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静结合范例6篇

动静结合

动静结合范文1

■名作引路

1.雨使山林改变了颜色。在阳光下,山林的色彩层次多得几乎难以辩认,有墨绿、草绿,有淡青、金黄,也有水一般的红色。在雨中,所有色彩都融化在水淋淋的嫩绿之 《敕勒歌》中“风吹草低见牛羊”一句让世人千年传诵,其原因就在于由静而动,变单调为多彩,使草原之勃勃生机呼之欲出。可见,要想让景物有灵气、有神韵、吸引人,就要做到动静结合,使笔下之景变幻多姿、美不胜收!中,绿得耀眼,绿得透明。这清新的绿色仿佛在雨雾中流动,流进我的眼睛,流进我的心胸……

这雨中的绿色,在画家的调色板上是很难调出来的,然而只要见过这水淋淋的绿,便很难忘记。记忆宛如一张干燥的宣纸,这绿,随着丝丝缕缕的微雨,悄然在纸上化开,化开……

去得也突然――不知在什么时候,雨悄悄地停下,风也屏住了呼吸,山中一下变得非常幽静。近处,一只不知名的鸟儿开始啼啭起来,仿佛在倾吐着浴后的欢悦。远处,凝聚在树叶上的雨球继续往下滴着,滴落在路畔的小水洼中,发出异常清脆的音响――

叮――咚――叮――咚……

仿佛是一场山雨的余韵。

(节选自赵丽宏《山雨》)

2.十万葵花开,那花儿像火苗一样扑跃,灼灼地燃烧起来。村庄被花攻陷了,沙漠也被花占领了。上学的路上,路两旁都是葵花拥挤的笑脸。葵花开呀开呀,浑身的劲儿都拿来开花。它们这么高兴干吗呢,龇牙咧嘴的,开得一塌糊涂。

清晨,阳光倾洒在沙漠里,倾洒在葵花上,那种金黄,简直让人束手无策。十万朵花,面朝东方,似乎可以听见轰轰烈烈燃烧的声音,如火如荼,连沙漠都快要被花儿点燃了。

万籁俱寂,只有花开的声音。鸟不鸣,花却喧嚣。看一眼,被野性的美击打得丢盔弃甲,落荒而逃。太美的东西,让人自卑。

(节选自刘梅花《向日葵》)

3.那是一个严冬的黄昏。风静了,天空像硕大无比的冰块,银晃晃地闪着寒光,严寒的海面弥漫着乳白色的雾气,海肚天脚一片胭红,怕冷的夕阳像喝多了酒,醉醺醺地投入暮霭中。这都是霜冻将至的征兆。出海的渔船纷纷归航了,静静地停在海湾里,像无数叮在砧板上的苍蝇。摊晒在沙滩上的渔网残留着韭菜叶般的海草和斑斑点点银屑似的鱼鳞,补网的渔民无影无踪。几十年未遇的寒流袭击着海湾,往日闹市般的海湾一片肃杀,只有被海浪剥蚀得千疮百孔的礁屿静静地谛听着海流呜咽……

大海一片漆黑。墨蓝的苍穹缀满星星,洒下淡淡的星光。海滩像笼罩着一片蒙蒙的轻雾。大海平潮了,远处传来哗哗的涛声,像大海沉睡时均匀的鼻息。海龙觉得那地方非常美丽、非常遥远,好像幻境。那里有星星点点的渔火,像醉人的眼睛,此刻可能都睡着了。他深情地望望小石屋,冬夜的小石屋像梦一般静寂,此刻被一种凄凉而又温暖的气氛所笼罩。门前的木麻黄纹丝不动,斑驳的树影爬上西墙,渐渐拉长,淡了。屋里格外昏暗,偶尔传来爸爸的咳嗽声和妹妹在睡梦中磨牙的声音。

(节选自陈秉汗《严冬海猎》)

■精彩点津

“动静结合”的手法是一种写景方式,就是构成画面的事物有的是动态的,有的是静态的,二者有机地结合在同一个画面和情境之中。其作用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增强画面的动感,营造具有感染力的意境;二是凸显语言表达的艺术性,以独特的形式、独特的视角,表现独特的情绪和情感;三是突出文中人物或作者的某种心境、心态或情绪。

动静结合常见种类有动静组合、以动写静、以静写动。

所谓动静组合就是作者在描绘某个画面或营造某种意境时,构成画面的事物有的是动态的事物,有的是静态的事物。如前面“名作引路”中例1赵丽宏的《山雨》片断就是一个典型范例,其中动态的描绘有“这清新的绿色仿佛在雨雾中流动,流进我的眼睛,流进我的心胸”,静态的描绘有“雨悄悄地停下;风也屏住了呼吸,山中一下变得非常幽静”。动静组合之中,构成一个灵动、唯美的意境,使得山雨的风姿神韵活灵活现。

所谓以动写静就是作者所刻画的事物在客观世界里实际是个静物,但在作者的笔下变成了一个动的、活的事物。如“名作引路”中例2刘梅花的《向日葵》片断就是极好的例子。在作者笔下静止的向日葵“像火苗一样扑跃,灼灼地燃烧起来。村庄被花攻陷了,沙漠也被花占领了”、“似乎可以听见轰轰烈烈燃烧的声音,如火如荼,连沙漠都快要被花儿点燃了”,生机勃勃,热情奔放,个性张扬,动感十足。以动写静,凸显事物情状,抒发了强烈的喜爱之情,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所谓以静写动,就是将原本动态的事物,写成静态的。受某种条件限制,或者从某个角度观察,有些原本是动态的事物,看起来就是静态的。“名作引路”中例3陈秉汗的《严冬海猎》片断就是很好的范例:借风之静,渔船归航,海湾的肃杀,使寒流涌动的大海有一种“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势;夜深之时,借轻雾、平潮、渔火、石屋等静物,写出大海沉睡之际的动态之美,有力烘托出主人公海龙严冬海猎时日益高涨的激情。以静写动,收到无声胜有声之效果。

动静结合范文2

动静结合是运用动静相衬的方式来描写景物,进而形成一种情趣或境界的艺术手法。在写景诗中常用。通常由动景和静景两部分组成。这里,需要格外强调的是动景,它不仅指声响,还包括动作以及化静为动等现象。如以下三例:

①鸟不住啼天更静,花多晚发地应偏。(王庭《移居东村作》)

②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陆游《幽居初夏》)

③百道飞泉喷雨珠,春风窈窕绿蘼芜。(姚范《山行》)

①中以鸟的鸣叫声反衬东村环境的幽静。动景为声响,这是最常见的一种。②中,陆游晚年退居山阴,此地环境清幽。湖水涨满,有时能看到鹭鸟悠然飞下;青草深处,到处回荡着蛙鸣。这两句的动景除了蛙鸣外,还有鹭鸟时而飞下的动作,它们共同衬托出初夏时节居处环境的宁静清幽,意境和谐。③中“绿”字本是形容词,在这里带了宾语“蘼芜”,化静为动,意为“使……变绿”,似乎将蘼芜由黄变绿的过程真切地呈现在了眼前,具有了动感,同时使无形的春风变得有形,是它的魔力给蘼芜涂上了绿色。

根据动静结合的方式和艺术效果,我们把这种手法大致分为三类。

一是以动衬静,衬托出环境的静、寂、幽、深。动景是陪衬,静景是重点,是基调。如孙觌的《吴门道中》(其二):

一点炊烟竹里村,人家深闭雨中门。

数声好鸟不知处,千丈藤罗古木昏。

这首诗着力呈现乡村恬静宁谧的风光。黄昏细雨,宅门深闭,古木藤萝,翠绿幽深,村落掩映,炊烟袅袅,一派静谧的乡村烟雨图。静,是基调,是诗人要着力表现的,而不知从何处传来的鸟鸣更加衬托出这一基调。

2012年福建省语文高考诗歌鉴赏题选的是宋朝李纲的词《望江南》:“江上雪,独立钓鱼翁。箬笠但闻冰散响,蓑衣时振玉花空。图画若为工。云水暮,归去远烟中。茅舍竹篱依小屿,缩鳊圆鲫入轻笼。欢笑有儿童。”针对此诗,命题者设计的一道试题是:“‘箬笠但闻冰散响,蓑衣时振玉花空’,这两句的描写颇为精妙,请简要赏析。”其参考答案给出了三个要点,其一是:“‘冰散响’描写清细的声音,衬托出环境的寂静、钓翁的宁静。”可见,命题者把以动衬静作为一个要点加以考察。

二是动静相衬,相映成趣。动景和静景皆为画面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没有侧重。如张养浩的《【双调】水仙子・咏江南》:

一江烟水照晴岚,两岸人家接画檐,芰荷丛一段秋光淡。看沙鸥舞再三,卷香风十里珠帘。画船儿天边至,酒旗儿风外s。爱杀江南!

这支曲子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繁华富庶、明丽淡远的江南秋景图。前三句为静景,烟波浩渺,荷花丛生,两岸人家雕梁画栋,鳞次栉比,自然之美陪衬人间之繁华;紧接着四句为动景,沙鸥飞舞,珠帘漫卷,画船渐近,酒旗摇曳,真是“万类霜天竞自由”。只有静景,显得单调,只有动景,显得浮躁,二者相互映衬,相映成趣,江南秋景才如此令人心驰神往。

2012年北京语文高考试题中的诗歌鉴赏题选的是明代金銮的《柳堤》:“春江水正平,密树听啼莺。十里笼睛苑,千条锁故营。雨香飞燕促,风暖落花轻。更欲劳攀折,年年还自生。”围绕这首诗,命题者设计了两道选择题和一道主观表达题。其中第一道选择题的第三项是:“三四句写柳堤晴日静景,五六句写雨天动景,以静写动,借静衬动。”显然,这个选项意在考察学生对动静结合手法的理解和运用。这首诗的描写对象是柳堤,诗人着重呈现它茂密繁盛的的特点。如果从动静结合的角度去理解,那么,三四两句是静景,重点在于突出柳堤之长之茂密繁盛,五六两句飞燕落花,香雨暖风是动景,重点在于突出柳堤之盎然生机,动景静景相互衬托,共同构成柳堤的美景,不是简单的以动衬静,因为其重点不是突出柳堤的静。可见,这个选项是不妥当的。

三是化静为动,以动写静,增强动感,化无形为有形。如蒋捷的《一剪梅・舟过吴江》:

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这首词主要写作者乘船漂泊在途中倦懒思归之心情。上片写羁旅漂泊之苦,下片写思想心切和流光飞逝。后三句便用了化静为动的手法。“红”“绿”二字本为形容词,这里带了宾语“樱桃”“芭蕉”,这样一来,把不容易觉察到的颜色变化变为可以捉摸的充满动感的过程,而这似乎可见的颜色变化过程也伴随着时间飞逝的过程,同时寄寓了年华易逝、人生易老的感慨。

2012年辽宁省语文高考诗歌鉴赏题选的是宋朝张耒的《初见嵩山》:“年来鞍马困尘埃,赖有青山豁我怀。日暮北风吹雨去,数峰清瘦出云来。”针对此诗设计的一道试题是:“‘数峰清瘦出云来’一句妙在何处?”其参考答案为:“高峻山峰在一片积云之中突现,基于这种观感,作者运用了拟人手法,以‘清瘦’形容山峰,突出山峰的高峻挺拔,造语新奇;一个‘出’字,作者运用了以动写静的手法,赋予山峰动感,使山峰与云层形成了尖耸与广阔、跃动与静态相结合的画面。”显然,化静为动成了这道题的考察重点。

事实上,事物之间的类别界限本来就是模糊的。况且,诗歌鉴赏这种审美活动主要基于主观判断,感情成分多一些,这就造成类别界限很难完全划分清楚。比如本文提到的动静结合的类别,前两者有时候就很难区分,因为某一首诗或某些句子确实兼具二者的特点和艺术效果。如王维的《青溪》:

言入黄花川,每逐清溪水。

随山将万转,趣途无百里。

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

漾漾泛菱荇,澄澄映葭苇。

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

请留盘石上,垂钓将已矣。

这是一首写于归隐之后的山水诗。诗的每一句都可以独立成为一幅优美的画面。其中,第三联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潺潺溪水从乱石中穿过,发出细碎的喧哗声,这句是动景;澄碧的溪水与两岸郁郁葱葱的松色相映,融成一片,幽静和谐,这句是静景。二者都是青溪附近山水风光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动一静,相映成趣,同时,也是以动衬静,小溪的欢唱更加衬托出了环境的清幽。

可见,鉴赏诗歌时,必须实事求是,结合具体作品做切合实际的分析,胶柱鼓瑟是不行的。如此说来,为动静结合区分类别还有什么意义呢?当我们有这个疑问的时候,说明我们仍在用自然科学思维来审视文学艺术,希望能有百用百灵的公式、定理或者其它一刀切式的标准来衡量文学艺术,其实,这是违背文学艺术创作和鉴赏规律的,文学艺术有其自身特点,不能完全照搬自然科学模式。我们对动静结合的特点加以细究,既加深了对这一手法的理解,增强了答题的针对性,也有利于深入理解诗歌作品。

在教学实践中,动静结合的手法经常出现被过度使用的情况。因为找到动静和静景似乎很容易,学生经常不加辨别,轻易就认定某处使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事实上,尽管能找出动景和静景,但不一定就能构成动静结合的手法。如苏轼的《望湖楼晚景》:

横风吹雨入楼斜,壮观应须好句夸。

雨过潮平江海碧,电光时掣紫金蛇。

熙宁五年(1072)苏轼被派遣担任杭州州试的监试。试院余暇,得以到凤凰山上的望海楼闲坐,写下这首诗。当学生面对这首诗时,一下子就认定它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认为一四两句是动景,第三句是静景。如果不考虑整首诗的情境,孤立地看这几句诗,这种看法是有道理的。可是当我们把这些诗句放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看的时候,这首诗与那些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的诗还是有很大区别的。横风吹雨,来势凶猛,霎时,雨收云散,海阔天青,电光如蛇,间或穿梭。此诗为我们呈现了傍晚时望湖楼所见的壮美之景,并于变幻莫测的自然景观中寄寓了人世沧桑的感慨。而我们所接触到的运用动静结合的诗通常呈现的是赏心悦目的优美,以及恬静、幽深、宁谧的境界。

最后,简单说说答题注意事项。首先,我们必须整体把握诗歌作品,摸清其主题和风格。如果确认使用动静结合的手法,在表述时应该将动景和静景的内容写出来,最后分析艺术效果。艺术效果必须结合具体内容回答,前文提到的“衬托出环境的静、寂、幽、深”“相映成趣”“增强动感,化无形为有形”等说法只是一般模式,我们必须结合具体诗句加以阐释,像那道辽宁考题所给的答案“赋予山峰动感,使山峰与云层形成了尖耸与广阔、跃动与静态相结合的画面”就是很好的例子。

附2013高考语文辽宁卷的诗歌鉴赏试题中的第8题,有助于区分动静结合和视听结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竹 轩 诗 兴

张 C

柴门风卷却吹开,狭径初成竹旋栽。

梢影细从茶碗入,叶声轻逐篆烟来。

暑天倦卧星穿过,冬昼闲吟雪压摧。

预想此时应更好,莫移墙下一株梅。

【注】〔篆烟〕盘香的烟缕。

动静结合范文3

作者为了增强画面的动感,营造独特的意境,彰显表达的艺术性,经常使用动静结合的方式来描绘环境,刻画人物活动细节。

一、阅读时要把握以下动静结合的种类:

1.动静组合式。作者在描绘某个画面,或营造某种意境时,构成画面的事物,有的是动态的事物,有的是静态的事物。

2.以动写静。作者刻画的事物,在客观世界里,它实际上是个静物,但在作者的笔下,它变成了一个动的、活的事物。将原本不动的事物,写成运动的事物,原因有两个:一是因为客观世界中的静物,在某种条件下,常常带给人们某种近乎真实的动态错觉;另一种原因是受人的主观影响,造成的错觉。

3.以静写动。就是将原本动态的事物,写成静态的。受某种条件限制,或者从某个角度观察,有些原本是动态的事物,看起来就是静态的。

二、运用动静结合带来的艺术效果。

(1)增强画面的动感,营造具有感染力的意境。(2)凸显语言表达的艺术性,表现独特的情绪、情感。(3)突出文中人物或作者的某种心境。

【即学即练】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芦花逐秋风

姚秦川

家乡有一条弯弯曲曲、水流充沛的小河。河的两岸,有废弃的茅屋,荒芜的土地,更多的则是长得比人还高的茂密芦苇。

秋天,小河里的水,开始放慢它的脚步,流得左顾右盼。此时,小河两岸那些长势旺盛的芦苇,就会被瑟瑟秋风吹得斑驳发黄。它们顶着余晖未尽的夕阳,一整片一整片,在秋意正浓的午后,肆意舞动,煞是壮观。那些淡黄的芦苇,洁白的芦花,清澈的河水,交相辉映,如同织女手中的五彩云霞,更像一幅巨大的写实油画。

秋天是最清爽的季节,天高云淡,清风拂面。小的时候,每天放学后,我都会和小伙伴们相约去小河边,抓鱼,打水仗。但最喜欢的,还是钻进密不透风的芦苇丛里捉迷藏。我们像一只只机灵的小白鼠,在高高瘦瘦的芦苇丛里钻进钻出。偶尔,芦苇锋利的叶子会将我们在外的皮肤划出一道道口子,但我们全然不顾。

玩得累了,我们会躺在小河边上,看天上的白云悠悠地飘浮,看一排排大雁整齐地振翅南飞。我们模仿着村子里教书的李老师,静默地注视着天空。李老师是我们村走出的第一个大学生,毕业后他当了一名老师。

我们就那样你挨着我、我挤着你地平躺在一排,每个人都在想着各自的心事。我们的那些心事既幼稚又可笑。而我当时想的,却是什么时候,才能像大雁一样,飞到外面,瞅一瞅李老师嘴里那个光怪陆离的世界。

起风了。成熟的芦花被风儿吹落得纷纷扬扬,飘飘荡荡。一点一点,一团一团,像无数的白雪公主在空中翩翩起舞。它们打着转儿,一点一点,飘落到我们的脸上、眉毛上,甚至钻进脖子里,痒痒的,柔柔的。

天色渐渐变暗。忙碌了一天的村民走在远远的小道上,看到我们,大声地呼喊让赶紧回家。远处,炊烟袅袅升起,笼罩着整个村子。此时,芦花也像飞累了似的,纷纷落下,给小河的两岸铺上了厚厚的银毡。空气似乎凝结了,一切看起来那样安详,舒心,静谧。

风儿就那样不疾不徐地吹着,它总是来得那样善解人意。在一个季节的葱翠过后,芦苇终于等来了风起时的轻舞。在这样一个安静的秋日,芦苇就那样不管不顾地,轻舞着它那曼妙的身姿,像要跳一曲迷人的华尔兹,让人心驰神往,欲罢不能。

(选自《渤海早报》2014年9月29日)

【专项训练】

1.画线句子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好处?

解题思路:同学们可以围绕动静结合手法,去寻找解答思路,结合具体句子去思考即可。

2.阅读文章,请品味第六段黑体语句的表达效果。

解题思路:品味句子,围绕静态描写的好处去思考即可。

【拓展练习】

动静结合范文4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赏析】

节候迁移,景物变换,最容易引起旅人的乡愁。诗人客居异乡,静夜感秋,写下了这首情思婉转的小诗。

这首诗,写秋夜所见之景,抒发羁旅思乡之情。一句写梧叶,“送寒声”,巧妙地写出了夏去秋来之时,旅人的敏锐感觉。

草木凋零,百卉衰残,是秋天的突出景象。诗词中常以具有物候特征的“梧叶”,置放在风雨之夜的典型环境中,表现秋的萧索。

此诗以叠字象声词置于句首,一开始就唤起读者听觉形象的联想,造成秋气萧森的意象,并且用声音反衬出秋夜的寂静。接着用一“送”字,静中显动,引出“寒声”。在梧叶摇落的萧萧声中,仿佛含有砭骨的寒气;以听觉引起触觉的通感之法渲染了环境的凄清幽冷。阵阵秋风,触发了羁旅行客的孤寂情怀。晋人张翰,在洛阳做官,见秋风起,因思故乡的莼菜羹和鲈鱼脍,就辞官回家了。诗人耳闻秋风之声,牵动了旅中情思,也怅然欲归。这两句用“梧叶”“寒声”和“江上秋风”写出了秋意的清冷,实际上是用以衬托客居心境的凄凉。再以“动”字揭出“客情”,情景凑泊,自然贴切,弥见羁愁之深。

三、四句写儿童挑促织,表面上看似乎与“客情”无关,实际上是用儿童的快乐――无忧无虑,来反衬自己旅居的孤独和愁思。这两句,从庭内移到户外,来了个大幅度的跳跃。这两句是倒装句,按意思顺序,应该前后互移。诗人意绪纷繁,难以入睡,转身步出户外,以排遣萦绕心头的羁思离愁,但眼前的夜景又给他以新的感受。“秋夜促织鸣,南邻捣衣急”(谢I《秋夜》)。那茫茫的夜色中,闪现在篱落间的灯火,不正是“儿童挑促织”吗?这种无忧无虑、活泼天真的举动,与诗人的凄然神伤、低回不已,形成鲜明的对比。这首诗也有这个意思。暗夜中的一盏灯光,在诗人心灵的屏幕上映现出童年生活的片段:“儿时曾记得,呼灯灌穴,敛步随音。”(张C《满庭芳・促织儿》)眼前之景与心中之情相遇合,使诗人陷入了对故乡的深沉思念之中。他以“篱落一灯”隐喻自己的“孤栖天涯”,借景物传达一片乡心,与“江上”句相关联,收束全篇,仍觉秋思洋溢,引人遐想。

这首诗在写作手法有如下两个特点:

动静结合范文5

关键词:体育;多媒体;兴趣;效果

随着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教育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教师认识到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势,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同样也起到了锦上添花的作用。多媒体以生动的图像、声音、文字、动画、视频等效果代替课堂上教师抽象的讲解示范,运用多媒体教学强调信息技术服务于体育教学内容,并应用于体育教学,它有利于体育教师突破传统的教育理念,促进教育现代化的开展,直观地体现动作步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获得学习动机。丰富了体育教师课堂教学的方法与手段,帮助学生有效地解决重难点,提高学习效率。

一、动静结合,营造教学氛围

在体育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的文、声、图、像等媒体的表现功能,丰富教学内容,让整个课堂充满活力,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让学生体会学习和运动的乐趣。由于生理和心理的原因,学生集中注意力的时间往往较短,特别是在讲解、分析某位学生的动作时,学生听起来也比较模糊,精神也不集中。但是,我们在多媒体教学中借鉴动画结合录像的特性,使教学内容生动有趣,让同学们在良好的课堂氛围中学到知识,这样对学生非常具有吸引力,容易产生兴趣,练习更加努力,学习的效果也得到提高。高中体育教学中,快速跑单元很容易让学生产生枯燥的感觉,在学习快速起动时,体育教师可以运用信息多媒体技术,播放一些奥运比赛的场景,让学生感受到起跑的紧张氛围,知道对于运动员来说,起跑的快速起动是非常重要的,建立认真对待的态度。同时,教师在训练学生快速反应时,也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快慢节奏明显的歌曲,在快节奏的时候快速跑动,慢节奏时原地踏步,通过这样的方法,为学生营造愉快的学习氛围。

二、形象直观,植入动作概念

体育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可以将教学内容由复杂变简单,把教学难点分解成更直观的图像,让学生对运动技术形成的过程一目了然。多媒体电脑教学最大的优点在于能给学生提供直观的材料,通过画像、图片、声音等综合性多媒体技术,带给学生的生动、直观的印象,而以往传统的说教形式则达不到这样的效果。比如给同学们介绍前滚翻的技术动作时,用传统的教师示范和讲解的方式进行教学。首先,在上课时,老师做完整的动作示范,然后进行讲解、分析,所讲的一切都较为抽象,在视觉上不能给学生一个直观讲解的感觉,学生理解困难,注意力分散,学习兴趣不高,让学生不能完全接受。反之,在上课前采用了多媒体电脑教学,将前滚翻的整个技术动作借助教学软件,通过画面,出现教师预先录制好的示范动作、图形分解、动作步骤详细解释,结合课堂上的需要使画面重复播放、讲解,加上教师在课堂上的示范。这样,学生在大脑中形成清晰完整的技术动作印象,对动作要领更直观地理解,通过想练结合法,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更快掌握技术动作。同时,再将一些优秀运动员在比赛中的技术录像剪接到教学软件中,在上课过程插入给学生看,使学生对滚翻动作在运动中的应用有初步认识,从而激发学习的动机,这样对以后在室外学习前滚翻动作时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中容易出现的易犯错误动作和纠正方法,也可以\用画面展现各种错误动作的演示,学生通过认真观看画面,动脑思维。然后,教师仔细分析、讲解产生错误动作的根源。

在体育教学中,有很多技术动作结构复杂,需要在一瞬间完成一连串的动作。利用信息技术,通过计算机制作多媒体课件,利用课件中的动画或影像展示每一个技术环节,与教学手段相结合,帮助学生清楚地了解技术动作。教师还可以通过动画对比展示错误动作和纠正的方法,帮助学生抓住技术动作的关键,突出重难点,使学生更快更全地建立正确的动作概念,提高学习效率,缩短教学过程。

三、资源共享,实现终身体育

动静结合范文6

1几期较长,涉及面广,所以“静态”的初设概

算投资难以控制住实际的工程投资需要,特别是进入市场经济之后,问题更加突出。因此,不沦是主观上还是客观上都要求我们把水电工程造价有效控制与市场经济放开价格更好地结合起来,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这是我们巫需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实行“静态”与“动态”投资管理相结合,能够适应市场经济价格放开的需要,并能有效地控制工程造价。这里的静态投资与动态投资划分的原则是:把现价段概估算编制中的“静态”投资刨出基本预备费的投资为静态投资,把基本预备费和价差预备费之和作为动态投资。这种划分的主要原因是:现阶段概估算编制“静态”投资中的基本预备费是指工程建设中初设范围内设计变更增加的工程费用,设备规格、型号改变及材料规格不同而代换使用等所增减的费、用。这是一个动态的因素。这样划分能够有效控制工程造价,并与市场放开价格相结合。l实行静态投资管理是当前造价竹理的客观要求我国现价段的水电概估算编制办法和定额标准,是多年来通过实践总结出来的一套较为完整的工程造价管理体系。但从整体_L看,这套体系、制度仍没有跳出产品经济的范畴,与市场的瞬息万变情况难以适应。但是在我们改革现行概估算编制方法的初期,这套制度,还是需要的。否则,在没有建立起•套完全适应我国市场经济的造价管理体制和慨估算编制方法的情况卜,要搞好现阶段的造价管理L作是不可能的。现阶段,我们还必须按现行的概估算编制方法,结合市场的实际情况,来编制工程静态投资,作为工程投资的参考和控制工程造价的依据。这是现阶段造价管理上的客观要求。

为了编制好〔程的静态投资,达到有效控制工程造价目的,静态投资的编制必须做到:

(l)在初设阶段,必须严格按照现行的概估算编制办法来编制。但设计必须达到•定的深度,以保证静态投资编制的需要。设计方案和设计标准在通过技术和经济论证确定后,不得任意改变,以保证其准确性和有效性。

(2)正确编制基础价格。对于人工费单价、材料费价格、施工机械台班费及砂石骨料、风水电的单价,都要合理确定。在编制过程中,既要结合现阶段的编制方法,又要克服现阶段编制方法的弊端;既要结合工程的实际情况,又要结合市场的实际情况,编制正确的基础单价。

(3)深入了解工程概况和施工场地情况。要调查研究,掌握设计的全过程,以及工程地质情况和水文气象资料情况。

2实行动态投资管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

目前,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越来越快,正在逐步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水利水电工程现行的概估算编制办法,已远不适应市场经济放开价格的需要。改革现行概估算编制办法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势在必行的。为了搞好这一过渡时期的工程造价管理工作,我们必须在按上述方法编制工程静态投资的同时,在工程实施过程中,编制工程的动态投资。这里讲的动态投资应按两个不同阶段进行编制:一是在编制工程静态投资时编制的动态投资为第一阶段的动态投资;一是在工程实施过程中编制的动态投资为第二阶段的动态投资。为了简化计算,第一阶段的动态投资仍按现行规定的办法来编制,把按现行规定办法编制的基本预备费和价差预备费之和作为第一阶段的动态总投资。这一阶段编制的动态总投资只能作为工程总投资和控制工程造价的依据和参考。第二阶段,是资金消耗和价值实现的阶段,这一阶段工程动态投资的编制是有效控制工程造价与市场价格放开相结合的核心和关键。所以这一阶段的动态投资,应采用分年度编制的方法。这种方法就是在工程实施的年初,根据编制的分年度静态投资和第一阶段编制的各对应年度动态投资,来安排工程实施年的资金计划,年终按本年实际施工过程中设计变更的工程、材料、设备价格上涨和人工费标准、费用标准变化的内容来计算本年的动态投资。

对于设计变更增加的动态投资费用,应按设计变更的工程项目和变更的工程数量,与工程实施年的价格水平、费用标准及有关规定来编制。材料价格部分的动态投资,应按实际编制。对于建筑工程部分,一首先计算出材料价格变动的各种材料消耗量。各种材料消耗量的计算,应按编制该工程静态投资所使用的定额与本年完成的各项工程量(不包括设计变更的工程量,此部分已单独编制了动态投资)计算。为了使材料的动态投资与市场放开价格更好地结合,计算各种材料消耗量时,应按各工程的实际情况,舍弃定额中不合理因素,这种舍弃要根据实际测算资料确定,不能有盲目性。其次是计算动态材料价格。各种材料的动态价格应按施工年各种材料到达工地出库后的价格,与编制静态投资各对应材料价格之差计算。对于同一种材料的不同实际价格,应采用不同价格完成的工程量比例综合计算。材料的动态价格计算要附计算依据、采购发货票和必要的说明。再次是计算材料的动态投资,按计算出的各种材料消耗量与对应材料动态价格乘积计算。各种材料的动态费用之和即为本年度建筑工程材料的动态投资。对于安装工程部分,因为定额是以费用或费率表示的,所以这一部分的动态投资,应按各项工程施工年的动态单价,与完成对应工程量乘积计算,各项动态投资之和就是本年安装工程的动态投资。

建筑工程定额中以金额表示的费用,因占工程投资比例很小,可根据测定的静态投资编制年与实际施工年的物价增长指数及完成建筑工程量中所含以金额表示费用的乘积计算。对于设备部分的动态投资,应按施工年各种设备到达工地设备仓库价格,减去静态投资中对应设备价格的差额,同对应完成设备数量的乘积计算。如果同一设备价格不同时,应分别计算;设备储备贷款利息,应按国家规定实际增减费用计算。对于人工部分的动态投资(不包括安装工程部分,此部分已在安装工程动态投资中计算),应按标准变化的实际时间,和相应时间里完成静态投资中的工程量所含工日数,与费用标准变化的人工单价和静态投资中的人工单价差额乘积计算。对于国家政策性变动和费用标准调整而变化的费用,都应按变化的实际时间与完成相应静态投资量来进行计算。

对于施工方案改变增加的费用,则应区别处理,属于设计方案不合理的,应正确计算;属于施工企业为施工而改变的,则不应计算。将上述第二阶段各种动态投资按一定格式汇总计算,便得到该工程某施工年的动态投资。〔程各施工年(设计施工年)第二阶段编制的动态投资之和,就是该工程的动态总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