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珠鸟课件范例6篇

珍珠鸟课件

珍珠鸟课件范文1

《珍珠鸟》一课是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第18课的内容。课文描写了“我”为一种怕人的珍珠鸟创造了自由自在的生活环境,它与“我”和睦相处了,说明了“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在讲授这篇课文时,笔者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抓住语文学科“以情动人,以情为主线”重要特点,在教学中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展开想象,深入体会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使学生的情感得以升华,从而真正理解“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这句话的含义。

一、激情引趣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要善于营造适当的教学情境,唤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促使他们保持持久的学习热情,从而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现代信息技术具有形声兼备的优点,在创设情境、营造氛围方面更形象、更直观,易于引起学生的兴趣,为语文学习营造一个趣味盎然的环境,提高教学效率。因此,在讲解课文内容之前,教师引领学生进入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有重要的作用。

在教学《珍珠鸟》一课时笔者是这样设计的:

(1)师问:生活中你见过什么鸟?有谁见过珍珠鸟?今天老师就为你们带来了几只珍珠鸟,大家一起来认识一下它们吧!(出示珍珠鸟图片)

(2)学生欣赏珍珠鸟的图片,同时听教师介绍珍珠鸟的相关信息。

(3)师问:珍珠鸟是一种( )的鸟。

(4)学生把看到的、听到的信息说一说:美丽的鸟、可爱的鸟、羽毛艳丽的鸟、胆小的鸟、体态较小的鸟……

因为大多数学生没有亲眼见过珍珠鸟,不知道它们是什么样子,所以笔者运用图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并通过教师的介绍让学生在头脑中留有印象。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二、悟情想象

语文学习具有重体验的特点。为了让学生充分理解课文内容,教师要让学生走入课文所描述的情境之中,去感受、去经历、去体验,在朗读中悟情,在想象中创新,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信息技术具有融多种方式和手段于一身的特点,恰当地运用信息技术,有利于创设生动的语文学习情境,把课文中的“情”与“趣”变成意象,化成情感,植入学生心中,调动学生全身心地投入,积极主动地理解和感悟语言文字,使学生愿读、乐读,读出意,读出形,读出情,读出味。

在教学《珍珠鸟》一课时,为了让学生对“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这句话有较为深刻的认识,笔者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课文描述的美好画面,创设情感体验的情境,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再次体验、思考、感悟,从而真正理解了“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这句话的含义。笔者是这样设计的:

(1)让学生默读6~14自然段,看看文中哪些语言形成的画面是美好的境界,记录下自己的感受。(2)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珍珠鸟在屋里飞来飞去的情景。(3)教师播放动画――小鸟在屋里飞来飞去的情景。(4)带领学生感受第11自然段描绘的珍珠鸟在桌上与“我”亲近时的美好画面,并让学生谈谈对这段话的理解。(5)教师针对学生理解有困难的地方播放动画――在桌子上活动的情景,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6)感受珍珠鸟在“我”肩头睡着的画面,体会其中的美好境界。

在理解“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这句话的含义时,笔者将一幅幅感人的图片一一呈现在学生面前,为他们再现了当时的情景,学生在这样的情景中感受、体会、想象,逐渐认识到信赖的重要性,从而使情感得到升华。

三、课外拓展

语文教学与生活紧密相连,教学内容涉及许多课外知识,教师要结合教学实际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在生活中用运语文,让学生不仅学到知识,更增长见识。现代信息技术有效地在语文学习与生活之间搭建了这样一个平台。

在学习《珍珠鸟》一课时,在一次次的读书思考感悟中,学生已真切体会到“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这句话的真正含义。如果他们能够联系生活实际进一步体会,并通过一种完美的形式对课文进行总结,不仅可以得到更多的认知体验,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象,还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文章内涵,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及语文素养。因此在课堂最后,笔者安排了这样的环节:

(1)要求学生课下上网查找资料,了解世界各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案例,如云南的鲤鱼溪、台湾的蝴蝶谷、澳大利亚的袋鼠岛等,并以“本地区人与自然的关系状况”为题开展社会调查,把调查结果制成幻灯片,下节课向大家汇报。

(2)完成填空:珍珠鸟虽然( ),但是与我( );珍珠鸟与我( )是因为( )。动物与人都能够( ),人与人之间更应该( )。

学生在这样的引导中,再次深入课文的情景中,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认真思考,体会到人与人、人与动物之间都应相互信赖。

四、结束语

珍珠鸟课件范文2

今天我们学习了《珍珠鸟》这篇课文,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作者冯骥才和珍珠鸟的故事,珍珠鸟本来是一种怕人的鸟,但是冯骥才竟然凭他的耐心和信赖让这种怕人类的鸟变成了可以和他和睦共处的朋友,真的让我感到很震撼啊!

既然作者能和这种怕人的珍珠鸟和睦相处,我相信我们人类也一定能和其它的动物和睦相处,我们人与人只讲更应该能够和睦相处了。

我曾经听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位高中老师,在他的班里丢失一个近千元的快译通后,一切迹象表明是本班的同学偷得,但是他说:“大家都知道了,我们班里发生了一件不该发生的事情,有个同学错拿了别人的东西,我知道他不是故意的,他很后悔。我很了解他,我知道他一定会把这件东西还给同学的。我相信他,我敢用自己的生命打赌,他一定会这样做的!是的,我打赌,从现在开始我不吃饭,等拿错的东西还回去后我再吃饭。好了,现在放学吧。”就这样这位老师一直没吃饭,到第三天晚上放学之前,这位老师在自己的办公桌上看到了那个失踪的快译通、一块三明治和一封信。信上写道:“老师,谢谢你的信任。我一定会改正错误的。”下面没有署名。她没有再追查这个学生是谁。这件事就这样过去了,这批学生早已经毕业了。她想他也不想让任何人知道这件事是他做的,但她坚信,他再不会这样做了。 这就是信赖的力量。

珍珠鸟课件范文3

【关键词】叙事说理文 生活 理性 对话

所谓叙事说理文,就是事与理相结合的文章。作者为了证明一句谚语、一句格言或一个道理的合理性,从生活事件中寻找证据;为正在发生或已经发生的生活事件,寻找其存在的价值。这种为了证明而进行的写作将事件和道理紧密结合在一起,这样的文章就是叙事说理文。

人教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的第四单元选取了生活中的一组镜头,通过一个个温暖的画面,阐述了关于修身养德的人生大命题。这几篇课文都是典型的叙事说理文。

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阅读本组课文时,由于生活阅历和文化背景的局限,他们难以高屋建瓴地觉察到那些看似平淡却含义深刻的语言的价值,更难以体认文本中作者的人生感悟。如何使学生获得语言与精神上的双重滋养?根据文本特点,笔者从“与生活对话”“为理性表达”两个层面展开阅读教学尝试,前者指向文本的叙事部分,后者指向文本的悟理部分。

一、与生活对话:作者的世界与儿童的世界进行视界的融合

本组课文的事件背景从空间上来说分为国内、国外,从时间上来区分有近代和现代两个时期。不同的叙事背景,不同的生活体验,时空的距离使得学生的阅读理解有了不小的阻碍。伊格尔顿曾如此阐述阅读时的心理过程:“当我们所有的历史意义和假定的‘视界’与作品置身的‘视界’融合时,理解事件就发生了。就在这一时刻,我们进入艺术作品的生疏世界,但同时又将其带入我们自己的王国,从而达到对于我们自己的更加全面的理解。”只有融合作者的世界与儿童的世界的“视界”才可以生成读者与文本之间的对话交流,从而达到对文本理性的把握。

(一)链接生活

《钓鱼的启示》讲述的是一个钓鱼爱好者的生活经历,但是阅读者可能并不熟悉钓鱼这项运动,对于一个钓鱼者放掉一条大鲈鱼的痛苦不能感同身受,从而对文本所提出的“道德实践之难”这个主题的理解浮于浅表。课堂教学中通过链接真实世界中一系列的钓鱼生活图景,帮助学生建立作品置身的“视界”,从而达到文学与生活的视界的融合。

【教学设计示例】

1.导入:同学们,你们钓过鱼吗?你们享受过钓鱼的快乐吗?

2.展示课件图文:也许在长满青草的湖岸边,也许在碧波荡漾的大海上;也许是在朝霞漫天的早上,也许是在雨声绵绵的黄昏;也许是一家三口,也许是孤身一人。什么都阻挡不了钓鱼者心中的向往,一根竿,一钓钩,一罐饵,还有静坐天地之间悠然而从容的等待。最激动的是等待中鱼竿的摆动,最紧张的是拉鱼出水的瞬间,这个时候,他们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快乐。

3.总结:今天这一节课,就让我们走进一个钓鱼爱好者的生活。(出示课文题目)

(二)还原生活

叙事说理文表现生活,记录生活。当作品生成后,生活以语言文字的形式存在。读者与文本对话,需要联系上下文、研究人物的言语心理以及作者写作的背景等,这就是一个通过探求语境、还原语境,最后还原生活的过程。《落花生》文字简短,语言浅显,理解起来并无难度,但是议花生部分含义深刻,是全文的重点和难点。教学这一部分时,不仅要引领学生进入文本,把握内容要点,了解父亲其实是借花生教育子女,更要穿越时空,认识父亲许南英的人生轨迹,透过文本了解人物深层的行为动机,从而进入作品置身的“视界”。

【课堂实录示例】

师:在父亲的眼里,花生的什么最可贵?

生:它把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起来才知道。

师:那么概括起来,这是讲花生具有什么特点呢?

生:外形普通,果实不好看。

师:是的,父亲认为花生的这一特点是最可贵的。那么他为什么在花生众多特点(能榨油、味儿美、价钱便宜、外表普通、果实不好看)中独独认定这是最可贵的呢?你能联系下文谈谈吗?

生:因为父亲强调花生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

生:因为花生虽然没有令人心生爱慕的外表,它普通、不张扬,但是却为人造福,默默奉献着自己。

生:父亲是借花生教育我们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师:是的,父亲强调花生外形的普通是有用意的。他是要借助花生教育孩子做一个朴实的人,做一个实实在在的人,做一个有用的人,而不是虚荣的人,华而不实的人,只讲体面的人。

师:(补充父亲的资料)其实父亲不仅在赞美花生,教育儿女,更是在表白自己的人生理想。许地山的父亲叫许南英,是台湾近代著名的爱国诗人。他是台湾安平人,安平也就是今天的台南市。许南英是台湾历史上第二十五位进士,也是位颇受百姓爱戴的好官。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他曾率领台湾人民苦撑危局,死守孤城台南。他将多年积蓄全部充作官饷,坚决抵抗日本的入侵。台湾被日本侵占后,他不愿当亡国奴,就带着家属搬到祖籍福建龙溪。在许地山十四五岁时,他出任广东省三水县县令,全家住在衙内大院里。同学们,如此一个清贫、爱国的父亲,在他的眼里什么是最可贵的呢?

生:不要追求外表的华丽,把钱花在讲吃讲穿上,而要把钱用在该用的地方上。

生:要做一个对国家、对民族有贡献的人。

生:要学真本领,抵抗侵略者,保家卫国。

(三)补充生活

留白是叙事创作中常用的手法,给读者留下无限的想象和创作的空间。探求作者有意无意的隐蔽、残缺、中断、无言等创作空白,是读者与文本对话的第一步。《珍珠鸟》的叙事是含蓄的,作者与鸟儿无言而温馨的陪伴,令人心醉。浏览全文,“真好”一词概括了阅读的全部感受:在作者的眼中,珍珠鸟不是普通的小动物,而是具有情感、思维的可爱的朋友,令人浮想联翩。作者为读者提供了一个艺术框架,读者可调动生活经验对文本的空白处进行审美创造,捕捉其中的言外之意,丰厚阅读感受。

【课堂实录示例】

师:了解了珍珠鸟与作者从陌生到熟悉再到互相信赖的整个过程,你会用什么词语概括自己的阅读感受呢?

生:美妙。

生:真好。

师:是的,作者在文章一开始就用这个词语“真好”。看来这个词语真是含义丰富啊!它表达着什么意思呢?

生:有珍珠鸟的陪伴真好!

生:养珍珠鸟的感觉真好!

生:朋友,你送我这个礼物,你真好!

生:珍珠鸟从怕人到信赖自己,这种收获真好。

师:一个“真好”既是文章事件的开端,更是养鸟感受的总结。作者与珍珠鸟之间无言的陪伴令我们也心醉不已。假如鸟儿会说话,它们能与作者用语言交流,那么它们又会说些什么呢?你能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以及文章提供的事件框架,展开合理的想象吗?

(出示课件:珍珠鸟初到“我”家,雌鸟:“

。”雄鸟:“ 。”作者:“ 。”生下雏鸟后,鸟爸爸:“ 。”鸟妈妈:“ 。”雏鸟:“ 。”作者:“ 。”)

(生根据提示进行创作,并交流创作情况)

师:同学们用自己的想象重构了这篇文章,用自己的生活经验解释了这篇文章,你们不仅是阅读者、欣赏者,同时也是写作者。

二、为理性表达:作者的世界与儿童的世界进行思想的碰撞

悟理是叙事说理文写作的最终目的,它是叙事的出发点和归结点,是整篇文章的灵魂所在,是作者的智慧所在。《珍珠鸟》的“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落花生》的“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钓鱼的启示》的“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以及《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的“假如你发现走这条路不能到达目的地的话,就可以走另一条路试试”,这些深刻的人生哲理,是人类精神家园里的明月与清风。悟理,就是品尝这来自心灵世界里最纯净的甘露,或畅谈辩驳,或书写感悟,或演绎情境,以达到唤醒情感、充实心灵、重塑精神和升华思想的目的。

(一)是非之辩

《钓鱼的启示》讲述了一次由大鲈鱼引发的道德碰撞:面对好不容易捕获的鲈鱼,儿子恋恋不舍,而父亲坚持遵守捕捞规则,一定要放弃鲈鱼。这一晚让儿子感受深刻,终生难忘。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抓住这个矛盾点,展开辩驳,从而获得理性认识。

【教学设计示例】

父亲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然后把目光转向了我:“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湖里去。”

“爸爸!为什么?”我急切地问道。

“你还会钓到别的鱼的。”父亲平静地说。

“可是不会钓到这么大的鱼了。”我大声争辩着,哭出了声。

父亲( )地说:“ 。”

我( )地说:“ 。”

……

1.写一写:结合课文内容,将父子俩的争论补充完整。

2.演一演:根据情境,使用创作的对白演绎争论。

3.说一说:对于这场争论,你支持的是什么观点?说说你的看法。要求使用“因为……所以……”“如果……就……”等关联词。

4.总结:父亲与儿子的争论,是一场关于( )的争论。

(二)应变之道

《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论述了应变之道,告诉读者解决一个问题有许多不同的方法。幼年时,父亲传授“我”应变之道。长大后,“我”在遇到困难时积极思考,不墨守成规,努力寻找解决的方法,终于取得了事业的成功。

【课堂实录示例】

(出示结尾:父亲的教导让我一生受用不尽――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

师:什么是“受用不尽”?

生:用不完,得到许多好处。

师:“我”从这教导中得到什么好处?

生:拥有了服装店,还成功地举办了时装展。

师:你怎么理解“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

生:遇到困难时,我们要积极思考,不能墨守成规,要不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师:你在生活中遇到过什么困难?又是怎么解决的?

生:解答数学应用题,可以有S多种方法,当我发现一种方法不能解答时,就会选择另一种方法。

生:语文学习也一样,作文的开头有许多种方法,当我发现一种方法不能使用时,就会选择另一种。

生:我妈妈做菜经常会变着做,比如鲫鱼汤怎么做才美味,尝试各种配菜后,最后选择最恰当的一种。

师:是的,不管是学习还是生活中,我们都要有敢于尝试走另一条路的勇气。现在你能模仿“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 )也是这样。假如你发现( )不能( )的话,就可以( )试试”这个句式来说一说吗?

生: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解答应用题也是这样。假如你发现A种方法不能找到答案的话,就可以使用B种方法试试。

生: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写作也是这样。假如你发现这个题材不能写出新意的话,就可以换一个题材试试。

生: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洗衣服也是这样。假如你发现一般洗涤用品不能去污渍的话,就可以使用特效专用的洗涤剂试试。

(三)追求之争

人生的意义是什么?追求体面,还是追求奉献?《落花生》中将苹果、石榴、桃子等作为体面人生的代表,将花生作为奉献人生的象征,引发了关于平凡与伟大、索取与奉献的辩证思考。

【课堂实录示例】

师:同学们,假如我们将桃子、苹果、石榴与花生比喻成两种生活,前者是体面的美丽生活,后者是普通的平凡生活,你会选择哪一种?

生:我会选择前者,因为我喜欢自己是美丽的、让人爱慕的样子,我不喜欢默默无闻的人生。

生:我喜欢普通的生活,我的父亲告诉我只有普通的人生才是踏实稳定的人生。

生:我喜欢与众不同的生活,我希望自己被人关注,被人喜欢,而不是深深地埋在地里,被人瞧不起。

生:我喜欢平凡而普通的生活,只有这样,我们才不会受到别人过多的关注。有时候,太被关注也是一N痛苦。

师:好,现在我们进行一个苹果派与花生派的辩论。

(师依次出示演说内容)

第一张牌:

苹果派:“苹果”有什么不好?你难道不知道……

花生派:“花生”有什么不好?你难道不知道……

第二张牌:

苹果派:“花生”有什么好?你难道不知道……

花生派:“苹果”有什么好?你难道不知道……

第三张牌:

苹果派:假如没有“苹果”……

花生派:假如没有“花生”……

师:(总结)假如请你改一改父亲的话,你会怎么改?

(出示句子: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

生:所以,你们要学习花生,它朴实无华,无私奉献。

生:所以,你们要喜欢花生,它不羡慕他人,认真做好自己。

生:所以,你们都要有花生的精神,把果实献给大地,把辛劳留给自己。

(四)无为之美

“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珍珠鸟》给了我们信赖之美。这份美来自于冯骥才和他的珍珠鸟。一份人与动物的相处经验谈,隐含了道家哲学的玄妙与精深。

【课堂实录示例】

(出示句子: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师:作家冯骥才是怎么赢得小鸟的信赖的?你能用一句话概括吗?

生:不管它。

生:什么也不做。

生:不动声色。

生:不惊动。

师:看来要想赢得珍珠鸟的信赖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了?

生:不容易。

师: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到“不管它”也是一种不容易?

生:因为每个人都有好奇心,当珍珠鸟有了雏儿的时候,肯定很想看一看,但是作为主人的作者却抑制住了这种好奇心,这是很不容易的。

生:当小鸟在屋里乱飞的时候,作为主人肯定很想去管一管它,让它不要乱飞,可是作者克制住了自己,这也是很不容易的。

生:小珍珠鸟靠近的时候,我们都肯定想去抓住它,摸一摸,但是作者什么都没有做,不动声色,这也是不容易的。

师:哦,这就是此地无声胜有声,此时无为胜有为。正是因为作者的无为,所以才有了小珍珠鸟的有为。(出示内容:无为而治――老子)这正是我们中华文化中道家思想的精髓啊。

(出示句子: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师:唯有顺其自然,才能达到这美丽的获得信赖的境界啊!

珍珠鸟课件范文4

那么,怎样使语文课堂教学有效起来呢? 笔者从教学实践中发现,可以从下四个方面入手。

一、合理地组合教材内容

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首先要对中学语文教材有充分的理解,懂得用灵活的方法来处理教材,精心设计出有价值的问题。

(一)根据文章的重点来处理。如在教学《斜塔上的实验》这篇课文时,处理教材时应突出本文的重点――伽利略的第二个发现。设计教学时可以采用以下步骤:先演示自由落体实验――出示标题;再重点学习课文最后四节――突出伽利略的第二个发现;接着让学生阅读开头部分――了解伽利略的另一个发现;最后让学生阅读中间部分――揭示伽利略成功的原因即创新精神。这样一来既突出了教学重点,又有效地处理了教材。

(二)根据文章的结构特点来处理。教学中,可以文章的结构特点,重点抓住过渡段、中心句、首尾呼应的句子等来突现文章的结构特点。如在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我注意从中间的过渡段入手,先让学生阅读"百草园"部分,再阅读"三味书屋"部分,让学生对比着两者阅读,这样更能突现文章的主旨,学生更易理解、感悟。

(三)根据文章的构思来处理。如《珍珠鸟》这篇文章,作者是通过珍珠鸟开始"怕人"到后来的"不怕人"来表现动物对人的信赖过程的,其关键在于人对动物的友善,从而揭示作者希望人与动物和谐相处,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美好愿望。根据这个构思,我是从三方面来处理教材的:一是珍珠鸟怕人吗?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找出?文中哪些句子、词语表现珍珠鸟渐渐不怕人,尤其是小珍珠鸟越来越不怕人的?二是作者对小珍珠鸟的称呼是什么?为什么要这样称呼它呢?三是读了这篇文章后你有怎样的感受?想不想知道作者的感受是什么?这样处理,学生对整篇文章的构思就非常地清晰,教学效果十分明显。

(四)根据教学的目标来处理。如初一学生初次接触文言文,在教学设计时更要把"朗读"作为首要的目标。

二、重视课堂教学方式的改革

(一)重视启发式教学。 启发式不能只是老师问,学生答,缺少学生学习后生成问题的环节,要有预设和生成结合的准备,让学生有生成问题提出和讨论的空间;同时教师提问应该根据问题的难易来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不能只关注优秀的学生,更要把机会留给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二)适时使用讨论式教学。小组讨论不能只追求热闹场面,这样只能增加课堂教学内耗,降低课堂教学效率。在安排小组讨论的时候,一定要事先留有时间让个人独立思考。小组的组长要轮换,不能只是几个优秀学生唱独脚戏。讨论的问题一定要有思考的深度和难度。

(三)尝试探究式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尝试使用探究式教学,要尊重学生个性的感悟,提倡探究方式的多元化,要保护学生探究的积极性,但不能一味地夸好,而是在既尊重学生的同时,又组织其他学生对此评价,教师适时点拨。这样既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让学生有所发现,保护了学生思想成果,又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获得更好地体悟。

三、科学有效地使用多媒体技术

我们一定要清楚课堂教学与多媒体辅助教学之间的关系。要充分认识到,后者是为前者服务的,无论它怎样先进,功能怎样强大,它只能代表一种教学工具被应用到教学之中,只是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而不能是教学本身。

因此,教师在设计课件、引用课件上,要有"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要从教学效果出发,遵循"为教学目标服务、为学生学习服务、为达到最佳效果服务"的原则,多方位、多角色地分析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所起到的作用,正确处理好"教师、学生和媒体"之间的关系,切记只追求形式,处处滥用,造成"喧宾夺主"。

(一)恰当地使用多媒体。在进行说明文的教学时,为了让同学们对说明的知识有一个清晰、感性的理解,这时候呈现有关的图片、效果图,会很有效。

(二)不能一看到底。利用多媒体课件只是为更好引导学生理解感悟,发现课文中的语言美、形象美、人文美,让学生获取审美知识,陶冶爱美情趣。如果整堂课充斥着图片,声音,影视片段,甚至把整篇文章都制作在课件上,让学生"一看到底",抛开课本,忽视圈点批注的阅读方法,忽视科学的板书设计,只是追求课堂的热热闹闹,则是背离了语文教学的本质,何谈教学的有效。

(三)要把握呈现的最佳时机。多媒体的使用是为语文教学服务的,选择一个最佳的呈现时机很重要。一般导入新课时,可以配合导入语使用;突出重点、难点,品味语言,渲染意境,揭示主旨时可以适当借助多媒体手段;阅读与欣赏类的文章可以借用多媒体或录音、影视作品,效果更好;通过网络进行与本课学习有关的信息的收集和交流,更能提高收集信息的有效性。

四、努力提升教师自身素质

要想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最关键的是教师必须具备扎实的教学基本功。要从课堂教学语言、体态、板书及个人的特长、品格、修养等方面来严格要求自己。如果教师的课堂语言不精彩、不生动,就没有吸引力,这一节课的有效时间就大打折扣。

珍珠鸟课件范文5

一、插图先行,激发兴趣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的插图设计形象鲜明,有利于小学生深刻体会相关文字的丰富内涵,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知识的兴趣。因此,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充分利用插图来激发兴趣。如在教《九寨沟》一课时,利用课文的插图来导入,先指导学生看插图,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画面:一座座雪峰插入云霄,峰顶银光闪闪。大大小小的湖泊,像颗颗宝石镶嵌在彩带般的沟谷中。湖水清澈见底,湖底石块色彩斑斓。从河谷至山坡,遍布着原始森林。引导学生们看图、想象、练说,从而为学生阅读课文创设情境,激起情趣。

二、图文结合,突破重难点

有些课文插图,所展示的内容是课文的关键之处,一般也就是课文的重难点。对于这类课文,只要我们引导学生真正弄清图意,并将其表述清楚,课文的重难点便可攻破。例如在教《珍珠鸟》一课,第6自然段是课文的重点和难点,怎样突破重点和难点,教学时要结合插图,指导学生认真看图、说图,充分发挥想象。作者生怕惊醒鸟儿,停下了手中的笔;珍珠鸟在作者的肩上睡得那么熟。从图上作者的神情,鸟儿熟睡的样子,你体会到什么?让学生在看图想象中体会到了文中雏鸟对作者的信任,作者对鸟的呵护,人与鸟之间的默契。我相信这一幅人鸟相依温馨的画面会永远留在学生的记忆中。

三、看图练说,升华情感

有的课文插图展示的是课文中的一个动人的镜头,且往往是高潮之处,这类插图若运用得好,可以将课堂带入一个情感的高潮。比如《船长》这一课,文中有一幅比较大的插图,图中的哈尔威船长巍然屹立在舰桥上。看着这幅图,我顺势引导:“当哈尔威船长随着轮船一起沉入海底时,他一个手势也没有做,一句话也没有说时,他的内心又可能在想些什么?“玛丽”号巨轮上得救的人们可能都会焦急地呼唤着什么?”我分别请几名同学对课文的内容进行补白。通过学生的思考、交流,既训练了学生写话、说话的能力,同时进一步升华了文章的主题,让孩子们深深地体会到哈尔威船长忠于职守,船在人在,船亡人亡的大无畏精神。此时,学生的情感练习已成为表达文字倾吐的一种欲望,他们有感而发,实现了语言的转换,既是语言训练的有机落实,更是学生对文本认识的升华。

四、给图起名,提炼主旨

当然,有些课文插图,呈现的是对课文整体内容的概括。这样的插图,只要学生看清图意,概括出图意,对课文的精彩部分就已经理解了,甚至已经提炼出课文的主旨了。还是《珍珠鸟》这一课,教学即将结束时,我让学生再回过头来认真看图,并试着给插图取一个名字。因为有了课文文字内容感悟的积累,学生在仔细端详插图后,一个个新颖的图名便诞生了――信赖、美好的境界、温馨……不难看出,学生已经领悟了课文的主旨:信赖,不就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吗?”

五、依文补图,化难为简

还有的课文,插图所展示的只是其中的部分内容,而课文的其他部分也完全可以用图画简明形象地表示出来,而且,如若学生能够用图画将课文其他部分表达出来,就表明学生基本上将其他部分也掌握了,学习目的也就基本达成了。例如在《詹天佑》一课中,描写詹天佑和工人一起开凿隧道、设计“人”字形线路的文字,缺少形象的插图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因此组织学生认真阅读文中描写两种开凿隧道的方法及设计线路的文字,并动手画出示意图。然后对照插图来理解课文,顿时感到浅显易懂了。

珍珠鸟课件范文6

[关键词]阅读教学 培养 语感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22-051

小学生语感较差,原因是多方面的,有语文基础的原因,也有意识的问题,更关键的是教师对学生的语感培养缺少基本的方法。很多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只重视训练量的积累,让学生机械学习语文,他们何来语感呢?因此,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在语文阅读教学中,通过体式对比、情境演绎等方法,让学生在具体选择应用中,培养语感的敏感度,提升语感指数。

一、体式对比,形成语感相对认知

在语文教学中,有些教师不分文本体裁形式,都采用统一的学习方略,朗读、分析、理解、体会、讨论、应用,课堂搞得非常热闹,但学生却并没有获得语感成长的力量。因此,教师要根据文本体式设计不同的教学策略,有针对性地开展语感培养活动。记叙文注重描写、记叙,说明文注重说明、介绍,议论文注重议论、抒情。教师要让学生从文本中体察作者情感的维度,从而形成认知共鸣,这样建立起来的语感才是真实的、生动的。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桂花雨》学习时,教师先播放歌曲《八月桂花遍地开》,课堂气氛顿时热烈起来。然后,教师让学生初读课文,并给出一些自主学习任务:扫除文字障碍。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阅读时需要注意什么问题?你最喜欢哪些语句?你能够说说作者想表达怎样的情感吗?学生根据教师提示,迅速行动起来。阅读文本、查阅资料、同桌讨论。教师进行成果检查时,有的学生说:“文章写的是作者的童年趣事,非常真实感人。”有的学生说:“我最喜欢摇桂花树的那几句描写,语言非常美,我想到了天女散花,好像是进入仙境一般。”有学生直接朗读作者的感慨:“啊!真像是下雨,好香的雨啊!”从回答中可以看出学生受到了振动。

教师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并提出具体的学习任务,目的非常明确,就是要让学生掌握文体特征和作者情感趋向,弄清文本写什么人、什么事、什么情,为语言运用奠定基调。学生再进行文本阅读时,就会对语言有更深刻的认知,那浓浓的乡情深深浸透于字里行间,这些文字当然就是灵动的、活生生的。

二、情境演绎,提升语感体验指数

教材文本都是经典范文,有很强的阅读价值,也是培养学生语感的重要素材范本。教师要注意深度挖掘文本内涵,找到理解文意的突破点,利用创设教学情境,或者是设置课堂演绎等方法,对教材文本进行生动展示,给学生提供更直观的感知条件,帮助学生在实际体验中形成良好语感。这也是教师培养学生语感的重要选择。

在学习《一路花香》时,教师设计了一个分角色朗读活动:同桌分工,分别饰演挑水工和破水桶,先熟悉台词,再进行人物角色情感定位,讨论人物语言的情感体现。同桌进行排练,然后参加全班展示。教师在学生准备过程中进行巡视,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有学生问:“破水桶”应该有什么心理呢?教师提示:如果你没有很好地完成任务,你心里是什么想法呢?当你得知自己种出了一片春光,你又会是怎样的心情呢?学生领悟。课堂展示时,学生有些紧张,在语气把握上还存在一些欠缺。教师及时给予纠正,提醒学生放慢语速。整个活动办得很有成效,学生的表现越来越好。

教师设计分角色朗读,对角色情感进行定位分析,帮助学生建立角色概念,并对语言运用进行现场指导纠正。学生在实际演绎中形成的语言感知将是多元的、富有个性的。

三、选择应用,培养语感直觉意识

语文阅读教学中对文意进行分析,对文本语言进行赏析,目的都是让学生感受作者运用语言的能力。学生还需要通过自身的实际运用,在具体训练中逐渐找到语感、发展语感。如阅读教学中的仿写、作文片段描写等,都是很好的语感培养方法,让学生结合文本学习实现活学活用,这样的语感培养效果更直接、更高效。

语感培养没有固定格式,教师要给学生提供更多应用语言的机会,让学生在具体语境中塑造语感。学习冯骥才的《珍珠鸟》时,教师在阅读训练环节设计了一次作文片段描写:根据《珍珠鸟》中作者对珍珠鸟的描写方法,写你最喜欢的一种鸟,要有形象化的描写。学生已经有阅读基础,对珍珠鸟的描法比较熟悉,很快就完成了片段描写。有一个学生这样写道:“真好!奶奶从老家给我带来一只小花狗,它浑身的毛油光油光的,两只眼睛紧紧盯住我,可能认定我就是它的玩伴了……”很显然,学生对文本有了深刻认知,开头的“真好”是学习冯骥才的,但情感共鸣已经形成,读来非常有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