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替儿子相亲范例6篇

母亲替儿子相亲

母亲替儿子相亲范文1

关键词:“厄勒克特拉情结” 潜意识 乱伦

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认为,“幼儿的潜意识中都会不自觉地存在着(男孩的)恋母仇父和(女孩的)恋父仇母”。[1]“恋母仇父”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俄狄浦斯情结”,与之相对应的是 “厄勒克特拉情结”,也就是“恋父仇母”情结。《情人》中的小姑娘身上也有着“恋父仇母”情结的表现,本文主要从探析小姑娘与母亲、小哥哥、情人之间的爱恋情仇关系来剖析她身上的“恋父仇母”情结的表现及其变形和转移,由此为杜拉斯的《情人》提供另一种解读。

《情人》中母亲和女儿的关系非常的冷漠,母亲缺乏对女儿必要的爱和呵护。在这种母爱的缺失中,小姑娘和母亲的关系异常紧张,甚至发展到了一种彼此对立、互相怨恨的地步。

女儿的心中隐隐藏着一种对母亲的恨,连她自己都说不明白。只是觉得“这恨可怕极了,对这恨,我不懂,至今我也不能理解,这恨就隐藏在我的血肉深处,就像刚刚出世只有一天的婴儿那样盲目”[2]。可怕而盲目的恨正是与生俱来、潜藏在小姑娘无意识深处的“恋父仇母”情结。按照弗洛伊德的理论,这种无意识因“不符合社会道德和本人的理智,而无法进入意识被个体所觉察”。小姑娘虽然难以明白自己对母亲的恨,但在生活中却是能明显感觉到母亲对她的不公。在她看来,母亲只爱大儿子。尽管大哥像个流氓无赖,好吃懒做、无所事事,但是母亲依然对他百般疼爱。这种异常的宽容和偏袒让小女孩难以接受,她感觉母亲对她极不公平。同样是母亲的孩子,可是待遇却千差万别。当小姑娘在学校取得好成绩的时候,她期待得到母亲的赞扬和认可。可是,即使是这样的时刻,母亲也“什么也没有说,一句话也没有说,她并不满意,因为法文考第一的不是她的儿子”[3]。在母亲那里受到了冷落的小姑娘心中充满失望和不满,这种愤懑的情绪甚至转变成了一种仇恨。在一种痛苦的情绪中她敏锐地觉察到母亲和大哥之间微妙的关系。母亲正如古老神话中的俄狄浦斯的母亲一样让儿子占据了父亲的位置,也许这是连母亲自己都无法理解的情感。更何况对一个失去了丈夫的寡妇而言,儿子的强悍可以给她安全感,成为家庭中抵御外界欺凌的支撑。所以,虽然大儿子吃喝嫖赌、无恶不作,但是母亲需要他。只有这个大儿子才可以给她依赖,给她精神上的安全感。而实际上这个强有力的儿子并不能承担家庭的重负,只会给这个家庭不断地带来麻烦。

在《情人》中,父亲的形象是缺失的,小姑娘在这个贫穷的家庭里既得不到父爱,也无法得到母爱,因此她愈发嫉妒母亲对大哥的爱。在她看来自己的母亲对大儿子的爱是不正常的,“这种爱是那么强烈,又那么邪恶……”[4]所以,敏感的小姑娘激愤地想:“我想杀人,我那个大哥,我真想杀死他,我想制服他,哪怕仅仅一次,一次也行,我想亲眼看着他死。目的是要当着我母亲的面把她所爱的对象搞掉,把她的儿子搞掉,为了惩罚她对他的爱。”[5]这种心理就是一种对母亲偏心的报复和发泄。弗洛伊德认为,儿子迷恋自己的母亲,女儿迷恋自己的父亲。反过来,父亲爱女儿胜过儿子,母亲爱儿子胜过女儿。这种情感潜藏在人的无意识深处,《情人》中父亲的缺席使得大哥内心深处对母亲的欲望不用抑制,而母亲也因为丈夫的离去让自己的大儿子替代了丈夫的位置。她始终最爱这个儿子,而不是那个文弱的小儿子,更不是女儿,这种情感也许连她自己也弄不明白。但是这种暧昧的爱却被受到冷落的小姑娘觉察到了,所以她认为母亲对大哥的爱是“强烈而邪恶的”。虽然文中并未提及小姑娘对父亲的爱,但正是这种空白和沉默恰好说明在小姑娘的内心深处这个地带是不可触及的,她把对父亲的幻想和爱藏在了内心深处,不可提及。当母亲对大哥的爱在她看来超过限度的时候,她认为这是一种侵犯,对父亲的位置的侵犯。所以她认为母亲对大哥的爱是邪恶的,她想要除掉大哥。

爱的缺失对小姑娘造成很大的心理伤害,她无法在母亲的怀抱中得到爱和温暖,也许只能在其他地方寻找慰藉。

根据弗洛伊德的爱洛斯人格理论,过早失去父爱的女孩常会将对于父亲的感情转移到现实中某个人物的身上,这个人物便会成为父亲的替代品。《情人》中的这个小姑娘自幼丧父,对她关爱有加的小哥哥便成为了她对父亲情感的替代品。

母亲替儿子相亲范文2

我被女友的话逗乐了,但父母看上去的确是不大般配。我的母亲是一位极普通的农家妇女,矮胖的身材,饱经日晒的皮肤黝黑而粗糙,乍一看,要比实际年龄苍老许多。父亲不但魁梧高大,而且相貌堂堂,直到现在仍是一副标准的男子汉体形。

但是,父亲和母亲之间的感情就像岩石一样坚牢,结婚近40年,他们几乎没有红过脸。女友有些不解,于是,我给她讲述了父母的有趣情缘。

那一年夏天,20多出头的父亲跟着人家到山里采石,他与另外30多个身强力壮的小伙子负责推石头。一辆独轮车,载上二三百公斤石头,要一口气爬几十个陡坡,下几十个崖子,那真是一桩苦营生。父亲的手脚磨出了一个个血泡,但他从不示弱。然而,有一件事让父亲很头疼:他们将石头推到石场之后,每趟都要在计分员的本子上签名,作为以后计算报酬的凭证。由于家境贫寒,父亲没有进过一天学校,除了会写自己的名字之外,就是几个简单的阿拉伯数字了。父亲的字“画”得格外大,光他的名字就能占去半页纸,他每签一次名,就会招来那个在装卸场上有“母老虎”之称的女计分员的嫌弃:“你把字写这么大,别人往哪儿写?”

父亲只是憨憨地对她一笑说:“俺没念过书。”如此重复多次,父亲也不好意思了。每次签名,他都像做了什么错事似的,在那个“母老虎”不屑的盯视下,涨红着脸拼命把自己的名字“画”得小巧一些,往往还没有“画”完,手掌和额头上早已全是汗水。其中有一些伙计看不下去,便自告奋勇替父亲签名。当然,也有个别小人借机将父亲的汗水所得据为己有了。

后来,石场上有一个负责砸石子的姑娘看不过去,便主动前来替父亲签名。她矮矮的身材,围一条大围巾,总是戴一个大大的口罩,只露出一对眼睛,扑闪扑闪的。次数一多,父亲就有了依赖性:每推一趟石头,他就四下张望寻找那个戴口罩的姑娘。仿佛是心有灵犀吧,每到这个节骨眼,姑娘总能及时地赶过来替父亲解围。

一天傍晚,大家推完石头坐在石场上歇息,父亲到附近的一片树林里解手,竟不慎被一条有毒的小蛇咬了一口。当他咬紧牙关走回来时,那只脚掌已肿得像个馒头。伙计们吃惊地围拢来,父亲只说出“毒蛇”两个字就昏了过去,人们一阵慌乱却又束手无策。这时,那个一向替父亲签名的姑娘飞跑过来,迅速解下围巾并撕成条,狠狠地系在父亲的脚腕上,然后摘下口罩,毫不犹豫地在父亲脚掌的伤口上吮吸起来……

之后,父亲被送到附近的一家医院。出院时,医生对父亲说:“你可得好好谢谢那个冒着危险替你排毒的人啊!否则,耽误这么长时间,我们也无能为力了。”

再回到石场,领工的栓德爷给父亲安排了一个修理车棚的轻快活儿。这一天,栓德爷美滋滋地对父亲说:“给你提门亲,咋样?”父亲的脸“刷”的一下就红了,说:“俺父母又不在眼前――”栓德爷果断地说:“就这么定了,你先看人。俺跟你父亲铁交情,他那头有俺去说。”

当天晚上,那位姑娘就被栓德爷带到工棚来。她矮矮的身材,剪着刘海儿,模样非常普通。只是那双眼睛,父亲感到有点儿熟悉。第一面,父亲觉得不来电,只说了几句话就借故溜了。

送走那位姑娘,栓德爷问父亲:“你觉得咋样?”父亲一个劲儿地摇头。栓德爷又问:“你没认出她来?人家替你签字,还救过你的命哩!”父亲愣在了那儿,责怪栓德爷道:“你咋不早说呢?”栓德爷笑道:“人家姑娘不让俺说。”

母亲替儿子相亲范文3

现在,母亲依然会按时生火,按时做饭,生活没有一丝一毫的改变,好像生病的人不是她。她尽量不惊扰自己的生活,让它们依旧平静如初。尽量不让那些痛苦的涟漪撕扯她的幸福。可是,母亲的手瘦了,母亲的眼神荒了。一切痛苦都一起向这个单薄的躯体压过来,母亲咬着牙,忍着一浪高过一浪的疼,和我们讲着并不好笑的冷笑话,只为了不让我们那么难过。

母亲早知道自己得的是绝症,坚决不肯做手术。她说她老了,多活一天少活一天没什么区别。可是我们不允许,母亲如若不在了,我们的灵魂将无处停靠。拗不过我们一再苦苦哀求,母亲终于同意了。但母亲有个要求,那就是让我亲自来给她做这个手术。

给自己的亲人做手术,这是医生的大忌。因为他们在给自己的亲人做手术时,很难做到情绪平稳,这样很容易导致手术失败。

母亲却执拗得很,她说除了她的儿子,她不相信任何人。没办法,医院最后做了妥协,破例允许了母亲的请求。要知道,在这之前,我一直是主刀助手,尽管对各种手术都能应付得来,但以主刀身份给病人做手术还是第一次。没想到,第一次接受我手术的,竟然是自己的母亲。

拿着手术刀的手,开始不自觉地抖,因为我生怕弄疼了母亲,忘记了她是打了麻药的。母亲的眼神里带着鼓励,温暖地看着我,示意我不要紧张。我拿捏着母亲的生命,而母亲,宁愿用自己的生命,换来对她儿子的一次鼓励。从小到大,母亲每时每刻都在鼓励我们,她对我们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你肯定行。母亲的这种教导方式使我们变得坚强,让我们的生命里多了一份韧性。

记得小时候,有一次母亲在割稻子的时候被镰刀割破了手臂,回到家让我替她包扎。看到母亲鲜血如注的手臂,我顿时傻了眼,慌乱着不知所措。母亲温柔地看着我说,别怕,你肯定行的,来,替妈把伤口包上。我按照母亲的指示,替她清洗伤口,然后包扎,在她的鼓励下,我包扎的动作竟然很像那么回事。母亲打趣道,俺儿子日后没准会成为大医生呢!也就是从那时候起,我把医生看作是最伟大最神圣的职业,母亲的话也成了我日后报考医学院的原动力。

我开始变得镇静,手术刀娴熟地在母亲的身体里穿梭游走。我知道,那是我们的爱,正在穿过骨头,抚摸着母亲,就像母亲抚摸我们那样。

积满液体和苦痛的胸腔,是爱的城堡;一根根隐约可见的肋骨,是爱的森林。

慢慢地,母亲闭上眼睛,睡着了。而我则像一个纤夫,拼命地从死神手中,往回拉我的母亲。母亲让我诞生,今天,在我的手术刀下,我要让母亲也重新诞生一次。

母亲替儿子相亲范文4

    刘某(男)与王某(女)因感情不和,在一年前经法院判决离婚,当时六岁的女儿刘小丫判决随刘某生活。由于刘某常年在外地工作,刘小丫一直与刘某的父母生活,作为中学老师的王某也按判决承担了相应的抚育费。现王某在与刘某协商不成的情况下,向法院起诉变更抚育关系。刘某认为,刘小丫在与其祖父母生活过程中,身心健康发育都完好,并出示小丫幼儿园老师的关于小丫在幼儿园聪明活泼的证明。而王某则认为,刘某虽长期在外工作,但有条件与小丫共同生活而未尽此义务。虽然祖父母对小丫关心颇多,但不能代替父爱,且刘某也已再婚,定居外地,欲另生育生子。其举出了幼儿园关于小丫在与母亲生活二天后,星期一上幼儿园与母亲依依不舍的证据。如果不变更抚育关系,现在的一月一次的探视使小丫不能享受到充分的母爱,而且刘某父母经常为这一点权利设置重重障碍,为了小丫的身心健康发展,法院应当支持其诉讼请求。

    [分歧]:

    审理中,出现分歧意见。

    一种意见认为,刘某尽管在外地工作,其虽不能一直与小丫在一起,但这只是工作所需,也是生活所迫,刘某的父母自愿为刘某尽心照顾小丫,这种照顾对她的身心健康也并无不利之处,刘某已经尽到了抚养教育的义务,所以王某并无正当理由诉请变更抚育关系。

    另一种意见则认为,父母是抚养教育未成年子女的权利人和义务人,祖父母不能替代父母行使抚养教育义务。刘某在具备与小丫共同生活的条件下不与女儿共同生活,其未充分尽到了抚养教育的义务,而王某则有条件与小丫共同生活,对她的身心健康并无不利,所以王某的变更抚育关系的请求应当支持。

    [评析]:

    笔者同意第二种观点。理由如下:

    第一,对于未成年小孩的抚养教育的义务、保护教育的权利和义务,法律规定的这种权利义务的主体是小孩和父母,而不是第三人(包括祖父母)。

    父母子女关系形成的原因虽不同,但权利义务是相同的,其中有父母对子女有抚养教育的义务;父母有管教和保护未成年子女的权利和义务。

    首先,我国《婚姻法》第21条规定:“父母对子女有抚养教育的义务”。按照此规定,抚养教育即是父母应尽的义务,又是子女应当享有的权利。

    抚养是指父母从物质上、生活上对子女的养育和照顾,如负担子女的生活费、教育费、医疗费及其他必要的费用,并在生活上给予精心的照料和力所能及的帮助;教育是指父母在思想、品德等方面对子女的全面培养,帮助子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培养良好的品德,使子女沿着正确的方向健康成长。而且父母对未成年子女的抚养教育是无条件,任何时候都不能免除,除非法律另有规定。所以本案中,作为母亲王某,对小丫有抚养教育的义务;作为女儿小丫,也应依法享受法律赋予的母亲的抚养教育权利。这种权利义务任何人都不能非法干涉。

    其次,我国《婚姻法》第23条规定,“父母有保护和教育未成年子女的权利和义务”,所以,父母对未成年子女的管教和保护,既是权利,也是义务。父母是孩子的法定监护人,其有尽保护和教育子子的权利义务。

    父母对子女的保护是指父母有保护子女身心健康和其他合法权益不受侵害的权利和责任,以防止和排除来自自然界的损害和来自他人的侵害。当子女受到伤害、侮辱、拐骗时,有请求损害赔偿权和要求归还子女权。

    父母对子女的管教是指父母对未成年子女的管理教育。主要是指父母对子女的日常生活加以必要的约束和规范,使子女的行为符合法律和道德的要求,使子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努力学习科学文化技术,成为对国家对人民有用的人。

    父母没有管教好子女,子女造成他人损害的,是父母依法承担赔偿责任。凡未成年人造成他人损害的,其父母都有义务对受损害方给予赔偿。如果父母已经离婚,未成年人对他人造成损害,由谁来承担责任?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的有关规定:“夫妻离婚后,未成年子女侵害他人权益的,同该子女共同生活的一方应当承担民事责任;如果独立承担责任确有困难的,可以责令未与该子女共同生活的一方共同承担民事责任。”

    婚姻法第 29 条也规定,离婚只能消除夫妻关系,不能消除父母子女的关系。离婚后,子女无论由父亲还是由母亲抚养,仍是父母双方的子女。所以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法律明确规定,对于本案中对小丫的抚养教育、保护和教育的权利义务始终在父母,法律并没有赋予第三人享有这样的权利和义务。

    第二、被告刘某作为共同生活的一方未尽到完全抚养与教育的义务。

    如前所述,我们可看出,抚养教育、保护与教育并不仅仅指的物质、经济上的给予,更多的是身心的培育和引导。小孩来到世界上,父母就有责任让其健康地成长,这是作为父母对社会的责任及应尽的义务。作为小孩,她也有权利得到父亲、母亲双方的关爱与教育。在她的成长过程中,只能得到母亲一方或父亲一方的爱和教育,得不到另一方的爱和教育,对小孩的身心健康都是不利的和有缺陷的。而在女儿小丫出生至今,刘某并未尽到充分的抚养教育的职责。首先,其远在外地工作,即使女儿有个生病或学习上什么紧急情况,他都无法回来,不能给予及时的关爱。其次,既然是工作,又不可能经常回家,一年回来不过一、二次,能给女儿什么样的教育和关爱。第三,刘某已另与她人结婚,欲另生育子女,长期在外地居住,对这个女儿的关爱更是无暇顾及。所以仅仅经济上的保障和内心无法表达的父爱对于小丫来讲,是远远不够的。子女需要的是完整的父爱。更何况,刘某的工作并不影响其亲自抚育小丫。

    同时,根据离婚判决书确定的义务,小丫应随刘某共同生活,但事实上,刘某是具备可以将女儿随其生活的条件的,但其并未与女儿共同生活,而是在离婚后让女儿一直随其祖父母生活。所以从现实情况来讲,严格地说,刘某是未按判决书履行相应的义务。而且按照婚姻法第28条的规定,祖孙间产生抚养关系是有具体条件的,且要同时具备这三个条件。(即1、父母双方已死亡;或一方死亡,另一方确无抚养能力;或父母均无抚养能力的;2、孙子女未成年的,需要抚养的;3、祖父母、外祖父母有负担能力的。)所以,我们可以理解为,首先,刘某的父母依法是没有抚养教育小孩的义务;其次,祖父母这种帮忙性质的抚养不能替代刘某给予小丫的父爱,更不能替代母爱。刘某虽举出的所谓的随祖父母生活,在幼儿园表现好的证据,但父母的抚养与教育是任何第三人包括祖父母都是无法替代的。第三,如果刘某的父母硬是包揽下来抚养教育小丫,不仅是对王某抚养和教育女儿小丫的权利的侵犯,更是对小丫接受父母双方抚养教育权利的剥夺。

    第三、离婚判决对探视权时间的判决不合理,刘某父母的阻挠探视权行使的行为是不当的,其具备让小丫随其共同生活的良好条件。

    原告为了能给予小丫多一点的关爱,多次向被告刘某交涉,但被告刘某置之不理;与其父母交涉,其父母更是一推了之,要原告与被告交涉。原来离婚判决确定的探视权的时间仅为一月一次,而且原告提出诉讼之后,更是见不着女儿一面,被告的父母又设置了种种障碍,此种做法是极端自私的,也是违法的。孩子不是对方进行报复的工具,这样做伤害最深的是孩子心灵,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极为不利。父母的爱是谁也代替不了,祖父母的照顾替代不了父母的关爱。

    原告提出要求抚养教育女儿有如下条件:一、有稳定的工作和收入,在某中学任教,收入还可以,有足以给女儿接受良好教育的经济基础;二、其身为中学教师,具有教学育人的经验,能够科学地教育培养女儿,不会产生祖父母隔代抚养可能产生不利因素;三、每天有时间能和女儿在一起交流,能给女儿完整的母爱;四、作为一个成长发育的女孩,随母亲共同生活更对其成长有利,更为方便;五、小丫渴望同母亲共同生活。

    综合双方的条件,双方均具备了抚养小丫的条件,但被告作为判决书确定共同生活的一方,有条件却不对女儿尽充分的抚养教育的义务,不让小丫随其共同生活,而让小丫由祖父母抚养,表面上以为了工作作为托词,其实质是不愿让小丫随其共同生活。而原告有这样的条件和能力,也愿意和小丫共同生活,亲自抚养,小丫也有与母亲共同生活的渴望。笔者认为,根据我国的婚姻法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处理子女抚养问题的若干具体意见》的规定,本案中应当酌情将小丫变更为由原告抚育,被告承担相应的抚育费用更为妥当,这对小丫的健康成长更为有利。

母亲替儿子相亲范文5

>> 谎言深情,“替身儿子”缓缓走来 谎言里的死党深情 儿子的谎言 儿子与母亲的谎言 替身 儿子与母亲的谎言 等 陈斌强:布带系的,是儿子的深情 深情父女十年“谎言”,书写人间至真传奇 谎言 “幻影儿子”从北大走来,妈妈再爱我一次 爸爸爱喜禾:史上最深情父亲为自闭症儿子开微博 儿子的一首萨克斯吹出一段深情的父爱 王姬深情说家事:智障儿子让爱住我家 爸爸爱喜禾:深情父亲为自闭症儿子开微博 首张“抑郁症地图”:失独母亲致天堂儿子最深情的礼物 抑郁症援助地图,失独母亲致天堂儿子最深情的礼物 做替身 替身游戏 影子替身 替身尽孝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医学 > 谎言深情,“替身儿子”缓缓走来 谎言深情,“替身儿子”缓缓走来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曼陀罗")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12岁时的黄舸和父亲黄小勇合影 黄舸的扮演者王峰和黄小勇 心存感恩,少年留下善意谎言

1995年7月24日,湖南长沙市民黄小勇带着儿子黄舸去医院检查。拿到检查结果的一刹那,黄小勇懵了!儿子患的是先天性进行性肌营养不良,当他得知这种病生命极限最多18年时,大脑一片空白!

那天起,父子俩的生活从此改变。黄小勇瞒着儿子,带着他到处看医生。然而11岁那年的夏天,黄舸在家看电视时无意间知道了原来自己的病意味着“绝症”!清楚病情后,黄舸流着泪告诉爸爸:“我想见见妈妈!”

原来,在黄舸9个月大时,父母离异了。虽然父亲对他的关爱无微不至,但母爱的缺失仍然是他心中最大的遗憾。为给孩子看病,黄小勇花光了积蓄,卖了房子,丢了生意,居无定所。因搬家频繁,黄舸和妈妈失联了。在朋友的帮助下,黄小勇开始通过媒体的力量帮黄舸找妈妈。

不久,黄舸第一次走进公众视野,一家三口终于在电视台演播厅见面了。黄舸的不幸经历打动了太多人。第二天,人们一拨拨地过来看望黄舸,来自全国各地的爱心捐款铺天盖地涌来…… 原本只想寻母爱的黄舸意外“寻”来了陌生人的真情,那年的冬天异常寒冷,陌生人的善意让父子俩感觉到了从未有过的温暖。

非典时期,黄舸对父亲提出,想去北京看升国旗。黄小勇答应了。他想到了骑三轮车,既节约钱,也可以感受沿途风光,一路寻医问药。他花300多元买来一辆人力三轮车,又用一个月时间加了两个轮子,做成一辆五轮车。

2003年5月17日,父子俩启程了。长沙到北京,两千多公里,经过两个多月的长途跋涉,父子俩终于到了北京。北京人的热心给了父子俩莫大的安慰。看升国旗,在许多热心人帮助下实现了。此外,还实现了很多以前没敢想过的梦――登长城,吃烤鸭,游颐和园、故宫……

商量如何从北京返回时,黄舸看到了爸爸记汇款单地址的笔记本,他对爸爸说:“能不能按照这设计个路线,见一见那些帮助过我们的好心人,当面说声谢谢?”两人一拍即合。

就这样,父子俩开始了更为艰辛的感恩之旅。第一位要谢的是天津的关阿姨。她曾经给黄舸邮寄过300元钱,还专门写了封信鼓励黄舸战胜病魔。当父子俩按照汇款单上的地址赶到天津时,关阿姨已搬走了。邻居帮着拨通了电话,关阿姨第一反应是“这不可能”。邻居描述了黄舸坐在轮椅上的模样,关阿姨才打车前来。关阿姨搂着半躺在车上的黄舸,像久别重逢的亲人。

黄舸知道,捐钱出去的人,肯定没指望这一天,但让对方知道,有人因为他们的帮助度过了难关,过得更好,他们该多么幸福啊!这些暖意,让黄舸和父亲意识到,他们这么做,对了!自此,带着声声谢谢、束束鲜花,父子俩的“感恩之旅”延续了下去。

2005年9月10日,南下广东的第二轮“感恩之旅”启程;2006年6月10日,以长春为目的地的第三轮“感恩之旅”启程。3年时间下去,父子俩走了80多个城市,行程17000多公里,黄舸向30多位好心人当面道了声谢。而他的生命之舟,也悄然划过18岁,创造了医学奇迹。

因为“感恩之旅”,2007年1月,黄舸当选2006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2008年元旦过后,黄舸的身体每况愈下。汶川大地震后,黄舸对父亲说:“我要把眼角膜捐献出去,留给社会上有需要的人。”他还特别叮嘱父亲,“要把其中一只眼角膜捐赠给四川灾区的同龄人。”

黄舸放心不下的还有最疼爱自己的奶奶。小时候的黄舸几乎是在奶奶家长大的,患病后每次去奶奶家,奶奶都会踮着小脚给自己做好吃的,还常常偷偷地把子女孝敬她的钱悄悄攒下来塞到黄舸手里:“别让其他娃娃知道,你拿去买吃的,补充营养,把身体养好啊!”一直以来,奶奶只知道孙子得了病要坐轮椅,但并不知道具体是什么病。黄舸曾不止一次地特意嘱咐爸爸:“如果有一天我‘走’了,一定不要告诉奶奶,我不想让奶奶伤心。”

2009年的夏天,黄舸最后一次见到了奶奶。那时奶奶就已看不太清、耳朵也不太好使。她伸出手,抚摸着舸儿的脸念叨着:“孩子回来了,瘦了好多呢!”彼时的黄舸,因病情严重,手臂动作受限,连话也说不清楚了,只能伸出手指,在奶奶手上点点,他在奶奶手心里写道:“奶奶,好好的!”

2009年11月6日,21岁的阳光少年黄舸,独自去了那个没有病痛的天堂。那段时间,黄小勇和家人一起屏蔽所有关于黄舸的消息。因担心奶奶难以接受,一家人告诉奶奶:“广州天气好,利于治疗,黄舸过去治病了。” 苦心寻找,“替身”终结七年之谎

年迈的老人挂念着孙子,总想看看他,一家人却只能心有灵犀地在奶奶面前用一个“谎”圆另一个“谎”。

逢年过节,奶奶、黄舸生日时,黄小勇的姐姐会在吃饭前递给老人家电话,大声说:“黄舸打电话来了,找奶奶!”“孩子,奶奶好想你,你还好吗?”一拿到电话,老人就大声喊着,唠叨半天,虽然老人听不见电话里说什么,但每次都大声地念叨“要注意身体,好好养病”…… 而电话却是根本就没有拨打出去的。为了怕老母亲提起黄舸,不知如何面对,黄小勇甚至一度三年没回老家过年。

有一年,一家人吃着年夜饭,奶奶看到其他孙子、孙女有说有笑,突然问道:“舸儿怎么样了?”黄小勇默默放下碗筷,躲到一旁,家人赶忙圆场:“黄舸在广州治病,就快好了。” “替身”黄舸和奶奶相见

最近几年里,奶奶的身体越发不好了,孙子多年未见,让她产生疑虑。如今,89岁的奶奶视力、听力严重下降,2016年过年期间,奶奶也许是知道自己时日无多,见孙子的心情更加急切。见孙子又没回来过年,她好几天绷着脸,生气地质问黄小勇:“为什么不带回来给我看看?你们是不是在骗我?你们带他回来见我!”老人忍不住哭了起来。

黄小勇只能继续圆谎:“妈,您别着急,过完年天气暖和点,我带他回来见你。”不忍心看老母亲如此伤心,黄小勇忍不住随口说了出来。然而话一出口他就惊了,到哪里去把“黄舸”带回来呢?

阳春三月,天气越来越暖了,黄小勇觉得该让老人的心愿了了。和家人商量后,黄小勇决定向媒体求助,征集一名身高、体重相似的志愿者来扮演黄舸,与奶奶见面。

“2006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黄舸去世已七年,但家人对八旬奶奶隐瞒了消息,奶奶至今念叨想见孙子。黄舸的父亲决定征集一名志愿者,扮演一次黄舸,帮老人完成心愿。你愿意给这位奶奶当一天孙子吗?”――2016年3月9日,这则独特的“替身招聘”信息,在微博平台。

“年龄26―28岁之间,身高1.7米左右,体重110斤以下。”因病痛折磨的黄舸,生前体型极瘦,在正常人中并不多见。“招聘”信息不到一天,数十名类似体型的“应聘者”主动与黄小勇取得联系。最终,29岁的长沙青年王峰成了黄小勇最终选定的扮演黄舸的人选。

然而,当“替身”远没有想象中容易――为了不被奶奶看出来,黄小勇指导王峰开始了紧张的表演练习。在黄小勇的帮助下,王峰学习坐轮椅、拄拐杖,反复练习模仿肌营养不良症患者特殊的肢体动作。为了还原奶奶记忆中的模样,黄小勇特意帮王峰理了平头:“鬓角两边要干干净净的,头顶的头发要很短,这样与奶奶见面时,触摸时才会是她记忆中的那种感觉。”

剪指甲、理平头、坐轮椅、拄拐杖……短短一周时间,不仅外形方面要做很大的改变,这个健康的年轻人还要装扮出因肌无力而产生的一系列病理症状。“手指因为无力无法伸直,但肌肉不能紧张,要放松……”黄小勇认真矫正着王峰的动作,一遍遍练习,“遇到复杂的问题就在奶奶手心写字,力度要轻、动作要慢……”为了让自己的“表演”再少一点破绽,志愿者王峰回家后一直在练。他一遍遍看黄舸生前的视频、照片,手都练酸了。从声音到动作,都小心翼翼地排演过。

3月15日,黄小勇带着王峰一起在公园里练习使用轮椅,模拟与黄舸奶奶见面时的场景。3月16日,与黄舸奶奶见面的前一天,黄小勇带着王峰来到长沙凤凰山陵园黄舸的墓碑前悼念。黄小勇用湿抹布一把一把、细细地擦着墓碑、照片,泪流满面地絮叨着:“舸儿,爸来看你了。爸也是没办法了,七年了,奶奶一直要见你,我只能求助媒体,帮忙寻找一个像你的人,去见奶奶。”

“舸,我是代替您去看奶奶的志愿者王峰。在您的墓前,我只想告诉您,您的精神感动了全国,包括我在内的很多人,要把您这种精神继续传递下去。明天,我帮您圆老人家的梦。”王峰表情肃穆、声音低沉。王峰知道自己这个“替身”,关系到一个老人七年的心愿,总担心自己表现不好。见奶奶的前一晚,他忐忑地难以入睡,一遍遍地告诉自己,我就是黄舸,我要让奶奶知道她孙子还在,好好地活着。 温情圆梦,谎言深情大爱无言

2016年3月17日,王峰来到长沙市某养老中心,黄小勇给王峰身上涂红花油药水掩盖气味,他们担心嗅觉敏感的奶奶因为王峰身体味道的不同起疑心。虽然进行了周密的筹备,真到了这一刻黄小勇和王峰仍然心里打鼓。老人年事已高,但触觉、嗅觉都非常灵敏。更重要的是,她与孙子多年来靠触摸、手心写字这样的特殊方式交流,其中细节唯有老人自己清楚。

彼时,大厅里,26名医生、护士、志愿者等工作人员随时待命,以防奶奶身体出现特殊情况,同时也努力为这次见面提供便利。30名媒体记者渐渐聚集到二楼,在一个相对遥远的距离,很有默契地不开闪光灯、不靠近询问,安静地记录这一场相见,而在千百公里之外,不计其数的网民正通过媒体直播的视频,共同见证着这场“爱的谎言”。

9点58分,王峰正在做着最后的准备。为了让奶奶摸上去更接近黄舸生前单瘦的感觉,尽管气温只有12摄氏度,王峰却脱下了羽绒服,换上一身单衣。因为肌无力,黄舸手指的温度低于常人,在见奶奶前,王峰特意将双手浸泡在冷水里降温。

10点40分,黄小勇带着老母亲来到这里。他轻手轻脚地将母亲扶下车,扶上轮椅。奶奶被家人搀扶着进入大厅。在等待孙子的时间里,尽管看不见,她却不时往入口方向张望。

大厅里,不少人屏住了呼吸,却努力神色如常。老母亲的目光里凝聚着整整7年的渴望,让黄小勇鼻子发酸。王峰坐上轮椅,黄小勇忐忑地推着他,一步步缓缓走向奶奶。王峰努力克制内心的紧张,微笑着迎向奶奶。

“舸儿,我好久没看见你了,还记不记得奶奶?想不想奶奶?在广州好不?”奶奶细摸着“孙儿”的脸,言语激动,一双苍老的手,缓缓的触摸着王峰的双肩、手臂。开心的奶奶很想要抓“孙儿”的手,但动作又很轻,那种爱护让王峰心底一阵暖。

让王峰觉得“惊险”的一刻还是发生了。奶奶用手轻轻触摸王峰,然后问了一句:“你是不是长高了?”那一刻,王峰心里顿时紧张起来,担心被奶奶发现了不知如何作答的他只能点点头。

黄小勇告诉母亲,孩子能站了,说话还不方便。“黄舸现在能拄拐杖走路了,你看。”黄小勇一边说,一边示意。王峰在黄小勇的搀扶下,拿起双拐,颤颤巍巍地在奶奶面前走了几步。“是能站起来了,走得蛮好。”奶奶笑着说。

黄小勇提议看一看养老院的环境。奶奶立刻起身,尽管看不见路,却主动握着“孙儿”轮椅的把手,在众人的引导下,慢慢推着轮椅,带“孙儿”到处走走。

11点20分,黄小勇借口“黄舸”要上厕所,推着他离开大厅。离开后,两人抹汗,相拥鼓励。王峰的手指,一直保持着肌无力的弯曲状态,趁着奶奶不在身边,他赶紧活动活动身体。

到了午饭时间,王峰怕露馅,不敢动手吃饭。在黄小勇的提示下,才拿起勺子缓慢地喝着汤。“多吃菜啊”、“吃饱了没有”……奶奶坐在“孙儿”身边,不时地询问。“妈,吃完这顿饭黄舸就要坐飞机去美国治疗了,可能要呆几年才回来……”黄小勇故作平静地和老母亲说道。奶奶眼中含着泪,一边给“孙儿”夹菜一边唠叨着:“你多吃点,吃饱点。你去美国那么久,治好了早点回来。”

幸福的时光总是太短。吃过饭,黄小勇要把“黄舸”送走了:“妈,我们得赶飞机了!”奶奶终于忍不住哭了出来,依依不舍地抚摸着“孙儿”的脸:“舸儿,记得奶奶家住在六楼,要回来看我……”

王峰的眼圈湿润了,他多想替黄舸喊一声奶奶啊!他多想抱抱奶奶啊!可是,他不能,他只能点点头,奶奶握着他的手,他只能摇一摇、在她手心里点一点。离别时,黄小勇拿着“黄舸”的手不停摇晃表示挥别,奶奶看到“孙子”难得的大动作,开心地抹着泪,笑了……

母亲替儿子相亲范文6

1

大哥突然脑溢血去世,我和大嫂、姐姐料理完后事,一直不知该如何跟68岁的母亲说这件事。中年丧夫的母亲,还承受得起老年丧子之痛吗?

最后,我们一致决定向她隐瞒实情。

那晚,大嫂找上门来,向母亲哭诉:“袁林(大哥的名字)背着我办了出国手续,一声不响就走了。等我知道时,人家已经到了日本。”不等母亲反应过来,姐姐已开始“质问”大嫂:“你怎么好意思来跟妈告状?如果不是你一天到晚在我哥面前哭穷,他能背井离乡、都快50岁了还出国当劳工吗?”

姐姐和大嫂的心都是疼的,所以她们的眼泪都是从心里流出来的,因此,戏也就演得逼真。

母亲呵斥了姐姐,转头对大嫂说:“梅,别哭了。这男人在外啊,最怕女人在家哭天抹泪的。别听你小姑子胡说八道,她嘴上向来没有把门儿的,咱不跟她一般见识。”

说完,母亲对大嫂和姐姐说:“袁林早晚会回来的,他也是为了这个家、为了孩子才出去吃苦的。以后咱在家都打起精神头儿好好过,别让他走那么远,心里还挂念着。”

姐姐和大嫂走了之后,母亲把自己关在屋里,晚上我叫她吃饭时,看到她的眼睛红红的。那天晚上,她吃得很少,话也很少。

2

星期天,大嫂带着侄儿小淘来家看望母亲。母亲对侄儿说:“小淘,能不能带奶奶去吃肯德基?”侄儿当然欢天喜地地领着母亲去了。我们要跟着,母亲坚决不许。她说:“去那么多人,得多少钱!今天我就请小淘一人。”

此后每个周末,母亲都会带小淘出去。一天,小淘回来时一身泥土,脸上写满了得意,但祖孙俩对发生了什么事情都守口如瓶。

晚上,大嫂给我打来电话,紧张地说:“咱妈是不是已经知道袁林的事情了?”我忙问:“小淘跟她说什么了吗?”大嫂说:“没有,小淘什么也没跟咱妈说。可是,老太太今天带着小淘打架去了。一个大孩子总在放学时拦着小淘要钱。咱妈今天躲在一边,让小淘打那孩子,还对小淘说,如果打不过,就别回来见奶奶。”我说:“那没事。我们小的时候,有大孩子欺负我们,咱妈也是用这种方式教我们反抗的。”

放下电话,我去了母亲的房间,发现多年不拿针线的母亲又重拾旧手艺,正在做鞋垫。她对我说:“冬天快来了,妈做点儿棉鞋垫,给你大哥寄去。”

“妈,寄到日本的话光邮费就够买好几十双鞋垫了。”“那也得寄,看到这些鞋垫,你大哥能早点儿回来。妈想你大哥呀,这样一边做活儿一边跟他说说话,妈心里能好受些。”

一个月的时间,母亲做了15双鞋垫,把它们交给我,说:“不管多少钱,都给你大哥寄去。自打他去了那儿,妈就没梦见过他。估计,等鞋垫收着了,他也能想起自己还是有妈的人。”

我拿着那些鞋垫去了大哥的墓地,在大哥坟前替母亲倾诉着对他的思念。我说:“哥,你若在天有灵,就托个梦给咱妈,她想你。”最后,我把那些满载着母爱的鞋垫烧给了大哥,忍不住失声痛哭,为早逝的大哥,也为至今还不知道已经与儿子阴阳两隔的母亲……

给大哥的鞋垫“寄”走后,我猛然意识到,大哥去了日本这么久,无论如何都该给母亲来封信或打个电话了。于是,几天后,我兴高采烈地拿回一封信:“妈,大哥来信了。”

听我读着大哥的来信,母亲平静得像睡着了一样。读完后,她从我手里拿过那封信,呆呆地看着,一句话都没有说。我心中惴惴不安,努力回忆信中所言是否有可疑之处。最后,母亲说了一句话:“还是写信好,写信时,你哥比平时跟妈说的话要多。”

3

此后,我隔三差五都会替大哥写信给母亲。每一次,母亲的表情都是那样平静,听我读完后,小心地把信收在一个月饼盒里。我曾好几次见她在夜里摆弄那些信――她抚摸那些信时的样子令人心碎。

我跟姐姐和嫂子说,要不就告诉母亲真相吧,不知道儿子生死的母亲太可怜了。但姐姐和嫂子坚决反对,她们觉得只要母亲认为大哥还在,不管是在日本还是在眼前,心里至少还有个盼望。

母亲开始整天做鞋垫,这次不是给远方的大哥,而是给我们。单的、棉的,小山一般。

就这样过了两年,一天,大嫂来找我,嗫嚅着对我说:“我……可能要结婚了……”我心里一颤,但还是说:“应该的,大嫂,你一个人带着小淘生活太不容易了。毕竟,大哥已经走了两年了。”“可是,该怎么跟妈说?”大嫂的话令我心酸,是啊,我们该怎样面对母亲呢?

我和大嫂、姐姐商量的结果是,将这件事继续瞒下去。

大嫂带着小淘出嫁那天,我和姐姐拿出了10万元钱。尽管数目不大,但已经尽了全力。大嫂不肯收这些钱,我说:“这是妈的心意,也是我们替大哥给小淘的。”

大嫂改嫁后不久,一天,母亲将一张存折交到我手上,那上面有8万元钱,是她一生的积蓄。她说:“给你大嫂送去吧,她一个人养家不容易。”我惊呆了,母亲接着说:“你哥一定是赚不到钱,不然早就回来了。再说,一个男人,就算赚了钱,在那边起了别的心思也说不准。所以,这钱还是给你大嫂吧,亏了谁也不能亏了小淘……”

握着我送来的存折,大嫂哭得泪人一般,说什么也不肯收。当天,大嫂来看望母亲,把存折送了回来,她说,这些年我和姐姐一直帮衬她,这钱,母亲一定要给儿女的话,也应该是三家平分。

那天母亲做了很多好吃的,把姐姐也叫了回来,我们一家人聚在一起。饭后,母亲说:“那咱就把这钱分了吧。”结果没人肯要。最后,母亲含着眼泪说:“人家都为钱打破脑袋,咱家却为这点儿钱推来让去。你们都是妈的好孩子啊,妈这辈子知足了……”

4

母亲是在一个星期后突然病倒的,各种检查结果出来后,消息一个比一个坏――心衰、肾衰、呼吸衰竭,我们一遍又一遍地在病危通知书上签字,签到最后,手和心都是抖的。那个还会纳鞋垫、还能偶尔下厨房的母亲怎么可能一下子病危呢?

医生让我们见母亲最后一面时,她看上去根本就不像一个病人。母亲说:“今天谁也不许哭,听妈把话说完。”

我们听着,心揪在一起。

“你大哥走了,妈知道。这样的事情瞒得住别人,瞒不住当妈的人。妈知道你们的良苦用心,更在这近3年的时间里,体会到了你们的孝心,最让妈觉得骄傲的是你们对大嫂的情义。梅啊,妈把弟弟、妹妹交给你了,逢年过节,一定要一起聚聚,不管谁家有事,其他人都得随叫随到……”

那天,母亲用尽所有力气,对我们每个人叮嘱了又叮嘱。只顾哭泣的我们无论如何都不愿相信,母亲说完这些话后,就停止了呼吸。我们守在她的床前久久不愿起身,似乎只要母亲还在面前,我们就是被母爱笼罩的孩子,就永远心有所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