以向出票人或承兑人主张不当得利来维护自己的利益。

四、结语

综上所述,笔者建议对《票据法》第36条做出以下修正:超过付款提示期限,但没有被拒绝承兑、拒绝付款的背书,与到期日前的背书具有同一效力;被拒绝承兑、被拒绝付款后又背书的,被背书人对背书人具有一般债权,被背书人对其他票据债务人具有票据权利,但不得享有优于承兑期限、付款期限截止前最后持票人的权利;期后背书人履行责任后,可依不当得利向出票人、承兑人返还与票据金额相当的利益。

作者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参考文献:

[1] 吴新辉.论背书制度[D].浙江:浙江工商大学法学院,2008:21-25.

[2] 董翠香.票据背书法律制度之我见[J].法学轮胎.2005,3:79-84

过期的情书范文4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期刊;管理服务

期刊是图书馆馆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进行教学、科研、大学生素质教育及促进产业活动的重要文献类型,是高校图书馆为用户服务的不可缺少的物质基础之一。图书馆中的期刊信息资源管理工作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到高校教学质量和科学研究水平的提高速度,关系到校园人文素质的发展。因此,期刊部门的当务之急是优化期刊信息资源的管理,打开期刊工作的新局面,逐步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笔者将结合实际工作和体会,谈谈如何做好期刊的资源建设、有效利用和服务工作。

1更新观念,提高技能,强化期刊意识

在高校图书馆的期刊管理工作中,一些传统的做法尽管不适应新形势的要求,但未被认真对待。从思想认识方面看,高校期刊工作者对新形势下的工作性质认识不足。高校图书馆由于受“重书轻刊”“重藏轻用”等传统思想的影响,普遍缺乏主动开发期刊信息的意识。不少高校图书馆期刊工作者认为其工作只是“看摊守业”,不重视期刊信息的深层次开发利用,致使期刊工作方法单一,缺乏多样性。从工作技能方面看,期刊工作人员缺乏专业知识和熟练的实践技能。高校图书馆期刊工作人员人数不少,但受过系统的文献情报信息方面的专业教育的人员不多。

要适应新形势,就要不断冲破传统陈旧观念的束缚,解放思想,更新观念。高校图书馆期刊工作人员,应具有强烈的责任心和高度的责任感,具备较好的业务素质和能力,掌握图书管理和期刊工作的专业知识,胜任期刊文献搜索、整理、翻译、检索文摘等工作;应掌握某一学科专业基础知识和熟练运用现代技术手段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逐步实现期刊管理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由单一功能向多功能转变,由传统型向现代化型转变,由被动服务向主动服务转变,由分散单干向资源共享转变,为读者做好咨询和导读工作。

期刊文献资料只有被利用时才能转化为情报,才能体现出它们的价值(包括参考价值、情报价值、学术价值),才能发挥作用。因此,期刊工作者要通过更新观念,在“用”字上下功夫,要提倡用,要探索使用期刊的多种途径,使期刊的价值和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期刊工作者的职责就是要把馆藏期刊文献转化为情报,通过用户的利用变成有用的知识和情报,从而转变为生产力,促进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发展,促进社会的进步。强化期刊意识,不仅能使期刊工作的情报职能得到有益的发挥,而且能激励期刊工作人员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服务机制,对优化期刊管理,活化期刊信息资源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2统筹兼顾,建立合理的馆藏期刊结构

期刊采购质量与期刊开发利用密不可分,一个丰富的、结构合理的馆藏期刊体系是保证学校进行教学工作和科学研究活动顺利开展的必要条件,建立起一个适合本单位读者需要的良好信息源,形成本校的特色馆藏,是提高期刊利用率的基础。高校图书馆馆藏期刊的构成要与本校培养目标、专业设置、学生素质教育等相关。期刊采购应立足本校实际情况,在充分了解本校所设专业、科研方向的基础上,确定期刊采购原则,明确收集的范围与重点,使本馆的期刊符合学校的课程设置、教学目标、科研课题和师生的学习需求。

核心期刊的选订要偏重于学校特色的重点学科、特色专业及重点课题,要进行调查研究,了解读者对期刊的使用情况与要求,宏观上掌握用户对各种期刊的利用率,微观上掌握被利用期刊的深度与内在联系。应使学校重点学科、特色专业的核心期刊文献,在种类和数量上得到基本保证,形成独特的期刊馆藏特色。在此基础上,运用科学方法,即引文分析法、文摘法、载文量法等方法进行综合分析,确定出馆藏核心期刊、相邻期刊、相关期刊的品种和范围。期刊选订既要保证重点,也要兼顾相关学科与边缘学科,还需符合以“读者为本”的思想。根据图书馆的性质和任务,以本馆的经费为基础,以本校的教学、科研、产业活动需要及馆藏期刊的利用情况为前提,合理地拟定期刊采集计划。为了满足一般性阅读的需要,适量订购一些如低年级学生喜欢阅读的文学艺术类、娱乐类等综合期刊,尽可能使馆藏期刊品种趋于合理。处理好一般学科与重点学科、中文刊与外文刊间的关系,并注重藏刊的剔旧工作,使馆藏期刊结构朝着准、精、全的方向发展,以便达到馆藏期刊结构与读者需要相互协调的目的。

一个理想的期刊信息源,是一个由不同种类、不同内容、不同学术层次等方面组成的结构框架。因此,在选订期刊时,应认真研究期刊资源的分布规律,从内容多样、品种繁多的期刊中选择和确保本馆所需情报涵盖量的期刊。

3创新服务,扩大期刊开放度,提高期刊利用率

专业期刊、科技期刊利用率不高是高校图书馆普遍存在的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重藏轻用、连续性与完整性差、读者检索能力差、服务方式单一等。因此,图书馆应创新管理服务措施,提高期刊利用率。

(1)加强现刊和过刊的基础管理工作。

现刊、过刊实行全面开架阅览,是期刊文献充分发挥情报作用的较好形式,是提高期刊利用率的有效途径。对于现刊要做到“快”,要提高现刊“验收、登记、分类、盖章、上架”等环节工作的效率,尽量做到现刊到馆后当日验刊、上架与读者见面,满足读者的需求,充分发挥现刊的时效性,保证期刊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对于过刊要做好管理工作,要控制好丢刊、乱架、破损等情况,在日常管理中“丢刊”可以通过设置监测器来控制。“乱架”可以通过刊脊上注色标、类目指示牌、发放代刊牌等加强管理来解决。“破损”可采取期刊上架不要太满,留一定空隙,减少磨损,管理人员及时做好修补工作并保证质量,严格规章制度等措施来解决。

(2)延长开发时间,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

现在大多数高校图书馆的开馆时间现为两班制上下班,对用户实行全天开放(每天早上八点至晚上十点),这样可最大限度地吸引用户利用期刊信息资源。

图书馆的阅览环境直接影响读者对期刊的利用率,所以期刊阅览室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桌椅干净、窗户明亮,期刊排架正确、整齐,每种期刊都位置固定,方便读者阅览;第二,把新到期刊、专业期刊、交换期刊及外文期刊单列,或建立特种文献阅览室,供高层次读者的阅览;第三,在阅览室显著位置放置期刊目录、新刊导读等资料,并开架借阅;第四,配备较完善的文献情报系统、检索工具和必要的工具书,供读者检索、查询。

4活化期刊信息资源

一般说来高校图书馆期刊文献利用率只有30~40%,外文期刊利用率更低为15~20%。期刊文献资源只有经过有效的梳理和激活,才能真正发挥其特有的知识信息作用。因此,有必要采取相应的激活方式及技巧,推动期刊文献的深层次开发和信息化服务。在这种情况下,活化期刊信息资源显得更为重要。期刊工作人员应冲破传统的旧观念,从期刊的外表加工向文献的内容加工发展,对期刊资源进行深层开发,即从单一的期刊刊名、类目加工,转变为多角度的期刊的主题、关键词、文摘、提要等的加工,使期刊信息资源得到充分的开发,有效的利用。

(1)加强期刊宣传、报导工作。

期刊的宣传、报导是用户了解期刊,利用期刊的前提,是期刊信息价值得以实现的重要环节。高校图书馆必须开展好馆藏期刊的宣传报道工作,宣传报导的内容包括教育信息、科技发展动向、新的科技成果、学术研究动态、新期刊内容介绍、馆藏期刊介绍等。可以用办期刊宣传栏、书本式新刊通报、复印张贴新刊目录、放映声像资料等其形式。通过宣传,用户将获得的知识、信息用于教学、科研与各项工作中,以实现期刊信息的价值。同时阅览室管理员要多写导读,引导读者选读好刊。另外,通过创办期刊宣传通讯、剪报、编制馆藏目录、咨询服务等形式,向读者宣传介绍期刊收藏情况、期刊分类法、目录体系等,使读者对馆藏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更好地利用期刊。

(2)开展好咨询导读工作,积极开展定题服务。

导读工作是发挥图书馆教育职能的主要途径。期刊工作人员应熟悉本馆各种专业期刊的性质、类型、内容等,应针对学校重点学科、重点科研课题的相关内容,为科研人员提供广、快、精、准的信息服务;对新入学大学生做好阅览室期刊导读;针对毕业生做好毕业论文相关资料推荐;积极利用网络开展多样化的咨询等。期刊工作人员经常进行调查研究,在了解用户的科研课题需求的基础上,主动地、有选择地将研究课题所需要的最新情报资料、准确的有关数据,以最快的速度传递给用户。这为用户完成科研课题可起积极作用。

(3)健全和完善期刊检索体系。

健全和完善期刊检索体系,是充分开发利用期刊信息资源的重要途径。期刊订购、编目、分类、排序、装订、检索等工作可直接在网上进行,读者通过网络系统,就可以了解期刊的订购情况、现刊到馆情况及馆藏情况。完善的检索工具,是用户利用期刊资源的先决条件。各高校图书馆根据期刊不同于其他类型文献的特点,即散、新、快、广等特点编制各种检索工具。

5加强期刊工作理论研究

期刊工作是一个多因素、多层次、多功能的综合体。随着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期刊管理工作只停留在埋头搞具体的业务(期刊采集、分编、登账、借阅、装订等)上是不能适应社会发展,这要示期刊管理工作者要进行期刊工作规律的研究,不断探求期刊工作的最佳方式和手段,可根据期刊工作人员实际,有计划地举办培训班、专题讲座或分批离职进修等。在进行期刊工作研究中,可借鉴别国期刊工作的经验,吸收别国的期刊工作研究成果,立足本国实际,建立较完整的期刊工作理论体系与工作规范,指导期刊工作。

总之,高校图书馆要做好期刊的读者服务工作,就要从源头抓起,做好期刊的资源建设,形成本校合理的特色馆藏,创新管理服务新措施,全面提高工作人员整体素质,搞好优质服务,进一步提高期刊管理和服务的水平。

参考文献

[1]郑岱霞.高校图书馆期刊管理与服务的创新[J].图书馆学研究,2002,(08).

[2]祁靠成.论高校图书馆期刊信息的开发与利用[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05,(04).

[3]孟齐霞.论大学图书馆学报的利用[J].高校图书馆工作,2004,(04).

过期的情书范文5

关键词:图书情报;学术期刊;虚假网站;网站特征;应对策略

1研究方法

2019年5月25日,笔者以北京大学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8版)列出的18种图书情报类期刊为样本,利用使用率最高的百度搜索引擎进行调查,记录期刊的官方网址及虚假网址,同时采集虚假网站上的“首页”“在线投稿”及“联系我们”等信息。

2结果与分析

2.1图书情报类虚假期刊网站现状

笔者调查发现,共12种图书情报类期刊存在虚假网站,分别是:《中国图书馆学报》《大学图书馆学报》《图书馆杂志》《图书馆论坛》《图书馆》《情报科学》《图书馆建设》《图书情报知识》《图书馆工作与研究》《图书馆学研究》《图书与情报》《国家图书馆学刊》,占样本期刊总数的66.7%。这说明图书情报类虚假期刊网站仍然呈泛滥之势,形势依旧严峻。

2.2图书情报类虚假期刊网站特征

(1)投稿流程简单,无需注册作者。多数期刊网站的在线投稿系统会要求作者进行注册登录、添加作者信息、提交论文信息等步骤,但虚假期刊网站在投稿过程中无需进行作者注册,只需要作者提供基本信息并上传原文文档,便可以提交稿件。(2)界面简单,文章无法下载全文。调查发现12种图书情报类虚假期刊网站全部为静态结构,样本期刊虚假网站首页只有目录信息,有些提供摘要内容,但都无法点击下载全文,且数量较少。(3)网址大多为刊名缩写。笔者通过分析虚假期刊网站的网址特征,发现其大多为刊名缩写。有些期刊没有独立网站,真正官网与其主办机构有所关联,这便增加了作者的检索难度,使一些不法分子有了可乘之机。以《图书馆学研究》为例,其官方网站为其主办机构吉林省图书馆官网的二级网站,作者只能通过其主办机构官网进入期刊的官方网站,且内容较少,而虚假期刊网站相对而言信息量更为丰富,这便会使作者难以区分真假,很容易上当受骗。(4)信息简略。大多虚假期刊网站不会留下具体的联系电话,只会提供地址信息及邮政编码,且这些信息的来源为期刊官方网站,而真正的杂志官网会提供详尽的期刊信息。其中,《图书馆建设》与《图书馆工作与研究》的虚假网站提供了邮箱信息,但其邮箱也是伪造的,与真正的期刊邮箱相差较大。(5)搜索引擎中显示信息单一。笔者通过调查发现,12个虚假期刊网站在搜索引擎中的显示信息均为“欢迎访问《×××》杂志官网”,这一明显的特征可以有效提醒作者质疑该网站的真实性。

3有效打击虚假学术期刊网站的对策

3.1作者有效识别

(1)多次识别。笔者调查发现,样本期刊中虚假网站的位置一般在搜索结果的第一页,这便对作者具有较高的迷惑性,由此可见作者不应因为网站位置较为靠前便降低防范性。由于真正网站与虚假期刊网站相差较大,作者可多次点击搜索结果中其他网站综合进行辨别,如能将两者的功能及内容进行粗略比较,便可轻易辨识其真伪。(2)网址辨识。作者在投稿时,如是通过百度、搜狗等搜索引擎找到的期刊官网,可以查看其网址信息。如果明显为刊名缩写便应提高警惕心,可以通过进一步查找主办机构的网址确认期刊的官方网站。例如,可以通过“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中的“办事服务”进入“业务查询”并点击“期刊/期刊社查询”查询相应的主办单位信息,进一步核对官方网址;也可以登录“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点击“期刊”输入相应的刊名,查找其主办单位信息及官网信息。(3)“审稿”时间较短。传统期刊审稿流程较为复杂,通常需要经过投稿、初审、外审、终审,一般需要至少3个月以上的收稿周期,但虚假期刊网站一般会在作者投稿后一周以内要求汇款。因此作者可以通过投稿时间及要求汇款时间进行辨别。(4)汇款账户为个人账户。正规杂志社编辑部一般会以单位账户要求作者汇款,如果要求汇款到个人账号,便要慎重操作,可以找到期刊编辑部的联系方式进行确认。

3.2编辑部增强显示度

(1)加强学术期刊的宣传。作者一旦发现虚假期刊网站,应及时反馈给编辑部。编辑部可以通过在纸质期刊、期刊官网、期刊微信公众号、微博上已发现的虚假期刊网站信息,提高其曝光度,提醒作者提高防范意识,避免作者上当受骗。(2)申请搜索引擎认证。学术期刊非法网站主要借助搜索引擎优化技术,通过在搜索引擎的搜索结果中展示其虚假页面,在这一信息化时代,投稿者已经习惯于利用搜索引擎查找期刊网站[3]。因此,编辑部应善于利用官网认证功能,积极进行官网的平台认证,申请官网认证标识。认证完成后,官方网站会加上蓝底白字认证“官网”标识,能够提升在搜索结果中的排名,增强网站的辨识度,使作者快速识别官网,降低作者上当受骗的概率。尽管进行平台的认证需要向搜索平台缴纳实名实网费及年费,但通过认证标志查找期刊网站无疑是作者识别官网的最有效途径,因此编辑部应该坚定打击虚假期刊网站、营造良好学术环境的决心,为作者及读者提供高效服务。

3.3政府建立相应的维权机构

良好的学术出版环境必然无法缺少政府部门的监管。期刊管理部门应该重视这一问题,加大查处力度,为作者建立维权机构,及时发现并阻止虚假学术期刊网站的诈骗行为,净化学术出版环境。

过期的情书范文6

1文献调研

1.1选择数据库。本文选择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进行检索,从期刊来源、论文年代、核心作者等方面对图书馆知识管理论文进行分析统计。

1.2数据的检索和选择。数据选择的时间跨度为2000--2013年。为了提高查全查准率,检索项限定为题名,确定的检索式为图书馆知识管理计量。

1.3检索结果。根据以上检索条件和检索式,于2014年2月对国内的图书馆知识管理方面的论文进行了检索,共检索出1708条记录。这些文章主要分布在图书馆学、情报学、科学研究、教育、医学卫生等,通过分类检索,可分别在图书情报学、科学研究、教育分别检索到1506、26、22条记录。

2国内图书馆知识管理研究结果分析

2.1论文年代分布统计与分析。要了解某一领域学术研究的发展脉络,首先可以通过该领域学术的时间分布。根据表1来看,从2000-2013年,13年来图书馆知识管理文献量基本呈上升趋势。自2000年以来共发表相关文章1708篇,其中2000年发表的只有7篇,2001年有24篇,2003年增长到近100篇,至2005年达到峰值(全年发文量196篇),2006年文献量与2005年相比,有一定程度的下降,2007年和2008年又回升至接近2005年发文量,在2009年略有下降之后,2010年和2011年发文量又有所回升,近两年发文量比起2011年有所减少并趋于稳定。据统计可以得出,2005年发表的论文数是2000年的50多倍,这说明研究学者增加还是比较迅速的。

2.2文献学科类别统计与分析。对本文检索到的1708篇论文进行统计分析,共有50多种学科期刊发表了此类文章,其中表1知识管理论文年代分布

图书情报专业期刊(即信息与知识传播学科)发表的有1506篇,占88.17%(见表2)。

2.3发表图书馆知识管理研究论文的图书情报学期刊分析由表2可见,图书馆知识管理的研究论文主要发表在图书馆学情报学、计算机、经济管理等期刊上。其中发文最多的是图书情报类期刊,说明该领域对知识管理研究最为关注,故本文特别分析研究了图情类期刊。通过对图书馆学情报学期刊发表的1506篇论文进行分析统计,发文量20篇以上的有18种期刊(其中核心期刊8种),发文量为692篇,占46.1%。发文刊物相对集中在《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和《现代情报》,发文量约占29%。其他的10多种期刊发文量差别不大,大多数都在2-6%之间(见表3)。核心期刊中,《情报杂志》,《图书馆学研究》的发文量比较高,而《情报学报》,《现代图书情报技术》,《大学图书馆学报》相对少很多,只有3、篇左右。可以看出,目前图书馆知识管理研究文章出现在核心期刊的频率并不是很高,显而易见,图书馆知识管理研究论文质量还有待提高。

2.4核心研究机构分析。本文以作者所在单位的总发文量确定了知识管理研究的核心机构。在知识管理研究领域发文较多的机构中,以高校信息管理系为主。从表4中可见,郑州大学、南京大学等单位的研究人员发表的论文数量都在15篇以上。从这些统计数据可以看出,高校图书馆的研究者居多,公共

图书馆的作者甚少。可见公共图书馆对知识管理的研究不多,说明知识管理的核心机构的分布还不够合理,知识管理的研究还有待成熟和完善。

2.5国内图书馆知识管理研究的文献被引情况与分析。本文检索到的1708篇文献为统计分析,发现被引次数大于20次的论文共15篇,其中以邱均平,盛小平居多。其一,文献被引情况与分析。表5列出了被引次数大于20次的文献,其中包括被引论文的篇名,著者,来源期刊,关键词,被引频次等。其二,通过被引情况统计出的研究偏少,仅占总统计量的0.83%。

4图书馆知识管理研究的前景展望

4.1知识服务的研究应深人、细化。英国情报学家布鲁克斯将情报定义为:情报是使人原有的知识结构发生变化的那一部分知识,即:K「s|+AI=K「s+As|,其中K「s]为原有的知识结构,I为吸收的情报量,K「S+AS]为新的知识结构。图书情报机构提供的服务要从信息服务向知识服务转变,应加强对知识转移、组织或个人的知识吸收能力的研究。

4.2加强知识管理研究的理论与实践。图书情报界的专家学者要根据自身的实践来研究知识管理,结合宏观和微观层面,使得图书馆知识管理的理论研究与实践结合得更紧密。

4.3重视对国外知识管理的研究。我国知识管理研究起步相对发达国家比较晚,还有一定差距。因此要把握世界知识管

核心著者群。本文就在图书情报学刊物上发表知识管理相关文章的作者进行统计,发文在10篇以上的作者共有6人,其中发文最多的是邱均平,共20篇;随后是盛小平,发文15篇。对比表5可见,他们的论文被引频率也很高,可以推断他们应属于图书馆知识管理研究的核心作者群,他们推动了图书情报界对知识管理的研究,同时也为以后的研究积累了经验。

3图书馆知识管理研究存在的问题

3.1重理论,轻实践,缺乏深度和创新。图书情报界的研究人员主要是对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各个方面进行了理论探讨,关于应用研究不多,并且没有突出学科特色。

3.2对隐性知识管理研究不够。我国图书情报界对知识管理的理解还局限于显性知识的管理,忽视了隐性知识管理的研究,并且大多文章都是进行理论探讨,列举实例不多。

3.3知识管理人才缺乏。图书馆比较缺乏实施知识管理方面的人才,这直接影响知识管理的实施进度、成本和效果。将来图书馆知识管理研究的热点将会侧重于学科馆员的服务内容,建议加强建设学科馆员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