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和儿子的文案范例6篇

母亲和儿子的文案

母亲和儿子的文案范文1

(一)继母在家庭内部犯“杀人”罪

1.关于继母杀前室子(妇)

《宋刑统》中记载:“若子孙违犯教令,而祖父母、父母殴杀者,徒一年半,以刃杀者,徒二年,故杀者各加一等。即嫡、继、慈、养杀者,又加一等。过失杀者,各勿论。”可见在宋代法律规定上亲母继母杀子就已经有了差异。这或许是因为继母等人“情疏易违”。沈之奇概括此条立法精神为:“继母服制虽与亲母同”,继子“非其所出,则恩义轻”,法律欲以重罪防止继母出于私心而加害继子。继母和前室子是没有血缘关系的,毕竟难以有着与亲子那样血浓于水的亲情,若是本身二者关系不好,而继母又有让亲子继承财产等方面的考虑加之谋害前室子所受到的惩罚特别轻微,即付出代价与所得利益相比不值一提,相信会有很多继母蠢蠢欲动的,这将是对家庭成员安全以及家庭正常关系的严重破坏。所以这样的防范措施绝对不是杞人忧天,而且事实证明,《宋刑统》对于继母杀子的惩罚措施还是太轻了,以至于北宋初年,接连发生了两场惨案。据《宋史•刑法二》记载,北宋初年,有开封妇人杀其夫前妻子,按法律规定仅当徒两年,“帝以其凶虐残忍,特处死”。不久又有,“泾州言安定民妻怒其夫前妻之子妇,断其喉而杀之。上谓左右曰:‘法当原情。此必由继嫡之际爱憎殊别,固当以凡人论也。’乃诏:‘自今继母杀伤夫前妻之子及其妇,並以杀伤凡人论。当为人继母而夫死改嫁者,不得占夫家财物,当尽付夫之子孙,幼者官为检校,俟其长然后给之,违者以盜论。’”鉴于杀害非血缘关系子女的案件,严重威胁到家庭关系,且手段残忍,令人发指。为了整顿风俗,宋太祖这才特别下诏曰:“自今继母杀伤夫前妻子,及姑杀妇者,同凡人论。”这才让此股邪风有所收敛,从而使家庭关系更加趋于稳定,家庭成员人身安全也有了保障。

2.关于继母杀父

《宋刑统》载,“诸告祖父母、父母者绞”,而“嫡、继、慈杀其父……并听告”。通过《宋刑统》的规定,可以看出由于我国法律制度受儒家思想影响,自古提倡亲属相隐,所以在原则上亲母除非犯了“缘坐之罪,及谋叛以上”,都是不可以告的,否则即便是事实,亲母也援引自首法而无罪,而子女会处以绞刑;而对于继母,在杀了自己夫君的情况下,是准予子女上告的。因我国古代法律自汉后受儒家思想影响程度较高,而儒家对于家庭内部伦理关系的断定自古便有其道统,保有高度传承性,因此在涉及家庭内部纠纷的法律问题时各代更是有不少相同点。对于《宋刑统》中对于继母杀父这一情况,是否在定罪量刑时当与亲母杀父有所差别,很有可能吸取了前代的处理办法,这些史料存在,对我们理解《宋刑统》对继母的量刑差异很有帮助。早在西汉时期就有“廷尉上囚防年,继母杀年父,年因杀继母。依律,杀母,大逆论。帝疑之,诏问太子,对曰:‘夫继母如母,明其不及也。缘父之爱,故谓之母尔。今继母无状,手杀其父,则下手之日,母恩绝矣。宜与杀人者同,不宜大逆论。’帝从之,弃市。议者称善”。《棠阴比事》也记载了这一史料,明人吴讷删补本的《棠阴比事》中对此事按大明律评价道:“凡继母杀其父,听告,不在干名犯义之限。今观汉史所云,防年继母杀父,因杀继母,宜与杀人同,不宜以大逆论。窃详此实伦理之变,若比杀常人,则故杀者斩。若比父母为人杀而子孙擅杀行凶人者,杖六十。其即杀死者勿论。”《棠阴比事》是宋代成书,记录此案件即说明此案件对宋人处理此类司法案件有借鉴意义,也反映宋人对此案件处理方式的认同。可见汉人宋人明人虽然在量刑上有所异议,但是对于子因继母杀父而杀继母这一极端事件,对于子是有偏袒的,汉代时以“弃市”而不是以大逆不道论处;明代时司法是有争议的,而且极有可能只判“杖六十”,继母对比亲母之不如由此可见一斑。又有《春秋集义》载,东汉时“梁人有继母杀其父者,而其子杀之,有司欲当以大逆,孔季彦曰:‘昔文姜与弑鲁桓,《春秋》去其姜氏,《传》谓‘绝不为亲,礼也’。夫绝不为亲,即凡人耳。方之古义,宜以非司寇而擅杀当之,不当以逆论。’人以为允”。孔季彦作为孔子的二十代孙,是儒家的典型代表,他认为继母杀其父后和儿子便“绝不为亲”,不同于亲母以大逆不道论处,这也体现了当时官方对于此类事件的处理意见。

(二)继母犯“诬告”子孙罪

《宋刑统》载“诬告子孙、外孙、子孙之妇……者,各勿论”。法条中并没有明显区分继母亲母的区别,那么是不是就可以认为亲母与继母在犯这种罪行时都会被以无罪对待呢?我们可以通过几个案例来了解一下宋人对这种犯罪行为的认识。成书于南宋的《折狱龟鉴》中记载了这样一则案例:唐李杰,为河南尹。有寡妇告其子不孝,杰物色非是,谓寡妇曰:“汝寡居,唯一子,今告之罪至死,得无悔乎?”妇言:“子无状,宁复惜!”杰曰:“审如此,可买棺来取儿尸。”因使觇其后。寡妇出,与一道士语曰:“事了矣。”俄将棺至。杰即令捕道士,劾问,具服:“与寡妇通,为子所制,故欲除之。”于是杖杀道士,纳于棺。”此案件中寡母与道人通奸在先,诬告儿子不孝,恶意置亲生子于死地在后,可是似乎没有受到半点惩处,相反道人却被杖杀,概因宋承唐制,《唐律疏议》中亦有相同规定。通过此案所示,可见如上法条确被认真落实。但是如若此类诬告罪行发生在继母身上呢?《折狱龟鉴》中还记载了这样两则案例:“曾孝序资政,知秀州。有妇人讼子,指邻人为证。孝序视其子颇柔懦,而邻人举止不律。问其母,又非亲。乃责邻人曰:‘母讼子,安用尔!’为事非涉己,因并与其子杖之。闻者称快。盖以继母私邻人,而忌其子间之,故致讼。”“晋安重荣,镇常山。有夫妇共讼其子不孝者,重荣面加诘责,抽剑令自杀之。其父泣言“不忍”,其母诟詈逐之。乃继母也。重荣咄出,一箭毙之。闻者称快。”这两则案例一发生在宋代,一发生在后晋,特别是安重荣射母被《折狱龟鉴》在卷五及卷六引述两次,可见作者一再引以为鉴。这两位继母并不比上述案件亲母更加恶毒,然所受的刑罚比亲母不只重了一分:一人受到脊杖处罚,一人更是被箭射杀身亡,丢了性命。究其刑罚差异的原因,当是法律没有给出具体的规定,使得法官拥有较大自由处置权力,能依法官个人性情和当时社会法制健全程度而判刑。但必须要承认,法官心中有这样一个基点:继母犯此罪受到刑罚是必当要比亲母重的。另外根据两则材料均记载“闻者称快”,可见当时社会舆论对于给继母判重刑的判决结果是相当支持的。

(三)继母在丈夫死亡后犯非法侵占遗产

罪前文论述的都是继母犯刑事罪时的情况,现在我们通过几个案例来探讨继母犯诸如非法侵占子孙遗产的民事罪时是如何处理的。《折狱龟鉴》卷六记载了这样一则宋代案例:“李行简给事,初为彭州军事推官。富民陈子美者,继母诈为父遗书,逐出之,累诉不得直。转运使檄行简劾正其事。及代还,子美乃以金五百两饯行,行简怒不纳。感泣而去。”此案件中,继母伪造富有的亡夫遗嘱,逐去亡夫儿子,儿子在本州多次上诉未果,最终在转运使下令的情况下由邻州的推官核查纠正,才能得以保全自己的法益。在此事件中,转运使和推官以及此书撰写者都不以亡夫儿子告继母为忤,儿子不但没有受到任何刑罚反而最后得以胜诉,而后来这位军事推官更是被举荐为监察御史,历任侍御史、尚书刑部郎中、右谏议大夫,可见此人乃是一位杰出的法官人才。这明显与《宋刑统》中记载“诸告祖父母父母者绞”的规定是冲突的,只能认为继母在此等司法情况下确实被政府特殊对待了。《名公书判清明集》还有另外类似的两件案例,在“继母将养老田遗嘱与亲生女”一案中,蒋森原养一子汝霖,后再娶叶氏,蒋森死后叶氏将亡夫遗留田产自留一份养老,后汝霖所分的田产节次破卖,叶氏将自己拥有的田产遗嘱留给了亲生女儿,于是汝霖提出诉讼。案件诉讼的结果是,执法者虽然认为子不可以诉继母,但是养子告继母只得到杖二十的轻微刑罚,又要求继母不能再有继承人的情况下随便处置遗产。从案件结果来看,法官又是偏袒儿子较多,告继母杖二十继而获得遗产所有权的判决结果,对比告亲母者绞刑的刑罚,可谓轻之又轻。在“子与继母争业”案中,甚至有这样的记载,在儿子控告改嫁的继母盗去亡父产业时,被执法者认为证据不足,反问儿子:“继母已嫁,却方有词,无乃辨之不早乎?”这位执法者言下之意是,继母未改嫁前,儿子发现可疑,就应当提出申诉,这样的言辞几乎等于说儿子可以告继母了,继母和亲母的法律地位差别溢于言表。

二、结论

母亲和儿子的文案范文2

赡养老人和抚育子女是公民的法定责任。在我国的宪法中,“赡养父母、教育子女”是公民的法定义务。此外,在《婚姻法》《继承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和《刑法》等法律中,都有与亲情和亲人之间财产、人身和精神抚育关系相关的规定。

“常回家看看”第一案

2010年12月20日,年逾花甲的李全有(化名)和老伴儿王淑珍(化名)把40岁的女儿告到北京市昌平区人民法院,要求他们的女儿“常回家看看”。这起被认为是全国首例父母向子女讨探视权的案例恰逢《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修改之际,有人提出把“常回家看看”纳入其中。所以,这起案件一经公布,立刻引起公众的广泛关注。

20世纪60年代,李全有和王淑珍夫妇的女儿李丽(化名)出生了。她在很小的时候与奶奶一起生活了6年,后来考上大学又公费出国留学。回国后,她成了一名大学教师并结婚生子。

李丽希望母亲帮自己带孩子。但是,王淑珍以“你哥哥家的孩子还要我照顾”为由拒绝了女儿的请求。母亲的“冷淡”对李丽造成极大伤害。2004年,因为一件小事,李丽母女激烈地争吵起来。在争吵之中,李丽放下“再也不回这个娘家”的狠话摔门而去,母亲也说出了“就当没有你这个女儿”的气话。从此,李丽没有再回娘家。

僵持中,6年过去了。由于无法打开和女儿之间的心结,王淑珍患了抑郁症。在无计可施之后,这位母亲把女儿起诉到法院,要求她定期探视父母并每月支付100元赡养费。

在母亲和女儿即将对簿公堂的情况下,李丽单位的党委书记和李丽的舅舅决定出面进行调解。

2011年1月15日,王淑珍被请到李丽的工作单位。见到女儿后,她未语泪先流。李丽见状,急忙去给母亲擦眼泪。在母亲表达了自己没能在女儿有困难时给予帮助的愧疚之情后,女儿也对自己没有对父母尽责说了对不起。

2011年1月17日,王淑珍到法院撤回起诉。她告诉法官:“我女儿以后会常回家看我。” 在《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修订草案的“精神慰藉”一章中,增加了“家庭成员不得在精神上忽视、孤立老年人”、“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赡养人,要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人”的内容。如果子女违反上述条款,父母有权到法院起诉。

事实上,发生在父母和子女之间的官司正在日益增多。

在农村,由于养老保障欠缺,父母向子女讨要生活费用的赡养案件近年来一直呈上升趋势。而在农村老人要求物质赡养的同时,相当数量的城市老人希望得到精神赡养。用一位法官的话说,经济发展和城市生活节奏的加快,使身居城市的老人衣食无忧的同时,也越来越多地感到“精神饥渴”。当这种需求不能被满足时,一些老人便诉诸法律,要求子女提供“精神赡养”。

大学生学费官司

2010年3月1日,《重庆晚报》刊登了一则题为《女儿状告母亲索要学费法庭上解开多年心结》的故事。刘芳是一名在单亲家庭长大的孩子。在她8个月大的时候,她的母亲用家里的全部积蓄投资的项目被定性为“非法集资”,投资全部打了水漂。不久,刘芳父母的婚姻解体,幼小的刘芳一直跟随父亲生活。上大学后,刘芳向母亲提出,希望母亲承担自己上大学的费用,但遭到母亲拒绝。

在激愤情绪的驱使之下,刘芳来到法院状告自己的母亲。由于她已经是年满18岁的成年人,立案庭的法官告诉她,法律无法强制她的母亲承担她的大学费用。换句话说,她告不赢自己的母亲。

其实,刘芳并不知道母亲的日子过得也很艰难。多年来,她一直靠打工所得的微薄收入养活自己并支付女儿的抚养费。为此,母亲落下一身病。面对女儿考上大学却没钱交学费的状况,她曾偷偷落泪……当法官把这一切告知刘芳并意味深长地送给她一本《学会宽容》的书后,刘芳的心灵受到了触动,一直沉默的她放声哭了起来。

后来,在法官的疏导之下,母女俩从第一次见面的“剑拔弩张”到第二次见面“紧挨坐着”再到女儿说出“其实,我很想有个妈”,最终在法官说到母亲生病了还在为女儿挣学费时,泪流满面的女儿转身抱住母亲,喊出18年来的第一声“妈”。

刘芳向母亲讨要学费的案件关涉两部法律,《义务教育法》和《婚姻法》。按照《义务教育法》的规定,儿童和少年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适龄儿童、少年的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应当依法保证其按时入学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婚姻法》第21条规定:“父母不履行抚养义务时,未成年的或不能独立生活的子女,有要求父母付给抚养费的权利。”“不能独立生活的子女”,是指尚在校接受高中及其以下学历教育或者丧失或未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等非因主观原因而无法维持正常生活的成年子女。

因为大学教育在我国不是义务教育,再加上刘芳已经年满18岁,她的母亲没有为她提供生活费用和缴纳学费的义务。虽然对刚刚成年的大学生来说,大多数人都无力自行解决生活费和学费,但是,由于父母在法律上已经没有支付生活费和学费的义务,所以,一些父母没有供养能力或者父母和子女之间的关系不融洽而引发的诉讼,都以子女败诉告终。

家庭成员间的法律责任

父母对子女有抚养教育的义务,子女对父母有赡养扶助的义务。这是现行《婚姻法》中一条重要的规定。从法律规定的字面意义上来理解,父母对子女的“抚养教育”与子女对父母的“赡养扶助”是并列关系。从规定文字引申开来,它关系子女在“人生的早晨”需要父母扶持,父母在“人生的黄昏”需要子女的搀扶。正因如此,“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才得以广泛流传。说到底,亲人之间的关爱,要靠责任来支撑。当一个人年满18岁时,意味着从法律意义上是一个“完全行为能力人”,应该也必须去担当属于自己的责任。在把责任交给下一代的时候,上一代人首先应该告诉他们责任的内涵。

责任有时“很小”,它是一名中学生打完一场篮球一身汗水地回家后,把自己的衣服和鞋袜洗净晾干;责任有时也“很大”,它是一个人为自己设立一个目标后为之制订周密的计划并锲而不舍地靠近它;责任有时会“很具体”,它是为了自己和他人的健康,远离香烟、白酒、、毒品;责任有时会“很宽泛”,除对自身负责外,一个有责任的人还要对亲人、团队、国家甚至人类负起自己应负的责任。

“责任”一词包含了太多内容,是一个需要我们用一生时间去担当的大事情。因此,通过言传身教培养孩子的责任意识——包括家庭责任意识,比法律用强制的方式来推行法律责任更加重要。

延伸阅读

关涉亲情的法律

亲人之间的关系问题可能涉及的法律,主要在民事方面,有极小的比例会涉及行政和刑事方面的法律事务。

在民事法律方面,规范亲人之间关系的法律包括《婚姻法》《继承法》等。

在行政法律方面,涉及《未成年人保护法》《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和《义务教育法》。

在刑事法律方面,与亲情相关的罪名有:暴力干涉婚姻自由罪、重婚罪、遗弃罪、虐待罪。

随着公民生命价值意识的提升,虐待家庭成员案和遗弃案的数量并不多。

母亲和儿子的文案范文3

浪子无所依,瞒报真相骗领母亲退休金

2011年3月4日下午,河北省曲阳县城一个独立小院内传出一阵低泣声,卧室床上躺着一位面色煞白的老人,她抚摸着儿子的头,眼泪汪汪地说:“小元,妈活不了几天了,我这一走,你可咋办呢……”床前的男青年红着眼睛说:“妈,别说这样的话,您不会有事的!”说着,母子俩抱头痛哭。

安慰母亲的男青年叫安小元,时年25岁,母亲杨秀云患有严重的糖尿病,近几年引起并发症,肾功能一直在减退,体重下降得厉害。杨秀云知道自己来日不多,唯一放心不下的就是儿子。

杨秀云的丈夫原是北京一家国企的工人,20年前,丈夫在一次意外事故中丧生。厂里除了给她一笔补偿金,还把她安排到厂里上班。丈夫去世时,儿子只有5岁,儿子是她和丈夫的心肝宝贝,丈夫不在了,她更不能亏待儿子。因此,杨秀云对儿子极尽宠爱,没想到把儿子惯得游手好闲,好吃懒做。高中毕业后,安小元一直在社会上游荡,大事做不来,小事不愿做。好在杨秀云有份工作,还能顾住娘儿俩的生活。

退休后,因为在北京没什么亲人,也没有说得上话的人,杨秀云便带着儿子回到老家河北曲阳县。这里有她的妹妹杨秀萍,相互之间有个照应。回到曲阳后,安小元和姨妈的儿子王文利混在一起,整天吃喝玩乐。杨秀云身体不好,这么多年来没有再嫁,而是苦苦地守着儿子。眼看儿子到了结婚成家的年龄,还整天在外游荡,她又急又气,身体每况愈下。见自己的病渐渐发展到了无法控制的地步,为了给儿子减轻负担,杨秀云嘱咐儿子,自己死后一切从简,不要大操大办。

2011年5月中旬,杨秀云病故,安小元叫来姨妈杨秀萍和表哥王文利。听安小元说姐姐生前交代后事从简,杨秀萍很是不满。王文利把母亲叫到一边,小声说:“简办也好,咱们也省了份子钱!”杨秀萍觉得儿子的话有道理,就改变了态度,却仍以一副不满的口吻训斥安小元:“简办就简办吧,你们安家的事我不掺和!”

安小元把母亲和早逝的父亲安葬在一起后,又开始了四处游荡的生活。没有母亲的管束,虽然他玩得随心所欲,心里却空荡荡的。5月25日,是母亲退休金到账的日子,他拿着母亲的银行卡到银行取钱,突然想到,母亲病故的消息远在北京的单位还不知道,如果对方知道后,母亲每月3000元的退休金肯定没有了。想到这儿,他心里一阵恐慌。

晚上,安小元久久不能入睡,一直在想母亲退休金的事情,他突然闪过一个念头:母亲的单位远在北京,不如把她去世的消息瞒下来,自己还能继续领她的退休金过日子。想到这里,他暗暗打定了主意。

第二天早上,安小元起床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把母亲的遗像从墙上摘下来,锁在了柜子里。

8月16日下午,安小元一个人在家喝啤酒,这时客厅的电话响了,他拿起听筒,里面传来一个中年男子的声音:“我是新华公司后勤处的王珂,请问杨秀云在家吗?”一听是母亲单位打来的电话,安小元悚然一惊,心虚地说:“我妈她出去串门了,您找她有什么事儿?”一听这话,王珂那边笑着说:“哟,敢情你妈身体不错嘛,上次打电话她还在家养病呢!”听了这话,安小元心里更虚了,干笑着说:“那是,那是,我妈这人闲不住,身体刚好些就去串门了。”寒暄过后,王珂说出了他打电话的真实意图:“公司正进行离退休人员年检,告诉你妈,让她把街道办开的健在证明寄到公司来。”安小元忙说:“行,行,我会告诉我妈的,您放心!”

放下电话后,安小元已经紧张得额头冒汗。想想北京那边还等着要母亲的健在证明,他犯难了。当晚,他把表哥王文利找来讨主意,王文利嘿嘿一笑,说:“这事儿好办,只要掏钱,啥证明都能弄来。”

两天后,王文利就给安小元拿来了一份伪造的杨秀云健在证明。安小元马上把这份健在证明寄到了北京。在忐忑中过了几天,并没等来质疑的电话,安小元紧张的心情才算平静下来。

姨妈顶包过关,表兄弟联手造假再骗医疗费

靠着骗领母亲的退休金,安小元过了近两年自在日子。2013年3月初,王文利提着下酒菜来找安小元,两人边喝边聊。借着酒劲儿,王文利提出借钱的要求。安小元知道王文利平时喜欢赌钱,借钱给他恐怕是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就苦笑着说:“表哥,我手头也没钱,我还想向你借钱呢!”王文利不满地说:“你没钱谁信?我姨妈的退休金每月有3000多元呢!”

安小元正要辩解,客厅的电话响了,他拿起听筒,电话是母亲单位打来的,打电话的仍是王珂。王珂说过两天他和公司同事出差,顺便代表公司看望一下杨秀云,希望安小元到时别让母亲出门。一听这话,安小元的头大了:母亲已经病故,这下要露馅儿了!但他不敢说出实情,只得硬着头皮应付:“好的,我会把你的话转告给我妈。”

看到安小元挂掉电话后愁眉苦脸的样子,王文利忙问出了什么事儿。安小元把电话里的事情说了出来,王文利笑着说:“表弟,犯迷糊了不是,别忘了我妈和你妈是亲姐妹,虽然她俩差3岁,可外人都觉得她们长得像,到时让我妈帮你演演戏不就得了!”安小元猛地拍了一下头:对呀,怎么忘了这茬,到时把姨妈请来帮忙,这事儿骗过去就行了。想到这里,安小元顿时眉开眼笑。王文利不失时机地提醒道:“这事儿要是蒙过去了,我妈可是立了一大功,你怎么着……”话说到这里,王文利做了个数钱的动作,安小元大方地说:“到时我给姨妈1000元孝敬钱!”王文利嫌少,安小元只得又加了1000元。

王文利回到家,把安小元想请她“演戏”的想法说了,杨秀萍起初不同意,听儿子说保证不会出事,又能得到外甥的2000元报酬,就答应了。

3月18日下午,安小元的家门被敲响了,王珂和一位女同事出现在安小元面前,安小元和杨秀萍、王文利忙迎了上去。杨秀萍热情地握住王珂的手说:“小王你好,谢谢你大老远来看我!”王珂笑着说:“杨大姐,看到你身体这么好,我们就放心了!”

安小元和杨秀萍把客人迎进屋,双方寒暄了一会儿,安小元怕姨妈说漏了嘴,不时在旁边打着圆场。因为杨秀萍和姐姐长得像,事先又和外甥进行过“排练”,丝毫没引起北京客人的怀疑。王珂和同事坐了一会儿就告辞了。

送走客人,王文利把母亲送回了家,然后过来向安小元索要报酬,而且要把酬金再加一倍。安小元不高兴地说:“不是说好2000元吗?”王文利斜了他一眼,说:“你要是给2000元也成,不过以后再有什么事,我妈说了,她可就不管了。”这一招把安小元给“治”住了,只得给了王文利4000元钱。

3天后,王文利又提着下酒菜来找安小元,安小元对这位贪婪的表哥没有好脸色。王文利讪笑着说:“表弟,我知道你对我有意见,我这不是手紧吗?来,哥给你倒一杯!”话说到这份儿上,安小元不好再绷着脸了。喝着喝着,这对表兄弟又热和起来,王文利神秘地对安小元说:“表弟,我再给你指个发财的路子你干不干?”安小元高兴地说:“好呀,快说说,到底是什么发财的路子?”王文利说:“姨妈不在两年了,你工资照领,公司也知道她老生病,这两年的医药费可是一笔不小的数目啊……”说到这里,他观察着安小元的神色。没想到安小元沮丧地说:“表哥,我妈都去世两年了,就是报销也得有单据,这东西去哪儿弄啊?”王文利拍着胸脯说:“健在证明能弄假的,老妈可以顶包,这医药费单据也能造假啊!只要你肯掏钱,没有弄不到的!”说着,他停顿了一下,又做了个数钱的动作,开始提要求了,“医药费单据我来搞,不过事成之后得来的钱,咱哥俩一人一半行不行?”虽然安小元觉得表哥的要求有些过分,但想想这件事前后都得他帮忙,就答应了。

一周后,王文利就给安小元拿来了一叠医药费单据。靠着这些假单据,安小元顺利拿到了母亲公司报销的3万多元费用,王文利从中拿走了一半。虽然安小元心里有些不平,但有言在先,他也不好说什么,何况以后还得靠姨妈帮忙呢!

贪心必被捉,母亲工资卡被盗引出案中案

成功骗到医药费后,安小元日子过得更滋润了。没想到一个月刚过,王文利又跑来向安小元借钱,安小元知道表哥现在赌钱赌红了眼,那分走的1万多元钱估计已经输光了,更不敢借钱给他了。被表弟拒绝,王文利悻悻地走了。

几天后,王文利拎着酒菜又来找安小元,说是过几天外出打工,来和表弟喝个告别酒。安小元高兴地说:“表哥,你这样做就对了,今天咱兄弟俩喝个痛快,为你饯行!”接下来,这对表兄弟推杯换盏,喝了个痛快。安小元酒量小,很快就喝得烂醉如泥。王文利把安小元扶到床上,喊了两声,见他没有回应,就从他的上衣口袋里掏出了姨妈的工资卡,装进了自己的口袋。接着,他又从安小元的衣柜里翻出姨妈的户口本、身份证、房产证等资料,装进一个袋子里,迅速逃离了安家。原来,王文利来找安小元喝酒是早有预谋,他近来输了不少钱,又欠下高利贷,一时无法筹到钱,就在安小元身上打起了主意。

拿到银行卡后,王文利让母亲拿着姨妈的身份证去办理挂失,重新办理了银行卡,修改了密码。然后,在母亲的配合下,王文利又把安小元的房产过户给高利贷债主。他所做的这一切,安小元浑然不知。

两天后,安小元才发现母亲的工资卡不见了,找遍了家里也没找到,这下他慌了。想起两天前在街上遇见表哥,看他正在闲逛,安小元问他为啥没外出打工,他支支吾吾,言辞闪烁,安小元产生了怀疑,立即怒气冲冲地找到王文利,质问他是不是偷拿了他母亲的工资卡。见已经瞒不住了,王文利就耍起了赖:“反正你认我妈当妈了,这工资卡就应该是我妈的!”一听这话,安小元气得要和他拼命,可又知道打不过他,便撂下一句话:“你给我等着,我要你好看!”然后就走了。

还没等安小元想出讨回母亲工资卡的办法,一个更大的打击又来了。一天下午,安小元从外边回来,一个胖青年领着几个男子守在他家门口。看到安小元拿钥匙开门,那个胖青年从档案袋里掏出一沓资料,朝安小元扬了扬,说:“你是租房的吧?这房子杨秀云已经过户给我了,限你3天内搬走,不然别怪我不客气!”安小元气愤地说:“杨秀云是我妈,她都死两年了,怎么会把房子卖给你?”胖青年不耐烦地说:“少废话,过户手续都办好了,白纸黑字写得清清楚楚……”

胖青年走后,安小元突然意识到不对劲儿,冲进卧室里翻箱倒柜,发现母亲的身份证、户口本以及房产证都不见了。他顿时明白了什么,怒气冲冲地跑到王文利家敲门,却没有人开门。原来,怕安小元兴师问罪,王文利和母亲躲起来了。无奈,安小元只好报警。警方查明,王文利母子利用窃取的证件,由王母假扮安母到房管局将房屋过户给别人,已构成诈骗罪。随后,警方对王文利母子进行抓捕。

在接受审讯的过程中,王文利又供出他协助安小元骗取其母退休金以及医药费的行为。警方知会了安小元母亲在北京的公司,公司决定配合警方对安小元的诈骗行为进行调查。安小元见事情败露,只好坦承了自己的犯罪行为。同样,等待他的也将是法律的严惩。

母亲和儿子的文案范文4

咨询案例一:蒙女士,45岁,高中学历,商界成功人士。蒙女士的儿子今年18岁,迷恋上网,目前已辍学在家。蒙女士很是着急,希望得到心理咨询师的帮助,使儿子戒掉网瘾,重返课堂。儿子不承认自己迷恋网络,只表示不愿上学,也不愿到心理咨询机构求助。通过了解,得知由于家境较好,蒙女士对儿子从小就特别关爱,生活上一直给予无微不至的照顾,学习上对儿子的期望值很高。儿子也特别听话,之前学习成绩一直很好,但是从初中三年级开始表现出厌学情绪,沉迷网络。经深入分析,蒙女士的儿子网瘾症状并不明显,逃学是因为父母对自己干涉太多,要求太高;喜欢上网只是排解压力,表达独立渴望的一种方式。

咨询案例二:刘某,男,20岁,师范学院中文专业二年级在校大学生。刘某性格过于内向、自卑、焦虑、不善表达,老师提问时甚至紧张得说不出话来。因对自己的心理状态感到痛苦,且担心影响将来从事教师职业而到心理咨询机构寻求帮助。交谈得知,刘某是一个“留守儿童”,很小的时候父母就外出打工,他与外祖父母生活在一起,父母很少回家。外祖父性格暴躁,对他关心甚少,他基本上是在挨骂中长大的。刘某的自卑、焦虑心理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缺少父母的关爱和鼓励造成的。以上两个案例所反映出的心理问题,从亲子教育的角度看,均与不良亲子关系的形成密切相关。亲子关系是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交往关系,是人生的第一种人际关系,是人际关系中最重要的一环。亲子关系发展是否良好,对个体的心理健康十分重要,特别是对个体人格结构的形成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亲子关系不同于一般的人际关系,亲子关系的一个显著特点是稳定性。亲子关系较一般的人际关系持久和稳定,一旦某种模式的亲子关系形成后,将长期影响个体的心理发展,并决定个体社会交往的方式和水平。亲子关系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变化性,个体的心理发展具有阶段性的年龄特征,因此亲子关系的疏密程度和交往模式将随孩子的年龄变化而发生质的变化。亲子关系的培养过程,可以说是父母陪伴孩子“走”入社会,完成个体心理社会化的过程。由于个体心理发展在不同的年龄阶段需要解决的矛盾和所达到的水平不同,因此,在每一阶段的亲子关系中父母所充当的角色和所起的作用是不一样的。

1.婴儿期(0~3岁):从“抱着走”到“扶着走”婴儿期是亲子关系培养的第一个关键期。按照心理学家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0~1.5岁儿童的主要矛盾是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而基本的信任感是形成健康个性品质的基础。此阶段亲子教育的重点是发展儿童对周围世界,尤其是对社会环境的信任态度。父母是儿童最初接触的社会,如果父母在这一时期给予孩子适当的、稳定的、不间断的照顾、哺育与抚摸,孩子就会对父母产生依恋和信任,从而会逐渐发展起对社会的信任感。有关研究表明,婴儿从出生那一天起,就开始了与父母的交往。大约在6个月以后,婴儿与父母就建立了一种稳定的亲子关系,婴儿形成了依恋,这种依恋对人的一生有着重要的影响。美国心理学家H.F.Harlow的“恒河猴剥夺实验”,也证明了亲子依恋关系对个体心理发展的重要意义:把小恒河猴与母亲分离一段时间,用两种模型作的或装扮的“母亲”来抚养小猴,一种是绒布缝制的猴形妈妈,另一种是铁丝网编成的猴形妈妈,几乎在所有时间里,小猴都依偎在绒布妈妈身旁,只有当寻找食物时,它才会短暂地去铁丝妈妈那儿。实验表明:生理上对食物的需求和心理上的接触安慰是分离开的,而且这两种需要可以从不同的物体上得到满足。因此,对于婴儿期初始阶段的亲子教育,父母不应仅限于食物的喂养和悉心照料,更重要的是给孩子提供关爱的信号,特别是母亲,要通过对婴儿足够多的抱抚,为孩子提供心理上的安全感、抚慰感,以形成良好的亲子依恋关系。从这种意义上说,婴儿前期的亲子关系培养是一个“抱着走”的过程。应该引起重视的是,现代社会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不少父母只关心对婴儿的生理喂养,而疏于通过身体的抱抚给婴儿传递心理的慰藉,这对良好亲子关系的形成和个体心理的健康发展是极为不利的。到了婴儿后期,随着生理上行走能力的增强,婴儿的活动范围逐步扩大,开始初步尝试独立处理事情。按照埃里克森的观点,儿童的人格发展进入到自主感对怀疑感阶段。此时,如果父母允许和鼓励孩子去做他们力所能及的事情,就会培养他们自主独立的个性;如果父母过分溺爱或保护,就会使孩子怀疑自己的能力,产生自卑感和怀疑感,以至形成依赖型的人格特征。因此,从两岁以后,在亲子关系的培养方面,父母在保持对孩子关爱的同时,在亲子教育上应从心理上的“抱着走”逐步过渡到“扶着走”。要培养孩子的自主性,让孩子学会独立处理一些简单的事情,自主作出一些简单的决定,学会对事物作出简单的评价和判断。同时,由于婴儿后期的婴儿心理发展水平还比较低,其自主性尚不能完全满足独立处理日常生活的需要,这就要求父母给予孩子更多心理上的扶助,使孩子在养成独立自主个性的同时,感受到父母是他们可以信赖的依靠。

母亲和儿子的文案范文5

李林生下来手指脚趾就开始萎缩,生下来就患有一种无法治愈的表皮松懈症,浑身的皮肤总是发炎,且连不成块,一碰就碎,一碰就流血,如果不每天用蒸煮过的、涂了红霉素药膏的纱布缠上,他会活不过10天;既使天天换纱布,医生也断言他活不过10岁!

可王元梅以深沉的母爱,34年如一日,天天花七八小时,用纱布一点点把儿子全身缠好。靠了母爱天天营造的纱布襁褓,李林已经活到了34岁;靠了34年日复一日的特殊“蜕皮”,大气冲天的母爱营造、呵护了儿子的生命,更营造了儿子不屈的斗志。身高仅有1.4米、用手掌写字的李林不仅考上了大学,而且成了在法庭上以“脱口秀”辩护著称的名律师。

活不过10岁的儿子想上学,母亲含泪给校长下跪

1974年11月的一天,辽宁无线电八厂女工王元梅在医院难产,当剖宫产出男婴的时候,医生发现这个婴儿不仅手指和脚趾分别相连,而且皮肤也发炎。王元梅因心脏隔瓣缺损而患有先天性心脏病,为保证这位处于虚弱状态的母亲情绪稳定以防发生生命危险,医生决定不让王元梅看这个怪怪的婴儿。医生对她的丈夫说:“这孩子患的是不治之症,你们倾家荡产也治不了他的病。现在刚好有一个健康的私生子出生,不如对换一下。当然,不能对你妻子讲出实情,她有心脏病,受了刺激会有生命危险。”王元梅的丈夫答应了。

就在换走亲生孩子的过程中,亲情的一闪念还是让丈夫决定将实情告诉妻子。王元梅情绪激动,一阵心绞痛中差点儿昏死过去。她说:“我还是要我亲生的孩子,他是我身上掉下的肉,再残废我也要带着他长大!”这样,王元梅才看到了残疾儿子可怜的模样。她担心心脏病发作,极力控制着情绪,但还是流下了眼泪……

医生在旁边叹了口气说:“这样的孩子会拖累你一辈子的,你可要想好。”王元梅擦了擦眼泪说:“我认命了。我是孩子的亲娘,不能连累别人,更不让他在别人的怀里遭罪!”

王元梅带着孩子到几家医院求治,但都没有一点效果。一家大医院的医生作出明确诊断:这个孩子患有无法治愈的“先天性表皮松懈症”,这种病几乎让皮肤无法形成肌肉联结,稍稍一碰就会脱落,引起发炎,直至出现败血症死亡。“有这种先天病的孩子活不过10岁,何况他的手脚都是严重残疾。”医生非常肯定地说,“能拉扯20个正常的孩子,也拉扯不了一个这样的孩子啊!”

此后漫漫30年中,王元梅为孩子治病多次去过沈阳、长春、北京、武汉等城市,但李林的病情越来越重。每一天,王元梅都要在凌晨早早地起来,给孩子“换肤”――将每一处因挤压或擦碰而脱落或半脱落的皮肤清理干净,涂上消炎药膏,再将一小片一小片纱布盖在创面之上,最后用宽大的纱布条一圈一圈地将它们缠绕固定在身上;夜里,母亲将纱布小心地从儿子身上拆下来,把儿子抱到铺好纱布的床上,再盖上几层纱布,最后盖好被子…一这个过程天天都要花费七八个小时……这种特制“皮肤”,每天都要保证换一次,就像一天一次周而复始的“蜕皮”一样。这缠绕儿子全身的纱布,也如母爱打造出的洁白的“襁褓”,这“襁褓”,保证了儿子全身的表皮不被感染……

因为儿子无法治愈的、痛苦万分的病,家里几乎总笼罩在悲苦的气氛中。1978年6月,丈夫终于无法忍受这种精神折磨而与王元梅离婚了……

家散了,丈夫走了,王元梅根本顾不上流泪。那段日子,她日日夜夜都做着一个梦:一定要让孩子学会走路!一个走不了路的人是什么也做不了的。每一天,只要稍有一点空闲时间,她总是拉着孩子的双手鼓励着他迈开脚步……功夫不负有心人,5岁时,儿子终于可以勉强独立走路了……

儿子6岁那年,看到邻里的孩子都去上学时,他也盼着能读书,王元梅给孩子取名“李林”后,带着他去了学校。校领导的态度十分坚决:这样的孩子说什么也不能收!

王元梅理解。哪个学校愿意收这样的学生啊:皮肤脱落严重,虽是贴了纱布,衣服还是被血水渗透……

伤痛阻止不了孩子对课堂的向往。面对儿子急切的求学梦想,王元梅只好一边在家里教他认字,一边利用上班时挤出的一点时间,领着他到小学大门前听一听其他孩子读书和歌唱的声音。一道铁门隔断了孩子走进校园的路,王元梅心如刀割,又一次次苦求校长,给孩子争取一个读书机会。即使活不过10岁,哪怕让他感受一下课堂的氛围,满足一下他求知的天真愿望,那母子俩就不会留下什么遗憾了!然而,就是这样一个看似简单的要求,却总是那样遥不可及。一年、两年、三年……直到第四年,也就是儿子10岁那年,王元梅说什么也不能再等了,她知道:再不让孩子走进他梦寐以求的课堂,那么他也许会抱憾终生了,这将是她这个做母亲的最大的痛苦。于是,1984年9月,就在学校开学的那一天,她哭着给校长跪下了:“校长,这是孩子唯一的愿望啊!”

此时,李林也扑通一声跪在了校长的脚下。霎时,他感到双膝部位一阵难挨的剧痛。由于皮肤不能形成与肌肉正常的生长联结,这一跪立即使双膝的皮肤破裂,两片血迹透过衣服印在地上…一校长终于被眼前的情景打动了,说:“好,我收下这个孩子!”

没有手指考上大学,如山母爱锻造出坚强儿子

儿子上学后,王元梅更辛苦了。每天早晨,她凌晨4时就要起床,花上3个多小时为儿子“蜕皮”后,再拖着疲惫的身体做饭,等儿子吃过饭后,又匆匆把儿子送进学校,再一路奔跑着去上班。傍晚下班后先接儿子回家,然后做晚饭,清洗纱布,直到深夜11点多,她才能吃上一天中唯一的一顿饭――因为太忙,王元梅养成了每天吃一顿的习惯,即使到生活安逸的现在,她仍是每天吃一顿饭――好多时候,她刚刚咽下几口饭,就不知不觉地睡着了。

虽然医生断言儿子“活不过10岁”,可王元梅惊喜地发现,带着四五年迫切愿望而走向课堂的儿子在校园内时时刻刻都那么专注、乐观,充满自信。他精神饱满、斗志昂扬的模样似乎把死神逼去了遥远的地方。

儿子的斗志是从母亲身上汲取的。每一天夜里,吃完饭,安顿好儿子写作业后,王元梅就开始清洗那些尚未沾上太多污迹的纱布。这几百块大大小小的纱布,每次都必须用冷水浸泡和清洗,因为血渍只有在冷水中才能完全脱离纱布。最遭罪的当然是在冬天,冰冷彻骨,但为了儿子,她豁出去了……时钟嘀嘀嗒嗒的响声伴随着她双手搓洗纱布撩动冷水的声音,激励着儿子拼命地学习,懂事的李林知道,好成绩是对母亲最好、最大的回报,因此,他一直是班里的尖子生。

就这样,李林在母亲如此精心的呵护下,在母亲战战兢兢的担心中走过了10年!王元梅只有一个信念:尽最大的努力,最大限度地照顾好儿子。

上初三后,由于手指和脚趾萎缩,即使有妈妈搀扶,李林也不能行走了。这时,母亲就借钱买了一辆三轮车送他上学。许多时候,热心的同学都主动接送李林。可

是,还有比不能走路更糟糕的事,李林的手指因萎缩,短得已经不能再握笔了!

不能握笔就等于没有了学习的能力,这对李林来讲是致命打击。因为他知道,自己的学习成绩是母亲最重要的精神支柱之一!一天晚上,李林乘母亲不在身边,用刀片狠狠地割向右手虎口,鲜血汩汩地流出来,他忍着剧痛,背着母亲练习用虎口夹笔。一天、两天、三天……半个多月后,割出的伤口磨出了新的茧子时,他终于可以用虎口夹笔写字了

就这样,李林在初中毕业时以优异成绩考入了抚顺重点高中第12中学。然而,因为双手双脚严重残疾,学校说什么也拒绝他人学。

王元梅几次奔波找到时任抚顺市教委主任的朱正义,恳求说:“朱主任,他能读书是我们娘俩唯一的生命支柱啊!如果不能读书,儿子和我都活不下去的!”面对王元梅的哭诉,这位领导深受感动。他几次积极协调,李林终于可以读高中了。

李林格外珍惜这争来的读书机会,他仍是班里的尖子生。但到了高二下半年,由于病情再度恶化,李林的手指几乎全部萎缩消失了,只余下光秃秃的手掌,再也没有虎口可以写字了!绝望的他想到了自杀……母亲哭着说:“孩子,你死了我还活着干什么!没有虎口了,你可练着用双掌夹着笔写啊!”

于是,坚强的李林用一双光秃秃的手掌锻炼夹笔写字。刚开始,两只残掌根本抓不住又光又滑的钢笔,他急得流出了眼泪。母亲说:“儿子,抓住了这支笔,就能抓住一辈子的希望!”在母亲的鼓励下,经过几个月苦练,他的残掌终于能握住钢笔了……

1996年9月,不负母亲的厚望,李林考入了抚顺大学,成了法律系的大学生。收到通知书时,母子俩痛痛快快地大哭了一场。

每天早晨,蹬三轮车送儿子上大学是这位日渐苍老的母亲上班前雷打不动必做的事。去学校的路上有一座大桥,桥的坡路很陡,冬天的冰雪使路面很滑,一旦路滑使三轮车失控,就可能引起王元梅心脏病猝发……有几次,王元梅对儿子说:“如果我在半路上心脏病发作一下子过去了,你可不要怪妈妈不能再照顾你了,我已经尽力了……”儿子流着泪说:“妈妈,你不会死的,我读完大学将来还要挣钱报答你呢!”母子俩抱着哭成一团。

一天凌晨1点多,由于过度劳累,刚晾完纱布的王元梅觉得眼前一黑便慢慢倒下了。就在倒下的一瞬间,她看到儿子正在温习功课,她意识中是“再也不能照顾儿子,儿子也将很快死去”这种死不瞑目的遗憾……

儿子赶紧爬到母亲跟前,并用最快速度吃力地用那双残掌给她喂了速效救心的药物。在儿子长久的呼唤声中,她终于慢慢醒来……这天早晨,王元梅还是没有去医院,还是吃力地给儿子换药换纱布,再蹬起三轮车带着儿子走向大学校园……

旷世母爱给了李林无穷的力量。每天,母亲清洗纱布的水声激励他学习,母亲晾晒纱布的身影提示他意志要坚强,母亲为他“蜕皮”敷药让他感受亲情的呵护、,母亲越发苍老却带病艰辛劳作更让他体味感恩的心情……在这种力量感召下,李林总是在刻苦学习。2000年8月,这位完全依靠两只残掌握笔的大学生,终于以优异的成绩取得大学法律系的毕业证书。

多年来,用知识武装儿子的头脑一直是王元梅的精神支柱。在她看来,儿子只要大学毕业、有了一技之长,就能够在社会上谋生自立,而不是永远依靠母亲生存。然而,儿子毕业后找工作难于上青天。

每天,王元梅用三轮车带着儿子四处求职,他们去过30多家律师事务所,竟没有一家肯收留他。

然而,母子俩还是不气馁,他们依旧用那辆破旧的三轮车走街串巷。到了第46家律师所的时候,面对母亲的苦求和李林独立工作的决心,这家律师所终于同意收下他。

当时,整个律师所里共18人。因为李林残疾,律师都不愿也不忍心请他做助理。春夏秋冬,漫漫一年,李林每天都坐在自己的位子上发呆,心中的痛苦简直要把自己逼疯了。

千万次“蜕皮”修正果:母爱打造出脱口秀律师

一天,李林对妈妈说:“我打算自己开律师事务所,不然读了大学也是个废人――这我绝不甘心,因为我还要养活你。妈妈越来越老了,以前是你养活我,我现在养活妈妈才叫个人啊!”要开律师事务所,必得有律师资格证。经过半年多努力,李林考到了律师资格证。这资格证非常难考,当时全市共有550人参考,通过的仅为27人,李林就是其中一个!

不久,李林借了几千块钱在市内繁华地段的将军路租了两间房,注册了自己的律师事务所。为了练好本领,他每天都在家里自言自语地训练“辩护”,案例是从报纸上找来的。每天晚上,母亲为他清洗纱布的时候,他总是在屋里慷慨陈词……

两个月过去了,他的律师事务所还是惨淡经营。每一次有人进律师所咨询,还没等李林说完话,人家看到他两手残疾的样子就扭头走了。

李林于是努力求变:只要有人进律师事务所,他就承诺免费为人家打官司。这样,他才接到了案子。强烈的生存渴望使他对每一件案子都倾注了别人不可能倾注的心血,一件件官司在他的手下最终反败为胜。

由于李林是用手掌书写,写起辩护文书来非常吃力。2005年,受一电视台“脱口秀”节目的启发,李林决定在法庭辩护时脱离文案为对象辩护。于是,他每天都在家里针对每一个进行法庭模拟训练:用超乎常人的记忆将案子所有资料装入头脑之中,然后理顺案件的各个要点,用机智的切入角度给对方设置难题。表面上,李林案件是完全脱稿的,但实际上他的脑海中装下了无数篇文书,等待着在法庭上厚积薄发。他常常以“脱口秀”的方式在法庭是快速展开攻势,令对方律师措手不及……

2005年8月,抚顺市某区检察院指控罗某于2004年10月17日凌晨,在望花区新民街17号楼以持刀威胁殴打等手段连续王、孙两名女子。该案经两次补充侦察,公诉至望花区法院。2005年12月,罗某家属委托李林办理此案,李林经调查和对案情进行详细研究后,发现罗某是冤枉的。庭审中李林铁齿钢牙,以脱离文稿的“脱口秀”为罗某进行无罪辩护。他的辩护慷慨激昂,有理有据,最终被法庭采纳。很快,区法院下达判决书,罗某被宣判无罪。

渐渐地,李林所独有的“脱口秀”式的辩护风格和良好的辩护效果使他名声大振,许多人慕名而来,连沈阳、盘锦、鞍山等外地人也委托李林官司了,律师所的生意红火至极。

经济状况稍有好转,李林立即请来一个护理员。从此,李林上楼下楼、上下班接接送送,还有每天费时费力的“蜕皮”,再也不用辛苦母亲了。他说:“妈妈,您一天天老了,还有心脏病,应该好好休息了。”

李林知道自己也许随时会离世,因为他已经打破医生的预言,奇迹般多存活了20多年。走之前,他要给母亲存下足够养老的钱。他把所有的积蓄存在母亲名下,说:“妈,即使有一天我不在世了,你也会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这也算做儿子的最后的报答。”母亲感动得流下泪来,哽咽着说:“我们都好好活在世上。如果真的有那一天,我会对老天说:下辈子再生你做儿子!”

2006年,李林买下了律师所租的房,聘请了五个律师,又买了轿车、雇了司机。为了报答母亲多年培育之恩,李林还给母亲买了一套大房子,又雇来保姆照顾母亲。可母亲拒绝请保姆:“儿子不用我照顾,我就知足了。感谢上天,我从没想到会有如此幸福的一天!”是啊,王元梅万万没有想到,儿子不仅经济上完全独立,而且进入了当地“富人”阶层!

见儿子如此有出息,王元梅做梦都笑醒。也因为生活再也没有压力了,她的身体越来越硬朗,折磨她多年的心脏病竟然奇迹般好转,近几年从未犯过。她每天开开心心地去锻炼身体,高兴时还跟年轻人一起跳街舞呢。

母亲和儿子的文案范文6

《秋天的怀念》中国当代作家史铁生于1981年创作的散文。此文叙述了史铁生对已故母亲的回忆,表现了史铁生对母亲深切的怀念,对母亲无尽的爱,对母爱的赞美,以及史铁生对“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悔恨之情,及对先年对母亲不解的懊悔,令人十分感动。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秋天的怀念阅读题答案,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秋天的怀念史铁生

①双腿瘫痪以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我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锤打这两条可怕的腿。喊着:“我活着有什么劲!”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②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睡不了觉。

③那天我又独自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就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④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⑤领导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决没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⑥邻居家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⑦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1、篇文章反复写“看花”这一内容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加点的“悄悄地”所要强调说明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有几处插叙的内容,请找出一处,用横线标出来,然后说说它在文中的具体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内容说说文中加点的动词“扑”和“挡”为什么用得好。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将第三段中加横线的“央求”换成”期待”好吗?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章结尾说“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

”你认为文中的“我”懂了吗?请结合结尾段中的描写内容具体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如果将这篇文章标题中的“秋天”两字去掉好吗?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①“看花”是全文围绕的中心事件。

②“看花”是母爱的集中体现。

③“看花”是“我”新生活的象征,是母亲愿望的达成。

2、①母亲十分体谅儿子的苦衷。

②母亲周到细心,尽可能不去惊扰儿子。

③母亲的心里更难受。

3、第一处:“母亲喜欢花……”。

①母亲是一个非常热爱生活的人。

②母亲为儿子放弃了对生活的享受。 第二处:“后来妹妹告诉我母亲常常肝痛……”

①补充说明母亲的病具体到了哪步田地。

②母亲做出的超常努力。 第三处:“别人告诉我……”。说明母亲心里只为儿女的幸福着想,从未把自己放在心上。

4、母亲时刻为儿子着想,细节描写使人物性格刻画鲜明,感人至深。

5、①“央求”反映出母亲既盼望儿子早日摆脱阴影,又怕自己支撑不到那一天的复杂心理,若换成“期待”则不能突出母亲忍着巨大病痛仍一心为儿子着想这一特点。

②从词义看,“央求”含有最低要求的意思,“期待”则指较高要求。

6、从结尾的描写内容看,“我”不仅懂了,而且已经像母亲期待的那样不再消沉了,和“妹妹”一起相互扶持着积极地去面对生活了。

7、①“秋天”是背景和“引子”,文中写景、叙事、记人,都与“秋天”有关。

②“秋天”是“我”不幸遭遇、暗淡心情的写照,具有象征性。

③“秋天”是“我”走出低谷、乐观生活的象征。

秋天的怀念读后感山固然高,却不如母爱至高;海固然深,却不如母子情深。

今天我读了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一文,文中通过写母亲身患重病却不顾自己身体,照顾自己因瘫痪而对生活失去信心的儿子和未成年的女儿的事,我感受到了母亲的圣洁和无私,以及对待生活的态度:我们不能惧怕困难与挫折,要以一种乐观向上的心态来对待生活。

当我读到“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儿!’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道,咱娘俩一起,好好儿活,好好儿活……”(出自《秋天的怀念》)时,我为作者母亲的伟大而圣洁之母爱而感动,“我”因双腿瘫痪而对生活失去了信心与希望。而母亲却一直鼓励儿子拾起信心,保持乐观的心态对待生活。文中“扑”“忍”二字生动地描绘了母亲对“我”的关心与疼爱,害怕失去自己儿子的心理。母亲一直想与“我”一同欣赏那北海的花,但“我”却因为厌倦生活而一直拒绝母亲,当“我”在得知母亲病得天天在床上翻来覆去而答应母亲一起去看花时,母亲高兴得一会儿站起,一会儿坐下,絮絮叨叨地说着明天的安排,具体地写出母亲当时兴奋的心理,从而体现出母亲对儿子浓浓的爱。但是,母亲却在那一天离开的人世,永远地离开了“我”。本来母亲可以和儿子高兴去看花,却永远地离开了儿子。这真是一个十分大的转折,令人感到悲伤,为母亲的遭遇而叹息。临走前,母亲最后一句话居然还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未成年的女儿……”,(出自《秋天的怀念》)这句话没说完,却更让人感动。母亲当时正艰难的呼吸着,还在关心自己的儿女。这是多伟大的母亲,这是多么神圣而纯洁的母爱。

文中作者双腿瘫痪,对生活失去信心拍着腿抱怨“我可活什么劲”但作者不知她的母亲得了比他严重许多的病,却仍然保持一种对生活的乐观向上。他的母亲从来没有因病而堕落,还时刻帮助作者走出阴影,这是多么高尚的品德。母亲不惧挫折,热爱生活!

文章的最后一段写道,“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又深沉”(出自《秋天的怀念》),作者借母亲最喜欢的菊花来形容母亲伟大,母爱和高尚的品德如菊花一般淡雅、高洁,热烈而又深沉。母爱是圣洁的,它比山高比海深,是这世上最圣洁伟大的爱。人生处处有挫折,我们不能惧怕挫折,要迎难而上,用乐观向上的心态战胜挫折。